KR1g0028 羣經補義-清-江永 (master)


[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羣經補義卷二


  婺源江永撰


  春秋補義經傳地名别有春秋地理考實四卷詳之


  韓宣子適魯觀書於太史氏見魯春秋此未筆削之春
秋也春秋當始伯禽何為始隠疑當時魯春秋惠公以
上魯史不存夫子因其存者修之未必有所取義也使
伯禽以後之春秋皆存則周初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夫
[002-1b]
子何不存其盛世之事以為法顧獨存其衰世之事以
為戒耶夏殷之禮把宋不足徴夫子惜之正考父得商
頌十二篇於周太師後又亡其七夫子因而存之使魯
春秋具存夫子有所取義而託始于隠是因筆削春秋
反使惠公以前二百餘年之事皆無徵豈聖人之心哉
迹熄詩亡孟子就當時之春秋推説耳


  周初官制冡宰總百官後來改制總百官者謂之卿士
而宰為庶職故皇父卿士最尊在司徒與宰之上詩本作家
[002-2a]
伯維宰今詩誤作冢宰平王時鄭桓公武公雖為司徒而實為卿

士後以虢公忌父為之則宰咺宰渠伯糾宰周公宰孔
皆非周初之冢宰也説春秋者猶以冢宰言之疎矣卿
士秉政殷時已然故卿士惟月在師尹之上周之官制
後改從殷制也


  原廟不始漢恵帝周時已有之成王作洛邑立五宫宗
宫考宫見周書作雒解而烝祭嵗分明是原廟魯亦有文王廟
謂之周廟見左傳襄十二年鄭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
[002-2b]
山之祊易許田則鄭有祖廟在祊而周公别廟在許田
皆原廟也


  諸侯立五廟四世親盡當祧遷魯桓僖廟定哀時猶存
至哀公三年五月辛夘災孔子在陳聞火曰其桓僖乎
謂親盡廟不毁也此有故禮曰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
太祖之廟而五此惟父子相繼為君則其毁廟遷廟之
次不越乎五若兄終弟及或以兄繼弟或兄弟多人為
君則祧遷不得如常制使兄弟繼立即等於父子易其
[002-3a]
昭穆之名既非所安小史奠繫世辨昭穆宗祝書之文王為穆考武王為昭考皆有定稱
必無以兄弟為昭穆者魯躋僖公於閔公宗有司曰非昭穆也假昭穆言之耳且有高曽早祧

遷而新君不得事及四世者禮於此宜有以通其窮或
謂當如後世同堂異室之制引考工記夏世室周明堂
皆有五室謂古人擬為通變之用四明萬斯大充宗之説然明堂
與宗廟異制且未聞有一廟而二公居之然則何以通之
乎曰昭穆之世諸侯不得過四親而昭穆之廟不必限
以四也兄弟而相繼則别立廟高曽親未盡者廟不毁
[002-3b]
親既盡則兄弟同昭穆者兩廟竝祧也魯桓僖皆兄弟
相繼桓以弟繼隠僖以兄繼閔豈可同於父子易其昭
穆哉是宜别立廟以待他年之遷毁廟雖増而昭穆世
次未嘗踰乎數也桓之廟莊公所以丹楹刻桷者也僖
之廟其即魯頌之閟宫與史克為僖公作頌篇首言閟
宫有侐實實枚枚卒章詳言取徂來新甫之松栢以為
路寢及新廟且曰奚斯所作孔曼且碩萬民是若蓋僖
公以兄繼弟他日當别立廟故於生時因作路寢即命
[002-4a]
公子魚豫作之作之而萬民皆以為順謂其禮當得為故
也後世漢文帝生而作顧成廟亦此類也僖公既未有諡號
則此廟且名之曰閟宫言異於他廟常閉而不啟也此兄
弟别立廟之禮意周室亦有之孝王為懿王之弟夷王為
懿王之子使拘於昭穆常制豈不使夷王以穆而居昭厲
王以昭而居穆至平王而懿王親未盡即去祧為壇哉意其
當夷王之世孝王亦増一廟也桓僖立廟春秋不書蓋時史
亦以為當立耳然廟雖當立而祧遷仍當依世次之常計隠
[002-4b]
桓廟之當祧在成公時其時季孫行父為政以桓為三家
所自出也則祧隠而不祧桓閔僖廟之當祧在昭公時其時
季孫宿為政以僖賜田邑有德於季者也則祧閔而不祧
僖此桓僖廟所以猶存於定哀之間其始因兄弟繼立權
宜立廟豈意其末流至此哉曰春秋時他國亦有兄弟相繼
而别立廟者乎曰有之魯襄公六年當齊靈公時傳曰齊
候滅萊獻萊宗器於襄宫齊襄至靈有八君若五廟之數襄
之當祧乆矣考其實則襄與桓兄弟為一世孝昭懿恵皆兄
[002-5a]
弟為一世頃為一世靈公禰頃祖恵而桓者其曽祖僖
者其高祖襄與桓曽祖行輩宜乎襄廟之未毁使拘五
廟之常制則太廟之外惟有昭懿恵頃而襄者無行被
弑又非頃靈之所自出何以獨存其廟且獻伐國之宗
器哉以此知兄弟繼世者别立廟而靈公時齊當有九
廟也曰廟在庫門之内右其地有限太廟居中左昭右
穆其位有定似非可别立者曰禮既非常自當為權制
或擴地為之或撤他宫室為之不必拘於左右之位觀
[002-5b]
魯人於非禮之廟仲子之宫武宫煬宫猶能别立則禮
所得立者又何不可為哉朱子作周廟圖懿王孝王祧遷如常此朱子偶失檢處馬
貴與以兄弟繼立者難於處置遂謂不若後世同堂異室此茍且之論不知古人自有權制春秋時猶可考見
也 毛鄭皆以閟宫為姜嫄廟而毛以新廟奕奕為閟公廟王肅謂僖公以庶兄後閔公而為之立廟鄭以新
命即閟公廟王以閟宫為廟不言姜嫄廟今説以閟宫新廟為僖公自立廟説甚新異或亦有此事俟後人論
定之


  左傳桓五年鄭為魚麗之陳先偏後伍伍承彌縫宣十
二年楚君之戎分為二廣廣有一卒卒偏之兩成七年
[002-6a]
申公巫臣以兩之一卒適呉舍偏兩之一焉此三處杜
註皆失之魚麗之陳杜引司馬法戰車二十五乘為偏
楚廣之偏引司馬法十五乘為大偏巫臣之偏又引司
馬法九乘為小偏十五乘為大偏又昭元年荀呉五陳服䖍引司馬法云五十乘為兩百二
十乘為伍八十一乘為専二十九乘為參二十五乘為偏見孔疏百二十乘當作百二十五乘脱
一五字據此則偏有三法一為二十五乘一為十五乘一

為九乘魚麗用二十五乘之法者也然云先偏後伍伍
承彌縫此伍亦是車之伍故夏官司右凡軍旅㑹同合
[002-6b]
其車之卒伍而比其乘注云車亦有卒伍賈疏引左傳
廣有一卒卒偏之兩以明車之有卒又引司馬法二十
五乘為偏百二十五乘為伍以明車之有伍然則此所
謂伍者五倍其偏之乘蓋以二十五乘居前以百二十
五乘承其後而彌縫之若魚之相麗而進言車則人在
其間可知而杜以五人為伍釋之誤矣楚廣及巫臣之
偏皆十五乘者也一偏十五乘兩偏三十乘故云廣有
一卒卒偏之兩言楚廣以三十乘為卒卒居偏之兩故
[002-7a]
下文楚子為乘廣三十乘正是兩偏一卒之乘又云分
為左右謂有左右二廣合之則六十乘也杜意分為左
右謂分三十乘之半為十五乘於是卒兩之數不明而
以百人為卒二十五人為兩釋之又誤矣巫臣由晉適
呉欲敎呉人車戰素習楚國卒乘偏兩之法以兩之一
卒適呉謂合兩偏成一卒之車即是三十乘也舍偏兩
之一謂留其卒之一偏此偏居卒兩之一即是十五乘
也質言之以三十乘適吳謂其半耳左氏欲明卒偏兩
[002-7b]
之法故辭繁不殺此皆言車未論其人下别云與其射
御此則并其上射御者留之十五乘則三十人也杜引
司馬法百人為卒二十五人為兩謂留其九乘及一兩
二十五人則兩之一卒句如何可通豈可云二十五人
之百人乎此又誤矣蓋車徒各有卒伍之法徒法五人
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車法兩偏為卒五偏為伍二
十五乘之偏五十乘為卒百二十五乘為伍十五乘之
偏三十乘為卒七十五乘為伍而杜皆誤以徒法釋車
[002-8a]
又楚有若敖之六卒註謂子玉宗人之兵六百人此卒恐亦是車卒六卒一百八十乘也


  司馬法一車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杜牧註孫子又
有將重車者二十五人炊家子十人固守衣裝五人廏
養五人樵汲五人合之一車凡百人此言車徒人數大
法如此意惟大蒐講武如法具備若用之軍旅㑹同一
車必無此數觀左傳諸言戰處雖云車馳卒奔而車上
甲士被傷未聞車下七十二人為之力救遇險猶待御
者下而推車似車徒各自為戰而徒亦不甚多魯頌極
[002-8b]
言車徒之盛公車千乘公徒三萬是一車徒三十人也
齊管仲軍制五十人為小戎其數少於司馬法多於魯
頌然齊語云有革車八百乘又云有此士三萬人以方
行於天下則八百乘亦止用三萬人耳其為兵車之㑹
如昭十三年㑹于平邱晉甲車四千乘倘如司馬法并
重車百人之數則晉已有四十萬人其餘大小十二國
一國又當有數百乘通計不下百萬人又有數千乘平
邱之地豈能容鄭注小司徒引司馬法成百井三百家
[002-9a]
革車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同方百里萬井三萬家士
千人徒二千人此言出車調發之實數蓋革車一乘戰
士徒卒三十人千乘則士徒三萬人正合魯頌之數平
邱之㑹雖有車萬乘亦止三十萬人耳又晉文公獻楚俘于王駟介百
乘徒兵千雖獻俘不如出軍而一車十人亦合司馬法十人之數又閔二年齊侯使公子無&KR3067帥車三百乘甲
士三千人以戍曹亦是一車用甲士十人


  説者謂古者寓兵于農井田既廢兵農始分考其實不
然春秋之時兵農固已分矣管仲參國伍鄙之法制國
[002-9b]
以為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士鄉十五公帥五鄉國子
高子各帥五鄉是齊之三軍悉出近國都之十五鄉而
野鄙之農不與也五家為軌故五人為伍積而至於一
鄉二千家旅二千人十五鄉三萬人為三軍是此十五
鄉者家必有一人為兵其中有賢能者五鄉大夫有升
選之法故謂之士鄉所以别於農也其為農者處之野
鄙别為伍鄙之法三十家為邑十邑為卒十卒為鄉三
鄉為縣十縣為屬五屬各有大夫治之專令治田供税
[002-10a]
更不使之為兵故桓公問伍鄙之法管仲對曰相地而
衰征則民不移征不旅舊則民不偷謂隨地之善惡而
差其征税則民安土著不移徙農恒為農不以其舊為
農者忽𨽻於師旅則民無貳志不偷惰豈非兵農已分
乎十五鄉三萬家必有所受田而相地衰征之法惟施
於伍鄙則鄉田但有兵賦無田税似後世之軍田屯田
此外更無養兵之費也他國兵制亦大略可考而知如
晉之始惟一軍既而作二軍作三軍又作三行作五軍
[002-10b]
既舍二軍旋作六軍後以新軍無帥復從三軍意其為
兵者必有素定之兵籍素𨽻之軍帥軍之漸而増也固
以地廣人多其既増而復損也當是除其軍籍使之歸
農若為兵者盡出農民則農民固在何必隨時改易軍
制哉隨武子云楚國荆尸而舉商農工賈不敗其業是
農不從軍也魯之作三軍也季氏取其乘之父兄子弟
盡征之孟氏以父兄及子弟之半歸公而取其子弟之半
叔孫氏盡取子弟而以其父兄歸公所謂子弟者兵之
[002-11a]
壯者也父兄者兵之老者也皆其素在兵籍隸之卒乘
者非通國之父兄子弟也其後舎中軍季氏擇二二子
各一皆盡征之而貢於公謂民之為兵者盡屬三家聽
其貢獻於公也若民之為農者出田稅自是歸之於君
故哀公云二吾猶不足三家雖専亦惟食其采邑豈能
使通國之農民田稅皆屬之已哉魯君無民非無民也
無為兵之民耳以此觀之兵農豈不有辨乎三家之采
邑固各有兵而二軍之士卒車乘皆近國都故陽虎欲
[002-11b]
作亂壬辰戒都車令癸巳至可知兵常近國都其野處
之農固不為兵也郤至言楚有六間其一為王卒以舊
此正如後世養兵有老弱不代補之弊又如楚君有二
廣太子有宫甲若敖氏有六卒吳有賢良越有私卒君
子六千人為中軍皆是别隸籍之親兵㣲虎私屬徒七
百人冉有以武城人三百為已徒卒皆是臨時集合之
兵與後世召募屯聚之兵略髣髴故夫子答問政有足兵
去兵之説使兵農全未分亦何能别使之足至不得已又
[002-12a]
何必議去哉按宣十二年隨武子曰楚國荆尸而舉商農工賈不敗其業而卒乘輯睦事不奸矣
此亦可見當時兵與農實分故雖屢嵗出兵無妨於農否則入陳入鄭動經數月何能使農不敗其業楚如此
他國可知又按文獻通考引林氏説曰如韋昭之説則是國内無農其六鄉為工賈其十五則為兵而已五屬之
地則皆農居之四民之外特有所謂士卒則是兵農分矣或曰齊變周制欲速得志於天下則離國内之民在十
五鄉者専使之為士卒亦必有田以授之第不使出租税供地役庶調𤼵雖煩而民亦不為怨若其工商之六鄉
為農之五屬則皆不以為兵按林氏説得之但未推及他國


  僖公僭禘禮未必始行於八年八年秋七月禘于大廟
用致夫人因致夫人而書之猶之三十一年因四卜郊
[002-12b]
不從而書郊也史有諱國惡之法故始僭郊禘不可書
因事乃書之


  用致夫人致妾母風氏助祭也不言風氏君母不可指
斥也若致夫人哀姜則哀姜有諡號何得止言夫人且
以主祔廟亦不可謂之用致左氏説非也夫人果當助
祭則不必書書用致則知有不當致者史氏之微辭或
亦孔子之書法也


  楚人尚左君必左然而乘車君常在左不必楚也祥車
[002-13a]
曠左乘君之乘車不敢曠左左必式是也君所以不在
右者御者執䇿以右手恐有妨於君也楚雖尚左而官
制右尹尊於左尹右司馬尊於左司馬田獵陳右盂尊
於左盂兩廣之車先乘右廣後乘左廣邲之戰以左廣
得勝自是始先左則楚人未嘗不尚右


  文元年天王使毛伯來錫桓公命杜謂諸侯即位天子賜以
命圭合瑞為信非也諸侯封國之初賜以命圭俾世守之所謂錫
爾介圭以作爾寶者繼世之君則不復有賜圭之事矣
[002-13b]
其有䇿命而使臣執圭以為瑞節猶聘禮執圭後即還
之若一諸侯即位即賜以命圭王朝玉府恐不能給矣
此不逹事理之言也


  周既東遷王室微弱天子未必頒歴列國自為推步故
經傳月日常有參差如昭二十二年劉子單子以王猛
居于皇經書六月而傳在秋七月戊寅劉子單子以王
猛入于王城經書秋而傳在冬十月丁巳王子猛卒經
書冬十月而傳在十一月乙酉經書十二月癸酉朔日
[002-14a]
有食之而傳此年末有閏明年辛丑正月為壬寅朔則
經之十二月癸酉朔日食即傳之閏月是周歴魯歴置
閏有不同矣哀十五年衛世子蒯瞶自戚入于衛傳在
此年末之閏月而經書十六年正月己夘是衛歴魯歴
不同矣魯歴正月有己夘推之是二十九日故夏四月
己丑孔子卒摧之是四月十日衛歴閏在十五年之末
則十六年四月無己丑矣蓋月朔有不同也置閏或在
嵗終或不在嵗終有不同也雖其間未必無史誤而杜
[002-14b]
注或以為傳誤或以為經誤皆不足信也倘皆自王朝
頒歴何至有參差哉


  履端於始謂步厯以冬至為始故云序則不愆而杜云
步歴之始以為術之端首似推歴元非也推厯元者漢
太初歴以後之法古未有是舉正於中謂正朔之月故
云民則不惑而杜云舉中氣以正月亦非也古歴惟有
八節後世乃有二十四氣以冬至為始以閏餘為終故
舉正朔之月為中雖周正建子若在履端於始之前而
[002-15a]
言先王之正時則通三代言之也


  春秋時歴術甚疎梓慎裨竈史墨之徒但言災祥而不
長於推步日南至常先天二三日僖五年春王正月日
南至當在癸丑其定朔壬子則癸丑是二日而傳曰正
月辛亥朔日南至則氣先天三日朔先天一日矣昭二
十年之日南至當在正月三日辛夘而傳曰春王二月
己丑日南至則亦先天三日而且誤以正月為二月矣
己丑不言朔則以戊子為朔亦先天一日矣後世歴家
[002-15b]
無識謂僖之南至必是實測故傳云遂登觀臺以望而
書不知望而書者雲物非測日景也欲强増嵗周以求
合辛亥之南至又失己丑之南至矣


  古歴皆用平朔謂日月皆平行故朔日或失之先或失
之後日食有不在朔者文元年二月癸亥日有食之姜
岌大衍授時皆推是三月癸亥朔入食限經書二月癸
亥不言朔蓋誤以癸亥為二月晦而以甲子為三月朔
也三月甲子朔則四月宜有丁巳故經書四月丁巳葬
[002-16a]
僖公是年本無閏三月左氏以為月食必在朔二月為
癸亥朔則四月無丁巳意其間必有閏月故憑空發傳
云於是閏三月非禮也又云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
舉正於中歸餘於終所謂履端於始者嵗必始於日南
至也舉正於中者三代各有正朔以正朔為正月也歸
餘於終者置閏或三年或二年常置於嵗終也今置於
三月故云非禮不知是年本無閏三月其閏在僖之三
十三年即經書乙巳公薨于小寢隕霜不殺草李梅實
[002-16b]
之月也此四月有辛巳八月有戊子故閏十二月有乙
巳其不言閏月者略之猶襄二十八年經書十二月甲
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甲寅至乙未四十二日亦是
不言閏月也閏月在嵗終則閏必是閏十二月凡經傳言閏月者上文無十二月若已言十二月
則不復言閏月似是史體省文之常僖公薨於三十三年閏十二月乙巳

至文公元年夏四月丁巳葬正是五月而葬非緩也至
文二年二月始作主故經書之而傳云葬僖公緩作主
非禮也謂其緩於作主為非禮而杜注乃讀緩字為句
[002-17a]
謂七月而葬為緩誤矣公薨乙巳實閏十二月也而杜
云乙巳十一月十二日經書十二月誤不知經者閏月
兩字耳非十二月誤也閏十二月是夏正亥子之間而
霜猶不能殺草且李梅實焉是時燠反常也而杜云周
十一月今九月霜當微而重重而不能殺草又誤矣皆
由左氏憑空發傳之誤而杜注遂由誤生誤者數端古
今未有正其失者則歴法何可不知乎


  宣十七年六月癸夘日有食之此史誤也姜岌大衍授
[002-17b]
時皆云此年五月乙亥朔入食限六月甲辰朔不應食
按食當在五月而朔又非癸夘此等誤處後世史家多
有之試檢晉書天文志與帝紀及宋書五行志言魏晉
兩朝日食其月日參差者多矣歴無比食之理襄二十
一年二十四年皆有兩月比食者史誤也漢高帝文帝
時亦有之皆史之誤


  襄二十七年經書十二月乙亥朔日食傳作十一月乙
亥朔傳文是經文傳寫訛耳此年七月經有辛巳則乙
[002-18a]
亥朔必是十一月矣姜岌云十一月乙亥朔交分入食
限大衍同授時云是嵗十一月乙亥朔加在晝入食限
三家所推皆同則是辰在戌非在申也而左傳云辰在
申司歴過再失閏矣此左氏之妄也春秋時歴術不精
失一閏者固有之如昭二十年日南至在二月是也然
亦隨時追改豈有再失閏而不覺者乎如再失閏則近
此數十年間日食皆不能合何以去之千百年歴家猶
能推算與經符合乎大抵左氏長於史不長於歴杜氏
[002-18b]
曲狥傳文前去兩閏此年冬頓置兩閏皆非事實十一
月辰在戌則明年春辰在子丑當大寒時無氷故書非
因驟増兩閏始得春無氷也歴家能推逺年之食訂春
秋之訛者自姜岌始杜氏雖作長歴非知歴者也


  昭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食姜岌云六月乙巳朔交分不
叶不應食大衍云當在九月朔六月不應食授時云是
嵗九月甲戌朔加時在晝入食限按三家所考固得日
食之月日矣然傳有祝史請用幣平子不從之事太史
[002-19a]
云日過分而未至又云當夏四月謂之孟夏則又確是
六月非九月然則左氏謬言乎非也蓋昭十五年有夏
六月丁巳朔日之事祝史之請太史之言平子之不從
皆彼年之事左氏不審誤繫之於此年而此年實以九
月甲戌朔日食時史誤書夏六月甲戌朔也


  閏月常在嵗終而昭二十年傳閏月戊辰殺宣姜乃是
閏八月似春秋之季歴家漸改法閏不必在嵗終如昭
二十二年劉子單子以王猛居于皇經在六月而傳在
[002-19b]
七月以後皆差一月似魯歴閏六月也


  哀十二年冬十二月螽傳言季孫問諸仲尼夫子謂火伏
而後蟄者畢今火猶西流司歴過十三年又書十二月
螽杜云是嵗應置閏而失不置雖書十二月實今之九
月司歴誤一月九月之初尚温故得有螽又云季孫雖
聞仲尼之言而不正歴失閏明年十二月復螽實十一
月按傳與注皆非也唐書歴志載一行歴議引十二年
冬十二月螽之事推是年夏正九月己亥朔先寒露三
[002-20a]
日定氣日在亢五度則此月當周正之十一月至十二
月己巳朔先立冬三日日躔心火伏已久矣而火猶西
流説者皆依傳謂魯歴失閏余以經傳月日考之十二
年五月有甲辰依一行推周正十一月己亥朔則五月
宜有甲辰又逆推之十一年經傳五月有壬申甲戌七
月有辛酉皆正與歴合是未嘗失閏也十年三月有戊
戌則魯歴置閏蓋在十年末與一行推置閏當在十一
年春者未甚逺而一行云十二年冬失閏已久是未以
[002-20b]
前後經傳之月日細校也十二年十一月當夏正之九
月宜有寒露節而一行推九月己亥朔先寒露三日則
杜言置閏當在十二年者謬矣然則何以言火猶西流
司歴過也蓋十二年冬十二月火已伏經書螽者時燠
也至明年置閏稍遲十二月當夏正之九月於是火猶
西流而復書螽季孫之問夫子之言乃十三年十二月
螽之事傳誤繫之十二年正與昭十七年六月日食之
傳當繫之十五年而誤繫之十七年也


[002-21a]
  春秋之嵗星不可以今法推見唐一行嵗星議此天道
之大可疑者且存而不論


  北海冬夏常氷去中國甚逺中國不見北海左傳君處
北海孟子伯夷居北海之濱挾太山以超北海皆謂今
天津永平之間東海之水決入汪洋似海地勢近北非
真北海也


  費誓馬牛其風左傳風馬牛不相及皆以牝牡相誘為
風楚人意謂邊境相近則馬牛牝牡相誘可相及㦯有
[002-21b]
牝隨牡牡隨牝而之彼之此者若齊與楚絶逺雖風馬
牛亦不相及語意甚眀杜注竟主微末之事非是觀淮南子
塞翁失馬之事可見


  左傳云晉獻公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東盡虢略南及
華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與僖公三十年燭之武見秦伯
曰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水經注引京相璠曰今
河東解縣西南有故瑕城晉之瑕實在此所謂内及解
梁城瑕正是解梁間一邑也焦在河外燭之武於河外
[002-22a]
舉焦内舉瑕以二邑該其餘亦臨文省便之法顧亭林
謂晉有二瑕一為郇瑕氏之瑕而焦瑕為河外五城之
二是忘其内及解梁城一句矣求河外之瑕不可得謂
瑕有平音强以後漢宏農郡之湖縣當之謬矣


  襄九年穆姜筮得艮之隨五爻皆變唯六二一隂爻不
變故曰艮之八杜註謂周雜用連山歸藏周易二易皆
以七八為占又謂易筮皆以變者占遇一爻變義異則
論彖故姜以隨彖為占疏謂一爻獨變則得指論此爻
[002-22b]
變以上或三三爻皆變則當總論彖辭此説非是三爻
變者當占本卦變卦彖辭晉文公筮得貞屯悔豫皆八
司空季子占之皆曰利建侯是也若四爻五爻變則當
占變卦不動之爻艮之隨宜占隨六二其繇曰係小子
失丈夫正與穆姜通僑如廢東宫事相合史不敢以此
占但依違其説曰隨其出也姜亦自知係小子之云為
已占也自慙恧若有難言者姑就史之説以隨彖占之
其實正法當占隨六二


[002-23a]
  國語言筮得八者又有董因事董因為晉文公筮得泰
之八曰是謂天地配亨小徃大來今及之矣何不濟之
有韋昭註云遇泰無動爻筮為侯泰三至五震為侯隂
爻不動其數皆八故得泰之八此説未是假令泰卦無
動爻當言筮得泰不得云泰之八泰之八者泰之坤内
三陽爻變外三隂爻不變也三爻變者當占二卦彖辭
此所變者皆内卦故但以本卦彖占之且乾變坤亦得
為天地配也今以卦象推之泰變純坤得土有衆之象
[002-23b]
即兼坤彖言之君子有攸徃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
亦似與文公事相合


  醫和言六氣隂陽風雨晦明與素問六氣風寒暑濕燥
火若不同其實一也今推之隂淫寒疾太陽寒水也陽
淫熱疾少陽相火也風淫末疾厥隂風木也雨淫腹疾
太隂濕土也晦淫惑疾少隂君火也明淫心疾陽明燥
金也靈樞素問疑是周秦間醫之聖者為之託之黄帝
岐伯


[002-24a]
  襄二十七年引詩何以恤我我其收之即維天之命篇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也遐何古音通而遐誤為假溢亦
恤字之誤杜謂逸詩誤也


  綘縣老人二萬六千六百有六旬史趙曰亥有二首六
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數杜解下二如身謂下亥上二畫
豎置身旁尚未明畫蓋二首者二萬也六身者六千也
下首之二畫如其身之六則又得二六是為六百六旬


[002-24b]
  昭七年王追命衛襄公曰叔父陟恪在我先王之左右
以佐事上帝正與詩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相似註恪敬
也非是恪與降蓋字相似而誤


  燕禮記升歌鹿鳴下管新宫鄭注新宫小雅逸篇按毛
詩小序外尚有子貢傳以小雅斯干篇為新宫似有據
古人一詩或有兩名如雍亦名徹見周禮維清亦名象見毛
小宛亦名鳩飛見晉語斯干言作室故亦名新宫昭二

十五年宋公享叔孫昭子賦新宫昭子賦車轄是時叔
[002-25a]
孫婼將為季平子迎宋元公女而元公夫人又為平子
之外姊賦新宫者義取兄及弟矣式相好矣古人通以
婚姻為兄弟也昭子賦車轄以荅之義取思孌季女逝
兮辰彼碩女令徳來敎也儀禮記後人所附故斯干後世詩亦得用之
左氏叙事極有條理詞不虚設昭二十三年叙欒盈復
入于晉唯魏獻子私之其餘趙氏韓氏范氏中行氏知
氏皆不助欒盈則六卿已畢矣復云程鄭嬖於公此語
非無謂疏不得其説云鄭雖非卿亦是强族言嬖於公
[002-25b]
見其不助欒氏非也二十年傳云晉侯嬖程鄭使佐下
軍註云代欒盈則自欒盈出奔時程鄭已為卿故傳必
須及之傳雖追叙於二十四年實非二十四年始為卿
也然則晉是時有七卿乎非也知悼子少而聴於中行
氏此因悼子荀盈為荀罃之子亦是强家故及之是時
荀盈年十六註云年十七誤多一年實未為卿二十五年程鄭卒
盈年十八始代鄭佐下軍也


  僖二十三年公子賦河水杜以為逸詩外傳亦作河水
[002-26a]
韋昭云河當作沔字相似誤也其詩曰沔彼流水朝宗
于海言已反國當朝事秦此説是也余謂嗟我兄弟邦
人諸友莫肯念亂誰無父母亦欲以此感動秦伯望其
念亂而送已歸也


  韓戰遇蠱曰千乘三去云云杜以為卜筮書雜辭鄢陵
戰遇復曰南國䠞云云亦當是卜筮書雜辭而杜以為
卜者之辭疑不然蓋去餘狐三字與蠱字平上去為韻
而䠞目亦與復字為韻正一類似古筮書皆連卦名為
[002-26b]
韻因卜戰而得此其辭既與事合故即以此為占不復
更占周易也疑是連山歸藏易


  僖十四年諸侯城緣陵而遷把杜不註緣陵漢地理志
北海郡有營陵臣瓚云即春秋緣陵淳于公所都之邑
僖二十二年宋公將戰大司馬固諫此大司馬即子魚
固諫者强諌也杜註莊公之孫公孫固誤史記宋世家
作子魚諌是也


  昭二十八年晉成鱄曰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
[002-27a]
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杜無註
疏謂僖二十四年傳數文之昭有十六國此言武王兄
弟之國十五人者人異故説異此説誤矣文之昭十六
國亦在姬姓四十國之中此别言兄弟之國者謂婚姻
之國如齊姜陳媯之類耳古人通以婚姻為兄弟




[002-27b]








  羣經補義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