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e0110 春秋通論-清-方苞 (master)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春秋通論卷四
          翰林院侍講銜方苞撰
  魯滅國取田邑齊取魯田邑
魯兼國書滅者絶其祀也項是也書取者取為附庸也
根牟鄟邿闡是也何以知其為附庸也凡取外邑必先
書伐某國敗某師而根牟鄟邿闡無所繫也凡小國為
隣所并而魯復取之則與取邑同文者其國已邑之也
[004-1b]
須句向是也鄫鄆已邑於莒而取鄫取鄆與取根牟鄟
邿同文而不言伐莒何也魯嘗請于晉以屬鄫而莒滅
之魯嘗城鄆而其後為莒所得魯人蓋曰吾取鄫鄆而
非取之于莒也與向之本并于莒須句之本并于邾者
異矣故舊史無伐文也季孫宿救台遂入鄆不言伐莒
亦此意也齊取魯田者一取魯邑者三皆不書伐以傳
考之濟西讙闡賂也鄆則取以居公經特書齊侯必季
氏懼討順以承命而不用師徒也凡伐我而取邑不書
[004-2a]
舊史諱之也賂則自我與之故不諱也定十年齊人來
歸鄆讙龜隂之田而前此不見齊人之取僖三十二年
取須句文六年復取須句而前此不見須句之失則伐
我而取田邑者不書審矣故濟西讙闡之取不待傳而
知其為賂也
  内圍邑
經書内圍邑七皆不書叛成三年圍棘拒命者非棘民
則齊有司也定六年圍鄆與齊人爭皆不可以言叛也
[004-2b]
昭二十六年圍成時公已孫齊舉國拒命不得獨書成
叛也定十二年圍成欲書公歛處父叛則為孟氏守而
非叛也欲書孟孫以成叛又非其事之實故第書圍以
紀其拒命而不目其人焉惟昭十三年圍費則南蒯以
費叛定十年再圍郈則侯犯以郈叛而經不書蓋中軍
既毁尺地一民皆歸三家使以叛書是為三家討賊也
而舍叛又無以屬詞故書圍以著陪臣據邑之實而不
書叛以寓三家竊國之誅晉趙鞅荀寅士射吉治兵相
[004-3a]
攻未嘗叛君也而並書叛邯鄲稷據邑以叛趙氏則不
書即此義也陽虎以讙叛不書而竊寳玉大弓則書蓋
取之公宫不可以不志也比事以觀而不書内叛之義
益顯著矣
  諸國伐魯
魯被侵伐必書四鄙惟哀之篇兩書伐我蓋城下之師
不可以書四鄙也定哀以前公室雖卑而三家協心尚
可以捍禦外侮故隣國侵伐及四鄙而止耳至是則陪
[004-3b]
臣數叛三家異心莫肯為國任患故吳齊之師徑薄國
都而莫為之蔽也傳載吳師克東陽而進舍于蠶室景
伯曰我未及虧而有城下之盟清之役冉有請背城而
戰老幼守宫次于雩門之外則不可以書四鄙明矣
  歸田
齊歸魯田或書歸或書來歸或書歸我或不書歸我何
也書來歸者使人將命也鄭伯使宛來歸祊是也先儒
以為心服而歸之則于來歸衛俘之義不可通矣歸而
[004-4a]
不書來者無將命者也歸濟西田公親受之于齊也歸
讙及闡或疆吏相授受或魯使微者往受而不書其人
也濟西之田獨曰我者不獨我有濟西田而所歸獨我
故封也若鄆讙闡則魯邑也龜隂之田獨魯有也而書
我則贅矣曹田之在濟西者魯嘗介晉以取之矣豈元
年並以賂齊而兹所歸者獨我故封與鄭書使宛而齊
不目其人何也宛鄭卿而齊微者也
  蒐狩
[004-4b]
經書狩二蒐五大閱治兵各一桓四年春狩于郎非地
也六年秋大閱非時也莊八年春治兵非時非地且不
以其事也昭定間之蒐或時或不時皆以非地書也蓋
蒐狩有常地自昭以前非其地者獨郎之狩與治兵耳
知然者以大閱得其地則不地也至中軍既毁三桓擅
國不獨軍制變而蒐田之地亦惟其所便而不主故常
矣但書蒐者選徒約也曰大者境内畢作也書公者公
之私行也不書公者國政也惟及齊人狩于禚則志公
[004-5a]
忘讐而義不在于狩也治兵亦不地而曰以非地書者
前書師次于郎以俟陳人蔡人後書師還則治兵于郎
不待言矣
  城築
春秋之法常事不書臺囿之築譏從欲也王姬之舘之
築志變禮也若完城郭作邑以居民有國者之常事也
而備書于册何也魯再城中城一城西郛作邑二十有
二皆非制也城中城以内難于城内更作城也城西郛
[004-5b]
或拓郛之址為城以居民或變郛之制為城以備敵也
列國之畿疆有限則城邑亦有常魯次國也而二百四
十二年作邑二十有二其侵并于小國則敗王略也即
自城其封内亦踰舊制也故皆以非常書凡邑曰城而
莊二十八年書築郿者制未備也城必備郛郭樓櫓之
制而築則無之也
  内嵗祲有年
二百四十年惟桓宣之世一書有年一書大有年承嵗
[004-6a]
祲也隱五年螟八年螟桓元年大水故三年有秋喜而
志之宣自即位以後螽蝝水旱史不絶書故十六年大
有秋喜而志之莊六年螟七年大水二十四年二十五
年皆大水而其後不書有年者繼災之後稍熟而不可
謂有年久則民氣漸復雖有年不復書矣莊之篇書無
麥苗者一大無麥禾者一蓋二者俱無乃非常之災一
有焉一無焉則農收之常不載于册書矣僖之篇每時
書不雨并志雨之時者君重其事故史詳之也文之篇
[004-6b]
并數時而一書又不志雨之時者君忽其事故史略之
也莊三十一年一時不雨而書者承大無麥禾有蜚之
後故一時不雨即以為憂亦猶桓宣承屢祲之後而以
有年為喜也昭定之篇水旱螽饑無一書者君臣相圖
家孚構禍而無心于民事也
  内災
經書内災者六惟雉門兩觀書新作以是知失禮則書
者春秋之法也桓宫僖宫之災因而廢焉或不可知若
[004-7a]
御廪新宫西宫亳社未有不復作者而不見于經則得
禮而不書也審矣
  内毁作
經書新作者二譏不度也南門之作非因崩圯則變古
踰制明矣凡災而復作者皆不書而雉門兩觀書承僭
而不能革也延廐之新非改作也其書以嵗祲也後世
興工築以救荒上傭之也古者力役征于民則厲民甚
矣毁泉臺何以書不宜作而作者非常也不必毁而毁
[004-7b]
者亦非常也
  魯君臣如列國諸侯來諸侯如外大夫來
魯君朝霸國奔䘮㑹葬内臣出聘皆書如諱之也王事
則闕焉而以王禮事強國不臣也君不朝王而間遣聘
以夷周於列國亦逆節也故以為國惡而諱之惟僖公
兩書朝王葢王之出勞於義為非而諸侯之就朝於禮
無悖也觀僖公之書朝而成公書如京師之義益著矣
諸侯書來朝外臣書來聘則明著其非而不為之諱也
[004-8a]
使一切削之而概書曰來則與非朝非聘而書來者無
辨而書如之為諱國惡其義不可得而見矣外諸侯相
如則與非朝非聘而書來同皆無名之辭也齊鄭強國
州公天子三公豈肯行朝禮於曹紀哉
  内外平
平或稱國或稱人稱國者邦交也魯及齊平及鄭平是
也稱人則義各異鄭人來輸平以來者而言也宋人及
楚人平則衆辭也君民上下同欲之也蓋被圍三時不
[004-8b]
獨宋人苦病而求息肩即楚人亦饑疲而思反役若書
宋及楚平則邦交之常辭似君大夫專之而無以見二
國之人皆困於攻守之實矣然則平莒及郯稱莒人不
肯何也使書莒子無以見公及齊侯以強脅弱而拂衆
情也
  書爵書行次書名五章/
王朝卿大夫外諸侯附庸之君諸侯之兄弟列國之命
卿或稱爵或稱行次或稱名或稱人皆舊史之文也以
[004-9a]
為褒貶所寓非也使其人當褒而舊史以名書無從而
得其爵與行次也其人當貶而舊史以爵與行次書無
從而得其名也王朝之史外諸侯皆稱名踐土載書之
辭曰晉重魯申是也而春秋魯史也外諸侯則魯君之
匹敵也故以爵書王朝之卿士兼三公者亦魯君之匹
敵也故以爵書宰周公是也王朝卿士與諸侯之卿不
可以無别也故以行次書凡伯榮叔南季之類是也記/五
十命為大夫又曰五/十以伯仲周道也附庸之君諸侯之兄弟將承國者
[004-9b]
上不得儕于諸侯下不可同于諸侯之卿故從王朝卿
士之例而書行次蕭叔紀季之類是也列國之命卿不
可無别于不命之卿故亦從王朝卿士之例而書行次
夷伯祭仲女叔之類是也王朝之大夫則書名子哭劉
夏石尚是也傳以為下士非也齊晉繼霸之初王使之
禮于魯者皆公卿王子至石尚歸脤王室之卑甚矣而
乃使下士乎况救衛逆后于齊乎文宣以後王朝之卿
不以行次書而稱子舊說以為爵非也當是時列國之
[004-10a]
卿㑹盟侵伐恥稱某人而以名見恐王朝之卿亦不樂
斥言其行次故特為是稱以尊異之而非有典法也王
臣而稱人者三子突書名則大夫也洮與翟泉之王人
則卿大夫未可知也蓋洮之盟諸侯皆稱爵翟泉之盟
諸侯之大夫皆稱人而王臣乃以名書以行次書非所
安也故稱王人蓋辭有所窮也何以知其為卿大夫也
使兼三公則如宰周公之稱爵可也其不如尹單劉之
稱子何也當時尚未有是稱也子突稱名而並稱王人
[004-10b]
者亦辭有所窮也使書子突救衛則不知其為王臣也
書王使子突則伐救無此文也去人則疑于王子而名
突矣傳以子突為字亦非也古有以子某名者見于傳
記陳子亢介子推之類是也有以某父名者經所書齊
侯禄父儀行父箕鄭父是也春秋未嘗有書字之法也
其不當名而名當名而不名皆舊史之文也當名而不
名如齊高子仲孫宋華孫司馬司城皆魯人喜而貴之
也不當名而名如宰咺宰渠伯糾衛侯燬楚子䖍皆魯
[004-11a]
人賤而惡之也成僭逆奬簒弑茍有人心者無不藏惡
也是以賤而書其名也邢周公之裔而衛滅之蔡魯之
同姓而楚誘殺其君是以惡而書其名也以為孔子之
特筆而褒貶寓焉則無一可通者矣
宰咺宰糾衛侯燬楚子䖍而外不當名而名者榖伯綏
鄧侯吾離來朝是也此舊史之文隨世以變而不可以
義理求之者也春秋之初小國之君常稱名而其後乃
稱爵猶成宣以前列國之卿大夫常稱人而其後卿以
[004-11b]
名見也榖鄧國小而逺于魯故視之如邾儀父郳黎來
之屬而書名桓十五年邾人牟人葛人來朝三國之君
也而稱人則榖鄧之書名不足異也傳以邾儀父為字
郳黎來介葛盧為名而有所差别非也經所書齊侯禄
父箕鄭父儀行父皆名無以知儀父之獨為字也且以
平邱之傳考之邾與郳介班也而強為差别可乎舊史
所稱無義理之可求而孔子不革何也榖伯綏鄧侯吾
離楚子䖍衛侯燬渠伯糾爵與名並載者革而書爵可
[004-12a]
也而邾與牟葛之稱人者無從而得其名也宰咺之稱
名者無從而得其爵與行次也而安得不一仍其舊哉
且仍之而世變邦交即于是可考焉則義存乎其間矣
周語規方千里以為甸服其餘以均分公侯伯子男孟
子曰天子之卿受地視侯大夫受地視伯元士受地視
子男秦周以前之書無言畿内有五等之爵者惟公羊
傳曰寰内諸侯蓋據春秋所書周公凡伯尹子之屬而
為言也王制曰分天下為左右曰二伯蓋據公羊氏陜
[004-12b]
以東周公主之陜以西召公主之並周南所稱召伯而
為言耳不知詩稱召伯以行次言非爵也召公在文王
時豈得為方伯乎春秋所書凡伯祭伯召伯亦以行次
書與榮叔南季類也其稱伯多于叔季者承嗣多長嫡
也周公祭公天子之三公也蘓子尹子單子劉子則與
諸侯列序特為是稱以尊異之非伯子男之子也尹單
劉皆執政使有五等之爵豈宜居卑列哉且王臣見經
者何以獨有公伯子而無侯男哉又何以自文以前王
[004-13a]
臣無一子爵自文以後㑹盟征伐無一非子爵者出㑹
哉蓋天子之卿本當以行次稱如二雅所稱南仲申伯
召伯周語所稱樊仲是也春秋之初列㑹而稱王人者
皆王朝卿大夫以不可爵諸侯而斥王臣之名與行次
故但稱人至文之世晉卿㑹盟皆以名見而不肯稱人
王朝之卿無轉稱王人之理故女栗之盟特稱蘇子以
尊異之而自是王臣㑹盟皆稱子矣列于㑹盟稱子而
居畿内亦稱子矣赴告於諸侯亦稱子矣子朝之亂單
[004-13b]
劉稱子而召伯毛伯奔楚從其恒稱皆據王室之告辭
也召毛得罪于王則告辭不復尊異之明矣閔之篇書
齊高子來盟昭三十二年城成周傳稱魏子南面則子
乃時人相尊異之稱而非先王之典法明矣家父子突
叔服劉夏石尚皆天子之大夫也知然者諸侯之命卿
比于天子之卿而稱行次則天子之大夫比于諸侯之
卿而稱名固其所也傳稱内史叔服内史于周官為中
大夫則稱名者為王朝之大夫審矣其在于詩家父作
[004-14a]
誦以刺王未有自舉其字者而以父名者屢見于經則
家父之為名也審矣
程子曰諸侯之卿皆不書官以不受命於天子故不與
為卿惟宋王者後得命官故宋卿獨書官非也宰咺宰
糾宰周公而外王朝卿大夫未有以官書者則不受命
于天子之說不可通矣司馬華孫司馬司城而外宋卿
未有以官書者則宋得命官之說不可通矣蓋惟分職
授事然後各舉其官若㑹盟侵伐聘問而各以其官書
[004-14b]
則義無所取而文亦贅矣以天子之宰而供列國聘弔
與諸侯㑹盟乃非常之事故舊史以為異而志之宋司
馬華孫司馬司城則魯人重之與齊高子仲孫之不名
同未可以為典法也咺與糾之名既曰魯人惡之而以
官書又曰舊史以為異何也以為異而書其官惡之而
斥其名其義並行而不相悖也
春秋所書皆列國之卿也大夫之名無登册書者而盟
㑹帥師國殺皆曰大夫何也傳載齊晏嬰曰惟卿為大
[004-15a]
夫蓋周制列國孤卿班同王朝之大夫士則以大夫書
者亦舊史之文也王朝之大夫與列國之卿並書名其
義必起於此也
  書人
春秋書人其義不一㑹盟戰伐稱人臣下之辭也來聘
歸田取田輸平歸俘獻捷執諸侯大夫稱人舉國之辭
也弑君殺大夫公子討賊稱人因事屬辭而各有所當
也㑹盟戰伐稱人舊史之文也成公以前外卿大夫皆
[004-15b]
稱人成公以後列國之卿稱名大夫則稱人而小國之
卿大夫前後皆稱人此隨世以變著于册書而不可更
易者也其餘稱人者或舊史之文或孔子所定而皆屬
辭之不得不然者也春秋以號舉者惟楚之先及徐與
吳越耳使來聘歸田取田輸平歸俘獻㨗執諸侯大夫
而稱國是以號舉也目其君則歸田歸俘而書來者疑
于其君自來矣歸田而不書來者取我田者與齊侯取
鄆同文而疑于得正矣執諸侯大夫者與晉侯執曹伯
[004-16a]
同文而疑于霸討矣故不得不稱人也惟荆人來聘鄭
人來輸平近于以來者稱而知其為舉國之辭者以楚
人使宜申來獻㨗知之也弑君而稱人者亦辭當然也
赴告有主名者稱名以志惡赴告雖有主名而非其實
者稱國以志疑若倉卒生亂國人本未得其主名而第
知賊由微者則非人無稱也殺大夫公子而稱人者亦
辭當然也非以國法殺之不得稱國目其人則兩下相
殺也討賊而稱人者亦辭當然也國人而討賊者稱國
[004-16b]
以殺則國無君目其人則疑于其人之私隣國而討賊
者稱國以殺則非其國之人目其人則疑于其君之私
若是者亦非人無稱也然稱人同而于討賊則别為人
盡得誅之義焉知然者以殺之不以其罪則不稱人見
殺者或稱君或稱爵或稱大夫公子而不獨以名見也
此非春秋特起討賊之文乃事殊而義自别焉者也惟
邾牟葛三國之君來朝而稱人則魯人簡之莊公及齊
人狩于禚為孔子之特筆然亦非用此為褒貶也
[004-17a]
  隱桓莊三世大夫書繫書族書名
春秋之初内卿獨以名見者無駭挾柔溺也外卿獨以
名見者紀履緰鄭宛鄭詹也先儒謂命大夫書繫與族
未命書名誤矣自僖以後無不書繫與族豈更無不命
者乎楚卿書繫與族豈尚請命于王朝乎蓋隱桓莊之
篇内卿權盛者書繫外卿貴重及死節者書族舊史重
其人而詳之也其獨以名見者輕其人而略之也自僖
以後魯及列國之卿無不書繫與族者大夫皆張而不
[004-17b]
敢略也舊史之文隨世以變者皆如此而以義理求之
則無一可通者矣然則孔子不革何也其繫與族之未
書者不可増也其己書者若削之以歸于一則世變邦
交轉不可得而見矣
  通例七章/
比事屬辭春秋敎也先儒褒貶之例多不可通以未嘗
按全經之辭而比其事耳以外諸侯稱爵為褒則楚商
臣蔡般皆稱爵矣以外大夫不書繫與族為貶則鄭公
[004-18a]
子歸生衛甯喜陳夏徵舒書繫與族矣以稱人為貶則
文僖以前㑹盟侵伐列國之卿大夫皆稱人而不以名
見宣成以後列國之卿以名見而大夫仍稱人小國之
卿大夫終春秋恒稱人而莒慶曹公子首獨以名見以
是知凡此類皆舊史之文隨時勢以變更而非有典法
者也莫悖于妾媵而稱夫人稱薨莫悖于守適而不稱
夫人稱卒孔子一仍舊史乃屑屑焉于外諸侯忽稱爵
以褒忽去爵以貶于外卿或稱繫與族以褒或去繫與
[004-18b]
族以貶于外諸侯或貶稱人而與卿大夫無别于外卿
忽貶稱人而與大夫無别不惟義無所處亦且變亂事
實而非傳信之書矣故一仍其舊使論世者有考焉
春秋因事屬辭各得其實而是非善惡無遁情焉豈特
不以日月爵次名氏為褒貶哉亦未嘗有特起褒貶之
文也其特文皆所以𤼵疑耳蓋事雖變而義非隱無所
用特文也惟事變而義隱然後特文以揭之文異然後
疑生疑生然後義見是故君薨子卒而不地葬而不書
[004-19a]
所以見其非正命也桓之篇月不繫王所以見簒弑之
作由王法不行也見弑之君不書葬而賊既討則書葬
所以見不書葬者以為無臣子也弑于臣者賊不討不
書葬而弑于世子者賊不討書葬所以見國人隣國不
以弑君者為賊而以為君乃人道之極變也弑君之賊
見殺不書爵而晉里克衛甯喜稱大夫楚比稱公子齊
商人稱君蔡般稱侯所以見討之不以其罪殺之不以
其事也弑于國人而賊不討者不書葬戕于隣國而讐
[004-19b]
不復者書葬所以見臣子之心同而勢則異也㑹盟書
㑹而没公書及而没公所以見名分之始亂事柄之始
移也㑹盟而諸侯不序大夫不名所以見諸侯之失位
大夫之亂常也㑹盟不書所為而稷與澶淵書所為所
以見其非欲討亂而不果也㑹盟同地前目後凡宜書
諸侯盟而臯鼬之盟覆書公及所以見公之受國於意
如而以得與後盟為幸也諸侯赴㑹而道卒宜書未至
卒于某地而鄭伯髠頑書未見諸侯所以見其以欲見
[004-20a]
諸侯生釁也魯被侵伐必書四鄙而哀之篇兩書伐我
所以見其為城下之師也諸侯奔不名而鄭伯突衛侯
朔名所以見國有二君也爭國而奔其入也無不名而
衛侯衎不名所以見其正也奔而歸執而歸者無不名
而曹伯負芻不名所以見其位未絶也執諸侯大夫恒
稱人而晉厲公執曹負芻獨稱爵所以見稱人者乃亂
世相陵暴之事也取國邑恒稱人而齊侯取鄆以居昭
公獨稱爵所以見稱人者乃彼此相攘奪之詞也内大
[004-20b]
夫必書卒而桓之大夫不書卒所以見其皆有可誅之
罪也宣之大夫皆書卒而叔彭生不書卒所以見其死
于子赤之難也僖二十八年兩書公朝于王所而一書
王狩所以見就見諸侯之非禮也内戰不書敗而乾時
書敗所以見復讐之不宜避敗也狩非微者之事而魯
莊公及齊襄公狩稱齊人所以見其為不共戴天之讐
也内夫人之娶也例書至而哀姜書入所以見讐人之
女不可以入宗廟也夫人之娶例書至而出姜不書至
[004-21a]
所以見其不允于魯之由也夫人之娶非失禮不書而
成夫人書所以見定姒之非嫡也夫人歸寧例不書而
出姜書所以見其不安于魯之釁也夫人之行不書至
而出姜書至所以見不書至者皆非禮之行也夫人之
始至無不氏而出姜穆姜不氏所以見其以䘮婚而與
有貶也内女之歸諸侯不書逆而紀伯姬書逆所以見
叔姬之為媵也内女之卒非有變不書而僖之篇伯姬
鄫季姬文之篇子叔姬書所以見君為之變而過禮也
[004-21b]
公叔伯兄弟公子之不為大夫者不書卒而叔肸書卒
所以見叔肸之義與君之有加恩也内女之歸也無變
無失禮則不書而杞伯姬書所以見後之來魯㑹洮者
非諸姬之女也歸田不書我而濟西書我所以見濟西
之田不獨我有而所歸獨我故封也宫室之災不書復
作而雉門兩觀書所以見其非制也僖文之篇歴時不
雨同而書之異所以見君心之有勤怠也凡此皆特文
以𤼵疑而非用以為褒貶也惟王不稱天者三近於削
[004-22a]
之以示貶而其實非主于貶王也隱之弑也未嘗明見
于經雖薨而不地葬而不書猶未知賊之在也錫桓公
命王不稱天而後知獄有所歸矣成風薨葬一同於守
適無以知僖公之違禮也歸含賵㑹葬王不稱天而後
知大從之終不可亂矣然則此三書者亦所以𤼵疑也
外此則據事直書以見其實而已故以褒貶求春秋之
文亦說經者之誤也
春秋之文殺史見極何以明其然也凡宫觀門社之災
[004-22b]
未有不復作者而所書獨雉門兩觀内女之歸其國未
有不納幣者而所書獨宋公孫夀未有不來逆者而所
書獨紀履緰吾國未有不致女者而所書獨季孫行父
如宋為舊史者非明于春秋之法也使宫觀門社災而
復作例不書則雉門兩觀亦無自而見于經矣納幣來
逆致女例不書則公孫夀來紀履緰來季孫行父如宋
亦無自而見于經矣以雉門兩觀知西宫新宫御廩亳
社之新作舊史備書而孔子削之也以宋公孫夀來紀
[004-23a]
履緰來季孫行父如宋知凡納幣來逆致女舊史備書
而孔子削之也
春秋書王法不誅其人身何以知其然也書諸侯之奔
而逐之者為兄弟為大臣為國人為隣國弗辨也書大
夫之奔而逐之者為國君為同列弗辨也書國殺大夫
而所殺之賢姦弗辨也蓋諸侯奔為天下之變事大夫
奔為一國之變事不必問其逐之之人也國殺大夫則
不王可知矣不必問其所殺之人也
[004-23b]
春秋微辭隱義每于㕘互相抵者見之如隱公之弑不
見于經而薨而不地則知非正命矣不書葬則知賊未
討矣桓書即位則知無隱先君之心矣月不繫王則知
王法之不行矣錫桓公命王不稱天則知其為簒弑之
賊矣桓之大夫不書卒則知皆有可誅之罪矣翬至桓
之篇而稱公子則知操刃者翬矣薨而不地之為弑也
于他君之必地見之賊之不討也于外諸侯見弑賊討
則書葬見之桓之無恩于先君也于閔僖二公之不書
[004-24a]
即位見之其為簒弑之賊王法所不容也于錫僖成二
公之命王皆稱天見之桓之大夫之皆可誅也于内大
夫之皆卒見之翬之操刃而徳于桓也于前之不稱公
子見之春秋之書微而顯此之謂也
舊史之文有以魯君臣之意向為詳略者魯怨鄭忽而
助突故忽亹儀之弑不書抗王師以立朔故黔牟之奔
不書蓋軌以簒立故崇姦醜正而不以忽亹儀黔牟為
君也將稱元帥小國之卿不名而鞌之戰四卿並列諸
[004-24b]
國之卿皆名則季孫侈其事也有以國人之好惡為進
退者則當名而不名不當名而名者是也孔子不革而
正之何也弑與奔之不書者不可益也名與不名則雖
欲革之以定于一而其道無由也季子魯卿非若齊高
子仲孫宋華孫司馬司城之名無從而得之也四人者
之名不可得故季子亦仍其舊以見魯人之情宰渠伯
糾衛侯燬楚子䖍可去名而存爵也而宰咺則無從而
得其爵氏與行次也咺之爵氏與行次不可得故三人
[004-25a]
者亦仍其舊以志非常而因以見魯人之藏惡焉若鞌
之戰則天下諸侯之失政皆見端于此故即以舊史之
異文為春秋之特筆也
左氏所傳有與經合而可證二傳之非者楚公子比弑
其君䖍之類是也二傳以比為不弑而歸獄焉而以左
氏徵之則志乎弑者實比而非棄疾也有顯與經背而
不可從者鄭歸生弑其君夷宋華元自晉歸于宋之類
是也使弑者實公子宋必不歸獄于歸生使華元至河
[004-25b]
而復必不書自晉歸于宋經之作豈知後之别有傳哉
必待傳而後可求則春秋之義荒矣
 
 
 
 
 
 春秋通論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