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115 易經通注-清-傅以漸 (master)


[003-1a]
欽定四庫全書
 易經通注卷三     大學士傅以漸
            左庶子曹本榮撰
上經
兊下/坤上
臨元亨利貞至于八月有凶
 臨非君子果凌逼于小人二陽浸長正大之氣如日
 初出光焰逼人小人自无可抵敵者勢可大行然又
[003-1b]
 必以理自持而貞焉毋謂朝廷之上遂无奸邪自復
 卦一陽之月至遯卦二隂之月隂長陽遯數不過八
 可不早思所以防之乎
彖曰臨剛浸而長
 以卦體釋卦名義二陽浸浸上長小人不覺退聴也
説而順剛中而應
 卦徳内說外順和平不流矯激舉動不逞意氣也卦
 體九二剛中六五應之天徳自强而不過又復得行
[003-2a]
 君志也所為元亨在此所為利貞亦在此
大亨以貞天之道也
 此大亨以正豈特君子臨小人之道哉天之道也陽
 氣盛隆肅殺自消不期然而然者正而已矣利貞之
 戒觀天益明
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乆也
 言雖天運之當然君子宜知所戒
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无窮容保民无疆
[003-2b]
 地臨于澤是上臨下臨民不可无教勞來匡直又從
 而振徳與兊澤同其深也臨民不可无養容受而保
 愛直使之樂其樂而利其利與坤地同其厚也小人
 潛化于其中矣
初九咸臨貞吉
 卦惟二陽徧臨四隂故二爻皆有咸臨之象初九剛
 而得正故道可大行而吉
象曰咸臨貞吉志行正也
[003-3a]
 欲行正道於天下豈植黨求勝務洩不平哉
九二咸臨吉无不利
 君子每患勢孤二與初共為咸臨剛得中而勢上進
 故吉无不利也
象曰咸臨吉无不利未順命也
 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小人黨邪尚未順命君子不得
 不進而臨之豈恃勢哉
六三甘臨无攸利既憂之无咎
[003-3b]
 隂柔不中正而居下之上自憂不能見容故以甘説
 臨君子何利之有哉然即此知所憂懼之心改行從
 善君子亦不追其既往而咎之矣
象曰甘臨位不當也既憂之咎不長也
 位不當是无徳可憂知憂咎自不長何可不憂也
六四至臨无咎
 處得其位下應初九不以勢分拘不以毁譽間相臨
 之至如膠如漆得為相用人之體何咎之有
[003-4a]
象曰至臨无咎位正當也
 有柔正之徳自與剛正之賢契之深而相臨獨至也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君臨天下而自任其知適為不知六五以柔居中下
 應九二不自用而任人是明目達聰得大君之宜者
 教思容保之治成矣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大君之宜何以惟賢是從我有中徳任人正行我之
[003-4b]
 中非懲苛察之過也
上六敦臨吉无咎
 居卦之上處臨之終敦厚於臨化成乆道正所謂容
 民无疆者
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内也
 四海皆吾一體所以能敦也卦以凌逼小人為義上
 三爻獨惓惓于知人安民之間貞字精神乃盡
坤下/巽上
[003-5a]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
 帝王有可以為天下觀者曰觀此卦九五在上四隂
 仰之本體精微不得不達于政教其篤恭不顯之神
 真如將祭而盥盥尚未薦此時胸中凜凜肅肅妄想
 雜慮絲毫難容為觀者常存此想愈斂愈純愈收愈
 潔則孚信在中而顒然可仰矣
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
 以卦體卦徳釋卦名義一人在上為天下觀正是聖
[003-5b]
 作物覩順則不假作為巽則不露形迹建中正之極
 巍然為天下瞻仰真一王之盛也而神已在此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
 惟其如此所以盥而不薦有孚顒若天下自不識不
 知順帝之則此篤恭而天下平也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

 中正即上之神化即下之神而皆聖人之真誠鼓盪
[003-6a]
 以出天有神道四時各循其序聖與天契設為政教
 天下若其化卒莫測其功觀道至此猗歟盛矣
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風行地上徧觸庶類先王設教豈得執一省方者以
 不敢暇逸之心為不敢自用之法風奢教儉風儉教
 禮風淫教貞風儇教厚要歸使民中正而已
初六童觀小人无咎君子吝
 卦以觀示為義據九五為主也爻以觀瞻為義皆觀
[003-6b]
 乎九五也初六隂柔居下不能逺見在小人遵道遵
 路何咎之有君子當此不能光昭聖化甚可羞也
象曰初六童觀小人道也
 非君子所宜可知
六二闚觀利女貞
 隂柔居内而觀乎外闚觀之象女子之正也
象曰闚觀女貞亦可醜也
 在丈夫則為醜也激之也
[003-7a]
六三觀我生進退
 我生我之所行也六三居下之上進而觀光上國本
 欲贊襄聖明以圖不朽自反生平才徳不足大展則
 亦退而進徳修業而已不敢苟且以赴功名之㑹也
象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進固行道退亦修道何至進退兩失其據哉
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五以中正觀天下禮樂制作燦然輝煌六四最近于
[003-7b]
 五故得盡炙其光華此真豪傑奮庸之竒遘乎疎逖
 之臣利用朝覲草莽之士利用仕進作賓王家同慶
 觀光之㑹可也
象曰觀國之光尚賓也
 四之觀光正為大觀之主賓興之典獨隆耳
九五觀我生君子无咎
 陽剛中正以居尊位其下四隂仰而觀之君子之象
 也反躬自照我生果无負建中表正之皇極斯足當
[003-8a]
 天下之瞻而无愧矣
象曰觀我生觀民也
 王者合天下為一身故當觀民徳之善否以自省察
 也
上九觀其生君子无咎
 以陽剛居尊位之上是以師道表率天下者果道業
 尊嚴則无咎
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
[003-8b]
 雖不得位而垂教之情无已未可忘戒懼也
震下/離上
噬嗑亨利用獄
 此卦上下兩陽而中虚九四一陽間於其中必齧之
 而後合有間故不通齧之而合則亨通矣如舜遭四
 凶周公遇三叔孔子值少正夘事當極至道徳仁義
 之化俱有所不及用此聖人之大不得已也
彖曰頤中有物曰噬嗑
[003-9a]
 頤中有物不得不噬頑梗阻我教化不得不去也
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
雖不當位利用獄也
 噬嗑何以得亨卦體三剛三柔是執法之義矜恤之
 仁俱備也卦徳動而明是問刑擬罪之時折之敏擬
 之决不為威屈利誘復折之精擬之當无失輕失重
 之病也卦象震雷雜電是行罰致責之時動无留行
 如雷奮而合電確當无枉如電照而合雷造化震耀
[003-9b]
 之章直在金科玉律中也卦變本益六四之柔上行
 至五而得其中是天子以好生為徳平反合法得行
 其治獄之志也雖未得遊渾渾噩噩之盛清問肅而
 天下稱平利用獄也
象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
 雷電未必擊而人警于是乎有先間而防之法焉
初九屨校滅趾无咎
 初上无位為受刑之象中四爻為用刑之象初在卦
[003-10a]
 始罪薄過小又在卦下故為屨校滅趾之象止惡於
 初故得无咎
象曰屨校滅趾不行也
 小懲大誡不進于惡也
六二噬膚滅鼻无咎
 徳本中正公則生明治獄固如噬膚之易矣然彼既
 剛暴非嚴刑峻罰不足以服其心故必用滅鼻之刑
 以處之乃得无咎寛大之名不可博也
[003-10b]
象曰噬膚滅鼻乗剛也
 大奸必用上刑豈徳之不足哉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腊肉謂獸腊全體骨而為之者隂柔不中正治人而
 人不服噬腊遇毒誠可小吝然終可去奸而无咎也
象曰遇毒位不當也
 非人果難服徳不足取信于人也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艱貞吉
[003-11a]
 以一卦言之則為間以六爻言之則為大司寇掌邦
 刑者以剛居柔有果斷之才而不傷刻核即難治之
 獄亦自輸情服罪而堅直之理可得矣然死者不可
 復生斷者不可復續必内則其難其慎外則无黨无
 偏庶天下无寃民耳
象曰利艱貞吉未光也
 民命重情稍有偏私慢易之心則未光明也何可不
 以艱貞為戒
[003-11b]
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貞厲无咎
 乾肉難于膚而易於腊胏金亦獄訟所入之鈞金也
 六五柔順而中以居尊位用刑于人人无不服中堅
 之理可得然獄成獻天子之廷再无更生之望必持
 之以貞而其心猶不敢忽常若有未悉之隠乃得无
 咎也人臣勢屈詘法易執法難故雖艱而利用貞人
 主勢尊行法易欽法難故雖貞而利用厲
象曰貞厲无咎得當也
[003-12a]
 柔中之主必兼貞厲治獄乃得其當信乎治獄之難
 也
上九何校滅耳凶
象曰何校滅耳聰不明也
 自恃其聰而不明奉公守法之義大奸大惡之本也
離下/艮上
賁亨小利有攸往
 混沌初闢渾是太樸時移勢變不得不日趨於文明
[003-12b]
 聖人憂其有滅質之患也謂質為主猶亨文為主則
 小利耳
彖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
攸往天文也
 卦變自損柔自三來而文二剛自二上而文三自既
 濟柔自上来而文五剛自五上而文上柔來文剛是
 質為主而文輔之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是文為主而
 質輔之故小利有攸往即此剛柔交錯上天之文運
[003-13a]
 昭焉
文明以止人文也
 卦徳文明以止彬彬煌煌之中有太羹元酒之意性
 止於命情止於節非即人文之自然而然者乎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聖人主張世界仰觀天文細察其變因時而施補捄
 之大用質極則濟以文文極則救以質使天下範圍
 於文明以止之内則人莫非天柔莫非剛矣
[003-13b]
象曰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獄
 火在下而上照雖不及逺庶類光昭賁象也明庶政
 事之小者折獄事之大者一則法火之明察一則法
 山之鎮重
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剛徳明體豈不能黼黻皇猷時不在我自賁于下為
 舎非道之車而安于徒步之象
象曰舎車而徒義弗乗也
[003-14a]
 君子之取舍决於義而已義之所在賁莫尚焉
六二賁其須
 二以隂柔居中正三以陽剛而得正皆无應與故二
 附之而動有賁其須之象
象曰賁其須與上興也
 二主文剛三主文柔附上而興柔為剛用矣
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
 一陽居二隂之間得其賁而潤澤者也然不溺於所
[003-14b]
 安故有永貞之戒
象曰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陵生於狎永貞則正大之義實示人以莫可陵徹終
 不動乃真剛正也
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㛰媾
 四與初為賁皆以實心相賁初曰賁趾四曰皤如初
 曰舎車四曰白馬同一白賁之風焉而无如近三九
 三剛正非為寇者乃求婚媾然究不易其求初之切
[003-15a]
 也
象曰六四當位疑也匪寇婚媾終无尤也
 所當之位雖可疑守正而不與有何他患哉
六五賁于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
 六五柔中為賁之主敦本尚實得賁之道故有丘園
 之象然隂性吝嗇故有束帛戔戔之象人而如此雖
 可羞吝禮奢寧儉故得終吉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003-15b]
 六五有化成天下之權已先敦固江河豈至日下哉
上九白賁无咎
 賁極反本復于无色善補過矣
象曰白賁无咎上得志也
 雖當紛華靡麗終有厭薄之心其快在志其本在艮
 也
坤下/艮上
剥不利有攸往
[003-16a]
 五隂在下而方生一陽在上而將盡隂盛陽衰小人
 壯而君子病不可以有所往也
彖曰剥剥也柔變剛也
 隂之去陽萋菲浸潤使之日消而不自知也
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
盈虚天行也
 卦體既為小人之長卦徳幸有君子之順惟順乃止
 剛直不敢顯也有息必有消有盈必有虚人可違天
[003-16b]
 乎哉
象曰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山托於地君托於民厚下可以安宅剥下正所以自
 剥也
初六剥牀以足蔑貞凶
 剥自下起其勢必至蔑貞然小人何利為此
象曰剥牀以足以滅下也
 蔑猶藐視滅則浸沒消剛之禍甚不可測君子戒之
[003-17a]
六二剥牀以辨蔑貞凶
 辨牀榦也進而上矣
象曰剥牀以辨未有與也
 黨與猶未大盛去之何可不速哉
六三剥之无咎
 衆隂方剥陽而已獨應之去其黨而從正无咎之道
 也
象曰剥之无咎失上下也
[003-17b]
 勸其斷也上下謂四隂
六四剥牀以膚凶
 隂禍切身君子危矣小人獨无血戰乎
象曰剥牀以膚切近災也
 咎君子之不知止也
六五貫魚以宫人寵无不利
 魚隂物宫人隂之美而受制于陽者也五為衆隂之
 長當率其類受制於陽則无不利也
[003-18a]
象曰以宫人寵終无尤也
 破小人之疑情掲君子之宏量所以深誘之也
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剥廬
 一陽在上剥未盡而能復生太平從此開善類從此
 培是艮之成終成始不已之果也君子必為衆隂所
 載小人逞憤不已則自取敗亡耳
象曰君子得輿民所載也小人剥廬終不可用也
 天下最公正者民當剥運而愛戴愈殷故時可以徼
[003-18b]
 上天之幸而權不能奪丘民之志迨至終不可用聖
 人之為君子至矣
震下/坤上
復亨出入无疾朋來无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

 天道不可一日无陽復者還其所自有也陽復則必
 亨已之出入既得无疾朋類之來亦得无咎即反復
 天道自姤卦一隂初生至此七日一陽來復理勢自
[003-19a]
 然從此修舉舊章致天下泰寧之盛皆君子所應往
 者幸之也
彖曰復亨剛反
 反者振奮囘來畧无凝滯初本陽剛從此而往即從
 此而還顧安有不亨者乎
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无疾朋來无咎
 剛反即動然元氣初囘稍忿激則一洩无餘卦徳動
 而行之以順微婉以固前日之生機復和平以養方
[003-19b]
 來之全力聖學徳業愈潛愈確所以无疾无咎也
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
 况天運所在消可息虚可盈天與人協非人敢恃天
 也
利有攸往剛長也
 有生則必有長為臨為泰以至為乾作用豈容已哉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天地之心生生不息本厯四時而不換但當氷堅龍
[003-20a]
 戰生意全韜至一陽初動黙參元氣果無休歇復既
 在人則静極而動惡極而善本心㡬息而復見之端
 也天地人心原同一體人心見則天地之心見此順
 行之所以精而剛反之所以大歟
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闗商旅不行后不省

 雷在地中寂然无聲乃真陽氣之復先王閉闗休息
 安静以養微物商旅至賤不行者无所求也則商旅
[003-20b]
 以上可知后至貴不省方者无所見也則后以下又
 可知蓋動者天地生成之心而静者聖人裁成之道
 政事云為凡可以扶陽抑隂而參贊化育者必无所
 不至矣
初九不逺復无祗悔元吉
 一陽復生於下復之主也又居事初失之未逺能復
 于善不祗于悔大善而吉之道也
象曰不逺之復以修身也
[003-21a]
 秉天地之心以為身一陽為主形色皆天矣
六二休復吉
 凡由剥入復者省察克治功力艱難六二柔順中正
 近于初九親賢樂善以成其復復之休美吉之道也
象曰休復之吉以下仁也
 二豈惟因人以成事哉初為克己復禮之仁吾能下
 之勝心客氣融化磨礲實有深心以處此也
六三頻復厲无咎
[003-21b]
 復者惟一之功何言乎頻以隂居陽不中不正又處
 動極屢失屢復之象屢失故危復則无咎也
象曰頻復之厲義无咎也
 知其厲而振奮之者義也一復永復何咎之有
六四中行獨復
 處羣隂之中而獨與初應是宗天下之大本以為行
 者憬然獨覺誰得而汙染之
象曰中行獨復以從道也
[003-22a]
 二與初近洞見本原故曰仁四與初應恪遵軌範故
 曰道
六五敦復无悔
 性體所結厚重有力五以中順居尊不加雕琢至誠
 无息此足當之矣
象曰敦復无悔中以自考也
 考成也得天地之中以生還所自有正所謂復以自
 知者
[003-22b]
上六迷復凶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至
于十年不克征
 以隂柔居復終故將終迷不復之象而極言之
象曰迷復之凶反君道也
 心天君也求復而失其君故愈求而愈逺也
震下/乾上
无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无妄者實理自然之謂此卦乾剛震動動以天不動
[003-23a]
 以人誠極必通聖人又恐其流於硜硜信果也貞則
 經權常變各得其正若有匪正即信亦理中之障豈
 能通行无碍哉
彖曰无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内動而健剛中而應大
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
何之矣天命不佑行矣哉
 卦變自訟九自二來而居初是天徳之剛秉賦而為
 我身之主卦徳動而健奮𤼵有為不撓于物欲卦體
[003-23b]
 九五剛中而應六二實意交孚不隔於形骸處已接
 人總慿此天徳命固如斯則圓通者知命存養者立
 命精一者受命亨貞並運上下交協至誠之所以不
 可及也不然執定无妄不達於人不祐於天既已匪
 貞焉能大亨也
象曰天下雷行物與无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天下雷行震動𤼵生萬物各正其性命是物物而與
 之以无妄也先王𤼵此篤實感𤼵對越上帝養育
[003-24a]
 人民物各得所因其所往而不為私焉
初九无妄往吉
 以剛在内誠之主也震陽初動動與天合其吉可知
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
 本天命之初體以自動自得其所之之正也
六二不耕穫不菑畬則利有攸往
 柔順中正因時順理其為學也无所為於前无所冀
 於後不圖穫若并不耕不圖畬若并不菑得失兩忘
[003-24b]
 日用通闢攸往其必然者首造其事即屬妄端有𤯝
 不利矣
象曰不耕穫未富也
 富如非富天下之富言非計其利而為之也
六三无妄之災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
 聖人恐人執定无妄往吉之説稍遭拂戾便生怨尤
 特𤼵此爻以盡其義六三本无妄者而處不得正故
 无故而有災也
[003-25a]
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災也
 事有出於意外者君子亦自信而已
九四可貞无咎
 貞即无妄利貞之貞誠之存而不變者是也陽剛乾
 體下无應與可固守而无咎
象曰可貞无咎固有之也
 有猶守也入世而不洩天徳之渾淪幹事之精神在
 是焉
[003-25b]
九五无妄之疾勿藥有喜
 陽剛中正以居尊位而下應亦中正无妄之至也内
 治畢舉而奸宄竊𤼵静以鎮之无所庸其攻擊也
象曰无妄之藥不可試也
 既无妄而復藥之則反為妄而生疾矣為生事者戒
 也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
 上非有妄但處窮極之地執固不通匪正有眚此爻
[003-26a]
 上非有妄但處窮極之地執固不通匪正有眚此爻
 當之
象曰无妄之行窮之災也
 欲往何之
乾下/艮上
大畜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天下惟陽為大亦惟陽為能畜此卦以艮畜乾學問
 道徳充積於内然必不雜異端不流霸術挾此舟楫
[003-26b]
 霖雨之材大行其道於天下至於大節猝臨洶湧淜
 湃吾有決大疑定大難之經濟方為體用合一之學
 耳
彖曰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徳
 以卦徳釋卦名義聖賢學問先以剛健為主纎私不
 容其用功也不敢暇逸敦篤懇至直將天下正道力
 為體騐力為躬行天機活潑鼓舞闇然中若有精光
 閃爍不可掩遏者内外夾持日新月異此其所以為
[003-27a]
 大畜歟
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
 卦變自需九自五而上卦體六五尊而尚之卦徳又
 能止健是剛正之德毅然不屈而折節賢豪止遏乎
 險健之奸君臣道合舉措公明皆吾藴蓄中所應有
 大則必正所以利貞也
不家食吉養賢也
 惟尚賢則養賢值此際而家食坐觀必學不足經邦
[003-27b]
 者耳
利涉大川應乎天也
 利涉大川豈尋常之事義理精貫百凡通變動與天
 齊非應天時行者不能也然豈於剛健本體另有所
 加也哉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天為積氣虚空中莫非氣謂天在山中可也前言往
 行皆徳所散見多識而畜之即聞見即徳性廣儲非
[003-28a]
 盈並納无礙化實為虚心可涵天也
初九有厲利已
 大畜本明體適用之學然有意於用或昧其㡬故借
 畜止之義以明之初爻下一厲字何其澟澟也
象曰有厲利已不犯災也
 世間災禍每伺我於進退之交初惟剛正故能不犯
 也
九二輿說輹
[003-28b]
 剛而得中心无係累時止而止若輿之自說其輹者
 可謂知㡬之士矣
象曰輿說輹中无尤也
 說輹非闗涉世之功无尤而本於中中則不躁而有
 相時觀變之哲也
九三良馬逐利艱貞日閑輿衛利有攸往
 乾為良馬三陽共進並駕齊驅然憂其過剛鋭進也
 心必艱外必貞而又日日閑習乎輿衛輿者力足以
[003-29a]
 任重衛者才足以應變初即乾之潛二即乾之舎三
 即乾之惕也
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陽剛濟世之心既同故更相汲引而往无不利也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
 下三爻重所學故當畜極而後通上三爻重所發故
 當舉天下而畜之也六四以禮坊民禁於未𤼵如施
 横木於牛角止之於未角之時為力則易大善之吉
[003-29b]
 也
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銷天下之惡而不煩刑誅此心為之一快
六五豶豕之牙吉
 居尊位而畜天下之惡宻法嚴刑未必可勝六五柔
 中操得其要相機㑹而制之若豕牙難制豶其勢而
 牙之剛躁自止衣食足而民不偷男女足而民不亂
 者順其情弭其源也
[003-30a]
象曰六五之吉有慶也
 論其畜四不若五之易論其功四不若五之廣有尊
 位則慶及天下也
上九何天之衢亨
 畜極而通豁達无碍何者驚喜之辭
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蔵於心謂之徳顯於政謂之道業極應天大畜之能
 事畢矣
[003-30b]
震下/艮上
頤貞吉觀頤自求口實
 此卦上下二陽内含四隂外實内虚上止下動為頤
 之象養之義也貞吉者必得正始吉觀頤者精一之
 功理欲闗頭止爭一介省察之力无念少寛而皆由
 養身始嘑蹴不受則徳日進於清明矣
彖曰頤貞吉養正則吉也觀頤觀其所養也自求口實
觀其自養也
[003-31a]
 飲食豈小道哉養正則吉不正則凶也觀其正在觀
 其所養何如觀所養在觀其自養何如就嗜欲以證
 義理即人心以辨道心而貞吉可知矣觀之得力在
 艮艮止能明外内兩觀自求乃真正字乃盡
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頤之時大矣哉
 天地失其正則隂陽謬戾而物不遂生聖人失其正
 則賢才退位而民不被澤此頤之時所以為大而養
 之不可不正也
[003-31b]
象曰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
 山下有雷震動𤼵生養道也言語從頤出飲食從頤
 入皆當可而得其正養天下必自此始
初九舎爾靈龜觀我朶頤凶
 陽剛在下道足自腴乃上應六四之隂而動於欲聖
 人設為四語初之辭以鄙之舎良貴而垂涎勲名士
 林何可有此
象曰觀我朶頤亦不足貴也
[003-32a]
 人之貴乎剛者為其能立而不屈于欲也貴乎明者
 為其能照而不失於正也既惑所欲而失其正雖有
 剛健明智之才无所用之惜之之辭亦激之之辭
六二顛頤拂經於丘頤征凶
 丈夫无資身之䇿妄思求人又无平昔之驩相知之
 素毋論在上在下均所不可求養於初則顛倒而違
 於常理求養於上必且斥逐而有凶矣
象曰六二征凶行失類也
[003-32b]
 養道以静為吉行則全无把持㢘隅盡喪所以失類
 而凶也
六三拂頤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隂柔不中正以處動極恣情滅性雖正亦凶
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所謂以嗜欲殺身以貨利殺子孫者
六四顛頤吉虎視耽耽其欲逐逐无咎
 居上而求初迹亦似顛然柔正而又得正應志原在
[003-33a]
 於養天下分司之功皆總理之功也虎視眈眈者下
 而專其欲逐逐者求而繼誠切懇至如此豈下士之
 虚名哉
象曰顛頤之吉上施光也
 五有篤實輝光四求賢以養民皆天子之功也
六五拂經居貞吉不可涉大川
 人君以養天下為經六五隂柔不正居尊位而不能
 養人反賴上九之養似乎拂矣然養賢及民拂反為
[003-33b]
 貞居之則吉若挾自用之聰而不居是涉大川也不
 可也
象曰居貞之吉順以從上也
 貞惟在順從上九之賢是以謂之居也
上九由頤厲吉利涉大川
 六五賴上九之養以養人是物由上九以養也位髙
 任重不厲何吉必竭陽剛之才力濟天下之艱危乃
 足稱委遇而為賢也
[003-34a]
象曰由頤厲吉大有慶也
 慶從厲出兢業中之經綸也大臣一心天下所托命
 五不可涉川而上獨利涉者君不可喜功臣不可避
 事也
巽下/兊上
大過棟橈利有攸往亨
 此卦四陽盛長居中用事時勢非常正可以建掀天
 掲地之業者若才力不足則有棟橈之象善用其剛
[003-34b]
 則利有攸往而得亨此持危定傾之長䇿也
彖曰大過大者過也
 以卦體釋卦名義作事固貴英明而巽順亦不可少
 今皆果敢之人相聚共事操持太嚴議論太髙刻覈
 太至是大者過也
棟橈本末弱也
 卦體初上皆隂是不能振作於始又不能憤𤼵於終
 也
[003-35a]
剛過而中巽而說行利有攸往乃亨
 當過極難處之中猶有可以幹旋者卦體剛過易流
 偏抝而二五得中意氣化於徳性也卦徳巽而説行
 沈潛内運和順外宜則静无不察之變動无不投之
 機乃亨者難之之辭
大過之時大矣哉
 大過之時非有大過人之材者不能濟也故歎其大
象曰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遯世无悶
[003-35b]
 澤以生木澤過則反滅木然植根果固則終不能搖
 君子通體陽明見理真確任其利害遞來是非交起
 毫不為動而生平學力識力反借此磨鍊何懼何悶
 之有此所以大過乎人歟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時當大過士君子方以慷慨激烈相高初以隂柔居
 巽下過於畏慎而无咎者也
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003-36a]
 柔則安静在巽下則沈潛故為棟雖橈為藉則无咎
 顧用之何如耳
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陽過之始英氣方多幸比初隂則能補偏而救過楊
 枯矣而生稊老夫矣而得女妻盖陽氣復於下則生
 機不息隂氣滋於内則生意不窮天下事尚可為也
象曰老夫女妻過以相與也
 二與初原非正偶時方需才不得不慶其剛柔相濟
[003-36b]
 也
九三棟橈凶
 三四居卦之中有棟之象九三以剛居剛過甚則折
 與太柔則廢者正等何凶如之
象曰棟橈之凶不可以有輔也
 无本不立无輔不成剛愎不受人輔誰其輔之也
九四棟隆吉有它吝
 以陽居隂過而不過文武並用屹然朝廷柱石然下
[003-37a]
 應初六以柔濟之則過于柔矣故又戒以有它則吝
 也
象曰棟隆之吉不橈乎下也
 棟隆起則吉不橈曲以就下也謂不下繫於初也
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无咎无譽
 陽過極而比過極之隂以太柔无能之臣輔剛暴自用
 之主所謂欲振天下之神氣而實索天下之元氣者
 也无咎无譽言事莫克濟也
[003-37b]
象曰枯楊生華何可乆也老婦士夫亦可醜也
 枯楊而又生華是速之也老婦士夫豈能成生育之
 功哉
上六過涉滅頂凶无咎
 處過極之地才弱不足以濟殺身成仁於義何咎焉
象曰過涉之凶不可咎也
 五實仗之以涉川雖過而不嫌於過聖人蓋以維過
 之責望天下也
[003-38a]
坎下/坎上
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坎為險陷人情易想脫離習之云者若出於日用常
 行者也其法在有孚如鳥字卵全身脈絡悉傾注於
 其中心體光瑩何事不通往而行險且有可尚之功
 焉
象曰習坎重險也
 險而曰重逺近无可避之地智愚无自脱之人而後
[003-38b]
 天下之真豪傑出焉所以必相習而後可
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
 辭何云有孚觀之水可知矣流行動盪足此通彼不
 至放溢水之信也縱至越巖壑陶泥沙而不盡之體
 終古如是人心之信亦猶是焉
維心亨乃以剛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
 二五剛而在中一真為主利害變故不能摧也惟剛
 而心亨自能静觀時變出險成功
[003-39a]
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
險之時用大矣哉
 究而極之險以之為害不可有以之防害不可无天
 有无形之險地有有形之險王公法无形之險制之
 以紀綱法度法有形之險制之以城郭溝池所以守
 國即所以安民三才一體何能不習何可不習
象曰水洊至習坎君子以常徳行習教事
 水之流也習而不已以成大川人之學也習而不止
[003-39b]
 以成大賢日新又新常徳行也勞來匡直習教事也
初六習坎入於坎窞凶
 以隂柔居重險之下其陷益深也
象曰習坎入坎失道凶也
 剛中者處險之道失道則凶可諉諸天乎哉
九二坎有險求小得
 處重險之中未能自出故為有險之象然剛而得中
 因勢利導善用其幹旋可以求小得也
[003-40a]
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雖有剛中之才而尚在險中抑何敢奢望大得哉
六三來之坎坎險且枕入於坎窞勿用
 以隂柔不中正而履重險之間來往皆險前險而後
 枕其陷益深不可用也枕倚著未安之意
象曰來之坎坎終无功也
 命世之才且難之况六三乎
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无咎
[003-40b]
 此大臣處險難之法也四五有君臣之分而時當險
 難君之倚信倍於平常四何必尚儀文拘格套但益
 以誠心因明自結牖非所由之正而室之所以受明
 也始雖艱阻終得无咎
象曰樽酒簋貳剛柔際也
 四何敢樸畧至此蓋濟險莫重於剛而亦莫切于剛
 剛中之主篤於下求柔有不得不獻之以誠者行險
 不失其信也
[003-41a]
九五坎不盈祗既平无咎
 九五雖在坎中然以陽剛中正居尊位才勢有為時
 亦將出不盈則平有日矣何咎之有
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
 有中徳而未敢自大是自强不息之乾體當險難而
 愈明險其有不平乎二求小五未大皆以中勝彖之
 孚亨已在此
上六繫用徽纆寘于叢棘三歲不得凶
[003-41b]
 以隂柔居險極陷而不復出矣
象曰上六失道凶三歲也
 作事謀始道在防險明哲保身道在離險義命自安
 道在處險得道則終身憂勞之君子失道則終身燕
 溺之小人
離下/離上
離利貞亨畜牝牛吉
 離麗也萬物莫不皆有所麗在人則為所親附之人
[003-42a]
 所由之道所主之事皆其所麗也貞正則可以亨通
 而涵養沖和又所以成其貞明不貞者逆億間之順
 不畜者决躁乗之故既言貞而必以畜牝牛為吉也
彖曰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
乎正乃化成天下
 附麗之義所闗甚大天統元氣日月麗之地統元形
 百穀草木麗之人君本明而又明之徳旁燭无疆而
 復苛察不事乃能正百官正萬民成文明之治于天
[003-42b]
 下
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君既以重明作于上臣可不以中順佐於下乎卦體
 六二之事君也徽柔懿恭且裁之以中正不流於卑
 諂故必畜牝牛始謂之貞天下凡有所麗皆可以類
 推矣
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
 天下无兩明兩作者循環不已之義大人明明徳于
[003-43a]
 天下民情物理並照无私湯之懋昭文之緝熙也
初九履錯然敬之无咎
 以剛居下而處明體志欲上進紛錯不寧咎從生焉
 然既具剛明之才知其義而詳審之則敬慎不敗也
象曰履錯之敬以辟咎也
 事不可避咎則可避故避咎正所以善其動
六二黄離元吉
 黄中色柔麗乎中而得其正成君之徳不見其功盡
[003-43b]
 已之職不露其迹不徒曰吉而曰元吉者君明臣良
 渾无節義事功之可著也
象曰黄離元吉得中道也
 正歸於中明而有本元吉固不于麗君求之也
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
 火得所麗則傳人得所麗則濟初與二五與上皆隂
 陽之相資者三四之无所附而遇其窮也命也九三
 處前明將盡之時不安常以自樂則不能自處而凶
[003-44a]
 矣
象曰日昃之離何可乆也
 聖人言人不言天曰何可乆咎其幹旋之不早也
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後明將繼而九四以剛迫之神太用則竭所必然者
象曰突如其來如无所容也
 上陵其君不順所承人惡衆棄天下所不容也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003-44b]
 居尊位而守中有文明之徳然附麗於剛强之間其
 勢甚危惟其明也故能畏懼深切至於出涕而繼以
 戚嗟若自恃其重明與所麗之中正豈能保其吉哉
象曰六五之吉離王公也
 麗王公之位自當憂王公之憂殷憂所以啓聖也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无咎
 剛明及逺威震而刑不濫六五用之以出征有嘉美
 之功焉威震故殱厥渠魁不濫故脅從罔治也
[003-45a]
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重明麗正之世小醜豈容竊𤼵有此征而離之利貞
 方完是以為王者之兵
 
 
 
 
 
[003-45b]
 
 
 
 
 
 
 
 易經通注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