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1a0075 周易衍義-元-胡震 (master)


[012-1a]
欽定四庫全書
 周易衍義卷十二     元 胡震 撰
離下/兌上
革已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
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説大
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
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
 此因通變之效而推通變之理因通變之理而推通變
[012-1b]
 之效也已日革之而人心之孚者以大亨而得其正
 也已日革之而吾心之悔亡者以大亨而得其正也
 是知變革之道唯知天理之不容變者可與言革唯
 知四端五典之不容變者可與言革唯知隨時變易
 以從道者可與言革泥更革之名而不究更革之理
 則絶君臣絶天性忘仁義廢禮樂亦可以言革乎且
 革之已日乃孚者民可與習常難與通變可與樂成
 難與圖始變革之初人未之信故必已日而後信其
[012-2a]
 所謂革者非取先王大經大法而紛亂之也非取三
 綱五常之道而變易之也非喜新尚竒以駭天下之
 觀聽也非變制易令以矜一己之聰明也異端有累
 于正道者革之弊法有害於正法者革之非禮有汚
 於正禮者革之薄俗有敗于綱常者革之是皆大通
 而得其正也革異端以從正道是以人心无疑是以
 吾心无悔革弊法以從正法革非禮以從正禮革薄
 俗以從正俗是以人心无疑是以吾心无悔是理當
[012-2b]
 于人心則必快于吾心苟人心之不孚則吾心亦不
 能无愧論通變之事而不本諸天理之常但見外不
 足以有孚内不足以免悔其為革也祗見其紛更多
 事敗常亂俗其悔有不可勝言者安在其為革耶彖
 曰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革以卦象釋卦
 名也伊川曰澤火相滅息又二女志不相得故為革
 息為止息又為生息物止而後有生故為生又革之
 相息謂止息也王氏曰澤火非如坎離有隂陽相運
[012-3a]
 之道其相遇則相息滅而已其相息也唯勝者能革
 其不勝者耳已日乃孚革而信之言事業之變革必
 久而後信于人也文明以説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
 乃亡伊川曰離為文明兌為説文明則理无不盡事
 无不察説則人心和順革而能照察事理和順人心
 可致大亨而得其正如是變革得其至當故悔亡也
 革有悔之之道革之至當則新舊之悔皆亡此以卦
 徳釋卦辭也團城曰明則有以燭天下之正理説則
[012-3b]
 有以順天下之正理如是而革宜其外无媿于人内
 无媿于心也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
 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極言而贊革之大也革是徹
 底從新鑄造非止補苴罅漏而已湯武順天應人是
 如此順乎天者順理也順天應人之革就革命上説
 言順天理應人心後世務名不務實以兵取國者曰
 吾應天順人也相承而罔察至以為尊號其失遠矣
 楊氏曰革者聖人之不得已豈細故哉故曰已日乃
[012-4a]
 孚又曰元亨利貞又曰革而信又曰革而當聖人之
 懼于革也如此灼知其理于未革之先當如離之文
 明相慶其舉于既革之後當如兌之説如是者可以
 革而信革而當武王之反商政漢祖之除秦苛法革
 而信革而當也秦之變法趙之胡服莽之革漢靈寳
 之革晉豈得謂之革而信革而當乎此卦其變為蒙
 其象澤火相遇水火相息有變革之象其占大亨而
 利於正也
[012-4b]
象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厯明時
 澤火相滅變革之象治厯明時所以推天運之變革
 也夫時序之變朝晝夕夜之迭運弦朔晦望之相代
 春夏秋冬之相易元㑹運世之不窮此變革之大者
 君子治厯數以明之使夫一嵗之内氣之二十有四
 候之七十有二刻之三千六百者皆煥然以明三嵗
 一閏五嵗再閏極之於章㑹綂元皆有以推究其變
 革之所以然此又體革象之大要也朱氏曰日火也
[012-5a]
 月水也冬至日起于牽牛一度右行而周十二次盡
 斗二十六度則復還牽牛之一度而更端矣牽牛者
 星紀也水之位也日月㑹于此此澤中有火之象也
 黄帝迎日推䇿始作調厯閲世十一歴年五千而更
 七厯至漢造厯嵗在甲子乃十一月冬至甲子朔為
 入厯之始是時日月如合璧復㑹于牽牛距上元太
 初十四萬三千一百二十七嵗盖日月盈縮與天錯
 行積久閏差君子必脩治其厯以明四時之正冬至
[012-5b]
 日月必㑹于牽牛之一度而弦朔晦望分至啟閉皆
 行得其正日月不㑹者司厯之過也朱氏問郭忠孝
 曰古厯起於牽牛一度沈括謂今宿於牽牛六度何
 也郭曰日久必差差久必復于牽牛牽牛一度者乃
 上元太初起厯之元也楊氏曰食者人之天厯者食
 之天事之至大變易之道莫大于厯也
初九鞏用黄牛之革象曰鞏用黄牛不可以有為也
 甚矣變革之難也方其未革人憚之其將革人疑之
[012-6a]
 及其己革人駭之典章有不容不新也人或以變亂
 舊章而議我文物有不可因循也人或以不合古不
 通今而訕我或可以整頓乾坤於一轉移間或可以
 動搖人情於一呼吸頃毫釐有差天壤易處吁甚可
 畏也況變革之初物論不能遽泯人情不能遽安事
 功不能遽成執持至理尚庶幾焉所守不堅階之為
 禍革之為革豈可輕乎變革之事必有其時有其位
 有其才審慮而動方可以无悔今革之初九以時則
[012-6b]
 初也動于事初而无審慎之意以位則下也无援居
 下而有僭妄之咎以才則剛也躁于用剛而无體勢
 之重其才如此有為則凶咎至矣故聖人戒之曰鞏
 用黄牛之革謂宜以中順之道自固而不妄動可也
 象曰不可以有為也以初九之時位與才皆不可以
 有為也後世商鞅之徒持刑名之學以為紛更之舉
 變法易令當時苦之卒於毒天下禍其身此皆好革之
 説敗之也晁錯起七國之禍豈非好革乎
[012-7a]
六二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象曰已日革之行有嘉也
 變革之事人惟失于紛擾也于是有欲速則不達之
 失人惟失於因循也於是有緩不及事之愆二者皆
 非時中也革之六二以中正文明之臣遇九五陽剛
 相應之君有應在上則有可革之時居中得正則有
 可革之位文明中正則有可革之才于此時而不為
 何時而可為乎然臣道不可為革之先不有所倡不
 可以和不有所主不可以贊曰已日乃革之必也待
[012-7b]
 吾君已有可革之之日而主之吾乃可以贊而革之
 庶无紛更躁動之失曰征吉无咎不進則失可為之
 時為有咎也象曰行有嘉也守臣道而不為革之先
 又不失可為之時行則必有嘉慶也楊氏曰季孫問
 二邑之叛然後孔子可以陳堕費之言趙鞅无君命而
 逐君側之惡人則春秋以為叛六二獨得而專于革
 乎伊川曰臣道不當為革之先又必待上下之信故
 已日乃革之也
[012-8a]
九三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

 九三過剛不中太剛則失於躁動太明則失于苛察
 處革之後征而不已則凶若一於貞固又失繼革之
 義則危惟革言三就㕘之公論不憚再三方得其至
 當可信于天下也夫公論者人心是非之貞也理得
 于人心不惟一人是之雖千萬人亦以為是也不惟
 一世是之雖千萬世亦以為是也如是而變革則革
[012-8b]
 静而動可也革動而静亦可也如之何而不孚九三
 之征而凶則其動而失道也㕘之公論則可以革凶
 而為吉九三之貞而厲則其静而失道也㕘之公論
 則可以革危而為安盖協于人心之公則義理明局
 于吾心之私則見聞狹採于議論之詳則衆志合徇
 于意見之偏則私意萌此九三之革言三就可以見
 人心同然之天天理同然之機公是公非之論矣始
 凶而終吉始厲而終安信乎其可致也象曰又何之
[012-9a]
 矣㕘之公論而三就又復何往乎言已審也伊川曰
 居下之上是苟當革豈可不為在乎守真正而懷危
 懼順從公論則可行之不疑就成也今也審察當革
 之言至于三而皆合則可信也言重慎之至能如是
 則必得至當乃有孚也已可信而重所信也如此則
 可以革矣楊氏曰居下之上位亦髙矣接上之兊權
 亦近矣剛明之極才亦全矣然聖人患其太剛太明
 故曰征則必凶雖正亦危也必也如革卦卦辭之三
[012-9b]
 言者然後可以成就而取信于天下也三言者曰大
 亨也大利也大正也以此而革何革不就以此而行
 何行不達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君制命臣承命者也臣而改命改命而吉何也曰事
 君在志行志在事志然而事亦然君子不以志違事
 志然而事不然不以事違志君命曰可君事曰可奉
 命可也君命曰可君事曰不可改命可也吾既信吾
[012-10a]
 志君獨不信吾志乎豈惟君信之天亦信之雖然改
 命不可許也非誠有其志者不可改也孟子曰有伊
 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簒也革之九四曰信志
 也志不在于興漢則罷兵歴下之後韓信不可以改
 命而伐齊志不在于厚楚則致田犨櫟之命子躬不
 可以改命而却鄭曰九四聖人何以許其改命也曰
 九四兑説之體能以陽剛而䖏四之柔順豈犯上
 而侵君者故許之也然則九三有為而聖人沮之九
[012-10b]
 四不為而聖人勸之何也曰九三所謂由也兼人者
 也九四所謂求也退者也革以改為義改君命亦革
 之一也故于九四𤼵之伊川曰九四革之盛也陽剛
 革之才也離下體而進上體革之時也居水火之際
 革之勢也得近君之位革之任也下无係應革之至
 也以九居四剛柔相濟革之用也四既其此可謂當
 革之時也事之可悔而後革之革之而當其悔乃亡
 革之當唯在處之以至誠故有孚則改命吉也或曰
[012-11a]
 四非中正而至善何也曰惟其處柔也故剛而不過
 近而不逼順承中正之君而上下信其志矣團城曰
 有孚改命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内不欺于心明
 粹端直明无人非幽无鬼責如此施之於革何有不
 吉汲黯之矯制𤼵粟亦信志也
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象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革之道初戒其早二戒其專三戒其躁其可革者未
 灼然可革也四戒其疑已灼然可革矣九五以陽剛
[012-11b]
 之才中正之徳居尊位大人也以大人之道革天下
 之事其可變可革之理灼然如虎文之炳煥不待占
 決知其至當而天下必信必天下蒙大人之革亦不
 待占決知其至當而信之也此言在大人則自新新
 民之實未施信而民信之順天應人之時也大人一
 出其文容足以新人之嚮慕如虎炳煥之文蔚如也
 其威聲足以聳時人之觀聽如虎鎮重之威肅如也
 即虎變以觀九五自新之實則窮理以格物格物以
[012-12a]
 致知意有未誠變而誠也心有未正變而正也身有
 未脩變而脩也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此之謂也文質彬彬不待占決而有孚于人心也即
 虎變以觀九五新民之實則明徳於一家而家道之
 不齊者變而齊焉明徳于一國而國俗之不治者變
 而治焉明徳于天下而天下之不平者變而平焉康
 誥曰作新民此之謂也文化昭昭不待占決而有孚
 于人心也革之九五其湯武革命順天應人者歟象
[012-12b]
 曰其文炳也事理明著若虎文之炳煥明盛也天下
 豈有不孚乎朱子曰堯克明俊徳然後黎民於變大
 人虎變正孟子所謂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
 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凶居貞吉象曰君子豹變
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豹變謂如豹之變其文蔚然居柔變化小于虎也上
 六革道已成君子如豹之變小人亦革面從上之教
[012-13a]
 令也已革則患乎不能守故至革之終而以征則凶
 宜貞固以自守則吉也夫風化未行革道不可以不
 為風化已行則革道不可以過為自人心言則反道
 敗徳之俗不可以不革賊仁賊義之風不可以不革
 天下既已歸于仁義道徳之中夫復何革自人倫言
 則父子兄弟之未孝慈友弟夫婦朋友之未有信有
 别不可以不革天下之人倫既正夫復何革是故文
 章之宣著徳行之炳明此君子之豹變也刑憲之不
[012-13b]
 敢犯非僻之不敢縱此小人革面也如是則愚賢皆化
 革而為善夫復何革象曰其文蔚也又曰順以從君
 也雖然君子素稟剛正之資者也何待於變革小人
 亦受天地之性也何止於革面君子資禀雖得其正
 者清者然未至于聖人亦不能无氣質之蔽以賢如
 顔子亦不能无有不善則復禮從善猶待變也以賢
 如曽子亦不能不魯則省身求道猶待變也此君子
 之所以豹變也小人固皆其此上帝降衷之性然氣
[012-14a]
 質濁惡自暴自棄與聖人居終不可化者以堯不能
 化有苗其來格者亦革面耳以舜不能化有象其蒸
 乂者亦革面耳此小人之所以止革面也然君子豹
 變則固可以自守而不可以復責其為過髙小人革
 面則當容其强善而不可治之已甚此聖人道化之
 標的大易示人之本㫖也伊川曰天下自暴自棄之
 人非必皆昏愚也往往强戾而才力有過人者商辛
 是也聖人以其自絶于善謂之下愚考其歸則誠愚
[012-14b]
 也然心雖絶於善道其畏威而寡罪則與人同也唯
 其與人同所以知其非性之罪也朱氏曰九三征凶
 貞厲上六征凶居貞吉下三爻革弊弊去當守之以
 懼上三爻革命命定當復其常故曰征凶居貞吉又
 曰下三爻有謹重難改之意上三爻則革而善
[012-15a]
巽下/離上
鼎元吉亨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飪也聖人亨以享
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巽而耳目聰明柔進而上行得
中而應乎剛是以元亨
 此言卦之才足以致元亨也天地之間物物有理聖
 人見之衆人昧焉蒼璧一器耳聖人則見其有象天
 之理黄琮一器耳聖人則見其有象地之理鼎一器
 耳聖人則見其有元亨之理是果何哉聖人格物之
[012-15b]
 精窮理之妙雖渺然一介之微可以求其精義雖塊
 然一瓦礫之賤可以見其妙道盤一微物也勒聖人
 之銘則日新又新之理存衣一微物也入聖人之
 經則正直方義之理其以鼎為烹飪為法象之具豈
 不可以推其元亨之理歟今吾即鼎之體用而求之
 鴻荒之世茹毛飲血聖人範金合土制鼎之器以木
 巽火成烹飪之用則鼎者火化之元勲一初既立而
 萬法類從豈不可致元亨乎以其烹飪以享上帝大
[012-16a]
 其烹飪之用以養聖賢則交乎天人者豈无元亨之
 理乎内巽外離體巽之順以順于義理體離之明以
 達其視聽巽而耳目聰明豈无元亨之理乎卦自巽
 來柔上居五下應九二以黄耳之虚而應金鉉之剛
 柔進而上行得中應乎剛君臣同體豈不足以致元
 亨之治是則鼎之為鼎全其徳以施其用焉往而不
 大亨乎抑又聞之鼎取新之器也新其徳以作新民
 居舊邦以新天命此人君所以亨天下之治也格非
[012-16b]
 心以新君徳持忠言以新國論此人臣所以亨忠讜
 之道也學問以新而日益聚辨以新而日明此聖賢
 所以亨吾心之理也此革之後所以受之以取新之
 鼎鼎之卦所以承乎去故之革于此可以觀聖人之
 㫖意矣蔡氏曰烹飪鼎之用也變腥而熟變堅而柔
 烹飪不過祭祀賓客之事而祭天者莫大于上帝賓
 客者莫重于聖賢此卦其變為屯卦其象以全體言
 之則下植為足中實為腹中實受物在中之象對峙
[012-17a]
 于上者耳也横亘于上者鉉也鼎之象也以上下二
 體言之則中虚在上下有足以承之亦鼎之象其占
 則元吉亨也
象曰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木上有火烹飪之象君子體象以立正位象鼎之端
 正也以凝天命象鼎之安重也大禹鑄九鼎以鎮九
 州禹其體之以正位凝命其後鼎遷于商鼎遷于周
 楚子問鼎于周王孫滿對曰周徳雖衰天命未改鼎
[012-17b]
 之輕重未可問也此亦正位凝命一説洪氏曰鼎大
 器也重寳也故取以喻神器天位天命以神器言之
 凝如至道不凝之凝天位不正則傾天命不凝則覆
 正位以離之南面也凝命以巽之號令也人主臨朝
 必端莊安重如鼎之不動然後可以凝住天命此鼎
 之大用也劉氏曰黄帝鑄鼎于荆山訣曰鼎鼎非金
 鼎鑪鑪非越鑪離從坎下發兑向土中居三姓既㑹
 合二味自然俱固濟胎不洩變化在須臾抑乃所謂
[012-18a]
 正位凝命元吉而亨通也
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象曰鼎顛趾未
悖也利出否以從貴也
 此言因敗以為功因賤以致貴秦穆殽函之敗反以
 成悔過之功漢髙百戰之敗反以成造漢之功豈非
 因敗而得為功之理也傅説賤居版築動心忍性之
 餘反得相商之道膠鬲困于魚鹽動心忍性之餘反
 得相周之術豈非因賤而得為貴之道耶鼎之初六
[012-18b]
 顛其趾者非曰有折足之凶以鼎覆而趾顛也居鼎
 之下趾之象也上應九四則顛矣然當卦之初鼎未
 有實而舊有否惡之積因其顛而出之可以為去故
 納新之舉是因顛覆之變而反有潔新之功也若得
 妾之賤而因得其子反以致貴又何咎焉此顛趾出
 否之義也由是推之天下之事則貧賤有玉成之理
 勞筋苦骨有徴色𤼵聲之用疚疾災患有徳慧術知
 之本昔者帝堯之世洪水横流汜濫於中國堯因洪
[012-19a]
 水之變舉舜而敷治舉禹而平水土迨至地平天成
 黎民時雍此因憂而為樂也商周之季民墜塗炭而
 聖人囚夏臺狎侮五常而聖人囚羑里湯伐夏而人
 紀以脩周伐商而彛倫以叙是雖聖人處不得已之
 變而其商周之治功乃在焉此因亂而為治也春秋
 之世邪説暴行又作孔子歴聘齊魯宋衛之邦而不
 偶戰國之世楊墨塞路儀秦恣行孟子周流齊梁之
 邦而見迂濶身窮道晦亦甚矣然六經之道範模萬
[012-19b]
 世七篇之書標準千載此因晦而致明也此與鼎之
 顛趾而出否得妾而因得其子者无以異也反之吾
 身因辱而去不仁者此理也因危而去險行者此理
 也因小懲而去不義者此理也因惡聲之反而去惡
 聲之出者亦此理也以顛趾而喻得妾之賤以其子
 之貴喻出否之功聖人之所以目擊而道存者妙矣
 象曰未悖也又曰以從貴也顛趾者悖然因而出否
 以從貴未為悖也從貴應四也
[012-20a]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象曰鼎有實慎所
之也我仇有疾終无尤也
 以剛居中鼎有實之象也我仇謂初隂陽相求而非
 正則相陷于惡而為仇矣二能以剛中自守與五為
 應則得正而其道可亨然與初密比隂從陽者也彼
 必相求我能逺之使不來即我則吉也夫冦陽者隂
 仇正者邪君子所以逺小人者以其便佞得以近我
 則轉移我正志汙辱我正流我將不能全至正之實
[012-20b]
 善柔得以親我則轉移我剛正沮撓我剛明我將不
 能全至剛之實邪僻得以親我則邪説有以毒吾心
 僻辭有以搖吾守我將不能全知言之實九二謂我
 仇有疾不我能即吉者盖謂初九以不正而比我是
 我仇敵而有疾惡者也剛中自守而使初不能就我
 是我仇之不我能即而吉也象曰慎所之也又曰終
 无尤也謂謹其所往而不比不正所以无尤也昔者
 夫子之于周於佞人必逺于三損不友何凛然其甚
[012-21a]
 嚴也然在當時苟有可仕不必皆賢君苟有可交不
 必皆賢卿大夫苟有可教不必皆賢子弟不為已甚
 之事不為潔身亂倫之舉何温然其甚恕也盖夫子
 如元氣其小人不能即者泰山之巖巖也其度量无
 不容者千頃之汪汪也不然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
 友又流于伯夷之隘矣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象曰鼎
耳革失其義也
[012-21b]
 此言君子有剛正之徳始雖未通終必能通也自古
 抱才徳者其通塞不常久矣窮而在下以其握瑜懐
 瑾世莫識其真陳道獻忠君莫然其信樂道于簞瓢
 退藏于巖谷此孔孟不得志于天下者所為也達而
 在上以其生逢主眷身都顯號都俞于廟堂而謀議
 伸霖雨于蒼生而膏澤洽此皋夔稷契得志于天下
 者所為也若夫已有剛正之才不幸而不偶于時則
 有時而否者固有時而泰也今五為鼎之主三越五
[012-22a]
 而應上失其應也五則中而非正三則正而非中失
 其同也五為鼎之耳三為鼎之腹與耳革異也與五
 異則其行不通于五矣行不通于五則如有雉膏之
 美而不見食于人然以九三如是之剛正九五如是
 之虚明亦豈終不合者中正雖有異用然正亦所以
 為中中亦所以行正以剛正柔中之相濟正猶隂陽
 之和合其始雖不能有同心胥契之慶其終固有隂陽
 和合之象矣其始雖有如雉膏不食而有不足之悔
[012-22b]
 其終固如方雨虧失其悔而吉矣象曰失其義也失
 其相求之義也伊川曰雉指五也有文明之徳故謂
 之雉膏甘美之物象禄位三有才用而不得六五之
 禄位是不得雉膏而食之也楊氏曰九四塞之于前
 六五改之于上故不食九三之雉膏然六五明主一
 旦而悟如雨沛然而下則豈終不食九三之雉膏哉
 魯平公見孟子樂克啟之也不見孟子臧倉改之也
 雖然暗主用賢之意可改而明主用賢之意不可改
[012-23a]
 六五明主也九四其終能改之乎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象曰覆公餗信如何也
 四居大臣之位所用者初六隂柔之小人不勝其任
 至于敗國如鼎折足傾履公上之餗餗鼎食也其形
 渥凶渥赧汙也可羞愧之甚凶之道也夫天子所以
 委任大臣者秉鈞當軸民具爾瞻上應恢台下刑百
 辟位如此其甚尊隂陽造化賴之燮理國家治化賴
 之洪宣謀如此其甚大係天下之安危膺天朝之付
[012-23b]
 託任如此其甚重今九四所居者大臣之位所任者
 天下之重乃徳薄知少力小而不足以勝之下比初
 六隂柔之小人是元顯與反覆之牢之以圖靈寳袁
 粲與惜身之褚淵以圖蕭道成晉宋之亡覆公餗也
 顯粲之誅其形渥也信如何也言信任小人其禍何
 如哉深戒之也雖然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有此心則
 不可使有羞惡之事天下皆知羞惡之為善端而不
 知有羞惡之心而能无羞惡之事者是也有羞惡之
[012-24a]
 心而果有羞惡之事者非也九四之鼎折足其形渥
 凶是有果可羞惡之事者矣是以凶也係辭夫子釋
 此爻曰子曰徳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
 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
 任也
六五鼎黄耳金鉉利貞象曰鼎黄耳中以為實也
 五在鼎上耳之象也有中徳故云黄耳鉉加耳者也
 二應於五來從於五者鉉也二有剛中之徳陽體色
[012-24b]
 黄故為金鉉鼎之舉錯在耳黄耳而加以金鉉是君
 臣相得至善矣所利在貞固而已故曰利貞夫鼎之
 舉錯耳不可以无鉉國之舉錯君不可以无臣鼎之
 二五不惟上而培植國本經理事㡬利于正固雖下
 而養育羣生布告四方亦不可以不正不惟精而講
 明聖學植立聖化利于正固雖粗而𤼵諸號令達諸
 刑憲亦不可以不正不惟無事之時粉飾太平潤色
 鴻業利於正固雖有事之時捍禦外侮掃除妖孽亦
[012-25a]
 不可以不正唯正則无偏黨之失而足以舉鼎唯固
 則無失墜其正而足以舉鼎以物理之精求君臣之
 道其實一也象曰中以為實也六五以得中為善是
 以中為實徳也楊氏曰主鼎有二道鼎實中則正過
 中必溢鼎鉉剛則舉不剛則墜主天下有二道持盈
 以中正則為天下之利不中不正則驕心生明皇之
 季是也用臣以剛直則為天下之利不剛不直則諛
 臣進元帝之貢薛韋康是也
[012-25b]
上九鼎玉鉉大吉无不利象曰玉鉉在上剛柔節也
 鼎以上出為用上以陽居隂剛而能柔玉鉉之象剛
 柔適宜動静不過居成功之終善處者也故大吉而
 无不利且鼎之玉鉉者盖取剛柔有終之義也剛柔
 有終以玉喻之見其温潤而澤有仁存焉縝密以栗
 有知存焉亷而不劌有義存焉垂之如隊有禮存焉
 玉之為徳其剛柔有節也如此上九之為德其剛柔有
 節也亦如此此徳可以貫初終安有終之不吉利乎
[012-26a]
 象曰剛柔節上居功成致用之地而剛柔中節所以
 大吉无不利也上九其功成身退之大臣歟
[012-27a]
震下/震上
震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里不喪匕鬯彖曰震
亨震來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啞啞後有則也震驚百里
驚遠而懼邇也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
 此言不失性情之正則可為人神之主性情雖統於吾
 心而人神亦闗于吾心也震之所以震來虩虩者謂
 其當震動之來虩虩然而恐懼也一言一行唯恐其
 不協于善言善行也一政一事唯恐其不協于實政
[012-27b]
 實事也懼人慾之害天理則不敢以人偽乗之懼功
 利之害仁義則不敢以功利間之其所虩虩者如此
 則懼其所當懼者情之率乎性者也恐懼虩虩而又
 笑言啞啞者善言善行之不悖乎理實政實事之不
 違乎理无人慾以害天理而真樂裕如也无功利以
 間仁義而至樂藹如也其所以啞啞者又如此則樂
 其所可樂亦情之率乎性者也夫其情之率性凡人
 之有心者亦同此理也風韻足以風勵之仁聲足以
[012-28a]
 聳動之徳音足以警救之震驚百里而人心莫不我
 服神明亦不能外此理以此心而守宗廟豈不足為
 宗廟之祭主以此心而守社稷豈不足為社稷之祭
 主不喪匕鬯而吾心自有所守震之一卦一陽動于
 二隂之下陽生于下而上進有亨之義震為雷雷聲
 一震可使羣蟄之盡啟震為東東者四方之首生物
 之始震為春春者四時之首生物之長震為木木徳
 一盛可使羣枯之復榮震為仁仁徳一暢可以𤼵生
[012-28b]
 萬類震為長子長子有主而保泰為動而恐懼動而
 奮𤼵恐懼而脩省皆可以致亨一動之間能懼而敬
 則動皆中節出而鎮服人心致百里之咸服者吾心
 足以服之也出而典司神祀不喪匕鬯吾心之无所
 失也于此見吾心一太極也人心亦一太極也鬼神
 亦其此太極也感應之微渾融無間心乎心乎其天
 下從違之樞鬼神有無之㑹乎彖曰震亨震來虩虩
 恐致福也言能恐懼以致慶也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012-29a]
 言能恐懼而後處之有則而所懼不足懼也震驚百
 里驚逺而懼邇也言如震雷之足以服人心也出可
 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言不喪七鬯而足以主
 神祇也此卦其變為巽卦其象為雷有震動之象其
 占則亨也
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懼脩省
 重雷之動天威之震也君子觀象畏天之威敬天之
 怒無敢戱豫敬天之渝無敢馳驅所以恐懼脩省也
[012-29b]
 昔成王感風雷之變而省其疑周公之愆則庶幾于
 能恐懼脩省者夫子聞迅雷必變則踐其言者處震
 之位者能以是為心則能虩虩以啞啞而可以膺神
 人之托矣脩省者恐懼之功用脩其身省其過則无
 恐懼矣體震以恐懼體洊震以脩省昭然上帝之臨
 而无貳心此震之用也
初九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吉象曰震來虩虩恐致福
也笑言啞啞後有則也
[012-30a]
 震之用在下初九成震之主致震者也在卦之下處
 震之初如震之來若能以恐懼而周旋顧慮虩虩然
 不敢寧止則終必保其安吉因恐懼而反致福後有
 則者喜而不失節也盖喜與懼異懼乃所以為喜幸
 與慮殊慮乃所以為幸能懼而動動而合義是可喜
 也故動而正曰道匪仁匪義匪禮匪智皆邪也邪動
 辱也甚焉害也于動之初而不憂邪動之辱辱至
 而憂如辱何於動之初而不憂邪動之害害至而憂
[012-30b]
 如害何唯憂辱于未辱之初者可以无辱唯憂害于
 未害之初者可以无害无辱无害反身而誠樂莫大
 焉不然不知恐懼于其初而自墮於悔則慮不周于
 千里之外禍必生于几席之内以故君子謹動象申
 彖辭言其義一也
六二震來厲億喪貝躋于九陵勿逐七日得象曰震來
厲乗剛也
 二乗初九之剛故當震之來而危厲也億十萬為億
[012-31a]
 貝所有之資其來也盛故大喪其所有然二柔順中
 正足以自守能升于九陵以避之故勿逐七日得事
 既終時既易當自復也夫應天下之動者主乎静應
 天下之變者主乎常有安危者時也道在吾心不與
 之俱危有得失者物也道在吾心不與之俱失六二
 下乗初九之剛瞻前顧後適値仇敵窺伺我藩籬逼
 近我堂奥殆哉其淪于危也藩身之其人將奪焉潤
 屋之資冦將攘焉蕩哉其大失也然六二柔順中正
[012-31b]
 時不能无危也君子有處危之道物不能无失也君
 子无自失之理遇强敵而躋于九陵則離惡人而彼
 不得以相即也喪外物而不逐逐以求之則剥者久
 則反其常而為復雖失而得也昔者大王居邠狄人
 侵之土地莫保此危失之時也而去邠居岐終以王
 天下是其一時應變雖不能无屈伸要終而觀則本
 無危失也伊川曰億度也二之所貴者中正也當守
 其中正无自失也以已逐物失其所守非善處危者
[012-32a]
 也避遠自守處震之大方也卦有六位七乃更也
六三震蘇蘇震行无眚象曰震蘇蘇位不當也
 蘇蘇緩散自失之狀六三以隂居陽不中不正當震
 懼之時蘇蘇然自失若因震懼而行能去不正而就
 正則可以无過眚動以就正為善故三行而四止也
 二勿逐而自復也此言因懼以去其不正則可以无
 過君子之懼必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然後可以无過
 必處仁遷義勇于進徳然後可以无過六三所處不
[012-32b]
 正而有震懼者非脱然乎權謀之場而逰乎道徳之
 塗者不足以解其蘇蘇之狀非絶迹乎功利之境而
 疾趨仁義之路者不足以解其蘇蘇之狀非言忠信
 行篤敬可行乎蠻貊之邦者不足以解其蘇蘇之狀
 如震懼之來一則曰蘇蘇二則曰蘇蘇曽不知去其
 蘇蘇之道是猶敵國攻已懼亡不暇束手待斃自謂
 无策其過也亦甚矣象曰位不當也所處之不正也
 不中不正其能安乎楊氏曰吾才不稱吾位去之可
[012-33a]
 也天下豈无才稱其位者乎鮑叔遜夷吾子皮遜子
 産去无才得有才豈惟无災眚國之福身之福也薳
 子馮不為令尹蔡謨不拜司徒可以无眚抑可以為
 次矣吁世之无才无徳貪禄戀權不能去位以妨賢
 路至于敗國喪身喪家者于此亦可以觀震六三之
 義矣
九四震遂泥象曰震遂泥未光也
 九四以剛處柔失剛健之道以一陽之孤陷重隂之
[012-33b]
 間无中正之徳百鍊化為繞指一齊咻于衆楚矣此
 居震擾之世安能致逺而不泥光大而有濟乎遂者
 无反之意泥謂滯溺也九四之遂泥大抵不中不正
 而羣隂泥之也使能剛健中正特立獨行小人豈能
 汙哉劉向恭顯雜處漢朝珣瑜伾文並居唐位是已
六五震往來厲億无喪有事象曰震往來厲危行也其
事在中大无喪也
 六五以隂居陽不當為不正往而上則柔不可居動
[012-34a]
 之極來而下則乗九四之剛是往來皆危厲也天下
 之理莫善于中中道乃六五所有之事也當動之時
 无動之才與其動而喪吾之所有不若静而不喪吾
 之所有億之于心度其所有得中而无喪其所有斯
 足矣自古英君誼辟不能必天下之无亂而恃吾有
 治亂之道不能必天下之无危而恃吾有持危之道
 盛衰離合之勢在時而主張維持之道在我罾魚唱
 禍山鬼獻璧髙祖以之而肇造九縣颷囘三光霧塞
[012-34b]
 光武以之而中興况盡中道之極者乎震之九五當
 震之時其四方騷驛而國无寧息之時歟其邊方孔
 棘而中外搖動之時歟往而之彼則敵國外患四顧
 坑谷抑何危也來而之内則心腹内憂禍起蕭牆抑
 何危也然聖人遽予之以大无喪有事者何也居君
 之位應時之動在我者得時中之義把握大權轉移
 大勢罔不在我則亂可治危可安否可泰是惟无往往
 則无失而有功是惟不來來則无失而有功象曰危
[012-35a]
 行也又曰大无喪也危行而至无喪是動而有功也
 其樞要亦曰在中而已矣億度謂圖慮深思以求不
 失中也
上六震索索視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鄰无咎婚
媾有言象曰震索索中未得也雖凶无咎畏鄰戒也
 上六隂柔不中不正之資處震動之極意氣索索視
 瞻徊徨故征則凶也若能震懼于禍未及身之前則
 不至于極矣故得无咎畏鄰戒而不敢進與諸處震
[012-35b]
 者異矣故婚媾有言處動之極无往不危聖人能勉
 之以力之所可及而不能强之以力之所不及也見
 鄰戒而知懼者力之所可及也見鄰戒而不能援者
 力之所不及也兩車並行而不能救前車之覆寧能
 禁前車之有言然能鑒前車之覆猶庶乎不至如前之
 覆而後隨也震之上六其質隂柔其處不中如弱獸
 伏于虎閘之側而意氣消索如弱子臨于千仞之淵
 而視瞻徊徨以是而行何往不凶聖人於是示人以
[012-36a]
 懼而能改之道一則勉其警懼當急之義一則言其
 警懼已緩之失恐懼之當急者在于畏鄰戒致不中
 以為中易不善以為善恐懼之已緩者在于不能援
 鄰難而至于婚媾有言是非聖人開人以利已而不
 利物之塗也事之已極勢之已去力弱質柔上六豈
 能大有為哉苟能其次亦可矣象曰畏鄰戒也嗚呼
 江亡而秦穆懼吳亡而晉國弔其知所謂畏鄰戒而
 无咎者歟
[012-37a]
艮下/艮上
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彖曰艮止也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静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
止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
不見其人无咎也
 此言動静各止于天理所以无咎也君子之動无往
 而非止也静而止於天理静亦定也動而止于天理
 動亦定也艮其背不獲其身止而止也以人之一身
[012-37b]
 言之有耳也而欲聲有目也而欲色有口也而欲味
 有鼻也而欲臭至于艮其背所見者在前而背乃背
 之是止而不有其身无所欲而无所動也視聽萬變
 背則止焉而不動臭味萬殊背財止焉而不變人之
 忘我者不牽于欲不累于已无意也无必也无固也
 无我也帝衷在我天宇泰定虚室生白私偽不作止
 而止者如此咎何從而有艮其背而行其庭不見其
 人行而止也夫人之行而接物也見其貴也欲趨附
[012-38a]
 之見其可賤也欲疎遠之見其親已也則欲譽之見
 其疎已也則欲毁之惟行乎庭除有人之地而不見
 其人則貴賤在庭吾行其庭如不見其貴賤親疎在
 庭吾行其庭如不見其親疎人之行而忘物此則不
 徇於私交不牽於係應无好也无惡也无毁也无譽
 也貴賤窮達待之无異意㑹通隆殺待之有成禮其
 行之止又如此咎何從而有是則内而正已外而應
 人出入雖萬變而當止之理不以出入而變也顯而
[012-38b]
 致用藏而斂用行藏雖萬變而當止之理不以行藏
 而變也内欲不動反諸己者皆天理之渾然外物不
 累應乎物者皆天理之各當不容心於私己不容心
 於徇物艮止之无咎如斯而已耳或曰君子之行止
 如背止其止若是則死灰其心槁木其形矣曰君子之
 止非曰耳无聞目无見而淪于虚寂也非曰品節不
 明菽粟不辨而蠢然无知也亦曰吾心之義理準則
 一定雖行已接物不過止此之止耳如太虚澄定雖
[012-39a]
 雨𤾉不同而直體不遷如髙堂懸鏡雖妍醜紛然而
 明體不易此君子之體艮行止則在時所止則在我
 自聖道之无傳異端之肆起其行已而動於私欲者
 不足道也而一于忘我者必欲昏此心于寂滅无知
 之境其應物而累于私交者不足道也而專于忘物
 者必欲絶物于息交絶物之際吾恐聖賢之所謂止
 者不如是也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静
 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言動静各止乎道而其道之顯
[012-39b]
 著也所以釋卦名也行固非止行而不失其理乃所
 止也艮一陽見于二隂之上陽明著見隂莫得而掩
 蔽之故光明又定則明所謂泰宇定則天光發也艮
 體篤實則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所以釋艮其背之
 辭而言止之得其所也上下敵應不相與也以卦體
 言隂陽敵應而不相與也不相與則内不見已外不見
 人惟止于理而无咎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
 人无咎也文公曰艮其背背以言止人之四體皆能
[012-40a]
 動唯背不動取止之義不獲其身但見得事之當止
 不見此身之為利害纔將此身預其間則道理便壞
 了古人所以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只為不見此身方
 能如此明道曰與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兩忘説
 得最好便是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不見有物
 不見有我只見其所當止也止時自不獲其身行時
 自不見其人乃艮其背之效驗胡氏曰心動則形躁
 神止則形和艮卦在先天丑寅之位艮其背不獲其
[012-40b]
 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止于其内不逐于外老氏所謂
 知止不殆是已此卦其變為兑卦其象艮為山有止
 之象其占无咎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上下皆山止而不易是為艮象君子體之而思其所
 止則不出其所處之分為君則思止于仁為臣則思
 止於敬為父則思止於慈為子則思止於孝至于夫
 婦兄弟朋友皆當各思其所止不出其所處之分至
[012-41a]
 于萬事各有當止之則當剛而柔當柔而剛當行而
 止當止而行皆思出其位者也彼以諸侯而僭天子
 之事大夫而僭諸侯之事士庶人而僭大夫之事皆
 于艮之象未之思也類而推之士農工商不安其業
 亦思出其位者也不出所居之位自樂日用之常所
 以用重艮也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貞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止之為義有知至之説有知終之説方其未得所止
[012-41b]
 則必欲至乎是此所謂知至至之也及其既得所
 止則必不遷乎是所謂知終終之也之動也莫急于
 初之得所止尤莫嚴于終之得所止也伊川曰六在
 最下趾象動之先也艮其趾止於動之初也事止于
 初未至失正故无咎以柔居下患不能常不能固故
 方止之初戒以利在常永貞固則不失正之道也楊
 氏曰顔子之不遠復止一己之善於初者也漢文帝
 即位之初喜嗇夫之辨捷張釋之極言其害止其君
[012-42a]
 之不善于初者也顔子幾乎聖文帝為七制之先止
 于初之効也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隨其心不快象曰不拯其隨未退
聽也
 二有中正之徳宜止不動然艮主在剛三為艮之主
 故二之隨在三三剛列夤不得止之宜二不能拯救
 其失故曰不拯其隨以二之中正柔弱不能拯其所
 隨豈所欲哉故其心不快夫能明徳而不能得新民
[012-42b]
 之任能脩其身而不能得夫治國平天下之任能居
 廣居立正位而不能得志與民同之是非君子之心
 也昔孔孟之轍環天下奔走於魯衛之邦周游于齊
 梁之境皇皇乎欲引君于當道而言之不聽諫之不
 行聖賢亦為之栖栖亦為之不豫色皆不拯其隨而
 不快于心者也象曰未退聽也言上之人不退而下
 從也楊氏曰古之人于其上之不善有拯而隨者有
 拯而不隨者有先隨而後拯者有先拯而後隨者有
[012-43a]
 不拯而隨而心不然者龍逢比干拯而不隨也楚靈
 王之問子革先隨而後拯也伍被之答淮南先拯而
 後隨也蜚亷惡來不拯而隨也君曰好色亦曰太王
 好色君曰好貨亦曰公劉好貨不拯而隨而心不然
 也六二柔不勝剛下不勝上不拯其隨非樂隨也外
 不得不隨而中不得已也故曰其心不快又曰未退
 聽也言其雖不得已而隨亦未肯退聽其上之輕重
 也
[012-43b]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限身上下之際即腰胯也夤膂也九三以剛居剛而不中
 為成艮之主決止之極也確乎止而不能進退艮其
 限則不得屈伸如人身列其夤上下判絶不得相從
 屬也止道貴乎得宜行止不能以時而定于一其堅
 强如此則處世乖戾與物暌絶其危甚矣故厲薰心
 夫通變而不窮者可與言止泥常而不達變者不可
 與言止隨事而定以理者可與言止守一節而不通
[012-44a]
 者不可與言止盖止所以為安進而止乎道則進而
 得所安退而止乎道則退而得所安鄙執而堅凝過
 剛而不中執中而無權皆非所以為安也九三之固
 止是猶告子之不動心而外義尾生之守信而忘身
 其視世之從容暇豫心廣體胖與道周旋者豈不大
 相逕庭耶象曰危薰心也雖然九三亦何必自危其
 心也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使九三能退聽乎六
 二之柔順則柔順可以安其心能退聽乎六二之中正
[012-44b]
 則中正可以安其心出乎坎窞之險逹乎坦塗之安
 矣為九三者正不必自危其心也大凡古之人不動
 其心善養吾浩然之氣而已進退綽綽有餘裕其心
 豈易動哉九三知止之止而不知无止之止也
六四艮其身无咎象曰艮其身止諸躬也
 四當大臣之位以隂柔而遇柔中之君不能止天下
 之所當止然以隂居正惟能自止其身故无咎然僅
 能善其身豈足稱大臣之任大人者正已而物正盡
[012-45a]
 已之性則可以盡人之性六四居大臣之位不能使
 君民各得其所止咎之大者也聖人與之无咎何歟
 以四之位而言固可以正已而正人以四之時而言
 可以正已而不可以正人也四雖得正以隂居隂无
 顯明之義四雖近五不遇剛五无相得之義也微子
 相殷雖居父師之任不能以正狎侮之惡夫子相魯
 雖得司冦之任不能止不朝之過則時固有不可為
 者也想四也見幾而作抱道審處庸言止信庸行止
[012-45b]
 謹自明吾出處之所止可也若納君于道義納民于
 軌物則无其時也象曰止諸躬也四之艮其身而无
 咎者其時止而止者歟雖然此但言動静不失其時
 之㫖若尸大臣之位而以獨善為心又何以為大臣
 也哉楊氏曰六四居大臣之位上欲止其君之不善
 下欲止其民之不善唯不止諸人不咎諸人而自止
 諸躬則得矣楚莊王好獵而樊姬不食禽獸之肉太
 宗喜舞而魏徴不視七徳之舞此其事也王吉之賢
[012-46a]
 能疏昌邑之獵楊綰之清能減汾陽之樂此其効也
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象曰艮其輔以中正也
 五居君位艮之主也主天下之止者也人君之所當
 慎唯言與行五在上故以輔言輔言之所由出王言
 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成王一言而天
 反風景公一言而妖星退可不謹哉艮其輔則言不
 妄出而有序其悔乃亡天下之言至于理而止天下
 之理至于中而止出其言善千里之外應之凡天下
[012-46b]
 囘心而向道傾耳而聽令拭目而觀化皆以其言之
 得中理也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違之凡天下之譁
 然而興謗紛然而思亂悍然而違悖者皆以其言之
 失中理也艮之六五言有序則无詖淫邪遁之辭矣
 奚其悔象曰以中正也有徳者必有言以中所以悔
 亡也文公曰賈誼固有才只是言語太迫失進言之序
 看有甚事都齊説了誼于絳灌之徒不説而文帝謙
 遜未遑也如韓信鄧禹諸葛孔明輩无不有一定之
[012-47a]
 規模漸漸做將去所以所為皆卓然有成又曰言行
 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所以動天
 地也人君之一言尤不可輕發漢武輪臺之詔徳宗
 奉天之詔皆以空言而感動天下轉移人心夫豈可
 以易言哉
上九敦艮吉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終也
 九以剛實居上又成艮之主在艮之終能厚其終止
 之至善而篤實者也故吉夫厚之為義人道之所止
[012-47b]
 也厚在一身則恭敬持重一身得所止也厚在一家
 則孝慈友弟慎終追逺一家得所止也厚在一國則
 同寅協恭風流篤敬一國得所止也厚在天下則各
 親其親各長其長天下得所止也象曰以厚終也若
 夫君臣不以厚終則有交惡之失父子不以厚終則
 有賊恩之過兄弟不以厚終則有失道之愆夫婦不
 以厚終則有反目之咎朋友不以厚終則有謗訕之
 辱凡天理之乖人道之薄未有不由失其厚者為之也
[012-48a]
 伊川曰人之止難于久故節或移于晚節守或失于
 終事變于久人之所同患也
[012-49a]
艮下/巽上
漸女歸吉利貞彖曰漸之進也女歸吉也進得位往有
功也進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剛得中也止而巽動不
窮也
 漸漸進也天下之事進必以漸者莫如女歸臣之進
 於朝人之進於事學者之進於道固當有序不以其
 序則凌節犯義凶咎隨之然禮義亷恥之重天下國
 家之本无若女之歸也故以女歸為義然所以利者
[012-49b]
 在于貞正也娶妻者非婚則不得非卜筮則不從納
 采問名納吉納成請期親迎莫不以漸女子之嫁也
 母蘸之房中父命之阼階諸母戒之兩階之間三月
 廟見而後成婦亦必以漸如是而歸則正以奉宗廟
 以事舅姑以厚人倫以主中饋以綿家慶則固粹然
 而有吉也若夫來即我謀至于頓丘將子無怒秋以
 為期于漸進之道何在安得吉乎因女之從夫而推
 臣之從君亦猶是也臣之進也必思吾道徳學問謀
[012-50a]
 謨文物果足以啟沃君心利澤生民然後進于其位
 則以重社稷以正風俗以興正學其風節自粹然而
 无玷也彖曰漸之進也女歸吉也申卦名與卦辭也
 進得位往有功也進以正可以正邦也以卦變釋利
 貞之辭自渙來者九進居三自旅來者九進居五皆
 為得位之正以正道而正可以正邦國至于天下也
 孟子進仁義之説于齊梁之君進以正也商鞅之進
 説孝公其始進以帝道其中進以王道其終進以伯
[012-50b]
 道逆其初心未嘗不以正道進之也惟其昧于有漸
 之説欲亟亟以進身而急急以成功兹其治效蹇淺
 所以不能正邦也其位剛得中也上言進得位往有
 功綂言隂陽得位是以進而有功復曰其位剛得中
 也五以陽剛中正得尊位也此以卦體言九五也止
 而巽動不窮也内艮止外巽順止為安静之象巽為
 和順之義人之進也若以慾心之動則躁而不得其漸
 固有困窮在漸之義内止静而外巽順故其進動不
[012-51a]
 有困窮也童溪曰止立我之道也巽應物之道也漸
 之義非戒于動也戒于躁動焉止于此而巽于彼立
 我應物之道兩得之而无遺此動之所以不窮也楊
 氏曰其進鋭者其退速艮以止乎内巽以順乎外初
 元好從事而亟失時之患此卦其變為歸妹卦其山
 上有木漸長之象其占利于貞也
象曰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徳善俗
 山上有木其長不驟漸之象也君子體之以之居徳
[012-51b]
 則一年而離經辨志三年而敬業樂羣五年而博習
 親師七年而論學取友九年而强立不反此盛徳之
 以漸而成也以之善俗則自既庶而既富既富而後
 教馴馴乎其先後也自齊家而治國自治國而平天
 下截截乎其有逺近也盖久道而化成歴紀而道洽
 美俗之以漸而成洪氏曰徳者俗之表也久居其徳
 而俗化成焉徳以漸而善俗也内卦艮止也居徳為
 止其徳于内也外卦巽入也善俗者入于外也體艮
[012-52a]
 以居徳體巽以善俗
初六鴻漸于干小子厲有言无咎象曰小子之厲義无
咎也
 鴻雲飛水宿之禽也其至有時其羣有序乃為漸也
 干水湄始進則先止于水之湄初六以隂居下用柔
 原闕/
[012-53a]
 上无應援以此而進君子深見遠識則處之不疑小
 人幼子唯能見已正也伊川曰夫征不復則失漸之
 正從欲而失正離叛其羣類為可醜也卦之諸爻皆
 无不善若獨失正是離類婦孕不由其道所以不育
 也所利在禦冦謂以順道相保君子之與小人比也
 自守以正豈唯君子自完其已而已亦使小人得不
 陷于非義是以順道相保禦止其惡故曰禦冦非理
 而至者冦也守正以閑所謂禦冦也朱氏曰人之所
[012-53b]
 以致非道之交者固罔不自己求之我无隙以乗之
 彼何自而來乎
六四鴻漸于木或得其桷无咎象曰或得其桷順以巽

 鴻不木棲桷平柯也鴻升于木有不安之象唯平柯
 之上乃能安處謂四之處本危自得安寧之道則无
 咎也夫以柔弱之才居陽剛之上人之所難處也唯
 天下之至柔可以順天下之至剛六四處九三之上
[012-54a]
 氣烝雲漢聲撼山岳四不如九三之英邁崇岱壓卵
 滄波灌螢四不如九三之威武諫舌烈烈上磨帝閽
 四不如九三之風節為大臣者以柔順之資俯視乎
 剛明以魯質之才而下臨乎彦聖抱謀畧者與我角
 智能負英氣者與我逞剛勇不亦難處乎若以勢位
 臨之則豪傑磊落之徒視勢位如草芥若以富貴誘
 之則發强剛毅之士視富貴如鴻毛然乗剛雖非四
 之所安而順巽則四之所安也剛徳之至吾前者翕
[012-54b]
 受而拜嘉之則雍容揖遜之風興同列矜功之念消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
 如有容焉其漸之四歟以王渾之忌刻而居王濬之
 上則有相惡之患以師徳之度量而居仁傑之上則
 有相好之美象曰順以巽也雖然豈特六四之不可
 以不巽順也為大臣者正使有髙明剛健之徳不以
 巽順行之則為恃已為愎諫為傲物其不安固有不
 可勝言者剛健可以制己私排姦佞若夫禮賢下士
[012-55a]
 納諫從善非巽順則不可也白雲曰當不安之際唯
 巽順可得安寧也巽權道也
九五鴻漸于陵婦三嵗不孕終莫之勝吉象曰終莫之
勝吉得所願也
 陵髙阜也鴻之所止最髙處也以象君位九五處君
 位與六二中正之徳同乃隔于三四三比二四比五
 皆隔其交者也未能即合故三嵗不孕然中正之道
 有必亨之理不正豈能隔害之故終莫之能勝且其
[012-55b]
 合有漸耳終得其吉也夫正者婦之德孕者婦之功
 與其汲汲于有功寧使汲汲于守正也苟得其正則
 可以供采蘋之職可以正鵲巢之風其為孕也能繼
 宗祧之嫡而綱常之道正焉苟失其正則為桑中之
 淫奔為溱洧之相謔其為孕也亂宗祧之嫡而綱常
 之序紊焉臣道亦然明其道不計其功待其枉應者
 去則正應者合而磐石宗社之事功自若也正其誼
 不謀其利待其異志者去則同志者合而潤澤四海
[012-56a]
 之民功自顯也五之與二同道相合即鴻鴈之雌雄
 相求者也然間于三四是隔其交也待以悠久至于
 三嵗之久中正有必亨之理暌異有必合之時邪豈
 能終勝哉象曰得所願也君臣相合魚水一堂得其
 所願乃漸之吉也
上九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吉象曰其羽可用為儀
吉不可亂也
 羽鴻所用以進也上九在至髙之位于漸之時居巽
[012-56b]
 之極必有其序如鴻之飛于雲空在人則超逸乎常
 事之外者也進至于是不失其漸賢達之髙致也故
 可用為儀法而吉上九无應于下羽潔无汚且處于
 髙故曰漸陸楊氏曰三與上其位不同均言陸者謂
 其俱以一陽而安乎上其羽可用為儀者以其來也
 有時其居也有所其飛也有行列次序兹羽之可用
 為儀亦如相鼠之有禮歟夫天下之可貴者非凡禽
 比也天下之可尊者非凡才等也上九盛徳隆于當
[012-57a]
 世而志在乎一世之表偉量服乎天下而識超乎天
 下之外進而行道則可羽儀乎天朝退而明道則可
 羽翼乎萬世清風髙節起懦激貪視天下之物无足
 屈其心而動其志斯人也其伊尹耕萃野者歟其伯
 夷居東海者歟聖人謂其羽可用為儀真見其可貴
 而不可取可尊而不可褻豈富貴之鴆所可毒豈利
 名之羈所可束哉然天下固有名似而實非者亦有
 迹髙而心卑者山顛水涯豈无好髙之士然不可以
[012-57b]
 上九語者假之而非真也珉中玉表羊質虎皮是特
 翰音而何可長也于鴻飛之髙致則有間矣
 
 
 
 
 
 周易衍義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