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e0161 竹澗集-明-潘希曾 (WYG)


[009-1a]
欽定四庫全書
 竹澗集奏議巻一
            明 潘希曾 撰
  諫垣六首  卿寺四首
   遵詔㫖以正夤縁疏
題為遵詔㫖以正夤縁事近該兵部依奉詔條查奏傳
乞冗員陛下酌量裁減初政維新又該節奉聖㫖今後
敢有仍前夤縁傳乞的著科道并該衙門指實來説臣
[009-1b]
惟先帝在位蓋嘗裁冗濫禁夤縁陛下篤於繼述既播
諸詔㫖矣邇者兵部叅奏左監丞王潤題稱已故太監
汪直生前頗有微勞乞要查伊義男汪鈺汪璥原功量
與官職看守故塋一節查該奉有憲宗皇帝聖㫖著革
職為民閒住及奉有孝宗皇帝聖㫖罷難又别為議擬
等因奉聖㫖准他汪鈺陞錦衣衛所鎮撫帶俸汪璥與
做總旗照例食糧欽此竊惟方今錦衣衛所人員計見
任管事外不知幾人帶俸幾人食糧再授汪鈺等職役
[009-2a]
豈非冗濫况彼冒功得官先朝累經革罷忽於今日乞
陞豈非夤縁王潤此舉其欺蔽非細故也臣聞名不正
則言不順理既屈則辭必窮彼稱汪直微勞以欺陛下
獨不思憲廟用舍與衆為公向革汪鈺等職豈無見而
負人功乎又稱孤墳可憫以欺陛下獨不思先帝賔天
言猶在耳顧忍改於其道乎陛下聖心純孝通於神明
初政嚴明堅如金石必不肯背憲廟以念汪直忘先帝
以憫孤墳輕天下大信以徇羣小之私臣獨恨王潤等
[009-2b]
巧肆夤縁朦朧奏請致令命下衆共驚疑查得汪直先
年出師得不補失而且生受蟒衣玉帶歿蒙諭祭安𦵏
就使有功其報已為過分即今雖歿其墳未為失所不
知汪直果何大功可以禄及義男汪鈺等如何守墳必
須朝廷官職况世禄以及子孫鬼神不歆非類内臣本
無後而强求世禄之恩義男本異姓而欲冒他鬼之廕
物理人情甚是無謂其為此舉非姦則愚臣叨備言責
誠恐夤縁得計則事體漸乖将來弊風不可救止雖知
[009-3a]
事干近倖不敢隠黙規避以負陛下伏乞聖明加察特
勅法司将王潤等究治仍革汪鈺等職役則政體歸一
而姦回之徒不敢肆其欺蔽矣
   災異陳言疏
題為災異陳言事竊惟君徳莫重於體元天道不虚以
示戒陛下改元伊始而上天示戒非常此固天心仁愛
欲陛下省懼也然我之省懼者或不以實則天之仁愛
者尤不可恃安危之兆可為寒心邇者節奉聖㫖事關
[009-3b]
朕躬的自當體行事有當興革的各該衙門逐一開具
來説仰惟聖慮正欲務實以應天轉危而為安也臣待
罪言路且喜且懼謹以聖躬所當體行者言之若隆大
孝勤聖學節遊樂逺佞倖是已以時事所當興革者言
之若振因循懲玩法備勍冦勵士節是已夫天地者陛
下受命之父母先帝與皇太后陛下生身之父母故事
天之道不外於事親得親之心斯可以得天矣伏望陛
下勤詣靈几躬禮宗廟近思先帝教育之恩逺念祖宗
[009-4a]
積累之徳又常朝於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宫曲盡母子
之情樂聞訓告之益使愛敬之念日夕在心乃所以隆
大孝也至於講學一事尤帝王圖治之本可以開聰明
可以養心志從容便殿之中講論片時之會其事與視
朝御膳等爾於聖體未勞也頃以暑月停止經筵日講
顧乃専事游樂不避炎日陛下奈何舍有益而不肯為
作無益而不憚勞也臣恐不忠之人有以先朝輟講為
言殊不知先帝徳性已成逸游素少陛下年方英妙豈
[009-4b]
可借此以損至徳伏望仍開經筵依舊日講使日新之
功有加無已乃所以勤聖學也他如射獵游戲往往使
人心意荒惑形神勞頓甚非所以保養萬夀自求多福
也千金之子猶坐不垂堂陛下以宗廟社稷之身豈不
自愛哉良由左右前後不得正人希寵導非迷君誤國
此游樂固不可不節而佞倖尤不可不逺伏望明詔中
外放鷹犬絶玩戲仍簡選内臣求其端謹者以充侍從
斥其姦巧者以為懲戒務俾游樂有節而佞倖不得近
[009-5a]
凡此皆聖躬所當體行之大者也天下之患莫甚於因
循因循不振則國政日弊近該户部奏准欲行吏兵二
部查革冗食及行光禄寺查勘内外濫費足國裕民莫
急於此而乃累旬浹月不即奉㫖舉行部寺猶然諸司
何責京師如此藩郡可知伏乞降㫖切責各令逐一查
奏從宜裁省斷在必行庶幾人心知警而因循可振也
朝廷之患莫大於玩法玩法不懲則主權下移近該户
部奏准查勘草場以補國用兩次差官奉有成命太監
[009-5b]
甯瑾乃敢無故奏沮若謂不宜更改待各官勘回取自
上裁未晩也若謂永樂以來地土則國家政務隨時損
益者孰非永樂以來事哉此其徇私罔上情罪顯然伏
乞特勅法司究治庶幾威權不失而玩法可懲也方今
北敵窺伺於三邊逺夷竊發於雲廣蘇松近地海冦嘯
聚江西四川時各有警皆由處置失宜以致猖獗至此
夫用力攻戰固在将官而運籌調度多在憲職往時巡
撫起自陞用者率與邊警處所及其頗積年勞漸轉内
[009-6a]
地旋擢在京此但為人擇官非為地方任人也今西北
邊設立總制最為得計各處巡撫亦既有人合無今後
察其不堪邊寄者取回别用果有文武長才者特加久
任秩滿則加其官有功則録其嗣僨事則治其罪除遇
丁憂致仕方許推補仍勅廷臣秉公議處使得展布以
圖功不致茍且以避事如此而敵冦不靖臣弗信也臣
又聞禮義㢘恥是謂四維四維不張何以立國蓋國家
必養㢘恥之士而後能得忠義之臣伏覩大明律及欽
[009-6b]
定條例文武官犯公罪並許收贖守衛上直軍校犯笞
杖罪俱令納鈔婦人應決杖者非姦罪不去衣此我祖
宗仁至義盡扶持四維也且廷臣密邇清光不啻軍校
賢者守身不異貞女近見小有過犯多受刑辱臣竊傷
之乞勅法司叅詳律例通行三法司鎮撫司凡常朝官
員過犯非係贓惡無得去衣加辱庶幾全君臣之大體
興禮教於無窮其於國家非小補也凡此皆時務所當
興革之不可緩者也臣仰荷聖明叨備耳目遭時多事
[009-7a]
深切憂惶用是昩死瀝誠仰禆萬一惟陛下垂聴而實
行之以荅天意以慰人心宗社幸甚愚臣幸甚臣無任
悚懼激切之至
   求封疏
題為求封事先該安南國故國王黎灝孫黎晭及國人
奉表奏請求封該禮部題准差臣等充正副使於正徳
七年二月初六日領節及奉詔書勅諭并欽賜皮弁冠
服一副常服一套前往本國封黎晭為安南國王臣等
[009-7b]
行至廣西南寧府地方移文憑祥州令其馳報本國以
正徳八年正月十七日入其國黎晭差頭目黎徳富等
四員幷通事人等至界首關迎接臣等授以儀注令馳
付所司遵行二十三日黎晭差頭目黎儀等四員來迎
又差頭目阮時雍等三員呈送儀注中間有疎繆處臣
等因指示曉諭之令其改正二十五日黎晭率其官屬
軍伍人等至吕瑰站迎候詔勅入站行禮畢退與臣等
行禮而返二十六日黎晭至富良江邊迎候詔勅至其
[009-8a]
府中開讀行禮畢臣等以詔書付所司頒行國王黎晭
退與臣等行禮具茶酒相勞送臣等出就館當日國王
至館來訪仍率其頭目懇留詔書以為鎮國之寶臣等
遵題奉欽依事理聴其請留二十七日請宴後殿宴畢
臣等遂辭以明日早行當日國王遣頭目黎廣度等二
十員齎書具贐禮送正使金四十兩銀六十兩副使金
三十五兩銀五十兩生金各二十兩相金犀帶各一條
相銀香帶各一條牙笏各二件沉香各五斤線香各五
[009-8b]
百枝生絹各一十疋牙梳各五副竹扇各五十把家
人銀各五兩生絹各一疋臣等俱辭不受二十八日國
王至富良江邊具茶酒相餞送臣等登舟仍遣頭目黎
悆等五員䕶送另具書遣頭目黎鼐等二員将前項贐
禮齎送至吕瑰站臣等固辭之二十九日復遣追送前
贐至市橋站臣等終辭之乃已二月初八日頭目黎悆
等送至關而回臣等看得安南國地方僻小風俗鄙陋
雖習尚詭譎而其敬事天朝以及使臣之禮則靡所不
[009-9a]
至如各站遣人迎接每日三次館待所過地方刋木修
路臨回逺送不敢或替此皆皇上徳威逺布之所致也
臣等除将原領詔書筒并節照例另繳外謹具題知
   劾違例朦朧奏聞疏
題為違例朦朧奏聞事照得南京工部龍江瓦屑壩二
抽分竹木局每年各季分收放過竹木等項數目例該
造冊具本批差吏典齎赴本科本科官於御前引奏送
科查理我國家成法具載大明會典所以防欺蔽稽出
[009-9b]
納者百數十年於兹矣正徳十年三月十三日該通政
使司左通政劉達等送到龍江瓦屑壩二局各奏二本
俱奉聖㫖工部知道臣等看得前項本冊不由本科引
奏事違法例情涉朦朧所據該局大使童輝鄧崇及原
差攢典曾必虎王仕乾俱合有罪及照左通政劉達等
一槩奏送亦難辭責乞勅法司究治庶幾欺蔽知警而
出納可稽矣
   公糾劾以嚴考察疏
[009-10a]
題為公糾劾以嚴考察事竊惟朝廷考察以儆庶僚必
藉糾劾以明公論是以去留允當臣工罔私此我祖宗
良法美意所以制治而保邦者也舊例六年一考京職
凡五品以下令吏部會官考察其堂上官令自陳以須
上裁至於小臣茍容大官倖位又許科道劾奏國家重
典行之有年近該吏部會考諸司沙汰不職然漏網之
魁間亦有之大臣自陳取應故事陛下恩禮優容淑慝
未别夫魁惡不除何以勸善大臣不簡何以表衆臣等
[009-10b]
叨任耳目不敢緘黙謹舉不才之尤衆議共醜者為陛
下數之某某云云此皆考察所不及清議所不容臣等
秉公推恕求其可留而不得始敢具實以上聞也伏望
皇上俯垂離照特賜乾斷将甯杲等照例罷黜庶幾奸
邪不得以妨賢臣庶可期於稱職矣
   慎興作以隆治功疏
題為慎興作以隆治功事竊惟聖王之圖成功者不作
無益害有益其不得已而取諸民也則用其一緩其二
[009-11a]
是以民不告勞功克就緒天休為之滋至國祚綿於無
疆我祖宗列聖之創守與皇上之繼述率是道爾頃者
營建乾清坤寧二宫所以復祖宗之規正宸極之位垂
燕翼之休誠不得已之舉非若離宫别殿無益而可已
者也陛下猶且重於用民命廷臣集議至再此即大禹
卑宫室文王戒勿亟之心也天下臣民孰不感激願効
其勞哉近該内官監奏行工部修蓋太素殿天鵝房船
塢等處錢糧動經巨萬軍匠不下數千臣等聞知不勝
[009-11b]
駭懼續該本部執奏欽奉聖㫖這工程還著該衙門查
理緩急來説臣等又有以見陛下慎重之心甚惓惓也
請以今日之事理論之兹役之興有四不可夫天下之
財力有限二宫之營建方始寛一分則得一分之濟早
一日則享一日之安各處見興之役尚須促完以趨大
工諸凡不急之務豈宜併作以妨大計此不可者一也
况邊陲之軍儲告匱内外之冗食益繁山東河南近經
兵燹江西四川未復瘡痍即今大木採及於逺方工料
[009-12a]
派遍於天下若復别興土木誠恐民不堪命此不可者
二也近來京師風俗過奢物價騰貴豪右逞其僭踰小
民艱於生理兼之舊冬少雪初夏大雹收成觖望盜賊
生發或白晝驅馳或閙巷劫掠民窮盜起可為寒心節
用愛人正在斯際此不可者三也古昔帝王非無臺池
以供遊觀然其作以時其遊有節故民樂其樂天眷其
徳考之月令當夏毋起土功母發大衆今時既不宜矣
况大内遊玩之處頻年營造不少必欲繼作尤非樽節
[009-12b]
之道此不可者四也臣等職叨耳目事當論諫茍有見
聞不敢緘黙伏望聖明察納愚忠俯從衆議特降勅㫖
将太素殿等處免其改作一切不急工程俱令停止仍
令各該衙門查處前項時弊於奢僭則申明禁之於盜
賊則設法捕之於冗食則斟酌裁之於軍儲則措置給
之将見人心悦而天意順不惟宫室之大工易成而國
家之治安可長保矣此疏/留中
   備用馬匹疏
[009-13a]
奏為備用馬匹事據直𨽻和州申云云/及據直𨽻滁州
云云/案查前事本寺遵奉兵部劄付已經通派去後
今據前因臣等照得滁和二州災傷委的不減廬鳳淮
揚等處其土産馬匹矮小委的不堪交俵多致揀退荷
蒙皇上軫念地方痛恤民隠特從該部議擬将今年廬
鳳等府江浦等縣馬匹改徵折色文移所至萬口稱便
惟滁和馬匹仍存本色是以小民懐同仁之望伸無盡
之情竊計二州應納馬匹自朝廷視之為數不多自二
[009-13b]
州饑饉之民視之其徵買解俵掛欠追賠之累所係甚
重伏望皇上俯矜下情特勅該部議處合無将滁和二
州本色馬匹比照廬鳳等處事例暫改折色不惟官得
實用抑且民免貽累實為便益萬萬矣
   自陳乞休疏下/
奏為自陳乞休事臣以菲材叨登𢎞治十五年進士改
翰林院庶吉士尋丁母憂𢎞治十八年授兵科給事中
正徳三年逮杖於午門前黜為編民正徳五年劉瑾敗
[009-14a]
戮仍蒙朝廷起用歴陞工科都給事中正徳十一年陞
南京太僕寺少卿萬死餘生再登仕籍論諫無益於當
時尸素尚叨於今職入仕垂二十年行年四十有六俛
思履歴奚補涓埃恭遇聖明紹統政化一新率土臣民
歡欣願治若臣者亦宜勉䇿駑駘仰圖報稱奈何空疎
蹇拙力不逮心况遭患難以來血氣衰耗每遇隂雨兩
腿隠痛艱於動履若復昧於知止罪益大矣兹奉明詔
許臣等自陳乃敢吐露肺腸陳乞骸骨伏望聖明垂察
[009-14b]
賜之休致使臣得與田夫野叟謳歌太平以終餘年莫
大之恩莫大之幸也臣干冒天威不勝戰懼為此具本
専差義男潘亮親齎謹具奏聞伏候勅㫖
   均恩例以蘇民困疏
奏為均恩例以蘇民困事伏覩詔書内一欵浙江等處
十三布政司并南北直𨽻嘉靖元年分内除漕運糧斛
四百萬石照舊徵兌起運其餘夏秋税糧馬草農桑人
丁絲絹布匹絲綿花絨屯田皇莊莊田子粒牧馬草場
[009-15a]
子粒租銀及甲丁二庫蠟茶銅漆銀硃等料不分存留
起運以十分為率俱免五分以蘇民困欽此竊照各處
牧養種馬或論田地或論人丁每年派取備用馬匹各
照丁田朋納是田地以納馬為税糧而人丁以納馬為
徭役較之他處丁糧名異而實同也今嘉靖元年税糧
人丁等項俱免五分逺近聞知懽呼感戴獨備用馬匹
係該臨期奏派小民未知蠲免分數不無觖望伏望皇
上一視同仁特勅該部計議合無将嘉靖元年備用馬
[009-15b]
匹查照常年額數減半派取惟復分作二年減派亦免
五分之數則恩例無不均而窮民無不獲矣臣等又思
漕運糧斛照舊徵兑乃取足於五分既免之外此項馬
匹若不減免是取足於十分全徵之内故明詔止除漕
糧其餘俱免五分為恩至渥為慮至悉也仰惟聖明御
宇聿興虞周之治凡百貨財悉歸公帑萬姓悦服四夷
嚮風誠千載一時也為今之計寧使馬欠取辦於公帑
無使恩推不均於小民况邇來邊軍交兑漸少官馬寄
[009-16a]
養頗多總計一年減免五分不過一萬二千餘匹皇上
富有四海豈獨靳此而不期副大賚之初心哉臣等猥
係職司不敢不豫言之惟陛下矜察天下幸甚縁係均
恩例以蘇民困事理未敢擅便為此具本順差典吏劉
堂親齎謹具奏聞伏候勅㫖
   照例暫處掛欠以稍減重併疏
奏為乞憐災傷照例暫處掛欠以稍減重併事准本寺
寺丞吳天挺牒據直𨽻滁州申為照本州里少民貧差
[009-16b]
繁賦重兼以災傷頻仍民困已極縁本處不係産馬地
方遞年備用大馬徵銀召販收買起俵到京每至揀退
回還一馬不堪換買三四次者有之一年解俵併徵三
四年未完者有之今查正徳十一年仍掛欠馬一十匹
正徳十二年欠馬一十二匹正徳十五年欠馬五匹正
徳十六年欠馬一十九匹俱經數次買換節遭揀退經
該官員累年住俸槩州百姓盡至破家今當災傷之年
縱使忍心追併買馬到京未必全中不免仍有揀退之
[009-17a]
苦巻查正徳十一年間為暫處掛欠以稍減重併事該
蒙南京太僕寺牛寺丞奏兵部覆題内開正徳十年以
前其揀退不堪馬匹選委㢘幹官員變賣價銀差人解
部轉發太僕寺收貯買馬支用今本州與屬縣正徳十
六年以前掛欠之數補俵不完伏乞憫念地方凶災百
姓疲困轉為具奏合無照正徳十一年奏行事例變賣
銀兩解京庶公事得完巻宗杜絶民困少蘇等因到職
據此查得前項掛籌馬匹非獨滁州一州為然其餘淮
[009-17b]
安等府和州等州縣亦有掛欠節經解俵退回追補未
完若不移牒煩為查處具奏照例改徵折色解補則節
年拖欠未免重併等因到寺臣等照得各屬掛籌馬匹
數雖不多然重復買解再三退換之累民實不堪况聴
民折價則積年之欠易完而收銀在官則北産之馬易
買伏望皇上俯矜下情特勅該部議處合無将前項馬
匹查照先年事例變賣價銀解部惟復照依折色每匹
納銀一十八兩領取原批則官民兩便矣
[009-18a]
 
 
 
 
 
 
 
 
[009-18b]
 
 
 
 
 
 
 
 竹澗集奏議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