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d0424 陵川集-元-郝經 (WYG)


[019-1a]
欽定四庫全書
 陵川集巻十九
             元 郝經 撰
  論
   辨微論
    異端
儒之名立而異端作儒之實亡而異端盛實既亡矣虚
名之儒何益乎是以不競于異端是以天下之人蚩蚩
[019-1b]
擾擾復以儒為異而不知異端之為異也夫道行于一
喪于二天下治于一亂于二矧異端之多乎哉昔三代
無儒者而天下皆儒也後世有儒者而天下無儒也三
代之盛莫盛于周周之盛莫盛于禮樂自黄帝至于文
武六代於是乎備有異服異言之典有反常惑衆之誅
居有服章動有儀則出有權衡入有規矩沈涵仁義優
游禮讓咀咏徳澤方此之時人人皆儒而天下無儒之
名也是以成康四十餘年徳著刑措可謂盛矣及周之
[019-2a]
衰禮樂廢缺王政下移侯度不謹孔子有天縱之聖而
不位君師六代之典於是大壞吾民日趨於異孔子沒
諸弟子各以其説遊於諸侯而儒之名始立孔子之時
己有過不及之差愚魯喭辟之不一既本掲原分榦摧
枝折異端於是乎作是以子夏之後流而為莊周李斯
出于荀卿之門而周亂其理斯削其跡墮先王之制滅
先王之道萬億之不能一存撤天下之藩籬破天下之
畦町則孰不得鼓舞猖猘于其間哉是以申韓以刑名
[019-2b]
孫吳以兵儀秦以辯楊朱為我墨翟兼愛雜然鋒出燦
然星布至于漢氏賈誼以王佐才當孝文致理之時而
猶惑于申韓史遷學名兼綜先黄老而后六經何者儒
之實亡而異端盛莫知所從也遂致後世夷貊肆而老
佛横敗人之國亡人之家傾人之天下塗吾民之耳目
亂吾民之心術斵吾民之天性而不可救藥也悲夫孟
軻氏辨之于微而時人弗知仲舒欲罷黜百家而孝武
不用韓愈氏力為之争而竄逐南海三人者非不為大
[019-3a]
儒也而不能遂滅異端措天下于三代之隆躋吾民于
康衢遂吾民於仁壽者衆皆異而已獨儒而欲以一己
之儒一天下之異是猶致寇於室而坐甲于户也力而
禦之死而敵之其為勝也不亦難乎然則天下遂為異
也亦有時而出也邪道與時不可必天欲生斯民也育
斯民也必有大聖人者舉三代之隆以勝之矣不然則
其亦已矣雖有孟軻仲舒韓愈者亦無如之何矣孟軻
仲舒韓愈者猶無如之何觀今日之文章斷今日之事
[019-3b]
業吾為無望爾也夫
    禮樂
天下之事有幾有時興喪成敗繫焉爾事有不舉而無
幾與時則巳矣其不舉天也非人也見其幾忽易而不
乘遇其時苟且而不進而遂至於不舉者人也非天也
夫可乘之時可為之事千載一㑹邈乎其難哉故三代
之後禮樂不興非不興也失其幾而違其時也失其幾
而違其時雖有知者亦無如之何矣文中子曰使諸葛
[019-4a]
而無死禮樂其可興乎諸葛而無死天假之年誅魏復
漢則有之矣禮樂之興喪何諸葛之足繋哉天下襲訛
踵陋蹈枉興偽五百有餘年矣禮樂之興喪留侯叔孫
通孝文不任其責尚何諸葛之足責哉昔周公攝政逺
焉而管蔡誚邇焉而公奭疑上焉而王不知戎商始革
未洽周化千載之下聞者猶危公公乃雍雍皡皡曾不
芥蔕七年之間収六代之典制禮作樂須之於明堂竊
嘗計之管蔡公奭之禍大而公不懼禮樂之事甚迂而
[019-4b]
緩也公汲汲而為之何哉葢幾不可失而時不可違也
苟計一巳之私廢萬世之典公不知也使天下淪于非
類公不仁也故公之不計一已之危而必為萬世之典
此周公之所以聖也留侯佐高帝誅暴秦蹶彊楚平定
天下灞上一言直作伊周借箸之籌便同湯武天下既
平納履而去其邁倫之節亦髙矣保身之知亦明矣而
漢制皆因秦敝不為之革蕭何之圖書皆秦人奮私智
破古法吞噬天下之汙跡也而遂用之使漢之禮樂不
[019-5a]
興不能比隆三代雜而不純者留侯誤之也豈留侯言
之而高帝不聴邪詩書之綿邈陸賈稱之使為之著書
矣仁義之迂濶三老言之即為之縞素矣遷都之重婁
敬陳之即日而西駕矣矧留侯腹心之臣禮樂天下之
大事創業垂統子孫之所儀刑也帝有從諫如流之美
豈言之而不聴哉禮樂之興適其幾而㑹其時留侯者
外無管蔡之誚内無公奭之疑上無成王之不知而乃
忽易而不為苟且而不進何哉此留侯之所以能為漢
[019-5b]
世佐命之大賢而不能如周公之聖也與葢留侯才知
有餘而學術未備故不足獨任禮樂之責誤之者又有
叔孫通也叔孫通上及遺周之緒仕於秦臣於漢周之
完典嘗見之矣秦漢之事盡知之矣當漢室創制而不
舉三代之懿顧乃剽掠秦餘俯仰隨世使禮樂曀光沈
耀葬于九京冺然無聞於後帝乃謂朕今日知為皇帝
之貴使帝而有知通之罪其容誅乎雖然通以腐儒之
姿乘時徼利觀其徇二世者可知矣當紛紛征伐之衝
[019-6a]
士未息肩强梗之將搖蕩疆場謀畫大臣不為之啟禮
樂之事通又何足獨任之故留侯任其責于上通任其
責于下孝文任其責於終而巳矣漢承秦敝至于孝文
天下屬安治賈誼言宜改正朔興禮樂而孝文乃謙讓
未遑遂因常蹈故亡秦之制訖為盛典後王後帝繼繼
承承恬然處之而不以為非也或欲革之而反以為異
也是以後世知者而不能行行者而無其時禮樂終于
無興矣嗚呼漢初之幾一失禮樂之治遂百千祀而不
[019-6b]
能復彼二臣一君不得不任其責
    學
智一而不鑿者故學純而不駮一而不鑿則得者精而
成者大純而不駮則守者固而行者正是以建大節處
大變斷大惑紛然而至而不紊儵爾而起而不動以一
身而鎮天下天下與之以一言而率天下天下從之此
大人君子之為學所以安天下也小人之學異乎此所
以亂天下也天下之安危繋夫學而已矣大人君子之
[019-7a]
為學也用智之公也公則一故其學純外物不能間入
以相擾也故能御物而不屈夫學純故有器有器故有
節有節故不為私奪所以天下恃之以安也小人非不
學也用智之私也私則有欲有欲則屈于物一心也而
萬物屈之是以中無主而外無正天下因之以亂也學
而因以亂天下曷若不學之愈乎不學則樸魯重厚而
無欲猶足以鎮天下而不至于亂天下也夫人而有智
而資之以學不至于大聖而必至于大姦故周公王莽
[019-7b]
皆學也而周公以之安周王莽以之簒漢周勃霍光無
學也而勃能誅諸吕而立太宗光能廢昌邑而立宣帝
臨大節而不奪故學之以亂天下不若不學之為愈也
嗚呼後世之學又異於此矣既不能至于大聖又不能
至于大姦又惡其名而不能為之不學或徇時為骫靡
之文或為人為纎巧之利或射利而為瑣末之業既不
能安天下而亦能亂天下孳孳矻矻學之而無用為之
而無益智分而不一業駁而不純器促而淺無以容節
[019-8a]
錯而卑無以立使先聖人正大之道墜而不舉民俗日
偽以偷而曰吾學矣果何學也噫天下其無學者耶則
執筆綴辭者多矣峩大冠襜大裾堯都而舜俞者多矣
其有學者耶未聞有以正大之學安天下者也故道之
不行天下之不治非時君衆人之罪余學者之罪也
    學
天下之無全才也學使之然也古之學者一而要今之
學者雜而偽一而要也故能為巳而其才所以全也雜
[019-8b]
而偽也故不能為巳而其才所以不全也嗟夫學而不
能為已不能全其才尚何學之貴也哉葢人之為學所
以致吾之知也一則其智不分而見者博也要則用力
不匱而蓄者厚也雜則其智分而見者寡也偽則用力
勞而蓄者鮮也見者博而蓄者厚此才之所以全也見
者寡而蓄者鮮此才之所以不全也今夫日一而已故
能光臨天下照耀萬物物不能欺星非不衆也的焉而
自照之不暇矧能及於他乎哉何者日一而星雜也雖
[019-9a]
然後世之不能古也抑亦有由焉古之為學也道一而
已矣後之為學也異端之多也故古之為學也易今之
為學也難古之為學也幼而灑掃應對長而性與天道
比年三十而必有立焉如此而已後世之為學也何多
乎哉有科舉之學有文章之學有典故之學有經史之
學有星數卜筮之學有地理之學其至者有性理之學
有象數之學其誕者則有老莊之學浮屠之學申韓孫
吳之學至於百家衆流又有不可勝數者其書萬億巻
[019-9b]
有終身不能徧觀者是以各以其所習者鳴或以徼名
或以射利或以欺世誤天下或以干仕祿或以全身自
樂是以智不能一而才不能全擾擾紛紛日趨于亂而
卒不能及古也悲夫昔仲舒嘗言之武帝欲罷黜百家
表章六經使道術歸于一而武帝不能用也以漢之懿
仲舒之純賢武帝之雄材大畧而猶不能一道術使天
下遂無全才學者無所歸不入於彼而必入於此後世
其亦巳矣
[019-10a]
    學
學者學夫舜而已矣學焉而不至達不失為伊吕窮不
失為顔孟所謂刻鵠不成猶類鶩也下此而何學焉噫
後世功利之説行學顔孟者鮮矣矧於舜乎其以舜為
無功利歟任禹而水土平任稷而烝民粒任契而五品
遜去四凶而天下安則有大功大利及於萬世者矣其
以舜大而難學歟舜人也我亦人也舜性也我亦性也
舜心也我亦心也苟篤力行而有所至則亦不難矣其
[019-10b]
以舜非豪傑歟匹夫而為天子則亦豪傑矣何遽而不
為哉夫舜之為舜而所以如是非直有赫赫大過人而
人不可跂及者亦修其本然之徳積而化之也何難之
有顧苐弗學耳彼世之人見小利而忘大利見小功而
忘大功邇者迂之而鶩于逺細者忽之而謀于著悖仁
義中正而直以取富貴聞堯舜之事莫不羣聚笑之而
以為愚且誕自謂翹楚豪邁過之也及計之於終其所
成與其所至乃不能晞伊吕顔孟之末光矧於舜乎故
[019-11a]
曰後世如有作者虞舜不可及已嗚呼功利之誤世也
深矣自其説一行而三代之學遂廢聖人亦從而不作
以及于今泯泯也葢天下之人有血氣之性故有利欲
之心有利欲之心故有功名之志有利欲之心必争奪
以充其心有功名之志必争奪以充其志莫有自反而
以本然之分制之者此亂之所由生也是以秦漢而下
詐醉戰酣灑人之血以為池積人之骸以為壘磨牙而争
之力相軋而計相勝以千萬人之命易尺寸之功以千
[019-11b]
萬人之生易毫末之利籍籍紛紛魚腐肉胾竭天下倒
四海不足以充利欲之心塞功名之志也又惡知天下
之有舜哉
    經史
古無經史之分孔子定六經而經之名始立未始有史
之分也六經自有史耳故易即史之理也書史之辭也
詩史之政也春秋史之斷也禮樂經緯於其間矣何有
於異哉至馬遷父子為史記而經史始分矣其後遂有
[019-12a]
經學有史學學者始二矣經者萬世常行之典非聖人
莫能作史即記人君言動之一書耳經惡可並雖然經
史而既分矣聖人不作不可復合也苐以昔之經而律
今之史可也以今之史而正于經可也若乃治經而不
治史則知理而不知跡治史而不治經則知跡而不知
理苟能一之則無害于分也故學經者不溺于訓詁不
流于穿鑿不惑于議論不泥于高逺而知聖人之常道
則善學者也訓詁之學始于漢而備于唐議論之學始
[019-12b]
于唐而備于宋然亦不能無少過焉而訓詁者或至于
穿鑿議論者或至于高逺學者不可不辨也學史者不
昧于邪正不謬于是非不失于予奪不眩于忠佞而知
所以廢興之由不為矯詐欺不為權利誘不為私嗜蔽
不以記問談説為心則善學者也古無史之完書三變
而訖于今左氏始以傳春秋錯諸國而合之馬遷作史
記離厯代而分之温公作通鑑復錯厯代而合之三變
而史之法盡矣古不釋經亦三變而訖于今訓詁于漢
[019-13a]
疏釋于唐議論于宋三變而經之法盡矣後世無以加
也但學之而不遺辨之而不誤要約而不繁得其指歸
而不異而終之以力行而已矣嗚呼後世學經者復務
于進取科名徇時之所尚破碎分裂經之法復變矣學
史者務于博記注滋談辯釣聲譽以愛憎好尚為意混
淆蕪偽而史之法復變矣其將變而無窮耶其亦變而
止於是耶其由變而經史之道遂亡也邪九師興而易
道微三傳作而春秋散昔人之議猶若是矧於今之變
[019-13b]
乎變而不巳其亦必亡矣
    厲志
與時而奮者衆人也無時而奮者豪傑也士結髮立志
挺身天地間稟天地之正性屬天地之正氣備五行之
秀孕萬物之靈豈偶然也哉彼一草木一花實一鳥獸
魚鼈得五行二氣之一偏而已猶且無無用者或以藉
或以構或以茹以餌而皆有用矧於人乎故天下無無
用之物亦無無用之人人之于世治亦有用亂亦有用
[019-14a]
天生斯人豈欲其治而安于享利亂而安于避禍治亦
無用亂亦無用徒樂其生全其身而已乎必有用也巳
必有用故亦必有為必有為故天下無不可為之世亦
無不可為之時雖然嗜常而厭變安逸而惡勞徇苟且
而偷生者衆人之性也與時而進退逐世而俯仰者衆
人之情也知己之有用與己之有為者百千人一焉而
已矣知己之有用與已之有為而必于用必于為者又
萬億人一焉而已矣至治之不興天下之恒于亂也此
[019-14b]
故之以夫故士之聰明睿智而達乎此者必以天自處
以生民為己任而不偷也是以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
而不入伊尹五就湯五就桀一夫不獲若撻于市文王
不遑康寧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周公仰而思之
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孔子去魯奔衛不用于
齊譖于楚畏于匡逼于宋餓于陳蔡之郊而窮于天下
孟子不果於梁不遇于魯臣於齊諄諄於滕薛是數聖
賢者豈不知安逸之為樂哉知己之有用與己之有為
[019-15a]
俛焉日以孳孳而不敢自棄而私焉耳或遇或不遇或
窒或亨有所成無所成繫之天而已矣顔子所以安於
陋巷而不動者有仲尼任天下之責而無與于己也嗚
呼季世孰知有此哉公道不立而人人自私也山林之
士往而不返槁其形灰其心以絶兹人自同于麋鹿安
視天民之斃而莫之恤也市朝之士溺而不回狃于利
徇于欲既得而患失自同于孤鬼安視天民之斃而莫
之顧也文章之士華而不實工麗縟衒辭令以沽名而
[019-15b]
賈利自同于絺繡安視天民之斃而莫之濟也由是而
言道不喪天下不亂可得乎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
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今而天下既若
此矣文王其有乎爾亦無有乎爾誦書學道之士將安
坐而待之乎將亦有為乎必有其時而後有為乎
    時務
堯舜邈矣而不可繼也三代曠矣而不可及也二漢寂
矣而不可見也堂堂中夏幅員萬里吾民將安所之乎
[019-16a]
堯舜三代二漢之世亦吾民也今而天下亦吾民也吾
民不變則道亦不變道既不變則天下亦不變何遽而
不可繼不可及而不可見也哉抑亦無由焉爾乎亦有
由焉爾乎生民之制至于堯舜古有不平有不備及此
而平矣備矣有不至而有不盡及此而至矣盡矣此二
聖者生民之極也故孔子曰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葢
取諸乾坤謂生民以來至于堯舜始並乾坤而為三也
三代之君即堯舜之成功而行之以義不激擾不矯造
[019-16b]
生民樂生千有餘歲以及于秦秦不蹈道墮功而悖義
堯舜三代之制始大壞使秦多厯年所肆其凶毒吾民
不殱于斧鉞則愚瞽無知昧其天性無異于草木鳥獸
而人之類滅矣天矜吾民二世而斃有漢氏興追蹤前
世結絶理斷補漏塞罅雖王道未純而有三代之遺風
文中子曰二帝三王不得而見舍兩漢將安之乎四百
年天下無二志終之以禮樂三王之舉也故堯舜而下
三代而巳矣三代而下二漢而巳矣後世不可及也二
[019-17a]
漢之亡天地無正氣天下無全才及于晉氏狙詐取而
無君臣讒間行而無父子賊妒騁而夫婦廢骨肉逆而
兄弟絶致夷狄兵争而漢之遺澤盡矣中國遂亡也故
禮樂滅于秦而中國亡于晉已矣乎吾民遂不霑三代
二漢之澤矣乎雖然天無必與惟善是與民無必從惟
徳之從中國而既亡矣豈必中國之人而後善治哉聖
人有云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苟有善者與之可也
從之可也何有于中國于夷故苻秦三十年而天下稱
[019-17b]
治元魏數世而四海幾平晉能取吳而不能遂守隋能
混一而不能再世以是知天之所與不在于地而在于
人不在于人而在于道不在于道而在于必行力為之
而巳矣嗚呼後世有三代二漢之地有三代二漢之民
而不能為元魏苻秦之治者悲夫
   傳國璽論
上世帝王所以立政傳信考文議禮則有端玉服章符
節左契各為一代之法制别等衰辨上下列貴賤定尊
[019-18a]
卑以為名器而不以為傳故唐虞夏殷周之制代各不
同其受命也莫不革故而易新其先代之寳世所共珍
而不忍毁之者如大玉夷玉天球河圖璋判白弓繡質
龜青純等或以為藏或以為分以為寳器而亦不以為
傳故或在王朝或在侯國宗沈社僨則轉而之他爾而
其所以為傳而守之而莫或敢以置者在夫道而己矣
初自道傳而極極傳而天天傳而地地傳而人與萬物
聖主受命為天地人物立主乃復以道為統而以為傳
[019-18b]
故堯傳之舜舜傳之禹禹傳之湯湯傳之文武本于天
命根于皇極原于心性仁義謹于存養畏敬明于夫婦
父子君臣上下察于綱紀禮樂文物政事是以為二帝
三王而道高萬世生民之治古今莫及未聞有後世帝
王所謂傳國璽者也及秦始皇并天下奮私智盡滅上
世帝王之制自謂徳高三皇功過五帝乃兼皇帝之號
而為皇帝璽綬以滅趙所得楚和氏璧制詔丞相斯篆
其文刻為傳國其文謂受天之命既壽永昌於是除諡
[019-19a]
法謂已為始皇帝其餘以世為號傳之萬世乃二世而
亡子嬰降而漢得之漢之佐命如有意於三代陋秦而
從周以為是物既亡楚又亡趙復亡秦乃滅國所得與
斬白虵劒並藏之武庫傳示無窮如夏后氏之璜封父
之繁弱并為一代寳器取藍田渾璞刻為大漢受命之
璽以示維新可也乃自比秦之子孫遂以為傳國璽如
是重為神器偷國之盜莫不睥睨揶揄欲以為己有綰
于周勃問于霍光而奪于王莽挈于王憲専于更始上
[019-19b]
于盆子復歸于光武至使肘後之石誤張豐于死東漢
之亡刼于董卓獲于孫堅拘于袁術卒入曹丕之手魏
傳之晉懷愍之難入于劉石復歸于金陵天下之人遂
以為帝王之統不在于道而在于璽以璽之得失為天
命之絶續或以之紀年或假之建號區區數寸之玉而
為萬世亂階矣厥後晉傳之宋宋傳之齊梁陳陳傳之
隋隋傳之唐而五季更相争奪以得者為正統遂入于
宋靖康之亂為金所有由漢以來始有傳國璽十餘代
[019-20a]
千有餘年竟不能復二帝三王之治所謂天命心性仁
義禮樂綱紀法度治世之具而皆不傳始則雜乎王霸
終則盡為苟且其簒弑奪攘蹂躪血肉汚穢皇極者不
可勝言嗚呼傳者而弗傳也弗傳者而傳其治亂相反
也宜哉彼嘗有是而亡其國矣吾今得之其誠為吉祥
也哉昔湯伐桀于三朡俘厥寳玉誼伯仲伯以為非而
作典寳言帝王自有常寳不可以亡國之物為寳也當
新莽奪璽之日元后罵曰若自以為金匱符命為新皇
[019-20b]
帝當自更作璽何用此亡國不祥璽為雖一時忿激之
言最為得理者也孰謂後世帝王無是二臣一婦人之
言哉不明堯舜禹湯文武之道竟寳吕政亡國之器襲
訛踵陋莫以為非可為嘆惋也且其制名以為傳國謂
以國傳之人與子孫也如堯傳之舜舜傳之禹可以謂
之傳矣武王傳之成王成王傳之康王可以謂之傳矣
凡不以禮授受者皆不可謂之傳征伐而得則謂之取
簒弑而得則謂之奪攘竊而得則謂之盜仍謂其璽為
[019-21a]
傳國何哉或曰然則無璽可乎曰信以傳信既以為典
矣可遂廢而不用乎一代受命自可為一代之璽更其
文為一代之文國亡則藏之秦不傳漢漢不傳魏可也
光武傳之明帝明帝傳之章帝至于建安禪代之際更
為魏璽可也獨以秦璽為厯代傳國之璽不可也近世
金亡而獲秦璽以為亡國不祥之物委而置之不以為
寳一帝一王各為之寳不以為傳雖曰變古乃所以復
古也故著論以推本云
[019-21b]
 
 
 
 
 
 
 
 陵川集巻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