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4d0069 歐陽文粹-宋-歐陽修 (WYG)




禮樂
禮樂治民之具也王者之愛養斯民其於教導之方甚
勤而備故禮防民之欲也周樂成民之俗也厚苟不由
焉則賞不足勸善刑不足禁非而政不成大宋之興八
[003-10b]
十餘嵗明天子仁聖思致民於太平久矣而天下之廣
元元之衆州縣之吏奉法守職不暇其他使愚民目不
識俎豆耳不聞弦匏民俗頑鄙刑獄不衰而吏無任責
夫先王之遺文具在凡嵗時吉凶聚㑹考古禮樂可施
民間者其别有㡬順民便事可行於今者有㡬行之固
有次第其所當先者又有㡬禮樂興而後臻於富庶歟
將既富而後教之歟夫政緩而迂鮮近事實教不以漸
則或戾民欲其不迂而政易成有漸而民不戻者其術
[003-11a]
何云儒者之於禮樂不徒誦其文必能通其用不獨學
於古必可施於今願悉陳之無讓
   問六經
六經者先王之治具而後世之取法也書載上古春秋
紀事詩以微言感刺易道隱而深矣其切於世者禮與
樂也自秦之焚書六經盡矣至漢而出者皆其殘脫顛
倒或傳之老師昏耄之說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間是以
學者不明異說紛起況乎周禮其出最後然其為書備
[003-11b]
矣其天地萬物之統制禮作樂建國君民養生事死禁
非道善所以為治之法皆有條理三代之政美矣而周
之治迹所以比二代而尤詳見於後世者周禮著之故
也然漢武以為瀆亂不驗之書何休亦云六國隂謀之
說何也然今考之實有可疑者夫内設公卿大夫下至
府史胥徒以相副貳外分九服建五等差尊卑以相統
理此周禮之大略也而六官之屬略見於經者五萬餘
人而里閭縣鄙之長軍師卒伍之徒不與焉王畿千里
[003-12a]
之地為田㡬井容民㡬家王官王族之國邑㡬數民之
貢賦㡬何而又容五萬人者於其間其人耕而賦乎如
其不耕而賦則何以給之夫為治者故若是之煩乎此
其一可疑者也秦既誹古盡去古制自漢以後帝王稱
號官府制度皆襲秦故以至於今雖有因有革然大抵
皆秦制也未嘗有意於周禮者豈其體大而難行乎其
果不可行乎夫立法垂制將以遺後也使難行而萬世
莫能行與不可行等爾然則反秦制之不若也脫有行
[003-12b]
者亦莫能興或因以取亂王莽後周是也則其不可用
決矣此又可疑也然其祭祀衣服車旗似有可采者豈
所謂郁郁之文乎三代之治其要如何周禮之經其失
安在宜於今者其理安從其悉陳無隱
   問為治
古者為治有繁簡其施於民也有淺深各適其宜而已
三代之盛時地方萬里而王所自治者千里而已其餘
以建諸侯至於禮樂刑政頒其大法而使守之則其大
[003-13a]
體蓋簡如此諸侯大小國蓋數千必各立都邑建宗廟
卿士大夫朝聘祭祀訓農練卒居民度土自一夫以上
皆有法制則其於衆務何其繁也今自京師至於海隅
徼障一尉卒之職必命於朝政之大小皆自朝出州縣
之吏奉行而已是舉天下皆所自治其於大體則為繁
矣其州縣大小邑閭田井訓農練卒一夫以上略無制
度其於衆務何其忽而簡也夫禮以治民而樂以和之
徳義仁恩長養涵澤此三代之所以深於民者也政以
[003-13b]
一民刑以防之此其淺者爾今自宰相至于州縣之有
司莫不行文書治吏事其急在於督賦斂斷獄訟而已
此特淺者耳禮樂仁義吏不知所以為而欲望民之被
其敎其可得乎夫治大以簡則力有餘治小以繁則事
不遺制民以淺則防其僻漸民以深則化可成此三代
之所以治也今一切悖古簡其當繁而繁其可簡務其
淺而忽其深故為國百年而仁政未成生民未厚者以
此也然若欲使國體大小適繁簡之冝法政弛張盡淺
[003-14a]
深之術諸侯井田不可卒復施於今者何宜禮樂刑政
不可卒成用於今者何便悖古之失其原何自脩復之
方其術何始迹治亂通古今子大夫之職也其悉心以
陳焉
   問周禮
三王之治損益不同而制度文章惟周為大備周禮之
制設六官以治萬民而百事理夫公卿之任重矣若乃
祭祀天地日月宗廟社稷四郊明堂之類天子大臣所
[003-14b]
躬親者一嵗之間有㡬又有廵狩朝㑹師田射耕燕饗
凡大事之舉一嵗之間又有㡬而為其民者亦有畋獵
學校射鄉飲酒凡大聚㑹一嵗之間有㡬又有州黨族
官嵗時月朔春秋酺禜詢事讀法一嵗之間又有㡬其
齋戒供給期召奔走廢日㡬何由是而言疑其官不得
安其府民不得安其居亦何暇修政事治生業乎何其
煩之若是也然說者謂周用此以致太平豈朝廷禮樂
文物萬民富庶愷弟必如是之勤且詳然後可以致之
[003-15a]
歟後世苟簡不能備舉故其未能及於三代之盛歟然
為治者果若是之勞乎用之於今果安焉而不倦乎抑
其設施有法而第弗深考之歟諸君子為言之
   問井田
孟子以為井地不均則穀禄不平經界既正而分田制
禄可坐而定也故曰仁政必自經界始蓋三代井田之
法也自周衰迄今田制廢而不復者千有餘嵗凡為天
下國家者其善治之迹雖不同而其文章制度禮樂刑
[003-15b]
政未嘗不法三代而於井田之制獨廢而不取豈其不
可用乎豈憚其難而不為乎然亦不害其為治也仁政
果始於經界乎不可用與難為者果萬世之通法乎王
莽嘗依古制更名田矣而天下之人愁苦怨叛卒共起
而亡之莽之惡加于人者雖非一而耕田之制當時民
特為不便也嗚呼孟子之所先者後世皆不用而治用
之而民特愁苦怨叛以為不便則孟子謂之仁政可乎
記曰異世殊時不相㳂襲書又曰事不師古匪說攸聞
[003-16a]
書傳之言其戾如此而孰從乎孟子世之所師也豈其
泥於古而不通於後世乎豈其所謂迂闊者乎不然將
有說也自三代之後有天下莫盛漢唐漢唐之治視三
代何如其民田之制稅賦之差又何如其可施於今者
又何如皆願聞其詳也
   問為政
為政者徇名乎襲迹乎三代之名正名也其迹治迹也
所謂名者萬世之法也迹者萬世之制也正名立制言
[003-16b]
順事成然後因名迹以考實而其文章事物粲然無不
備矣可謂盛哉董仲舒以為三代質文有改制之名而
無變道之實者是也自秦肆其虐滅棄古典然後三代
之名與迹皆變易而喪其實豈所謂變其道者邪然自
秦迄今千有餘嵗或治或亂其廢興長短之勢各由其
人為之而已其襲秦之名不可改也三代之迹不可復
也豈其理之自然歟豈三代之制止於三代而不可施
於後世歟王莽求其迹而復井田宇文求其名而復六
[003-17a]
官二者固昏亂敗亡之國也然則孔子言為政必也正
名孟子言為政必始經界豈虚言哉然自秦以來治世
之主㡬乎三代者唐太宗而已其名迹固未嘗復三代
之一二而其治則㡬乎三王豈所謂名迹者非此之謂
歟豈遺名與迹而直考其實歟豈孔孟之所謂者有㫖
而學者弗深考之歟其酌古今之宜與其異同者以對
   問取士
古之取士者上下交相待以成其美今之取士者上下
[003-17b]
交相害欲濟於事可乎古之士教養有素而進取有漸
上之禮其下者厚故下之自守者重上非厚禮不能以
得士士非自重不能以見禮於上故有國者設爵禄車
服禮樂于朝以待其下為士者修仁義忠信孝悌於家
以待其上設于朝者知下之能副其待則愈厚居下者
知上之不薄于已故愈重此豈不交相成其美歟後世
之士則反是上之待其下也以為干利而進爾雖有爵
禄之設而日為之防以革進之濫者下之視其上也以
[003-18a]
為雖自重上孰我知不自進則不能以達由是上之待
其下也益薄下之自守者益不重而輕嗚呼居上者欲
得其人在下者欲行其道其可得邪原夫三代取士之
制如何漢魏迨今其變制又如何宜厯道其詳也制失
其本致其反本復自何時欲就今制稍復於古當自何
始今之士皆學古通經稍知自重矣而上之所以禮之
者未加厚也噫由上之厚然後致下之自重歟必下之
自重然後上禮之厚歟二者兩不為之先其勢亦奚由
[003-18b]
而合也宜具陳其本末與其可施於今者以對
 
 
 
 
 
 
 歐陽文粹巻三


[004-1a]
欽定四庫全書 歐陽文粹巻四      宋 陳亮 編
  書
   通進司上臣伏見國家自元昊叛逆關西用兵以來為國言事者
衆矣臣初竊謂三䇿以料賊情然臣迂儒不識兵之大
計始猶遲疑未敢自信今兵興既久賊形已露如臣素
料頗不甚逺故竊自謂有可以助萬一而塵聽覽者謹
[004-1b]
條以聞惟陛下仁聖寛其狂妄之誅幸甚夫關西弛備
而民不見兵者二三十年矣使賊萌亂之初藏形隱計
卒然而來當是時吾之邊屯寡弱城堡未完民習久安
而易驚将非素選而敗怯使其羊驅豕突可以奮然而
深入然國威未挫民力未疲彼得城而居不能久守虜
掠而去可邀擊其歸此下䇿也故賊知而不為之外國
侵邊自古為患其攻城掠野敗則走勝則來蓋其常事
此中䇿也故賊兼而用之若夫假僣名號以威其衆先
[004-2a]
擊吾之易取者一二以悅其心然後訓養精銳為長久
之謀故其來也雖勝而不前不敗而自退所以誘吾兵
而勞之也或擊吾東或擊吾西乍出乍入所以使吾兵
分備多而不得減息也吾欲速攻賊方新銳坐而待戰
彼則不來如此相持不三四嵗吾兵已老民力已疲不
幸又遇水旱之災調歛不勝而盜賊羣起彼方奮其全
銳擊吾困弊可也使吾不堪其困忿而出攻決於一戰
彼以逸而待吾勞亦可也幸吾苦兵計未知出遂求通
[004-2b]
聘以邀嵗時之賂度吾困急不得不從亦可也是吾力
一困則賊謀無施而不可此兵法所謂不戰而疲人兵
者上䇿也而賊今方用之今三十萬之兵食於西者
嵗矣又有十四五萬之鄉兵不耕而自食其民自古未
有四五十萬之兵連年仰食而國力不困者也臣聞元
昊之為賊威能畏其下恩能死其人自初僣叛嫚書已
上逾年而不出一出則鋒不可當執劫蕃官獲吾將帥
多禮而不殺此其兇謀所畜皆非倉卒者也奈何彼能
[004-3a]
以上䇿而疲吾吾不自知其已困彼為久計以撓我我
無長䇿而制之哉夫訓兵養士伺隙乘便用間出竒此
將帥之職也所謂閫外之事而君不御者可也至於外
料賊謀之心内察國家之勢知彼知此因謀制敵此朝
廷之大計也所謂廟算而勝者也不可以不思今賊謀
可知以久而疲我耳吾勢可察西人已困也誠能豐財
積粟以紓西人而完國壯兵則賊謀沮而廟算得矣夫
兵攻守而已然皆以財用為強弱也守非財用而不久
[004-3b]
此不待言請試言攻昔秦席六世之強資以事胡卒困
天下而不得志漢因文景之富力三舉而纔得河南隋
唐突厥吐蕃常與中國相勝敗擊而勝之有矣未有舉
而滅者秦漢尤强者其所攻今元昊之地是也況自劉
平陷没賊鋒熾銳未嘗挫衂攻守之計非臣所知天威
所加雖終期於掃盡然臨邊之将尚未聞得賊釁隙挫
其兇鋒是攻守皆未有休息之期而財用不為長久之
計臣未見其可也四五十萬之人坐而仰食然關西之
[004-4a]
地物不加多關東所有莫能運致掊克細碎既以無益
而罷之矣至於鬻官入粟下無應者改法㩁貨而商旅
不行是四五十萬之人惟取足於西人而已西人何為
而不困困而不起為盜者須水旱爾外為賊謀之所疲
内遭水旱而多故天下之患可勝道哉夫關西之物不
能加多則必通其漕運而致之漕運已通而關東之物
不充則無得而西矣故臣以為通漕運盡地利權商賈
三術並施則財用足而西人紓國力完而兵可以久以
[004-4b]
守以攻惟上所使夫小𤨏目前之利既不足為長久之
謀非旦夕而可效故為長久而計者初若迂愚而可笑
在必而行之則其利溥矣故臣區區不敢避迂愚之責
請上便宜三事惟陛下裁擇其一曰通漕運臣聞今為
西計者皆患漕運之不通臣以為但未求之耳今京師
在汴漕運不西而人之習見者遂以為不能西不知秦
漢隋唐其都在雍則天下之物皆可致之西也山川地
形非有變易於古其路皆在昔人可行今人胡為而不
[004-5a]
可漢初嵗漕山東粟數十萬石是時運路未修其漕尚
少其後武帝益修渭渠至漕百餘萬石隋文帝時㳂水
為倉轉相運置而關東汾晉之粟皆至渭南運物最多
其遺倉之迹徃往皆在然皆尚有三門之險自唐裴耀
卿又尋隋迹於三門東西置倉開山十八里為陸運以
避其險卒泝河而入渭當時嵗運不減二三百萬石其
後劉晏遵耀卿之路悉漕江淮之米以實關西後世言
能經財利而善漕運者耀卿與晏為首今江淮之米嵗
[004-5b]
入于汴者六百萬石誠能分給關西一二百萬石足矣
今兵之食汴漕者出戍甚衆有司不惜百萬之粟分而
及之其患者三門阻其中爾今宜浚治汴渠使嵗運不
阻然後按求耀卿之迹不憚十許里陸運之勞則河漕
通而物可致且紓關西之困使古無法今有可為尚當
為之況昔人行之而未逺今人行之而豈難哉耀卿與
晏初理漕時其得尚少至其末年所入十倍是可久行
之法明矣此水運之利也臣聞漢髙祖之入秦不由東
[004-6a]
關而道南陽過酈析而入武關曹操等起兵誅董卓亦
欲自南陽道丹析而入長安是時張濟又自長安出武
關奔南則自古用兵往来之徑也臣嘗至南陽問其
遺老云自鄧西北至永興六七百里今小商賈往往行
之初漢髙入關其兵十萬夫能容十萬兵之路宜不甚
狹而險也但自雒陽為都行者皆趨東關其路久而遂
廢今能按求而通之則武昌漢陽郢復襄陽梁洋金商
均房光化㳂漢之地十一二州之物皆可漕而頓之南
[004-6b]
陽自南陽為輕車人輦而遞之募置遞兵為十五六鋪
則十餘州之物日日入關而不絶㳂漢之地山多美才
近漢之民仰足而有餘以造舟車甚不難也前日陛下
深恤有司之勤内賜禁錢數十萬以供西用而道路艱
逺輦運逾年不能畢至至於軍装輸送多苦秋霖邊州
已寒冬服尚滯於路其艱如此夫使州縣綱吏逺輸京
師轉冒艱滯然後得西豈若較南陽之旁郡度其道里
入于武關與至京師逺近等者與其尤近者皆使直輸
[004-7a]
于關西京師之用有不足則以禁帑出賜有司者代而
充用其迂曲簡直利害較然矣此陸運之利也其二曰
盡地利臣聞昔之畫財利者易為工今之言財利者難
為術昔者之民賦稅而已故其不足則鑄山煑海㩁酒
與茶征關市而筭舟車尚有可為之法以苟一時之用
自漢魏迄今其法日増其取益細今取民之法盡矣昔
者賦外之征以備有事之用今盡取民之法用於無事
之時悉以冗費而糜之矣至卒然有事則無法可増然
[004-7b]
獨猶有可為者民作而輸官者已勞而游手之人方逸
地之産物者耕不得代而不墾之土尚多是民有遺力
地有遺利此可為也况歴視前世用兵者未嘗不先營
漢武帝時兵興用乏趙過為畎田人犂之法以足用
趙充國攻西羌議者爭欲出擊而充國深思全勝之䇿
能忍而待其弊至違詔罷兵而治屯田田於極邊以遊
兵而防鈔寇則其理田不為易也猶勉為之後漢之時
曹操屯兵許下強敵四面以今視之疑其旦夕戰爭而
[004-8a]
不暇然用棗祇韓浩之計建置田官募民而田近許之
地嵗得榖百萬石其後郡國皆田積榖無數隋唐田制
尤廣不可勝舉其勢艱而難田莫若充國迫急而不暇
田莫如曹操然皆勉焉不以迂緩而不田者知地利之
博而可以紓民勞也今天下之土不耕者多矣臣未能
悉言謹舉其近者自京已西土之不闢者不知其數非
土之瘠而棄也蓋人不勤農與夫役重而逃爾久廢之
地其利數倍於營田今若督之使勤與免其役則願耕
[004-8b]
者衆矣臣聞鄉兵之不便於民議者方論之矣充兵之人遂棄農業託云教習聚而飲博取資其家不顧無有
官吏不加禁父兄不敢詰家家自以為患也河東河北
關西之鄉兵此猶有用若京東西者平居不足以備盜
而水旱適足以為盜其尤可患者京西素貧之地非有
山澤之饒民惟力農是仰而今三夫之家一人五夫之
家三人為游手十八九州以少言之尚可四五萬人
不耕而食是自相糜耗而重困也今能盡驅之使耕
[004-9a]
于棄地官貸其種嵗田之入與中分之如民之法募吏
之習田者為田官優其課最而誘之則民願田者衆矣
太宗皇帝時嘗貸陳蔡民錢使市牛而耕真宗皇帝時
亦用耿望之言買牛湖南而治屯田今湖南之牛嵗賈
于北者皆出京西若官為買之不難得也且鄉兵本農
也籍而為兵遂棄其業今幸其去農未久尚可復驅還
之田畝使不得羣逰而飲博以為父兄之患此民所願
也一夫之力以逸而言任耕縵田一頃使四五萬人皆
[004-9b]
耕而久廢之田利又數倍則嵗穀不可勝數矣京西之
分北有大河南至漢而西接關若又通其水陸之運所
在積穀惟陛下詔有司而移用之耳其三曰權商賈臣
聞秦廢王法啓兼并其上侵公利下刻細民為國之患
久矣自漢以来嘗欲為法而抑奪之然不能也蓋為國
者興利日繁兼并者趨利日巧至其甚也商賈坐而權
國利其故非他由興利廣也夫興利廣則上難專必與
下而共之然後通流而不滯然為今議者方欲奪商之
[004-10a]
利一歸於公上而專之故奪商之謀益深則為國之利
益損前日有司屢變其法法每一變則一嵗之間所損
數百萬議者不知利不可專欲專而反損但云變法之
未當變而不巳其損愈多夫欲十分之利皆歸于公至
其虧少十不得三不若與商共之常得其五也今為國
之利多者茶與鹽耳茶自變法巳来商賈不復一嵗之
失數年莫補所在積朽棄而焚之前日議者屢言三稅
之法為便有司既已詳之矣今誠能復之使商賈有利
[004-10b]
而通行則上下濟矣解池之鹽積若山阜今宜暫下其
價誘羣商而散之先為令曰三年將復舊價則貪利之
商爭先而湊矣夫茶者生於山而無窮鹽者出於水而
不竭賤而散之三年十未減其一二夫二物之所以貴
者以能為國資錢幣爾今不散而積之是惜朽壤也夫
何用哉夫大商之能蕃其貨者豈其銖銖躬自鬻於市
哉必有販夫小賈就而分之販夫小賈無利則不為故
大商不妬販夫之分其利者恃其貨博雖取利少貨行
[004-11a]
流速則積少而為多也今為大國者有無窮不竭之貨
反妬大商之分其利寧使無用而積為朽壤何哉故大
商之善為術者不惜其利而誘販夫大國之善為術者
不惜其利而誘大商此與商賈共利取少而致多之術
也若乃縣官自為鬻市之事此大商之不為臣謂行之
難久者也誠能不較錙銖而思逺大則積朽之物散而
錢幣通可不勞而用足矣臣愚不足以知時事若夫堅
守以扞賊利則出而擾之凡小便宜願且委之邊將至
[004-11b]
於積穀與錢通其漕運不二三嵗而國力漸豐邊兵漸
習賊銳漸挫而有隙可乘然後一舉而滅之此萬全之
䇿也願陛下以其小者責將帥謀其大計而行之則天
下幸甚
 
 
 
 歐陽文粹巻四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歐陽文粹巻五      宋 陳亮 編
  書
   準詔言事
臣近準詔書許臣上書言事臣學識愚淺不能廣引深
逺以明治亂之原謹採當今急務條為三弊五事以應
詔書所求伏惟陛下裁擇臣聞自古王者之治天下雖
有憂勤之心而不知致治之要則心愈勞而事愈乖雖
[005-1b]
有納諫之明而無力行之果斷則言愈多而聽愈惑故
為人君者以細務而責人專大事而獨斷此致治之要
術也納一言而可用雖衆說不得以沮之此力行之果
斷也知此二者天下無難治矣伏見國家自大兵一動
中外騷然陛下思社稷之安危念兵民之疲弊四五年
來聖心憂勞可謂至矣然而兵日益老賊日益強併九
州之力討一西戎小者尚無一人敢前今又北敵大者
違盟而動其將何以禦之從來所患者四裔今四裔叛
[005-2a]
矣所惡者盜賊今盜賊起矣所憂者水旱今水旱作矣
所賴者民力今民力困矣所須者財用今財用乏矣陛
下之心日憂於一日天下之勢嵗危於一嵗此臣所謂
用心雖勞不知求致治之要者也近年朝廷開發言路
獻計之士不下數千然而事緒轉多枝梧不暇從前所
採衆議紛紜至於臨事誰策可用此臣所謂聽言雖多
不如力行之果斷者也伏思聖心所甚憂而當今所尚
闕者不過曰無兵也無將也無財用也無禦戎之䇿也
[005-2b]
無可任之臣也此五者陛下憂其未有而臣謂今皆有
之然陛下未得而用者未思其術也國家創業之初四
方割據中國地狹兵民不多然尚能南取荆楚收偽唐
定閩嶺西平兩蜀東下并潞北窺幽燕當時所用兵財
將吏其數㡬何惟善用之故不覺其少何況今日承百
年祖宗之業盡有天下之富強人衆物盛十倍國初故
臣敢曰有兵有將有財用有禦戎之䇿有可任之臣然
陛下皆不得而用者其故何哉由朝廷有三大弊故也
[005-3a]
何謂三弊一曰不慎號令二曰不明賞罰三曰不責功
實此三弊因循於上則萬事弛慢廢壊於下臣聞號令
者天子之威也賞罰者天子之權也若號令不信賞罰
不當則天下不服故又須責臣下以功實然後號令不
虚出而賞罰不濫行是以慎號令明賞罰責功實此三
者帝王之竒術也自古人君英雄如漢武帝聰明如唐
太宗皆知用此三術而自執威權之柄故所求無不得
所欲皆如意漢武好用兵則誅滅四夷立功萬里以快
[005-3b]
其心欲求將則有衛霍之材以供其指使欲得賢士則
有公孫董汲之徒以稱其意唐太宗好用兵則誅突厥
服遼東威振夷狄以逞其志欲求將則有李靖李勣之
徒入其駕馭欲得賢士則有房杜之輩在其左右此二
帝者可謂所求無不得所欲皆如意無他術也惟能自
執威權之柄耳伏惟陛下以聖明之姿超出二帝又
有漢唐之天下然而欲禦邊則常患無兵欲破賊則常
患無將欲贍軍則常患無財用欲威服四夷則常患無
[005-4a]
䇿欲任使賢材則常患無人是所求皆不得所欲皆不
如意其故無他由不用威權之術也自古帝王或為強
臣所制或為小人所惑則威權不得出於巳今朝無強
臣之患旁無小人偏任之溺内外臣庶尊陛下如天愛
陛下如父傾耳延首顧陛下之所為然何所憚而不為
乎若一日赫然執威權以臨之則萬事皆辦何患五者
之無奈何為三弊之因循而一事之不集臣請言三弊
夫言多變則不信令頻改則難從今出令之初不加詳
[005-4b]
審行之未久尋又更張以不信之言行難從之令故每
有處置之事州縣知朝廷未是一定之命則官吏或相
謂曰且未要行不久必須更改或曰備禮行下略與應
破指揮旦夕之間果然又變至於將吏更易道路疲於
送迎符牒縱横上下莫能遵守中外臣庶或聞而歎息
或聞而竊笑歎息者有憂天下之心竊笑者有輕朝廷
之意號令如此欲威天下其可得乎此不慎號令之弊
也用人之術不過賞罰然賞及無功則恩不足勸罰失
[005-5a]
有罪則威無所懼雖有人不可用矣太祖時王全斌破
蜀而歸功不細矣犯法一貶十年不問是時方討江南
故黜全斌與諸將立法太祖神武英斷所以能平定天
下者其賞罰之法皆如此也昨關西用兵四五年矣
將以無功罷者依舊居官軍中見無功者不妨得好官
則諸將誰肯立功矣禆將畏懦逗留者皆當斬罪或暫
貶而尋遷或不貶而依舊軍中見有罪者不誅則諸將
誰肯用命矣所謂賞不足勸威無所懼賞罰如此而欲
[005-5b]
用人其可得乎此不明賞罰之弊也自兵動以來處置
之事不少然多有名而無實臣請略言其一二則其他可知數年以來㸃兵不絶諸路之民半為兵矣其間老
弱病患短小怯懦者不可勝數是有㸃兵之虚名而無
得兵之實數也新集之兵所在教習追呼上下民不安
居主教者非將領之材所教者無旗鼓之節往来州縣
愁嘆嗷嗷既多是老病小怯之人又無訓齊精練之法
此有教兵之虚名而無訓兵之實藝也諸路州軍分造
[005-6a]
器械工作之際已勞民力輦運般送又苦道塗然而鐵
刃不剛筋膠不固長短大小多不中度造作之所但務
充數而速了不計所用之不堪經歴官司又無檢責此
有器械之虚名而無器械之實用也以草草之法教老
怯之兵執鈍折不堪之器械百戰百敗理在不疑臨事
而悟何可及乎事無大小悉皆鹵莽則不責功實之
弊也臣故曰三弊因循於上則萬事弛慢廢壊於下萬
事不可盡言臣請言大者五事其一曰兵臣聞攻人以
[005-6b]
謀不以力用兵鬭智不鬭多前代用兵之人多者常敗
少者常勝漢王尋等以百萬之兵遇光武九千人而敗
是多者敗而少者勝也苻堅以百萬之兵遇東晉二三
萬人而敗是多者敗而少者勝也曹操以三十萬青州
兵大敗於吕布退而歸許復以二萬人破袁紹十四五
萬是用兵多則敗少則勝之明驗也况於四裔尤難以
力爭只可以計取李靖破突厥於定襄只用三千人其
後破頡利於隂山亦不過一萬蓋兵不在多能以計取
[005-7a]
爾故善用兵者以少為多不善用者雖多而愈少也為
今計者添兵則耗國減兵則破賊今㳂邊之兵不下七
八十萬可謂多矣然訓練不精又有老弱虚數則十人
不當一人是七八十萬之兵不當七八萬人之用加以
軍無統制分散支離分多為寡兵法所忌此所謂不善
用兵者雖多而愈少故常戰而常敗也臣願陛下赫然
奮威勑勵諸將精加訓練去其老弱七八十萬中可得
五十萬數古人用兵以一當百今既未能但得以一當
[005-7b]
十則五十萬精兵可當五百萬兵之用此所謂善用兵
者以少而為多古人所以少而常勝者以此也今不思
實效但務添多耗國耗民積以年嵗賊雖不至天下巳
困矣此一事也其二曰將臣又聞古語曰將相無種故
或出於奴僕或出於軍卒或出於盜賊惟能不次而用
之乃為名將耳國家求將之意雖勞選將之路太狹今
詔近臣舉將而限以資品則英豪之士在下位者不可
得矣試將材者限以弓馬一夫之勇則智略萬人之敵
[005-8a]
皆遺之矣山林竒傑之士召而至者以其貧賤而薄之
不過與一主簿借職使其怏怏而去則古之屠釣飯牛
之傑皆激怒而失之矣至於無人可用則寧用龍鍾跛
躄庸懦暗劣之徒皆授之兵柄天下三尺童子皆為朝
廷危之前日澶淵之卒㡬為國家生事此可見也議者
不知取將之無術但云當今之無將臣願陛下革去舊
弊奮然精求有賢豪之士不須限以下位有智略之人
不必試以弓馬有山林之傑不可薄其貧賤惟陛下能
[005-8b]
以非常之禮待人人臣亦將以非常之效報國此二事
也其三曰財用臣又聞善治病者必醫其受病之處善
救弊者必尋其起弊之源今天下財用困乏其弊安在
起於用兵而費大故也漢武好窮兵用盡累世之財當
時勒兵單于臺不過十八萬尚能困國力况未若今日
七八十萬連四五年而不罷所以罄天地之所生竭萬
民之膏血而用不足也今雖有智者物不能増而計無
所出矣惟有減冗卒之虚費練精兵而速戰功成兵罷
[005-9a]
自然足矣今兵有可減之理無人敢當其事賊有速擊
之便無將敢奮其勇後時敗事徒耗國而耗民此三事
也其四曰禦戎之䇿臣又聞兵法曰上兵伐謀其次伐
交北敵與朝廷通好僅四十年不敢妄動今一旦發其
狂謀者其意何在蓋見中國頻為元昊所敗故敢啓其
貪心伺隙而動爾今若勑勵諸將選兵秣馬疾入西界
但能痛敗昊賊一陣則吾軍威大振而敵計沮矣此所
謂上兵伐謀者也今詗事者皆知北敵與西賊通謀欲
[005-9b]
倂二國之力窺我河北陜西今若我能先擊敗其一國
則敵勢減半不能獨舉此兵法所謂伐交者也元昊地
狹賊兵不多向來攻我傳聞北敵常有助兵今若敵中
自有㸃集之謀而元昊驟然被擊必求助於北敵北敵
分兵助昊則可牽其南寇之力若不助昊則二國有隙
自相疑貳此亦伐交之䇿也假令二國剋期分路來寇
我能先期大舉則元昊倉皇自救不暇豈能與北敵相
為表裏是破其素定之約乖其剋日之期此兵法所謂
[005-10a]
親而離之者亦伐交之䇿也元昊叛逆以來幸而屢勝
常有輕視諸將之心今又見朝廷北憂戎虜方經營於
河朔必謂我師不能西出今乘其驕怠正是疾驅急擊
之時此兵法所謂出其不意者此取勝之上䇿也前年
西將有請出攻者當時賊氣方盛我兵未練朝廷尚計
其出師况今元昊有可攻之勢此不可失之時彼方幸
吾憂河北而不虞我能西征出其不意此可攻之勢也
自四路分帥今巳半年訓練恩信兵已可用故近日屢
[005-10b]
奏小㨗是我師漸振賊氣漸衂此可攻之勢也苟失此
時而使二敵先來則吾無䇿矣臣願陛下詔執事之臣
熟議而行之此四事也其五曰可任之臣臣又聞仲尼
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况今文武列職徧於天下其間
豈無材智之臣而陛下總治萬幾之大既不暇盡識其
人故不能躬自進賢而退不肖執政大臣動拘舊例又
不敢進賢而退不肖審官吏部三班之職但掌文簿差
除而巳又不敢越次進賢而退不肖是上自天子下至
[005-11a]
有司無一人得進賢而退不肖者所以賢愚混雜僥倖
相容三載一遷更無旌别平居無事惟患太多而差遣
不行一旦臨事要人常患乏人使用自古任官之法無
如今日之繆也今議者或謂舉主轉官為進賢犯罪黜
責為退不肖此不知其弊之深也大凡善惡之人各以
類聚故守亷慎者各舉清幹之人有贓汚者各舉貪濁
之人好徇私者各舉請求之人性庸暗者各舉不材之
人朝廷不問是非但見舉主數足便與改官則清幹者
[005-11b]
進矣貪濁者亦進矣請求者亦進矣不材者亦進矣混
淆如此便可為進賢之法乎方今黜責官吏豈有澄清
糾舉之術哉惟犯贓之人因民論訴者乃能黜之耳夫
能舞弄文法而求財賄者亦强黠之吏政事必由已出
故雖誅剥豪民尚或不及貧弱至於不材之人不能主
事衆胥羣吏共為姦欺則民無貧富一時受弊以此而
言則贓吏與不材之人為害等耳今贓吏因自敗者乃
加黜責十不去其一二至於不材之人上下共知而不
[005-12a]
問寛緩容姦其弊如此便可為退不肖之法乎賢不肖
既無别則宜乎設官雖多而無人可用也臣願陛下明
賞罰責功實則材皆列於陛下之前矣臣故曰五者皆
有然陛下不得而用者為有弊也三弊五事臣既已詳
言之矣惟陛下擇之天下之務不過此也方今天文變
於上地理逆於下人心怨於内四夷攻於外事勢如此
矣非是陛下遲疑寛緩之時惟願為社稷生民留意
 
[005-12b]
 
 
 
 
 
 
 
 歐陽文粹巻五


[006-1a]
欽定四庫全書
 歐陽文粹巻六      宋 陳亮 編
  書
   辨杜韓范富
臣聞士不忘身不為忠言不逆耳不為諫故臣不避羣
邪切齒之禍敢冒一人難犯之顔惟賴聖慈幸加省察
臣伏見杜衍韓琦范仲淹富弼等皆是陛下素所委任
之臣一旦相繼而罷天下之士皆素知其可用之賢而
[006-1b]
不聞其可罷之罪臣職雖在外事不審知然臣竊見自
古小人讒害忠賢其識不逺欲廣陷良善則不過指為
朋黨欲摇動大臣則必須誣以専權其故何也夫去一
善人而衆善人尚在則未為小人之利欲盡去之則善
人少過難為一二求瑕惟指以為朋黨則可一時盡逐
至如大臣已被知遇而䝉信任者則不可以他事動摇
惟有專權是人主之所惡故須此說方可傾之臣料杜
衍等四人各無大過而一時盡逐富弼與仲淹委任尤
[006-2a]
深而忽遭離間必有朋黨専權之說上惑聖聦臣請詳
言之昔年仲淹初以忠言讜論聞於中外天下賢士爭
相稱慕當時姦臣誣作朋黨猶難辨明自近日陛下
此數人並在兩府察其臨事可以辨也盖杜衍為人清
慎而謹守規矩仲淹則恢廓自信而不疑韓琦則純正
而質直富弼則明敏而果銳四人為性既各不同雖皆
歸於盡忠而其所見各異故於議事多不相從至如杜
衍欲深罪滕宗諒仲淹力爭而寛之仲淹謂契丹必攻
[006-2b]
河東請急修邉備富弼料九事力言契丹必不來至如
尹洙亦號仲淹之黨及爭水洛城事韓琦則是尹洙而
非劉滬仲淹則是劉滬而非尹洙此數事尤彰著陛下
素已知者此四人者可謂公正之賢也平日閒居則相
稱美之不暇為國議事則公言廷爭而無私以此而言
臣見杜衍等真得漢史所謂忠臣有不和之節而小人
讒為朋黨可為誣矣臣聞有國之權誠非臣下之得專
也臣切思仲淹等自入兩府已來不見其專權之迹而
[006-3a]
但見其善避權也夫權得名位則可行故行權之臣必
貪名位自陛下召琦與仲淹於陜西琦等讓至五六陛
下亦五六召之至如富弼學士兩命樞宻副使毎
一命未甞不懇讓者愈切而陛下用之愈堅故天下之
人所共知臣但見避讓太繁不見其專權貪位也及陛
下堅不許辭方敢受命然猶未敢别有所為陛下見其
作事乃開天章召而賜坐授以紙筆使其條事然衆人
避讓不敢下筆弼等亦不敢獨有所述因此又煩聖慈
[006-3b]
出手詔指定姓名專責其條列大事而行之弼等遲回
近及一月方敢略條數事仲淹老練世事必知凡百難
猛更張故其所陳志在逺大而多若迂緩但欲漸而行
之以久兾皆有效弼性雖銳然亦不敢自出意見但舉
祖宗故事請陛下擇而行之自古君臣相得一言道合
遇事而行更無推避弼等䝉陛下堅意委任督責丁寧
而猶遲緩自疑作事不果然小人巧譛而曰專權者豈
不誣哉至如兩路宣撫國朝累遣大臣况自中國之威
[006-4a]
近年不振元昊叛逆一方而勞困及扵天下北敵乘
釁違盟而動其書辭侮慢至有責祖宗之言陛下憤耻
雖深但以邉防無備未可與争屈志買和莫大之辱弼
等見中國累年侵陵之患感陛下不次進用之恩故各
自請行力思雪耻㳂山傍海不憚勤勞欲使武備再修
國威復振臣見弼等用心本欲尊陛下威權以禦四夷
未見其侵權而作過也伏惟陛下睿哲聰明有知人之
聖臣下能否洞達不遺故于千官百辟之中親選得
[006-4b]
數人一旦罷去而使羣邪相賀于内四夷相賀于
臣所以為陛下惜也伏惟陛下聖徳仁慈保全忠善退
去之際恩禮各優今仲淹四路之任亦不輕矣願陛下
拒絶羣謗委信不疑使盡其所為猶有禆補方今西北
二虜交爭未已正是天與陛下經營之時而弼與琦豈
可置之閒處伏望早辨讒巧特加圖任則不勝幸甚臣
自前歲召入諌院十月之内七受聖恩而致身兩制常
思榮寵至深未知報効之所羣邪爭進讒巧而正士繼
[006-5a]
去朝廷乃臣忘身報國之時豈可緘言而避罪敢竭愚
瞽惟陛下擇之
   上政府
脩不佞少以文章言語自任而頃忝備諌諍之臣得與
朝廷論議中外多事天子急於聽納之時不以為愚妄
加奬擢及得寵太過受恩太深則自視區區素所任者
不足以稱萬一故方欲勉强以伸報効而䝉相公不以
為不才而擇天下諸路中最重之地以授之而責其報
[006-5b]
効當此之時自宜如何可以塞責及臨職以來近將半
歲齷齪自守未知所為非敢怠也誠有說焉至于山川
險易城塞屯防邊陲守備等事皆河朔之大者朝廷已
委樞宻富公經畫之矣而本司之事自不為少凡自河
以北州府軍縣一百八十有七城主客之民七十萬五
千七百户官吏在職者一千二百餘貟廂禁軍馬義勇
民兵四十七萬七千人騎歲支糧錢帛二千四百四十
五萬而非常之用不與焉其間事目之節利害之源非
[006-6a]
詳求而審察之不能得其要前張昷之等急於舉職公
家之利知無不為其興利除害便於事者極多而時有
失於不審更改過繁而失於苛碎者故自繼職以來遵
其所長戒其所短凡所關利害者慎之重之未敢輕議
今半歲矣官吏之能否公私之弊病粗以得其十七八
而又先求其事渉苛碎紛繁而下切患之有司自可改
復不煩朝廷處分者先已次第行之矣乃暇及於其他
然事繫利害有司不敢自决而必上聞者其類甚多初
[006-6b]
則未敢以煩朝聽者不惟自疑於不審誠慮朝廷鑒昷
之等前失不能信其說而從之今慎之久矣得之詳矣
苟有所請實有望于見信而從之也凡河北之事其大
者朝廷已委富公矣其外大要不過五六其不可為者
一其可為者四五爾雖皆有司之事然朝廷主張之則
能行不主張之則亦不能為也自古邦國財産之利必
出山澤故傳曰山海天地之藏也自兩漢以來摘山煮
海之利必歸公上今天下諸路山澤悉以㩁之無遺利
[006-7a]
矣獨河北一方兵民所聚最為重地而東負大海西
髙山此財利之産天地之藏而主計之利皆不得取焉
祖宗時哀閔河北之民歲為敵國所困盡以海鹽之利
乞與疲民此國家恩徳在民已深而不可奪者也西山
之長數百里其産金銀銅鐡丹砂之類無所不有至寶
久伏于下而光氣苖礦徃徃溢發而出地官禁之不許
取捨此惟有平地爾河北之地四方不及而㳂邉廣信
安肅順安雄霸之間盡為塘民不得耕者十八九澶衛
[006-7b]
徳博通利濵棣大名之界東與南嵗嵗河災民不得耕
者十五六今年大豐秋稅尚放一百萬石滄瀛深兾邢
洺大名之界西與北鹹鹵大小鹽池民不得耕者十三
四又有泊淀不毛監馬棚牧與夫貧乏之逃而荒棄者
不可勝數大山大海之利既不可取而平地堪出財賦
者又有限而不取其助者不過酒稅之入爾其入有數
而用度無常也故雖研桑羊之心計捨山澤與平地不
能為之及其用有不足則不過上干朝廷乞銀絹而下
[006-8a]
殃疲民號為變轉爾此所謂不可為者也然若能擇官
吏以辦職事裁僥倖以減浮費謹量材精器械以助武
備因貴賤通漕轉而移有無如此之類苟能為之尚足
以禆萬一而皆補弊病理須更改事目委曲非書可殫
敢具其大綱列于别紙伏望特加省覽察其利害或其
所說不至大乖戾望少信而從之以畢其所為若夫盡
其為而卒無成焉則不待朝廷之責而自當劾去若幸
而有以禆萬一則何幸如之伏惟聰明少賜裁擇
[006-8b]
   上范司諫
前月中得進奏吏報云自陳州召至闕拜司諌即欲為
一書以賀多事怱卒未能也司諌七品官爾扵執事得
之不為喜而獨區區欲一賀者誠以諫官者天下之得
失一時之公議繫焉今世之官自九卿百執事外至一
郡縣吏非無貴官大職可以行其道也然縣越其封郡
逾其境雖賢守長不得行以其有守也吏部之官不得
理兵部鴻臚之卿不得理光禄以其有司也若天下之
[006-9a]
失得生民之利害社稷之大計惟所見聞而不繫職司
者獨宰相可行之諫官可言之爾故士學古懐道者仕
於時不得為宰相必為諌官諌官雖卑與宰相等天子
曰不可宰相曰可天子曰然宰相曰不然坐乎廟堂之
上與天子相可否者宰相也天子曰是諌官曰非天子
曰必行諌官曰必不可行立殿陛之前與天子争是非
者諌官也宰相尊行其道諌官卑行其言言行道亦行
也九卿百司郡縣之吏守一職者任一職之責宰相諌
[006-9b]
官繋天下之事亦任天下之責然宰相九卿而下失職
者受責於有司諌官之失職也取譏于君子有司之法
行乎一時君子之譏著之簡冊而昭明垂之百世而不
泯甚可懼也夫七品之官任天下之責懼百世之譏豈
不重耶非材且賢者不能為也近執事始被召于陳州
洛之士大夫相與語曰我識范君知其材也其來不為
御史必為諌官及命下果然則又相與語曰我識范君
知其賢也他日聞有立天子陛下直辭正色面争廷論
[006-10a]
者非他人必范君也拜命以來翹首企足竚乎有聞而
卒未也竊惑之豈洛之士大夫能料於前而不能料於
後耶將執事有待而為也昔韓退之作争臣論以譏陽
城不能極諌卒以諫顯人皆謂城之不諌盖有待而然
退之不識其意而妄譏脩獨以為不然當退之作論時
城為諫議大夫已五年後又二年始庭論陸贄及沮裴
延齡作相欲裂其麻纔兩事爾當徳宗時可謂多事矣
授受失宜叛將强臣羅列天下又多猜忌進任小人於
[006-10b]
此之時豈無一事可言而須七年耶當時之事豈無急
於沮延齡論陸贄兩事也謂宜朝拜官而夕奏䟽也幸
而城為諫官七年適遇延齡陸贄事一諌而罷以塞其
責向使止五年六年而遂遷司業是終無一言而去也
何所取哉今之居官者率三歲而一遷或一二歲甚者
半歲而遷也此又非更可以待乎七年也今天子躬親
庶政化理清明雖為無事然自千里詔執事而拜是官
者豈不欲聞正議而樂讜言乎然今未聞有所言說使
[006-11a]
天下知朝廷有正士而彰吾君有納諌之明也夫布衣
韋帯之士窮居草茅坐誦書史常恨不見用及用也又
曰彼非我職不敢言或曰我位猶卑不得言矣又曰我
有待是終無一人言也可不惜哉伏惟執事思天子所
以見用之意懼君子百世之譏一陳昌言以塞重望且
解洛之士大夫之惑則幸甚幸甚
   與髙司諌
某年十七時家隨州見天聖二年進士及第牓始識足
[006-11b]
下姓名是時予年少未與人接又居逺方但聞今宋舍
人兄弟與葉道卿鄭天休數人者以文學大有名號稱
得人而足下厠其間獨無卓卓可道說者予固疑足下
不知何如人也其後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師足下已為
御史裏行然猶未暇一識足下之面但時時於予友尹師
魯問足下之賢否而師魯說足下正直有學問君子人也
予猶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學問者必能辨是非
以不可屈曲之節有能辨是非之明又為言事之官而
[006-12a]
俯仰黙黙無異衆人是果賢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
也自足下為諫官來始得相識侃然正色論前世事歴
歴可聽褒貶是非無一謬說噫持此辨以示人孰不愛
之雖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聞足下之名及相
識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實迹而較之然後
決知足下非君子也前日范希文貶官後與足下相見
於安道家足下詆誚希文為人予始聞之疑是戲言及
見師魯亦說足下深非希文所為然後其疑遂决希文
[006-12b]
平生剛正好學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
又以觸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為辨其非辜又畏有識
者之責已遂隨而詆之以為當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
剛果懦軟禀之於天不可勉强雖聖人亦不以不能責
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懼飢寒而顧利
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禍此乃庸人之常情不過作
一不才諌官爾雖朝廷君子亦將閔足下之不能而不
責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無媿畏便毁其
[006-13a]
賢以為當黜庶乎飾已不言之過夫力所不敢為乃愚
者之不逮以智文其過此君子之賊也且希文果不賢
耶自三四年來從大理寺丞至前行員外郎作待制日
日備顧問今班行中無與比者是天子驟用不賢之人
夫使天子待不賢以為賢是聰明有所未盡足下身為
司諌乃耳目之官當其驟用時何不一為天子辨其不
賢反黙黙無一語待其自敗然後隨而非之若果賢耶
則今日天子與宰相以忤意逐賢人足下不得不言是
[006-13b]
則足下以希文為賢亦不免責以為不賢亦不免責大
抵罪在黙黙爾昔漢殺蕭望之與王章計其當時之議
必不肯明言殺賢者也必以石顯王鳳為忠臣望之與
章為不賢而被罪也今足下視石顯王鳳果忠邪望之
與章果不賢耶當時亦有諌臣必不肯自言畏禍而不
諫亦必曰當誅而不足諫也今足下視之果當誅耶是直可欺當時之人而不可欺後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
人而不懼後世之不可欺耶况今之人未可欺也伏以
[006-14a]
今皇帝即位已來進用賢臣容納言論如曹修古劉越
雖沒猶被褒稱今希文與孔道輔皆自諌諍擢用足下
幸生此時遇納諌之聖主如此猶不敢一言何也前日
又聞御史臺牓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職言事是可言者
惟諌臣爾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無得言者也足下
在其位而不言便當去之無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
日安道貶官師魯待罪足下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出
入朝中稱諌官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耻事爾所可
[006-14b]
惜者聖朝有事諫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書在史冊他
日為朝廷羞者足下也春秋之法責賢者備今某區區
猶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絶足下而以不賢者責
也若猶以為希文不賢而當逐則予今所言如此乃是
朋邪之人爾願足下直携此書于朝使正予罪而誅之
使天下皆釋然知希文之當逐亦諫臣之一效也前日
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徃論希文之事時坐有他客不能
盡所懐故輒布區區伏惟幸察
[006-15a]
 
 
 
 
 
 
 
 
[006-15b]
 
 
 
 
 
 
 
 歐陽文粹巻六


[007-1a]
欽定四庫全書
 歐陽文粹巻七      宋 陳亮 編
  書
   上杜中丞
脩前伏見舉南京留守推官石介為主簿近者聞介以
上書論赦被罷而臺中因舉他吏代介者主簿於臺職
最卑介一賤士也用不當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
丞之舉動也介為人剛果有氣節力學喜辯是非真好
[007-1b]
義之士也始執事舉其材議者咸曰知人之明今聞其
罷皆謂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踈賤當有說以此罪介
曰當罷修獨以為不然然不知介果指何事而言也傳
者皆云介之所論謂朱梁劉漢不當求其後裔爾若止
此一事則介不為過也然又不知執事以介為是為非
也若隨以為非是大不可也且主簿於臺中非言事之
官然大抵居臺中者必以正直剛明不畏避為稱職今
介足未履臺門之閾而已因言事見罷真可謂正直剛
[007-2a]
明不畏避矣度介之才不止為主簿直可任御史也是
執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負執事之知矣脩嘗聞長老
說趙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嘗為某事擇官中令列二臣
姓名以進太祖不肯用它日又問復以進又不用它日
又問復以進太祖大怒裂其奏擲殿陛上中令色不動
挿笏帶間徐拾碎紙袖歸中書它日又問則補綴之復
以進太祖大悟終用二臣彼之敢爾者盖先審知其人
之可用然後果而不可易也今執事之舉介也亦先審
[007-2b]
知其可舉邪是偶舉之邪若知而舉則不可遽止若偶
舉之猶宜一請介之所言辯其是非而後已若介雖迕
上而言是也當助以辯若其言非也猶宜曰所舉者為
主簿爾非言事也待為主簿不任職則可罷請以此辭
焉可也且中丞為天子司直之臣上雖好之其人不肖
則當彈而去之上雖惡之其人賢則當舉而申之非謂
隨時好惡而髙下者也今備位之臣百千邪者正者其
糺舉一信於臺臣而執事始舉介曰能朝廷信而將用
[007-3a]
之及以為不能則亦曰不能是執事自信猶不果若遂
言它事何敢望天子之取信於執事哉故曰主簿雖卑
介雖賤士其可惜者中丞之舉動也况今斥介而他舉
必亦擇賢而舉也夫賢者固好辯若舉而入臺又有言
則又斥而它舉乎如此則必得愚闇懦黙者而後止也
伏惟執事如欲舉愚者則豈敢復云若將舉賢也願無
易介而它取也今世之官兼御史者例不與臺事故敢
布狂言竊獻門下伏惟幸察焉
[007-3b]
   荅王相公
所遣使二十一日至許州獲賜書一通伏讀周復且慙
且悸脩幸得備下吏承寵光日趨走于前切慕古人堂
下一言之獻思有所陳而恨愚無識不足自效徒抱區
區之心者有日矣昨以初去府輒因奏記陳已踈賤得
䝉大君子休徳之幸以為離去眷戀之辭既有次第臨
治以來施政之善者顧寮吏宜有助而闇懦獨無能之
過以為謝因又妄思一言之獻以畢曩時區區之心以
[007-4a]
為忠懇又輒賛徳美願廣功業益休問以為禱其誠雖
勤其言狂惑猶即蓍龜之神而再三黷宜其拒以不應
伏䝉相公不即棄絶猶辱以書條陳曉諭以為寵荅其
為賜也厚矣然伏讀求繹似有未察其誠者敢一終其
說以逃責焉某聞古之為政者必視年之豐凶年凶則
節國用振民窮姦盗生爭訟多而其政繁年豐民樂然
後休息而簡安之以復其常此善為政者之術而禮典
之所載也凡某前所陳者亦不過如是而巳其意謂乘
[007-4b]
凶年之後災沴消息風雨既時耕種既得常平之粟既
出而民有食關西之運既重至而軍不乏不旱不蝗下
民樂利天子不憂慮能如是然後務大體簡細事而巳
豈有直以鎮俗救民愁無為置軍食之說邪伏惟詳而
察之昔者孔子嘗為委吏必曰稱其職而已盖苟守其
官不敢慢其事而思其他伏惟相公所賜之書有居官
不出位之言有以見君子用心也然某之所陳非謂略
一邦之小而不為須四海之廣而後施以棄職而越思
[007-5a]
也盖願乎進徳廣業思以致君而及天下不以一邦而
止既禱且勸之辭也噫士之至賤敢以言干其上者有
三焉不量輕重之勢不度貴賤之位必争以理而後止
者此直士也䝉徳思報不計善否務罄其誠而言者此
知義之士也其言乖繆不合道理問不及而自僣者此
狂士也然直士之言雖逆意宜思而擇報徳之言雖未
善原其心之所來宜容而納狂者之言既狂矣宜不足
與之辯某士之賤者敢有干而云者於斯三者有其二
[007-5b]
焉伏惟相公擇之納之不足與之辨而絶之惟所賜   回丁判官
修之得夷陵也天子以有罪而不忍即誅與之一邑而
告以訓曰徃字吾民而無重前悔故其受命也始懼而
後喜自謂曰幸而謂夷陵之不幸也夫有罪而猶得邑
又撫安之曰無重前悔是以自幸也昔春秋時鄭詹自
齊逃來傳者曰佞人來矣佞人來矣此不欲佞人入其
邦而惡其來甚之之辭也修之是行也意謂夷陵之官
[007-6a]
相與語於府吏相與語於家民相與語於道皆曰罪人
來矣凡夷陵之人莫不惡之而不欲入其邦若魯國之
惡鄭詹來者故曰夷陵不幸也及舟次江陵之建寧縣
人來自夷陵首䝉示書一通言文意勤不徒不惡之而
又加以厚禮出其意料之外不勝甚喜而且有不自遂
之心焉夫人有厚已而自如者恃其中有所以當之而
不愧也如修之愚少無師傳而學出已見未一發其藴
忽發焉果輒得罪是其學不本實而其中空虚無有而
[007-6b]
然也今猶未獲一見君子而先辱以書待之厚意以空
虛之質當甚厚之意竊懼既見而不若所待徒重媿爾
且為政者之懲有罪也若不鞭膚刑肉以痛切其身則
必擇惡地而斥之使其奔走顚躓窘苦左山右壑前虺
虎而後蒺藜動不逢偶吉而輒竒凶其狀可為閔笑所
以深困辱之者欲其知自悔而改為善也此亦為政者
之仁也故修之得罪也與之一邑使載其老母寡妹浮
五千五百里之江湖冒大熱而履深險一有風波之危
[007-7a]
則叫號神明以乞須臾之命幸至其所則折身下首以
事上官吏人連呼姓名喝出使拜起則趨而走設有大
㑹則坐之壁下使與州校役人為等伍得一食未徹爼
而先走出上官遇之喜怒訶詰嘗斂手慄股以伺顔色
兾一語之温和不可得所以困辱之如此者亦欲其能
自悔咎而改為善也故修之來也惟困辱之是期今乃
不然獨䝉加以厚禮而不以有罪困辱之使不窮厄而
其所為以無重悔如前訓可謂幸矣然懼其頑心而
[007-7b]
不知自改也夫士窮莫不欲人之閔巳然非有深仁厚
義君子之閔矣則又懼且慙焉謹因弓手還敢布所懐
不勝區區伏惟幸察
   與張秀才一
前日辱以詩賦雜文啟事為贄披讀三四不能輒休足
下家籍河中為郷進士精學勵行甞已選於里升於府
而試於有司矣誠可謂彼邦之秀者歟然士之居也遊
必有友學必有師其鄉必有先生長者府縣必有賢守
[007-8a]
長佐吏彼能為足下稱才而述美者宜不少矣今乃越
數百里犯風霜干大國望官府下首於閽謁者以道姓
名趨走拜伏於人之階廡間何其勤勞乎豈由心負其
所有而思以發之邪將顧視其鄉之狹陋不足自廣而
謂夫大國多賢士君子可以奮揚而光逺之耶則足下
之來也其志豈近而求豈小耶得非磨光濯色計之熟
卜之吉而後勇決以來耶今市之門旦而啟商者趨焉
賈者坐焉持寶而欲價者之焉齎金而求寶者亦之焉
[007-8b]
閒民無資攘臂以逰者亦之焉洛陽天下之大市也來
而欲價者有矣坐而為之輕重者有矣予居其間其官
位學行無動人也是非可否不足取信也其亦無資而
攘臂以遊者也今足下之來試其價既就於可以輕重
者矣而反以及予夫以無資者當求價之責雖知貪於
所得而不知有以為價也故辱賜以來且慙且喜既不
能塞所求以報厚意姑道此以為謝
   與張秀才二
[007-9a]
前日去後復取前所貺古今雜文十數篇反復讀之若
大節賦樂古太古曲等篇言尤髙而志極大尋足下之
意豈非閔世病俗究古明道欲㧞今以復之古而剪剥
齊整凡今之紛殽駮冗者歟然後益知足下之好學甚
有志者也然而述三皇太古之道捨近取逺務髙言而
鮮事實此少過也君子之於學也務為道為道必求知
古知古明道而後履之以身施之於事而又見於文章
而發之以信後世其道周公孔子孟子之徒常履而行
[007-9b]
之者是也其文章則六經所載至今而取信者是也其
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及誕者言之乃以混
䝉虚無為道洪荒廣略為古其道難法其言難行孔子
之言道曰道不逺人中庸則曰率性之謂道又曰可離
非道也春秋之為書也以成隠讓而不正之傳者曰春
秋信道不信邪謂隠未能蹈道齊侯遷衛書城楚丘與
其仁不與其專封傳者曰仁不勝道凡此所謂道者乃
聖人之道也此履之於身施之于事而可得者也豈如
[007-10a]
誕者之言者耶堯禹之書皆曰若稽古傅說曰事不師古
匪說攸聞仲尼曰吾好古敏以求之者凡此謂古者其
事乃君臣上下禮樂刑法之事又豈如誕者之言者耶
此君子之所學也夫所謂捨近而取逺云者孔子曰生
周之世去堯舜逺孰與今去堯舜逺也孔子刪書斷自
堯典而弗道其前其所謂學則曰祖述堯舜如孔子之
聖且勤而弗道其前者豈不能耶蓋以其漸逺而難彰
不可以信後世也今生於孔子之絶後而反欲求堯舜
[007-10b]
之已前世所謂務髙言而鮮事實者也唐虞之道為百
王首仲尼之歎曰蕩蕩乎謂髙深閎大而不可名也及
夫二典述之炳然使後世尊崇仰望不可及其嚴若天
然則書之言豈不髙耶然其事不過於親九族平百姓
憂水患問臣下誰可任以女妻舜及祀山川見諸侯齊
律度謹權衡使臣下誅放四罪而已孔子之後惟孟子最
知道然其言不過于教人樹桑麻畜雞豚以為養生送
死為王道之本夫二典之文豈不為文孟子之言道豈
[007-11a]
不為道而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盖切於事實
而已今學者不探本之乃樂誕者之言思混沌於古初
以無形為至道者無有髙下逺近使賢者能之愚者可
勉而至無過不及而一本乎大中故能亘萬世可行而
不變也今以為不足為而務髙逺之為勝以廣誕者無
用之說是非學者之所盡心也宜少下其髙而近其逺
以及乎中則庶乎至矣凡僕之所論者皆陳言淺語如
足下之多聞博學不宜為足下道之也然某之所以云
[007-11b]
者本欲損足下髙逺而俯就之則安敢務為竒言以自
髙邪幸足下少思焉
   荅李詡一
人至辱書及性詮三篇曰以質其果是夫自信篤者無
所待於人有質於人者自疑者也今吾子自謂夫子與
孟荀揚韓復生不能奪吾言其可謂自信不疑者矣而
返以質於脩使脩有過於夫子者乃可為吾子辯况脩
未及孟荀揚韓之一二也脩非知道者好學而未至者
[007-12a]
也世無師久矣尚頼朋友切磋之益苟不自滿而中止
庻幾終身而有成固常樂與學者論議徃來非敢以益
於人蓋求益于人者也况如吾子之文章論議豈易得
哉固樂為吾子辨也苟尚有所疑敢不盡其所學以告
既吾子之自信如是雖夫子不能奪使脩何所說焉人
還索書未知所荅慚惕慚惕
   荅李詡二
前辱示書及性詮三篇見吾子好學善辯而文能盡其
[007-12b]
意之詳今世之言性者多矣有所不及也故思與吾子
卒其說修患世之學者多言性故常為說曰夫性非學
者之所急而聖人之所罕言也易六十四卦不言性其
言者動静得失吉凶之常理也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不
言性其言者善惡是非之實録也詩三百五篇不言性
其言者政教興衰之美刺也書五十九篇不言性其言
者堯舜三代之治亂也禮樂之書雖不完而雜出於諸
儒之記然其大要治國修身之法也六經之所載皆人
[007-13a]
事之切於世者是以言之甚詳至於性也百不一二言
之或因言而及焉非為性而言也故雖言而不究予之
所謂不言者非謂絶而無言盖其言者鮮而又不主於
性而言也論語所載七十二子之問於孔子者問孝問
忠問仁義問禮樂問修身問為政問朋友問鬼神者有
矣未嘗有問性者孔子之告其弟子者凡數千言其及
於性者一言而已予故曰非學者之所急而聖人之罕
言也書曰習與性成語曰性相近習相逺者戒人慎所
[007-13b]
習而言也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者明性無
常必有以率之也樂記亦曰感物而動性之欲者明物
之感人無不至也然終不言性果善果惡但戒人慎所
習與所感而動與所以率之者爾予故曰因言以及之
而不究也修少好學知學之難凡所謂六經之所載七
十二子之所問者學之終身有不能逹者矣於其所逹
行之終身有不能至者矣以予之汲汲於此而不暇乎
其他因以知七十二子亦以是汲汲而不暇也又以知
[007-14a]
聖人所以教人垂世亦皇皇而不暇也今之學者於古
聖賢所皇皇汲汲者學之行之或未至其一二而好為
性說以窮聖賢之所罕言而不究者執後儒之偏說事
無用之空言此予之所不暇也或有問曰性果不足學
乎予曰性者與身俱生而人之所皆有也為君子者修
身治人而已性之善惡不必究也使性果善耶身不可
以不修人不可以不治使性果惡耶身不可以不修人
不可以不治不修其身雖君子而為小人書曰惟聖罔
[007-14b]
念作狂是也能脩其身雖小人而為君子書曰惟狂克
念作聖是也治道備人斯為善矣書曰黎民於變時雍
是也治道失人斯為惡矣書曰殷頑民又曰舊染汙俗
是也故為君子者以修身治人為急而不窮性以為言
夫七十二子之不問六經之不主言或雖言而不究豈
略之哉盖有意也或又問曰然則三子言性過歟曰不
過也其不同何也曰始異而終同也使孟子曰人性善
矣遂怠而不教則是過也使荀子曰人性惡矣遂棄而
[007-15a]
不教則是過也使揚子曰人性混矣遂肆而不教則是
過也然三子者或身奔走諸侯以行其道或著書累千
萬言以告于後世未甞不區區以仁義禮樂為急蓋其
意以為善者一日不教則失而入于惡惡者勤而教之
則可使至於善混者驅而率之則可使去惡而就善也
其說與書之習與性成語之性近習逺中庸之有以率
之樂記之慎物所感皆合夫三子者推其言則殊察其
用心則一故予以為推其言不過始異而終同也凡論
[007-15b]
三子者以予言而一之則譊譊者可以息矣予之所說
如此吾子其擇焉
   答吳充秀才
前辱示書及文三篇發而讀之浩浩乎若千萬言之多
及少定而視焉纔數百言爾非夫辭豐意雄霈然有不
可禦之勢何以至此然猶自患倀倀莫有開之使前者
此好學之謙言也修材不足用於時仕不足榮於世其
毁譽不足輕重氣力不足動人世之欲假譽以為重借
[007-16a]
力而後進者奚取於修焉先軰學精文雄其施於時又
非待修譽而為重力而後進者也然而惠然見臨若有
所責得非急於謀道不擇其人而問焉者歟夫學者未
始不為道而至者鮮焉非道之於人逺也學者有所溺
焉爾盖文之為言難工而可喜易悅而自足世之學者
徃徃溺之一有工焉則曰吾學足矣甚者至棄百事不
關于心曰吾文士也職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鮮也
昔孔子老而歸魯六經之作數年之頃爾然讀易者如
[007-16b]
無春秋讀書者如無詩何其用功少而至於至也聖人
之文雖不可及然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故孟
子皇皇不暇著書荀卿蓋亦晚而有作若子雲仲淹方
勉焉以模言語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後之惑者徒見
前世之文傳以為學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
此足下所謂終日不出於軒序不能縱横髙下皆如意
者道未足也若道之充焉雖行乎天地入于淵泉無不
之也先軰之文浩乎霈然可謂善矣而又志于為道猶
[007-17a]
自以為未廣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難也修學道而
不至者然幸不甘於所悅而溺於所止因吾子之能不
自止又以勵修之少進焉
 
 
 
 
 
[007-17b]
 
 
 
 
 
 
 
 歐陽文粹巻七


[008-1a]
欽定四庫全書
 歐陽文粹巻八      宋 陳亮 編
  書
   荅祖擇之
人至䝉示書一通并詩賦雜文兩䇿諭之曰一覽以為
如何某既陋不足以辱好學者之問又其少賤而長窮
其素所為未有足稱以取信於人亦未嘗有人問者以
不足問之愚而未嘗荅人之問足下卒然及之是以愧
[008-1b]
懼不知所言雖然不逺數百里走使者以及門意厚禮
勤何敢不報某聞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後道尊
道尊然後䔍敬篤敬然後能自守能自守然後果于用
果於用然後不畏而不遷三代之衰學校廢至兩漢師
道尚存故其學者各守其經以自用是以漢之政理文
章與其當時之事後世莫及者其所從來深矣後世師
法漸壊而今世無師則學者不尊嚴故自輕其道輕之
則不能至不至則不能篤信信不篤則不知所守守不
[008-2a]
固則有所畏而物可移故學者惟俯仰狥時以希禄利
為急至於忘本趨末流而不返夫以不信不固之心守
不至之學雖欲果於自用莫知其所以用之之道又况
有禄利之誘刑禍之懼以遷之哉此足下所謂志古知
道之士世所鮮而未有合者由此也足下所為文用意
甚髙卓然有不顧世俗之心直欲自到於古人今世之
人用心如足下者有幾士則鄉曲之中能為足下之師
者為誰交逰之間能發足下之議論者為誰學不師則
[008-2b]
守不一議論不博則無所發明而究其深足下之言髙
趣逺甚善然所守未一而議論未精此其病也竊惟足
下之交遊能為足下稱才譽美者不少今皆捨之逺而
見及乃知足下是欲求其不至此古君子之用心也是
以言之不敢隠夫世無師矣學者當師經師經必先求
其意意得則心定心定則道純道純則充于中者實中
充實則發為文者輝光施於世者果毅三代兩漢之學不過此
也足下患世未有合者而不棄其愚將以某為合故敢
[008-3a]
道此未知於足下之意合否
   荅宋咸
州人至䝉惠書及補注周易甚善世無孔子久矣六經
之㫖失其傳其有不可得而正者自非孔子復出無以
得其真也儒者之於學博矣而又苦心勞神於殘編朽
簡之中以求千歲失傳之繆茫乎前望已逺之聖人而
不可見杳乎後顧無窮之來者欲為未悟法難觧之惑
是真所謂勞而少功者哉然而經非一世之書也其傳
[008-3b]
之繆非一日之失也其所以刋正補緝亦非一人之能
也使學者各極其所見而明者擇焉十取其一百取其
十雖未能復六經於無失而卓如日月之明然聚衆人
之善以補緝之庶幾不至於大繆可以俟聖人之復生
也然則學者之於經其可巳乎足下于經勤矣凡其所
失無所不欲正之其刋正補緝者衆則其所得亦以多
矣修學不敏明而又無彊力以自濟恐終不能少出所
見以補六經之萬一得足下所為故尤區區而不能忘
[008-4a]
也屬奉使出疆怱怱不具惟自愛
   荅徐無黨
人還惠書及始隠書論等并前所記獲麟論文辭馳騁
之際豈常人筆力可到至於辨論經㫖則不敢以為是
蓋吾子自信甚銳又甞取信於某苟以為然誰能奉奪
凡今治經者莫不患聖人之意不明而為諸儒以自出
之說汨之也今于經外又自為說則是患沙渾水而投
土益之也不若沙土盡去則水清而明矣魯隐公南面
[008-4b]
治其國臣其吏民者十餘年死而入廟立諡稱公則當
時魯人孰謂息姑不為君也孔子修春秋凡與諸侯盟
㑹行師命將一以公書之於其卒也書曰公薨則聖人
何甞異隠於他公也據經隠公立十一年而薨則左氏
何從而知其攝公羊榖梁何從而見其有讓桓之迹吾
子亦何從而云云也仲尼曰吾其為東周乎與吾子起
於平王之說何相反之甚邪故某常告學者慎于述作
誠以是也秋初許相訪此不子細略開其端吾子必能
[008-5a]
自思而得之
   與石公操一
前歲於洛陽得在鄆州時所寄書卒然不能即報遂以
及今然其勤心未必若書之怠而獨不知公操察不察
也修來京師已一歲矣宋州臨汴水公操之譽日與南
方之舟至京師修少與時人相接尤寡而譽者無日不
聞若幸使盡識舟上人則公操之美可勝道哉凡人之
相親者居則握手共席道歡欣既别則問疾病起居以
[008-5b]
相為憂者常人之情爾若聞如足下之譽者何必問其
他乎聞之欣然亦不減握手之樂也夫不以相見為歡
樂不以疾病為憂問是豈無情者乎得非相期者在於
道爾其或有過而不至于道者乃可為憂也近於京師
頻得足下所為文讀之甚善其好古閔世之意皆公操
自得於古人不待修之賛也然有自許太髙詆時太過
其論若未深究其源者此事有本末不可卒然語須相
見乃能盡然有一事今詳而說此計公操可朝聞而暮
[008-6a]
改者試先陳之君貺家有足下手作書一通及有二像
記石本始見之駭然不可識徐而視定辨其㸃畫乃可
漸通吁何怪之甚也既以持以問人曰是不能乎書者
邪曰非不能也書之法當爾邪曰非也古有之乎曰無
今有之乎亦曰無也然則何為而若是曰特欲與世異
而已修聞君子之於學是而已不聞為異也好學莫如
揚雄亦曰如此然古之人或有稱獨行而髙世者考其
行亦不過乎君子但與世之庸人不合爾行非異世盖
[008-6b]
人不及而反棄之舉世斥以為異者歟及其過聖人猶
欲就之於中庸况今書前不師乎古後不足以為來者
法雖天下皆好之猶不可為况天下皆非之乃獨為之
何也是果好異以取髙歟然嚮謂公操能使人譽者豈
其履中道秉常徳而然歟抑亦昂然自異以驚世人而
得之歟古之教童子者立必正聽不傾常視之母誑勤
謹乎其始惟恐其見異而惑也今足下端然居乎學舍
以教人為師而反率然以自異顧學者何所法哉不幸
[008-7a]
學者皆從而效之足下又果為獨異乎今不急止則懼
他日有責後生之好怪者推其事罪以奉歸此修所以
為憂而敢告也惟幸察之
   與石公操二
前同年徐君行因得寓書論足下書之怪時僕有妹居
襄城䘮其夫匍匐將徃視之故不能盡其所以云者而
略陳焉足下雖不以僕為狂愚而絶之復之以書然果
未能諭僕之意非足下之不諭由僕聽之不審而論之
[008-7b]
之略之過也僕見足下書久矣不即有云而今乃云者
何邪始見之疑乎不能書又疑乎忽而不學夫書一藝
爾人或不能與忽不學特不必論是以黙黙然及來京
師見二像石本及聞說者云足下不欲同俗而力為之
如前所陳者是誠可諍矣然後一進其說及得足下書
自謂不能與前所聞者異然後知所聽之不審也然足
下於僕之言亦似未審者足下謂世之善書者能鍾王
虞栁不過一藝已之所學乃堯舜周公之道不必善書
[008-8a]
又云因僕之言欲勉學之者此皆非也夫所謂鍾王虞
栁之書者非獨足下薄之僕固亦薄之矣世之有好學
其書而恱之者與嗜飲茗閲畵圖無異但其性之一僻
爾豈君子之所務乎然至於書則不可無法古之始有
文字也務乎記事而因物取類為其象故周禮六藝有
六書之學其㸃畫曲直皆有其說揚子曰斷木為棊捖
革為鞠亦皆有法焉而况書乎今雖𨽻字已變於古而
變古為𨽻者非聖人不足師法然其㸃畫曲直猶有凖
[008-8b]
則如母毋彳亻之相近易之則亂不可讀矣今足下以
其直者為斜以其方者為圓而曰我第行堯舜周孔之
道此甚不可也譬如設饌於案加帽於首正襟而坐然
後食者此世人常爾若其納足於帽反衣而衣坐乎案
上以飯實酒巵而食曰我行堯舜周孔之道者以此之
於世可乎不可也則書雖末事而當從常法不可以為
怪亦猶是矣足下了不省僕之意凡僕之所陳者非論
書之善否但患乎近怪自異以惑後生也若果不能又
[008-9a]
何必學僕豈區區勸足下以學書者乎足下又云我實
有獨異於世者以疾釋老斥文章之雕刻者此又大不
可也夫釋老惑者之所為雕刻文章薄者之所為足下
安知世無明誠質厚君子之不為乎足下自以為異是
待天下無君子之與已同也仲尼曰後生可畏安知來
者之不如今也是則仲尼一言不敢遺天下之後生足
下一言待天下以無君子此故所謂大不可也夫士之
不為釋老與不雕刻文章者譬如為吏而不受貨財盖
[008-9b]
道當爾不足恃以為賢也屬久苦小疾無意思
   與樂秀才
前者舟行徃來屢辱見過又辱以所業一編先之啟事
及門而贄田秀才西來辱書其後予家奴自府還縣比
又辱書僕有罪之人人所共棄而足下見禮如此何以
當之當之未暇答宜遂絶而再辱書再而未荅益宜絶
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窮賤之人爾安
能使足下之切切如是耶盖足下力學好問急于自為
[008-10a]
謀而然也然䝉索僕所為文字者此似有所過聽也僕
少從進士舉於有司學為詩賦以備程試凡三舉而得
第與士君子相識者多故徃徃能道僕名字而又以逰
從相愛之私或過稱其文字故使足下聞僕虚名而欲
見其所為者由此也僕少孤貧貪禄仕以養親不暇就
師窮經以學聖人之遺業而渉獵書史姑隨世俗作所
謂時文者皆穿蠧經傳移此儷彼以為浮薄惟恐不悅
于時人非有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過採屢
[008-10b]
以先多士及得第已來自以前所為不足以稱有司之
舉而當長者之知始大改其為庶幾有立然言出而罪
至學成而身辱為彼則獲譽為此則受禍此明效也夫
時文雖曰浮巧然其為功亦不易也僕天資不好而强
為之故比時人之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竊
名譽者順時故也先輩少年志盛方欲取榮譽于世則
莫若順時天聖中天子下詔書勑學者去浮華其後風
俗大變今時之士大夫所為彬彬有兩漢之風矣先輩
[008-11a]
徃學之非徒足以順時取譽而已如其至之是直齊肩
於兩漢之士也若僕者其前所為既不足學其後所為
慎不可學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為者為此也若易之
困曰有言不信謂夫人方困時其言不為人所信也今
可謂困矣安足為足下所取信哉辱書既多且切不敢
不荅幸察
   與郭秀才
僕昨以吏事至漢東秀才見僕於叔父家以啟事二篇
[008-11b]
偕門刺先進自賔階拜起旋辟甚有儀坐而語諾甚謹
讀其辭温宻華富甚可愛視秀才待僕之意甚勤而禮
也古人之相見必有歡欣交接之誠而不能達乃取羔
羊雉鶩之類致其意為贄而先既致其意又耻其無文
則以虎豹之皮繢畫之布以飾之然後意達情接客既
贄而主人必禮以荅之為陳酒殽幣篚壺矢燕樂之具
將其意又為賦詩以陳其情今秀才好學甚精博記書
史務為文辭不以羔禽皮布為飾獨以言文其身而其
[008-12a]
贄既美其意既勤矣宜秀才責僕之荅厚也僕既無主
人之具以為禮獨為秀才賦詩女曰鷄鳴之卒章曰知
子之來之雜珮以贈之取其知客之來豫儲珩璜琚瑀
之美以送客雖無此物猶言之以致其意厚也僕誠無
此物可謂空言之爾秀才年且少貌厚色揚志銳學敏
因進其業修其辭暴練緝織之不已使其文采五色潤
澤炳鬱若贄以見當世公卿大夫非惟若僕空言以贈
也必有分庭而禮加籩豆實幣篚延為上賔者惟勉
[008-12b]
之不已
   與陳貟外
陳君足下無恙近縣幹上府得書一角屬有少吏事不
皇作報既而私有惑者修本愚無似固不足以希執友
之遊然而羣居平日幸得肩從齒序跪拜起居竊兄弟
行寓書存勞謂宜有所款曲以親之之意奈何一幅之
紙前名後書且狀且牒如上公府退以尋度非謙即䟽
此乃世之浮道之交外陽相尊者之為非宜足下之所
[008-13a]
以賜修也古之書具惟有鈆刀竹木而削札為刺止於
逹名姓寓書於簡止於舒心意為問好惟官府吏曹凡
公之事上而下者則曰符曰檄問訊列對下而上者則
曰狀位等相以徃來曰移曰牒非公之事長吏或自以
意曉其下以戒以飭者則曰教下吏以私自達于其屬
長而有所候問請謝者則曰牋記書啟故非有狀牒之
儀施於非公之事相參如今所行者其原盖出唐世大
臣或貴且尊或有權于時縉紳湊其門以傳嚮者謂舊
[008-13b]
禮不足為重務稍増之然始於刺謁有參候起居因為
之狀及五代始復以問候請謝加狀牒之儀如公之事
然止施於官之尊貴及吏之長者其偽謬所從來既逺
世不根古以為當然居今之世無不如此而莫以易者
盖常俗所為積習以牢而不得以更之也然士或同師
友締交遊以道義相期者尚有手書勤勤之意猶為近
古噫候問請謝非公之事有狀牒之儀以施于尊貴長
吏猶曰非古之宜用况又用之於肩從齒序跪拜起居
[008-14a]
如兄弟者乎豈足下不以道義交逰期我而惜手書之
勤耶將待以牽俗積習者而姑用世禮以遇我之勤邪
不然是為浮道以陽相尊也是以不勝拳拳之心謹布
左右屬以公檄赴滑臺行視驛傳廹於促裝楊秀才旦
詣縣府中事可悉數
   與蔡君謨
脩啟嚮在河朔不能自閒甞集録前世金石之遺文自
三代以來古文竒字莫不皆有中間雖罪戾擯斥水陸
[008-14b]
奔走顛危困踣兼之人事吉凶憂患悲愁無聊倉卒未
甞一日忘也盖自慶厯乙酉逮嘉祐壬寅十有八年而
得千巻顧其勤至矣然亦可謂富哉竊復自念好嗜與
俗異馳乃獨區區收拾世人之所棄者惟恐不及是又
可笑也因輙自叙其事庶以見其志焉然顧其文鄙意
陋不足以示人既則自視前所集録雖浮屠老子詭妄
之說常見貶絶於吾儒者徃徃取之而不忍遽廢者何
哉豈非特以其字畫之工邪然則字畫之法雖為學者
[008-15a]
之餘事亦有助於金石之傳也若浮屠老子之說當棄
而獲存者乃直以字畫而傳是其幸而得所託爾豈待
有助而已哉僕之文陋矣顧不能以自傳其或幸而得
所託則未必不傳也由是言之為僕不朽之託者在君
謨一揮毫之頃爾竊惟君子樂善欲成人之美者或聞
斯說謂宜有不能却也故輙持其說以進而不疑伏惟
幸察
 
[008-15b]
 
 
 
  
 
 
 歐陽文粹巻八


[009-1a]
欽定四庫全書
 歐陽文粹巻九      宋 陳亮 編
  劄子
   乞補館職
臣竊以治天下者用人非止一端故取士不以一路若
夫知錢榖曉刑獄熟民事精吏幹勤勞夙夜以辦集為
功者謂之材能之士明於仁義禮樂通于古今治亂其
文章論議與之謀慮天下之事可以决疑定䇿論道經
[009-1b]
邦者謂之儒學之臣善用人者必使有材者竭其力有
識者竭其謀故以材能之士布列中外分治百職使各
辦其事以儒學之臣置之左右與之日夕謀議講求其
要而行之而又於儒學之中擇其尤者置之廊廟而付
以大政使緫治羣材衆職進退而賞罰之此用人之大
略也由是言之儒學之士可謂貴矣豈在材臣之後也
是以前世英主明君未有不以崇儒嚮學為先而名臣
賢輔出於儒學者十常八九也臣竊見方今取士之失
[009-2a]
患在前材能而後儒學貴吏事而賤文章自近年以來
朝廷患百職不修務奬材臣故錢榖刑獄之吏稍有寸
長片善為人所稱者皆已擢用之矣夫材能之士固當
擢用然專以材能為急而遂忽儒學為不足用使下有
遺賢之嗟上有乏材之患此甚不可也臣謂方今材能
之士不患有遺固不足上煩聖慮惟儒學之臣難進而
多棄滯此不可不思也臣以庸繆過䝉任使俾陪宰輔
之後然平日論議不能無異同雖日奉天威又不得從
[009-2b]
容曲盡拙訥今臣有館閣取士愚見具陳如列奏欲望
聖慈因宴閒之餘一迂睿覽或有可采乞常賜留意今
取進止
   論館閣取士
臣竊以館閣之職號為育材之地今兩府闕人則必取
於兩制兩制闕人則必取於館閣然則館閣輔相養材
之地也材既難得而又難知故當博採廣求而多畜之
時冀一得於其間則傑然而出為名臣矣其餘中人以
[009-3a]
上優㳺養育以奬成之亦不失為佳士也自祖宗以來
所用兩府大臣多矣其間名臣賢相出於館閣者十常
八九也祖宗用人初若不精然所采既廣故所得亦多
也是以有文章有學問有材有行或精於一藝或長於
一事者莫不畜之館閣而奬養之其傑然而出者皆為
賢輔相矣其餘不至輔相而為一時之名臣者亦不可
勝數也先朝循用祖宗舊制收拾養育得人尤多自陛
下即位以來所用兩府之臣一十三人而八人出於館
[009-3b]
閣此其驗也只自近年議者患館職之濫遂行釐革而
改更之初矯失太過立法既峻取人遂艱使下多遺賢
之嗟國有乏材之患今先朝收拾養育之人或已被遷
擢或老病死亡見在館者無幾而新法艱阻近年全無
選進臣今略具館閣取人舊制并新格則可見取人之
法如何所得之人多少也
  一舊制館閣取人以三路進士髙科一路也大臣
  薦舉一路也嵗月醻勞一路也進士第三人以上
[009-4a]
  及第者并制科及第者不問等第並只一任替回
  便試館職進士第四第五人經兩任亦得試此一
  路也兩府臣寮初拜命各舉三兩人即時召試此
  一路也其餘歴任繁難久滯或寄任重處者特令
  帶職此一路也今三路塞其二矣自科塲改為間
  歲後第一人及第者須兩任回方得試自第二人
  至第五人更永不試制科入第三者亦須兩任回
  方得試其餘等第並永不試則進士髙科一路巳
[009-4b]
  塞矣兩府大臣所薦之人並只上簿候館職有闕
  則於簿内㸃名召試其如館閣本無員數無有闕
  時故自置簿來至今九年不曾㸃試一人則大臣
  薦舉一路又塞矣惟有醻勞帶職一路尚在爾
  一新制館閣共置編校八員本為館中書籍久不
  齊整而館職多别有差遣不能專一校正乃别置
  此八員故選新進資淺人令久任而專一校讀所
  以先令作編校然後升為校勘為校勘四年後升
[009-5a]
  為校理為校理又一年方罷編校别任差遣然自
  置編校後適值館閣取人之路漸廢今議者遂只
  以編校為取士新格徃時直館直院直閣校理皆
  無定員惟材是用不限人數今編校限以八員為
  定以此待天下之多士宜其遺材於下矣八員之
  内仍每七年方遇一貟之闕而補一人以此知天
  下滯材者衆矣
右以臣愚見編校八員自可仍舊每有貟闕令中書擇
[009-5b]
人擬進陛下必欲牢籠天下英俊之士則宜脫去常格
而奬㧞之今負文學懐器識磊落竒偉之士知名於世
而未為時用者不少惟陛下博訪審察悉召而且置之
館職養育三數年間徐察其實擇其尤者而擢用之知
人自古聖王所難然不以其難而遂廢但拔十而得一
二亦不為無益矣况中人上下養育奬成之不止十得
一二也
   論編學士院制詔
[009-6a]
臣伏見國家承五代之餘建萬世之業誅滅僣亂懐來
四夷封祀天地制作禮樂至於大臣進退政令改更學
士所作文書皆繫朝廷大事示於後世則為王者之訓
謨藏之有司乃是本朝之故實自明道已前文書草藁
尚有編錄景祐以後漸成散失臣曽試令類聚收拾補
綴十已失其五六使聖宋之盛文章詔令廢失湮淪緩
急事有質疑有司無所檢證盖由從前雖有編録亦無
類例巻第秪是本院書吏私自抄寫所以易為廢失臣
[009-6b]
今欲乞將國朝以來學士所撰文書各以門類依其年
次編成巻帙號為學士院草録有不足者更加求訪補
足之仍乞差本院學士從下兩員專切管勾自今巳後
接續編聨如本行人吏不畫時編録致有漏落許令本
院舉察理為過犯此臣本院常事也所以上煩聖聽者
盖以近歲以來百司綱紀相承廢壞事有曽經奏聞及
有聖㫖指揮者僅能遵守若秪是本司臨時處置其主
判之官纔罷去則其事尋亦廢停所以止欲乞朝廷特
[009-7a]
降指揮所貴久逺遵行不敢廢失今取進止
   論刪去九經正義中䜟緯
臣伏見國家近年以來更定貢舉之科以為取士之法
建立學校而勤養士之方然士子文章未純節行未篤
不稱朝廷勵賢興善之意而所以化民成俗之風臣愚
以為士之所本在乎六經而自暴秦焚書聖道中絶漢
興收拾亡逸所存無幾或殘編斷簡出於屋壁而餘齡
昏眊得其口傳去聖既逺莫可考證偏學異說因自名
[009-7b]
家然而授受相傳尚有師法暨晉宋而下師道漸亡章
句之篇家藏私畜其後各為箋傳附著經文其說存亡
以時好惡學者茫昧莫知所歸至唐太宗時始詔名儒
撰定九經之䟽號為正義凡數百篇自爾以來著為定
論凡不本正義者謂之異端則學者之宗師百世之取
信也然其所載既博所擇不精多引䜟緯之書以相雜
亂怪竒詭僻所謂非聖之書異乎正義之名也臣欲乞
特詔名儒學官悉取九經之䟽刪去䜟緯之文使學者
[009-8a]
不為怪異之言惑亂然後經義純一無所駮雜其用功
至少其為益則多臣愚以為欲使士子學古勵行而不
本六經欲學六經而不去其詭異駮雜欲望功化之成
不可得也伏望聖慈下臣之言付外詳議今取進止
   乞定兩制貟數
臣竊以學士待制號為侍從之臣所以承晏閒備顧問
以論思獻納為職自祖宗以來尤精其擇苟非清徳美
行藹然衆譽髙文博學獨出一時則不得與其選是以
[009-8b]
選用至艱貟數至少官以難得為貴人以得職為榮縉
紳之望既隆則朝廷之體増重其後用人頗易貟數漸
多徃時學士待制至六七十員近年以來稍愼除拜即
今猶及四十餘員臣以為愛惜名器不輕授人朝廷既
已知之矣而為國計者宜於此時創立經制今惟翰林
學士中書舍人知制誥各有定貟其餘學士待制未有
員數臣今欲乞檢詳前史及國朝故事自觀文殿大學
士至待制並各立定員數遇有員闕則精擇賢材以充
[009-9a]
其選苟無其人尚可虚位以待如允臣所請乞賜詳議
施行今取進止
   論均稅
臣為諌官時嘗首言均稅事乞差郭諮孫琳䝉朝廷依
臣所言起自蔡州一縣以方田法均稅事方施行而議
者多言不便尋即罷之近者伏見朝廷特置均稅一司
差官分徃河北陜西均稅始聞河北傳言人戸虚驚斫
伐桑棗尚不為信次見陜西州郡有上言歲儉民饑乞
[009-9b]
罷均稅者稍巳疑此一事果為難行而朝廷之意決在
必行言者遂不能入近者又見河北人戸凡千百人聚
訴於三司然則道路傳言與州郡上言雖為不足信其
如聚集千人於京師此事不可掩蔽則民情可知矣盖
均稅非以規利而本以便民如此民果便乎竊知朝廷
本秪以見在稅數量輕重均之初不令其别生額外之
數也近聞衛州通利軍括出民冒佃田土不於見在管
㩁數内均減重者攤與冒佃戸却生立稅數配之此非
[009-10a]
朝廷本意而民所以諠訴也又聞澶州諸縣於見今實
額管㩁數外將帳頭自來樁坐有名無納及夫開閣將
行兩項逺年稅數並繫祥符景徳已前以至五代長興
年樁管虛數並攤與見今人戸又聞以地肥瘠定為四
等其下等田有白鹻帶鹹地并鹹鹵沙薄可殖地死沙
不殖地並一例均攤與稅數謂此雖不可耕種尚可煎
鹽且河北之民自祖宗以來䝉賜恩䘏放行鹽不禁秪
今據鹽斤兩納稅今煎鹽者已納鹽稅又令更納田稅
[009-10b]
豈祖宗所以惠河北之民意又聞河南不殖之地繫禁
鹽地分者亦均攤與稅又不知民何以納也澶衛去京
師近偶可聞知者如此其餘逺地謂所均悉便於民其
可得乎以此見朝廷行事至難小人希意承㫖者言利
而不言害俗吏貪功希賞見小利忘大害為國歛怨於
民朝廷不知則已苟巳知之其可不為救其失哉欲望
聖慈特賜指揮令均稅所秪如朝廷本議將實㩁見在
稅數量輕重均之其餘生立稅數及逺年虛數却與放
[009-11a]
免及未均地分並且罷均且均稅一事本是臣先建言
聞今事有不便臣固不敢緘黙今取進止
   論牧馬草地
臣為學士日兼充羣牧使朝廷以馬政久弊差吳中復
等與臣共議利害欲有改更為未見得牧地善惡多少
難為廢置欲乞差官先且打量牧馬草地次臣遽䝉恩
擢在樞府所有牧馬利害商量未了事件臣有愚見方
欲條陳今聞諸監所差官各將前去竊縁監牧帳管舊
[009-11b]
地甚多自來界至不明官私作弊積久為民間侵占耕
種年歲已深昨已曾差髙訪等根括打量人戸多稱父
祖世業失却契書無憑照驗但追呼騷擾而已今若更
行根究必亦難明徒為追擾未見其利民先被害臣今
欲乞令差去官秪據見在草地逐叚叚打量的實頃畝
明立封標界至因便相度其地肥&KR0484宜與不宜牧馬其
廢置改更候逐官回日令相度牧馬所據利害擘劃申
奏其巳為民間侵耕地土更不根究盖以本議欲以見
[009-12a]
在牧地給與民耕豈可却根究巳耕之地重為騷擾至
於民間養馬等事利害甚多臣當續具奏聞其不根究
侵耕地土一事伏乞先賜指揮今取進止
   論監牧
臣所領羣牧司近准宣差吳中復王安石王陶等同共
相度監牧利害事竊以國馬之制置自祖宗嵗月既深
官司失守積習成弊匪止一時前後因循重于改作今
者幸䝉朝廷因言事之官有所陳述選差臣寮相度更
[009-12b]
改臣以為監牧之設法制具存條目既繁弊病亦衆若
秪坐按文籍就加増損恐不足以深革弊源如欲大為
更張創立制度則凡於利害難以遥度必湏目見心曉
熟於其事然後可以審詳裁制果决不疑盖謀於始也
不精則行於後也難久况此是臣本職豈敢辭勞欲乞
權暫差臣仍於吳中復等三人内更差一人與臣同詣
左右廂監牧地頭躬親按視至於土地廣狹水草善惡
歲時孳牧吏卒勤惰以至牝牡種類各隨所宜棚井温
[009-13a]
涼亦有便否嚮何以致馬之耗減今何以得馬之蕃滋
既詳究其根源兼旁採於衆議如此不三數月間可以
周遍然後更將前後臣寮啓請與衆官參詳審處與其
坐而遥度倉卒改更其為得失不可同日而論也臣又
竊思今之馬政者皆因唐制而今馬多少與唐不同者
其利病甚多不可悉舉至于唐世牧地皆與馬性相宜
西起隴右金城平涼天水外暨河曲之野内則岐豳涇
寧東接銀夏又東至於樓煩皆唐養馬之地也以今考
[009-13b]
之或䧟沒夷狄或已為民田皆不可復得惟今之河東
嵐右之間山荒甚多及汾河之側草地亦廣其間草軟
水甘最宜牧養徃時河東馬軍常在此處牧放今馬數
全少閒地極多此乃唐樓煩監地也可以興置一監臣
以為推迹而求之則樓煩天池元池三監之地尚兾可得又
臣徃年因奉使河東甞行威勝東以及遼州平定軍見
其不耕之地甚多而河東一路山川深峻水草甚佳其
地髙寒必宜馬性及京西唐汝之間久荒之地其數甚
[009-14a]
廣欲乞更下河東京西轉運司差官就近於轄下
求草地有可以興置監牧處如稍見次第即乞朝廷差
官與羣牧司官員同共徃彼踏行擘劃若可以興置
新監則河北諸監内有地不宜馬處却可議行廢罷惟
估馬一司利害最為易見若國家廣捐金帛則劵馬利厚來
者必多於其多中時得好馬若有司惜費則蕃部利薄
馬來漸少兼亦好馬不來然而招誘之方事非一體亦
須知其委曲欲乞特差羣牧司或禮賔院一員直至秦
[009-14b]
州已來體問蕃部劵馬利害凡此三者雖暫差官比及
中復等檢閲本司文字講求商議未就之間已各來
復可以叅酌相度庶不倉卒輕為改更如允臣所請乞賜施行今取進止
   薦司馬光
臣伏見龍圖閣直學士司馬光徳性淳正學術通明自
列侍從久司諌諍讜言嘉話著在兩朝自仁宗至和
服藥之後羣臣便以皇嗣為言五六年間言者雖多而
[009-15a]
未有定議最後光以諌官極論其事敷陳激切感動主
聽仁宗豁然開悟遂決不疑由是先帝選自宗藩入為
皇子曽未踰年仁宗奄棄萬國先帝入承大統盖以人
心先定故得天下帖然今以聖繼聖遂傳陛下由是言
之光於國有功為不淺矣可謂社稷之臣也而其識慮
深逺性尤慎宻光既不自言故人亦無知者臣以忝在
政府因得備聞其事臣而不言是謂蔽賢掩善詩云無
言不酬無徳不報光今雖在侍從日承眷侍而其忠國
[009-15b]
大節隐而未彰臣既詳知不敢不奏   薦王安石吕公著
臣伏見陛下仁聖聰明優容諫諍雖有狂直之士犯顔
色而觸忌諱者未甞不終始保全徃徃亟加擢用此自
古明君聖主之所難也然而用言既難獻言者亦不為
易論小事者既可鄙而不足為陳大計者又似迂而無
速效欲㣲諷則未能動將直陳則忤貴權而旁有羣言
奪於衆力所陳多未施設其人遽已改遷致陛下有聽
[009-16a]
言之勤而未見用言之效頗疑言事之職但為速進之
階盖縁臺諌之官資望已峻少加進擢便履清華而臣
下有厭人言者因此亦得進說直云此輩務要官職所
以多言使後來者其言益輕而人主無由取信辜陛下
納諌之意違陛下賞諌之心臣以為欲救其失惟宜擇
沈黙端正守節難進之臣置以諌署則既無干進之疑
庶或其言可信伏見殿中丞王安石徳行文學為衆所
推守道安貧剛而不屈司封貟外郎吕公著是夷簡之
[009-16b]
子器識深逺沈静寡言富貴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
安石久更吏事兼有時材曾召試館職固辭不就公著
性樂閒退淡於世事然所謂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者也
徃年陛下上遵先帝之制增置諌官四員已而中廢復
止兩員今諌官尚有虛位伏乞用此兩人補足四貟之
數必能規正朝廷之得失禆益陛下之聰明臣叨被榮
恩未知報效苟有所見不敢不言今取進止
 歐陽文粹巻九


[010-1a]
欽定四庫全書
 歐陽文粹巻十      宋 陳亮 編
  奏狀
   議新學
右臣等伏見近日言事之臣謂陛下言建學取士之法
者衆矣或欲立三舍以養生徒或欲復五經而置博士
或欲但舉舊制而修廢墜或欲特創新學而立科條其
言雖殊其意則一陛下愼重其事下其議於羣臣而議
[010-1b]
者遂欲創新學立三舍因以辨士之能否而命之以官
其始也則教以經藝文辭其終也則取以材識徳行聽
其言則甚備考于事則難行夫建學校以養賢論材徳
而取士此皆有國之本務而帝王之極致也而臣等謂
之難行者何哉盖以古今之體不同而施設之方皆異
也古之建學取士之制非如今之法也盖古之所謂為
政與設教者遲速異宜也夫立時日以趨事考其功過
而督以賞罰者為政之法也故政可速成若夫設教則
[010-2a]
以勸善興化尚賢勵俗為事其被於人者漸則入於人
也深收其效者遲則推其功也逺故常緩而不廹古者
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自天子諸侯之子下至
國之俊選莫不入學自成童而學至年四十而仕其習
乎禮樂之容講乎仁義之訓敦乎孝悌之行以養父兄
事長上信朋友而臨財亷處衆讓其修於身行于家達
于鄰里聞于郷黨然後詢于衆庶又定扵長老之可信
者而薦之始謂之秀士久之又取其甚秀者為選士久
[010-2b]
之又取其甚秀者為俊士久之又取其甚秀者為進士
然後辨其論隨其材而官之夫生七八十歲而死者人
之常夀也古乃以四十而仕盖用其半生為學考行又
廣察以鄰里鄉黨而後其人可知然則積徳累善如此
勤而久求賢審官如此慎而有次第然後矯偽干利之
士不容於其間而風俗不䧟于媮薄也古之建學取士
其施設之方如此也方今之制以貢舉取人徃者四歲
一詔貢舉而議者患於太遲更趣之為間嵗而應舉之
[010-3a]
士來學於京師者類皆去其鄉里逺其父母妻子而為
旦暮干禄之計非如古人自成童至于四十就學於其
庠序而鄰里鄉黨得以衆察徐考其行實也盖古之養
士本於舒遲而今之取人患于急廹此施設不同之大
槩也臣請詳言方今之弊既以文學取士又欲以徳行
官人且速取之歟則真偽之情未辨是朝廷本欲以學
勸人修徳行而反以利誘人為矯偽此其不可一也若
遲取之歟待其衆察徐考而漸進則文辭之士先以中
[010-3b]
於甲科而徳行之人尚未登於内舍此其不可二也且
今入學之人皆四方之逰士齎其一身而來烏合羣處
非如古人在家在學自少至長親戚朋友鄉黨衆察徐
考其行實也不過取于同舍一時之毁譽而决於學官
數人之品藻爾然則同學之人蹈利爭進愛憎之論必
分朋黨若東漢之俗尚名節而黨人之禍及天下其始
起于處士之横議而相訾也此其不可三也夫人之材
行若不因臨事而見則守常循理無異衆人苟欲異衆
[010-4a]
則必為迂僻竒怪以取徳行之名而髙談虚論以求材
識之譽前日慶歴之學其弊是也此其不可四也今若
外方專以文學貢士而京師獨以徳行取人則實行素
履著於鄉曲而守道丘園之士皆反見遺此其不可者
五也近者朝廷患四方之士寓籍京師者多而不知其
士行遂嚴其法使各歸於鄉里今又反使來聚於京師
云欲考其徳行若不用四方之人止取京師之士則又
示人以不廣此其不可六也夫儒者所謂能通古今者
[010-4b]
在知其意達其理而酌時之宜爾大扺古者教學之意
緩而不廹所以勸善興化養賢勵俗在扵遲久而不求
近效急功也臣謂宜於今而可行者立為三舍可也復
五經博士可也特創新學雖不若即舊而修廢然未有
甚害創之亦可也在乎深本教學之意而修其實事給
以糇糧多陳經籍選士之良者以通經有道之士為之
師而謹察其有過無行者黜去之則在學之人皆善士
也然後取以貢舉之法待其居官為吏已接於人事可
[010-5a]
以考其賢善優劣而時取其尤出類者旌異之則士修
其行非為一時之利而可伸於終身則矯偽之行不作
而媮薄之風歸厚矣此所謂實事之可行於今者也臣
等伏見論學者四人其說各異而朝廷又下臣等俾之
詳定是欲盡衆人之見而採其長者爾故臣等敢陳其
所有以助衆議之一非敢好為異論也伏望聖慈特賜
裁擇
   論舉人懐挾
[010-5b]
臣伏見國家自興建學校以來天下學者日盛務通經
術多作古文其辭藝可稱履行修飭不可勝數然累次
科場人數倍多於徃歲事既太盛弊亦隨生竊聞近年
舉人公然懐挾文字皆是小紙細書抄節甚備毎寫一
本筆工獲錢三二十千亦有十數人共斂錢三二百千
顧倩一人虗依舉人名目依例下家狀入科場秪令懐
挾文字入至試院其程試則他人代作事不敗則頼其
懐挾互相傳授事敗則不過扶出一人既本非應舉之
[010-6a]
人雖敗别無刑責而坐獲厚利竊以國家取士務得實
才今若浮偽之人容其濫進則使負辛勤藴實學者無
以自别且自來科場務全事體所以優加禮遇用待賢
能今浮薄之徒不知朝廷崇奬之意自為姦偽以至於
此甚可歎也惟宜峻立科條明加約束使浮薄姦偽之
徒不容於其間則實有學行之人得被進選然後士子
無濫舉朝廷得實才臣今欲乞増定貢院新制寛監門
之責重廵捕之賞蓋以入門之時一一搜撿則慮成壅
[010-6b]
滯故臣乞自舉人入院後嚴加廵察多差内臣及精幹
京朝官廵捕毎獲懷挾者許與理為勞績或免逺官或
指射差遣若搜檢覺察得人數多者令知舉官聞奏取
㫖重加酬奬其廵捕官除秪得廵察懐挾及傳授文義
外不得非理侮慢舉人庻有事體且朝廷待士甚厚而
小人自為浮薄不可不行禁止以革厚弊如允所奏乞
立定廵捕官賞格及懐挾人責罰刑名添入貢院新定
條制仍牓南省門及下進奏院頒告天下所貴先明條
[010-7a]
約然後必行取進止
   議科場
臣某等近凖勑差詳定貢舉條制者伏以取士之方必
求其實用人之術當盡其材今教不本於學校士不察
於鄉里則不能覈名實有司束以聲病學者専於記誦
則不足盡人材此獻議者所共為言也臣等參考衆說
擇其便於今者莫若使人皆土著而教之學校然後州縣
察其履行則學者修飭矣故為學制合保薦送之法夫
[010-7b]
上之設法下之所趨也今先舉䇿論則文詞者留心於
治亂矣簡其程試則閎博者得以馳騁矣問以大義則
執經者不専於記誦矣其詩賦之未能自律者雜用今
體經術之未能亟通者尚依舊科則中常之人皆可勉
及矣此所謂盡人之材也故為先䇿論過落簡詩賦考
式問諸科大義之法此數者皆大要也其他通禮一有司
之所習及州郡封彌謄録進士諸科填帖之類皆細碎
而無益者一切罷之凡其為法者皆申之以賞罰而勸
[010-8a]
焉如此則養士有業取材不遺苟可施行望賜裁擇
   論史館日厯
臣伏以史者國家之典法也自君臣善惡功過與其百
事之廢置可以垂勸戒示後世者皆得書而不隠故自
前世有國者莫不以史職為重伏見國朝之史以宰相
監修學士修撰又以兩府之臣撰時政記選三館之士
當陞擢者乃命修起居注如此不為不重矣然近年以
來貟具而職廢其所撰述簡略遺漏百不存一至于事
[010-8b]
關大體者皆没而不書此實史官之罪而臣之責也然
其弊在於修撰之官惟據諸司供報而不敢書所見聞
故也今時政記雖是兩府臣寮修纂然聖君言動有所
宣諭臣下奏議事關得失者皆不紀録惟書除目辭見
之類至於起居注亦然與諸司供報文字無異修撰官
秪據此銓次排以日月謂之曰厯而巳是以朝廷之事
史官雖欲書而不得書也自古人君皆不自閲史今撰
述既成必録本進呈則事有諱避史官雖欲書而又不
[010-9a]
敢書也加以日厯時政記起居注例皆承前積滯相因
故纂録者常務追修積滯不暇及之若欲革其弊則前
後相因史官永無舉職之時使聖朝典法遂成廢墜臣
竊見趙元昊自初叛至復稱臣始終一宗事節皆不曾
書亦聞修撰官甚欲紀述以修纂後時追求莫得故也
其於他事又可知焉臣今欲乞特詔修時政記起居注
之臣並以徳音宣諭臣下奏對之語書之其修撰官不
得依前秪據諸司供報編次除目辭見並須考驗事實
[010-9b]
其除某官者以某功如狄青等破儂智髙文彦博等破
王則之類其貶職者坐某罪如昨來麟州守將及并州
縁白草平事近日大臣所坐之類事有文據及迹狀分
明皆備書之所以使聖朝賞罰之典可以勸善懲惡昭
示後世若大臣用情朝廷賞罰不當者亦得書以為警
戒此國家置史之本意也至於他大事並許史院據所
聞見書之如聞見未詳者直牒諸處會問及臣寮奏議
異同朝廷裁置處分並書之已上事節並令修撰官逐
[010-10a]
時旋據所得録為草巻標題月分於史院躬親入櫃封
鏁候諸司供報齊足修為日厯仍乞每至嵗終命監修
宰相親至史院㸃檢修撰官紀録事迹内有不勤其事
墮官失職者奏行責罰其時政記起居注日厯等並令
次月供報並乞更不進本所貴少修史職上存聖朝典
法此乃臣之職事不敢不言謹具奏聞
   論脩河利害第一
右臣伏見學士院集兩省臺諌議修河事未有一定之
[010-10b]
論盖由賈昌朝欲復故道李仲昌請開六塔互執一說
莫知孰是以臣愚見皆謂不然言故道者未詳利害之
原述六塔者近乎欺罔之謬何以言之今謂故道可復
者但見河北水患而欲還之京東不思天禧以來河水
屢決之因所以深知故道有不可復之勢此臣故謂未
詳利害之原也若言六塔之利者不攻而自破矣且開
六塔既云減得大河水勢然今恩兾之患何縁尚告危
急此則減水之利虚妄可知開六塔者又云可以全廻
[010-11a]
大河使復横壠故道見今六塔秪是分減之水下流無
歸已為濵棣徳博之患若全廻大河以入六塔則其害
如何此臣故謂近乎欺罔之謬也臣聞河之泥沙無不
淤之理淤澱之勢常先下流下流淤髙水行不快乃自
上流低下處決此其常勢也然避髙就下水之本性故
河流已棄之道自是難復臣不敢逺引書史廣述河源
秪以今所欲復之故道言天禧以來屢決之因初天禧
中河出京東水行于今所謂故道者水流淤澁乃於滑
[010-11b]
州天臺埽決尋而修塞水復故道未幾又滑州南鐵狗
廟決今所謂龍/門埽者也其後數年又議修塞水令復故道已而
又於王楚埽決所決差小與故道分流然而故道之水
終以壅淤故又於横壠大決是則決河非不能力塞故
道非不能力復不久終必決於上流者由故道淤髙水
不行故也及横壠既決水流就下所以十餘年間河未
為患至慶厯三四年横壠之水又自下流先淤是時臣
為河北轉運使海口已淤百四十餘里其後遊金赤三
[010-12a]
河相次又淤下流既梗乃又淤上流商胡復決然則京
東横壠兩河皆是下流淤塞河水已棄之髙地京東故
道屢復屢決理不可復其驗甚明則六塔所開故道之不
可復不待言而易知臣聞議者計度京東故道工料上
云銅城已上地髙不知大抵東去皆髙而銅城已上乃
特髙爾其東北銅城已上則似低比商胡已上則實髙
也若云銅城已東地勢斗下則當日水決宜決銅城已
上何縁而頓淤横壠之口亦何縁而決也然則兩河故
[010-12b]
道既皆不可為則河北水患何為而可去臣聞智者於
事有所不能則必較其利害之輕重擇其害少者而為
之猶勝害多而利少何况有害而無利此三者可較而
擇也臣見徃年商胡初決之時議欲修塞計用一千八
百萬梢芟科配六路一百有餘州軍今欲塞者乃徃年
之商胡必須用徃年之物數至于開鑿故道張奎元計
功料極大後來李參等減得全少猶用三十萬人然而
欲以五十歩之狹容大河之水此可笑也又欲増一夫
[010-13a]
所開三尺之方倍為六尺且闊厚三尺而長六尺已是
一倍之功在於人力已為勞苦若云六尺之方以開方法
筭之乃八倍之功此豈人力之所勝是則前功浩大而
難興後功雖小而不實大抵塞商胡開故道凡二大役
皆困國而勞人所舉如此而欲開難復屢決巳驗之故
道使其虛費而商胡不可塞故道不可復此所謂有害而
無利者也就使幸而暫塞暫復以紓目前之患而終於
上流必決如龍門横壠之比重以困國勞人此所謂利
[010-13b]
少而害多者也若六塔者於大河有減水之名無減水
之實今下流所散為巳多若全廻大河以注之則濵棣
徳博河北所仰之州不勝其患而又故道淤澁上流必
有他決之虞此直有害而無利爾是則智者之不為也
今若因水所注増治隄防䟽其下流浚以入海則可無
決溢散漫之虞今河所厯數州之地誠為患矣隄防歲
用之夫誠為勞矣與其虛費天下之財虛舉大衆之役
而不能成乃終不免為數州之患勞歲用之夫此則所
[010-14a]
謂害少者乃智者之所擇也大抵今河之勢負三決之
虞復故道上流必決開六塔上流亦決今河下流若不
浚使入海則上流亦決臣請選知水利之臣就其下流
求其入海之路而浚之不然下流梗澁終虞上決為患
無涯臣非知水者但以今事目可驗者而較之爾言狂
計愚不足以備聖君博訪之求此大事也伏乞下臣之
議廣謀於衆而裁擇之
   論修河利害第二
[010-14b]
右臣竊見朝廷近因臣寮建議欲塞商胡横壠廻大河
於故道已下三司候今秋興役見令東京計度物料次
臣伏以國家興大役動大衆必先順天時量人力謀於
其始而審然後必行計其所利者多乃能無悔伏見比年
以來興役動衆勞民費財不精謀慮於厥初輕信利害
之偏說舉事之初既已倉皇羣議一摇尋復悔罷臣不
敢逺引他事上煩聖聰秪如徃年河決商胡是時執政
之臣不愼計慮遽謀修塞科配一千八百萬梢芟騷動
[010-15a]
六路一百有餘州軍官吏催驅急若星火民庶愁苦盈
於道途或物已輸官或人方在路未及興役遽已罷修
虛費民財為國歛怨舉事輕脫為害若斯雖既徃之失
難追而可鑒之蹤未逺今者又聞復有修河之役聚三
十萬人之衆開一千里之長河計其所用物力數倍徃
年當此天災歲旱之時民困國貧之際不量人力不順
天時臣知其有大不可者五盖自去秋以及今春半天
下苦旱而京東尤甚河北次之國家常務安静賑䘏之
[010-15b]
猶恐饑民起而為盗何况於此兩路聚大衆興大役此
其必不可者一也河北自恩州用兵之後繼以凶年人
戸流亡十失八九數年以來稍稍歸復然死亡之餘所
存無幾瘡痍未歛物力未充今遭此旱歲京東自去冬
無雨雪麥不生苖已及暮春粟未布種不惟目下乏食
兼亦向去無望而欲於此兩路興三十萬人之役若别
路差夫則逺處難為赴役就河便近則此兩路力所不
任此其必不可者二也臣伏見徃年河決滑州曽議修
[010-16a]
塞當時公私事力未如今日貧虛然猶多聚物料誘率
民財數年之間方能興役况今國用吿匱民力方疲且
合商胡大決之洪流此自是一大役也鑿開横壠久廢
之故道此又一大役也自横壠至海一千餘里埽岸久
已廢壊頓須修緝此又一大役也徃年公私有力之時
興大役尚須數年今倂三大役倉卒興於旱歲貧虛之
際此其必不可者三也就令商胡可塞故道可廻猶宜
審察天時人力之難為何况商胡未必可塞故道未必
[010-16b]
可廻哉臣聞鯀陻洪水九年無功禹得洪範五行之書
知水潤下之性乃因水之流䟽決就下而水患乃息然
則以大禹之神功不能障塞其流但能因而䟽決爾今
欲逆水之性障而塞之奪洪河之正流斡以人力而廻
注此大禹之所不能此其必不可者四也横壠陻塞已
二十年商胡流決又亦數歲故道已平而難鑿安流巳
久而難廻昨聞朝廷曽遣故樞宻直學士張奎計度功
料極大近者再行檢計得功料全少功料少則所開淺
[010-17a]
狹淺狹則水勢難廻此其必不可者五也臣伏見國家
累嵗災譴甚多其于京東變異尤大地貴安静動而有
聲鉅嵎山摧海水摇蕩如此不止僅乎十年天地儆戒
必不虛發臣謂變異所起之方尤宜加意防懼今乃欲
於凶旱之年聚三十萬之大衆於變異最大之方臣恐
地動山摇災禍自兹而始方今京東赤地千里饑饉之
民正苦天災又聞河役將動徃徃伐桑拆屋無復生計
流亡盜賊之患不可不虞欲望聖慈特降徳音速罷其
[010-17b]
事當荒歲務安人心徐詔有司詳審利害縱令河道可
復乞俟豐年餘力漸次興為臣實庸愚本無逺見得於
外論不敢不言謹具狀奏聞
   論修六塔河
右臣伏見朝廷定議開修六塔河口囬水入横壠故道
此大事也中外之臣皆知不便而未有肯為國家極言
其利害者何哉盖其說有三一曰畏大臣二曰畏小人
三曰無䇿今執政之臣用心於河事亦勞矣初欲試十
[010-18a]
萬人之役以開故道既又捨故道而修六塔未及興役
遽又罷之已而終為言利者所勝今又復修然則其勢
難於復止也夫以執政大臣銳意主其事而又有不可
復止之勢固非一人口舌可回此所以雖知不便而罕
肯言也李仲昌小人利口偽言衆所共惡今執政之臣
既用其議必主其人且自古未有無患之河今河浸恩
兾目下之患雖小然其患已形回入六塔將來之害雖
大而其害未至夫以利口小人為大臣所主欲與之爭
[010-18b]
未形之害勢必難奪就使能奪其議則言者猶須獨任
恩兾為患之責使仲昌得以為辭大臣得以歸罪此所
以雖知不便而罕敢言也今執政之臣用心太過不思
自古無無患之河直欲使河不為患若得河不為患雖
竭人力猶當為之况聞仲昌利口詭辨謂費物少而用
功不多不得不信為竒䇿於是決意用之今言者謂故
道既不可復六塔又不可修詰其如何則又無䇿以取
勝此所以雖知不便而罕肯言也衆人所不敢言而臣
[010-19a]
今獨敢言者臣謂大臣非有私仲昌之心也直欲興利
除害爾若果知其為患愈大則豈有不回者哉至於顧
小人之後患則非臣之所慮也且事欲知利害權重輕
有不得已則擇其害少而患輕者為之此非明智之士
不能也况治水本無竒䇿相地勢謹隄防順水性之所
趨爾雖大禹不過此也夫所謂竒䇿者不大利則大害
若循常之計雖無大利亦不至大害此明智之士善擇
利者之所為也今言修六塔者竒䇿也然終不可成而
[010-19b]
為害愈大言順水治隄者常談也然無大害為國計者
欲何所擇哉若謂利害不可必但聚大衆興大役勞民
困國以試竒䇿而僥倖於有成臣謂雖執政之臣亦未
必肯為也臣前已具言河利害甚詳而未䝉採聽今復
略陳其大要惟陛下詔計議之臣擇之臣謂河水未始
不為患今順已決之流治隄防於恩兾者其患一而遲
塞商胡復故道者其患二而速開六塔以回今河者其
患三而為害無涯自河決横壠以來大名金隄埽歲嵗
[010-20a]
増治及商胡再決而金隄益又加功獨恩兾之間自商
胡決後議者貪建塞河之䇿未嘗留意於隄防是以今
河水浸溢今若専意併力於恩兾之間謹治隄防則河
患可禦不至為大害所謂其患一者十數年間今河下
流淤塞則上流必有決處此一患而遲者也今欲塞商
胡口使水歸故道治隄修埽功料浩大勞人費物困弊
公私此一患也幸而商胡可塞故道復歸髙淤難行不
過一二年間上流必決此二患而速者也今六塔河口
[010-20b]
雖云已有上下約然全塞大河正流為功不小又開六
塔河道治二千餘里隄防移一縣兩鎮計其功費又大
於塞商胡數倍其為困弊公私不可勝計此一患也幸
而可塞水入六塔而東横流散溢濵棣徳博與齊州之
界咸被其害此五州者素號富饒河北一路用財所仰
令引水注之不惟五州之民破壞田産河北一路坐見
貧虛此二患也三五年間五州凋弊河流注溢久又淤
髙流行艱澀則上流必決此三患也所謂為害而無涯
[010-21a]
也今為國誤計者本欲除一患而反就三患此臣所不
諭也至如六塔不能容大河横壠故道本以髙淤難行
而商胡決今復驅而注之必横流而散溢自澶至海二
千餘里隄埽不可卒修修之雖成又不能捍水如此等
事甚多士無愚智皆所共知不待臣言而後悉也臣前
未奉使契丹時已嘗具言故道六塔皆不可為惟治隄
順水為得計及奉使徃來河北詢於知水者其說皆然
雖恩兾之人今被水患者亦知六塔不便皆願且治恩
[010-21b]
兾隄防為是下情如此誰為上通臣既知其詳豈敢自
黙伏乞聖慈特諭宰臣使更審利害速罷六塔之役差
替李仲昌等不用選一二精幹之臣與河北轉運使副
及恩兾州官吏相度隄防併力修治則今河之水必不
至為大患且河水天災非人力可回惟當順導防捍之
而已不必求竒䇿立難必之功以為小人僥兾恩賞之
資也况功必不成後悔無及者乎臣言狂計愚惟陛下
裁擇
[010-22a]
   薦布衣蘇洵
臣猥以庸虚叨塵侍從無所禆補常愧心顔竊慕古人
薦賢推善之意以為為時得士亦報國之一端徃時自
國家下詔書戒時文諷勵學者以近古盖自天聖迄今
二十餘年通經學古履忠守道之士所得不可勝數而
四海之廣不能無山巖草野之遺其自重者既伏而不
出故朝廷亦莫得而聞此乃如臣等輩所宜求而上達
也伏見眉州布衣蘇洵履行純固性識明達亦嘗一舉
[010-22b]
有司不中遂退而力學其論議精於物理而善識變權
文章不為空言而期於有用其所撰權書衡論機䇿二
十篇辭辨閎偉博於古而宜於今實有用之言非特能
文之士也其人文行久為鄉閭所稱而守道安貧不營
仕進苟無薦引則遂棄於聖時其所撰書二十篇臣謹
隨狀上進伏望聖慈下兩制看詳如有可採乞賜甄録
謹具狀奏聞伏候勑㫖
   舉蘇軾應制科
[010-23a]
右臣伏以國家開設科目以待雋賢又詔兩省之臣舉
其所知各以聞達所以廣得人之路副仄席之求臣雖
庸暗其敢不勉臣伏見新授河南府福昌縣主簿蘇軾
學問通博姿識敏明文采爛然論議蠭出其行業修飭
名聲甚逺臣今保舉堪應材識兼茂明於體用科欲望
聖慈召付有司試其所對如有謬舉甘伏朝典
   舉章望之曾鞏王回充館職
右臣猥以庸虛過䝉奬任竊惟古人報國之效無先薦
[010-23b]
賢雖知人之難愧於不廣而髙材實行亦莫多得苟有
所見其敢黙然臣竊見秘書省校書郎章望之學問通
博文辭敏麗不急仕進行義自修東南士子以為師範
太平州司法叅軍曾鞏自為進士已有時名其所為文
章流布逺邇志節髙爽自守不回前亳州衛真縣主簿
王回學行純固論議精明尤通史傳姓氏之書可備顧
問此三人者皆一時之秀宜被朝廷樂育之仁而或廢
處江湖或沈淪州縣不獲聞達議者惜之其章望之曽
[010-24a]
鞏王回臣今保舉堪充館閣職任欲望聖慈特賜甄擢如後不如舉狀臣甘當同罪
 
 
 
 
 
 
[010-24b]
 
 
 
 
 
 
 
 歐陽文粹巻十


[011-1a]
欽定四庫全書
 歐陽文粹巻十一     宋 陳亮 編
  序
   送徐無黨
草木鳥獸之為物衆人之為人其為生雖異而為死則
同一歸於腐壞澌盡泯滅而已而衆人之中有聖賢者
固亦生且死於其間而獨異于草木鳥獸衆人者雖死
而不朽愈逺而彌存也其所以為聖賢者修之於身施
[011-1b]
之於事見之於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於身
者無所不獲施於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見於言者則
又有能有不能也施於事矣不見於言可也自詩書史
記所傳其人豈必皆能言之士哉修於身矣而不施於
事不見於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
語者矣若顔回者在陋巷曲肱饑卧而已其羣居則黙
然終日如愚人然自當時羣弟子皆推尊之以為不敢
望而及乎後世更百千歲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
[011-2a]
存者固不待施於事况於言乎予讀班固藝文志唐四
庫書目見其所列自三代秦漢以来著書之士多者至
百餘篇少者猶三四十篇其人不可勝數而散亡磨滅
百不一二存焉予竊悲其人文章麗矣言語工矣無異
草木榮華之飄風鳥獸好音之過耳也方其用心與力
之勞亦何異衆人之汲汲營營而忽焉以死者雖有遲
有速而卒與三者同歸於泯滅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
此今之學者莫不慕古聖賢之不朽而勤一世以盡心
[011-2b]
於文字間者皆可悲也東陽徐生少從予學為文章稍
稍見稱於人既去而與羣士試於禮部得髙第由是知
名其文辭日進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氣而勉其
思也故於其歸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為文辭者亦因
以自警焉
   送曽鞏
廣文曽生來自南豐入太學與其諸生羣進於有司有
司歛羣材操尺度槩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棄之雖有
[011-3a]
魁壘拔出之材其一累黍不中尺度則棄不敢取幸而
得良有司不過反同衆人之歎嗟愛惜若取捨非已事
者諉曰有司有法奈不中何有司固不自任其責而天
下之士亦不以責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不幸有司尺
度一失守則徃徃失多而得少嗚呼有司所操果良法
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况若曾生之業其大者固已魁
壘其於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棄之可怪也然曾
生不非同進不罪有司告予以歸思廣其學而堅其守
[011-3b]
予初駭其文又壯其志夫農不咎歲而菑播是勤其水
旱則已使一有穫則豈不多耶曾生橐其文數十萬言
來京師京師之人無求曽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
豈敢求生而生辱以顧予是京師之人既不求之而有
司又失之而獨余得也於其行也遂見於文使知生者
可以弔有司而賀余之獨得也
   送楊子聰
士之仕於州郡者必視其地大小髙下之望以為輕重
[011-4a]
河南大府也叅軍雖卑以望而髙下之固與他州郡異
矣然地大望髙居者皆將相名臣吏民閒坐而偶語道
某相某將某官者常名斥而一二歲數之至於郎官御
史方鎮牧守使人貴客由河南出者入不候於疆去不
餞于郊途逢而不避市坐者不起豈素慢哉盖其見之
習也彼視公卿大臣要官其易如此矧所謂參軍者耶
其不羣嘲而隨侮之幸也參軍毎上府望門而趨吏摩
以肩過不揖反就焉持刺執板求通姓名雖心負其所
[011-4b]
有欲進自達不可得其勢鬱鬱卑且賤反甚於他州郡
故為之者未嘗樂也然其間能自以頭角頎然而出者
鮮矣其才能之美非有異乎衆莫能也戸曹參軍楊子
聰居府中常衣青衫騎破虎韉出入府門下人固輩視
而槩易之居一歲相國彭城公薦之集賢學士謝公又
薦之士之有文而賢者盡交之其能出其頭角矣若去
而之他州郡不特頎然而出矣遂將傑然以獨立也子
聰南人樂其土風今秩滿調於吏部必吏於南也吾見
[011-5a]
南之州郡有傑然而獨出者必楊子聦也
   送張唐民
予讀周禮至於教民興學選賢命士之法未甞不輟書
歎息以為三代之際士豈皆素賢哉當其王道備而習
俗成仁義禮樂達於學孝慈友悌達於家居有教養之
漸進有爵禄之勸苟一不勉則又有屏黜不齒戮辱之
羞然則士生其間其勢不得不至於為善也豈必生知
之賢及後世道缺學廢苟偽之俗成而忘其教養之具
[011-5b]
至於爵禄黜辱之法又失其方而不足以勸懼然則士
生其間能自為善卓然而不惑者非其生知之性天所
賦予其孰能至哉則凡所謂賢者其可貴于三代之士
逺矣故善人尤少幸而有則徃徃飢寒困踣之不暇其
幸者或艱而後通夫賢者豈必困且艱歟盖髙世則難
合違俗則多窮亦其勢然也嗚呼人事修則天下之人
皆可使為善士廢則雖天所賦予其賢亦困於時夫天
非不好善其不勝於人力者其勢之然歟此所謂天人
[011-6a]
之理在於周易否泰消長之卦能通其說則自古賢聖
窮達而禍福皆可知而不足怪秀才張生居青州其母
賢而知書三子䘮其二獨生最賢行義聞於鄉而好學
力為古文是謂卓然而不惑者也今年舉進士黜於有
司母老而貧無以養可謂困且艱矣嗟乎予力既不能
周於生而生尤好易常以講於予若歸而卒其業則天
命之理人事之勢窮達禍福可以不動于其心雖然若
生者豈終窮也哉安知其不艱而後通也哉
[011-6b]
   送王陶
六經皆載聖人之道而易著聖人之用吉凶得失動静
進退易之事也其所以為之用者剛與柔也乾健坤順
剛柔之大用也至於八卦之變六爻之錯剛與柔迭居
其位而吉亨利旡咎凶厲悔吝之象生焉盖剛為陽為
徳為君子柔為隂為險為小人自乾之初九為姤而上
至於剥其卦五皆隂剥陽之卦也小人之道長君子静
以退之時也自坤之初六為復而上至於夬其卦五皆
[011-7a]
剛決柔之卦也小人之道消君子動以進而用事之時也夫
剛之為徳君子之常用也庇民利物功莫大焉其為卦過泰
之三而四為大壯五為夬壯者壯也夬者決也四陽雖盛而
猶有二隂然陽衆而隂寡則可用壯以攻之故其卦為壯五
陽而一隂隂不足為直可決之而已故其卦為夬然則君子之
用其剛也審其力視其時知隂險小人之必可去然後以壯而决
之夫勇者可犯也强者可詘也聖人於壯決之用必有戒焉故
大壯之彖辭曰大壯利貞其象辭曰君子非禮弗履夬之彖辭
[011-7b]
曰健而說決而和其彖辭曰居徳則忌以明夫剛之不可獨任
也故復始而亨臨浸而長泰交而大壯以衆攻其寡夬乗其衰
而决之夫君子之用其剛也有漸而不失其時又不獨任必以正
以禮以說以和而濟之則功可成此君子動以進而用事之方也
太原王陶字樂道好剛之士也常嫉世隂險之小人多居京
師不妄與人遊力學好古以自信自守今其初仕於易得君子
動以進之象故予為剛說以贈之大壯之初九曰壯于趾征
凶夬之初九亦曰壯于趾徃不勝為咎以此見聖人之
[011-8a]
戒用剛也不獨於其彖象而又常深戒於其初嗚呼世
之君子少而小人多君之力學好剛以蓄其志未始施
之於事也今其徃尤宜慎乎其初
   送王聖紀
前年五月大霖雨殺麥河溢東畿浸下田已而不雨至
於八月菽粟死髙田三司有言前時溢博州民冒河為
言得免租者萬計今歲秋當租懼民幸水旱因縁得妄
免以虧兵食慎勑有司謹之朝廷因舉田令約束州縣
[011-8b]
吏無逺近皆望風惡民言水旱一以農田勑限甚者笞
而絶之畿之民訴其縣不聽則訴於開封又不聽則相
與聚於宣徳門外訴於宰相於是遣吏四出視諸縣視
者還而或言災或言否然言否者十七八最後視者還
言民實災而吏徒畏約束以苟自免爾天子聞之惻然
盡蠲畿民之租余甞竊歎曰民生幸而為畿民且緩急
近而易知也雨降于天河溢于地與赤日之出是三者
之易見也前二三歲旱蝗相連朝廷歲隨其災之厚薄
[011-9a]
蠲其賦之多少至兵食不足則歲糴或入粟以爵而充
之是在上者之愛人而仁人之心易惻也以易知之近
言易見之事告易惻之仁然吏壅之幾不得達况四海
之大幾萬里而逺事之難知不若霖潦赤日之易見者
何數使上有易惻之心不得達于下下有思告之苦不得
通於上者吏居其間而壅之爾可勝歎哉扶風為縣限
關之西距京師在千里外民之不幸而事有隠㣲者何
限其能生死曲直之者令與主簿尉三人而民之志得
[011-9b]
不壅而聞于州州不壅而聞及上縣不壅而民志通者
令與主簿尉達之而已王君聖紀主簿於其縣聖紀好
學有文佐是縣也始試為政焉故以其夫所素歎者告

   章望之字
校書郎章君甞以其名望之來請字曰願有所教使得
以勉焉而自朂者予為之字曰表民而告之曰古之君
子所以異乎衆人者言出而為民信事行而為世法其
[011-10a]
動作容貌皆可以表於民也故紘綖冕弁以為首容佩
玉玦環以為行容衣裳黼黻以為身容手有手容足有
足容揖讓登降獻酬俯仰莫不有容又見其寛柔温厚
剛嚴果毅之色以為仁義之容服其服載其車立乎朝
廷而正君臣出入宗廟而臨大事儼然人皆望而畏之
曰此吾民之所尊也非民之知尊君子而君子者能自
修而尊者也然而行不充于内徳不備於人雖盛其服
文其容民不尊也名山大川一方之望也山川之嶽瀆
[011-10b]
天下之望也故君子之賢於一鄉者一鄉之望也賢於
一國者一國之望也名烈著于天下者天下之望也功
徳被于後世者萬世之望也孝慈友悌達于一鄉古所
謂鄉先生者一鄉之望也春秋之賢大夫若隨之季良
鄭之子産者一國之望也位于中而姦臣賊子不敢竊
發于外如漢之大將軍出入將相朝廷以為輕重天下
繫其安危如唐之裴丞相者天下之望也其人已没其
事已久聞其名想其人若不可及者䕫龍稷契是也其
[011-11a]
功可以及百世其道可以師百王雖有聖賢莫敢過之
者周孔是也此萬世之望而皆所以為民之表也傳曰
其在賢者識其大者逺者章君儒其衣冠氣剛色仁好
學而有志其絜然修乎其外而煇然充乎其内以發乎
文辭則又辨博放肆而無涯是數者皆可以自擇而勉
焉者也是固能識夫逺大者矣雖予何以朂焉弟因其
志廣其說以塞請
   胡寅字
[011-11b]
寅之為言恭且畏之辭虞書寅賔出日寅餞納日云者
堯命其臣羲和者修其官而史美之之文又曰夙夜惟寅
云者舜勑其臣伯夷之辭也又曰同寅協恭和𠂻哉云
者臯陶戒禹之言夫堯舜禹之事載於書者為萬世之
法而其君臣之際相言語者如是是知恭恪畏慎以思
其事雖聖人猶然尉氏胡君名寅以問於余將字之余
以為名者古之人生而有别之稱爾若太甲盤庚仲壬
者直識其次第而已至于左丘明者載魯大夫之語始
[011-12a]
謂命名有義而學者又以文王武王伯魚之類附其說
者尤非也文王之世為商諸侯偶商不幸而紂為滛虐
然猶生服事之豈其生也已有滅商自大之心而名昌
其子始生又期以弑君而發其功業哉孔子生子適有饋
鯉者遂名之若史魚孔鮒又有義者乎則是直為識别
之稱未嘗有義也然考古人之命字者則似若有義葢將釋其
名曰其字若此而已胡君曰我所以問其字者將知其寅者何謂
然因考于古取堯舜之書常所道告之而字曰子畏云
[011-12b]
    鄭荀改名
三代之衰學廢而道不明然後諸子出自老子厭周之
亂用其小見以為聖人之術止於此始非仁義而詆聖
智諸子因之益得肆其異說至於戰國蕩而不反然後
山淵齊秦堅白異同之論興聖人之學幾乎其息最後
荀卿子獨用詩書之言貶異扶正著書以非諸子尤以
勸學為急荀卿楚人甞以學干諸侯不用退老蘭陵楚
人尊之及戰國平三代詩書未盡出漢諸大儒賈生司
[011-13a]
馬遷之徒莫不盡用荀卿子盖其為說最近於聖人而
然也滎陽鄭昊少為詩賦舉進士已中第遂棄之曰此
不足學也始從先生長者學問慨然有好古不及之意
鄭君年尚少而性淳明輔以强力之志得其是者而師
焉無不至也將更其名數以請予使之自擇遂改曰荀
於是又見其志之果也夫荀卿者未甞親見聖人徒讀
其書而得之然自子思孟子已下意皆輕之使其與游
夏並進於孔子之門吾不知其先後也世之學者苟如
[011-13b]
荀卿可謂學矣而又進焉則孰能禦哉余既嘉君善自
擇而慕焉因為之字曰叔希且以朂其成焉
 
 
 
 
 
 歐陽文粹巻十一


[012-1a]
欽定四庫全書
 歐陽文粹巻十二     宋 陳亮 編
  序
   廖氏文集
自孔子殁而周衰接乎戰國秦遂焚書六經於是中絶
漢興盖久而後出其散亂磨滅既失其傳然後諸儒因
得措其異說於其間如河圖洛書怪妄之尤甚者余甞
哀夫學者知守經以篤信而不知偽說之亂經也屢為
[012-1b]
說以黜之而學者溺其久習之傳反駭然非余以一人
之見決千歲不可考之是非欲奪衆人之所信徒自守
而世莫之從也余以為自孔子没至今二千歲之間有
一歐陽修者為是說矣又二千歲焉知無一人焉與脩
同其說也又二千嵗將復有一人焉然則同者至于三
則後之人不待千嵗而有也同予說者既衆則衆人之
所溺者可勝而奪也夫六經非一世之書其將與天地
無終極而存也以無終極視數千歲於其間頃刻爾是
[012-2a]
則余之有待於後者逺矣非汲汲有求於今世也衡山
廖倚與余遊三十年已而出其兄偁之遺文百餘篇號
朱陵編者其論洪範以為九疇聖人之法爾非有龜書
出洛之事也余乃知不待千歲而有與余同於今世者
始余之待于後世也兾有因余言而同者爾若偁者未
甞聞余言盖其意有所合焉然則舉今之世固有不相
求而同者矣亦何待於數千歳乎廖氏家衡山世以能
詩知名於湖南而偁尤好古能文章其徳行聞于鄉里
[012-2b]
一時賢士皆與之遊以其不達而早死故不顯于世嗚
呼知所待者必有時而獲知所畜者必有時而施苟有
志焉不必有求而後合余嘉與偁不相求而兩得也於
是乎書
   薛簡肅公文集
君子之學或施之事業或見於文章而常患於難兼也
盖遭時之士功烈顯于朝廷名譽光於竹帛故其常視
文章為末事而又有不暇與不能者焉至於失志之人
[012-3a]
窮居隐約苦心危慮而極於精思與其有所感激發憤
惟無所施於世者皆一寓於文辭故曰窮者之言易工
也如唐之劉栁無稱於事業而姚宋不見於文章彼四
人者猶不能於兩得况其下者乎惟簡肅公在真宗時
以材能為名臣仁宗母后時以剛毅正直為賢輔其決
大事定大議嘉謀讜論著在國史而遺風餘烈至今稱
於士大夫公綘州正平人也自少以文行推於鄉里既
舉進士獻其文百軸於有司由是名動京師其平生所
[012-3b]
為文至八百餘篇何其盛哉可謂兼於兩得也公之事
業顯矣其於文章氣質深純而勁正盖發於其志故如
其為人公有子直孺早卒無後以其弟之子仲孺公期
為後公之文既多而徃徃流散於人間公期能力收拾
盖自公薨後三十年始克類次而集之為四十巻公期
可謂能世其家者也嗚呼公為有後矣
   梅聖俞注孫子後
世所傳孫武十三篇多用曹公杜牧陳皡注號三家孫
[012-4a]
子余頃與撰四庫書目所見孫子注者尤多武之書本
於兵兵之術非一而以不窮為竒宜其說者之多也凡
人之用智有短長其施設各異故或膠其說於偏見然
無出所謂三家者三家之注皡最後其說時時攻牧之
短牧亦慨然最喜論兵欲試而不得者其學能道春秋
戰國時事甚博而詳然前世言善用兵稱曹公曹公甞
與董吕諸袁角其力而勝之遂與吳蜀分漢而王傳言
魏之諸將出兵千里毎坐計勝敗授其成筭諸將用之
[012-4b]
十不失一一有違者兵輒敗北故魏世用兵悉以新書
從事其精於兵也如此牧謂曹公於注孫子尤略盖惜
其所得自為一書是曹公悉得武之術也然武甞以其
書干吳王闔閭闔閭用之西破楚北服齊晉而霸諸侯
夫使武自用其書止于强伯及曹公用之然亦終不能
滅吳蜀豈武之術盡於此乎抑用之不極其能也後之
學者徒見其書又各牽於已見是以注者雖多而少當
也獨吾友聖俞不然甞評武之書曰此戰國相傾之說
[012-5a]
也三代王者之師司馬九伐之法武不及也然亦愛其
文略而意深其行師用兵料敵制勝亦皆有法其言甚
有次序而注者汨之或失其意乃自為注凡膠於偏見
者皆抉去傅以已意而發之然後武之說不汨而明吾
知此書當與三家並傳而後世取其說者徃徃於吾聖
俞多焉聖俞為人謹質温恭衣冠進趨眇然儒者也後
世之視其書者與太史公疑張子房為壯夫何異
   韻緫
[012-5b]
倕工於為弓而不能射羿與逄䝉天下之善射者也奚
仲工於為車而不能御王良造父天下之善御者也此
荀卿子所謂藝之至者不兩能信哉儒者學乎聖人聖
人之道直以簡然至其曲而暢之以通天下之理以究
隂陽天地人鬼事物之變化君臣父子吉凶生死凡人
之大倫則六經不能盡其說而七十子與孟子荀揚之
徒各極其辨而莫能殫焉夫以孔子之好學而其所道
者自堯舜而後則詳之其前盖略而弗道其亦有所不
[012-6a]
暇者歟儒之學者信哉逺且大而用功多則其有所不
暇者宜也文字之為學儒者之所用也其為精也有聲
形曲直毫釐之别音響清濁相生之類五方言語風俗
之殊故儒者莫暇精之其有精者則徃徃不能乎其它
是以學者莫肯捨其所事而盡心乎此所謂不兩能者
也必待乎用心専者而或能之然後儒者有以取焉洛
僧鑒聿為韻緫五篇推子母輕重之法以定四聲考求
前儒之失辨正五方之訛顧其用心之精可謂入於忽
[012-6b]
㣲若櫛之於髪績之於絲雖細且多而條理不亂儒之
學者莫能難也鑒聿通於易能知大演之數又學乎隂
陽地理黄帝歧伯之書其尤盡心者韻緫也世本儒家
子少為浮圖入武當山徃來江漢之旁十餘年不妄與
人交有不可其意雖王公大人亦莫肯顧聞士有一藝
雖千里必求之介然有古獨行之節所謂用心専者也
宜其學必至焉耳浮圖之書行乎世者數百萬言其文
字雜以夷夏讀者罕得其真徃徃就而正焉鑒聿之書
[012-7a]
非獨有取於吾儒亦欲傳於其徒也
   集古録目
物甞聚於所好而常得于有力之强有力而不好好之
而無力雖近且易有不能致之象犀虎豹蠻夷山海殺
人之獸然其齒角皮革可聚而有也玉出崑崙流沙萬
里之外經十餘譯乃至乎中國珠出南海常生深淵採
者腰絙而入水形色非人徃徃不出則下飽蛟魚金礦
於山鑿深而穴逺篝火餱糧而後進其崖崩窟塞則
[012-7b]
遂葬於其中者率常數十百人其逺且難而又多死禍常
如此然而金玉珠璣世常兼聚而有也凡物好之而有
力則無不至也湯盤孔鼎岐陽之鼓岱山鄒嶧㑹稽之
刻石與夫漢魏已來聖君賢士桓碑彛器銘詩序記下
至古文籀篆分𨽻諸家之字書皆三代以來至寶怪竒
偉麗工妙可喜之物其去人不逺其取之無禍然而風
霜兵火湮淪磨滅散棄於山崖墟莽之間未甞收拾者
由世之好者少也幸而有好之者又其力或不足故僅
[012-8a]
得其一二而不能使其聚也夫力莫如好好莫如一予
性顓而嗜古凡世人之所貪者皆無欲於其間故得一
其所好於斯好之已篤則力雖未足猶能致之故上自
周穆王以來下更秦漢隋唐五代外至四海九州名山
大澤窮崖絶谷荒林破塜神仙鬼物詭怪所傳莫不皆
有以為集古録以為轉冩失真故因其石本軸而藏之
有巻秩次第而無時世之先後盖其取多而未已故隨
其所得而録之又以為聚多而終必散乃撮其大要别
[012-8b]
為録目因并載夫可與史傳正其闕謬者以傳後學庶
益於多聞或譏予曰物多則其勢難聚聚久而無不散
何必區區於是哉予對曰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可也象
犀金玉之聚其能果不散乎予固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外制集
慶厯三年春丞相吕夷簡病不能朝上既更用大臣銳
意天下事始用諌官御史䟽追還夏竦制書既而召韓
琦范仲淹於陜西又除富弼樞宻副使弼仲淹琦皆惶
[012-9a]
恐頓首辭讓至五六不已手詔趣琦等就道甚急而弼
方且入求對以辭不得見遣中貴人趣送閤門使即受
命嗚呼觀琦等之所以讓上之所以用琦等者可謂聖
賢相遭萬世一遇而君臣之際何其盛也於是時天下
之士孰不願為材邪顧予何人亦與其選夏四月召自
滑臺入諫院冬十二月拜右正言知制誥是時夏人雖
數請命而西師尚未解嚴京東累歲盜賊最後王倫暴
起沂州轉劫江淮之間而張海郭貌山等亦起商鄧以
[012-9b]
驚京西州縣之吏多不稱職而民弊矣天子方慨然勸
農桑興學校破去前例以不次用人哀民之困而欲除
其蠧吏知磨勘法久之弊而思别材不肖以進賢能患
百職之不修而申行賞罰之信盖欲修法度矣予時雖
掌誥命猶在諫職常得奏事殿中從容盡聞天子所以
更張庶事憂閔元元而勞心求治之意退得載于制書
以諷曉訓勑在位者然予方與修祖宗故事又修起居
注又修編勑日與同舍論議治文書所省不一而除目
[012-10a]
所下率不一二時已廹丞相出故不得專一思慮工文
字以盡導天子難諭之意而復誥命於三代之文嗟夫
學者文章見用于世鮮矣況得施於朝廷而又遭人主
致治之盛若脩之鄙使竭其材猶恐不稱而况不能專
一其職此予所以常遺恨於斯文也明年秋予出為河
北轉運使又明年春權知成徳軍事事少間發嚮所作
制草而閱之雖不能盡載明天子之意於其所述百得
一二足以章示後世盖王者之訓在焉豈以予文之鄙
[012-10b]
而廢也於是録之為三巻予自直閣下儤直八十始滿
不數日奉使河東還即以來河北故其所作纔一百五
十餘篇云
   内制集
昔錢思公甞以謂朝廷之官雖宰相之重皆可雜以他
才處之惟翰林學士非文章不可思公自言為此語頗
取怒於達官然亦自負以為至論今學士所作文書多
矣至於青辭齋文必用老子浮圖之說祈禳秘祝徃徃
[012-11a]
近於家人里巷之事則制詔取便於宣讀常拘以世俗
所謂四六之文其類多如此然則果可謂之文章者歟
予在翰林六年中間進拜二三大臣皆適不當直而
下無事四夷和好兵革不用凡朝廷之文所以指麾號
令訓戒約束自非因事無以發明矧予中年早衰意思
零落以非工之作又無所遇以發焉其屑屑應用拘牽
常格卑弱不振宜可羞也然今文士尤以翰林為榮選
予既罷職院吏取予直草以日次之得四百餘篇因不
[012-11b]
忍棄况其上自朝廷内及宫禁下暨蠻夷海外事無不
載而時政記日厯與起居郎舍人有所略而不記未必
不有取於斯焉嗚呼予且老矣方買田淮潁之間若夫
涼竹簟之暑風曝茅簷之冬日睡餘支枕念昔平生仕
宦出處顧瞻玉堂如在天上因覽遺藁見其所載職官
名氏以較其人盛衰先後孰在孰亡足以知榮寵為虛
名而資笑談之一噱也亦因以誇於田夫野老而已
 歐陽文粹巻十二


[013-1a]
欽定四庫全書
 歐陽文粹巻十三     宋 陳亮 編
  序
   帝王世次圖
堯舜禹湯文武此六君子者可謂顯人矣而後世猶失
其傳者豈非以其逺也哉是故君子之學不窮逺以為
能而闕其不知慎所傳以惑世也方孔子時周衰學廢
先王之道不明而異端之說並起孔子患之乃修正詩
[013-1b]
書史記以止紛亂之說而欲其傳之信也故略其逺而
詳其近於書斷自唐虞以來著其大事可以為世法者
而已至於三皇五帝君臣世次皆未嘗道者以其世逺
而慎所不知也孔子既沒異端之說復興周室亦益衰
亂接乎戰國秦遂焚書先王之道中絶漢興久之詩書
稍出而不完當王道中絶之際竒書異說方充斥而盛
行其言徃徃反自託於孔子之徒以取信於時學者既
不備見詩書之詳而習傳盛行之異說以世無聖人以
[013-2a]
為質而不自知其取捨真偽至有博學好竒之士務多
聞以為勝者於是盡集諸說而論次初無所擇而惟恐
遺之也如司馬遷之史記是矣以孔子之學上述前世
止於堯舜著其大略而不道其前遷逺出孔子之後而
乃上述黄帝以來又詳悉其世次其不量力而務勝宜
其失之多也遷所作本紀出於大戴禮世本諸書今依
其說圖而考之堯舜夏商周皆同出於黄帝堯之崩也
下傳其四世孫舜舜之崩也復上傳其四世祖禹而舜
[013-2b]
禹皆夀百歳稷契於髙辛為子乃同父異母之兄弟今
以其世次而下之湯與王季同世湯下傳十六世而為
紂王季下傳一世而為文王二世而為武王是文王以
十五世祖臣事十五世孫紂而武王以十四世祖伐十
四世孫而代之王何其繆哉嗚呼堯舜禹湯文武之道
百王之取法也其盛徳大業見於行事而後世所欲知
者孔子皆已論著之矣其久逺難明之事後世不必知
不知不害為君子者孔子皆不道也夫孔子所以為聖
[013-3a]
人者其智知所取捨皆如
   傳易圖
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夫孟子好學者豈獨忽於書
哉盖其自傷不得親見聖人之作而傳者失其真莫可
考正而云也然豈獨無書之如此余讀經解至其别易
曰差若毫釐謬以千里之説又讀今周易有何謂子曰
者至其繫辭則又曰聖人設卦繫辭焉欲考其真而莫
可得然後知孟子之歎盖有激云爾說者言當秦焚書
[013-3b]
時易以卜筮得獨不焚其後漢興他書雖出皆多殘缺
而易經以故獨完然如經解所引考於今易亡之豈今
易亦有亡者耶是亦不得為完書也昔孔子門人追記
其言作論語書其首必以子曰者所以别夫子與弟子
之言又其言非一事其事非一時文聮屬而言難次第
故每更一事必以子曰以起之若文言者夫子自作不
應自稱子曰又其作於一時文有次第何假子曰以發
之乃知今周易所載非孔子文言之全篇也盖漢之易
[013-4a]
師擇取其文以解卦體至其有所不敢則文斷而不屬
故以子曰起之也其先言何謂而後言子曰者乃講師
自為荅問之言爾取卦體以為荅也亦如公羊穀梁傳
春秋先言何曷而後導其師之所傳以為傳曰今上繫
凡有子曰者亦皆講師之説也然則今易皆出乎講師
臨時之說矣幸而講師所引者得載於篇不幸其不及
引者其亡豈不多邪嗚呼厯弟子之相傳經講師之去
取不徒存者不完而其偽謬之失其可究耶夫繫者有
[013-4b]
所繫之謂也故曰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
其為辭各聮屬其一爻者也是則孔子専指爻辭為繫
辭而今乃以孔子賛易之文為上下繫辭者何其謬也
卦爻之辭或以為文王作或以為周公作孔子言聖人
設卦繫辭焉是斥文王周公之作為繫辭不必復自名
其所作又為繫辭也况其文乃概言易之大體雜論易
之諸卦其辭非有所繫不得謂之繫辭也必然自漢諸
儒已有此名不知從何而失之也漢去周最近不應有
[013-5a]
失然漢所為繫辭者得非不為今之繫辭乎易需之辭
曰需于血出自穴艮之辭曰艮其限列其夤睽之辭曰
見豕負塗載鬼一車是皆險怪竒絶非世常言無為有
訓故考證而學者出其臆見隨事為解果得聖人之㫖
邪文言繫辭有可考者其證如此而其非世常言無可
考者又可知矣今徒從夫臆出之說果可盡信之邪此
孟子所歎其不如亡者也易之傳注比他經為尤多然
止於王弼其後雖有述者不必皆其授受但其傳之而
[013-5b]
已大抵易至漢分為三有田何之易焦贛之易費直之
易田何之易傳自孔子有上下二篇又有彖象繫辭文
言說卦等自為十篇而有章句凡學有章句者皆祖之
田氏焦贛之易無所傳授自得乎隠者之學専於隂陽
占察之術凡學隂陽占察者皆祖之焦氏費直之易亦
無所授又無章句惟以彖象文言等十篇解上下經凡
以彖象文言等參入卦中者皆祖之費氏田焦之學廢
於漢末費氏獨興遞傳至鄭康成而王弼所注或用康
[013-6a]
成之說是弼即鄭本而為注今行於世者惟有王弼易
其源出於費氏也孔子之古經亡矣
   詩圖
周之詩自文王始成王之際頌聲興焉周之盛徳之極
文王之詩三十七篇其二十三篇繫之周公召公為周
南召南其八篇為小雅六篇為大雅武王之詩六篇四
篇為小雅二篇在召南之風成王之詩五十三篇其十
篇為小雅十二篇為大雅三十一篇為頌是為詩之正
[013-6b]
經其後二世昭王立而周道微闕又六世厲王政益衰
變雅始作厲王死於彘天下無君周公召公行政謂之
共和凡十四年而厲王之下太子宜臼遷於洛邑號東
周周之室益微而平王之詩貶為風下同列國至於桓
莊而詩止矣初成王立周公攝政管蔡作亂周公及其
大夫作詩七篇周之太史以為周公詩主道豳國公劉
太王之事故繫之豳謂國變風而諸侯之詩無正風其
變風自懿王始作懿王時齊風始變夷王時衛風始變
[013-7a]
次厲王時陳風始變厲王崩周召共和唐風始變次宣
王時秦風始變至平王時鄭風始變惠王時曹風始變
陳最後至頃王時猶有靈公之詩於是止矣盖自文至
頃凡二十世王澤竭而詩不作今鄭之詩次比考於舊
史先後不同周召王豳皆出於周邶&KR0352合於衛檜魏世
家絶其可考者七國而已陳齊衛晉曹鄭魏此變風之
先後也周召邶&KR0352衛王鄭齊豳秦魏唐陳檜曹此孔子
未刪詩之前季札所聴周樂次第也周召邶&KR0352衛王鄭
[013-7b]
齊魏唐秦陳檜曹𡺳此今詩之次第也考其得封之先
後為國之大小與其詩作之時皆失其次說者莫能究
焉其外魯之頌四篇商頌五篇鄭康成以為魯得用天
子之禮樂故有頌而商頌至孔子之時存者五篇而夏
頌已亡故録魯詩以備三頌著為後王之法監三代之
成功法莫大於夏矣康成所作詩譜圖自共和而後始
得春秋次序今其圖亡今略準鄭遺說而依其次第推
之以見前儒之得失今既依鄭為圖故風雅變王與其
[013-8a]
序所不言而說者推定世次皆且從鄭之意其所失者
可指而見焉司馬遷謂古詩三千餘篇孔子刪之存者
三百鄭學之徒皆以遷說之謬言古詩雖多不容十分
去九以予考之遷說然也何以知之今書傳所載逸詩
何可數焉以圖推之首更十君而取其一篇者又有二
十餘君而取其一君由是言之何啻乎三千詩三百一
十一篇亡者六篇存者三百五篇云
   詩譜補亡
[013-8b]
歐陽子曰昔者聖人已沒六經之道幾熄於戰國而焚
棄於秦自漢已來收拾亡逸發明遺義而正其訛繆得
以粗備傳於今者豈一人之力哉後之學者因迹前世
之所傳而較其得失或有之矣若使徒抱焚餘殘脫之
經倀倀於去聖千百年後不見先儒中間之說而欲特
立一家之學者果有能哉吾未之信也然則先儒之論
苟非詳其終始而牴牾質於聖人而悖理害經之甚有
不得已而後改易者何必徒為異論以相訾也毛鄭於
[013-9a]
詩其學亦已博矣予嘗依其箋傳考之於經而證以序
譜惜其不合者頗多盖詩述商周自生民𤣥鳥上陳稷
契下迄陳靈公千五六百歳之間旁及列國君臣世次
國地山川封域圖牒鳥獸草木魚蟲之名與其風俗善
惡方言訓故盛衰治亂美刺之由無所不載然則孰能
無失於其間哉予疑毛鄭之失既多然不敢輕為改易
者意其為說不止於箋傳而恨已不得盡見二家之書
未能徧通其㫖夫不盡見其書而欲折其是非猶不盡
[013-9b]
人之辭而欲斷其訟之曲直其能果於自決乎其能使
之必服乎世言鄭氏詩譜最詳求之久矣不可得雖崇
文總目秘書所藏亦無之慶厯四年奉使河東至於絳
州偶得焉其文有注而不見名氏然首尾殘缺自周公
致太平已上皆亡之其國譜旁行尤易為訛舛悉皆顛
倒錯亂不可復考凡詩雅頌兼列商魯其正變之風十
有四國而其次比莫詳其義惟封國變風之先後不可
以不知周召王𡺳同出於周邶&KR0352并於衛檜魏無世家
[013-10a]
其可考者陳齊衛晉曹鄭秦此封國之先後也𡺳齊衛
檜陳唐秦鄭魏曹此變風之先後也周南召南邶&KR0352
王鄭齊𡺳秦魏唐陳曹此孔子未刪詩之前周太師樂
歌之次第也周召邶&KR0352衛王檜鄭齊魏唐秦陳曹𡺳此
鄭氏詩譜次第也黜檜後陳此今詩次比也初予未見
鄭譜嘗略考春秋史記本紀世家年表而合以毛鄭之
說為詩圖十四篇今因取以補鄭譜之亡者足以見二
家所說世次先後甚備因據而求其得失較然矣而仍
[013-10b]
存其圖庶幾以見予於鄭氏之學盡心焉耳夫盡其說
而有所不通然後得以論正予豈好為異論者哉凡補
其譜十有五補其文字二百七增損塗乙改正者三百
八十三而鄭氏之譜復完矣
 譜序自周公致太平已上皆亡其文予取孔頴達正
 義所載之文補足因為之注自周公已下用舊注
 云 歐陽文粹巻十三


[014-1a]
欽定四庫全書 歐陽文粹巻十四     宋 陳亮 編
  記
   吉州學
慶厯年秋天子開天章閣召政事之臣八人問治天
下其要有幾施於今者宜何先使坐而書以對八人者
皆震恐失位俯伏頓首言此非愚臣所能及唯陛下所
欲為則天下幸甚於是詔書屢下勸農桑責吏課舉賢
[014-1b]
才其明年三月遂詔天下皆立學置學官之員然後海
隅徼塞四方萬里之外莫不皆有學嗚呼盛矣學校王
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視其學之興廢記曰國有
學術有序黨有庠家有塾此三代極盛之時大備之制
也宋興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學始克大立豈非盛
美之事須其久而後至於大備歟是以詔下之日臣民
喜幸而奔走執事者以後為羞其年十月吉州之學成
州舊有夫子廟在城之西北今知州事李侯寛之至也
[014-2a]
謀與州人遷而大之以為學舎事方上請而詔已下學
遂以成李侯治吉敏而有方其作學也吉之士率其私
錢一百五十萬以助用人之力積二萬二千工而人不
以為勞其良材堅甓之用凡二十二萬三千五百而人
不以為多學有堂筵齋講有藏書之閣有賔客之位有
游息之亭嚴嚴翼翼壯偉閎耀而人不以為侈既成而
來學者常三百餘人予世家於吉而濫官於朝進不能
賛揚天子之盛美退不得與諸生揖讓乎其中然予聞
[014-2b]
教學之法本於人性磨揉遷革使趨於善其勉於人者
勤其入於人者漸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須遲久之功至
於禮讓興行而風俗純美然後為學之成今州縣之吏
不得久其職而躬親於教化也故李侯之績及於學之
立而不及待其成惟後之人毋廢慢天子之詔而怠以
中止幸予他日因得歸榮故鄉而謁於學門将見吉之
士皆道徳明秀而可為公卿問於其俗而婚喪飲食皆
中禮節入於其里而長幼相孝慈於其家行於其郊而
[014-3a]
少者扶其羸老壯者代其負荷於道路然後樂學之道
成而得時從先生耆老席于衆賔之後聽鄉樂之歌飲
獻酬之酒以詩頌天子太平之功而周覽學舎思詠李
侯之遺愛不亦美哉故於其始成也刻辭於石而立諸
其廡以俟
   穀城夫子廟
釋奠釋菜祭之略者也古者士之見師以菜為摯故始
入學者必釋菜以禮其先師其學官四時之祭乃皆釋
[014-3b]
奠釋奠有樂無尸而釋菜無樂則其又略也故其禮亡
焉而今釋奠幸存然亦無樂又不徧舉於四時獨春秋
行事而已記曰釋奠必有合樂國有故則否謂凡有國
各自祭其先聖先師若唐虞之蘷伯夷周之周公魯之
孔子其國之無焉者則必合於鄰國而祭之然自孔子
沒後之學者莫不宗焉故天下皆尊以為先聖而後世
無以易學校廢乆矣學者莫知所師又取孔子門人之
髙弟曰顔回者而配焉以為先師隋唐之際天下州縣
[014-4a]
皆立學置學官生員而釋奠之禮遂以著令其後州縣
學廢而釋奠之禮吏以其著令故得不廢學廢矣無所
從祭則皆廟而祭之荀卿子曰仲尼聖人之不得勢者
也然使其得勢則為堯舜矣不幸無時而沒特以學者
之故享弟子春秋之禮而後之人不推所謂釋奠者徒
見官為立祠而州縣莫不祭之則以為夫子之尊由此
為盛甚者乃謂生雖不得位而沒有所享以為夫子榮
謂有徳之報雖堯舜莫若何其謬論者歟祭之禮以迎
[014-4b]
尸酌鬯為盛釋奠薦饌直奠而已故曰祭之略者其事
有樂舞授器之禮今又廢則於其略者又不備焉然古
之所謂吉凶鄉射賔燕之禮民得而見焉者今皆廢失
而州縣幸有社稷釋奠風雨雷師之祭民猶得以識先
王之禮器焉其牲酒器幣之數升降俯仰之節吏又多
不能習至其臨事舉多不中而色不莊使民無所瞻仰
見者怠焉因以為古禮不足復用非師古好學者莫肯
盡心焉穀城令狄君栗為其邑未逾時脩文宣王廟易
[014-5a]
於縣之左大其正位為學舎於其旁藏九經書率其邑
之子弟興於學然後考制度為俎豆籩篚罇爵簠簋凡
若干以與其邑人行事宋興於今八十年天下無事方
脩禮樂尊儒術以文太平之功以為王爵未足以尊夫
子又加至聖之號以褒崇之講正其禮下於州縣而吏
或不能喻上之意凡有司簿書之所不責者謂之不急
穀城縣政久廢狄君居之朞月稱治又能遵國典脩禮
興學急其有司所不責者諰諰然惟恐不及可為有志
[014-5b]
之士矣
   仁宗御飛白
治平四年夏五月余将赴亳假道于汝隂因得閲書於
子履之室而雲章爛然輝映日月為之正冠肅容再拜
而後敢仰視盖仁宗皇帝之御飛白也曰此寳文閣之
所藏也胡為於子之室乎子履曰曩者天子宴從臣於
羣玉而賜以飛白余幸得與賜焉予窮於世久矣少不
悦於時人流離竄斥十有餘年而得不老死江湖之上
[014-6a]
者盖以遭時清明天子嚮學樂育天下之材而不遺一
介之賤使得與羣賢並遊於儒學之館而天下無事歳
時豐登民物安樂天子優㳺清閒不邇聲色方與羣臣
從容於翰墨之娱而余於斯時竊獲此賜非惟一介之
臣之榮遇亦朝廷一時之盛事也子其為我志之余曰
仁宗之徳澤涵濡於萬物者四十餘年雖田夫野老之
無知猶能悲歌思慕於隴畆之間而况儒臣學士得望
清光䝉恩寵登金門而上玉堂者乎於是相與泫然流
[014-6b]
涕而書之夫玉韞石而珠藏淵其光氣常見於外也故
山輝如白虹水變而五色者至寳之所在也今賜書之
藏於子室也吾知将有望氣者言榮光起而屬天者必
賜書之所在也
   御書閣
醴陵縣東二十里有宫曰登真其前有山世傳仙人王
喬鍊藥於此唐開元間神仙道家之説興天子為書六
大字賜而揭焉太宗皇帝時詔求天下前世名山異迹
[014-7a]
而尤好書法聞登真有開元時所賜字甚竒乃取至京
師閲焉已而還之又賜御書飛白字使藏焉其後登真
大火獨飛白書存康定元年道士彭知一探其私箧以
市工材悉復官之舊建樓若干尺以藏賜書予之故人
處士任君為予言其事來乞文以志凡十餘請而不懈
予所領職方悉掌天下圖書考圖驗之醴陵老佛之居
凡八十而所謂登真者其説皆然乃為之記夫老與佛
之學皆行於世久矣為其徒者常相訾病若不相容於
[014-7b]
世二家之説皆見斥於吾儒宜其合勢并力以為拒守
而乃反自相攻惟恐不能相弱者何哉豈其死生性命
所持之説相盭而然邪故其代為興衰各繫於時之好
惡雖善辯者不能合二説而一之至其好大宫室以矜
世人則其為事同焉而佛能箝人情而鼓以禍福人之
趣者常衆而熾老氏獨好言清浄逺去靈仙飛化之術
其事㝠深不可質究則其為當以淡泊無為為務故凡
佛氏之動搖興作為力甚易而道家非遭人主之好尚
[014-8a]
不能獨興其間能自力而不廢者豈不賢於其徒者哉
知一是已
   晝錦堂
仕宦而至将相富貴而歸故鄉此人情之所榮而今昔
之所同也盖士方窮時困阨閭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
侮之若季子不禮於其嫂買臣見棄於其妻一旦髙車
駟馬旗旄導前而騎卒擁後夾道之人相與駢肩累迹
瞻望咨嗟而所謂庸夫愚婦者奔走駭汗羞愧俯伏以
[014-8b]
自悔罪於車塵馬足之間此一介之士得志當時而意
氣之盛昔人比之衣錦之榮者也惟大丞相衛國公則
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徳為時名卿自公少時已擢髙
科登顯仕海内之士聞下風而望餘光者盖亦有年矣
所謂将相而富貴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窮阨之人僥倖
得志於一時出於庸夫愚婦之不意以驚駭而夸耀之
也然則髙牙大纛不足為公榮桓圭衮冕不足為公貴
惟徳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聲詩以耀後
[014-9a]
世而垂無窮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於公也豈止夸
一時而榮一鄉哉公在至和中嘗以武康之節來治於
相乃作晝錦之堂於後圃既又刻詩於石以遺相人其
言以快恩讎矜名譽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為榮
而以為戒於此見公之視富貴為何如而其志豈易量
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勞王家而夷險一節至於臨大事
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
謂社稷之臣矣其豐功盛烈所以銘彛鼎而被弦歌者
[014-9b]
乃邦家之光非閭里之榮也余雖不獲登公之堂幸嘗
竊誦公之詩樂公之志有成而喜為天下道也於是乎

   有美堂嘉祐二年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吏部郎中梅公出守於
杭於其行也天子寵之以詩於是始作有美之堂盖取
賜詩之首章而名之以為杭人之榮然公之甚愛斯堂
也雖去而不忘今年自金陵遣人走京師命予誌之其
[014-10a]
請至六七而不倦予乃為之言曰夫舉天下之至美與
其樂有不得而兼焉者多矣故窮山水登臨之美者必
之乎寛閒之野寂寞之鄉而後得焉覽人物之盛麗夸
都邑之雄富者必據乎四達之衝舟車之㑹而後足焉
盖彼放心於物外而此娛意於繁華二者各有適焉然
其為樂不得而兼也今夫所謂羅浮天台衡嶽廬阜洞
庭之廣三峽之險號為東南竒偉秀絶者乃皆在乎下
州小邑僻陋之邦此幽潜之士窮愁放逐之臣之所樂
[014-10b]
也若乃四方之所聚百貨之所交物盛人衆為一都㑹
而又能兼有山水之美以資富貴之娱者惟金陵錢塘
然二邦皆僣竊於亂世及聖宋受命海内為一金陵以
後服見誅今其江山雖在而頽垣廢址荒煙野草過而
覽者莫不為之躊躇而悽愴獨錢塘自五代時知尊中
國效臣順及其亡也頓首請命不煩干戈今其民幸富
完安樂又其習俗工巧邑屋華麗盖十餘萬家環以湖
山左右映帶而閩商海賈風帆浪舶出入於江濤浩渺
[014-11a]
煙雲杳靄之間可謂盛矣而臨是邦者必皆朝廷公卿
大臣若天子之侍從又有四方逰士為之賔客故喜占
形勝治亭榭相與極逰覽之娱然其於所取有得於此
者必有遺於彼獨所謂有美堂者山水登臨之美人物
邑居之繁一寓目而盡得之盖錢塘兼有天下之美而
斯堂者又盡得錢塘之美焉宜乎公之甚愛而難忘也
梅公清慎好學君子也視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
   至喜堂
[014-11b]
峽州治夷陵地濵大江雖有椒漆紙以通商賈而民俗
儉陋常自足無所仰於四方販夫所售不過鱐魚腐鮑
民所嗜而已富商大賈皆無為而至地僻而貧故夷陵
為下縣而峽為小州州居無郭郛通衢不能容車馬市
無百貨之列而鮑魚之肆不可入雖邦君之過市必常
下乘掩鼻以疾趨而民之列處竈廩匽井無異位一室
之間上父子而下畜豕其覆皆用茅竹故歳常火災而
俗信鬼神其相傳曰作瓦屋者不利夷陵者楚之西境
[014-12a]
昔春秋書荆以狄之而詩人亦曰蠻荆豈其陋俗自古
然歟景祐二年尚書駕部貟外郎朱公治是州始樹木
增城柵甓南北之街作市門市區又教民為瓦屋别竈
廩異人畜以變其俗既又命夷陵令劉光裔治其縣起
勑書樓飾㕔事新吏舍三年夏縣功畢某有罪來是邦
朱公於某有舊且哀其以罪而來為至縣舍擇其㕔事
之東以作斯堂度為䟽絜髙明而日居之以休其心堂
成又與賔客偕至而落之夫罪戾之人宜棄惡地處窮
[014-12b]
險使其憔悴憂思而知自悔咎今乃賴朱公而得善地
以偷宴安頑然使忘其有罪之憂是皆異其所以來之
意然夷陵之僻陸走荆門襄陽至京師二十有八驛水
道大江絶淮抵汴東水門五千五百有九十里故為吏
者多不欲逺來而居者徃徃不得代至歳滿或自罷去
然不知夷陵風俗朴野少盜爭而令之日食有稻與魚
又有橘柚茶筍四時之味江山美秀而邑居繕完無不
可愛是非惟有罪者之可以忘其憂而凡為吏者莫不
[014-13a]
始來而不樂既至而後喜也作至喜堂記藏其壁夫令
雖卑而有土與民宜志其風俗變化之善惡使後來者
有考焉爾
 
 
 
 
 
[014-13b]
 
 
 
 
 
 
 
 歐陽文粹巻十四


[015-1a]
欽定四庫全書
 歐陽文粹巻十五     宋 陳亮 編
  記
   峴山亭
峴山臨漢上望之隠然盖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於
荆州者豈非以其人哉其人謂誰羊祜叔子杜預元凱
是已方晉與吴以兵爭常倚荆州以為重而二子相繼
於此遂以平吳而成晉業其功烈已盖於當世矣至於
[015-1b]
風流餘韻藹然被於江漢之間者至今人猶思之而於
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凱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
為雖不同然皆足以垂於不朽余頗疑其反自汲汲於
後世之名者何哉傳言叔子嘗登兹山慨然語其屬以
為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滅於無聞因自顧而
悲傷然獨不知兹山待已而名著也元凱銘功於二石
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漢水之淵是知陵谷有變而不知
石有時而磨滅也豈皆自喜其名之甚而過為無窮之
[015-2a]
慮歟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逺歟山故有亭世傳以為
叔子之所遊止也故其屢廢而復興者由後世慕其名
而思其人者多也熈寧元年余友人史君中煇以光禄
卿來守襄陽明年因亭之舊廣而新之周以回廊之壮
又大其後軒使與亭相稱君知名當世所至有聲襄人
安其政而樂從其遊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後軒為光禄
堂又欲紀其事於石以與叔子元凱之名並傳於久逺
君皆不能止也乃來以記屬於余余謂君知慕叔子之
[015-2b]
風而襲其遺迹則其為人與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
人愛君而安樂之如此則君之為政於襄者又可知矣
此襄人之所欲書也若其左右山川之勝勢與夫草木
雲煙之杳靄出沒於空曠有無之間而可以備詩人之
登髙寫離騷之極目者宜其覽者自得之至於亭屢廢
興或自有記或不必究其詳者皆不復道
   先春亭
景祐二年秋清河張侯以殿中丞來守泗上既至問民
[015-3a]
之所素病而治其尤暴者曰暴莫大於淮越明年春作城
之外堤因其舊而廣之度為萬有九千二百尺用人之力
八萬五千泗之民曰此吾利也而大役焉然人力出於州
兵而石出乎南山作大役而民不知是為政者之私我也
不出一力而享大利不可相與出米一千三百石以食役
者堤成髙三十三尺土實石堅捍暴備災可久而不壊既
曰泗四達之州也賔客之至者有禮於是因前蒋侯堂之
亭新之為勞餞之所曰思邵亭且推其美於前人而志邦
[015-3b]
人之思也又曰泗天下之水㑹也歳漕必廩於此於是治
常豐倉西門二夾室一以視出納曰某亭一以為舟者之
寓舍曰通漕亭然後曰吾亦有所休乎乃築州署之東城
上為先春亭以臨淮水而望西山是歳秋予貶夷陵過泗
上於是知張侯之善為政也昔周單子聘楚而過陳見其
道穢而川澤不陂梁客至不授館覊旅無所寓遂知其必
亡盖城郭道路旅舍寄寓皆三代為政之法而周官尤謹
著之以為禦備今張侯之作也先民之備災而及於賔客
[015-4a]
徃來然後思自休焉故曰知為政也先是歳大水州幾
溺前司封員外郎張侯夏守是州築堤以禦之今所謂
因其舊者是也是役也堤為大故予記其大者詳焉
   偃虹隄
有自岳陽至者以滕侯之書洞庭之圖來告曰願有所
記予發書按圖自岳陽門西距金雞之右其外隠然隆
髙以長者曰偃虹隄問其作而名者曰滕侯之所為也
問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險而岳陽荆潭
[015-4b]
黔蜀四㑹之衝也昔舟之徃來湖中者至無所寓則皆
泊南津其有事於州者逺且勞而又常有風波之恐覆
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隄下有事於州者近而且無
患問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長一千尺髙三十尺厚
加二尺而殺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萬有五千五
百工而不踰時以成問其始作之謀曰州以事上轉運
使轉運使擇其吏之能者行視可否凡三反復而又上
於朝廷決之三司然後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議也
[015-5a]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書矣盖於民也深則謀其始也
精故能用力少而為功多夫以百步之隄禦天下至險
不測之虞惠其民而及於荆潭黔蜀凡徃來湖中無逺
邇之人皆䝉其利焉且岳陽四㑹之衝舟之來而止者
日凡有幾使隄土石幸久不朽則滕侯之惠利於人物
可以數計哉夫事不患於不成而患於易壊盖作者未
始不欲其久存而繼者常至於殆廢自古賢智之士為
其民捍患興利其遺跡徃徃而在使其繼者皆如始作
[015-5b]
之心則民到於今受其賜天下豈有遺利乎此滕侯之
所以慮而欲有紀於後也滕侯志大材髙名聞當世方
朝廷用兵急人之時常顯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
無所用心略施其餘以利及物夫慮熟謀審力不勞而
功倍作事可以為後法一宜書不苟一時之譽思為利
於無窮而告來者不以廢二宜書岳之民又與湖中之
徃來者皆欲為滕侯紀三宜書以三宜書不可以不書
乃為之書
[015-6a]
   許氏南園
髙陽許君子春治其海陵郊居之南為小園作某亭某
堂於其間許君為江浙荆淮制置發運使其所領六路
七十六州之廣凡賦斂之多少山川之逺近舟楫之徃
來均節轉徙視江湖數千里之外如運諸其掌能使人
樂為而事集當國家用兵之後脩前人久廢之職補京
師匱乏之供為之六年厥績大著自國子博士遷主客
員外郎由判官為副使夫理繁而得其要則簡簡則易
[015-6b]
行而不違惟簡與易然後其力不勞而有餘夫以制置
七十六州之有餘治數畆之地為園誠不足施其智而
於君之事亦不足書君之美衆矣予特書其一節可以
示海陵之人者君本歙人世有孝徳其先君司封喪其
父母事其兄如父戒其妻事其嫂如姑衣雖弊兄未易
衣不敢易食雖具兄未食不敢先食司封之亡一子當
得官其兄弟相讓久之諸兄卒以讓君君今遂顯於朝
以大其門君撫兄弟諸子猶已子歳當上計京師而弟
[015-7a]
之子病君留不忍去其子亦不忍捨君而留遂以俱行
君素清貧罄其家貲走四方以求醫而藥必親調食飲
必親視至其矢溲亦親候其時節顔色所下如可理則
喜或變動逆節則憂戚之色不自勝其子卒君哭泣悲
哀行路之人皆嗟歎嗚呼予見許氏孝悌著於三世矣
凡海陵之人過其園者望其竹樹登其臺榭思其宗族
少長相從愉愉而樂於此也愛其人化其善自一家而
刑一鄉由一鄉而推之無逺邇使許氏之子孫世久而
[015-7b]
愈篤則不獨化及其人将見其園間之草木有駢枝而
連理也禽鳥之翔集於其間者不争巢而棲不擇子而
哺也嗚呼事患不為與夫怠而止爾惟力行而不怠以
止然後知予言之可信也
   李秀才東園亭
脩友李公佐有亭在其居之東園今年春以書抵洛命
脩誌之李氏世家隨隨春秋時稱漢東大國魯桓之後
楚始盛隨近之常與為鬭國相勝敗然怪其山川土地
[015-8a]
既無髙深壮厚之勢封域之廣與鄖蓼相介纔一二百
里非有古彊諸侯制度而為大國何也其春秋世未嘗
通中國盟㑹朝聘僖二年方見於經以伐見書哀之元
年始約列諸侯一㑹而罷其後乃希見僻居荆夷盖於
蒲騷鄖蓼小國之間特大而已故於今雖名藩鎮而實
下州山澤之産無美材土地之貢無上物朝廷達官大
人自閩陬嶺徼出而顯者徃徃皆是而隨近在天子千
里内幾一百年間未出一士豈其庳貧薄陋自古然也
[015-8b]
予少以江南就食居之能道其風土地既瘠枯民給生不
舒愉雖豐年大族厚聚之家未嘗有樹林池沼之樂以
為歳時休暇之嬉獨城南李氏為著姓家多藏書訓子
孫以學予為童子與李氏諸兒戲其家見李氏方治東
園徃求美草一一手植周視封樹日日去來園間甚勤
李氏夀終公佐嗣家又構亭其間益脩先人之所為予
亦壯不復至其家已而去客漢沔逰京師久而乃歸復
行城南公佐引予登亭上周尋童子時所見則樹之孽
[015-9a]
者抱昔之抱者枿草之茁者叢荄之甲者今果矣問其
逰兒則有子如予童子之歳矣相與逆數昔時則於今
七閏矣然忽忽如前日事因歎嗟徘徊不能去噫予方
仕宦奔走不知再至城南登此亭復幾閏幸而再至則
東園之物又幾變也計亭之梁木其蠧瓦甓其溜石物
其泐乎隨雖陋非予鄉然予之長也豈能忘情於隨哉
公佐好學有行鄉里推之與予友
   藥師院佛殿
[015-9b]
湘潭縣藥師院新修佛殿者縣民李遷之所為也遷之
賈江湖歳一賈其入數千萬遷之謀曰夫民力役以生
者也用力勞者其得厚用力媮者其得薄以其得之豐
約必視其用力之多少而必當然後各食其力而無慙
焉士非我匹若工農則吾等也夫琢磨煎鍊調筋柔革
此工之盡力也斤斸鉏夷畎畆樹藝此農之盡力也然
後所食皆不過其勞今我則不然徒幸物之廢興而上
下其價權時輕重而操其竒贏㳺嬉以浮於江湖用力
[015-10a]
至逸以安而得則過之我有慙於彼焉凡誠我契而不
我欺平我斗斛權衡而不我踰出入關市而不我虞我
何能焉是皆在上而為政者以庇我也何以報焉聞浮
屠之為善其法曰有能捨已之有以崇飾尊嚴我則能
隂相之凡有所欲皆如志乃曰盍用我之有所得於此
施以報焉且為善也於是得此寺廢殿而新之又如其
法作釋迦佛十六羅漢塑像皆備凡用錢二十萬自景
祐二年十二月癸酉訖三年二月甲寅以成其秋㑹予
[015-10b]
赴夷陵自真州假其舟行次潯陽見買一石礱而載於
舟問其所欲用之因具言其所為且曰欲歸而記其始
造歳月也視其色若欲得予記而不敢言也因善其以
賈為生而能知夫力少而得厚以為幸又知在上者庇
已而思有以報顧其所為之心又趨為善皆可喜也乃
為之作記問其寺始造之由及其歳月皆不能道也
   明因大師塔記
明因大師道詮姓衛氏并州文水縣民家子生於太平
[015-11a]
興國辛巳之歳終於明道癸酉之正月夀五十有三年
始為童子辭家人入洛陽妙覺禪院依真行大師惠璿
學浮圖法咸平五年始去氏削髮入僧籍後二十四年
賜紫衣遂主其衆又四年賜號明因兼領右街教門事
凡為僧三十有一年卒之明年其徒以骨𦵏城南龍門
山下始道詮未死時予過其廬問其年幾何曰五十有
二矣問其何許人也曰本太原農家也因與語曰詩唐
風言晉本唐之俗其民被堯之徳化且詩多以儉刺然
[015-11b]
其勤生以儉嗇朴厚而純固最得古之遺風今能言其
土風乎其民俗何若信若詩之所謂乎詩去今餘千歳
矣猶若詩之時乎其亦隨世而遷變也曰樹麻而衣陶
瓦而食築土而室甘辛苦薄滋味歳耕日積有餘則窖
而藏之率千百年不輙發其勤且儉誠有古之遺風至
今而不變也又言為兒時聞長老語晉自春秋為盛國
至唐基并以興世為北京及朱氏有中土後唐倚并為
雄亦卒以王既而晉祖又以王漢又以王遭時之故相
[015-12a]
次出三天子劉崇父子又自為國故民熟兵鬭饟軍死
戰勞苦幾百年不得息既而聖人出四方次第平一日
兵臨城門係繼元以歸并民然後被政教棄兵専農休
息勞苦為太平之幸人并平後二載我始生幼又依浮
圖生不見干戈長不執耒耜衣不麻食不瓦室不土力
不嗇而休乃并人之又幸者也今老矣且病即死無恨
予愛其語樸而詳他日復過其廬莫見也訪之曰死矣
為之惻然及其𦵏其徒有求予誌其始終者因并書其
[015-12b]
嘗語予者志歳月云爾
   王彦章畫像
太師王公諱彦章字子明鄆州夀張人也事梁為宣義
軍節度使以身死國𦵏於鄭州之管城晉天福二年始
贈太師公在梁以智勇聞梁晉之争數百戰其為勇将
多矣而晉人獨畏彦章自乾化後常與晉戰屢困荘宗
於河上及梁末年小人趙巖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將多
以䜛不見信皆怒而有怠心而梁亦盡失河北事勢已
[015-13a]
去諸将多懐顧望獨公奮然自必不少屈懈志雖不就
卒死以忠公既死而梁亦亡矣悲夫五代終始纔五十
年而更十有三君五易國而入姓士之不幸而出乎其
時能不汙其身得全其節者鮮矣公本武人不知書其
語質平生嘗謂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盖其義勇忠
信出於天性而然予於五代書竊有善善惡惡之志至
於公傳未嘗不感憤歎息惜乎舊史殘略不能備公之
事康定元年予以節度判官來此求於滑人得公之孫
[015-13b]
睿所録家傳頗多於舊史其記徳勝之戰尤詳又言敬
翔怒末帝不肯用公欲自經於帝前公因用笏畫山川
為御史彈而見廢又言公五子其二同公死節此皆舊
史無之又云公在滑以䜛自歸於京師而史云召之是
時梁兵盡屬叚凝京師羸兵不滿數千公得保鑾五百
人之鄆州以力寡敗於中都而史云将五千以徃者亦
皆非也公之攻徳勝也初受命於帝前期以三日破敵
梁之將相聞者皆竊笑及破南城果三日是時荘宗在
[015-14a]
魏聞公復用料公必速攻自魏馳馬來救已不及矣莊
宗之善料公之善出竒何其神哉今國家罷兵四十年
一旦元昊反敗軍殺将連四五年而攻守之計至今未
決余嘗獨持用竒取勝之議而歎邉将屢失其機時人
聞余説者或笑以為狂或忽若不聞雖予亦惑不能自
信及讀公家傳至於徳勝之捷乃知古之名将必出於
竒然後能勝然非審於為計者不能出竒竒在速速在
果此天下偉男子之所為非拘牽常算之士可到也每
[015-14b]
讀其傳未嘗不想見其人後二年予復來通判州事歳
之正月過俗所謂鐡槍寺者又得公畫像而拜焉歳久
磨滅隠隠可見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懼失其
真也公善用槍當時號王鐡槍公死已百年至今俗猶
以名其寺兒童牧豎皆知王鐡槍之為良将也一槍之
勇同時豈無而公獨不朽者豈其忠義之節使然歟畫
已百年餘矣完之復可百年然公之不泯者不係乎畫
之存不存也而予尤區區如此者盖其希慕之至焉爾
[015-15a]
讀其書尚想乎其人况得拜其像識其面目不忍見其
壞也畫既完因書予所得者於後而歸其人使藏之
 
 
 
 
 
 
[015-15b]
 
 
 
 
 
 
 
 歐陽文粹巻十五


[016-1a]
欽定四庫全書
 歐陽文粹巻十六     宋 陳亮 編
  雜著
   書梅聖俞詩藁後
凡樂達天地之和而與人之氣相接故其疾徐奮動可
以感於體歡愉惻愴可以察於聲五聲單出於金石不
能自和也而工者和之然抱其器知其聲節其廉肉而
調其律吕如此者工之善也今指其器以問於工曰彼
[016-1b]
簨者&KR1607者堵而編執而列者何也彼必曰鼗鼓鐘磬絲
管干戚也又語其聲以問之曰彼清者濁者剛而奮柔
而曼衍者或在郊或在廟堂之下而羅者何也彼必曰
八音五聲六代之曲上者歌而下者舞也其聲器名物
皆可以數而對也然至乎動盪血脉流通精神使人可
以喜可以悲或歌或泣不知手足鼓舞之所以然問其
何以感之者則雖有善工猶不知其所以然焉盖不可
得而言也樂之道深矣故工之善者必得於心應於手
[016-2a]
而不可述之言也聽之善亦必得於心而㑹以意不可
得而言也堯舜之時䕫得之以和人神舞百獸三代春
秋之際師襄師曠州鳩之徒得之為樂官理國家知興
亡周衰官失樂器淪亡散之河海逾千百歳間未聞有
得之者其天地人之和氣相接者既不得泄於金石疑
其遂獨鍾於人故其人之得者雖不可和於樂尚能歌
之為詩古者登歌清廟太師掌之而諸侯之國亦各有
詩以道其風土性情至於投壺饗射必使工歌以達其
[016-2b]
意而為賔樂盖詩者樂之苗裔與漢之蘇李魏之曹劉
得其正始宋齊而下得其浮淫流佚唐之時子昻李杜
沈宋王維之徒或得其淳古淡泊之聲或得其舒和髙
暢之節而孟郊賈島之徒又得其悲愁鬱堙之氣由是
而下得者時有而不純焉今聖俞亦得之然其體長於
本人情狀風物英華雅正變態百出哆兮其似春凄兮
其似秋使人讀之可以喜可以悲陶暢酣適不知手足
之将鼓舞也斯固得深者耶其感人之至所謂與樂同
[016-3a]
其苖裔者耶余嘗問詩於聖俞其聲律之髙下文語之
疵病可以指而告余也至其心之得者不可以言而告
也余亦将以心得意㑹而未能至之者也聖俞久在洛
中其詩亦徃徃人皆有之今将告歸余因求其藁而寫
之然夫前所謂心之所得者如伯牙鼓琴子期聽之不
相語而意相知也余今得聖俞之藁猶伯牙之琴絃乎
   書春秋繁露後
漢書董仲舒傳載仲舒所著百篇第云清明竹林玉杯
[016-3b]
繁露之書盖略舉其篇名今其書纔四十篇又摠名春
秋繁露者失其真也予在館中校勘羣書見有八十餘
篇然多錯亂重複又有民間應募獻三十餘篇其間數
篇在八十篇外乃董生之書流散而不全方俟校勘而
予得罪夷陵秀才田文初以此示予不暇讀明年春得
假之許州以舟下南郡獨卧閲此遂誌之董生儒者其
論深極春秋之㫖然或於改正朔而云王者大一元者
牽於其師之說不能髙其論以明聖人之道惜哉惜哉
[016-4a]
   記舊本韓文後
予少家漢東漢東僻陋無學者吾家又貧無藏書州南
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彦輔頗好學予為兒童時多逰其
家見有敝筐貯故書在壁間發而視之得唐昌黎先生
文集六巻脫落顛倒無次第因乞李氏以歸讀之見其
言深厚而䧺博然予猶少未能悉究其義徒見其浩然
無涯若可愛是時天下學者楊劉之作號為時文能者
取科第擅名聲以誇榮當世未嘗有道韓文者予亦方
[016-4b]
舉進士以禮部詩賦為事年十有七試於州為有司所
黜因取所藏韓氏之文復閲之則喟然嘆曰學者當至
於是而止爾因怪時人之不道而顧已亦未暇學徒時
時獨念於予心以為方從進士干禄以養親苟得禄矣
當盡力於斯文以償其素志後七年舉進士及第官於
洛陽而尹師魯之徒皆在遂相與作為古文因出所藏
昌黎集而補綴之求人家所有舊本而校定之其後天
下學者亦漸趨於古而韓文遂行於世至於今盖三十
[016-5a]
餘年矣學者非韓不學也可謂盛矣嗚呼道固有行於
逺而止於近有忽於徃而貴於今者非惟世俗好惡之
使然亦其理有當然者而孔孟皇皇於一時而師法於
千萬世韓氏之文没而不見者二百年而後大施於今
此又非特好惡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滅雖
蔽於暫而終耀於無窮者其道當然也予之始得於韓
也當其沈沒棄廢之時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時好而取
勢利於是就而學之則予之所為者豈所以急名譽而
[016-5b]
干勢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於進不為
喜退不為懼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學者宜然也集本出
於蜀文字刻畫頗精於今世俗本而脫謬尤多凡三十
年間聞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後巻帙不足
今不復補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書萬巻獨昌黎先生
集為舊物也嗚呼韓氏之文之道萬世所共尊天下所
共傳而有也予於此本特以其舊物而尤惜之
   讀李翺文
[016-6a]
予始讀翺復性書三篇曰此中庸之義疏爾智者識其
性當復中庸愚者雖讀此不曉也不作可焉又讀與韓
侍郎薦賢書以為翶特窮時憤世無薦已者故丁寧如
此使其得志亦未必然以翺為秦漢間好事行義之一
豪雋亦善諭人者也最後讀幽懐賦然後置書而歎不
已復讀不自休恨翺不生於今不得與之交又恨予不
得生翺時與翺上下其論也况廼翺一時有道而能文
者莫若韓愈愈嘗有賦矣不過羨二鳥之光榮歎一飽
[016-6b]
之無時爾推是心使光榮而飽則不復云矣若翺獨不
然其賦曰衆囂囂而雜處兮咸歎老而嗟卑視予心之
不然兮慮行道之猶非又怪神堯以一旅取天下後世子
孫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為憂嗚呼使當時君子皆易
其歎老嗟卑之心為翺所憂之心則唐之天下豈有亂
與亡哉然翺幸不生今時見今之事則憂又甚矣奈何
今之人不憂也余行天下見人多矣脫有一人能如翺
憂者又皆疏逺與翺無異其餘光榮而飽者一聞憂世
[016-7a]
之言不以為狂人則以為病子不怒則笑之矣嗚呼在
位而不肯自憂又禁他人使皆不得憂可歎也夫
   崇文總目叙釋
前史謂秦焚三代之書易以卜筮而得不焚及漢募羣
書類多散逸而易以故最完及學者傳之遂分為三一
曰田何之易始自子夏傳之孔子卦象爻彖與文言說
卦等離為十二篇而說者自為章句易之本經也二曰
焦贛之易無所師授自言得之隠者第述隂陽災異之
[016-7b]
言不類聖人之經三曰費直之易亦無師授専以彖象
文言等參解卦文凡以彖象文言雜入卦中者自費氏始田何之
學施孟梁丘之徒最盛費氏初微止傳民間至後漢時陳元鄭衆
康成之徒皆學費氏費氏興而田學遂息古十二篇之易遂亡其
本王弼為注亦用彖象相雜之經自晉已後弼學獨行
遂傳至今然易比五經其來最逺自伏羲畫卦下更三
代别為三易其變卦五十有六命名甚殊至於七八九
六筮占之法亦異周之末世夏商之易已亡漢初雖有
[016-8a]
歸藏已非古經今書三篇莫可究矣獨周易時更三聖
世厯三古雖說者各自名家而聖人之法天地之緼則
具存焉
書原於號令而本之史官孔子刪為百篇㫁堯迄秦序
其作意遭秦之故孔子末孫惠與濟南伏勝各藏其本
於家楚漢之際失其所藏但口以傳授勝既耄昏乃謬
合三十四篇為二十九歐陽夏侯之徒皆學之寫以漢
世文字號今文尚書至武帝時孔惠之書始出屋壁百篇
[016-8b]
皆在而半已磨滅又皆科斗文字惠孫安國以𨽻古定
之得五十八篇為之作傳號古文尚書至陳隋之間伏
生之學廢絶而孔傳獨行先是孔傳亡其舜典東晉梅
頥乃以王肅所注伏生舜典足其篇至唐孝明不喜𨽻
古更以今文行於世
昔孔子刪古詩三千餘篇取其三百一十篇著於經秦
楚之際亡其六漢興詩分為四一曰魯人申公作訓詁
號魯詩二曰齊人轅固生作傳號齊詩三曰燕人韓嬰
[016-9a]
作内外傳號韓詩四曰河間人毛公作訓傳號毛詩三
家並立學官而毛以後出至平帝時始列於學其後馬
融賈逵鄭衆康成之徒皆發明毛公其學遂盛魏晉之
間齊魯之詩廢絶韓詩雖在而益微故毛氏獨行至今
韓嬰之書至唐猶在今其存者十篇而已漢志嬰書五
十篇今但存其外傳非嬰傳詩之詳者而其遺説時見
於他書與毛之義絶異而人亦不信去聖既逺誦習各
殊至於考風雅之變正知王政之興衰其善惡美刺不
[016-9b]
可不察焉
禮樂之制盛於三代而大備於周三代之興皆數百年
而周最久始武王周公修太平之業畫天下以為九服
上自天子至於庶人皆有法度方其郊祀天地開明堂
以㑹諸侯其車旗服器文章爛然何其盛哉及幽厲之
亂周室衰其後諸侯漸大然齊桓賜胙而拜晉文不敢
必請隧以禮維持又二百餘年禮之功亦大矣下更戰
國禮樂殆絶漢興禮出淹中后戴諸儒共為補綴得百
[016-10a]
餘篇三鄭王肅之徒皆精其學而說或不同夫禮極天
地朝廷宗廟凡人之大倫可謂廣矣雖百家殊説豈不
博哉自漢巳來㳂革之制有司之傳著於書者可以覽焉
三代禮樂自周之末其亡失已多又經秦世滅學之暴
然書及論語孝經得藏孔子之家易以卜筮不禁而詩
本諷誦不専在於竹帛人得口以傳之故獨禮之於六
經其亡最甚而樂又有聲器尤易為壊失及漢興考求
典籍而樂最闕學者不能自立遂并其說於禮家書為
[016-10b]
五經流别為六藝夫樂所以達天地之和而飾化萬物
要之感格人神象見功德記曰五帝殊時不相㳂樂所以
王者有因時制作之盛何必區區求古遺闕至於律吕鐘石
聖人之法雖更萬世可以考也自漢已來樂之㳂革惟
見史官之法其書不備隋唐所録今著其存者云
昔周法壊而諸侯亂平王已後不復雅而下同列國吳
楚徐夷並僣稱王天下之人不稟周命久矣孔子生末
世欲推明王道以救周乃聘諸侯極陳君臣之理諸侯
[016-11a]
無能用者退而歸魯即其舊史考諸行事加以王法正
其是非凡其所書一用周禮為春秋十二篇以示後世
後世學者傳習既久其説遂殊公羊髙穀梁赤左丘明
鄒氏夾氏分為五家鄒夾最㣲自漢世已廢而三家盛
行當漢之時易與論語分為三詩分為四禮分為二及
學者散亡僅存其一而餘家皆廢獨春秋三傳並行至
今孔子大修六經之文獨於春秋欲以禮法繩諸侯故
其辭尤謹約而義微隠學者不能極其説故三家之傳
[016-11b]
於聖人之㫖各有得焉太史公曰為人君者不可不知
春秋豈非王者之法具在乎
論語者盖孔子相與弟子時人講問應荅之言也孔子
卒羣弟子論次其言而撰之漢興傳者三家魯人傳之
謂之魯論齊人傳之謂之齊論而齊論増問王知道二
篇今無之出於孔子壁者則曰古論有兩子張是三家
者篇第先後皆所不同考今之次即所謂魯論者也
古者教學之法八歳而入小學以習六甲四方書數之藝
[016-12a]
至於成童而後授經儒者究天地人神事物之理無所
不通故其學有次第而後大成焉爾雅出於漢世正名
物講説者資之於是有訓詁之學文字之興隨世轉易
務趨便省久後乃或亡其本三倉之説始志字法而許
慎作説文於是有偏傍之學五聲異律清濁相生而孫
炎始作字音於是有音韻之學篆𨽻古文為體各異秦
漢已來學者務極其能於是有字書之學先儒之立學
其初為法未始不詳而明後世猶或訛失故小學不可
[016-12b]
闕焉
昔孔子刪書上斷堯典下訖秦誓盖為百篇觀其堯舜之際
君臣相與吁俞和諧於朝而天下治三代已下約束賞
罰而民莫敢違考其典誥誓命之文純深簡質丁寧委
曲為體不同周衰史廢春秋所書尤謹宻矣非惟史有
詳畧抑由時君功徳薄厚異世而殊文哉自司馬氏上
採黄帝迄於漢武始成史記之一家由漢已來千有餘
歳其君臣善惡之迹史氏詳焉雖文質不同要其治亂
[016-13a]
興廢之本可以考焉
昔春秋之後繼以戰國諸侯交亂而史官廢失冊書所
載紀次不完司馬遷始為紀傳表志之體網羅千載馳
騁其文其後史官悉用其法春秋之義書元月取謹一
時無事猶空書其首月以為四時不具則不足成年所
以上尊天時紀正人事自晉荀悦為漢紀始復編年之
體學徒稱之後世作者皆與正史並行云
   右皇朝王溥等修
[016-13b]
實録起於唐世自髙祖至於武宗其後兵盜相交史不
暇録而賈緯作補録十或得其一二五代之際尤多故
矣天下乖隔號令並出傳記之士訛謬尤多幸而中國
之君實録粗備其盛衰善惡之迹較然而著不可冺矣
周禮天子諸侯皆有史官晉之乘楚之檮杌考其紀事
為法不同至於周衰七國交侵各尊其主是非多異尋
亦磨滅其存無幾若乃史官失職畏怯回隠則㳺談處
士亦各記其説以伸所懐然自司馬遷之多聞當其作
[016-14a]
史記必上採帝繫世本旁及戰國荀卿所録以成書則諸
家之説可不備存乎
周室之季吳楚可謂彊矣而仲尼修春秋書荆以狄之
雖其屢進不過子爵所以抑黜侵亂而使後世知懼三
代之弊也亂極於七雄並王漢之弊也亂極於三國魏
晉之弊也亂極於永嘉以來隋唐之弊也亂極於五代
之際天下分為十三四而私竊名號者七國及乎大宋
受命王師四征其繫纍負質請死不暇九服遂歸於有
[016-14b]
徳厯考以前僣竊邦國雖因時苟偷自彊一方然卒於
禍敗故録於篇以為賊亂之戒云
   右不著撰人名氏載兩省而下諸司吏人次補
   選格
堯舜三代建官名數不同周之六官備矣漢唐之興皆
因秦隋官號而損益之足以致治興化由此而言存乎
舉職事代天工而已至於車服印綬爵秩俸廩因時為
制著於有司書曰無曠庶官又曰允釐百工夫百官象
[016-15a]
物奉職恭位此虞舜之所以端拱無為而化成天下可
不重哉
   右詔襃荅藏之秘府
昔漢諸儒得古禮十七篇以為儀禮而大射之篇獨曰
儀盖射主於容升降揖讓不可失記曰禮之末節有司
掌之凡為天下國家者莫不講乎三代之制采章文物
邦國之典存乎禮官秦漢以來世有損益至於車旗服
器有司所記遺文故事凡可録者皆附於史官云
[016-15b]
刑者聖人所以愛民之具也其禁暴止殺之意一本乎
至仁然而執挺刃刑人而不疑者審得其當也故法家
之説務原人情極其真偽必使有司不得銖寸輕重出
入其為書不得不備厯世之治因時制法縁民之情損
益不常故凡法令之要皆著於篇
昔禹去水害定民居而别九州之名記之禹貢及周之
興畫為九畿而宅其中内建五等之封外撫四方之表
職方之述備矣及其衰也諸侯兼并争吞削奪秦漢已
[016-16a]
來邦國郡縣廢興治亂割裂分屬變易不常至於日月
所照要荒附叛山川風俗五方不同行師用兵順民施
政考於圖牒可以覽焉
昔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得姓命氏由其徳薄厚堯舜夏
商周之先皆同出於黄帝而姓氏不同其後世封為諸
侯者或以國為姓至於公子公孫官邑諡族遂因而命
氏其源流次序帝系世本言之甚詳秦漢以來官邑諡
族不自别而為姓又無賜族之禮至於近世遷徙不常
[016-16b]
則其得姓之因與夫祖宗世次人倫之記尤不可以不
考焉
傳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故堯舜南面而治考星之中
以授人時秋成春作教民無失周禮六官亦因天地四
時分其典職然則天時者聖人之所重也自夏有小正
周公始作時訓日星氣節十二候凡國家之政生民之
業皆取則焉孔子曰吾不如老圃至於山翁野夫耕桑
樹藝四時之説其可遺哉
[016-17a]
法家者流以法繩天下使一本於其術商君申韓之徒
乃推而大之挾其説以干世主收取功名至其尊君抑
臣辨職分輔禮制於王治不為無益然或狃細苛持深
刻不可不察也
名家者流所以辨覈名實源流等威使上下之人不相
踰也仲尼有云必也正名乎言為政之大本不可歪也
墨家者流其言貴儉兼愛尊賢右鬼非命尚同此墨家
之所行也孟子之時墨與楊其道塞路孟子以墨子之術儉而
[016-17b]
難遵兼愛而不知親踈故辭而闢之然其强本嗇用之
説有足取焉
春秋之際王政不明諸侯交亂談説之士出於其間各
挾其術以干時君其因時遇變當權事而制宜有足取

雜家者流取儒墨名法合而兼之其言廣穿衆説無所
不通然亦有補於治道不可廢焉
農家者流衣食之大原也四民之業其次曰農稷播百
[016-18a]
穀勤勸天下功炳後世著見書史孟子聘列國陳王道
未始不論耕桑之勤漢興劭農勉人為之著令今集其
樹藝之説庶取法焉
書曰狂夫之言聖人擇焉又曰詢于芻蕘是小説之不
廢也古者懼下情之壅於上聞故每歳孟春以木鐸徇
于路採其風謡而觀之至於俚言巷語亦足取也今特
列而存之
周禮夏官司馬掌軍戎以九伐之法正邦國書之洪範
[016-18b]
八曰師易之繫辭取諸睽此兵之所由始也湯武之時
勝以仁義春秋戰國出竒狃變其術無窮自田齊始著
司馬之法漢興張韓之徒序次其書武帝之世楊僕又捃
摭之謂之紀奏孝成命任宏乃以權謀形勢隂陽技巧析
為四種由是兵家之文既脩列矣然而司馬之法本之
禮讓後世莫行焉惟孫武之書法術大詳考今之列非
特四種又雜以卜筮刑政之説存諸篇章
古者史官其書有法大事書之策小事載簡牘至於風
[016-19a]
俗之舊耆老所傳遺言逸迹史不及書則傳記之説或
有取焉然自六經之文諸家異學説或不同况乎幽人
處士聞見各異或詳一時之所得或發史官之所諱參
求考質可以備多聞焉
仲尼之業垂之六經其道宏博君人治物百王之用微
是無以為法故自孟子揚雄荀卿之徒又駕其説扶而
本之厯世諸子傳相祖述自名一家異端其言或破碎
於大道然訂其作者之意要之孔氏不有殊焉
[016-19b]
道家者流本清虚去健羨泊然自守故我無為而民自
化我好静而民自正雖聖人南面之治不可易至或不
究其本棄去仁義而歸之自然以因循為用則儒者病
之云
   集古録跋尾十
右漢公昉碑者乃漢中太守南陽郭芝為公昉修廟記
也漢碑今在者類多磨滅而此記文字僅存可讀所謂
公昉者初不載其姓名但云君字公昉爾又云耆老相
[016-20a]
傳以為王莽居攝二年君為郡吏啖𤓰旁有真人居左
右莫察君獨進美𤓰又從而敬禮之真人者遂與期谷
口山上乃與君神藥曰服藥以後當移意萬里知鳥獸
言語是時府君去家七百餘里休謁徃來轉景即至闔
郡驚焉自爾府君徙為御史䑕囓被具君乃畫地為獄
召鼠誅之視其腹中果有被具府君欲從學道頃無所
進府君怒勅收公昉妻子公昉呼其師告以厄於是乃
以藥塗屋柱飲牛馬六畜須臾有大風雲來迎公昉妻
[016-20b]
子屋宅六畜翛然與之俱去其説如此可以為怪妄矣
嗚呼自聖人沒而異端起戰國秦漢之際竒辭怪説紛
然争出不可勝數久而佛之徒來自西夷老之徒起於
中國而二患交攻為吾儒者徃徃牽而從之其卓然不
惑者僅能自守而已欲排其説而黜之常患乎力不足
也如公昉之事以語愚人豎子皆知其妄矣不待有力
而後能破其惑也然彼漢人乃刻之金石以傳後世其
意惟恐後世之不信然後之人未必不從而惑也
[016-21a]
右漢太尉劉寛碑隂題名寛碑有二其故吏門生各立
其一也此題名在故吏所立之碑隂其别列於後者在
寛子松之碑隂也寛以漢中平二年卒至唐咸亨元年
裔孫胡城公爽以碑歳久皆仆於野為再立之并記
其世序嗚呼前世士大夫世家著之譜牒故自中平至
咸亨四百餘年而爽能知其世次如此之詳也盖自黄
帝以來子孫分國受姓厯堯舜三代數千歳間詩書所
紀皆有次序豈非譜繫源流傳之百世不絶歟此古人
[016-21b]
所以為重也不然則士生於世皆莫自知其所出而昧
其世徳逺近其所以異於禽獸者僅能識其父祖爾其
可忽哉唐世譜牒尤備士大夫務以世家相髙至其弊
也或陷輕薄婚姻附託邀求貨賂君子患之然而士子
修飭喜自樹立兢兢惟恐墜其世業亦以有譜牒而能
知其世也今之譜學亡矣雖名臣巨族未嘗有家譜者然
而俗習苟簡廢失者非一豈止家譜而已哉
右王獻之法帖余嘗喜覽魏晉以來筆墨遺跡而想前
[016-22a]
人之髙致也所謂法帖者其事率皆弔哀候病叙睽離
通訊問施於家人朋友之間不過數行而已盖其初非
用意而逸筆餘興淋漓揮灑或妍或醜百態横生披巻
發函爛然在目使人驟見驚絶徐而視之其意態愈無
窮盡故使後世得之以為竒翫而想見其人也於髙文
大策何嘗用此而今人不然至或棄百事敝精疲力以
學書為事業用此終老而窮年者是真可笑也
右昭仁寺碑在幽州唐太宗與薛舉戰處也唐自起義
[016-22b]
與羣雄戰處後皆建佛寺云為陣亡士薦福湯武之敗
桀紂殺人固亦多矣而商周享國皆數百年其荷天之
祐者以其心存大公為民除害也唐之建寺外雖託為
戰亡之士其實自贖殺人之咎爾其撥亂開基有足壮
者及區區於此不亦陋哉碑文朱子奢撰而不著書人
名氏字畫甚工此余所録也
右放生池碑不著書撰人名氏放生池唐世處處有之
王者仁澤及於草木昆蟲使一物必遂其生而不為私
[016-23a]
惠也惟天地生萬物所以資於人也然代天而治物者
常為之節使其足用而取之不過萬物得遂其生而不
夭三代之政如斯而已易大傳曰庖犧氏之王也能通
神明之徳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
盖言其始教民取物資生而為萬世之利此所以為聖
人也浮圖氏之説乃謂殺物者有罪而放生者得福苟
如其言則庖犧氏遂為人間之聖人地下之罪人矣
右司刑寺大脚跡并碑銘二閻朝隠撰附詩曰匪手攜
[016-23b]
之言示之事盖諭昏愚者不可以理曉而决疑惑者難
用空言雖示之已驗之事猶懼其不信也此自古聖賢
以為難語曰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者聖人非棄之也
以其語之難也佛為中國大患非止中人以下聰明之
智一有惑焉有不能解者矣方武氏之時毒被天下而
刑獄慘烈不可勝言而彼佛者遂見光蹟於其間果何
為哉自古君臣事佛未有如武氏之時盛也視朝隠等
碑銘可見矣然禍及生民毒流王室亦未有若斯之甚
[016-24a]
也碑銘文辭不足録録之者所以警也俾覽者知無佛
之世詩書雅頌之聲斯民䝉福者如彼有佛之盛其金
石文章與其人之被禍者如此可以少思焉
右華陽頌唐𤣥宗詔附𤣥宗尊號曰聖文神武皇帝可
謂盛矣而其自稱曰上清弟子者何其陋哉方其肆情
奢淫以極富貴之樂盖窮天下之力不足以贍其欲使
神仙道家之事為不無亦非其所可兾矧其實無可得
哉甚矣佛老之為世惑也佛之徒曰無生者是畏死之
[016-24b]
論也老之徒曰不死者是貪生之説也彼其所以貪之
意篤則棄萬事絶人理而為之然而終於無所得者何
哉死生天理之常畏者不可以苟免貪者不可以苟得
也惟積習之久者成其邪妄之心佛之徒有臨死而不
懼者妄意乎無生之可樂而以其所樂勝其所可畏也
老之徒有死者則相與諱之曰彼超去矣彼解化矣厚
自誣而託之不可詰或曰彼術未至故死爾前者苟以
遂其非後者從而惑之以為誠然也佛老二者同出於
[016-25a]
貪而所習則異然由必棄萬事絶人理而為之其貪於
彼者厚則捨於此者果若𤣥宗者方溺於此而又慕於
彼不勝其勞是真可笑也
右令長新戒唐開元之治盛矣𤣥宗嘗自擇縣令一百
六十三人賜以丁寜之戒其後天下為縣者皆以新戒
刻石今猶有存者余之所得者六世人皆忽不以為貴
也𤣥宗自除難遂至太平世徒以為英豪之主然不知
其興治之勤用心如此可謂為政知本末矣然鮮克有
[016-25b]
終明智所不免惜哉新戒凡六其一河内其二虞城其
三不知所得之處其四汜水其五穰其六舞陽
右平泉草木記李徳裕撰余嘗讀鬼谷子書見其馳説
諸侯之國必視其為人材性賢愚剛柔緩急而因其好
惡喜懼憂樂而捭闔之陽開隂塞變化無窮顧天下諸
侯無不在其術中者惟不見其所好者不可得而説也
以此知君子宜慎其所好盖泊然無欲而禍福不能動
亦利害不能誘此鬼谷之術所不能為者聖賢之髙致
[016-26a]
也其次簡其所欲不溺於所好斯可矣若徳裕者處富
貴招權利而好竒貪得之心不已至或疲弊精神於草
木斯其所以敗也其遺戒有云壞一草一木者非吾子
孫此又近乎愚矣
右華嶽題名自唐開元二十三年訖後唐清泰二年實
二百一年題名者五百十一人再題者又三十一人録
為十巻徃徃當時知名士也或兄弟同遊或子姪並侍
或寮屬將佐之咸在或山人處士之相攜或奉使奔命
[016-26b]
有行役之勞或窮髙望逺極登臨之適其富貴貧賤歡
樂憂悲非惟人事百端而亦世變多故開元二十三年
歳在丙子是歳天子躬耕耤田肆大赦羣臣方頌太平
請封禪盖有唐極盛之時也清泰二年歳在乙未廢帝
簒立之明年也是歳石敬瑭以太原反召契丹入自鴈
門廢帝自焚於洛陽而晉髙祖入自太原五代極亂之
時也始終二百年間或治或亂或盛或衰而徃者來者
先者後者雖窮達夀夭參差不齊而斯五百人者卒歸
[016-27a]
於共盡也其姓名歳月風霜剥裂亦或在或亡其存者
獨有千仞之山石爾故特録其題刻每撫巻慨然何異
臨長川而歎逝者也
 
 
 
 
 
[016-27b]
 
 
 
 
 
 
  歐陽文粹巻十六


[017-1a]
欽定四庫全書 歐陽文粹巻十七     宋 陳亮 編
  碑銘
   王文正公
至和二年七月乙未樞宻直學士右諌議大夫王素
奏事殿中巳而泣且言曰臣之先臣旦相真宗皇帝
十有八年今臣素又得待罪侍從之臣惟是先臣之
訓其遺業餘烈臣實無似不能顯大而墓碑至今無
[017-1b]
辭以刻惟陛下哀憐不忘先帝之臣以假寵於王氏
而朂其子孫天子曰嗚呼惟汝父旦事我文考真宗
叶德一心克終厥位有始有卒其可謂全德元老矣汝素以是刻於碑素拜稽首泣而出明日有詔史舘
修撰歐陽修曰王旦墓碑未立汝可以銘臣修謹按
故推誠保順同德守正翊戴功臣開府儀同三司守
太尉充玉清昭應宫使上柱國太原郡開國公贈太
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魏國公諡曰文正王公諱
[017-2a]
旦字子明大名莘人也皇曽祖諱言滑州黎陽令追
封許國公皇祖諱徹左拾遺追封魯國公皇考諱祐
尚書兵部侍郎追封晋國公皆累贈太師尚書公兼
中書令曽祖妣姚氏贈魯國夫人祖妣田氏贈秦國
夫人妣任氏贈徐國夫人邉氏贈秦國夫人公皇考
以文章自顯漢周之際逮事太祖太宗為名臣嘗諭
杜重威使無反漢拒盧多遜害趙普之謀以百口明
符彦卿無罪故世多稱王氏有隂德公之皇考亦自
[017-2b]
植三槐於庭曰吾之後世必有為三公者此其所以
志也公少好學有文太平興國五年進士及第為大
理評事知臨江縣監潭州銀場再遷著作佐郎與編
文苑英華遷殿中丞通判鄭濠二州王禹偁薦其才
任轉運使驛召至京師辭不受獻其所為文章得試
直史舘遷右正言知制誥知淳化三年禮部貢舉遷
虞部員外郎同判吏部流内銓知考課院右諫議大
夫趙昌言參知政事公以壻避嫌求解職太宗嘉之
[017-3a]
改禮部郎中集賢殿修撰昌言罷復知制誥仍兼修撰
判院事召賜金紫久之遷兵部郎中居職真宗即位拜
中書舍人數日召為翰林學士知審官院通進銀臺封
駮事公為人嚴重能任大事避逺權勢不可干以私由
是真宗益知其賢錢若水名能知人常稱公曰真宰相
器也若水為樞宻副使罷召對苑中問誰可大用者若
水言公可用真宗曰吾固已知之矣咸平三年又知禮
部貢舉居數日拜給事中知樞宻院事明年以工部侍
[017-3b]
郎參知政事再遷刑部侍郎景徳元年契丹犯邉真宗
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東京得暴疾命公馳自行在代
元份留守二年遷尚書左丞三年拜工部尚書同中書
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監修國史是時契丹初請
盟趙徳眀亦納誓約願守河西故地二邉兵罷不用真
宗遂欲以無事治天下公以為宋興三世祖宗之法具
在故其為相務行故事慎所改作進退能否賞罰必當
真宗久而益信之所言無不聽雖他宰相大臣有所請
[017-4a]
必曰王某以為如何事無大小非公所言不决公在相
位十餘年外無夷狄之虞兵革不用海内富實羣工百
司各得其職故天下至今稱為賢宰相公於用人不以
名譽必求其實苟賢且才矣必久其官衆以為宜某職
然後遷其所薦引人未嘗知㓂準為樞宻使當罷使人
私公求為使相公大驚曰将相之任豈可求耶且吾不
受私請準深恨之已而制出除準武勝軍節度使同中
書門下平章事準入見泣涕曰非陛下知臣何以至此
[017-4b]
真宗具道公所以薦準者準始媿歎以為不可及故參
知政事李穆子行簡有賢行以将作監丞居於家真宗
召見慰勞之遷太子中允初遣使者召之不知其所止
真宗命至中書問王某然後人知行簡公所薦也公自
知制誥至為相薦士尤多其後公薨史官修真宗實録
得内出奏章乃知朝廷之士多公所薦者公與人寡言
笑其語雖簡而能以理屈人黙然終日莫能窺其際及
奏事上前羣臣異同公徐一言以定今上為皇太子太
[017-5a]
子諭徳見公稱太子學書有法公曰論徳之職止於是
耶趙徳明言民飢求糧百萬斛大臣皆曰徳明新納誓
而敢違請以詔書責之真宗以問公公請勑有司具粟
百萬於京師詔徳明來取真宗大喜徳明得詔書慙且
拜曰朝廷有人大中祥符中天下大蝗真宗使人於野
得死蝗以示大臣明日他宰相有袖死蝗以進者曰蝗
實死矣請示於朝率百官賀公獨以為不可後數日方
奏事飛蝗蔽天真宗顧公曰使百官方賀而蝗如此豈
[017-5b]
不為天下笑邪宦者劉承規以忠謹得幸病且死求為
節度使真宗以語公曰承規待此以瞑目公執以為不
可曰他日将有求為樞宻使者奈何至今内臣官不過
留後公任事久人有謗公於上者公輒引咎未嘗自辯
至人有過失雖人主盛怒可辯者辯之必得而後已榮
王宫火延前殿有言非天災請置獄劾火事當坐死者
百餘人公獨請見曰始失火時陛下以罪已詔天下而
臣等皆上章待罪今反歸咎於人何以示信且火雖有迹
[017-6a]
寧知非天譴耶由是當坐者皆免日者上書言宫禁事
誅籍其家得朝士所與徃還召問吉凶之説真宗怒欲
付御史問狀公曰此人之常情且語不及朝廷不足罪
真宗怒欲付獄公因自取嘗所召問之書進曰臣少賤
時不免為此必以為罪願并臣付獄真宗曰此事已發
何可免公曰臣為宰相執國法豈可自為之幸於不發
而以罪人真宗意解公至中書悉焚所得書既而真宗
悔復馳取之公曰臣已焚之矣由是獲免者衆公累官
[017-6b]
至太保以病求罷入見滋福殿真宗曰朕方以大事託
卿而卿疾如此因命皇太子拜公公言皇太子盛徳必
任陛下事因薦可為大臣者十餘人其後不至宰相者
李及凌策二人而已然亦皆為名臣公屢以疾請真宗
不得已拜公太尉兼侍中五日一朝視事遇軍國大事
不以時入叅决公益惶恐因卧不起以疾懇辭冊拜太
尉玉清昭應宫使自公病使者存問日嘗三四真宗手
自和藥賜之疾亟遽幸第賜以白金五千兩辭不受以
[017-7a]
天禧元年九月癸酉薨於家享年六十有一真宗臨哭
輟視朝三日發哀於苑中其子弟門人故吏皆被恩澤
即以其年十一月庚申𦵏公於開封府開封縣新里鄉
大邉村公娶趙氏封榮國夫人後公若干年卒子男三
人長曰司封郎中雍次曰賛善大夫沖次曰素女四人
長適太子少傅韓億次適兵部員外郎直集賢院蘇耆
次適右正言范令孫次適龍圖閣直學士兵部郎中吕
公弼諸孫十四人公事寡嫂謹其弟旭友悌尤篤任以
[017-7b]
家事一無所問而務以儉約率勵子弟使在富貴不知
為驕侈兄子睦欲舉進士公曰吾嘗以太盛為懼其可
與寒士争進至其薨也子素猶未官遺表不求恩澤有
文集二十巻乾興元年詔配享真宗廟庭臣脩曰景徳
祥符之際盛矣觀公之所以相而先帝所以用公者可
謂至哉是以君明臣賢徳顯名尊生而俱享其榮殁而長配
於廟可謂有始有卒如明詔所襃昔者蒸民江漢推大
臣下之事所以見任賢使能之功雖曰山甫穆公之詩
[017-8a]
實歌宣王之徳也臣謹考國史實録至於搢紳故老之
傳得公終始之節而録其可紀者輒聲為銘詩昭示後
世以彰先帝之明以稱聖恩襃顯王氏流澤子孫與宋
無極之意銘曰
烈烈魏公相我真宗真廟翼翼魏公配食公相真宗不
言以躬時有大事事有大疑匪卜匪筮公為蓍龜公在
相位終日如黙問其夷狄包裹兵革問其卿士百工以
職問其庶民耕織衣食相有賞罰功當罪明相所黜升
[017-8b]
惟否惟能執其權衡萬物之平孰不事君胡能必信孰
不為相其惟有終公薨於位太尉之崇天子孝思來薦
清廟侑我聖考惟時元老天子念功報公之隆春秋從
享萬祀無窮作為詩歌以諗廟工
   晏元獻公
至和元年六月觀文殿大學士行兵部尚書西京留守
臨淄公以疾歸於京師八月疾少間入見天子曰噫予
舊學之臣也乃留侍講邇英閤詔五日一朝前殿明年
[017-9a]
正月疾作不能朝飭太醫朝夕徃視有司除道將幸其
家公歎曰吾無状乃以疾病憂吾君即馳奏曰臣疾少
間行愈矣乃止其月丁亥以公薨聞天子震悼亟臨其
喪以不即視公為恨贈公司空兼侍中諡曰元獻有司
請輟視朝一日詔特輟二日以其年三月癸酉𦵏公於
許州陽翟縣麥秀鄉之北原既𦵏賜其墓隧之碑首曰
舊學之碑既又勑史臣脩考次公事具書於碑下臣脩
伏讀國史見真宗皇帝時天下無事天子方推讓功徳
[017-9b]
祠祀天地山川講禮樂以文頌聲而儒學文章雋賢偉
異之人出公世家江西之臨川年始十四一日起田里
進見天子時方親閲天下貢士㑹廷中者千餘人與夫
宫臣衛官擁列圜視公不動聲氣操筆為文辭立成以
獻天子嘉賞賜同進士出身遂登館閣掌書命以文章
為天下所宗逮陛下養徳東宫先帝選用臣屬即以公
遺陛下由王官宫臣卒登宰相凡所以輔道聖徳憂勤
國家有舊有勞自始至卒五十餘年公既𦵏而先帝之
[017-10a]
名臣與陛下東宫之舊人皆無在者宜其襃寵優異比
公甘盤臣脩幸得執筆史官奉明詔謹昧死上臨淄公
事曰公諱殊字同叔姓晏氏其世次晦顯徙遷不常自
其髙祖諱墉唐咸通中舉進士卒官江西始著籍於髙
安其後三世不顯曽祖諱延昌又徙其籍於臨川祖諱
郜追封英國公考諱固追封秦國公自曽祖已下皆用
公貴累贈開府儀同三司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曽祖
妣張氏陳國太夫人祖妣傳氏許國太夫人妣吳氏越
[017-10b]
國太夫人公生七歳知學問為文章鄉里號為神童故
丞相張文節公安撫江西得公以聞真宗召見既賜出
身後二日又召試詩賦論公徐啓曰臣嘗私習此賦不
敢隠真宗益嗟異之因試以他題以為秘書省正字置
之秘閣使得悉讀秘書命故僕射陳文僖公視其學明
年獻其所為文召試中書遷太常寺奉禮郎封祀泰山
推恩遷光禄寺丞數月充集賢校理明年遷著作佐郎
丁父憂去官已而真宗思之即其家起復命淮南發運
[017-11a]
使具舟送之京師從祀太清宫賜緋衣銀魚同判太常
禮院又丁母憂求去官服喪不許今天子始封昇王公
以選為府記室參軍再遷左正言直史館今天子為皇
太子以户部員外郎充太子舍人賜金紫知制誥判集
賢院遷翰林學士充景靈宫判官太子左庶子兼判太
常寺知禮儀院公既以道徳文章佐佑東宫真宗每所
諮訪多以方寸小紙細書問之由是參與機宻凡所對
必以其藁進示不洩其後悉閲真宗閣中遺書得公所
[017-11b]
進藁類為八十巻藏之禁中人莫之見也初真宗遺詔
章獻明肅太后權聴軍國事宰相丁謂樞宻使曹利用
各欲獨見奏事無敢決其議者公建言羣臣奏事太后
者垂簾聴之皆毋得見議遂定乾興元年拜右諫議大
夫兼侍讀學士遷給事中景靈宫副使判吏部流内銓
以易侍講崇政殿遷禮部侍郎知審官院為樞宻副使
遷刑部侍郎上䟽論張耆不可為樞宻使由是忤太后
㫖坐以笏擊其僕悞折其齒罷留守南京大興學校以
[017-12a]
教諸生自五代以來天下學廢興自公始召拜御史中
丞改兵部侍郎兼秘書監資政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
知天聖八年禮部貢舉明年為三司使復為樞宻副使
未拜改叅知政事遷尚書左丞太后謁太廟有請服衮
冕者太后以問公公以周官后服對太后崩大臣執政
者皆罷公為禮部尚書知亳州徙知陳州遷刑部尚書
復召為御史中丞又為三司使知樞宻院事拜樞宻使
再加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慶厯三年三月遂
[017-12b]
以刑部尚書居相位充集賢殿大學士兼樞宻使自公
復召用而趙元昊反師出陕西天下弊於兵公數建利
害請罷監軍無以陣圖授諸將使得應敵為攻守及制
財用為出入之要皆有法天子悉為施行自宫禁先以
率天下而財賦之職悉歸有司卒能以謀臣元昊使聽
約束乃還其王號公為人剛簡遇人必以誠雖處富貴
如寒士罇酒相對歡如也得一善稱之如已出當世知
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輔等皆出其門及為相益務進
[017-13a]
賢材當公居相府時范仲淹韓琦富弼皆進用至於臺
閣多一時之賢天子既厭西兵閔天下困弊奮然有意
遂欲因羣材以更治數詔大臣條天下事方施行而小
人權倖皆不便明年秋㑹公以事罷而仲淹等相次亦
皆去事遂已公既罷以工部尚書知頴州徙知陳州又
徙許州三遷户部尚書拜觀文殿大學士永興軍充一
路都部署安撫使徙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累進階至
開府儀同三司勲上柱國爵臨淄公食邑萬二千户實
[017-13b]
封三千七百户公享年六十有五自少篤學至其病亟
猶手不釋巻有文集二百四十巻嘗奉勑脩土訓及真
宗實録又集類古今文章為集選二百巻其為政敏而
務以簡便其民其於家嚴子弟之見有時事寡姊孝謹
未嘗為子弟求恩澤其在陳州上問宰相曰晏某居外
未嘗有所請其亦有所欲邪宰相以告公公自為表問
起居而已故其薨也天子尤哀悼之賜予加等以其子
裕為崇文院檢討孫及甥之未官者九人皆命以官
[017-14a]
公初娶李氏工部侍郎虛巳之女次孟氏屯田員外郎
虚舟之女封鉅鹿郡夫人次王氏太師尚書令超之女
封榮國夫人子八人長曰居厚大理評事早卒次承裕
尚書屯田員外郎宣禮賛善大夫崇讓著作佐郎明逺
祗徳皆大理評事幾道傅正皆太常寺太祝女六人長
適戸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富弼次適禮部侍郎
三司使楊察其四尚幼孫十有三人公既樂善而稱為
知人士之顯於朝者多公所薦達至擇其女之所從又
[017-14b]
得二人者如此嗚呼可謂賢也已銘曰
有姜之裔齊為晏氏齊在春秋晏顯諸侯傳載桓子嬰
稱於丘其後無聞不亡僅存有煒自公厥聲以振公之
顯聲實相天子天子曰噫予考真宗惟多名臣以臻盛
隆汝初事我王宫東宫以暨相予始卒一躬輔我以徳
有勞於邦公疾在外來歸自洛天子曰留汝予舊學凡
今在庭莫如汝舊孰以畀予惟予聖考今既亡矣孰為
予老何以贈之司空侍中禮則有加予思何窮有篆其
[017-15a]
文在其碑首天子之褒史臣有詔銘以述之永昭厥後 
 
 
 
 
 
 
[017-15b]
 
 
 
 
 
 
  歐陽文粹巻十七


[018-1a]
欽定四庫全書
 歐陽文粹巻十八      宋 陳亮 
  碑銘
   范文正公祐四年五月甲子資政殿學士尚書户部侍郎汝南
文正公薨徐州以其年十有二月壬申𦵏於河南尹樊
里之萬安山下公諱仲淹字希文五代之際世家蘇州
事吳越太宗皇帝時吳越獻其地公之皇考從錢俶朝
[018-1b]
京師後為武寧軍掌書記以卒公生二歳而孤母夫人
貧無依再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
入學舍掃一室晝夜講誦其起居飲食人所不堪而公
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經之㫖為文章論説必本於
仁義祥符八年舉進士禮部選第一遂中乙科為廣徳
司理叅軍始歸迎其母以養及公既貴天子乃贈公曾
祖蘇州粮料院判官諱某為太保祖秘書監諱賛時為
太傅考諱墉為太師妣謝氏為吳國夫人公少有大節其於
[018-2a]
富貴貧賤毁譽懽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於天下
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擇利害為趨捨其所有為必
盡其方曰為之自我者當如是其成與否有不在我者
雖聖賢不能必吾豈苟哉天聖中晏丞相薦公文學以
大理寺丞為秘閣校理以言事忤章獻太后㫖通判河
中府久之上記其忠召拜右司諫當太后臨朝聽政時
以至日大㑹前殿上將率百官為夀有司以具公上疏
[018-2b]
為言天子無北面且開後世弱人主以彊母后之漸其
事遂已又上書請還政天子不報及太后崩言事者希
㫖多求太后時事欲深治之公獨以為太后受託先帝
保佑聖躬始終十年未見過失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徳
初太后有遺命立楊太妃代為太后公諫曰太后母號
也自古無代立者繇是罷其𠕋命是歳大旱蝗奉使安
撫東南使還㑹郭皇后廢率諫官御史伏閤争不能得
貶知睦州又徙蘇州歳餘即拜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
[018-3a]
制益論時政闕失而大臣權倖多忌惡之居數月以公
知開封府開封素號難治公治有聲事日益簡暇則益取古
今治亂安危為上開説又為百官圖以獻曰任人各以
其材而百職修堯舜之治不過此也因指其遷進遲速
次序曰如此而可以為公可以為私亦不可以不察由
是吕丞相怒至交論上前公求對辯語切坐落職知饒
州明年吕公亦罷公徙潤州又徙越州而趙元昊反河
西上復召相吕公乃以公為陕西經畧安撫副使遷龍
[018-3b]
圖閣直學士是時新失大將延州危公請自守鄜延捍
賊乃知延州元昊遣人遺書以求和公以為無事請和
難信且書有僣號不可以聞乃自為書告以逆順成敗
之説甚辯坐擅復書奪一官知耀州未逾月徙知慶州
既而四路置帥以公為環慶路經略安撫招討使兵馬
都部署累遷諫議大夫樞宻直學士公為將務持重不
急近功小利於延州築清澗城墾營田復承平永平廢
寨孰羌歸業者數萬户於慶州城大順以據要害奪賊
[018-4a]
地而耕之又城細腰胡盧於是明珠滅臧等大族皆去
賊為中國用自邉制久隳至兵與將常不相識公始分
延州兵為六將訓練齊整諸路皆用以為法公之所在
賊不敢犯人或疑公見敵應變為如何至其城大順也
一旦引兵出諸將不知所向軍至柔逺始號令告其地
處使徃築城至於版築之用大小畢具而軍中初不知
賊以騎三萬來争公戒諸將戰而賊走追勿過河已而
賊果走追者不渡而河外果有伏賊既失計乃引去於
[018-4b]
是諸將皆服公為不可及公待將吏必使畏法而愛已
所得賜賚皆以上意分賜諸將使自為謝諸蕃質子
縱其出入無一人逃者蕃酋來見召之卧内屏人徹衛
與語不疑公居二歳士勇邉實恩信大洽乃決策謀取
横山復靈武而元昊數遣使稱臣請和上亦召公歸矣
初西人籍為鄉兵者數萬既而黥以為軍唯公所部但
刺其手公去兵罷獨得復為民其於兩路既得孰羌為
用使以守邉因徙屯兵就食内地而紓西人饋輓之勞
[018-5a]
其所設施去而人徳之與守其法不敢變者至今尤多
自公坐吕公貶羣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患之凡
直公者皆指為黨或坐竄逐及吕公復相公亦再起被
用於是二公驩然相約勠力平賊天下之士皆以此多
二公然朋黨之論遂起而不能止上既賢公可大用故
卒置羣議而用之慶厯三年春召為樞宻副使五讓不
許乃就道既至數月以為參知政事每進見必以太
責之公歎曰上之用我者至矣然事有先後而革弊政
[018-5b]
於乆安非朝夕可也既而上再賜手詔趣使條天下事
又開天章閣召見賜坐授以紙筆使䟽於前公惶恐避
席始退而條列時所宜先者十數事上之其詔天下興
學取士先徳行不専文辭革磨勘例遷以别能否減任
子之數而除濫官用農桑考課守宰等事方施行而磨
勘任子之法僥倖之人皆不便因相與騰口而嫉公者
亦幸外有言喜為之佐佑㑹邉奏有警公即請行乃以
公為河東陕西宣撫使至則上書願復守邉即拜資政
[018-6a]
殿學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撫使其知政事纔一歳
而罷有司悉奏罷公前所施行而復其故言者遂以危
事中之賴上察其忠不聽是時夏人已稱臣公因以疾
請鄧州守鄧三歳求知杭州又徙青州公益病又求知
穎州肩舁至徐遂不起享年六十有四方公之病上賜
藥存問既薨輟一日以其遺表無所請使就問其家
所欲為贈以兵部尚書所以哀䘏之甚厚公為人外和
内剛樂善汎愛喪其母時尚貧終身非賔客食不重肉
[018-6b]
臨財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視其私妻子僅給衣食其
為政所至民多立祠畫像其行已臨事自山林處士里
閭田野之人外至四裔莫不知其名字而樂道其事者
甚衆及其世次官爵誌於墓譜於家藏於有司者皆不
論著著其繫天下國家之大者亦公之志也歟銘曰
范於吳越世實陪臣俶納山川及其士民范始來北中
間幾息公奮自躬與時偕逢事有罪功言有違從豈公
必能天子用公其艱其勞一其初終夏童跳邉乗吏怠
[018-7a]
安帝命公徃問彼驕頑有不聽順鋤其穴根公居三年
怯勇隳完兒憐獸擾卒俾徕臣夏人在庭其事方議帝
趣公來以就於治公拜稽首茲為艱哉初匪其難在其
終之羣言營營卒壊於成匪惡其成惟公是傾不傾不
危天子之明存有顯榮沒有贈諡藏其子孫寵及後世
惟百有位可勸無怠
   余襄公
始興襄公既𦵏於曲江之明年其子仲荀走於亳以來
[018-7b]
告曰余氏世為閩人五代之際逃亂於韶自曽髙以來
晦迹嘉遁至於博士府君始有禄仕而襄公繼之以大
曲江僻在嶺表自始興張文獻公有聲於唐為賢相至
公復出為宋名臣盖余氏徙韶厯四世始有顯仕而曲
江寂寥三百年然後再有聞人惟公位登天臺正秩三
品遂有爵土開國鄉州以繼美前哲而為韶人榮至於
褒䘏贈諡始終之寵盛矣盖褒有詔䘏有物贈有告而
諡行考功有議有状合而誌之以閟諸幽有銘可謂備
[018-8a]
矣惟是螭首龜趺揭於墓隧以表見於後世而昭示其
子孫者宜有辭而闕焉敢以為請謹按余氏韶州曲江
人曽祖諱某祖諱某皆不仕父諱某太常博士累贈太
常少卿公諱靖字安道官至朝散大夫守工部尚書集
賢院學士知廣州軍州事兼廣南東路兵馬鈐轄經畧
安撫使柱國始興郡開國公食邑二千六百户食實封
二百户治平元年自廣朝京師六月癸亥以疾薨於金
陵天子惻然輟視朝一日賻以粟帛贈刑部尚書諡曰
[018-8b]
襄明年七月某甲子返𦵏於曲江之龍歸鄉成山之原
公為人質重剛勁而言語恂恂不見喜怒自少博學强
記至於厯代史記雜家小説隂陽律厯外暨浮屠老子
之書無所不通天聖二年舉進士為贛縣尉書判拔萃
改將作監丞知新建縣再遷秘書丞刋校三史充集賢
校理天章閣待制范公仲淹以言事觸宰相得罪諫官
御史不敢言公䟽論之坐貶監筠州酒稅稍徙泰州已
而天子感悟亟復用范公而因之以被斥者皆召還惟
[018-9a]
公以便親乞知英州遷太常博士丁母憂服除遂還為
集賢校理同判太常禮院景祐慶厯之間天下怠於久
安吏習因循多失職及趙元昊以夏叛師出久無功縣
官財屈而民重困天子赫然思振頽弊以修百度既已
更用二三大臣又増置諫官四員使言天下事公其一
人也即改右正言供職公感激奮勵遇事輒言無所回
避姦䛕權倖屏息畏之其補益多矣然亦不勝其怨嫉
也慶厯四年元昊納誓請和将加封𠕋而契丹以兵臨
[018-9b]
境上遣使言為中國討賊且告師期請止毋與和朝廷
患之欲聽重絶夏人而兵不得息不聴生事北邉議未
決公獨以為中國厭兵久矣此契丹之所幸一日使吾
息兵養勇非其利也故用此以撓我爾是不可聽朝廷
雖是公言猶留夏𠕋不遣而假公諫議大夫以報公從
十餘騎馳出居庸關見敵於九十九泉從容坐帳中辯
折徃復數十卒屈其議取其要領而還朝廷遂發夏冊
臣元昊西師既解嚴而北邉亦無事是歳以本官知制
[018-10a]
誥史館修撰而契丹卒自攻元昊明年使來告捷又以
公徃報坐習敵語出知吉州怨家因之中以事左遷將
作少監分司南京公怡然還鄉里闔門謝賔客絶人事
凡六年天子每思之欲用者數矣大臣有不喜者第遷
光禄少卿於家又以為武衛将軍夀州兵馬鈐轄辭不
拜皇祐二年祀明堂覃恩遷衛尉卿明年知䖍州丁父
憂去官而蠻賊儂智髙陷邕州連破嶺南州縣圍廣州
乃即廬中起公為秘書監知潭州即日疾馳在道改知
[018-10b]
桂州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公奏曰賊在東而徙臣西
非臣志也天子嘉之即詔公經制廣東西賊盜乃趨廣
州而智髙復西走邕州自智髙初起交趾請出兵助討
賊詔不許公以為智髙交趾叛者宜聴出兵毋沮其善
意累疏論之不報至是公曰邕州與交趾接境今不納
忿而反助智高乃以便宜趣交趾㑹兵又募儂黄諸
姓酋豪皆縻以職與之誓約使聴節制或疑其不可用
公曰使不與智髙合足矣及智髙入邕州遂無外援既
[018-11a]
而宣撫使狄青㑹公兵敗賊於歸仁智髙走入海邕州
平公請復終喪不許諸将班師以智髙尚在請留公廣
西委以後事遷給事中諫官御史列䟽言公功多而賞
薄再遷尚書工部侍郎公留廣西逾年撫緝完復嶺海
肅然又遣人入特磨襲取智髙母及其弟一人俘於京
師斬之拜集賢院學士久之徙知潭州又徙青州再遷
吏部侍郎嘉祐五年交趾㓂邕州殺五巡檢天子以為
恩信著於嶺外而為交趾所畏者公也驛召以為廣西
[018-11b]
體量安撫使悉發荆湖兵以從公至則移檄交趾召其
臣費嘉祐詰責之嘉祐皇恐對曰種落犯邉罪當死願
留取首惡以獻即械五人送欽州斬於界上公還邕人
遮道留之不得明年以尚書左丞知廣州英宗即位拜
工部尚書代還道病卒享年六十有五公經制五管前
後十年凡治六州所至有惠愛雖在兵間手不釋巻有
文集二十巻奏議五巻三史刋誤四十巻娶林氏封魯
郡夫人子男三人伯莊殿中丞早卒仲荀今為屯田
[018-12a]
外郎叔英太常寺太祝女六人皆適士族孫四人孫女
五人銘曰
余遷曲江仍世不顯奮自襄公有聲甚逺始興開國襲
美於前兩賢相望三百年間偉歟襄公惟邦之直始登
於朝官有言責左右獻納姦䛕屏息慶厯之治實多補
益逢時有事奔走南北功書史官名在夷狄出入艱勤
險夷一徳小人之䜛公廢千里一方有警公起於家威
行信結嶺海幽遐公之在焉帝不南顧胡召其還殞於
[018-12b]
中路返柩來歸韶人負土伐石刻辭立於墓門以貽來
世匪止韶人 
 
 
 
  歐陽文粹巻十八


[019-1a]
欽定四庫全 歐陽文粹巻十九     宋 陳亮 編
  墓銘
   杜正獻公
故太子太師致仕祁國公贈司徒兼侍中杜公諱衍字
世昌越州山隂人也其先本出於堯之後厯三代常為
諸侯後徙其封於杜而子孫散適他國者以杜為氏自
杜赫為秦将軍後三世御史大夫周及其子建平侯延
[019-1b]
年仍顯於漢又九世當陽侯預顯於晉又十有四世岐
國公佑顯於唐又九世而至於祁公其為家有法其吉
凶祭祀齋戒日時幣祝從事一用其家書自唐滅士喪
其舊禮而一切苟簡獨杜氏守其家法不遷於世俗盖
自春秋諸侯之子孫厯秦漢千有餘歳得不絶其世譜
而唐之盛時公卿家法存於今者惟杜氏公自曽髙以
來以恭儉孝謹稱鄉里至公為人尤潔廉自克其為大
臣事其上以不欺為忠推於人以行已取信故其動静
[019-2a]
纎悉謹而有法至考其大節偉如也公享年八十官至
尚書左丞方其六十有九嵗且盡即上書告老明年以
太子少師致仕累遷太子太保太傅太師封祁國公於
其家天子祀明堂遣使者召公陪祠將有所問以疾不
至而歳時存問勞賜不絶公少舉進士高第為揚州觀
察推官知平遙縣通判晉州知乾州遷河東京西路提
㸃刑獄知揚州河東陜西路轉運使入為三司户部副
使拜天章閣待制知荆南府未行以為河北路都轉運
[019-2b]
使遂知天雄軍召為御史中丞判流内銓知審官院拜
樞宻直學士知永興軍徙知并州遷龍圖閣學士復知
永興軍權知開封府康定元年以刑部侍郎同知樞宻
院事即拜副使慶厯三年遷吏部侍郎樞宻使明年以
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公治吏事如其為人其聴獄
訟雖明敏而審覈愈精故屢決疑獄人以為神其簿書
出納推析毫髪終日無倦色至為條目必使吏不得為
姦而已及其施於民者則簡而易行始居平遙嘗以吏
[019-3a]
事適他州而縣民争訟者皆不肯決以待公歸知乾州
未滿嵗安撫使察其治行以公權知鳯翔府二邦之民
争於界上一曰此我公也汝奪之一曰今我公也汝何
有焉夏人初叛命天下苦於兵而自陜以西尤甚吏縁
侵漁調發督廹至民破産不能足徃徃自經投水以死
於是時公在永興語其人曰吾不能免汝然可使汝不
勞爾乃為之區處計較量物有無貴賤道里逺近寛其
期㑹使以次輸送由是物不踴貴車牛芻秣宿食來徃
[019-3b]
如平時而吏束手無所施民比他州費省十六七至於
繕治城郭器械民皆不知開封治京師常撓於權要有
干其法而能不為之屈者世皆以為難至公能使權要
不敢有所干凡其為治以聴㫁盜訟為能否爾獨公始
有餘力省其民事如治他州而畿赤諸縣之民皆被其
惠開封比比出能吏而兼於民政者惟公一人吏部審
官主天下吏員而居職者類以不久遷去故吏得為姦
公始視銓事一日選者三人争某闕公以問吏吏受丙
[019-4a]
賕對曰當與甲乙不能争遂授他闕居數日吏教丙訟
甲負某事不當得公悟召乙問之乙謝曰業已得他闕
不願争公不得已與丙而笑曰此非吏罪乃吾未知銓
法爾因命諸曹各具格式科條以白問曰盡乎曰盡矣
明日勑諸吏無得升堂使坐聴行文書而已由是吏不
得與銓事與奪一出於公月餘翕然聲動京師其在審
官有以賕求官者吏謝不受曰我公有賢名不久見用
去矣姑少待之慶厯之初上厭西兵之久出而民弊亟
[019-4b]
用今丞相富公樞宻韓公及范文正公而三人者遂欲
盡革衆事以修紀綱而小人權倖皆不悅獨公與相佐
佑而公尤抑絶僥倖凡内降與恩澤者一切不與每積
至十數則連封而面還之或詰責其人至慙恨涕泣而
去上嘗謂諫官歐陽脩曰外人知杜某封還内降邪吾
居禁中有求恩澤者每以杜某不可告之而止者多於
所封還也其助我多矣此外人及杜某皆不知也然公
與三人者卒皆以此罷去公多知本朝故實善決大事
[019-5a]
初邉將議欲大舉以擊夏人雖韓公亦以為可舉公争
以為不可大臣至有欲以沮軍罪公者然兵後果不得
出契丹與夏人争銀瓮族大戰黄河外而鴈門麟府皆
警范文正公安撫河東欲以兵從公以為契丹必不來
兵不可妄出范公怒至以語侵公公不為恨後契丹卒
不來二公皆世俗指公與為朋黨者其論議之際盖如
此及三人者將罷去公獨以為不可遂亦罷以尚書左
丞知兖州歳餘乃致仕公自布衣至為相衣服飲食無
[019-5b]
所加雖妻子亦有常節家故饒財諸父分産公以所得
悉與兄弟之貧者俸禄所入分給宗族賙人急難至其
歸老無屋以居寓於南京驛舍者久之自少好學工書
喜為詩讀書雖老不倦推奨後進今世知名士多出其
門居家見賔客必問時事聞有善喜若已出至有所不
可憂見於色或夜不能寐如任其責者凡公所以行之
終身者有能履其一君子以為人之所難而公自謂不
足以名後世遺戒子孫無得紀述嗚呼豈所謂任重道
[019-6a]
逺而為善惟不足者歟曽祖太子少保諱某贈太師祖
鴻臚卿諱某追封吳國公父尚書度支員外郎諱某追
封韓國公皆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娶相里氏封晉
國夫人子男曰詵大理評事訢太常博士訥将作監主
簿詒秘書省正字三子早卒女長適集賢校理蘇舜欽
次適秘閣校理李綖次適單州團練推官張遵道公以嘉祐二年某月某日卒於家其子訢以某年某月某日
𦵏公於應天府宋城縣之仁孝原銘曰
[019-6b]
翼翼祁公率履自躬一其初終惟徳之恭公在於位士
知貪㢘退老於家四方之瞻豈惟士夫天子曰咨爾曲
爾直繩之墨之正爾方員有矩有規人莫之踰公無爾
欺予左予右惟公是毗公雖告休受寵不已宫臣國公
即命於第奕奕明堂萬邦從祀豈無臣工為予執事何
以召之惟公舊徳公不能來予其徃錫君子愷悌民之
父母公雖百齡人以為少不俾黄耉喪予元老寵禄之
隆則有止期惟其不已既去而思銘昭於逺萬世之詒
[019-7a]
   蔡君謨
公諱襄字君謨興化軍仙逰人也天聖八年舉進士甲
科為漳州軍事判官西京留守推官改著作佐郎館閣
校勘慶厯二年以秘書丞集賢校理知諫院兼修起居
注是時天下無事士大夫弛於久安一日元昊叛師久
無功天子慨然厭兵思正百度以修太平既已排羣議
進退二三大臣又詔増置諫官四員使拾遺補闕所以
遇之甚寵公以材名在選中遇事感激無所回避權倖
[019-7b]
畏斂不敢撓法干政而上得益與大臣圖議明年屢下
詔書勸農桑興學校革弊修廢而天下竦然知上之求
治矣於此之時言事之臣無日不進見而公之補益為
尤多四年以右正言直史館出知福州以便親遂為福
建路轉運使復古五塘以溉田民以為利為公立生祠
於塘側又奏減閩人五代時丁口稅之半丁父憂服除
判三司鹽鐡勾院復修起居注今參知政事唐公介時
為御史以直言忤㫖貶春州别駕廷臣無敢言者公獨
[019-8a]
論其忠人皆危之而上悟意解唐公得改英州遂復召
用皇祐四年遷起居舍人知制誥兼判流内銓御史吕
景初吳中復馬遵坐論梁丞相適罷臺職除他官公封
還辭頭不草制其後屢有除授非當者必皆封還之而
上遇公益厚曰有子如此其母之賢可知命特賜冠帔
以寵之至和元年遷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三年以
樞宻直學士知泉州徙知福州未幾復知泉州公為政
精明而於閩人尤知其風俗至則禮其士之賢者以勸
[019-8b]
學興善而變民之故除其甚害徃時閩士多好學而専
用賦以應科舉公得先生周希孟以經術傳授學者常
至數百人公為親至學舍執經講問為諸生率延見處
士陳烈尊以師禮而陳襄鄭穆方以徳行著稱鄉里公
皆折節下之閩俗重凶事而奉浮圖㑹賔客以盡力豐
侈為孝否則深自愧恨為鄉里羞而姦民㳺手無賴子
幸而貪飲食利錢財来者無限極徃徃至數百千人至
有親亡秘不舉哭必破産辦具而後敢發喪者有力者
[019-9a]
乘其急時賤買其田宅而貧者立劵舉債終身困不能
償公曰弊有大於此耶即下令禁止至於巫覡主病蠱
毒殺人之類皆痛㫁絶之然後擇民之聰明者教以醫藥
使治疾病其子弟有不率教令者條其事作五戒以教
諭之久之閩人大便公既去閩人相率詣州請為公立
徳政碑吏以法不許請即退而以公善政私刻於石曰
俾我民不忘公之徳嘉祐五年召拜翰林學士權三司
使三司開封世稱省府為難治而易以毁譽居者不由
[019-9b]
以遷則由以敗而敗者十常四五公居之皆有能名其
治京師談笑無留事尤喜破姦發隠吏不能欺至商財
利則較天下盈虚出入量力以制用必使下完而上給
下暨百司因習蠧弊切磨剗剔久之簿書纎悉紀綱條
目皆可法七年季秋大享明堂後數月仁宗崩英宗即
帝位數大賞賚及作永昭陵皆猝辦於縣官經費外公
應煩愈閒暇若有餘而人不知勞遂拜三司使居二歳
以母老求知杭州即拜端明殿學士以徃三年徙南京
[019-10a]
留守未行丁母夫人憂明年八月某日以疾卒於家享
年五十有六嵗蔡氏之譜自晉從事中郎克以來世有
顯聞其後中衰隠徳不仕公年十八以農家子舉進士
為開封第一名動京師後官於閩典方州領使一路二
親尚皆無恙閩人瞻望咨嗟不榮公之貴而榮其父母
母夫人尤有夀年九十餘飲食起居康强如少者嵗時
為夀母子鬚鬢皆皤然而命服金紫煌煌如也至今閩
人之為子者必以夫人祝其親為父母者必以公教其
[019-10b]
子也公於朋友重信義聞其喪則不御酒肉為位以哭
盡哀乃止嘗㑹飲靈東園坐客有射矢誤中傷人者客
遽指為公矢京師喧然事既聞上以問公公即再拜愧
謝終不自辯退亦未嘗以語人公為文章清遒粹美有
文集若干巻工於書畫頗自惜不妄為人書故其殘章
斷藁人悉珍藏而仁宗尤愛稱之御製元舅隴西王碑
文詔公書之其後命學士撰温成皇后碑文又勑公書
則辭不肯書曰此待詔職也公累官至禮部侍郎既卒
[019-11a]
翰林學士王珪等十餘人列言公賢其亡可惜天子新
即位未及識公而聞其名久也為之惻然特贈吏部侍
郎官其子旻為秘書省正字孫傳及弟之子均皆守將
作監主簿而優以賻䘏以旻尚幼命守吏助給其喪事
曽祖諱顯皇不仕祖諱恭贈工部員外郎父諱琇贈刑
部侍郎母夫人盧氏長安郡太君夫人葛氏永嘉郡君
子男三人曰勺將作監主簿曰旬大理評事皆先公卒
幼子旻也女三人一適著作佐郎謝仲規二尚幼以某
[019-11b]
年某月某日𦵏公於莆田縣某鄉將軍山銘曰
誰謂閩逺而多竒産産非物寳惟士之賢嶷嶷蔡公其
人傑然奮躬當朝讜言正色出入左右彌縫補闕間歸
於閩有政在人食不畏蠱喪不憂貧疾者有醫學者有
師問誰使然孰不公思有髙其墳有拱其木凡閩之人
過者必肅
 
 歐陽文粹巻十九


[020-1a]
欽定四庫全書
 歐陽文粹巻二十     宋 陳亮 編
  墓銘
   尹師魯
師魯河南人姓尹氏諱洙然天下之士識與不識皆稱
之曰師魯盖其名重當世而世之知師魯者或推其文
學或髙其議論或多其材能至其忠義之節處窮達臨
禍福無愧於古君子則天下之稱師魯者未必盡知之
[020-1b]
師魯為文章簡而有法博學强記通知今古長於春秋
其與人言是是非非務窮盡道理乃已不為苟止而妄
隨而人亦罕能過也遇事無難易而勇於敢為其所以
見稱於世者亦所以取嫉於人故其卒窮以死師魯少
舉進士及第為絳州正平縣主簿河南府户曹叅軍邵
武軍判官舉書判拔萃遷山南東道掌書記知伊陽縣
王文康公薦其才召試充館閣校勘遷太子中允天章
閣待制范公貶饒州諫官御史不肯言師魯上書言仲
[020-2a]
淹臣之師友願得俱貶貶監郢州酒稅又徙唐州遭父
喪服除復得太子中允知河南縣趙元昊反陜西用兵
大將葛懐敏奏起為經略判官師魯雖用懐敏辟而尤
為經畧使韓公所深知其後諸將敗於好水韓公降知
秦州師魯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韓公奏得通判秦州遷
知涇州又知渭州兼涇原路經畧部署坐城水落與邉
臣異議徙知晉州又知潞州為政有惠愛潞州人至今
思之累遷官至起居舍人直龍圖閣師魯當天下無事
[020-2b]
時獨喜論兵為叙燕息戍二篇行於世自西兵起凡五
六嵗未嘗不在其間故其論議亦精宻而於西事尤習
其詳其為兵制之說述戰守勝敗之要盡當今之利害
又欲訓土兵代戌卒以減邉用為禦戎長久之䇿皆未
及施為而元昊臣西兵解嚴師魯亦去而得罪矣然則
天下之稱師魯者於其材能亦未必盡知之也初師魯
在渭州將吏有違其節度者欲按軍法斬之而不果其
後吏至京師上書訟師魯以公使錢貸部將貶崇信軍
[020-3a]
節度副使徙監均州酒稅得疾無醫藥舁至南陽求醫
疾革隠几而坐顧稚子在前無甚憐之色與賔客言終
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師魯娶張氏某縣君有
兄源字子漸亦以文學知名前一嵗卒師魯凡十年間
三貶官喪其父又喪其兄有子四人連喪其三女一適
人亦卒而其身終以貶死一子三歳四女未嫁家無餘
貲客其喪於南陽不能歸平生故人無逺邇皆徃賻之
然後妻子得以其柩歸河南以某年某月某日𦵏於先
[020-3b]
塋之次余與師魯兄弟交嘗銘其父之墓矣故不復次
其世家焉銘曰
藏之深固之宻石可朽銘不滅
 誌言天下之人識與不識皆知師魯文學議論材能
 則文學之長議論之髙材能之美不言可知又恐太
 略故條析其事再述於後述其文則曰簡而有法此
 一句在孔子六經惟春秋可當之其他經非孔子自
 作文章故雖有法而不簡也脩於師魯之文不薄矣
[020-4a]
 而世之無識者不考文之輕重但責言之多少云師
 魯文章不合秪著一句道了既述其文則又述其學
 曰通知古今此語若必求其可當者惟孔孟也既述
 其學則又述其論議云是是非非務盡其道理不苟
 止而妄隨亦非孟子不可當此語既述其議論則又
 述其材能備言師魯厯貶自兵興使在陜西尤深知
 西事未及施為而元昊臣師魯得罪使天下之人盡
 知師魯材能此三者皆君子之極美然在師魯猶為
[020-4b]
 末事其大節乃篤於仁義窮達禍福不媿古人其事
 不可徧舉故舉其要者一兩事以取信如上書論范
 公而自請同貶臨死而語不及私則平生忠義可知
 也其臨窮達禍福不媿古人又可知也既已具言其
 文學其論議其材能其忠義遂又言其為仇人挾情
 論告以貶死又言其死後妻子困窮之狀欲使後世
 知有如此人以如此事廢死至於妻子如此困窮所
 以深痛死者而切責當世君子致斯人之及此也春
[020-5a]
 秋之義痛之益至則其辭益深子般卒是也詩人之
 意責之愈切則其言愈緩君子偕老是也不必號天
 叫屈然後為師魯稱怨也故於其銘文但云藏之深
 固之宻石可朽名不滅意謂舉世無可告語但深藏
 牢埋此銘使其不朽則後世必有知師魯者其語愈
 緩其意愈切詩人之義也而世之無識者乃云銘文
 不合不講徳不辨師魯以非罪盖為前言其窮達禍
 福無媿古人則必不犯法況是仇人所告故不必區
[020-5b]
 區曲辨也今止直言所坐自然知非罪矣添之無害
 故勉徇議者添之若作古文自師魯始則前有穆脩
 鄭條輩及有大宋先達甚多不敢㫁自師魯始也偶
 麗之文苟合於理未必為非故不是此而非彼也若
 謂近年古文自師魯始則范公祭文已言之矣可以
 互見不必重出也皇甫湜韓文公墓誌李翺行狀不
 必同亦互見之也誌云師魯喜論兵論兵儒者末事
 言喜無害喜非嬉戯之戲喜者好也君子固有所好
[020-6a]
 矣孔子言回也好學豈是薄顔回乎後生小子未經
 師友苟恣所見豈足聴哉脩見韓退之與孟郊聮句
 便似孟郊詩與樊宗師作誌便似樊文慕其如此故
 師魯之誌用意特深而語簡盖為師魯文簡而意深
 又思平生作文惟師魯一見展巻疾讀五行俱下便
 曉人深處因謂死者有知必受此文所以慰吾亡友
 爾豈恤小子輩哉
   蘇明允
[020-6b]
有蜀君子曰蘇君諱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
義修於家信於鄉里聞於蜀之人久矣當至和嘉祐之
間與其二子軾轍偕至京師翰林學士歐陽脩得其所
著書二十二篇獻諸朝書既出而公卿士大夫争傳之
其二子舉進士皆在髙等亦以文學稱於時眉山在西
南數千里外一日父子隠然名動京師而蘇氏文章遂
擅天下君之文博辯宏偉讀者悚然想見其人既見而
温温似不能言及即之與居愈久而愈可愛間而出其
[020-7a]
所有愈叩而愈無窮嗚呼可謂純明篤實之君子也曽
祖諱祐祖諱杲父諱序贈尚書職方員外郎三世皆不
顯職方君三子曰澹曰渙皆以文學舉進士而君少獨
不喜學年已壮猶不知書職方君縱而不問鄉閭親族
皆怪之或問其故職方君笑而不荅君亦自如也年
十七始大發憤謝其素所徃來少年閉户讀書為文辭
歳餘舉進士再不中又舉茂材異等不中退而歎曰此
不足為吾學也悉取所為文數百篇焚之益閉户讀書
[020-7b]
絶筆不為文辭者五六年迺大究六經百家之説以考
質古今治亂成敗聖賢窮達出處之際得其精粹涵畜
充溢抑而不發久之慨然曰可由是下筆頃刻數千
言其縱横上下出入馳驟必造於深㣲而後止盖其稟
也厚故發之遲志也慤故得之精自來京師一時後生
學者皆尊其賢學其文以為師法以其父子俱知名
號老蘇以别之初脩為上其書召試紫微閣辭不至遂
試秘書省校書郎㑹太常修纂建隆以來禮書乃以
[020-8a]
為霸州文安縣主簿使食其禄與陳州項城縣令姚
同修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巻書成方奏未報而君
以疾卒實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天子
聞而哀之特贈光禄寺丞勑有司具舟載其喪歸於蜀
君娶程氏大理寺丞文應之女生三子曰景早卒軾
某官轍某官三女皆早卒孫曰邁曰遟有文集二十
巻諡法三巻君善與人交急人患難死則䘏養其孤鄉
人多徳之盖晩而好易曰易之道深矣汨而不明者諸
[020-8b]
儒以附㑹之説亂之也去之則聖人之㫖見矣作易傳
未成而卒某年某月某日𦵏於彭山之安鎮鄉可龍里
君生於逺方而學又晚成常歎曰知我者惟吾父與
陽公也然則非余誰宜銘銘曰
蘇顯當世實欒城人以宦留眉蕃蕃子孫自其髙曽鄉
里稱仁偉歟明允大發於文亦既有文而又有子其存
不朽其嗣彌昌嗚呼明允可謂不亡
  墓表
[020-9a]
   瀧岡阡表
嗚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於瀧岡之六十年其子脩始
克表於其阡非敢緩也盖有待也脩不幸生四歳而孤
太夫人守節自誓居貧自力於衣食以長以教俾至於
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為吏㢘而好施與喜賔客其
俸禄雖薄常不使有餘曰毋以是為我累故其亡也無
一瓦之覆一壠之植以庇而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
吾於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於汝也自吾為汝家婦不
[020-9b]
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養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
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吾之始歸也汝父
免於母喪方逾年嵗時祭祀則必涕泣曰祭而豐不如
養之薄也間御酒食則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餘
其何及也始吾一二見之以為新免於喪適然耳既而
其後常然至其終身未嘗不然吾雖不及事姑而以此
知汝父之能養也汝父為吏嘗夜燭治官書屢廢而歎
吾問之則曰此死獄也我求其生不得爾吾曰生可求
[020-10a]
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恨也矧求而有
得邪以其求而得則知不求而死者恨也夫常求其生
猶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顧乳者劒汝而立於旁
因指而歎曰術者謂我歳行在戌將死使其言然吾不
及見兒之立也後當以我語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
用此語吾耳熟焉故能詳也其施於外事吾不能知其
居於家無所矜飾而所為如此是真發於中者邪嗚呼
其心厚於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將有後也汝其勉
[020-10b]
之夫養不必豐要於孝利雖不得博於物要其心之厚
於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脩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學咸平三年進士及第為道州判官泗綿
二州推官又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𦵏沙溪之瀧
岡太夫人姓鄭氏考諱徳儀世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
儉仁愛而有禮初封福昌縣太君進封樂安安康彭城
三郡太君自其家少㣲時治其家以儉約其後常不使
過之曰吾兒不能苟合於世儉薄所以居患難也其後
[020-11a]
脩貶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吾處之有素矣汝能安
之吾亦安矣自先公之亡二十年脩始得禄而養又十
有二年列官於朝始得贈封其親又十年脩為龍圖閣
直學士尚書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終於官
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脩以非才入副樞宻遂參政
事又七年而罷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故自嘉
祐以來逢國大慶必加寵錫皇曾祖府君累贈金紫光禄大
夫太師中書令曽祖妣累封楚國太夫人皇祖府君累
[020-11b]
贈金紫光禄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祖妣累封吳
國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贈金紫光禄大夫太師中書令
兼尚書令皇妣累封越國太夫人今上初郊皇考賜爵
為崇國公太夫人進號魏國於是小子脩泣而言曰嗚
呼為善無不報而遲速有時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積
善成徳宜享其隆雖不克有於其躬而錫爵受封顯榮
褒大實有三朝之錫命是足以表見於後世而庇賴其
子孫矣乃列其世譜具刻於碑既又載我皇考崇公之
[020-12a]
遺訓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於脩者並揭於阡俾知
夫小子脩之徳薄能鮮遭時竊位而幸全大節不辱其
先者其來有自
   周堯
篤行君子曰周君者孝於其親友於其兄弟居父母
喪與其兄某弟某居於倚廬不飲酒食肉者三年其言
必戚其哭必哀除喪而癯然不能勝人事者盖久而後
復自孔子在魯而魯人不能行三年之喪其弟子疑以
[020-12b]
為問則非魯而他國可知也孔子沒而其後世又可知
也今世之人知事其親者多矣或居喪而不哀者有矣
生能事而死能哀或不知喪禮者有矣或知禮而以為
喪主於哀而已不必合於禮者有矣如君者事生盡
喪盡哀而以禮者也禮之失久矣喪禮尤廢也今
之居喪者惟仕宦婚嫁聴樂不為此特法令之所禁爾其衰麻之數哭泣之節處之别飲食之變皆莫知夫
有禮也在上位者不以身率其下在下者無所望於其
[020-13a]
上其遂廢矣乎故吾於周君有所取也君諱堯卿字子
俞道州永明人也天聖二年舉進士官至太常博士
厯連衡二州司理叅軍桂州司録知髙安寧化二縣
判饒州未行以慶厯五年六月朔日卒於朝集之舍享
年五十有一皇祐年某月日葬於道州永明縣之紫
微岡曽祖諱某祖諱某父諱某贈某官母唐氏封某縣
太君娶某氏封某縣君君學長於毛鄭詩左氏春秋家
貧不事生産喜聚書居官禄雖薄常分俸以賙宗族朋
[020-13b]
友人有慢已者必厚為禮以愧之其為吏所居皆有能
政有文集二十巻君有子七人曰諭鼎州司理叅軍曰
詵湖州歸安主簿曰諮曰諷曰諲曰説曰誼皆未仕嗚
呼孝非一家之行也所以移於事君而忠仁於宗族而
睦交於朋友而信始於一鄉推之四海表於金石示之
後世而勸考君之所施者無不可以書也豈獨俾其子孫之不隕也哉
 歐陽文粹巻二十
[021-1a]
 右歐陽文忠公文粹一百三十篇公之文根乎仁義
 而達之政理盖所以翼六經而載之萬世者也雖片
 言半簡猶宜存而弗削顧猶有所去取於其間毋乃
 誦公之文而不知其㫖敢於犯是不韙而不疑也初
 天聖明道之間太祖太宗真宗以深仁厚澤涵養天
 下盖七十年能自衣食以樂生送死而戴白之
 老安坐以嬉童兒幼穉什伯為羣相與鼓舞於里巷
 之間仁宗恭已無為於其上太母制政房闥而執政
[021-1b]
 大臣實得以叅可否晏然無以異於漢文景之平時
 民生及識五代之亂離者盖於是與世相忘久矣而
 學士大夫其文猶襲五代之卑陋中經一二大儒起
 而麾之而學者未知所向是以斯文獨有愧於古天
 子慨然下詔書以古道飭天下之學者而公之文遂
 為一代師法未幾而科舉禄利之文非兩漢不道於
 是本朝之盛極矣公於是時獨以先王之法度未盡
 施於今以為大缺其策學者之辭殷勤切至問以古
[021-2a]
 今繁簡淺深之宜與夫周禮之可行與不可行而一
 時習見百年之治若無所事乎此者使公之志弗克
 遂伸而荆國王文公得乘其間而執之神宗皇帝
 鋭意於三代之治荆公以霸者功利之説飾以三代
 之文正百官定職業脩兵民制國用興學校以養天
 下之才是皆神宗皇帝聖慮之所及者嘗試行之尋
 察其有管晏之所不道改作之意盖見於末命而天
 下已紛然趨於功利而不可禁學者又習於當時之
[021-2b]
 所謂經義者剥裂牽綴氣日以卑公之文雖在而天
 下不復道矣此子瞻之所為深悲而屢歎也元祐間
 始以末命從事學者復知誦公之文未及十年浸復
 荆公之舊迄於宣政之末而五季之文靡然遂行於
 世然其可勝道哉二聖相承十餘年天下之
 治大略舉矣而科舉之文猶未還嘉祐之盛盖非獨
 學者不能上承聖意而科制已非祖宗之舊而況上
 論三代是以公之文學者雖私誦習之而未以為急
[021-3a]
 也故予姑掇其通於時文者以與朋友共之由是而
 不止則不獨盡究公之文而三代兩漢之書盖將自
 求之而不可禦矣先王之法度猶將望之而況於文
 乎則其犯是不韙得罪於世之君子而不辭也雖然
 公之文雍容典雅紆餘寛平反復以達其意無復毫
 髪之遺而其味常深長於言意之外使人讀之藹然
 足以得祖宗致治之盛其關世教豈不大哉初吕文
 靖范文正公以議論不合黨與遂分而公實與焉
[021-3b]
 其後西師既興吕公首薦范富韓三公以靖天下之
 難文正以書自咎歡然與吕公勠力而富公獨念之
 不置夫左右相仇非國家之福而内外相關而不相
 沮盖治道之基也公與范公之意盖如此當是時雖
 范忠宣猶有疑於其間則其用心於聖賢之學而成
 祖宗致治之美者所從來逺矣退之有言仁義之人
 其言藹如也故予論其文推其心存至公而學本乎
 先王庶乎讀是編者其知所趨矣乾道癸巳九月朔
[021-4a]
 陳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