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46 湖廣通志-清-邁柱 (WYG)


[118-1a]
欽定四庫全書
 湖廣通志巻一百十八
  雜紀志
  雜紀者全志之拾遺補闕非齊諧虞初之比也上
  之參考經史網羅軼事足以補名教備法戒次之
  採先賢遺集搜郡邑紀載足以資談助廣見聞若
  夫荒誕不經之事概行澄汰較之前志去取特嚴
  司馬子長有云其言不雅馴搢紳先生難言之今
[118-1b]
  也集腋成裘披沙見寳亦務取其言之雅馴者而
  紀之然事之有關於楚地者亦不至於挂一而漏
  萬矣
 星野曽三壽云自禹貢分荆州域麗翼軫當鶉尾之
 次天文家言之詳矣然起房陵至於彭蠡之西迄武
 陵沅湘廣袤數千里皆楚分域監一邑耳其麗於分
 野不但三十分之一而星野是志何居蓋陰陽之精
 在天成形影移響應固條分縷析也故吳越同一分
[118-2a]
 野乃嵗星所在史墨定知為越斗牛均屬揚州其劍
 光所見張華定識為豐城夫於越猶得比南郡而豐
 城之邑不大於監固知分應微𣺌必有確然不移尺
 寸者詳而著之俾博物君子占象察緯審瑞異而備
 修救未必無小補云又長沙志載晉書桂陽入軫六
 度長沙入軫十六度按言桂陽郡今之州治也今之
 郡治故屬長沙國酃亦長茶鄉舊地非軫六度屬因
 其方隅辨其躔次大約郡及諸州邑入軫六度者十
[118-2b]
 之六入軫十六度者十之四然考騐度分細極微茫
 觀漢費直蔡邕魏陳卓及唐書所分軫度起止未有
 以楚屬軫十六度者似軫十六度猶在壽星之次為
 鄭分也惟譙周京房張衡所論與晉書畧同顧折衷
 為已難矣不特是也凡星附列舍者主其野五車附
 於畢北中一星曰司空主楚女下列十六星中一星
 亦主楚女齊分畢趙分彼附屬於其野而主占於他
 國將長沙及左右轄亦不必專占楚耶翼主樂府主
[118-3a]
 逺客軫主車騎又主冢宰輔臣熒惑主悖亂殘賊疾
 䘮饑兵數者皆不與楚協占其又何以别之耶天無
 不覆地無不載日月無不照臨而獨以經星分野九
 州豈九州之外遂非其散布耶然則天道逺人道邇
 星野之說又何可深求乎聖人不絶天於人亦不以
 天參人蓋絶天於人則天道廢以人參天則人事惑
 五代史書人不書天其㫖微矣
 三楚按三楚其說不一以徙都言則以楚文王都郢
[118-3b]
 楚昭王都鄂楚考烈王都壽春為三楚以分王言則
 以淮以北沛陳汝南南郡為西楚彭城以東至江陵
 為東楚衡山九江江南長沙豫章為南楚以地言則
 以江陵為南楚吳為東楚彭城為西楚考通鑑注文
 穎引史記主分王說孟康引舊名王楚地說師古曰
 孟說是竝未及徙都也三楚之名當以師古為斷
 荆禹貢蔡傳荆州之域北距南條荆山曽氏云有兩
 荆山此荆州之荆非雍州荆岐既旅之荆其南為荆
[118-4a]
 州其北為豫州漢志此荆山在南郡今襄陽郡臨沮
 縣北有荆山南及衡陽即今湖南湖北之地今江西
 亦半屬荆州後漢地理志南郡臨沮侯國有荆山注
 荆州記曰西北三十里清谿谿北即荆山首曰景山
 即卞和抱璞處南都賦注漢水至荆山東流别為滄
 浪之水漢書襄陽郡臨沮注荆山在東北通考荆州
 注北距荆山豫州注西河至荆山今襄陽郡南漳縣
 界熊氏曰荆州地廣北接雍豫南逾五嶺即越南徼
[118-4b]
 越雖上古未通巳在要荒之服東抵揚西抵梁及西
 南夷皆楚地也
 熊湘史記黄帝南至於江登熊湘注熊湘山在長沙
 益縣或云周封熊繹於湘故名熊湘考繹封在周成
 王時何得黄帝時便稱之且繹封丹陽未聞封長沙
 熊湘本山名非以水名也益縣即今益陽縣莫識山
 所在水經注縣在益水之陽今無益水亦或資水之
 殊目也按漢地理志長沙國益陽注湘山在北應劭
[118-5a]
 曰在益水之陽零陵郡都梁注侯國路山資水所出
 東北至益陽入沅益陽縣志熊湘乃二山一為熊耳
 一為湘山封禪書桓公伐楚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
 江漢注益陽東北有熊耳山東西峯如熊耳狀或曰
 熊耳即浮青山湘即修山輿地廣記唐斜山資水出
 焉蓋路山别名㑹夫夷水東北至益陽又益陽北郊
 外十里許地名馬渡西灣其水自縣後過城山橋一
 帶繞城左臂一二里至青草港達於資江據此則益
[118-5b]
 陽固有熊山湘山益水而益水入資非即資也
 方城水經注郡國志曰葉縣有方城郭仲産曰因山
 以表名尸子曰楚狂接輿耕於方城盛𢎞之云葉東
 界有故城始犨縣東至瀙水達泚陽界南北聨絡數
 百里號為方城一謂之長城云酈縣有故城一面未
 詳里數號為長城即此城西隅其間相去六百里南
 北雖無基築皆連山相接而漢水流其南故屈完答
 齊威公云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杜預曰方
[118-6a]
 城山名在葉南未詳孰是按綂志裕州有方城山裕
 之屬為葉秦置南陽郡屬荆州屈完所謂方城其即
 在葉者與蜀楊慎丹鉛餘錄云左傳方城以為城古
 本方本萬字古字萬亦作万故訛爾唐勒奏七論曰
 我本楚也世伯南土自越以至葉垂𢎞境萬里故曰
 萬城也斯說鑿矣
 陪尾安陸府志云去治四十里俗呼横山一名横尾
 禹貢導水至陪尾即此考前漢地理志江夏郡安陸
[118-6b]
 注横尾山在東北古文以為陪尾山晉書江夏郡安
 陸注横尾山在東北古之陪尾山通考安州安陸注
 有陪尾山禹貢蔡傳引漢志安陸之說以為即今安
 州安陸則均以為荆州山矣乃蔡傳又云熊耳外方
 桐栢陪尾皆豫州山今昔山水異稱疆域代割多不
 可考然陪尾上接桐栢似不當即在荆之安陸金氏
 云陪尾徐州山泗水縣桃墟西北為陪尾山泗水所
 出禹貢徐州泗濵浮磬蔡傳泗水名出魯國卞縣桃
[118-7a]
 墟西北陪尾山今襲慶府泗水縣也宋地里志太平
 興國七年以徐州下邳縣建為淮陽軍其西路有襲
 慶府是徐州之陪尾蔡傳亦與金氏合以經文考之
 𨗳淮自桐栢東北㑹於泗沂其為徐州之陪尾明甚
 内方大别禹貢内方至於大别後漢地理志江夏郡
 立章山本内方注荆州記曰山髙三千丈周圍百餘
 里杜預曰在縣西北晉地理志竟陵注章山在東北
 古之内方山蔡傳内方山在江夏郡竟陵縣東今荆
[118-7b]
 門軍長林縣也左傳吳與楚戰楚濟漢而陣自小别
 至於大别今漢陽軍漢陽縣北大别是也水經所云
 在安豐者非考大别在漢江之右漢水入江處三國
 南北時為必爭之地一名翼際山一名魯山以山有
 魯肅祠故名今俗名龜山小别在漢川縣南山形如
 甑一名甑山
 舜耕襄陽志均州土陂窰子舖去州九十里舜避堯
 子耕此水田石阪下即浚井處按平陽府蒲州南歴
[118-8a]
 山為舜耕處括地志蒲州雷首山凡十二名一名歴
 山又名襄山歴山南有舜井豈以襄山之名附㑹其
 說於襄與况耕歴山避堯子乃兩時事安得牽合為
 一耶其誕甚矣
 崇山有二其一在辰之瀘溪為猫狫腹中地其一在
 慈利上有巨壟土人指為驩兠冡尚書所云放驩兠
 於崇山是也舊據丹鉛録引沈佺期自崇山向越裳
 詩其序有崇山越裳四十里杉谷以為在交廣之域
[118-8b]
 為是考通考澧陽注有崇山蔡傳云崇山南裔山在
 今澧州朱子云在澧州慈利縣諸説歴有本据沈序
 誤矣
 赤壁江漢間言赤壁者五漢陽漢川黄州嘉魚江夏
 胡三省云水經注江水自沙羡而東逕赤壁北唐元
 和志赤壁山蒲圻西百二十里北岸烏林與赤壁相
 對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操船處杜佑曰赤壁在鄂
 州蒲圻縣武昌志曹操自江陵追劉備至巴丘遂至
[118-9a]
 赤壁遇周瑜兵大敗取華容道歸赤壁山在今嘉魚
 縣對江北之烏林巴丘即今巴陵華容今石首也按
 赤壁在初蒲圻地今屬嘉魚正今巴陵之下餘言赤
 壁者皆非至黄州赤壁原名赤鼻蘇子瞻特借用耳
 又嘉魚赤壁旁傳有祭風臺為諸葛武侯破曹祭東
 風處按正史無祭東風事此三國演義所載後人附
 㑹遂以名臺烏足信也
 五湖周禮揚州其浸五湖國語史記吳三江五湖之
[118-9b]
 利張勃吳錄五湖太湖之别名王勃文襟三江而帶
 五湖則總言南方之湖洞庭一也青草二也鄱陽三
 也彭蠡四也太湖五也按周禮專就揚言猶言荆之
 浸曰潁湛耳而總南方之湖則太湖特五湖之一洞
 庭青草居其二矣通考岳州洞庭青草在焉注二湖
 相連青草在南洞庭在北荆州記巴陵有青草湖周
 圍數百里日月出没其中一名巴丘湖又名重湖北
 連洞庭南接瀟湘東納汨羅之水每夏秋水泛與洞
[118-10a]
 庭為一水涸則此湖先乾青草生焉杜甫詩洞庭猶
 自在青草續為名又云鮫室圍青草龍堆隱白沙
 三湘寰宇記云長沙府湘潭湘鄉湘隂三縣曰三湘
 蓋俗傳之譌也輿地志云湘水至永州與瀟水合曰
 瀟湘至衡州與蒸水合曰蒸湘至沅江與沅水合曰
 沅湘三湘之名以此前漢地理志長沙國臨湘注應
 邵曰湘水出零山承陽注應邵曰承水源出零陵永
 昌縣界東流注湘承音蒸永州志瀟水經零陵縣西
[118-10b]
 源出九疑山三分石過縣西北合湘水衡州志水經
 云蒸水出重安縣西邵陵界耶薑山東北流至重安
 縣又東合畧塘水又東北逕重安縣南故零陵之鍾
 武縣武水入焉至湘東臨蒸縣北注於湘謂之蒸口
 郡國志云西俯蒸水水氣如蒸故名臨蒸沅由常徳
 府城南河東注龍陽與滄浪水合有詹水出漢壽自
 鼎港與沅合下注洞庭至沅江與湘合今岳州府境
 北有三湘浦侯景起於汝水之南而敗於三湘之浦
[118-11a]
 是也一名侯景浦又岳州府有三江岷江為西澧江
 為中湘江為南皆㑹於此清濁中分一名三江口
 雲夢羅泌路史云楚之二澤也江南為夢江北為雲
 以其跨江相比而謂之雲夢爾雅十藪楚有雲夢後
 世以為一澤故杜預以雲夢藪為巴丘湖酈道元謂
 自江陵東界為雲夢北為雲夢之藪誤矣按左氏春
 秋傳昭公三年鄭朝楚楚子田於江南之夢䢵子之
 女生子文棄之夢中則江南之夢澤定公四年吳入
[118-11b]
 楚楚子涉濉濟江寢於夢中即江北之雲澤也雲土
 夢作乂者雲在前為水所没至是而始得為土夢在
 前雖土而未可作至是始可作而乂之蓋夢地差髙
 而雲下論者不知既以雲夢為一澤復謂古經乃雲
 夢土作乂者非也春秋文耀鈎云大别以東至富春
 九江衡山皆雲夢也而子虛賦云雲夢方九百里南
 有平原廣澤縁以大江而安陸有雲夢縣是合而為
 一矣沈立云雲即今之玉沙監利竟陵等縣夢即今
[118-12a]
 之公安石首建寧等縣自史漢亦然班生志地而華
 容枝江若江夏之安陸皆有雲夢學者遂莫知所適
 從宋山川記郭璞皆以夢為南郡華容巴丘湖則枝
 江也方楚子之涉濉濟江以避吳兵而華容在楚之
 南安陸在楚之東故或者謂避吳之行當不在此謂
 雲在江北而以濟江者為指漢言之益謬
 汨羅水經注汨水西逕羅縣本羅子國也故在襄陽
 宜城縣西楚文王移之於此秦立郡長沙因以為縣
[118-12b]
 謂之羅水汨水又曰西逕玉筍山湘中記曰屈潭之
 左有玉笥山此福地也汨水又西為屈潭即羅淵也
 屈原懐沙自沈於此故淵潭以屈為名昔賈誼史遷
 皆嘗經此彌檝江波投弔於淵淵北有屈原廟廟前
 有碑又甄烈湘中記曰屈潭之左玉笥山屈平見放
 栖於此山作九歌焉今湘陰縣即古羅子國地汨羅
 江名此亦猶湘江之綂稱矣其地在湘隂縣北七十
 里按前漢地里志南郡枝江注故羅國長沙國羅注
[118-13a]
 應劭曰楚文王徙羅子自枝江居此師古曰盛𢎞之
 荆州記云縣北帶汨水水源出豫章芰縣界西流注
 湘㳂汨西北去縣三十里名為屈潭屈原自沈處後
 漢地理志南郡宜城注侯國杜預曰縣西舊羅國後
 徙枝江則羅自宜城徙枝江自枝江再徙湘隂羅故
 侯國江名汨羅汨以水得名羅以國得名也
 沱潛禹貢沱潛既道爾雅曰江出為沱漢出為潛蔡
 傳此則荆州江漢之出者也今按南郡枝江縣有沱
[118-13b]
 水然其流入江而非出於江也華容縣有夏水首出
 於江尾入於沔亦謂之沱若潛水則未有見安陸志
 沱水分自大江逕當陽枝江交界㑹於潛潛水即漢
 分流始入蘆洑河逕縣界東南流為上新口下新口
 入沔陽界又自排沙渡東流為深江入沔陽界南流
 為恩江十里許後與潛合王氏炎曰沱水在今江陵
 府枝江縣土人謂枝江為百里洲夾江沱二水之間
 其與江分處謂之上沱與江合處謂之下沱隋志南
[118-14a]
 郡松滋縣有沱涔即古潛字故史記云沱涔既導今
 松滋縣分為潛江縣矣
 滄浪水故志禹貢漾東流為漢又東流為滄浪之水
 即屈原逢漁父處劉澄之山水記云在沔口按水經
 注武當縣北四十里漢水中有洲曰滄浪洲水曰滄
 浪水即今均州地沔有此水雖非其故處然亦滄浪
 之下流豈後人概稱之若漢沔夏之互名耶又按說
 郛滄浪地名非水名蘇子美卜居吳下前有積水即
[118-14b]
 吳王僚所開池作亭其上名曰滄浪似以為𣺌瀰之
 狀失之矣沔之滄浪亦地名又嶧縣志縣北有滄浪
 淵云即孟子所稱濯纓處尤為失實也
 夏口漢地理志江夏郡注應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
 郡華容為夏水過郡入江故曰江夏晉書武昌注東
 鄂也沙羡注有夏口對沔口有津水經注黄鵠山東
 北對夏口城亦沙羡縣治蓋齊梁之魯山城今之漢
 陽軍即其地所謂夏口也祝穆曰夏口一名魯口似
[118-15a]
 指漢水之口然何尚之云夏口在荆江之中正對沔
 口而章懐太子亦謂夏口戍在鄂州故唐史皆指鄂
 州為夏口蓋本在江北自孫權取對岸夏口之名以
 名之而江北之名始晦
 甘魚口戰國策楚有甘魚之口鮑氏注疑為濟陽高
 魚非也按左氏傳次於魚陂注云竟陵縣城西北有
 甘魚陂
 古舉水黄岡縣栁子港即古舉水春秋所謂栢舉是
[118-15b]
 也元和志又謂麻城東南六十里有龜頭山春秋時
 楚戰於栢舉即此按吳伐楚因唐蔡也傳稱舍舟於
 淮汭自豫章與楚夾漢左司馬戍謂子常曰子㳂漢
 而與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毁其舟還塞大隧直轅
 𡨕阨子濟漢而伐之我自後而擊必敗之今豫章即
 徳安治東之章山大隧𡨕阨者孝感之黄峴南陽之
 平靖二關也吳既因唐蔡而來則其入必由此關故
 司馬戍欲斷其歸路而擊之耳詳其兵勢皆在西北
[118-16a]
 不當繞出東南且自豫章與楚夾漢則栢舉戰地雖
 不可攷大約在徳安平靖之間與黄麻無涉
 浣紗河兩山墨談云偶閲荆州府志載夷陵州有浣
 紗河云伍子胥奔吳道遇浣紗女即其地後人立子
 胥廟於此按吳越春秋伍員初逃楚難越昭關至江
 漁父渡之遂行入吳乞食溧陽㑹女子擊綿於瀨水
 之上筥中有飯女子長跪獻之子胥巳餐而去顧謂
 女子曰掩夫人之壺漿無今其露女子嘆曰妾獨與
[118-16b]
 母居三十年自守貞潔不願從適何宜饋飯與丈夫
 虧越禮義妾不忍也乃投瀨水而死後員入郢還過
 瀬水之上欲報女子以百金而不知其家遂投金水
 中又按張勃史記注子胥乞食處在丹陽溧陽縣縣
 有投金瀨唐時立貞女祠其上李太白為之記是子
 胥遇浣紗女之地在溧陽無疑若夷陵則春秋楚之
 西境其西北乃適秦入蜀之路概之於吳風馬牛不
 相及子胥何緣至是哉
[118-17a]
 鬻熊丹鉛録云唐天寳六載詔祀夏禹於安邑以宗
 伯鬻熊秩宗伯夷配此夏之鬻熊也漢藝文志鬻子
 二十二篇注云名熊為周師文王以下間焉周封之
 為楚祖此則周之鬻熊也舊志引丹鉛錄所述漢志
 之說竝引劉向别錄云鬻子名熊封於楚遂謂鬻熊
 始封於楚而熊繹復封於丹陽考左傳昔我先王熊
 繹杜注楚始封君史記季連之裔曰鬻熊鬻熊子事
 文王蚤卒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
[118-17b]
 熊繹於楚胙以子男之田居丹陽又楚武王三十七
 年隨為楚之周請尊楚號王不聽楚熊通怒曰吾先
 鬻熊文王之師也早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
 令居楚漢地志丹陽郡丹陽注楚之先熊繹所封又
 楚地翼軫分野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
 及漢中汝南郡盡楚分也周成王時封文武先師鬻
 熊之曽孫熊繹於荆為楚子居丹陽是鬻熊原未受
 封至熊繹始封於丹陽也
[118-18a]
 楚郢楚初都丹陽即今枝江縣自文王乃徙都郢杜
 氏通典云今江陵縣城北紀南城是也括地志紀南
 城在荆州江陵城北五十里其後平王所城之郢則
 今江陵縣東北六里故郢城是也左傳鬭亷曰君次
 於郊郢杜注郊郢楚地則郢州地是也昭王自郢遷
 鄀鄀則今宜城與郢州接壤所稱鄢郢是也考烈二
 十二年楚東徙都壽春亦曰郢是楚之稱郢者凡有
 四而其舊都實居紀南城與江陵東北兩處秦拔郢
[118-18b]
 置南郡漢分南郡為江夏故江夏亦有郢名
 黄國顓頊之裔也左傳桓公八年楚子合諸侯於沈
 鹿黄隨不㑹使薳章讓黄而黄始見於經則黄與隨
 為鄰僖公二年齊宋江黄盟於貫則黄又與江為鄰
 至十二年黄人恃諸侯之睦於齊也不共楚職曰自
 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楚遂滅黄杜預注云黄國
 弋陽縣按弋陽縣今河南光州也杜佑通典亦曰光
 州春秋時黄國也而其於黄州則云後為黄國之境
[118-19a]
 文獻通考以此為據一綂志因之止據黄國之境之
 詞遂以黄州為黄國而於光州注下乃云春秋為弦
 黄蔣三國地蓋不復考之春秋漸失其真矣楚紀亦
 謂黄州為古黄國且曰至黄岡觀黄子故墟怪歎東
 坡赤壁賦畧黄子咏孟徳為未考然於舊都所在亦
 有踵誤今考諸書惟杜佑宗杜預之說應為有據竊
 謂黄之鄰隨鄰江正為黄岡麻城之地距荆州適允
 百里又東坡指掌圖亦復相同則今黄州之治信非
[118-19b]
 古黄故國而其四境則黄國所有之地也
 邾國周初封邾於魯至列國滅之徙封於黄乃自杜
 佑而下其說皆未深考通典謂黄州春秋時邾國地
 而於兗州亦指為邾國之境一綂志謂黄州兖州並
 為邾國蓋本通典之誤考春秋邾國曹姓出自陸終
 第五子晏安之後武王封曹挾於邾為附庸今魯國
 鄒縣是也邾近魯而小為楚所倂漢書魯國騶注故
 邾國曹姓二十九世為楚所滅嶧山在北莽曰騶亭
[118-20a]
 應劭曰邾文公卜遷於嶧者也後漢地理志江夏郡
 沙羡邾注地道記曰楚滅邾徙其君此城按今黄州
 昔屬江夏郡是邾本兖州而黄州之邾則楚滅邾自
 兖徙而來者也楚紀又謂楚滅黄徙邾君然考春秋
 楚滅黄在魯僖公世而楚宣王伐邾而徙之則在戰
 國之後固非一時爾
 竟陵漢晉地理志江夏郡竟陵注並云章山在縣東
 北水經沔水經當陽之章山東其竟陵當陽二縣俱
[118-20b]
 見於漢二史惟載竟陵而不言當陽然漢竟陵城在
 長壽南今章山之地正在縣南一百三十五里與荆
 門軍界灘市相對當陽乃在荆門之後臨沮漳而不
 臨沔水寰宇記云長林本漢編縣地晉惠元始分立
 若以禄麻為章山則在編縣而非竟陵境也蓋西魏
 之時曽立基州綂二郡一曰章山郡綂豐鄉縣二曰
 上黄郡綂禄麻縣在西魏時章山上黄已分漢江而
 建郡矣隋文開皇九年廢章山上黄二郡乃更禄麻
[118-21a]
 縣為章山故荆門舊圖經以章山屬長林祿麻屬當
 陽不知西魏章山郡則在漢之東今章山是也隋章
 山縣則在漢之西今禄麻是也西魏所立章山郡當
 在長壽縣之章山而隋文所改禄麻章山縣當在荆
 門祿麻也如唐武徳四年於長林東境置基州竝章
 山縣此則沿襲隋制非西魏所建之地也其荆門集
 所載者乃隋唐之章山非西魏之章山也竟陵雲杜
 童承敘曰竟陵雲杜漢𨽻江夏郡晉分江夏置竟陵
[118-21b]
 郡治石城領二縣梁分竟陵置沔陽郡治雲杜領縣
 無考隋沔陽郡所領縣但存竟陵或名雲杜之邑二
 城迄無定處故志以今天門為竟陵又以其城為雲
 杜城通志以郢為雲杜地一統志又以京山為雲杜
 地安陸志又以郢為漢竟陵縣諸說紛紛莫知所在
 蓋竟陵之名昉於史記世家漢興因以為縣秦漢止
 一竟陵至晉以下郡縣各别安陵志所云謂晉竟陵
 郡治可也謂漢竟陵縣治不可也桑欽水經沔水東
[118-22a]
 過雲杜又云夏水出江東至雲杜入沔今夏水入沔
 處淤塞無考度其勢當經天門地若是則今之縣治
 信雲杜也穀梁傳水北曰陽雲杜在沔陽北故梁置
 沔陽郡治此晉書杜預開揚口起夏水達巴陵胡三
 省引水經注揚水逕竟陵縣北謂之揚口據此則夏
 水入沔處又當為竟陵不為雲杜矣何與欽說異乎
 漢書劉元傳馬武王常拔竟陵擊雲杜李賢註雲杜
 故城在復州沔陽縣西北竟陵故城在郢州長壽縣
[118-22b]
 南賢唐太子所注沔陽長壽皆自當時郢復二州附
 郭之縣而言其曰沔陽西北者正合天門治益可見
 其為古雲杜矣其曰長壽南者則無其地水經書傳
 漢書皆云章山古之内方在竟陵東北而荆門安陸
 漢川志俱有章山未知孰是史記正義竟陵在長壽
 縣南一百五十里頗與賢同水經注巾水西逕揚水
 謂之巾口水西有竟陵故地古鄖國也今天門西三
 十里有巾港港西亦有城城多荒圯蓋自梁已廢正
[118-23a]
 在長壽南百五十里頗與水經註正義合意梁置沔
 陽郡遂省雲杜而徙竟陵於此爾然其相距太近不
 應漢晉二縣竝置一方玉海以沔陽縣為雲杜豈指
 今州治耶
 長沙舊謂長沙之名起於周又曰星沙以星名按遁
 甲記沙土之祗雲陽氏之墟路史曰沙為長沙乃少
 昊氏生胙土於長沙故軫宿之中有長沙世紀亦曰
 其開國也於長沙湘川記秦分黔中以南長沙鄉為
[118-23b]
 長沙郡是長沙之名始於洪荒之世而以之為鄉為
 郡則在後世耳星以沙而得名非沙以星而得名也
 南陽墟殷芸小説云諸葛武侯躬耕於南陽南陽是
 襄陽墟名非南陽郡也出困學紀聞
 新市一綂志在孝感縣後漢王常起兵即此地又云
 新市城在京山縣南三十里漢光武起兵討王莽嘗
 聚於此後置縣曰南新市西魏因改富水按後漢書
 南新市侯國屬江夏郡宋書荆州江夏郡亦有新市
[118-24a]
 縣唐杜佑通典郢州富水縣注後漢新市縣故城在
 縣東北宋淳熈丙午富水縣令張實修縣志雖辨析
 新市而未嘗援及孝感故孝感新市之名不彰竊謂
 前漢地理志江夏郡無新市縣而王常起兵則在前
 漢之季是王常起兵之新市乃安陸縣鄉聚之名非
 縣名也在孝感之北境今新店是巳其後光武起於
 舂陵招致新市兵後漢地理志始有南新市侯國元
 和郡國志元豐九域志俱云後漢於安陸立新市是
[118-24b]
 南新市縣置於後漢蓋在今京山之南境富水之新
 市故城是巳豈可以後漢之南新市即以為前漢王
 常起兵之新市哉又晉書竟陵郡有南新市酈道元
 水經注新市縣在雲杜城屬竟陵郡今之應城京山
 天門皆晉時雲杜縣之域也又齊書郢州江夏郡新
 平左郡司州安陸郡皆有新市縣其郢州東牂牁郡
 又有西新市南新市東新市縣或者即以東西市為
 孝感蓋不知齊之郡縣多淆置耳烏足憑乎夫新市
[118-25a]
 之名不一而孝感新市實與隨之平林為近土人相
 傳為王常起兵處故一綂志存之
 梅山亭章惇梅山亭二詩筆甚遒勁似不可以人廢
 言但首章稱熈寧天子之聖追神堯而陋漢武次章
 自序其績一則曰臣惇入奏陳地圖再則曰臣惇專
 持使令車小人面目和盤托出舊志列於藝文不知
 與濓溪說作何分别也按惇開梅山即今安化縣五
 寨自宋熈寧至今無蠻獠患亦秦之長城也舊不特
[118-25b]
 書以惇為小人故耳立身一敗功不足録可不戒哉
 赤松石室羅泌路史予游炎陵過西陽之鄉值雲陽
 老期我乎山中觀赤松軒轅之壇寺後山之頂為嵗
 祈所赤松子者炎帝之諸侯也既耄移老襄城家於
 石室故齊孔稚元館碑云赤松家於石室之下神農
 行弟子之敬今襄陽之境也而說者乃以為東陽之
 石室山故東陽記北山去郡三十里有赤松廟赤松
 澗云昔徐公遇赤松於此而酈氏水經亦謂赤松子
[118-26a]
 遊金華山自燒而化故今山上有赤松壇載稽非也
 乃黄初平爾初平亦赤松子也炎世赤松迹在襄陽
 不在於此按習鑿齒襄陽傳蔡陽界有赤松子亭下
 有神陂即南都賦所謂松子神陂者也神仙傳云赤
 松子者服水玉神農時為雨師教神農入火炎帝少
 女追言與之俱仙高辛之時復為雨師而列仙傳有
 赤松子輿者在黄帝時啖百草華不穀至堯時為木
 工故傳謂帝俈師之又云堯師之而道家亦有黄帝
[118-26b]
 問赤松子中戒等經此張良所以願從之遊非末世
 之數矣然今西蜀峨睂衡陽在在俱有赤松壇墺豈
 其所寓耶雲陽之迹邇於炎陵可得而詳也
 宋玉宅李君翁詩話卜居云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
 詩人皆以為宋玉事豈卜居亦宋玉擬屈原作耶庾
 信哀江南賦云誅茅宋玉之宅不知何據而言此君
 翁之陋也唐余古渚宫故事曰庾信因侯景之亂自
 建康遁歸江陵居宋玉故宅故其賦曰誅茅宋玉之
[118-27a]
 宅穿徑臨江之府杜子美送李功曹歸荆南云曽聞
 宋玉宅每欲到荆州是也又在䕫府咏懐古蹟云搖
 落深知宋玉悲江山故宅空文藻然子美移居䕫州
 入宅詩云宋玉歸州宅雲通白帝城蓋歸州亦有宋
 玉宅非止荆州也李義山亦云却將宋玉臨江宅異
 代仍教庾信居
 吳芮宅容齋隨筆載漢高祖五年以長沙豫章象郡
 桂林南海立番君吳芮為長沙王十二年以三郡封
[118-27b]
 吳劉濞而豫章亦在其中又趙佗先有南海後擊竝
 桂林象郡則芮所有但長沙一郡耳按芮本為秦番
 陽令故曰番君項羽已封為衡山王都邾邾今之黄
 州也復侵其地故高祖徙之長沙而都臨湘一年薨
 則其去番也久矣今猶指郡正㕔為吳王殿謂芮為
 王時所居及引牛僧孺𤣥怪錄載唐元和中饒州刺
 史齊推女止州宅誕育為神人擊死後有仙官云是
 西漢番陽王吳芮今刺史宅是芮昔時所居皆非按
[118-28a]
 豫章曾封吳王濞則吳王宅恐指濞為王時所居吳
 以國言非以姓言矣饒州刺史宅芮曾為番陽令則
 為芮所居未可知也
 黄陵湘妃羅泌路史云岳之黄陵癸北氏之墓也湘
 之二女虞帝子也歴世以為堯女舜妃者繇秦博士
 之妄對始癸北氏虞帝之第三妃而二女者癸北氏
 之出也一曰宵明一曰燭光見諸汲簡皇甫氏之世
 紀山海經言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者也若九歌
[118-28b]
 之湘君湘夫人則又洞庭山之神爾而羅含度尚之
 徒遽斷以為堯之二女舜之二妃而以黃陵為二妃
 之墓鄭元張華酈道元軰且謂大舜南巡二妃從征
 溺死湘江神遊洞庭之山而出入乎瀟湘之浦為是
 說者徒見堯典有二女之文即以為堯之女而舜之
 妃不復致考厥妄甚矣郭景純云堯之二女舜之二
 妃豈應降小水而為夫人當為天帝之女斯亦繆者
 夫使天帝之女尤不當降小水而為夫人王逸韓愈
[118-29a]
 從而辯之得其情矣且虞帝晚年亦既退聽而禪禹
 南狩之舉總之伯禹而二妃者俱過期頥孰有從狩
 之事哉按帝王世紀云虞帝二妃娥皇無子女英生
 商均封於商今女英之冢在商則此黄陵顯非二女
 之窆而湘祠決匪堯女之靈皆昔人之妄說可知矣
 山海經云舜之二女處河大澤光照百里夫大澤者
 洞庭之謂而光照者威靈之所暨也迄令湘神所保
 靈正百里所謂分風送客者乃正囿一同之間然則
[118-29b]
 湘祠為虞帝之二女復何疑耶沈存中云陟方之時
 二妃皆百餘嵗豈得俱存而且謂之二女乃復不知
 位既久禪匪復陟方之事耶黄伯思輩雖能以退之
 之辯為非然猶以為天帝之女與翁養源於湘江圖
 志述之斯亦惑矣紛紛失据以為舜女蓋自今始
  按孟子言舜卒於鳴條鳴條安邑之西也今舜陵
  在焉禮記雜漢儒之言舜葬蒼梧巳屬附㑹何况
  二妃且無論堯二女即舜之二女亦何縁從其母
[118-30a]
  適洞庭之野哉昌黎黄陵廟碑朱子楚辭集註皆
  辯湘君湘夫人稱謂不同耳據舊事以釋前言亦
  未嘗斷其必然也楚辭多寓言必鑿以實之則求
  虙妃見有娀畱二姚不更妄乎沅湘之俗好祀而
  樂歌甚俚原乃棲玉笥山作九歌託以諷諌原因
  舊俗後人又因原如今俗祀大孤小孤為大姑小
  姑等二妃之有無不足辯也
 杜甫墓宋徐得記舊序謂甫死葬耒陽縣北二里或
[118-30b]
 謂實死於岳陽二說互相詆訾始予官郴道耒陽謁
 甫祠其墓在祠後邑有墓墓有祠耒陽所私而重也
 奚怪焉類苑云甫終耒陽藁葬之元和中其孫嗣業
 始改葬鞏縣元微之為志今考微之作墓志但云子
 美旅殯岳陽及考黄鶴作杜詩年譜云唐𤣥宗幸蜀
 還詔求子美聶令乃積土江上曰死葬於此皆誤也
 𤣥宗崩於寳應元年子美卒於大厯五年後𤣥宗巳
 十年豈有詔求之事再考大厯四年子美有瘞夭近
[118-31a]
 潘岳之句耒陽之墳恐瘞子宗文者後世遂因牛酒
 之語從而附㑹之也又按元微之墓志云子美之孫
 嗣業啟子美柩之襄祔事於偃師途次於荆楚銘云
 合窆我杜子美於首陽之山前平江縣志又云甫卒
 於潭岳之間旅殯岳陽長子宗文卒耒陽次子宗武
 貧病不克葬命其子嗣業啟甫柩祔事偃師則耒陽
 之殯實甫子宗文考河南志偃師首陽有杜甫墓鞏
 縣接壤偃師而甫子曽殯耒陽類苑之譌有繇矣乃
[118-31b]
 一綂志云韓愈詩今春偶客耒陽路悽慘去尋江上
 墓豈微之但為志而不克遷或已遷而故冢尚在耶
 竊謂愈豈亦譌傳於宗文之殯聶令之葬耶
 禹碑夏禹隨山導水功成刻石衡山輿地紀勝云在
 岣嶁峯又傳在衡山縣密雲峯宋嘉定初蜀士因樵
 者引至其所以紙拓碑凡七十二字刻之䕫門隨亡
 去後僉事張季文自長沙得之云是嘉定中何致子
 一摹刻於岳麓書院者皆蝌蚪文字凡七十七字不
[118-32a]
 可曉碑旁小書云古帝禹刻南岳密雲峯山頂之間
 水繞石壇之上何致子一以禹云國家幽得之衆夏
 之書刻之於此詳記在山下小書内三字剥落至明
 嘉靖初國子生沈鎰自謂能辯其文云承帝曰嗟翼
 輔佐卿水處與登鳥獸之門參身魚池而明發爾興
 以此忘家宿岳麓庭智營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
 華岳泰衡宗疏事裒勞餘伸禋嬴塞昏徙南暴昌言
 衣制食備萬國其寧䑕舞蒸奔且謂鎰得此刻請禱
[118-32b]
 夜夢長人挈一古缾授鎰其色黄高尺許上方下圓
 腹外有四金環其口旁横書某宫造三字又有篆文
 如龍鳳草木形寤而忘首一字起誦碑文恍然有省
 因為註釋持以獻湛甘泉甚異之楊慎釋曰承帝曰
 咨翼輔佐卿洲渚與登鳥獸之門參身洪流而明發
 爾興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營形折心罔弗辰往求
 安定華岳泰衡宗疏事裒勞餘伸禋鬰塞昏徙南塗
 衍亨衣制食備萬國其寧竄舞永奔楊時喬釋曰承
[118-33a]
 帝令襲翼為援弼欽塗陸登島潟端鄉邑仔麄流船
 暗歇遲眠即夙迄冬次岳麓□陌裂□析嘂罔墮躔
 往求出竅華恒泰衡嵩陲事裒獻桴挺禋鬱濬墊徙
 南暴幅員節列界聨魑魅䕫魈竄舞蒸㷠郎瑛釋曰
 承帝曰嗟翼輔佐卿水降輿發鳥獸交行參身若流
 祁明癸酉興以此忘家宿岳麓庭智營形折心罔不
 辰往來平定華岳泰衡宗疏事裒勞錫伸禋鬱塞昏
 徙南瀆衍亨衣制食備萬國首寧竄舞永奔按諸家
[118-33b]
 訓釋不同沈所釋本楊愼異十五字郎瑛異十八字
 楊時喬所與同者二十一字且以第三第四第五句
 為三字一讀意義迥别乃慎謂得於碧泉老人鎰語
 甘泉謂得之神人夢授時喬所衍尤佶曲類竹書與
 穆天子傳中語未諧聖經時代荒逺莫質所從孔氏
 所藏尚書魯共王出之壁中當時且謂蝌蚪書廢已
 久無人能識何况後世惟志其遺蹟闕其文義為名
 山中不洩之秘可耳
[118-34a]
 杜預碑晉書杜預好為後世名常言髙岸為谷深谷
 為陵刻石為二碑紀其勲績一沈萬山之下一立峴
 山之上曰焉知此後不為陵谷乎夫預但知陵谷有
 變遷而不知石亦有磨滅此一說也然深谷為陵則
 必實以土然後為陵谷既為陵則石亦埋没豈復可
 見此又不達物理
 巫音吕覧楚之衰也作為巫音注女曰巫楚辭九歌
 巫以事神其女妓之始乎漢曰總章曰黄門倡然齊
[118-34b]
 人歸魯而孔子行秦穆遺戎而由余去又不始於楚
 矣
 槃瓠後漢書南蠻傳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宼帝患其
 侵暴而征伐不尅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
 將軍頭者賞黄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
 畜犬其毛五采名曰槃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羣臣怪
 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帝大喜而計槃瓠不可妻之
 以女又無封爵之道議欲有報而未知所宜女聞之
[118-35a]
 以為帝皇下令不可違信因請行帝不得已乃以女
 配槃瓠槃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經三年
 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後因自相夫妻今
 長沙武陵蠻是也注今辰州瀘溪縣西有武山黄閔
 武陵記曰山髙可萬仞山半有槃瓠石室遥見一石
 仍似狗形蠻俗相傳云是槃瓠象也羅泌路史論槃
 瓠之妄曰予稽夏后氏之書伯益經云卞明生白犬
 是為蠻人之祖卞明黄帝氏之曾孫也白犬者乃其
[118-35b]
 子之名蓋若後世之烏䖘犬子豹奴虎㹠云者非狗
 犬也雖然世之誕妄厥有形影其言之不典亦實自
 於經也按經又言卞明生白犬白犬有二自相牝牡
 郭氏以為自相配合蓋若今之婆羅門半釋迦者注
 鳥有曰鵸□曰□𩀌者一身之間自為牝牡半釋迦
 者其種有五有具男女二體者有半月為女者皆偏
 氣所孕應劭之說原衍於此是殆以白犬為厖爾至
 郭璞張華干寳范蔚宗李延壽梁載言樂史等各自
[118-36a]
 著書枝葉其說人以喜聽而事遂實矣杜君卿固疑
 其誕謂黄金古以斤計至秦始曰鎰一也三代分土
 漢始分人古安有萬家之封二也將軍周末之官三
 也吳姓宜周始有四也佑之難亦當矣按元中記槃
 瓠浮之東南海中是為犬封氏蓋因本風俗通然亦
 不謂蠻人之祖犬木石之象物厥類多矣偶然喚作
 木居士豈特一槃瓠而已耶不然犬戎國之神哉經
 亦有云犬戎國有犬戎神人面而獸身非蠻人之祖
[118-36b]
 也
 賽槃瓠衡人賽槃瓠病及讐怨重事祈許盤古賽之
 日巫者以木為鼓中小而兩頭大如今之杖鼓四尺
 者謂之長鼓二尺者謂之短鼔巫有練帛長二三尺
 畫自盤古而下三皇五帝三王及諸神是日以帛畫
 懸之竿鳴鑼擊鼓吹角巫一人以長鼓遶身而舞兩
 人復以短鼓相向而舞隨口歌唱無復本据讐怨重
 者夜至野地滅燈燭謂之槃黒鼓歌舞罷一會則滋
[118-37a]
 口飲食極其村野夫民之初生有盤古氏史稱盤古
 者言元氣渾渾然盤固也今以木為鼓以遶身為槃
 以滅燭為黒鼓何所取義哉
 離騷篇九歌之數至山鬼巳滿國殤禮魂似多二篇
 五臣云九者陽數之極取簫韶九成之義涉於穿鑿
 姚寛謂如七啟七發不論篇數但九章又何以恰符
 耶竊謂山鬼與正神不同國殤禮魂乃人新死為鬼
 者物以類聚雖三篇實止一篇合前共得九也九章
[118-37b]
 王逸謂放江南作而何以一則稱造都為南行稱朝
 臣為南人又一以思君為西思耶按惜誦思美人抽
 思當是懷王時作涉江以下方是頃襄放江南作原
 初被讒不復在左徒之位也未嘗不在朝也故有使
 齊諫張儀二事再諫被遷於外尋召回又有諌入武
 關一事如惜誦乃見疏懐王後又進言得罪然亦未
 放次則思美人抽思乃進言得罪故懷王置之漢北
 故其視造都與朝臣俱在南也若江南之埜則謂東
[118-38a]
 遷此哀郢篇所以云西思也漢志原賦二十五篇漁
 父以上既滿其數招魂大招兩篇未有著落遂一歸
 宋玉一歸景差李善又以大招篇名改招魂為小招
 試問皆原之徒何以見差之招當為大玉之招當為
 小乎且九歌十一篇淮南劉向皆定以九漢志因之
 而韓昌黎云屈原離騷二十五篇與原賦二十五篇
 之漢志合若不收二招僅二十三篇耳當以此足其
 數可也又王逸以大招或言景差招原為疑知為原
[118-38b]
 作乃謂作於放流九年自招其魂宋晁補之決其為
 原作又不知其招何人蓋原自放流念念不忘懷王
 斷無客死歸葬寂無一言之理謂之為大尊君之詞
 所以别於自招也舊認定景差招原不得不硬添楚
 王舉用等語遂致文義難通矣
  按朱子楚詞集註云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古者
  人死以其衣招之而荆楚之俗乃或以是施之生
  人又曰大招不知何人所作或曰屈原或曰景差
[118-39a]
  自王逸時已不能明矣其謂原作者則曰詞義高
  古非原莫及其謂不然者則曰漢志定著原賦二
  十五篇今自騷經以至漁父已充其目矣其謂景
  差則絶無左騐是以讀書者往往疑之然以宋玉
  大小言賦考之則凡差語皆平淡醇古意亦深靖
  閒退不為詞人墨客浮夸艷逸之態然後乃知此
  篇決為差作無疑也雖其所言有未免於神怪之
  惑逸欲之娛者然視小招則已逺矣其於天道之
[118-39b]
  屈伸動静蓋若粗識其端倪於國體時政又頗知
  其所先後要為近於儒者窮理經世之學予於是
  竊有感焉因表而出之以待後之君子紛紛之說
  要當以此為正
 戒楚二事楚北巡撫黔南王士俊云楚中故事有文
 人所宜重戒者二焉一曰䙝天一曰侮聖宋玉高唐
 賦所謂巫山神女曰朝為雲暮為雨此指神女之所
 司耳非指楚王行幸事也而後世以枕席當之何其
[118-40a]
 敢於䙝天與屈原九歌中所謂湘君湘夫人不知何
 指而秦始皇博士以為堯之二女舜二妃焉後人以
 屈詞哀艷遂加嫚語其尤甚者酉陽雜俎所載李羣
 玉先之以詩繼之以夢何其敢於侮聖與夫雲雨興
 於地降於天雖三尺童子皆知司令最尊也堯女舜
 妃為聖嗣為聖后雖狂愚之夫皆知靈爽不磨也君
 子對青天而常懼敬鬼神而逺之赫赫明明臨之在
 上質之在旁人不畏天地鬼神獨不畏雷霆鈇鉞乎
[118-40b]
 奈何䙝天侮聖之大戾偏出於學士大夫之筆而莫
 之省也其亦悖矣且宋玉諷其君之荒淫而託為謬
 悠不稽之論屈原冀其君之復用而發為美人香草
 之詞蓋有大不得已焉者所謂寓言什九非莊論亦
 非篤論也後人執其說而泥之是陷古人深也執其
 說而泥之而遂入於䙝天侮聖是自陷益深也何弗
 思而蹈此古人作書遇天地等字則肅容遇聖賢名
 字則起立至於下愚則侮且䙝焉何賢不肖相去一
[118-41a]
  至是乎余撫楚時適有監修通志之役因仰體
 朝廷敬
天崇
 聖之至意著為斯戒昭示後學俾有所警惕焉
 
 
 
 
[118-41b]
 
 
 
 
 
 
 
  湖廣通志巻一百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