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s0084 出三藏記集-梁-僧祐 (T@SONG)




出三藏記集序卷第七


釋僧祐撰



* 道行經序第一 釋道安
* 道行經後記第二 未詳作者
* 放光經記第三 未詳作者
* 合放光光讚略解第四 道安法師
* 須真天子經記第五 未詳作者
* 普曜經記第六 未詳作者
* 賢劫經記第七 未詳作者
* 般舟三昧經記第八 未詳作者
* 首楞嚴三昧經法序第九 未詳作者
* 合首楞嚴經記第十 支敏度
* 首楞嚴經後記第十一 未詳作者
* 新出首楞嚴經序第十二 弘充法師
[007-0047a]
* 法句經序第十三 未詳作者
* 阿維越致遮經記第十四 出經後記
* 魔逆經記第十五 出經後記
* 慧印三昧及濟方等學二經序讚第十六 王僧孺撰
* 聖法印經記第十七 出經後記
* 文殊師利淨律經記第十八 出經後記
* 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序第十九 佛念法師
* 合微密持陀隣尼總持三本第二十 支恭明


道行經序第一釋道安



大哉智度。萬聖資通咸宗以成也。地合日照
無法不周。不恃不處累彼有名。既外有名亦
病無形。兩忘玄莫墤然無主。此智之紀也。
夫永壽莫美乎上乾。而齊之殤子。神偉莫美
於凌虛。而同之𠉌滯。至德莫大乎真人。而
比之朽種。高妙莫大乎世雄。而喻之幻夢。由
此論之。亮為眾聖宗矣。何者。執道御有卑高
有差。此有為之域耳。非據真如遊法性冥然
無名也。據真如遊法性冥然無名者。智度之
奧室也。名教遠想者。智度之蘧廬也。然存乎
證者。莫不矉其無生而煌眩。存乎迹者。莫
不忿其蕩冥而誕誹。道動必反優劣致殊眩
誹。不其宜乎。不其宜乎要斯法也。與進度齊
軫。逍遙俱遊。千行萬定莫不以成眾行。得
字而智進全名諸法參相成者。求之此列也。
且其經也。進咨第一義以為語端。追述權便
以為談首行無細而不歷。數無微而不極。言
[007-0047b]
似煩而各有宗。義似重而各有主。瑣見者慶
其邇教而悅寤。宏喆者望其遠標而絕目。
陟者彌高而不能階。涉者彌深而不能測。謀
者慮不能規。尋者度不能盡暨香冥矣。真可
謂大業淵藪。妙矣者哉。然凡諭之者。考文以
徵其理者。昏其趣者也。察句以驗其義者。迷
其旨者也。何則。考文則異同每為辭。尋句則
觸類每為旨。為辭則喪其卒成之致。為旨則
忽其始擬之義矣。若率初以要其終。或忘文
以全其質者。則大智玄通居可知也。從始發
意逮一切智。曲成決著八地無染。謂之智
也。故曰。遠離也。三脫照空四非明有。統鑑諸
法因後成用。藥病雙亡。謂之觀也。明此二行。
於三十萬言。其如視諸掌乎。顛沛造次無起
無此也。佛泥曰後。外國高士抄九十章為道
行品。桓靈之世朔佛齎詣京師。譯為漢文。因
本順旨。轉音如已敬順聖言了不加飾也。然
經既抄撮合成章投。音殊俗異。譯人口傳。
自非三達胡能一一得本緣故乎。由是道行
頗有首尾隱者。古賢論之。往往有滯。仕行恥
此。尋求其本。到于闐乃得。送詣倉垣。出為放
光品。斥重省刪務令婉便。若其悉文將過三
倍。善出無生論空持巧。傳譯如是。難為繼
矣。二家所出足令大智煥爾闡幽。支讖全本
其亦應然。何者。抄經刪削。所害必多。委本從
聖。乃佛之至誡也。安不量末學。庶幾斯心
載詠載玩。未墜于地。撿其所出事本終始。猶
令折傷玷缺戢然無際。假無放光何由解
斯經乎。永謝先喆所蒙多矣。今集所見為解
[007-0047c]
句下。始況現首終隱現尾。出經見異。銓其得
否。舉本證抄敢增損也。幸我同好飾其瑕謫
也。


道行經後記第二未詳作者



光和二年十月八日。河南洛陽孟元士口授。
天竺菩薩竺朔佛時傳言者譯。月支菩薩支
謙時侍者南陽張少安南海子碧。勸助者孫
和周提立。正光二年九月十五日洛陽城西
菩薩寺中沙門佛大寫之。


放光經記第三二十卷者



惟昔大魏頴川朱士行。以甘露五年出家學
道為沙門。出塞西至于闐國。寫得正品梵書。
胡本九十章。六十萬餘言。以太康三年。遣
弟子弗如檀晉字法饒送經胡本至洛陽。住
三年。復至許昌二年。後至陳留界倉垣水南
寺。以元康元年五月十五日。眾賢者共集
議。晉書正寫。時執胡本者于闐沙門無叉羅
優婆塞竺叔蘭口傳。祝太玄周玄明共筆受。
正書九十章。凡二十萬七千六百二十一言。
時倉垣諸賢者等。大小皆勸助供養。至其年
十二月二十四日。寫都訖。經義深奧。又前後
寫者。參挍不能善悉。至太安二年十一月十
五日沙門竺法寂來至倉垣水北寺。求經本
寫時撿取現品五部并胡本。與竺叔蘭更共
考挍書寫。永安元年四月二日訖。於前後所
寫撿最為差定。其前所寫可更取挍。晉胡音
訓暢義難通。諸開士大學文生書寫供養諷
誦讀者。願留三思。恕其不逮也。


合放光光讚略解序第四釋道安


[007-0048a]


放光光讚。同本異譯耳。其本俱出于闐國持
來。其年相去無幾。光讚于闐沙門祇多羅以
泰康七年齎來。護公以其年十一月二十五
日出之。放光分如檀以泰康三年于闐為師
送至洛陽。到元康元年五月。乃得出放光
光讚來四年後光讚出九年也。放光于闐沙
門無叉羅執胡竺。叔蘭為譯言。少事約[利-禾+口/又]
削復重事。事顯炳煥然易觀也而從約必有
所遺。於天竺辭及騰每大簡焉。光讚護公執
胡本。聶承遠筆受。言准天竺事不加飾。悉
則悉矣。而辭質勝文也。每至事首輒多不
便。諸反覆相明又不顯灼也。考其所出。事
周密耳。互相補益所悟實多。恨其寢逸
涼。土九十一年。幾至泯滅。乃達此邦也。斯經
既殘不具。並放光尋出。大行華京。息心居士
翕然傳。焉中山支和上遣人於倉垣。斷絹寫
之。持還中山。中山王及眾僧。城南四十里幢
幡迎經。其行世如是。是故光讚人無知者。昔
在趙魏迸得其第一品。知有茲經而求之不
得。至此會慧常進行慧辯等將如天竺。路經
涼州。寫而因焉。展轉秦雍。以晉泰元元年
五月二十四日乃達襄陽。尋之玩之。欣有所
益。輒記其所長為略解如左。般若波羅蜜
者成。無上正真道之根也。正者等也。不二入
也。等道有三義焉。法身。如也。真際也。
故其為經也。以如為首。以法身為宗也。如
者爾也。本末等爾。無能令不爾也。佛之興滅。
綿綿常存。悠然無寄。故曰如也。法身者一也。
常淨也。有無均淨未始有名。故於戒則無戒
[007-0048b]
無犯。在定則無定無亂。處智則無智無愚。泯
爾都忘二三盡息。皎然不緇。故曰淨也。常道
也。真際者。無所著也。泊然不動湛爾玄齊。無
為也無不為也。萬法有為而此法淵默。故
曰。無所有者是法之真也。由是其經萬行兩
廢。觸章輒無也。何者。癡則無往而非徼。終日
言盡物也。故為八萬四千塵垢門也。慧則無
往而非妙。終日言盡道也。故為八萬四千度
無極也。所謂執大淨而萬行正。正而不害妙
乎大也。凡論般若推諸病之疆服者。理徹者
也。尋眾藥之封域者。斷迹者也。高談其徹
迹者。失其所以指南也。其所以指南者。若假
號章之不住。五通品之不貢高。是其涉百辟
而不失午者也。宜精理其徹迹。又思存其所
指。則始可與言智已矣。何者。諸五陰至薩云
若。則是菩薩來往所現法慧可道之道也。諸
一相無相。則是菩薩來往所現真慧明乎常
道也。可道故後章或曰世俗。或曰說己也。常
道則或曰無為。或曰復說也。此兩者同謂之
智。而不可相無也。斯乃轉法輪之目要。般若
波羅蜜之常例也。


須真天子經記第五未詳作者



須真天子經。太始二年十一月八日。於長安
青門內白馬寺中。天竺菩薩曇摩羅察口授
出之。時傳言者。安文惠帛元信。手受者。聶
承遠張玄伯孫休。達十二月三十日未時訖。


普曜經記第六未詳作者



普曜經。永嘉二年太歲在戊辰五月本齊。菩
薩沙門法護。在天水寺。手執胡本口宣晉
[007-0048c]
言。時筆受者。沙門康殊帛法炬。


賢劫經記第七未詳作者



賢劫經。永康元年七月二十一日。月支菩薩
竺法護。從罽賓沙門得是賢劫三昧。手執口
宣。時竺法友從洛寄來。筆受者趙文龍。使其
功德福流十方普遂蒙恩離於罪蓋。其是經
者。次見千佛。稽受道化受菩薩決。致無生
忍至一切法。十方亦爾。


般舟三昧經記第八未詳作者



般舟三昧經。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天竺菩薩
竺佛朔。於洛陽出。菩薩法護。時傳言者。月
支菩薩支讖授與。河南洛陽孟福字元士。隨
侍菩薩。張蓮字少安筆授。令後普著在。建
安十三年。於佛寺中挍定悉具足。後有寫者。
皆得南無佛。又言。建安三年歲在戊子八月
八日於許昌寺挍定。


首楞嚴三昧經注序第九未詳作者



首楞嚴三昧者。晉曰勇猛伏定意也。謂十住
之人忘當而功顯。不為而務成。蓋勇伏之名
生於希尚者耳。雖功高天下。豈係其名哉。直
以忘業宗而稱立遺稱。故名遺訓三千敷典
誥群生瞻之而弗及。鑽之而莫喻。自非奇致
超玄胡可以應乎。聖錄所謂勇猛者。誠哉難
階也。定意者。謂迹絕仁智有無兼忘。雖復寂
以應感。惠澤者倉生何甞不通惠。以仁智照以
玄宗。所以寂者。未可得而分也。故其篇云。悉
遍諸國亦無所分。於法身不壞也。謂雖從
感若流身充宇宙。豈有為之者哉。謂化者以
不化為宗。作者以不作為主。為主其自忘焉。
[007-0049a]
像可分哉。若至理之可分。斯非至極也。可分
則有虧。斯成則有散。所謂為法身者。絕成虧
遺合散。靈鑒與玄風齊蹤。員神與太陽俱暢。
其明不分萬類殊觀。法身全濟非亦宜乎。故
曰不分無所壞也。首楞嚴者。冲風冠乎知喪。
洪緒在於忘言。微旨盡於七住。外迹顯乎三
權。洞重玄之極奧。耀八特之化筌。插高木
之玄標。建十准以伺能。翫妙旨以調習。既習
釋而知玄。遺慈故慈洽。棄照而照弘也。故有
陶化育物紹以經綸。自非領略玄宗深達奇
趣。豈云究之哉。沙門支道林者。道心冥乎上
世。神悟發於天然。俊朗明徹玄映色空。啟
于往數位敘三乘。余時復疇諮豫聞其一。敢
以不敏係于句末。想望來賢助刪定焉安公經錄云中
平二年十二月八日於支讖所出其經首略如是我聞唯稱佛在王舍城靈鳥頂山中


合首楞嚴經記第十胡文同晉音勇伏定意


支敏度三經謝敷合注共四卷


此經本有記云。支讖所譯出。讖月支人也。漢
桓靈之世。來在中國。其博學淵妙才思測微。
凡所出經類多深玄。貴尚實中不在文飾。今
之小品阿闍貰屯真般舟。悉讖所出也。又
有支越字恭明。亦月支人也。其父亦漢靈帝
之世。來獻中國。越在漢生。似不及見讖也。又
支亮字紀明。資學於讖。故越得受業於亮焉。
越才學深徹內外備通。以季世尚文時好簡
略。故其出經頗從文麗。然其屬辭析理。文而
不越。約而義顯真可謂深入者也。以漢末沸
亂南度奔吳。從黃武至建興中。所出諸經凡
[007-0049b]
數十本。自有別傳記錄。亦云。出此經。今不
見。復有異本也。然此首楞嚴自有小不同。辭
有豐約。文有晉胡。較而尋之。要不足以為
異人別出也。恐是越嫌讖所譯者辭質多胡
音所。異者刪而定之。其所同者述而不改。二
家各有記錄耳。此一本於諸本中辭最省便。
又少胡音。遍行於世。即越所定者也。至大
晉之初。有沙門支法護白衣竺叔蘭。並更譯
此經。求之於義互相發明。拔尋三部勞而難
兼。欲令學者即得其對。今以越所定者。為母
護所出。為子蘭所譯者繫之。其所無者輒於
其位記而別之或有文義皆同。或有義同而
文有小小增減。不足重書者。亦混以為同。雖
無益於大趣。分部章句差見可耳。


勇伏定記曰。元康元年四月九日。燉煌菩薩
支法護。手執胡經口出首楞嚴三昧。聶承遠
筆受。願令四輩覽綜奉宣觀異同意。


首楞嚴後記第十一未詳作者



咸和三年歲在癸酉。涼州刺史張天錫。在州
出此首楞嚴經。于時有月支優婆塞支施崙。
手執胡本。支博綜眾經。於方等三昧特善。
其志業大乘學也。出首楞嚴須賴上金光首
如幻三昧。時在涼州。州內正聽堂湛露軒下
集。時譯者龜茲王子世帛延善晉胡音。延
博解群籍內外兼綜。受者常侍。西海趙潚會
水令馬亦內侍來恭政。此三人皆是俊德。有
心道德時在坐沙門釋慧常釋進行。涼州自
屬辭。辭旨如本不加文飾。飾近俗質近道。文
質兼唯聖有之耳。
[007-0049c]


新出首楞嚴經序第十二釋弘充



首楞嚴三昧者。蓋神通之龍津。聖德之淵府
也。妙物希微。非器像所表。幽玄冥湛。豈情言
所議。冠九位以虛昇。果萬行而圓就。量種智
以窮賢。絕殆庶而靜統。用能靈臺十地扃鐍
法雲。罔象環中神圖自外。然心雖澄一應無
不周。定必凝泊在感斯至。故明宗本則三達
同寂。論善救則六度彌綸。辯威効則強魔慴
淪。語眾變則百億星繁。至乃徵號龍上晦
跡塵光。像告諸乘有盡無滅。斯皆參定之冥
功。成能之顯事。權濟之樞綱。勇伏之宏要矣。
羅什法師。弱齡言道思通法門。昔紆步關右
譯出此經。自雲布已來競辰而衍。中興啟運
世道載昌。宣傳之盛日月彌懋。太宰江夏
王。該綜群籍討論淵敏。每覽茲卷特深遠情。
充以管昧嘗廁玄肆。預遭先匠啟訓音軌。參
聽儒緯髣髴文意。以皇宋大明二年歲次奄
茂。於法言精舍略為注解。庶勉不習之傳。敢
慕我聞之義。如必紕謬以俟君子。


法句經序第十三未詳作者



曇鉢偈者。眾經之要義。曇之言法。鉢者句也。
而法句經別有數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
五百偈。偈者結語。猶詩頌也。是佛見事而
作。非一時言。各有本末。布在眾經。佛一切
智。厥性大仁愍傷天下。出興于世開現道義。
所以解人。凡十二部經總括其要。別有四部
阿含。至去世後。阿難所傳。卷無大小皆稱
聞如是處佛所究暢其說。是後五部沙門各
自鈔釆經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義條別
[007-0050a]
為品。於十二部經靡不斟酌。無所適名。故曰
法句。夫諸經為法言。法句者猶法言也。近世
葛氏傳七百偈。偈義致深。譯人出之。頗使其
渾漫。唯佛難值。其文難聞。又諸佛興皆在
天竺。天竺言語與漢異音。云其書為天書。語
為天語。名物不同。傳實不易。唯昔藍調安侯
世高都尉弗調。譯胡為漢。審得其體。斯以
難繼。後之傳者雖不能密。猶尚貴其實。粗得
大趣。始者維祇難出自天竺。以黃武三年來
適武昌。僕從受此五百偈本。請其同道竺將
炎為譯。將炎雖善天竺語。未備曉漢。其所傳
言或得胡語。或以義出音。近於質直。僕初
嫌其辭不雅。維祇難白。佛言依其義不用
飾。取其法不以嚴其傳。經者當令易曉勿失
厥義。是則為善。座中咸曰。老氏稱。美言不
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書不盡言。言不盡
意。明聖人意深邃無極。今傳胡義實宜經
達。是以自竭受譯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飾。
譯所不解則闕不傳。故有脫失多不出者。然
此雖辭朴而旨深。文約而義博。事均眾經。
章有本故句有義說。其在天竺始進業者。不
學法句。謂之越敘。此乃始進者之鴻漸。深
入者之奧藏也。可以啟蒙辨惑誘人自立。學
之功微。而所包者廣。實可謂妙要者哉。昔
傳此時有所不出。會將炎來。更從諮問受此
偈等。重得十三品。并挍住故有所增定。第
其品目合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
十二章。庶有補益共廣聞焉。


阿維越致遮經記第十四晉言不退轉法輪四卷


[007-0050b]
出經後記


太康五年十月十四日。菩薩沙門法護。於燉
煌從龜茲副使羗子侯。得此梵書不退轉法
輪經。口敷晉言。授沙門法乘使流布。一切咸
悉聞知。


魔逆經記第十五出經後記



太康十年十二月二日。月支菩薩法護。手執
梵書口宣晉言。聶道真筆受。於洛陽城西白
馬寺中始出。析顯元寫使功德流布。一切蒙
福度脫。


慧印三昧及濟方等學二經序讚第十六


王僧孺撰


夫六書相因。懸日月而無改。二字一吐。更
天地而靡渝。雖書不盡言。言非書不闡。言不
盡意。意非言不稱。是以諦聽善思承茲利喜。
俯首屈足恭此受持。若讀若誦。已說今說。一
音一偈莫匪舟梁。一讚一稱動成輪軌。況夫
五力方圓四攝無怠。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流
方等之妙說。得菩提之至因。沐此寶池照茲
法炬。香雲靡靡慧露傍流。出伽耶之妙城。發
娑羅之寶樹。建安殿下含章。基性育德成體。
憓聲溢於秋水。義美光於冬日。事高祖丘兔
圃。名出前意後蒼。損己利人忘我濟物。傍通
兼善無礙無私。若空谷之必應如洪鍾之虛
受。匡法彌道以善為樂。重以植顯因於永
劫。襲妙果於茲生。託意紹隆用心依止。妙達
空有深辨權實。而玉體不安有虧凉暑。行仁
莫顯楚君日見其瘳。施德靡言。漢相方饗其
樂。桂葉龜腦。固風寒之易銷。茘葩鸞骨。更
[007-0050c]
騰飛之可孱。況復慧身方漸善根宿樹。無勞
湔腸澣胃。不待望色察聲。有廣州南海郡民
何規。以歲次協洽月旅黃鍾天監之十四年
十月二十三日。采藥於豫章胡翼山。幸非放
子逐臣。乃類尋仙招隱。登峯十所里。屑若有
來。將循曲陌先限清㵎。或如止水乍有潔流。
方從揭厲且就褰攬。未濟之間忽不自覺。見
㵎之西隅有一長者。語規勿渡。規於時即留。
其人面色正青。徒跣捨屨。年可八九十。面已
皺斂。鬚長五六寸。髭半於鬚。耳過於眉。眉
皆下被。眉之長毛。長二三寸。隨風相靡。脣色
甚赤。語響而清。手爪正黃。指毛亦長二三寸。
著赭布帔。下有赭布泥洹僧。手捉書一卷。遙
投與規。規即捧持望禮三拜。語規可以此經
與建安王。兼言王之姓字。此經若至。宜作三
七日宿齋。若不曉齋法。可問下林寺副公。
副法師者。戒行精苦恬憺無為。遺嗜欲等豪
賤。蔬藿自充禪寂無怠。此長者言畢便去。行
十餘步間。忽不復覩規開卷敬視。名為慧印
三昧經。經旨以至極法身無相為體。理出百
非義踰名相。寂同法相妙等真如。言其慧
宜此理有若恒印心照凝寂。故以三昧為名。
後又有濟諸方等學經。此下又題云。天竺薩
和鞞曰僧迦與海虎王。經旨以流通至教。軌
法有體。所以誡示大士化物方法言若濟諸
蒼氓。宜弘方等之教。方等者大乘之通名。
究竟之弘旨。其軸題云。燉煌菩薩沙門支法
護所出。竺法首筆受。共為一卷。寫以流通。軸
用淳漆。書甚緊潔。點製可觀。究尋義趣。或微
[007-0051a]
或顯。稱在羅閱山著陀隣尼行。無來無去非
住非止。斯蓋鷲嶽鶴林之別記。寶殿孤園之
後述。不殊玉撿靡異寶函。理出希微辭深鉤
致。是唯正說曾匪異端。雖王遵之得四十二
章。安清之出百六十品。無以惑異。


大王沐浴持奉擎跪鑽習。多寫廣述闡揚玄
旨。孰匪醫王即斯藥樹。不待眠瞬無勞苦
口。捨茲六術屏此十巫。昔或授編書於氾
上。受揣術於谷裏。乍有寓言。且或假夢未有
因應。炳發若此其至焉。受命下才式旍上道。
敢因滓賤率此顓蒙。其辭曰。


雷音震響。錄簡青編。匪言曷教。非迹靡傳。是
資妙象。實寄幽筌。照之慧燭。濟以寶船。懇哉
至矣。在應斯圓。覆其靉靆。浸此熙漣。救焚
援溺。去蓋銷纏。灼灼應韓。英英河楚。松孤
桂鬱。鸞栖鵬舉。照野光朝。潤山枯渚。濫源茲
永。覆匱已多。欝為蕃幹。擢此天柯。寄誠梵
表。託好禪阿。接足能仁。心直妙覺。用遺滯
染。是袪塵濁。靡向非真。何背非俗。一忘受
想。將捐味觸。無德不詶。有感必召。吐彼神
決。示我玄要。既蠲既已。留華及少。等以北
恒。均之東耀。


祐少尋經律。竊闚諸部之奧。但一切變易萬
事遷訛。所以古今同異觸類皆有。故魚謬為
魯陶誤成陰。案晉末已來。關中諸賢經錄
云。慧印三昧經。支謙所出。濟方等大乘學經。
法護所出。聖法印經。後記云。晉元康四年。菩
薩沙門支法護。於酒泉出此經。弟子竺法首
筆受。而何規所得經本二經同卷題方等。於
[007-0051b]
法護亂三昧。於支謙實由編寫成。然非為誣
濫。而一往觀覽。容生疑惑。聊記所憶。存之末
塵。故出別記。


聖法印經記第十七天竺名阿遮曇摩文圖出經後記



元康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月支菩薩沙門
法護。於酒泉演出此經。弟子竺法首筆
受。令此深法普流十方大乘常住。


文殊師利淨律經記第十八出經後記



經後記云。沙門竺法護。於京師遇西國寂志
誦出此經。經後尚有數品。其人忘失。輒宣
現者轉之為晉。更得其本補令具足。太康十
年四月八日。白馬寺中。聶道真對筆受。勸助
劉元謀傅公信侯彥長等。


王子法益壞目因緣序第十九


竺佛念造


原夫善惡之運契。猶形影之相顧。受對明驗
凡三差焉。現世中世後世。播九色之深恩。以
悅天妃之耳目。孤禽投王而全命。形受五刖
之切酷。斯現報也。群徒潛淪於幽壑。神陟淪
漂而不改。身酸歷世之殃舋。不曉王子之喪
目。斯中報也。阿蘭從禍於無想。嬰佩永惑
於始終。為著翅之暴狸。飛沈受困而難計。
斯後報也。故聖人降靈必有所由。非務不
務。清白明矣。玄鑒三世弱喪之流。深記來
世坯形之累。趣引入百練之室。自如來逝後
阿育登位。綱維閻浮光被六合。圖形神寺八
萬四千。羅漢御世汜濟億數。國主師宗玄化
滂沛。萬民仰戴而不已。神祇欽賴而愈深。然
王子法益宿植洪業。生在王宮容貌殊特。復
[007-0051c]
受此對靡知緣起。會秦尚書令輔國將軍
宗正卿領城門挍尉使者司隷挍尉姚旻者。
南安郡人也。親姚韶之次兄。字景嶷。文為儒
表。則烈勳於千載。武為邈群。則皎然而獨標。
凡音通實。則辯機而曠遠。執素縱情。則翱
翔而無倫。德也純懿。範也難摸。赫逸幹於群
才。震龍威於昆鋒。然愍永惑之叵救。傷愚
黨之不寤。欲紹先勝之遺迹。竪玄宗於末俗。
故請天竺沙門曇摩難提。出斯緣本。秦建初
六年歲在辛卯。於安定城。三月十八日出。
至二十五日乃訖。胡本三百四十三首盧也。
傳為漢文。一萬八千言。佛念譯音。情義實難。
或離文而就義。或正滯而傍通。或取解於誦
人。或事略而曲備。冀將來之學士令。鑒罪福
之不朽設。有毫氂潤色者。盡銘之於萌兆故
序之焉。


合微密持經記第二十支恭明




* 合微密持陀隣尼總持三本上子是陀隣尼下子是總持總持微密持也
* 佛說無量門微密持經佛說阿難陀目佉尼阿離陀隣尼經
* 佛說總持經一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二本後皆有此名並不別出耳
又別剡西臺曇斐記云。
此經。凡有四本。三本並各二名。一本三名。備如後列。其中文句參差。或胡或漢音殊。或隨義制語。各有左右。依義順文。皆可符同。所為異處。後列得法利三乘階級人數及動地雨華諸天伎樂供養。多不悉備。意所未詳。
一本。一名無量門微密之持。二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此一本名行於世為常舊本。
[007-0052a]
一本。一名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羅尼。二名疾使人民得一切智。
一本。一名無端底門總持之行。二名菩薩降却諸魔堅固於一切智。
一本。一名出生無量門持。二名一生補處道行。三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此本備明法利及動地伎樂事。
四本皆各標前一名於經首。第二第三名不以題經也。後舍利弗請名佛說名皆備如前列。
出三藏記集序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