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a0126 增壹阿含經-東晉-瞿曇僧伽提婆 (T@SONG)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一


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


苦樂品第二十九



(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人出現於世。
云何為四?或有人先苦而後樂;或有人先
樂而後苦;或有人先苦而後苦;或有人先
樂而後樂。


「云何人先苦而後樂?或有一人
生卑賤家,或殺人種、或工師種、或邪道家生,
及餘貧匱乏家,衣食不充,彼人便生彼家。
然復彼人無有邪見,彼便有此見者:有施、
有受者,有今世、後世,有沙門、婆羅門,
有父、有母,世有阿羅漢等受教者,亦有善
惡果報。若彼有極富之家,以知昔日施之德
報,不放逸報。彼若復見無衣食家者,知此
人等不作施德,恒值貧賤。我今復值貧賤,
無有衣食,皆由曩昔不造福故,誑惑世
人,行放逸法,緣此惡行之報,今值貧賤,衣
食不充。若復見沙門、婆羅門修善法者,便
向懺悔,改往所作;若復所有乏匱餘,與人
等分。彼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若生人中,多
財饒寶,無所乏短。是謂此人先苦而後樂。


「何等人先樂而後苦?於是,或有一人生豪
族家,或剎利種、或長者種、或大姓家,及諸富
貴之家,衣食充足,便生彼家。然彼人恒懷邪
見,與邊見共相應,彼便有此見:無施、無受
者,亦無今世、後世之報,亦無父母,世無阿
[021-0655b]
羅漢,亦無有得證者,亦復無有善惡之報。
彼人有此邪見,若復見有富貴之家,而作
是念:『此人久有此財寶耳。』男者久是男,女
者久是女,畜生者久是畜生。不好布施,不
持戒律。若彼見沙門、婆羅門奉持戒者,起
瞋恚:『此人虛偽,何處當有福報之應?』彼
人身壞命終之後,生地獄中;若得作人,在
貧賤家生,無有衣食,身體倮露,衣食不充。
是謂此人先樂而後苦。


「何等人先苦而後
苦?於是,有人生貧賤家,或殺人種、或工師種,
及諸下劣之家,無有衣食,而此人生彼家。
然復彼人身抱邪見,與邊見共相應,彼人
便有此見:無施、無有受者,亦無今世、後世
善惡之報,亦無父母,世無阿羅漢。不好布
施,不奉持戒。若復見沙門、婆羅門,即興瞋
恚向賢聖人;彼人見貧者,言久來有是;見
富者,言久來有是;見父者,昔者是父,見母
者,昔者是母。彼若身壞命終,生地獄中;若生
人中,極為貧賤,衣食不充,是謂此人先苦
而後苦。


「彼云何人先樂而後樂?彼或有一人
生富貴家,或剎利種、或梵志種、或生國王
種、或長者種生,及諸饒財多寶家生,所生之
處無有乏短,彼人便生此家。然復彼人有
等見,無有邪見,彼便有此見:有施、有受
者,有今世、後世,世世有沙門、婆羅門,亦有善
惡之報,有父、有母,世有阿羅漢。彼人若復
見富貴之家饒財多寶者,便作是念:『此人昔
日布施之所致。』若復見貧賤之家,『此人昔
者,皆由不布施故。我今可隨時布施,
[021-0655c]
莫後更生貧賤之家,然常好喜施惠於人。』
彼人若見沙門、道士者,隨時問訊可否之
宜,供給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盡惠
施之。若復命終之後,生善處天上;若在人中,
生富貴之家,饒財多寶,是謂此人先樂而後樂。」


是時,有一比丘白世尊曰:「我觀今世
眾生先苦而後樂,或有眾生於今世先樂
而後苦,或有眾生於今世先苦而後苦,或
有眾生先樂而後樂。」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
「有此因緣,使眾生之類先苦而後樂,亦復
有此眾生先樂而後苦,亦復有此眾生先
苦而後苦,亦復有此眾生先樂而後樂。」


比丘白佛:「復以何因緣先苦而後樂?復
以何因緣先樂而後苦?復以何因緣先
苦而後苦?復以何因緣先樂而後樂?」



尊告曰:「比丘當知,若人壽百歲,正可十十
耳。若使壽終冬、夏、春、秋。若復,比丘!百歲之
中作諸功德,百歲之中造諸惡業,作諸邪
見,彼於異時,或冬受樂,夏受苦。若百歲之
中,功德具足,未曾有短;若復在中百歲之
內,作諸邪見,造不善行,先受其罪,後受
其福。若復少時作福,長時作罪;後生之時少
時受福,長時受罪。若復少時作罪,長復作
罪,彼人後生之時先苦而後苦。若復於少
時作諸功德,分檀布施長復作諸功德分段布施,彼於後生先樂
而後樂。是謂,比丘!以此因緣先苦而後樂,
亦由此因緣先樂而後苦,亦由此因緣先
苦而後苦,亦由此因緣先樂而後樂。」


比丘
白佛言:「唯然,世尊!若有眾生欲先樂而
[021-0656a]
後樂,當行布施,求此先樂而後樂。」


世尊告
曰:「如是,比丘!如汝所言,若有眾生欲成涅
槃及阿羅漢道乃至佛道,當於中行布施,
作諸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
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人出現於世。
云何為四?或有人身樂心不樂;或有人心
樂身不樂;或有人心亦不樂身亦不樂;或
有人身亦樂心亦樂。


「彼何等人身樂心不樂?
於是,作福凡夫人,於四事供養衣被、飲食、
床敷臥具、病瘦醫藥,無所乏短,但不免餓
鬼、畜生、地獄道,亦復不免惡趣中。是謂此
人身樂心不樂。


「彼何等人心樂身不樂?所
謂阿羅漢不作功德,於是四事供養之中,
不能自辦,終不能得,但免地獄、餓鬼、畜
生之道,猶如羅漢維喻比丘。是謂此人
心樂身不樂。


「彼何等人身亦不樂心亦不
樂?所謂凡夫之人不作功德,不能得四事
供養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復不免
地獄、餓鬼、畜生道。是謂此人身亦不樂心亦
不樂。


「彼何等人身亦樂心亦樂?所謂作功
德阿羅漢,四事供養無所短乏,衣被、飲食、
床臥具、病瘦醫藥,復免地獄、餓鬼、畜生道。所
謂尸婆羅比丘是。是謂,比丘!世間有此四
人。是故,比丘!當求方便,當如尸波羅比
丘。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
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021-0656b]
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當說四梵之福。
云何為四?若有信善男子、善女人,未曾起
偷婆處,於中能起偷婆者,是謂初梵之福
也。復次,善男子、善女人,補治故寺者,是
謂第二梵之福也。復次,善男子、善女
人,和合聖眾者,是謂第三受梵之福也。復
次,若多薩阿竭初轉法輪時,諸天、世人勸請
轉法輪,是謂第四受梵之福,是謂四受梵
之福。」


爾時,有異比丘白世尊曰:「梵天之福
竟為多少?」


世尊告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吾今當說。」


諸比丘對曰:「如是。」


世尊告曰:「閻
浮里地東西七千由旬,南北二萬一千由旬,
地形像車,其中眾生所有功德,正可與一
輪王功德等。


「瞿耶尼縱廣三十二萬里,地
形如半月。比丘當知,閻浮地人民,及一輪
王之德,比彼人者,與彼一人德等。


「復次,
比丘!弗于逮人民地縱廣三十六萬里,地形
方正,計閻浮里地及瞿耶尼二方之福,故
不如彼弗于逮一人之福。


「比丘當知,欝單
越縱廣四十萬里,地形如月滿,計三方人民
之福,故不如欝單曰一人之福。


「比丘當知,
計四天下人民之福,故不如四天王之德;
計四天下人民之福及四天王,故不如三
十三天之福;計四天下及四天王、三十三天,
故不如釋提桓因一人之福;計四天下及四
天王及三十三天及釋提桓因,故不如一豔
天之福;計四天下及四天王、三十三天、釋提
桓因豔天,故不如一兜術天之福;計從
四天下至兜術天之福,故不如一化自在
[021-0656c]
天之福;計從四天下至化自在天之福,故
不如一他化自在天之福;計從四天下至
他化自在天之福,故不如一梵天王之福。


「比丘當知,此是梵天之福。若有善男子、善女
人,求其福者,此是其量也。是故,比丘!欲求
梵天福者,當求方便,成其功德。如是,比
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
奉行。


(四)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之類有四種
食,長養眾生。何等為四?所謂揣食或大、或
小,更樂食、念食、識食,是謂四食。


「彼云何名
摶食?彼摶食者,如今人中所食,諸入口
之物可食噉者,是謂摶食。


「彼云何名
更樂食?所謂更樂食者,衣裳、繖蓋、雜香華、熏
火及香油,與婦人集聚,諸餘身體所更樂
者,是謂更樂食。


「彼云何名念
食?諸意中所念所想、所思惟者,或以口說,或
以體觸,及諸所持之法,是謂名為念食。


「彼
云何名識食?所念識者,意之所知,梵天為
首,乃至有想、無想天,以識為食,是謂
識食。


「是謂,比丘!有此四食,眾生之類以
此四食,流轉生死,從今世至後世。是故,諸
比丘!當共捨離此四食。如是,諸比丘!當作
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辯。云何為四?
所謂義辯、法辯、報辯、應辯。


「彼云何名為義
辯?所謂義辯者,彼彼之所說,若天、龍、鬼神之
[021-0657a]
所說,皆能分別其義,是謂名為義辯也。


「彼
云何名為法辯?十二部經如來所說,所謂契
經、祇夜、本末、偈、因緣、授決、已說、造頌、生經、方等、
合集、未曾有,及諸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
漏法,諸法之實不可沮壞,可總持者,
是謂名為法辯。


「彼云何名為辭辯?若前眾
生,長短之語,男語,女語,佛語,梵志、天、龍、鬼神
之語,阿須倫、迦留羅、甄陀羅彼之所說,隨彼
根元與其說法,是謂名為辭辯。


「彼云何名
為應辯?當說法時,無有怯弱,無有畏懼,
能和悅四部之眾,是謂名為應辯。


「我今當
教勅汝,當如摩訶拘絺羅。所以然者,拘絺
羅有此四辯,能與四部之眾廣分別說。如
我今日觀諸眾中,得四辯才,無有出拘絺
羅者。若此四辯,如來之所有,是故諸比丘,當求方
便,成四辯才。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事終不可思
議。云何為四?眾生不可思議;世界不可
思議;龍國不可思議;佛國境界不可思議。
所以然者,不由此處得至滅盡涅槃。


「云
何眾生不可思議?此眾生為從何來?為從
何生?復從何起,從此終
當從何生?如是,眾生不可思議。


「云何世界
不可思議?諸有邪見之人:世界斷滅、世界不
斷滅,世界有邊、世界無邊,是命、是身,非命、非
身,梵天之所造,諸大鬼神作此世間耶?」



時,世尊便說此偈:
[021-0657b]


「 「梵天造人民,
 世間鬼所造,
 或能諸鬼作,
 此語誰當定?
 欲恚之所纏,
 三者俱共等,
 心不得自在,
 世俗有災變。」



「如是,比丘!世間不可思議。


「云何龍界不可
思議?云何此雨為從龍口出耶?所以然
者,雨滴不從龍口出也。為從眼、耳、鼻出
耶,此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雨渧不從眼、
耳、鼻出也,但龍意之所念,若念惡亦雨,若念
善亦雨,亦由本行而作此雨。所以然者,
今須彌山腹有天,名曰大力,知眾生心之
所念,亦能作雨,然雨不從彼天口出,眼、耳、
鼻出也。皆由彼天有神力故,而作此雨。
如是,比丘!龍境界不可思議。


「云何佛國境界
不可思議?如來身者,為是父母所造耶?此亦
不可思議。所以然者,如來身者,清淨無瑕穢
受諸天氣。為是人所造耶?此亦不可思議。
所以然者,以過人行。如來身者,為是大
身耶,此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如來身者,不
可造作,非諸天所及。如來壽為短耶?此
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如來有四神足。如
來為長壽耶?此亦不可思議。所以然者,然
復如來故與世間周旋,與善權方便相應。
如來身者,不可摸則,不可言長、言短。音
響亦不可法則,如來梵音,如來智慧、辯才
不可思議,非世間人民之所能及。如是佛
境界不可思議。


「如是。比丘!有此四處不可
思議,非是常人之所思議。然此四事無善
根本,亦不由此得修梵行,不至休息之
[021-0657c]
處,乃至不到涅槃之處,但令人狂惑,心意
錯亂,起諸疑結。


「所以然者,比丘當知,過去
久遠,此舍衛城中有一凡人,便作是念:『我
今當思議世界。』是時,彼人出舍衛城,在一
華池水側,結跏趺坐,思議世界:『云何世界
成?云何敗?誰造此世界?此眾生類為從
何來?為從何出?為何時生?』是時,彼人思
議,此時便見池水中有四種兵出入。是
時,彼人復作是念:『我今狂惑,心意錯亂,世間
無者,我今見之。』時,彼人還入舍衛城,在里
巷之中作是說:『諸賢當知,世界無者,我今
見之。』


「是時,眾多人報彼人曰:『云何世間無
者,汝今見之?』時,此人報眾多人曰:『我向者
作是思惟:「世界為從何生?」便出舍衛城,在
華池側,作是思議:「世界為從何來?誰造
此世界?此眾生類從何來?為誰所生?若
命終者當生何處?」我當思議,此時,便見
池水中有四種兵出入,世界無者,我今見
之。』是時,眾多人報彼人曰:『如汝實狂愚,池
水之中那得四種兵?諸世界狂惑之中,汝
為最上!』


「是故,比丘!我觀此義已,故告汝
等耳。所以然者,此非善本功德,不得修
梵行,亦復不得至涅槃處。然思議此者,
則令人狂,心意錯亂。然比丘當知,彼人實
見四種之兵。所以然者,昔日諸天與阿須
倫共鬪,時,諸天得勝,阿須倫不
如。是時,阿須倫便懷恐怖,化形極使小,從
藕根孔中過。佛眼之所見非餘者所及。


「如是比丘!當思議四諦。所以然者,此
[021-0658a]
四諦者,有義、有理,得修梵行,行沙門法,得
至涅槃。是故,諸比丘!捨離此世界之法,當
求方便,思議四諦。如是,諸比丘!當作是
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神足。云何為
四?自在三昧行盡神足;心三昧行盡神足;精
進三昧行盡神足;誡三昧行盡神足。


「彼云何
為自在三昧行盡神足?所謂諸有三昧,自在
意所欲,心所樂,使身體輕便,能隱形極細,
是謂第一神足。


「彼云何有心三昧行盡神足?
所謂心所知法,遍滿十方,石壁皆過,無所罣
礙,是謂心三昧行盡神足。


「彼云何名
為精進三昧行盡神足?所謂此三昧無有
懈倦,亦無所畏,有勇猛意,是謂名為精
進三昧行盡神足。


「彼云何名為誡三昧行盡
神足?諸有三昧,知眾生心中所念,生時、滅時,
皆悉知之。有欲心、無欲心,有瞋恚心、無
瞋恚心,有愚癡心、無愚癡心,有疾心、無疾
心,有亂心、無亂心,有少心、無少心,有大
心、無大心,有量心、無量心,有定心、無定
心,有解脫心、無解脫心,皆悉了知,是謂
名為誡三昧行盡神足。


「是故諸,比丘!有此四
神足,欲知一切眾生心中所念者,當修行
此四神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
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起愛之法。若
比丘愛起時便起。云何為四?比丘緣衣服
[021-0658b]
故便起愛;由乞食故便起愛;由床坐
故便起愛;由醫樂故比丘便起愛。是謂,
比丘!有此四起愛之法,有所染著。


「其有比
丘著衣裳者,我不說此人。所以然者,彼
未得衣時,便起瞋恚,興想著念。其有比丘
著是食者,我不說此人。所以然者,彼未
得乞食時,便興瞋恚,興想著念。其有比丘
著床坐者,我不說此人。所以然者,彼未
得床座時,便興瞋恚,興想著念。其有比
丘著醫藥者,我不說此人。所以然者,彼
未得醫藥時,便興瞋恚,起想著念。


「比丘當
知,我今當說衣裳二事,亦當親近,亦當不
親近。云何親近?云何不親近?若得衣裳,極
愛著衣者起不善法,此不可親近;若復得
衣裳起善法心不愛著,此可親近。若乞食
時起不善法,此不可親近;若乞食時起善
法,此可親近。若得床座時起不善法,此不
可親近;若得床座時起善法,此可親近,
醫藥亦爾。


「是故,諸比丘!當親近善法,除去
惡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欲使檀越施
主,獲其功德,受福無窮,得甘露城


爾時,世
尊便說此偈:


「 「衣裳用布施,
 飲食床臥具,
 於中莫起愛,
 不生諸世界。」」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九)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大河水從
阿耨達泉出。云何為四?所謂恒伽、新頭、婆
叉、私陀。彼恒伽水東流牛頭口出,新頭
[021-0658c]
南流師子口出,私陀西流象口中出,婆叉北
流從馬口出。是時,四大河水遶阿耨達
泉已,恒伽入東海,新頭入南海,婆叉入西
海,私陀入北海。


「爾時,四大河入海已,無復
本名字,但名為海。此亦如是。有四姓。云何
為四?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種,於如來所,
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無復本姓,
但言沙門釋迦弟子。所以然者,如來眾者,其
猶大海,四諦其如四大河,除去結使,入於
無畏涅槃城。


「是故,諸比丘!諸有四姓,剃除鬚
髮,以信堅固,出家學道者,彼當滅本名字,
自稱釋迦弟子。所以然者,我今正是釋迦
子,從釋種中出家學道。比丘當知,欲論生
子之義者,當名沙門釋種子是。所以然者?
生皆由我生,從法起,從法成。是故,比丘!當
求方便,得作釋種子。如是,諸比丘!當作
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〇)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等心。云何
為四?慈、悲、喜、護,以何等故名為梵堂?比丘
當知,有梵、大梵名千,無與等者,無過上
者,統千國界,是彼之堂,故名為梵堂。比丘!
此四梵堂所有力勢,能觀此千國界,是故名
為梵堂。


「是故,諸比丘!若有比丘欲度欲界
之天,處無欲之地者,彼四部之眾當求方
便,成此四梵堂。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一
[021-065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