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d0071 玄珠錄--王暉 (HFL)


[001-001a]
玄珠録卷上
    洪元王玄覽法師口訣
十方諸法並可言得所言諸法並是虛妄其
不言之法亦對此妄言法既妄不言亦妄此
等既並是妄何處是眞即妄等之法並悉是
眞此等既悉是眞前者何故言妄爲起言故
所以說妄何故說眞爲起言故所以說眞何
故起言欲達彼耳故彼何須聽欲通心故何
故通心令得道故
萬物禀道生萬物有變異其道無變異此則
[001-001b]
動不乖寂如本/印字以物禀道故物異道亦異此
則是道之應物如泥/印字將印以印泥泥中無數
字而本印字不减此諭道動/不乖寂本字雖不减復
能印多泥多泥中字與本印字同此諭物動/道亦動
故曰既以與人己愈有
道無所不在皆屬道應若以應處爲是者不
應不來其應即死若以不應處爲是者其應
若來不應處又死何處是道若能以至爲是
者可與不可俱是道若以爲非者可與不可
俱非道道在境智中間是道在有知無知中
[001-002a]
間覼縷推之自得甚正正之實性與空合德
空故能生能滅不生不滅
道能遍物即物是道物既生滅道亦生滅爲
物是可道皆是物爲道是常物皆非常
經云自僞不别眞請問眞道之行答境盡行
周名爲正道舒心遍境出智依他他處若周
則爲大體大體既就即隳小身兼以小身並
同境分常以心道爲能境身爲所能能所互
用法界圓成能所各息而眞體常寂
問經云道與衆生相結連若爲同異答道與
[001-002b]
衆生亦同亦異亦常亦不常何者道與衆生
相因生所以同衆生有生滅其道無生滅所
以異異法不同處名亦不相待難名既不相
待云何輒得名於同輒得名於異輒得言於
常及言於非常答其法中各無比故各無因
故由何得其名若許有名者明知一法有兩
名若許無名者明知一法無一名答我但彊
言之所以有其名雖彊即一時彊是同亦是
異是常是無常忘即一時忘非同亦非異非
常非無常其法眞實性無彊無不彊無常無
[001-003a]
不常云何於無中而彊立名字答入默難其
法若定是於默天下無彊者若也有彊者其
默還非眞又答只爲見默故所以於中會見
彊其默元來無明知亦無彊
論云道性衆生性皆與自然同衆生禀道生
衆生是道不答衆生禀道生衆生非是道何
者以非是道故所以須脩習難若衆生非是
道而脩得道者乃得身外道衆生元不云何
言脩得道衆生無常性所以因脩而得道其
道無常性所以感應衆生脩衆生不自名因
[001-003b]
道始得名其道不自名乃因衆生而得名若
因之始得名明知道中有衆生衆生中有道
所以衆生非是道能脩而得道所以道非是
衆生能應衆生脩是故即道是衆生即衆生
是道超即一時起忘即一時忘其法眞實性
非起亦非忘亦非非起忘入等存之行者自
了得理則存存中帶忘則觀觀中得通則存
道與衆生互相因若有衆生即有道衆生既
無道亦無衆生與道而同彼衆生與道而俱
順云何立法教獨勸衆生脩衆生若得道得
[001-004a]
道離所脩道若應衆生道即離所習經既不
許著何得有修習所言修習者法因妄立名
妄法既非眞教言並糟粕何故苦執教而言
有所脩是故道與衆生教三皆不可得三既
不可得亦乃非是空不合亦不離眞實之如
是衆生與道不相離當在衆生時道隱衆生
顯當在得道時道顯衆生隱只是隱顯異非
是有無别所以其道未顯時脩之欲遣顯衆
生未隱時捨三欲遣隱若得衆生隱大道即
圓通圓通則受樂當其道隱時衆生具煩惱
[001-004b]
煩惱則爲苦避苦欲求樂所以教遣脩脩之
既也證離脩復離教所在皆解脫假號爲冥
眞道常隨生死與生死而俱彼衆生雖生道
不生衆生雖死道不死衆生若死其道與死
合衆生若生其道與生合經生歷死常與道
合方可方不可若可於死者生方則無道若
可於生者死方則無道其道無可無不可所
以知道常生死而非常生死之外無别道其
道之外無别生死生死與道不相捨離亦未
曾即合常有生死故所以不可即不捨生死
[001-005a]
故所以不可離入等從等入觀觀通入存存
若忘復觀觀不妨存存不妨觀觀即存於存
存即存於觀存觀不一不二亦一亦二入等
復觀而存之
諸法若起者無一物而不超起自衆生超道
體何曾起諸法若忘者無一物而不忘忘自
衆生忘道體何曾忘道之眞實性非起亦非
忘若言眞是非起忘起忘因何有道即不遍
於起忘由何得名道由何名起忘還因起忘
知實性復因實性識超忘成即一時成滅即
[001-005b]
一時滅入等諭明闇雖生滅未曾捨虛空虛
空雖常住未曾捨明闇明闇有生滅虛空不
生滅虛空有明闇明闇非虛空只是明闇空
復是空明闇明闇與空不曾一不曾二亦是
一亦是二四語之中道不一亦不二亦非一
非二入等乃存常以所知爲己身以能知爲
己心即知見等法爲可道知見性空爲眞道
知見無邊爲大身似見爲大眼似聲爲大耳
識所知爲大心大心性空爲解脫解脫即心
漏盡心漏盡即身漏盡身漏雖盡而非無此
[001-006a]
等而即體常空能觀所觀總同屬心亦同屬
境心之與境各處其方實不徃來從何而起
若悟起同不起即得於心定矣
一切衆生欲求道當滅知見知見滅盡乃得
道矣雖衆生死滅後知見自然滅何假苦勸
脩彊令滅知見釋死不自由死死時由他死
死後知見滅此滅並由他後身出生時生時
會由他知見隨生起所以身被縛不得道矣
若使身在未滅時自由滅知見當至身滅時
知見先以無至己後生時自然不受生無生
[001-006b]
無知見是故得解脫贊曰
死不自由死 死後由他生 知見由我滅
由我後不生
身有重先了身中諸有既空其空亦空心有
天遊空有俱空心無所係
將巡以約人隨人有始終將巡以約環隨環
無始終何以故人環共生巡故其巡處三相/亦四相隨人
隨環自/隨隨空難此巡處在何方人環元不增云何
得有巡答諦而觀此巡不在人環外而得有
此巡巡又非聲色畢竟皆空行者當以知知
[001-007a]
於巡其巡既空知亦空其知既空則同無知
無知之中無巡無空無空則無知無知誰當
與此等既無不有知亦無有無知又曰其若
有知却有名無知其知元不有無有無無知
心中本無知對境始生知心中非無知不對
剩無知人道木火亦然故曰無常可使有有
常可使無因有對不對有知有不知不因對
不對無知無不知有知有不知有所而不知
無知無不知無所而不知故曰身之所見舊
國舊都望之暢然況歸無知至性至體之都
[001-007b]
邑乎則洞然妙矣將心對境心境互起境不
摇心是心妄超心不自起因境而起無心之
境境不自超無境之心亦不自起可道爲假
道常道爲眞道若住於常者此常會是可何
者常獨住常而不遍可故此常對可故其常
會成可赴言已出世言常亦言可若也不起
言無常亦無可常可既元無亦無無常可若
在衆言等則是有欲觀其徼若悟衆言空則
是無欲觀其妙
體用不相是何者體非用用非體諦而觀之
[001-008a]
動體將作用其用會是體息用以歸體其體
會是用存之有四忘之無一
天下無窮法莫過有與無一切有無中不過
生與滅一切衆生中不過常與斷所生不過
四生生居不過六道
不但可道可亦是常道可不但常道常亦是
可道常皆是相因生其生無所生亦是相因
滅其滅無所滅
空見與有見並在一心中此心若也無空有
之見當何在一切諸心數其義亦如是是故
[001-008b]
心生諸法生心滅諸法滅若證無心定無生
亦無滅
道常四是是有是無是有/無疑非有無一常二非非有非/無非捨
有/無平之則墮一不平不見一道則平與不平
俱是道絶聖棄智從凡至聖此聖還對凡當
其在凡時與凡早已謝其凡既謝聖亦謝凡
聖兩俱忘無智亦無仁寡欲而歸道問絶聖
已至於聖者可許令其絶元未至聖者若爲
遣其絶答止論已至聖不論未至者未至元
無聖無聖若爲紀
[001-009a]
大道應感性此性不可見衆生愚智性此性
不可見道性衆生性二性俱不見以其不見
故能與至玄同歷劫無二故所以名爲同又
言是亦不可大道體眞未曾非道衆生體假
未曾不變歷劫殊方所以名異
大人握玄本無心應物通識通六道是名大
人六道雖殊無非大者故名玄本
大道師玄寂其有息心者此處名爲寂其有
不息者此處名非寂明知一處中有寂有不
寂其有起心者是寂是不寂其有不起者無
[001-009b]
寂無不寂如此四句大道在其中又曰有爲
動無爲寂要摇始動不摇自寂只於動處寂
只於寂處動只將動動於寂只將寂寂於動
動寂雖異正性止一正性雖一不關動寂動
寂雖二正性不關亦如泥印矣若將寂心以
至動雖動心常寂若將動心至寂雖寂而常
動常有定故破其先常有先故破其定違則
交相隱顯合則定慧二俱
一心一念裏並悉含古今是故一念與一劫
非短亦非長一塵一世界非大亦非小故聖
[001-010a]
人在今能說古事皆用追文逆曆而得其實
是以今文說古事古有皆可行古無不可行
故曰玉曆出世含規萬理
問曰云何今日心乃能念古事云何古昔事
謂在今念裏古事若在今則知過去未過去
今心若在古則知未來猶已來若云定未來
云何有今能知古若云定過去云何古實猶
在今既將今心念古事復將古事係今心明
知一心一念裏含古復含今以是今古故一
心不可得以是一心故二心不可得是則不
[001-010b]
一亦不二能一亦能二是有亦是無無無亦
無有以其是有故將有以歷之以其是無故
將無以歷之棄無而入道將有以歷之棄有
而出世世法既生滅棄世而入道道性無生
滅今古現無窮故云廓然衆垢淨洞然至太
清世界非常宅玄都是舊京
問絲中有五音不答有五音性其絲未成絃
絲中無五音絲中亦無性亦無相結連其絲
若成絃彈之有音相不彈有音性二有相結
連明知一絲之中有有亦有無其中之性非
[001-011a]
有亦非無若欲破於有絲中音性非是有若
又破於無絲中音性非是無以非有無故破
之不可得所以得常存
問絲中無音彈會出音乘中無牛輓之即有
二無云何同絲中有性其性常有絲中有音
音有興廢二有云何同答各是二有二無相
因相結連所以有無是各同煩惱衆生脩得
聖人道觀之又見煩惱之中無有道又見得
道之時無煩惱徵得道之時煩惱在何方道
復從誰得又云諦自觀之煩惱無藏處而復
[001-011b]
無煩惱明知煩惱滅其道無他與而復得道
者眀知是道生若許定如是俱悉受生滅其
道亦不優煩惱亦不劣何須苦欲滅煩惱求
欲至道場道與煩惱究竟並無餘又答言道
言我道體本末之如是於今不曾生煩惱又
答云畢竟之如是於今未曾滅何故言道與
煩惱妄云有生滅何者諦觀此四畢竟不可
違乃於此法中無餘無不足若言常住四於
法則不周其一與無量明知則不遍若許能
遍者其四非眞實不審此復云何答其四各
[001-012a]
相違生滅不同時處一而三廢在二亦不俱
將一以歷諸何多而不遍有一復有多故能
有一有無量故能有有復有無故能有斷復
有常有優復有劣大道正性中無優亦無劣
不有亦不無遣誰有生滅既無物而生滅故
云道場與煩惱畢竟並無餘行者行道之時
當守於正心無失於正性
問性復是誰性心復是誰心答還是四句心
復是諸法性若無四句並無其心若無諸法
並無其性有則一時有遍法界而無方無即
[001-012b]
一時無並纖宻而俱盡在此無所言彊名爲
大道
至道常玄寂言說則非眞爲欲化衆生所以
彊言之言有四句道皆起應起應彼矣便成
四病然句之所起前後不同時應一而三廢
或言初而三未來或言終而三已去然一之
所超由三而得此三既其廢一亦不獨立當
正在一時此三早已忘其三既忘一亦忘
問道何故起言要須廢答爲衆生有興廢故
所以將廢廢於興所以將興興於廢太道正
[001-013a]
性中無興亦無廢處此地約四句而言名爲
四句心當在此處時元無有四句四句既無
其心亦無始名大四句心大道正性眞實之
如是
問前言處一而三廢起四還廢三何不只起
一一若有優劣何不簡要者一若無優劣何
須復歷三又若使一言足不須更超三若使
四言足此三不應廢何故起四還廢三何故
歷三獨存一答四言之中無優劣衆生未悟
故一言不足故要假四言故四句不同時歷
[001-013b]
一常三廢其三既廢一亦廢何止在三
問此四句是生滅法正道何故處其中答道
無所不在常在四句所在皆無四句非道又
問四句中有有何須以有而生有四句中無
無何須以無而滅無答四句中有有生之不
可得四句中有無滅之不可得此是自然生
此是自然滅不由生者生不由滅者滅在是
但有是不生亦不滅亦不不生滅然此四句
曾經言故雖廢不與未言時同故悟人處俗
曾經悟故雖返不與未悟人同一得正性終
[001-014a]
不染俗故曰一性不變異
一切萬物各有四句四句之中各有其心心
心不異通之爲一故名大一亦可冥合爲一
將四句以求心得心會是皮乃至無皮無心
處是名爲大一諭如芭蕉剥皮欲求心得心
會成皮剥皮乃至無皮無心處是名爲正一
故曰逾近彼逾逺實若得無近無彼實是名
爲眞一見無所見見無色無色故則無見知
念亦然守一破一知雖守會同睡譬如精思
閉眼思見開眼思存乃得内外之所用
[001-014b]
其道未曾四以其性一故其道未嘗一以周
四物故亦一亦四非一非四二取二/捨成四適其中
實起則名眞一眞一者寄言耳只爲法不言
所以見言法其法若有言復見不言法遥相
因待交相見之其中隱度前後符信從古至
今無此是無隱度從古至今有此是有隱度
是知有無相違今古異世唯有符中正一四
象同歸實性自然而然化方待孰而變草木
雖無知落實會生死眞道雖無知落實是常

[001-015a]
此處雖無知會有無知見非心則不知非眼
則不見此知既非心則是知無所知此見既
非眼則知見無所見故曰能知無知道之樞
機當知三世之中三世皆空三世者一半已
去一半未來中間無餘方故皆空也知三世
空諭如於燈當欲滅燈時滅時見燈不滅時
若見燈此時滅未來滅時不見燈此燈已過
去滅不滅中間於何而住立過去未來之中
間但有名而無體故知三世空矣空故無身
無身何愛既無所愛即與道同與道同空故
[001-015b]
名愛道空與身同故名道愛
道體實是空不與空同空但能空不能應物
道體雖空空能應物
問道能應物物能得道不物若得道得道應
便住云何更受生物若非道者所脩但得身
外道物終不得道不假用脩習答衆生無常
故所以須假脩道是無常故衆生脩即得衆
生不自得因道方始得道名不自起因衆生
方起超即一時起無一物而不起忘即一時
忘無一物而不忘優劣一時俱有何道與物
[001-016a]
汎/衆衆生雖生道不生衆生雖滅道不滅縁/私
生生時道始生衆生滅時道亦滅若許無私
者元始得道我亦得若使有私者元始得道
我不得汎/衆衆生未生已先有道有道非我道
獨是於古道我今所得道會得古道體此乃
古道即今道今道即我道何者歷劫巳來唯
止一道此是汎衆/應衆生衆生而得者即是衆生之
私道只是汎衆道應私名私道
破名者指竹爲水指空爲竹是則一時是非
則一時非
[001-016b]
破體者隨衆生識變而見有無不同或見空
處有或見有處空則破體也名法觀之有或
但變而不空如見牛變成馬之言是馬不言
是牛亦非代彼立名干破非/有破如一人得清淨
識見者諸法亦清淨衆人不得者諸法亦濁
穢明知還是穢法淨復是淨法穢亦是有法
無亦是無法有
識體是常是清淨識用是變是衆生衆生脩
變求不變脩用以歸體自是變用識相死非
是清淨眞體死
[001-017a]
住體本實不受虛名虛名來者各還與其虛
若將實來取我即受其一若將虛來取我即
受其二如人不語來取住實只得其一


玄珠録卷上






[001-01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