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房雜錄
卷一目錄
* 序
* 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義疏發隱序
* 寶積二會引
* 楞嚴摸象記引
* 重刻諸經日誦序
* 雲棲流通藏本法寶條約序
* 瑜伽集要施食儀軌序
* 瑜伽集要圖像燄口施食序
* 禪關策進序
* 高峰大師語錄序
* 牧牛圖序
* 緇門崇行錄序
* 往生集序
* 重刻淨土善人詠序
* 中峰禪師淨土詩序
* 答四十八問序
* 慈無量集序
* 殺生炯戒序
* 自知錄序
* 刻冰蓮居士續法喜志序
* 無幻禪師語錄序
* 幻有禪師閒談晚話二編序
* 直道錄序
* 竹窗三筆序
* 諺謨曲典序
* 跋
* 佛說無量壽經跋
* 董玄宰書法華經跋
* 繡法華經跋
[017-0088b]
*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跋
* 唐譯地藏經跋
* 合刻行願品彌陀經跋
* 較正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跋
* 梵網經跋
* 龍舒淨土文題辭
* 跋真實居士雲棲蘭若志
* 書淨土會語後
* 淨土疑辯跋
* 書放生卷後
* 題殺生炯戒論禽 論獸 論鱗 論蟲
* 刑戒跋
* 題階梯聲光譽師
* 跋長慶集警悟選
* 重刻西崖先生擬古樂府跋
* 栗齋先生遺稿跋
* 讀周高士行實
* 為六夢居士書扇
* 記
* 復古雲棲寺記
* 重修雲棲禪院記
* 重修上方寺鑿放生池記
* 北門長壽菴放生池記
* 嘉善沈定凡放生池記
* 香光室奉安彌陀聖像記
* 背盟惡報記
* 先考妣遺行記
* 附
* 自傷不孝文
* 張內人誌銘
[017-0088c]
* 疏
* 水陸疏
* 立誓疏
* 禳虎疏
* 禳災疏代余太守二首
* 薦先疏
* 重修朱橋緣疏
第十七(山房雜錄卷一)雲棲大師山房雜錄卷一
序
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義疏發隱序
聞夫心佛眾生。一而已矣。生本即佛。佛本即心。心自
不生。戒將焉用。自迷心而起於惑海。浩爾難窮。乃因
心而建以法門。茫乎無量。然而法必有紀。事斯可循。
繇是無量而約以恆沙。恆沙而約以八萬。又約之則
從萬而千。又約之則從百而十。又約之則六度張其
大目。又約之則三學總其宏綱。而復融會乎三。捃束
為二。雙配故云定慧。單舉則號毗尼。斯蓋溯流及源。
[017-0089a]
全歸此戒緣名覓體。惟是一心。心攝也。遊念斂而湛
寂生。心寂也。定力深而慧光發。三學既備。六度自修。
無量法門皆舉之矣。大哉戒也。其一切法之宗歟。顧
本其類也。有小乘。有大乘。而別其戒也。曰聲聞。曰菩
薩。一則清修外慎。而身絕非為。一則正觀內勤。而心
無慝念。一則守己便名無犯。澤匪旁兼。一則利他方
表能持。道非有我。一則隨事設匡維之制。漸就良模。
一則當時陳畫一之規。頓周善法。一則精嚴分齊。局
為僧尼。一則剖破藩籬。統該緇素。一則依制止稱制
止。遵故轍而明近功。一則即律儀超律儀。運神機而
樹偉績。體既如是。用胡不然。其滅惡也。或如朝曦泮
冰。遲久而堅凝未動。或如紅爐點雪。剎那而影跡無
存。其生善也。或如嬰兒學語。片言而謇乞連朝。或如
大造回春。萬卉而萌芽一旦。其度生也。或如流螢燭
地。光生跬步。而僅為蟻徑之資。或如杲日麗天。暉映
虛空。而普作人寰之益。霄壤不足評其勝劣。日劫何
所喻其高卑。故知欲入如來乘。必應先受菩薩戒。繇
此戒而發舒萬行。則普賢願王。繇此戒而廓徹孤明。
則文殊智母。諸佛所同揚之標幟。千賢所共履之康
莊。大哉菩薩戒也。其一切戒之宗歟。是以舍那面授。
妙海親聞。千華之上慈尊。枝枝衍秀。七佛而來譯主。
字字傳音。惜乎雖具全經。未彰妙疏。緬惟智者。始創
微言。洎我愚夫。重披隱義。曠劫波靈臺之祕典。何幸
躬逢。數聖人道岸之芳塵。深慚踵接。惟冀流通授受。
拂古鏡以維新。遞互承繩。續先燈而廣照。各各悟惟
心之佛。而恆以戒攝心。人人了是佛之生。而竟以生
成佛。若僧若俗。是人是神。不簡惡道幽途。無論異形
殊類。但知聞法。齊登梵網法門。凡厥有心。盡入舍那
心地云爾。
寶積二會序
寶積二會者。大寶積經多會之二也。品第隔。辭致異。
聯而帙之者何也。闡淨土之幽旨也。蓋淨土一門。有
事有理。而事外無理。理外無事。事理一。則心外無土。
土外無心也。歧而二之互執而不融者皆非也。其云
無量壽佛會者。捨穢取淨。事也。是即理之事也。其云
文殊般若會者。無淨無穢。理也。是即事之理也。即理。
故土一心也。眾寶莊嚴而不滯於相也。即事。故心一
土也。一真凝寂而不淪於虛也。以無淨穢之心而取
捨。熾然取捨。而寂然無所取捨也。生淨土者。生自心
之淨土。悟自心者。悟淨土之自心也。知此之謂正解。
依此而修之之謂正行。前會主行。後會主解。此其大
較也。融而通之。則前以了法無我而生樂邦。後以隨
順實相而住佛國。其解同也。前以繫念彼佛為往生
正因。後以專稱名字為一行三昧。其行等也。從解起
行。行起解絕。即解即行。亦二而不二也。況彌陀號無
量壽。文殊稱不動智。無量故久而恆如。不動之謂也。
不動故寂而能久。無量之謂也。無智外如。無如外智。
即智即如。亦二而不二也。願諸仁者誦其文毋低昂
其間。深體味之。而得旨於言外。夫然後知淨土唯心。
唯心淨土。茲寶積意也。茲性海居士合二會意也。
楞嚴摸象記引
如經所言。有諸盲人。群手摸象。其摸鼻者。云象如箕。
其摸股者。云象如柱。其摸尾者。云象如帚。其摸腹者。
云象如石。乃至摸眼則云如鼓風橐。摸耳則云如倒
垂葉。摸蹄則云如覆地杯。人執所摸。互相是非。觀者
捧腹。今日譚經。何以異是。佛已涅槃。咨詢無繇。出情
識手。為想像摸。彼此角立。如盲譏盲。予實慨焉。知己
亦盲。救弊為急。因入盲侶。與眾同摸。唯首楞嚴於諸
經中更多疑義。繇是諸盲競共鼓噪。交臂攢指。莫可
誰何。爰取是經百有餘則。略為剖析。以例全帙。而於
[017-0089c]
餘經間附一二。不復繁舉。昔佛弟子各陳己見。佛謂
眾言。汝等所說皆非我意。然各當理。足以利物。則彼
群摸。除悖理者。以理而摸。雖不得象。未嘗非象。故不
患摸。唯執是患。若虛其中。不主先入。會文切理。理協
文順。厥旨自彰。象之為象。躍如卓如。不於摸外別得
一象。如執所摸。堅壁自持。摸之彌勤。失之彌遠。祇增
戲論。成謗法咎。則何益矣。此特教事。其譚禪者。為摸
尤甚。或有摸馬謂是象者。或有摸空謂是象者。或有
俱摸。謂一切處咸是象者。或於一切摸之不得謂無
象者。種種異見。未易更僕。願諸仁者反摸其眼。得具
眼已。象不須摸。
重刻諸經日誦序
嘉禾項君。向以坊本百八般經入雲棲。謂是經僧尼
道俗晨夕所持誦。而真偽交雜。識者誚焉。幸為我一
甄別之。以式初學。予按其本。勾抹詮次。去偽而存真。
復披括經律。及古今人著作。取其最切近者一二增
益之。甫就稿。未較也。以致項君。項君隨付剞劂。而同
邑許君又仍其刻刻焉。予近閱一過。見其錯誤頗眾。
乃重加訂正。別為方冊。梓而置之雲棲山中。庶善本
流布。終成二君之美。其覽前之二刻者。當以是為左
券云。
雲棲流通藏本法寶條約序
流通佛法。非細事也。自夫裁梵夾為方冊以便流通。
於是雙徑。楞嚴。漏澤。姑蘇。新安。諸勝地名剎協心共
舉者。各有條例行焉。而未及致詳於收支請發軌則。
夫收支請發正流通要務。苟不嚴為之防。久而弊生。
為害滋大。是法未流通。而流通法者先已沈淪矣。安
得漫然無處乎。且流通有二。一曰真實流通。二曰市
販流通。市販流通者。聚經為貨。鬻貨為息。積息為富。
如今之書肆然。是商賈之道也。真實流通者。其設心
[017-0090a]
以為非傳法無繇度生。非傳法度生無繇報佛恩德。
唯冀佛法展轉弘揚於無量界無量世。而外無他圖。
是之謂真實流通也。真實乃稱功德。市販祇益過愆。
兩者似同而異。可弗慎歟。乃定約六章。而獨於收支
請發諄諄焉。司是任者幸勿以予言為非。尚永持無
渝以垂未來。庶幾乎不負檀越造法。不負王臣護法。
不負先佛世尊今古諸賢聖師說法演法。是為序。
瑜伽集要施食儀軌序
瑜伽施食法藏有多本。其最初唯佛示阿難陀羅尼
一章而已。而教令誦之二十一遍。即今變食真言是
也。嗣是則漸增。增而至坊間所稱瑜伽集要。而詳矣
盡矣。不可以復增矣。乃時師更附益以外集。繁衍叢
沓。浸失古意。舉其甚。如梵五供養。夫布思必度必等
已皆梵語。何得梵而又梵。如三十五印。夫印必有所
受。五十三佛一佛一印。未委出自何經。遂使強半光
陰間雜哦詠。而切要處反速過如流泉。豈不徒勞而
無功哉。況板以歲久模糊。先佛字種漫不可別識。而
捨刻就鈔者。又於昔賢箋註刪削殆盡。且字種滅則
觀何從生。註去則觀雖存而莫知所以用。近有起而
正之者。但後先猶或失次。雅俗尚未全釐。識者病焉。
茲心弦居士包君發廣大心。聚諸劂生。將遍刻經律
論藏以補前人所不及。因舉此屬予。予依集要而重
加參訂以成善本。庶登壇者知三業相應之謂瑜伽。
手之所結必端必嚴。毋拈弄舞揚而類戲掉。口之所
誦必真必正。毋扭捏彈詫而淆密語。意之所作必精
必專。毋散心亂想而虧正觀。夫然後身與口協。口與
意符。意與身會。而以此度生。亦以此自度。功德不可
思議。瑜伽行人願相與諦審而力行之。
瑜伽集要圖像燄口施食序
瑜伽之為教也。神變威靈不可思議。金剛智廣大不
[017-0090b]
空二師而下無能繼其躅者。以是教函龍藏渺爾不
傳。惟施食一法行世。然此經初譯。變食真言之外無
聞焉。再譯之。三譯之。浸增浸廣。至不動師所傳而備
且極矣。好事者猶為未足。仍外冊附益之。遂敝精於
閒文而印咒尚或疏略。況觀門乎。夫瑜伽以相應為
義。謂口誦咒。手結印。心作觀。三業齊修。而施作佛事。
是之謂相應耳。三業主乎一心。心獨無觀。何取於相
應。火定灼乎孤峰。鐵想翳乎千粒。觀之所係誠非易
易者。石機常師。兩工圖翰。乃書其文而像之。俾臨文
矚像。不登壇而觀已歷然。其殆有功於瑜伽矣。吾願
行法之者。專注觀心。心運諸手。手協諸口。口根諸心。
津濟萬靈。如是功德當亦不可思議。
禪關策進序
禪曷為有關乎。道無內外。無出入。而人之為道也有
迷悟。於是大知識關吏。不得不時其啟閉。慎其鎖鑰。
嚴其勘覈。俾異言服私越度者無所售其奸。而關之
不易透亦已久矣。予初出家。得一帙於坊間。曰禪門
佛祖綱目。中所載多古尊宿自敘其參學時始之難
入。中之做工夫經歷勞苦次第。與終之廓爾神悟。心
愛之慕之。願學焉。既而此書於他處更不再見。乃續
閱五燈諸語錄雜傳。無論緇素。但實參實悟者。併入
前帙。刪繁取要。彙之成編。易名曰禪關策進。居則置
案。行則攜囊。一覽之則心志激勵神采煥發。勢自鞭
逼前進。或曰是編也。為未過關者設也。已過關者長
往矣。將安用之。雖然。關之外有重關焉。託偽於雞聲。
暫離於虎口。得少為足。是為增上慢人。水未窮。山未
盡。警策在手。疾驅而長馳。破最後之幽關。徐而作罷
參齋未晚也。
高峰大師語錄序
始予乍閱內典。得經論并古今雜著共數帙。中有大
[017-0090c]
師語。驚喜信受。如闇逢炬。至於今猶然。蓋自來參究
此事最極精銳無逾師者。真似純鋼鑄就。一回展讀
一回激發人意氣。俾踊躍淬礪忘倦。雖悟處深玄。不
敢以凡臆窺測。而但覺其直截根原。脫落窠臼。近有
慈明妙喜之風。遠之不下德山臨濟諸老。偉哉堂堂
乎。可謂照末法之光明幢也。獨恨大藏未收。坊刻尚
尟。怏怏於胸中者三十年。迺今以其舊本重壽諸梓。
而蓮社行人有相顧耳語者。謂予旋轉萬流指歸淨
土。奈何復殷勤稱讚是編。意者念阿彌陀佛不及看
萬法歸一耶。遂洶洶搖動。嗟乎。但了念佛是誰。不必
問一歸何處。茲有人焉。知生我是父。又自疑身從何
來。聞者寧不絕倒。古尊宿云。如人涉遠。以到為期。不
取途中強分難易。諸仁者。方便門多。歸元路一。願勿
以狐疑玩愒歲時。便應直往疾趨為到家計。既到家
已。千丈巖。七寶池。有智主人二俱不受。
牧牛圖序
遺教經云。譬如牧牛。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
則牧牛之說所自起也。嗣是馬祖問石鞏。汝在此何
務。答曰牧牛。又問牛作麼生牧。答曰。一回入草去。驀
鼻拽將來。則善牧之人也。又大溈安公之在溈山也。
曰。吾依溈山住。不學溈山禪。但牧一頭水牯牛。又白
雲端公之於郭功輔也。詰之曰牛淳乎。而若自牧。若
教他牧。層見疊出於古今者益彰彰矣。後乃有繪之
乎圖。始於未牧。終於雙泯。品而列之為十。其牛則如
次初黑繼白以至於無。粲如也。而普明復一一係之
以頌。普明未詳何許人。圖頌亦不知出一人之手否。
今無論。惟是其為圖也。象顯而意深。其為頌也。言近
而旨遠。學人持為左券。因之審德稽業。俯察其已臻
仰希其所未到。免使得少為足以墮於增上慢地。則
裨益良多。遂錄而重壽諸梓。外更有尋牛以至入廛
[017-0091a]
亦為圖者十。與今大同小異。并及教中分別進修次
第可比例而知者俱附末簡以便參考。若夫一超直
入之士。無勞鞭挽。而天然露地白牛。不落階級。而剎
那能所雙絕。則圖成滯貨。頌成賸語。覽之當發一笑。
吾無強焉。
緇門崇行錄序
僧問沙門奚事。曰事道。事道孰為本。曰德行為本。僧
云。甚矣。子之固也。利以慧入。鈍以福修。沙門者。取慧
焉足矣。德行奚為。予曰。先民有言。德行本也。又云士
之致遠者先器識。況無上菩提之妙道。而可以受非
其器乎哉。師子之乳。匪琉璃瓶貯之則裂。舉萬鈞之
鼎。而荷以一葉之舟。不顛趾而溺者幾希矣。今沙門
稍才敏。則攻訓詁業鉛槧如儒生。又上之。則殘摭古
德之機緣。而逐聲響。捕影跡。為明眼者笑。聽其言也。
超佛祖之先。稽其行也。落凡庸之後。蓋末法之弊極
矣。予為此懼。集古善行。錄其要者。以十門羅之。何者。
離俗染之謂僧。故清素居其首。清而不嚴。狂士之清
也。攝身口意。是諸佛教。故受之以嚴正。嚴正繇師訓
而成。師者人之模範也。故受之以尊師。親生而後師
教。遺其親是忘本也。戒雖萬行。以孝為宗。故受之以
孝親忠孝無二理。知有親不知有君私也。一人有慶。
而我得優游於林泉。君恩莫大焉。故受之以忠君。忠
盡於上交。而惠乏於下及。則兼濟之道虧。故受之以
慈物。慈近於愛。愛生著。出世之礙也。故受之以高尚。
高尚非潔身長往而捨眾生也。欲其積厚而流光。故
受之以遲重。遲重而端居無為不可也。故受之以艱
苦。勞而無功。則苦難而退。因果不虛。故受之以感應
終焉。十行修而德備。則任法之器也。地良矣。而後佳
種投。心醇矣。而後至言入。無上菩提庶可希冀。不然。
一鄙夫耳。人道未全。焉知佛道。即使利根多慧。而慧
[017-0091b]
彌多。障彌重。將安用之。僧云。吾法一塵不立。十行何
施。予曰。五蘊紛紜。四大叢沓。何謂無塵。僧云。四大本
空。五蘊非有。予與一掌曰。學語之流。如麻似粟。未在。
更道。僧無對。艴然而起。予笑曰。蔽面塵埃。子何不拭。
慎之哉。毋升高不自卑。無妄談般若自取殃咎。無醉
於虛名。修其德。殫其精誠。以致力於道。力極而心通。
然後知不撥萬行。不受一塵。終日不空終日不有。夫
是之謂真慧。願吾子究心焉。予未聞道。兼薄於德。今
為此書。惟務救時弊而酬佛恩耳。明達之士。苟不因
人棄言。幸展轉以告夫禪者。
往生集序
世尊始成正覺。為諸有情普演佛乘。既而機難盡投。
繇是於一乘中示三乘法。而復於三乘中出淨土一
門。今去佛日遠。情塵日滋。進之不能發神解超聖階。
退之倀倀乎有淪墜之險。而匪仗此門。其何從疾脫
生死。大矣哉。可謂起末世沈痾必效之靈藥也。顧古
之效多。今之效尟。其咎安在。則亦口淨土。心娑婆。而
堅勇明悟不及前輩云爾。聞昔有傳往生者。歲久滅
沒。不可復睹。而斷章遺跡班班互載於內外百家之
書。予隨所見。輒附筆劄。仍摘其因果昭灼者日積之
成編。殆存十一於千百而已。今甲申竊比中峰廛居
掩關於上方。乃取而從其類後先之。又證之以諸聖
同歸。足之以生存感應。計百六十有六條。而間為之
贊以發其隱義。題曰往生集。俾緇素之流觀於是書。
將指而曰。某也以如是解脫而生。某也以如是純一
而生。某也以如是精誠之極感格而生。某也以如是
大悲大願而生。某也以如是改過不吝轉業於將墮
也而生。某如是上生。某如是中生下生。庶幾乎考古
驗今為淨業者左券。而客有過我者。閱未數傳。勃然
曰。淨土唯心。心外無土。往生淨土寓言也。子以為真
[017-0091c]
生乎哉。寧不乖於無生之旨。予俟其色定徐而謂曰。
談何容易。如以無生而已矣。一切斷滅。不應尚有唯
心。果悟無生。則生亦奚礙。生既本無。故終日生而未
嘗生也。且爾已盡漏心否乎。對曰不能。噫。漏心未盡。
則生緣未休。生緣未休。則托質有所。茫茫三界大苦
海中。不生淨土而生何土。六道之匍匐九品之逍遙。
利與害天淵矣。抑未之思歟。飾虛論而爭高。吾亦能
之。所以弗為者。夫亦懼生於識法耳。行矣。爾誠不以
予言為非。即淨土而之佛乘。蓋未嘗間隔絲毫。而奚
乖之有。客悚然從坐而作。惘然而自失。不覺其汪然
泣下而悲且咽也。整衣莊誦之終卷。亟拜亟請梓焉。
梓既成。道其始末如此。
重刊淨土善人詠序
予向為往生集。蓋淨土善人傳也。紀事也。此書則淨
土善人詠也。奇其事而歎之賞之歌頌之之謂也。夫
所稱善人者。非對惡名善之善也。非十善生天之善
也。心淨而土淨。在娑婆則蓮華比德。生極樂則蓮臺
托身。超三界。悟無生。以至成等正覺。善中之善。故經
云諸上善人也。然必形之乎詠者何也。此上以音聲
為佛事。而是詠也。約而該。質而不俚。褒而覈。溫厚和
平。優優乎有風人之遺焉。誦之能使人興起也。昔李
濟效胡曾周曇而為詠史。所敘才二十一人。其人則
太略也。又有詠而無述。覽之者無所稽其實也。曩予
得此於友人。破簡蠹帙瓤瓤欲盡。貯篋中二十稔而
重壽諸梓者。恐其遂淪亡也。噫。神棲安養之有賦也。
擬歸去來之有辭也。中峰西齋諸懷淨土者之有詩
也。及濟之有史詠也。合而觀之。兼美焉獨菴之有善
人詠也。
中峰禪師淨土詩序
淨土之為教大矣。昭揭於經。恢弘於論。窮微極深於
[017-0092a]
諸家之疏傳辯議。而羽翼其間者。又從而賦之辭之
偈頌之詩之。詩也者。又偈頌之和聲協律。委婉游揚。
俾人樂而玩。感慨而悲歌。不覺其情謝塵寰而神棲
寶域者也。詩之為益於淨土亦大矣。自古懷淨土詩
相望後先。而惟中峰大師百詠。事理兼帶。性相圓通
息參禪念佛之嘵諍。定即土即心之平準。塗毒於文
鼓。傾耳則五內崩。伏砒於旨肴染指則命根斷。美哉
洋洋乎。其諸陽春一曲響窮百代者乎。大中丞省吾
金公。盟心淨土。乃重授鍥人以廣流通。屬予序諸首
簡。予老矣。沈痾枕席。久置筆研。偶斯勝緣。雖心生喜
躍。然力不能作一語。爰命童子錄其平日所常談者
以應。
答四十八問序
淨土之教。因地於法藏。肇端於韋提開陳於靈鷲教
主之金言。流衍於匡廬大士之蓮社。專一心而向往。
歷三界以橫超。誠哉末法之要津矣。然上根即事契
理。固諦信不回。下士有聞斯從。亦無因起惑。惟不上
不下。位屆中流。乃欲從欲違。志無定向。繇是十疑通
於智者。或問啟於則公。天鼓諄諄。婆心戀戀。豈曰多
言。言所不容己也。而復晷沈膏繼。病劇藥增。後是二
書。能無再述。有德園居士者。乘宿願力。起大悲心。代
為百千眾生。曲申六八難問。山僧不免據款結案。隨
繩解紛。使彼越煩惱之河者直決其狐疑。出死生之
穴者頓離於鼠怯。叨陪往哲。共翊先宗云爾。若夫悟
心外之無土。則一真湛而萬法泯。誰是西方。了土外
之無心。則七寶飾而九蓮開。何妨本寂。是則居士於
廓爾無疑之鄉而幻出問端。似風來水面。山僧於默
然無問之地而夢酬答語。若谷和泉聲。雖雲興瓶瀉。
未敢儔古聖之宏規。而燭照冥消。聊以抉時人之瞖
目。其或闡提根心。倔強猶昔。斷斷乎薄淨土而不修。
[017-0092b]
守偏空而自足。亦末如之何也已矣悲夫。
慈無量集序
慈悲喜捨號菩薩四無量心。而慈實為四心之冠。易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元於人為仁。儒之言仁。佛之
言慈。一也。故世出世間莫尚乎慈。而無量云者。昭其
慈之廣也。今夫殺人者死人知之。然而殺禽畜者無
死刑。遂快意行殺。不知陰減其壽。冥削其祿。墮泥犁
於既沒。償鼎鑊於當來。其為刑殆有甚焉者矣。殺人
之子者死人知之。然而殺己始生之嬰兒者無死刑。
遂快意行殺。不知無罪殺兒。與殺人之罪同科。是上
帝之訓也。罪不可逃。刑且加甚。亦彰彰明矣。善哉王
堇甫氏之為是書乎。唯聖作則。以聖經為量。曰訓慈。
賢者述焉。以群賢之論為輔。曰宣慈。無徵不信。不信
民弗從。以歷然因果為驗。曰證慈。物尚當愛。民胡弗
仁。衍生生之道。以溺子墮胎為大戒。曰本慈。四錄備
而慈之用廣矣。乃因其問名也。為安名曰慈無量集
云。
殺生炯戒序
曩予有戒殺放生文行世。一時崇善諸君子喜傳而
樂就之。已而朱西宗氏持所撰殺生炯戒一編來謁
予。乞言以弁。則歷歷皆今古傳記因果昭灼可懲可
勸者。系其事而繪之乎圖。且予著其文也。未及其像
也。能喻知文不能喻不知文者。今兼有之。閨人孺子
目擊而心惕矣。昔鄭公俠進流民圖。而云一經睿覽。
足可流涕。睹斯炯戒。自非木石。其誰不發大慈悲心。
是則翊予文以傳。而俾就者彌眾。西宗功德殆過予
哉。額手天龍。而為識諸始簡。
自知錄序
予少時。見太微仙君功過格而大悅。旋梓以施。已而
出俗行腳。匍匐於參請。暨歸隱深谷。方事禪思。遂無
[017-0092c]
暇及此。今老矣。復得諸亂帙中。悅猶故也。乃稍為刪
定。更增其未備。而重梓焉。昔仙君謂凡人宜置藉臥
榻。每嚮晦入息。書其一日功過。積日而月。積月而年。
或以功準過。或以過準功。多寡相讎。自知罪福。不必
問乎休咎。至矣哉言乎。先民有云。人苦不自知。唯知
其惡。則懼而戢。知其善。則喜而益自勉。不知。則任情
肆志。淪胥於禽獸。而亦莫覺其禽獸也。茲運心舉筆。
靈臺難欺。邪正淑慝。炯乎若明鏡之鑒形。不師而嚴。
不友而諍。不賞罰而勸懲。不蓍龜而趨避。不天堂地
獄而升沈。馴而致之。其於道也何有。因易其名曰自
知錄。是錄也。下士得之。行且大笑。莫之能視。奚望其
能書。中士得之。必勤而書之。上士得之。但自諸惡不
作。眾善奉行。書可也。不書可也。何以故。善本當行。非
徼福故。惡本不當作。非畏罪故終日止惡。終日修善。
外不見善惡相。內不見能止能修之心。福且不受。罪
亦性空。則書將安用。矧二部童子。六齋諸天。并世所
稱台彭司命。日遊夜遊。予司奪司。元會節臘等。昭布
森列。前我後我左右我明目而矚我。政使我不書彼
之書固已密繭絲而析秋毫矣。雖然。天下不皆上士。
即皆上士。其自知而不書。不失為君子。不自知而不
書。非冥頑不靈。則剛愎自用云爾。人間顧可無是錄
乎。是故在儒為四端百行。在釋為六度萬行。在道為
三千功八百行。皆積善之說也。彼罷緣灰念之輩。以
自為則無論矣。如藉口乎善惡都莫思量見有勤而
書之者。漫呵曰。惡用是矻矻爾煩心為。則其失非細。
嗟乎。世人夏畦於五欲之場。疲神殫思。終其身不憚
煩。而獨煩於就寢之俄頃。不一整其心慮。亦惑矣。晝
勤三省。夜必告天。乃至黑荳白荳。賢智者所不廢也。
書之庸何傷。
刻冰蓮居士續法喜志序
凡夫以欲為喜。欲多而厭生。何也。世樂無常。難乎其
續也。智人以法為喜。法彌廣而喜彌深。何也。真常之
樂。取足於性分。相續而無終窮者也。冰蓮居士初志
法喜四卷示予。予重壽諸梓。已而又為四卷續之。徵
言於予。予隨喜無倦。作而曰。斯志豈惟續於今之四
卷而已。千百世之後。聞法悅心者。當代不乏人。積而
為千百卷。何可量也。唯居士寓形欲界。而怡神法窟。
不為一身喜。一時喜。而為天下後世喜。其用心亦普
矣。是故法無盡。喜無盡。續無盡。而居士之功德亦無
盡。
無幻禪師語錄序
予固非知禪者。其於古尊宿升堂入室示眾小參。乃
至拈提贊頌種種著述類而成編者。未嘗不莊誦而
樂玩之也。若其奧旨微機。通玄入要。主賓互換。人境
交奪。明暗相參。殺活自在。脫義路。超情量。非予劣智
所能測識者。不敢妄為之說也。茲無幻古湛禪師既
謝世。門人錄其語為帙。將鋟梓以傳。徵序於予。予未
識禪師之面。而幸獲睹禪師之遺言。猶面也。合掌焚
香。書此以弁其卷。
幻有禪師閒談晚話二編序
予昔參笑巖和尚於京師。幻有兄侍焉。無何。予以病
附餉舶南還。而幻有兄侍和尚最久。已而遍歷諸方。
歸老於龍池。顧予衰耄。臥疾深谷。沾沾自濡不足。幻
有兄方慨然以建法幢立宗旨為己任。走使千里。遺
我閒談晚話二編。徵言以弁。昔人謂驅除雜語言。而
此編諄諄皆切要語。閒談固如是耶。得非因慈悲故。
故有落草之談耶。又德山云。今夜不答話。問話者三
十棒。茲乃終宵揮麈。亹亹酬應忘倦。是且與德山相
去多少。即謂德山答語如雷幻有不說一字亦可也。
巖師往矣。門庭有人。予何幸樂觀其盛。
[017-0093b]
直道錄序
語云。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又曰人之生
也直。又曰古之愚也直。生理本直。則無論知愚。而此
中耿耿不昧者。三代之民心也。直道也。亦太古無懷
葛天氏之民心也。直道也。亦太古之太古。劫初以來
光音氏之民心也。直道也。雖欲曲而不可得也。用是
上下古今。凡史傳之所記錄。耳目之所見聞。千百中
摘其一二。或共所稱譽讚獎而不覺其非者吾抑之。
或共所排擊貶駮而不覺其是者吾揚之。其揚也。非
敢為佞也。其抑也。非敢於無過中求過而為是刻也。
民心之直道。蓋振古如茲也。儻以為是。唯有道者印
焉。苟為不然。幸有以教我。
竹窗三筆序
古有容齋隨筆。予效之竹窗之下。時有所感。筆焉。時
有所見。筆焉。從初至再。成二帙矣。茲度八旬。頗知七
十九年之非。而自覺其心之未悄然也。奈何久仆樂
生之堂。無能勤趙老之屨。於是一榻而走千山。寸晷
而遊神於百世。所感所見。積之歲月。忽復成帙。雖東
語西話。賓叩主酬。種種不一。要歸於整飭行門。平治
心地而已。餘如世諦中事。無關於法化。無補於修進
者。則不暇及焉。噫。吾耄矣。胡不囊括瓶守。而喋喋乃
爾。噫。吾耄矣。斜陽賸月。能幾何時。此而不言。更待何
日。苟有利於民物。他何恤為。因以付管城子。
諺謨曲典序
世諦之言。符於實相。芻蕘之言。擇於聖人。是故禹拜
昌言。而舜察邇言。拜昌言易。察邇言為尤難。人忽之。
舜察之。此其所以稱大知也。謀臣以牛後悟主。衲僧
以飯袋得心。則不必聖經賢傳。錦字瑤編。取其足以
利人而已。至於排場戲曲。古詩古樂府之餘音也。盛
行於元。流通於今日。慧業文人。與庸夫孺子。所共傳
[017-0093c]
唱而愉情者也。奈何淫蕩猥媟之語雜於其間。人祇
以侑壺觴供笑謔。而不知反而後和。被圍而援琴。是
日哭而不歌。歌固宣尼平日所不廢矣。乃摘其有裨
風化者約為三科。一曰忠孝節義。二曰感慨悲歌。三
曰警悟解脫。庶幾旁敲暗擊。亦娑婆世界以音聲為
佛事。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之一端也。噫。抱七年
之沈痾者。俟黃於牛喉。割膽於蚺腹。採雲母於廣連
之陰谷。鑿空青於越嶲之銅阿。不勝其得之之難。而
療病者顧昭昭乎目前。古所謂善為醫者遍地皆良
藥也。寶訓日陳於鬧市。金誥時播於梨園。孰為諺乎。
孰為曲乎。吾於是謨之典之。
跋
無量壽經跋
世傳大彌陀經龍舒王居士會四譯經文而成之者
也。四譯者。初譯於漢迦婁支讖。曰無量平等清淨覺
經。次譯於曹魏康僧愷。曰無量壽經。次譯於吳支謙
曰阿彌陀經。次譯於宋法賢。曰無量壽莊嚴經。而菩
提流志附譯於寶積。曰無量壽如來會。則居士所未
及者。居士之會四譯也。言簡而義周。辭順而理顯。誠
哉大有功於淨土矣。惜其中頗有未安。如四十八願。
不得不一為整頓。蓋漢譯止開二十四願。四十八願
肇始於魏譯。而法賢流志二師因之。吳譯從漢亦二
十四。然四十八願今古流通。自應宗祖魏譯。奈何居
士敘願。較之魏譯。或前著後。或後著前。次第紊亂。以
參三譯。亦各不協。夫譯經必據梵本。居士憑何梵本
而別為次第乎。於理雖似無妨。於譯法大為不順。用
是重錄魏譯以付剞劂。庶俾後人知有古文在也。又
魏譯三輩往生皆曰發菩提心。居士乃惟中輩有之。
下曰不發。上竟無文。全缺差殊。未審何意。居士神超
寶域。身入聖流。殆必成心已亡。虛懷不礙。區區效忠
之懇。諒其鑒之矣。
董玄宰書法華經跋
董太史為其尊人手書妙法蓮華經七卷持示予。予
憶勸善書云。有人入冥。見冥府諸王及官吏等最重
金剛般若妙法蓮華二經。夫如來一代時教。至般若
乃蕩空群相。然後會歸於一乘法華之實相。故法華
者聖道成終也。太史先是既書金剛般若。今復書此
經。憑斯大功德力追厥先亡。豈惟不滯冥途。當必超
登淨域矣。況乎運入神之筆精。顯甚深之佛智。而根
本於終天罔極之孝思。是三絕也。今古祕寶。今古祕
寶。
[017-0094b]
繡法華經跋
昔人謂準老金剛眼在無盡筆尖兒上。何期今日一
乘實相正法眼藏乃在閨闈中鍼尖兒上。而居士以
是黼黻先猷。孝亦大矣。夫草木畫像尚云作佛根因。
況錦繡成文豈非真法供養。居士其寶之。
佛遺教經論疏節要跋
佛云吾言如蜜。中邊皆甜。又云治世語言皆即實相。
故三祖不難至道而嫌揀擇有以也。今時人喜玄。一
大藏教。凡入理深談競互傳誦。至平易切近處或弁
髦之。抑揀蜜於中邊。而實相顧不遍耶。嗟乎。最後叮
嚀言猶在人耳也。鏤骨銘肌共報恩。於是乎刻遺教。
唐譯地藏經跋
地藏經譯於唐實叉難陀。而時本譯人為法燈法炬。
不著世代。不載里族。於藏無所考。雖小異大同。理固
無傷。而覈實傳信必應有據。乃比丘性安者。承先志
刻唐譯易之。其詳具如冢宰陸公序矣。或謂是經諄
諄乎眾生因果地獄名相。無復玄論。不足新世耳目。
惡用是訂正為。噫。布帛菽粟。平時不如明珠。凶年則
為至寶。救末法之凶年。是經其可少耶。若夫眾生度
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探玄上士試終身
味之。
合刻行願品彌陀經跋
二經合刻者何。良繇行願一品當全部華嚴大經。而
中云願命終時。於安樂國蓮華化生。面見彌陀。授記
作佛。故特合為一帙。普願法界眾生信受奉行者。生
唯心華藏之寶蓮池。見本性舍那之無量壽。修四字
十玄之圓滿脩多羅。證九品一乘之無上等正覺。
較正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跋
金剛般若時本有三十二分。藏本原無。近刻者多去
分。或曰三十二分沿習已久。而中峰為趙松雪略釋
[017-0094c]
亦仍彼分。或曰天親無著二菩薩有十八住二十七
疑。盍擇於斯二者而用之。愚意講解家宜遵二菩薩
所定。至於受持讀誦。既去分。不若并住與疑俱置不
用。而單存本文之為得也。又諸本句字亦復互有參
差。莫之畫一。學者病焉。蔣子茂浙茂瀗將重刻是經
以報罔極之恩。屢叩予為一較正。因於末簡識之。
梵網經跋
梵網全帙。古稱百有一十二卷。六十一品。今所存心
地一品。而分上下。下乃詳陳戒相。先之十重。繼之四
十八輕。號菩薩戒。蓋通緇素。均王臣。普六道聖凡眾
生之所同稟也。茲開元葺古戒壇。煥然維新。將鏤是
經置之壇前以永範來學。仰山居士錢廣詔等來徵
予言。予唯祕閣張君名鎡者曾疏諸經首。辭工而意
甚切至。予何言哉。宜重勒彼文。而以予言識歲月於
石末。
龍舒淨土文題辭
海虞天池居士嚴公。厥冢子樸。自幼諄謹天植。敦倫
樂善。戒殺放生。修種種懿行。以二十五歲卒。卒之前
一日。居士謂曰。爾於斯時。毋雜思。但一心念佛。樸應
曰諾。又謂曰。爾憶三人生兜率事乎。若生安養。願報
我。樸應曰諾。又謂曰。從今吾亦一心念佛。樸喜曰。審
如是。兒無復慮矣。正容合掌而逝。簡其遺笥。得所刻
龍舒淨土文板。乃取而印施以助往生。袾宏曰。樸之
亡世有二疑。應壽不壽。一也。應報不報。二也。壽夭屬
乎前緣。仁者壽。仁莫如回。而回且夭矣。又生矣。而不
報何害。逐逐然必報。是鬼神活計耳。但信龍舒語。復
奚疑焉。
跋真實居士雲棲蘭若志
大司成馮公為雲棲作志未結。長子權奇書其後云。
此先君手稿也。欲了未了。可言未言。幸與海內大德
[017-0095a]
酌存之。愚以為未了未言固無害。例如華嚴僅八十
卷。文未足而意已足矣。但所云或疑師不紹西來之
宗。而揚西歸之教。於此二句閣筆。引而不發。躍如也。
今不必續貂。止請諸方此處下一轉語。
書淨土會語後
魯川崇尚華嚴。是其盛心。本不欲辯。但以其尊華嚴
而抑淨土。抑之又抑。痛抑之不少置。則不得不辯。夫
舍那釋迦彌陀。同而異異而同者也。魯川已知同異
不可偏執。而復定執為異。又鄙之薄之。以華嚴自負。
不應如是。其可疑一也。普賢為華嚴長子。行願品有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而曰華嚴未嘗言及西方可乎。
以華嚴自負。不應如是。其可疑二也。入華嚴法界不
思議解脫。則婆須無厭悉皆參請。而乃不親萬德之
彌陀。眾藝童音靡不演唱。而乃羞稱四字之嘉號。以
華嚴自負。不應如是。其可疑三也。疑者何。疑魯川通
華嚴而似乎未大通也。故不得不辯。況佛以大慈憫。
念末世說此淨土法門。魯川盡力排之。誠恐華嚴不
得入。淨土不得生。兩皆失之。誤人不小。亦不得不辯。
淨土疑辯跋
微休居士鳴道學於靖江。有武城弦歌之風。既致政。
厲精華嚴。鏤梵本為方冊以便讀學。而復弘贊淨土。
刻予所著疑辯廣為流通。夫尚志十玄之門。神棲九
蓮之域。可謂深契普賢願王。妙入毗盧性海者矣。惜
蚤逝。不令曹魯川見之。
書放生卷後
曩余三十有五。為文謂生日不宜殺生。既而五十。為
偈謂生日不宜慶生。今茲十易暑寒。一週甲子矣。諸
君子知余。又重愛余。不陳儀。以放生慶生。或曰。不殺
得矣。如不慶何。噫。如是慶生。慶萬物之生也。余惟恐
人之不慶生也。或曰。鳥未舒其翼。弋者候於林。魚未
[017-0095b]
揚其鬣。漁者盈於濱。雖曰甦之。其實枯之。惡在其能
放也。噫。翔空入淵。遂厥生者不知其幾也。重罹乎鉤
矢。百未之能一耳。方其獻俘於獵師。待烹於庖人。卜
兆於饞夫之腹中。死門甘伏。倏焉解之。雖未保所終。
而脫刀鋸。逃鼎鑊。譬之臨刑遇赦。其樂為何如也。且
西湖歌舞。歲無休時。假令諸君子。春花秋月。朝宴而
暮集。一舉箸則萬錢。一染指則千命。乃今易腥以素。
轉殺為生。較其得失。奚翅霄壤。不謂之勝舉吾不信
也。於是迭詠為放生卷。係之辭曰。
「 上帝好生。下民傷生。捨財救生。圖財捕生。繇二念生。故有眾生。生無所生。亦無能生。無生不生。是名放生。」
題殺生炯戒
論禽
雞之育其雛也。鷹隼下於空。則奮翼而號呼以護其
子。今人愛子亦然。乃日俟其雛之肥以腯也而殺食
之可乎。雞特力不能敵人。而恨可知矣。況復食雞之
不足而食鵝鴨。食鵝鴨之不足而食及於飛空之雀
鴿。人生食止一飽。何無厭一至於是。悲夫。
論獸
虎食群獸。人共惡而捕之戮之。然虎有經旬月而不
得一獸之食者。人烹宰無虛日。牛羊犬豕麂鹿獐兔
之類不知其幾也。人之當捕而戮也甚於虎矣。悲夫。
論鱗介
人自謂應食肉。不知彼此相食者皆強陵弱也。故虎
強於人則食人。然虎有時為人所食。猶迭相勝負也。
誰有能食龍者。弱之肉。強之食。寧不信然。是故龍不
可陵矣。魚可陵也而食之。鰍也鱔也鰻也螺蛤蝦蟹
龜鱉也可陵也而食之。蓋與螳螂食蟬雀食螳螂等
耳。人也而甘心乎螳螂。悲夫。
論蟲
蜂蟻之勿殺易矣。蠶則為用甚大。自古及今莫之能
廢也。如之何。噫。夏之衣可葛也。冬之衣可花也。冕可
麻。袍可布也。蠶奈何其不可廢也。羅綺嚴身。蓋祇取
其華飾耳。不羅綺固無害。而乃納百千萬億生靈於
鑊湯之中。抽其腸肚。以為吾嚴身之具。忍乎哉。或又
曰。蜂蟻之勿殺宜矣。蚊蝨咂我如之何。噫。蚊可帳而
避也。蝨可放也。奈何蚊蝨之必不可貸也。悲夫。
刑戒跋
有大長者呂叔簡氏。作筮仕要訣。鄒南皋先生刻石
以廣其傳。中刑戒八章。尤為洞晰隱微。諄切懇苦。予
三復之。合掌起敬。三讚三歎而不能已。蓋予固有是
心。而言非其分。茲何幸得聞仁人君子千古曾無道
及之至訓乎。豈獨筮仕。初官而歷久任。一命而至三
公。不可一日而不兢兢於懷也。何也。筮仕之始。刑人
未慣也。乍而臨之。必有驚傷慘戚之情焉。今日習之。
明日習之。撻人如擊土石矣。又習之。殺人如刈草菅
矣。嗟乎。一芒觸而膚粟。片髮拔而色變。己之身。人之
身。疾痛痾癢寧有二乎。而昧昧殘毒何一至於是。人
有恆談。刑官無後。誠守是戒。我知其必後而繁且長
也。昔有子為刑官。母記之曰。天道昭昭。人不可妄殺。
吾不意老見壯子被刑戮也。已而果然。則不守是戒
者之明驗也。例而推之。治國治家待人待物皆然也。
佛菩薩之慈悲不過是也。遂忘其非分而重梓焉。
題階梯聲光譽師
創業難。善繼為尤難。善繼難。繼而傳之永遠勿失也
為尤難。階梯建始於古潭老師。恢而弘之者聲光譽
禪師也。予昔邂逅於京邸。已而年彌久。交彌親。臘彌
長。德彌進。既增輝於前。而復思貽謀於後。於是彙輯
其山顛末委細而類之為冊以授諸徒。後之人尚念
其苦心。慎守世業。而精修道業。異日徜徉於七寶階
[017-0096a]
道。進步於千仞梯頭。俾潭源流衍而不窮。光明照燭
而無盡也。懋之哉。
跋長慶集警悟選
香山居士長慶集。今所傳凡七十一卷。中為詩三十
有八。大都雅澹平易。不刻意而意已獨至。迺予更摘
取其明了解脫。足於人世間警策懦頑悟覺迷醉者
別為一小帙。名警悟選。若琵琶長恨等。雖感慨諷諭
無忝風雅。而以模情寫思備極妍巧。恐失其旨者則
翻滋欲本。姑置弗錄。唯此百篇。試展卷而誦之詠之。
長歌而細味之。未必非大睡夢床前兩部鼓吹。入乎
耳。動乎心。恍然而寤。瞭然拭目乎明空皎日之下也。
不亦快乎。居士之自道也曰達哉達哉白樂天。是謂
真語實語。
重刻西崖先生擬古樂府跋
予少時讀書月塘庵。友人周春江者。示予以西崖先
生擬古樂府。僅半帙。且詠且歎。作而曰。此古今絕唱
也。予後偶獲全書。寶而藏之有年矣。恐遂淪沒。乃重
錄而壽之梓。夫詩亡也而有樂府。樂府之漸變也而
有歌曲。歌曲無論。即魏漢隋唐以來所稱樂府。乃至
周柳秦蘇諸名家詞調。雖各窮藻麗擅工巧。偉哉鳴
當時而聲後世。然大都摹情寫思。緣物綴景。可以裨
世道淑人心者千一而已。此諸篇什。一一從先生大
學問中發而為大議論。豈惟雄盻百代。蓋直追風雅
以前。天壤間殆不可多見者。顧自云擬古樂府。古樂
府安足擬先生歟。或曰子禪人也。是編非經律論。非
尊宿注疏語錄文字。是世諦中言也。奚以刻為。噫。子
獨不觀雪竇老人頌古乎。識者品題謂頌古之聖。今
先生特未知究心禪道與否。假使參禪有悟。時而出
之一拈一評一偈一句。其見力。筆力。斷案力。擒縱殺
活神奇變幻不思議力。當必與雪老馳騁上下。可無
[017-0096b]
傳乎哉。乃重錄而壽之梓。
栗齋先生遺稿跋
張太史陽和公著栗齋先生傳。中所紀錄。率多稱先
生孝友廉節。以古聖賢道學為己任。而文字其緒餘
也。然中所論議歌詠。又率多理性之談。曾不馳妍競
華。亦不徒放情於山水竹木而已。如太極春秋河圖
等篇。歷孔子而下顏曾思孟至濂溪二程橫渠晦菴
諸名儒。各有讚頌。闡發幽祕。間附一二題贈遊覽。亦
罔弗會歸身心。終不為閒漫語。噫。古謂醇明篤實之
君子者非耶。僧智瑞者。持先生傳并雜著詩辭若干
首詣予請梓。予取其半梓之。名曰栗齋先生遺稿。智
瑞於先生世孫。於予則法孫也。亦復賦性醇篤。有先
生之風。乃能捐衣缽。充剞劂之費。以光揚其上世之
美。而太史與予分深。又不妄語人也。因識之。末簡。
讀周高士行實
予往年過平湖。憩圓珠圩塔寺。時高士館於五臺陸
公。聞予至甚喜。具威儀。趨舟致敬來訪。後予適越。與
一時道學諸君子劇談止觀玄義。復邂逅。宿能仁堂
中。先後語意頗符合。相信彌固。乃予禮清涼。歷燕京。
尋匡廬之舊社。自白下南還。而高士墓柏拱矣。高士
以仲尼顏子之心地。雅志內典。而名且未成。壽不滿
半百。兼以無後。世眼觀之。可謂佛法無靈驗矣。夫學
佛者果志於名壽子孫也。謂之無靈驗亦宜。而高士
固已等成敗。齊彭殤。均續斷。則漫爾一期之報真浮
漚起滅於滄海耳。夫焉足重輕。噫。我觀高士。豈不尊
榮壽考。而蕃胤百世乎哉。夢幻界中未必無悟之者。
為六夢居士書扇
蓮之為華也。得水而生。得火而萎。今華從火生。誰復
能萎之者。夫蓮以水為命。而曰火生。厥旨安在。豈不
以大紅聚爐即清涼沼。蓋法爾如是。非神通使然。惟
[017-0096c]
宜過量人。領此希有事。雖然。悟火之有蓮。而幻抽幻
添。調護之功不廢。則此火號作陽和。恃蓮之出火。而
任燔任熄。上慢之心一生。則此火名為毒燄。是知火
稱發育。而亦解焦枯。與水本滋成。而兼能汜沒。二弊
等耳。可弗慎歟。居士以至誠心。索增長火蓮之策於
山野。山野不孤來問。寐語喋喋。若夫水火不相關一
句。居士必已自道。
記
復古雲棲寺記
予始入梵山之雲棲也。父老謂予。茲寺為洪水漂蕩。
計今將百年。彼時無力營葺。墟其地。廬於半道。曰棲
真別院。予猶及見一僧居之。而棲真繫在冊籍。雲棲
則山氓野樵所常稱也。予仍其便。以雲棲名菴。蓋三
十餘稔矣。逮閱咸淳臨安舊志。則雲棲者。宋藝祖乾
德五年吳越國王錢氏所建。至英宗治平二年乃易
之以棲真。詳見錢塘寺觀類中第十五葉。予仍雲棲。
暗與古合。事固有適然者。曩嘉隆之季。萬歷之初。修
[017-0097a]
郡志者。據近而不稽遠。今復焉。無亦宿緣使之然歟。
予既有感於無心合古。又重有感於古今沿革靡常
寥寥乎。靈蹤勝蹟久淪而未彰者何限也。吾郡古曰
杭州。已而曰臨安。後復為杭。曰古杭。今寺亦爾。因額
以古雲棲寺。而識其歲月云。
重修雲棲禪院記
杭府治南連大江。西引明聖二湖。萬山遶湖而絡繹
江滸。溯江西上行二十餘里。山名五雲。先是山之巔
有五色瑞雲盤旋其上。因以名山。已而五雲飛集山
西塢中。經久不散。時人異之。號為雲棲塢。宋乾德五
年。有僧結菴以居。塢多虎。僧至。虎輒馴伏。世稱伏虎
禪師者是也。吳越王錢氏為之建寺。而雲棲於是創
始矣。禪師一號大扇和尚。諱志逢。初築室五雲之頂。
天禧中。降敕賜真濟院。遂并闢雲棲天池二院而成
三剎。後治平二年改號棲真。今曰雲棲者。復古也。雲
棲居五雲之西。徑曲林幽。四山圍合。蒼翠樅然。東岡
而上有壁觀峰。峰下出泉。名青龍泉。迆邐下中峰之
傍復出一泉。名聖義泉。又下而西岡之麓復出一泉。
名金液泉。筧引涓涓。潔洌甘芳。汲灌不竭。獨以荒僻
寥落。人跡罕至。非忘形死心者莫能居焉。紹興初。有
余知閣者。扈蹕南渡。隱於寺側。後捨宅歸寺。聖朝弘
治七年。霖雨發洪。廬宇經像隨水漂蕩。僧稍稍散去。
頹耋者僦居民莊。而故院遂蓁莽。父老過之。傷感垂
涕。衛將軍玉溪楊公。暨子念堂君。雅嚮三寶。時募僧
重修。而頻苦虎患。居無何即引去。隆慶五年。袾宏行
腳南還。愛其岑寂。孤形隻缽趺坐圮壁間。太學生陳
如玉李繡等為之搆靜室三楹。而宏晝與野鹿主賓。
夜與鳴泉唱和。悠然若將終身。村之民怪其能久居
也。環村四十里。歲傷於虎者不下二十人。而雞犬不
與焉。宏乃發悲懇。諷經千卷。設瑜伽施食津濟之。自
[017-0097b]
是虎不傷人。適歲亢旱。禱於山。偶時雨澍。村之民又
大悅。而慶其得安居也。相與纍纍然肩材木而至曰。
茲吾祖所植也。荷鋤钁。發其塵坌之礎磉而指之曰。
茲雲棲寺之故物也。禪師福吾村。吾願鼎新寺之遺
址。以永吾一境之香火。繇是不日而成蘭若。外無崇
門。中無大殿。惟禪堂處僧法堂以奉經律而已。宏自
惟迂疏陋劣。寸長無稱。抱病入山。分與草木同腐。頃
值幻緣。興此廢墜。惡容坐食。不思所以上報佛恩而
下酬檀信乎。顧生平尚真實而賤浮誇。甘窮約而羞
名利。因共一二同志相砥礪力行古道。盟而後進。犯
而必退。大都主之以淨土。而冬專坐禪。餘兼講誦。日
有程。月有稽。歲有表。凜凜乎使無賴者不得參乎其
間。雖於法門無大裨益。庶幾救末學之弊以俟後之
知識云爾。宏。沈氏子。字佛慧。號蓮池。仁和人。是為記。
重修上方寺鑿放生池記
武林自宋蹕南駐。環湖山禪講律寺粲然棋布星列。
而郭以內稱焉。迨今多半淪沒。至不可考。諸傳志有
上方寺者。背倚城垣。左右掖涌金錢塘二門。前通西
井官道。蓋肇建後梁貞明七年。而國朝景泰四年。僧
以難事作。散去。寺隨廢。漸蠶食為民居。僅存者什一。
優婆塞沈善能者廬其中。嘉靖二十三年。尚寶卿六
橋徐公得請於官。佃為圃。公無子。以畀女。遺命還寺。
女孝且賢。持契歸王氏。遵父囑。以畀雲棲。遂復為僧
地如初。無何。王謝世。居士化卿宋君聞其義而高之。
化卿以世祿之裔。砥德礪行。樂善不厭。迺輸金贈二
子。更與之契。予亦罄衣資。偕善信。旁贖其故址若干。
向明正位。別為迴廊。旋所向。面城而門。取幽寂也。期
世世承事三寶。因諗於眾曰。唯上方彈丸重興。伶仃
衰微。何修何營而俾久遠。或議闢草萊。輪奐其殿堂。
群之以僧。僧多則常住。予以為不然。時丁末法。塔寺
[017-0097c]
靡堅。試屈指而計。凡三門乎闤闠者。揵椎之庭。不為
樽罍之所能幾。僧雖多而行寡。奚以多為。顧茲地鄰
城。城鄰湖。湖外高而城內卑。隨鋤成流。亢陽所不能
涸。因而池之良便。以池放生。以隙地之敝室。稍葺其
莛楹。守以二三誠信衲子。蚤莫禪誦。庶幾上祝皇圖。
下濟含識。得之一舉矣。或謂物如塵如沙。池一勺耳。
容有限奈何。而庸知夫鑿斯池也。為之兆也。弄引也。
引而伸之。而又伸之。汪然遍域中矣。昔子產之畜魚。
一勺也。使鄭之人若大夫若士若民皆然。鄭之與國
若燕趙齊楚輩皆然。則池無量。所畜無量。不然。西湖
古放生池也。謂普容天壤間物。寧有是乎哉。化卿曰
唯唯。與其仲直卿。諸賢士夫。諸比丘淨人。有呈財者。
裹糧者。疏其壆而鍬者。畚者。梩者。枯橫泉之撓而戽
者。槔者。埭者。固隄防之浸淫崩頹而埤者。堹者。𥗒者。
䃭者。捍貍與獺而𦼼者。閑其外侮而版築者。憂其暑
寒而上為之[烈-列+庥]。下為之[穴/淈]者。皇皇乎晝胼宵胝。勞不
知息。兼工再閱月而池成。於時在筌而釋。當釜而逸。
洋焉悠焉。出而遊焉。一勺之內足其從容也。予喜且
懼。稽首而告於十方如來。主池神。主伽藍神。願以佛
力。法力。賢聖力。諸神誓願力。慈護而威臨之。從於今
日。盡未來際。常為鱗介諸水族等棲止安宅。又稽首
而告於見住僧。後後住僧。願以戒力。悲智力。念流水
之苦躬而澤焦𣩅。天台之抗章而斷簄梁。智覺之負
辜成仁。蹈白刃而不悔。尚永持無斁以風四方。敢有
叛先盟。師陶朱。媒利於網罟。或倍眾而售之乎白衣。
是名違佛律。犯波羅夷。諸所稱釋子者。鳴以羯磨。遄
擯絕之。勿共住。即朋比而阿。神必陰縶其魂。顯僇其
形。無能逃者。脫免焉。其報盡也。墮泥犁中。嬰萬苦無
竟。所以者何。好生惡死。天道也。人情也。前人捐。難捨
之貲。役所愛之身。創五濁世不恆見之勝舉。以生必
[017-0098a]
死之命置之安全。後人忍不一深思之。而惟便其私
圖。於天道逆。於人情不祥。從逆凶。不祥者災逮。鼓桴
形影。感應自然。非危言怖之也。化卿及諸大眾踊躍
歡喜。歎未曾有。作而曰。善哉。是緇與素之龜鏡也。不
可使無聞於末法也。而碑上方。 頌曰。
「 始舉為興滅。而兼得放生。豈唯滅不滅。生亦無生相。生滅俱滅已。寂滅何有方。以明超於方。無方中說上。無方說西方。其意亦如是。作寺作池人。願共了斯旨。」
萬歷二十八
年普門示現日記。
北門長壽菴放生池記
西湖古放生池也。法久而敝。實亡名存。敝之久而安
焉。恆產乎水族。併迷其名若罔聞者。歲在乙未。予演
圓覺於佛國山之南屏。南屏故有池當其三門。一時
主會諸名公捐貲贖而出之。植蓮其中。斷魚業。人繇
是知放生池為武林舊事。既而予復鑿池上方。既而
北門有園。園有池。復贖之。園距上方南北相望者半
拘盧舍。而城之內有二放生池矣。頃予碑上方。謂以
是為之兆。兆且引而蔓延之。顧予德微年衰。不足以
風。未知繼此而興起者更幾池也。上方苦隘。僅為池。
餘少叢竹。羽蟲之獲逭其生者聊以依止。茲頗閒矌。
池聯比。擴之。則濊然成浸。水涵而土出。壘之。則𡾯然
成山。循而界之。則幽然成徑。相其宜而樹之竹木。則
鬱然蔭而成林。將使嚶嚶洋洋。樂而相忘。雖無繇擬
飛泳亭之萬一。而猶冀想像其遺蹤。則上方所不逮
也。園以東為興福禪院。旋而南為養濟院。又旋而西
為得一道院。養濟昔號悲田。聖主賢臣哀煢民之顛
連而無告者設也。今之困矰餌。伏質於刀砧。必不可
逃而待烹。其無告尤甚。貿而畜之池。縱之林。俾終保
殘壽。悲孰加焉。佛示三福云。慈心不殺。而五福於箕
疇。亦壽為其最。瀕殺而重壽之。福孰加焉。天地之大
[017-0098b]
德曰生。舜之德曰好生。德一而已。上清下寧。侯王所
以配兩間之久長。貞萬物之壽命者恆於斯。得孰加
焉。儒道釋三聖人之偉蹟。鼎峙夫三方。若環拱然。而
園介乎其中。是曲阜之仁里。摩竭之慈室。西華長生
葆真之靈宅。天合而冥鄰也。豈偶然之故歟。夫救生
之滅也而有生。求其生而未嘗生也而無生。無生然
後無不生。則生滅一。生滅一。則福興於無相。悲濟於
無緣。福不可得。悲不可得。一亦不可得。唯法性常住。
不斷不續。同於虛空。彼梵網以放生為常住法。常住
者。金剛身無量壽也。迺菴其園曰長壽。而園有荒廬
數楹。飭治之。為供接引導師。及當來慈氏尊像。蓋津
梁所放一切含靈先生安養息輪迴苦。後於龍華而
得授記也。廬止是。無增多。以淨戒僧守之。守之之方。
具如上方記中語。時里之父老聞予言。前執予手歔
然太息曰。園之源吾弗知之矣。吾猶及見二禪人居
焉。向稔其古為伽藍。而業已蔬圃。莫返厥初。吾何圖
重睹今日也。是役也。始其事者。予與化卿宋君。而諸
上善人樂助而成斯美利者。得例書碑左云。萬歷二
十八年歲次庚子佛誕日記。
嘉善沈定凡放生池記
予既鑿放生二池於郡城矣。未有繼者。而鹽官秀水
湖松蘇常諸上善人從而應和者頗眾。今嘉善沈君
豫昌來告予曰。唯昌家積善。奉三寶。自宋歷元。有百
五府君者。好施。旦至通衢。寒者衣之。饑者食之。率以
為常。不倦。次有南宗者。捨俗出家。結廬麟湖。感陸地
生蓮。遂以淨蓮名庵。庵至今存。即百五府君行施處
也。先妣陸孺人。修淨土行。亦好施。昌纘祖德。奉母儀。
為善唯力。壬寅長至日。請楞嚴諸經。滿載以還。過蘆
洲。且行且誦。洲四面水。簄罟之所交會。是時群漁掉
簾合圍。冀截流罄取。中夜守簾者見紅光自圍中起。
[017-0098c]
及晨舉網。遂隻鱗不獲。蓋魚聞經聲化去。愚兄弟睹
此神異。繇是環洲為放生池。築庵其中。主之以行僧。
董太史顏其額曰水月禪居云。予聞此語。念同志之
友未得於近而先得於遠。遠之又遠。功德無量矣。為
之記。
香光室奉安彌陀聖像記
雲棲供彌陀接引眾生立像一軀。本如居士見其端
正嚴好。囑予命工肖而刻之。甫成。其仲君自桐城來
迎。予以金漆未固。舁而舟。慮或有損。於是易本像以
行。而新像留山中。仲君扶像至北關。將買舟。而舟人
夜夢金色丈夫求載。覺而需其至。意必大貴人也。凡
問者皆弗允。迺仲君問亦弗允。既而知其有聖像也。
又審而知其為像之佇立者也。則大喜。謂符所夢。至
京口。將易舟入江。彼舟人復夢如前。無何。像抵家。奉
安於香光室。正慮無賢僧守。而僧大海者適至。海固
嚴淨毗尼。足不踰閫。居七年。預知去時。邀居士言別。
以七月朔日坐逝。遠近從而感化者甚眾。海亡。又慮
無繼之者。得慧光焉。光之賢。海之侶也。夫夢於舟人
奇矣。聯而入夢。不益奇乎。始得大海難矣。繼之以慧
光。不益難乎。兼而有之。得未曾有。所以感之者。彌陀
之威神。而所以感彌陀之威神者。居士之精誠也。楞
嚴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又言如染香人。
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今可謂見佛不待當
來。而香光已成莊嚴矣。因捃摭其先後而為之記。
背盟惡報記
瑜伽之教。自金剛智不空而下無傳焉。茲流通末世
止施食一法。而習久弊生。浸失古意。予為較而正之。
比丘某來從予學。予曰。子學是。應三自誓。不改師承。
不受嚫。不退大恭敬心。所以者何。三業相應故名瑜
伽。今閒文雜沓。宛類歌謠。脣舌翻騰。幾同戲劇。杜作
[017-0099a]
三十五印。考之出自何經。蓋惟務悅人。不知其叛道
矣。真言密意。字種玄機。作觀運心。了不加察。烏在其
相應也。慎之哉。某唯唯。起向三寶立誓。無何。悉反之。
遊口召請。不避昏夜。行坐結印。雜以笑談。一夕忽昏
不知人。日益熾。遂不能言。鳴叫如鳥鵲。自嚙手指碎
噉之。逢食奔往奪取連咽如餓鬼。傍觀者為泣下。而
某自若也。浹月而逝。某背厥初心。三誓三犯。今日之
報豈徒然哉。因筆以警來者。
先考妣遺行記
不孝年二十七。先府君見背。既而男祖植殤。既而
婦張氏卒。續娶湯氏。既而先妣周孺人亦見背。不
孝乃出家。時年三十有二。今七十三。計之。則出家
四十年有奇矣。弟二人俱亡。問諸姪以先府君事。
曰不知。問誌銘在乎。曰未見。蓋先府君得子秋暮。
不孝出家。二弟復早世故也。不孝自惟身雖出家。
而二尊人懿德芳範胡可不使子孫知之。因記如
左。
記曰。先府君姓沈氏。諱德鑑。字用昭。別號明齋。世為
仁和人。貫籍慶春門外之新塘。永樂間徙入城。宅於
平安一圖忠清里。高祖某。妣徐氏。曾祖某。妣王氏。祖
林。妣周氏。考智。以耆德授冠帶。是為松軒翁。妣金氏。
松軒翁二子。長曰月巖公。次為先府君。女一。適郁友
梅公。不孝生晚。松軒翁不及面。惟見金孺人。然聞於
先府君。而知松軒翁殆無懷葛天之民焉。有盜者白
日入室。脫衣將裹所得。松軒翁適出。盜棄衣而逃。松
軒翁追呼還其衣曰。吾不忍子無得而反失也。人笑
以為癡。其淳龐類如此。松軒翁卒。先府君與月巖公
商京師。未幾家被回祿。時延燒鹽菜二橋。上下計千
有餘家。沈氏屋宇資具悉煨燼無孑遺。惟基地僅存。
先府君傾貲營搆一新。重垣石門。堅固周密。蓋懲於
[017-0099b]
火也。工畢。虛正樓以奉金孺人月巖公及三洲公兄
弟姊妹。而自處於偏房。不孝兄弟三人始生。先府君
天性孝友。不惟事父母竭力。而事兄如父。事嫂如母。
視猶子厚於親子。與月巖公同居。白首無間言。朝暮
曲盡甘旨。三洲公得安心學業。成進士。舉家屬官北
部。先府君米鹽酒脯等以時運入惟謹。後不孝兄弟
漸長。居隘。不能容。乃出而買宅於菜市橋西。去祖居
數百步。不孝時年十有七也。先府君雖不仕。而博聞
強記。善真草書。旁涉陰陽醫卜諸裨官方技。靡不通
曉。居常以諺語中格言訓不孝於兒童。如戒自足。曰。
學到老不會到老。崇寬大。曰。忍難忍事。恕不明人。教
斂戢。曰。帶一官字者慎勿為。謂領官錢。織官段。作官
保。乃至入官府為吏書。交結官人。囑託公事之類是
也。不孝信受奉行至於今日。知其所不足。力行慈忍。
不敢親近王臣。雖佛制。亦庭訓也。其居家。自少至老。
惟恭惟巽。曾不與人爭一言。興一訟。家僮為兇悍所
毆。垂斃。或勸舁至彼。責以保辜。拒不允。曰。一動不如
一靜。即死亦命也。伯母王氏。嫂焦氏。咸孀居。王無子。
焦有子窘甚。皆迎歸。生養死葬如禮。三洲公有弟和
叔。與不孝情義篤至。月巖公隨任。和叔孤然舊宅中。
得瘵疾。先府君日夕奔馳。百計治療。竟不起。哀悼無
已焉。平生教不孝習學甚殷。而進取成敗一任其自
致。不行賄。不寄託貴族。不投禮有司之門牆。不孝猶
憶年十六時。發憤讀書於黃泥阪之田舍。先府君覺
其勤苦。以書來云。功名富貴亦有天命。不可太執。不
孝捧讀流涕。報書曰。兒負重行遠誠萬不及人。至於
殫精文事殊不困。幸大人無慮。嗚呼。言猶在吾耳也。
三洲公既貴。白先府君。欲援恩例授官如松軒翁。則
堅辭曰。吾齒德不逾鄉人也。故布衣終其身焉。先妣
周孺人。與先府君生同年同月。先府君為七月十四。
[017-0099c]
先妣十七。其卒也。先府君享年七十一。為嘉靖辛酉。
先妣七十五。相隔凡四載。而同為六月二十一日。亦
奇矣。先妣性柔婉質實。佐先府君隨順不二。事倪恭
人如事姑。倪性剛直。或不懌。發之言面。先妣怡然承
之。以是妯娌成至愛。及沒齒如同胞。倪恭人有幼男
女。不能兼育。三洲公育於先妣枕席。三洲公弱冠。而
不孝方幼。梳櫛等皆倪恭人撫之。蓋交相育云。所奉
孀伯妣王氏。晝不飲。惟入寢擁衾坐床上。先妣進酒
一巨觴。飲竟。乃陶然而臥。率以為常。或家冗稍遲遲。
則微聲呼二娘子。先妣疾趨進觴。乃喜動顏色曰。吾
何能報二娘子也。如是三十六年如一夕。他可知矣。
平生衣敝食殘。好衣歲久敗於篋中。好食奉翁姑。下
及諸子。己未嘗噉也。婢僕或為煎煮浣濯。左右服役。
稱謝不絕口。不孝侍慈幃。自知人事以至屬纊逮二
十年。曾不聞叱詈下人之聲。年七十二得疾。不孝勸
念佛。初諉不能。後入佛室。大喜贊歎。繇是高聲念佛
不輟。疾久。昏昏如迷。然無諸痛苦。日起坐。食飲不廢。
忽晨餐。放匕箸。垂臂不語。急扶掖歸榻。藥入口不受。
吉祥而逝。乃啟先府君壙。合葬仙芝嶺松軒翁之傍。
先府君初多男不育。僅存不孝兄弟三人。長不孝。仲
曰淞。季曰瀾。二俱庶母孫出。女二。長適許孟禎。周出。
次適孫文學培。孫出。不孝娶張。繼湯。淞娶耿。繼張。瀾
娶楊。繼鍾。不孝子一。即祖植。張出。淞孝友天植。子亦
殤。無後。瀾舉己卯鄉薦。未官而卒。子五。曰祖模。曰世
楷。曰文彬。曰良棟。曰良樞。孫男四。曰大綬。大綺。彬出。
曰貴。棟出。曰煥。文樞出。不孝婦湯氏。十九守志。今六
十。亦落髮為尼僧。無出。蓋曾孫男現前四人而已。易
曰。積善餘慶。理或繩繩未量也。不孝出家久。衰耄寢
疾。伏枕命筆於侍人。往事多忘。此其大略云爾。時萬
歷三十五年歲次丁未孟冬十五日。袾宏曰。予生晚。
[017-0100a]
曾祖而上無考矣。祖父則稔知之。使子孫世守焉。貧
可也。賤可也。貴無忝於善人後也。使鄉之人願相若
焉。無保伍可也。無官府律令可也。以比屋皆善人也。
予稟戒不妄語。又平生恥諛墓者。況敢誣其尊人乎。
諸所紀述。真實不虛。後人其勉之。
附
自傷不孝文
禪宴之暇。偶閱魯論。至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
以喜。一則以懼。不覺大愧且駭。汗浹背。追念二嚴君
六十時。不肖茫然無喜懼心。俄而七十。有喜心。無懼
心。遂三晝夜不寐。自惟平生非不孝人。夫子此言。又
非甚高難行之語。奚為乃爾。反覆思之而得其說。蓋
二嚴君齊年四十有五而生不肖。先所舉子皆不育。
備極鍾愛無論已。五六歲前。日事梨栗。不知所謂孝
也。七歲入小學。日事數行墨。聯對學書。不知所謂孝
也。九歲漸通經義。知孝而不知所以行。十七為諸生。
日事進取。孝悌忠信朝夕講究。為文辭靡不辨晢。知
所以行孝。而不能行。二十七先父見背。然不孝兒童
時自要。年立不舉於鄉。年不惑不第於春官。則山林
而已。於是仕心頓輕。力行孝道。讀書於寢幃之傍。把
筆膝下。以三年為期。得則祿養。不得則理前願。三十
竟不成名。明年丁母憂。因決志剃染。乃知二十年勞
心焦思。惟以紆青紫榮貴其親之謂孝。真孝則不知
不行。行且弗力。甫力行之而無及矣。人生世間大約
類此。其有登科入仕者。又日事官職。逮解綬歸田。而
風木之恨亦略與不肖等。豈不大可哀哉。顧不肖何
敢以一己例天下之仁人孝子。姑為此自責。使覽者
惕然動於中及時行孝。毋貽後悔。不肖真誠懇苦之
心。惟天地神明鑒之。惟夫子在天之靈鑒之。
張內人誌銘
碩人姓張氏。仁和人。曾祖信。祖鎮。父峰泉公文贊。母
凌氏。張為邑故家。世有淳行。峰泉公尤簡直樸茂。以
古德重鄉閭間。碩人其第三女也。自幼穎異。不漫意
嬉笑。年十四。罹母孺人之憂。晝夜哭。備極酸楚。聞者
為傷之。已而代總家政。練事體如成人。內外斬斬。峰
泉公以是特鍾愛之。曰。是女德性才識俱不尋常。吾
必以配奇俊。十九歸蓮池居士。五年生子祖植。殤亡。
又五年以疾卒。事居士凡十年。居士追惟十年間事
恍焉一夢。顧夢中種種大得力於碩人。今雖鐘鳴漏
盡。而夢境具存。烏得無述乎。思居士少褊介。頗恣無
明。碩人善為周旋。大能當居士意。亦復觀居士顏色
時進錐劄。有韋絃之功。居士素懶。擯世事。不以過眼。
碩人乃身任勞瘁。無細大。百不以擾居士。居士遂以
四大輕安。門生故舊。宴坐清談。參請熏修。隨心自在。
不識有人間內顧之慮。居士平居禮佛。碩人躬製幢
旛。捨奩資為供養具。不吝。居士平居齋食。碩人每膳
必留心蔬品。口不及自奉。居士平居愛購內典。有持
至者。不俟居士知。買而進曰。知君所重者此也。嗚呼。
是居士不可無碩人也。至於用值空匱。則脫簪珥解
衣。無幾微見言面。而出納盈縮勢得自繇。未嘗畔居
士私毫髮於母黨。尤為人所難者。所憾則居士欲忘
情順逆。照了諸幻。行忍辱行。而碩人妍媸白黑。據理
折衷。不能無不平之氣。居士欲勤行慈忍。刊落繩矩。
而碩人家法嚴明。罕有所假借。以故寬急相形。人多
慍之者。居士每不滿焉。今乃知其為居士任怨也。怨
歸己。恩歸居士。碩人雖道眼未明。可謂家之賢妻也。
已。始居士皈命覺王。碩人尚在疑信。久之發願施經。
又發願禮大悲。又發願習大悲普門品。又發願忍辱
行慈誓與居士等。不期抱願未竟。據爾長往。悲夫。方
病革。一一囑後事。其大要憐居士孤危特甚。居士喟
[017-0100c]
然曰。子且大錯大錯。碩人悟。因泣數行下。自此遂不
復言。卒前一日。無他語。惟託侍疾者誦大悲聖號。時
既困極。奄奄垂絕。忽起腕合掌。口誦大悲。戰掉殆不
自勝。努力面西。一稱名。一作禮。居士曰。可以已乎。曰。
我願此。不為疲也。禮誦不息。頃之憒亂無所知。逮夜。
禮誦如前時。復曰。吾齋矣。慎毋以腥及我。天明遂奄
然而逝。一時見者驚訝悲歎。有從此念西方不輟口
者。有從此永斷血味者。噫。碩人信心未幾。能具如是
操略。固知十念成功的非虛語。惜其天年蚤終。不克
了明大事。居士誠恨之痛之。然使所願不忘。般若種
子當有日發生在。況沒其身而能俾人興起。沒吾寧
矣。壽與夭一期之業報耳。又何論後嗣之有無哉。碩
人生之日為嘉靖丙申四月二十四日。少居士一歲
有奇。卒之日為嘉靖癸亥四月六日。凡享年二十有
八。今將以某年某月日葬於某山之原。因泣而為之
銘。銘曰。
「 吾佛世尊
指歸淨土
金口叮嚀
其實非誤
猗歟大悲
開攝引路
慈誓弘深
一切普度
哀哉碩人
塵緣絆絡
瞥爾回光
亦得不錯
婦人之身
大人之作
膽喪魂驚
末後一著
惟此願王
勿相捨離
百劫千生
盡未來際
寂寂青山
枯骨斯瘞
鶻臭布衫
不勞掛繫」
疏
水陸疏
疏為修設水陸勝會以普濟眾生事。宏念宿承佛力。
微種善根。界處人倫。生逢禮國。幸中年而出俗。聞正
法以披緇。悲喜何勝。慶憂交集。而以福輕業重。智淺
惑深。痛有漏之難除。歎無明之莫斷。四恩罔報。三有
奚資。羞稱二字三衣。慚負十方諸佛。又復饑荒接歲。
疾疫連城。斜日荒郊。漠漠而屍橫百里。陰雲古道。嗚
嗚而鬼哭三更。拯救未能。傷嗟曷已。既護四生。而彌
增懇志。因憐自己。而復憫他人。發廣大無邊之心。起
冥陽兼利之願。肇始於九月二旬之旦。適當甲子元
辰。告成於孟冬十五之宵。正值下元解厄。況茲清眾。
悉展精誠。兼此信檀。樂為輔助。鎔融九會。誦六十萬
字之雄文。授受千華。諷五十八篇之大戒。十六妙觀。
祕旨重披。四八願王。金章再炳。頓空萬法。闡金剛般
若之威神。惟有一乘。演妙法蓮華之功德。洎乎滿散。
爰起懺摩。罄七朝之力。五體翹勤。周十卷之文。諸愆
殄滅。復次一期之內。午夜之中。按瑜伽燄口之經。施
摩竭甘露之斛。伏願自親而疏。以至疏之又疏。若恩
若冤。咸皆解脫。從今而古。以至古之又古。無久無近。
[017-0101b]
靡不超昇。方沈惡道者即越苦輪。已生善趣者益資
德本。微該蜎蠕。大及諸天。凡盡豚魚。聖通四果。人人
成等正覺。各各悟大菩提。又願堯年永壽。舜日長明。
陰陽調而風雨時。百穀有豐登之慶。寒暑均而運氣
協。萬民無夭折之虞。又願國產忠臣。家生孝子。奸欺
息於閭里。仁義溢於寰區。戶持五戒而人道昌。門修
十善而天眾盛。又願惡心之輩。改惡而興善心。邪見
之徒。返邪而歸正見。習癡禪者。回癡而入那伽之大
定。著狂慧者。歇狂而發實相之真明。謗大乘者。恥小
而趣大乘。忽淨土者。覺苦而修淨土。宏也自揣凡庸。
何敢薄德而求福。不忘精進。惟祈入道以無魔。修行
匪滯於半途。參學終成於大悟。現生念佛。而至死不
亂一心。臨終見佛。而往生高登九品。然後十身圓顯。
度化遍乎群生。沙界齊周。津梁徹於三世。虛空有盡。
我願無窮。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立誓疏
切念世道純真。古皇垂衣裳而致治。民風雜偽。後王
假盟誓以成功。況今佛法衰微。叢林秋晚。執僧事者
但圖安逸。無復精勤。誤眾修行。孤佛恩德。若非質之
神聖。莫繇策其身心。茲某等。承領本寺之職。謹以誓
言自要。一誓願發真實好心。專為叢林大眾修行。不
為己身貪圖利養。如不然者。一任天神考治。一誓願
發至公無私心。不私喜私怒。不私厚私薄。不怕人怪。
惟怕天怪。不求合於人心。惟求合於天心。如不然者。
一任天神考治。一誓願發勤勞精進心。凡修行有利
益事今廢沒者。必舉行之。凡修行不利益事今習成
者。必革去之。十種條約。恪定遵守。不作虛文。虛應故
事。苟且過日。以至敗落。如不然者。一任天神考治。一
誓願發慈悲顧眾心。老者逸之。幼者誨之。勞者撫之
病者恤之。死者哀之。種種愛厚。一視同仁。如不然者。
[017-0101c]
一任天神考治。唯神鑒之。
禳虎疏
萬歷二十四年十月。本府錢塘縣定北五圖。乃至各
鄉村虎獸為災。傷人及畜甚眾。本鄉某等來求禳解。
宏思人虎本同一性。傷害繇乎宿冤。捕之則彼此相
夷。遣之則自他何別。必須修齋作福。庶可默化潛消。
於是雲集僧伽。就於本境黃山妙淨寺中啟建禳解
道場五晝夜。至某日圓滿。於中謹備香燭茗果之儀。
命僧翹勤頂禮梁皇懺法一十二部。終宵設放瑜伽
燄口。以此功德云云。又復祈禱自古伏虎聖賢。牒至
諸方山神土地。承斯善利。伏願前生負虎之命者。悉
皆解釋怨瞋。不相酬報。今日為虎所噬者。俱得早生
善趣。不墮傷亡。人無害虎之心。發慈悲而永除殺業。
虎絕傷人之意。盡此報而速脫苦輪。下至微類含靈。
咸蒙護庇。遠及多生滯魄。俱獲超昇。人人植菩提因。
處處成安樂土。
禳災疏代余太守
余良樞等。端肅虔恭敢。昭告於娑婆世界釋迦如來。
乞垂哀憫。願賜證明。情旨於今萬歷某年以來。伏逢
天行疫癘。百姓半於死亡。歲值饑荒。眾生。全遭困厄。
世醫難療天災。少穀豈周眾匱。匪於上帝之乏慈。亦
乃下民而罔善。莫非十惡五逆。致使八難三災。靡憑
三寶之慈悲。曷救蒼生之苦惱。良樞等既職民母。當
援子殃。繇是特發虔心。謹請雲棲僧伽二十四員。恭
就在城靈芝寺啟建祈禳災患福國祐民燄口普利
道場一期。越七晝夜。擇今五月二十五日為始。備陳
香供。雲集僧伽。就壇看念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梵網
經菩薩戒心地品。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妙
法蓮華經。普賢行願品。加諷咒章。所集功德。伏願佛
慈普被。雨暘時若而五穀豐盈。法力冥資。氣運調和
[017-0102a]
而三災頓息。百職弘太平之治。萬民慶安樂之年。積
善慈以答天恩。行忠孝專祈國祚。
又
萬歷十幾年以來。伏值天道亢旱。風雨不時。人民疫
癘。穀米價增。饑色盈城。餓殍滿野。痛思為民父母。焉
敢坐視潸然。慮今本府。暨及他州。饑餒號呼。晝夜不
息。生者瘟㾮少瘥。死者水陸橫流。欲祈存歿均沾。必
須修齋作福。仰投佛力。救度蒼生云云。伏願皇圖永
固。雨順風調。佛日增輝。民康物阜。
薦先疏
一乘圓頓。蕩罪障以全空。三業懺摩。解冤尤而悉殄。
舉菩薩十重四十八輕之大戒。宣如來九品四十八
願之弘慈。飯僧則集十方大德之威神。施食則濟六
道含靈之淪溺。如斯利益。使先靈瞋恨斷滅。凡被瞋
之輩永絕酬償。殺業潛消。俾罹殺之徒俱蒙解脫。多
生而至今世。大過以及微愆。悉憑三寶之資薰。蚤得
六根之清淨。往生樂土。親覲慈尊。蓮開上品之華。佛
授一生之記。四恩總報。三有均資。法界眾生。同圓種
智。
重修朱橋緣疏
夫朱橋者。近當徽杭嚴衢一水之要道。遠連江直閩
廣數省之通途。外涉海潮山洚兩流激蕩出沒之樞
機。內係臨淵傍崖萬戶參差安厄之形勝。自聖禪師
之始建。歷多載而忽傾。洎眾善信之更新。僅八年而
復毀。前郡主。大人余翁。慈悲普發。工役方殷。而適以
巨漫滔天。驚濤撼嶽。未遂輿梁之績。姑成略彴之功。
不暢本懷。曾遺後囑。俟彼洪波甫息。續令故業重光。
今父老某人等來詣本山。具陳上事。而我病僧片長
不備。百務俱隳。寧無津濟之心。實乏經營之力。辭之
甚固。請則彌堅。謂行旅以徑阻羊腸。荷擔者車馬者
[017-0102b]
載道而興嗟不一。居民以勢傷龍口。流離者死亡者
終歲而受禍盈千。繇是上與神謀。下僉眾議。人各八
分為率。積成萬數而周。或一人兼出多人。大功獨擅。
或多分止緣一分。得福惟均。蓋聞借溱洧以乘輿。古
稱遺愛。渡螻蟻而編竹。後掇巍科。徐宗仁繇此延三
紀之齡。程夷伯因茲致五世之貴。佛無誑語。聖有明
徵。普願諸上善人。同生無量壽國。
病僧苦辭不獲。勉順眾心。今但竭誠。隨緣聽命。其
所化銀。本募僧送本境為首善人眼同收貯。僧不
得私藏分文。俗不得剋減毫忽。略存欺罔。果報不
虛。伽藍神鑒之。江河神鑒之。天龍八部賞善罰惡
一切神明共鑒之。
[017-010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