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g0016 涅槃經會疏-隋-灌頂 (CBETA)



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卷第二


純陀品第二


【涅槃經疏卷第二


頂法師 撰


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大般涅槃經純陀品第二卷第二


北涼 天竺三藏 曇無讖 譯


晉 沙門 慧嚴 慧觀
 謝靈運 重治」


【純陀品


釋品為三一辨疎密二辨德行三釋名初意者依
於天竺文猶屬壽命品開破今昔常無常義於義
則密於文則疎謝氏從人從事題純陀品於文則
密於義則疎今明涅槃施章於梵漢兩文俱無所
失隨前人則施常命隨後事則施常修云云次德
行者純陀是二恒之類何故別立一品略明十異
一時眾先供而後請純陀先請而後供二時眾三
請佛皆默然純陀一請如來即受三因受大會四
因食開常五自請住六騰眾請七金口歎八大眾
歎九當徒問答十往昔誓願眾無其一寧不立品
問純陀十異逈超眾表何不前供而後獻耶答後
供者讓他德也舊明五讓謂賤讓貴凡讓聖麤讓
妙少讓多近讓遠今依文宜為十讓初以俗讓道
謂僧尼眾次以凡讓聖謂學無學三以淺讓深謂
諸菩薩四以賤讓貴即國王大臣五以顯讓冥謂
[002-0339c]
天龍鬼神六以少麤讓多妙謂人天等七以財讓
法即是魔眾八以同類讓異類即師子鳥蠭等九
以近讓遠謂十方菩薩十以城傍讓隱遁忍辱仙
眾五讓收文不盡十意粗周問何故昔默今默而
有受不受異答佛意難知今通別兩解今昔二默
俱是四悉世人所默有受不受佛隨世界故有二
默受不受異或宜默受宜默不受二俱生善欲生
彼善故有三默破惡得道亦復如是聖無唐捐非
凡所測別釋者時眾無奇緣弱不感令追責往緣
是名世界默然不受初若發言不受則後供息心
眾供都集普皆等受是名為人默然不受默不受
者貶其不能因食以明不食開無常顯常無勝治
力是名對治默然不受若是食身可默受食法身
常身無食無受是名第一義默然不受默然不受
是佛境界義不可盡略言四耳三釋名者純陀名
也六卷云姓華名子純子之與陀二文互出舊云
本名純陀後大眾稱德號為妙義今則不然純陀
是彼音妙義是此語先立嘉名為最後作瑞所以
大眾稱美不應名德兩分例如善吉空生即其儔
也然妙義淵博不可言盡略示其十謂義妙解妙
檀妙位妙德妙感妙通妙說妙田妙益妙義妙者
三點四德不縱不橫不竝不別佛及眾生皆悉安
住祕密藏中文云諸佛境界不可思議一切法中
有安樂性解妙者解大涅槃微妙智慧照窮理性
[002-0340a]
動合機宜發心畢竟等無差別文云言純陀者名
解妙義雖受人身心如佛心檀妙者八斛四斗充
足一切針鋒大眾文云令汝具足檀波羅蜜位妙
者雖在居家葢諸無學工巧之賤釋梵歸仰如盛
滿月映蔽星辰是優婆塞等法王子文云如幼出
家墮大僧數德妙者如前十異十讓為佛為眾之
所稱歎文云南無純陀南無純陀而為我等之所
瞻仰感妙者東方佛使作大神通人天枯燥齎持
香飯獻而不受九方亦爾況復人天純陀一請即
為哀納故知物妙非妙食麤不麤非麤非妙文云
普為大會哀受純陀最後供養神通妙者始辦供
具地六種動正獻食時說十三偈如經即神通妙
說妙者巧興五難善覆有為如經田妙者最後入
滅是良福田文云汝為眾生作良福田益妙者因
受其供普受大會則財益一切因食開常即法益
一切如經純陀大士具此十妙及餘無量一切諸
妙故名純陀品若依經名應言十大若依人名故
言十妙妙之與大左右之異從此訖眾問是涅槃
施分文為三此品施常住五果擬對此土雜類眾
哀歎品施勝三修擬對此土聲聞眾長壽品去隨
問而施擬對此土諸菩薩眾云云問有他方眾何
文擬之答從現病品去更明五行十德師子吼問
性及迦葉陳如擬對他方諸菩薩眾然佛平等說
普雨一切豈容分隔一往分文以示起盡於無分
[002-0340b]
別中作差別說問若爾始終只是一涅槃施則無
餘章答前明通意得作此說云云此品為四初因
獻食以明不食不食是常破於無常開非常非無
常二因其請住以不住破住開非住非不住三因
於論義有為無為且共置之開非有為非無為四
因催供明為滅須食為不滅不食開非滅非不滅
四段在文可尋生起者眾被召來意在開密故因
食明常常則應住故因常請住住非圓極是故遮
住以無住破住住與無住互成得失故有為無為
且共置之若置非求是是亦無是故即非是是故
文云方便涅槃即是而非故催其施今正是時第
二第三亦復如是是非俱非寂滅為樂事窮理盡
故低頭飲淚而辦供也通別者雖分四段不可一
向何者圓滿妙說義不可盡隨其類音各各得解
不可各解局於圓法今三意望之一別舉常破無
常文云我今施汝常命色力安無礙辯別明於我
以有我故所以論於我住我觀若無我者誰住誰
觀文云汝今當觀別明於淨有為不淨無為即淨
文云善覆如來有為之相別明於樂樂即涅槃一
切諸佛皆至是處文云生已不住寂滅為樂若一
向從別則成對治失於圓旨此義可知云云二明
通者今所明常不言常異於我常即是我亦即淨
樂我即是常亦即淨樂淨樂亦爾文云是常法印
即是諸佛之法界也若但是常常即缺減不具四
[002-0340c]
德寧當得是法界印耶三明非通非別畢竟清淨
何者若但是常破於無常是待對法經論所害釋
論云無常者是對治法非第一義常治無常亦復
如是中論云若法為待成是法還成待今言常者
非常無常故非通別若是通者通即對別別既被
非通寧得是當知常者非通非別文云二施果報
等無差別無通無別乃名為等我亦如是非我無
我文云汝今當觀諸佛境界佛境界者無我無無
我淨亦如是非淨非不淨文云有為無為且共置
之捨有捨無非淨不淨樂亦如是非樂非不樂名
寂滅樂文云不應思惟長壽短壽無長無短即非
樂非不樂如是三意不可定三不縱不橫不竝不
別即通而別即非通別不一二三而一二三須識
圓妙乃解於常又此四文通成前起後言成前者
上大聲普告令最後問為欲顯發方便密教今果
為開雙非之教上面門放光却障生善咸欲成就
第一空行今果勸觀諸佛境界上地動翻倒咸歸
佛所今果示有為無為且共置之欲求正法應如
是學如是學已寂滅為樂同於如來所至到處故
涅槃施成前召請等義言起後者教觀諸佛境界
即般若德欲求正法應如是學且共置之即解脫
德寂滅之樂佛所到處即法身德如是分文即顯
佛語上中下善不徒開章初獻供文為四一請二
受三難四答請又二初經家敘德二發言陳請敘
[002-0341a]
德為二一敘德二敬儀先敘其讓德次敘所為德。】


「爾時會中有優婆塞是拘尸城工巧之子名曰純陀
與其類十五人俱。」


【敘讓德中兼具十意優婆塞如前釋此即三讓謂
俗讓道凡讓聖淺讓深拘尸城如前釋此是以近
讓遠城傍讓隱遁工巧之子有二義將作大匠子
則貴執斧子則賤未知何是且指以賤讓貴以麤
讓妙同類十五人者一本云五十雙卷云五百十
五據端首五十據親近五百據徒屬或當如是此
之一句是同類讓異類以顯讓冥以少讓多今敘
意者此人正為請佛受供即是以財讓法依文證
義義自滿足。


次為令世間得善果者歎所為德。】


「為令世間得善果故。」


【善果多途謂可意果無漏果隨分果究竟果可意
果者賢聖所呵文云我今於此處不求人天身無
漏果者二乘[厂@火]滅經家所歎必非自調自淨之果
隨分果者三賢十聖住果報分而非極下文云我
今所獻食願得無上報故非分果為令眾生得佛
菩提究竟之果。


次捨身威儀下敘敬儀。】


「捨身威儀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
悲感流淚頂禮佛足。」


【威儀不同謂俗威儀道威儀法門威儀佛威儀如
[002-0341b]
波斯匿王見諸佛時捨五威儀冠劒珮履車餘雖
無五亦有脫巾解帶徒行等皆俗威儀道威儀者
謂偏袒單縫天冠天衣法式規矩等法門威儀者
謂生忍法忍等諸法門也佛威儀者謂相好力無
畏不共等法或可捨俗服服道服或捨事服入法
門服或即俗服是力無畏偏袒右肩者有俗袒道
袒權袒實袒俗袒者如書中肉袒謝罪道袒者弟
子事師供伇便易故袒右覆左權袒者權化易行
故袒權覆實此釋他經非今教意今言袒實覆權
覆無常之權袒雙非之實正當機利物便易得宜
故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者日既右轉隨順世間
以右著地即世界也日是陽精表智導行此即為
人文殊經云右是正道左是邪道用正去邪此是
對治膝表於行地表於理以行契理故以膝著地
即第一義此意通用可解他經若依今經膝即常
行地即常理以行到理故膝著地此是第一義也
不釋合掌私云事釋可知如世斂手則表敬也若
所表者二表權實二理諸教諸味各有此二今經
合已理無外也悲感者悲則悲他感則感佛他行
不同悲亦不一諸供不受則福德不生是故悲也
供既不受不得因供開常是故悲也常既不開雙
非不顯是故悲也佛若受供最後檀成我與同類
眾願悉滿故以悲助他以感祈佛不釋禮足私云
以我之頂歸佛足下故諸教之果咸歸圓因。
[002-0341c]


次白佛去陳請謂標請正請結請標為二初標三
寶舟艇次標自他求度。】


「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及比丘僧哀。」


【初世尊及比丘僧即二寶也佛及比丘智斷具足
即是法寶哀者慈悲法門指此一字又是法寶如
是三寶即無供之眾為有供眾而作福田若無無
供供無所供供若無受供無由供是故須請。】


「受我等最後供養為度無量諸眾生故。」


【受我等者即是同類群輩言最後者由初致後如
來出世初益眾生今入涅槃後益眾生佛無再受
之期我無再供之日故言最後為度無量者標他
也如此自他欲憑舟航請求度脫。


世尊去正請有三法譬合法說為二一所失故請
二所求故請所失為兩初明所失次釋所失初所
失者。】


「世尊我等從今無主無親無救。」


【失於三寶無主是失佛無親是失法無救是失僧。


無護去釋所失。】
[002-0342a]


「無護無歸無趣貧窮饑困。」


【若無主忠無所護若無親孝無所歸若無師學無
所趣既不為主護又無主可護則無榮無祿是故
言貧既無親可歸又親去不歸則無生無蔭是故
言窮無師可趣又師不示趣則無訓無成是故言
困釋所失意顯。


次從欲從如來下是所求故請又二初明所求次
釋所求初文者。】


「欲從如來求將來食。」


【求佛一體即滿三益佛是良田即是從主求祿故
言求將來食佛能長養法身慧命即是從親求生
佛能訓導令得正轍即是從師求成若從如來即
兼諸義。


次唯願去即釋所求。】


「唯願哀受我等微供然後涅槃。」


【次從世尊譬如剎利去是譬請開為二一貧窮譬
譬上所失無主無親等請無主故貧無親故窮二
[仁-二+儿/又]力譬譬上所求求將來食請。】


「世尊譬如剎利若婆羅門毗舍首陀以貧窮故遠至
他國。」


【貧窮譬中舉四姓者舊云是四族姓是義不然現
見四族一方俱貴不相忝謝今文四姓高下不同
於義不便今明是四種姓剎利翻田主愛民治國
王者之類婆羅門翻淨行博學明文之類毗舍未
[002-0342b]
見翻應是平民耕農販賣之類首陀未見翻應是
底下客𡐢擔屍之類舊以四姓譬四生又譬六道
是義不然若四生六道譬太近收義不盡今譬九
法界根性束九以為四種方便菩薩根性既有化
他統物之能譬於剎利聲聞緣覺同是無漏清淨
涅槃譬婆羅門天人兩界善道受報譬於毗舍地
獄等四同是惡趣譬於首陀所以然者一切眾生
同一佛性其味真正一體三寶等無差別而為煩
惱之所覆蔽輪迴六道受種種身界隔差別其味
混雜或酢或醎或甜或苦無主無親亡家亡國一
體三寶隱而不顯外則遠離三寶喪失善法故言
貧窮善惡隔絕故言遠至非己本源故言他國下
性品云一切眾生雖有佛性皆不能見而為三毒
所覆故墮地獄畜生餓鬼生剎利等種種家中即
其義也若觀開譬以剎利等譬四種人根性則便
若觀合譬云貧四姓者即我身是可譬一人有四
根性其義則便而文又云拯及無量苦惱眾生者
復似就於多人作譬既有二文不可一向若得此
意一人既然多人亦爾故於一人兩用無妨然此
經宗明常辨性尋初法說通失三性三性不顯義
說為無正性不顯故言無親緣性不顯故言無主
了性不顯故言無救通舉三失以為請端法說所
求中云但從如來求將來食者專從主求祿是求
緣因緣能資了了能顯正此略舉一而為請也就
[002-0342c]
譬失中別請三性意言眾生本有正因之性一體
三寶等無差別而為惑覆受種種身四姓等異此
舉異以請不異別請如來顯於正性以貧窮故遠
至他國者無主曰貧無親曰窮無師曰困此舉貧
請富別請如來顯緣因性[仁-二+儿/又]力農作乃至草穢此
明始從人天乃至菩薩偏除煩惱但是少分無上
善根不能開發唯悕天雨天雨一灑即能發生別
請如來顯了因性然三佛性非通非別隨順根緣
通別兩請餘文如經下如來受中亦有兩意我今
為汝除斷貧窮是許其作主顯緣因性無上法雨
許為作師顯於了性雨汝身田令生法芽許為作
親顯於正性此是別許三因佛性從何以故純陀
施食有二果報無差云何無差若許作主即是親
師若許親師即是許主是三如一等無差別若顯
緣因即顯了正了正若顯即顯緣因是三性顯等
無差別此是通許三因性也或者云此未明佛性
云何此解答經明佛性是其正宗初若不開後何
所躡良以初請一體之佛作主親師一體之親施
其常命色力一體之主施其常安一體之師施其
常辯令其身內一體三寶三佛性顯自他內外等
無差別上根利智已同純陀為未解者至哀歎中
開祕密藏安置諸子悉入其中長壽金剛次第相
躡乃至迦葉師子吼等廣顯佛性若初開宗不明
佛性者為開何義何義為宗恐帖文流散故玄示
[002-0343a]
此意。


次從伇力農作去譬上所求。】


「[仁-二+儿/又]力農作得好調牛良田平正無諸沙鹵惡草荒穢
唯希天雨。」


【此譬略從人天二乘方便菩薩所有善法悉是緣
因少分故舉此為求[仁-二+儿/又]力者正明厭弊惡趣貧窮
尚人天善故言伇力農作得好調牛文有兩意若
以牛譬於身身是善果猶屬人天若以調牛譬身
口七此譬於戒良田譬定平正譬慧耘除草穢譬
斷煩惱此亦兩意若除四住譬二乘善若除塵沙
譬三菩薩唯悕法雨去正求了因唯悕如來是求
主求親法雨是求師三求若充如貧得主如窮得
親如曚得師則佛性顯所求之要正在於此佛隨
其求應請而施施常命色力是許為親顯其正性
施其常安是許為主顯其緣性施其常辯是許為
師顯其了性前後無違方知文旨。


三從言調牛下合譬先合伇力後合貧窮文不次
者貧之與[仁-二+儿/又]不定前後只貧故[仁-二+儿/又]只伇故貧始從
人天至三菩薩悉皆是貧雖少不同皆貧如來無
上財寶不次第合意或在此合[仁-二+儿/又]力譬又兩先歷
法合後一體合。】


「言調牛者譬身口七良田平正譬於智慧除去沙鹵
惡草荒穢譬除煩惱。」


【初歷法合中不合人天者特是文略身口七支用
[002-0343b]
戒防護合上調牛定能資慧合上良田慧忘差別
合上平正除四住惑合上除穢除塵沙惑合除沙
鹵。


次世尊我今身有下就一體合。】


「世尊我今身有調牛良田耘除眾穢唯希如來甘露
法雨。」


【體有於戒以合調牛定合良田慧合除穢雖具善
緣不能顯正唯悕如來去正是合求了因言教。


從貧四姓者去合上貧窮。】


「貧四姓者即我身是貧於無上法之財寶唯願哀憫
除斷我等貧窮困苦拯及無量苦惱眾生。」


【上歷四姓今就一體已如前釋從拯及下合上歷
別四姓意也。


三從我今所供去雙結又三初結上法譬中所求
之請。】


「我今所供雖復微少冀得充足如來大眾。」


【法請中云受我微供然後涅槃似獨請佛今結譬
云冀得充足如來大眾者結其不獨在佛善能充
足五十二眾又是顯其能以一食普施大眾眾多
而供足供少而周多不思議供供難思議眾云云


次我今無主無親去雙結上法譬中所失之請。】


「我今無主無親無歸願垂矜憫。」


【三如羅睺羅者雙結法譬中求失之請。】


「如羅睺羅。」
[002-0343c]


【佛是金輪即羅睺主又是親師我及一切亦復如
是事三如一同羅睺羅。


從爾時世尊去第二受供文為三一許受施二正
受三釋施許受又二一敘許二佛唱許。】


「爾時世尊一切種智無上調御告純陀曰善哉善哉。」


【初經家舉三號佛然其所請故以三號而對許之
舉世尊許為主舉種智許為師舉調御許為親既
許為主即斷其貧既許為親即袪其窮既許為師
即除其困三失還得三求遂剋世尊者一切之所
瞻仰如世孝子之事親如婆羅門之事火如諸天
之奉釋事親即親義事火即師義奉釋即主義
又世尊者如學無學等眾星之瞻佛月如四種

菩薩海水繞佛須彌寶山檀林師子等喻喻戒定
慧世所宗仰故言世尊一切種智者或以相好色
身徧對一切一切各解故名一切種智何者世有
眾生事八十神一神一好隨其所覩見其所事如
來一身徧令其解故名一切種智又不以色身為
佛以一切種智為佛一切種智依此色身見相莊
[002-0344a]
嚴當知智慧具足故名一切種智調御者稱適機
緣應生應滅應受不受皆為調御一切眾生他經
以調御丈夫為兩號今經合為一號文云自既丈
夫復調丈夫善哉善哉者印其法譬兩請。


次我今為汝除斷貧窮去是佛唱許。】


「我今為汝除斷貧窮無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


【斷貧是許主法雨是許師生法芽是許親。


從汝今於我去是正受。】


「汝今於我欲求壽命色力安樂無閡辯才我當施汝
常命色力安無閡辯。」


【汝今於我欲求常命色力者述其請父安者述其
請主無礙辯者述其請師我當施汝者即是許三
云云舊明涅槃正體是常治於無常故序五時云
般若雖明尊特之佛為成無生楞嚴雖云七百僧
祇豈及法華無量壽法華無量壽猶是無常至涅
槃教始明常樂遠斥鹿苑近破法華同歸涅槃圓
常窮源盡性之說如此說者偏摘諸經對緣一句
作無常義偏取涅槃破病之常以為正體二途俱
失何者般若佛母涅槃佛師楞嚴三佛涅槃三點
法華一乘涅槃佛性一乘即佛性一切眾生悉一
乘故云何一乘還破一乘法身云何破於法佛佛
師云何破於佛母故知惑其方便迷於部教互相
是非失其正旨今所不用地人雖無五時之執以
當現常破無常義義勢相似已同舊懷興皇解云
[002-0344b]
常無常者藥病相治無常治常若識無常是治常
方便病去藥盡若不識者執藥為病病即斷見故
云王今病重常治無常亦是方便病去藥盡若不
識者即成常見識兩方便能斷斷常則非斷常故
智者見法生即滅斷見見法滅即滅常見若不識
者還是二見今明此釋與舊不同若得意者無所
閒然逐語生想俱同前病何者彈常無常是互論
方便指非常非無常而為正體如避空求空去空
逾遠何者佛言二施果報等無差別若其昔說五
果無常今說是常可是差別若常無常俱是非常
非無常者方是等無差別亦是顯發方便密教若
得此意般若楞嚴莫非祕密然此常義斯教之喉
衿眾經之心首群聖之窟宅諸佛之法界不可思
議如來智慧說不可盡若凝然常若當現常若破
病常豈會圓理今試言之夫佛出世本為大事因
緣大事因緣即是常住常法包容故名為大常立
諸法故名為事常機常感故曰因緣常無差別差
別說常下文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以法常故諸
佛亦常三世諸佛悉師此常常無師弟師弟俱常
如是分別名世界常我今為汝除斷貧窮無上法
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汝今於我欲求壽命色力
安樂無礙辯才我當施汝常命色力安無礙辯又
云我今哀愍汝及一切是故今日欲入涅槃若諸
天人於此最後供養我者悉皆當得不動果報如
[002-0344c]
是等文皆明常法發生常善是名為人常也若欲
遠離四顛倒者應知是常樂我淨我是佛義常是
法身樂是涅槃淨是正法以此四種破四顛倒又
云先所修習四法相貌悉是顛倒欲得真實修諸
想者如彼智人巧修我想常樂淨想譬如明醫先
以鹹苦治其本病本病雖去復患鹹苦後以淨乳
治於鹹苦佛亦如是先以無常治其常病常病既
去更病無常今以真常破昔無常故云我為醫王
欲伏外道是故唱言無我無人為此因緣而說有
我常破無常亦復如是又東方雙者即是於常為
破無常又二鳥雙遊譬於如來無二二用如是等
文皆明常法對破無常釋論亦云常與無常是對
治法非第一義是名對治常也第一義者則非常
無常今經亦云二施果報等無差別若常破無常
無常異常是則差別非第一義第一義者非常無
常故無差別若二鳥雙遊明其二用二鳥俱息明
其雙寂即用而寂寂滅為樂是大涅槃如是等文
皆第一義常也當知是常四悉無礙常亦間隔因
緣大事常亦寂絕畢竟妙理常亦出生建立諸法
常亦對治破於倒惑自在若此云何偏據是於對
治藥病互論埋沒圓能害諸經論又大涅槃本自
有之非適今也又二十五有悉皆有我我即佛性
佛性即常佛性雄猛難可毀壞此多文義即是現
常又云夫有心者皆當作佛未來當得常樂我淨
[002-0345a]
如是等文即是當常又三世有法無有是處既無
三世何得復有現常當常淨名云但以世俗文字
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若固執當現各據
三世不解我意寧會偈言又此常者顯發如來方
便密教昔覆於常今開辨常無別今常異昔無常
開昔無常即是今常次我今為汝斷貧窮者若除
四趣貧窮即開諸惡無常而顯於常下文云懺四
重禁除謗法心盡五逆罪滅一闡提即其義也若
斷人天貧窮即開諸善無常而顯於常文云我今
於此處不求天人身設使得之者心亦不甘樂又
云因滅是色獲常色等即其義也若斷二乘貧窮
即開無漏無常而顯於常文云為諸聲聞開發慧
云云若斷方便菩薩貧窮即開六度通別無常
而顯於常文云令諸菩薩了見佛性又云自此之
前我等皆名邪見人也總而言之開諸有餘悉是
無餘開諸不了悉是了義是名顯發如來方便密
教悉皆安置三點四德祕密藏中又此常者即是
佛性佛性即常既開於常即開佛性既為此等作
親開正作主開緣作師開了除斷貧窮開境界性
悉皆當得不動果報即開果性若例此義何人何
法何教何行何位何用而不是常何法不是非常
非無常豈復更有善惡二乘差別等性畢竟悉是
大般涅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議豎深橫
廣無邊無底能建大義充滿法界不可窮盡何得
[002-0345b]
判是凝然破病當現常耶如此常義猶若虗空略
對四家示其梗概次正受中五果之名文中不釋
私云五既竝果具攝因果一切萬德先消名次對
法五法竝常故初云常連持曰命常命則以無始
無終而無斷絕以非色為色吾今此身即是法身
作用為力徧一切處用無窮盡不動名安雖具力
用安固不動被機有辯無緣慈悲普施法藥次對
法者此即三密命即意密色力及安即身密無礙
即口密亦名四德意是常德身是樂我口即淨德
若得此意徧一切法無非此五佛具此五故以施
人以五常故施亦無盡言無盡者即五果也。


三何以故去即釋施也。】


「何以故純陀施食有二果報無差何等為二一者受
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受已入於涅槃我
今受汝最後供養令汝具足檀波羅蜜。」


【釋初釋後中間可知此意非但後教開常開初亦
爾既舉諸教例知行位證人亦復如是是常法印
印於一切無不是常初後供養即是行常初後法
施即是教常初後二施必有其人即是人常初後
果報即是證常證必有位即是位常等無差別即
是法常云云復次等無差別者若依答文有種種
義或初後皆受皆食皆不食故等或初後皆得五
果故等或初後皆見佛性皆斷煩惱皆能說法故
等若依楞嚴初後皆如皆空故等若依釋論初後
[002-0345c]
皆是諸法實相故等若此中意即是初後皆常故
等常者即非常非無常之常故等若得非常非無
常意歷一切法教行位人等無差別問一切眾生
常為現為當答已如上說三世皆常問若現常者
眾生即佛耶答如胎中子豈不同父姓若同父姓
寧責耆少凡有六即一切眾生即是理常聞大涅
槃解知佛性即名字常知性能修即觀行常如夜
見杌即相似常金錍決眼三指分明即分真常無
上大覺即究竟常如此諸常疑何等常阿耨菩提
翻名釋義如常可見受最後供一期事畢法利具
足汝聞見此依而行施檀必具足。


三純陀設難文為二初總非不然。】


「爾時純陀即白佛言如佛所說二施果報無差別者
是義不然。」


【後別作難冶城作四難開善作五難名目不同
今明五難一有智斷無智斷。】


「何以故先受施者煩惱未盡未得成就一切種智亦
未能令眾生具足檀波羅蜜後受施者煩惱已盡已
得成就一切種智能令眾生普得具足檀波羅蜜。」


【二有聖號無聖號。】


「先受施者猶是眾生後受施者是天中天。」


【三具四身五身。】


「先受施者是雜食身煩惱之身是後邊身是無常身
後受施者無煩惱身金剛之身法身常身無邊之身
[002-0346a]
云何而言二施果報等無差別。」


【四具度眼不具度眼。】


「先受施者未能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唯
得肉眼未得佛眼乃至慧眼後受施者已得具足檀
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具足肉眼乃至慧眼云何
而言二施果報等無差別。」


【五得五果不得五果云云。】


「世尊先受施者受已食之入腹消化得命得色得力
得安得無閡辯後受施者不食不消無五事果云何
而言二施果報等無差別。」


【初一難具論自他後四難唯論於自此難本明受
者福他初既備舉後不煩文是故略之然此五難
芰角難解何者至理寂滅無大無小若垂迹化物
緣有利鈍應有勝劣小緣所見初後俱劣大緣所
見初後俱勝若始坐樹下受牧女乳糜食此食已
十力充滿此小緣劣見若始坐華臺眷屬菩薩悉
坐華葉十方諸佛放眉間光入華臺頂諸佛眷屬
放眉間光入華葉頂華臺菩薩三昧受職成於報
佛華葉菩薩成於應佛此大緣見勝當知牧女與
諸佛不同乳糜與光明永異此即大小二佛最初
受施若見佛自行乞食到純陀舍食檀茸羮中夜
入滅舉向雙林以火焚身此小緣劣見若見純陀
悲感但獻八斛四斗不思識供充飽一切見十方
佛遣大弟子鉢盛香飯奉佛涅槃大緣見勝當知
[002-0346b]
乞食與送食不同香飯與檀茸永異大小二佛最
後受施其相若此例推智斷乃至五果亦應各異
純陀芰角將大緣之後竝小緣之初構差別之難
佛約大緣所見初後無差以答則涇渭皎然初後
不二今更引經而分別之勝天王中初坐樹下有
四種相或見坐祥草或見坐天衣或見坐七寶或
見坐虗空像法決疑經佛入涅槃亦四種相或見
拘尸土石樹林或見是七寶莊嚴或見是三世諸
佛菩薩所遊居處或見是真如實相純佛境界前
後既現四相不同例推智斷乃至五果亦應各異
今更對教主而略說之若三藏佛初受乳糜未有
智斷不能化他令得智斷凡法未離不得聖號苦
行體羸外須雜食無漏未發內有煩惱果縛尚在
是後邊身必歸磨滅是無常身雖行事檀未得理
度檀不具足乃至般若亦復如是父母之身但是
肉眼未有通明故無四眼既受食已自得五益能
五益他觀純陀言專引三藏佛初成為難若通教
佛菩薩道時已斷正使無漏現前自得智斷亦令
他得已捨凡法入聖人位誓願扶習現坐道場示
受食身無復四住但有習氣名無常身後邊之身
非是正使無常之身後邊之身已具亡三檀波羅
蜜乃至般若已得四眼未得佛眼示消揣食福利
於他令得五果純陀所難都未涉此若別圓佛初
受施時如佛所答我成佛來無量阿僧祇劫久具
[002-0346c]
智斷令他智斷乃至久已不食不消無五事果示
現初成初受後成後受豈可以劣見之初難勝見
之後初後二果等無差別其義明矣。


四佛答為兩初正答五難次普受大會初答第三
四身五身之難者。】


「佛言善男子如來已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無有食
身煩惱之身無後邊身常身法身金剛之身。」


【身有離合故有四五常是此教之首故超而答之
但純陀先舉三藏佛初以作難三藏之佛六秊苦
行精氣殆絕乳糜資益身力充滿則是食身如是
食身從業緣現故是煩惱身三十四心斷子縛盡
唯果縛在是後邊身終必入滅是無常身故舉為
難佛今以五破四正言後邊與無常同故合為無
常身也汝舉四身乃小緣所見大緣所覩則無此
四何者光明者即是智慧智慧者即是常住常住
之身則非食身又光明者即是智慧智慧之光破
煩惱闇非煩惱身若始斷煩惱猶有果縛是後邊
身今非始斷故非後邊四大果縛可是無常常住
智慧猶如金剛故非無常大緣所覩唯五無四何
況如來已於無量阿僧祇劫無此四身大小雙非
四五俱遣即是非食非不食非常非無常非煩惱
非不煩惱非法非非法非邊非非邊非金剛非不
金剛能赴兩緣作四作五而於如來非四非五玄
而復玄是故二施果報無差明矣。
[002-0347a]


次從善男子未見佛性去答第一有智斷無智斷
難。】


「善男子未見佛性者名煩惱身雜食之身是後邊身
菩薩爾時受飯食已入金剛三昧此食消已即見佛
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我言二施果報等
無差別。」


【純陀引三藏佛為菩薩時納妃生子棄國捐王樹
下坐草起洗受食是時未斷一毫煩惱不能化物
據此為難佛以大緣所見為答破於藏通二緣成
佛何者二緣所見非但三藏未受食時不見佛性
受已作佛亦不見性通佛亦爾當知未見性者雙
破二教若華臺菩薩受佛職時入金剛定登佛職
位得三菩提明見佛性常身法身金剛之身即名
為智無四種身即是於斷亦能令他具足智斷又
入金剛三昧即金剛身破無常身即一番智斷得
三菩提即是法身破煩惱身又一番智斷究竟見
性即是常身破於食身又一番智斷亦能令他具
足智斷是故二施果報無差智斷無殊得名時異。


三從菩薩爾時破壞四魔去答第二有尊號無尊
號難。】


「菩薩爾時破壞四魔今入涅槃亦破四魔是故我言
二施果報等無差別。」


【純陀據三藏菩薩在家之日有輪王相是人中天
從出家來至受食時猶未得道尚劣生天何得尊
[002-0347b]
號亦非生天之天乃至不得作生淨天之天既無
此號故言猶是眾生佛今不以三藏為答乃以大
緣所覩華臺華臺菩薩已破四魔故釋論云得菩
薩道破煩惱魔得法性身破陰死魔得不動三昧
破天子魔今經亦爾入金剛定是金剛身破天子
魔即是生天得三菩提即是法身破煩惱陰得見
佛性即是常身破於死魔如此功德豈非生天淨
天天中之天今入涅槃亦破無常等四倒之魔無
四倒故破煩惱魔無煩惱陰死即無天魔初成後
滅既俱破四魔俱非眾生俱得尊號是天中天等
無差別。


四從菩薩爾時雖不廣說去答第四六度五眼難。】


「菩薩爾時雖不廣說十二部經先已通達今入涅槃
廣為眾生分別演說是故我言二施果報等無差別。」


【純陀據三藏中棄國捨位不見說法但有捨財不
見理檀故言猶未具足檀波羅蜜乃至般若但見
障內故言唯有肉眼無有佛眼乃至慧眼佛今乃
以華臺大緣所見雖不說法先已通達財法事理
檀波羅蜜乃至般若皆已具足過於人天二乘菩
薩之所見也亦分得佛眼今佛答法檀一事餘度
五眼準此可知故略不答先廣通達今為眾生廣
顯通達是故二施等無差別。


五從善男子如來之身去答第五有五果無五果
難。】
[002-0347c]


「善男子如來之身已於無量阿僧祇劫不受飲食為
諸聲聞說言先受難陀難陀波羅二牧牛女所奉乳
糜然後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實不食。」


【純陀以三藏中施食五德命色力安語施主還得
五種果報今聞佛說我實不食施主亦應無五事
果佛今以本地初成答之我無量劫不受不食畢
竟清淨小緣初見口受乳糜大緣初見頂受光明
而於法身非食非不食小緣後見受於檀羮大緣
後見普受大會而於如來無乞無受是故初後二
施果報等無差別。


次普受者從我今去是受眾供。】


「我今普為此會大眾是故受汝最後所奉實亦不食。」


【次請住文為四一因請二騰請三遮請四重請先
生起四意眾咸獻供請住供既不允請住未申佛
因純陀許受眾供眾因純陀更請佛住純陀順旨
仍騰眾心佛受眾供普開於常常法非住不應請
住常法深奧眾未能達眾意慇懃是故重請興皇
解云大眾同聞聲告不久當滅聞答難云法身常
身又初聞滅謂如燈盡聞常謂恒在世夫如來者
本無去住何曾如彼見住見去只去是住只住是
去不起寂滅現身餘會去相宛然而恒在住相不
去而常去若爾如來去住於眾何益云云今明佛
無去住緣宜不同略有四種或有見去而自慶乃
言無量眾生墮佛前後我今有幸見佛始終自慰
[002-0348a]
為得此是世界因緣見去或悲泣懊惱拍頭啼哭
三業戀慕此是為人因緣見去或有見去破無量
惡如來尚去我云何著是為對治因緣見去或有
見去入祕密藏至佛至處了了見性與法王子等
是為第一義因緣見去或可一人具四或但三但
二或可四人各一種種不同而於如來都無去住
且舉純陀或時悲感或時歡喜或云如來不般涅
槃而我不能不懷憂惱或時自云我今已與文殊
師利法王子等若眾無緣純陀豈然故知純陀不
爾悉為緣耳於去一句四緣不同餘住亦去亦住
非住非去三句準知初因請文為三謂喜歎請初
不納供是故悲塞今聞普納咸皆歡喜喜由純陀
是故稱歎欲遂本心所以進請。】


「爾時大眾聞佛世尊普為大會哀受純陀最後供養
歡喜踊躍。」


【就歎為兩有長行偈頌長行又二一略二廣。】


「同聲讚言善哉善哉希有純陀汝今立字名不虗稱
言純陀者名解妙義汝今建立如是大義是故依實
從義立名故名純陀汝今現世得大名利德願滿足。」


【略舉四歎謂名利德願名者嘉名先立妙義後興
將後驗前名不虗稱故同聲歎云希有純陀言大
義者橫闊無崖言妙義者豎深無底又常非常是
深義一常一切常是大義非常非非常是妙義已
如前說次汝今下利者吉祥福地率土同集十方
[002-0348b]
響會旛懸梵世葢覆三千如來默然一無所納純
陀後請前供普收如此聲譽絕倫葢世故眾歎言
汝今現世得大名利德者德之一字十讓居後五
果當先一人而已八斛微少用滿檀度此其德也
願者願等三字滿足貫上四俱足故前佛立誓今
佛願圓故言願滿。


從甚奇純陀去廣歎從後向前以歎四德初更舉
六難廣歎第四願滿。】


「甚奇純陀生在人中復得難得無上之利善哉純陀
如優曇華世間希有佛出於世亦復甚難值佛生信
聞法復難佛臨涅槃最後供養能辦此事復難於是。」


【諸天命盡五衰相現其餘天子為呪願云願生善
處願得善利處是人道利是持戒下文云十方土
多爪上土少捨人天身得三惡多捨人天身得人
天少捨天得天諸天不喜捨天得人諸天所願猶
如兩人在兩須彌一彼豎針孔一因風放綖得入
針孔此事甚難若在人中能持戒者復難於此海
底盲龜千秊一出值浮木孔入孔中居此事甚難
若在人中值世有佛難復過此仰針於地梵宮投
芥墮在針鋒此事甚難值佛生信復難於是生信
聞法復難於是辦最後供復難於是此六於他為
難純陀則易故大眾歎言甚奇純陀復得難得無
上之利如優曇華者華表輪王能最後供得五事
果必作法王大眾已為授記廣歎願滿竟。
[002-0348c]


次從南無去是廣歎德。】


「南無純陀南無純陀汝今已具檀波羅蜜。」


【南無或言救我或言歸命或言屈膝謂屈雙膝其
有十讓五果檀度之德故今歎之又南無者具有
三義口稱是口業屈膝即身業歸命即意業。


三從猶如秋月去廣歎其利。】


「猶如秋月十五日夜清淨圓滿無諸雲翳一切眾生
無不瞻仰汝亦如是而為我等之所瞻仰佛已受汝
最後供養令汝具足檀波羅蜜南無純陀是故說汝
如月盛滿一切眾生無不瞻仰。」


【秋是陰時月是陰精至時即盛映葢眾星孤明獨
秀麗天皎地一切瞻仰純陀亦爾既有妙利與勝
妙時會建立妙義在大眾前眾莫能先對佛開常
蒙普受供一切大眾三業歸崇。


四從南無純陀心如佛心下廣歎其名。】


「南無純陀雖受人身心如佛心汝今純陀真是佛子
如羅睺羅等無有異。」


【上云名解妙義名與法合心如佛心名與佛合真
是佛子名與僧合與三寶合即顯其身一體三寶
亦是五果三點四德五佛性等一切法界具如向
說歎其得主心如佛心歎其得師名解妙義歎其
得親如羅睺羅云云


次偈頌中二但初一偈頌上歎次三偈請。】


爾時大眾即說偈言。
[002-0349a]


「 汝雖生人道
 已超第六天
 我及一切眾
 今故稽首請」



【初文云汝者汝即純陀頌上名也生人道者六難
之一頌願滿也超第六天而等梵王請佛開常即
頌德也我及一切眾頌譽也上同聲讚此云我及
一切也如有端首推下論義似如文殊為請首也。


次請中二先二行為眾。】


「 人中最勝尊
 今當入涅槃
 汝應憫我等
 唯願速請佛
 久住於世間
 利益無量眾
 演說智所讚
 無上甘露法」



【為一切云云


次一行要請。】


「 汝若不請佛
 我命將不全
 是故應見為
 稽首調御師」



【要之以命者佛不在世不蒙甘露法身慧命將不
全也。


次騰請為二初長行經家所敘次偈是純陀請辭
初長行中。】


「爾時純陀歡喜踊躍譬如有人父母卒喪忽然還活
純陀歡喜亦復如是。」


【云卒喪者略耳具足應言喪主親師云云前奉聲
光大眾奔躃流血灑地故今言卒喪蒙施常命色
力安辯該統法界許主師親故言忽然還活時眾
大喜於前純陀慶悅於後復是一讓。
[002-0349b]


次偈中十八行半為兩初十一行半騰眾歎次七
行騰眾請初文中略騰三歎初九行騰歎善願中
先騰六難後猶如下二行半作譬結。】


復起禮佛而說偈言。


「 快哉獲己利
 善得於人身
 蠲除貪恚等
 永離三惡道
 快哉獲己利
 遇得金寶聚
 值遇調御師
 不懼墮畜生
 佛如優曇華
 值遇生信難
 遇已修善根
 永滅餓鬼苦
 亦復能損減
 阿脩羅種類
 芥子投針鋒
 佛出難於是
 我已具足檀
 度人天生死
 佛不染世法
 如蓮華處水
 善斷有頂種
 永度生死流
 生世為人難
 值佛世亦難」



【初云獲己利騰歎善利難人身善處難蠲除等是
善利所離金寶聚者騰佛世難不懼者所離也優
曇華者騰生信難投針鋒者騰最後供難佛不染
世法去騰聞法難。】


「 猶如大海中
 盲龜遇浮孔」



【我今所奉食去騰歎德也。】


「 我今所奉食
 願得無上報
 一切煩惱結
 摧破無堅固
 我今於此處
 不求天人身
 設使得之者
 心亦不甘樂
 如來受我供
 歡喜無有量」



【因供發願願無上果不願諸有。】


「 猶如伊蘭華
 出於栴檀香
 我身如伊蘭
[002-0349c]
 如來受我供
 如出栴檀香
 是故我歡喜」



【次譬結中云如伊蘭出栴檀去因於微少充足大
眾又因食顯不食非食非不食道香德風開發一
切悉非常非無常。


我今得現報去騰歎利如文。】


「 我今得現報
 最勝上妙處
 釋梵諸天等
 悉來供養我」



【從一切諸世間去正騰眾請為三初兩偈騰悲苦
意次三偈騰請住益意後兩偈結二意。】


「 一切諸世間
 悉生大苦惱
 以知佛世尊
 今欲入涅槃
 高聲唱是言
 世間無調御
 不應捨眾生
 應視如一子」



【文云世間無調御者無主親師生大苦惱。】


「 如來在僧中
 演說無上法
 如須彌寶山
 安處于大海
 佛智能善斷
 我等無明闇
 猶如日出時
 除雲光普照
 如來能善除
 一切諸煩惱
 猶如虗空中
 雲起得清涼」



【次文如來在僧中去總明三寶益如須彌山別明
[002-0350a]
師益山若映水水同山色師若說法如法奉行故
是師益佛智能善斷半行是智度益雲起清涼是
善權益此兩明親益如來能善除去是主益煩惱
之賊寇亂行人佛日照除撥亂反正故是主益。


三結者。】


「 是諸眾生等
 戀慕增悲慟
 悉皆為生死
 苦水之所漂
 以是故世尊
 應長眾生信
 為斷生死苦
 久住於世間」



【若失三益增戀悲慟結上苦惱意也若得三益信
心增長結上請住意也。


從佛告純陀如是如是去第三遮請有長行偈頌
長行為二初述歎難次以難遮請初文者。】


「佛告純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佛出世難如優曇華
值佛生信亦復甚難佛臨涅槃最後施食能具足檀
倍復甚難。」


【夫六難展轉相依三種無佛時亦有三種佛出乃
有今述佛出時三難餘者可知云云


次以難遮請為三初以難遮請二以佛境界遮請
三以二用遮請以諸難遮請者。】


「汝今純陀莫大愁苦應當歡喜深自慶幸得值最後
供養如來成就具足檀波羅蜜不應請佛久住於世。」


【汝騰眾四歎自快六難六難之與四歎由我涅槃
施汝常命種種功德普及一切我若久住無最後
供誓若不滿眾不稱譽名亦虗設自失己利又障
[002-0350b]
他人那忽自欣後供而請久住久住無後供後供
無久住汝自鉾鍎故遮言不應意正在此。


次汝今下舉佛境界遮者。】


「汝今當觀諸佛境界。」


【佛之境界唯佛能知非下地圖度言語道斷心行
處滅至存彌亡至亡彌存非存非亡即住不住不
住即住非住非不住如是境界言之者訥取之者
失絕其情慮故遮云不應問純陀住十住地那忽
遮之同凡不知答知有六種云云亦是為下而抑
於高高尚不應下自息望。


三悉皆下舉二用遮請者。】


「悉皆無常諸行性相亦復如是。」


【但佛境玄玅及佛勝用汝所不知謂常無常二鳥
雙遊去住適宜稱機隱顯或時用住或用不住只
不住即住亦是非住非不住昔用無常施得五果
一切諸行悉皆無常若定無常何得今教施常五
果徧一切法悉開為常當知非常非無常能常能
無常又昔用無常論五門觀謂他境界今教用常
論五門觀即自境界豈定自他能作如此之自他
耶當知皆是佛之勝用若用於常故無勞請若用
無常復不須請故舉二用遮言不應。


十一行半偈為兩初十行半明無常用後一行明
常用初又二前九行通明諸行無常後一行半正
用無常初又五初三行半無常觀。】
[002-0350c]


即為純陀而說偈言。


「 一切諸世間
 生者皆歸死
 壽命雖無量
 要必有終盡
 夫盛必有衰
 合會有別離
 壯秊不久停
 盛色病所侵
 命為死所吞
 無有法常住
 諸王得自在
 勢力無等雙
 一切皆遷滅
 壽命亦如是」



【次一行苦觀。】


「 眾苦輪無際
 流轉無休息
 三界皆無常
 諸有悉非樂」



【次一行空觀。】


「 有道本性相
 一切皆空無
 可壞法流轉
 常有憂患等」



【次二行無我觀。】


「 恐怖諸過惡
 老病死衰惱
 是諸無有邊
 易壞怨所侵
 煩惱所纏裹
 猶如蠶處繭
 何有智慧者
 而當樂是處」



【次一行半不淨觀。】


「 此身苦所集
 一切皆不淨
 扼縛癰瘡等
 根本無義利
 上至諸天身
 皆亦復如是」



【問諸天化生豈是不淨答雖無臭穢賢聖所呵亦
是不淨。


次諸欲下明正是無常用。】


「 諸欲皆無常
 故我不貪著
 離欲善思惟
 而證真實法
 究竟斷有者
 今日當涅槃」


[002-0351a]


【如瑞應云出四城門起於厭患故不貪著離欲思
惟六秊苦行證真實法三十四心發無漏慧今日
當涅槃即最後無餘。


次我度有彼岸一行即常用。】


「 我度有彼岸
 出過一切苦
 是故於今者
 唯受上妙樂」



【度者度此彼之彼岸亦度非此非彼之彼岸於諸
此彼而得自在故我非但過一切苦亦過諸樂及
無苦樂乃名大樂我淨亦例然云云他判前九行
半是佛同於常無常行亦是真不真義後兩行即
是諸行同於如來無常常不真真義此常無常顯
非常非無常真實法也今言若爾常無常是二方
便因兩方便得顯真實即如瓔珞二觀方便得入
中道第一義諦此乃淺深三諦之意菩薩境界云
何得與佛境界同此文分明云當觀諸佛境界佛
境界者三諦一諦一諦三諦非一非三而三而一
一空一切空三諦皆空一假一切假三諦皆假一
中一切中三諦皆中只中是俗真只俗真是中無
二無別如此乃名諸佛境界所以用佛境界而遮
請者若一空一切空云何請住乃至一中一切中
云何請住遮請之意正在於此云何以菩薩境界
釋佛境界耶若但隨文難見此意今更就偈文以
顯此意前九行半明一空一切空離欲一偈明一
假一切假我度一偈明一中一切中偈中廣出還
[002-0351b]
釋長行佛境界意且點其意在後更釋云云


四重請者或云非重請佛不重答故或言兩向望
前為重請望後為論端於中為三初領旨次謙謝
三正請。】


「爾時純陀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誠如聖言。」


【領旨從以難遮請生六難由佛誠如聖言。】


「我今所有智慧微淺猶如蟁蚋何能思議如來涅槃
深奧之義世尊我今已與諸大龍象菩薩摩訶薩斷
諸結漏文殊師利法王子等世尊譬如幼秊初得出
家雖未具戒即墮僧數我亦如是以佛菩薩神通力
故得在如是大菩薩數。」


【謙謝從佛境界生諸佛境界浩無涯底豈是蟁蚋
能知邊表分知非究竟知知是謙也謝者從於用
生蒙佛受供成最後檀慳結漏斷等於文殊蒙佛
受供成彼岸智均大菩薩故舉龍象喻於智斷又
舉幼秊自況以初具戒況於先達拔淵泉之下處
雲霄之上者葢佛菩薩之恩是故須謝謝無常用
三正請常住之用能生物善大眾苦至如來未然
是故重請有法譬合初法如文。】


「是故我今欲令如來久住於世不入涅槃。


譬如饑人終無變吐。」


【次譬中言變吐者有二解一云譬大眾戀慕饑渴
願如來住終無變吐故文云我今欲令如來久住
故知為眾生作譬二云為佛作譬佛思物機亦如
[002-0351c]
饑渴願佛住世亦無變吐故合譬云唯願世尊亦
復如是故知為佛作譬夫聖言巧密不可偏取
。】


「唯願世尊亦復如是常住於世不入涅槃。」


【第三傍論者何名傍論先釋名次帖文釋名文三
一釋名二出意三料簡初釋名言傍論者前獻供
為正為無為是傍又時眾是傍人時眾未解為傍
故論又兩人實慧為正方便為傍興斯問答是其
權巧故名傍論又如來境界為正二用為傍今之
所論論於二用故言傍論斯乃四悉意思之出意
者何故傍論佛因獻供施常以破無常又明二施
等無差別利者玄解非常無常惑者便生勝負之
見鄙無常而崇於常如來又因請住以不住破住
又明諸佛境界不可思議利者即解非住非不住
惑者又謂不住勝住回惑自迷不能得解是故文
殊以無常不住呵其請住純陀以常住難其無常
不住拒抗紛紜彰其非理故云有為無為且共置
之懸指如來後當廣說舉是顯非照然可解為是
義故故須傍論復次上純陀自云文殊師利法王
子等時眾懷疑文殊古佛行遠解深能問能答純
陀初心位淺解微上雖能問未見其答云何稱等
是故傍論文殊深而墮負純陀淺而獲勝淺勝非
勝深負非負非負非勝方顯其等約斯事理顯傍論
意大略可見不俟多釋料簡者問文殊明空三昧
[002-0352a]
而為正法應是無為純陀對有論無無待有成還
應是有那忽言文殊執有純陀執無解云文殊扶
昔教之空望大是有純陀扶於今教對有論無有
去無無還得是無又復純陀始具足檀則行淺不
應云勝文殊古佛則深故不應負解云適物所宜
更互槌砧非定勝負不負而負於深無損不勝而
勝於淺無增文殊且共置之則勝負雙捨又文殊
執昔就昔為是望今為非純陀執今就今為是望
昔為非若作四句各執二用顯體為俱是各執二
用傷體為俱非各辨體用各有一是一非即用而
體即俱非是非非文為二一傍論二復宗傍論又
三一文殊呵勸次純陀呵勸三文殊稱美初文殊
呵勸又二先呵次勸先呵中。】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告純陀曰純陀汝今不應發
如是言欲令如來常住於世不般涅槃如彼饑人無
有變吐。」


【牒其請辭汝今不應發如是言即呵也。


次汝今當觀應如是學即勸也。】


「汝今當觀諸行性相如是觀行具空三昧欲求正法
應如是學。」


【次純陀呵勸又二先雙呵說觀次雙勸說觀就雙
呵又二初呵說觀之非次雙結觀說之過初呵說
觀之非又二先呵說次呵觀初呵說又三一不應
摧勝號同劣號二不應舉劣法同勝法三結其失
[002-0352b]
辱初文者。】


「純陀問言文殊師利夫如來者天上人中最尊最勝
如是如來豈是行耶若是行者為生滅法。」


【夫如來者通是諸佛之極號今古不異故曰如來
豈可以極尊同於諸行夫諸行者生死賤名卑鄙
底下羣有勞累若以如來同諸行者摧常住為遷
滅屈涅槃作生死豈可然乎。


次譬如水泡去舉三見一聞不應以劣法同於勝
法。】


「譬如水泡速起速滅往來流轉猶如車輪一切諸行
亦復如是我聞諸天壽命極長云何世尊是天中天
壽命更促不滿百秊如聚落主勢得自在以自在力
能制他人是人福盡其後貧賤人所輕蔑為他䇿使
所以者何失勢力故。」


【勝法者即四德也劣法者即四倒也水泡譬無常
車輪譬苦我聞諸天壽命極長極長天者即是非
想非想無色不可見故故言我聞舉長對短短即
墮胎落孕此舉不淨問無色云何不淨耶答雖非
惡色賢聖所呵亦是不淨如聚落主失勢力者譬
無我也當知不應舉四倒法同四德法。


三世尊亦爾去彰其失辱。】


「世尊亦爾同於諸行同諸行者則不得稱為天中天
何以故諸行即是生死法故。」


【若摧勝同劣則失天中之尊號亦失四德之勝法
[002-0352c]
若舉劣同勝則辱諸佛世尊之勝名亦辱常等之
勝法。


從是故文殊下是呵其觀亦為三一不應觀勝名
同劣名文云勿觀如來同於諸行。】


「是故文殊勿觀如來同於諸行。」


【二不應觀劣法同勝法。】


「復次文殊為知而說不知而說而言如來同於諸行。」


【文云為知而說不知而說若知如來非是諸行強
說同者令下法同上法若不知如來非是諸行而
言同者即闇惑上法混和下法。


三彰其失辱。】


「設使如來同諸行者則不得言於三界中為天中天
自在法王。」


【若使如來同諸行者則不得稱為天中天則失尊
勝名及尊勝法若使諸行同如來者則辱尊勝之
名亦辱尊勝之法云云


次從譬如人王去兩譬雙結觀說之過初譬結觀
過次譬結說過初文又二先譬次合。】
[002-0353a]


「譬如人王有大力士其力當千更無有能降伏之者
故稱此士一人當千如是力士王所愛念偏賜爵祿
封賞自然所以得稱當千人者是人未必力敵於千
但以種種技藝所能能勝千故故稱當千。」


【初譬中云王者譬眾生力士譬佛力士為王施功
佛為眾生施化王見力士多技藝者厚賜封祿眾
生得佛恩深四事供養力士以技德伏物不以威
加如來但以智慧神通非那羅延力。】


「如來亦爾降煩惱魔陰魔天魔死魔是故如來名三
界尊如彼力士一人當千以是因緣成就具足種種
無量真實功德故稱如來應供正徧知文殊師利汝
今不應憶想分別以如來法同於諸行。」


【佛具功德汝今云何憶想分別觀於如來同諸行
耶此豈非結觀之過明矣。


次短壽譬結其說過亦二先譬次合。】


「譬如巨富長者生子相師占之有短壽相父母聞已
知其不任紹繼家嗣不復愛重視之如草夫短壽者
不為沙門婆羅門男女大小之所敬念。」


【初譬中云父母譬眾生子譬於佛相師譬文殊眾
生感佛譬如父母佛隨機應譬如生子。】


「若使如來同諸行者亦復不為一切世間人天眾生
之所奉敬如來所說不變不異真實之法亦無受者
是故文殊不應說言如來同於一切諸行。」


【佛實長壽文殊說短豈非呵說之過此文明矣。
[002-0353b]


次從譬如貧女者是雙勸說觀舊云貧女譬生解
丈夫譬護法開善云貧女譬生解丈夫譬捨迷冶
城云貧女譬護解大夫譬慚愧招提云貧女譬說
佛無為丈夫譬覆佛有為今以女譬慈生子譬說
丈夫譬剛遠行譬觀譬文自現又承躡上來非徒
臆說然對聖訓凡寓上誡下非呵勸文殊又勸博
地無益極聖不勞勸不上不下發心已去未足已
還正須呵勸譬文自明矣云云初勸說譬有開有
合此開六慈謂理乃至究竟貧女至加復病苦以
譬理慈。】


「復次文殊譬如貧女無有居家救護之者加復病苦。」


【貧譬無智病譬無斷無有居家譬無常住五果無
救護者譬無主無親女雖貧病有生子義理無智
斷而有解說之義下文云慈是一切諸善根本


饑渴所逼遊行乞匈者即名字慈。】


「饑渴所逼遊行乞匃。」


【無智為饑無定為渴癡散所逼欲求靜慧則素絲
易染薄知名數微達方偶名字慈也。


止他客舍觀行慈也。】


「止他客舍。」


【觀五陰如逆旅暮合朝散觀六入如空聚貪著求
物觀六塵如惡賊愚不知避焚灼愍之豈非觀行
慈也齊此慈來通名解說解說未彰如女雖能生
[002-0353c]
而子未顯可譬懷胎。


寄生一子相似慈也。】


「寄生一子是客舍主驅逐令去攜抱是兒欲至他國
於其中路遇惡風雨寒苦竝至多為蟁蝱蠭螫毒蟲
之所啑食經由恒河抱兒而度其水漂疾而不放捨
於是母子遂共俱沒。」


【向觀陰舍生清淨解如寄生子此慈說已彰譬子
生出通前慈說悉有障難至相似時慈悉倚伏更
互強弱故於此位說諸障難實通前也舍主驅者
此譬報障障於慧解義言驅去慈解同體故言抱
兒向涅槃城故至他國名字慈後分真慈前兩楹
之間故言中路遇惡風雨即內業障蟁蝱唼食即
外業障經由恒河即煩惱障抱兒而度者於三障
中不捨正說說陰界入非常非無常說諸惡業非
縛非脫說諸煩惱非明非闇以相似慈及相似解
障不能障故言而度水漂疾者三障力強激奪慈
說慈說體妙不屈三障故言而不放捨於是母子
遂共俱沒者慈與解觀俱從相似轉入分真故言
俱沒。】


「如是女人慈念功德命終之後生於梵天。」


【如是女人慈念功德生於梵天天者通是分真究
竟兩慈觀下合譬其義自顯云云


從文殊若有善男子去合譬先通合四慈後通合
兩慈通途明者從前理慈已來不應偏運偏解偏
[002-0354a]
說初文為三一者正護不得偏說。】


「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欲護正法勿說如來同於諸
行不同諸行。」


【二者引過不得偏說。】


「唯當自責我今愚癡未有慧眼。」


【三者乖理不得偏說。】


「如來正法不可思議是故不應宣說如來定是有為
定是無為。」


【偏說非正護正護不偏說偏說無慧眼慧眼不偏
說偏說乖正理正理豈偏說此中三文廣有所破
云云


從若正見去合後兩慈合前許圓說不許偏說合
後開偏說不云圓說若通論前後皆有偏圓而互
現者前未見機理宜但許圓止偏是故文云自責
愚癡後見機理尚許偏說何況圓耶是故文云正
見者也又正見者即是圓見若見有無不名無為
無有無者方乃名圓就文為四先開偏說次釋見
機三牒譬合初沒四牒譬合後證初開偏如文。】


「若正見者應說如來定是無為。」


【次釋見機者。】


「何以故能為眾生生善法故生憐憫心故。」


【能為眾生是見世界機生善法故見為人機亦是
見第一義機生憐愍心即對治機。】


「如彼貧女在於恒河為愛念子而捨身命善男子護
[002-0354b]
法菩薩亦應如是寧捨身命不說如來同於有為當
言如來同於無為以說如來同無為故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如彼女人得生梵天何以故以護法故云何護法所
謂說言如來同於無為善男子如是之人雖不求解
脫解脫自至如彼貧女不求梵天梵天自應。」


【三四如文。


次從如人遠行是勸觀有譬合譬又二初正勸次
重勸初文者六卷名為丈夫譬。】


「文殊師利如人遠行中路疲極寄止他舍臥寐之中
其室忽然大火卒起即時驚寤尋自思惟我於今者
定死不疑具慚愧故以衣纏身即便命終生忉利天
從是已後滿八千反作大梵王滿百千世生於人中
為轉輪王是人不復生三惡趣展轉常生安樂之處。」


【此開六種觀義謂理觀乃至究竟觀遠行譬理觀
去後位遙名遠理寂而照名行中道譬名字觀始
生兩間通稱中耳疲極者煩惱勞累生死拘逼謙
卑請益皆是疲極寄止他舍譬觀行觀三界幻居
猶如寄止五欲非己為他權託陰入如舍無明所
魘如臥沈昏不醒如寐忽然火起火是無常來無
徑路故言卒起卒起無常即報障也上具三障此
略舉一即時驚寐譬相似觀昔來未得而今得之
為驚似解鄰真為寐言定死者解惑相排惑雖強
盛不久磨滅如入海見平故言定死雖知定死即
[002-0354c]
猶未死未能入聖但在白法故言慚愧衣纏身者
衣以譬觀身以譬境若作偏觀照境不周是為可
恥圓觀圓境無所可恥故言纏身便命終者他以
被問難屈為死然被難死死者無量應生梵天既
不生者當知非也今言死者似觀轉謝生忉利天
者分真觀起此譬兩成就三十二臣即分真義若
就一主即究竟義而言梵王及輪王者更譬究竟
觀不生等顯其所離。


善男子下重勸勿觀。】


「以是緣故文殊師利若善男子有慚愧者不應觀佛
同於諸行文殊師利外道邪見可說如來同於有為
持戒比丘不應如是於如來所生有為想若言如來
是有為者即是妄語當知是人死入地獄如人自處
於己舍宅。」


【從文殊如來真實去合譬。】


「文殊師利如來真實是無為法不應復言是有為也
汝從今日於生死中應捨無知求於正智當知如來
即是無為若能如是觀如來者具足當得三十二相
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但合上即便命終分真觀去若能如是去合上生
忉利天他以此文三十二相合者乃是合主不是
合臣若爾八十反應合八十種好輪王無敵應合
十八不共法耶今云八十種好亦不與他共故皆
合究竟。
[002-0355a]


從文殊讚言去是第三文殊稱美文為四初領成
其說二歎言行相應三歎會佛旨四受勸又勸領
成前兩勸兼領兩呵初如文。】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讚純陀言善哉善哉。」


【次善男子汝今下言行相應。】


「善男子汝今已作長壽因緣能知如來是常住法不
變異法無為之法汝今如是善覆如來有為之相如
被火人為慚愧故以衣覆身以是善心生忉利天復
為梵王轉輪聖王不至惡趣常受安樂汝亦如是善
覆如來有為相故於未來世必定當得三十二相八
十種好具足十八不共之法無量壽命不在生死常
受安樂不久得成應正徧知。」


【言長壽因緣者正見正知正護正說即是常住因
緣也此領前合譬中似解之意故言因緣能知如
來是常住法者此領前合譬中分真之解善覆如
來此領後合譬似解也常受安樂者是領後合譬
中分真解也若領真似二解即是兼領六位之意
然文殊止一言呵勸純陀作爾許呵勸文殊竟不
拒攘飜更讚美良由純陀所說會教會機聖人但
說己法不說他法驗知純陀是分真位是故文殊
還以分真美其言行即是發純陀五戒之迹顯分
真之本私云當知十讓從迹而說復以小初難大
後者亦恐時會及未來世唯執小初以難大後妨
於大後用破小初言時會者乃是新眾何以故一
[002-0355b]
代教門彈斥洮汰已會毫善豈執如來定入涅槃
同於小初正為未來鈍根小習而執於小故法華
云除佛滅後若不爾者豈有如前幢旛妙供人天
雜類菩薩聲聞皆默不受而於城中工巧微供彰
言納受因茲普領時會之供復能難佛為佛所歎
及與文殊傍論往復故知純陀非聊爾人。


三從如來次後去歎玄會佛旨。】


「純陀如來次後自當廣說。」


【指哀歎等為廣說。


四從我之與汝去受勸。】


「我之與汝俱亦當覆如來有為有為無為且共置之。」


【又汝勸我覆於有為我亦勸汝覆於無為雖終日
說有不能盡其用終日說無不能罄其極言所不
洎絕而置之又言置者指廣置略即世界置涅槃
正體非體非用非為無為既非正體可共置之即
第一義置汝勸我覆有我勸汝覆無更互是非莫
知其正即對治置有為無為乃是傍論今此正以
獻供為宗置傍復宗故言且置即為人置。


次從汝可隨時去是復宗論文為四初復宗勸供
有勸有呵二如來印讚成前起後三明悅可有問
有答四明讚發讚純陀之說發文殊之迹初又二
先勸次呵就勸供為三一勸時二勸速三勸奉佛
勸時者。】


「汝可隨時速施飯食如是施者諸施中最。」
[002-0355c]


【如初行時初到時病時物新熟時今最後供是初
去時。


二勸速者。】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遠行疲極所須之物
應當清淨隨時給與如是速施即是具足檀波羅蜜
根本種子。」


【古佛道法過中不食今速赴此時。


三勸奉佛者。】


「純陀若有最後施佛及僧若多若少若足不足宜速
及時如來正爾當般涅槃。」


【正為最後供佛涅槃。


次純陀下呵亦為三一不知時二不知速三不知
佛初令時者。】


「純陀言文殊師利汝今何故貪為此食而言多少足
與不足令我時施。」


【汝令時施佛可時施一切大眾不皆涅槃此則非
時非時索施理涉於貪。


次不知速者。】


「文殊師利如來昔日苦行六秊尚自支持況於今日
須臾間耶。」


【佛六秊苦行尚一麻一米今須臾間何須速也。


三不知佛者。】


「文殊師利汝今實謂如來正覺受斯食耶然我定知
如來身者即是法身非為食身。」
[002-0356a]


【汝謂如來實須食耶文殊同他見謂須雜食純陀
申己解食即不食故呵文殊墮三不知。


次爾時佛告去如來印讚成前起後。】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純陀言善哉純陀
汝已成就微妙大智善入甚深大乘經典。」


【印其呵即是成前讚其智即是起後。


三從文殊語純陀去是明悅可文為五一偏慶悅
可二破偏悅可三竝悅可四解悅可五寂絕悅可。】


「文殊師利語純陀言汝謂如來是無為者如來之身
即是長壽若作是知佛所悅可。」


【時眾謂純陀行淺故佛印其所說以破時情初文
殊因此偏而慶之汝說無為蒙佛悅可。


次純陀即以圓破偏。】


「純陀答言如來非獨悅可於我亦復悅可一切眾生。」


【非但悅可於我亦悅一切。


三文殊作兩番關竝先定之。】


「文殊師利言如來於汝及以我等一切眾生皆悉悅
可。」


【若定悅可一切眾生我說有為亦應悅可若不悅
我圓悅則破一切之義是則不成還是偏悅成佛
愛憎即作伏竝。


四純陀覺其伏竝還解兩關一無偏染悅可二有
普淨悅可無偏為三一彈無偏悅可。】


「純陀答言汝不應言如來悅可。」
[002-0356b]


【二釋無偏之意。】


「夫悅可者則是倒想若有倒想則是生死有生死者
即有為法是故文殊勿謂如來是有為也若言如來
是有為者我與仁者俱行顛倒文殊師利如來無有
愛念之想。」


【三舉譬顯如文。】


「夫愛念者如彼乳牛愛念其子雖復饑渴行求水草
若足不足忽然還歸諸佛世尊無有是念。」


【次從等視一切去明有普淨悅可。】


「等視一切如羅睺羅如是念者即是諸佛智慧境界。」


【即是如來境界非我爾所知云云


五從國王去明寂絕悅可。】


「文殊師利譬如國王調御駕駟欲馳驢乘令及之者
無有是處我與仁者亦復如是欲盡如來微密深奧
亦無是處文殊師利如金翅鳥飛昇虗空無量由旬
下觀大海悉見水性魚鼈黿鼉龜龍之屬及見己影
如於明鏡見諸色像凡夫少智不能籌量如是所見
我與仁者亦復如是不能籌量如來智慧。」


【不應作偏普籌量上文殊明有為無為且共置之
即是絕言不可說悅此中意明有悅無悅是佛境
界不可籌量即是絕思悅可初譬分智不及究竟
王家駕駟譬究竟智羣下驢乘譬分真智後譬分
斷不及究竟龜龍在水喻有無明菩薩行故見不
了了金翅騰空譬無明盡佛不行故見則了了開
[002-0356c]
善云前是下不知上後是上能知下冶城云兩譬
皆是下不知上初不知上智後不知上境靈味云
初不知法身後不知應身云云


四文殊去讚發。】


「文殊師利語純陀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我於此事
非為不達直欲試汝諸菩薩事。」


【讚純陀之說故言如是如是其既高推佛境不可
度量是故讚美發者拂我執一途之義因汝試我
試則非實故言有為非有為汝推未詳故言無為
非無為前文殊云且共置之言語道斷今純陀云
是佛境界非我所知則心行處滅覈微則言盡研
極則思窮故說觀皆寂。


從爾時面門去第四催供文為四一催供二請住
三領解四辦供前來諸瑞各有所表故知此光正
為催供文殊前勸純陀時施靳固彈呵今佛躳催
不敢前却催文為兩謂光催聲催光催為兩一催
二默初催又三一放光二解光三騰光初放光中。】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出種種光其光明曜照文殊身。」


【照文殊者上佛印純陀所說會教合機今光照文
殊亦扶上化下二人論難皆由佛力。


次即知是事者解也。】


「文殊師利遇斯光已即知是事。」


【數人云見色知心文殊觀光遂解佛意。


三騰光催供如文。】
[002-0357a]


「尋告純陀如來今者現是瑞相不久必當入於涅槃
汝先所設最後供養宜時奉獻佛及大眾純陀當知
如來放是種種光明非無因緣。


純陀聞已悲塞默然。」


【次悲默者催供故悲未諾故默。


次聲催亦二初三催。】


「佛告純陀汝所奉施佛及大眾今正是時如來正爾
當般涅槃第二第三亦復如是。」


【次悲哭。】


「爾時純陀聞佛語已舉聲號哭悲咽而言苦哉苦哉
世間虗空。」


【次復白大眾去請住文為兩初告眾共請次重請
初告眾文為兩初告眾請次佛有酬初告請如文。】


「復白大眾我等今者一切當共五體投地同聲勸佛
莫般涅槃。」


【次佛酬中二先止亂次說五門觀。】


「爾時世尊復告純陀莫大啼哭自亂其心。」


【觀中二先作觀次結。】


「當觀是身猶如芭蕉熱時之炎水沫幻化乾闥婆城
坏器電光亦如畫水臨死之囚熟果段肉如織經盡
如碓上下。」


【初六譬空三譬無常三譬不淨兩譬無我。


後總結。】


「常觀諸行猶雜毒食有為之法多諸過患。」
[002-0357b]


【何故說五門耶汝請住世本為開道若能五觀與
住不殊若不能觀住世何益遺教云能持戒時與
佛在不異即此義也。


次重請亦二有請有酬請如文。】


「於是純陀復白佛言如來不欲久住於世我當云何
而不啼哭苦哉苦哉世間虗空唯願世尊哀憫我等
及諸眾生久住於世勿般涅槃。」


【重酬為兩初酬次釋初文者。】


「佛告純陀汝今不應發如是言哀憫我故久住於世
我以哀憫汝及一切是故今日欲入涅槃。」


【汝謂久住為哀愍我以入滅為哀愍云云


釋中二長行偈頌長行如文。】


「何以故諸佛法爾有為亦然。」


【偈與下二偈意同後當說之偈中二先偈。】


是故諸佛而說是偈。


「 有為之法
 其性無常
 生已不住
 寂滅為樂」



【次長行止。】


「純陀汝今當觀一切行雜諸法無我無常不住此身
多有無量過患猶如水泡是故汝今不應啼泣。」


【三爾時純陀領解又二初領解次述成領解者。】


「爾時純陀復白佛言如是如是誠如尊教雖知如來
方便示現入於涅槃而我不能不懷憂惱覆自思惟
復生慶悅。」


【雖知不滅不能不悲不能不請雖知如來滅而不
[002-0357c]
滅不能不慶不能不悅。


述成又兩一述其不能不喜二止其不能不悲初
喜者。】


「佛讚純陀善哉善哉能知如來示同眾生方便涅槃
汝今當聽如娑羅娑鳥春陽之月皆共集彼阿耨達
池諸佛亦爾皆至是處。」


【汝既能知如來方便亦應合知如來真實故舉二
鳥以譬權實不得相離春陽之時譬適會機宜無
煩熱池譬涅槃自在無畏諸佛同以二法逗緣無
礙自在能如此解善哉善哉。


次汝今不應思量長壽短壽去凡舉四義止其不
能不悲一舉如來境界不可思惟。】


「純陀汝今不應思惟諸佛長壽短壽一切諸法皆如
幻相。」


【若長若短皆如幻化幻長幻短非短非長何所可
悲。


二舉如來方便。】


「如來在中以方便力無所染著何以故諸佛法爾。」
[002-0358a]


【若長若短如來於中無所染著何所可悲。


三舉如來涅槃。】


「純陀我今受汝所獻供養為欲令汝度脫生死諸有
流故若諸人天於此最後供養我者悉皆當得不動
果報常受安樂。」


【成汝檀因剋不動果因果具足何所可悲。


四我為良田成汝因果。】


「何以故我是眾生良福田故汝若復欲為諸眾生作
福田者速辦所施不宜久停。」


【汝剋因果自是良由復能令他因果圓滿自利利
人何所可悲尋文可見。


四爾時純陀下是辦供先自謙次辦供。】


「爾時純陀為諸眾生得度脫故低頭飲淚而白佛言
善哉世尊我若堪任為福田時則能了知如來涅槃
及非涅槃我等今者及諸聲聞緣覺智慧猶如蟁蚋
實不能量如來涅槃及非涅槃。」


【初文中云涅槃非涅槃者亦是共行二鳥義也即
如來境界故下地絕思。】


「爾時純陀及其眷屬愁憂啼泣圍繞如來燒香散華
盡心敬奉尋與文殊從座而去供辨食具。」


【次辦供中云尋與文殊者有二解一云文殊解最
後供故攜友共辦二六卷云燒香散華盡心供養
佛及文殊不云同去。


涅槃經疏卷第二
[002-0358b]


涅槃經疏卷第三


頂法師 撰


天台沙門湛然再治】


哀歎品第三


「大般涅槃經哀歎品第三」


【哀歎品


荼毒居懷曰哀悲號發言為歎略從事標言哀歎
品廣而言之內喪道法曰哀外失慈覆曰歎文云
失蔭及法味如犢失其母世界也已生善訛故哀
未生善翳故歎文云養育諸子付旃陀羅老少病
苦而行險道生善也又現惡未盡故哀將惡方起
故歎文云猶如困病人食所不應食對治也又應
獲祕而不獲故哀應不失祕而失故歎文云獨以
祕法偏教文殊遺棄我等第一義也然四緣感佛
佛則興世四機若息佛則唱滅故約四悉釋哀歎
品此文梵本猶屬壽命品謝氏分為兩者略有十
異前品從人後品從事前品對俗今品對道前品
有供今品無供前品雙請此品單請前品因人此
品率自前品略明佛性常住此品具說三點四德
前品論今教此品具今昔前品對二人論今品對
佛論前品動執生疑此品破執除疑前品聞法抑
割此品見地動哀歎然此十義備有通別今舉一
邊別彰其異興皇釋此品有七謂三請三詶結會
生起云佛入涅槃眾生孤露故哀請住世佛酬云
汝本為獻供聞法今已納供生汝福德已說新伊
[002-0358c]
生汝智慧而不肎學知住何益次祈請者如來昔
教無常五十許秊始得成就今說新伊常樂我淨
應久住教詔若入涅槃不如還修舊法舉象迹秋
耕憚教不受佛即酬云非全不教終令汝等得解
新伊故云安置諸子祕密藏中我亦住中名入涅
槃前已哀祈既不許住只應譏諷以命要請如來
若具常樂我淨既免四倒便得自在久住於世必
入涅槃便不免倒常樂之言便為徒設若不住者
我等毒身寧容久住亦當同佛入於涅槃佛即酬
云我之去住豈汝所知汝言去是定去住是定住
我之去住如二鳥雙遊去而恒住此何勞請住住
而恒去亦何須請汝不解此寧得同我入於涅槃
既三請不允情無所厝即便生疑若無常非昔不
應說常樂若是何不早說如來則有差機之失佛
即會云昔說無常破汝常病汝今又以無常為病
為汝說常汝病有前後故教有興廢汝自橫謂施
教早晚紆回如來屈曲隨逐豈佛差機早晚自汝
反咎如來如此生起於義易見而復三請在前三
酬居後其間子段處處相關斯乃彼師玄談七意
若欲消釋殊背相生今明此品是對比丘施於新
伊勝三修法就文為四一大眾請二如來答三比
丘疑執四佛破除疑就請又二一請緣二正請緣
者緣於地動知必涅槃是故悲請問誰動地為緣
答法不在因亦不在緣不在因緣不離因緣既從
[002-0359a]
因緣寧有作者雖無作者亦佛神通而動於地令
其悲戀安置有緣於解脫中亦佛智力說法歡喜
安置有緣於般若中亦佛體力非悲非喜安置有
緣於法身中亦是純陀文殊智力令眾開解入般
若中亦二人通力去時地動令眾悲戀入解脫中
亦是二人第一義力令眾非悲非喜入法身中亦
是大眾感對治力聞法歡喜感為人力動地悲哀
感第一義非悲非喜致地動緣其義無量淨名云
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斯則神力不
共法就地動又四謂時處相由時者。】


「純陀去已未久之頃是時。」


【佛以四事止華氏之悲純陀腷臆小醒低頭飲淚
大眾聞法悲戀暫息二人既去法音已停更欲增
其悲戀之善於其去後未久之頃當是時也震地
動之即是時也。】


「此地六種震動乃至梵世亦復如是。」


【處者大地是橫處梵世是豎處或言初禪是梵世
或通四禪皆是梵世雖不連地而有寶宮亦皆震
搖即其事也問上釋聲光徹至非想以為有頂今
此地動焉止梵宮答上云有頂有頂文寬得作遠
解此云梵世齊文而已若依下文動時能令眾生
心動名大地動無色四心亦應被動即其例也。】


「地動有二或有地動或大地動小動者名為地動大
動者名大地動有小聲者名曰地動有大聲者名大
[002-0359b]
地動獨地動者名曰地動山林河海一切動者名大
地動一向動者名曰地動周回旋轉名大地動動名
地動動時能令眾生心動名大地動。」


【相者有三一小大動相二六種動相三十八動相
是三種相皆以形聲為本形有動涌起聲有震覺
吼若單形聲是為小動形聲共動是名大動形聲
各三是為六動一中更三謂動徧動等徧動三六
十八若更分別閻浮提一四天下小千中千大千
十方傳傳相望作小大動大大動等有人云此經
六動華嚴十八動此豈應爾特是形中略言一動
聲中略言一震又云大動又云能令眾生心動當
知義兼十八不同人情。】


「菩薩初從兜率天下閻浮提時名大地動從初生出
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於法輪及般涅槃名
大地動今日如來將入涅槃是故此地如是大動。」


【由者例此亦應有小由大由大大由若輪王生沒
地得主失主悲喜故動是名小動若辟支羅漢生
沒地得應供失應供悲喜故動是名大動若佛生
滅地神山神及諸天龍等得應供失應供悲喜而
動即大大動今經正明如來八相唯少昇天降魔
文略不存就八相中是如來入滅地大震動此則
別語緣由若通論者如前所解純陀大眾皆是動
緣舊云料簡地動之辭是經家所序或言佛說觀
師云不然當時聞語豈是經家文無標告焉知是
[002-0359c]
佛應是地震而有此辭。


次從時諸天龍下是正請又為三初長行及十一
行半偈是哀請次二行是祈請三長行五譬是譏
請初長行敘語。】


「時諸天龍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人及非人聞是語已身毛皆豎同聲哀泣而說偈言。」


【以毛豎哀泣而為其相。


次十一行半偈為三初兩行一句略請次七行一
句廣請三二行結請。】


「 稽首調御師
 我等今勸請
 違離於人仙
 永無有救護
 今見佛涅槃
 我等沒苦海
 悲戀懷憂惱
 如犢失其母
 貧窮無救護」



【初標調御師人仙犢母即是略舉三事為哀請之
端可見。


次猶如困病人下作喪師譬云云。】


「 猶如困病人
 無醫隨自心
 食所不應食
 眾生煩惱病
 常為諸見害
 遠離法醫王
 服食邪毒藥
 是故佛世尊
 不應見遺捨」



【如國無君主下作喪主譬云云。】


「 如國無君主
 人民皆饑饉
 我等亦如是
 失蔭及法味
 今聞佛涅槃
 我等心迷亂
 如彼大地動
 迷失於諸方
 大仙入涅槃
 佛日墜於地
 法水悉枯涸
 我等定當死
 如來般涅槃
 眾生極苦惱」


[002-0360a]


【長者子下作喪親譬云云。】


「 譬如長者子
 新喪於父母」



【如來入涅槃下兩行結哀請。】


「 如來入涅槃
 如其不還者
 我等及眾生
 悉無有救護
 如來入涅槃
 乃至諸畜生
 一切皆愁怖
 苦惱焦其心
 我等於今日
 云何不愁惱
 如來見放捨
 猶如棄涕唾」



【上文初明犢失母今結還明我等及眾生悉無有
救護護字結無主救字結無師。


次譬如日初出兩行舉日山兩譬是祈請。】


「 譬如日初出
 光明甚暉炎
 既能還自照
 亦滅一切闇
 如來神通光
 能除我苦惱
 處在大眾中
 譬如須彌山」



【歎於一佛而具三益日有三義一高圓明譬主益
生長萬物譬親益照了除闇譬師益而譬文論照
了合文明除闇正言師義是本兼有二能山亦三
義高出水上譬主益深入水底譬親益水色同山
譬師益師德如山安處眾海能宣妙慧照下昏迷
言略意兼矣舊解日還自照諍論不同開善莊嚴
云佛有智能自照光宅云佛果無有自反照智觀
師難光宅云佛無反照智亦應不自知作佛不作
佛彼救云佛雖無智知作不作若欲知時借諸佛
智佛道同故今更問之佛道既同諸佛無智何所
可借又竝但能知他無智自知者唯應覺他不名
[002-0360b]
自覺此是光宅四失樏隔真諦牛糞淨土指端種
覺無記如來次問開善莊嚴汝用反照智照一切
種智者復用何智照反照智是則無窮觀師自云
佛無別反照智只自有智智能反照如此說者即
害兩家云云今明佛有一智三智三智一智非三
非一而三而一一道種智外破諸闇二一切智能
反自照三一切種智非內非外非自非他若即一
而三可難光宅即三而一可難開善三一難思可
難觀師云云此二偈亦名祈請如來在世所益若
此祈佛留光照益我等故名祈請。


從長行去即第三譏請先述舊解譏請凡作五譬
初作有始無終譬二作怖畏譬三違本誓譬四不
平等譬五無慈悲譬初譬三有開合結。】


「世尊譬如國王生育諸子形貌端正心常愛念先教
技藝悉令通利然後棄之付旃陀羅。


世尊我等今日為法王子蒙佛教誨已具正見願莫
放捨如其放捨則同王子。


唯願久住不入涅槃。」


【國王佛也諸子四眾也他云技爇者始從鹿苑終
至法華所說諸經巨有所妨今則不爾以二乘法
合之則可見端正正見也愛念禪定也技藝神通
也旃陀無明也亦習氣也初教三學似如有始不
盡餘惑故言無終。


二怖畏譬者亦三。】
[002-0360c]


「世尊譬如有人善學諸論復於此論而生怖畏。


如來亦爾通達諸法而於諸法復生怖畏。


若使如來久住於世說甘露味充足一切如是眾生
則不復畏墮於地獄。」


【舊云諸論者譬通達諸經今謂不爾譬破四魔而
今不住乃畏死魔。


三違誓譬者略無結請。】


「世尊譬如有人初學作務為官所收閉之囹圄有人
問之汝受何事答言我今受大憂苦若其得脫則得
安樂。


世尊亦爾為我等故修諸苦行我等今者猶未得免
生死苦惱云何如來得受安樂。」


【有人佛也作務本誓誓盡度生官事譬起應囹圄
譬入生死人問者舊云十方佛或云實智問權又
云假設此問今以機為傍人機謝告終終如出獄
故言安樂夏曰臺殷曰羑里周曰囹圄白虎通曰
囹令也圄舉也令其思譽舉罪云云


四不平等譬亦三。】
[002-0361a]


「世尊譬如醫王善解方藥偏以祕方教授其子不教
其餘外受學者。


如來亦爾獨以甚深祕密之藏偏教文殊遺棄我等
不見顧憫如來於法應無祕吝如彼醫王偏教其子
不教外來諸受學者彼醫所以不能苦教情存勝負
故有祕惜如來之心終無勝負何故如是不見教誨。


唯願久住莫般涅槃。」


【方藥十二部法也祕方即密教教文殊諸菩薩也
不教外學二乘也。


五無慈悲譬亦三可尋。】


「世尊譬如老少病苦之人捨遠夷塗而行險道險道
多難備受眾苦更有異人見而憫之即便示以平坦
好路。


世尊我亦如是所言少者譬未增長法身之人所言
老者譬重煩惱所言病苦譬未脫生死所言險道譬
二十五有。


唯願如來示導我等甘露正道久住於世勿入涅槃。」


【舊釋譏請但譏請於師失主親二義今更會之初
一譬譏法親次兩譬譏法主後兩譬譏法師初譬
譏法親者夫云親者慈念為本初生教訓似若親
慈付旃陀羅頓乖骨肉法親亦爾從佛口生即是
養育得佛法分即是端正技藝者學人思惟無學
習氣若大乘意凡有無明斯皆毒害棄我而去是
付旃陀云云次兩譬譏法主者夫云主者以威伏
[002-0361b]
敵以恩養民前譬威武未暢後譬恩惠不充通達
諸論如當敵怖畏今此畏論者如為敵欺法王亦
爾除眾生畏眾生未免故佛有畏初學作務譬民
有生業收閉囹圄譬民無聊生業廢譬無惠閉獄
譬無恩法王亦爾初令學無學等修道品作務而
復猶在思習無明獄中百姓有罪在予一人眾生
苦惱云何如來欲受安樂次兩譬譏法師者夫師
有訓導之德前譬譏師內惜良方後譬譏師外祕
坦道觀諸譬文皆有深意而此譬最明攀類文殊
而恥行險路豈非譏師意耶。


第二酬請初酬哀請有長行偈頌長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比丘莫如凡夫諸天人等
愁憂啼哭當勤精進繫心正念時諸天人阿脩羅等
聞佛所說止不啼哭猶如有人喪其愛子殯送已訖
抑止不哭。」


【初止外悲勸修內觀凡夫八風得失憂喜道與俗
反昇沈碩異何者失不可愁憂追喜不可愁惱得
下文云若常愁苦愁遂增長唐勞無益若能勤遮
二惡勤生二善惡是憂喜之本善故則無憂喜唯
當清淨故勤精進止其苦惱苦惱止故則無攀緣
寂然無為謂之正念正念者何即無念也若無念
者親主師誰誰臣子弟誰去誰住誰度不度誰是
愁者所愁者何寂然無朕由是人天還得正路止
不啼哭又以譬顯之佛是生善之緣得善如愛子
[002-0361c]
失善如喪子今聞近慧不憂失善故言殯送已訖
云云


次偈頌為二初一偈是止悲次一偈是勸觀而互
有二義不可一向。】


爾時世尊為諸大眾說是偈言。


「 汝等當開意
 不應大愁苦
 諸佛法皆爾
 是故當默然」



【初言開意者開精進意尚已無憂況開定慧又言
開者開意實相生死涅槃二邊俱寂偈云是故當
默然又開者明解二用皆方便故故云諸佛法爾
云云。】


「 樂不放逸行
 守心正憶念
 遠離諸非法
 自慰受歡樂」



【次偈者樂不放逸勸正念慧守心勸定也遠離勸
進也自慰者結前勿悲受樂者守斯念慧汝應正
念修心勿如凡夫悲號何益然諸比丘悉是上果
豈同下凡特是對聖呵凡此正酬其哀請也。


復次比丘下酬其祈請歎請。】


「復次比丘若有疑惑今皆當問若空不空若常無常
若苦不苦若依非依若去不去若歸非歸若恒非恒
若斷若常若眾生非眾生若有若無若實不實若真
不真若滅不滅若密不密若二不二如是等種種法
中有所疑者今應咨問我當隨順為汝斷之亦當為
汝先說甘露然後乃當入於涅槃。」
[002-0362a]


【汝稱佛如日如山鎮照等益法身常在不出不沒
隨機二用乍隱乍顯日雖照世有目者覩山雖峙
海流入者見汝同無目不流復何益矣若言即有
益今勸汝問設不能問我今為汝開其問端若能
問者為說甘露然後涅槃既不能問請住何益此
乃貶其不及止其祈請兼顯菩薩之德正酬其歎
請祈請也舊解十五雙純就初教中作藥病義謂
空是藥不空是病乃至二不二亦如是有純約今
教謂空是生死不空是涅槃乃至二不二亦如是
若能問者則甘露門開於汝有益既不能問請住
何益興皇云下文具有此意下文正約始終意也
空即昔教不空今教乃至二不二亦如是今明此
義寬廣兼開眾問故文云如是等種種法中我當
隨順為汝斷之諸釋無咎今更約三種空不空非
空非不空乃至二不二非二非不二亦如是又約
四種空不空亦空亦不空非空非不空乃至二不
二亦如是昔教今教悉得同此三種四種廣分別
云云即是昔教今教三門四門。


從諸比丘佛世難值下是酬譏請興皇云此為八
階是彼師之盛釋一歎五難二歎離八難三舉佛
昔因成佛今果四奪其果非五奪其因非六顯真
法性勸令修習七勸捨昔依今八正示新伊先歎
者又二先歎次示先奪後與得成次第以此八階
酬五譏也初五難於餘人是難於汝為易八難難
[002-0362b]
離而能得離是故歎之既歎離難得羅漢果即是
於始方令汝入祕密之藏即是於終云何而言有
始無終復言空過於小為是於大為非故言空過
舉於往因成今果者正酬其譏明如來久劫捨頭
目髓腦求大涅槃只為利益豈當怖畏所以非其
果者汝果虗偽非正法寶無戒定慧不能莊嚴正
法寶城他取寶城證涅槃是圓總包含故故不可
翻興皇云涅槃非總非別名含總別取此酬其不
達本誓所以非其因者發菩薩心乃名出家汝不
發心則非出家袈裟但是染衣而已汝不染正法
故非大乘衣汝雖剃頭不為正法除諸結使所以
示勸真實法性昔之小乘是虗偽今日大乘是真
實昔以無為為法性今以妙有為法性法性未曾
是有是無為他緣故說有說無知昔無為是法性
者如迦葉云身是法性身云何存身若存者即非
法性當知昔以無為為法性佛即破之滅非法性
夫法性者非是滅法取此酬其不平等譏汝取滅
度非我不等所以捨昔依今此正釋疑疑云令我
捨昔依今者昔何不說佛即解云譬如大地我法
亦爾治眾生病初說無常為治汝病今說於常亦
治汝病初後竝為治病故也所以說新伊者既勸
捨昔依今故須新伊祕密安置汝等令住其中非
是棄汝不示坦道不是無慈前後共答五譏請也
今明不然得五難離八難同是一意何以分為二
[002-0362c]
只就斥中酬五譏請文義具足何煩八階共來答
之是故不用今分文為三一歎與二斥奪三勸獎
夫欲奪之必先與之其譏請既切今斥奪亦深既
斥其偽復須示真與奪抑揚自成次第於此三中
即是三雙初歎與為一雙謂能得能離是故須歎
次斥奪為一雙謂不得不離不得真實不離虗偽
是故須斥三勸獎為一雙謂應離應得昔教應離
新伊應得是故須勸初從佛出世難下是歎與得
離又三先釋次譬三結。】


「諸比丘佛出世難人身難得值佛生信是事亦難能
忍難忍是亦復難成就禁戒具足無缺得阿羅漢果
是事亦難。」


【初文五難此與上文互有互無上為俗人不歎出
家割愛不歎阿羅漢難此中為出家人不歎最後
檀難不歎聞法難餘皆相應離八難者得人身離
三途值佛離佛前後[鬱-山+止]單越長壽天及邊地難得
出家離根不具難得羅漢離世智難。


次舉金沙曇華譬之。】


「如求金沙優曇鉢華。」


【次離於下結之云云。】


「諸比丘離於八難得人身難。」


【次從汝等遇我下是斥奪不得不離今點此意酬
五譏者汝等遇我我初令汝得五難離八難是我
善始今復使汝不應空過是我令終云何謂我有
[002-0363a]
始無終又取意釋其上文云生育諸子形貌端正
是佛之始付旃陀羅是佛無終若取佛意不應以
親認佛何者其不識佛非是王子不識寶城形不
端正無明自覆即旃陀羅何須遣付此即無始無
終回過與諸比丘從我於往昔下第三即是酬其
違本誓譏夫難行苦行非止一途我甘之如薺無
上方便其門不小未甞恡惜汝等放逸不受不行
於此大乘不肎作務非我無惠夫身命者誰所不
重我輕生忽死經無量劫指山指地骸骨倍多指
海指江髓腦非喻況復妻子國城捐棄無數如是
恩德但為汝等放逸無慙繫在囹圄不得解脫非
我無恩此以不慙不受之過還諸比丘從汝等比
丘云何莊嚴下酬第二怖畏譏我正法寶城功德
具足戒為牆壁嚴峻絕險眾魔羣盜所不能窺定
為其塹深廣波瀾無崖無底五塵六賊沒溺沈淪
慧為睥睨鑑微識遠博達今古明了具足我城如
是何所不威何所可畏汝等比丘無城無嚴有怖
有畏故回怖畏還諸比丘從汝今遇是下酬其第
四不平等譏此正法城表裏皆寶琳琅充溢瓌琦
煥爛非但無窮復無遮礙商人遇之執持偽礫取
者鄙恡非城不等此以偏過回還比丘從汝諸比
丘下酬其第五無大慈悲不示坦道譏汝下心知
足是不厭小徑不貪大乘是不欣坦道披服袈裟
是不厭糞掃不染淨法是不欣瓔珞多處乞食是
[002-0363b]
不厭貧里不求法食是不欣上味剃除鬚髮是不
厭小智不為正法是不欣大明汝既不厭悲無所
拔汝即不欣慈無所與盤桓隘路憎背坦道此以
無欣無厭之過還諸比丘已懸酬五譏竟今更帖
文從汝等遇我下是第二不得不離一雙文為二
先略明不得不離次廣明不得不離。】


「汝等遇我不應空過。」


【汝等遇我是略明不得不應空過是略明不離我
者即是真佛此佛亦我亦常亦淨即是法身金剛
之身非後邊身非雜食身如此真佛汝所不識但
識應化應化非真佛非說法人淨名云汝不見佛
不聞法不入眾數與六師等不識真佛是斥其不
得不應空過此奪其不離云何不離雖離八難不
得無難雖得四果不得真果果既非真難亦不離
故言空過即是奪其不得。


次從我於往昔下廣斥不得文為二一斥不得真
三寶二廣示真三寶斥文為三一廣釋真佛二廣
釋真法三廣釋真僧廣示此三彰其不得初釋真
佛又兩。】


「我於往昔種種苦行今得如是無上方便為汝等故
無量劫中捨身手足頭目髓腦是故汝等不應放逸。」


【先舉道前方便故言我於往昔次舉道後方便故
言今得無上方便將後例前皆是無上無上方便
者道前是圓因下文云復有一行是如來行道後
[002-0363c]
是圓用下文云二鳥雙遊舉前舉後無上方便釋
成真佛常樂我淨汝所不識而汝識者[厂@火]斷入滅
無道後圓用雖有道前非無上圓因此是斥其不
見真佛。


從汝等云何莊嚴下廣釋不見真法。】


「汝等比丘云何莊嚴正法寶城具足種種功德珍寶
戒定智慧以為牆塹汝今遇是佛法寶城不應取此
虗偽之物譬如商主遇真寶城取諸瓦礫而便還家
汝亦如是值遇寶城取虗偽物。」


【夫真法者即真善妙色出生妙善甘露圓滿具足
無缺亦名醍醐一切諸藥悉入其中一切三學種
種功德縱橫高廣充溢彌滿猶如寶城墻塹睥睨
乃名真法汝以空觀除惑惑盡則觀亡以身智為
有餘涅槃若入無餘[厂@火]身滅智同空永寂淨名云
貧所樂法攝論為下劣乘法華云鄙事此經稱偽
礫此是斥其不得真法。


從汝諸比丘勿以下心下廣斥不得真僧又二。】


「汝諸比丘勿以下心而生知足汝等今者雖得出家
於此大乘不生貪慕汝諸比丘身雖得服袈裟染衣
心猶未染大乘淨法汝諸比丘雖行乞食經歷多處
初未曾求大乘法食汝諸比丘雖除鬚髮未為正法
除諸結使。」


【先總斥下心不慕上法次別約因果功德斥之本
以因果功德名僧汝之因果皆非真僧雖服袈裟
[002-0364a]
非破五住惡非怖內外魔雖行乞食經歷多處非
應供乞士雖剃除鬚髮非殺賊不生則非真僧上
舉真佛法斥偽佛法而不出於偽佛法相今斥偽
僧亦不出真僧之相前後互現亦是舉真即知偽
舉偽即知真。


從汝諸比丘今當真實下示真三寶文為二先標
今當真實是也。】


「汝諸比丘今當真實教敕汝等。」


【真對昔偽實對昔虗。


二正示者今我現在是也。】


「我今現在大眾和合如來法性真實不倒。」


【我即佛寶大眾和合即僧寶如來法性即法寶法
寶之中具於三點如來即般若法性即法身不倒
即解脫此三稱藏藏一切法佛僧例然。


三從是故汝等下是應離應得一雙又二初勸離
偽次勸修真初文者。】


「是故汝等應當精進攝心勇猛摧諸結使十力慧日
既潛沒已汝等當為無明所覆。」


【夫偽體者正由無明無明未除不得免偽故勸捨
無明。


諸比丘譬如大地下是勸修真文為四一譬說祕
密藏二法說祕密藏三釋祕密藏四結祕密藏譬
為三一大地譬二諸山藥草譬三為眾生用譬。】


「諸比丘譬如大地諸山藥草為眾生用。」
[002-0364b]


【初大地者大地非但普載而已亦不生而生生於
藥草亦無用而用為眾生用藥草所生不離能生
亦即所生為眾生用眾生雖復取用亦業招大地
福感藥草三種宛轉不得相離種別不一一即具
三可以譬祕三即是一可以譬密具一切物可以
譬藏故舉此譬祕密之藏。


次從我法亦爾下即以法合譬以明祕藏於中有
順合超合欲表祕藏自在不定不可思議初我法
亦爾者此順合。】


「我法亦爾出生妙善甘露法味而為眾生種種煩惱
病之良藥。」


【法身如大地大地如法身故言亦爾舉三法身合
大地三義出生妙善甘露法味此舉三般若合諸
山藥草三義為眾生用舉三解脫合用中三義。】


「我今當令一切眾生及我諸子四部之眾悉皆安住
祕密藏中我亦復當安住是中入於涅槃。」


【我今當令一切眾生入祕密藏即超合用諸子四
部入祕密藏即超合藥草我亦自入超合大地病
若愈者藥地之功息矣安住湛然眾生得益般若
功亡法身之用息矣同歸至寂秘密藏中一切眾
生是初發心擬初住位四眾中心擬四十位佛是
後心擬妙覺位同入祕藏咸見佛性問眾生入者
與佛同耶答六位分別云云復次躡上文來大地
譬佛寶諸山藥草譬法寶為眾生用譬僧寶次合
[002-0364c]
文者我法亦爾是佛出生甘露是法而為眾生是
僧。


三從我等名為下是釋祕密藏先出他解次帖文
地人云阿梨耶識在妄惑內稱祕密藏成論人云
當來果佛在眾生外一切眾生當得佛果此理屬
人是亦內即時未有是亦外外故非內內故非外
名祕密藏涅槃本有論云眾生身內有佛亦非密
身外有非身內非身外有非非內非非外有竝非
密也眾生即是故名為密前兩種解為此論破
若昔教說者隱故名祕覆故名藏謂無常覆常

相覆無相不了覆了令常等隱名祕密藏如形殘
人如外道論等種種譬喻下文廣說是名昔教祕
密之藏今經開蔽如月處空清淨顯露不如昔教
但以正法微妙不可思議絕名離相眾生不解名
為祕密法界包含攝一切法用不可盡名之為藏
故下文云不縱不橫不竝不別是祕密義三法具
足無有缺減是其藏義文義炳然那忽餘解舉涅
槃論破諸人師舉涅槃經破方便教大風卷霧清
漢昞然云云今釋祕密藏文為三一譬三點二譬
三目三合以三德此之三文一往而言是從事入
理三點是文字此約言教三目是天眼此約修行
三德佛師此即約理又是佛印印於教行凡有言
說與此相應即祕密教修習相應是祕密行證得
相應是祕密理故約三釋稱理教行。】
[002-0365a]


「何等名為祕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竝則不成伊
縱亦不成。」


【初三點中言云何如世伊字外國有舊新兩伊舊
伊橫豎斷絕相離借此況彼橫如烈火豎如點水
各不相續不橫不同烈火不豎不同點水應如此
土草下字相細畫相連是新伊相舊伊可譬昔教
三德法身本有般若修成入無餘已方是解脫無
復身智如豎點水縱而相離又約身約智分得有
餘解脫橫一時有三法各異如橫烈火各不相關
新伊字者譬今教三德法身即照亦即自在名一
為三三無別體故是不橫非前非後故是不縱一
即三如大點三即一如細畫而三而一而一而三
不可一三說不可一三思故名不可思議不可思
議者即非三非一名祕密藏如世伊字此句是茲
經之根本為顯斯義廣立問答致二十五品洋洋
無盡若失此意全迷根本將何指歸云云


次約三目釋者。】


「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點若別亦不得
成。」


【摩醯首羅居色界頂統領大千一面三目三目一
面不可單言一三縱橫若竝若別能嚴天顏作世
界主徹照三千若不縱橫嚴主照世一切皆成三
德亦爾縱橫竝別祕藏不成不縱不橫祕藏則成
云云
[002-0365b]


次約三德釋祕密藏者。】


「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
摩訶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


【果地眾德但言三者葢舉略兼諸法身之身非色
非無色非色故不可形相見非無色故不可心想
知雖非色而色充滿十方巨細相容不廣不狹雖
非非色亦可尋求能發眾生深廣智慧故曰如來
色無盡等即法身德般若者非知非字非知故不
可動慮分別非字故不可言說書紳亦非不知非
不字非不知故不同[厂@火]滅非不字故不同偏空雖
非知無所不照三諦徧朗極佛境界凡聖竝明雖
非字而半滿具足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諸字
悉了法界流注若懸河海涌不可窮盡淨名云能
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
語斯則神力不共法即般若德解脫者非喧非寂
非縛非脫非縛故五住不能繫非脫故十智不能
虗非脫而脫二邊之所不拘如百句解脫中說非
縛而縛為訥鈍邪癡闡提外道所縛故有病行嬰
兒行住首楞嚴示現善惡隨所調伏眾生之處雖
鄙必施如醫療病如華在水無染無著名解脫德
佛身業不可思議法身則攝佛口業不可思議般
若則攝佛意業不可思議解脫則攝故知三德攝
一切德又大品名為色淨般若淨受想行識淨般
若淨法華云如來莊嚴又云六根清淨總諸經異
[002-0365c]
說悉為三德所收包含總別囊括事理以略收廣
不逾三德若偏縱橫竝別一異皆非祕藏文云法
身亦非般若亦非解脫亦非不縱不橫不竝不別
三一相即一中無量無量中一非一非無量者是
名祕藏。


從我今安住下第四結祕密藏。】


「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


【安住三法此結三德入大涅槃結祕密藏如世伊
字是結三點文略不結天目然佛常安住三法而
言我今者葢隨緣宜故云為眾生故名入涅槃即
此意也。


第三從爾時諸比丘去是疑執章文為三一執二
請三疑佛上斥奪奪是所證未能即捨是故有執
佛說新伊一聞不解欲學須請今昔兩教皆是佛
說何故一偽一真故有斯疑執文為兩一敘悲苦
二正陳執初文者。】


「爾時諸比丘聞佛世尊定當涅槃皆悉憂愁身毛為
豎涕泗交流稽首佛足繞無量市。」


【其聞佛說安住三法名入涅槃了不思惟安住之
義而生去此住彼之解是故悲苦云云


次從世尊快說去是陳執他云述上聞法上未曾
說但執昔教就執為二初執後歎執又三一約教
執理二約行執理三正執理。】


「白佛言世尊快說無常苦空無我。」
[002-0366a]


【快說者執昔之教壯之言快此教快能詮理故也。】


「世尊譬如一切眾生迹中象迹為上是無常想亦復
如是於諸想中最為第一若有精勤修習之者能除
一切欲界貪愛色無色愛無明憍慢及無常想。」


【次譬如象迹者執昔之行行是進趣中勝故以大
迹為譬行有智斷想是智之初門舉初為言從精
勤去是執斷斷思則知亦斷邪見是故語後不言
前耳及無常想者惑去智亡。


從世尊若離無常去正執理。】


「世尊如來若離無常想者今則不應入於涅槃若不
離者云何說言修無常想離三界愛無明憍慢及無
常想。」


【此理中適非離非不離若離無常應不入涅槃若
不離無常猶具諸惑以非離非不離故能斷諸惑
冥理會真豈復過此斥言是偽云云他解離者則
昔教為非若不離者則昔教為是觀文難見云云


次從世尊譬如農夫去是歎也。】


「世尊譬如農夫於秋月時深耕其地能除穢草是無
常想亦復如是能除一切欲界貪愛色無色愛無明
憍慢及無常想世尊譬如耕田秋耕為上如諸迹中
象迹為勝於諸想中無常為最。」


【歎上三執秋時耕者法有二能一草不生二水地
肥肥即歎教草死歎斷又肥即歎行農法歎理秋
耕歎教象迹歎行無常歎理云云
[002-0366b]


次世尊譬如帝王去是請上聞新伊欲欣修學如
來若去從誰稟承因是則請上譏請中多作親譬
佛斥非真今不敢作親譬但作主師譬正是統訓
義寬故也合有五譬初一請主譬後四請師譬觀
合譬文是請學新伊何者羅漢已破四住無知無
明是所未除既舉別惑知請新伊初恩赦者通為
聲聞未除兩惑者作請呪師譬亦通為聲聞未除
無明者作請香象譬偏為學人未除思惑者作請
瘧病譬偏為無學人未除一邊者作請醉人譬通
為一切凡聖作請。】


「世尊譬如帝王知命將終恩赦天下獄囚繫閉悉令
得脫然後捨命如來今者亦應如是度諸眾生一切
無知無明繫閉皆令解脫然後涅槃我等今者皆未
得度云何如來便欲放捨入於涅槃。


世尊譬如有人為鬼所持遇良呪師以呪力故便得
除差如來亦爾為諸聲聞除無明鬼令得安住摩訶
般若解脫等法如世伊字。」


【前二譬如文。


第三香象譬中先譬次合。】


「世尊譬如香象為人所縛雖有良師不能禁制頓絕
覊鎖自恣而去我未如是脫五十七煩惱繫縛云何
如來便欲放捨入於涅槃。」


【合中云五十七煩惱者解者有三五五葢也十十
纏也七七漏也數人言欲界四鈍貪瞋癡慢通迷
[002-0366c]
五行五行者見諦四思惟一五行上各有四四五
二十上兩界各除一瞋則五行下各三三五十五
兩界成三十就欲界二十成五十通心七使即七
漏為根本論人云見諦十使迷四諦為四十思惟
四使又迷四諦四四成十六合見諦為五十六并
無明是為五十七興皇云五門觀一一有三倒謂
想見心三五十五約三界成四十五又四諦各三
倒三四十二足前成五十七云云。】


「世尊如人病瘧值遇良醫所苦得除我亦如是多諸
患苦邪命熱病雖遇如來病未除愈未得無上安隱
常樂云何如來便欲放捨入於涅槃。


世尊譬如醉人不自覺知不識親疏母女姉妹迷荒
淫亂言語放逸臥不淨中時有良師與藥令服服已
即吐還自憶識心懷慚愧深自克責酒為不善諸惡
根本若能除斷則遠眾罪世尊我亦如是往昔已來
輪轉生死情色所醉貪嗜五欲非母母想非姉姊想
非女女想於非眾生生眾生想是故輪轉受生死苦
如彼醉人臥不淨中如來今當施我法藥令我還吐
煩惱惡酒而我未得醒寤之心云何如來便欲放捨
入於涅槃。」


【醉譬中行三業惡得報合中服藥吐惑云云


三從世尊譬如芭蕉樹去是疑教昔教若非佛不
應說昔教若是佛不應非今教若是何不早說今
教若非云何稱實是故致疑就文為三初明無我
[002-0367a]
次引證三明用。】


「世尊譬如有人歎芭蕉樹以為堅實無有是處世尊
眾生亦爾若歎我人眾生壽命養育知見作者受者
是真實者亦無是處我等如是修無我想世尊譬如
漿滓無所復用是身亦爾無我無主世尊如七葉華
無有香氣是身亦爾無我無主我等如是心常修習
無我之想。」


【芭蕉約行陰漿滓約色陰七葉約三陰。


次引佛說一切法無我我所。】


「如佛所說一切諸法無我我所汝諸比丘應當修習
如是信已則除我慢離我慢已便入涅槃。」


【三如鳥迹空中下明無我用者。】


「世尊譬如鳥迹空中現者無有是處有能修習無我
想者而有諸見亦無是處。」


【昔教能除見思故也所以明無我者佛昔教明無
我我修無我若有我者無有是處云何今日說言
有我故舉無我為疑教端。


四從爾時世尊讚諸比丘去是破執除疑二初讚
無我次破初文者。】


「爾時世尊讚諸比丘善哉善哉汝等善能修無我想。」


【上有三意何故獨讚無我無我是執疑等本故也
何故讚之世間問答法爾故也又初以無我破邪
其能服用又將欲奪而先與之又執劣感勝即四
悉意也。
[002-0367b]


次破有三意初破其偏理下文云是三種修無有
實義斥之二破其偏行下文云先所修習悉是顛
倒三破其偏教下文云先所斷乳此非實語此三
意各二謂騰執酬破初破偏理先騰次酬初騰為
三一接讚騰執二作譬三世尊下結歎。】


「時諸比丘即白佛言世尊我等不但修無我想又更
修習其餘諸想所謂苦想無常無我想。


世尊譬如人醉其心眩亂視諸山川城郭宮殿日月
星辰皆悉回轉。」


【醉有二過一倒亂二乖善。


三結歎文二初結醉過與不修者。】


「世尊若有不修苦無常想無我等想如是之人不名
為聖多諸放逸流轉生死。」


【二歎無過與善修者。】


「世尊以是因緣我等善修如是諸想。」


【次佛破者即以酬為破於中為二初破不倒亂是
倒亂回醉與之次破善修非善修回不善修而與
之初破倒亂為四一誡聽牒起二明其倒亂三出
不倒亂四結過歸之。】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諦聽諦聽汝向所引醉人譬者
但知文字未達其義。」


【誡聽中言牒起者重牒彼計但知文字不知其義
者文是語言義是理趣醉亦聞語不曉語意亦自
有語而無實錄汝亦如是聞他流轉他不流轉自
[002-0367c]
言善修實非善修。】


「何等為義知彼醉人見上日月實非回轉生回轉想
眾生亦爾為諸煩惱無明所覆生顛倒心我計無我
常計無常淨計不淨樂計為苦以為煩惱之所覆故
雖生此想不達其義如彼醉人於非轉處而生轉想。」


【次倒亂中提日月來者正破倒亂譬也眾生者他
云正寄比丘泛指眾生今謂不爾既回醉與之當
知比丘即是眾生我計無我者破其倒亂亦是破
其執無常無我為是汝以無常無我為是此是亦
非實非無我橫計無我如彼醉人於非轉處而生
轉想云云


三我者去出不倒亂者即常樂我淨。】


「我者即是佛義常者是法身義樂者是涅槃義淨者
是法義。」


【汝之所非則不非乃非其所是佛者覺義以自在
故名我常者法身不從緣生故常樂者即是涅槃
涅槃無受名為大樂淨即是法法即無染汝所非
者而今則是是義不知良由於醉云云
[002-0368a]


四汝等比丘下結歸者即回醉還之。】


「汝等比丘云何而言有我想者憍慢貢高流轉生死。」


【比丘謂常是倒無常不倒佛回無常是倒常是不
倒如日月不轉醉見回轉日月豈醉醉者過耳常
樂我淨實非無常橫計無常是倒者過。


次從汝等若言去破善修非善修文為四初雙標
兩修次雙明八倒三雙回過還之四專舉勝修。】


「汝等若言我亦修習無常苦空無我等想是三種修
無有實義我今當說勝三修法。」


【初中云汝等若言者是標其善修無有實義斥善
非善如醉偽言而無真實次標勝修夫相對者義
有廣略或作十門八倒六行等不同今但略對三
次從苦者計樂去是雙明八倒。】


「苦者計樂樂者計苦是顛倒法無常計常常計無常
是顛倒法無我計我我計無我是顛倒法不淨計淨
淨計不淨是顛倒法有如是等四顛倒法是人不知
正修諸法。」


【汝行八倒云何自樹稱為善修文云是人不知正
修諸法。


三從汝諸比丘去是雙回八倒而反歸之文為二
初回常樂四倒歸之後回無常四倒歸之就初又
二初正回倒次三番料簡初如文。】


「汝諸比丘於苦法中而生樂想於無常中而生常想
於無我中而生我想於不淨中而生淨想。」
[002-0368b]


【次三番者謂世出世有不有倒不倒等初世出世
者。】


「世間亦有常樂我淨出世亦有常樂我淨。」


【夫至理如空非世出世惑之者成倒名為世間解
之者成德名出世間無明覆汝唯倒非德彼若救
云若是倒者云何名為常樂我淨。


次世間法下有不有。】


「世間法者有字無義出世間者有字有義。」


【故於世間料簡字義義如下說但有其名是故非
德而無其義。


三何以故下有倒無倒。】


「何以故世間之法有四顛倒故不知義所以者何有
想顛倒心倒見倒。」


【是則但有四倒三倒顯其無義舊云三心無倒識
心是倒又云識心無倒餘三三倒想有想倒受有
心倒行有見倒又通別二釋三倒通在四心之中
差別對者識心心倒想受想倒行心見倒又凡有
心緣境即心倒通是想像即想倒通能分別即見
倒又初心妄計即心倒心緣成想是想倒想成冰
執是見倒又見倒在凡夫心倒想倒是學人無學
則無倒今謂何故却以倒還比丘是等比丘妄謂
心盡心實不盡無漏心空想偏見故故成三倒一
倒具四成十二倒故結過還之問世間亦有常樂
我淨出世亦爾者亦應言世間亦有無常無我出
[002-0368c]
世亦然耶答例二乘無常無我即是世間諸佛無
常無我無上方便即出世間問有名無義云云
間出世間倒德非倒德勝修劣修竝應四句分別
又世間唯倒無德出世唯德無倒即倒不倒是世
倒之德起方便用是出世之德例餘一切諸義悉
然舊云無常無我是劣修常樂我淨是勝修又云
單修者劣雙修者勝又非偏圓修乃是勝修今問
屬當諸修與誰分別云云單勝修者是次第人雙
勝修者是不定人非偏非圓者是頓人云云。】


「以三倒故世間之人樂中見苦常見無常我見無我
淨見不淨是名顛倒以顛倒故世間知字而不知義。」


【四從何等為義去是專明勝修文為二一對劣明
勝二勸勝修。】


「何等為義無我者即生死我者即如來無常者聲聞
緣覺常者如來法身苦者一切外道樂者即是涅槃
不淨者即有為法淨者諸佛菩薩所有正法是名不
顛倒以不顛倒故知字知義。」


【若通論其劣備有諸過但偏破甚者生死有縛著
故無我聲聞更進趣故非常外道以苦捨苦故是
苦有為多染是不淨云云偏舉勝破劣如經今通
意者初文云我者即如來只標三寶攝一切法常
即法身此標三點攝一切法樂即涅槃此標四德
攝一切法淨即無為此標法界攝一切法然此諸
聲不縱不橫不一不異不可思議故得是義故得
[002-0369a]
是勝。


次若欲下勸修如文。】


「若欲遠離四顛倒者應知如是常樂我淨。」


【次從時諸比丘去是破其偏行亦名酬請文為二
初騰請後酬請破行初騰為三一領旨歎佛二因
歎正請三要命結請如文。】


「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離四倒者則得了
知常樂我淨如來今者永無四倒則已了知常樂我
淨。


若已了知常樂我淨何故不住一劫半劫教導我等
令離四倒而見放捨欲入涅槃。


如來若見顧念教敕我當至心頂受修習如來若當
入涅槃者我等云何與是毒身同共止住修於梵行
我等亦當隨佛世尊入於涅槃。」


【從爾時佛告去是酬請又二初呵不應次正酬。】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不應作如是語。」


【初呵者如來去住非汝境界汝既不能知佛往來
寧得隨去故言不應。


次酬為二初以人酬次以法酬汝前請住正欲學
法今留人法於學頓足更何所請人酬中為三一
標付囑人次歎人同如來三釋歎。】


「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以付囑摩訶迦葉。


是迦葉者當為汝等作大依止猶如如來為諸眾生
作依止處摩訶迦葉亦復如是當為汝等作依止處。」
[002-0369b]


【初二如文。】


「譬如大王多所統領若遊巡時悉以國事付囑大臣
如來亦爾所有正法亦以付囑摩訶迦葉。」


【第三釋中意者如王委任大臣巡者行也佛欲巡
行餘方故委任迦葉。


從汝等當知去以法酬請又二初酬請次破偏行
初酬中有法譬合譬中從春時去為偏行作譬舊
云聞思修慧觀文不會今從河西朗師分文為兩
先明起惑失理後修學求理初一句是起惑春時
者秊初物生譬起惑之始又因惑生解故言春時
有諸人等二句失珠之處舊云大池是無常教朗
師云是生死海浴字或作沼多作浴乘船遊戲三
句失珠之緣舊云聞慧解淺故云遊戲河西云恚
慢心如乘船五欲樂如遊戲失瑠璃寶喻失佛性
舊或言失理或失解沒深水中一往沒失非永失
也舊云圓理蘊在無常教下故言沒深水中又佛
性理為恚慢生死所沒不能得現次是時諸人下
習解求理為二先依昔教偏修即是偽修二明今
教圓修即是勝修初云競捉者即是偏修無常苦
觀而習學之瓦石即傷害譬苦草木虗浮譬無我
砂礫水底分分離散譬無常各各自謂無非得理
次歡喜持出下譬今教圓修舊亦三慧今意不爾
猶是偏修之末明理未極故云乃知非真一往為
四一悟昔非真二由佛性力令眾生悟三明信解
[002-0369c]
四明慧見即是得理初文即今教起已方悟昔非
舊兩釋歡喜向前持出向後莊嚴云歡喜持向前
出非真向後今皆為一句次是時寶珠下由佛性
力始明真修此聞今教說於佛性由佛性力令眾
生悟在水中者佛性非遠只在生死五陰身中水
澄清者由佛性力令眾生悟三於是大乘下明一
往信解喻之知見而未得取如月形者中道圓理
究竟無缺四是時下慧見也安徐者處在生死如
在涅槃故言安徐次汝等比丘不應下合譬又四
先合偏修次合圓修三復應當知下重合偏修四
欲得真實下重合圓修此中經文是留心處故存
舊解請勿嫌煩今釋此章諸比丘雖聞新伊未除
舊執謂佛無常所以請住雖信法常未信佛常口
雖請新意猶在舊佛呵其舊執云汝等不應作如
是語佛酬其請新故言所有正法悉付迦葉如來
緣謝故去迦葉機興故付內同佛德外委大臣秉
正法教乃指圓伊而作依止酬其所請此中為學
新伊者故故言法付迦葉下文為不學新伊者故
故言迦葉無常不堪付囑各各為緣今初以法酬
請中為二一法說破二譬說破法說者。】


「汝等當知先所修習無常苦想非是真實。」


【汝欲學新伊應改迷生信猶存偽執真法不染故
言汝先修習無常苦想非是真實。


次譬中又二譬合初譬如春時去先開放逸失寶
[002-0370a]
譬次開求得不得譬亦名有方便譬無方便譬。】


「譬如春時有諸人等在大池浴乘船遊戲失瑠璃寶
沒深水中。」


【春時者秊物俱新適悅時也譬五塵六欲是耽湎
之境諸人者總譬放逸之徒在大池浴者大池譬
生死河浴譬恚慢愛憎等也乘船譬乘諸業遊戲
譬著可愛果失瑠璃寶者譬無解因於放蕩慧解
潛昏故言失耳故此章破行失為便非先解後失
著樂翳解義言失耳沒深水中者生死陰覆也。


從是時諸人去為無方便求解不得作譬。】


「是時諸人悉共入水求覓是寶競捉瓦石草木砂礫
各各自謂得瑠璃珠歡喜持出。」


【諸人者通是迷徒別擬三修悉共入水者信於初
教義如入水求覓是寶者作劣三修競捉瓦石者
證三為真自謂得者言得滅度歡喜持出一句譬
上稱歎象迹第一善修無我內執在懷故言歡喜
向佛稱歎故言持出譬上封執生疑之意。


乃知非真者為有方便求解得者作譬。】


「乃知非真是時寶珠猶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
於是大眾乃見寶珠故在水中猶如仰觀虗空月形
是時眾中有一智人以方便力安徐入水即便得珠。」


【譬聞今教破昔理行非實方知苦無常等偽同瓦
礫故言乃知非真都從上來合作六意共消求得
之文夫寶珠者珠是本有非適今也而眾生著樂
[002-0370b]
沈沒水底拙觀推求竟不能得即理寶珠以聞今
教知前不實知字知義始自今經即名字寶珠是
時寶珠猶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者觀行寶
珠依教觀理理為所詮故言猶在水中能詮如所
詮所詮如能詮故言以珠力故水則澄清於是大
眾乃見寶珠故在水下猶如仰觀虗空月形者相
似寶珠仰觀於月髣髴類珠似解鄰真故言乃見
相似位明矣虗空譬相似常月圓譬相似樂月光
譬相似淨非上非下以上比下自在無礙譬相似
云云是時一人譬分證寶珠以一名人人得其
門故言一人方便力者道前圓修安徐者安於生
死作涅槃解微妙正觀徐詳審諦不昏教水不動
心波與理相應即分得寶珠此約六位顯有方便
勝修之人求得寶珠約行義便。


汝等比丘者合得失兩譬又二而復兩番合者初
番合三修得失後番合四修得失。】


「汝等比丘不應如是修習無常苦無我想不淨想等
以為實義如彼諸人各以瓦石草木砂礫而為寶珠
汝等應當善學方便在在處處常修我想常樂淨想。


復應當知先所修習四法相貌悉是顛倒欲得真實
修諸想者如彼智人巧出寶珠所謂我想常樂淨想。」


【應用此意徧歷諸法皆有劣勝兩種修也故文云
在在處處常修我想常樂淨想豈獨今經非止一
境觸處成觀思之。
[002-0370c]


第三從爾時諸比丘去是破疑教章文為兩初騰
後破。】


「爾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說諸法無我汝當
修學修學是已則離我想離我想者則離憍慢離憍
慢者得入涅槃是義云何。」


【初騰具昔教行用理如佛先說教也而修學者行
也離我慢等用也入涅槃者理也行理等已破竟
語勢相成正意在教昔教若是今不應非今教若
是何不早說云云


就破為兩先歎問。】


「佛告諸比丘善哉善哉汝今善能咨問是義為自斷
疑。」


【次答答又二先譬後合譬為四一譬四倒病二譬
三修藥三譬三修病四譬四德藥就初為六初倒
病者王是也。】


「譬如國王闇鈍少智。」


【內闇常淨外舉我威貪引取樂是為病者。


次秉倒師者外道。】


「有一醫師性復頑嚚。」


【著常淨為頑著我樂為嚚邪病師也。


三信受邪倒。】


「而王不別厚賜俸祿。」


【謂厚賜俸祿信邪術也。


四純用乳藥者倒藥也。】
[002-0371a]


「療治眾病純以乳藥。」


【色白是常味甘是樂膩潤為我稱藥是淨即邪藥
也。


五亦復不知是自邪也。】


「亦復不知病起根原雖知乳藥復不善解風冷熱病
一切諸患悉教服乳。」


【六是王下亦不自知病。】


「是王不別是醫知乳好醜善惡。」


【王不別者是病者不知是倒病也已略對竟重更
釋文王者主領為義如受化者亦有徒屬譬之為
王無明為闇著樂為鈍世智為少智醫譬外道其
實不能治病而亦欲為眾生強請春秋傳云心不
惻德義為頑口不談忠信為嚚外道亦爾內無真
解外無巧說俸祿者受化眾生供養外道純用乳
藥者總明藥少病多俱不知藥病不知病起根原
者眾生三毒八倒由於取相取相緣於無明其所
不知不知病也雖知乳藥是不知藥佛假說我橫
計即離乍言青白黃黑云云風冷熱病者逗藥失
所風喻瞋冷喻癡熱喻愛是王不別者何但不知
藥亦不知病。


次復有明醫者譬三修藥文為三初說明醫二治
病緣三正治病。】


「復有明醫曉八種術善療眾病知諸方藥從遠方來。」


【初文明醫曉八術一治身二治眼三治胎四治小
[002-0371b]
兒五治瘡六治毒七治邪八知星內合佛知八正
道能治八倒病云云今通論醫有十種一者治病
但增無損或時致死空見外道也恣行惡法善法
既亡慧命亦死二者治病不增不損常見外道也
投巖赴火不生禪定不能斷結三者唯損無增即
世醫所治差已還發斷結外道也四治病差已不
發所治不徧即二乘也五者雖能兼徧而無巧術
六度菩薩也六者治無痛惱而不能治必死之人
通菩薩也七者治難愈病而不能一時治一切病
別菩薩也八者能一時治不能令復本圓十信也
九能一時治亦令復本而不能令過本圓中心也
十者能一時治復令過本圓後心也今之明醫即
第十醫通達常無常等二鳥雙遊即是八術。


次從是時舊醫去是治病緣為二初同後異同為
三一同生業二同學業三同化緣初同生業者。】


「是時舊醫不知咨受反生貢高輕慢之心。」


【明如來託生王宮納妃生子而眾生不知諮受反
生貢高如文。


次同學業者。】


「彼時明醫即便依附請以為師咨受醫方祕奧之法
語舊醫言我今請仁以為師範唯願為我宣暢解說
舊醫答言卿今若能為我給使四十八年然後乃當
教汝醫法時彼明醫即受其教我當如是我當如是
隨我所能當給走使。」
[002-0371c]


【乘羊車學書後園講武脫冠遣馬詣阿羅羅六秊
苦行等四十八秊者中阿含云就外道學必先給
使四十八秊然後與法宗師云自佛出世凡五十
許秊法華已來至涅槃時始明久本前三時教唯
明此身成佛無別本身然師弟之敬必自終身則
猶是外道弟子故言四十八秊從法華已來別有
本身所餘二秊始非其弟子此解太漫又開善云
四十即四禪八秊即八定六卷云四秊八秊冶城
云八禪中各有六行厭下苦麤障攀上勝妙出合
四十八依天台止觀中四見為根本一見三假一
假四句一見十二句四見合四十八句即是邪法
四十八秊。


三共入見王者是化緣同。】


「是時舊醫即將客醫共入見王。」


【然外道實無觀機之智邪化先出故言是同。


次是時客醫為王說去即是後異又為二初少異
後頓異。】


「是時客醫即為王說種種醫方及餘技藝大王當知
應善分別此法如是可以治國此法如是可以療病。


爾時國王聞此語已方知舊醫癡闇無智即便驅逐
令出國界然後倍復恭敬客醫。」


【初文云醫方者如為提謂說五戒文鱗三歸技藝
者即是神通如瑞應中明治國療病者三歸翻邪
入正譬如治國五戒治五惡譬之療病又歸戒者
[002-0372a]
皆能翻邪治惡時王聞已即是歸正驅令出國即
是捨邪。


從是時客醫去即是頓異又二先觀機頓異次設
教頓異。】


「是時客醫作是念言欲教王者今正是時即語王言
大王於我實愛念者當求一願王即答言從此右臂
及餘身分隨意所求一切相與彼客醫言王雖許我
一切身分然我不敢多有所求今所求者願王宣令
一切國內從今已往不得復服舊醫乳藥所以者何
是藥毒害多傷損故若故服者當斬其首斷乳藥已
終無復有橫死之人常處安樂故求是願時王答言
汝之所求葢不足言尋為宣令一切國內凡諸病人
皆悉不聽以乳為藥若為藥者當斬其首。」


【初觀機中有問有答實非顯灼二人往復也初求
願者唯觀一初教之機也次王即答者根緣冥對
右臂身分者右手動便譬初教中無常苦便餘身
分者譬後機教竝皆隨順此即已有大機意也又
解右臂譬我見餘界譬諸惑作此解者於初教便
彼客醫言我不敢多者此重觀機但唯須初教一
機多傷損者我見生惑妨害事多若聞正教猶故
計我當斷善根之首橫死者以解斷惑此是壽終
以惑障解此名橫死時王答言下眾生受化復傳
未聞即上中下皆得悟也。


次爾時客醫去即正施教。】
[002-0372b]


「爾時客醫和合眾藥謂辛苦鹹甜酢等味以療眾病
無不得差。」


【此中舉五味者即五門觀辛譬不淨苦譬無我鹹
譬無常甜譬空酢譬苦云云


三其後不久下正治眾生復起無常之病前破邪
常說無常教眾生不解定執一切皆是無常還復
成病譬如癡人謂鹿為馬智人語言此鹿非馬雖
知鹿無馬而執無為馬何處復有無是馬耶故無
馬是病起無常倒復有多種一謂佛果無常此病
易見二謂生死無常此病難見何者生死即是真
常佛性既謂無常寧不是病文云王復得病者眾
生病也文為二一正起病二根緣扣佛初如文。】


「其後不久王復得病。」


【次即命是醫下根緣扣佛。】


「即命是醫我今病困當云何治。」


【如遣使命醫古本云我今重病困苦欲死。


四醫占王病下說今真常四德之藥文為四一一
往為說二眾生不受三如來重說四眾生方受初
文又四一正說二開權三顯實四病藥相治初即
如來正為說常。】


「醫占王病應用乳藥尋白王言如王所患應當服乳。」


【次我於先時下開權。】


「我於先時所斷乳藥是非實語。」


【古本云所斷乳藥是大妄語今經治定止言是非
[002-0372c]
實語明昔權宜說非究竟。


三今若服下顯實。】


「今若服者最能除病。」


【即顯今時常樂之教。


四王今患熱下病藥相治。】


「王今患熱正應服乳。」


【無常譬火能燒世間故言患熱今圓常之藥猶如
乳味能治熱病。


次時王語醫下眾生不受即前諸比丘疑執不受
常住之言文中有四雙驚雙譏貶如來褒外道。】


「時王語醫汝今狂耶為熱病乎而言服乳能除此病。」


【狂耶是一驚熱病是一驚故云雙驚狂謂失心之
病今驚如來為是失本無常之解熱病者是驚如
來為更起於邪常惑耶。


汝先言毒今云何服即是雙譏。】


「汝先言毒今云何服欲欺我耶。」


【汝先言毒今云何服即是以昔譏今今既令服先
那言毒即是以今譏昔回互此語即兩譏也欲欺
[002-0373a]
我耶者還成上意。


三先醫所讚下是貶咎如來。】


「先醫所讚汝言是毒令我驅遣今復言好最能除病。」


【如來誤我驅逐舊醫。


四如汝所言下褒外道如文。】


「如汝所言我本舊醫定為勝汝。」


【三是時客醫下如來重說即是此中破執釋疑文
中有四一止其所說二正為釋疑三重問四重答
此初即一往止其所說。】


「是時客醫復語王言正今不應作如是語。」


【次如蟲食木下正為解釋又二先譬後合。】


「如蟲食木有成字者此蟲不知是字非字智人見之
不唱言是蟲解字亦不驚怪。」


【此中通體是譬今更為譬作譬明外道橫計之我
偶與吾我名同而非解理如蟲食木。


次大王當知下合譬可尋。】


「大王當知舊醫亦爾不別諸病悉與乳藥如彼蟲道
偶得成字是先舊醫不解乳藥好醜善惡。」


【三時王問言下重問。】


「時王問言云何不解。」


【四客醫答言下重答又二先唱兩章門次釋兩章
門初唱章門者。】


「客醫答王是乳藥者亦是毒害亦是甘露。」


【一即毒藥邪常章門二即甘露真常章門。
[002-0373b]


次云何是乳下釋兩章門又二先廣釋甘露後略
解毒藥所以爾者既廣識甘露反此即毒不勞繁
文就初釋甘露章又三牒釋結初牒可見。】


「云何是乳復名甘露。」


【次若是乳牛下釋章門。】


「若是乳牛不食酒糟滑草麥[麩-夫+弋]其犢調善放牧之處
不在高原亦不下溼飲以清水不令馳走不與特牛
同共一羣飲食調適行住得所。」


【舊解七事初事者本明於乳而言牛者欲明乳從
牛出譬教是佛說此言牛者為犢子時不食酒糟
等後成大牛其乳則善譬為菩薩時已不起斷常
果時多德諸法師云酒糟能令荒醉以譬五欲之
愛滑草滑利則譬利使麥[麩-夫+弋]麤澀以譬鈍使興皇
云酒是真味糟糠則無譬橫說求真無復真味又
云酒清浮在上糟沈濁在下譬斷常高下滑草譬
食欲麥[麩-夫+弋]譬瞋恚次其犢調善下第二事明復有
善好眷屬放牧之處第三事所行境界不高不下
二解一云慢心為高愛心為下又云二乘為高凡
夫在下飲以清水下第四事明唯有般若清水無
戲論馳動不與特牛下第五事外譬特牛是無乳
之牛內合諸惡知識斷常之人不受中道圓常之
教即是特牛飲食調適下第六事舊云禪定之水
譬之如飲智慧資粮喻之如食明定慧二事竝得
所宜又云正以此慧方便自資不令失所故言調
[002-0373c]
適行住得所第七事舊云精進勤䇿名為行取捨
調停故云住又云常在中道平正故言行住得所
次除是乳已下釋毒藥章門今明是義不然何者
既舉甘露破於毒乳應辨常義破於無常何用利
鈍兩使釋耶滑草麥[麩-夫+戈]復將矜己以蔑人解高原
下溼此與聲聞斷見思何異共二乘無我我所何
殊同於無常如何破病今所不用今釋七事牛譬
教主即喻法身常身舍那尊特異無常丈六乳譬
常教此乳亦名醍醐下文云牛食忍草即出醍醐
是其義也酒糟者酒清譬無為定糟濁譬有為定
佛不酖染真諦三昧如不食酒不味著俗諦三昧
如不食糟滑草麥[麩-夫+弋]者泥洹智易得如滑分別智
難生如[麩-夫+戈]佛智非一切智非道種智其犢調善者
得中道理柔和善順不處高原下溼者不以涅槃
為證不以生死可住飲以清水者非五欲淤泥非
無明闇濁離此二邊即佛性清水不馳空真不驟
俗假不與特牛同羣者特牛無乳譬無慈悲明佛
有不共慈悲飲食調適者入空為饑出假為飽中
道不入不出即不饑不飽行住得所者住祕密藏
是住得所二鳥雙遊是行得所如此釋者符經合
義常破無常文理俱會豈與他同。】


「如是乳者能除諸病是則名為甘露妙藥。


除是乳已其餘一切皆名毒害。」


【四從爾時大王下眾生受化又四一受化傳化二
[002-0374a]
餘人不受三重為說四方信受。】


「爾時大王聞是語已讚言大醫善哉善哉我從今日
始知乳藥善惡好醜即便服之病得除愈尋時宣令
一切國內從今已往當服乳藥。」


【初文前自信受後更傳化即上根人自得解已傳
化中下皆令得悟。


次國人聞之下中下不受。】


「國人聞之皆生瞋恨咸相謂言大王今者為鬼所持
為是狂耶而誑我等復令服乳一切人民皆懷瞋恨
悉集王所。」


【三王言下重復傳化。】


「王言汝等不應於我而生瞋恨如此乳藥服與不服
悉是醫教非是我咎。」


【四爾時大王下上中下根俱時領悟。】


「爾時大王及諸人民踊躍歡喜倍共恭敬供養是醫
一切病者皆服乳藥病悉除愈。」


【次汝等比丘下合譬上本有兩藥兩病今此合中
但合兩藥不合兩病所以然者本疑經教有說不
說若昔非者即不須說今若是者何不早說今用
此意除疑為邪常故不得早說今常復破邪常病
故只得說於昔空無常今直合兩藥令於教門可
解故不復言病文中初合無常之藥後合真常之
藥上譬中先明始同後明末異今亦備合此先合
始同。】
[002-0374b]


「汝等比丘當知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
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亦復如是為大
醫王出現於世。」


【今言如來為大醫王正合前時有明醫曉八種術
出現於世者今合從遠方來。


次降伏一切下合末異初合漸異。】


「降伏一切外道邪醫諸王眾中唱如是言我為醫王。」


【即合共入見王說種種醫方及餘技藝治國療病
等。


次欲伏外道下合頓異即此教意。】


「欲伏外道故唱是言無我無人眾生壽者養育知見
作者受者。」


【無我無常合前和合諸藥謂辛苦鹹五味。


次比丘當知下合此教意前結外道之非。】


「比丘當知是諸外道所言我者如蟲食木偶成字耳。」


【後結今教為是。】


「是故如來於佛法中唱言無我為調眾生故為知時
故。」


【為調眾生為知時故須說此無我。


如是無我一句二解一云此語向後二云此猶屬
前有因緣故合前真常之教合後又三第一正說。】


「如是無我有因緣故亦說有我如彼良醫善知於乳
是藥非藥。」


【二簡外道之非。】
[002-0374c]


「非如凡夫所計吾我凡夫愚人所計我者或有說言
大如拇指或如芥子或如微塵。」


【三說如來之是。】


「如來說我悉不如是是故說言諸法無我實非無我
何者是我若法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變易
是名為我如彼大醫善解乳藥如來亦爾為眾生故
說諸法中真實有我汝等四眾應當如是修習是法。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


【涅槃經疏卷第三】


日東 天台沙門本純 分會


南本大般涅槃經會疏卷第二
[002-037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