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s0003 諸經要集-唐-道世 (T@UNKNOWN)




諸經要集卷第十三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受報部第二十二此有九緣




* 述意緣
* 報類緣
* 現報緣
* 生報緣
* 後報緣
* 定報緣
* 不定緣
* 善報緣
* 惡報緣


述意緣第一


[013-0119b]


夫善惡之業用。寔三報之徵祥。猶形影之相
須。譬六趣之明驗。其三報者。以悅天后之耳
目。翻九色之深恩。孤投禽王之全命。交受五
兀之切酷。斯為現報也。群徒潛淪於幽壑。
神陟輪飄而不改。身酸歷代之殃舋。不曉王
子之喪目。斯生報也。外道縱禍於非想。迷
法永惑於始終。為著翅之暴狸。飛沈受困而
難計。斯為後報也。玄鑒三代溺喪之流。深
蛇來變坏形之累。使悟四諦三明之室。令出
三報五苦之闇也。


報類緣第二



如優婆塞戒經云。佛言。善男子。眾生造業。
有其四種。一者現報今身作極善惡業即身受之是名現報二者生
今身造業次後身受是名生報三者後報今身造業次後未受更第二第三生已去受者是名後報
四者無報猶無他等業是此無報業。復有四種。一時定
報不定此於三時決定不改由業有可轉故報不定二報定時不定由業力定
報不可改然時有可轉故時不定三時報俱定由業定故感時亦定四時報

俱不定由業不決定故時報亦不定眾生作業有具不具。若
先念後作名作具足。若先不念直造作者。名
作不具足。復有作不具足者。謂作業已定。果
報不定。復有作已亦具足者。謂作業已定當
得報。復有作已不具足者。果報雖定時節不
定。復有作已亦具足者。時報俱定。復有作已
不具足者。持戒正見。復有作已亦具足者。毀
戒邪見。復有作已不具足者。三時生悔。復有
作已亦具足者。三時不悔。如惡既爾。善亦如
是。


現報緣第三


[013-0119c]


如佛說行七行現報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
丘。有七種人。可所事可敬。是世間無上福
田。云何七種人。一者行慈。二者行悲。三者行
喜。四者行捨。五者行空。六者行無相。七者行
無願。其有眾生行此七法。於現法中獲其果
報。阿難白佛言。何故不說須陀洹斯陀含阿
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乃說此七事乎。世尊告
曰。行慈七人。其行與須陀洹乃至佛等。其事
不同。雖供養須陀洹等。不現得報。然供養此
人者。於現世得報。是故阿難。當勤勇猛成辦
七法。


又雜寶藏經云。昔乾陀衛國。有一屠兒。將五
百頭小牛。盡欲刑犍。時有內官以金錢贖
牛。作群放去。以是因緣。現身即得男報具足。
還到王家。遣人通白。某甲在外。王言。是我家
人自恣而去。本曾通白。今何故爾。王時即喚
問其所以。答王言曰。向見屠兒將五百頭小
牛而欲刑治。臣即贖放。以是因緣。身體得具。
故不敢入。王聞喜愕。深於佛法生信敬心。夫
以華報所感如此。況其果報豈可量也。


又新婆沙論云。昔有屠販牛人。驅牛涉路。人
多糧盡。飢渴熱乏。息而議曰。此等群牛終非
己物。宜割取舌以濟飢虛。即時以鹽塗諸牛
口。牛貪鹹味。出舌舐之。即用利刀一時截取。
以火煨炙而共食之。食已相與臨水澡漱。俱
嚼楊枝。揩齒既了。擘以割舌。惡業力故。諸
人舌根猶如爛果。一時俱落此皆現報以業重故


生報緣第四



如涅槃經云。善男子。如人捨命受大苦時。宗
[013-0120a]
親圍繞號哭懊惱。其人惶怖莫知依救。雖有
五情無所知覺。肢節戰動不能自轉。身體虛
冷暖氣欲盡。見先所修善惡報相。如日垂沒。
山陵埠阜影現東移。理無西逝。眾生業果亦
復如是。此陰滅時彼陰續生。如燈生闇滅。闇
滅燈生。善男子。如蠟印印泥。印與泥合。印滅
文成。而是蠟印。不變在泥。亦非泥出。不餘處
來。以印因緣而生是文。現在陰滅中陰陰生。
是現在陰終不變。為中陰五陰。中陰五陰亦
非自生。不從餘來。因現陰故生中陰陰。如印
印泥。印壞文成。名雖無差。而時節各異。是故
我說。中陰五陰。非肉眼天眼所見。是中陰中
有三種食。一者思食。二者觸食。三者意食。中
陰二種。一善業果。二惡業果。因善業故。得善
覺觀。因惡業故。得惡覺觀。父母交會和合之
時。隨業因緣向受生處。於母生愛。於父生瞋。
父精出時謂是己有。見已心悅而生歡喜。以
是三種煩惱因緣。中陰陰壞生後五陰。如印
印泥。印壞文成。生時諸根有具不具。具者見
色則生於貪。生於貪故。則名為愛。狂故生貪。
是名無明。貪愛無明二因緣故。所見境界皆
悉顛倒。


又修行道地經云。人行不純。或善或惡。當至
人道。父母合會。精不失時。子來應生。其母胎
通無所拘礙。心懷歡喜而無邪念。則為柔軟
堪任受子。其精不清不濁。中適不強。亦無腐
敗。亦不赤黑。不為風寒眾毒雜錯。與小便別。
應來生者。精神便起。設是男子。不與女人共
俱合者。五欲與通。男子敬念欲向女人。父時
[013-0120b]
精下。其神欣喜。謂是吾許。爾時即失中止五
陰。便入胞胎。父母精合。既在胞胎。倍用歡
躍。是為色陰。歡喜之時。為痛樂陰。念於精
時。是為想陰。因本罪福緣得入胎。是為行陰。
神處胎中。則為識陰。如是和合。名曰五陰。若
在胎時即得二根。意根身根也。至七日住中
而不增減。又至二七日其胎稍轉。譬如薄酪。
至三七日似如生酪。至四七日精凝如熟酪。
至五七日胎精遂變。猶如生酥。至六七日變
如息肉。至七七日轉如段肉。至八七日其堅
如坏。至九七日變為五胞。兩肘兩髀及頭頸
從中出也。至十七日復有五胞。二手腕二脚
腕。及生其頭。至十一七日。續生十四胞。五
手指五足指及眼耳鼻口。此從中出。至十二
七日。是諸胞相轉漸成就。至十三七日。則現
腹相。至十四七日。則生肝肺心及其脾腎。至
十五七日。則生大腸。至十六七日。則生小腸。
至十七七日。則有𦝩處。至十八七日。生藏
熟藏起此二處。至十九七日。則生髀。及[跳-兆+專]
腸骨。手掌足趺。臂節筋連。至二十七日。生
陰臍乳頤頸形相。至二十一七日。體骨各分。
隨其所應。兩骨在頭。三十二骨著口七骨著
頸。兩骨著髀。兩骨著肘。四骨著臂。十二骨
著胸。十八骨著背。兩骨著臗。四骨著膝。四十
骨著足。復有微骨。總有一百八。與體肉合。具
十八骨。著在兩脇。二骨著肩。如是身骨凡有
三百而相連結。其骨柔軟如初生瓠。至二十
二七日。其骨稍堅如未熟瓠。至二十三七日。
其骨轉堅。譬如胡桃。此三百骨各相連綴。足
[013-0120c]
骨著足。膝骨著膝。如是[跳-兆+專]骨髀骨。臗骨脊骨。
胸骨脇骨。肩骨項骨。頤骨臂腕手足諸骨等。
各自轉相連著。如是聚骨。猶如幻化。隨風所
由牽引舉動。至二十四七日。生一百筋連著
其身。至二十五七日。生七千脈尚未具成。至
二十六七日。諸脈悉徹具足成就。如蓮根孔。
至二十七七日。有三百六十三筋皆成。至二
十八七日。其肌始生。至二十九七日肌肉稍
厚。至三十七日。纔有皮像。至三十一七日。皮
轉厚堅。至三十二七日。皮革轉成。至三十三
七日。耳鼻脣指諸膝節成。至三十四七日。生
九十九萬毛髮孔。猶尚未成。至三十五七日。
毛孔具成。至三十六七日。爪甲始成。至三十
七七日。其母腹中。若干風起。開兒目耳鼻口。
或有風起。染其髮毛。或端正或醜陋。又有風
起。成體顏色。或白赤黑。有好有醜。皆由宿
行。在此七日中。生風寒熱。大小便通至三十
八七日。在母腹中。隨其本行自然風起。宿行
善者。便有香風可其身意。柔軟無假正其骨
節。令其端正。莫不愛敬。本行惡者。則起臭風
令身不安。不可心意。吹其骨節。令瘻邪曲。
使不端正。又不能男。人所不喜。是為三十八
七日。九月不滿四日。其兒身體骨節則成為
人。其小兒體而有二分。一分從父。一分從母。
身諸髮毛。頰眼舌喉。心肝脾腎。腸血軟者
從母生也。自餘爪齒骨節。髓腦筋脈堅者從
父生也。其小兒在母腹中。處生藏之下熟藏
之上。若是男兒。背外而面向內在其左脇也。
若是女子。背母而面向外處在右脇也。居苦
[013-0121a]
痛臭處污露不淨。一切骨節縮不得伸。捐在
革囊。腹網纏裹。藏血塗染。所處逼迮。依因
屎尿處溺瑕穢。若斯其於九月。此餘四日。
宿有善行。初日後日。發心念言。吾在園觀。亦
在天上。其行惡者。謂在泥犁世間之獄至三
日即中愁不樂。到四日時。母腹風起。或上或
下。轉其兒身。而令倒懸頭向產門。其有福者。
時心念言。我投浴池水中遊戲。如墮高床花
香之處也。其無福者。自發念言。吾從山墮
投於樹岸溝坑溷中。或如地獄羅網蕀上。
曠野石間劍戟之中。愁憂不樂。善惡之報不
同若此。其小兒生既墮地。外風所吹。人之
手觸。暖水洗之。逼迫毒痛。猶如瘡病也。以是
苦惱。恐畏死亡。便有癡惑。是故迷憒不識
來去。生在地血惡露臭處。鬼魅來嬈。癎邪所
中。死屍所觸。蠱道顛鬼。各伺犯之。如四交道
墮肉段地。烏鵄鵰狼各來諍之。諸邪妖鬼。
欲得兒便。周匝圍繞。亦復如是。若宿行善德。
邪不得其便。兒已長大。團哺養身。適得穀
氣。其體即生八十種蟲。兩種在髮根。一名舌
蝭。二名重蝭。三種在頭。名曰堅固傷損毀
害。一種在腦。兩種在腦表。一名𧑱蛛。二名耗
擾。三名憒亂。兩種在額。一名甲下。二名朽
腐。兩種在眼。一名舌蝭。二名重蝭。兩種在
耳。一名識味。二名現味莫。兩種在耳根。一
名赤。二名復赤。兩種在鼻。一名肥。二名復
肥。兩種在口。一名搖。二名動搖。兩種在齒
中。一名惡弊。二名凶暴。三種在齒根。名曰喘
息休止捽滅。一種在舌。名曰甘美。一種在舌
[013-0121b]
根。名曰柔軟。一種在上斷。名曰往來。一種在
咽。名為嗽喉。兩種在瞳子。一名生。二名不
熟。兩種在肩。一名垂。二名復垂。一種在臂。
名為住立。一種在手。名為周旋。兩種在胸。一
名額坑。二名廣普。一種在心。名為班駮。一種
在乳。名曰𧳮現。一種在臍。名為圍繞。兩種
在脇。一名為月。二名月面。兩種在脊。一名月
行。二名月貌。一種在背骨間。名為安豐。一種
在皮裏。名為虎爪。兩種在肉。一名消膚。二名
燒樹。四種在骨。一名為甚毒。二名習毒。三名
細骨。四名雜毒五種在髓。一名殺害。二名
無殺。三名破壞。四名雜骸。五名白骨。兩種在
腸。一名螳蜋。二螳蜋嘴。兩種在細腸。一名
兒子。二名膓子。一種在肝。名為銀喍。一種
在生藏。名曰枝牧。一種在熟藏。名為太息。
一種在穀道。名為重身。三種在糞中。一名筋。
二名目結。三名目編髮。兩種在尻。一名流
下。二名重流。五種在胞。一名肉姓。二名惡
族。三名臥寤。四名而寤。五名護計。一種在
髀。名為撾枝。一種在膝。名為現傷。一種在
[跳-兆+專]。名為鐵嘴。一種在足指。名為燒然。一稱在
足心。名為食皮。是為八十種蟲。處在一身晝
夜食體。


其人身中因風起病。有百一種。寒熱共合。
各有百一。凡合計之。四百四病。在人身中。如
木生火還自燒然。病亦如是。如木因體興。
反來危人。如身中蟲。擾動不安。三十六物。假
名為人。以偽蓋之誑惑凡愚。妄起愛念共相
親附。智者視虛安可近之。譬如陶器終有破
[013-0121c]
壞。此身虛偽會有夭壽。貴賤同迷。至死不知。
譬如大城四門失火位次燒之。乃到東門皆
令灰燼。生老病死亦復如是。


又瑜伽論云。又於胎中。經三十八七日。此之
胎藏。一切支分。皆悉具足。從此已後。復經
四日。方乃出生。此說極滿足者。或經九月。或
復過此。若唯經八月。此名圓滿。若經七月六
月。不名圓滿。或復缺減。故法華經偈云。


「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長
 薄德少福人
 眾苦所逼迫」



又三昧經云。說身內火界漸增。水界漸微。是
故伽羅邏稠漸堅。乃至肉團。眾生由此薄
福。從小至大皆受其苦。又禪祕要經云。人身
三分。臍為中原。頭為殿堂。額為天門。


又處胎經云。人受胎時。初七日有四大。二七
日展轉風吹向脇。乃至三十八七日。風名花
令向產門。


又譬喻經云。風[牚*支]水。水[牚*支]地。地[牚*支]火。強者
為男。弱者為女。風水相[牚*支]為男。地水相[牚*支]為
女。


又解脫道論云。人身地界。碎之為塵。一斛二
升。


又增一經云。一人身中。骨有三百二十。毛
孔有九萬九千。筋脈各有五百。身蟲有八十
戶。


又五道受生經云。兒生三歲。凡飲一百八十
斛乳。除其胎中食亦分之。東弗于逮人。飲一
千八百斛乳。西拘耶尼人。飲一萬八百斛乳。
北欝單越人。七日成身。初生之日置百路道
[013-0122a]
行人授指與𠲿。所以不飲乳也此之斛斗是古小斗三斗當今一
斗舊人身形姝大不同今小兒恐怪乳多故別疏記


後報緣第五



如婆沙論云。有一屠兒。七生已來常屠。不落
三塗。然生人天往來。此由七生已前曾施辟支一食福力故。令七生不墮惡道。然此人七
生已來。所作屠罪之業。過七生已次第受之。
無有得脫。善惡俱爾此是後報也


又智度論云。舍利弗雖復聰明。然非一切智。
於佛智中譬如嬰兒。如阿婆檀那經中。佛在
祇桓住。晡時經行。舍利弗從佛經行。是時
有鷹逐鴿。鴿飛來佛邊住。佛經行過之。影
覆鴿上。鴿身安隱怖畏即除。不復作聲。從舍
利弗影到。鴿便作聲戰怖如初。舍利弗白佛
言。佛及我身俱無三毒。以何因緣佛影覆鴿。
鴿便無聲不復恐怖。我影覆上。鴿便作聲戰
慄如故。佛言。汝三毒習氣未盡。以是故。汝影
覆時恐怖不除。佛語舍利弗。汝觀此鴿宿世
因緣。幾世作鴿。舍利弗。即時入宿命智三昧。
觀見此鴿。從鴿中來。乃至八萬大劫。常作鴿
身。過是已往不能復見。舍利弗從三昧起白
佛言。是鴿八萬大劫中。常作鴿身。過是已前
不能復知。佛言。汝若不能盡知過去世。試觀
未來世。此鴿何時當脫。舍利弗即入三昧。觀
見乃至八萬大劫。亦未免鴿身。過是已往不
復能知。不審此鴿何時當脫。佛告舍利弗。此
鴿除諸聲聞辟支佛所知齊限。復於恒河沙
等大劫中。常作鴿身。罪訖得出。輪轉五道中。
後得為人。經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時有佛。
[013-0122b]
度無量阿僧祇眾生。然後入無餘涅槃。遺法
在世。是人作五戒優婆塞。從比丘聞讚佛功
德。於是初發心願。願值佛。後於三阿僧祇劫。
行六波羅蜜十地具。得作佛時。度無量眾生
已而入涅槃。是時舍利弗。向佛懺悔白佛言。
我於一鳥尚不能知其本末。何況諸緣。我知
佛智慧如是者。為佛智慧故。寧入阿鼻地獄。
受無量劫苦。不以為難。


定報緣第六



如佛說義足經云。佛告梵志言。世有五事。不
可得避。亦無脫者。何等為五。一當耗減法。二
當亡棄法。三當病瘦法。四當老朽法。五當死
去法。此之五法。欲使不耗減。是不可得。


又佛說四不可得經云。佛與比丘及諸菩薩。
明旦持鉢入舍衛城分衛。四輩皆從。諸天龍
神。各齎花香伎樂。追從於上。時佛道眼。覩見
兄弟同產四人。遠家棄業。山處閑居。得五神
通。皆號仙人。宿對來至自知壽盡。悉欲避
終。各各思議。吾等神足。飛騰自恣。在所至到
無所罣礙。今反當為非常所得便。危失身命。
當造方便免斯患難。不可就也。於是一人則
踊在空中。而自藏形。無常之對安知吾處。一
人則入市中人閙之處。廣大無量。在中避命。
無常之對趣得一人。何必求吾。一人則退入
于大海。三百三十六萬里。下不至底。上不至
表。處於其中間。無常之對何所求耶。一人則
計。竊至大山無人之處。擘山兩解。入中還合。
無常之對安知吾處。於時四人各各避命。竟
不得脫。藏在空中者。便自墮地。猶果熟落。其
[013-0122c]
在山中者。于彼喪已。禽獸所噉。在大海中
者。則時夭命。魚鱉所食。入市中者。在于眾
人而自終沒。於是世尊。覩之如斯。謂此四人
暗昧不達。欲捨宿對。三毒不除。不至三達無
極之慧。古今以來誰脫此患。佛則頌曰。


「 雖欲藏在空
 善處大海中
 假使入諸山
 而欲自翳形
 欲求不死地
 未曾可獲定
 是故精進學
 無身乃為寧」



佛告諸比丘。世有四事。不可獲致。何等為四。
一曰。年幼顏色煒燁。髮黑齒白。形貌光澤。
氣力堅強。行步舉止。出入自遊。上車乘馬。眾
人瞻戴。莫不愛敬。一旦忽耄。頭白齒落。面皺
皮緩。體重拄杖。短氣呻吟。欲使常少不至老
者。終不可得。


二謂身體強健。骨髓實盛。行步無雙。飲食自
恣。莊飾頭首。謂為無比。張弓捻矢。把執兵
仗。有所危害。不省曲直。罵詈衝口。謂為豪
強。自計吾我無有衰耗。疾病卒至。伏之著
床。不能動搖。身痛如搒。耳鼻口目。不聞聲
香美味細滑。坐起須人。污露自出。身臥其
上。眾患難喻。假使欲免常安無病。終不可
得。


三謂欲求長壽在世無極。得于病死。命既甚
短。懷萬歲慮。壽少憂多。不察非常。五欲自
恣。放心逸意。殺盜婬亂。兩舌惡口。妄言綺
語。貪嫉邪見。不孝父母。不順師友。輕身尊
長。反逆無道悕望豪富。謂可永存。譏謗聖道。
以邪無雙。噓天獨步。慕于世榮。不識天地
[013-0123a]
表裏所由。不別四大因緣合成。猶如幻師。不
了古今所興之世。不受倡導。不知生所從來
死之所歸。心存天地謂是吾許。非常對至如
風吹雲。冀念長生。命忽然終。不得自在。欲使
不爾終不可得也。


四謂父母兄弟。室家親族。朋友知識。恩愛榮
樂。財物富貴。官爵俸祿。騎乘遊觀。妻妾子
息。以自嬌恣。飲食快意。兒郎僕使。趨行綺
視。顧影而步。輕蔑眾人。計己無雙。奴客庸
馬。獸類畜生。出入自在。無有期度。不察前
後。謂其眷屬從使之眾意可常得。宿對卒至
如湯消雪。心乃懷懼請求濟患。安得如願。呼
噏命斷魂神獨逝。父母兄弟。妻子親族。朋
友知識。恩愛眷屬。皆自獨留。官爵財物。僕從
各散。馳走如星。欲求不死終不可得也。佛告
比丘。古今已來。天地成立。無免此苦四難之
患。以斯四苦。佛興于世。


不定緣第七



如十住毘婆沙論云。善知不定法者。諸法未
生未可分別。如佛分別業經中說。佛告阿難。
有人身行善業。口行善業。意行善業。是人命
終而墮地獄。有人身行惡業。口行惡業。意行
惡業。是人命終而生天上。阿難白佛言。何故
如是。佛言。是人先世罪福因緣已熟。今世罪
福因緣未熟。或臨命終。正見邪見。善惡心起。
垂終之心其力大故。又增一阿含經云。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今有四人出現於世。云何為
四。或有人先苦而後樂。或有人先樂而後苦。
或有人先苦而後苦。或有人先樂而後樂。云
[013-0123b]
何有人先苦而後樂。或有一人。生卑賤家衣
食不充。然無邪見。以知昔日施德之報。感得
富貴之家。不作施德恒值貧賤無有衣食。便
向懺悔改往所作。所有遺餘與人等分。若生
人中。多財饒寶無所乏短。是謂此人先苦後
樂。何等人先樂而後苦。或有人生豪族家衣
食充足。然彼人恒懷邪見。與邊見共相應。後
生地獄中。若得作人。在貧窮家無有衣食。是
謂此人先樂後苦。何等人先苦而後苦。或有
人先生貧賤家衣食不充。然懷邪見。與邊見
共相應。後生地獄。若生人中。極為貧賤衣食
不充。是謂先苦而後苦。何等人先樂而後樂。
或有人先生富貴家多財饒寶。敬重三尊恒
行惠施。後生人天。恒受富貴多饒財寶。是謂
此人先樂而後樂。


爾時佛告比丘曰。或有眾生先苦後樂。或有
先樂後苦。或有先苦後亦苦。或有先樂後亦
樂。若人壽百歲正可十十耳。或百歲之中作
諸功德。或百歲之中造諸惡業。彼於異時。或
冬受樂夏受苦。或少時作福長時作罪。後生
之時。少時受福長時受罪。若復少時作罪長
時作福。後生之時。少時受罪長時受樂。或先
長時作罪後復長作罪。彼人後生之時。先
苦後亦苦。若復少時作福長復作福。彼於後
生之時。先樂後亦樂。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
四人出現於世。云何為四。或有人身樂心不
樂。或有人心樂身不樂。或有人身心俱樂。或
有人身心俱不樂。何等人身樂心不樂。是作
福凡夫人。於四事供養衣被飲食臥具醫藥。
[013-0123c]
無所乏短。但不免三惡道苦。是謂身樂心不樂。何等人心樂身不樂。所謂阿羅漢。不作功德。於四事供養之中。不能自辦。但免三惡道苦。是謂心樂身不樂。何等人身心俱不樂。所
謂凡夫之人。不作功德。不得四事供養。復不
免三惡道苦。是謂身心俱不樂。何等人身心
俱樂。所謂作功德。阿羅漢四事供養無所乏
短。復免三惡道苦。是謂身心俱樂。


善報緣第八



如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云。問云何布施果。答
曰。略說布施。有一種果。所謂受用果。受用果
復有二種果。所謂現在受用果。未來受用果。
復有三種果。即此二種。復加般若。復有四
種果。何謂四種。一有果而無用。二有用而無
果。三有果亦有用。四無果亦無用。初有果而
無用者。謂不至心施。不自手施。輕心布施。彼
如是施。雖得無量種種果報。而不能受用。如
舍衛天主。雖得無量種種珍寶。而不能受用。
二有用而無果者。謂自不施。見他行施。起隨
喜心。以是義故。雖得受用。而自無果。如天子
物。一切沙門婆羅門等。雖得衣食及以受用。
而自無果。又如轉輪聖王四兵。雖得衣食而
不得果。三有果亦有用者。謂至心施。不輕心
施。如樹提伽諸長者等是。四無果亦無用者。
謂布施已因即滅盡。或為出世聖道障故。猶
如遠離煩惱聖人。復有五種果。謂得命色力
樂辯等。因食得命是故施食。即是施命。以是
因緣。後得長命。如是施色施力施樂施辯才
等。皆亦如是。
[013-0124a]


復有五種勝果。所謂施與父母病人法師菩
薩。得勝果報。父母恩養。生長身命。是故施者
得勝果報。又病人者。孤獨可愍。以是義故。起
慈悲心。施病人者得勝果報。又說法者。能生
法身。增長法身。永達善惡。平正非平正。顛
倒非顛倒。是故施者得勝果報。又諸菩薩。悉
能攝取。利益眾生。起慈悲心。以攝取三寶。不
斷絕因。以是義故。施菩薩者得勝果報。以菩
薩發心勇猛悲願力大。不同餘福。其心狹劣
也。


又增一阿含經云。世尊告諸比丘。今當說四
梵之福。云何為四。一若有信善男子善女人。
未曾起偷婆處。於中能起。第二補治故寺。第
三和合聖眾。第四若多薩阿竭。初轉法輪時。
諸天世人。勸請轉法輪。是謂四種受梵之福。
比丘白世尊曰。梵天之福竟為多少。世尊告
曰。閻浮里地。其中眾生所有功德。正與一輪
王功德等。閻浮地人。及一輪王之德。與瞿
耶尼一人功德等。其閻浮里地。及瞿耶尼二
方之福。故不如彼弗于逮一人之福。其三
方人福。不如欝單曰一人之福。其四天下人
福。不如四天王之福。乃至四天下人福。及六
欲天福。不如一梵天王之福。若有善男子善
女人。求其福者。此是其量也。


又中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能受
持七種人者。得生帝釋處。即說偈言。


「 供養於父母
 及家之尊長
 柔和恭遜辭
 離麁言兩舌
 調伏慳悋心
 常修真實語
[013-0124b]
 彼三十三天
 見行此法者
 咸各作是言
 當來生此天」



又雜寶藏經偈云。


「 福業如果熟
 不以神祀得
 人乘持戒車
 後得至天上
 定知如燈滅
 得至於無為
 一切由行得
 求天何所為」



惡報緣第九



夫有形則影現。有聲則響應。未見形存而影
亡。聲續而響乖。善惡相報。理路然矣。幸願深
信。不猜來肖。輕重苦報。具依下述。如身行殺
生。或剝切臠截。炮熬甜蠣。飛鷹走狗。射獵
眾生者。則墮屠裂釿割地獄中。蒸煮燒炙眾
生者。則墮鑊湯鑪炭地獄中。以此殺生故。於
地獄中。窮年極劫。具受劇苦。受苦既畢。復墮
畜生。作諸牛馬猪羊。驢騾駱駝。雞狗魚鳥。車
熬蛤蟍。為人所殺。螺蜆之類。不得壽終。還
以身肉供充餚葅。在山禽獸。無量生死。若
無微善永無免期。脫有片福劣復人身。或於
胞胎墮落。出生喪亡。或十二十未有所知。從
冥入冥。人所矜念。當知短命皆緣殺生也。


又地持論云。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
病。如是十惡。一一皆備五種果報。一者殺生
何故受地獄苦。以其殺生。苦眾生故。所以身
壞命終。地獄眾苦皆來切己。二者殺生何故
出為畜生。以殺生無有慈惻行。乖人倫故。地
獄罪畢受畜生身。三者殺生何故復為餓鬼。
以其殺生必緣慳心。貪著滋味。復為餓鬼。四
[013-0124c]
者殺生何故生人而得短壽。以其殺生殘害
物命。故得短壽。五者殺生何故兼得多病。以
殺生違適。眾患競集。故得多病。當知殺生是
大苦也。


又雜寶藏經云。時有一鬼。白目連言。我常兩
肩有眼胸有口鼻。常無有頭。何因緣故。目連
答言。汝前世時。恒作魁膾弟子。若殺人時。汝
常有歡喜心。以繩著髻挽之。以是因緣故。受
如此罪。此是惡行花報。地獄苦果。方在後也。
復有一鬼。白目連言。我身常如塊肉。無有手
脚眼耳鼻等。恒為蟲鳥所食。罪苦難堪。何因
緣故爾。答言。汝前世時。常與他藥。墮他兒
胎。是故受如此罪。此是花報。地獄苦果。方
在後身。又緣其殺生。貪害滋多。以滋多故。便
無義讓而行劫盜。今身偷盜不與而取。死即
當墮鐵窟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受苦既
畢墮畜生中。身常負重。驅蹴捶打。無有餘
息。所食之味唯以水草。處此之中無量生死。
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恒為僕隷。
驅策走使不得自在。償債未畢。不得聞法。緣
此受苦輪迴無窮。當知此苦皆緣偷盜。今身
隱蔽光明。不以光明供養三寶。反取三寶光
明。以用自照。死即當墮黑耳黑繩黑暗地獄。
於遐劫中受諸苦惱。受苦既畢。墮蟣虱中不
耐光明。在此之中無量生死。以本因緣。若遇
微善。劣復人身。形容黶黑。垢膩不淨。臭處穢
惡。人所厭遠。雙眼盲瞎不覩天地。當知隱蔽
光明。亦緣偷盜故。


故地持經云。劫盜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013-0125a]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
不得自在。劫盜何故墮於地獄。以其劫盜剝
奪偷竊人財。苦眾生故。身死即入寒氷地獄。
備受諸苦。劫盜何故出為畜生。以其不行人
道故。受畜生報。身常負重。以肉供人償其宿
債。何故復墮餓鬼。緣以慳貪便行劫盜。是以
畜生罪畢。復為餓鬼。何故為人貧窮。緣其劫
奪使物空乏。所以貧窮。何故共財不得自在。
緣其劫盜偷奪沒官。若有財錢。則為五家所
共。不得自在。當知劫盜二大苦也。


又雜寶藏經說。時有一鬼。白目連言。大德我
腹極大如甕。咽喉手足甚細如針。不得飲食。
何因緣故受如此苦。目連答言。汝前世時。作
聚落主自恃豪貴。飲酒縱橫。輕欺餘人。奪其
飲食。飢困眾生。由是因緣受如此罪。此是
花報。地獄苦果。方在後也。


復有一鬼。白目連言。常有二熱鐵輪。在我兩
腋下。轉身體燋爛。何因緣故爾。目連答言。
汝前世時。與眾僧作餅。盜取二番。挾兩腋
底。是故受如此罪。此是花報。後方受地獄苦
果。


又緣以盜故心不貞正。恣情婬佚。今身婬佚。
現世凶危。常自驚恐。或為夫主邊人所知。臨
時得殃。刀杖加形。首足分離。乃至失命。死
入地獄。臥之鐵床。或抱銅柱。獄鬼然火。以燒
其身。地獄罪畢。當受畜生。雞鴨鳥雀犬豕飛
蛾。如是無量生死。於遐劫中受諸苦惱。受苦
既畢。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閨門婬
亂。妻妾不貞。若有寵愛。為人所奪。常懷恐
[013-0125b]
怖。多危少安。當知危苦皆緣邪婬生也。


故地持論云。邪婬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婦不貞潔。二者
得不隨意眷屬。邪婬何故墮於地獄。以其邪
婬干犯非分侵物為苦。所以命終受地獄苦。
何故邪婬出為畜生。以其邪婬不順人理。所
以出獄受畜生身。何故邪婬復為餓鬼。以其
婬佚皆因慳愛。慳愛罪故。復為餓鬼。何故邪
婬婦不貞潔緣犯他妻故。所得婦常不貞正。
何故邪婬不得隨意眷屬。以其邪婬奪人所
寵故。其眷屬不得隨意。所以復為人之所奪。
當知邪婬三大苦也。


如雜寶藏經說。昔有一鬼。白目連言。我以物
自蒙籠頭。亦常畏人來殺我。心常怖懼。不可
堪忍。何因緣故爾。答言汝前世時。婬犯外
色。常畏人見。或畏其夫主捉縛打殺。或畏官
法戮之都市。常懷恐怖。恐怖相續。故受如此
罪。此是惡行花報。後方受地獄苦果。又緣其
邪婬故。發言皆妄。今身若妄。苦惱眾生。死
則當墮啼哭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受苦
既畢墮餓鬼中。在此苦惱無量生死。以本因
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多諸疾病。尫羸虛
弱。頓乏楚痛。自嬰苦毒。人不愛念。當知此苦
皆緣妄語生也。


故地持論云。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
為人所誑。何故妄語墮於地獄。緣其妄語不
實。使人虛爾生苦。是以身死受地獄苦。何故
妄語出為畜生。以其欺妄乖人誠信。所以出
[013-0125c]
獄受畜生報。何故妄語復為餓鬼。緣其妄語
皆因慳欺慳欺罪故。復為餓鬼。何故為人多
被誹謗。以其妄語不誠實故。何故妄語為人
所誑。以其妄語欺誘人故。當知妄語四大苦
也。又緣其妄語。便致兩舌。今身言無慈愛。
讒謗毀辱。惡口雜亂。死即當墮拔舌烊銅犁
耕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受苦即畢墮畜
生中。噉食糞穢。如鵜鶘鳥。無有舌根。在此
之中無量生死。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
身。舌根不具。口氣臭惡。瘖啞謇澁。齒不齊
白。滋歷疎少。脫有善言人不信用。當知讒亂
皆緣兩舌生也。


故地持論云。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得弊惡眷屬。二
者得不和眷屬。何故兩舌墮於地獄。緣其兩
舌離人親愛。愛離苦故。受地獄苦。何故兩
舌出為畜生。緣其兩舌鬪亂事同野干。受畜
生身。何故兩舌復為餓鬼。以其兩舌亦緣慳
嫉。慳嫉罪故。復為餓鬼。何故兩舌為人得弊
惡眷屬。緣以兩舌。使人朋儔皆生惡故。何故
兩舌得不和眷屬。緣以兩舌離人親好使不
和合故。當知兩舌五大苦也。


又緣其兩舌言輒麁惡。今身緣以惡口故。鬪
亂殘害。更相侵伐。殺諸眾生。死即當墮刀兵
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受苦既畢。墮畜生
中。拔脚賣膀。輸肶喪脾。於遐劫中受諸苦
惱。受苦既畢。在此之中無量生死。以本因緣。
若遇微善。劣復人身。四支不具。閹刖剠劓。
形骸殘毀。鬼神不衛。人所輕棄。當知殘害
[013-0126a]
眾生。皆緣惡口生也。


故地持論云。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音。二者
所可言說。恒有諍訟。何故惡口墮於地獄。以
其惡口皆欲害人。人聞為苦。所以命終受地
獄苦。何故惡口出為畜生。以其惡口罵人以
為畜生。所以出獄即為畜生。何故惡口復為
餓鬼。緣其慳悋。干觸惡罵。所以畜生苦畢
復為餓鬼。何故惡口為人常聞惡音。以其發
言麁鄙。所聞常惡。何故惡口所可言說。恒有
諍訟。以其惡口違逆眾德聽有所說言。常致
諍訟。當知惡口六大苦也。


又緣其惡口言輒淨綺都無義益。無義益故。
今身則生憍慢。死即當墮束縛地獄。於遐劫
中受諸苦惱。受苦既畢墮畜生中。唯念水草。
不識父母恩養。在此之中無量生死。以本因
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生在邊地。不知忠孝仁義。不見三寶。若在中國。矬陋踒僂。人
所陵蔑。當知憍慢。皆緣無義調戲不節生
也。


故地持論云。無義語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所有言語人不
信受。二者有所言說不能明了。何故無義語
墮於地獄。語既非義。事成損彼。所以命終受
地獄苦。何故無義語出為畜生。緣語無義。人
倫理乖。所以出地獄受畜生身。何故無義語
復為餓鬼。語無義故。慳惑所障。因慳惑故。復
為餓鬼。何故無義語罪出生為人。有所言語
人不信受。緣語無義非可承受。何故無義語。
[013-0126b]
有所言說不能明了。語既無義。皆緣暗昧。暗
昧報故不能明了。當知無義語七大苦也。


又緣無義語故。不能謙讓。使貪欲無厭。今
身慳貪不布施。死即當墮沸屎地獄。於遐劫
中受諸苦惱=懊【宋】惱惱。受苦既畢。墮畜生餓鬼中無
有衣食。資仰於人所噉糞穢不與不得。在此
之中無量生死。以本因緣。若遇微善。劣復人
身。飢寒裸露。困乏常無。人既不與。求亦不
得。縱有纖毫。輒遇剝奪。守苦無方。亡身喪
命。當知不布施。皆緣貪欲生也。


故地持論云。貪欲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欲。二者無有
厭足。何故貪欲墮於地獄。緣其貪欲作動身
口。而苦於物。所以身死受地獄苦。何故貪欲
出為畜生。緣此貪欲動乖人倫。是故出獄即
為畜生。何故貪欲復為餓鬼。緣此貪欲得必
貪惜。貪惜罪故。復為餓鬼。何故貪欲而復多
欲。緣此貪欲所欲彌多。何故貪欲無有厭足。
緣此貪欲貪求無厭。當知貪欲八大苦也。


又緣貪欲不適意故。則有憤怒而起嗔恚。今
身若多嗔恚者。死即當墮泥犁地獄。於歷劫
中具受眾苦。受苦既畢墮畜生中。作毒蛇
蚖蝮虎豹豺狼。在此之中無量生死。以本因
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復多嗔恚。面貌醜
惡。人所憎惡。非唯不與親友。實亦眼不憙見。
當知忿恚皆緣嗔惱生也。


故地持論云。瞋恚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為一切求其
長短。二者常為眾人之所惱害。何故瞋惱墮
[013-0126c]
於地獄緣此瞋惱恚害苦物故。受地獄苦。何
故瞋惱出為畜生。緣此瞋惱不能仁恕。所以
出獄受畜生身。何故瞋惱復為餓鬼。緣此瞋
惱從慳心起。慳心罪故。復為餓鬼。何故瞋惱。
常為一切求其長短。緣此瞋惱不能含容故。
為一切求其長短。何故瞋惱。常為眾人之所
惱害。緣此瞋惱惱害於人。人亦惱害。當知
瞋惱九大苦也。


又緣其瞋惱而懷邪僻。不信正道。今身邪見。
遮人聽法誦經。自不餐採。死即當墮聾癡
地獄。於遐劫中受諸苦惱。受苦既畢墮畜生
中。聞三寶四諦之聲。不知是善。殺害鞭打
之聲。不知是惡。在此之中無量生死。以本因
緣。若遇微善。劣復人身。生在人中。聾瞽不聞
石壁不異。美言善響絕不覺知。當知阻礙聽
法。皆緣邪見生也。


故地持論云。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生邪見家。二者
其心諂曲。何故邪見墮於地獄。緣以邪見唯
向邪道。及以神俗謗佛法僧。不崇三寶。既不
崇信。斷人正路致令遭苦。所以命終入阿鼻
獄。何故邪見復為畜生。緣以邪見不識正理。
所以出獄受畜生報。何故邪見復為餓鬼。緣
此邪見慳心堅著。乖僻不捨。不捨慳著。復為
餓鬼。何故邪見生邪見家。緣此邪見僻習纏
心。所以為人生邪見家。何故邪見其心諂曲。
緣此邪見不中正故。所以為人心常諂曲。當
知邪見十大苦也。


如是一一微細。眾惡罪業。無量無邊。皆入地
[013-0127a]
獄。備受諸苦。非可算數而知。且略言耳。若能
反惡為善。即是我師。


又八師經云。佛為梵志說八師之法。佛言一
謂兇暴。殘害物命。或為怨家所見刑戮。或為
王法所見誅治。滅及門族。死入地獄。燒煮拷
掠。萬毒皆更。求死不得。罪竟乃出。或為餓
鬼。當為畜生。屠割剝裂。死輒更刃。魂神展
轉。更相殘害。吾見殺者其罪如此。不敢復殺。
是吾一師。佛於是說偈言。


「 兇者心不仁
 強弱相傷殘
 殺生當過生
 結積累劫怨
 受罪短命死
 驚怛遭暴患
 吾用畏是故
 慈心伏魔官」



二謂盜竊。強劫人財。或為財主。刀杖加刑應
時瓦解。或為王法收繫著獄。拷掠搒笞五毒
皆至。戮之都市。門族灰滅。死入地獄。以手
捧火。烊銅灌口。求死不得。罪竟乃出。當為
餓鬼。意欲飲水水化為膿。所飲食物。物化
為炭。身常負重。眾惱自隨。或為畜生。死輒更
刃。以肉供人償其宿債。吾見盜者其罪如此。
不敢復盜。是吾二師。佛於是說偈言。


「 盜者不與取
 劫竊人財寶
 亡者無多少
 忿恚愁毒惱
 死受六畜形
 償其宿債負
 吾用畏是故
 棄國施財寶」



三謂邪婬。犯人婦女。或為夫主邊人所知。臨
時得殃。刀杖加形。首足分離。禍及門族。或
為王法。收捕著獄。酷毒掠治。身自當辜。死入
地獄。臥之鐵床。或抱銅拄。獄鬼然火以燒
[013-0127b]
其身。地獄罪畢。當受畜生。若後為人。闔門
婬亂。遠佛違法。不親賢眾。常懷恐怖。多危
少安。吾見是故。不敢復婬。是吾三師。佛於是
說偈言。


「 婬為不淨行
 迷惑失正道
 形消魂魄驚
 傷命而早夭
 受罪頑癡荒
 死復墮惡道
 故吾妻子施
 建志樂山藪」



四謂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譖人無罪。謗毀三
尊。舌致捶杖。亦致滅門。死入地獄。獄中鬼神
拔出其舌。以牛犁之。烊銅灌口。求死不得。
罪畢乃出。當為畜生。常食草蕀。若後為人。
言不見信。口中恒臭。多被誹謗罵詈之聲。臥
輒惡夢。有口不得食。佛經之至味。吾見是故。
不敢惡口。是吾四師。佛於是說偈言。


「 欺者有四過
 讒佞傷賢良
 受身癡聾盲
 謇吃口臭腥
 顛狂不能信
 死墮拔舌囹
 吾修四淨口
 自致八音聲」



五謂嗜酒。酒為毒氣。主成諸惡。王道毀仁澤
滅。臣慢上忠敬朽。父禮亡母失慈。子兇虐孝
道敗。夫失信婦奢婬。九族諍財產耗。亡國危
身無不由之。酒之亂道三十有五。吾見是故。
絕酒不飲。是吾五師。佛於是說偈言。


「 醉者為不孝
 怨禍從內生
 迷惑清高士
 亂德敗淑貞
 故吾不飲酒
 慈心濟群民
 淨慧度八難
 自致覺道圓」



六謂年老。夫老之為苦。頭白齒落。目視冥冥。
[013-0127c]
耳聽不聰。盛去衰至。皮緩面皺。百節疲痛。
行步苦極。坐起呻吟。憂悲心惱。識神轉滅。
便旋即忘。命日促盡。言之流涕。吾見無常
災變如此。故行求道。不欲更之。是吾六師。
佛於是說偈言。


「 吾念世無常
 人生要當老
 盛去日衰羸
 形枯而白首
 憂勞百病生
 坐起愁痛惱
 吾用畏是故
 棄國行求道」



七謂病瘦。肉盡骨立。百節皆痛。猶被杖楚。
四大進退。手足不任。氣力虛竭。坐起須人。
口燥脣焦。筋斷鼻坼。目不見色。耳不聞音。不
淨流出。身臥其上。心懷苦惱。言輒悲哀。今
觀世人。年盛力壯。華色煒曄。福盡罪至。無
常百變。吾覩此患。故行求道。不欲更之。是吾
七師。佛於是說偈言。


「 念人衰老時
 百病同時生
 水消而火起
 刀風解其形
 骨體筋脈離
 大命要當傾
 吾用畏是故
 求道願不生」



八謂人死。四百四病同時俱作。四大欲散魂
神不安。風去息絕。火滅身冷。風先火次。魂靈
去失。身體侹直。無所復知。旬日之間。肉壞
血流。膖脹爛臭。無一可取。身中有蟲。還食其
肉。筋脈爛盡。骨節能散。髑髏脾脛。各自異
處。飛鳥走獸。競來食之。天龍鬼神。帝王人
民。貧富貴賤無免此患。吾見斯變。故行求
道。不欲更之。是吾八師。佛於是說偈言。


「 惟念老病死
 三界之大患
[013-0128a]
 福盡而命終
 棄之於黃泉
 身爛還歸土
 魂魄隨因緣
 吾用畏是故
 學道求泥洹」



梵志於是心即開解。遂得道跡。長跪受戒為
清信士。不殺不盜。不婬不欺。奉孝不醉。歡
喜為佛作禮而去。故書云。五色令人目盲。五
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大怒傷陰。大喜
敗陽。麗色伐性之斧。美味腐身之毒。能悟此
旨。斯為大師也。


頌曰。


「 心境相乘
 業結牽纏
 七識起發
 八識成因
 三界受報
 六趣遷延
 隨處起業
 觸處拘連
 五陰勞倦
 九惱邅迍
 自非慈聖
 何慧爽神
 含情普洽
 機悟玄津
 舒則利物
 卷則收恩」


諸經要集卷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