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s0003 諸經要集-唐-道世 (T@UNKNOWN)




諸經要集卷第二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 敬法篇第二此有八緣
* 敬僧篇第三〔此有三緣〕-【宋】【元】【宮】此有三緣此有三緣



* 述意緣
* 說法緣
* 聽法緣
* 漸頓緣
* 求法緣
* 感福緣
* 報恩緣
* 謗法緣


述意緣第一



蓋聞寂滅不動。是則無象無言。感而遂通。
所以有名有教。是以一四之句難聞。三千之
火易入。庶使凝寒靜夜。朗月長宵獨處空閑。
吟誦經典。吐納宮商。文字分明。言味流美。詞
韻相屬。適眾人心。利生物。善足使幽靈欣
[002-0009a]
躍。精神悅豫。久習純熟。文義洞曉敬心殷
誦。至誠冥感。信知受持一偈福利弘深。書寫
一言功超累劫。是以迦葉頂受。靡悋剝皮薩
陀心樂無辭灑血。此是甘露之初門。入道之
終德也。


說法緣第二



夫法師升座。先須禮敬三寶。自淨其心。觀
時擇人。具慈悲意。救生利物。然後為說。故報
恩經云。聽者坐說者立。不應為說若聽者求
說者過。不應為說。若聽者依人不依法。依字
不依義。依不了義經不依了義經。依識不依
智。並不應為說。何以故。是人不能恭敬諸佛
菩薩清淨法故。若說尊重於法。聽法之人亦
生宗敬。至心聽受不生輕慢。是名清淨說。


又五分律云。除其貪心。不自輕心。不輕大眾
心。慈心喜心。利益心。不動心。立此等心。乃
至宣說一四句偈。令前人如實解者。長夜安
樂利益無量。


又涅槃經云。若有受持讀誦書寫宣說。非時
非國不請而說。輕心輕他自歎。隨處而說。反
滅佛法。乃至令無量人死墮地獄。則是眾生
惡知識也。


又十誦律云。有五種人。問法皆不應為說。一
試問。二無疑問。三不為悔所犯故問。四不受
語故問。五詰難故問。並不得答。若前人實有
好心。不具前意。為欲生善滅惡者。法師隨機
方便好心為說。若自解未明。或於法有疑者。
則不得為說。恐令前人有錯傳之失。彼此得
罪。
[002-0009b]


又優婆塞戒經云。佛言。如法住者。能自他利。
不如法住者。則不得名自利利他。如法住者
有八智。何等為八。一法智。二義智。三時智。
四知足智。五自他智。六眾智。七根智。八上下
智。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說具十六事。
一時說。二至心說。三次第說。四和合說。五隨
義說。六喜樂說。七隨意說。八不輕眾說。九不
訶眾說。十如法說。十一自他利說。十二不散
亂說。十三合義說。十四真正說。十五說已不
生憍慢。十六說已不求來世報。如是之人能
從他聽。


又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正行善業。為邪見
人說一偈法。令淨信佛。命終生應聲天。受種
種樂。從天還退隨業流轉。若為財物故與人
說法。不以悲心利益眾生。而取財物。或用飲
酒。或與女人共飲共食。如伎兒法自賣求財。
如是法施其果甚少。生於天上作智慧鳥。能
說偈頌。是則名曰下品法施也。云何名為中
品法施耶。為名聞故。為勝他故。為勝餘大法
師故。為人說法。或以姤心為人說法。如是
法施得報亦少。生於天中受中異報。或生人
中。是則名曰中品法施也。云何名為上品法
施耶。以清淨心。為欲增長眾生智慧。而為說
法不為財利。為令邪見眾生等住於正法。如
是法施自利利人。無上最勝。乃至涅槃。其福
不盡。是則名曰上品法施也。


又迦葉經。爾時世尊而說偈曰。


「 三千大千界
 珍寶滿其中
 以此用布施
 所得功德少
[002-0009c]
 若說一偈法
 功德為甚多
 三界諸樂具
 盡持施一人
 不如一偈施
 功德為最勝
 此功德勝彼
 能離諸苦惱
 若恒沙世界
 珍寶滿其中
 以施諸如來
 不如一法施
 施寶福雖多
 不及一法施
 一偈福尚勝
 況多難思議」



又十住毘婆沙論云。在家之人當行財施。出
家之人當行法施。何以故。在家法施不及出
家人。以聽受法者。於在家人信心淺薄故。又
在家之人多有財物。出家之人。於諸經法讀
誦通達。為人解說在眾無畏。非在家者之所
能及。又使聽者起恭敬心。不及出家。又欲說
法降伏人心。不及出家。如偈說曰。


「 先自修行法
 然後教餘人
 乃可作是言
 汝隨我所行
 身自行不善
 安能令彼善
 自不得寂滅
 何能令人寂」



又出家之人。若行財施則妨餘善。遠離阿練
若處。必至聚落。與白衣從事多有言說。發起
三毒。於六度等心薄。乃至貪著五欲。捨戒還
俗。故名為死。或能反戒易起重罪。是名死等
諸煩惱苦患。以是因緣故。於出家者稱歎法
施。於在家者稱歎財施。


又金光明經云。說法者有五種事。一者法施
彼我兼利。財施不爾。二者法施能令眾生出
於三界。財施者不出欲界。三者法施利益法
身。財施之者長養色身。四者法施增長無窮。
[002-0010a]
財施必有竭盡。五者法施能斷無明。財施唯
伏貪心。故知財施不及法也。就法施中自有
階漸。若有所解不用他知。恐他勝己祕而不
說。則自未來常不聞法。


又智度論云。若悋惜法。則常生邊地無佛法
處。由悋法故障他慧明。此則不如賣法他人
反勝過此。


又諸法勇王經云。閻浮提中。所有水陸空行
眾生。盡得人身。若有一人教是諸人。令其安
住五戒十善。所得功德。不如有人教誨一人
令得信行。


又十住毘婆沙論云。有四法。能退失智慧。菩
薩所應遠離。何等為四。一不敬法及說法者。
二於要法祕匿悋惜。三樂法者為作障礙壞
其聽心。四懷憍慢自高卑人。復有四法。得其
智慧。應常修習。何等為四。一恭敬法及說法
者。二如所聞法及所讀誦。為他人說。其心清
淨不求利養。三知從多聞得智慧者。勤求不
息如救頭然。四如所聞法受持不忘。貴如說
行不貴言說。


聽法緣第三



夫欲聽法。要須真心。敬法重人。至誠出離。不
希人天。有為之法。故阿含經佛說偈云。


「 聽者端心如渴飲
 一心入於語義中
 聞法踊躍心悲喜
 如是之人可為說」



又優婆塞戒經云。從他聽時具十六事。一時
聽。二樂聽。三至心聽。四恭敬聽。五不求過
聽。六不為論議聽。七不為勝聽。八聽時不輕
說者。九聽時不輕於法。十聽時終不自輕。十
[002-0010b]
一聽時遠離五蓋。十二聽時為受持讀誦。十
三聽時為除五欲。十四聽時為具信心。十五
聽時為諸眾生。十六聽時為斷闇根。善男
子。具八智者。能說能聽。如是之人能自他利。
不具足者。則不得名自利利他。


又阿育王經云。昔阿恕伽王使道人說法。時
以步障遮諸婦女使其聽法。爾時法師為諸
婦女說法。恒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有一婦
女分犯王法。發幕向法師前。問法師言。如來
大覺。於菩提樹下覺諸法時。覺悟施戒耶。更
悟餘法耶。法師答言。佛覺一切有漏法皆苦。
猶若融鐵。此苦因從習而生。猶如毒樹。修
八正道以滅苦習。是女人得聞此語。獲得須
陀洹道。以刀繫頸往到王所。而白王言。我
今日犯王重法。願王以法治我。王問言。汝犯
何事。答言。我破王禁制至道人所。譬如渴牛
不避於死。我實渴於佛法。是以默突聽法。
王問言。聽法時頗有所得不。答言。得見四真
諦解陰入界。及以諸大皆知無我遂得法眼。
王聞是語踊躍歡喜。即為作禮即唱令言。自
今已後不聽作障隔。樂聽法者聽直至法師
所對面聽法。歎言奇哉。我宮內乃出人寶。以
是因緣當知聽法有大利益。


又雜寶藏經云。爾時般遮羅國以五百白雁
獻波斯匿王。王命送著祇桓精舍。眾僧食時
人以食乞。雁見僧聚來在前立。佛以一音說
法。眾生各得類解。當時群雁亦解佛。語聞
法歡喜。鳴聲相和還於池水。後毛羽轉長飛
至餘處。獵師以網都覆殺之。一雁作聲諸雁
[002-0010c]
皆和。謂聽法時聲。乘是善心生忉利天。生天
之法。法有三念。一念本所從來。二念定生何
處。三念先作何業得來生天。便自思惟。自見
宿日更無餘善。唯佛僧邊聽法。作是念已。五
百天子即時來下。在如來邊。佛為說法悉得
須陀洹。波斯匿王遇到佛所。常見五百雁羅
列佛前。是日不見。便問佛言。此中諸雁向何
處去。佛言。欲見諸雁者。先雁飛去他處。為
獵所殺命終生天。今此五百諸天子等。著好
天冠端正殊特者是。今日聽法皆得須陀洹。
王問佛言。此諸群雁以何業緣。墮於畜生。命
終生天今日得道。佛言。昔迦葉佛時。五百女
人盡共受戒。用心不堅毀所受戒。犯戒因緣
墮畜生中。作此雁身。以受戒故。得值如來聞
法獲道。以雁身中聽法因緣。生於天上。


又舊雜譬喻經云。昔有沙門晝夜誦經。有狗
伏床下。一心聽經不復念食。如是積年。命盡
得人形。生舍衛國中。作女人長大。見沙門分
衛。便走自持飯與沙門歡喜。後作比丘尼得
應道果。又付法藏經云。佛言。一切眾生。欲
出三界生死大海。必假法舡方得度脫。法為
清涼除煩惱熱。法是妙藥能愈結病。法是眾
生真善知識。作大利益濟諸苦惱。所以然者。
一切眾生志性無定。隨所染習。近善則善。近
惡則惡。若近惡友。便造惡業。流轉生死無
有邊際。若近善友。起信敬心聽受妙法。必能
令離三塗苦惱。由此功德受最勝樂。華氏國
王有一白象。能滅怨敵。若人犯罪令象蹋殺。
後時象厩為火所燒。移象近寺。象聞比丘誦
[002-0011a]
法句經偈云。為善生天。為惡入淵。象聞法已。
心便柔和起慈悲心。後付罪人。但以鼻嗅舌
䑛而去。都不肯殺。王見斯已心大惶怖。即
召諸臣共謀此事。智臣白王。此象近寺必聞
妙法。是故爾耳。今可移近屠肆處繫。王用其
言。象見屠殺惡心猛熾。殘害更增。是以當知
一切眾生志性無定。畜生尚爾聞法生慈見
殺增害。豈況於人而不染習。是故智者宜應
覺知。見惡須棄。覩善宜近。勤聽經法。又於往
昔有婆羅門。持人髑髏其數甚多。詣華氏城
中遍行衒賣。經曆多時都無買者。時婆羅門
極大瞋恚。高聲罵言。此城中人愚癡闇鈍。若
不就我買髑髏者。我當與作惡名聞也。爾時
城中諸優婆塞。聞畏毀謗便將錢買。即以銅
箸貫穿其耳。若徹過者便與多價。其半徹者
與價漸少。都不通者全不與直。婆羅門言。我
此髑髏皆悉無異。何故與價差別不等。優婆
塞言。前徹過者。此人生時聽受妙法。智慧高
勝。貴其如此相與多價。其半徹者。雖聽經
法未善分別。故與少直。全不通者。此人往昔
都不聽法。故不與價。時優婆塞持此髑髏。往
至城外起塔供養。命終之後悉得生天。以是
因緣。當知妙法有大功德。此優婆塞。以聽法
人髑髏起塔。而供養之。尚得生天。況能至心
聽受經法。供養恭敬持經人者。此之福報實
難窮盡。未來必當成無上道。是故智者。欲得
無上安隱快樂。應當至心勤聽經法。


又賢愚經云。昔佛在世時。舍衛國中須達長
者。信敬佛法為僧檀越。彼僧所須一切供給。
[002-0011b]
須達家內有二鸚鵡。一名律提。二名賒律提。
稟性黠慧解人言語。見比丘來。先告家內令
出迎逆。阿難後時到長者家。見鳥聰黠。為說
四諦苦集滅道。門前有樹二鳥聞法。飛向樹
上歡喜誦持。夜在樹宿野狸所食。緣此善根
生四天王天。盡彼天壽生忉利天。忉利天壽
盡生夜摩天。夜摩壽盡生兜率天。兜率壽盡
生化樂天。化樂壽盡生於第六他化自在天。
他化壽盡還生化樂天。如是次第還復下至
四天王天。四天壽盡還復上至他化自在天。
如是上下經於七返。生六欲天自恣受樂。六
天之壽而無中夭。後時命終來生人中。出家
修道得辟支佛。一名曇摩。二名修曇摩。


又賢愚經云。昔佛在世時。有一比丘林中誦
經。音聲雅好。時有一鳥聞法敬愛。在樹而聽。
時為獵師所射命終。緣此善根生忉利天。面
貌端正光明昞然。無有倫匹。自識宿命。知因
比丘誦經聽法。得生此中。即持天華到比丘
所。禮敬問訊。以天香華供養比丘。比丘具問
知其委曲。即命令坐為其說法。得須陀洹。
既得果已還歸天上。禽鳥聽法尚獲福報無
邊。豈況於人。信心聽法寧無善報。


又善見律論云。昔佛在世時。到瞻婆羅國迦
羅池邊。為眾說法。時彼池中有其一蛤。聞佛
池邊說法之聲。即從池出入草根下。聽佛說
法。時有一人持杖放牛。見佛在坐為眾說法。
即往佛所欲聞法故。以杖刺地。誤著蛤頭。即
便命終生忉利天。以福報故。宮殿縱廣十二
由旬。與諸天女娛樂受樂。即乘宮殿往至佛
[002-0011c]
所。頭頂禮足。佛知故問。汝是何人忽禮我
足。神通光明相好無比。照徹此間。蛤天即以
偈而答曰。


「 往昔為蛤身
 於水中覓食
 聞佛說法聲
 出至草根下
 有一牧牛人
 持杖來聽法
 杖劖刺我頭
 命終生天上」



佛以蛤天人所說偈。為四眾說法。是時眾中
八萬四千人。皆得道跡。蛤天得須陀洹果。
含笑而去。


漸頓緣第四



如百喻經云。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
中有好美水。王勅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
村人疲苦。悉欲避遠此村去。時彼村主語諸
人言。汝等莫去。我當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
三由旬。使汝得近往來不疲。即往白王。王為
改之作三由旬。眾人聞已便大歡喜。有人語
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無有異。雖聞此言信
王語故。終不肯捨。世間之人亦復如是。修行
正法。度於五道向涅槃城。心生疲倦便欲捨
離。頓駕生死不能復進。如來法王有大方便。
於一乘法分別說三。小乘之人聞之歡喜。以
為易行。修善進德求度生死。後聞人說無有
三乘。故是一乘。以信佛語終不肯捨。如彼村
人。亦復如是。


又華嚴經云。佛子。譬如日出先照一切大山
王。次照一切大山。照金剛寶山。然後普照
一切大地。日光不作是念。我應先照諸大山
王。次第乃至普照大地。但彼山地有高下故。
[002-0012a]
照有先後。如來應供等正覺亦復如是。成就
無量無邊法界智慧日輪。常放無量無礙智
慧光明。先照菩薩等諸大山王。次照緣覺。次
照聲聞。次照決定善根眾生。隨應受化。然後
悉照一切眾生乃至邪定。為作未來饒益因
緣。如來智慧日光。不作是念。我當先照菩薩。
乃至邪定。但放大智日光。普照一切。佛子。譬
如日月出現世間。乃至深山幽谷無不普照。
如來智慧日月亦復如是。普照一切無不明
了。但眾生希望善根不同故。如來智光種種
差別。


又涅槃經云。若離四法得涅槃者。無有是處。
何等為四。一親近善友。二專心聽法。三繫念
思惟。四如法修行。以是義故。聽法因緣則得
近於大般涅槃。何以故。開法眼故。世有三人。
一者無目譬凡夫人二者一目譬聲聞人三者二目譬諸菩薩
無目者。常不聞法。一目之人。雖暫聞法其心
不住。二目之人。專心聽受如聞而行。以聽法
故。得知世間。如是三人。


求法緣第五



如雜寶藏經云。佛法寬廣濟度無崖。至心求
道無不獲果。乃至戲笑福不唐捐。如往昔時
有老比丘。年已朽邁神情昏塞。見諸年少比
丘種種說法。聞說四果心生羡尚。語少比丘
言。汝等聰慧。願以四果以用與我。諸少比丘
[山/一/虫]而語言。我有四果。須得好食然後相與。時
老比丘聞其此語。歡喜即設種種餚饍。請少
比丘求乞四果。諸少比丘食其食已。更相
麾弄老比丘語言。大德。汝在此舍一角頭坐。
[002-0012b]
當與爾果。時老比丘聞已歡喜。如語而坐。諸
少比丘即以皮毱。打其頭上而語之言。此是
須陀洹果。老比丘聞已繫念不散。即獲初果。
諸少比丘復弄之言。雖與爾須陀洹果。然其
故有七生七死。更移一角。次當與爾斯陀含
果。時老比丘獲初果故。心轉增進即復移坐。
諸少比丘復以毱打頭而語之言。與爾二果。
時老比丘益加專念。即證二果。諸少比丘復
弄之言。汝今已得斯陀含果。猶有往來生死
之難。汝更移坐。我當與爾阿那含果。時老比
丘如言移坐。諸少比丘復以毱打而語之言。
我今與爾第三之果。時老比丘聞已歡喜。倍
加至心。即時復證阿那含果。諸少比丘復弄
之言。汝今已得不還之果。然故於色無色界。
受有漏身。無常遷壞念念是苦。汝更移坐。次
當與爾阿羅漢果。時老比丘如語移坐。諸少
比丘復以皮毱撩打其頭。而語之言。我今與
爾彼第四果。時老比丘一心思惟。即證阿羅
漢果。得四果已甚大歡喜。設諸餚饍種種香
華。請少比丘報其恩德。與少比丘共論道品
無漏功德。諸少比丘發言滯塞。時老比丘方
語之言。我已證得阿羅漢果已。諸少比丘聞
其此音。咸皆謝悔先戲弄罪。是故行人宜應
念善。乃至戲弄猶獲實報。況至心也。


又雜寶藏經云。昔有一女人。聰明智慧深信
三寶。常於僧次請一比丘。就舍供養。後時便
有一老比丘。次到其舍。年老根鈍素無知曉。
齋食訖已女人至心求請說法。敷坐頭前閉
目靜坐。比丘自知不解說法。趣其睡眼棄
[002-0012c]
走還寺。然此女人至心思惟。有為之法無常
苦空。不得自在。深心觀察。即時獲得須陀洹
果。既得果已。向寺求覓欲報其恩。然此比
丘自審無知。棄他逃走。倍生慚恥轉復藏
避。而此女人苦求不已。方自出現。女人見已。
具說蒙得道果因緣。齎供報恩。老比丘聞。甚
大慚愧深自剋責。亦復獲得須陀洹果。是故
行者。應當至心精誠求法。若至心者所求必
獲。又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云。昔過去久遠阿
僧祇劫。有一仙人。名曰最勝。住山林中具五
神通。常行慈心。後作是念。非但慈心能濟眾
生。唯集多聞。能滅眾生煩惱邪見。能生正見。
念已便詣城邑聚落。處處推求說法之師。時
有天魔來語仙言。我今有佛所說一偈汝今
若能剝皮為紙。刺血為墨。折骨為筆。書寫
此偈。當為汝說。最勝仙人聞已念言。我於
無量百千劫中。常以無事為他割截。受苦無
量都無利益。我今當捨不堅之身易得妙法。
歡喜踊躍。即以利刀剝皮為紙。刺血為墨。
折骨為筆。合掌向天請說佛偈。時魔見已。
愁憂燋悴。即便隱去。仙人見已作如是言。
我今為法不惜身命。剝皮為紙。刺血為墨折
骨為筆。為眾生故至誠不虛。餘方世界有大
慈悲。能說法者當現我前。作是語時。東方去
此三十二剎。有佛國土名普無垢。其國有佛。
號淨名王。忽住其前。放大光明照最勝身。苦
痛即除平復如故。佛即廣為說集一切福德
三昧。最勝聞法得無礙辯。佛說法已還復不
現。最勝仙人得辯才已。為諸眾生廣說妙法。
[002-0013a]
令無量眾生住三乘道。經千歲後爾乃命終。
生淨名王普無垢國。由敬法故今得成佛。佛
告淨威。昔最勝者今我身是。是以當知。若有
人能恭敬求法。佛於其人不入涅槃。法亦不
滅。雖在異土。常面覩佛得聞正法如涅槃經雪山童子為半
偈捨身大品經薩陀菩薩為求法故打骨出髓等如是因緣無量不可具說


述曰。時有道俗。薄學淺識。謂智過人。設欲修
學。不專內典。唯慕俗書外道典籍。故涅槃經
佛言。我滅度後。有聲聞弟子。愚癡破戒。喜
生鬪爭。捨十二部經。讀誦種種外道典籍。
文頌手筆。受畜一切。不淨之物言是佛聽。如
是之人。以好栴檀貿易凡木。以金易鍮石。
以銀易白鑞。以絹易𣯫褐。以甘露易於惡毒
汁。


又婆沙論云。如人觀日眼不明淨。外道書論
思求之時。使慧眼不。淨如人觀月眼則明淨。
佛法經論思求之時。令慧眼明淨。若思求外
俗如打獼猴。唯出不淨。若思求佛法如練真
金。多練多淨。


又菩薩善戒經云。菩薩不讀不誦如來正經。
讀誦世典文頌書疏者得罪不犯者。若為論
義破於邪見。若二分佛經。一分外書。何以故。
為知外典是虛妄法佛法真實故。為知世事
故。不為世人所輕慢故。以此文證。佛法學人。
若一向廢內尋外。則便得罪。縱解理行唯可
暫習。為伏外道還須厭離。進修內業務令增
勝。若偏耽著則壞正法。故地持論云。若菩薩
於佛所說。棄捨不學。反習外道邪論世俗經
典。是名為犯。眾多犯。是犯染污起。若上聰明
[002-0013b]
人能速受學。得不動智。於日日中。常以二分
受學佛法。一分外典。是名不犯。若於世典外
道邪教。愛樂不捨不作棄想。是名為犯。眾多
犯是犯染污起。


感福緣第六



如普曜經云。若有賢人聞是經典。叉手自歸。
即捨八事懈怠之本。成八功勳。何謂為八。一
得端正好色。二得力勢強盛。三得眷屬滋茂。
四逮得辯才無量。五學疾得出家。六所行清
淨。七得三昧定。八得智慧明無所不照。若有
法師。布坐諷誦是經得八座福。何謂為八。一
得長者座。二得轉輪王座。三得天帝座。四得
自在天座。五得羅漢座。六得菩薩座。七得如
來座。八得轉法輪度脫一切眾生座。若有法
師斑宣是法。有讚歎善哉者。當得八清淨
行。何謂為八。一言行相應無所違失。二口言
至誠而無虛妄。三在於眾會真諦無欺。四所
言人信不捨遠之。五所言柔軟初無麁獷。六
其聲悲和猶如哀鸞。七身心隨時音聲如梵。
會中人聞。莫不諮受。八音響如佛可眾生心。
若有書是經典。得八大藏。何謂為八。一得意
藏。未曾忘捨。二得心藏。無所不解分別經
法三。得往來藏普。解一切諸佛經法。四得總
持藏。一切所聞皆能識念。五得辯才藏。為諸
眾生斑宣經典。皆歡喜受。六甚深法藏。將
護正法。七道意法藏未曾。斷絕三寶法教。八
奉行法藏。則輒逮得無所從生忍。


又度無極集經云。昔有比丘。精進守法。所可
諷誦是般若波羅蜜。其有聞者莫不歡喜。有
[002-0013c]
一小兒厥年七歲。城外牧羊。遙聞比丘誦經
聲。即詣精舍禮拜聽其經言。時說色空。聞即
悟解。便問比丘。應答不可。小兒反為比丘解
說其義。昔所希聞。怪此小兒智慧非凡。時小
兒即去逐牛至山。值一虎害此小兒。命終生
長者家。夫人懷妊。口便能說般若波羅蜜。從
朝至夜初不懈息。其長者家怪此夫人。謂呼
鬼病。有比丘至舍。聞聲甚喜。比丘報言。此非
鬼病。但說尊經。夫人出禮。比丘復為說法。諸
有疑難不能及者。盡為解說。眾僧歡喜。日月
滿足產得男兒。適生叉手長跪說波羅蜜。夫
人產已還復如本。比丘言。真佛弟子。好養護
之。此兒後大。當為一切眾人作師。吾等悉當
從其啟受。時兒七歲道法悉備。舉眾超絕。智
度無極。經中誤脫。皆為刪定。兒每所至輒開
化人。長者室家大小五百人眾。皆從兒學。八
萬四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五百比丘。聞
兒所說盡漏意解。志求大乘得法眼淨。是時
兒者則吾身是。比丘者迦葉佛是。


又舍利弗處胎經云。母懷舍利弗。母亦聰明。
高僧傳云。母懷羅什令母聰明。舊日誦千偈。
懷胎之時日得二千偈。初成須陀洹果。後得
斯陀含果。


如勝天王經云。若有法師流通此經處。此地
即是如來所行。於彼法師當生善知識心。尊
重之心。猶如佛心。見是法師。恭敬歡喜尊重
讚歎。又云我若住世。一劫若減一劫。說是流
通。此經法師功德。不能究盡。若此法師所行
之處。善男子善女人。宜應刺血灑地令塵不
[002-0014a]
起。如是供養未足為多也。如來法難受持
故。


又涅槃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名
生四惡趣者。無有是處。若有眾生一經耳者。
悉能滅除一切諸惡無間罪業。又云。若有眾
生一經耳者。却後七劫不墮惡趣。又云。若
有能知如來常住無有變異。或聞常住二字
音聲。若一經耳。即生天上。後解脫時。乃能
證知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又華嚴經云。若聞一句。未曾聞法。勝得三千
大千世界珍寶。是菩薩得聞一偈正法。生無
上財想。勝得轉輪聖王位。又法華經云。若善
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
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
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
德。千二百意功德。


又涅槃經云。我涅槃後。若有得聞如是大乘
微妙經典。生信敬心。當知是等。於未來世百
千億劫。不墮惡道。又云。若有於一恒佛所發
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愛樂是典。
不能為人分別廣說。若有於二恒佛所發心。
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正解信樂受
持讀誦。亦不能為他人廣。說若有於三恒佛
所發。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乃至
書寫經。卷雖為他說未解深義。若有於四恒
佛所發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典。乃
至書寫經卷。為他廣說十六分中一分之義。
若有於五恒佛所發心。乃至於惡世中。為人
廣說十六分中八分之義。若有於六恒佛所
[002-0014b]
發心。乃至於惡世中。為他廣說十六分中十
二分義。若有於七恒佛所發心。乃至於惡世
中。為他廣說十六分中十四分義。若有於八
恒佛所發心。乃至於惡世中。書寫經卷。亦勸
他人令得書寫。自能聽受。亦勸他人令解聽
受。如說修行。具足能解盡其義味。


報恩緣第七



如善恭敬經云。佛告阿難。若有從他聞一四
句偈。或抄或寫書之竹帛。所有名字。於若干
劫。取彼和上阿闍梨等。荷擔肩上。或時背
負。或以頂戴常負行者。復將一切音樂之具。
供養是師作如是事。尚自不能具報師恩。若
當來世於師和上所。起不敬心恒說於過。我
說愚癡極受多苦。於當來世必墮惡道。是故
阿難。我教汝等。常行恭敬尊重之心。當得如
是勝上之法。所謂愛重三寶甚深之法。


又梵網經云。若佛子。見大乘法師同見同行
來入僧坊舍宅城邑。若百里千里來者。即迎
來送去禮拜供養。日日三時供養。日食三兩
金百味飲食床座供養法師。一切所須盡給
與之。常請法師三時說法。日日三時禮拜。不
生瞋心。患惱之心為法滅身請法。若不爾者。
犯輕垢罪。


又優婆塞戒經云。若優婆塞受持六重戒已。
四十里中有講法處。不能往聽。得失意罪。


又大方等陀羅尼經云。佛告阿難。若有父母
妻子。不放此人至於道場者。此人應向父母
等前燒種種香。長跪合掌應作是言。我今欲
至道場。哀愍聽許。亦應種種諫曉隨宜說法。
[002-0014c]
亦應三請。若不聽者。此人應於舍宅默自思
惟。誦持經典。又正法念經云。若人供養說法
法師。當知是人。即為供養現在世尊。其人如
是。隨所供養所願成就。乃至得阿耨菩提。以
能供養說法法師故。何以故以聞法故心得
調伏。以調伏故。能斷無知流轉之闇。若離聞
法。無有一法能調伏心。


又勝思惟經云。不起罪業。不起福業。不起無
動業者。是名供養佛。


又華手經云。若以華香衣食湯藥等。供養諸
佛。不名為真供養。如來坐道場所得微妙之
法。隨能修學者。是名真供養。故說偈云。


「 若以華塗香
 衣食及湯藥
 以此供諸佛
 不名為真供
 如來坐道場
 所得微妙法
 若人能修學
 是真供養佛」



又十住婆沙論云。佛告阿難。天雨香華。不名
供養恭敬如來。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
夷。一心不放逸。親近修集聖法。是名真供
養佛。


又寶雲經云。不以財施供養於佛。何以故。如
來法身不待財施。唯以法施供養於佛。為具
佛道以法供養。為最第一。


又善恭敬經云。佛言。若有比丘。雖復有夏。不
能閑解如是法句。彼亦應當從他依止。所以
者何。自尚不解。況欲與他作依止師。假令耆
舊百夏比丘。而不能解沙門祕密之事。不解
法律等。亦應說依止。


若有比丘從他受法。於彼師邊。應起尊貴敬
[002-0015a]
重之心。欲受法時。當在師前不得輕笑。不得
露齒。不得交足。不得視足。不得動足。不得踔
脚。師不發問不得輒言。凡有所使勿得違命。
勿視師面。離師三肘。令坐即坐。勿得違教。於
彼師所應起慈心。若有所疑先應諮白。若見
師許然後請決。當知一日三時應參進止。若
三時間不參進止。是師應當如法治之若參
師不見。應持土塊或木或草以為記驗。若當
見師在房室內。是時學者。應起至心遶房三
匝向師頂禮。爾乃方還。若不見師。眾務皆
止不得為也。除大小便。又復弟子於其師所。
不得麁言。師呵訶責不應反報。師坐臥床應
先敷拭。令無塵污虫蟻之屬。若師坐臥乃至
師起。應修誦業。時彼學者。至日東方便到師
所。善知時已數往師邊。諮問所須。我作何事。
又復弟子在於師前。不得涕唾。若行寺內。恭
敬師故。勿以袈裟覆於肩膊。不得籠頭。天時
若熱。日別三時以扇扇師。三度授水授令洗
浴。又復三時應獻冷飲。師所營事應盡身力
而營助之。佛告阿難。若將來世有諸比丘。或
於師所不起恭敬。說於師僧長短之者。彼人
則非是須陀洹。亦非凡夫。彼愚癡人應如是
治。師實有過尚不得說。況當無也。若有比
丘。於其師邊不恭敬者。我說別有一小地獄。
名為椎撲。當墮是中。墮彼處已一身四頭。
身體俱然。狀如火聚。出大猛焰熾然不息。然
已復然。於彼獄處復有諸虫。曰名鉤嘴。彼諸
毒虫常噉舌根。時彼癡人。從彼捨身生畜生
中。皆由往昔罵辱於師。舌根過故恒食屎尿。
[002-0015b]
捨彼身已雖生人間。常生邊地。具足惡法。雖
得人身皮不似。人不能具足人之形色。常被
輕賤誹謗陵辱。離佛世尊恒無智慧。從彼死
已還墮地獄。更得無量無邊苦患之法。


謗法緣第八



惟念末世法逐人訛。道俗相濫。傳謬背真混
雜同行。不修內典專事俗書。縱有抄寫心不
至殷。既不護淨又多舛錯。共同止宿。或處在
門簷。風雨虫齧都無驚懼。致使經無靈驗之
功。誦無救苦之益。寔由造作不殷。亦由我
人途慢也。故敬福經云。善男子。經生之法。不
得顛倒乙字重點。五百世中墮迷惑道中。不
聞正法。


又大集經云。若有眾生。於過去世作諸惡業。
或毀於法。或謗聖人。於說法者為作障礙。或
抄寫經法洗脫文字。或損壞他法。或闇藏他
經。由此業緣今得盲報。


又大般若經第四十四卷云佛言。諸善男子善女人
等。書寫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時。嚬󱯇[口*伸]欠呿
無端戱笑。互相輕凌身心躁擾。文句倒錯迷
惑義理。不得滋味。橫事歘起書寫不終。當知
是為菩薩魔事。


又大乘蓮華藏經云。受佛禁戒不護將來。各
言我是。於大乘法亦如冥夜。各自說言。我得
佛法。受鐵鏘地獄苦事難述。從地獄出。瘖瘂
聾盲不見正法。


又阿難請戒律論云。僧尼白衣等因讀經律
論等。行語手執翻卷者。依忉利天歲數。犯重
突吉羅。傍報二億歲。墮麞鹿中。恒被摺脊
[002-0015c]
苦痛難忍。無記戲言捉經律論。亦招前報。或
安經像房堂簷前者。依忉利天歲數八百歲。
犯重突吉羅罪。傍報二億歲。墮猪狗中生。
若得人身一億歲。恒常作客拪屑不得自在。


又大品經云。是人毀呰三世諸佛一切智。起
破法業因緣集故。無量百千萬億歲墮大地
獄中。是破法人輩。從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
若火劫起時。至他方大地獄中生在彼間。從
一大地獄至一大地獄。彼間若火劫起時。復
至他方大地獄中。生在彼間。從一大地獄至
一大地獄如是遍十方獄。彼間若火劫起故。
從彼死已。破法業因緣未盡故。還來是間大
地獄中。生在此間。亦從一大地獄至一大地
獄。受無量苦。此間火劫起故。復至十方他
國土生畜生中。受破法罪業苦。如地獄中
說。重罪轉薄。或得人身生盲人家。生旃陀
羅家。生除廁擔死人種種下賤家。生若無眼。
若一眼若瞎眼。無舌無耳無手。所生之處。無
佛無法無佛弟子處生。何以故。種破法業積
集厚故。


又涅槃經云。若有不信是經典者。現世當為
無量病苦之所惱害。多為眾生所見罵辱。命
終之後人所輕賤。顏貌醜陋資生艱難。常不
供足。雖復少得麁澁弊惡。常處貧窮下賤誹
謗正法邪見之家。若臨終時。或值荒亂刀兵
競起。帝王暴虐。怨家讎郄之所侵逼。雖有
善友而不遭遇。資生所須求不能得。雖少得
利常為飢渴。唯為凡下之所顧識。國王大臣
悉不齒錄。設復聞其有所宣說。正使是理終
[002-0016a]
不信受。如是之人。如折翼鳥不能飛行。是人
亦爾。於未來世。不能得至人天善處。若復有
人。能信如是大乘經典。本所受形雖復麁陋。
以經功德即便端正。威顏色力日更增多。常
為人天之所樂見。恭敬愛戀情無捨離。國王
大臣及家親屬。聞其所說悉皆敬信。若我聲
聞弟子之中。欲行第一希有事者。當為世間
廣宣如是大乘經典。善男子。譬如霧露勢雖
欲住不過日出。日既出已。消滅無餘。善男子。
是諸眾生所有惡業。亦復如是。住世勢力。不
過得見大涅槃日。是日既出。悉能除滅一切
惡業。又法華經云。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其有
誹謗如斯經典。見有讀誦書持經者。輕賤憎
嫉而懷結恨。此人罪報汝今復聽。其人命終
入阿鼻獄。具足一劫劫盡更生。如是展轉至
無數劫。從地獄出當墮畜生。於無數劫如恒
河沙。生輒聾啞諸根不具。告舍利弗。謗斯經
者。若說其罪窮劫不盡頌曰。


「 朝聞誠有悅
 夕死固無憂
 空見尋青簡
 詎是滌玄流
 灑血良難訪
 焚軀豈易求
 浮涼汎層液
 飛景燭重幽
 群鴻啟將慶
 一鳥革前修
 始怡披寶篋
 終然亂法舟
 八藏微難識
 三祇未可休
 自非懲心垢
 何得會真如」



敬僧篇第三此有三緣




* 述意緣
* 順益緣
* 違損緣


述意緣第一


[002-0016b]


夫論僧寶者。謂禁戒守真。威儀出俗。圖方外
以發心。棄世間而立法。官榮無以動其意。親
屬莫能累其想。弘道以報四恩。育德以資三
有。高越人天。重逾金玉。稱為僧也。是知僧寶
利益不可稱紀。故經曰。縱有持戒破戒若長
若幼。皆須深敬。不得輕慢。若違斯旨交獲重
罪。如釋迦佛等。是真佛寶。金口所說。理行教果。是真法寶。得果沙門。是真僧寶。致令一
瞻一禮萬累氷消。一讚一稱。千災霧卷。自惟
薄福不逢正化。賴蒙遺迹。幸承餘蔭。金檀銅
素漆紵丹青。圖像聖容。名為佛寶。紙絹竹帛。
書寫玄言。名為法寶。鬀髮染衣。執持應器。名
為僧寶。此之三種體相雖假。用表真容。敬之
永絕長流。蔑之常招苦報。如木非親母。禮則
響逸十齡。凡非聖僧。敬則光逾萬代。是知
斯風已扇遐邇共遵。冥資含識神功冈測。儻
有所虧獲罪彌大。既許出家。理宜革俗。且如
禮云。介者不拜。為失豈同。去俗之人。身被忍
鎧。屈節白衣。理所不可。三寶既同。義須齊
敬。不可偏遵佛法頓棄僧尼。故法不自弘。弘
之在人。人能弘道。故須齊敬也。


順益緣第二



如梵網經云。出家人法。不合禮拜國王父母
六親。亦不敬事鬼神。


又涅槃經云。出家人不禮敬在家人。


又四分律云。佛令諸比丘長幼相次禮拜。不
應禮拜一切白衣。


又佛本行經云。輸頭檀王與諸眷屬百官。次
第禮佛已。佛言。王今可禮優波離比丘等諸
[002-0016c]
比丘。王聞佛教即從座起。頂禮五百比丘。新
出家者次第而禮。


又薩遮尼乾經云。若謗聲聞辟支佛法及大
乘法。毀呰留難者。犯根本罪今僧依大小乘經不拜君親是本
佛教今乃令禮交違佛教使拜跪俗人即不信佛語故犯根本罪。又順正理論云。諸

天神眾。不敢希求受五戒者禮。如國君主。
亦不求比丘禮拜。以懼損功德及壽命故。


又涅槃經云。佛告迦葉。若有建立護持正法。
如是之人。應從啟請。當捨身命而供養之。如
我於是大乘經說。


「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
 猶如事火
 婆羅門等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
 亦如諸天
 奉事帝釋」



迦葉白佛言。若有長宿護持禁戒。從年少邊
諮受未聞。云何是人當禮敬不。若當禮敬。是
則不名為持戒也。若是年少護持禁戒。從諸
宿舊破戒人邊。諮受未聞復應禮不。若出家
人從在家人。諮受未聞。復當禮不。然出家人
不應禮敬在家人也。然佛法中年少幼小。應
當恭敬耆舊長宿。以是長宿先受具戒成就
威儀。是故應當供養恭敬。


又中阿含經云。云何知人勝如。謂比丘知有
二種人有信有不信。若信者勝。不信者為不
如也。謂信人復有二種。有數往見比丘。有不
數往見比丘。若數往見比丘者勝。不數往見
比丘者為不如也。謂數往見比丘人復有二
種。有禮敬比丘。有不禮敬比丘。若禮敬比丘
者勝。不禮敬比丘者為不如也。謂禮敬比丘
[002-0017a]
人復有二種。有問經有不問經。若問經者勝。
不問經者為不如也。


又舊雜譬喻經云。昔有國王出遊。每見沙門
輒下車禮。道人言。大王。止不得下車。王言。
我上不下。所以言上不下者。今我為道人作
禮。壽終已後當生天上。是故言上不下也。


又善見律云。輸頭檀那王禮佛已。白佛言。我
今三度禮如來足。一佛初生時阿夷相曰。若
在家者應作轉輪聖王。若出家學道必得成
佛。是時地為震動。我見神力即為作禮。第二
我出遊戲有耕田人。菩薩在閻浮樹下。日時
已晡樹影停住不移。覆菩薩身。我見神力即
為作禮。第三今迎佛至國。佛昇虛空作十八
變。如伏外道神力無畏。即為作禮。


又中阿含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
時釋提桓因。每入園觀。時勅御者。令嚴駕千
馬之車。嚴駕已竟唯王知時。時天帝釋即下
常勝殿。東向合掌禮佛。爾時御者見則心驚
毛竪。馬鞭落地。帝釋見已即說偈言。


「 鬼汝何憂怖
 馬鞭落於地」



御者說偈白帝釋言。


「 見王天帝釋
 為舍脂之夫
 所以生恐怖
 馬鞭落地者
 常見天帝釋
 一切諸大地
 人天大小王
 及四護世主
 三十三天眾
 悉皆恭敬禮
 何處更有尊
 尊於帝釋者
 而今正東向
 合掌修敬禮」



爾時帝釋說偈答言。
[002-0017b]


「 我實於一切
 世間大小王
 及四護世主
 三十三天眾
 最為其尊主
 故悉來恭敬
 而復有世間
 隨順等正覺
 名號滿大師
 故我稽首禮」



御者復白言。


「 是必世間勝
 故使天王釋
 恭敬而合掌
 東向稽首禮
 我今亦當禮
 天王所禮者」



佛告諸比丘。彼天帝釋為自在王。尚恭敬佛。
汝等比丘出家學道。亦應如是恭敬於佛。彼
天帝釋舍脂之夫。敬禮法僧亦復讚歎。禮法
僧者。汝等已能正信出家學道。亦當如是敬
禮法僧。當復讚歎禮法僧者。


爾時帝釋從常勝殿來下。周向諸方合掌恭
敬。時御者見天帝釋。從殿來下住於中庭。周
向諸方合掌恭敬。見已驚怖馬鞭復落地。而
說偈言。


「 何故憍尸迦
 故重於非家
 為我說其義
 飢渴願欲聞」



時天帝釋說偈答言。


「 我正恭敬彼
 能出非家者
 自在遊諸方
 不計其行止
 城邑國土色
 不能累其心
 不畜資生具
 一往無欲定
 往則無所求
 唯無為為樂
 言則定善言
 不言則寂定
 諸天阿修羅
 各各共相違
 人間自共諍
 相違亦如是
[002-0017c]
 唯有出家者
 於諸諍無諍
 於一切眾生
 放捨於刀杖
 於財離財色
 不醉亦不荒
 遠離一切惡
 是故敬禮彼」



是時御者復說偈言。


「 天王之所敬
 是必世間勝
 故我從今日
 當禮出家人」



又阿育王經云。昔阿恕伽王見一七歲沙彌。
將至屏處而為作禮。語沙彌言。莫向人道我
禮汝。時沙彌前有一澡瓶。沙彌即入其中。從
澡瓶中復還來出。而語言。王慎莫向人道沙
彌入澡瓶中復還來出。王即語沙彌言。我當
現向人說。不復得隱。是以諸經皆云。沙彌雖
小亦不可輕。王子雖小亦不可輕。龍子雖小
亦不可輕。沙彌雖小能度人。王子雖小能殺
人。龍子雖小能興雲。由興雲故。致雨雷電
礔礰感其所小而不可輕也。


又付法藏經云。昔佛涅槃一百年後。有阿育
王信敬三寶。常作般遮于瑟大會。王至會日。
香湯洗浴著新淨衣。上高樓上四方頂禮。遙
請眾僧。聖眾飛來凡二十萬。王之信心深遠
難量。見諸沙門若長若幼若凡若聖。皆迎問
訊恭敬禮拜。時有一臣名曰夜奢。邪見熾盛
無信敬心。見王禮拜而作是言。王甚無智。自
屈貴德禮拜童幼。王聞是已。便勅諸臣。各遣
推覓自死百獸。人仰一頭。唯使夜奢獨求人
首。得已各勅詣市賣之。餘頭悉售。夜奢人
頭見者惡賤都無買者。數日欲臭。眾人見已
咸共罵辱。而語之言。汝今非是旃陀羅人夜
[002-0018a]
叉羅剎。云何乃捉死人頭賣。夜奢爾時被罵
辱已。來詣王所白王言。臣賣人頭反被罵辱。
尚無欲見況有買者。王復語言。若無買者但
當虛與。夜奢受教重齎入市。唱告眾人。無錢
買者今當虛與。市人聞已重加罵辱。無肯取
者。夜奢慚愧還至王所。合掌白王。此頭難售
虛與不取。反被罵辱。況有買者。王問夜奢。何
物最貴。夜奢答王。人最為貴。王言。若貴何故
不售。夜奢答王。人生雖貴死則卑賤。王問夜
奢。吾頭若死同此賤不。夜奢惶懼怖不敢對。
王即語言。施汝無畏汝當實答。夜奢惶怖俛
仰答王。王頭若死亦同此賤。王語夜奢。吾頭
若死同此賤者。汝何怪我禮敬眾僧。卿若是
吾真善知識。宜應勸我以危脆頭易堅固頭。
如何今日止吾禮拜。夜奢爾時聞王此語。方
自悔責改邪從正。歸敬三寶。以是因緣眾生
聞者。若見三寶。應當至心恭敬禮拜。


違損緣第三



如像法決疑經云。乃至一切俗人不問貴賤。
不得撾打三寶奴婢畜生。及受三寶奴婢禮
拜。皆得殃咎故。薩遮尼揵經云。若破塔寺。或
取佛物。若教作助喜。若有沙門身著染衣。或
有持戒破戒。若繫閉打縛。或令還俗。或斷其
命。若犯如是根本重罪。決墮地獄受無間苦。
以王國內行此不善。諸仙聖人出國而去。大
力諸神不護其國。大臣諍競四方咸起。水旱
不調風雨失時。人民飢餓劫賊縱橫。疫癘疾
病死亡無數。不知自作而怨諸天。


又仁王經云。國王大臣自恃高貴。滅破吾法
[002-0018b]
以作制法。制我弟子不聽出家。不聽造作佛
像。立統官制等。案籍記錄僧。比丘地立白衣
高坐。又國王太子橫作法制。不依佛教因緣。
破僧因緣。統官攝僧典主僧籍。苦相攝持佛
法不久。


又大集經云。佛言。所有眾生。於現在世及未
來世。應當深信佛法眾僧。彼諸眾生於人天
中。常得受於勝妙果報。不久當得入無畏城。
如是乃至供養一人。為我出家。及有依我剃
除鬚髮。著袈裟片不受戒者。供養是人。亦得
功德。乃至入無畏城。以是緣故我如是說。若
復有人為我出家。不持禁戒。剃除鬚髮著袈
裟片。有非法惱害此者。乃至破壞三世諸佛
法身報身。乃至盈滿三惡道故。佛言。若有眾
生為我出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設不持戒。
彼等悉已為涅槃印之所印也。若復出家不
持戒者。有以非法而作惱亂罵辱毀呰。以手
刀杖打縛斫截。若奪衣鉢。及奪種種資生具
者。是人則壞三世諸佛真實報身。則挑一切
天人眼目。是人為欲隱沒諸佛所有正法三
寶種故。今諸天人不得利益。墮地獄故。為三
惡道增長盈滿故。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
王。而白佛言。若有為佛剃除鬚髮被服袈裟。
不受禁戒受已毀犯。其剎利王與作惱亂罵辱
打縛者。得幾許罪。佛言。大梵。我今為汝且略
說之。若有人於萬億佛所。出其身血。於意云
何。是人得罪寧為多不。大梵王言。若人但出
一佛身血。得無間罪。尚多無量不可算數。墮
於阿鼻大地獄中。何況具出萬億諸佛身血
[002-0018c]
也。終無有能廣說彼人罪業果報。唯除如來。
佛言。大梵。若有惱亂罵辱打縛為我剃髮著
袈裟片不受禁戒受而犯者。得罪多彼。何以
故。是人猶能為諸天人。示涅槃道。是人便已
於三寶中。心得敬信。勝於一切九十五道。其
人必速能入涅槃。勝於一切在家俗人。唯除
在家得忍辱者。是故天人應當供養。何況具
能受持禁戒。三業相應。其有一切國王及以
群臣諸斷事者。如其見有於我法中而出家
者。作大罪業。大殺生。大偷盜。大污梵行。大
妄語及餘不善。但擯出國。不聽在寺同僧事
業。亦不得鞭打。亦不應口業罵辱加其身罪。
若故違法而謫罰者。是人便於解脫退落。受
於下類。遠離一切人天善道。必定歸趣阿鼻
地獄。何況鞭打為佛出家具持戒者。


又十輪經云。佛言。族姓子。有四種僧。何等為
四。一第一義僧。二清淨僧。三瘂羊僧。四無慚
愧僧。云何名第一義僧。諸佛菩薩辟支及四
沙門果。是七種人名為第一義僧。在家得聖
果者。亦名第一義僧。云何名為清淨僧。諸有
持具足戒者。是名清淨僧。云何名為瘂羊
僧。不知犯不犯輕重微細罪可懺悔。愚癡無
智不近善知識。不能諮問深義是善非善。如
是等相名為瘂羊僧。云何名無慚愧僧。若有
為自活命來入佛法。悉皆毀犯破和合僧。不
畏後世。放縱六情貪著五欲。如是人等名為
無慚愧僧如是四僧並須恭敬


又大悲經云。佛告阿難。於我法中但使性是
沙門。污沙門行自稱沙門。形似沙門。當有被
[002-0019a]
著袈裟衣者。於此賢劫彌勒為首。乃至最後
盧遮如來。彼諸沙門如是千佛於無餘涅槃
界。次第當得入般涅槃。無有遺餘。何以故。如
是一切諸沙門中。乃至一稱佛名一生信者。
所作功德終不虛設。阿難。我以佛智測知法
界非不測知。阿難。所有白業得白報。黑業得
黑報。若有淨心諸眾生等。作是稱言南無佛
者。彼人以是善根。必定得近涅槃。何況值佛
親承供養。


又十輪經云。佛言。若諸比丘依佛法出家。一
切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若護持戒。不應謫
罰閉繫。兀其手足乃至奪命。悉無是法。若有
破戒比丘如敗膿壞。非梵行而言梵行。退失
墮落聖道果證。為諸煩惱結使所壞。猶能開
示一切天龍人非人等。無量功德珍寶伏藏。
是以依我出家。若持戒若破戒。我悉不聽。輪
王大臣宰相。不得謫罰繫閉。加諸鞭杖截其
手足。乃至斷命。況復餘輕犯小威儀破戒比
丘。雖是死人是戒餘力。猶如牛黃。是牛雖死
人故取之。亦如麝香死後有用。能大利益一
切眾生。惡行比丘雖犯禁戒。其戒勢力。猶能
利益無量天人。譬如燒香。香體雖壞熏他令
香。破戒比丘亦復如是。自墮惡道。能令眾生
增長善根。以是因緣。一切白衣不應侵毀輕
蔑破戒比丘。皆當守護尊重供養。不聽謫罰
繫閉其身。乃至奪命。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 瞻蔔華雖萎
 勝於諸餘華
 破戒諸比丘
 猶勝諸外道」



又大集經世尊說偈云。
[002-0019b]


「 剃頭著袈裟
 持戒及毀戒
 天人可供養
 常令無有乏
 如是供養彼
 則為供養我
 若能為敬法
 歸依而剃頭
 身著袈裟服
 說彼是我子
 假使毀禁戒
 猶住不退地
 若有撾打彼
 則為打我身
 若有罵辱彼
 則為罵辱我
 是人心欲滅
 正法大明燈
 為財共鬪諍
 剎利同生瞋」



又十輪經云。譬如過去有王。名曰福德。若人
有犯罪過乃至繫縛。王不欲奪命。將付狂象。
爾時狂象捉其二足欲撲其地。而見此人著
染色衣故。狂象即便安徐置地。不敢損傷。共
對蹲坐以鼻䑛足。而生慈心。族姓子。象是畜
生。見染衣人尚不加惡生於害心。乃至未來
世。有旃陀羅王。見我法中有人出家。堪任法
器。及不成法器。故作逼惱或奪其命。命終之
後必墮阿鼻地獄。


頌曰。


「 騄驥資鞭策
 蘭蕙佇熏風
 至理信難見
 非人孰可通
 輸心仰圓極
 瑩曬入玄中
 總轡超三有
 搏飛上四空
 簪纓猶忽夢
 財利若塵蒙
 高揖謝時俗
 蕭灑出煩籠」


諸經要集卷第二
[002-001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