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386 憨山老人夢遊集--(侍者)福善日 (CBETA)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四十六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徑山雜言



師在徑山。與諸弟子接見。散口而談日出。皆證後
利生最親切者。不宜散落。某生平能領旨。不能記
誦。師言波浪深闊。而某又十日後方起此念。不復
[046-0776c]
能憶全語。始次標目。記其大略。前話并續別開示
者。一一綴入為徑山法話。以便刻施普及。不枉大
師唾沫之慈。澹居師。及大眾。同此一心。


弟子朱鷺記


此一大事。須平實商量。方得受用。第一不得好玄妙。
唇舌波浪。謂之弄精魂。


此事不從參究入者。不得力。不向教上印證者。不得
正知見。不從境緣上打鍊者。亦只是光影門頭事。及
臨逆順八風境界。便被搖奪將去。都透不過。以宗入。
以教印。以日用境緣為驗。但於境上輕脫。無滯著心。
即是用心得力處。能以境緣自勘。亦不必全靠善知
識說話為實法耳。


咬定話頭。不是要明話頭。只借話頭發疑。斬截妄想。
其參究須離話頭處參究。下得疑。方得力。古德云。離
鈎三寸。子何不道。前人志之矣。疑至情識不到。語言
不通時。拶逼極處。迸出些子光影。謂之電光三昧。正
好進步。不得歡喜。若認此為是。則得少為足。貼體都
被者點光覆住。不復能出。過後發出。都被所使矣。八
識中含藏。尚有多生習氣。微細種子忽現前。用力不
得處。須借呪力以消之。


問智識不同處。但最初一念現量即是智。纔轉第二
頭。便是比量落情想矣。又曰黏帶情來底是識。不黏
帶情來底是智。咬住話頭。正是把住情識來路。不起
第二念。
[046-0777a]


參悟亦非甚難事。三個月一住氣。定見下落。第一不
得先存待悟心。纔待悟即為等待他悟。即此便是攔
頭板。則工夫再不得入矣。又曰。者事須是勇猛漢子
做。


利根人多生得夙慧。今生遇緣。當下便了。有不從參
入者。但要保任去。透脫去。如六祖便是其人。鈍根人
如何。只要自肯。鈍根不巧。就從鈍處得力。


咬定話頭。一切時中都用得著。便刀山火聚上去。也
用得著。者便是得定力處。若有絲毫迴避。便全身墮
落矣。


參禪人不得坐在潔白地上。此是千生萬劫陷坑。我
欲為眾說破。故作擔板歌。


教眼宗眼。原無二眼。永明師提宗。全摭教語印入。恐
人一向無義路邊錯下脚。若不得教眼。便落邪見。我
註金剛法華楞伽楞嚴等經書。從情識不到處。沒義
路邊迸出者拈取。却欲以教印宗。學者當自得之。


在東海時。一夕坐入。身世俱空。海印發光。河山震動
境界。得相應慧。有頃悟入楞嚴著緊處。恍然在目。急
點燭書之。手腕不及停。盡五鼓漏。而楞嚴懸鏡已竟
矣。侍者出候。見殘燭在案。訝之。


菩薩全以利生為事。若不透過世閒種種法。則不能
投機利生。


學佛先發大悲心。破我執為主。


舊公案。在今時人以妄想量度。則鍼鋒不對矣。縱會
[046-0777b]
得說得。亦於己分上無力。


動中會易入。靜中入無力。


從外知見入者無力。自性內會入者得力。


問從緣薦得者如何。緣有二。見聞緣有退失。境界緣
無退失。虗實不同故。


眾生欲忍。二乘生忍。菩薩無生忍。佛寂滅忍。


只一佛知見是正。却有菩薩知見。二乘知見。眾生知
見。外道知見。諸皆淆譌。所以世尊種種方便。只要了
一心。入正知見。名佛知見。


了得生滅心寂滅。即了得生死。


如何是向上。祇有箇放下。


祖師語。句句活。學人當實法。則句句死。


日用工夫。只消看破妄念。不被他使。無別用心處。


一切空不下時如何。只了知是假。一切能空。一切能
輕。


菩薩住在極樂。做甚事。我要扯他出來。


念阿彌陀佛句。原同一話頭。今人却便會到西方去
也。


一切是幻。人人曉得。須有主張幻的作用。方不為幻
轉。在海印時。偶想六祖夜半人來斫頭公案。便欲學
其定力。每夜開門習觀想。假若有人來要借頭。便歡
喜捨之。今夜然。明夜亦然。久之覺有定見力在。忽一
夜報盜入。予曰。第呼來。明燭正坐。無怖怯心。其人及
門。乃匍匐不敢入。一長大漢也。予呼謂此閒無所有。
[046-0777c]
命取庫中二百錢與之。若先無主張。便惶遽了也。


住五臺山中。喧聲如百萬鏖戰。無有一息能安者。一
日聽泉極衝激處。頃之忽然不聞。纔舉念。何故又聞。
乃向極沸處坐若干日。坐久之。水聲寂然。自此水聲
不斷。如不聞也。此後安住山中。不復為喧嚷動矣。


在東海時。值 皇太后遣內官齎銀若干至。弗敢拒
也。度不可濫承當。念地方饑荒。可借以普 太后之
施。內官不可。予告以各縣。該地方受施者。造一冊還
報。如之。其後 兩宮聞而大喜。及至被難時。竟得此
一事力。乃知臨財不可苟也。


在嶺南時。人情未熟。崖岸在。不能使人狎。無可親者。
有小孩兒欲近之。輒畏我去。一日學獅子調兒法。勉
自倒身眤狎之。與之果蓏。日狎一日。遂不我畏。自此
人不我避忌。日來親也。


初參謁某總府。持揭庭下。移時不命起去。心解得應
自呼名稟見耶。顧不能出諸口。如千鈞重。無可奈何
時。奮自稱名。某稟見。乃得起去。明日參謁復然。竟一
歲不少假借。旁謂武人。何知破常格待善知識也。最
後約同謁撫院日。總府備一舟。裝齋飯果品。如賓席。
邀請過舟。作禮。揖上坐曰。非我不能假借公。知公有
傲骨。聊以相成也。驩談促膝以別。乃歎宰官中大有
深心人在。何問武耶。


讀書不細心體認。不得其用。予註老子。至天之道其
猶張弓乎。更數日。思其合處不可得。乃從他借一弓
[046-0778a]
并弦。張而懸之壁閒。坐臥視之。又二日。忽悟張字對
弛字說。弓弛時。弣高而有餘。弰下而不足。則無用也。
及張而用之。則抑高舉下。損弣補弰。上下均停。可以
命中。天道全以動為用。主施而不主受。適合之也。重
為輕根二句。亦稽數年。不敢草草解。正當南行之日。
孤坐舟中。情景無聊。輕重靜躁之解。恍然目前。始悟
太上語旨。葢身試之而後見。未可謂紙上陳言無真
味也。故道德一註。歷十三年乃脫稿。非草草也。


予著經。必是凝神入觀。體契佛心。機倪忽自迸出者。
方副之紙。若涉思議。即不中用。


化生儀軌



語曰。聖人不出世。萬古如長夜。故我
本師釋迦文佛。示現王宮。出家雪山。六年苦行。悟道
成佛。於鹿苑說法度生。當佛未出世時。西天外道有
九十六種。各立門庭。皆稱師長。及佛成道說法之時。
諸外道一一歸依出家。為佛弟子。依教修行。證阿羅
漢果。故今靈山一會。一千二百五十餘人。皆是外道
之儔也。當是時也。有信佛者。則歸依佛法。依教奉行。
其不信者。則生驚疑。乃至種種魔害毀謗。墮惡道者。
不可勝數。是知今之佛法未行之地。皆以佛未出世
之時。智愚賢不肖。雖有疑信之不一。是皆不知我
佛出世之本懷。及度生漸次方便之軌則也。故今略
述化生方便之次第。使未聞未信佛法者。知我等為
僧。化生之法門。非是一事一行一門而可入也。故曰。
[046-0778b]
方便有多門。歸源性無二。要之四十九年。皆隨機大
小淺深之序。所謂教不躐等也。幸宜委悉。勿謂常談
一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閒。所謂開示眾生佛之
知見。使其悟入。惟此一事。更無餘事。所云。一大事者。
謂要眾生。知生死為一大事也。佛知見者。乃眾生各
各本有之佛性也。由迷此佛性而成生死。今要出生
死苦。必以悟佛知見為第一義。如此豈非佛為直指
人心。見性成佛。而出世閒。是則禪道悟心一路。不待
達摩西來。然佛特為此事而出世也。爭奈眾生歷劫
以來。貪瞋癡愛。煩惱惡見。迷之已深。不堪頓示悟心
之大法。故將一乘法。分別說三。以此故有三乘漸次
之設。所謂小乘中乘大乘也。至有不堪小乘之法者。
則設五戒十善。為人天善果。且免墮三途地獄餓鬼
畜生之苦。故曰五戒不持。人天路絕。今為佛弟子。遵

佛教。以度生為事業。若不漸次方便。誘引入道。一旦
示之以大法。則反使橫生疑謗。自取三途之苦。是以
醍醐為毒藥矣。乃不善導之過也。故今遵
佛所制。在家善男子名優婆塞。善女人名優婆夷。當
持五戒以修人天善果。在家五戒者。


一不殺生此戒感將來長壽。及如意眷屬和合。現在子孫昌盛之報


二不偷盜凡不與而取。皆名為盜。此戒感來世得大富饒。衣食豐足。所求如意之報


三不邪淫非己妻妾。妄生淫欲。名為邪淫。此戒感來世得妻妾貞良。父慈子孝。眷屬六親
和合之報

[046-0778c]


四不妄語凡言不實。鬬搆兩家。名為妄語。此戒感來世智慧過人。言語真實。聞者皆信。依
教而行之報


五不飲酒酒能昏迷亂性。發狂生禍。為眾惡之本。此戒感未來智慧明達。識見超越之報


右上五戒。乃我
佛出世。初為世閒在家之人。特設此教。令人依戒修
因。則不負此生。免墮惡道。能感來世。不失人身。得長
壽大富子孫。家道豐盛。文明特達之報。凡今高官尊
爵。富厚豐盈。聰明利達之人。皆從修持五戒中來。然
此五戒。即儒門五常。不殺。仁也。不盜。義也。不邪淫。禮
也。不飲酒。智也。不妄語。信也。故佛法有裨
王道者。以五戒化人。則無詞訟。省刑罰。家治而風湻
矣。此吾
佛最先所設。化生之儀也。今世俗之人。不知
佛法。全無好善之心。而返生謗佛謗法謗僧之見。是
自甘愚迷。自取苦趣耳。又有一等之人。雖能喫蔬。而
不知
佛法正修行路。聽從無為外道邪人。不敬
佛祖天地。不孝父母。不燒香禮拜三寶。專一味邪行
邪說。盲盲相引。相聚妄談。以為傳法。全不知有正修
行路。而返謗佛法僧。堅執不化。此乃最愚癡人。是可
憐者。即今奉
詔旨。所當禁者是也。唯願當世高明君子。辯白邪正
是非。凡遇此輩。即當開示。令其捨邪歸正。不但護佛
法。是亦有助於
[046-0779a]
王化也。然學邪學正。總是一念善心。可惜不知是邪
而誤墮。今若知非。又何不捨彼邪徒。而為真正善人。

聖世之良民乎。


右上五戒。乃佛教修人道之因果。又設十善業道。為
人天之因果。所言十善者。


一身三惡業。謂殺。盜。淫。若斷此三惡。則名三善道。


二口四惡業。謂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若斷此四。名
四善道。


三意三惡業。謂貪。瞋。癡。若斷此三。名三善道。


如上十惡。乃常人日用而不知者。今若能斷此十惡。
則名十善。為生天之因。是為純善之人。此十善法。即
儒門正心誠意修身之道也。若果能修此。則現世為
聖為賢。則定感來世生在天宮。受勝妙樂。此萬萬真
實之行。世人何故愚迷不知。而專向邪道為得。豈不
辜負此心哉。


如上五戒十善。乃吾
佛特為世閒在家之人。所設之教。要人依此修因。不
失人天之福。此金口所宣。不妄之談。若不遵此修。總
是邪道。非正行也。總肯苦心修行。都無利益。反增苦
果。是謂以苦捨苦。吾
佛已深痛之矣。今世閒五部六冊之說。乃外道邪人。
妄稱師長。偷竊佛祖言句。雜集世俗鄙俚之言。以惑
愚民。所謂邪道亂真者。即今
[046-0779b]
聖旨所禁。皆此輩也。在家之人。既有好善之心。何不
歸依
三寶。而必墮此邪法。豈智人哉。


又觀今世好善男子。已能歸依
三寶。以自恃世智聰明伶利之見。便生下劣魔心。薄
五戒十善而不為。以好禪為上乘。三業不修。乃以祖
師現成公案。看了幾則。記在胸中。便逞利口。動使機
鋒。當自己妙悟。以此為是。全不知非。又且誹謗大乘
經典。為文字不足取。又笑真修實行之僧為小乘。妄
起種種邪見。全不信有因果罪福。甚至慢佛慢法慢
僧。殊不知自墮愚迷業障坑中。妻子聚首。眾苦熱惱
交煎。且妄指目前是道。如此愚癡之人。是為大可憐
憫者。既有一念向上之心。何不真真實實。做些著落
工夫。所謂說得十分。不若行得一分。如此妄談。譬如
貧人。妄稱帝王。自取誅戮。可不哀哉。奉勸世之善士。
聰明利根。有志出生死者。當自量根器。參禪固是向
上一著。以此乃佛祖專為上上根人說。在諸人試自
點檢。果是上上根人否。果能一一頓悟否。果能當下
便了百劫生死否。如其根非上上。即宜量自己力。專
心修淨土門。回向西方。願生極樂。永捨娑婆之苦。此
一法門。從古修因。僧俗依之出生死者。不可勝數。所
謂萬修萬人去。最是穩穩當當。一毫不錯之大法門
也。祖師云。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以此法門。
全不誤人。若能放下身心。依此修行。所有應行規則。
[046-0779c]
略示於後。


一淨土一門。往往士大夫談說。專為中下根設。殊不
知此門。三根普攝。無機不收。最為廣大。且又簡而易
行。即古之祖師。悟道之後。回心向淨土者不少。如永
明中峰諸大祖師。非一人也。但修行念佛。有上中下
三根不同。故淨土九品。亦因根有別也。


然淨土有三種者。一常寂光土。二實報莊嚴土。三方
便有餘土。此即凡聖同居土。且此三土修因不同。故
所感各別。試略言之。


一常寂光土。即圓覺經所云大光明藏。此中聖凡平
等。依正不分。唯佛法身湛然常寂。乃諸佛所證法身
境界。此唯從上諸祖。一念頓悟法身。妙契同體。入佛
境界者所居。此正上上根人之淨土。豈可輕視為中
下人設也。


二實報莊嚴土。此即二十重華藏世界。乃我
盧舍那佛。曠劫修行。感稱法界量無盡莊嚴之妙土。
即華嚴經所說。重重無盡世界莊嚴者。此乃報身佛
所居。單為十地菩薩。轉大法輪之淨土。即二乘聲聞。
不見不聞。此即法華會上諸授記之人。待多劫修因。
將來所感此中一分之淨土。此殊非尋常易易可到
也。


三方便有餘土。亦名凡聖同居土。此正九品分別。乃
阿彌陀佛之化土也。以華藏世界有二十重。從第一
重有一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下小上大。如倒浮屠。
[046-0780a]
從此以上。倍倍加增。至第十三重。然此娑婆世界。乃
十三重之中心主剎。其極樂土與娑婆正等。從中至
西。花葉邊際。故云過十萬億佛土之外。與娑婆並列
者。以十方佛土。獨有娑婆為穢惡。土石諸山。雜穢充
滿。三途八難。眾苦所聚。名為堪忍。眾生剛強。最難調
化。故我
釋迦文佛。縱以十善化導人天。亦在生死之中。未出
輪迴。若參禪悟心。又難頓悟。故設念佛求生淨土一
門。名橫超三界。以仗
阿彌陀佛因中願力。云十方世界眾生。有能念我名
號。不生我國者。誓不成佛。以仗此願力。凡念佛者。彌
陀定來接引。生彼淨土。故易生耳。然此淨土。開有九
品者。若參禪悟心。未能忘心境者。則生上上品。有念
佛一心不亂者。則生上中品。有參禪未悟。持名精純。
萬行莊嚴。則生上下品。若修萬行。持大乘經。專持名
號。志願往生。則生中三品。有精持五戒十善。專心念
佛。發願回向。不論僧俗。多生下三品。此雖未斷煩惱。
以但得生彼國。見佛聞法。居不退地。永不落三界生
死。從此發願。再來三界度生。則來去自在。不被生死
苦惱羈留。所以永明禪師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
悟是也。此一法門。一生精誠可辦。一得生彼。頓脫生
死。永出輪迴。如此直捷法門。又何患而不修。且薄之
耶。然參禪了生死難。念佛了生死易。只要當人一念
真實肯切苦心耳。從古生淨土者。無量無數。皆世人
[046-0780b]
眼見而不信。又有何法可信耶。今奉勸高明智士。當
信自心。不可謬信邪說也。即在法門中。有禪淨兼修
之士甚多。如永明所說念佛參禪。參禪念佛。所謂有
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將來作佛祖。此
亦最上之行也。與夫妄稱悟道。墮大妄語者。天淵也。


惟夫一切眾生。自迷本有之佛性。墮落三界生死。輪
迴六趣苦難之中。長劫沈淪。不得出離者。皆因貪瞋
癡愛。以資淫殺盜妄諸惡之業。捨身受身。皆以淫欲
而正性命。生生世世。父母妻子六親眷屬。恩愛牽纏。
三界大火所燒。無有一人能免之者。故我
本師釋迦文佛。於常寂光土。興起大悲救苦之心。捨
自性法樂。從兜率。降皇宮。入母胎。捨父母妻子。割斷
世閒深重恩愛。頓棄金輪王位。走入雪山。剃除須髮。
六年凍餓。苦行修持。乃至悟道成佛。此乃是第一箇
為生死出家之樣子也。及成佛後。又遭魔害。受金鎗
馬麥之難。種種堪忍。拌捨身命。受盡無量魔怨之難。
說法四十九年。只是一念慈悲。為度眾生。救令出苦
而已。惟此一事。更無餘事。故靈山會上弟子。一千二
百五十人。皆一時英靈豪傑之士。學佛所行。各各捨
離世閒父母妻子恩愛。依佛修行。了悟恩愛。得出生
死。證阿羅漢果。如阿難為佛之弟。亦隨出家。隨眾受
苦。此乃吾
佛所度弟子出家之榜樣也。佛在世時。投佛出家之
弟子。不知修行之法。故佛因事設戒。令其止惡防非。
[046-0780c]
得正熏修。故初出家者。名為沙彌。則設有十戒。及至
比丘。則設有二百五十戒。女人出家。名比丘尼。則設
有五百大戒。乃至國王大臣宰官居士。與在家出家
四眾人等。進修菩薩大戒。則有梵網經。說十重四十
八輕戒。此諸戒律。乃吾
佛法門之家法也。故云。若人受佛戒。即入諸佛位。若
為僧不受戒者。名為禿賊。盜佛袈裟。裨販如來。非佛
弟子。此為僧奉法之不易也。然佛在世時人壽百歲。
佛當壽百年。以念末法弟子無福。止住世八十年。留
二十年未盡之福。與後世兒孫。故今之弟子。供養四
事。皆受用吾佛白毫光中一分功德。即施主粒米莖
菜。分毫之施利。皆 佛所留之福田。今入在法門為
僧者。竟不知 佛是何人。亦不知己為何事。不知為
何捨父母。棄妻子。剃除須髮。不在俗家而住寺中。亦
不知不耕不織。衣食從何而來。只道是自己有能。化
得施主供養。更不知施主信心。膏血難消。將來拖犁
拽耙。銜鐵負鞍。醻償之苦。此其大家一齊迷悶而不
知者。若是如此受用。有能麤守戒行。持經念佛。守本
分者。猶自可也。況又全不知僧體。不受戒行。縱放身
心。攀緣俗親。出入不忌。不避譏嫌。乃至違法犯禁。全
不知非者。又非一種矣。竟不知為何出家。為何捨俗。
為何剃除鬚髮也。不但不知修行之事。即燒香禮佛。
敬奉三寶之心。絕然忘之。混混一生。醉生夢死。全不
知有出家正修行路。即有見者。返以為非。此為最可
[046-0781a]
憐愍者矣。佛言。三途地獄未是苦。向袈裟下失却人
身。始為苦也。總之不知僧為何物耳。故四十二章經
云。


佛言。汝等比丘。每於晨朝。當自摩頭。若肯自摩頭。則
返省自己。為甚無鬚髮也。以不知佛法出家規矩。故
師不成師。而弟子亦不成為弟子。上下絕分。鳥獸同
羣。但知衣食為急。全不知有生死之事。不怕將來有
三途之苦。世閒以此習俗成風。以為常事。至有離鄉
行脚操方者。亦止知有叢林粥飯。茫不知有佛法禪
道。此又大可憐愍者矣。嗟乎。去聖時遙。法門頹獘。一
至於此。不可救也。雖然。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惟今在
在諸山。豈無英靈豪傑之士哉。每於一方。但有一二
肯發心興起者。自然有轉化之機矣。故今惟望住剎
有志之士。各宜思省回頭。當念生死大事。痛改前非。
發起一念向道之心。發心之初。先要參請善知識。秉
受沙彌十戒。若持十戒無犯。則進比丘二百五十戒。
一一戒條。委細檢點。乃至進受梵網菩薩大戒。以
佛設教。以戒定慧三學為成佛之本。所謂因戒生定。
因定生慧。是為三無漏學。其諸戒相。具載戒經。請自
檢閱。不必細列。既能受戒之後。不論獨居隨眾。定要
半月半月。對佛誦念戒品。有毀犯者。對眾懺悔。改過
自新。則身心清淨。業障消除。乃為出苦之要也。既能
持戒。為修行之本。則當親近佛法。縱不能出門。他方
聽講。亦當自己發心。專一持誦大乘經典。或華嚴法
[046-0781b]
華圓覺楞嚴諸大乘經。以種般若因緣。或有志專修
西方淨土一門。則以念佛為正行。誦大乘經為助行。
六時發願回向。求出生死苦趣。如此方不負出家之
莫大因緣。亦不虗度此生矣。若有上上根人。發心脫
離俗業。操方參請知識。志究己躬下生死大事者。只
須單提一念。更不外求。此又最上一乘之根器。然但
發肯心。定有發明了悟之時。是在各人根器志向何
如耳。如上所說持戒修行誦經念佛。雖不能頓悟自
心。亦不空過時光。亦不負出家之緣耳。若夫悠悠縱
情。至死無成。可不大哀也哉。空過今生。墮落三途。則
將來又不知何時出頭也。


如上所說在家出家修行之法。雖淺深不同。乃我
佛出世。初二十年所說之法也。然佛說法四十九年。
所說之法有三乘。謂小中大。初二十年。但說有教。名
為小乘。謂有三界生死之苦可出。有二乘涅槃可求。
有善道人天因果。有惡業三途之因果。一切諸法皆
是實有。故云四諦之法。諦者。實也。四諦者。乃苦。集。滅。
道。四法也。謂實實有苦可受。集者。貪瞋癡愛煩惱也。
言此煩惱。為諸苦之因。能招苦果。故謂實實有煩惱
之集可斷也。滅者。出三界外二乘偏空涅槃。以出生
死證此涅槃樂。故謂實實有涅槃可證也。道者。乃修
行之方法。乃二乘人所修。厭苦。斷集。慕滅。修道。謂八
背捨。五停心觀。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
法無我。又有總相念別相念等觀。此名小根所修出
[046-0781c]
苦之法也。名小乘教。又有一等根器少利者。名為中
乘。即廣前四諦。說十二因緣之法。謂無明緣行。行緣
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
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是名十
二有支。此十二支。該三世因果。謂過去二支因。乃無
明行。現在五支果。乃識至受。現在三支因。謂愛取有。
未來二支果。謂生老死憂悲苦惱。緣者。引也。謂三世
輪迴因果。相緣引而有也。以中根人。觀此十二因緣。
有流轉還滅二門。謂從無明至老死等。為流轉門。若
無明滅。則十二有支齊滅。為還滅門。逆順觀之。則悟
無生。證辟支佛獨覺之果。為中乘之法也。此二乘法。
說二十年。以根機鈍劣。不堪受大。故為權耳。從此二
十年後。機漸通泰。方說大乘菩薩。所修六度之法。所
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此六乃大乘菩薩
所修。名為大乘。若修此六度。單為下度眾生。上求佛
果。此六度法。以般若為主。故佛第二時說般若經。有
二十二年。其經最多。來此方者。有八部般若。共六百
卷。此經純談般若真空智慧。破前二乘生死涅槃之
有見。廣說六度。乃至四諦十二因緣等法。皆以般若
真空為極則。淘汰前執有之見。即如金剛心經。皆般
若之宗極也。以前二乘所執之空。乃偏空。所謂斷滅
之空。今此般若。乃實相真空。以佛說空假中三觀。乃
成佛之妙門。惟此般若經一部。單說一空觀。故為入
大乘之初門。為菩薩修行之妙法。梵語般若。此云智
[046-0782a]
慧。故菩薩利生。以智慧為首。所謂無慧方便縛。有慧
方便解。然此空觀一門。雖載八部般若之中。其實捷
要。只在心經一十四行。業已該盡。心經一卷。又單在
照見五蘊皆空一句。已盡其義。此一句之中。若下手
做工夫。又只在照之一字而已。此最簡最要之法門。
然禪門修行。最初用心工夫。只一照字。即此一字法
門。在吾佛直待三十年方說。以此看來。修心之法。豈
是尋常凡夫易說易行哉。此一字法門。是謂教菩薩。
乃大乘之法也。惟
佛出世本懷。直是要令一切眾生成佛。更無別事。即
四十九年所說一代時教。今為一大藏經。總是學成
佛之法門。成佛之方便。雖有六度萬行。種種多門。正
意只是三觀為成佛之本。三觀者。乃空。假。中道。三觀
也。一代教中。總只說箇三觀。若從前來說到般若。方
纔說了空觀一門。以此故知法不易說。亦不易入也。
然般若會上。其在會聞法二乘之人。皆以般若非己
智分。全不餐采。況親受佛教。三十年。尚且不信不入。
如今惡業凡夫。口口談空。妄說空法。無佛無祖。無修
無證。便自稱為上上根人。豈非大妄誕人也。惟佛已
說般若真空觀。然後纔說假觀。此一觀門。所說之經
乃解深密經。所說唯識法門。所謂迷如來藏。名阿賴
耶識。依此賴耶。具有三分。變起根身器界。一切山河
大地眾生。世界之假法。乃唯識所變之影。如鏡中像。
如水中月。有而不實。故名為假。問曰。然佛因何而說
[046-0782b]
假觀耶。答曰。由前二乘之人。執涅槃以為實有。是墮
偏空。故佛說般若真空。以破執有之見。故令觀般若
實相真空。又有一類樂空增勝菩薩。執但空而不能
涉有。不肯度生。故佛說一切眾生身心世界。皆唯識
變現。全是假法。以此唯識法門。和會空有。要顯即空
之有。即有之空。直觀唯識以證真如。此乃教前菩薩
出空入假度生之法門也。故此一觀門。在經有深密
密嚴等經。當說此經時。在菩薩大根。已能信受。其小
根二乘。畢竟不敢入俗利生。故佛說維摩一經。以淨
名居士示現處俗。有妻子眷屬。假託問疾因緣。與文
殊對談不二法門。以呵斥二乘。激發入俗度生之心。
其教名為彈偏斥小。歎大[〦/口*丞-一/衣]圓。為小不思議法門。以
祛二乘狹劣之見。此乃吾
佛深慈大悲。為小根人種種方便權巧。引入大乘之
意也。是知菩薩涉俗利生之事。誠非小根劣檞之所
能堪。已經四十餘年教化之功。尚費如此方便神力。
如今現在五濁。煩惱生死苦海之人。口口談空。談禪
說道。動以向上一著為己任。蔑視正法。不懼因果。不
知揣己。妄自狂誕之如此耶。以觀吾
佛利生之方便權巧。費了多少苦心。不敢輕易說教
人成佛一字。今人動說超佛越祖。非妄而何。可不懼
哉。


唯吾
佛出世說法四十九年。所集諸經。有一大藏。始終只
[046-0782c]
說了八箇字。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從初至此。已
經四十年。才說破萬法唯識一句之義。然猶未敢顯
示唯心之旨。以唯心乃萬法之極則也。從上以來。諸
大弟子已聞唯識法門。故此以後。乃說楞伽經。顯示
三界唯心法門。直欲令人悟此一心。以為極則。若攝
前二空假。泯絕二諦。總歸一心。然後圓滿一心。融歸
中道。為理究竟。故楞伽經云。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
者。名如來藏。謂識藏。即如來藏。非空非有。直指一心。
離名絕相。泯絕聖凡。不屬修證階差。頓觀藏性。名為
自覺聖智境界。直離一切攀緣妄心。但了妄想無性。
即悟無生。是為頓教法門。達摩祖師。傳二祖可大師。
以此經為心印。故此經獨被上上根人。其二乘絕分。
祖師門下。故初學參禪。要離心意識參。離妄想境界
求。出凡聖路學。是乃純以此經為宗極也。此教乃說
一心之極則。已經四十餘年。多方開示。歷過多少法
門。今方說此經。小根尚爾絕分。而今之僧俗。教眼未
明。修行無路。盲然無知。自己心中妄想攀緣。全然不
知起滅頭數。日夜未嘗一念清涼。即以向上離心意
識一著。以為己任。話頭亦未夢見。便開大口說禪。其
自欺之心何如哉。可謂大無慚愧人也。可不懼哉。且
今不但俗人無知妄談。即吾法門後學僧徒。全未聞
佛教修心法門。全不知用心工夫。但只妄想幾時。全
無正見。便稱悟道。自以為足。此又誰之欺。誰之誤耶。
戒之戒之。慎之慎之。在
[046-0783a]
佛過此四十年後。方示一心法門。足見法不易說。不
易修。不易悟也。


唯吾
佛世尊。特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世閒。一大事者。所
謂眾生佛之知見也。以眾生本具佛之知見。今迷之
而為妄想生死之知見。歷劫以來。迷而不知。譬如窮
子持珠作丐。枉受辛勤。故佛興同體大悲。特特出世
而為開示。眾生本有佛之知見。使其悟入。猶如指示
窮子衣裏之珠。令其自知得受用耳。然佛知見者。即
是楞伽所說一心。名自覺聖智是也。一向不敢頓說。
以觀眾生根鈍。不堪受此法故。久默斯要。不務速說。
直至四十年後。多方淘汰。根機已熟。且化緣將畢。故
說楞伽經。示一心法門。以為顯理究竟。此後即說法
華經。示諸法實相。以顯事究竟。此佛說法之次第也。
以理事究竟。方盡一心之極則。故諸二乘人。到此始
信佛心決定不疑。亦悟各各自己本有佛性。一向不
失。譬如窮子。久逃他國。今始歸來見父。亦信父家業。
原是己有。心相體信。堪紹家業。故長者委付。嘗謂此
法華一經。如長者委付家業之囑書。乃佛利生究竟
之本懷。故佛謂諸弟子。一一授記。將來必定成佛。且
云。凡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此一大事因緣已畢。故
為終教。過此不久。即入涅槃。然在法華一時。已盡吾
佛出世利生之本懷。至於涅槃一經。顯佛性義。以收
法華未盡之機。以破前來弟子未盡之疑。以佛說凡
[046-0783b]
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此恐弟子前聞闡提無信之
人。不許成佛。於此生疑。故此經說闡提亦有佛性。故
假廣額屠兒。放下屠刀便作佛事。此則的信。凡有知
者。畢竟成佛。決定無疑。如此方盡如來出世一番。化
利眾生之能事。至此已畢。故此即入涅槃也。如上所
說。乃吾
佛出世一代始終化生之儀軌。漸次修因之法門。雖
觀眾生本有佛性。各各具足。無不願成佛者。但以煩
惱障厚。罪業根深。不堪頓示大法。故將一乘法。分別
說三。此乃一乘三乘之所由設也。故楞伽以前。乃三
乘之權教。楞伽法華。乃一乘之實教。故天台判為開
權顯實之教。是知四十年前所說。皆為權設故。為根
機不等故也。


此上所說。頓漸不一。通為教義。然楞伽頓示一心為
如來清淨禪。而教豈非禪宗也。至若
世尊自云。我四十九年未說一字。末後拈花示眾。人
天百萬。罔然不知。獨迦葉一人。破顏微笑。


世尊乃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用付於汝是為
教外別傳之旨。從此二傳阿難。以至西天四七。東土
二三。達摩西來。目為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
成佛。謂之單傳法門。故自曹溪以下。二派五宗。傳燈
所載千七百人。皆悟心大士。凡有言句稱為公案。以
禪本離言。但留此一言半句。為心印之證據。如世公
庭之案牘。非是要人以此為實法。口耳流布。以當自
[046-0783c]
己之玄妙知見也。然吾
佛業已說了一大藏教。至若一心法門。何所不具。而
必以拈花為心要者。以一心之旨。離言說相。離名字
相。離心緣相。以從前聞者雖悟本心。然有未能離相。
故假末後拈花。為遣執言說之習氣。乃治執名言之
病。以此為金篦耳。今人不知教禪一心之旨。乃吾
佛化度眾生之方便。各人妄執一端。以為必當。故執
教者非禪。執禪者非教。然執教非禪者。固已自誤。而
執禪非教者。又誤之更甚也。以執禪者。執愚自是。妄
認己見。以為自誤。非毀大乘了義為文字。以致究竟
無成。更可憐者。觀今末法之世。講席已微。無大師匠。
故伶俐少年。無多聞慧。至有志向上參禪。又無決定
久遠之志。以無明眼知識。但只循情欺狂。以致誤墮
者多。此可大為流涕者也。且又有僧徒。妄自以為悟
道者。誑惑世俗愚夫。貪求供養。有歸依者。即開示參
禪。為向上一著。有信之者。話頭未熟。妄想縱橫熱沸。
便以印正。以為有悟八處。以致誤墮邪見。如此。為害
更甚。此尤不可不知懼而自省也。愚見不是不要參
禪但說參之不真。又無久遠決定之志。妄自為悟。誤
人甚多。愚意假若看教。不能參禪。與參禪之無決定
者。總不若專心淨業。且不空過一生也。智者自能鑒
之。請各自思。幸無自欺自誤為望。


竊觀宰官士大夫。參禪了悟者。從古不少。歷歷傳燈
所載。非一人也。今世宰官中。有志外護法門。多以參
[046-0784a]
禪為向上者。此不比尋常一概。固自有說。葢昔有法
門參禪之士。未大悟徹。即發願護持佛法者。亦有諸
祖有大願力度生。及菩薩示現救世者。亦有昔在僧
中參究未透。而以習業牽引。故今出世者。雖在俗諦
塵勞之中。而宿習一念般若種子。光明透露。不能自
掩。故發為文章功名事業。以為外護法門者。種種方
便。作用不同。其行門亦非一種。有專向上者。有專功
行者。有建立
三寶證願護法者。有單為自己生死者。有發而為忠
孝者。種種所行。皆菩薩道。不可以僧中行門。一概視
之。然在僧中不知禪教二宗。亦有苦行頭陀者。亦有
專修淨業者。亦有真實行門者。亦有隨緣佛事助揚
法門者。亦有持誦書寫經典為求行門者。此皆在佛
白毫光中。種種因緣而求佛道者。亦不可以一概而
取。故宰官中凡有護法深心者。但取僧中一行為得。
亦不必定要箇箇參禪。方為正行耳。然參禪雖妙。其
實非小根所能。然在
佛世。人天百萬。獨迦葉一人。達摩西來。只得二祖。黃
梅七百餘人。唯六祖一人印心。豈細事哉。若在僧中。
但有一行。可以為法門正事。可以教化眾生。即是菩
薩。故曰。種種所行。皆菩薩道。苟一事可取。則已超乘
粥飯常流。空過時光者萬萬矣。所謂短中取長。則無
棄人。長中取短。則無全人。自古世出世閒。全人之難
得也。如上葛藤乃至
[046-0784b]
佛化生儀軌之次第。在佛豈不要人頓悟自心。當下
成佛。但眾生根鈍。不得不施權接引耳。古人云。僧徒
不能了悟自心。且於教法留心。時光亦不空過。予則
謂今之僧徒。縱不能參禪看教。有能持戒誦經作福
護法者。亦說勝尋常魔種萬萬矣。在居士中。但能持
齋念佛助揚三寶者。皆真實行也。是在諸佛之所望
也。顧諸方高明達士。當自信之。慎無以愚言為妄也。


化儀之餘



示宜華眾道人



老人於癸丑冬日。自[奧-釆+米-大+ㄎ]東杖䇿來南嶽。道經宜章。善
男子鄺紹楨等二十餘輩。迎老人於經堂。殷勤頂禮
而作供養。求請開示。略說法要。一宿而行。既而老人
隱寓靈湖蘭若。建諷誦。


華嚴道場。乙卯夏六月。紹楨等遠來瞻禮。正值老人
為眾講說金剛般若。隨喜聽聞。大生歡喜。拈香請示。
在家修行捷要。老人因示之曰。宜章當深山僻地。無
善知識經過。在家善信雖多。未聞正法。今眾等各宜
精持五戒。以為正行。此五戒者。乃吾 佛專為在家
善男子說。此五戒。即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也。故曰。
五戒不持。人天路絕。是故在家善士。應當奉持。既持
五戒。不可聽信邪師邪教。妄說法空。撥無因果。斷滅
佛種。造地獄業。只當專依 佛教。修西方淨土法門
一味。以念佛為正行。然淨土一門。接引眾生。利益最
廣。古今念佛得往生者甚多。但以專精為主。不是一
[046-0784c]
月一兩會。念佛幾千聲。如此便作正行也。第一要發
心。深厭娑婆是苦。志求捨離。存想西方淨土。蓮花化
生。念念定要往生彼國。親見 彌陀。以為本願。每日
早晚要刻定功課。或持金剛經。或持彌陀經。或持往
生呪。定要念佛。回向西方發願往生。以此為定規。二
六時中。無論閒忙動靜。將一聲阿彌陀佛。持在心中。
念念不忘。心心不斷。乃至睡夢之中。亦不忘失。如此
打成一片。無有閒斷。名為一行三昧。此念純熟。一切
境緣不被打斷。開眼合眼。一聲阿彌陀佛。明明現前。
將一切世閒父母妻子。種種恩愛妄想業念。都被一
聲佛號消磨清淨。如此即得自心清淨。經云。心淨則
佛土淨。如此念佛。如此用心。念到臨命終時。單單只
有一聲阿彌陀佛現在目前。一心不亂。自然得見阿
彌陀佛親來接引。一念之頃。即得往生淨土。從此即
得永脫生死之苦。高登極樂。蓮華化生。便是一生念
佛之效驗也。如此精專。若不往生。則諸佛墮妄語矣。
若是悠悠歲月。口說念佛。心無實行。是為自瞞自欺。
豈有效驗之時耶。善男子等。既發信心。當行實行。萬
勿自欺。


涌泉寺湖心寺十二時念佛規制



佛說眾生生死。長時以積日夜。以至劫數輪轉。不休
不息。由念念妄想攀緣。曾無一念之蹔已者。以妄想
不斷。故生死無窮。長劫迅輪。無蹔停寢。職此之由也。
佛說種種制心之法。皆止輪之墊耳。法門雖多。以眾
[046-0785a]
生垢重識昏。難以攝入。故唯念佛一門。最為捷要。所
謂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以眾生一切妄見。
皆屬生死。獨許見佛之見。為出生死法。然見佛必從
憶念而至。妄念日夜無閒斷時。特以念佛斷之。此遠
公之匡山蓮社。六時刻漏所由作也。是時社中百二
十人。稱高賢十八而已。斯則真實念佛者。又不多得。
今之視念佛為末品。豈真知也哉。近代唯牛山以念
佛為行。且以煉魔為名。則苦於鉗錘太緊。雖日夜不
斷。歲止三冬。而人非一律。亦難於長久。頃雲棲力主
念佛。雖日以四時。然於夜有睡眠。又費呼喚警醒。法
欠微密。今法師佛石玄津。各發心以十二時為請。此
法固綿密。而動靜飲食。似難歸一。若調理有度。設法
得宜。此又古今之良規也。請益老人。因為剏立規制
庶事不繁。而人心一致。此乃微密妙行也。乃為之制。
條牒如左。凡念佛會建立。隨人隨願。廣狹不一。若力
大則堂多。力微則堂一。人亦如之。但人不論多少。均
派六班。晝夜班各二時。照香輪流。出班禮誦。行道懺
悔。而餘皆靜坐。隨聞默念。或習觀門。願者隨之。此則
靜多動少。不繁不亂。而佛聲不斷。則妄想不生。如相
呼相喚。不昏不散。入則動靜一如。自他不二。寤寐恒
常。此則不起於座。頓見彌陀。是為第一如意妙行。至
若飲食。亦宜如法調之。務使內外一如。則人我兩忘。
是非俱泯。而道場之安恬寂漠。亦無如此之妙者。老
人深思此法。愧脚跟未措。尚未遂心。故特示之。代為
[046-0785b]
前驅。他日觀聽者眾。必處處建立。而淨土將徧震旦
矣。是有望焉。


宗鏡堂結修證道場約語



佛說一大藏教。備列眾行。總歸修證。以為究竟。所謂
依一心以建立萬行。以萬行還證一心。故云。無不從
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原夫法界。不屬迷悟聖
凡。良由無明不覺。迷此一心。從迷積迷。造種種業。自
取輪迴生死之苦。所言修證者。但以淨除自心之三
障。復還自心之本體。故名為證。非離修外別有證也。
是以佛祖教人修行之訣必先了悟一心。淨除三障。
以心難悟。故設觀以通之。障難除故設懺以淨之。即
華嚴法界圓宗。尊普賢為毗盧長子。而十種願王。以
懺悔業障。為前列也。是以從昔以來。若天台親悟法
華三昧。猶尊懺法為妙行。設有儀軌。即永明大師。乃
淨土中人。尚謹遵而力行之。況其他乎。嗟哉末法。去
聖逾遠。眾生垢重。積迷逾深。既無了悟參究之功。又
乏懺摩悔罪之行。將何法可望出生死乎。唯永明大
師。鎔一大藏。歸唯心之旨。著書百卷。名曰宗鏡。至今
堂存淨慈。其書廣明一心。如揭日月於中天。朗萬法
之幽邃。學者苟能親習。則徹見自心。不竢更悟。證入
之要。無出此矣。大師生平自行。日課誦念法華經一
萬部。秉天台法華懺儀。依法修持。率以為常。故現住
世時。則冥府帝君。圖其像以瞻禮之。以其行超生死
實證唯心者。乃其人也。今也。其書現行。堂具存。孰能
[046-0785c]
過而問焉者乎。茲玄津壑法師。乃其的嗣。自幼出家。
於其寺薙髮之日。即問大師之名。何如人。遂發心願
禮其塔。是豈往曾親近為侍者乎。大師塔已湮。堂已
圮。公能力起而[懨-猒+火]復之。大師之眉光。復放於山川草
木之閒者。非無因也。今諸緣小集。公願暢明宗鏡之
旨。精懺悔修證之業。將結真實法侶一十二人。效圓
覺之軌。則誓為長期。歲分四時。每時撥二十一日。為
懺法。遵法華懺儀。餘則日披宗鏡錄。了悟唯心。疑則
為眾發明的旨。不假枝葉。但取直捷為本參。冀其實
證。其以入期之眾為表率。將引本山弟子為禪雛。調
其羽翼。雙舉飛騰。法性空遠。登覺天而朗慧日。在斯
舉矣。其結制規約。因事施設。務簡而易行。真而無偽。
以踐實地。然四事所需。力不自持。以安居不能效如
來逐日行乞之軌。又不敢覬天人送供之儀。而覈名
取實。發心供給。則有望於發心之檀越。今有居士譚
孟恂力任先登。則一切有緣。靡不歡呼響應矣。以諸
法從緣生。佛種從緣起。是則今日之緣雖近。而成佛
之遠蹈。實借此為最初之方便也。諸人聞而歡喜。遂
破其端。則究竟之果。是在諸同緣。同行。同事。同心。一
發勇猛之力耳。若以世閒生死之心。而易出世之心。
以滋罪之財。而養定慧之命。諸有智者。何慮而不為
耶。苟生一念疑心。則當面錯過百千萬劫矣。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四十六
[046-078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