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64 攝大乘論釋-唐-世親菩薩 (TKD)


[17-0108a]


論曰復次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
遍計所執自性顯現而非稱體由名
前覺無稱體相違故由名有衆多多
體相違故由名不決定雜體相違故
此中有二頌
由名前覺無多名不決定成稱體多體
雜體相違故法無而可得无染而有淨
應知如幻等亦復似虛空
釋曰如依他起自性遍計所執分雖
顯現可得而非稱彼體爲顯此義故
說由名前覺無稱體相違故等若依
他起遍計所執同一相者應不待名
於義覺轉如執有甁若離甁名於甁
義中无有甁覺若此甁名與彼甁義
同一相者甁覺應轉以非一相是故
不轉由此名義若體相稱則成相違
此中安立名爲依佛起義爲遍計所
執以依他起由名勢力成所遍計故
[17-0108b]
又於一義有衆多名若名與義同一
相者義應如名亦有多種若爾此義
應成多體一義多體則成相違是故
兩性若同一相則成第二相違過失
又名不決定以一瞿聲於九義轉若
執名義同一相者多義相違應同一
體則成第三相違過失由執牛等非
一相義同一性故初一伽他重顯此
義於中成者顯依他起遍計所執非
一義成法無而可得等者此一伽他
以幻等喻開悟弟子弟子有二相違
疑問云何法無而現可得云何无染
而有清淨此中兩喻釋此疑問如幻
等者譬如幻象實無所有而現可得
應知此中義亦如是雖現可得而非
實有似虛空者譬如虛空雖非雲等
所能染汙差清淨故而離彼時說名清
淨當知諸法亦復如是雖實無染性
清淨故然客障垢得滅離時說名清
淨論曰復次何故如所顯現實無所
有而依他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无
所有此若無者圓成實自性亦無所
有此若無者則一切皆无若依他起
及攝大乘論釋苐五卷苐二張

[17-0108c]
圓成實自性無有應成无有染淨過
失旣現可得雜染清淨是故不應一
切皆無此中有頌
若无依他起圓成實亦無一切種若无
恒時無染淨
釋曰若依他起如所可得不如是有
旣爾何不一切一切都無所有此若
無者圓成實性亦應无有何以故由
有雜染清淨有故若二倶無則一切
種皆無所有今當顯此非都无有有
謗雜染清淨過故雜染清淨旣現可
得故此二性倶非不有若執爲無則
撥現有雜染清淨言無所有
論曰諸佛世尊於大乘中說方廣教
彼教中言云何應知遍計所執自性
應知異門說無所有云何應知依他
起自性應知譬如幻炎夢像光影谷
響水月變化云何應知圓成實自性
應知宣說四清淨法何等名爲四清
淨法一者自性清淨謂眞如空實際
無相勝義法界二者離垢清淨謂卽
此離一切障垢三者得此道清淨謂
一切菩提分法波羅蜜多等四者生
攝大乘論釋苐五卷苐三張敬
[17-0109a]
此境清淨謂諸大乘妙正法教由此
法教清淨緣故非遍計所執自性最
淨法界等流性故非依他起自性如
是四法捻攝一切清淨法盡此中有
二頌
幻等說於生說無計所執若說四清淨
是謂圓成實自性與離垢清淨道所緣
一切清淨法皆四相所攝
釋曰自性清淨者謂此自性本來清
淨卽是眞如自性實有一切有情平
等共相由有此故說一切法有如來藏
離垢清淨者卽此眞如遠離煩惱所
知障垢卽由如是清淨眞如顯成諸
佛得此道清淨者謂能得此眞如聖
道卽是清淨謂念住等菩提分法及
以一切波羅蜜多生此境清淨者生
此能證菩提分法所緣境界生此境
界卽是清淨故名生此境清淨卽契
經等十二分教何以故若此聖教是
遍計所執應成雜染因若是依他起
應成虛妄最淨法界等流性故非是
虛妄旣離二自性故成圓成實又此
四種於大乘中隨說一種應知是攝
大乘論釋第五卷第四張敬
[17-0109b]
說圓成實性於中初二無有變異圓
成實故名圓成實後之二種無有顚
倒圓成實故名圓成實後伽他中具
頌此義幻等說於生者謂依他起此
中名生若於是處說一切法譬如幻
事乃至變化應知此說依他起性說
無計所執者若於是處說无有色乃
至說無一切諸法應知此說遍計所
執性
論曰復次何緣如經所說於依他起
自性說幻等喻於依他起自性爲除
他虛妄疑故他復云何於依他起自
性有虛妄疑由他於此有如是疑云
何實無有義而成所行境界爲除此
疑說幻西喻云何无義心心法轉爲
除此疑說陽炎喻云何無義有愛非
愛受用差別爲除此疑說所夢喻云
何無義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而
生爲除此疑說影像喻云何无義種
種識轉爲除此疑說光影喻云何無
義種種戲論言說而轉爲除此疑說
谷嚮喻云何无義而有實取諸三摩
地所行境轉爲除此疑說水月喻云
攝大乘論釋苐五卷苐五張敬
[17-0109c]
何無義有諸菩薩无顚倒心爲辦有
情諸利樂事故思受生爲除此疑說
變化喻
釋曰爲此義故於依他起說幻等喻
今當顯示此中虛妄疑者謂於虛妄
依他起性所有諸疑爲除此疑說幻
等喻顯依他起若實無義云何成境
爲治此疑說幻事喻顯依他起譬如
幻象雖無實義而成境界義亦如是
他復生疑若无有義卽無所緣諸心
心法云何而轉爲除此疑說陽炎喻
顯依他起此中陽炎譬心心法水喻
於義譬如陽炎有動搖故雖無有義
而生水覺諸心心法亦復如是由動
搖故雖無有義而生義覺是諸愚夫
於此復疑若无有義諸愛非愛受用
差別云何可得爲除此疑說所夢喻
顯依他起如於夢中雖无實義而見
種種愛與非愛受用差別現前可得
此亦如是於此復疑淨不淨業義旣
實無愛非愛果義云何起爲除此疑
說影像喻顯依他起譬如影像實无
有義卽於本質起影像覺然影像義
攝大乘論釋第五卷第六張敬
[17-0110a]
無別可得此亦如是應知雖无愛與
非愛眞實果義而現可得於此復疑
若無有義云何得有種種識轉爲除
此疑說光影喻顯依他起如弄影
有其種種光影可得雖有多種光影
可得而光影義實無所有識亦如是
无種種義而有種種義現可得於此
復疑若無有義无量品類戲論言說
云何而轉爲除此疑說谷響喻顯依
他起譬如谷響雖無有義而現可得
戲論言說亦復如是雖无實義而現
可得於此復疑若無有義云何世間
定心心法有義可得由說定心能如
實知如實見故爲除此疑說水月喻
顯依他起譬如水月其義實無由水
潤滑澄清性故而現可得定心亦爾
所緣境義雖實无有而現可得水喻
其定以是潤滑澄清性故於此復疑
若有情義實無所有云何證眞諸菩
薩等作彼利樂覺慧爲先彼彼趣中
攝受自體爲除此疑說變化喻顯依
他起譬如變化實無有義由化者力
一切事成非變化義而不可得應知
攝大乘論釋苐五卷苐七張敬
[17-0110b]
此中亦復如是所受自體其義雖无
而有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所受
自體義現可得
復有別義世尊意說幻等八喻今當
顯示此中幻喻爲除眼等六種内處
應知顯示眼等六處譬如幻象雖實
非有而現可得說陽炎喻爲除器世
間由彼大故於陽炎中實無有水動
搖力故似水可得說所夢喻爲除色
等所受用境顯如所夢色等實无而
能爲因起愛非愛受用差別說影像
喻爲除身業果顯善不善身業爲緣
而有餘色影像生起說谷嚮喻爲除
語業果顯語業因感語業果猶如谷
嚮意業三種一非等引地二等引地
三聞種類說光影喻爲除非等引地
諸意業果顯此意業所得諸果猶如
光影說水月喻爲除等引地諸意業
果顯等引地諸意業果猶如水月說
變化喻爲除聞種類意業聞種類者
卽是聞思之所熏習此卽顯示聞種
類意差別而轉猶如變化
論曰世尊依何密意於梵問經中說
攝大乘論釋苐五卷苐八張敬
[17-0110c]
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於依他起
自性中依遍計所執自性及圓成實
自性生死涅槃無差別密意何以故
卽此依他起自性由遍計所執分
成生死由圓成實分成涅槃
故釋曰如是三種自性相法所說契
經悉皆隨順今當顯示世尊依何密
意於梵問經中說如來不得生死不得
涅槃者問於依他起自性中依遍計
所執自性及圓成實自性生死涅槃
無差別密意者答次當廣釋依他起
自性非定生死由圓成實分成涅槃
故亦非定涅槃由遍計所執分成生
死故是故不可定說一性由此自性
若得一分餘分不異依此意趣於彼經
中說如來不得生死不得涅槃論曰
阿毗逵磨大乘經中薄伽梵說法有
三種一雜染分二清淨分三彼二分
依何密意作如是說於依他起自性
中遍計所執自性是雜染分圓成實
自性是清淨分卽依他起是彼二分
依此密意作如是說於此義中以何
喻顯以金土藏爲喻顯示譬如世間
攝大乘論釋苐五卷苐九張敬
[17-0111a]
金土藏中三法可得一地界時土三
於地界中土非實有而現可得金
是實有而不可得火燒錬時土相不
現金相顯現又此地界土顯現時虛
妄顯現金顯現時眞實顯現是故地
界是彼二分識亦如是無分别智火
未燒時於此識中所有虛妄遍計所
執自性顯現所有眞實圓成實自性
不顯現此識若爲無分別智火所燒
時於此識中所有眞實圓成實自性
顯現所有虛妄遍計所執自性不顯
現是故此虛妄分別識依他起自性
有彼二分如金土藏中所有地界
釋曰阿毗逵磨大乘經中由此密
意說有三法一雜染分謂遍計所執
自性是雜染故二清淨分謂圓成實
自性是清淨故三彼二分謂依他起
自性通彼二故爲顯此義以金土藏
爲其譬喻此中藏者是彼種子言地
界者是堅硬性土之與金是所造色
於此喻中三法可得謂此藏中先時
有土相貌顯現後時金相方乃可得
爲顯金相後方可得說火燒錬後可
得攝大乘論釋苐五卷苐十張

[17-0111b]
故金眞實有
論曰世尊有處說一切法常有處說
一切法無常有處說一切法非常非
元常依何密意作如是說謂依他起
自性由圓成實性分是常由遍計所
執性分是無常由彼二分非常非無
常依此密意作如是說如常无常無
二如是苦樂无二淨不淨無二空不
空無二我无我無二寂靜不最靜无
二有自性無自性无二生不生無二
滅不滅无二本來寂靜非本來寂靜
無二自性涅槃非自性涅槃無二生
死涅槃無二亦爾如是等差別一切
諸佛密意語言由三自性應隨決了
如前說常無常等門此中有多頌
如法實不有如現非一種非法非非法
故說無二義依一分開顯或有或非有
依二分說言非有非非有如顯現非有
是故說爲无由如是顯現是故說爲有
自然自體無自性不堅住如執取不有
故許无自性由無性故成後後所依止
無生滅本寂自性般涅槃
釋曰伽他義中如法實不有如現非
攝大乘論釋苐五卷苐十一張敬
[17-0111c]
一種者如其次第釋非法非非法因
緣由實不有故非法由現非一種故
非非法以非法非非法故說無二義
依一分者謂依一邊開顯者說示也
或有或非有者或是有性或是無性
依二分說言非有非非有者取依他
起具二分性說爲非有及非非有如
顯現非有者如現所得不如是有是
故說爲無者由此義故說之爲無由
如是顯現者由唯似有相貌顯現是
故說爲有者卽由此義說之爲有說
一切法無自性意今當顯示自然无
者由一切法無離衆緣自然有性是
名一種無自性意自體无者由法滅
巳不復更生故无自性此復一種無
自性意自性不堅住者由法纔生一
刹那後無力能住故无自性如是諸法无自性理與
聲聞共如執取不有故許無自性者
此无自性不共聲聞以如愚
夫所取遍計所執自性不如是有由
此意故依大乘理說一切法皆無自
性由無性故成者由一切法无自性
故無生滅等皆得成就所以攝大乘論
釋苐五卷苐十二張敬
[17-0112a]
者何由無自性故无有生由無生故
亦无有滅無生滅故本來寂靜本寂
靜故自性涅槃後後所依止者是後
後因此而得有義
論曰復有四種意趣四種秘密一切
佛言應隨決了四意趣者一平等意
趣謂如說言我昔曾於彼時彼分卽
名勝觀正等覺者二別時意趣謂如
說言若誦多寶如來名者便於無上
正等菩提巳得決定又如說言由唯
發願便得徃生極樂世界三別義意趣
謂如說言若巳逢事爾所殑伽河沙
等佛於大乘法方能解義四補特伽
羅意樂意趣謂如爲一補特伽羅先
讃布施後還毁呰如於布施如是尸
羅及一分修當知亦爾如是名爲四
種意趣四秘密者一令入秘密謂聲
聞乘中或大乘中依世俗諦理說有
補特伽羅及有諸法自性差別二相
秘密謂於是處說諸法相顯三自性
三對治秘密謂於是處說行對治八
萬四千四轉變秘密謂於是處以其
別義諸言諸字卽顯別義如有頌言
攝大乘論釋苐五卷苐十三張敬
[17-0112b]
覺不堅爲堅善住於顚倒極煩惱所惱得最上菩提釋曰意趣秘密有差別者謂佛世尊先緣此事後爲他說是名意趣由此決定令入聖教是名秘密平等意趣者謂如有人取相似法說如是言彼卽是我世尊亦爾平等法身置在心中說言我昔曾於彼等非彼昔時毗鉢尸佛卽是今曰釋迦牟尼
依平等義所
起意趣作如是說別時意趣者謂此
意趣令嬾惰者由彼彼因於彼彼法
精勤修習彼彼善根皆得増長此中
意趣顯誦多寶如來名因是昇進因
非唯誦名便於無上正等菩提巳得
決定如有說言由一金錢得千金錢
豈於一日意在別時由一金錢是得
千因故作此說此亦如是由唯發願
便得徃生極樂世界當知亦爾別義
意趣中於大乘法方能解義者謂於
三種自性義理自證其相若但解了
隨名言義是佛意者愚夫於此亦應
解了故知此中言解義者意在證解
要由過去逢事多佛補特伽羅攝大乘論釋苐五卷苐十四張敬
[17-0112c]
意樂意趣者謂如爲一先讃布施後
還毁呰此中意者先多慳悋爲讃布
施後樂行施還復毁呰令修勝行若
無此意於一施中先讃後毁則成相
違由有此意讃毁應理於尸羅等當
知亦爾一分修者謂世間修令入秘
密者謂若是處依世俗諦理說有補
特伽羅及一切法自性差別爲令有
情入佛聖教是故說名令入秘密相
秘密者謂於宣說諸法相中說三自
性對治秘密者謂於是處宣說有情
諸行對治爲欲安立有情煩惱行對
治故轉變秘密者謂於是處以說餘
義諸言諸字轉顯餘義於伽他中覺
不堅爲堅者不堅謂定由不剛强馳
散難調故名不堅卽於此中起尊重
覺名覺爲堅善住於顚倒者是於顚
倒能顚倒中善安住義於無常等謂
是常等名爲顚倒於無常等謂无常
等是能顚倒是於此中善安住義極
煩惱所惱者精進劬勞名爲煩惱爲
衆生故長時劬勞精進所惱如有誦
言處生死久惱但由於大悲如是等
攝大乘論釋苐五卷苐十五張敬
[17-0113a]
得最上菩提者其義易了
論曰若有欲造大乘法釋略由三相
應造其釋一者由說緣起二者由說
従緣所生法相三者由說
語義釋曰由此三相隨其所應應造
一切大乘
法釋論曰此中說緣起者
如說言熏習所生諸法此従彼異熟與
轉識更㸦
爲緣生釋曰言熏習所生諸法者由
外分別熏習在阿頼耶識中以此熏
習爲因一切法生卽是轉識自性此
従彼者此分別熏習用彼諸法爲因
此卽顯示阿頼耶識與彼轉識更
㸦爲因論曰復次彼轉識相法有相
有見識爲自性又彼以依處爲相遍
計所執爲相法性爲相由此顯示三
自性
相如說従有相有見應知
彼三相復次云何應釋彼相謂遍計
所執相於依他起相中實無所有圓
成實相於中實有由此二種非有
及有非得及得未見巳見眞者同時謂於依
攝大乘論釋苐五卷苐十六張敬
[17-0113b]
他起自性中無遍計所執故有圓成
實故於此轉時若得彼卽不得此若
得此卽不得彼如說
依他所執无成實於中有故得及不得
其中二平等
釋曰彼轉識相法有相有見識爲自
性者謂彼識有相有見以爲其體又
卽彼相有其三種依處爲相者謂依
他起相由此所說三種自性顯示彼
相於伽他中卽顯此義従有相有見
應知彼三相者如釋顯示由此二種
非有及有非得及得未見巳見眞者
同時者遍計所執及圓成實名爲二
種如是二種第一非有第二是有未
見眞者得遍計所執不得圓成實巳
見眞者卽此刹那得圓成實不得遍
計所執於伽他中卽顯此義謂依他
所執無等平等者謂一刹那其中者
謂依他起中二者謂未見眞者及巳
見眞者故者是由此因義謂於依他
起中由遍計所執無故及由圓成實
有故又諸愚夫顚倒執故如是見轉
若諸聖者由正見故
如是見轉攝大乘論釋苐四卷苐
十七張敬
[17-0113c]
論曰說語義者謂先說初句後以餘
句分別顯示或由德處或由義處釋
曰由說語義如所造釋今當顯示或
攝其德或攝其義論曰由德處者謂
說佛功德最清淨覺不二現行趣無
相法住於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
到无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㝵其所
安立不可思議遊於三世平等法性
其身流布一切世界於一切法智无
疑滯於一切行成就大覺於諸法智
無有疑惑凡所現身不可分別一切
菩薩等所求智得佛無二住勝彼岸
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證無
中邊佛地平等極於法界盡虛空性
窮未來際最清淨覺者應知此句由
所餘句分別顯示如是乃成善說法
性最清淨覺者謂佛世尊最清淨覺
應知是佛二十一種功德所攝謂於
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於有無箭二
相眞如最勝清淨能入功德无功用
佛事不伏息住功德於法身中所依
意樂作業无差別功德修一切障對
治功德降伏一切外攝大乘論釋苐
五卷苐十八張敬
[17-0114a]
道功德生在世間不爲世法所㝵功
德安立正法功德授記功德於一切
世界示現受用變化身功德斷疑功
德令入種種行功德當來法生妙智
功德如其勝解示現功德无量所依
調伏有情加行功德平等法身波羅
蜜多成滿功德隨其勝解示現差別
佛土功德三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
德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一切有
情功德無盡功德等
釋曰此中不二現行牛謂二現行此
中無有是世說名不二現行即是於
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非如聲聞獨
覺智亦有障亦无障故趣無相法者
謂清淨眞如名無相法趣謂趣入卽
是於有無無二相眞如最勝清淨能
入功德謂此眞如非是有相諸法无
性以爲相故亦非無相自相有故於
此無相眞如最勝清淨能入最勝能
入故清淨能入故住於佛住者謂住
佛所住無所住處卽是无功用佛事不
休息住功德謂此住中常作佛事无
有休息逮得一切佛平等性者卽是
攝大乘論釋苐五卷苐十九張敬
[17-0114b]
於法身中所依意樂作業无差別功
德到無障處者卽是修一切障對治
功德謂一切時常修覺慧對治一切
障故不可轉法者卽是降伏一切外
道功德所行無㝵者卽是生在世間
不爲世法所㝵功德謂雖生世間行
於世間所行之處不爲利等世間八
法所染汙故其所安立不可思議者
卽是安立正法功德由契經等正法
無量不可思議非諸愚夫所能解故
由此故名最清淨覺此最清淨覺句
於句句中皆遍相應遊於三世平等
法性者卽是授記功德其身流布一
切世界者卽是於一切世界示現受
用變化身功德於一切法智無疑滯
者卽是斷疑功德於一切行成就大
覺者卽是令入種種行功德於諸法
智無有疑惑者卽是當來法生妙智
功德謂知當來如是法生如來妙智
凡所現身不可分別者卽是如其勝
解示現功德一切菩薩等所求智者
卽是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德
謂无量菩薩所依能作調伏諸有情
攝大乘論釋苐五卷苐二十張敬
[17-0114c]
事此非諸佛巳得自他平等更求此
智唯有諸佛巳作如是勝調伏事得
佛無二住勝彼岸者卽是平等法身
波羅蜜多成滿功德謂无二法身名
平等法身卽於如是無二法身得善
清淨波羅蜜多不相間雜如來解脫
妙智究竟者謂於無雜如來智中勝
解究竟此中勝解名爲解脫卽是隨
其勝解示現差別功德證無中邊佛
地平等牛卽是三種佛身方處无分
限功德謂佛法身不可分限爾所方
處受用變化亦不可說爾所世界極
於法界者謂極清淨法界是名極於
法界卽是窮生死際常現利益安樂
一切有情功德盡虛空性者卽是无
盡功德謂佛智無盡如虛空故窮未
來際者卽是究竟功德等言等此佛
智究竟窮未來際無有間斷是故名
爲最清淨覺
論曰復次由義處者如說若諸菩薩
成就三十二法乃名菩薩謂於一切
有情起利益安樂増上意樂故令入
一切智智故自知我今何假智故摧
攝大乘論釋苐五卷苐二十一張敬
[17-0115a]
伏慢故堅牢勝意樂故非假憐愍故
於親非親平等心故永作善友乃至
涅槃爲後邊故應量而語故含笑先
言故無限大悲故於所受事无退弱
故无猒倦意故聞義無猒故於自作
罪深見過故於他作罪不瞋而誨故
於一切威儀中恒修治菩提心故不
悕異熟而行施故不依一切有趣受
持戒故於諸有情無有恚㝵而行忍
故爲欲攝受一切善法勤精進故捨
無色界多靜慮故方便相應修般若
故由四攝事攝方便故於持戒破戒善友無
二故以慇重心聽聞正法故以慇重
心住阿練若故於世雜事不愛樂故
於下劣乘曾不欣樂故於大乘中深
見功德故遠離惡友故親近善友故
恒修治四梵住故常遊戲五神通
故依趣智故於住正行不住正
行諸有情類不棄捨故言決定故重
諦實故大菩提心恒爲首故如是諸
句應知皆是初句差別謂於一切有
情起利益安樂増上意樂
此利益安樂増上意樂句有十六業
攝大乘論釋苐五卷苐二十二張敬
[17-0115b]
差別應知此中十六業者一展轉加
行業二無顚倒業三不待他請自然
加行業四不動壞業五无求染業此
有三句差別應知謂無染繫故於恩
非恩無愛恚故於生生中恒隨轉故
六相稱語身業此有二句差別應知
七於樂於苦於無二中平等業八無
下劣業九无退轉業十攝方便業十
一猒惡所治業此有二句差別應知
十二無間作意業十三勝進行業此
有七句差別應知謂六波羅蜜多正
加行故及四攝事正加行故十四成
滿加行業此有六句差別應知謂親
近善士故聽聞正法故住阿練若故
離惡尋思故作意功德故此復有二
句差別應知助伴功德故此復有二
句差別應知十五成滿業此有三句
差別應知謂無量清淨故得大威力
故證得功德故十六安立彼業此有
四句差別應知謂御衆功德故決定
無疑教授教誡故財法攝一故無雜
染心故如是諸句應知皆是初句差
別釋曰由義處中於一切有情起利
攝大乘論釋苐五卷苐二十三張敬
[17-0115c]
益安樂増上意樂故者此句義由十
六業餘句顯示由何等業顯示利益
安樂増上意樂謂展轉加行業者卽
是令入一切智智故謂令諸有情入
一切智智展轉化導譬如一燈傳然
千燈此卽顯示利益安樂増上意樂
如是一切所餘句中皆應配屬利益
安樂増上意樂無顚倒業者卽是自
知我今何假智故謂或雖有利益安
樂増上意樂仍是顚倒如有發起利
益安樂増上意樂酄飮酒等若有正
智如實自知方能稱量教導有情非
増上慢不如實知起饒益心勸他令
作不饒益事不待他請自然加行業
者卽是摧伏慢故謂由摧伏憍慢心
故不待勸請自爲說法不動壞業者
卽是堅牢勝意樂故不以有情行邪
行故動壞菩薩利益安樂増上意樂
堅固之心無求染業者卽是非假憐
愍故於親非親平等心故永作善友
乃至涅槃爲後邊故謂後三句釋此
三句非爲利養恭敬等因作諸有情
利益安樂是故說名無求染業利益
攝大乘論釋苐五卷苐二十四張敬
[17-0116a]
安樂増上意樂云何可知謂由相稱
語身業者卽是應量而語故含笑先
言故此二句中應量而語及先言是
語業含笑是身業應量語者唯作法
語言含笑者舒顏徃來作饒益事於
樂於苦於無二中平等業者卽是无
限大悲故無限悲者愍三苦故於有
苦有情愍其苦苦於有樂有情愍其
壞苦於不苦不樂有情愍其行苦不
苦不樂故名無二无下劣業者卽是
於所受事无退弱故謂不自輕云我
不能當得佛果如此等類無退轉業
者卽是無猒倦意故謂勤精進修成
佛因心无猒倦攝方便業者卽是聞
義無猒故謂由多聞成善巧智饒益
有情猒惡所治業者卽是於自
作罪深見過故於他作罪不瞋而誨
故由此方便乃能如實調伏有情无
間作意業者卽是於一切威儀中恒
修治菩提心故如是句義如所行清
淨契經廣說勝進行業者卽是不悕
異熟而行施故乃至由四攝事攝方
便故謂卽依前利益安樂増上意樂
修此攝大乘論釋苐五卷苐二十五
張敬
[17-0116b]
加行以爲増長趣向果因成滿加行
業者卽是於持戒破戒善友无二故
乃至親近善友故謂後六句釋此八
句若有習近如是加行速得成滿以
慇重心住阿練若故者由住此處離
惡尋思世雜事者謂歌儛等成滿業
者卽是恒修治四梵住故常遊戲五
神通故依趣智故謂後三句釋此三
句此成滿業所有相狀大威力者謂
六神通依趣智故者謂依趣智不依
趣識内智生故由此内智現見相應
安住於法安立彼業者卽是於住正
行等謂後四句釋此四句由利益安
樂増上意樂故安立有情利益安樂
御衆功德故者由於破戒亦不棄捨
安立不擯令出不善令住於善決定
無疑教受教誡故者由能一向與彼
教勅非自說巳
還復說言我言不善由是因緣其言
威肅財法攝一故者由言誠諦以法
攝取衣服等財還如是施無雜染心
故者由善攝受大菩提心饒益有情
非欲自求爲給使故云何有情由此
攝大乘論釋苐五卷苐二十六張敬
[17-0116c]
善故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如此攝受
一切有情
論曰如說
由最初句故句別德種類由最初句故
句別義差別
釋曰此伽他中卽爲顯示前所說義說
如是言攝
大乘論釋卷第五癸
夘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勅
雕造攝
大乘論釋苐五卷苐二十七張敬
[17-0117a]
攝大乘論釋卷第六敬世親菩薩造
三藏法師玄芙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