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m0045 肇論新疏游刃-宋-文才 (CBETA)




肇論新疏游刃卷下
五臺大萬聖祐國寺開山住持釋源大
白馬寺宗主贈邽國公海印開法真覺
大師長講沙門   文才 述


疏。涅槃者下。初略釋通名。通名有三。謂圓寂.滅度.無
為。後二如下論自釋。唐譯下。即唐奘公三藏法師也。
常樂我淨名之四德。此四且約翻無常等四倒以顯
之。約治惑業苦三障以顯三德。然實具恒沙無盡性
德。故清涼釋之。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真性
妙絕相累為寂。即第一義下。指體也。然涅槃之體或
指三德。或指真如實際等。今依表中也。故大經二十
七云。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等。佛
性乃涅槃因中之名。如大經云。是因非果如佛性。是
果非因如大涅槃。該通下。經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
者謂大涅槃。又云。佛性者即是無上菩提中道種子
等。約位下。凡聖因果皆名曰位。二十七云。一切眾生
悉有十二因緣。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未證者。二十一
云。是大涅槃。凡夫未到。以有貪欲嗔恚愚癡故。三乘
下。二乘涅槃但離煩惱虗妄。其實未得一切解脫。二
十七云。十住菩薩雖見佛性而不了了等。皆顯三乘
[003-0311b]
證未盡也。剋體下。自性涅槃。體無不遍。法無不具。闡
提。此云無性。依法相宗說五種種性有無道理。此一
闡提。焚燒善根。謗菩薩藏。法爾永無三乘不定乘等
入涅槃性。若法性宗。一闡提輩但是無有聞熏。非無
本有佛性。故大經第九廣斥闡提斷善不得成佛。至
二十一經以後廣說闡提悉有佛性。故二十七云。一
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一闡提
等無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來有故。一闡提等悉有
佛性。何以故。一闡提等定當得成無上菩提故。二十
一又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懺四重禁。除謗法心。盡
五逆罪。滅一闡提。然後得成無上菩提等。若爾。何以
善戒等經說一闡提無種性故。雖復勤行精進終不
能得無上菩提邪。答。準清涼.生公之意。但是毀責之
辭。令彼不作闡提。如世之痛罵不肖之子云。此無人
性。雖強力學之終無所成。彼若迴心。成人可望。如來
亦爾。或曰。理性等有。行性或無。此亦曲會。未盡終極
之唱。何者。彼經文云。善男子。佛性者謂其十力.四無
所畏.大悲三念處。一切眾生悉有三種。破煩惱故然
後得見。闡提亦爾。又云。一切眾生悉有一乘。無明覆
故不能得見。據此何獨爾邪。不減者。二十二略云。闡
提斷善不斷佛性等。極喜者。初地也。謂此菩薩初斷
二障現行。證二空真如。即是少分見佛性故。非增者。
謂性本圓成。非新增故。出處者。易繫云。君子之道或
出或處。儒以仕進名出。守志名處。論主以有餘名出。
[003-0311c]
無餘名處。如下云生名有餘。滅名無餘。此亦略辨涅
槃種類也。準出現疏。此四之外更列性淨方便淨。或
真或應等。然論皆有之。至文當示。彼疏又引唯識云。
自性涅槃眾生等有。二乘無學容有前三。唯佛世尊
獨言具四等。體用者。顯大般涅槃也。自性。體也本也。
餘三。用也末也。亦可無住體用兼含。言混成者。體時
恒用。末時恒本。未有非真之應非應之真也。細求下。
論自識其玄。四而非四者。謂約出處之跡非四而四。
約真應之源四而非四。無名下。初釋依秦主答安城
侯書釋之。所引即華嚴須彌頂上偈讚品。具云。有諍
說生死。無諍即涅槃云云。二就下。約自性涅槃之體
明也。涅槃下。二十七云。十相者謂生.老.病.死.色.聲.香.
味.觸.無.常。遠離十相者名大涅槃。亦離有無之相。如
下論示。本經下。經說有有因之名。如舍利弗母名舍
利。因母立名。故云舍利弗。弗。子也。有無因之名。如薩
婆車多。名為蛇蓋。實非蛇蓋。是名無因強立名字。如
坘羅婆夷。名為食油。實不食油。強為立名。名為食油。
是名無因強立名字。善男子。是大涅槃亦復如是。無
有因緣強為立名等。釋曰。有因無因二種之名。此方
亦多物能捕鼠名曰鼠狼。此有因也。藥名蜜陀僧等。
有何因乎。皆是情想取相立名。名亦何真。依相立名
尚入虗假。無相立名豈非強為。淨名下。如常所聞。徧
友下。即華嚴七十六云。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
說。徧友答言。善男子。此有童子。名善知眾藝學菩薩
[003-0312a]
字智。汝可問之。當為汝說等。即徧友自不答也。首唱。
先言也。發。越也。揮散也。謂論主演釋無名之旨。發越
揮散。共稟下。謂教中已有無名之言。秦主與論主舉
而明之也。述而不作者。論語文。自下釋論多依本經
及出現大疏釋之。凡云大經。即大涅槃經。引他經則
名之。


疏。表端等者。端。首也。謂君臣之禮。凡上章秦首必稱
臣。臣謂臣僕。男子賤稱。謙禮於君也。僧則國君捨之
為方外之人。是國之賓。非國之臣。如易之蟲卦上九
之辭云。不事王侯是也。古之沙門行業高者。天子不
下詔。沙門不上表。但書相往來。如晉慧遠法師.唐苑
律師等。亦有不免而上者。如安公之諫符堅。支遁之
辭晉主。表首但名而已。流之宋世。雖三藏施護亦自
稱臣。況其他乎。然儒之君子亦有肥遁。高尚其事。避
色避世者。如子陵不臣光武。戴逵不友晉帝等。斯人
亦多。論主時方年少。以方外自處。能以道賓秦。不以
禮臣秦。故稱名而已。其高可知。老氏者。即三十九章
文。


疏。尚書等者。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恊於帝。𤀹
哲文明。溫恭允塞。東菜解云。濬者宏深。與󳳤川之濬
相近。然多見睿字。睿與叡同。尚書堯典云。若稽古帝。
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等。環中下。彼篇次前云。彼
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等。大意謂是
非互指。彼此無主。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則是非
[003-0312b]
皆虗也。彼此無偶也。無偶則一。一則為道樞。故是非
往來彼此相向。如環之無窮。無是無非如環中之虗
也。此亦少同吾宗法空之理。疑亦得乎吾佛之緒餘
哉。武以下。文武乃國之治。具武可以禦外難。禦。止也。
文可以經內[邱-丘+看-目]。四大即老氏第二十五中文。


疏。放捨等者。大經第四云。然後要於大般涅槃放捨
身命。是故名曰大般涅槃等。水大貌者。正取廣大之
義。叢筠下。叢。林藪也。筠。竹也。法華第一云。假使滿世
間。皆如舍利弗。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又云。無漏
最後身。其數如竹林。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等。今
云地滿智雲。即十地菩薩。亦最後身也。


疏。十有等者。什公在關輔僅八年。并去姑臧。十有餘
年也。


疏。論語下。即里仁篇。同聲下。繫辭云。同聲相應。同氣
相求。雲從龍。風從虎等。言感而會。莊子者。彼田子方
篇。大意云。雪子。楚人。因使於齊而舍於魯。所以仲尼
見之。文多如彼。二人下。繫辭云。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今謂秦主.什公相契。始能弘法利世。


論。夫眾生下。初則順流下轉門。圓覺經云。欲因愛生。
命因欲有等。若欲下。即返流上轉門。愛欲之因若滅。
則生死之果自喪。略同者。且約無相體遍之義為喻。
然無知無覺不必全同。是故經說涅槃於世法無喻。


疏。美者。讚美也。王者下。謂富有四海。尊極一人。非獨
萬姓之君。實亦三寶之主。執去留之柄。關盛衰之風。
[003-0312c]
至于歎德景行。宜其過實也。


疏。謂所等者。子夏詩序云。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
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論。津梁者。津謂津渡。如津處施之橋梁也。


疏。司馬者。前漢武帝時人。撰史記也。易本下。繫辭云。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
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
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等。文王下。謂文王每一
卦之下繇辭以明之。大意如乾卦云。乾。元享利貞是
也。周公下。即文王之子。凡卦六爻。每爻各繫辭以明
之。如乾卦初爻云。潛龍勿用等是也。孔子下。謂上彖.
下彖.大象.小象.上繫.下繫.文言.說卦.序卦.雜卦。豈曰
等者。亦謙也。


疏。末章等者。謂秦主答姚嵩之書而有兩端。一答無
為宗極。二破空寂無聖。今則後端也。不容有聖者。謂
絕智淪虗。似小乘無餘之說。莊子下。彼逍遙篇略云。
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
反。太有逕庭。不近人情等。


疏。文借下。二十一文。借以顯理。


疏。疑盖者。謂五盖之中疑為一也。扣。擊也。宜用叩字。
叩頭也。然文法凡虗心求理皆名為叩。如論語云。我
叩其兩端而竭焉。圭峯亦云。課虗叩寂是也。今用扣
字。謂扣擊玄關。義亦可通。但犯麤猛。恐後人參正之
[003-0313a]
訛。


疏。作意下。傳云。什亡之後。追悼永往。翅思彌厲。乃著
涅槃無名論等。翹。舉也。思謂哀思時舉未甞放也。厲。
嚴也。或排下。小乘以生死為界內。涅槃為界外。如下
有名云。然則眾生之性頓盡於五陰之內。涅槃至道
獨建於三有之外等。今大乘眾生即涅槃。體無不遍。
用無不極。何有界內外之殊也。


疏。條謂等者。謂將演論條段布列於文牒之十。繕。營
也。班。布也。


疏。西來下。謂五天竺國鄉音不同。如此方燕鄉越里
之殊呼。楚國秦[邱-丘+看-目]之異說。


疏。十演等者。謂此論初略示名義。直談自性清淨之
體以為宗極。然後折而演之。倣。法也。命。召也。彼云。開
宗明義章第一。謂於此一章亦略張孝道之宗。明其
孝為至德要道之本。然後述天子諸侯等五人所行
不同。同歸于孝。


疏。欲明等者。謂小乘教中唯說此二為究竟之果。未
知此二應物之迹。故假有名為難。論主以一實之理
破此二權。直示大方。故以無名為演。折者如水壅塞。
演者如水决通。然九折之義或唯二乘。如初三折。或
通三乘。則第四難差以下皆三乘義。至文隨示。而十
演之義皆一乘也。竟顯下。謂有無之迹雖殊而自性
之體無異。


疏。無為等者。料揀二名隨義殊也。言無為者。謂四相
[003-0313b]
不遷三際莫易。又性出自古。亦無作法及與作者。息
障。即三障也。論略示惑苦生死大患也。欲見下。此四
種惑名四瀑流。故本經二十七云。一者欲瀑。二者有
瀑。三者見瀑。四者無明瀑。釋曰。欲界之惑除無明名
欲瀑。上二界惑亦除無明名有瀑。身等諸見名見瀑。
三界無明名無明瀑。此四能漂有情入生死海。故云
瀑流。


疏。義言宅也者。二十七經云。又涅槃者名為屋宅。能
遮煩惱惡風雨故等。


疏。出現下。經有十門。第一名體性真常門。經說真如
實際等為涅槃故。廣引恐繁。初二對下。無聲故寂。離
名也。無色故寥。離形也。由雙離故虗。虗則無所不遍。
故曠也。曠。達也。大也。非有非無。微也。不出不在。妙也。
離此諸相。故曰無相。妄知有心不能知也。前離下。用
論即彼真如門中文。群有下。謂四洲四惡趣四空并
四禪無想與淨居梵王六欲天。以二十五有屬三界
苦果。故本經第十云。說正解脫無二十五有等。量等
者。齊等也。據永久亦常義。疏欲配成四倒。故云非空。
非前下。踵去曰隨。逆來曰迎。即過未也。餘可知。此約
下。明離四權。潛影四實。謂離苦顯樂等。亦如下。彼二
十五云。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
逝等。釋曰。逝。往也。言道之大無往而無也。往而愈極。
故曰遠也。非獨於遠。亦反於近。言無不在也。然論文
亦多擬老氏。如彼第十四云。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
[003-0313c]
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等。故世之淺
近者謂此論雜莊老之談。未知乎假辭以明玄理也。
問。莊老談道亦數當矣。與內教何似淺深。答。佛教宏
深[懨-猒+火]懿。非予所盡識悟。姑以所得毫芒之見而擬之。
吾宗玄妙。但說我之本心。此心之體虗寂也。之用靈
明也。八萬塵勞本離也。恒沙性德本具也。迷是心而
凡夫。悟是心而聖人。迷唯轉此心。心外別無一法。莊
老言道。或謂道降沖相。萬物稟之以生成。或謂萬物
自然而然。無張無主。率皆心外談理。有外明無。細研
二家。天壤自遠。五眼者。一肉眼。見障內之色。二天眼。
見障外之色。三法眼。了諸法之相。四慧眼。了諸法之
性。五佛眼。則悉徹性相。問。肉.天.法眼不見可爾。慧眼.
佛眼云何不見。甚違本經。如來了了見於佛性。答。二
眼俱離見相。無能所取。故云不見。如無知論云。明逾
日月而迷昏等。華嚴下。第二十八經。


疏。莊公下。後二句云。一質不成淨穢虧盈。異質不成
一理齊平。


疏。通引等者。須菩提無說。釋梵無聞。故云兼也。反證
者。謂引無言證前言者失真故也。法華下。彼第一云。
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等。大品。即第八九卷以來。
該數品經。


疏。斯皆者下。謂唯內證聖智與之相應。言說轉遠也。
論。不晦等者。謂涅槃之體離晝夜寒暑之相。亦可昭
昭於心目之際不晦也。寂寂於名相之外不明也。餘
[003-0314a]
義如下。故疏義引等者。然經文皆廣不能繁敘。今取
義釋之。準法華經。小乘以離虗妄名為解脫。其實未
得一切解脫。一切解脫真解脫也。


疏。初二對等者。謂有境尋之而五陰蕭然。非有也。無
鄉求之而靈鑒昭然。非無也。二種生死皆苦陰也。與
理下。謂理智如如非二也。亦文摭老氏。彼云。抱一為
天下式等。捐。棄也。亦本來棄離非適也。三事即三德
祕藏。如前宗中。神而等者。由常湛寂亡照。故不居其
功。由無功故至功之用立。無息者下。云亭毒蒼生。疎
而不漏等。經即第四卷義用也。若各下。體用各示超。
取其文也。用可例說者。靈不竭故抱一。抱一故神而
無功。無功故至功存。功存故非無也。自性涅槃體用
融通。大經二十一云。如來涅槃非有非無等。


疏。四無色者。即空無邊處等也。準禪法要解略云。一
空無邊處。謂觀色是苦。若內若外分分析破。度一切
色相等。二識無邊處。謂知空中受想行識如病如癰。
更求妙定則離空緣。知是虗空從識而有。謂之為真。
但觀於識等。三無所有處。行者得識處已更求妙定。
觀識為幻。不住情。不住緣。不住中間。如是思惟得離
識處。四非想非非想處。謂一切想地皆麤可患。如病
如癰。如是觀已則離無所有處入非想也。謂無下地
麤想名非想。有當地微細想故名非非想。故云四空。
九地者。謂欲界一。五趣雜居地。色界四。初禪離欲界
生名離生喜樂地。二禪名定生喜樂地。三禪名離喜
[003-0314b]
妙樂地。四禪已離喜樂之念名捨念清淨地。兼無色
四。名九地也。治世等者。班固前漢藝文敘云。一曰儒
流。即周.孔等。二曰道流。即莊.老等。三曰陰陽流。即堯
師具茨等。四曰法流。即皐陶.甫刑等。五曰名流。即高
辛氏師赤松子置五行之官等。六曰墨流。即墨翟.禽
滑等。七曰縱橫流。即蘇秦.張儀等。八曰雜流。兼儒墨
合名法。議國之事。九曰農流。即神農.后稷等。馬遷則
先黃老而後六經。眾聖所會者。智論云。魚歸於水。鳥
歸於林。聖歸涅槃。法歸分別。殊途等。繫辭文。


疏。王宮下。託寄託也。謂示生淨飯王宮。


疏。難測。用也。道約。喻也。


疏。三乘等者。以有餘無餘三乘之教皆有。釋義大同
小異。若小教菩薩亦唯此二。大心大行則別斷證位。
次則同有宗云身智未盡名有餘。若大乘者。大鈔引
遠公云。二死因盡名有餘。若法相則通說四種唯識
云。一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礙。雖有微苦所
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等。此論有名者但折二
種。不折所餘。乘如下。謂乘運三十七菩提分法來至
道樹而成正覺。此釋如來也。揀於下。謂二乘菩薩雖
亦名覺。覺而未極。佛果覺圓。故稱大也。小乘以戒.定.
慧.解脫.解脫知見為五分法身。依報下。毗婆沙第一
云。色身是法身器。法身所依故。據此則以法身依報
身也。八解者下。俱舍二十九云。解脫有八種。一內有
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
[003-0314c]
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無色定為次四解脫。滅受想定
為第八解脫。八中前三無貪為性。次四各以本地定
善為性。第八解脫即滅盡定等。謂念下。擇法.精進.喜.
念.定.捨.輕安為七覺支。大小下。大鈔引小乘教。說菩
薩別修六度各有滿時。仍滿在頂位。依四諦理發四
弘誓。由苦諦故發度眾生。集諦故斷煩惱。滅諦故成
佛果。道諦故修萬行。至忍位中趨菩提樹。世第一心
已去。緣上下八諦發苦法智忍等一十六心。兼緣九
地修惑起九無間九解脫。斷惑證理。以菩薩根利故
五門合斷。此義極多。且略示一隅。大乘教理如常釋
之。


疏。三明者。俱舍二十七云。一宿住智證明。二生死智
證明。三漏盡智證明。初心下。即眾生無邊誓願度也。


疏。弱喪者。弱。幻弱也。喪。失也。謂幻弱而喪失鄉國也。
北山錄云。使弱喪知其所歸。食椹懷其好音是也。以
喻群生失本性地。入生死之野爾。凡二十已下名弱。
二空者。謂我法二空。天乘之理也。八正下。持世經八
聖道品略云。一正見。離諸邊邪見故。二正思。惟斷諸
分別故。三正語。知言虗故。四正業。滅諸邪業故。五正
命。捨資生販賣故。六正精進。離相運行故。七正念。離
諸邪念故。八正定。離諸定相故。然經文極廣。義皆實
相。與小乘八正乃別。今取意略引。以八正大小諸宗
皆有。故引大也。庶孽者。庶眾也。亦凡庶也。孽。賤之稱
也。亦妖也。五乘者。三歸五戒人乘。十善天乘。四諦小
[003-0315a]
乘。十二因緣中乘。六度大乘。化儀者。化生儀式也。


疏。初二句下。釋如來隨宜之應。意兼下。詳下論意。如
來本欲趣寂。但餘緣未了。故住有餘。據此。出生入死
往來化物不在報身。在隨類化身也。以化依報起。故
就報身示之。化博者。八正之道普霑一切也。五衍者。
謂說五乘之法以接五種之機。化母者。謂造化生物
名化母。依道書即氣也。彼初章云。有名萬物之母。五
十二又云。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等。若云道生之德
畜之。則亦以道為母也。窮盡下。依天台判小乘教。明
因緣生滅四真諦理。論中但言因緣始物以攝因緣
終物。如馬勝比丘云。諸法從緣生。緣離法即滅。


疏。初句下。所證之理喻虗宇之窮三世時。遍十方際。
故云無疆。九止者。古譯。如人本欲生經。


疏。通有等者。始自鹿苑。終至涅槃。十仙外道等皆餘
緣也。然皆小智所見。執化為報。以權為實。


疏。初二句下。法喻雙明可知。意以靈覺獨存通證緣
跡未泯。


疏緣跡等者。順論釋之。若依成實。生死果盡名無餘。
若大乘則二死果盡也。唯識云。三無餘依涅槃。謂即
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求寂。故名
涅槃。


疏。文有等者。初對厭身。身為大患生死本故。次對厭
智。智乃勤勞之本。故老氏下。第十三文。然八大人覺
亦云。心是惡源。形為罪藪。但欲對治我法二執。非如
[003-0315b]
小乘一向厭之。以迷背之心而生惡覺。謂心為惡。


疏。欲養等者。世之聲利養形之物也。非智慮之勞不
能致之。故千思百慮曉夜孜孜。越分而謀。抵死而竟。
未得起反側之思。既得防刼篋之患。至於神疲情困
死而後已。此則為其形而勞其智。故身者智之讐也。
厭其身則讐亡矣。智既下。謂身之勞役由智使之。晝
營夕為。春耕秋穫。商胡販越。輕風雷之千辛。航海梯
山重錐刀之薄利。而形勞弗已。日入不息者。皆汝心
智使之。而智者實身之冤也。與其存之而苦。不若寂
滅為樂。相役者。心役身故令身口作業。身役心故令
心智作業。十業既成。三報必感。故生死長途等如輪。
金剛經疏序云。惑業襲習。報應綸輪。塵沙劫波莫之
遏絕。


疏。至人等者。小乘依滅盡定化火焚身名[厂@火]身也。群
有者。九有三有等。無為益者。以小乘涅槃是擇滅無
為故。究竟不退故。涅槃非無常故。


疏。燈火等者。約法分喻以成四物膏油也。以燈依四
緣方起。一燈。二油。三炷。四火。謂以燈之總相喻身。燈
之體性喻智。又以膏喻形。明喻慮。然法喻有少不齊。
智者不難。


疏。五陰下。色蘊即身。四蘊即心.心所。心亦智也。


疏。初二句等者。謂名隨理義而生。好滅者。清涼云。謂
有一類厭生死苦。又聞佛道長遠。心生怯弱。常欲趣
寂也。懷德者。即小教中六度菩薩。據此二乘好無餘。
[003-0315c]
菩薩慕有餘也。後之下。謂本之於教則教亦明示。求
之於跡則古佛道同。


疏。五音者。謂宮.商.角.徵.羽也。


疏。出現下。略引。具云。然此文中雖明現身即是三德
涅槃之中所流。用大亦涅槃攝。有無下等者。謂虗推
涅槃出有無之外。無形無名。細求論旨不知歸處。言
無實也。措。投也。舉也。


疏。日也下。以喻顯理。疏以法問而釋之。暗室無聞皆
喻機也。


疏。外稱等者。謂約出處之跡以名之。但謂涅槃尚亦
強立。況有無跡名非外邪。


疏。由言等者。謂依言求理之士多封名。志存義相之
人多著相也。引稜伽。即唐譯第三卷偈。


疏。初二句下。謂名相之極盡在題目等。方圓即相也。
易繫辭云。以制器者尚其象。解云。天象圓。地象方。故
制器者唯方圓也。象是寫字者。寫猶描貌也。貌音邈。


疏。初句等者。謂通許二種涅槃是化生之權用。此盖
許其是權。下乃奪其非實。此中許者非許有名執實
之謂。但許有無是權。故論云。信是等。縱有下。對機明
權。宜約身明隱顯。故成二也。


疏。奪也下。一一對破於前可知。


疏。顯超下。謂四相之中生相為始。滅相為終。三際。過.
現.未也。今已斷之。混一非殊。故本經二十八云。涅槃
無因。無所作故。乃至無處所故。無始終故。六入者。內
[003-0316a]
六入也。根即情根。今言已過者。無漏善色不偶塵也。
界繫下。界內惑業已除。後報不起也。遮表下。方謂方
所。不在方。遮也。古人云。道無方。行者莫能至。不離方
表也。古德云。非中非外。洞徹十方。亦遮表無違。出現
云。佛子。如來身者無有方處。非實非虗等。非有為等。
唯是雙遮。皆影顯其表。非有為表即無為也。餘句例
知。皆古下。今經亦廣。阿閦佛品。略云。我觀如來。前際
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乃至云非有相非無相等。
大疏下。即出現涅槃第九。體離二邊中疏也。


既承前等者。論之文勢亦似論語里仁篇云。君子之
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非聲下。顯自性
涅槃為應化之體。身非執受者。謂阿黎邪識總攝諸
根。名持身之識。故身觸違順一一執受。今至人已破
此識。非身之身何有執。受二執者。即我法也。無漏淨
識涅槃之性本自無故。無諍下。即前引華嚴。有諍說
生死。無諍說涅槃。諍者煩惱之異名。導。引也。化也。疾
前下。舉喻謂因疾起藥。


疏。顯無住等者。謂依自性之體。顯去來無住之用。疏
初法喻對分。來實非來者。應不離真故。往實非往者。
真即恒應。亦有無在機。二跡元虗故。虧盈下。潛用出
現大疏。十門涅槃第三名出沒常湛門。經云。佛子。諸
佛如來為令眾生生欣樂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生
戀慕故。示現涅槃。而實如來無有出沒等。第四名虧
盈不遷門。文云。佛子。譬如日出普照世間。於一切淨
[003-0316b]
水器中影無不現。普遍眾處而無來往。或一器破。影
便不現。乃至云。如來智日亦復如是等。此則虧盈在
器不在於日。來去在機不在於聖。本經二十五云。如
閻浮人。日入之時。眾生不見。以黑山障。而是日性實
無沒入。眾生不見生沒入想。聲聞弟子亦復如是。


疏。生滅等者。謂顯跡息跡示有生滅有無之名。又因
生滅故知二名外稱。應生之假號也。


疏。有無下。意云本則無名。依本示跡。跡則有名。名但
名跡。不名于本。隨跡立名。名有無量。又不但于有無
也。故論云。于何不名。二十七經云。涅槃云何為字。有
名稱故等。如次論文。


疏。承前等者。涅槃之用無不應也。隨應隨跡有同類
之名。故二十二經略云。如來非非天。非非人。非非鬼。
非非地獄.畜生.餓鬼等。言隨類之身皆遍也。經廣多
不引。無擇下。俗智無思。感之心應。如普門一十九身。
楞嚴三十二應等。本經即上二十二。


疏。正由下。非天非人涅槃體也。能天能人涅槃用也。
謂體非一切。用方一切。故清涼釋涅槃非虗非實云。
身若是實。有不可滅。由非實故。起滅無恒。身若是虗。
何能起滅。由非虗故。能無不現。皆此義也。


疏。現身等者。謂十重他報三類化身通名為應。此應
萬端皆感而形。聖不為之。所以如是釋應施者。以一
論前後多依言相顯理故。如眾生下。出現品太用。無
涯經略云。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示涅槃時。入不動三
[003-0316c]
昧。入此三昧已。於一一身各放無量百千億那由他
大光明。一一光明各出阿僧祇蓮華。一一蓮華各有
不可說妙寶華蘂。一一華蘂有師子座。一一座上皆
有如來結加趺坐。其佛身數正與一切眾生數等。含
具下。初意猶云莫之與大。謂大之無二也。如春秋八
世之後莫之與京。京。大也。


疏。忘乎下。謂寄以小成。遣乎為大。假以無名。亡乎施
廣。顯涅槃之道。用而恒體。體用一致。方曰大般涅槃。


疏。祕藏下。謂三德祕藏是大涅槃。菩提即摩訶般若。
如出現品說涅槃為如來智日。普觀法界等。準宣公
論衡云。菩提。天語。則佛陀梵言也。今舉一德通證三
德。以此三法不並不別故。可思者。假令高而有頂。深
而有底。可以圖思。既曰無上無下。故圖度絕矣。天地
下。列子天瑞篇云。夫天地空中之一細物。有中之最
巨者等。


疏。執跡者。迹即二種涅槃。且略下。謂果分離言不容
一字。但示其名以引悟入。正位者。淨名菩薩品云。若
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等。亦但標其位次。
無名呼召。今謂自性清淨涅槃。名殊體同。


疏。幾平聲微者。跡之纖細。此尚不形。故云寂怕。


疏。初引下。彼經云。吾無生不生。雖生不汙於生。無形
不形。雖形不汙於形。疏釋頗細。不煩更示。忍辱太子
者。報恩經第三。略云。過去世波羅捺國有王。聰叡仁
賢。第一夫人生子。性善不瞋。名曰忍辱。乃至云太子
[003-0317a]
既長。為六大臣所嫉。父王嬰病。六臣謀損太子。向太
子言。大王病愈須得不瞋人眼髓為藥。太子聞之。捨
己眼髓奉王為藥。乃至云。爾時波羅捺王者。今現我
父輸頭檀是。時母者。摩耶是。忍辱太子者。今我身是。
鴈王者。雜誦第一。略云。過去世時。波羅捺城邊有池。
池中多魚龜鵞。鴈中有王。名為治國。作五百鴈主。鴈
王前行。右脚著獵師羂中。念言。我若出脚。餘鴈不食
而去。食盡方現其脚。群鴈飛去。有一鴈臣名曰蘇摩。
不捨王去。王語臣言。汝代我為王。在鴈前行。以偈答
曰。我願隨王。死生不變。寧共王死。勝相離生。獵師聞
之。遂解王脚。二鴈俱去。乃至云。佛言。鴈王即我身是。
蘇摩大臣者即阿難是。鸚鵡者。僧伽羅叉經上卷。略
云。昔者菩薩現為鸚鵡。常處于樹。風吹彼樹更相切
磨便有火出。火漸熾盛。遂焚一山。鸚鵡思惟。猶如飛
鴈𨈬止于樹。故當反復起報恩心。何況於我長夜處
之而不能滅火。即往詣海。以其兩翅取大海水。至彼
火上而洒於火。或以口洒。東西奔馳。時有善神感其
勤苦。尋為滅火。如此者其類尤多。頂生者。本經第十
二略云。過去有王。名為善住。其王頂上生一肉皰。足
滿十月皰即開剖。生一童子。其形端正。父王歡喜。字
之頂生。時善住王即以國事委付頂生。七寶具足作
轉輪帝。乃至云。轉輪聖王即我身是。手生者。涅槃三
十三云。我於往昔作菩薩時。為頂生王及手生王。馬
鳴菩薩撰本行讚云。卑偷王手生。曼陀王頂生。當知
[003-0317b]
人中亦有濕生也。涅槃下。具云。菩薩摩訶薩受羆身
時。常為眾生演說正法。或受迦賓闍羅鳥身。為諸眾
生說正法故。受瞿陀身.鹿身.兔身.象身。羖羊.獼猴.白
鴿.金翅鳥.龍.蛇之身。受如是等畜生身時。終不造作
畜生惡業。常為其餘畜生眾生演說正法。令彼聞法
速得轉離畜生身故。然但下。釋雖生不生等也。疏有
二義。一由感而起。機見生形。非如來實生。二涅槃之
道即真而恒應。無生而不生。即應而恒真。雖生不生。
形亦例之。此則就用則能生能形。在體則非生非形。
不為有者下。論云。處有不有。


疏。初引下。即五十一。略云。善男子。我已成就不滅度
際菩薩法門。住此法門故。普見十方一切世界去來
今佛無涅槃者。除化眾生方便滅度等。唐譯下。六十
八。略云。[鞥-合+白-日+田]瑟胝羅居士告善財言。我得菩薩解脫名
不般涅槃際。善男子。我不生心言。如是如來已般涅
槃。如是如來現般涅槃。如是如來當般涅槃。我知十
方一切世界諸佛如來畢竟無有般涅槃者。唯除為
欲調伏眾生而示現耳。善男子。我開旃檀座如來塔
門時得三昧。名佛種無盡等。正思者。謂不思之思也。
故遠公云。三昧者何。思專想寂之謂也。正受。圓覺疏
云。不受諸受名為正受。皆謂心住定中。亡思亡受。亦
非泯其知照之性故。又此下。大疏。十玄第九名十世
隔法異成門。謂三世隨一。攝三成九。九世不出。一念
為十故。華嚴離世間品云。菩薩有十種說三世。蓋約
[003-0317c]
三世互起為十耳。是知下。即彼經云。善男子。我入此
三昧。隨其次第。見此世界一切諸佛。所謂迦葉佛.拘
那含牟尼佛.拘留孫佛.尸棄佛.毗婆尸佛。勝觀即毗
婆尸也。靈鷲下。法華第五云。眾生見劫盡。大火所燒
時。我此土安隱。天人常充滿。又云。常在靈鷲山。及餘
諸住處等。莫隨下。即前引[鞥-合+白-日+田]瑟胝羅云。我不生心言。
如是如來已般涅槃等。意云。生心則見有去來。不生
則無也。本經二十一云。一切諸佛無有畢竟入涅槃
者。出現品云。佛子。如來不為菩薩說諸如來究竟涅
槃。亦不為彼示現其事。乃至云。於一念中見過去未
來一切諸佛色相圓滿。皆如現在等。


疏。四法者。有無言象也。教明下。法喻。對示可見。皆釋
論中斷字。謂斷無移者。以教如明鏡等。喻合下。謂同
喻也。如前云。幽谷之響。明鏡之像等。符。符竹也。古者
殺竹為符。剖而相合為信。如晉陸機云。入仕帷幄。出
剖符竹。今取合義。契者。今之合同。契。券也。襲。承襲也。


疏。此非等者。謂此前正答無餘之難。此後并破勞患
之見。此見下。謂以如來無漏常樂之蘊。同分段有為
勞患之身。狹淺之見招深過也。以謗佛故。責非者。先
汎責違其教理。下方引教會理。


疏。萬機等者。謂遍法界中同時異處而感。涅槃業用
之身亦遍法界同時異處而應。撓。亂也。水澄下。如前
引出現文。摩尼下。如前釋。行雲由風氣而運。雖行而
非行。有餘因機感而生。雖動而非動。谷神由呼歇而
[003-0318a]
止。雖止而非止。無餘因感謝而滅。雖靜而非靜。道經
下。彼第六篇云。谷神不死是謂玄牝。謂空谷中能應
人呼。速疾如神。正明下。謂此段論文若動若靜唯明
無心。


疏。初句下。以心例身也。


疏。躡前等者。若有象而應。應乃不普。心亦義同。


疏。機有等者。謂眾生是有身有心之感。如下云。有心
者眾庶是等。如來現非身之身等應之。故如來身心
因眾生身心而起。自性涅槃無出無沒。非身非心。如
本經廣說。


疏。此身等者。謂非身之身無患。非心之心無勤勞也。
出現下。虧盈不遷門中疏也。彼疏云。法身無相故無
器而不形。聖智無心故無感而不應。相非我有等
。金石下。彼說藐姑射音亦山有神人焉。肌膚若冰雪。

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
遊乎四海之外。乃至云。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
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粃糠。將猶陶
鑄堯舜者也。今借其辭以顯身之無患。


疏。八極等者。八方極遠之稱。意言極際非有極也。列
子湯問篇。湯問革曰。上下八方有極盡乎。革曰無極
等。至于下。諸經多有。法華涌出品。下方菩薩至如來
所。合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答云。善男
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等。皆俯隨世範。一往一來。修
敬展情。蓋禮之用和為貴也。豈曰下。淨名經弟子品。
[003-0318b]
略云。佛遣阿難問居士疾。阿難自謂不能任彼問疾。
憶念昔時世尊身有小疾。當用牛乳。持鉢詣婆羅門
家乞之。時維摩詰來問我言。何為晨朝住此。我言。世
尊身有小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維摩詰言。止止阿
難。莫作是語。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眾善普
會。當有何疾。阿難。莫謗如來。莫使異人聞此麤言等。
雷居士者。略鈔第十一云。淨名居士現毗耶離城。俗
姓雷氏。於提婆城取妻曰金姬。男名善思。女名月上。
示跡同凡。化在家眾等。擬繫辭者。彼云。智周乎萬物
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疏。長阿含下。彼經第三卷說。在文甚多。不能煩示。小
乘涅槃經等皆說。亦大同小異。或說於純陀家食旃
檀木耳羮患腹痛。或說下痢下血。病困覔水至樹下。
令弟子四疊僧伽黎而臥等。然大經秪言背痛。大乘
皆為示現。小乘執之為實。二十五經云。若我所有聲
聞弟子說言如來入涅槃者。當知是人非我弟子。是
魔伴黨邪見惡人等。豈同下。小乘謂如來俱厭身智。
棄有餘入無餘。


疏。曲見者。二十一經云。云何名為聲聞緣覺邪曲見
耶。見於菩薩從兜率下。化乘白象降神母胎。乃至於
此拘尸羅城入般涅槃。如是等見是名聲聞緣覺曲
見。謬執者。小乘謂有餘依身雖出煩惱。尚有餘苦所
依。如疾時須乳。熱時命扇等。故厭之而歸無。無則無
餘苦所依。為樂也。殊未知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
[003-0318c]
無為無漏。不墮諸數。執跡為實。故論主破之。會意下。
謂因言得意。不守其言即聽表也。表。外也。玄根下。玄
妙根源。根以生長為義。謂眾生等有佛性。遇緣則悟。
故始修世善。終修出世善。事相下。謂有無縱跡名相
本虗。採。取也。拔。抽也。出也。


疏。九折等者。切韻云。徵。明也。亦辨明之義。責謂結責。
義頗相近。苞舉者。與包含之包通用之矣。儒老下。繫
辭云。一陰一陽之謂道。孔頴達義疏云。一者何。無之
稱也。稱尺證切。又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解者亦謂太
極無也。兩儀有也。又曰。神無方而易無體。老氏云。有
之以為器。無之以為利。又云。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
於無。又云。大象無形。道隱無名等。流於莊列甚多。儒
者太極太易之無。老氏虗無自然之無。名殊而理同。
皆謂自無生有。自有入無。然儒宗亦舉太極為生物
之端而不設教。繫辭略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
者謂之器。道。無也。器。有也。只於有中以述三綱五常。
論道洪範人倫。道家乃以虗無為宗。故棄聖智。絕仁
義。蔑禮樂。見素抱朴為修。二家之源非太遠。其流非
太近。故互為奴主而不相入。今論中假問。皆簡二家
有無俗諦所攝。涅槃則出之。此折演之大理也。


疏。世典等者。孔子不述太古之事。但自唐虞以下成
書。即尚書.堯典等也。北山錄天地始篇具敘之。鴻濛。
廣大之象也。穹窿。謂窪而高如穹帳者也。磅[礡-莆+蒲]。亦廣
闊堅重之相。一生二者。一氣也。亦混沌也。二即陰陽。
[003-0319a]
亦二儀也。磐古者。即人倫之首祖也。磐古生天地之
間。王萬八千歲。頭極東。足極西。左手極南。右手極北。
開目為晝。閉目為夜。吐氣成風雲。吸氣為雷霆。四時
行焉。百物生焉。一生二。二生三。皆老氏四十二篇文。
形分物兆者。謂磐古眼為日月。骨肉為山陵。腸胃成
江河。衣毛成草木等也。萬物下。謂三才生萬物也。叢。
繁也。亦雜也。三生萬物。亦老氏文。次二對者。老氏第
二篇云。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等。
傾謂傾向。亦謂諸法相待而起。若無高則亦無下也。
定數者。謂諸法相因而生。是自然之定數。


疏。幽顯兩途者。幽謂鬼神等。顯謂人畜等。然皆屬有
境。[懨-猒+火]。大也。內教說大身脩羅身長八萬四千由旬。摩
竭大魚.迦樓羅鳥背闊數十萬里等。莊子說北溟有
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列子湯問篇說
五仙山。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灜洲。五
曰蓬萊。其山高下周旋皆三萬里。浮留海中。不得暫
峙。仙聖毒之。訴於上帝。帝命禺疆使巨鼇十五舉首
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釋曰。三萬里之山
鼇首戴之。則鼇之首又大如山也。此海之東有大人
國。名曰龍伯。有一人欲取其鼇。行數步而至五山之
所。一釣而連六鼇。合負而趨歸其國。釋曰。龍伯之人
又不知乎大於鼇者幾十萬里也。恑。奇也。律中說過
去世時有三親友象.獼猴.鵽鳥。依一尼拘律樹止。共
相謂言。同依此樹宜相恭敬。獼猴.鵽鳥問象言。汝憶
[003-0319b]
事近遠。象言。我憶小時行此。樹齊盡我腹。象與鵽鳥
問獼猴。獼猴答言。我憶小時。此樹舉手及頭。象語獼
猴。汝生年多我。象與獼猴共問。鵽鵽言。我憶雪山右
面有大尼拘律樹。我食果子來此便轉即生此樹。共
相謂言。鵽生年多。象以獼猴置其頭上。獼猴以鵽置
其肩上。共遊人間。從村至村從邑至邑。常說偈言。若
人能懷法。必敬諸長老。現在有名譽。將來生善道。時
鵽說如是法。人皆隨從。法訓流布。汝等於我法中出
家。應更相恭敬。如是佛法流布。自今已去。聽隨長幼
恭敬禮拜迎逆問訊。時諸比丘聞佛教誨。比丘長幼
相次恭敬禮拜。又外紀說伏犧蛇身人首。神農牛首
人身。史記說中衍鳥身人言。皆恑奇之相也。憰。詐也。
世之諂詐之流其類尤多。但不任真而行者皆詐也。
莊子田子方篇云。溫伯雪子過魯尤。魯人多𥷋見之。
雪子每出見客。入必歎之。其僕曰。每見之客。必入而
歎之。何邪。曰。人之見我者。進退一成規。一成矩。從容
一若龍。一若虎。其諫我也似子。其導我也似父。是以
歎也。然進退規矩皆形容儒者禮法。謂不任真矯激
而詐怪者。春秋傳鄭殺大夫伯有。國人見伯有介甲
而行。又齊襄公甞殺公子彭生。襄公出獵見野豕人
立而啼。襄公曰彭生也。襄公墮車。妍。美也。如西施.孋
姬.毛嬙之類。醜。陋也。世傳無艶女者。齊人。白頭深目。
長指大節。昂鼻結喉。肥項少髮。折腰跌胸。皮膚若漆。
年四十不售嫁等。巨。大也。細。小也。列子湯問篇云。從
[003-0319c]
中州以東四十萬里得僬僥國人。長一尺五寸。東北
極有人名曰諍人。長九寸。又云。江浦之間生麼蟲。其
名曰蟭螟。群飛而集於蚊睫。弗相觸也。可為細矣。莊
子文者。齊物篇云。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懨-猒+火]恑
憰恠道通為一。莛。梁也。謂梁橫楹。厲。醜女也。謂厲太
醜。施太美也。亦謂物殊而道平等也。何晏等者。西晉
紀云。初何晏等祖述莊老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
無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不存者也。陰陽恃以
化生。賢者恃以成德。故無之為用。無爵而貴矣。王夷
甫之徒皆愛重之。由是朝士大夫皆以浮誕為美。裴
頠著崇有論以譏之。略云。夫利欲可損而未可絕有
也。事務可節而未可全無也。盖有飾為高談之具者。
深列有形之累。盛稱空無之美。形器之累有徵。空無
之義離檢。又云。處宮不親所職謂之雅遠。奉身散其
廉操謂之曠達。又云。甚者至於裸形褻慢無所不至。
士行又虧矣。論主下。謂有名所徵之意。總括儒老有
無之說。恐謂涅槃妙理亦不出此。故論主演超境一
章以遣之。


疏。數名等者。謂慧數是盡惑業之緣。所顯生空之理
名為滅諦。無漏下。見道已去名為無漏淨慧。擇滅者。
擇謂揀擇。體亦是慧。無為生空之理方是涅槃。通有
餘.無餘。但身智存名有餘。身智[厂@火]名無餘耳。疏。論語
文。即季氏篇。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疏。超越也者。以前云不出有無。今云超出有無。
[003-0320a]


疏。問以等者。兩對中皆上句問。下句屬。以證涅槃是
真。有無是俗。仁王經者。初卷云。了知一二。非一非二。
即勝義諦。取著一二。若有若無。即世俗諦。


疏。不待皆非者。若有無互不相待。亦互不生起。


疏。皆是緣有者。無雖無體。以有求之必有此無。故無
亦緣有之法。豈足下謂有唯有邊。無但無邊。各偏互
違。奚比乎非有非無之中哉。


疏。初句等者。謂色聲等法是識所緣。故名為境。坌汙
淨心。故名為塵。皆緣生下。但俗諦所收。


疏。髣髴等者。謂比擬其理法象之也。相絕者。釋託情
絕域。言亡者。釋得意亡言也。但可下。意云謂涅槃是
有是無。情計分別。非有非無令人亡情會理。是立言
之本意。若云非有非無是涅槃。亦認指是月。服藥成
病。俱未免其知覺之妄。


疏。紛繞等者。謂紛紛繞繞。煩亂之貌。惑業皆然也。三
有者。謂欲有.色有.無色有。引出者。法華第一云。眾生
處處著。引之令得出。但假下。意謂無為。亦權指無實。
故彼經第三說化城譬喻。但導師方便爾。廣示如玄
談。故論云。借無以示虗。設令非其有者。令非斥棄逐
三有生死而入無餘。非謂非有是斷滅虗無。恐儒老
下。以二家談有無似內宗有為無為之名。恐彼引內
經為例。謂涅槃為無。故此簡別以示小乘無餘。假借
而出有大涅槃。則兩不在也。一揀者。大涅槃也。二揀
者。假借而非無。
[003-0320b]


疏。初句等者。前論云。豈曰有無之外別有一有而可
稱哉。據此。不出有無也。次句下。前論云。良以有無之
數止乎六境之內。六境之內非涅槃之宅等。據此。不
在有無。


疏。二所等者。唯擇後句。前二易。故不釋。


疏。初明等者。釋前三句。以前云。不出不在。求悟無處。
又不許是空廓無體。既有其道。幽妙之路可尋。故千
聖萬聖同其軌轍而歸涅槃。非虗歸也。


疏。若方等者。謂無其體。言誰不在不出乎。其道既存。
不出有無。必在有無。如何不出又不在邪。


疏。初三句等者。名能起於言說。相能生於名字。心能
現於有無。諸相若順顯。云由心現相。因相生名字。因
名字起一切言說也。涅槃不爾。非有無相。故無有無
之名。無名故。亦無不出不在等。種種言說。主既無說。
賓亦無聞。疏但略示一隅。


疏理事善惡等下。軌持為法。潛用大疏釋大經法非
法亦然之旨。有無為法者。亦各任持自性。軌則於人
令生有無之解。無說下。二十一經云。不聞者名大涅
槃。乃至非音聲故。不可說故等。


疏。令忘名下。以不出不在互相違故。但寄名顯妙。妙
不在名。若執名求理。名違則理乖。何以取悟。故圓覺
云。修多羅教如標月指。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予甞至
此謬出偈云。照文見心理。心非文所籌。須知鉤外魚。
不是魚外鉤。
[003-0320c]


論。雖然者。縱成前理也。善吉。須菩提也。心不緣相。無
心也。耳不循聲。無聽也。此中最要妙識其旨。正思正
聽隨聞隨得。


疏。偈答下。華嚴離世間品。六十種境界無碍用第二
云。在佛境界而不捨魔境界無碍用。亦如志公云。魔
從佛境出。佛從魔境生。二頭不相辨。混雜國王城。


疏。初句等者。謂雖不離煩惱。亦不即煩惱。此實難言。
故云在乎妙悟。則即妄而真。非捨於妄爾。齊觀者。即
空色無碍。唯一真之境而已。詳論齊有二意。一空有
無二。二心境同如。


疏。文似下。齊物篇云。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
一等。


疏。同我者下。明唯同唯異皆失。亦同亦異不出不在
也。亦應具有四句。此中但明不出不在。故唯約亦同
亦異辨也。同我者躡上與我同根等。唯取同義。事理
相違者。潛用法界觀理事無碍義中第九第十事理
相非門。相非即相違也。不在者。以涅槃是理。理不在
於有無事中。今若下。出唯同之過也。過乃有二。一不
立有無。二不在不成。由同下。亦彼第七第八事理相
即門。由相即故同也。不出者。涅槃之理即于有無。所
以不出。今若下。出唯異之過。過亦有二。一乖乎悟同。
二不出不成。然古釋皆不如此。予詳下。結文所以不
出不在等。理合前後。連貫釋之。斷無餘惑。寶性論初
卷法寶品云。非有亦非無。亦復非有無。亦非即於彼。
[003-0321a]
亦復不離彼。彼謂有無也。


疏。初二句等者。且權實一槩而論之。由虗冥遍統所
以玄也。次二句下。雖云照理。意顯智玄。故但云靈鑒
有餘。則[懨-猒+火][懨-猒+火]焉猶有餘地矣。


疏。承前者。論之初句。即本智證真。次句。即後智照俗。
玄根下。既以根喻理。故以拔喻證。理無始者。絕初際
故。非照下。用生公義。意云以相應之慧盡生相時。似
有其始。生相既盡。以始同本。本來平等。同一覺故。何
始何終。故曰非照今有。起信下。證發心中之文。具云。
又是菩薩功德成滿。於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
大身。謂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餘文
次疏。


疏。略至下。理應有至人二字。或簡或失。雙示不住者。
謂即住而不住也。大疏釋無住涅槃云。由雙住故能
俱不住等。


疏。初二句等者。初即心境對說。後顯其同。同則無相
無名。廓然無寄。如無知論以緣求智中廣示。


疏。通敘等者。以前云菩提之道不可圖度。又云六境
之內非涅槃之宅等。語出下。彼說卦中文。彼謂窮其
造化之理。然後盡萬物之性。能所以順。至於天命。今
借其辭。


疏。初四句等者。謂一則違三。三則又非究竟。意以一
為究竟。三則小大差別非究竟。非究竟則屬無常生
滅。升降下。升降約人修進之說。高下約法以明。皆差
[003-0321b]
別不一之義。


疏。理無等者。直據理以明之。尚無有二。何況有三。所
以究竟。故本經二十二云。聲聞緣覺所得涅槃等無
差別。


疏。無有二上者。疑上是正字。即法華方便品云。十方
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正法
華偈云。佛道有一。未曾有二等。疏引化城喻者以對
論文可見。火宅者。彼第二略云。有大長者財富無量。
其家廣大。唯有一門。有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閣朽故
梁棟傾危。周帀俱時歘然火起。長者諸子在此宅中
念言。我雖於此安隱得出。而諸子等無求出意。長者
語言。此舍已燒。宜時疾出。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
信受。爾時長者更設方便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
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
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
之物。爭出火宅等。釋曰。三車如其次第即喻三乘。火
宅喻於三界。故彼經云。而為三界火宅所燒等。


疏。三乘等者。如諸子差別。所樂各殊。同免火宅之患
無差別也。所乘等者。依大鈔釋也。彼說三乘各有教
理行果。今略就教行釋之。教者下。法華方便品云。依
一佛乘。分別說三。詮示四諦之法名聲聞教。詮示十
二因緣之法名緣覺教。詮示六度等法名菩薩教。行
者下。略而言之。則聲聞觀四諦之行。緣覺十二因緣
之行。菩薩悲智雙施自他等運之行。廣說如彼。統其
[003-0321c]
下。即會三歸一之義。廣釋如玄談。


疏。習結等者。結謂結餘。即習氣纖細爾。三乘下。聲聞
能盡煩惱現行。不能盡習氣。緣覺分斷習氣。菩薩位
滿種習皆盡。


疏。初句等者。謂一切眾生本有之性唯一無差。夙熏
之緣小大誠異。論隨新熏故云不一。謂曾於大乘法
中熏習成大乘性。識心樂欲亦唯大乘。餘二例之。雙
照下。以大乘雙斷二障。故鑑二空之理為深。二乘唯
斷煩惱障。鑑我空理。故為淺也。


疏。由識根等者。亦承前以明差別在乎識根。識根則
小大不同。智慮則淺深成異。餘疏易見。為力下。智力
有小大爾。


疏。由前等者。即難差中所引放光等。放光三差在三
乘智力之淺深。非無為有三。智論則如人趣理升降
不同。非涅槃有差也。今引下。約教則法隨人異。分一
成三。約行則人自熏殊。會三歸一也。


疏。先定等者。乃先分定人法道理。然後從而難之。


疏。初二句等者。以法從人。人既有三。法亦定三。以相
即故。又若下。三乘之智有為也。無為可知。有無超然。
豈不滯於冥會哉。


疏。以人等者。釋一亦無三。異則下。如放光云。皆以無
為而有差別。今既相即。三乘從何而成差乎。


疏。無為例之者。謂至無為之彼岸。即同無為之樂。文
擬下。彼二十三云。道者同於道。得者同於得。失者同
[003-0322a]
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得者得亦樂得之。
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然通下。尅其能得。唯三乘之
智。智依於人。故疏云人。


疏。理雖等者。用玄談分教之詞。彼云。理雖一味。詮有
淺深等。亦如三獸渡河。河雖是一。不妨三獸所渡淺
深各異。


疏。初四句等者。網喻三界。三鳥雖各出網。然力量有
小大。翱翔有遠近。反責下。責前一亦無三等也。


疏。三乘等者。諸蘊不一。名眾和合。兆形名生。三乘在
於界內即分段。五蘊在於界外即變易。五蘊雖勝劣
有殊。皆有漏生死。未能轉成無漏五蘊。相續心者。即
六麤中第二事識心也。和合下。即本識心也。八地已
去至地滿足方破此識。如起信論云。破和合識相。滅
相續心相等。等覺已降者。謂等覺菩薩生相未盡故。
根本無明未滅故。未能證極一法界心。皆名眾生也。
亦前下。成立無為是同。三乘是異。以人下。以人望法。
人恒三而法恒一也。以法望人。法自一而人自三。


疏。承前等者。難中一亦無三。異亦無三。今以喻顯法。
但顯三乘。即無為一亦有三者。在幽鑑之淺深。不在
於無為。


疏。以未下。以三乘之智勝劣有殊。所斷惑障厚薄不
同。所證之理漸而未深。由此階級故成三差。誰云下。
有名折之如此。無名之家不云異而不證。有三異也。
皆約方便淨涅槃有此淺深。非自性淨也。
[003-0322b]


論。萬累者。惑業不一故名為萬。滋益者。春秋傳云。無
使滋蔓。蔓難圖也。今疏十一智者大品第六云。法智.
比智.他心智.世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
如實智為十一也。大論二十三甚廣釋之。今略引云。
法智者。謂欲界四諦下無漏智。比智者。謂上二界智。
他心智者。了知欲界.色界現在他心等智。世智者。諸
有漏智。苦智者。觀五蘊無常.苦.空等時所得無漏之
智。集.滅.道三。各觀本諦所得無漏之智。盡智者。我見
苦已。斷集已。盡證已。修道已。如是念時。無漏智慧見
明覺也。無生智者。謂我見苦已不復更見。斷集已不
復更斷。盡證已不復更證。修道已不復更修。如是念
時。無漏智見明覺。如實智者。一切法總相別相如實
證知。無有[ㄇ@企-止/圭]碍等。準論前之十智。三乘共有。如實一
智。唯佛獨有。今論云爾者。以大品十地中。始自乾慧
至辟支佛地。則三乘共履。而二乘至此為極。故以盡
智在二乘無學位。第九超出三乘。名菩薩地。故說無
生智在菩薩位。不爾何故辟支佛外又立菩薩地乎。
如實一智果位圓現。故論不說。請詳疏中。皆依智論
釋之。今云下。然菩薩有二類。一直學法空者。二先小
後大者。據經中十地施設多約先小後大。故論主以
盡智為二乘。無生為菩薩也。盡智則盡見盡斷盡證
盡修。無生則印後不起。此則二智非太異也。故大鈔
或說小乘十智除如實智。又云盡.無生智二乘車體
等。據此二乘亦有無生智。但望菩薩淺深有異。此中
[003-0322c]
問意即大品通教中意。以此通被三乘。故菩薩亦藏
教中傍化之大。如玄談引天台智者四教云。一三藏
教。此教明因緣生滅四真諦理。正教小乘。傍化菩薩
等。二者通教。即無生四諦。通者同也。三乘同稟。故此
教菩薩斷證行相多同二乘。故大鈔第四云。丈六權
智是牛車體。又辨三乘同修而有八同。謂教.理.智.斷.
行.位.因.果也。三者別教。即無量四諦。四者圓教。即無
作四諦。廣釋如彼。問曰。若爾。何異二乘。答。四弘六度
自利利他。乃至登見五門合斷三十四心一座成正
覺等。所以別也。


疏。放光等者。三乘之智許有淺深。究竟智體一而無
殊。如華嚴說。十地證智即佛智故。況智因惑起。惑謝
智亡。空亦平等。故經云爾。因邊下。釋智體無生。顯空
也。


疏。是唯等者。釋不體則已。以三乘能證之智不相違
背。所證之理平等無二。不證則置之而勿論。證則惑
可以頓盡。理可以頓得云云。在疏。


疏。初二句等者。三乘之人於見道前。修五停心.苦無
常等諸觀。正伏四諦分別。兼伏九地俱生。至世第一
出心。見道位初方斷分別。至修道位起九無間以斷
九地修惑。九解脫道中漸漸證理。如何頓也。此依藏
教五位釋之。疏中依通教地位敘之。此教亦有十地。
三人同歷。一乾慧地。大論七十五云。聲聞人獨為涅
槃故精勤持戒集諸善法。雖有智慧不得禪定水。不
[003-0323a]
能得道。故名乾慧。則煖位已下也。菩薩從初發心乃
至未得順忍亦有此名。二性地。聲聞從煖位已去。至
世間第一法。菩薩得順忍。愛著諸法實相。亦不生邪
見。得禪定水。三八忍地。聲聞從苦法忍乃至道比忍
是十五心。釋曰。謂世第一出心。緣下界上界四諦共
一十六心。初緣下界苦諦。有苦法忍.苦法智。次緣上
界苦比忍.苦比智。蓋以法智緣下。比智緣上也。亦云
苦類忍等。是下地類故。如是至道比忍有十五心。於
中有八忍七智。今從忍名。故云八忍也。菩薩則無生
法忍入菩薩位。釋曰。仁王般若說無生忍七八九三
地得之。即了法無生亦無有滅。如中論。諸法不自生
等。如前具引。今以義準之乃七地下品無生忍。非二
乘無生智也。四見地。即第十六心道比智見道。入離
生正位。得須陀洹果。菩薩則阿[鞥-合+白-日+田]䟦致。此云不退。然
論釋阿[鞥-合+白-日+田]䟦致位寬。有云。初地已上乃至八地等。五
薄地。聲聞或須陀洹或斯陀含斷欲六品俱生煩惱。
唯下三品在欲界之惑薄故。菩薩過阿[鞥-合+白-日+田]䟦致乃至
未成佛。斷諸煩惱餘習亦薄。六離欲地。聲聞已盡欲
界三品。離欲界生。得阿那含果。菩薩離欲因緣故得
五神通。七已作地。聲聞得盡智.無生智。得阿羅漢。菩
薩成就佛地。八辟支佛地。準大論翻為因緣覺。先世
種辟支佛道因緣。今世得少因緣出家。亦觀深因緣
法成道。故名辟支佛。九菩薩地。從乾慧地乃至離欲
地。如上說。釋曰。準大論。前後菩薩道種智中。徧修前
[003-0323b]
之八地而不取證故已作地。辟支地不指菩薩。論又
云。歡喜地乃至法雲是菩薩地等。十佛地。即一切種
智。上依大論錄之。中間難者亦唯以他文釋之。然皆
略示而已。


疏。古譯等者。北涼三藏成八十卷。疏中引用皆前後
論文。


疏。緣起等者。二十七經云。又未能渡十二因緣河。猶
如兔馬。何以故。不見佛性故。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
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
一生。十二老死。皆前前為緣。後後生起。如是十二三
法所攝。謂無明及愛取是惑。行及有支是業。餘識等
七支是苦。十二因緣論頌云。煩惱初八九。業二及與
十。餘七說為苦。三攝十二法。然此十二。三法互因。三
世輪轉。該攝三界。通於四生。今略示三世因果之理
令識大況。謂過去無明為發業支。現在愛取為潤業
支。招識等五支果。復由現在愛取有支。感未來生老
死。小乘三際兩重因果同此。大乘或唯一重。則前十
支皆因。後二支為果。涅槃經中亦依三世明十二有
支。二十七經云。十二因緣一切眾生等共有之。亦內
亦外。何等十二。過去煩惱名為無明。過去業者則名
為行。現在世中初始受胎是名為識入胎。五分四根
未具名為名色。具足四根未名觸時是名六入。未別
苦樂是名為觸。染習一愛是名為受。習近五欲是名
為愛。內外貪求是名為取。為內外事起身口意業是
[003-0323c]
名為有。現在世識名未來生。現在色名六入觸。受名
未來世老死也。是名十二因緣。略示如此。津謂下。如
易之未濟既濟之義。四諦者。謂三界有漏色心皆逼
迫性。名苦諦。即三苦八苦等。三界分別俱生之惑。增
長生死。名集諦。斷障所顯無餘之果寂靜。名滅諦。總
別念觀七覺八正乃至一切菩提分智。於三界生死
能出能離。名為道諦。於此四中。前三世間因果。後二
出世因果。所以果先因後者。於世間中先示其苦。令
起厭心。知苦諦之果乃集因所招。令斷之也。於出世
中先示其滅寂靜永安。無形患智勞之辛。有無為無
餘之樂。令起忻心。知滅諦之理由道而證。令修之也。
古人云。厭如是苦者斷如是集。忻如是滅者修如是
道。故如來始於鹿野為五俱隣等三轉此法。盖此意
也。涅槃下。亦二十七。具云。善男子。觀十二因緣智凡
有四種。乃至下智觀者得聲聞道。中智觀者得緣覺
道。乃至上上智觀者得無上菩提等。論語。即八佾篇。


疏。智慧第一者。謂十大弟子各居一長。如迦葉波頭
陀。目乾連神通。須菩提解空。迦旃延論義。迦賓羅曆
象。阿㝹陀天眼。羅睺羅密行等。若準增一阿含第三
卷中說。弟子中各有其能。略云。寬仁博識如阿若俱
鄰。善能勸導如優陀夷。恒飛虗空如善肘比丘。威容
庠序如馬勝比丘。精進苦行坐禪入定如離日比丘。
廣立齋講如陀羅婆摩比丘。安造房屋與招提僧如
小陀羅婆摩比丘等。故北山錄云。若五百無學各以
[003-0324a]
其能求之。咸居其甲而非乙也。所引涅槃尚云都不
識知。況盡知乎。故比山錄云。羅漢不識鹽義。外黨諸
俗深以為誚。盖出朽宅則生死凡夫邈哉。何及語外
事利。解脫聖智或不如凡夫也。然孔子域中之聖而
能多知。楚王過江得物而不識。使問孔子。子曰。萍實
也。可食。吾聞之童謠云。楚王過江得萍實。圓如斗。赤
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吳治塗山得專車之骨以問
孔子。子曰。古防風氏之骨也。大禹會諸侯於此。防風
後至。禹戮之。防風長四十尺也。以孔子之多能尚有
不知之事。如中庸云。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
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故列子湯問篇云。孔子東
遊見小兒辨日遠近。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而日中時去人遠。何以知其然哉。兒曰。日初出也大
如車盖。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
乎。一兒曰。我以日初出而遠。日中時為近。何者。日初
出則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
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兩小兒笑曰。孰為子多知乎。
是知雖俗諦之事。非一切種智不能盡知。況出世下。
經意以俗諦為世間。真諦為出世間。引此兼證下文。


疏。虗無等者。老氏云。致虗極。守靜焉。又云。天地之間
其猶槖籥乎。虗而不屈。動而愈出。又云。三十輻共音拱
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闚。小視也。躐。踐也。等謂等級。
不可越級而進。階升者。論語子張第十九云。夫子之
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003-0324b]


疏。例引等者。老氏四十八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
之又損以至於無損等。如見前下。即見道之前伏惑。
見道已去斷惑。性宗位次。廣則三賢十聖等。如華嚴
廣說。略則信賢聖果。如起信.圓覺等說。寄位下。即賢
首一乘義分齊中略云。謂寄信等四位以斷滅等四
相。如起信論中信位斷滅。賢位斷異。聖位斷住。果位
斷生。又有斷惑顯位。如斷滅相而顯成信位等。廣示
如義分齊。


疏。阿惟下。古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此語。淨名
亦云。無以日光等比螢火。


疏。雖別下。引經雖別。然意中含有前來斷惑之動。如
下云等是也。所以下。明譏動之意。但欲演其動寂無
妨也。事理下。事。動也。理。靜也。清涼教迹云。事理雙修。
依本智而求佛智。


疏。方廣等者。大乘經中此理攸同。入地者。初地已去
至七地中。智相既亡。約本智合理。身心無相。謂言寂
也。此據本智證理而說。非約分段變易而論。然細細
而求。地地之中斷障證真亦分分寂滅。今之論意不
取如斯。但取初地已上已得寂滅之靜。如何至於寂
滅之靜復存取捨之動乎。


疏。勝分者。然諸位之中當位之行名為自分。進後之
行名為勝分。約增勝義邊。以好尚是心。心未寂滅。涉
求是身。身亦未寂。


疏。以此四者者。即取捨損益之四。文義下。謂寂滅與
[003-0324c]
好尚等異。戾。乖也。即動靜之行相違。


疏。南喻等者。前引法身已上。經文說寂。智論說動也。
如疏可辨。南為朱明者。以五色布於五方。則青為東
方。赤南。白西。黑北。黃中。以五行配之。則東方甲乙木。
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方戊己土。
故南為朱明。北為玄冥。又离卦屬南象。亦明象也。


疏。然稟下。謂性宗修行必動靜無違。止觀俱進。事理
雙修。悲智平等。如物不遷云。不釋動以求靜等是也。


疏。寂也下。涉動名為為作也。捨動名無為。老氏亦云。
無為而無不為。若云至理無為。則非四相所遷。名無
為。故無為名一亦隨義別。


疏。次四句下。以寂而常動。故動與寂非一也。動而常
寂。故動即是寂。非異也。後四句下。冥真之心。理行也。
涉俗之心。事行也。真俗齊照雙流也。如儒童菩薩地
地之中身心寂滅不失自分。亦地地中進求。後位不
失勝分。豈云靜而違動。不復進求。動而違靜。不成寂
滅。故二行無違。方成無住之修。


疏。承前等者。為前文每四句中成一對。動靜之義可
知。


疏。據前下。疏中會身心互舉。推驗前文可見。亦無餘
義。


疏。義如者。然論之上下。釋不有不無之名。出義各殊。
今此釋經又成一義。不若有心之有。非有也。不若無
心之無。非無也。
[003-0325a]


疏。眾庶。如孝經庶人章之庶人。即蠢蠢無知汎常之
流。


疏。為斥等者。聖無妄相。故云不有。靈照炳然。故云不
無。


疏。初二句等者。由忘絕故所以不有。次二句。由智存
故所以契理而不無也。恒沙下。起信相大中文云。所
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徧照法界義故。乃至具
足如是過於恒沙不思議佛法。隨理者又曰。雖實有
此功德義。而無差別之相等。同一味故。唯一真如。此
義云何以無分別離分別相。是故無二。後二句下。意
云若心想未盡自有我相。心想既滅功自無相。清涼
心要云。寂寂運無涯之照。此明寂而常動也。如何積
德之動以乖寂滅之靜乎。


疏。答問等者。文易不解。但出前後之意。本經二十一
云。如來涅槃。非有為非無為等。


疏。智論等者。亦取意引之。智論但云。施頭目髓腦。不
云國財。盖舉重攝輕。以內例外。乃至者。具云持戒忍
辱禪定。時在山林中身體乾枯云云。在疏。釋曰。下以
儒童在七地中見然燈佛。依智論釋。智相未盡者。前
文已釋。三輪者。一不念能施。二不念受者。三不念果
報。本經二十四略云。不見施者.受者及施果報等。未
或下。謂七地已前已斷相續執取等心。由智相未盡
滅。故三輪未得全空。住相下。金剛經云。菩薩於法應
無所住行於布施。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
[003-0325b]
施。乃至云其福德不可思量。如南西北方四維上下
虗空等。以知住相行施則著我人等相。但為生天之
福。不得無漏之果。施既下。例餘行也。謂凡行諸行。一
一皆須忘相。三輪空寂。方成出世之因。故清涼云。非
真流之行。無以契真。施雖下。儒童得無生忍。而忍心
施之。方契真也。故言不貴於多寡。中理為奇。施不貴
於重輕。契真成要。尠。少也。蹄涔下。蹄跡有水曰名蹄
涔。施華緣者。太子本起端應經略云。定光佛興世。有
聖王名制勝。治鉢頭摩大國。我時為菩薩。名曰儒童。
居山行禪。聞世有佛。心獨歡喜。披鹿皮衣行欲入國。
會五百道士論說道義。師徒皆悅。各送銀錢一枚。菩
薩受之。入城見民治道洒掃燒香。即問行者。答曰佛
來入城。菩薩大喜今得見佛。當求我願。王家婢名瞿
夷。過水缾。密持七莖青蓮華。儒童即探銀盡用與之。
女貪銀寶。與華五莖。自留二枚。迴別意疑。此何道士。
披鹿皮衣。不惜銀寶。追呼男子。以誠告我。菩薩云。欲
以上佛求所願也。瞿夷曰。善。請寄二華。亦献於佛。須
臾佛至。國王臣民拜謁散華。華悉墮地。菩薩見佛散
五莖華。皆止空中。後散二華。住佛肩上。佛知至意。因
記之曰。汝自是後九十一劫。劫號為賢。當得作佛。名
釋迦文。菩薩受決。疑解望止。便逮清淨。不起法忍。放
光下。釋空行菩薩由修三空故名空行。三空無相即
成寂靜行。五波羅即為動也。


疏。賢劫下。第三。具云。一切諸法無有與者而自逮得。
[003-0325c]
以是勸助救諸窮匱。是曰布施。成具下。即成具光明
定意經。頌云。不教令自行。不為而過為等。禪經下。坐
禪三昧法門經下卷。具云。是慈三昧。略說有三種緣。
生緣.法緣.無緣。諸未得道是名生緣。阿羅漢.辟支佛
是名法緣。諸佛世尊是名無緣。思益。即第一云。以無
所得故得。以無所知故知。所以者何。我所得法。不可
見。不可聞。不可覺。不可識等。


疏。初二句等者。責前有名動而違靜。淨名下。香積佛
國品。略云。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
食。乃至維摩詰化一菩薩。往上方界度四十二恒河
沙佛土。國名眾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到
彼詞曰。願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
事。於是香積如來以眾香鉢盛滿香飯與化菩薩。與
彼九百萬菩薩須臾至摩詰舍等。至菩薩品云。爾時
眾香菩薩合掌白佛。我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今自
悔責。諸佛方便不可思議。度眾生故現佛國異。唯然
世尊。願賜少法還於彼士。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
脫法。汝等當學。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無盡。謂無
為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何謂不盡有為。
謂不離大慈大捨大悲乃至教化眾生終不厭倦。何
謂菩薩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
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等。釋曰。此明菩薩具修有
為事行。而無為之業修而不住。事行動也。理行靜也。
二行雙修。動靜何違。彼疏下。即四注叡公之言。慧心
[003-0326a]
不明者。謂不修事行。寂而無照。缺一切種智。


疏。隨一為源者。謂涅槃為源。有不因修成之過。眾生
為源。涅槃有始成之非。如下具示。


疏。反顯等者。謂乘是車乘。故疏云。控御以明。反流向
源。眾生乃三乘之本。三乘屬因修。涅槃即果證。


疏。有始等者。大經第二十八云。善男子。涅槃無因而
體是果。何以故。無生滅故。乃至云。無始終故等。豈不
相違。


疏。有不因等者。出過。細研有名之意。謂涅槃之理因
修而生。即大經本無今有之義。權小之見也。未知此
理是了因所了。非作因所作。故本經二十一云。一者
作因。二者了因。如陶師輪繩是名作因。如燈燭等照
暗中物是名了因。善男子。大涅槃者不從作因而有。
唯從了因。了因者。所謂三十七助道法.六波羅蜜是
名了因。是知三乘之修但修了因之智。以盡集諦之
惑。惑盡之時涅槃自顯。豈涅槃之性修而後成哉。


疏。生公云者。依大鈔引。即涅槃疏序。釋大涅槃之義。
稱常下。續云。常必滅累。復曰。般泥洹爾。寂照。鑑公引
涅槃心鏡鈔云。生公造涅槃疏五十餘紙。唯解磐根
錯節難解之處。於是經宗大開奧藏。稱為關中疏。演
此下。謂方便淨即三乘之智。智有淨惑之能。為方便。
涅槃智性本有。亦自性涅槃。以理智必相融攝故。


疏。聖人等者。謂三乘聖智皆有冥契之功。今言至人
唯目如來。以三乘冥理未極。未免有象。如來冥極。可
[003-0326b]
謂無象。心雖下。釋無象而成象也。謂聖人以方便淨
契合自性清淨涅槃。此性舉體為一切法也。故論云
萬物無非我造。


疏。會證等者。謂聖人了乎萬物本空即是自性。由證
萬法以成聖人。如華嚴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
性等。正與此義相符。大經二十五云。佛告生名婆羅
門言。我今此身即是涅槃。楞嚴下第二卷文。清涼云。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石頭者。即唐代
南岳石頭山希遷禪師也。無己者。即無我也。靡。無也。
然即萬物而為心。故云無所不己。誰云下。言無自他
之別。無非己之法身也。杜順和尚法身頌云。懷州牛
喫禾。益州馬腹脹。天下覔醫人。灸猪左膞上。亦以法
身體同。無自他之別故。圓鑑。智也。即寂之照故云虗
照。體玄者。謂即心之性。即萬象而非萬象。故云體玄。
自現者。以萬象本虗。法身自現爾。評曰。諸祖拈示。依
禪者斷。例不容更注。恐轉落情識。瞎人智眼。不如忘
言體會。內悟為得。今且向流通會上略犯脣吻。令人
速入。準林間錄。永明師於天台韶國師會中。負柴至
門。忽一枝墮地。聞乃悟之。說偈云。樸落非他物。縱橫
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非他物者。以身非
外來。發己聞性。聲性聞性無二性也。南北曰縱。東西
曰橫。言舉聲之相即我聞性。非是聲塵。後二句。意云
此聲既爾。山河萬象無非我之法身。


疏。初二句等者。如華嚴宗。不證大方廣。何成佛華嚴。
[003-0326c]
若非佛華嚴。亦不證大方廣。人法相即。一體無外。


疏。初文等者。大品第九。具云。不應色中求般若波羅
蜜多。亦不應離色求般若波羅蜜等。放光第九云。須
菩提告拘翼言。般若波羅蜜亦不於五陰中求。亦不
離五陰中求等。涅槃。即二十七。次云。佛者即是佛性。
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故。以緣起即如故。云見
法即是見佛如智非異。皆證前云聖不異理也。


疏。前引等者。示論文前後血脉也。此文極難。故疏細
示之。清涼下。玄談文。性宗斷證之理實異他宗。如大
疏云。照惑無本即是智體。又云照體無自即是證如。
鈔云。若以智會如。非真如矣。冥真下。即教迹。敘體大
也。佛用下。即宋高僧傳說兩種語。一蘇漫多。謂汎爾
平語言辭也。二底彥多。謂典正言辭。佛說多依蘇漫
多。意在於義不依於文。又被一切故。若底彥多。非中
下所能解故。方便下。論主觀機設教。中華之人尚文
賤朴。文質彬彬始為可觀。故此論文為千古希唱。高
人達士寶而玩之。逗猶通也。封文下。謂封滯於文。不
見其義之流。謂濫同儒道之理。贊寧者。即宋初時僧。
作高僧傳三十卷。彼傳第三譯經科謂云。若用外書
須招彼謗。今觀房融潤文於楞嚴。僧肇徵引而造論。
宜當此誚等。評曰。房融文士。不當用書而潤經。肇公
通人。何妨徵引而作論。以經是佛言。論是自語也。慧
達者。即陳朝僧。甞序此論。彼序云。世諺云。肇之所作。
固並成實真諦。地論通宗。莊老所資。孟浪之說。此實
[003-0327a]
巨蠱之言。欺誣亡歿。街巷陋音。未之足拾。孟浪者。孟。
大也。浪。虗也。愚瑣者。愚謂愚昧。瑣謂細瑣。立言下。即
論主立論之本意。不害下。不以辭故害意也。故今下。
謂古釋見文似莊老。多以莊老之義釋之。如予則多
出彼意。然後依內教釋之。雅言者。毛詩有大雅.小雅。
雅。正也。文雅也。令知下。論主本假儒者之辭以示佛
理。非即文而雷同於老莊也。


疏。顯前等者。此義前後多出。不復更示。一念下。亦心
要文。依圓教者。彼經無古今之名。有三世之說。獨李
長者合論云。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謂古今即
三世也。二相即入者。乃十玄門中十世隔法異成門。
依此以辨時世圓融亦有二門。相即乃諸法自在門。
相入乃一多相容不同門。但十門之異通異體。相即
相入十世隔法唯同體相即相入也。本末下。本即涅
槃之理。末即萬物之事。窮本即萬法而皆涅槃。極末
即涅槃而恒萬法。情非情下。杜順和尚頌云。情與無
情共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染謂染緣起。非染可知。


疏。二文互影者。前文但言不離諸法。不言無邊。後文
但言無邊。不言不離。故云互影。


疏。如智等者。心境雙亡名曰玄寂。玄寂無名。故假寄
無極之名以顯玄寂之理。故疏云非別等。


疏。三乘下。意謂三乘等人先證涅槃名進。後證涅槃
名退。故非先後。已證則冥同故。


疏。淨名下。即第二觀眾生品云。時維摩詰室有一天
[003-0327b]
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
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
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爾時天問舍利
弗。何故去華。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謂
此華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
別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
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者。以斷一切分別
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
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云云。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
如。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舍利弗言。止此久邪。
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舍利弗默然不答。天曰。如
何耆舊大智而默。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
不知所云。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等。釋曰。天女之
意以時無實體。妄心所現。久非定久。近非定近。如夢
所度。何長何短。故示云如耆年解脫。時相本虗。即解
脫故。身子又謂解脫是久遠之法。以法取時而云久
也。故天女云云。評曰。準淨名疏。天女即居士之家神。
所在皆隨主人之高下。摩詰既聖人示迹。故家神亦
菩薩權形。此經本抑小揚大。故身子亦示其言屈。令
慕小者得速返也。


疏。九折等者。總敘折意也。所以下。敘一論之始終也。
謂始示涅槃之體。次乃一折一演判決簡擇。令人識
悟。有餘無餘。權應假號。大般涅槃。無名無相。非有非
無。不出不在。而妙道存焉。三乘之人同修同歸。直由
[003-0327c]
智力淺深乃成三異。非謂無為三於三乘。次明三乘
斷證之道。重惑不可頓祛。無為不可頓證。要損之又
損之而方淨。益之又益之以漸圓。而積德涉求不違
寂。身心寂滅不違動。動靜不違於妙行。則有無不係
於靈臺。三乘建入證之深因。一理獲圓成之妙果。心
境冥會。終始如如。進之弗先。退之弗後。至此究竟乃
問得之之方。存陰盡陰等。故今折之也。


疏。初二句下。謂五陰即眾生之體。陰外無別眾生。故
論云極於五陰之內。


疏。順經等者。以前引經得涅槃者五陰都盡故也。有
內者。謂三有之內也。


疏。存陰等者。以陰存故有能得之人。故為順理。又却
違經。以聖教是定量故。違經談理令誰服從。一應下。
亦依假設也。陰外何有眾生之性。以經云五陰都盡
而得涅槃。故今論云果若有得則眾生之性不止於
五陰。此則順理違教。二恐違下。順教出理也。盡麤下。
亦隨理而釋之。無別教證。謂有名之意必要有能得
之人。得所得涅槃。五陰苟盡。誰為能得。故疏云爾。此
意下。明折演之意。折意是三乘權漸。必存能得所得。
演意即一乘終實顯本來。即是能所雙亡也。


疏。前演下。明承前起。不存者。不存能得所得之相。方
為玄得。下論云。然則眾生非眾生。誰為得之者等。


疏。忘得下。以涅槃但是修顯之果。故疏云從此而顯。
疏。法真等者。法謂倣法。謂涅槃之真離一切相。智法
[003-0328a]
倣真亦忘得相。妙契其真同於真也。依偽下。即妄想
心也。妄想之心能所兩分。智若有得即同妄想。


疏。有得者下。亦情見未盡不能契證。故云有得。無得
者下。謂情盡見除。全忘得相。與理契合。故云得也。二
十三經云。若使如來計有得相。是則諸佛不得涅槃。
以無得故名得涅槃等。心經下。具云。無智亦無得。即
能所雙亡也。由雙亡故。三世諸佛依無得之般若。得
阿耨菩提等。


疏。言隨等者。法謂諸法之體。謂一切言說皆隨所說
之法而生起。既談下。釋論中若即涅槃等。涅槃下。釋
論中誰獨非涅槃等。起信下。具云。一切諸法。唯依妄
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
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
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又云。
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
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
法悉皆如故。釋曰。以真如即涅槃故。所以引證。故出
現品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欲知如來大涅槃者。當須
了知根本自性如真如涅槃。如來涅槃亦如是等。此
則自性清淨涅槃也。


疏。融冶故等者。疏意間而釋之。由融冶二儀。所以天
人一理。由蕩滌萬有。所以一異同源。約見聞下。謂色
性聲性即自性故。不見不聞者。即前云五目不覩其
容。耳聽不聞其響。
[003-0328b]


疏。如來非眾生者。真妄異故。非非眾生者。性無二故。
如來涅槃者。亦經正文。


疏。生死等者。圓覺經金剛藏略云。譬如幻翳妄見空
華。乃至云生死涅槃同於起滅等。釋曰。謂生死無實
隨緣起滅。如翳眼見空華也。陽𦦨者。謂春月陽氣發
生。渴鹿認之為水。楞伽等經皆說。一云地中水影有
時而現。實亦無水。疏取前論。大患永滅超度四流以
釋之。以是自性清淨涅槃故。生死如空華。四流如陽
𦦨。若方便淨者。空華雖虗亦須除翳。陽𦦨雖假亦須
滅想。故圭山云。佛本是而勤修。惑元無而須斷。以眾
生處幻夢之鄉。受虗妄生死。生死雖虗依然流浪。煩
惱元假法爾燒然。豈其獨恃天真便云了道。全忘進
習即謂還源。故起信云。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
種磨治終無得淨。


疏。此以義等者。予遍尋放光。並無成段之文如論者。
故知論主合集經義而引之。薩婆若即一切智。準此
經義。論云從有得邪從無得邪等四句。皆答云不。後
文第五云不逮正覺。猶云都無得邪。亦答云不也。文
少左右。旨中無違。


疏。無得等者。冥忘得也。通。同也。謂方便淨同自性也。
釋論中誰獨不然。若云新得。何時失之。故楞伽下。魏
譯云。大慧。一闡提者有二種。一者焚燒一切善根。謂
謗菩薩藏。二者憐愍一切眾生。即大悲菩薩。大慧問
言。此二何者常不入涅槃。佛告大慧。謂大悲菩薩。何
[003-0328c]
以故。以能善知一切諸法本來涅槃。是故不入涅槃。
非捨一切善根闡提等。如是下。即圓覺如來責剛藏
三問之言。


疏。此有等者。據論意。約境說得。約心說知。約形言見。
約聲言聞。疏意約玄得之意以辨之。故云皆。下句辨
得也。謂得知得見得聞也。絕域者。非世間.出世間故。
如何云獨建三有之外哉。故前表云。排方外之談是
也。非俗者。無分別心。非緣慮也。大象大音。文借老氏。
不存相下。即性而見。見見為普眼。不循聲下。不循聲
而聞。聞聞則普聞。是故下。即莊子天道篇。如前引。離
朱乃古之善視者。見秋毫於百步之外。觀音下。即楞
嚴第五說二十五聖圓通。觀音菩薩於耳門得之。經
略云。返聞聞自性。聞復翳根除等。慈覺禪師頌云。返
聞聞處不聞聞。無限勞生入普門。瀑落斷崖聽不盡。
鳥啼猿笑又黃昏。


疏。顯涅槃下。疏中敘論之前後血脉可知。出現下。謂
出現品中示涅槃用大。如經云。佛子。如來住於無量
無礙究竟法界虗空界。真如法性無生無滅。及以妄
際為諸眾生隨時示現。本願持故。無有休息。不捨一
切眾生。一切剎。一切法。大疏釋曰。初住實際故不住
生死。後不捨眾生故不住涅槃。由雙住故能俱不住。
前即大智。後即大悲。大悲般若常所輔翼。所以名為
無住涅槃。又云。自性涅槃眾生等有。二乘無學容有
前三。唯佛世尊獨言具四。故就無住總以結之。即安
[003-0329a]
住涅槃建大事也。今此論中四種二種涅槃之理隨
義發明。或前或後。末後依證得之體。起廣大之用。有
餘無餘既皆應生之用。則無住之義亦含具也。可思。
至哉下。美論成立之巧也。清涼謂論主宗出現之經
而作此論。細揣其旨。良有所以。故今疏鈔皆引大疏
之義斷之。三語者。即上語中語後語。記錄下。北山錄
宗師議篇云。或說什門四聖。即生也。肇也。融也。叡也。
生公十四科等玩味無斁。若驪龍之戲玄珠也。今古
下。謂肇公獨絕。無人繼者。方之寶藏。相去實遠。斷非
法師所作。後世依倣而託之者也。名德下。準裴公休
清凉[石*白-日+田/廾]述大師所好之法云。肇公四絕論。融才解英
絕。學博外內。尤能聞持。故有題之昂昂。道融師精識
不可挫。日誦十萬言。經目不再過。僧叡謙虗內敏。學
與時競。深為秦主賞識。稱是四海標領也。清涼好之
尚且如此。其他可知。囊括者。易坤卦六四云。括囊無
咎無譽。彼意謂人之慎言不出。如囊括其口也。老書
者。七十三中文。有本云。疎而不失。謂人之善惡上天
必以吉凶應之而無漏失。即尚書云。福善禍淫是也。
吾經亦云。諸天善神記人罪福毛髮無遺。


疏。八師下。準支謙所譯。亦名邪旬。邪旬問佛所事何
師。佛言。然有八師。即不殺等五戒。及老病死。經意覩
老病死持前五戒。故通為八。與人天八戒有殊。


疏。九折等者。通示大義。有名以三乘自宗之理折之。
無名以一乘自宗之義通之。有名疑滯。通則三乘之
[003-0329b]
路開。一實之理顯也。論主用法華之意以成其辭。但
言三乘之路開者。影取一實自顯之義。捨小者。令捨
小乘執有餘無餘為實。卑生死尊涅槃等之狹見。引
權下。準大疏釋法華略有二義。一破小顯大。即是會
二歸一。如方便品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等。二
會權歸實。即是會三歸一。彼經云。諸求三乘人。若有
疑惑者。佛當為斷除等。則昔大乘亦有權義。今論兼
之。如大疏廣說。無名下。謂無名所演一乘之義。契於
中道一實之理。故真也。有名所折。依名取相。乃至有
得。皆偽也。分文下。瑤疏釋此段為總結四論。三乘之
路開。指此論三乘三位開也。真偽之途辨。彼云結物
不遷論及不真空論。物不遷世諦故偽。不真空第一
義諦故真。賢聖之道存。彼云結無知論。以般若是賢
聖所修之因。故無名之致顯。彼云結涅槃也。雲庵疏
云。三乘之路開。結難差等四章。真偽之途辨。結論初
七章。賢聖之存。結詰漸等四章也。無名之致顯。結窮
源等四章也。若大鈔意。即但結此論。亦無分文之義。


肇論新疏游刃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