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l0010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唐-五百大阿羅漢 (TKD)


[27-0015b]


五妙欲者謂眼所識可愛可憙可樂
如意能引欲可染著色乃至身所識
可愛可憙可樂如意能引欲可染著
觸問何故作此論荅爲欲分別契經
義故如契經說眼所識可愛可憙乃
至廣說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分別
契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
今應說之故作斯論云何眼所識色
妙欲荅若色欲界眼觸所生愛所緣
境云何耳所識聲妙欲荅若聲欲界
耳觸所生愛所緣境云何鼻所識香
妙欲荅若香鼻觸所生愛所緣境云
何舌所識味妙欲荅若味舌觸所生
愛所緣境云何身所識觸妙欲荅若
觸欲界身觸所生愛所緣境問意所
識法何故不立妙欲耶荅皆是愛所
緣者立妙欲意所識法有非愛所緣
故不立妙欲復次若法爲二種愛所
[27-0015c]
緣者立妙欲謂眼觸所生愛意觸所
生愛乃至身觸所生愛意觸所生愛
意所識法但爲一種愛所緣謂意觸
所生愛是故不立妙欲問若爾者初靜
慮色聲觸應立妙欲亦爲二種愛所
緣故荅若法爲二種愛所緣而彼愛
是不善者立妙欲初靜慮色聲觸雖
爲二種愛所緣而彼愛是無記故不
立妙欲如不善無記欲愛色愛說亦
爾有說若法爲二種愛所緣而是婬
因緣愛者立妙欲初靜慮色聲觸雖
爲二種愛所緣而非婬因緣愛故不
立妙欲以是義故意所識法不立妙
欲復次若法是共所受用者立妙欲
如女相續男所受用男相續女所受
用等意所識法非共受用故不立妙
欲復次若法體相麤顯多生愛者立
妙欲意所識法體相微細非多生愛
故不立妙欲巳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問何故名妙欲荅此欲妙故名爲妙
欲問此皆有漏多諸過失有何功德
說名爲妙荅此中亦有少分功德謂
能生喜樂是故云妙復次諸欲下賤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七十三苐二張靜
[27-0016a]
而耽欲者分別増益取爲淨妙故說
爲妙復次諸欲稱可欲貪者意故說
爲妙復次諸欲是耽欲者保護希尙
故說爲妙復次此能隨順増長貪欲
愛味故說爲妙尊者妙音說曰此是
愚夫起妙想處故名爲妙尊者世友
說曰此是諸習欲者所愛所喜所樂
所求故名妙欲尊者覺天說曰諸欲
雖非勝義妙而是世俗妙雖非究竟
妙而是暫時妙謂能少時引生喜樂
息諸苦故大德說曰諸欲下劣而似
淨妙故說爲妙由此因緣故名妙欲
如契經說具壽迦莫迦徃至佛所頂
礼佛足白佛言世尊佛常說欲欲爲
顯何事佛言欲者卽五妙欲何等爲
五謂眼所識可愛可憙可樂如意能
引欲可染著色乃至廣說問勝義欲
者謂愛何故世尊說色等名欲荅是
欲具故名欲如樂具名樂垢具名垢
漏具名漏此亦如是問何以得知勝
義欲唯是愛荅由阿笈摩故如尊者
舎利子說伽他言
世諸妙境非眞欲眞欲謂人分別貪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七十三苐三張靜
[27-0016b]
妙境如本住世間智者於中巳除欲
爾時有一邪命外爲不遠而住卽時
以頌詰舎利子言
若世妙境非眞欲說欲是人分別貪
苾芻應名受欲人起惡分別尋思故
時舎利子報外道言起惡尋思實名
受欲復爲外道說伽他言
若世妙境是眞欲說欲非人分別貪
汝師應名受欲人恒觀可意妙色故
時彼外道嘿不能報故知實欲是愛
非境契經中說欲生有三一有諸有
情樂受現前諸妙欲境彼於如是現
欲境中自在而轉謂人及天一分人
者全攝人趣天一分者謂下四天二
有諸有情樂受自化諸妙欲境彼於
自化妙欲境中自在而轉謂第五樂
變化天三有諸有情樂受他化諸妙
欲境彼於他化妙欲境中自在而轉
謂第六他化自在天問依何建立此
三欲生荅依受如生現前欲境故立
第一依受如樂自化欲境故立第二
依受如樂他化欲境故立第三問何
故人及前四天衆合立欲生後二天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七十三苐四張靜
[27-0016c]
衆各別建立荅人及前四天煩惱麤
後二天煩惱細復次人及前四天煩
惱利後二天煩惱數復次人及前四
天煩惱重後二天衆煩惱輕是故人
及前四天揔立後二天別立有說人
及前四天境不熾盛後二天境界熾
盛復次人及前四天境不豐盈後二
天境界豐盈復次人及前四天境不
淨妙後二天境界淨妙復次人及前
四天境不奪心後二天境界奪心復
次人及前四天境不能令諸根醉悶
後二天境界能令諸根醉悶是故人
及前四天合立後二天別立有說人
及前四天去離欲道遠婬事難息是
故合立後二天去離欲道近婬事易
息是故別立有說人及前四天相觸
成婬是故合立第五天共笑成婬第
六天相視成婬故各別立此依喻顯
婬事時量差別而說如前巳辯有說
人及前四天同樂受用自然生境故
合立一第五天衆獨樂受用自所化
境第六天衆獨樂受用他所化境故
各立一此五妙欲唯欲界繫是故但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七十三苐五張靜
[27-0017a]
依未至定滅
五學處者謂離斷生命離不與取離
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飮諸酒此五廣
說如業藴皆欲界繫故唯依未至定
滅六内處六外處六識身六觸身六
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愛身依何定
滅荅五内處色聲觸外處依四或未
至意内處法外處意識身及彼相應
觸受想思愛身依七或未至香味外
處鼻舌識身及彼相應觸受想思愛
身依未至眼耳身識身及彼相應觸
受想思愛身依初或未至問何故於
此依六法而作論荅彼作論者意欲
爾故隨彼意而作論但不違法相便
不應責復次不應問作論者意此是
契經所說故佛於經中處處說此諸
六法門而不廣分別契經是此論所
依根本彼所不分別者今應分別故
作斯論問置作論者意卽佛經中何
故說此六法門耶答有說爲顯五藴及
彼因故謂若說前五内處前五外處
及法處一分則顯色藴若說六受身
及法處一分則顯受藴若說六想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七十三苐六張靜
[27-0017b]
及法處一分則顯想藴若說六觸身
及法處一分則顯行藴若說六識身
及意處則顯識藴若說六思身六愛
身則顯五藴因如契經說業爲生因
愛爲起因生起卽是所得五藴有說
爲顯業煩惱苦三種集故謂若說六
思身則顯業集若說六愛身則顯煩
惱集若說餘六則顯苦集如爲顯業
等三集如是爲顯業等三生業等三
道應知亦爾諸六自性雜藴等巳說
然前五内處及色聲觸外處皆五地
繫故依四或未至滅於中欲界繫者
依未至定滅乃至第四靜慮繫者依
四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
近分滅然此中所說定者有說依無
漏定說有說依有漏無漏定說如前
分別所說滅者若說依種類滅說者
彼說未至言攝未至定靜慮中間上
四近分於未至定中攝有漏無漏依
此能滅欲界繫乃至第四靜慮繫五
内處及色聲觸外處故若說依究竟
滅說者彼說未至言攝未至定靜慮
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於未至定中唯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七十三苐七張靜
[27-0017c]
攝無漏依此能滅第四靜慮繫五内
處及色聲觸外處故由此故言依四
或未至滅意内處法外處意識身及
彼相應觸受想思愛身皆九地繫及
有不繫者彼九地繫者依七或未至
滅於中欲界繫者依未至定滅乃至
非想非非想處繫者依七根本未至
定靜慮中間滅然此中所說定者有
說無漏有說有漏無漏如前分別所
說滅者若說依種類滅說者彼說未
至言攝未至定靜慮中間上七近分
於未至定中攝有漏無漏依此能滅
欲界繫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繫意處
等故若說依究竟滅說者彼說未至
言攝未至定靜慮中間於未至定中
唯攝無漏依此能滅非想非非想處
繫意處等故由此故言依七或未至
滅香味外處鼻舌識身及彼相應觸
受想思愛身皆欲界繫故唯依未至
定滅眼耳身識身及彼相應觸受想
思愛身皆二地繫故依初或未至滅於
中欲界繫者依未至定滅初靜慮繫
者依初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二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七十三苐八張靜
[27-0018a]
靜慮近分滅然此中所說定者有說
無漏有說有漏無漏如前分別所說
滅者有說依種類滅說有說依究竟
滅說隨其所應亦如前分別由此故
言依初或未至滅七識住八世法九
有情居十業道依何定滅荅初識住
八世法初有情居十業道依未至第
二識住有情居依初或未至第三識
住有情居依二或未至第四識住有
情居依三或未至第五有情居依四
或未至第五識住第六有情居依五
或未至第六識住第七有情居依六
或未至第七識住第八第九有情居
依七或未至七識住如大種藴廣說
於中初識住唯欲界繫故但依未至
定滅第二識住初靜慮繫故依初靜
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二靜慮近分
滅第三識住第二靜慮繫故依初二
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三靜慮近
分滅第四識住第三靜慮繫故依初
三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四靜慮
近分滅第五識住空無邊處繫故依
五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識無邊處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七十三苐九張靜
[27-0018b]
近分滅第六識住識無邊處繫故依
六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無所有處
近分滅第七識住無所有處繫故依
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非想非非
想處近分滅然此中所說定者有說
無漏有說有漏無漏如前分別所說
滅者此中無有種類滅究竟滅二說
差別以各各但是一地繫故
八世法者一利二無利三譽四非譽
五讃六毀七樂八苦問何故作此論
荅欲止他宗顯已義故謂分別論者
及大衆部師執佛生身是無漏法彼
何故作是說依契緾故如契經說如
來生世住世出現世間不爲世法所
染彼依此故說佛生身是無漏法又
彼說言佛一切煩惱幷習氣皆永斷
故云何生身當是有漏爲止彼意顯
佛生身但是有漏非無漏法故作斯
論問云何知佛生身是有漏法荅如
契經說苾芻當知無明所覆愛結所
繫愚夫感得有識之身聰明者亦然
佛生身旣是無明愛果故知非無漏
法又契經說十處二少分是有漏由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七十三苐十張靜
[27-0018c]
此故知佛生身定是有漏若佛生身
是無漏者無比女不應生貪央掘利
魔羅不應生瞋鄔盧頻螺迦葉波不
應生癡慠慢婆羅門不應生慢以佛
生身生他貪瞋癡慢故知定是有漏
問若爾者彼所引經當云何通荅彼經
密意說佛法身謂如來生世住世者
說佛生身出現世間不爲世法所染
者說佛法身復次世法者卽世八法
如來不爲世八法所染故言世法不
染非謂無漏謂世八法隨順世間有
情世間有情亦隨順世八法世八法
隨順如來如來不隨順世八法故說
如來非世法所染復次如來離世八
法故言不染非謂無漏問如來亦有
世八法何故言離有利者如鄔揭羅
長者於一日中以三百千衣服施佛
時縳迦醫王等八十人於一日中各
奉佛百千雙憍舎耶衣無利者如佛
一時著衣持鉢入娑羅婆羅門村乞
食空鉢而入空鉢而出有譽者佛初
生時名至他化自在天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時名至色究竟天轉法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七十三苐十一張靜
[27-0019a]
輪時名至梵天非譽者如佛一日遭
戰遮婆羅門女誹謗又於一時因孫
阤利女惡聲聞於十六大國有毀者
如跋羅惰闍惡口婆羅門以五百頌
現前罵佛有讃者如卽彼婆羅門以
佛容色不異故便生淨信復以五百
頌現前讃佛尊者舎利子以衆多頌
現前讃佛無上功德尊者阿難阤以
衆多頌現前讃佛希有妙法如是鄔
波離婆耆奢尼羅部底等諸大論師
皆以百千伽他現前讃佛有樂者佛
有殊勝身心受樂及輕安樂一切有
情所不能及有苦者世尊亦有背痛
頭痛朅他羅刺傷足及逬石傷指出
血如是等法世尊皆有何故言離荅
彼皆不能令佛生染故名爲離謂佛
世尊雖遇利等四法而心不高雖遭
無利等四法而心不下又雖遇利等
四法而心不歡雖遭無利等四法而
心不慼又雖遇利等四法而心不染
故生喜雖遭無利等四法而心不憎
故生憂又雖遇利等四法而不生愛
雖遭無利等四法而不生恚譬如妙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七十三苐十二張靜
[27-0019b]
高山王住金輪上八方猛風不能傾
動世尊亦爾安住戒金輪上世間八
風所不能動是故名爲不爲世法之
所染汙非謂生身是無漏故說爲不
染問如來於一切煩惱幷習氣皆巳
永斷云何當說是有漏耶答雖自身
中諸漏永斷而能増長他身漏故又
從先時諸漏生故說爲有漏是故爲
止他宗顯己義故而作斯論此中利
者有二種一有命二無命有命利者
謂得象馬牛羊妻子僮㒒等無命利
者謂得金銀等寶衣服等物無利者
謂卽不得前二種利譽者謂不現前
讃美非譽者謂不現前毀呰讃者謂
現前讃美毀者謂現前毁呰樂者謂
欲界身心樂有說唯取五識相應樂
苦者謂欲界身心苦有說唯取五識
相應苦問此八世法幾界幾處幾藴
所攝荅有命利十七界十一處五藴
所攝除聲聲非恒有故卽屬身故無
命利四界四處一藴所攝謂色香味
觸界處色藴無利譽非譽讃毀樂苦
二界二處三藴所攝謂聲法界處色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七十三苐十三張靜
[27-0019c]
受行藴此中無利法界法處行藴所
攝以無利是不成就故譽非譽讃毀
聲界聲處色藴所攝樂苦法界法處
受藴所攝若揔說八世法則十八界
十二處五藴所攝有說利無利俱十
八界十二處五藴所攝以所得及所
不得俱通十八界等故餘如前說有
說利無利俱法界法處行藴所攝以
利無利用成就不成就性爲體故餘
如前說問何故此八說名世法荅世
間有情所隨順故名爲世法世間有
情若遇利等四法其心則高若遭無
利等四法其心則下又若遇利等四
法心則生歡若遭無利等四法心則
生慼又若遇利等四法心則染故生
喜若遭無利等四法心則憎故生憂
又若遇利等四法心則生愛若遭無
利等四法心則生恚故此八種名爲
世法如來於此心不隨順故說不爲
世法所染問聲聞獨覺愛恚斷故亦
不隨順如是八法何故不說荅彼不定
故謂有不染如不動法者或復有染
如退法等復次二乘猶有相似法故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七十三苐十四張靜
[27-0020a]
謂阿羅漢愛恚雖斷而有愛恚相似
餘習如二阿羅漢俱是不時解脫同
止一處一則多得敬養名稱一則不
得彼得者便似自塙如有喜愛彼不
得者便似自下如有憂慼故不說爲
世法不染唯佛永拔愛恚習氣假使
一切有情皆得勝利恭敬名譽如來
不得一毫之分終無自下似憂慼相
反生慶悦設佛獨得一切勝利恭敬
名譽諸餘有情無一毫分終無自高
如喜愛相反生慈愍故佛獨稱世法
不染又佛世尊得利不高慢習斷故
無利不下樂遠離故得譽不歡愛習
斷故非譽不慼得無畏故讃不生喜
憍習斷故毀不生憂住空三摩地故
樂不生愛住無願三摩地故苦不生
恚住無相三摩地故此八世法唯欲
界繫故但依未至定滅
九有情居廣說如大種藴於中七種
滅義如七識住說第五有情居第四
靜慮繫故依四靜慮未至定靜慮中
間空無邊處近分滅第九有情居非想
非非想處繫故依七根本未至定靜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三苐十五張靜
[27-0020b]
慮中間滅然此中所說定者有說無
漏有說有漏無漏如前分別此中亦
無種類滅究竟滅二說差別以各各
但是一地繫故十業道廣說如業藴
於中十不爲業道唯欲界繫故但依
未至定滅前七善業道五地繫及不
繫欲界繫者依未至定滅乃至第四
靜慮繫者依四靜慮未至定靜慮中
間空無邊處近分滅後三善業道九
地繫及不繫欲界繫者依未至定滅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繫者依七根本
未至定靜慮中間滅然此中依不善
業道近對治欲界善業道說故但言
依未至定滅
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八解脫八勝
處十遍處依何定滅荅初靜慮依初
或未至第二靜慮喜無量初二解脫
前四勝處依二或未至第三靜慮依
三或未至第四靜慮三無量淨解脫
後四勝處前八遍處依四或未至空
無邊處及彼解脫遍處依五或未至
識無邊處及彼解脫遍處依六或未
至後二無色後三解脫依七或未至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三第十六張靜
[27-0020c]
此中四靜慮乃至十遍處如餘處廣
說其四靜慮各自地繫及不繫自地
繫者各依自下根本地未至定靜慮
中間及次上近分滅然所說定者有
漏無漏如前分別所說滅者此中無
有種類滅究竟滅二說差別以各各
但是一地繫故四無量中喜無量初
二靜慮繫故依二或未至滅餘三無
量四地繫故依四或未至滅於中差
別隨應如前然所說定者有漏無漏
如前分別所說滅者有說依種類滅
說有說依究竟滅說隨其所應如前
分別然於未至定中皆唯攝無漏應
知四無色中前三無色各自地繫及
不繫自地繫者各依自下根本地未
至定靜慮中間及次上近分滅後一
無色唯有自地繫依七根本未至定
靜慮中間滅然所說定者有漏無漏
如前分別於後一無色雖應依無漏
定說所說滅者此中亦無種類滅究
竟滅二說差別亦各唯是一地繫故
八解脫中初二解脫如喜無量說下
三無色解脫如下三無色說後二解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七十三苐十七張靜
[27-0021a]
脫如第四無色說
淨解脫第四靜慮地繫故依四靜慮
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滅
此中所說定及所說滅皆如第四靜
慮說八勝處中前四勝處如初二解
脫說後四勝處如淨解脫說十遍處
中前八遍處如後四勝處說空無邊
處遍處唯自地繫故依五根本未至
定靜慮中間識無邊處近分滅識無
邊處遍處亦唯自地繫故依六根本
未至定靜慮中間無所有處近分滅
然此中所說定者有漏無漏如前分
別所說滅者亦無種類滅究竟滅二
說差別亦
各唯是自地繫故他心智世俗智依
何定滅荅他心智依四或未至世俗
智依七或未至此中他心智世俗智
如餘處廣說然他心
智四地繫及不繫初靜慮繫者依初
靜慮未至定靜慮中間第二靜慮近
分滅乃至第四靜慮繫者依四靜慮
未至定靜慮中間空無邊處近分滅
然此中所說定者有漏無漏如前
分別所說滅者有說依種類滅說阿毗達磨大毗婆沙
論卷第一百七十三苐十八張靜
[27-0021b]
有說依究竟滅說亦隨所應如前
分別世俗智九地繫欲界繫者依未
至定滅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繫者依
七根本未至定靜慮中間滅然此中
所說定及所說滅皆隨所應如前分
別由此故言依七或未至滅說一切
有部發智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三甲辰歲
高麗國大藏都監奉勅雕造
阿毗達磨大
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七十三苐十九張靜
[27-0021c]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四靜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定藴第七中不還納息第四之一
有五不還謂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
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徃色究
竟爲五攝一切爲一切攝五耶如是
等章及解章義旣領會巳應廣分別
問何故作此論荅爲欲分別契經義
故如契經說有五不還謂中般涅槃
乃至廣說彼經雖作是說而不明爲
五攝一切爲一切攝五亦未曾顯勝
劣差別今欲具明故作斯論
爲五攝一切一切攝五耶荅一切攝
五非五攝一切不攝何等謂現法般
涅槃及徃無色不還此中一切多非
五故一切攝五非五攝一切猶如大
器覆於小器非小器覆大一切者謂
七不還卽前五幷現法般涅槃及徃
無色不還於中後二非五所攝故名
爲多問亦有不定般涅槃者謂或於
欲界而般涅槃或於色界而般涅槃
或於無色界而般涅槃此中何故不
[27-0022a]
說荅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復次彼卽攝在七不還中故不別說
謂彼若在欲界般者卽現法般涅槃
攝色界般者卽五不還攝無色界般
者卽徃無色不還攝問亦有轉生般
涅槃者謂彼或従極七返有或従家
家或従一來或従一間得不還果彼
得果巳必於此生得般涅槃彼非現
法般涅槃以契經說云何現法般涅
槃謂卽此生得預流果進斷餘結得
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由此因
緣轉生般者非七所攝此中何故不
說荅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有餘復次
彼由猒受生故得不還果巳未經幾
時卽般涅槃於其中間時極促故不
容建立是以不說復次彼亦攝在現
法般涅槃中故不別說以依此生得
不還果卽於此生般
涅槃故中般涅槃生般涅槃何者爲
勝荅若住等斷則中般涅槃爲勝若
生般涅槃斷結多則彼爲勝謂此二
不還若並具初靜慮縛乃至若俱斷
第四靜慮前八品結則中般涅槃由
三事故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七十四苐
二張靜
[27-0022b]
勝一受苦少此受一有苦彼受二有
苦故二速滅煩惱火三疾捨藴擔若
中般涅槃具初靜慮縛乃至斷第四
靜慮前七品結生般涅槃斷初靜慮
一品結乃至斷第四靜慮前八品結
則生般涅槃由一事故勝謂住多斷
中般涅槃乃至上流徃色究竟何者
爲勝荅若住等斷則中般涅槃爲勝
若乃至上流徃色究竟斷結多則彼
爲勝謂中般涅槃若對有行般涅槃
無行般涅槃皆如對生般涅槃說若
對上流徃色究竟則於受苦有差別
謂此唯受一有苦彼極少受四有
故餘如前說如是生般涅槃乃至上
流徃色究竟有行般涅槃乃至上流
徃色究竟無行般涅槃上流徃色究
竟何者爲勝荅若住等斷則生般涅
槃等爲勝若有行般涅槃等斷結多
則彼爲勝謂此諸不還隨所相對若
並具初靜慮縛乃至若俱斷第四靜
慮前八品結則生般涅槃於有行般
涅槃由一事故勝謂生般涅槃有勤
修道及速進道有行般涅槃唯有勤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七十四苐三張靜
[27-0022c]
修道無速進道於無行般涅槃由二
事故勝彼無勤修道亦無速進道故
於上流徃色究竟由一事故勝謂受
苦少此受二有苦彼極少受四有苦
故有行般涅槃於無行般涅槃由一
事故勝此有勤修道彼俱無故於上
流徃色究竟由一事故勝無行般涅
槃於上流徃色究竟亦由一事故勝
皆如前說若生般涅槃等具初靜慮
縛乃至斷第四靜慮前七品結有行
般涅槃等斷初靜慮一品結乃至斷
第四靜慮前八品結則有行般涅槃
等於生般涅槃等由一事故勝謂住
多斷復次集異門說有五種不還補特伽羅
謂中般涅槃乃至上流徃色究竟云
何中般涅槃謂有補特伽羅前生中
於五順下分結巳斷巳遍知於五順
上分結未斷未遍知造作増長順起
有受業不造作増長順生有受業従
彼命終起色界中有卽住彼中有得
如是種類無漏道由此道力進斷餘
結於無餘依涅槃界而般涅槃是名
中般涅槃問何故名中般涅阿毗達
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七十四苐四張靜
[27-0023a]
槃荅此補特伽羅巳過欲界未到色
界住彼中有而般涅槃故名中般涅
槃復次此補特伽羅利根軟煩惱故
能於中有而般涅槃故名中般涅槃
復次此補特伽羅先得有心有心無
間得學心學心無間得無學心無學
心無間得非學非無學心卽住彼心
而般涅槃故名中般涅槃問此言欲
差別誰荅欲差別餘聖者謂餘聖者
學心無間或起無學心或起非學非
無學心此則不爾學心無間必起無
學心餘聖者非學非無學心無間或
般涅槃或更起無學心此則不爾非
學非無學心無間定般涅槃以餘聖
者數起聖道現在前此不數起故
云何生般涅槃謂有補特伽羅前生
中於五順下分結巳斷巳遍知於五
順上分結未斷未遍知造作増長順
起有受業順生有受業従彼命終起
色界中有生色界天生巳未久得如
是種類無漏道由此道力進斷餘結
於有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是名
生般涅槃問何故名生般涅槃荅此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七十四苐五張靜
[27-0023b]
補特伽羅生彼未久得阿羅漢果而
般涅槃故名生般涅槃復次此補特
伽羅生彼未久得阿羅漢果盡其壽
量方般涅槃故名生般涅槃問若彼
盡壽方般涅槃者何故名生般涅槃
荅依煩惱涅槃說非藴涅槃故無過
云何有行般涅槃謂有補特伽羅前
生中依有行道恒時作意依不息加
行三摩地於五順下分結巳斷巳遍
知於五順上分結未斷未遍知造作
増長順起有受業順生有受業従彼
命終起色界中有生色界天生巳多
時復依有行道恒時作意依不息加
行三摩地進斷餘結於有餘依般涅
槃界而般涅槃是名有行般涅槃問
何故名有行般涅槃荅此補特伽羅
由有行道斷餘煩惱而般涅槃故名
有行般涅槃復次此補特伽羅由有
行道得阿羅漢果盡其壽量而般涅
槃故名有行般涅槃復次此補特伽
羅依有爲緣道進斷餘結而般涅槃
故名有行般涅槃云何無行般涅槃
謂有補特伽羅前生中依無行道不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苐一百七十四第六張靜
[27-0023c]
恒時作意依止息加行三摩地於五
順下分結巳斷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