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508a]
得
信勝解不
得見至不還果攝種性諸根及巳得
三界見所斷法斷幷欲界修所斷法
斷不失者謂信勝解不轉根作見至
故不失信勝解不還果攝種性諸根
或不退失此及欲界修所斷法斷云
何不攝答諸不還者所得勝進無漏
根等有爲法及彼所證諸結盡幷不
還者所成就非擇滅諸不還者所得
勝進無漏根等有爲法者謂離初靜
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諸加行道
[26-0508b]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第六十七卷第二張弗
無間道及有學解脫道勝進道如是
無漏法不還者雖成就而非不還果
所攝以勝果道非果攝故及彼所證
諸結盡者謂初靜慮乃至無所有慮
各九品修所斷法斷及非想非非想
處前八品修所斷法斷是勝果道所
證斷故如勝果道非此果攝幷不還
者所成就非擇滅者謂不還者於三
界及無漏法得非擇滅彼雖成就此
非擇滅而此非擇滅非不還果攝所
以者何非擇滅是無記不還果是善
故設法不還果攝此是無漏法耶答
如是謂有爲無爲不還果倶是無漏
故諸阿羅漢所成就無漏法此法阿
羅漢果攝耶答或攝或不攝義不定
故云何攝答有爲無爲阿羅漢果巳
得不失有爲阿羅漢果者謂盡智無生智
無學正見及彼眷屬無爲阿羅漢果
者謂三界見修所斷法斷巳得者謂
時解脫巳得時解脫阿羅漢果攝種
性諸根不時解脫巳得不時解脫阿
羅漢果攝種性諸根及巳得三界見
修所斷法斷不失者謂時解脫
[26-0508c]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第六十七卷第三張弗不轉
根作不時解脫故不失時解脫阿羅
漢
界修所斷法斷云何不攝答阿羅漢
所成就非擇滅謂阿羅漢於三界及
無漏法得非擇滅彼雖成就此非擇
滅而此非擇滅非阿羅漢果攝所以
者何非擇滅是無記阿羅漢果是善
故設法阿羅漢果攝此是無漏法耶
答如是謂有爲無爲阿羅漢果倶是
無漏故諸法
預流者成就此法預流果攝耶答應
作四句此成就果攝㸦有寬狭故有
法預流者成就非預流果攝謂預流
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爲法及彼
所證諸結盡幷預流者所成就非擇
滅有漏法此中有四法前三如前說
彼所成就有漏法者捻有三種謂善
染汙無覆無記善復有三謂加行善
及生得善染汙謂三界修所斷染法
無覆無記謂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
如是諸法預流者成就非預流果攝
果唯無漏此有漏故有法預流果攝
非預流者成就謂預流果未得
[26-0509a]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第六十七卷第四張弗
巳失未得者謂信勝解未得見至預
流果攝種性諸根及見至不得信勝
解預流果攝種性諸根巳失者謂信
勝解轉根作見至故失信勝解預流
果攝種性諸根或有退失有法預流
者成就亦預流果攝謂預流果巳得
不失應知此中義如前說有法非預
流者成就亦非預流果攝謂除前相
此中相聲卽名所表謂若法巳稱巳
說名所表者作前三句此中除之若
法未稱未說名所表者作第四句此
復云何謂善染汙無覆無記善有二
種謂有漏及無漏有漏善者謂預流
者所不成
善者謂預流者所不成就不位上位
一切聖道及所未得上位擇滅染汙
者謂三界見所斷染法及預流者巳
斷欲界修所斷染法無覆無記者謂
預流者所不成就威儀路工巧處異
熟生及一切變化心等如是諸法是
第四句諸法一來者成就此法一來
果攝耶答應作四句此成就果攝㸦
有寬狹故有法一來者成就非一來
[26-0509b]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第六十七卷第五張弗
果攝謂一來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
有爲法及彼所證諸結盡幷一來者
所成就非擇滅有漏法此中有四法
前三如前說彼所成就有漏法者捻
有三種謂善染汙無覆無記善復有
二謂加行善及生得善染汙謂欲界
後三品修所斷染法及色無色界修
所斷染法無覆無記謂威儀路工巧
處異熟生如是諸法一來者成就非
一來果攝果唯無漏此有漏故有法
一來果攝非一來者成就謂一來果
未得巳失未得者謂信勝解未得見
至一來果攝種性諸根及見至不得
信勝解一來果攝種性諸根巳失者
謂信勝解轉根作見至故失信勝解
一來果攝種性諸根或有退失有法
一來者成就亦一來果攝謂一來
果巳得不失應知此中義如前說有
法非一來者成就亦非一來果攝謂
除前相此中相聲卽名所表謂若法
巳稱巳說名所表者作前三句此中
除之若法未稱未說名所表者作第
四句此復云何謂善染汙無覆無記
善
[26-0509c]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第六十七卷第六張弗義
*有二種謂有漏及無漏有漏善者謂
一來者所不成就加行離染生
無漏善者謂一來者所不成就下位
上位一切聖道及所未得上位擇滅
染汙者謂三界見所斷染法及一來者
巳斷欲界修所斷染法無覆無記者
謂一來者所不成就威儀路工巧處
異熟生及一切變化心等如是諸法
是第四句諸法不還者成就此法不
還果攝耶答應作四句此成就果攝
㸦有寬狹故有法不還者成就非不
還果攝謂不還者所得勝進無漏根
等有爲法及彼所證諸結盡幷不還
者所成就非擇滅有漏法此中有四
法前三如前說彼所成就有漏法者
捻有三種謂善染汙無覆無記善復
有三謂加行離染生得善染汙謂色
無色界修所斷染法無覆無記謂威
儀路工巧處異熟生及變化心等如
是諸法不還者成就非不還果攝果
唯無漏此有漏故有法不還果攝非
不還者成就謂不還果未得巳失未
得者謂信勝解未得見至不還果攝
[26-0510a]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第六十七卷第七張弗之
*種性諸根及見至不得信勝解不還
果攝種性諸根巳失者謂信勝解轉
根作見至故失信勝解不還果攝種
性諸根或有退失有法不還者成就
亦不還果攝謂不還果巳得不失應
知此中義如前說有法非不還者成
就亦非不還果攝謂除前相此中相
聲卽名所表謂若法巳稱巳說名所
表者作前三句此中除之若法未稱
未說名所表者作第四句此復云何
謂善染汙無覆無記善有二種謂有
漏及無漏有漏善者謂不還果所不
成就加行離染生得善無漏善者謂
不還者所
道及所未得上位擇滅染汙者謂三
界見所斷染法及欲界修所斷染法
無覆無記者謂不還者所不成就威
儀路工巧處異熟生及變化心等如
是諸法是第四句諸法阿羅漢成就
此法阿羅漢果攝耶答應作四句此
成就果攝㸦有寬狹故有法阿羅漢
成就非阿羅漢果攝謂阿羅漢所成
就非擇滅有漏法彼所成就非擇滅
[26-0510b]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第六十七卷第八張弗
者如前廣說彼所成就有漏法者捻
有二種謂善及無覆無記善有三種
謂加行離染生得善無覆無記謂威
儀路工巧處異熟生及變化心等如
是諸法阿羅漢成就非阿羅漢果攝
果唯無漏此有漏故有法阿羅漢果
攝非阿羅漢成就謂阿羅漢果未得
巳失未得者謂時解脫未得不時解
脫阿羅漢果攝種性諸根及不時解
脫不得時解脫阿羅漢果攝種性諸
根巳失者謂時解脫轉根作不時解
脫故失時解脫阿羅漢果攝種性諸
根或有退失有法阿羅漢成就亦阿
羅漢果攝謂阿羅漢果巳得不失應
知此中義如前說有法非阿羅漢成
就亦非阿羅漢果攝謂除前相此中
相聲卽名所表謂若法巳稱巳說名
所表者作前三句此中除之若法未
稱未說名所表者作第四句此復云
何謂善染汙無覆無記善有二種謂
有漏及無漏有漏善者謂阿羅漢所
不成就加行離染生得爲無漏善者
謂諸學法染汙者謂三界見修所斷
[26-0510c]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第六十七卷第九張弗字
*染法無覆無記者謂阿羅漢所不成
就威儀路工巧處異就生及變
等如是諸法是第四句
問信勝解爲轉根作見至不設尒何
失二倶有過所以者何若信勝解轉
根作見至者後根薀中何故不說如
彼說若捨無漏根得無漏根彼皆従
果至果耶答若従果至果彼皆捨無
漏根得無漏根有捨無漏根得無漏
根非従果至果謂現觀邊道類智現
在前時及時解脫阿羅漢練根作不
動時此本論師有何勞倦而不說信
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若信勝解不轉
根作見至者此中所說當云何通如
此說有法預流果攝作預流者成就
謂預流果未得巳失若信勝解不轉
根作見至者如何預流果有得巳而
失耶後智薀說復云何通如彼說預
流者於三三摩地未來皆成就過去
若巳滅不失卽成就現在若現在前
卽成就若信勝解不轉根作見至者
如何預流者有三摩地巳滅而失爲
簡彼故說有巳滅而不失耶識身論
[26-0511a]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第六十七卷第十張弗字修
說復云何通如彼說有過去無學心
是巳了非今了非當了謂時解脫阿
羅漢退阿羅漢果作信勝解彼練根
作見至巳還得阿羅漢果彼時解脫
道所攝無學心是巳成就非今成就
非當成就彼於成就施設了聲是巳
了者是巳成就非今了者非今成就
非當了者非當成就若信勝解不轉
根作見至者如何彼說時解脫阿羅
漢退阿羅漢果作信勝解練根作見
至巳還得阿羅漢果耶答應作是說
有信勝解轉根作見至
故不說答後根薀中應作是說有捨
無漏根得無漏根非従果至果謂現
觀邊道類智現在前時信勝解練根
作見至時退法等練根作思法等時
及時解脫練根作不動時而不作是
說者有別意趣謂彼舉始舉終影顯
中故說現觀邊道類智現在前時者
卽是舉始說時解脫練根作不動時
者卽是舉終由舉始終影顯中間有
信勝解練根作見至時若學位中無
[26-0511b]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第六十七卷第十一張弗順眞
練根義至無學位亦應如是如學位
中無救護無勢力無學位中亦應尒
故亦顯有退法等轉根作思法等如
舉始終如是舉初入巳度加行究竟
應知亦尒尊者僧伽筏蘇說曰信勝
解練根作見至卽攝在根薀所說中
卽是従果至果攝故謂預流者修習
練根加行道巳趣一來果若得一來
果卽名轉根得果與轉根時無差別
若一來者修習練根加行道巳趣不
還果若得不還果卽名轉根得果與
轉根時無差別問何故無有得預流
果阿羅漢果卽名練根彼作是答出
過欲界是無始來數數舊法無一有
情於欲界染未曾離故由此得有求
轉根者倍離全離欲界染故得二果
時亦卽轉根出過有頂非無始來數
數舊法無一有情於有頂染曾巳離
故由此無有求轉根者分離全離有
頂染故得二果時亦卽轉根問如汝
所說學位練根進得二果卽是従果
至果攝故不別說者無學位中有六
種性轉
[26-0511c]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第六十七卷第十二張弗
堪達時後根薀中何故不說但說時
解脫練根作不動耶彼作是答此亦
攝在根薀說中所以者何轉退法作
思法時不捨退法根而得思法根乃
至轉安住作堪達時不捨前四根而
得堪逵根若轉堪逵作不動時頓捨
前五根得不動根故彼但說時解脫
練根作不動時捨無漏根得無漏根
非従果至果不說轉退法等作思法
等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尙
無有一成就二根况有成就五品根
者又不還者修習練根加行道巳雖
不能得阿羅漢果何故不能轉作見
至諸異生輩雖不得果而有轉根何
緣聖者離得果時無轉根義離染轉
根加行各別如何離染得二果時亦
卽轉根故後根薀舉始舉終影顯士
故不說信勝解練根作見至亦不說
退法等練根作思法等有餘師說無
信勝解轉根作見至
問若尒善通根薀所說此中所說當
云何通如此說有預流果未得巳失
若信勝解不轉根作見至者如何預
[26-0512a]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第六十七卷第十三張弗
流果有得巳而失耶彼於此中有作
是說不成就過去未來得有作是說
有成就過去未來得若作是說不成
就過去未來得者彼說預流果得在
未來名未得在過去名巳失在現在
名成就若作是說有成就過去未來
得者彼說預流果有三種謂下中上
若初住下預流果時於中上預流果
名未得於下品預流果名成就不應
說巳失無所巳失
果時於上預流果名未得於下預流
果名巳失於中預流果名成就若初
住上預流果時於中下預流果名巳
失於上預流果名成就不應說未得
無所未得故問若初住中預流果者
於下未得若初住上預流果者於中
下倶未得如何說巳失耶彼作是答
超過彼故說名巳失謂彼先時有可
得義今至勝位巳超過彼更不可得
故名巳失由斯理趣雖信勝解無有
轉根作見至者而得說預流果有未
得巳失義後智薀說復云何通如彼
說預流者於三三摩地未來皆成就
[26-0512b]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第六十七卷第十四張弗今
今過去若巳滅不失卽成就現在若
現在前卽成就若信勝解不轉根作
見至者如何預流者有三三摩地巳
滅而失爲簡彼故說有巳滅而不失
耶彼作是答後智薀中應作是說預
流者於三三摩地未來皆成就過去
巳滅卽成就不應說不失而說不失
者是謂者錯謬識身論說復云何通
如彼說時解脫阿羅漢退阿羅漢果
作信勝解練根作見至巳還得阿羅
漢果彼作是答我不能通識身論文
極明了故評曰旣不能通識身論說
又前損減智薀論文雖通此文亦不
應理故應信受有信勝解能轉根作
見至若有學位不能轉根無學位中
亦應不轉如有學位無救護無勢力
無學位中亦應尒故尊者佛護作如
是說信勝解轉根作見至有六事不
共一者在說界不在色無色界二者
依靜慮不依無色定三者用無
不用世俗道四者用法智不用類智
五者是巳退非未退六者住果非住
勝果道問彼何故在欲界非在色無
色
[26-0512c]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第六十七卷第十五張弗
界耶彼作是答由說法力方能轉根
唯欲界中有說者故問彼何故依靜
慮不依無色定耶彼作是答學位練
根要依得果地無依無色定得學果
者故學轉根不依無色問彼何故用
無漏道不用世俗道耶彼作是答要
猛利道方能轉根世俗道鈍故彼不
用問彼何故唯用法智不用類智彼
作是答要生欲界方能轉根欲界唯
得法智自在故彼不用類智轉根問
彼何故是巳退者非未退者彼作是
答猒患退者方求練根要曾退巳而
有猒患故未退者無轉根義問彼何
故住果非住勝果道彼作是答若住
勝果道而練根者應練根時捨多道
得少道彼應名退不名爲進故唯住
果有轉根義以練根時唯得果故
阿毗逵磨諸論師言學轉根時於彼
六事三事應理三事不可謂彼所說
學位轉根在欲界非在色無色界者
此事應理唯欲界有轉根義故又彼
所說彼依靜慮不依無色定者此亦
應理唯依靜慮得學果故又彼所說
[26-0513a]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第六十七卷第十六張弗
彼用無漏道不用世俗道者此亦應
理學位練根如見道故然彼所言彼
用法智不用類智者此事不可所以
者何義不定故謂生欲界或有於法
智得自在非類智或有於類智得自
在非法智故又彼所言是巳退者非
未退者此亦不可所以
故謂或巳退或復未退然怖畏退或
求勝根而練根故又彼所言彼住果
非住勝果道者此亦不可所以者何
義不定故謂學練根或住果位或住
勝果道求利根故或畏道故問若住
勝果道而轉根者捨多道得少道豈非
退耶答彼求利根不求多道故無有
失如多銅鐵貿少金銀豈名失利
問於欲界内何處轉根爲但人中爲
亦天上答唯在人中受教勝故又畏
退故問人四洲内何處轉根尊者寠
沙筏摩說曰唯贍部洲有轉根義贍
部洲人根猛利故評曰應作是說人
三洲内皆得轉根除北倶慮無勝德故
問爲依男身有轉根義爲亦依女有
作是說唯依男身有轉根義男身
[26-0513b]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第六十七卷第十七張弗
功德勝女人故評曰應作是說諸轉
根者亦依男身亦依女身以依女身
亦能發起勝功德故問隨依何地先
得學果後卽依彼而轉根耶有說卽
依彼學者轉根亦有依餘地然勝非
劣謂初二果依未至定得果轉根不
依餘地若不還果依彼地得卽依彼
地而後轉根或依餘地然勝非劣諸
不還者極少成就三地果極多成就
六地果謂次第者離欲界染第九解
脫道時彼成就三地不還果卽未至
定初靜慮及靜慮中間若巳離欲染
卽依此三地入正性離生者彼道類
智時亦卽成就此三地不還果若依
第二靜慮入正性離生者彼道類智
時成就四地不還果謂前三地及第
二靜慮若依
者彼道類智時成就五地不還果謂
前四地及第三靜慮若依第四靜慮
入正性離生者彼道類智時成就六
地不還果謂前五地及第四靜慮依
初三地得不還果巳卽依此三地而
轉根者彼捨三地不還果得三地不
[26-0513c]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第六十七卷第十八張弗惠如
還果卽彼若依第二靜慮而轉根者
彼捨三地不還果得四地不還果卽
彼若依第三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三
地不還果得五地不還果卽彼若依
第四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三地不還
果得六地不還果若依第二靜慮得
不還果巳卽依第二靜慮而轉根者
彼捨四地不還果得四地不還果卽
彼若依第三靜慮而轉根者彼捨四
地不還果得五地不還果卽彼若依
第四靜慮而轉根者彼捨四地不還
果得六地不還果若依第三靜慮得
不還果巳卽依第三靜慮而轉根者
彼捨五地不還果得五地不還果卽
彼若依第四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五
地不還果得六地不還果若依第四
靜慮得不還果巳卽依第四靜慮而
轉根者彼捨六地不還果得六地不
還果無依上地得不還果後依下地
而轉根者所以者何勿捨多道得少
道故應名損減不名増益或有說者
有依上地得不還果後依下地而轉
根者彼作是說依第四靜慮得不還
[26-0514a]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第六十七卷第十九張弗
果己若依第三靜慮而轉根者彼捨
六地不還果得五地不還果卽彼若
依第二靜慮而轉根者彼捨六地不
還果得四地不還果卽彼若依初靜
慮
果得三地不還果依第三靜慮得不
還果巳若依第二靜慮而轉根者彼
捨五地不還果得四地不還果卽彼
若依初靜慮等三地而轉根者彼捨
五地不還果得三地不還果依第二
靜慮得不還果巳若依初靜慮等三
地而轉根者彼捨四地不還果得三
地不還果此中但說與前異者依自
上地而轉根者捨得多少如前應知
問若依上地得不還果後依下地而
轉根者旣捨多道得少道故應名損
減豈是増益答彼求利根不求多道
捨多得少亦無有過如多賤貨貿少
貴珍乃名増益不名損減依果說巳
若依道說諸不還者未離初靜慮染
若依初靜慮等三地而轉根者彼捨
三地聖道得三地聖道巳離初靜慮
染未離第二靜慮染若依初靜慮等
[26-0514b]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第六十七卷第二十張弗三地
而轉根者彼捨四地聖道得三地聖
道巳離第二靜慮染未離第三靜慮
染若依初靜慮等三地而轉根者彼
捨五地聖道得三地聖道巳離第
三靜慮染未離第四靜慮染若依初
靜慮等三地而轉根者彼捨六地聖
道得三地聖道巳離第四靜慮染未
離空無邊處染若依初靜慮等三地
而轉根者彼捨七地聖道得三地聖
道巳離空無邊處染未離識無邊處
染若依初靜慮等三地而轉根者彼
捨八地聖道得三地聖道巳離識無
邊處染若依初靜慮等三地而轉根
者彼捨九地聖道得三地聖道未離
第二靜慮
者彼捨四地聖道得四地聖道巳離
第二靜慮染未離第三靜慮染若依
第二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五地聖道
得四地聖道乃至巳離識無邊處染
若依第二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九地
聖道得四地聖道未離第三靜慮染
若依第三靜慮而轉根者彼捨五地
聖道得五地聖道巳離第三靜慮
[26-0514c]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第十七卷第二十一張弗染
未離第四靜慮染若依第三靜慮而
轉根者彼捨六地聖道得五地聖道
乃至巳離識無邊處染若依第三靜
慮而轉根者彼捨九地聖道得五地
聖道未離第四靜慮染若依第四靜
慮而轉根者彼捨六地聖道得六地
聖道巳離第四靜慮染未離空無邊
處染若依第四靜慮而轉根者彼捨
七地聖道得六地聖道乃至巳離識
無邊處染若依第四靜慮而轉捉者
彼捨九地聖道得六地聖道巳離初
靜慮等染若依第二靜慮等而轉根
者捨得多少如理應思無依無色而
轉根者學果不依無色定故應作是
說若於上地巳得自在而依下地學
轉根等亦得上地無漏果道然轉根
時不得無色彼定無有不還果故此
中應作頗設問答頗有聖者捨九地
聖道得六地聖道而名爲進不名退
耶答有謂巳離識無邊處染信勝解
依第四靜慮而轉根時頗有聖者巳
離無所有處染而但成就一地聖道
耶答有謂巳離無所有處染依未
[26-0515a]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第六十七卷第二十二張弗
*至定入正性離生彼見道中一五心
頃頗有不還者巳離無
成就三地無漏果道耶答有謂巳離
無所有處染信勝解於上地不得自
在依未至定或初靜慮或靜慮中間
轉根作見至時頗有身證者不成就
無漏無色定耶答有謂身證信勝解
轉根作見至時
說切有部發智大毗婆沙論卷第六十七甲
辰歲高麗國大藏都監奉勅
彫造
[26-0515b]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六十八弗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結薀第二中有情納息第三之六
問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