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104 維摩經無我疏-明-傳燈 (X)



維摩詰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八
天台山幽溪沙門 傳燈 著


【○七釋觀眾生品二。初釋品題。】


「維摩詰所說經觀眾生品第七」


【二乘觀境。多涉於空。菩薩觀境。多涉於有。涉空既
招自了之譏。涉有又墮為人之失。惟佛行道。空有
從容。如曰。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
有慧方便解。方便豈非涉有。慧豈非涉空。則巳備
之前章也。文殊復慮滯言之賓未得歸一之旨。是
故復有是問。維摩所答。則空有而兼到。中道而恒
居。葢有生可度。豈忘情於涉有。眾喻以觀。豈撥智
以觀空。矧運真實之慈。廣破三十之弊。如是則生
緣法緣而雙濟。無緣中道而獨翔。菩薩度生之道。
過此不知所裁也。


○二釋經文二。初正明觀生四。初明所觀眾生二。
初文殊以云何觀眾生問。】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眾生。」


【夫所度眾生。境也。菩薩觀之。觀也。不知菩薩云何
觀之以行度脫。故有是問。


○二維摩以二十九喻答。】


「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008-0679b]


【肇公曰。幻師觀幻。知其非真。大士觀眾生。有若此
也。】


「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𦦨。如呼
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
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
九界。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無色界色。如焦穀芽。如
須陀恒身見。如阿那含入胎。」


【肇公曰。阿那含雖有暫退。必不經生也。】


「如阿羅漢三毒。」


【阿羅漢人。雖有界外三毒。今所云者。巳無界內三
毒也。】


「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


【無生忍位菩薩。巳破根本無明。心結永沉。況毀禁
麤事乎。】


「如佛煩惱習。」


【肇公曰。唯有如來。結習都盡。


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


肇公曰。心馳動於內。息出入於外。心想既滅。故息
無出入也。】


「如空中鳥迹。如石女兒。如化人煩惱。如夢所見巳寤。
如滅度者受身。」


【肇公曰。未有入涅槃而復受身者。】


「如無煙之火。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所度眾生。有也。觀之本空如眾喻。空也。方即有而
[008-0679c]
空。方即空而有。駕雙輪而直運。翥兩翅以高飛。菩
薩觀眾生為若此。可謂居其本也。


○二明能被四心四。初慈無量心二。初文殊以云
何行慈問。】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


【問意謂作如是觀。乃涉於空。行慈與樂。乃涉於有。
此以法緣異於生緣為難。以啟維摩不二之宗。


○二維摩以為生說斯法答二。初正明二。初總舉
真實之慈。】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巳。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
法。是即真實慈也。」


【肇公曰。眾生本空。不能自覺。故為說斯法。令其自
悟耳。豈有我彼哉。若能觀眾生空。則心行亦空。以
此空心。而於空中行慈者。乃名無相真實慈也。

曰。夫慈名與樂。悲名拔苦。然與樂時。巳自拔苦。拔
苦時巳自與樂。葢苦樂二法。體如冰炭。不相為類。
眾生之苦。過由著有。菩薩觀空。巳度彼岸。菩薩度
生亦觀此境。作是觀巳。自念我當為眾生說斯空
法。以度有苦。而無為之樂自臻。以巳所欲。轉以施
人。故名真實慈也。


○二別開三十慈。】


「行寂滅慈。無所生故。」


【無明之惑。品數雖多。大都言之。不外乎四。謂生住
異滅。楞嚴云。何況此中生住異滅分劑頭數。是也。
[008-0680a]
約惑生起之相。則生相居首。滅相居末。約滅除之
相。則生相居首。滅相居末。故五忍以無生忍。居初
住首。以寂滅忍。居玅覺末。今一往約末位言之。故
言寂滅慈。一往非盡理故。又曰無所生故。然寂之
為功。既能寂滅。豈不能寂生。故得云無所生故。此
慈屬無緣。以順中道空有俱空。而為體也。】


「行不熱慈。無煩惱故。」


【世上奇男子。胷中抱負不平之氣。能為人排難解
紛。一飯之惠必酬。睚眦之怨必報。謂之熱腸。以其
有貪嗔癡煩惱故也。今菩薩之慈。視怨親於平等。
施與拔於法空。雖似排難解紛。然而眾生與之有
緣而非熱。即與之無緣亦非冷。以其無貪嗔癡煩
惱故也。此慈屬法緣。以順冤親。俱空為體也。】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


【菩薩之慈。體順四弘。理周法界。眾生雖無邊。而誓
願度之。巳歷過去無量恒河沙劫。而其心不休。當
經未來恒河沙劫。而其心不息。正住十方無量恒
河沙界。而其心無有厭倦。名為行等之慈。順常住
理。等三世故。此慈屬無緣。以順平等為體也。】


「行無諍慈。無所起故。」


【人心於法有所諍競者。為於緣塵心有所起故也。
菩薩生心度生。巳安止於無住。今之行慈。乃應無
所住而生其心。謂之無諍慈。又復釋之曰。無所起
故。此慈屬法緣。以順無諍無起故也。】
[008-0680b]


「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


【觀生行慈。巳分內外。若緣之以生分別。則根塵相
合。生死無窮。了之如幻如化。則人巳不二。物我皆
空。此慈兩屬。不二屬無緣。不合屬法緣。】


「行不壞慈。畢竟盡故。」


【生死煩惱。一有未盡。則法有可壞。惟其畢竟盡故。
是以其慈體不可壞。此慈屬法緣。以順盡相故也。】


「行堅固慈。心無毀故。」


【中道無緣。堅若金剛。利能摧惑。故心無毀。】


「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


【肇公曰。真慈無相。與法性同淨也。此慈屬無緣也。】


「行無邊慈。如虗空故。」


【中道無緣。體若虗空。本無邊際。】


「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


【梵云阿羅漢。此云破賊。此慈屬法緣。所謂無心攀
緣眾生。自然現益。】


「行菩薩慈。安眾生故。」


【菩薩無心。以安眾生為心。此慈屬生緣。是故云也。】


「行如來慈。得如相故。」


【三慈對人分之。生緣屬菩薩。法緣屬阿羅漢。今無
緣應屬如來。體順中道。故曰得如相故。】


「行佛之慈。覺眾生故。」


【梵云佛陀。此言覺者。然有三覺。一自覺。屬法緣。二
覺他。屬生緣。三覺滿。屬無緣。今云覺眾生故。分屬
[008-0680c]
生緣也。】


「行自然慈。無因得故。」


【肇公曰。大乘之道。無師而成。謂之自然。菩薩真慈。
亦無因而就。故名自然。此慈屬無緣也。】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肇公曰。平等一味無相之道。謂之菩提。無相真慈
亦平等一味。可名菩提也。此慈屬乎無緣。】


「行無等慈。斷諸愛故。」


【慈近乎愛。愛則與眾生等。菩薩修乎法緣。巳斷諸
愛。雖終日等。而不與之等也。此慈屬法緣。】


「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


【不先拔苦。所與之樂。終非究竟。是故慈悲。一義異
名。導以大乘之樂。以釋二死之苦。名大悲慈也。此
慈屬無緣。以導大乘故也。】


「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


【肇公曰。疲厭之情。出於存我。以空無我心而為慈
者。與生死相畢。無復疲厭也。此慈屬法緣。】


「行法施慈。無遺惜故。」


【財施有盡。故有遺惜。法施無盡。故無遺惜。此慈生
法兩屬。】


「行持戒慈。化毀禁故。」


【菩薩持戒。不獨自止毀禁。兼欲化他毀禁。使人見
賢而思齊也。以是與樂。慈莫大焉。此屬生緣慈也。】


「行忍辱慈。護彼我故。」
[008-0681a]


【什公曰。若能行忍。則內不自累。外不傷物。故言護
彼我也。亦屬生緣慈也。】


「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


【人雖有力。若復雜退。則不能有所荷擔。故菩薩荷
負眾生。宜以精進而為其力。此亦屬生緣。】


「行禪定慈。不受味故。」


【小乘之人。及以凡夫。修得禪定。多生耽味。菩薩得
禪。正好依禪行慈。行慈則出俗利生。不愛禪味。此
亦屬法緣慈攝。】


「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


【什公曰。行未滿而求果。名不知時。
燈曰。不特此也。
自未度而度人。巳得度而不度人。滅度一切眾生。
實有眾生得滅度者。無住而不生心。生心而非無
住。皆名不知時也。此亦法緣慈攝。】


「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


【六度之外。有方便度。慈亦如是。菩薩隨機。一切示
現。即謂之方便慈。此屬生緣慈攝。】


「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


【有三無隱。一教無隱。心言直故。二行無隱。無曲逕
故。三理無隱。心契實相故。一有所隱。即不名為清
淨。法緣慈攝。】


「行深心慈。無雜行故。」


【凡所造行。雜則不深。今深心慈。深故不雜。此亦法
緣慈攝。】
[008-0681b]


「行無誑慈。不虗假故。」


【菩薩於一切時中。尚無虗假。矧今行慈。猶以虗假
而誑眾生。此亦法緣慈攝。】


「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


【菩薩大慈。恒欲與眾生佛智慧樂以證四德。故所
行慈。名安樂也。此屬無緣慈攝也。


○二結成。】


「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二悲無量心二。初問。】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


【○二答。】


「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肇公曰。哀彼長苦。不自計身。所有眾德。願與一切。
先人後巳。大悲之行也。


○三喜無量心二。初問。】


「何謂為喜。」


【○二答。】


「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肇公曰。自得法利。與眾同歡。喜於彼巳俱得法悅。
謂之為喜。


○四捨無量心二。初問。】


「何謂為捨。」


【○二答。】


「答曰。所作福祐。無所希望。」
[008-0681c]


【什公曰。現世不求恩。未來不求報也。


約教者。菩薩觀眾生如幻化。而能行慈。通別圓三
教。皆得言之。而正意在圓。以真實慈中所開三十
慈。關三種慈悲故也。


觀解者。觀一念具十法界。雖在於迷。以如幻等二
十九喻觀之。於不可得中。吾故以真實相慈三十
慈。與性德之樂。拔性德之苦。是為觀心方便與慧
二者並行也。慈既如是。三亦如是而觀。


○三明所依功德六。初明生死有畏當何所依。二
初問。】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


【肇公曰。生死為畏。畏莫大之。悲疾大士。何所依恃。
而能永處生死。不以畏為畏乎。


○二答。】


「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悲疾菩薩。於苦海而作慈航。應依二種佛功德力。
一依他佛功德力。即十方諸佛。所修功德之力。冥
熏加被。使無退轉。一依自所修佛功德力。即下問
答中所示之法。依而修之。有生善滅惡功德。若據
現文所答。惟是自力。亦謂之如來功德。約義言之。
必須二種。


○二明如來功德當依何住二。初問。】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


【○二答。】
[008-0682a]


「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


【如來功德之力無他。一惟以度脫眾生為事。菩薩
能住度脫眾生。則契合佛心。佛必以功德力而加
被之。此一舉而兩得之矣。


○三明欲度眾生當何所除二。初問。】


「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


【○二答。】


「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


【未除巳之煩惱。而遽焉度人。自他俱溺。其理必然。


○四明欲除煩惱當何所行二。初問。】


「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


【○二答。】


「答曰。當行正念。」


【煩惱者。貪嗔癡慢疑五鈍使也。皆從不正念生。是
故欲除煩惱。當行正念。


○五問云何行於正念二。初問。】


「又問。云何行於正念。」


【○二答。】


「答曰。當行不生不滅。」


【○六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二。初問。】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


【○二答。】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上五問答。展轉釋成。至此不善不生善法不滅。為
[008-0682b]
行菩薩行之要道。葢必不善不生。斯可以自利。善
法不滅。斯可以利生。是則舉不善。則一切蔽病。在
其中矣。舉善法。則六度萬行。在其中矣。下去六問。
一以此答而為根本。


○四明善不善根本二。初答明六。初一問答善不
善孰為本。】


「又問。善不善孰為本。答曰。身為本。」


【什公曰。身謂五陰也。


○二一問答身孰為本。】


「又問。身孰為本。答曰。欲貪為本。」


【什公曰。由欲著情深。故廣生結業。亦以愛潤。所以
受生。是以於諸結中。偏舉欲貪也。


○三一問答貪孰為本。】


「又問。次貪孰為本。答曰。虗妄分別為本。」


【貪欲起於緣塵分別。分別美惡。貪欲是生。


○四一問答虗妄分別孰為本。】


「又問。虗妄分別孰為本。答曰。顛倒想為本。」


【見與見緣。并所想相。如虗空華。本無所有。而眾生
虗妄分別。故謂之為有。空華世界。本無美惡。而眾
生虗妄分別。謂為美惡。皆名顛倒。譬如狂醉。首尾
相換。故謂首為尾。豈非顛倒。


○五一問答顛倒想孰為本。】


「又問。顛倒想孰為本。答曰。無住為本。」


【○六一問答無住孰為本。】
[008-0682c]


「又問。無住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


【○二結成。】


「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肇公曰。心猶水也。靜則有照。動則無鑒。癡愛所濁。
邪風所扇。湧溢波蕩。未始暫住。以此觀法。何往不
倒。譬如臨面湧泉。而責以本狀者。未之有也。倒想
之興。本乎不住。義存於此乎。一切法。從眾緣會而
成體。緣未會。則法無寄。無寄則無住。無住則無法。
以無法為本。故能立一切法也。若以心動為本。則
有有相生。理極初動。更無本也。若以無法為本。則
有因無生。無不因無。故更無本也。無住故想倒。想
倒故分別。分別故貪欲。貪欲故有身。既有身也。則
善惡並陳。善惡既陳。則萬法斯起。自茲以往。言數
不能盡也。若善得其本。則眾未可除矣。


燈曰。有妄無住。有真無住。今文正言妄法。以無住
為本。肇公釋之詳矣。若真無住者。如般若以無住
為宗。以實相般若為理。觀照般若為行。所謂以無
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金剛云。應無所住而生其
心。皆明此義。應知實相般若。為真如不變之體。雖
不變而隨緣。是則世間萬法。悉從真如之所生。即
不變而隨緣。即隨緣而不變。依無住本。立一切法。
此又此經言外之旨也。


○二兼明餘義二。初天女現身五。初現身散華。】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天人。聞所說法。便現其
[008-0683a]
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


【肇公曰。天女即法身大士也。常與淨名。共弘大乘
不思議道。故現為宅神。同處一室。見大眾集。聞所
說法。故現身散華。欲以生論也。


○二華著不著。】


「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


【什公曰。天以此未曾有室。室無雜教。故毀賤小乘。
顯揚大道。所以共為影響。發明勝致也。
燈曰。天女
欲顯揚大教是也。若夫毀賤小乘。豈其心哉。須知
小乘致毀之本。有二因緣。一以結習未盡。華則著
身。一以神力去華。不能令去。華既著身。是一病也。
勅之令去。此又病之又病者也。初病為本有之病。
後病為因病之病。二病縈懷。所以致毀也。


○三弟子去華。】


「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


【肇公曰。將辯大小之殊。故使華若此。


○四天問何故。】


「爾時天問舍利弗。何故去華。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
去之。」


【香華著身。尚非沙彌法。矧比丘乎。是以去之。


○五天女說法五。初示華為分別非不如法。】


「天曰。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


【華屬無情。無有如法不如法之分別。


○二示仁者自生分別故不如法。】
[008-0683b]


「仁者自生分別想耳。」


【分別之義有二。一凡夫緣塵分別。則墮於有。一二
乘緣空分別。則墮於無。凡夫分別墮於有。謂華為
如法。以之為翫好。以之為服飾。所以成生死。二乘
分別墮於無。謂華為不如法。以之為厭患。以神力
而去之。所以成涅槃。皆自生分別。與華何預哉。


○三示若無分別是則如法。】


「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
則如法。」


【無所分別是則如法者。初不緣塵分別墮於有。二
不緣空分別墮於無。是則如於中實之法。


○四指一切菩薩不著為證。】


「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巳斷一切分別想故。」


【一切之言。義該二種。巳如上說。


○五指畏生死故五欲得便二。初譬喻。】


「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


【什公曰。如一羅剎。變形為馬。有一士夫。乘之不疑。
中道馬問士夫。馬為好不。士夫拔刀示之。問言此
刀好不。羅剎知其心正無畏。竟不敢加害。


○二合法。】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巳離畏
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
者。華不著也。」


【生死界中。因二種病。一結習。二生死。結習者。通言
[008-0683c]
見思等煩惱耳。非謂宿世曾習何結。今不能忘。如
迦葉聞琴不安起舞。通言界外見思結習。屠緯真
隆。謬謂迦葉曾司樂部。鄙哉言乎。今人不諳教義。
類多如此。結習為因。生死為果。然有二種。一界內
結習生死。二界外結習生死。界內則以見思惑為
結習。分段為生死。界外則以塵沙無明為結習。變
易為生死。三乘人於此二法。畏與得便。各有不同。
二乘人畏分段生死。猶如牢獄。雖於界內五欲。不
得其便。而於界外淨玅五欲。早得其便。然而畏生
死者。即二乘所證涅槃之心。不知如此涅槃。正界
外之結習。豈非畏生死。正五欲得便之因。以例凡
夫不畏生死。界內五欲。亦得其便。如今之凡夫不
怖生死。貪著五欲者。是也。故曰。結習未盡。華著身
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


觀解者。一心中道第一義天現前。全性起修。即天
女散華也。若觀此心。雖即空。而不即假。即華則著
身。即空即假即中。不獨界內華不著。即界外二種
之華。亦不著身。能了修無修相故也。


○二因事問答二。初天女彰其辨才六。初一問答
明真解脫義二。初且往復泛問四。初問止此久如。】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巳久如。」


【肇公曰。止淨名大乘之室久近。玅辯若此乎。


○二答以耆年解脫。】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
[008-0684a]


【肇公曰。將明第一無久近之義。故以解脫為論。解
脫即三無為也。


○三問止此久耶。】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生公曰。舍利弗前問意。雖云止室。而語交在久。於
不達者取之。便謂向答是矣。苟答其語。則云如舍
利弗解脫來久也。今舍利弗解脫來實久。止室得
不久乎。止室既巳有久。便不復得同解脫也。是以
不得不以久為問焉。


○四反問解脫亦久。】


「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


【肇公曰。逆問其所得。令自悟也。耆年所得無為解
脫寧可稱久乎。


○二正示以解脫二。初身子顯小乘解脫二。初以
無言示解脫。】


「舍利弗。默然不答。」


【○二以言語釋無言二。初天女問。】


「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


【○二身子答。】


「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


【天台明四教。各各皆有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四句。總謂之有言句。四句之外。更有無言句。如此
中所明解脫。累以言說辯之。即有言句。默然不答。
即無言句。然而初不以無言便為是。有言便為非。
[008-0684b]
如天女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何嘗定以有言為
非耶。今時學人。例尚無言。假使預啞羊羣。又不知
孰為是非也。


○二天女示大乘解脫二。初示文字解脫三。初竪
義。】


「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


【○二徵釋。】


「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
不外。不在兩間。」


【○三結成。】


「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


【世間以空無相無作為解脫者。以其能絕分別故
也。以文字為繫縛者。以其能起緣塵故也。不知解
脫之所以成解脫者。正以無內外兩間之相。而反
求乎文字語言亦無有內外兩間之相也。苟文字
果與解脫異。謂一解脫一繫縛可也。今也求之。初
無兩異。如之何謂解脫無文字。文字非解脫乎。


○二示諸法解脫三。初天女示以要義。】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


【普賢觀經云。毗盧遮那。遍一切處。一切諸法。悉是
佛法。豈不一切諸法是解脫相。則無離文字說解
說相。實矣。


○二身子因疑興問。】


「舍利弗言。不復以離婬怒癡為解脫乎。」
[008-0684c]


【此之疑問。承上章二義而起。一者意謂。夫言者心
之表。心者言之體。形曲影凹。其來舊矣。今也解脫
必離三毒。豈不體當離而言亦當離。天女謂無離
文字說解脫相。此則婬怒癡亦不須離。然則汝雖
謂云可。而吾則未之可。苟緣本以尋末。則無離文
字同歸乎不可。故舉此而反質之曰。不復離婬怒
癡為解脫乎。二者意謂。諸法者法界之都稱。婬怒
癡者諸法之三法。舉總該別。亦其來舊矣。今云解
脫即是諸法。豈不總即是而別亦即是。若如天女
謂一切諸法即是解脫。此則婬怒癡亦不須離。汝
雖謂之可。而吾則未之可。若覽別以歸總。皆是解
脫。同歸於不可。故舉此而反質之曰。不復離婬怒
癡為解脫乎。


○三天女示其所以。】


「天曰。佛為增上慢人。說離婬怒癡為解脫耳。若無增
上慢者。佛說婬怒癡性即是解脫。」


【慢有七。增上慢其尤者也。夫增上法者。聖人所證
之道果也。婬怒癡者。眾生修惡中之尤惡者也。不
知修惡即性惡者。縱之則三毒熾然。奪之則視為
仇宼。而增上聖人。自巳觀之而得道。欲以此道覺
斯民也。使人知修惡即性惡。性惡融通。無法不趣。
任運攝得佛界性善。乃示現三毒。化度眾生。如華
嚴婆須密女。以貪欲而作佛事。無厭足王。以嗔恚
而作佛事。勝熱婆羅門。以邪見而作佛事。雖現三
[008-0685a]
毒。而彌欲彌淨。彌殺彌慈。彌邪彌正。此增上聖人
之法也。今言增上慢者。所謂未得聖人法。謂得聖
人法。不能於邪濟。以獲正濟。而偏行邪濟。或初聞
此經婬怒癡。即是解脫。或聞無行經。貪欲即是道。
嗔恚亦復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或見華嚴
三大聖人。以三毒而作佛事。謂我巳悟圓頓法。巳
入聖人階。乃廣行貪欲。恣意殺生。入邪見稠林。執
撥無斷見。自行教人。廣行非法。如是之人。乃增上
慢人。佛鑒此機難可度脫。即為其嚴制戒律。令其
誓斷三毒。明示因果。判其罪福。說貪欲為地獄之
深因。嗔恚為餓鬼之捷徑。邪見必墮畜生。愚癡定
落邪道。是以聞其教者。戒定慧三學以增明。佛法
僧三寶而弘演。小機修此而證果。大根悟此而入
道。佛為增慢人。說斷婬怒癡而為解脫者。以此之
不。則佛說婬怒癡即是解脫。前不云乎。不斷婬怒
癡。亦不與居。明明格言。可不鑒諸。


○二一問答明無得無證二。初身子問何得何證。】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為證。辯乃
如是。」


【肇公曰。善其所說。非巳所及。故問得何道。證何果。
辯乃如是乎。


○二天女答無得無證二。初竪義。】


「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


【肇公曰。夫有礙之道。不能生無礙之辯。無礙之辯。
[008-0685b]
必出于無礙之道。道有得有證者。必有所不得。有
所不證。以大乘之道無得無證。故無所不得。無所
不證。從此生辯。故無所不辯也。


○二徵釋。】


「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則於佛法為增上慢。」


【道本天然。元無所得。謂有所得。不契大道。豈非增
上慢乎。


觀解者。若但觀此心空無相無作。離言說即得。涉
言說即不得。小乘解脫也。能觀心性。雖復即空無
有言說。而亦即假。即言說而本無言說。乃即文字
而說解脫。乃至觀一念諸法與夫三毒。皆是菩提。
是為觀心真解脫義也。


○三一問答明三乘何所志求二。初身子問。】


「舍利弗問天。汝於三乘。為何志求。」


【肇公曰。上直云無得無證。未知何乘。故復問也。


○二天女答二。初明隨機化現。】


「天曰。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以因緣法化眾
生故。我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眾生故。我為大乘。」


【生公曰。隨彼為之。我無定也。


○二明惟求佛乘五。初立瞻蔔華譬況其所以。】


「舍利弗。如人入瞻蔔林。唯齅瞻蔔。不齅餘香。」


【瞻蔔華。其香極盛。雖有諸華之香。皆為所奪。隱而
不現。復能變諸華之香。以為瞻蔔之香。


○二以方丈室合其功德。】
[008-0685c]


「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聞聲聞辟支
佛功德香也。」


【淨名寂光丈室。三德之香。極為究竟。超勝餘乘。復
能化餘乘。以為佛乘。咸使一切俱修佛乘。不復更
修餘乘也。


○三示大乘機惟樂佛香。】


「舍利弗。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
聞斯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發心而出。」


【○四舉十二年但聞佛香。】


「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聞說聲聞辟支佛
法。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


【肇公曰。上止室久近。欲生論端。故答以解脫。今言
實年。以明所聞之不雜也。
燈曰。或問實年所指。始
於何時。對曰。應是佛轉法輪時。正當齊阿含初年。
今為方等之初。彈偏折小之時也。


○五示此丈室八未曾有法三。初總標。】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


【○二別出八。初金色光照。】


「何等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
所照為明。是為一未曾有難得之法。」


【○二不為垢惱。】


「此室入者。不為諸垢之所惱也。是為二未曾有難得
之法。」


【○三大乘來會。】
[008-0686a]


「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及他方菩薩。來會不絕。是為
三未曾有難得之法。」


【○四常說六度。】


「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法。是為四未曾有難得
之法。」


【○五常奏法樂。】


「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絃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為
五未曾有難得之法。」


【○六寶藏周濟。】


「此室有四大藏。眾寶積滿。周窮濟乏。求得無盡。是為
六未曾有難得之法。」


【○七諸佛說法。】


「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寶炎。寶月。
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無量諸佛。
是上人念時。即皆為來。廣說諸佛秘要法藏。說巳還
去。是為七未曾有難得之法。」


【○八現諸淨土。】


「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淨土。皆於中現。是為
八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八種殊勝功德。再往讀之。不無所表。初之二種。
表常寂光土之體。金色光。體中照也。不為垢惱。體
中寂也。後之六種。表常寂光之用。大乘來會。用能
攝眾也。常說六度。應機說法也。常奏法樂。使修得
常樂果也。寶藏周濟。攝物之心普也。諸佛說法。被
[008-0686b]
其究竟也。現諸淨土。俾眾有依也。一期表報。體周
用足矣。


觀解。觀根塵相對。一念心起。隨世出世間。必屬一
界。每日之間。起若干念。現若干界。即是隨機化現。
而此十界。了即空假中。惟一佛乘。無有餘乘。即是
惟求佛乘。入瞻蔔林不齅餘香。如是則二六時中
但聞佛法。具足大體大用。寂照雙融。亦即十二年
中八未曾有難得之法也。


○三結成。】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誰有見斯不
思議事。而復樂於聲聞法乎。」


【○四一問答明諸法無有定相四。初身子問天何
不轉女成男。】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


【○二天女答求女相本不可得二。初法說。】


「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


【維摩示迹。為居士身。故可以天女為侍。迹居毗耶。
巳十二年。則天女為侍。久近相齊。非曰爾許之年
恒求女相。葢以今之所難。反而求之。實無所得也。
或問曰。男女二相。果孰為勝劣。答曰。如來之教。凡
有二宗。一曰立相宗。則以男身為勝。女身為劣。如
法華八歲龍女。變為男子。無垢世界成佛。不以男
為勝乎。二曰破相宗。略如此經天女所答。本無男
女之相。孰分勝與劣乎。如是論議。皆為如來示生
[008-0686c]
欲界。就世相分別。為男為女。要知佛道之中本無
男女之相。如劫初人種。從光音天下。本無生熟二
臟。何有水穀二道。既無二道。孰分男女二根。一自
貪食地肥。展轉麤澁。欲去內滓。二道是生。以例西
方安養蓮華化生不入胞胎。人皆相好。因知分男
女相者。順鄙穢眾生以為之教也。若極樂世界。則
破立俱無。


○二譬說三。初以幻法變化問於身子。】


「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
為正問不。」


【○二以幻法無定答於天女。】


「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轉。」


【○三以諸法無定合於幻師。】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云何乃問不轉
女身。」


【肇公曰。萬物如幻。無有定相。誰好誰醜。而欲轉之
乎。


○三天好變轉以問身子六。初問身子何以不轉
女身。】


「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
如舍利弗。而問言。何以不轉女身。」


【○二答不知何轉變為女身。】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為女
身。」
[008-0687a]


【○三示若能轉此女身人亦當轉。】


「天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


【○四示佛說諸法非男非女。】


「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
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


【肇公曰。如舍利弗實非女而今現是女像。眾女亦
現是女像。實非女也。男女無定相。類巳可知矣。


○五還攝神變問女何所在。】


「即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復如故。天問舍利
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
不在。」


【肇公曰。欲言有在。今見無相。欲言無在。向復有相。
猶幻化無定。莫知所在也。


○六示一切諸法無在無不在。】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夫無在無不
在者。佛所說也。」


【夫無在無不在者。萬法自然之理也。法在人而不
知悟。世有聰明睿智之士。衍為傳奇。藉八人而倐
忽變為百千萬人。貴賤貧富。男女主僕。善善惡惡。
離合悲歡。恩怨相酬。吉凶昭應。合古今於旦暮。集
楚漢於片場。真令涕泗交流。擊節撫掌。調應偶會。
曾無執著。此可以取譬無在無不在也。然猶實有
人焉。不無情也。未若巧幻之師。幻作男女。無而倐
有。有而倐無。無情無念。非色非聲。此固無在無不
[008-0687b]
在矣。然而又不如今之天女。神變無方。身子小乘。
位居上聖。具神通力。能變化者。而反為其所變。使
非男者為男。非女者為女。都無移易。不覺不知。此
真無在無不在者也。以況諸法。莫不如斯。不可以
情求。但當以理悟也。


觀解。觀一心諸法。本無一物可得。即是女相。雖不
可得。而性具昭然。即是男相寂而常照。則女無女
相。照而常寂。則男無男相。寂寂惺惺。是不妨女變
為男。惺惺寂寂。是不妨男變為女。是則一心諸法
無在無不在也。


○五一問答明無沒無生四。初問沒此何生。】


「舍利弗問天。汝於此沒。當生何所。」


【身子知天女變化無方。既應生於此。必應生於彼。
不知沒此丈室當復何生。


○二答佛化所生。】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吾之所化。同於佛化。


○三問非沒生耶。】


「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


【○四答眾生猶然。】


「天曰。眾生猶然。無沒生也。」


【此章問答。正欲明一切眾生與一切諸法。皆無生
無沒。第小乘未悟者。惟知佛果無沒無生。不知佛
果所證第證眾生之理性耳。是故舍利弗。以果弊
[008-0687c]
因。曰佛化所生。非沒生耶。天女直破其執曰。眾生
猶然。無沒生也。


觀解。觀心諸法。常住玅明。不動周圓。本無生滅。亦
無去來。是為無沒無生。


○六一問答明大道不可得九。初身子問久如當
得大道。】


「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身子問意。謂天女雖具玅辨神通。尚居菩薩因位。
因必得果。未知久如。是故問之。


○二天女答汝還為凡夫我當得道。】


「天曰。如舍利弗還為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


【○三身子答我還為凡夫。無有是理。】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


【○四天女答我得道果。亦復如是。】


「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所以者
何。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


【凡世間之物。有相而後有住處。有住處而後有所
得。菩提既無相。安有住處。而云可得耶。


○五身子問諸佛得道皆何謂乎。】


「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巳得當
得。如恒河沙。皆謂何乎。」


【○六天女答世俗文字有去來今。】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
[008-0688a]
來今。」


【佛法有二種。一真實諦。即菩提是也。竪窮橫徹。三
世之所不能遷。一世俗諦。即諸法是也。凡夫以世
俗眼。見有去來。佛順凡夫。示現得道。故有去來今。


○七天女反問汝得無生道耶。】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


【天謂無論菩提大道。即汝所證小果。有得不耶。


○八身子答無所得而得。】


「曰無所得故而得。」


【○九天女答諸佛菩薩亦復如是。】


「天曰。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得故而得。」


【以小證大。無得可知。


觀解。觀一念心。即常住真心。以即空故。在無所得。
以即假故。亦云可得。空假相即。則無得而得。得而
無得。


○二維摩讚其功德。】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是天女。巳曾供養九十二億
諸佛。巳能遊戲菩薩神通。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
退轉。以本願故。隨意能現。教化眾生。」


【無生忍位。別在初地。圓在初住。三種不退。乃念不
退也。論此章文勢。非觀眾生品氣類所能得收。應
齊天女散華來。立為天女問答品可也。葢經之品
第是譯人安。即失其義次。亦未可知。竊原天女問
答。文辭浩汗。義理精微。其間顯發。大略有三。一彰
[008-0688b]
維摩所證微玅。一彰方丈所寓深玄。一彰巳證辯
才無礙。總是此經彈偏斥小歎大褒圓之正宗也。】


維摩詰所說經無我疏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