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104 維摩經無我疏-明-傳燈 (X)



No. 348-A


維摩詰所說經無我疏序


維摩詰所說經者。蓋大乘圓頓教中通方之玅典也。
曷以言之。正以如來五時施教。各有專門。如華嚴則
專於頓。阿含則專於小。般若則專於空。法華則專於
圓。涅槃則專於常。至若方等。則無所專。無所而不專。
巳為通方之時。適此經說於方等。得無所專。無所而
不專之正。故曰。大乘圓頓通方之玅典也。如寶積長
者之讚佛偈云。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此則專於圓。而
得兼華嚴法華般若涅槃之教也。又曰。始坐佛樹力
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以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
諸外道。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天人得
道此為證。三寶於是現世間。此則專於小。而得攝取
於阿含之小教也。又曰。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
各得解。皆謂世尊同其語。斯則神力不共法。至云佛
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或歡喜。或生厭離或斷疑。
斯則神力不共法。此則正專於方等。而得遍攝圓頓
[001-0576b]
秘密不定大乘諸教矣。故曰。無所專無所而不專也。
或送難曰。此經既無所專。無所而不專。豈亦具足偏
漸諸小教乎。對曰。非然也。既曰無所專。豈專於小及
偏漸。然而又曰無所不專。則是破小以成大。融偏以
歸圓。會漸以為頓。如須彌攝色。咸成帝青。如意雨珍。
悉為寶藏。無所專。無所而不專。其在是乎。此非囈言。
入經自見。讀是經者。儻一遇此。苟能以是而融會之。
則若大若小。若圓若偏。莫不歸於此經了義之正轍
也。關中師弟。業存成解。陳隋智者。疏巳云亡。然而淨
名玄義。既昭昭而可觀。性具法門。又瞭然而在目。是
以不遺先見。而語義具存。第遇關鍵未開。則聊運鋼
椎。肯綮不解。則稍進牛刀。將與五百長者而出色。復
請釋迦善逝以解頤。題之為維摩詰所說經無我疏。
意用儒童之不我。以御龜氏之二無。獨不委閱者。果
以老僧之疏為奚如也。


皇明天啟五年歲次乙丑季春望前五日天台山幽
溪沙門傳燈下筆於楞嚴壇東方之不瞬堂


佛祖統紀螺溪大師本傳云天台教迹遠自安
史挺亂近從會昌焚毀殘[石*白-日+田/廾]斷簡傳者無憑師
每痛念力網羅之先於金華古藏僅得淨名一
疏後因吳越王遣使十人往日本國求取教典
既回王為建寺螺溪扁曰定慧賜號淨光淨光
將此疏傳寶雲寶雲傳四明四明曾作略疏以
流行之因知餘之教典雖流散海東淨名舊疏
中國無恙

[001-0576c]


維摩經無我疏目次




* 卷第一

* 自序
* 佛國品第一
* 卷第二

* 佛國品之二
* 卷第三

* 佛國品之三
* 卷第四

* 方便品第二
* 弟子品第三
* 卷第五

* 弟子品之二
* 卷第六

* 菩薩品第四
* 卷第七

* 問疾品第五
* 不思議品第六
* 卷第八

* 觀眾生品第七
* 卷第九

* 佛道品第八
* 卷第十

*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001-0577a]
* 卷第十一

* 香積佛品第十
* 菩薩行品第十一
* 卷第十二

*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 法供養品第十三
* 囑累品第十四



維摩經無我疏目次No. 348
維摩詰所說經無我疏卷第一
天台山幽溪沙門 傳燈 著


【將釋此經。先定序品有無。次方入經疏解。夫經之
有品。則義趣不紊。品之有序。則理緒可抽。矧通別
二序。羣帙攸同。若法華之先敷六瑞。金光之預夢
金鼓。故得一期宣演。大綱可提。則序品之設。諸經
之所同尚者也。獨此經之初。即冠以佛國一品。而
入經敷演五事之後。長者獻蓋。而神用叵測。伽陀
讚頌。而雜糅翩翩。豈非通別二序爛然可別。今不
安者。要非集經之罔立。疑是翻譯之脫訛。蓋品之
名第。或自唱如梵網。或結集置如大品。或譯人添
[001-0577b]
如羅什。今欲義增。復慮獲罪。將欲巳之。似於疏釋
有乖義門。故於經文。仍其舊貴。而於疏解。乃義立
之。即四明大師甞亦有云。淨名經以佛國因果為
正宗。既無序品。諸師乃將佛國半品而為序分。是
則古人亦約義分之。準常科為三分。初序分。二正
宗分。三流通分。初序分為二。始於如是等五事。通
序也。次於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訖
偈讚稽首如空無所依。別序也。止此方次以正宗
佛國品。即寶積白佛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如是則
不惟見序分正宗二義了然。即佛國品題。宜冠此
文如指諸掌。


○次入經疏解。準常為二。初釋經題。二釋經文。釋
題為二。初釋譯人。二釋經題。常途則先釋經題。次
釋譯人。今此異者。以其舊註先標譯人後釋經題。
今既仍存舊註。是故然也。初釋譯人。】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肇公曰。鳩摩羅什。此云童壽。龜茲國人。東晉時。後
秦姚氏據長安。尊為國師。弘始年間。秦主勅僧[丰*力/石]
等八百沙門。資受什旨。於草堂寺。翻譯經論。凡九
十八部。合四百二十一卷。僧叡僧肇道常等筆受。
此當其一。


○二釋經題為二。初列舊註二。初釋初題二。初標。】


「維摩詰所說經」


【○二釋。
[001-0577c]


什公曰。維摩詰。秦言淨名。即五百童子之一也。從
妙喜國。來遊此境。所應既周。將還本土。欲顯其淳
德以澤羣生。顯跡悟時。要必有由。故命同志詣佛
而獨不行。獨不行。則知其有疾也。何以知之。同志
五百共遵大道。至於進德修善。動靜必俱。今淨國
之會。業之大者。而不同舉。明其有疾。有疾故有問
疾之會。問疾之會。由淨國之集。淨國之集。由淨名
方便。然則此經始終所由。良有在也。若自說而觀。
則眾聖齊功。自本而尋。則功由淨名。源其所由。故
曰維摩詰所說也。
肇公曰。經者常也。古今雖殊。覺
道不改。羣邪不能沮。眾聖不能異。故曰常也。


○二釋次題二。初標。】


「一名不可思議解脫。」


【○二釋。


肇公曰。微遠幽深。二乘不能測。不可思議也。縱任
無礙。塵累不能拘。解脫也。此經自始於淨土。終於
法供養。其中所明雖殊。然其不思議解脫一也。故
總以為名焉。上以人名經。此以法名經。以法名經。
所以標榜旨歸。以人名經。所以因人弘道者也。


○二伸今疏二。初總標五重。


昔天台智者大師釋此經題。甞用五重玄義。謂人
法為名。真性解脫為體。佛國因果為宗。權實折攝
為用。生酥為教相。


○二各釋五重五。初釋名二。初釋初題。
[001-0578a]


今約教義以伸明之。初人法為名者。維摩詰。人也。
所說經。法也。若依次題。則以單法為名。然初題人
法中。人有能說所說之殊。若據經文。以佛為能說
人。則維摩詰為所說人。今既題為維摩詰所說經。
則人非指佛。雖末後歸宗於佛。今且從題。以維摩
為能說人也。所說經為法者。則真性解脫。佛國因
果。權實折攝。皆所說法。蓋一經所說。莫非體宗力
用三法故也。然法因人說。證法名人。故以人從法。
法既有三。人豈乏之。故約法名人。真性解脫。乃維
摩所證法身之體也。佛國因果。乃維摩能證般若
之宗也。權實折攝。乃維摩從體所起解脫之用也。
法既不縱不橫。人亦絕思絕議。離人無法。離法無
人。人法合標。故稱維摩詰所說經。經字二訓。曰常
曰法。舊註但存一義。故以常釋經。若補足之。應曰
又經者法也。三世諸佛雖異。軌之成道無差。既以
之而自行。復以之而覺人。故曰經也。
○二釋次題
上以人法合名。此以單法受稱。不可思議者。待偏
教圓教因位。及小乘之可思議而說也。夫繫縛於
三界之樊籠。沉酣於五道之昏妄者。凡夫也。而二
乘巳能解之脫之。蕭然於萬累之表。然而聲聞小
行。如獐獨跳。曾是後羣之不顧。緣覺部黨。猶鹿戀
眾。徒然於邑以何為。此能解脫於有。未解脫於空。
解脫於巳。未解脫於人。可思議者也。是以二乘於
三界之有。竟破之以歸空。涅槃之無。竟執之以成
[001-0578b]
有。惟三界破之以歸空。故於一切眾生。乃至君臣
父子夫婦昆弟朋友。與之長揖。視若路人。此之所
以為小乘也。惟涅槃執之以為有。故於空無相無
作眼智明覺。與之膠固。甘之如醍醐。此之所以為
空宗也。至於遊戲神通。淨佛國土。入泥入水。化度
眾生。枯朽其心。一無所用。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
如焦芽敗種不成法器。如來折之厥辭若此。尚何
所堪蹈大人跡。行大人事乎。故曰。龍象蹴踏非驢
所堪。弗以大海內於牛跡。凡此彈呵。皆為此輩人
設也。若菩薩乘。其則不然。既能自利。復能利人。故
證於空。而於空不住。回此空心以向於有。破性破
相。遍習遍學。知病識藥。應病與藥。令得服行。先以
神通駭動。後以智辯宣[改-己+易]。然能解脫於空。未能解
脫於中。或能深入於但中。未能深入於圓中。雖御
牛車名為大乘。非大白牛車最上一乘。若夫三藏
菩薩。伏見思而不斷。歷緣假而度生。此正淨名所
謂以毒器貯乎甘露。尚未階乎解脫。烏足以言思
議不思議哉。葢解脫有三。曰真性。圓淨。方便淨。豎
以明之。歷乎三修。則方便淨許二乘而得證。圓淨
許菩薩而得入。真性惟諸佛而證知。既經歷別以
修成。皆以心言而可到。乃可思議之解脫也。具而
言之。乃圓頓上乘所明。初心一心中具。觀行一念
中修。果位一心中證。即本有真諦泯一切法者。圓
淨解脫也。本有俗諦具一切法者。方便淨解脫也。
[001-0578c]
本有中諦統一切法者。真性解脫也。此性也。非修
也。三諦也。非三觀也。故修也者。稱性照了者也。照
了真諦。圓淨解脫。泯一切法。名之曰空。照了俗諦。
方便淨解脫。立一切法。名之曰假。照了中諦。性淨
解脫。統一切法。名之曰中。三諦既於一心中具。三
觀亦於一心中修。三種解脫。乃於一心中證。故直
圓淨非圓淨。圓淨必具方便真性。直方便非方便。
方便必具圓淨真性。直真性非真性。真性必具方
便圓淨。雖然一念圓修。以破惑淺深故。而所證不
無次第。故空觀破見思而圓淨成。假觀破塵沙而
方便成。中觀破無明而真性成。第證雖次第。而理
非次第。是以觀亦無有次第。但因雖圓頓。讓果方
融。故約因言。猶可思議。如不思議品室容廣座。芥
納須彌。海入毛孔不嬈魚鼈。斷取世界擲置他方。
使人不覺不知。演日為劫。促劫為日。而了無延促
之殊。皆果地聖人之事。似非初心境界。矧維摩乃
金粟如來。既與五百長者。從玅喜國以偕來。求厥
本迹。諒亦位齊。題云不思議解脫。其在是乎。然而
舉果正為顯因。顯因正為趣果。因有深淺。意在初
心。如曰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行於非道
通達佛道。其所汲引。寄言勤矣。圓名字人。可不慕
諸。但其間宗趣。是不可不知。何也。葢題稱解脫。乃
三德之一偏。三諦言之。義居於假。古人所謂不思
假非偏假。此假本具一切法者。性具三千。百界千
[001-0579a]
如。即空假中也。所謂真空不空非但空。圓中圓滿
非但中。是故四門之初門。即是不可思議假是也。
而此三千。一千屬生佛假名。一千屬生佛正報。一
千屬生佛依報。居於一性。故即之彌分。派之彌合。
融通無礙。各各具遍具含。乃真如不變之體。各具
隨緣之用。既不變而隨緣。乃隨緣而不變。是故果
上能正中現依。依中現正。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一
為無量。無量為一。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
轉大法輪。葢本乎此。即題稱不思議解脫。亦本乎
此。


○二辨體。


第二真性解脫為體者。三解脫義。巳如前說。但
釋名是總。總三法故。今明體為別。別三法故。體章
既別在法身。故獨標真性為體。於諦觀證三。又別
在三諦。三諦之內。又別在中道。雖在一性。而一必
具三。所謂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脫。是
也。譬如一主二臣。雖能統攝。而主體尊貴。自在稱
王。又獨在於真性法身也。


○三明宗。


第三佛國因果為宗者。前之真性。方在理體。雖生
佛不二。而眾生所具。全未涉修。是以欲證此體。以
起無方大用。要在淨佛國土因果之宗。佛國清淨。
果也。淨土之行。因也。故寶積長者為眾啟請。願聞
得佛土清淨。惟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葢微
[001-0579b]
此因果。莫能證此真性解脫故也。是則前之真性
屬乎法身。今之因果屬乎般若。般若有三。實相般
若。義當乎中。觀照般若。義當乎空。文字般若。義當
乎假。如曰。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
礙。若於虗空。終不能成。豈非空有而等照真俗以
俱融而為一經之宗要乎。


○四論用。


第四權實折攝為用者。夫至人利物。以權實為之
本。折攝為之用。然而攝為本心。折非本心。故曰。四
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
生其國。第攝之不行。必先之折。如釋迦之示現娑
婆。先之以折也。彌陀之誓取清泰。後之以攝也。法
說苦集滅道。先之以折也。法說瓊林玉沼。示之以
攝也。示以小乘法門修之得道。先之以攝也。焦芽
敗種不成法器。後之以折也。凡此法門。不能枚舉。
皆至人依權實之本。施折攝之用。故或惠施之所
不能攝。反從而乞取之。惠施所以汲其喜。乞取所
以破其慳也。或愛語之所不能攝。反從而呵叱之。
愛語所以與其進。呵叱所以與其退也。或利行之
所不能攝。反從而逆奪之。利行所以順其情。逆奪
所以乖其志也。或同事之所不能攝。反從而不同
之。同之所以引其進。不同所以使其退也。然而或
以實攝。或以權折。或以實折。或以權攝。若逢場作
戲。倚調賡歌。𡟎形胡語可也。妍質漢言可也。陽春
[001-0579c]
白雪可也。下里巴歌可也。菩薩稱為遊戲神通者。
實似乎此。


○五判教。


第五生酥為教相者。五味相生。文出涅槃。大師用
判如來五時施教。一從牛出乳。喻佛初說華嚴。二
從乳出酪。喻佛頓後施漸。十二年中說四阿含經。
三從酪出生酥。喻佛說阿含之後。八年之內。四教
並談。四從生酥出熟酥。喻佛方等之後。二十二年。
說般若經。五從熟酥出醍醐。喻佛般若之後。八年
之內。說法華經。并一日半夜。說涅槃經。此經說在
方等。如諸大弟子被淨名彈呵。皆追敘往事。故知
的在方等。大師判此時為對半說滿之時。然於其
間。或有說純圓之經。或有對別對通說圓之經。而
此經正當對半說通別圓滿字之教。雖亦有對通
對別之義。而正在對半說圓也。然而其中。說圓之
義。至為圓極。如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如來解
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行于非道通達佛道等義。
豈有圓頓更過於此。故雖通判教相屬於生酥。乃
置毒生酥。酥即殺人之教故也。初釋經題竟。】


【○二釋經文。準常為三。初釋序分。二釋正宗分。三
釋流通分。初序分品題者。若準常途。如法華之先
標序品。次標方便。以彼例此。安得無之。是知非經
文之無。乃譯者之略也。是故今之所釋。依經雖標
為佛國。義釋須序其通別。至於次品。方釋佛國之
[001-0580a]
義也。文分為三。初依譯標品。】


「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第一」


【次約義釋序。即準法華標序品第一同也。文句云。
序者次也。由也。述也。此經亦然。如是等五事。冠於
經首。次序也。獻葢偈讚起發之端。由序也。若問答
釋疑。巳入正宗。與法華異。然亦無非正說弄引。敘
述也。具此三義。故稱序品也。品者。梵語稱為䟦渠。
此稱為品。品是類義。此中文句。義類相從。節之以
為䟦渠。故稱序品第一。


○三正釋經文二。初通序。二別序。通序為六。初所
聞法體。二能持人。三聞持和合。四說教主。五所依
處。六聞持伴。天台大師云。此之六事。亦名印定序。
三世諸佛。經初皆安如是故。亦名通序。與諸經同
故。亦名經後序。結集者所置故。亦名經前序。遺囑
令安故。亦名破邪序。對破外道阿漚故。亦名證信
序。令聞者不疑故。總此六說。是四悉檀意也。初所
聞法體。】


「如是。」


【天台大師曰。光明舊解。如名不異。是曰無非。阿難
所傳文句。似瀉水分缾。與佛一種。故不異稱如。文
下之理。允當無謬。故無非曰是。略而言之。文如理
是。肇師注淨名。如是者。信順之辭也。信則所言之
理會。順則師資之道成。經無豐約。非信不傳。故建
言如是也。真諦三藏云。如是決定也。數決定理決
[001-0580b]
定。佛說此經。有若干文句。若多成增謗。若少成減
謗。阿難傳之如潟水。不多不少。故數決定。佛說無
相之理不有不無。若有墮增。若無墮減。阿難傳之
無增無減。故理決定。龍樹解。如是者。信順之辭也。
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此之四
解。各據一悉檀。舊註語總不顯文詮何等理為如。
何理為文所詮為是。既不顯了。只是世界悉檀意。
肇師據信。是為人意。三藏文理決定。為對治意。龍
樹信順如是。為第一義。大師云。合作通別二釋。通
釋者。佛如法相而說。阿難如聞相而傳。故言如也。
佛如法相而解。阿難如海相而受。故言是也。別釋
者。外曰阿漚稱吉。文乖其理。故非如。理異其文。故
非是。不可見阿漚在初而中後皆吉也。文如其理
故言如。理如其文故言是。此破外道之邪。立三藏
之正。故稱如是也。又三藏經初云。如是二諦各異
故非如。理淺故非是。摩訶衍二諦相即故言如。理
深故言是。此破三藏之異。立通教之同。故稱如是
也。又三人同聞而各異。故非如。證入優劣。故非是。
唯菩薩所聞者為如。菩薩所悟者為是。此破通教
之淺。立別教之深。故稱如是也。又離邊明中之文。
則非如。出二諦之外有中道。則非是。文字性離。即
是於如。一切法即佛法。名之為是。此破別教之離。
立圓教之即。故稱如是也。此經既是方等。通被根
性不同。作種種說無咎。觀心解者。觀與境冥故為
[001-0580c]
如。境即正觀故為是。經言。作此觀者。名為正觀。若
他觀者。名為邪觀。即其義也。或問曰。佛經義解。古
今通式。法門觀解。虗尚多駢。不如巳之。對曰。天台
淨名疏。元有此問。今引宗鏡錄所存問答。為君闡
之。知余所宗。非虗謬也。彼疏問云。那忽處處對法
門約觀心。作如此等說。佛意未必如此也。答曰。若
言經中無對法門解釋義者。此經佛道品。普現色
身菩薩。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等。
悉為是誰。大士偈答言。智度菩薩母等。淨名既是
在家菩薩。何容無有父母妻子家宅。而不依事答。
悉約內行法門答者。當知諸佛菩薩。不起道法。現
凡夫事。雖現凡事。皆內表道法也。如佛般涅槃處
在雙樹。四枯四榮。豈可直作樹木之解。且如來誠
說。皆表半滿枯榮。今在毗耶菴羅樹園。欲說不思
議解脫法門。不捨道法。現迹同凡。住毗耶離。豈不
表極地所住法門也。華嚴經明十城十園。豈止是
世間城園也。此經下文菩薩行品云。諸佛威儀。有
所進止。無非佛事。何得俱作事解。都不尋思諸佛
菩薩不思議教。善權秘密表發之事。又法華經云。
欲說是經。應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如來
室者。乃是大慈悲心。如來衣者。即是柔和忍辱。如
來座者。即是一切法空。問曰華嚴頓教大乘。可得
約行明諸法門。此方等經及小乘教。何得亦約觀
行明義。答曰。此經既云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
[001-0581a]
中求。若不約觀行。豈稱斯文。若不以毗耶離菴羅
樹園對諸法門。則不得約觀心解釋。何得於眾生
心行中求諸佛解脫。若不於心行求解脫者。云何
得住不思議解脫。若不住不思議解脫。云何於一
毛孔見諸佛土。變現自在。如不思議品所明也。復
云何得如法華經明身根清淨。一切十方國土。皆
於身中現。又豈得如華嚴經頌說。無量諸世界。悉
從心緣起。無量諸佛國。皆於毛孔現也。如前問言
小乘不得約觀心解釋者。何故聲聞經中。佛為牧
牛人說十一法。皆一一內合比丘觀心。如是等例。
豈非方等及三藏經對諸法門觀心明義也。故知
了義教不了義教。皆是了義。以惟一心故。又疏問
云。玄義處處多明觀心。巳恐不可。入文復爾。將不
壞亂經教耶。答。說經本為入道。若懷道之賢。觸處
觀行。豈有尋求涅槃聖典而不觀行者乎。但巧說
得宜。非止不損文義。兼得觀慧分明。分別法門。非
觀何逮。豈有壞亂之咎乎。


○二能持人。】


「我聞。」


【什公曰。若不言聞。則是我自有法。我自有法。則情
有所執。情有所執。則鬬亂必興。若言聞則我無法。
我無法則無所執。得失是非。歸於所聞。我既無執。
彼亦無競。無執無競。諍何由生。此經稱我聞也。


真諦曰。我是器義。一散心名覆器。無聞慧故。二忘
[001-0581b]
心名漏器。雖得而失。無思慧故。三倒心名穢器。非
而謂是。無修慧故。阿難無此三過。惟是好善之器。
親承有在。故言我聞。


釋論云。耳根不壞。聲在可聞處。作心諦聽。因緣和
合。故稱聞。阿難與聽眾述佛遺旨。親承不謬。故言
我聞。天台大師釋我有四義。謂我我。我無我。無我
我。我無我而不二。配四根性人。聞亦四義。謂聞聞。
聞不聞。不聞聞。不聞不聞。配四根性人。有四種阿
難。謂歡喜阿難。賢阿難。典藏阿難。海阿難。為四種
緣。立四種名典藏出阿含經。餘三出正法念經


歡喜阿難是我我。用聞聞。親承丈六身佛。持三藏
法。故言我我聞聞。賢阿難是我無我。用聞不聞。親
承丈六尊特合身佛。持通教法。故言我無我聞不
聞。典藏阿難是無我我。用不聞聞。親承尊特身佛。
持別教法。故言無我我不聞聞。海阿難我無我而
不二。用不聞不聞。親承法身佛。持圓教法。故言我
無我而不二。用不聞不聞。此經雖屬圓頓。亦通三
乘說聽。一音各解。故須分別。


觀解者。若作攀上厭下觀。是為我我聞聞。若作析
體二種從假入空觀。是我無我聞不聞。若作從空
出假觀。是無我我不聞聞。若作中道觀。是真我不
聞不聞。此經以佛國因果為宗。惟是後之一種也。


○三聞持和合。】


「一時。」
[001-0581c]


【肇師云。法王啟運嘉會之時也。真諦云。高時慢心
不行。下時耽荒五欲。皆是若過若不及。不堪聞法。
惟有平時。不耽不慢。即是一時也。大師云。眾生感
佛。佛慈赴機。機應合一之時。亦是發真見諦之時。
法眼明朗照世之時。佛眼照中之時。而言一者。若
前思後覺。斯亦非一。思覺妄斷豁悟之時。故言一
時也。


觀解者。從假入空。與真一時。從空入假。與機一時。
中道正觀。與法性一時。故云一時。


○四說教主。】


「佛。」


【佛者。真諦云。佛有三義。一切智。異外道。慈悲異二
乘。平等異小菩薩。餘人無此。釋論明。佛是第九號。
佛名為覺。覺世間出世間常非常數非數等。朗然
大悟。故名為佛。大師云。佛者依一切智。有丈六佛。
依道種智。有丈六尊特佛。依一切種智。有法身佛。
三佛不得一異。非一異而一異爾。


觀解者。空觀覺知諸法一相。假觀覺知諸法種種
相。中觀覺知諸法無一異相亦一異相。


○五所依處。】


「在毗耶離菴羅樹園。」


【釋此為二。初以住釋在。天台大師云。在者。暫時曰
在。久停名住。一往語耳。故今以住釋在。住者。佛是
能住。毗離耶菴羅樹園是所住。真諦明住法有八。
[001-0582a]
一住大千界內。二住依止處。毗離耶菴羅樹園也。
三住五分法身壽命現在也。四住威儀利物也。五
天住。住禪定。六梵住。住四等慈悲。七聖住。住三三
昧。八大處住。住第一義也。釋論四住。攝八法。天住
梵住攝其天住定住。聖住攝其五分命住。佛住攝
其大處住。又有迹住。毗耶離城。攝其界內依止威
儀三住。大師云。丈六身佛。住真諦也。丈六尊特合
身佛。雙住真中也。尊特身佛。雙住俗中也。法身佛。
住中道也。私謂。此經佛住。初明諸住。住凡聖同居
土也。次住真諦。住方便有餘土也。次雙住真中。住
實報土也。次法身住中道。住常寂光土也。如下經
明。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
諸山。穢惡充滿。凡聖同居也。即螺髻梵王所見。如
自在天宮。亦同居土耳。次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世
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舉此一節。則上之二土。皆
可論也。


觀解者。世俗智住俗。即住同居。空觀住真。即住方
便。假觀住俗。即住實報。中觀住第一義。即住寂光。
次正釋住處。毗耶離。亦名維耶離。[鞥-合+白-日+田]舍隷。吠舍離。
此云廣嚴。西域記云。吠舍釐國。舊訛毗舍離。什師
言。毗言稻田之所宜。離耶言廣嚴。其地平正莊嚴。
淨名略疏云。此云廣博嚴淨。其國寬平。名為廣博。
城邑華麗。故名嚴淨。有師翻為好稻。出好粳糧。勝
於餘國故也。有言好道。國有道砥直。有言好道。其
[001-0582b]
國人民好樂正道。自敦仁義。不須君主。五百長者
共行道法。率土人民。莫不歸悅。菴羅樹園者。此因
樹以名園。謂毗耶離城有此名園。五百長者建立
精舍。請佛安居。常轉法輪。園中多有此樹故也。翻
譯名義集云。正云菴沒羅。或菴羅婆利。肇云奈也。
其果似桃而非桃。又翻為難分別。昔耆婆之母。名
為菴摩羅女。生此樹中。即濕生人類也。


觀解者。觀此心俗諦。具足諸法。能生長法身嘉苗。
即毗義也。觀此心中諦。性量周遍法界。即廣義也。
觀此心真諦。性體清淨無染。即淨義也。觀此即真
即俗即中。舉一即三。言三即一。難可分別。即菴摩
羅義也。


○六聞持伴四。初得果聲聞眾。二菩薩眾。三雜眾。
四修因聲聞眾。若依大小列分先後者。應先菩薩。
今不然者。古師云。逐形迹親疎。聲聞形出俗網。迹
近如來。證經為親。故前列也。天人形乖服異。迹非
侍奉。證經為疎。故後列也。菩薩形不檢節。迹無定
處。既不同俗。復異於僧。處季孟之間。故居中仲也。
此約事說也。若約義者。聲聞欣涅槃。天人著生死。
各有所偏。菩薩不欣不著。居中求宗。故在兩間。釋
論意亦爾。今初列得果聲聞眾。】


「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


【釋論明。與者共義。舉七一解共。謂一時。一處。一戒。
一心。一見。一道。一解脫也。大者。亦言多。亦言勝。器
[001-0582c]
量尊重。為天王等大人所敬。故言大。升出九十五
種道外。故言勝。徧知內外經書。故言多。大師云。今
明有大道故。有大用故。有大知故。故言大。勝者道
勝。用勝。知勝。故言勝。多者道多。用多。知多。故言多。
道即性念處。大於一切智外道。用即共念處。勝神
通外道。知即緣念處。多四韋陀外道也。若約教釋
者。大人所敬。是三藏中釋耳。大者。大力羅漢所敬
也。多者。遍知生滅即無生滅法。勝者。勝三藏四門
也。此通教釋也。又大者。體法大力羅漢所敬也。多
者。恒沙佛法皆知也。勝者。勝二乘人。此別教釋也。
又大者。諸大菩薩所敬也。多者。法界不可量悉知
也。勝者。勝諸菩薩也。此圓教釋也。正以迹雖聲聞。
心同菩薩。聞教大小。隨行淺深。初無定在也。


觀解者。空觀為大。假觀為多。中觀為勝。又直就中
觀。心性廣博。猶若虗空。故名大。雙遮二邊。入寂滅
海。故名勝。雙照二諦。多所含容。一心一切心。故名
多也。


比丘者。肇師云。秦言淨命乞食。破煩惱。能持戒。怖
魔等。天竺一名。該此四義。秦無以翻。故存本稱。什
師云。始出妻子家。應以乞食自資清淨活命。終出
三界家。必須破煩惱持戒自守。具此二義。天魔怖
其出境也。釋論云。怖魔。破惡。乞士。魔樂生死。其既
出家。復化餘人。俱離三界。乖於魔意。魔用力制。翻
被五縛。但愁懼而巳。故名怖魔。出家人必破身口
[001-0583a]
七惡。故言破惡。夫在家三種如法。一田。二商。三仕。
用養身命。出家人佛不許此。惟乞食自濟。身安道
存。福利檀越。三義相成。即比丘義也。大師云。如上
所說。皆三藏教意。若歷緣求真。名乞士。破障理之
惑。名破惡。修此行。怖四魔。即通教義。若歷三諦求
理。名乞士。除通別惑。名破惡。怖八魔十魔。即別義。
若即生死求實相味。名乞士。達煩惱即菩提。名破
惡。魔界即佛界者。是圓教義。


觀解者。觀一念心淨若虗空。不為二邊桎梏所破。
平等大慧。無住無著。即名出家。以中觀自資。活法
身慧命。名為乞士。觀五住煩惱即是菩提。是名破
惡。一切諸邊顛倒無非中道。即是怖魔。


眾者。天竺云僧伽。此翻和合眾。一人不名和合。四
人巳上。乃名和合。事和無別眾。法和無別理。佛常
與若干人俱。法華與萬八千人俱。餘經多云千二
百五十人俱。今經云與八千人俱。釋論明四種僧。
不依淨命名破戒僧。不解法律名愚癡僧。五方便
名慚愧僧。若法忍去名真實僧。此中非三種。但是
真實僧。若依四教者。此僧歷遍阿含方等三味二
味座。作同聞人。今正是受如來淨名彈呵。得恥小
慕大。獲生酥益。中證信僧也。


觀解者。初學中觀入相似觀。既未發真。慚第一義
天。愧諸聖人。即是有羞僧。觀慧若發。即真實僧。若
異此者。即前兩僧。不依觀行。名破戒僧。不解觀相。
[001-0583b]
名愚癡僧。又觀數者。根塵相對一念心起。必落一
界。界不孤起。必連具數而發。即十界。十界互具成
百法界。界界十如是。即具千數。復以圓教八正道
修之。即成八千人眾。若準諸經。舉大數後。即列眾
首。今不列者。頭角弟子。皆具出於弟子品中。故不
繁列也。又無歎德者。示受彈呵。故且避之。


○次列菩薩眾五。初明氣類。二舉大數。三歎眾德。
四列眾名。五結大數。今初明氣類。】


「菩薩。」


【菩薩。明氣類也。具存應云菩提薩埵摩訶薩埵。什
師翻譯嫌煩。略去提埵二字。菩提此言道。薩埵此
言心。摩訶此言大。此諸人等。求廣博大道。又成熟
眾生。故道心大道心之氣類也。此有多種。謂藏通
別圓。如釋論引迦旃延子明六度齊限滿者。三藏
教菩薩也。大品明有菩薩發心與薩婆若相應者。
通教菩薩也。又若大品明有菩薩遊戲神通。淨佛
國土。此經得不思議解脫。皆能變身登座。而復受
屈被呵者。此別教菩薩也。又若大品明有菩薩發
心。即坐道樹。成正覺。轉法輪。度眾生者。此圓教菩
薩也。


觀解者。中道觀心。雙照二諦。名大。通至菩提果。名
道。破五住塵勞。名成眾生。又觀因緣所生法。我說
即是空。藏通菩薩也。亦名為假名。別教菩薩也。亦
名中道義。圓教菩薩也。
[001-0583c]


○二舉大數。】


「三萬二千人。」


【法華八萬。此經三萬二千。菩薩化導。有緣即赴。形
迹不定。豈拘常數。今舉大數。適如是爾。若觀解者。
觀一念心具十法界。法界互融。各各具十。成百法
界。又復互融互具。成千法界。復各互具互融。成萬
法界。每界具假名實法國土。即有三萬。餘有二千。
不妨重觀一念具足三千。略假名而惟觀實法中
之五陰國土二千。若多若少。一一觀之。如是下化
自心眾生。上成無上覺道。是為觀心菩薩三萬二
千也。


○三歎眾德三。初略歎二德。次廣歎二德。三總結
二德。初略歎二德又二。初歎自利德四。初為眾所
尊。】


「眾所知識。」


【肇公曰。大士處世。猶日月之升天。有目之士。誰不
知識。天台曰。聞名曰知。覩形曰識。此諸菩薩。不獨
為人天之所知識。凡厥有情。咸受教化。無不聞名
覩形。為眾人之所尊仰。又示身以為四教大道心
成眾生之人。俾四教因人無不知識尊仰。


觀解者。若以空觀。觀生滅無生二種四諦即空。發
菩提心。上求下化。乃為兩教人之所知識。以假觀
觀無量四諦即假。發菩提心。上求下化。乃為別教
因人之所知識。以中觀觀無作四諦即中。發菩提
[001-0584a]
心。上求下化。乃為圓教因人之所知識也。


○二智行成就。】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肇公曰。大智。一切種智也。此智。以六度六通眾行
為本。諸大士巳備此本行。


燈曰。菩薩以大智為目。以導萬行之足。大行為足。
以濟大智之目。目足相假。能到涼池。若分別者。則
三藏菩薩。以析一切空道種大智為本。以導事六
度之本行。通教菩薩。以即空一切道種大智。以導
理六度之本行。別教菩薩。以但中一切道種一切
種大智。以導無量六度之本行。圓教菩薩。以一切
種具足二種圓中大智。以導無作六度之本行。如
此種種大智本行。皆悉成就。故為眾所知識也。


觀解者。三觀於一心中修。六度於一行中具。智導
於行。行濟於智。應無所住以生其六度萬行之心。
是為大智本行皆悉成就也。


○三佛威建立。】


「諸佛威神之所建立。」


【肇公曰。天澤無私。不潤枯木。佛威雖普。不立無根。
所建立者。道根必深也。


燈曰。諸佛慈悲。恒欲度生。惟念化導之不廣。見諸
菩薩。先修自利之行以利人。深契佛心。常生歡喜。
故以威神而冥熏加被。俾其善根早立。共濟羣生
於惡海。是以自度度人。三種威力。缺一不可。三力
[001-0584b]
者。一諸佛威神之力。二修行三昧之力。三行者本
有功德之力。前大智本行。即自力也。四教判云云


觀解者。圓修三觀。全性以起修。諸佛威神之所建
立也。全修而在性。本有功德之力也。


○四堪能護法。】


「為護法城。受持正法。」


【什公曰。法城。即實相法也。外為護法之城。內有受
持之固。


燈曰。正法者。本覺之妙性也。護法者。始覺之圓修
也。凡為菩薩。先有圓修。以為護法之城。然後如來
所說正覺本有之性。方能受持而不失。是故受持
本覺不失。使一切三惑過非。與夫四魔眾惡之不
入。真護法也。四教判云云


觀解與義釋同。可知。


○二歎利他德五。初善能說法。】


「能獅子吼。」


【肇公曰。獅子吼無畏音也。凡所言說。不畏羣邪異
學。喻獅子吼。眾獸下之。獅子吼曰美玅音也。


燈曰。獅子乃百獸中王。具大筋力。能伏百獸。故百
獸莫不下之。兼以音聲猛利。哮吼之時。百獸為之
腦裂。獅兒增長威力。通喻四教菩薩。具足智力。以
大音聲。為眾說法。羣邪為之降伏。弟子為之利益。
然而圓教之人。又其勝也。


觀解。以圓頓觀觀最下惑。三障為之銷除。三智為
[001-0584c]
之成就。


○二名聞遍滿。】


「名聞十方。」


【肇公曰。行滿天下。稱無不普。


燈曰。菩薩既有召德之名。必有稱名之實。名隨德
廣。德共名高。十方世界。無思不服。或以一人隨機。
而有四教之名。或以萬德利人。而有三乘之實。


觀解者。觀假名一千即空假中。而有召實之名。觀
實法國土二千即空假中。而有稱名之實。即名聞
十方也。


○三作不請友。】


「眾人不請。友而安之。」


【肇公曰。真友不待請。譬慈母之赴嬰兒也。


燈曰。不請而友。菩薩之恒心也。請而後友。菩薩之
玅應也。先有不請而友之心。故其友也速。後有請
而後友之應。故其友也誠。不觀之月乎。光明等照。
固不待請而友之矣。水澄月現。此請而後友也。故
經曰。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羣生前。隨緣赴
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此不請而友。請而後
友之誠證也。四教菩薩。比說可知。


觀解者。法性本然。無乎不在。不請而友也。玅觀觀
之。厥理斯顯。請而後友也。


○四紹隆佛種。】


「紹隆三寶。能使不絕。」
[001-0585a]


【什公曰。非直顯明三寶宣通經法之謂也。謂能積
善累功。自致成佛。成佛則有法。有法則有僧。不絕
之功。事在來劫。今言不絕。則必能也。又於其中間
自行化人。我既化人。人亦化物。物我俱成。三寶彌
隆。眾生無盡。故三寶亦無盡也。


燈曰。三寶為照世光明。必紹之隆之。寶幢常住世
間。使眾生正信不斷。乃行菩薩道者之正務也。然
有多種。四教果頭。法報應三身為佛寶。所說三藏
十二部經為法寶。等覺巳還。下至三乘聖賢。為僧
寶。此別相三寶也。佛滅度後。範金刻木為佛寶。黃
卷赤軸為法寶。剃髮染衣為僧寶。此住持三寶也。
眾生本有佛性當處照明。為佛寶。清淨無染為法
寶。處事事和。處理理和。為僧寶。此一體三寶也。若
始終相從而說。由有一體三寶。故有別相三寶。復
由別相三寶。故有住持三寶。此從本向末而說也。
若從末向本。則由有住持三寶。方悟一體三寶。由
悟一體三寶。然後修成而有別相三寶。是則佛滅
度後。全藉住持三寶之假。以修一體之真。然後將
來得成別相三寶之實。豈非住持三寶在所當弘
乎。


觀解。以一心三觀。觀一體三寶。空觀破見思惑。是
紹隆一體佛寶。假觀破塵沙惑。是紹隆一體僧寶。
中觀破無明惑。是紹隆一體法寶。


○五降伏魔外。】
[001-0585b]


「降伏魔怨。制諸外道。」


【什公曰。魔。四魔。得無生忍。煩惱永斷。故降欲魔。得
法身則更不得身。故降身魔。無身則無死。則降死
魔。無三魔。則波旬不得其便。故降天魔也。如舍利
弗與外道議論。七晝夜然後乃勝。斯其類也。


燈曰。有界內四魔。界外四魔。若界內四魔。則藏通
兩教聖人皆能降之。若界外方便土中四魔。惟別
教聖人。乃能降之。若界外實報土四魔。惟圓教菩
薩與佛。方能降之。此經具足四教。應明三種四魔。
若分別難易者。前之三教。降之較難。惟今圓教。降
之最易。以魔之所依者煩惱生死。此經明煩惱即
菩提。生死即涅槃。非惟降之最易。兼且化而用之。
故文殊問維摩詰言。此室何以空無侍者。維摩答
云。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


觀解者。空觀達見思煩惱分段生死。即是菩提涅
槃。能降界內四魔。制諸外道。假觀達塵沙煩惱。界
外變易生死。即是菩提涅槃。能降方便土四魔。制
諸外道。中觀達界外根本無明變易生死。即是菩
提涅槃。能降實報土四魔。制諸外道也。


○次廣歎二德。初歎自利德五。初斷諸煩惱。】


「悉巳清淨。永離葢纏。」


【肇公曰。葢。五葢。纏。十纏。亦有無量纏。身口意三業
悉清淨。則葢不能累也。


燈曰。五葢者。貪欲。嗔恚。愚癡。睡眠。掉悔。因是五法
[001-0585c]
葢覆真性故名五葢。十纏者。一忿恚。二隱覆自罪。
三意識昏迷。四五情暗暝。五嬉遊。六三業躁動。七
屏處起罪不自羞。八露處起罪不羞他。九財不能
惠施。十他榮心生熱惱。此之葢纏。約麤迹而言。但
在欲界五趣。細而言之。上通三界。又細分法相。通
二種三界。悉為四教止觀法門之所治故。是則三
惑悉皆清淨。方得名為清淨永離。


觀解者。修一心三止。能伏二種三界貪嗔掉悔三
葢。修一心三觀。能破二種三界睡眠愚癡二葢。又
修一心三止。能伏二種三界嬉游三業躁動。及七
八九十六種之纏。修一心三觀。能破二種三界忿
恚。及二三四種之纏。


○二獲諸解脫。】


「心常安住無礙解脫。」


【肇公曰。此解脫七住所得。得此解脫。則於諸法通
達無礙。故心常安住。


燈曰。此無礙解脫。若一往約法相判。應如肇師。此
但知有別教位次耳。以別七住但破見思。故於諸
法通達無礙。若齊破惑。則下可約於通教第七巳
辦地。巳破見思。得空解脫。上可約於圓教七信位
人。巳破見思。得空無礙解脫。若但約圓位判。則七
信準上破見思巳得空解脫。於有無礙。八九十信。
破塵沙惑。得假解脫。於空無礙。初住去。破無明惑。
得中道解脫。於空有二邊一切無礙。菩薩之人。心
[001-0586a]
常安住三種解脫。於自利化他。法皆無礙也。


觀解者。修圓頓空觀。伏破見思。心常安住空無礙
解脫。修圓頓假觀。伏破塵沙。心常安住假無礙解
脫。修圓頓中觀。心常安住中道無礙解脫。


○三具諸持辯。】


「念定總持辯才不斷。」


【肇公曰。念。正念。定。正定。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
生。無所漏忘。謂之持。持有二種。有心相應持。不相
應持。辯才。七辯也。此四是菩薩之要用。故常不斷。


燈曰。正念正定。略舉八正之二。具足應云見。思惟。
語。業。精進。定。念。命。無不皆正。又念定者。定具足也。
總持者。慧具足也。辯才又定慧二門之所生也。三
者器度圓滿。方可以出俗利生也。此之三法。四教
菩薩皆可言之。惟觀其進解修觀破惑證真之何
如爾。


觀解者。圓修三止。可以得其念定。圓修三觀。可以
得其總持。二者既備。辯才雖不求而自得也。


○四具足十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


【什公曰。上言道念不斷。然後具行六度。六度具足。
則自事巳畢。自事巳畢。則方便度人。度人之廣。莫
若神通。神通巳具。乃化眾生。如是次第。如後淨國
中說也。


燈曰。菩薩度人之法。略言六度。廣則有十。六如餘
[001-0586b]
經所說。十如華嚴所說。因開合不同。故廣略有異。
不可以六為少以十為多也。如方便及智兩波羅
蜜。乃從般若開出。願力兩波羅蜜。乃從禪度開出。
今文云及方便力者。舉方便力。以及收二度也。故
略言其六。巳收其十。然有事六度。理六度。無量六
度。無作六度。今經具足四教。亦舉一以全收也。正
明菩薩渡人。如海導師。必得巳完堅固之舟。可以
濟多人於惡海。惡海者。三界之內。皆羅剎鬼國也。
其羅剎食人之法有六。一慳悋為羅剎因。非布施
而莫度。及至愚癡為羅剎因。非智慧而莫度。苟未
自度而欲度人。自他俱溺。其理必然。故菩薩之欲
度人。先以六舟航而度六此岸。從此達彼岸。只一
彼岸。以因望果。故夥言其六。巳到彼岸。不生住著。
恒來此岸。方便度人。謂之此岸彼岸。及以中流。三
皆不住。方名大菩薩也。蓋前六度。謂之具度。更以
方便權謀。方能度生。故又有方便波羅蜜也。乘夙
願力。誓願度生。故又有願波羅蜜也。自利利人。力
皆具足。故又有力波羅蜜也。須以智力以濟之。故
又有智波羅蜜也。


觀解者。修一心三止觀時。於一念中所具依正。悉
皆能捨。即施度也。三惑惡覺悉能防止。即戒度也。
達煩惱生死。即菩提涅槃。不為二邊所辱。即忍度
也。念念照了。不為三惑所雜。心心趣入。即精進也。
三止止其動。而無三種分別。即禪度也三觀照其
[001-0586c]
昏。而無三種睡眠。即智度也。具足巧度。能度在纏
一念十界眾生。即方便度也。發弘誓願。不度不休。
即願度也。三觀若成。具大力用。能破惡生善。即力
度也。如此進修。能竪大智慧光明幢。即智度也。


○五得無起忍。】


「逮無所得不起法忍。」


【什公曰。有識以來。未甞見法。於今始得。能信能受。
忍不恐怖。安住不動。故名為忍。


燈曰。逮。及也。至也。至無所得。證理圓極。入法性流
者。若有一法可得。皆不足以為真證。故心經曰。以
無所得故。心無罣礙。惟無所得。而法爾證得法忍
故。又曰。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法忍葢菩提之異名也。依仁王經說而有五
忍。一伏忍。別在十信。圓在五品。二信忍。別在十住。
圓在七信。三柔順忍。別在行向。圓在八九十信。四
無生忍。別在十地。圓在初住。五寂滅忍。別在玅覺。
當圓二行。圓至玅覺。今諸菩薩不起法忍。於五忍
攝屬何忍。於諸位攝屬何位。據下歎位云。近無等
等佛自在慧。則前之四忍。俱巳證得。以後望前。得
無生法忍無疑矣。


觀解者。圓修三種止觀。圓伏五住煩惱。即伏忍。信
一切諸法。即信忍。住此忍辱之地。心不卒暴。即柔
順忍。達念念無生滅相可得。即無生忍。此心微玅。
不見有五住煩惱。二種生死可得。即寂滅忍。
[001-0587a]


○二歎利他德十九。初轉不退輪。】


「巳能隨順轉不退輪。」


【肇公曰。無生之道。無有得而失者。不退也。流演圓
通。無繫於一人。輪也。諸佛既轉此輪。諸大士亦能
隨順而轉之。


燈曰。輪有轉義。北有車乘之輪。南有水磑之輪。又
有汲井之輪。皆互有高下。喻生死之輪。六道互有
高下。此輪皆有退轉。有凡夫之自轉。不必佛菩薩
為之轉也。惟化度眾生。使之出三界而不退。故諸
佛菩薩。以巳所證不退菩提之輪。而轉入他心。故
凡說法。謂之轉大法輪也。但不退之位有三。一位
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約四教分別。不生三惡
道。為位不退。不生邊地。諸根完具。不受女身。即行
不退。常識宿命。即念不退。此名阿[鞥-合+白-日+田]䟦致。三藏義
也。若六心巳前。輕毛菩薩。信根未立。其位猶退。七
心巳上。從初地至六地。不退為凡夫二乘。名位不
退。雖正使巳盡。而未能遍修萬行。其行猶退。至七
地名行不退。而猶起二乘念。故有念退。至八地道
觀雙流。入法流水。名念不退。此名阿[鞥-合+白-日+田]䟦致。乃三
乘共地之義耳。地師云。十住是證不退。十行十迴
向是行不退。十地是念不退。此是別教義。若華嚴
初住。得如來一身無量身。具三不退。此圓教不退。
此經具四教不退。而正意在圓。


觀解者。修一心空觀。一空一切空。能階位不退。修
[001-0587b]
一心假觀。一假一切假。能階行不退。修一心中觀。
一中一切中。能階念不退。


○次解法知根。】


「善解法相。知眾生根。」


【肇公曰。諸法殊相無不解。羣生異相無不知也。


燈曰。善解法相。猶良醫之識藥也。知眾生根。猶良
醫之知病也。苟識藥而不知病。猶富商之張藥肆。
藥雖多。而奚以為。苟知病而不識藥。猶貧醫之熟
方脉。病雖知。亦奚以為。惟富商與貧醫合業。以富
藥而濟貧醫。以貧醫而行富藥。既病無不知。而藥
無不授。即下文所謂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
藥。令得服行。兩文相濟。然後可稱大菩薩也。


觀解者。知空觀者。真空不空非但空。此空本具一
切法。知假觀者。不思議假非偏假。此假本具一切
空。知中觀者。圓中圓滿非但中。此中本具二邊法。
若如此者。空不惟破。乃即破而即立。假不惟立。乃
即立而即破。中不惟非破而非立。乃即破而即立。
是名善解法相。知眾生根者。知一念心具十種法
界。有生樂欲善根益。以十界性相差別觀之。知十
法界眾生有生善善根益。以或止或觀。隨便宜觀
之。知十法界眾生有破惡善根益。以止對治浮病
而安之。以觀對治沉病而起之。知十法界眾生有
入理益。以十法界道觀。雙遮雙照而統御之。


○三葢眾無畏。】
[001-0587c]


「葢諸大眾。得無所畏。」


【什公曰。梵本云眾不能葢。眾不能葢。明其超出。今
言葢眾。其言亦同也。菩薩自有四無所畏。非佛無
畏也。恐畏之生。生於不足。無不足。故無所畏。能說
而不能行。亦所以畏也。今能說而能行。故無畏。唯
能說而又能行。故名無畏也。


燈曰。菩薩四無所畏者。準智論。一總持無所畏。二
知根無所畏。三決疑無所畏。四答報無所畏。又一
切智。漏盡。說障道。說苦盡。皆無所畏。今謂。前云念
定總持辯才不斷。即總持決疑答報無所畏。知眾
生根。即知根無所畏。第其間法相。亦有四教之殊。
準說可知。若此四法為眾所葢而不能葢人。則有
所畏。既能葢眾。故無所畏。或難曰。吾聞君子有三
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而釋氏偏言無畏。
何也。對曰。論菩薩豈亡三畏。如畏自心辜負巳靈
埋沒佛性之不得道。即畏天命也。恭敬佛師。如畏
君父。即畏大人也。每遵聖教而不敢違。即畏聖人
之言也。今言無畏者。直是理直氣壯。當仁不讓於
師。矧於千百人中。踞獅子座。縱無礙辯。契理契機。
而有所畏乎。


觀解者。以一心三止觀。以觀十界三諦。不畏三惑
之所葢覆。即葢諸大眾。得無所畏也。


○四三德莊嚴。】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
[001-0588a]


【肇公曰。心以智德為嚴。形以相好為飾。嚴心所以
進道。飾形所以靡俗。


燈曰。菩薩須修三法。一修功德以資解脫二修智
慧以資般若。三修相好以資法身。故能登圓初發
心住時。發一切功德。發一切智慧。發一切境界。如
此之發。不前不後。亦不一時。能於百佛世界。現八
相成道。進道靡俗。必至於是。則與諸佛分得其真。
然而有三藏菩薩之三法。通教菩薩之三法。別教
菩薩之三法。今明圓教。望前可知。


觀解者。修空觀以資智慧。修假觀以資功德。修中
觀以資色像。難者曰。修空假以資二法可爾。中觀
以資色像。恐不其然。葢色像外嚴。事屬於假。何以
謂之法身。對曰。謂色為假。此屬凡情。以色屬法。乃
憑聖智。故勝鬘讚佛云。如來玅色身。世間無與等。
無比不思議。是故今頂禮。又云。如來色無盡。智慧
亦復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皈依。又起信云。如來
色性。即是智慧。如是類證。廣諸契經。抑色為假。豈
是大乘。


○五捨諸飾好。】


「捨諸世間所有飾好。」


【什公曰。色相瓔珞飾好巳備。故不外飾也。


燈曰。世間二種莊嚴。一外。二內。西天貴人。身嚴瓔
珞。巳僭諸天。此土女人。飾極寶玉。又僭帝胄。然而
總不及夙修多福。相好莊嚴。故輪王十善。相幾同
[001-0588b]
佛。第明暗有差。然有界內二種莊嚴。界外二種莊
嚴。又有劣應佛二種莊嚴。合身佛二種莊嚴。破十
二品無明。報身佛二種莊嚴。破四十二品無明。報
身佛二種莊嚴。展轉相望。以為世間飾好。惟圓教
佛。乃能捨諸飾好。今此菩薩相好嚴身。或貴分真
之飾好。盡捨一切諸嚴飾爾。


觀解者。圓修空觀。破見思惑。捨人天之飾好。圓修
假觀。破塵沙惑。捨二乘之飾好。圓修中觀。破無明
惑。捨偏菩薩之飾好。


○六名稱高遠。】


「名稱高遠。踰於須彌。」


【肇公曰。名自有高而不遠。遠而不高。前聞十方。取
其遠也。今踰須彌。取其高也。高謂高勝也。


燈曰。名。召體之名。稱。稱名之實也。菩薩稱名之實。
豎徹三身之底。故曰高。橫亘四德之邊。故曰遠。踰
於須彌者。喻仰之則聳而彌高。望之則秀而彌遠。
不以高而不遠。稱既如是。名亦復然。當豎出乎三
土。橫滿沙剎。故四教因人。莫不瞻之仰之也。


觀解者。觀一念心性。具足三千。二千實法。即性體
清淨。性量周遍。稱名之實。高遠踰於須彌也。一千
假名。同實法清淨周遍。即召體之名清淨周遍。踰
於須彌也。


○七深信堅固。】


「深信堅固猶若金剛。」
[001-0588c]


【肇公曰。七住巳上。無生信不可壞也。


燈曰。肇公判位。多附通教及以別教。今判深信堅
固為七住。以別教七住。名不退住。葢入於無生畢
竟空界。此與通教第七巳辦地齊。巳破見思。登行
不退。今謂。此經菩薩。如下文所歎。近無等等佛自
在慧。約圓教等覺釋之。亦不為過。葢此深信。大約
言之。其所信之理有三。曰空假中。如肇師判。但信
空理而巳。既非圓空。則其所信之理淺。直須一空
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方得為深。當知
此諸菩薩。圓融三諦之理。皆能深證深信。故喻如
金剛。能壞於三惑。不為三惑之所壞也。


觀解者。一心三觀。徹照三諦。能伏五住。能破三惑。
故能深信堅固。喻若金剛也。


○八智斷玅用。】


「法寶普照而雨甘露。」


【肇公曰。法寶光無不照。澤無不潤。潤生死也。喻海
有神寶。能放光除冥。亦因光而雨甘露。潤枯稿也。


燈曰。法寶普照者。菩提智德之大用。此之大用。能
照眾生三惑之暗冥。而雨甘露者。涅槃斷德之大
用也。此之大用。能拔眾生二死之枯槁。喻如只一
摩尼而有二用。即照幽冥。即雨甘露。即雨甘露而
照幽冥。圓教初住。具此體用。別教初地。然後能之。
前之二教。無此真實體用也。


觀解者。三種止觀。即智明而惑盡。即惑盡而智明。
[001-0589a]
如珠照明雨寶。俱體俱用也。


○九言音逾眾。】


「於眾言音微玅第一。」


【肇公曰。殊類異音。既善其言。而復超勝。


燈曰。四教菩薩說法言音也。大論云。迦陵在㲉。聲
逾眾鳥。喻圓初心居說法品。稱理宣演。巳勝偏乘。
況深位乎。


觀解。言者心之聲。音者言之響。形端則影直。聲和
則響順。以上上觀。觀下下惑。一音普說。羣情等悅。
即於眾言音微玅第一也。


○十緣起斷邪。】


「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


【肇公曰。深入。謂智深解也。解法從緣起。則邪見無
由生。有無二見。羣迷多惑。大士久盡。故無餘習
也。
燈曰。緣起之義。有世出世間。世間者。六道之法。
莫不從十二因緣之所生。能解乎此。則外道邪見
無由生。出世間者。藏通二教則以空觀為因。真諦
為緣。能生三乘涅槃之法。能解乎此。則世間有見
無由生。別教以假觀為因。俗諦為緣。能生菩薩之
法。能入乎此。則二乘空見無由生。圓教以中觀為
因。中諦為緣。能生佛界之法。能入乎此。則二邊但
中之見無由生。又若通以世間因緣。為所觀事境。
圓教菩薩。以三種止觀而深入之。則一切邪見。斷
盡無有餘也。苟不然者。無足以稱深入矣。
[001-0589b]


觀解準義可知。


○十一說法無畏。】


「演法無畏。猶師子吼。」


【什公曰。上明一切時無畏。此明一切說法無畏。上
師子吼。明德音遠振。此明能說實法。眾咸敬順。猶
師子吼。威攝羣獸也。


燈曰。藏教菩薩。雖能說諦緣度析空之法。不畏邪
外。望通即空。而猶有所畏。通於三藏。雖無所畏。望
於別教菩薩能從空出假及知但中。而猶有所畏。
別菩薩。於前二而無所畏。望圓頓人能即空即假
圓中圓滿非但中。而猶有所畏。惟圓頓人。能說諦
緣度三。皆稱無作。故演法無畏。猶師子吼也。又能
說不能行。作文字法師。望觀心人。猶有所畏。今能
說能行。故無所畏。又能行不能說。望大法師。猶有
所畏。今能行能說。故無所畏猶獅子吼。故大論云。
多聞實智慧。是所說應受。又曰。所行如所說。今此
菩薩不惟能說。能兼乎修行破惑。證智入真。巳入
深位。故演法無畏猶獅子吼也。


觀解者。三止名為默。杜視聽。絕分別故。故曰止止
不須說。我法玅難思。三觀名為說。朗智慧。具辯才
故。故曰說即般若。智在說故。獅子具足二力。能伏
眾獸。使降巳故。能摧眾獸。使眾安故。故喻止觀而
能伏破三種結惑。所謂說時默。默時說。大施門頭
無壅塞。是以圓修行人。即觀而止。即止而觀。
[001-0589c]


○十二說法益眾。】


「其所說法。乃如雷震。」


【肇公曰。法音雷震。開導羣萌。猶春雷動於百草也。


燈曰。凡雷震具三種益。一能肅物。俾生誡謹。二能
致雨。潤澤百穀。三能驚蟄。各遂生意。喻圓頓諸菩
薩說法之時。戒能肅眾。使生敬畏。先以定動。令生
渴仰。後以慧拔。俾起根力。


觀解者。一心止觀。能防非止惡。即肅物義。寂而常
照。即定動義。照而常寂。即慧拔義。


○十三過量無量。】


「無有量巳過量。」


【肇公曰。既得法身。入無為境。心不可以智求。形不
可以像取。故曰無量。六住巳下。名有量也。


燈曰。虗空無丈尺。丈尺顯虗空。即器觀空。空則有
量。除器觀空。空則無量。喻諸菩薩等覺巳先。所證
三德。猶有量也。巳至等覺。雖不如佛。然而巳過十
地之量。故三德無有量也。


觀解者。以空假中觀三諦理。歷別不融。此則有量。
空即假中。融即而觀。則無有量。


○十四法寶滿集。】


「集眾法寶。如海導師。」


【肇公曰。引導眾生。入大乘海。採取法寶。使必獲無
難。猶海師善導商人。必獲夜光也。


燈曰。此正言集。傍亦兼導。如海導師尚能導眾集
[001-0590a]
寶。矧巳所集必多於眾。然眾未必盡得摩尼。而巳
必得之。菩薩亦然。故薩埵入海。求心摩尼。自益兼
人。其濟也廣。第眾生。所求者不一。而摩尼所雨隨
意。應以人天。應以三乘。應以圓道。莫不滿願而後
巳。


觀解者。所謂玅心體具。如如意珠。心佛及眾生。是
三無差別。常智無緣。常境無相。無緣而緣。無非三
觀。無相而相。三諦宛然。常如是觀。是集眾法寶如
海導師也。


○十五了達深法。】


「了達諸法深玅之義。」


【肇公曰。如實義也。


燈曰。諸法者。十界十如權實之法也。深玅義者。諸
法即實相也。又諸法屬權。實相屬實。權實不同。義
則麤淺。權實相即。義則深玅。菩薩以權實相即之
智。以達權實相即之法。能具乎此。方能善知眾生
之根性也。


觀解可知。


○十六善知眾生。】


「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


【肇公曰。六趣往來。心行美惡。悉善知也。


燈曰。六趣往來。果也。心行美惡。因也。若觀因知果。
見果知因。如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
世果。今生作者是。此為勸信之言。猶若蓍龜之卜。
[001-0590b]
非善知也。菩薩洞明諸法權實相即。善惡交差。殃
掘魔羅雖是惡人。佛性相熟。即便得度。善星比丘
雖是善人。惡性相熟。授記地獄。如是了達。方稱善
知。


觀解者。觀一念心性具十界。交差互融。雖起惡念。
以玅觀觀之。即成佛境。雖起善念。以緣塵分別而
隨之。即是眾生。


○十七隣佛功德。】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


【什公曰。諸佛智慧。無有等者。而此與佛等。復次實
相法。無有等比。唯佛與等。菩薩隣而未得。故言近
也。


燈曰。法華釋籤云。淨名所歎菩薩。皆是等覺。位隣
玅覺。故云近無等等。葢佛名無等。無等中最。故云
等等。等覺近之。舉彼所近。故云佛自在慧。以此而
觀。前之所歎。皆等覺德。其可以通別七住巳上功
德而擬之乎。


觀解者。觀本具菩薩法界與本具佛法界相隣。故
云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又觀巳法界即佛法界。故
云近無等等佛自在慧。


○十八離惡現惡。】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


【肇公曰。法身無生而無不生。無生故惡趣門閉。無
不生故現身五道也。
[001-0590c]


燈曰。惡趣之門。五道啟而不關。二乘關而不啟。菩
薩無惡道因故亦關。具慈悲心故亦啟。關者永斷
於修惡。啟者繁興乎性惡。性惡之惡。本自無染。故
雖現惡而非惡。故諸菩薩。於惡道之門。恒關而恒
啟。恒啟而恒關。


觀解者。觀修惡即性惡。無修惡可得。名關閉一切
諸惡趣門。以三止觀。治諸修惡。而為性惡。生五道
以現其身。惟其如此。故能果地以現其身也。


○十九能治眾病。】


「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


【肇公曰。法藥善療。諭醫王也。


燈曰。前善解法相。名為識藥。知眾生根。名為知病。
既能識藥而又能知病。然後應病而與法藥。令其
服之行之。玅宗所謂諸法因緣須究本末。見思重
數。如塵若沙。以大悲心。徧觀徧學。名為知病。諸法
諸門。破性破相。一一對治。無不諳練。是名識藥。隨
惑淺深。知機生熟。神通駭動。智辯宣揚。四悉當宜
各令獲益。如是授藥。方肯服行。


觀解者。法華玄義云。修從假入空時。先觀正因緣
法。此法內外親疎隔別。必須殷勤欣悅無斁。此即
世間悉檀。起初觀也。若欲觀假入空。須識為人便
宜。若宜修觀。即用擇精進喜三覺分起之。若宜修
止。則用除捨定三覺分起之。念隨兩處。是為隨宜
善心則發。若有浮沈之病。須用對治悉檀。若心沈
[001-0591a]
時。念擇進喜治之。若心浮時。念捨除定治之。若善
用為人。善根則厚。若善用對治。煩惱則薄。於七覺
中。隨依一覺。恍然如失。即依此覺分研修。能發真
明。見第一義。是為用四悉檀。起從假入空觀。成一
切智。發慧眼也。若從空入假觀。巧用四悉檀。取道
種智法眼亦如是。若修中道第一義觀。巧用四悉
檀。取一切種智佛眼亦如是。若一心三觀。巧用亦
如是。是為觀心為大醫王。善治眾病。應病與藥。令
得服行也。


○三總結二德三。初歎自利德二。初正報莊嚴。】


「無量功德皆成就。」


【肇公曰。無德不備也。


燈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
共等。此身莊嚴也。雖是菩薩。亦具三身。今此莊嚴。
是歎報身。諸佛究竟。菩薩分得。法華所謂深達罪
福相。徧照於十方。微玅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
十種好。用莊嚴法身。天人所戴仰。龍神咸恭敬。能
莊嚴即報。身所莊嚴即法身。天人戴仰等即應身也。


觀解者。以一心玅觀。照一境三諦。能照即報身。所
照即法身。境觀契合。能起應用。即應身。


○二依報莊嚴。】


「無量佛土皆嚴淨。」


【肇公曰。羣生無量。所好不同。故修無量淨土。以應
彼所好也。
[001-0591b]


燈曰。一切佛土。有橫竪二義。橫而言之。則凡聖同
居。有種種差別。略如西方極樂國土。東方藥師國
土。有凡夫聖人同處其間。其土清淨。種種莊嚴是
也。竪而言之。有四不同。一凡聖同居淨土。為伏惑
斷惑人所居。二方便有餘淨土。為巳斷見思二教
果人。兩教因人所居。三實報莊嚴淨土。為別圓破
無明惑菩薩所居。四常寂光淨土。為圓教極果所
居。今無量佛土嚴淨。既讓極果。則前之三種淨土。
為此菩薩悉皆嚴淨也。


觀解者。觀巳一念。具足三千。國土一千。屬乎依報。
以三觀伏乎三惑。即嚴淨同居土。以三觀圓破見
思。即嚴淨方便土。圓破塵沙無明。即嚴淨報土。三
惑究竟。即嚴淨寂光土。


○二歎利他德二。初見聞獲益。】


「其見聞者無不蒙益。」


【○二功無虗棄。】


「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燈曰。凡夫之心。用諸妄想。雖有善行。所作皆虗。故
功德唐捐。菩薩之心。念念在道。凡有善行。無不皆
實。故功無虗棄。故般若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菩
薩無住生心。故功不唐捐也。


觀解者。能以圓觀觀心。任其所作。一切眾事。莫非
無住生心所在。故功不唐捐。


○三結其總歎。】
[001-0591c]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卷第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