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155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唐-宗密 (X)


圓覺道場禮懺禪觀等法事卷第十五
終南山草堂寺沙門 宗密 述


第二十二上


歎佛



如來成正覺時。以方便入善覺智三昧。入巳於一成
正覺廣大身。現一切眾生數等身。住於身中。如一成
正覺廣大身。一切成正覺廣大身悉如是。如來有如
是等無量成正覺門。是故應知。如來所現身無量故。
說如來身為無量界。等眾生界。菩薩摩訶薩應知是
身一毛孔中。有一切眾生數等諸佛身。何以故。如來
成正覺身。究竟無生滅故。如一毛孔徧法界。一切毛
孔。悉亦如是。當知無有少許處空無佛身。何以故。如
來成正覺。無處不至故。隨其勢力。於道場菩提樹下。
師子座上。以種種身成正覺。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
念念。當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
正覺故。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悉有如來成
等正覺。廣大周徧。無處不有。不離不斷。無有休息。至
心歸命禮大方廣圓覺經中。大光明藏。問加行圓方
便圓覺菩薩。


於是圓覺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巳得開悟。若
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
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


第一 三 述問目



「 上說觀門及細鄣
 利根觸境解飜迷
 末世眾生根鈍者
 雖然信向力難齊
[015-0483a]
 鄣重心浮須避境
 藉於上士更提撕
 菩薩應機而白佛
 請開方便設階梯
 何以安居修此覺
 銷除惑業出塵泥
 三般淨觀何以首
 如何速證大菩提」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
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
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
隨分思察。如我巳說。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
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
日。安置淨居。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
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
華。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


第二 中十二 述道場禮懺且令隨想用心



「 佛言一切眾生正若佛住世
 像及滅度後法中法末時
 有諸具足真乘性
 信圓覺欲修持
 若在伽藍安處眾
 有緣事故分思惟
 緣者進求資智慧
 或緣行化運慈悲
 但是於他有益事
 逢緣勝處且須隨
 或疑命難王兼賊
 亦須避就自防危
 若無他事因緣者
 即建道場自立期
 八十百日百二十
 下中上根配應知
 日少禪心功未著
 日多凡念又生疲
 是故處中三度限
 別無所表勿生疑若謂三期有所表者。方等經一七日。久則不遮。天台法華三七日。藥師經四十九日。般舟三昧一百日。有何准
[015-0483b]

 長長期下根中中中期中根配上
 此論銷業疾兼遲上根。業易銷故。唯下期。餘次可知
 長中中如前下期根配下下根
 此論勤怠故飜之下根怠慢。難赴長期。故但下期。餘次可知
 安置閑居清淨處
 身心內外要相亘事理相可
 或在深山當穩使
 或於人世別修治如方等經方法
 若佛在時唯內照
 若佛滅後設形儀
 心存目覩生真念
 還同佛在了然思思色相身
 暫往天宮三箇月
 優填刻像禮無虧佛上忉利天。為摩耶夫人說法。三月未迴。優填王思念之切。刻旃檀木為佛像。禮敬如在佛。後佛從天宮下。此木像肘行膝步迎禮拜。佛摩像頂授記云。我滅後。汝大作佛事
 況我未曾瞻相好
 將身何處表歸依
 昔有丁蘭事木母事出教傳
 吾徒豈可不如伊
 何況引心入聖境
 相無相處見希奇
 懸掛幡華諸彩翠
 整心隨力他施為
 事如方等經中說
 今日都標略指偽
 本意雖然欲攝念
 初三七日且如斯
 稽首十方諸佛號
 求哀懺悔契毗尼」



第三 八 總述禮懺等法事



「 禮懺軌儀式廣略
 諸經開合各隨時
 善戒經中唯懺向迴向
 智度論文懺〔善〕等三也
 婆沙起信添為五
 禮拜并前四懺向勸隨可知
 離垢慧經文最備
[015-0483c]
 八重次第是常儀
 供養慳貪宿業盡
 感於奢富世之資
 讚歎能除惡口鄣
 得無礙辨說玄微
 禮拜能除我慢鄣
 得身尊貴具恩威
 懺悔總除三煩惱業報加見鄣
 周圓三業勝難衰
 勸請能除謗法鄣
 多聞智慧聖之資成聖道之資緣
 隨喜能除嫉妬鄣
 得多眷屬總相宜
 迴向能除狹劣鄣如聲入〔用〕
 成無量福眾歸依
 發願能除退屈鄣
 總持諸行證無為
 華嚴行願開為十
 增三勸請中增。迴向中增滅一無別發願之文。以十門都是願故故如斯八中增三。合當十一緣。又滅一故〔准〕十也
 勸轉法輪一也并住世一也。諸教合為一門。此開為二。故增一也
 迴向佛九八常隨佛學。九恒順眾生。十普迴向。故成三門順與違順與違者。向佛與向凡不同。向佛者學佛。向凡者即不然却是化他。令同我也。順理同躰收之。故云恒順
 十種總名為行願
 故令願數不分支
 只為不分便減數
 但成十事作常規」



第四 中十五 述供養讚歎禮敬



「 供養有三財法施
 財兼內外外財錢帛等。內財頭目髓等眾應知一也
 法供即當十法行二也。此說十謂一書寫。二供養。三轉施。四聽聞。五披讀。六受持。七開示。八諷誦。九思惟。十觀行
 觀行三也。此說財食香華供養時。一一如理。如理以觀智而供養。不同法行中隨經文而作觀只於財處推
 財食香華無自性
 融聞真性無音沒邊陲陲邊也
[015-0484a]
 即一而多徧法界
 香華等類總如斯
 但以普賢行願力
 燈油大海炷須彌具如經文
 香華徧滿十方界如常所〔問〕
 只緣如法巳嚴持嚴持香華。如法供養。故稱法性。徧十方界。供養佛菩薩
 讚者本緣敬愛功
 於中情發外形詞
 佛妙色身無與等示如常〔問〕
 不覺歌之而詠之
 禮佛是非有七種勒那三藏之文
 我慢喧聲二種非
 第三恭敬從心發
 自然外相肅形儀
 四無相禮無能所
 五當起月幻施為
 六即觀於身內佛
 背塵合覺自歸依
 第七名為真實相非內。非外。內外無礙。同一實相
 聖凡內外絕思惟
 觀身實相而觀佛
 存真癡假亦乖違
 只向心中見境佛
 即於境界見心師師即佛也。即心見境界之佛。即境見唯心如來。心境重重。佛佛無盡
 他巳圓融常禮佛
 身心念念不生疲
 初心次第須教示
 盡像當前蓮意思
 因見丹青想化佛
 慈顏淨目色熈怡
 發語動身能指點
 處於聖眾獨巍巍
 見此即知今法報
 大圓鏡裏影何疑
 影影但唯明與淨
 佛佛皆唯寂與知
 真假兩重即顯性
 照照心鏡不參差
 眼在丹青心在佛
 見佛冊青想自隳
 想在化身智在法
 法身現處化身遺
 觀佛如然我亦爾
[015-0484b]
 聖凡非即亦非離非離凡情
 即佛即身誠踊躍
 融心為佛實希奇
 從此方修三種觀
 是何魔魅敢相窺
 圓鏡菩提但諦照
 空華煩惱欲何為
 善財只為如斯禮
 一身多佛不思議經云。一一佛前。現不可〔思議〕說。不可〔思議〕說佛剎微塵數身。一一身。徧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
 諸佛只緣如斯現
 故令一佛應多機」



第五 中十一 述懺悔



「 八門儀式三門竟
 今當懺悔眾應聽
 梵語懺摩此悔過
 心中悔始懺其情
 悔者後今求不作
 不如是者是空名
 空名無事名為妄
 妄語之𠎝欲現行
 真懺悔除三四鄣
 三是貪瞋業及生生者〔愛〕報之身
 鄣於聖道人天道
 只為如斯鄣義成
 業者須分定不定
 對於時報遂縱橫一時定報不定。二報定時不定。三時報俱不定。四時報俱定
 定者伏之且未受
 或令轉重以為輕
 不定之中直便滅
 各隨道力自調停
 報者海空山石等經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報。唯有懺悔力。乃得能除滅
 到來無計與他爭
 四者就三添見鄣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
 只分煩惱利兼儜儜鈍也。鈍使五。謂貪。瞋。癡。慢。疑。利使五。謂五見
 伹懺悔四般皆使滅
 塵勞八萬一時清此都營八〔萬〕四千也
[015-0484c]
 欲懺先須知所起
 皆因無始本無明
 本末惑中憑觀智
 餘兼兼者。亦復〔勸〕智。方永滅也善法互相傾
 若約責心須總懺善惡不動皆有漏者
 若論業報即徧形唯懺惡業
 惡事違真須永斷
 善門順理倍須營
 就惡之中復二種
 性遮二罪似根性也遮也
 遮罪先當作法懺如律
 性𠎝起行互虧盈上品心懺下品罪。下心懺上罪
 起行之中復有二
 事理順逆各依經
 事依方等通諸行
 理懺觀空入覺城
 順逆二門各有十十順者。順生死也。一計我起身見。二內具三毒外遇五塵。三不喜見他之善。四恣三業所為。五惡心徧〔万〕六晝夜相續。七隱覆。八不怖畏。九無慚愧。十撥無因果
 以起十逆後飜破一信因果。二慚愧尅責。三怖惡道。四發露。五斷相續心。六發菩提心。七修功補過。八護法。九念佛。十觀空
 病之與普類枯榮藥榮即病枯也
 十種順生罪榮茂
 十門逆破罪枯零」



第六 中七 述勸請隨喜迴向發願等四門及都結


八重


「 第五門中應勸請
 如來菩薩二乘人
 莫般涅槃常住世
 及為眾生轉法輪
 佛本世間常說法
 垢心惡業自迷真
 稱真離識勤觀佛
 智顯心清即見聞
 六中念念須隨喜
 隨所見善悉歡忻
 三乘所有因緣事
 及至人天諸善因
[015-0485a]
 七者常持迴向意
 迴凡向聖菩薩也出迷津
 迴巳向他眾生事向理實際
 何論善惡與怨親
 即此名為三種處
 菩提實際及凡身
 聲入角中聲即違
 展於少福自彌綸
 第八重中常發願
 四弘五誓運心神
 斷妄度生圓佛法
 希望樂欲莫因循
 如上八重說理事
 意令自解用心遵
 一一門中多句偈
 即令朝暮旋申陳」



第七 中六 述感應



遇善境界。得心輕安。


「 懇到注心徹聖境
 聖凡交感現徵祥
 所現隨心無定相
 佛菩薩等或華光
 智鑒洞明真悅樂
 身支柔洞志汪洋
 輕利安和神爽朗
 虗閑調暢氣清涼
 夢裏定中而顯現
 身忘念寂忽安詳
 不作聖心即善境
 若為聖解即魔殃
 天台教裏明真偽
 偽者神情無定常
 或思散善或思惡
 或即歡忻或恐惶
 若人念著魔資力
 感動凡人或發狂
 若自覺知不住著
 自然謝滅志唯剛
 真者總無如上事
 皆將信進等等於念定慧。此是五根。亦是五力相當
 厭患世間忻出世
 必於本觀轉堅強」



至心懺悔


[015-0485b]


巳懺身三口四竟。次復懺悔佛法僧間一切諸障。經
中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眾僧難值。信心難生。六
根難具。善友難得。而今相與宿植善根。得此人身六
根完具。又值善友。得聞正法。於其中間。復各不能精
勤盡心。恐於未來長溺萬苦。無有出期。是故今日。應
復至倒慚愧稽顙歸依佛。


弟子等。自從無始巳來。至於今日。常以無明覆心。煩
惱障意。見佛形像。不能盡心恭敬。輕蔑眾僧。殘害善
友。破塔毀寺。焚燒形像。出佛身眾。或自處華堂。安置
尊像卑猥之處。使煙熏日暴。風吹雨露。塵土汙坌。[少/隹]
鼠殘毀。共住同宿。曾無禮敬。或裸露身形。物不嚴飾。
或遮掩燈燭。開閉殿宇。鄣佛光明。如是等罪。無量無
邊。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又復無始巳來。至於今日。或於間有種種過。以不淨
手。把投經卷。或望經書。非法俗語。或安置牀頭。坐起
不敬。或開閉箱篋。蟲噉朽爛。或首軸脫落。鄣黨失次。
或語脫漏語。紙墨破裂。自不修理。不肯流傳。如是等
罪。今悉懺悔 或眠地聽經。仰臥讀誦。高聲語笑。亂
他聽法。或邪解佛語。僻說聖意。非法說法。法說非法。
非犯說犯。犯說非犯。輕罪說重。重罪說輕。或抄前著
後。抄後著前。前後著中。中著前後。綺飾文辭。安置巳
解。或豐或約。或為利養名譽恭敬。為人說法。無道德
心。求法師過。而為論議。非理彈擊不為長解。求出世
法。或輕慢佛語。尊重邪教。毀訾大乘。讚聲聞道。如是
[015-0485c]
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到。皆悉懺悔。


又復無始巳來。至於今日。或於僧間。有種種鄣。殺害
阿羅漢。破和合僧。害發無上菩提心人。斷滅佛種。使
聖道不行。或罷脫道人。鞭拷沙門。楚揵驅使。苦言加
謗。或破戒。破見。破於威儀。或勸他人。捨於八正。受行
五法。或假託形儀。闚竊常住。如是等罪。今悉懺悔。


或裸形輕衣。在經像前。不淨脚履踏上殿塔。或著屧
屐入僧伽藍。㖒唾房堂。汙佛僧地。乘東筞馬。排突寺
舍。如是等罪。於三寶間所起罪障。無量無邊。今日至
到。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皆悉懺悔。


上來巳懺若道若俗。於三寶間。所有過失竟 次當
唯說出家受戒僧尼。虧犯戒律。作諸非法之罪。我等
今者。在佛法中。修行聖教。恐乖背正典。妄推心理。迷
於自是。獨見他非。或服法衣。為人師導。假託真實諜
論。心在利養名聞。或以禪法授人。或以律儀攝眾。傍
求俗論。僻取邪宗。或住寺宇伽藍。作摩摩帝。典主常
住僧物。驅役常住淨人。苟潤私房。闕於僧要。常住之
法。理通十方。自存供身。非理遮恡。是故經云。寧以此
身。投入火坑。經終不故盜常住僧物。又大集經云。若
常住物。篤信檀越重心施物。私自費用。或持出外。將
與知識親里白衣。此罪同五逆。觀佛三昧經云。盜僧
祗物者。如殺父母等罪。方等經。華聚菩薩云。四重五
逆。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所不救。金剛鬘經云。盜佛
塔物。常住物。現前僧物。下至如芥子許。此罪墮地獄。
[015-0486a]
經不可說劫。受大苦惱。後於大海中。受羅剎身。百千
萬億針[口*隹/乃]蟲。食其身肉。故知目前稱意。將為果報。自
隨一入真途。悔何所及。是故今日覺悟。至心歸依佛
又復無始巳來。至於今日。汙穢伽藍。侵損常住。懷盜
心取。或錢或帛。竹木華果。米麵鹽油。自不堪消。兼餘
費損。不勤撿察。他用不知。牛力人功不量輕重。如是
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識。皆悉懺悔。


至心發願



願弟子等。乘是懺悔佛法僧間所有重障。生生世世
常值三寶。尊仰恭敬。無有厭足。天繒妙綵。寶網交絡。
百千伎樂。珍異華香。非世所有。常以供養。若巳成佛。
先往勸請。開甘露門。若入涅槃。願我常得獻最後供。
於眾僧中。修六和敬。得自在力。興隆三寶。上弘佛道。
下化與生 又復願。我等乘此懺悔破戒之罪。所生
功德。願生生世世。常得出家。受持如來清峻戒撿。然
大法炬。竪大法幢。普令眾生知見正道。不入四魔網。
永厭三界身。願共諸眾生。常生諸佛國。


發願巳。至心歸命禮三寶。


○白眾等聽說經中無常偈


正法念經


「 見他病死相
 而不自覺知
 衰相到來時
 乃知自苦惱
 放逸自濁心
 常樂於境界
 不覺死隨逐
 常不離隨逐
 常不離貪欲
 愛樂遊戲人
 樂行於放逸
 死軍將欲至
 破壞如毒害
 努力勤觀察
 無令煩惱生
[015-0486b]
 煩惱設起時
 不令造惡業」


最後之一偈。集者之勸


第二十三上


歎佛



如來應正等覺。若有見聞親近。所種善根。皆悉不虗。
出生無盡慧故。離於一切鄣難故。決定至於究竟故。
乃至到無功用智地故。譬如丈夫食少金剛。終竟不
銷。妄穿其身出在於外。金剛不與肉身雜穢而同止
故。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妄穿一切有為諸
行煩惱身過。到於無為究竟智處。此少善根。不與有
為諸行煩惱而共住故。假使乾草積同須彌。投火於
中如芥子許。必皆燒盡。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
是。必能燒盡一切煩惱。究竟得於無餘涅槃。此少善
根性究竟故。


第一 中三 釋經文



過三七日。一向攝念初二偈。且述前禮懺之益。後一句。方正述攝念之益


「 本立三期緣定慧
 欲修定慧戒為先
 戒淨必由除業障
 障除禮懺是其緣禮懺除業障。障除即戒〔淨〕。即心定。心定即慧發。故修三法。禮懺為先
 遂且處誠三七日
 蕩除罪垢淨心田
 尸羅既得還清淨
 三昧勤修即現前
 欲入觀門須攝念
 念忘觀境始勤專
 雖然觀行三門別
 攝念為初定不偏」



第二 四 述遇夏安居


經文三段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
不假徒眾一標異〔標異〕也。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
[015-0486c]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
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
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繫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
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
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二正陳詞句也。善男子。此名菩
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三結示休期也


「 攝念便應論觀行
 緣疑限內外緣侵
 道場在寺或閑處
 期限未終夏巳臨
 入眾安居失本願
 乖儀終限又沈吟
 如來遠念無通決
 大乘廢小理堪任上皆標經意也
 結夏當為菩薩住
 不拘後眾小乘心釋經初標聲聞異
 至日佛前作是語
 某甲同脩入甚深
 啟白依經皆易會
 從頭次誦佛言音按安居詞
 道場日滿隨情去
 去住無虧功德林釋經末二句



第三 四 總述誡邪證


三觀皆同故云總也


善男子。若彼末世脩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
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 非彼所聞不取者
 慮因起行失前蹤
 此觀本令依悟解
 解時必合巳圓通
 信解行證雖殊等
 所聞所證始終同
 凡在定中所見境
 與前理例必相從
 解即解其所證法
 修即修其所解宗
[015-0487a]
 證即證其修習者
 若非前法不應容脩證之智雖有四位深淺不同所信所解所修所證之法。但有一真圓滿淨覺之德用
 三門之首先標示
 意使心源解用功
 向後門門皆結指
 只依此意不能重不重釋也



第四 三 結前生起三觀加行之意



「 道場禮懺安居等
 方便隨緣事巳終
 前段所開三種觀威德辨音章
 從茲攝念入真宗
 行相前章說巳備
 此門終始顯心功
 始者答於何是首問云三種淨〔勸〕以何為首
 終者功成心境通
 即知行相於前段
 起入之門在此中
 今初淨觀何為首
 諦聽經文便發蒙」



第五 六偈 靜觀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
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
男子。若覺徧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
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
境界。終不可取。


「 前段但云取靜行
 不言何以得知之
 今令不起於思念
 即是初心起入時
 如何靜極皆成覺
 此義先須却反推
 推到本源知起處
 息心歸本自無疑
 本覺迷為心意識
 識成根境便營為
 止息營為名取靜
 靜極廓然無所思
[015-0487b]
 無思根識還真際
 真際昭然七覺支
 一念靜時一念覺
 根身世界盡如斯
 覺滿十方諸世界
 眾生起念悉能知
 在我覺中而起念
 能知彼念故相宜
 如影入於明鏡中
 鏡能照影了無遺
 初心若未全通徹
 即將鏡影以為師」



第六 四偈 幻觀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
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
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 自靜其心不假外
 涉塵起幻藉強緣
 故令想佛并菩薩
 彼既修行我亦然
 依種種門漸次學
 不辭勤苦入諸禪
 廣大熏習成種子
 種能起用用無邊
 前約大悲門幻眾
 今修大智託真詮
 悲智互陳須等學
 大乘二利不令偏
 道場熏習令成熟
 限滿隨其力分傳
 靜觀歸源功頓現
 今隨差別漸令圓」



第七 七偈 寂觀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
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周徧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
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
如目覩所受用物。


「 前說妄情直造入
 絕於對待了靈源
[015-0487c]
 今明初入須方便
 是以先令取數門
 數者心中差別念
 生住異滅轉滋繁
 麤細分齊諸邊緒
 起信後苗說至根
 一一了知如鏡像
 紛紛不住類於猿
 由無念故能知念
 念念空華無所存
 本來元來同一覺
 覺心清淨本無痕
 細詳彼論如斯說
 對此經文非二言
 一覺靈心寧別體
 絕待無念豈殊詮
 但泯方能但了達
 由斯歒體似相飜
 初唯宴坐而觀察
 後四威儀悉可論
 漸至百千世界雨
 隨其一滴了無昏
 我心圓覺無邊際
 萬類於中似幻魂
 還例前門鏡像喻
 頓教初心等世尊」



第八 四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 非彼所聞不可取
 三門誡約語皆聞
 義在標中先釋了
 今論證相顯圓宗
 證時真實兼相似
 且明相似有何功
 父母所生眼耳等
 三千世界六根通
 真實證者初中後
 初住菩提現佛容
 中間位位皆圓證
 最後如來是大雄
 今此即當相似證
 六根文在法華中
 此知雨滴并心念
 圓宗因果必因融」



第九 三


[015-0488a]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 問云三觀何為首
 次答三門如是修
 經云此是初方便
 三門名自順其流
 初令不起於思念
 次令想佛以勤求
 後約數門而趣入
 當知一一有因由
 但說三單初首者
 諸輪交絡互為頭
 此三是本今時示
 開合諸門悉巳收」



第十 二 述徧修三觀



若諸眾生徧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 上說各修一觀竟
 今明三種徧皆修
 如此勤行精進者
 即同善逝出閻浮
 如來只是令修道
 三觀圓時萬行周
 故就此人名佛出
 照然豈不有元由」



第十一 五 述互修三觀



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鄣。
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妬諂曲。求勝上心。
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
漸次求證。


「 別觀徧習如前說
 今即三門更互修
 根鈍觀門難悟入
 當勤懺悔至心求
 先斷愛憎諂嫉妬
 三中且取一為頭
 此觀不成習彼觀
 漸次研磨心不休
 色想礙時難取靜
 即將幻觀勘根由
 質殻當情難似幻
 即觀空靜絕源流
[015-0488b]
 動靜互違難契可
 即須直向本源搜
 中道難成絕待者
 即須雙照遣調柔
 如期迴互勤求證
 藥病還應有所投
 若不耐煩便放捨
 三途誰為歒仇讎」



至心懺悔



弟子等巳懺人間及佛法僧。所有諸業鄣竟。今當次
懺當來報鄣。即是地獄畜生餓鬼。總別之報等鄣。是
故佛告驕陳如言。欲界之中。八大地獄。一一地獄。四
面各有十六隔。以為眷屬。周帀圍遶。八大地獄者。一
名一死一活地獄。二名黑繩地獄。三名眾合地獄。四
名叫喚地獄。五名大叫喚地獄。六名熱地獄。七名大
熱地獄。八名阿鼻地獄。若諸眾生。自身口意業。造諸
惡業。故生於彼大地獄中。經無量劫。受種種苦。從一
地獄。至一地獄。苦中極苦。不可堪忍。身常火燃。食熱
鐵丸。飲鎔銅汁。以其惡業未畢盡故。如是不死。畜生
之中。或有身如牕中遊塵。復有眾生。如十千由旬。復
有眾生。壽命如一時頃。復有眾生。壽命一劫。以惡業
故。在彼中生。不知善法。亦無智慧。常行不善。無明黑
闇險惡道中。常受飢渴。捶打乘騎。負重困乏。領穿脊
破。蚊蝱毒蟲競相唼食。或有餓鬼。身長一尺。或有餓
鬼。身量如人。或有餓鬼。身如千踰繕那。或有餓鬼。身
如雪山。裸形無衣。被髮自纏。黑瘦羸瘠。唯皮裏骨。肉
血都無。身體麤澁。猶如枯樹。恒苦飢渴。口內火然。𦦨
出於外。心常瞋忿無有慈悲。熱悶慞惶。求涼不得。既
[015-0488c]
念此苦。更生重苦。緣苦生苦。還造苦因。於未來身。復
受苦報。如是三惡道苦。無量無邊。今日至誠。皆悉懺
悔。


巳懺三途等報。今當次復稽懇懺悔人天餘報。我
等相與稟此閻浮。壽命雖曰百年。滿者無幾。於其中
間。盛年夭枉。其數無量。但有壽苦煎迫形心。愁憂恐
怯。未曾暫離。如此皆是善根微弱。惡業滋多。致使現
在心有所為。皆不稱意。當知悉是過去巳來惡業餘
報。是故弟子。今日至誠歸依佛。


弟子等無始巳來。至於今日。所有現在及以未來人
天之中無量餘報。今當懺悔人間流殃宿對際殘百
疾六根不具罪報。懺悔人間邊地邪見三惡八難罪
報。懺悔人間多病銷瘦促命夭枉罪報。懺悔人間六
親眷屬。不能常相保守罪報。懺悔人間親友凋喪。愛
別離苦罪報。懺悔人間怨家聚會。愁憂怖畏罪報。懺
悔人間水火盜賊刀兵危險驚恐怯弱罪報。懺悔人
間孤獨因苦流離波逆亡失國土罪報。懺悔人間牢
獄繫閉。鞭撻拷楚罪報。懺悔人間惡病連年累月不
差。枕臥牀席不能起居罪報。懺悔人間冬溫夏疫毒
癘傷寒罪報。懺悔人間賊風腫滿否塞罪報。懺悔人
間為惡鬼神。伺求其便。欲作禍崇罪報。懺悔人間鳥
鳴百怪蜚尸邪鬼為作妖異罪報。懺悔人間為虎豹
犲狼水陸一切諸惡禽獸所傷罪報。懺悔人間自縊
自刺自殺罪報。懺悔人間投坑赴水自沉自墜罪報。
懺悔人間無有威德名聞罪報。懺悔人間衣服資生
[015-0489a]
不得稱心罪報。懺悔人間行來出入有所云為值惡
知識為作留難罪報。如是現在未來人天之中。無量
禍橫灾疫厄難衰惱罪報。弟子今日。向十方佛尊法
聖僧。求衰懺悔。是故至心重說偈曰。


「 積業多生滿藏識
 愛癡熏潤不焦枯
 順生順後到來時
 業種發牙即受苦
 或生無間諸地獄
 身心痛切實難當
 或即生於餓鬼中
 腹餓喉乾千萬歲
 或在畜生償宿債
 蹄穿脊爛受刀破
 今若昏癡不懺除
 命謝剎那即如此
 或雖引業生人道
 別報眾多苦惱緣
 受離怨會病纏身
 水火刀兵諸變怪
 我觀身命如風㷎
 誰能保得幾多時
 故令恐懼切心膓
 投佛求衰願救拔
 或即滅除令免受
 或令身受重為輕
 唯願諸佛證明心
 免令報鄣鄣修道」



懺悔巳。至心歸命禮三寶本師釋迦牟尼佛。


至心發願



「 願我懺除報鄣後
 世世長為自在生
 隨緣教化歷人天
 不被業緣相繫縛
 福智資糧勤脩辨
 引領眾生歸本源
 生生傍報十王身
 正報圓成無上覺」



發願巳。至心歸命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白眾等聽說此時無常偈


[015-0489b]


「 縱使此身滿百歲
 終歸要有死當頭
 況復卒亡無定准
 如何兀兀不驚愁
 如鳥被繩常繫脚
 似魚食鈎鎮吞鈎
 鬼使忽來追投去
 親朋悲泣豈能留
 見此危難苦
 離欲畢修禪
 禪定方為樂
 如經中偈曰
 若有是癡心
 於愛欲愛樂
 復得衰惱巳
 其心即生悔
 欲火所燒者
 為境界所誑
 不得寂靜道
 一切上樂處
 若世間欲樂
 若愛所生樂
 不及一內樂
 十六分之一
 禪樂為第一
 白法離生死
 愛盡第一樂
 畢竟不退樂
 不怖畏知足
 此修者不求
 如是禪定樂
 更無樂可比
 若不為愛縳
 疑所不壞者
 彼則渡有海
 常受一樂」


圓覺道場禮懺禪觀等法事卷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