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e0059 十住毘婆沙論-後秦-聖者龍樹 (TKD)


[16-0749b]


汝說耆年貴族家等應爲上座今當
答道法中耆年貴族家等於道无益
何以故生佛法中名爲貴族好家中
生従受大戒數其年數名爲耆年汝
謂耆年應供養者先出家受戒非是
大耶又従受戒以後无有諸姓等差
別諸比丘受大戒名爲生在佛家是
則失先大小家名皆爲一家汝說持
戒者出家在先持戒曰乆長夜護持
年歲多故應爲上座如結戒中說汝
說持戒之人不應礼破戒者今當答
破戒人尙不應共住何况礼拜供養
以其自言是比丘故隨其大小而爲
作礼如礼泥木天像以念眞天故佛
勅年少應礼上座順佛教故則便得
福汝說以頭陀故應敬礼者今當答
若頭陀人有五種故難得分別一者
愚癡无所知故貪受難法二者鈍根
[16-0749c]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一苐二張資烯望
得利三者惡意欺誑於人四者狂乱
五者作念頭陀法者諸佛賢聖所共
稱讃以其隨順涅槃道故是五種人
行頭陀法眞僞難別多聞者多聞之
人亦如頭陀難可分別何以故或以
樂道故多聞或以利養故多聞如是
等亦難分別又佛法貴如說行不貴
多讀多誦又如佛說行一法句能自
利益名爲多聞智慧亦如是若不能
如所說行何用智慧爲是故不以智
慧故說爲上座譬如世間現事弟雖
多聞多智而兄不爲作礼是故不以
智慧故先受供養礼拜如是雖多聞
智慧應礼先受戒者若先供養多聞
智慧者則爲鬪乱餘得沙門果斷結
得神通最難知是人得果是不得果
是多斷結是少斷結是得神通是不得
神通不可以此爲上座若同得道果
斷結神通誰爲上座是故隨佛教行
最爲第一汝說佛於說法生疑今當
答佛於深法尙不有疑何况應說不
應說中而有疑乎佛不言我都不說
法但云心樂閑靜不務興事而
[16-0750a]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一苐三張資
後於說法中无咎復次諸外道言佛
爲大聖寂默无戲論何用畜衆而教
化爲設使教化亦不可盡似如分別
何用說法畜養弟子是貪著相是故佛
自思惟我法甚深智慧方便無量無
邊而可度者少是故自言不如默然
又防外道所譏呵故令梵天王求請
說法卽時梵天王等白佛言衆生可
愍中有利根結使薄者易可化度是
故受諸梵王等請如人得大寶藏應
示餘人如是諸聖自得法利亦應利
人如汝所說佛不知阿蘭迦蘭等先
巳命終欲爲說法者今當答佛不念
其死與不死但念此人結使微薄堪
任化度隨所念處則有智生是故佛
先自說而後天告理故冝然又佛先
出家就此二人曾經宿止諸天人民
儻能疑佛受其妙法餘處得道佛欲
斷彼疑故卽時唱言彼人長衰如此
妙法如何不聞推如是義五比丘事
亦復可知但念其可度因緣不念其
住止所在後念住處卽便得知是故
不應破一切智人汝言疑說巴連弗
[16-0750b]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一苐四張資
城壞者今當答是城破因緣不定不
定因緣而定說者是則爲過又我先
說四十不共法中諸佛善知不定答
者則不受此難汝說佛問諸比丘汝
等聚會爲何所說今當答佛將欲說
法門故作如是問或欲結戒故命其
自說如是種種說法故問而無咎世
間亦有知而復門如見人食問言食
耶如天寒時問言寒耶佛亦如是知
而復問隨俗无咎汝言自讃毀他非
一切智人者今當答佛不貪身不貪
供養不恚他人不増上慢所以自說
我於世間最第一者有信衆生諸根
猛利捨惡知識以我爲師是人長夜
當得安隱是故佛自讃身復次有人
求第一樂道而有懈怠不能精進是
故佛言無上利中不應懈怠我於世
間第一導師善說正法冝勤精進可得
道果如是等因緣自讃其身非爲自
貴輕賤他人呵惡人者欲令除滅惡
法非爲憎恚衆生有人求如法利其
心清淨質直而與惡知識和合欲令
遠離此故而呵罵之未得佛時尙以
[16-0750c]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一苐五張資髓腦
施人何况成佛而當呵罵汝說佛法
初後相違今當答佛法中无有始終
相違事汝等不知佛法義故以爲相
違是涅槃道者従迦葉佛滅巳來无
復人說亦無人得是故言我新得道
餘處復說我得故道是道錠光等諸
佛所得所謂八聖道能至涅槃一道
一因緣故名爲故道是故當知佛成
一切智問曰所言一切智者云何名
爲一切智爲知一切故名爲一切智耶
答曰一切智者知可知可知者五法
藏過去未來現在出三世不可說所
用知此五藏者名爲知是故知及所
知名爲一切問曰知可知名一切者
是事不然何以故是法但是一可知
知亦是可知故如世間言是人知利
是人知鈍答曰若一切是一者則寒
熱相違皆應是一明闇苦樂諸相違
事亦應是一但是事不然是故不得
言一切皆是一問曰汝所執亦同此
過若可知是一者苦樂等亦應是一
而實不一答曰我不言一切可知是
一汝所執一切皆是一是故不
[16-0751a]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一苐六張資與汝
同過復次汝說同有過故汝自執中
有過若人自受所執中過卽墮負處
汝知所執有過不應復說他過是故
汝說同有過者是事不然復次若謂
知可知二法爲一者應用可知法知
甁衣等物而實用知知一切物若謂
甁衣等於知无異者今甁衣等不能
知物卽應有異而實用知知一切物
如是處處有過故不得言一切皆是
一復次知所知是二名爲一切知是
一切法故名如來名一切智者是一
切智人因金剛三昧是故金剛三昧
成汝先言金剛三昧不成一切智不
成者是事不然四十
不共法中善知不定品第一十三善知
不定法者諸法未生未出未成未定未
分別是中如來智慧得力如佛分別
業經中說佛告阿難有人身行善業
口行善業意行善業是人命終而墮
地獄有人身行惡業口行惡業意行
惡業是人命終而生天上阿難白佛
言何故如是佛言是人或先世罪福
因緣巳熟今世罪福因緣未熟
[16-0751b]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一苐七張資
或臨命終生正見邪見善惡心垂終
之心其力大故又首迦經中說叔迦
婆羅門子白佛言瞿曇諸婆羅門在
家白衣能修福德善根勝出家者是
事云何佛言我於此中不定答出家
或有不修善則不如在家在家能修
善則勝出家又大涅槃經中說巴連
弗城當以三事壞或水或火或内人
與外人謀又因波梨末梵志說是裸
形波梨末梵志若不捨是語若是心
若是邪見到我目前無有是處若皮
繩斷若身斷終不來到佛前又栰喻
經中說我此法甚深以方便說令淺
易解若有直心如教行者得二種利
若今世盡漏若不盡漏當得不還道
又増一阿含舎迦梨經中佛告阿難
若人故起業无有不受報而得道者
若現受報若生受若後受又増一阿
浮羅經中說佛告諸比丘諸惡人死
若作畜生若墮地獄善人生處若天
若人又無畏王子經中說无畏白佛
言佛有所說能令他瞋不佛言王子
是事不定佛或憐愍心故令他人瞋
[16-0751c]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一苐八張資得種
善因緣如乳母以曲指鉤出小兒口
中惡物雖傷无患又阿毗曇中說衆
生三品従不定聚或墮邪定或墮正定
如是等四法藏中無定事數千万種
問曰若人智慧不定無決定心於事
中或尒或不尒則不名一切智人一
切智人者不二語者決定語者明了
語者是故善知不定不得名爲佛不共
法答曰不定事若尒若不尒隨屬衆
因緣故是中不應定說又若不定事
而作定答不名一切智人是故於不
定事中必應用不定智是故有不定
智不共法復次若人於一切法中決
定知是人卽墮必定邪論中若一切
法必定則諸所作爲則不湏人功方
便而得如說若好
醜巳定人功則應定不湏諸因緣方便
而修習復次
現見不自守護身則有衆苦若自防
護身則安利又如種種作業事中受
諸疲苦後得種種富樂果報或復有
人今世靜默都无所作而得果報是
故有是不定事爲知是不定事
[16-0752a]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一苐九張資
故知有不定智問曰汝守護不守護
施功不施功而亦有不定事成者有
人好自防護而得苦惱不自防護不
得苦惱又勤自疲苦不得功果不勤
施功而得功果是事不定答曰汝所
說則成我不定義若有不定事應有
不定智我不言若人不自防護悉皆
受苦又不言離功業有果報有人雖
作功夫先世罪障故不得受樂不言
一切皆尒是故汝難非也是名諸佛
於不定事中獨有不定智具足知無
色處者聲聞辟支佛知生無色處衆
生及法少分諸佛世尊於无色處衆生
及法具足悉知是无色處有若干衆
生生此處若干衆生生彼處若干衆
生生初無色定處若干衆生生第二
處若干衆生生第三處若干衆生生
第四處若干衆生生來尒所時若干
衆生經尒所時當退沒若干衆生極
壽尒所時若干衆生畢定壽命若干
衆生不畢定壽命若干衆生従欲界
命終來生此中若干衆生従色界命終
來生此中若干衆生従无色界命終
[16-0752b]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一苐十張資還生
此中若干衆生人中命終卽來生此
若干衆生天中命終卽來生此是諸
衆生於此命終若生欲界若生色界
若生无色界是諸衆生此中命終若
生天道若生人道若生阿修羅道若
生地獄畜生餓鬼道中是諸衆生於
彼處入涅槃若干衆生皆是凣夫若
干衆生是佛賢聖弟子若干衆生凣
夫弟子若干衆生成聲聞乘若干衆
生成辟支佛乘若干衆生皆成大乘
若干衆生不成聲聞乘若干衆生不
成辟支佛乘不成大乘若干衆生
行滅者若干衆生不行滅者若
衆生上行若干衆生某佛弟子諸
佛又知是定受味是定不受味是善
是无記是定中斷若干結是定上中
下略說無色諸定唯有諸佛以一切
種智悉能分別大小深淺心相應不
相應果報非果報等是名諸佛具足
悉知无色定處通達滅法者諸辟支
佛諸呵羅漢過去現在滅度者諸佛
通達如經中說諸比丘是賢刧前九
十一刧毗婆尸佛出至三十一
[16-0752c]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一苐十一張資刧有
二佛出一名尸棄二名毗式婆此賢
刧中鳩樓孫迦那含牟尼迦葉佛出
如是過去諸佛大知見經此中應說
及諸聲聞弟子滅度入无餘涅槃及
辟支佛号日成号曰華相号日見法
号曰法篋号曰喜見号曰无垢号曰
無得如是等諸辟支佛入无餘涅槃佛
悉通達復次未滅度在有餘涅槃生
緣都盡通達是事亦名通達知滅如
經說佛告阿難我於此人悉知无有
微闇是人畢定盡是内法是人命終
當入涅槃亦名知滅又於餘人通達
四諦能知其事亦名知滅如經說我
何不方便令此人卽於此處漏盡解
脫如佛告阿難汝樂禪定樂斷結使
亦名通達知滅如佛告舎利弗我知
涅槃知至涅槃道知至涅槃衆生如是
等諸經此中應說是名諸佛通達知
滅善知心不相應非色法者戒善根
使善律儀不善律儀等諸心不相應
非色法聲聞辟支佛不能通達諸佛
善能通達如現目前於心不相應諸
法中成就第一智慧力故問曰
[16-0753a]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一苐十二張資戒善
律儀不善律儀是色法何以言非色
法答曰戒善律儀不善律儀有二種
有作有无作作是色無作非色無作非
色佛以不共力故現前能知餘人以比
智知問曰諸佛但善知心不相應非色
法不善知相應法耶答曰若通達不相
應法相應法無所復論如人能射毫
毛麤物則不論復次七百不相應法
中聲聞辟支佛以第六識能知七法
一名二相三義四无常五生六不生
七度佛以第六識皆悉能知佛知四
諦相及知世俗法是故言諸佛善知
心不相應无色法勢力波羅蜜者於
一切所知法無餘中得一切種智勢
力十力四无所畏四功德處助成故
又善得十力故是故佛能成就勢力
波羅蜜是勢力在第十六心中得増
益一切智常在佛身乃至无餘涅槃
因是事故於一切法中得无㝵智無
㝵智波羅蜜者法義辭樂說於此四
法勢力无量通達无㝵如經中說佛
告諸比丘如來四第子成就第一念
力智慧力堪受力如善射射樹
[16-0753b]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一苐十三張資葉卽
過无難是諸弟子以四念處來問難
我常不休息除飮食便利睡眠於百
年中如來常荅樂說智慧无有窮盡
佛於此中以少欲相自論智慧若三
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天下滿中微塵
隨尒所塵數作尒所三千大千世界
滿中衆生皆如舎利弗如辟支佛皆
悉成就智慧樂說壽命如上塵數大
刧是諸人等因四念處盡其形壽問
難如來如來還以四念處義答其所
問言義不重樂說无盡法無㝵智者
善能分別諸法名字通逵無㝵義无
㝵者於諸法義通逵无㝵辭無㝵者
隨衆生類以諸言辭令其解義通達無
㝵樂說无㝵者問答時善巧說法無
有窮盡餘賢聖不能究盡唯有諸佛
能盡其邊是故名无㝵智波羅蜜具
足答波羅蜜者一切問難中佛善能
具足答何以故於四種問答中無有
錯乱善知義故具足不壞義波羅蜜
故樂欲深知一切衆生性所行所樂
故如舎利弗白佛言世尊佛爲人說
善法而是中多有衆生得證證
[16-0753c]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一苐十四張資巳心
無渴愛无渴愛故於世間无所受無
所受巳心則内滅佛於善法中無上
事盡知无餘更無勝者問曰汝言四
種問答何謂爲四答曰一定答二分
別答三反問答四置答定答者如一
比丘問佛世尊頗有色常不變異不
世尊受想行識常不變異不佛答言
比丘無有色常而不變無有受想
行識常而不變如是等名爲定答
分別答者如布多梨子梵志問娑
摩提有人故作身口意業受何等
果報娑摩提定答有人以身口意故
作業受苦惱報是問應分別答是梵
志後來問佛是事佛答言布多梨子
有人若身口意故作業是業或受苦
報或受樂報或受不苦不樂報苦業
受若報樂業受樂報不苦不樂業受
不苦不樂報如是等諸經皆分別答
反問答者如先尼梵志問佛佛言我
還問汝隨汝意答先尼於汝意云何
色是如來不受想行識是如來不答
非也世尊離色受想行識是加來
不答言非也世尊如是等經應
[16-0754a]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一苐十五張資廣說
是名反問答置答者十四種邪見是
所謂世間常世間无常世間常無常
世間非常非无常世間有邊世間无
邊世間亦有邊亦无邊世間非有
邊非無邊如來滅後有如來滅後
無如來滅後亦有亦無如來滅後非
有非无身卽是神身異神異如上一
切衆生如大辟支佛智慧樂說以如
是四種問佛佛皆隨順答其所問不
多不少是故說佛具足答波羅蜜无
有能害佛者得不可煞法故无能斷
佛身分支節存亡自在如經說若人
欲方便害佛者无有是處問曰佛壽
命爲定爲不定答曰有人言不定若
佛壽命有定者於餘定壽命者有何
差別而實佛壽命不定无能害者乃
爲希有有人言佛壽命有定餘人壽命
雖定而手足耳鼻何斷佛无是事問曰
云何佛不可害是不共法答曰諸佛
不可思議假喻可知假使一切十方
世界衆生皆有勢力設有一魔有尒
所勢力復令十方一一衆生力如惡
魔欲共害佛尙不能動佛一毛况有
害者問曰若尒者調達云何得
[16-0754b]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一苐十六張資
傷佛答曰此事先巳答佛欲示衆生
三毒相調達雖持戒修善貪著利養
而作大惡又令知佛於諸人天心無
有異加以慈愍視調達羅睺羅如左
右眼佛常說等心是時現其平等天
人見此起希有心益更信樂又長壽
天見佛先世有惡業行若今不受謂
惡行无報佛欲斷其邪見故現受此
報復次佛於苦樂心無有異无吾我
心畢竟空故諸根調柔不可變故不
湏作方便離苦受樂如菩薩藏中說
佛以方便故現受此事應當廣知是
名佛不可煞害不共法說法不空者
諸佛所有言說皆有果報是故諸佛
說法不空何以故諸佛未說法時先
觀衆生本末心在何處結使厚薄知
其先世所従功德見其根性勢力多
少知其障㝵方處時節應濡法可度
苦事可度或復應以濡故事度或湏
小發度或廣分別度有以陰入界十
二因緣而得度者或以信門或以慧
門而得入者是人應従佛度是人應
従聲聞度是人應以餘緣得度是人
應成聲聞乘是人應成辟支佛乘是
[16-0754c]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一苐十七張資人應
成大乘是人乆習貪欲習瞋恚習愚
癡是人習貪欲瞋恚是人習貪欲愚
癡如是各各分別是人墮斷見是人
墮常見是人多著身見是人多習邊
見是人多習戒取見取是人多習憍
慢是人多習自卑諂曲是人心多疑
悔是人好樂言辭有貴義理有樂深
義有樂淺事是人先世集助道法是
人今世集助道法是人但集福報善
根是人但集貫穿善根是人應疾得
道是人久乃得道佛先觀察籌量隨
應得度而爲說法而度脫之是故一
切說法皆悉不空如經說世尊先知
見而說法非不知見說法无謬无失
者諸佛說法无謬無失无謬者語義
不乘違故無失者不失義故不失道
因緣故名不失不謬道果因緣故名
不謬不少故名不失不過故名不謬
以通達四无㝵智故念安慧常調和
故遠離斷常无因邪因等諸見故所
說法中不使八有迷悶所言初後无
相違過隨此義經應此中廣說如
經說諸比丘爲汝說法初善中善後
善語善義善淳一无雜具說梵行
[16-0755a]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一第十八張資以希
有事說法者隨所教化卽得道果是
名希有若有所答若所受記皆實不異
是亦希有佛有所說道此道不雜煩
惱能斷煩惱是亦希有佛有所說皆
有利益終不空言是亦希有若人於
佛法中勤心精進能斷不善法増益
善法是亦希有復次有三希有現神
通希有逆說彼心希有有教化希有
以是三希有說法名爲以希有說法
諸衆聖中最上導師者諸佛知一切
衆生心所行所樂結使深淺諸根利
鈍上中下智慧善知通達故於衆聖
中最上導師又能善知四諦相善知
諸法捻相別相又以說法不空因緣
不謬不失法故於衆聖中最上導師
問曰四衆亦能說法破外道令入佛
法何以但稱佛爲最上導師答曰當
以假喻說若一切衆生智慧勢力皆
如辟支佛是諸衆生若不承佛意欲
度一人無有是處若是諸人說法時
乃至不能斷無色界結使毫釐分若
佛欲度衆生有所言說乃至外道邪
見諸龍夜又等及餘不解佛語
[16-0755b]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一第十九張資
者皆悉令解是等亦能轉化无量衆
生乃至今日聲聞衆令衆生住四果
中皆是如來最上導師相是故佛名最
上導師於衆聖中不共之法四不守
護法者諸佛不守護身業不護口業
不護意業不護資生何以故是四事
於他不護不作是念我身中意命恐
他人知何以故長夜修習種種清淨
業故皆善見知斷一切煩惱法故成
就一切無比善根故善行可行法无
可呵故具足行捨波羅蜜故捨者眼
見色捨憂喜心乃至意法亦如是婆
呵提鬱多羅等諸經應此中說四无
所畏者問曰一法名爲無畏何以故
有四答曰於四事中无有疑畏故有
四一者如佛告諸比丘我自發誠言
是一切智人此中若有沙門婆羅門
諸天魔梵及餘世間智人如法難言
不知此法我於此中乃至不見有微
畏相不見是相故得安隱无畏是初
無畏如實盡知一切法故二者自發
誠言我一切諸漏盡若沙門婆羅門
諸天魔梵言是漏不盡乃至不見有是
[16-0755c]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一第二十張資相不
見是相故安隱无畏是二無畏善斷
諸煩惱及斷煩惱習氣故三者我說障
道法此中若有沙門婆羅門諸天魔
梵及餘世間智人如法難言是法雖
用不能障道我於此中不見有微畏
相不見是相故得安隱无有疑畏是
三无畏善知障解脫法故四者我所
說道如法說行者得至苦盡若有
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餘世間智人
如法難言如是法雖如說行不能至盡
苦道我於此中无有微畏相不見是相
故得安隱無有疑畏是四無畏善知
至苦盡道故是四無畏皆過怖畏心
驚毛豎等相故名爲無畏又在大衆
威德殊勝故名爲无畏又善知一切
問答故名爲无畏諸天會經此中應
廣說問曰若佛是一切智人應於一切
法盡无畏何以但說四答曰略舉大
要以開事端餘亦如是佛十力者力
名扶助氣勢不可窮盡无能沮壞雖
有十名而實一智緣十事故名爲十
力佛智緣一切事故應有无量力以
此十力足度衆生故但說十力
[16-0756a]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一苐二十一張資
但開此十力餘皆可知初力者一切
法因非因決定通達智名爲初力如
佛說若是狂人不捨是語不捨邪見
不捨是心來在佛前无有是處如佛
告阿難世間二佛一時出世无有是
處一佛出世則有是處是事爲一佛
世界故說而實十方无量無邊諸世
界中百千万億无數諸佛一時出世
又經說身口意惡業有妙愛果報無
有是處若身口意善業有妙愛果報
則有是處如是等五藏諸經應此中
廣說第二力者於過去未來現在諸
業諸法受佛如實分別知處所知事
知果報佛若欲知一切衆生過去諸
業過去業報卽能知或業過去報在
現在或業過去報在未來或業過去
報在過去或業過去報在過去未來
或業過去報在過去現在或業過去
報在未來現在或業過去報在過去
未來現在或業現在報在現在或業
現在報在未來或業現在報在現在
未來或業未來報在未來有如是等
分別受法者四受法現受樂後世受
[16-0756b]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一苐二十二張資
苦現受苦後世受樂現受樂後受樂
現受苦後受苦處者隨業時方所在
又知是業受報處事者或隨因緣或
隨三不善根或多自作或多因他如
是等善惡業因緣佛盡知報者知諸業
各各有報善業或善處生或得涅槃
惡業諸惡處生佛悉知是諸業本末
因緣自身及他是中智力不退故名
爲力三力者佛於禪定解脫三昧垢
淨相如實知禪者四禪定者四无色
定四無量心等皆名爲定解脫者八
解脫三昧者除諸禪解脫餘定盡名
三昧有人言三解脫門及有覺有觀
定无覺有觀定无覺無觀定名爲三
昧有人言定小三昧大是故一切諸
佛菩薩所得定皆名三昧是四處皆
攝在一切禪波羅蜜垢名受味淨名
不受味復次垢名有漏定淨名无漏
定三昧解脫等分別者如是禪分別
知他衆生他人上下諸根如實知名
第四力他衆生者凡夫是他人者湏
陀洹等諸賢聖是或有人言衆生名
爲凡夫及諸學人煩惱未盡故他人
[16-0756c]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一苐二十三張資惠元
者阿羅漢等煩惱盡故或有人言衆
生與人一種名有差別諸根者信精
進念定慧非眼等根上名猛利堪任
得道下名闇鈍不堪受道佛於此二
根上下如實知不錯謬他衆生他人
心各有所樂如實知是第五力所樂
名爲貴所向事如有人貴財物世樂
或有貴重福德善法是事佛如實知
世間種種性无量性佛如實知是第
六力種種性者雜性万端无量性者
於一一性有无量種分別性者従先
世來心常習用常所樂行修習故成
性是二善惡性佛如實知至一切處
道如實知是第七力至一切處道者
能得一切功德是道名爲至一切處道
所謂五分三昧若五知三昧若八聖
道分是或聖道所攝諸法或四如意足
如經說比丘善修習四如意足无利
不得有人言四禪是如經說比丘得
四禪心安住一處清淨除諸煩惱滅
諸障㝵調和堪用不復動轉若迴向
知宿命事卽能知宿命事是第八力
佛若欲念自身及一切衆生无量无
[16-0757a]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一苐二十四張資惠元
邊宿命一切事皆悉知无有不知過
恒河沙等刧事是人何處生姓名貴
賤飮食資生苦樂所作事業所受果
報心何所行本従何來如是等事以
天眼清淨過於人眼見六道衆生隨
業受身是第九力大力聲聞以天眼
見小千圈土亦見中衆生生時死時
小辟支佛見千小千圈土見中衆生
生時死時中力辟支佛見百萬小千
圈土見中衆生生時死時大力辟支
佛見三千大千圈土見中衆生生死
所趣諸佛世尊見无量无邊不可思
議世間亦見是中衆生生時死時第
十力者欲漏有漏无明漏一切漏盡
諸煩惱及氣都盡是名第十力无㝵
解脫者解脫有三種一者於煩惱障
㝵解脫二者於定障㝵解脫三者於
一切法障㝵解脫是中得慧解脫阿
羅漢得離煩惱障㝵解脫共解脫阿
羅漢及辟支佛得離煩惱障㝵解脫
得離諸禪定障㝵解脫唯有諸佛具
三解脫所謂煩惱障㝵解脫諸禪定
障㝵解脫一切法障㝵解脫捻是三
[16-0757b]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一苐二十五張資
種解脫故佛名无㝵解脫常隨心共
生乃至无餘涅槃則止是四十不共
法略開佛法門令衆生解故說所不
說者无量无邊所謂一常不離慧二
知時不失三滅一切習氣四得定波
羅蜜五一切功德殊勝六隨所冝
行波羅蜜七无能見頂者八無與等
者九無能勝者十世間中上十一不
従他聞得道十二不轉法者十三自
言是佛終不能到佛前十四不退法
者十五得大悲者十六得大慈者十
七第一可信受者十八第一名聞利
養十九與佛同止諸師无與佛等者
二十諸師无有得第子衆如佛者二
十一端正第一見者歡悦二十二佛
所使人无能害者二十三佛欲度者
无有傷害二十四心初生時能斷思
惟結二十五可度衆生終不失時二
十六第十六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二十七世間第一福田二十八
放无量光明二十九所行不同餘人
三十百福德相三十一无量无邊善
根三十二入胎時三十三生時三十
[16-0757c]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一苐二十六張資
四得佛道時三十五轉法輪時三十六
捨長壽命時三十七入涅槃時能動三
千大千世界三十八擾動无量无邊
諸魔宮殿令无威德皆使驚畏三十
九諸護世天王釋提桓因夜摩天王
兠率陀天王化樂天王自在天王梵
天王淨居諸天等一時來集請轉法
輪四十佛身堅固如那羅延四十一
未有結戒而初結戒四十二有所施
作勢力勝人四十王菩薩處胎母於
一切男子无染著心四十四力能救
度一切衆生佛不共法有如是等无
量无數妨餘事故不湏廣說聲聞法
雖似佛法優劣不同則有差別復次
捻說諸佛一切諸法无量無邊不可
思議第一希有一切衆生所不能共
假使十方諸三千大千世界過諸算
數是中所有衆生智慧皆如大梵天
王皆如大辟支佛皆如舎利弗合集
是諸智慧令一人得欲及於佛四十
不共法中微少分者无有是處若於
一法百千万億分中不及其一諸佛
有如是无量无邊功德之力何以故
[16-0758a]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一苐二十七張資惠元
无數大刧安住四功德處深行六波
羅蜜善能具足菩薩一切所行諸法
不共一切衆生故果報亦不共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一
癸卯歲高麗圈大藏都監奉
勅彫造
[16-0758b]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二資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圈三藏鳩摩羅什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