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戒品第四
是菩薩如是行諸善道
於善不善道捻相及別相各各分別知
有二種果報
十善業道捻相果報者若生天上若
生人
二種果報一者長壽二者少病離刧
盜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大富二者
獨有財物離邪婬善行有二種果報
一者妻婦貞良二者不爲外人所壞
離妄語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不爲
人所謗毀二者不爲人所欺誑離兩
舌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得好眷屬
二者不爲人所壞離惡口善行有二
種果報一者得聞隨意所樂音聲二
者无有聞諍離散乱語善行有二種
果報一者人信受其語二者所言決
定離貪取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知
足二者少欲離瞋惱善行有二種果
[16-0789c]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六苐二張資報一
者在所生處常求他好事二者不喜
惱害衆生正見善行有二種果報一
者離諂曲二者所見清淨十不善道
亦如是捻相果報者上行墮地獄中
行墮畜生下行墮餓鬼別相果報者
煞生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短命
二者多病刧盜不善行有二種果報
一者貧窮二者失財邪婬不善行有
二種果報一者得醜惡妻婦又不貞
良二者爲他所壞妄語不善行有二
種果報一者人所諦毀二者爲人欺
誑兩舌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得
惡眷屬二者眷屬可壞惡口不善行
有二種果報一者耳聞惡聲二者常
有鬪諍散乱語不善行有二種果報
一者語不信受二者言無本末貪取
不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心不知足
二者多欲无猒瞋惱不善行有二種
果報一者惡性二者喜惱衆生邪見
不善
二者墮在邪見知巳
愛樂法於法心不動於諸衆生中慈悲
心轉勝
[16-0790a]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六苐三張資
愛法者但愛於法更无勝事此中法
者先說十善業道樂法者但樂於法
更無餘事於法心不動者乃至失命終
不捨法菩薩行如是法於衆生中慈
悲轉勝初地中雖有慈悲不及此地
以通達罪福業因緣故衆生可愍皆
屬於業不得自在則无瞋恨憎恚之
心如是行者慈悲轉勝作是念
咄哉諸衆生深墮於邪見我應說正見
令得入正道
菩薩通達罪福業因緣於諸衆生深
行慈悲作是念衆生可愍不知諸法
實相故多行妄想生諸邪見因邪見
故起諸煩惱因煩惱故而起諸業起
業因緣故輪轉生死我先發心求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爲度衆生故當
說正見是諸衆生是我應度今當爲
說正見令入眞道使得度脫如是念
巳知諸衆生有種種煩惱所謂
觀所起煩惱及諸煩惱垢種種黑惡業
受種種苦惱愍念諸衆生多有所闕少
種種觀察巳是呰如我有卽時以悲心
方便發大願云何令衆生得滅是諸菩
[16-0790b]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六苐四張資煩惱
煩惱垢者使所攝名爲煩惱緾所攝
名爲垢使所攝煩惱者貪瞋慢无明
身見邊
本隨三界見諦思惟所斷分別故名
九十八使非使所攝者不信无慙無
愧詣曲戲悔堅執懈怠退沒睡眠俍
戾慳嫉憍不忍食不知足亦以三界見
諦思惟所斷分別故有一百九十六
緾垢有人言煩惱在深心垢在淺心
有人言諸障蓋名爲緾垢餘皆名煩
惱黑惡業者卽是七不善業道及貪
取瞋惱邪見相應思能生苦報種種
苦惱者身中種種惡事名爲苦心中
種種惡事名爲惱又今世苦名爲苦
後墮惡道名爲惱多有所少者或諸
根支體或資生所湏或信戒等諸功
德不具故名爲少餘句易解如偈中
所說不復湏釋如是思惟巳衆生甚
可愍墮在於二乘我當爲發願令住
於大乘是事如此十地經中金剛藏菩
薩自說是菩薩離十不善業道亦令
衆生住十善業道爲衆生深求勝心
好心樂心憐愍心慈悲心利益
[16-0790c]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六苐五張資心守
護心我所有心大師心攝取心受取
心作是念此諸衆生甚可憐愍墮種
種邪意邪見行邪險道我今應令住
在眞實正見道中是諸衆生種類不
同互相諍竸常懷忿恚瞋惱熾盛然
我當令住無上大慈是諸衆生无有猒
足貪求他利邪命自活我當令住清
淨身口意業是諸衆生在貪欲瞋恚
愚癡因緣中常起種種煩惱結使而
不方便求欲自出我當滅其諸苦惱
事令住無苦惱處是諸衆生爲无明
所翳入黑闇稠林不能自出離智慧
明入在諸見險惡道中我
得无㝵智慧之眼以是慧眼不隨他
人於一切法知如實相是諸衆生墮
在生死長流欲墮地獄畜生餓鬼阿
修羅坑入邪曲網中種種煩惱惡草
所覆无有導師不生出心道言非道
非道言道魔民怨賊常共隨逐无有
善師隨順魔意遠離佛法如是衆生
我應令度此諸生死險惡道得住无
畏無衰一切智慧城是諸衆生爲欲
流有流見流无明流所漂種種
[16-0791a]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六第六張資
罪業濤波所覆沒在愛河隨生死波
浪爲湎澓所轉不能自出爲欲覺瞋
覺惱覺鹹水淹爛爲身見羅刹之所
執持入五欲深林爲喜染所著吹在
我慢陸地甚可憐愍无洲无救於六
入空聚落不能動發无善度者如是
衆生我今應以大悲牢堅智慧之船
載至諸安隱无怖畏一切智洲是諸
衆生多苦可愍閉在生死憂悲苦惱
牢獄多懷貪恚愛憎墮四顚倒爲四
大毒蛇所害爲五陰怨家所殘喜染
詐賊所陷在六入空聚受無量苦惱
我應破其生死牢獄令得自在无㝵涅
槃安隱快樂是諸衆生甚可憐愍狭
劣小心樂於少利縮沒无有一切智
心設求出者則樂聲聞辟支佛乘我
應令得大心使樂佛廣大之法
菩薩如是行則得持戒力善知起善業
使令得増長是則爲佛子深入離垢地
持戒力者一心清淨具足十善道戒
則得修集福德力能起善業者善知
自生増
行轉遠盡其邊底佛子者能隨法行
[16-0791b]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六第七張資名爲
佛子於初地始生至二地増長是菩
薩應如是勤行精進菩薩
若得至離垢地邊際尒時則得見百種
千種佛初地
中巳說般舟三昧見現在佛助三昧
法所謂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四十
不共法念佛於一切法无所貪著亦
說利益三昧能成就果報勢力問曰
若菩薩於初地中巳到其邊能見諸
佛初入第二地卽應見諸佛云何言
乃至第二地邊乃見諸佛若尒者入
第二地初中應失此三昧至後乃得答
曰初入第二地中亦見諸佛亦不退
失是三昧汝不能善解偈義故作此
難第二地初中但見百種佛乃至其
邊得見百種千種佛見諸佛巳心大
歡喜欲得佛法故勤行精進卽能
以四事供養於諸佛能於諸佛所復受
十業道四事
者衣服飮食臥具醫藥餘義則可知
作如
是行巳従佛受善道至百千万刧不毀
亦不失
[16-0791c]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六第八張資
不毀者不令戒羸弱或以清淨事名
不毀都不復行名爲失是菩薩如是
過初地入第二地巳如說
善離慳貪垢樂行清淨捨善離慳貪垢
深愛清淨戒
清淨名但以善心行捨不雜諸煩惱
深愛
慳貪垢破戒垢無有辵餘是故此地
名爲離垢菩薩如是無慳貪破戒心
於四攝法中愛語偏利六波羅蜜中
戒度偏利利名多行勢力轉深問曰
若第二地中尸羅波羅蜜巳得勢力
今此地中應解說尸羅波羅蜜分生
力淨差別答日
略說尸羅度有六十五分生力淨差別
處處論中說
尸羅波羅蜜无量无邊但略說有六
十五分餘戒生戒力戒淨戒差别論
中先後處處說相如寳頂經中和合
佛法品中无盡意菩薩於佛前說六
十五種尸羅波羅蜜分尸羅名不惱
一切衆生於他物中无刧盜想不著
外色不誑衆生眷屬具足故不兩舌
[16-0792a]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六第九張資
多忍惡言故无有惡口常思惟籌量
利益語故無散乱語喜人樂故心無
貪取忍諸苦故无有瞋惱不稱譽餘師
故名爲正見信淨心故信佛知法眞
實故信法樂尊重恭敬賢聖衆故信
僧念佛以五體投地供養礼敬乃至
小戒深心怖畏故戒不羸弱不依餘乘
故不毀戒離邪行故戒不缺損不起
惡煩惱故名不雜戒畢竟常樂増長
善法故名不濁戒隨意行故名自在
戒不爲智者所呵故名爲聖所讃戒
常在念安慧故名爲易行戒一切无
過故名不可呵戒守護諸根故名爲
善護戒諸佛所念故名爲名聞戒如
法物中知量取故名爲少欲戒斷慳
貪故名知足戒身心遠
戒離衆閙語故名阿蘭若戒不視他
面望有所得故名爲具足聖種戒屬
善根故名細行頭陀戒生人天中故
名隨說行戒救一切衆生故名爲慈
戒忍一切苦故名爲悲戒心不退沒
故名爲喜戒離憎愛故名爲捨戒降
伏心故名爲自見過戒護彼心故名
[16-0792b]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六第十張資爲不
錯戒善護戒故名爲善攝戒成熟衆
生故名爲布施戒无所願故名忍辱
戒不懈退故名精進戒集助禪法故
名爲禪戒多聞善根無猒足故名爲
智慧戒従多聞得智慧故名爲求多
聞戒集助七覺法故名親近善知識
戒捨邪道故名離惡知識戒觀無常
故名不貪身戒勤集善根故名不信
命戒深心清淨故名不悔戒行清淨
故名不假僞戒深心无垢故名无熱
戒善起業故名無憂戒不自高故名
无慢戒離染欲故名不戲調戒心質
直故名不自高戒心調和故名有著戒
惡心不發故名調善戒滅諸煩惱故
名爲寂滅戒如說行故名爲隨所教
戒行四攝法故名教化衆生戒不失
自法故名爲護法戒本來清淨故名
一切願滿戒過向无上道故名至佛
法戒等心一切衆生故名得佛三昧
戒大德舎利弗是六十五分諸菩薩
清淨戒則爲无盡生戒者處處說略
說有八種生戒四従身生四従口生
従身生者離奪命離惱苦衆生
[16-0792c]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六第十一張資
離刧盜離邪婬従口生者離妄語兩舌
惡口散乱語是名八是八種戒従受
生是受法
和含爲二十四教他受亦二十四隨
喜受亦二十四修習行時亦二十四合
九十六皆是欲界繫従是晝夜生何
以故初受心巳滅是第二心晝夜常
生用福德亦如是所以者何初布施
心滅巳従第二心後用時當生是名
善身業有十善業道所攝有不攝欲
界所繫如是色界繫有二種一従身
生二従口生從身生者離十不善道所
不攝罪従口生者離散乱語是戒以身
受口受心受二三爲六教他亦六隨喜
亦六習行時亦六四六二十四先說九
十六合爲百二十如是従行生戒復有
證道時生戒退道時生戒初生時生
戒以事廣故今但略說戒力者隨波
羅蜜増長戒轉得力隨所得地戒亦
堅固得力戒淨者不毀壞缺減等如
先說復次戒淨不淨相七梵行法中
說如經說以七種婬欲名戒不淨一
者雖斷婬欲而以染心受女人洗浴
[16-0793a]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六苐十二張資按摩
二以染心聞女人香共語戲笑三以
染心目共相視四雖有障㝵以染心
聞女人音聲五先共女人語笑後雖
相離憶念不捨六自限尒所時斷婬
欲然後當作七期生天上受天女樂
及後身富樂是故斷婬欲是名不淨
離此七事名戒清淨戒差別者有二
種一有漏二无漏三種欲界繫色界
繫不繫四種正命所攝二種正語正
業正命所不攝亦二種正語正業五
種凣夫戒菩薩戒聲聞戒辟支佛戒
无上佛戒六種欲界正命所攝身口
身口業三正命所不攝四无漏正命
所攝身口五正命所不攝六七種七
善業道八種如先說身四種口四種
九種七欲界繫七善業道二種如先
說十種道戒三種對治戒三種但戒
三種是九種無漏戒有漏戒爲十如
是等種種分別差别問曰聲聞乘中
說身業口業名爲尸羅此二善業名
好二不善業名惡是善身口業名尸
羅此論中卽以此爲尸羅爲更
[16-0793b]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六苐十三張資有尸
羅答曰不但
身口業名之爲尸羅修親近樂行亦名
爲尸羅此三
事一義所謂修習親近樂行問曰若
以修習親近樂行名爲尸羅者一切
法皆應名尸羅何以故常修習親近
樂行故汝今應說最勝修習尸羅答
曰若无
我我所遠離諸戲論一切无所得是名
上尸羅若不
知内外法實相卽因尸羅生憍慢貪
著故開諸罪門是故若於内法不見
有我於外法中不得我所知内外法
畢竟空无所得亦於畢竟空不取相
戲論是名最勝尸羅何以故如是尸羅
中尙无心錯何况身口是故諸佛菩
薩第一能行尸羅者於一切法无所
得名爲上尸羅如迦葉經中說佛告迦
葉尸羅名无我无非我無作無所作无
作者無行無不行无名無色无相無
無相非善非非善非寂滅非非寂滅
非取非捨无衆生無衆生因緣无身
[16-0793c]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六苐十四張資依世
間不以尸羅自高不以尸羅下人不
以尸羅起増上慢不以尸羅分別此
彼迦葉是名諸賢聖尸羅離於三界
无漏无繫如无盡意菩薩尸羅品中
語舎利弗尸羅名不分別是衆生不
說是我不說是壽者命者不說是人
不說是養育者不說是色陰受想行
識陰不說是地種水火風種尸羅名不
分別是眼相不分別是色相不分別
是耳相聲相鼻相香相舌相味相身
相觸相意相法相尸羅名不分別是
身是口是心尸羅名攝心故是一心
相選擇諸法故是慧相尸羅名到空
至无相際不雜三界无作无起無生
忍尸羅名不従先際來不至後際亦
不住中際尸羅名不住心意識不與
念和合尸羅名不依欲界不依色界
不依无色界尸羅名離貪塵除瞋垢
滅無明闇非常非斷不違衆緣生相
尸羅名離我心捨我所心不住身見
尸羅名不貪著名相不與名色和合
尸羅名不爲結使所使不爲諸緾所
覆不住障㝵疑悔中尸羅名貪
[16-0794a]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六苐十五張資不善
根所不住過瞋不善根斷癡不善根
尸羅名无急無熱猗心快樂尸羅名不
斷諸佛種故不破法身不分別法性
故不斷法種无爲相故不斷僧種舎
利弗是名諸菩薩最勝无上尸羅如
是尸羅則不可盡唯除諸佛尸羅皆
有盡也所謂従凣
夫尸羅後至辟支佛是皆有盡相菩薩
則无盡従凣
夫來所有尸羅雖乆受果報終歸於
盡諸阿羅漢辟支佛所有尸羅皆亦
有盡菩薩尸羅無我无我所離一切
所得滅諸戲論是故無盡如无盡意
菩薩尸羅品中說諸凣夫尸羅隨生
處盡故尸羅則盡外道五通退轉時
盡故尸羅則盡人以十善業道盡故
尸羅則盡欲界諸天福德盡故尸羅
則盡色界諸天四禪四无量盡故尸
羅則盡無色界諸天隨定生處盡故
尸羅則盡諸學无學人入涅槃盡故
尸羅則盡諸辟支佛無大悲故尸羅
則盡大德舎利弗但諸菩薩尸羅无
有盡何以故従菩薩尸羅出諸
[16-0794b]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六苐十六張資
尸羅差別因无盡故果亦無盡菩薩
尸羅無盡故如來尸羅亦無盡是故
諸大人尸羅名爲无盡問曰汝解麤
尸羅時說六十五種尸羅聲聞中有
八種尸羅四種従身生四種従口生
如是事者何得不相違答曰不相違
也何以故
雖非尸羅體益故名爲分八種身口業
卽是尸羅體
雖六十五種分非尸羅體而利益身
口八種麤尸羅故名尸羅分凣能有
所利益皆名爲分如象馬扇蓋名爲
王分是故禪定智慧等雖非尸羅體
以利益尸羅故亦名尸羅分
解頭陀品第五
菩薩如是行尸羅法
見十利應著二六種依法又以見十利
盡形應乞食
比丘欲具足行持戒品應著二六種
衣以見十利故何等十一以慙愧故
二障寒熱蚊昴毒虫故三以表示沙
門儀法故四一切天人見法衣恭敬
尊貴如塔寺故五以猒離心著染衣
[16-0794c]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六苐十七資非爲
貪好故六以隨順寂滅非爲熾然煩
惱故七著法衣有惡易見故八羯法
衣更不湏餘物莊嚴故九著法衣隨
順修八聖道故十我當精進行道不
以染汙心於湏臾間著壞色衣以見
是十利故應著二種衣一者居士衣
二者糞掃衣六種者一刧貝二芻摩
三憍絺耶四毳衣五赤麻衣六白麻
衣見有十利盡形乞食者一所用活命
自屬不屬他二衆生施我食者令住
三寶然後當食三若有施我食者當
生悲心我當勤行精進令善住布施
作巳乃食四隨順佛教行故五易滿
易養六行破憍慢法七无見頂善根
八見我乞食餘有修善法者亦當效
我九不與男女大小有諸因緣事十
次第乞食故於衆生中生平等心卽
種助一切種智佛雖
聽請食欲以自利巳亦利他人故則不
受請食自利
者能具諸波羅蜜利他者教化衆生
令住三寶行者如是自利利他見有
十利故常不捨空閑問疾及聽法
[16-0795a]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六第十八張資
教化乃至寺
受阿練若處比丘雖増長種種功德
略說見十利故盡形不應捨何等爲
十一自
意所住无有障㝵四心轉樂習阿練
若住處五住處少欲少事六不惜身
命爲具足功德故七遠離衆閙語故八
雖行功德不求恩報九隨順禪定易
得一心十於空處住易生无障㝵想
問訙病等來至寺者
若有因緣事來在塔寺住於一切事中
不捨空閑想
比丘雖受盡形阿練若法有因緣事
至則入塔寺佛法有通有寒非如外
道阿練若名常樂空閑靜處於一切
法不捨空想以一切法體究竟皆空
故問曰有何因緣故來至塔寺答曰
一供給病人二爲病求醫藥具三爲
病者求看病人四爲病者說法五爲
餘比丘說法六聽法教化七爲供養
恭敬大德者八爲供給聖衆九爲讀
誦深經十教他令讀深經有如是等
諸因來至塔寺
[16-0795b]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六第十九張資精
進行諸覺隨阿練若法比丘巳住於
阿練若處者常應精勤生種種諸善法
大膽心无我滅除諸怖畏
阿練若精進者若比丘斷貪不惜身命
利養故晝夜常勤精進如救頭然身
依隨阿練若覺者所謂出覺不瞋覺
不惱覺等諸善覺復次念佛是正遍
知者衆生中尊佛法是善說弟子衆
隨順正行復次隨順空隨順无相隨
順无願諸覺名隨阿練若覺復次隨
順四勝處隨順六波羅蜜諸覺是名
者說在家出家菩薩行若出家菩薩
受阿練若法應如是思惟我何故住
阿練若處我非但住阿練若處故名
爲沙門而阿練若處多有衆生多惡
不善不護諸根不精進不修習善法
者如麞鹿猿猴衆鳥惡賊旃陀羅等
不名爲比丘我今爲何事故住阿練
若處應成辦其事長者何等爲事一
謂念不散乱二得諸陀羅尼三行慈
心四行悲心五自在住五神通六具
足六波羅蜜七不捨一切智心八修
[16-0795c]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六第二十張資習
方便智九攝取衆生十成就衆生十
一不捨四攝法十二常念六思念十
三爲多聞故不捨精進十四正觀擇
諸法十五應正解脫十六知得果十
七住於正位十八守護佛法十九信
業果報故名正見二十離一切憶想分
別思惟故名正思惟二十一隨衆生
所信樂爲說法故名爲正語二十二
滅諸業故起業名爲正業二十三破
煩惱氣故名爲正命二十四得无上
道故名正精進二十五觀不虛妄法
故名正念二十六得一切智慧故名
正定二十七於空不怖二十八於无
相不畏二十九於無願不沒三十故
以智受身三十一依義不依語三十
二依智不依識三十三依了義經不
依不了義經三十四依法不依人長
者如是等名爲出家菩薩比丘利益
事應生隨順阿練若法者所謂四禪
四无量心天耳天眼他心智宿命智
神通等滅諸怖畏者是人以三因緣
能
除怖畏二以方便力故三以心膽力
故能除怖畏見無我我所者如初
[16-0796a]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六苐二十一張資
地中所說除五種怖畏方便力者此
論中念正思惟業果報故名方便力
應作是念諸大國王在深宮殿象馬
車步四兵侍衞業因緣盡亦受種種
諸衰惱事又業因緣守護者雖行險
道中入大海水在大戰陣亦安隱无
患我先世業因緣若在聚落若在阿
練若處業因緣必受其報如是思惟
巳除滅怖畏復作是念若我爲守護
身故入城邑聚落捨阿練若處者无
有能勝善身業善日業善意業守護
者如佛告波斯匿王若人行身善業
行口善業行意善業是名爲人善自
守護是人若言我善自守護者是爲
實說大王是人雖无四兵衞護亦可
名爲善好守護何以故如是守護名
内守護非外守護是故我以身業善
行口業善行意業善行故名爲善自
守護復作是念是諸鳥獸腹行虡等
在阿練若處身不行善口不行善意
不行善以遠聚落住故而无所畏我
之心智豈不如此鳥獸等耶如是思
惟除諸怖畏又以念佛故在阿練若
[16-0796b]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六苐二十二張資處能
破一切諸怖畏事如經說汝諸比丘
阿練若處若在樹下若在空舎或生
怖畏心沒毛豎者汝當念我是如來
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
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念
時怖畏卽滅大膽名心不怯弱決定
求道如說
住空閑當以心膽力除滅諸怖畏念佛
无畏者若人自起業怖畏不得脫不怖
亦不脫怖則失正利如是知不免而破
餘利者則行小人事比丘所不應若有
怖畏者應畏於生死一切諸怖畏生死
皆爲因是故行道者欲脫於生死亦救
於他人不應生怖畏如佛
離怖畏經中說怖畏法有沙門婆羅門
住阿練若處應如是念以不淨身業故
不淨口業故不淨意業故念不清淨
故自高卑人故懈怠心故妄憶念故
心不定故愚癡故怖畏與此相違身
業清淨等則无怖畏又佛爲郁伽長
者說出家菩薩在阿練若處應作是
念我何故在此卽時自知欲離怖畏故
來至於此怖畏於誑畏衆憒
[16-0796c]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六苐二十三張資閙畏
衆語言畏貪欲瞋恚愚癡畏憍慢恚
恨嫉他利養畏色聲香味觸畏五陰
魔畏諸愚癡障㝵處畏非時語畏不
見言見畏不聞言聞畏不覺而覺畏
不知而知畏諸沙門垢畏共相憎惡
畏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生處畏墮
地獄畜生餓鬼及諸難處略說畏一
切惡不善法故來在此住若人在家
樂在衆閙不修習道住在邪念不能
得離如是怖畏所有過去諸菩薩皆
在阿練若處離諸怖畏得无畏處得
一切智慧所有當來諸菩薩亦在阿
練
在諸菩薩住阿練若處離諸怖畏得
无畏處成一切智慧以是故我怖畏
一切諸惡度諸怖畏故應住阿練若
處復次一切怖畏皆従著我生貪著
我故愛受我故生我想故見我故貴
我故分別我故守護我故若我住阿
練若處不捨貪著我者則爲空在阿
練若處復次長者見有所得者則不
住阿練若處住我我所心者則不住
阿練若處住顚倒者則不住阿
[16-0797a]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六苐二十四張資練
若處長者乃至生涅槃想者尙不住
阿練若處何况起煩惱想者長者譬
如草木在阿練若處无有驚畏菩薩
如是在阿練若處應生草木想石瓦
想水中影想鏡中像想於語言生響
想於心生幻想此中誰驚誰畏菩薩
尒時則正觀身无我无我所無衆生
無壽者命者無養育者无男無女无
知者見者怖畏名爲虛妄分別我則
不應隨虛妄分別菩薩如是應如草
木住阿練若處又知一切法皆亦如
是斷鬪諍名阿練若處无我无我所
無所屬名阿練若處不應樂在家出
家衆閙處住諸佛不聽阿練若處比
丘與在家出家者和合問
曰佛不聽與一切衆人和合耶答曰
不然佛
聽四和合餘者則不聽是故應親近
餘者則遠離
菩薩在阿練若處聽與四衆和合所
謂入聽法衆教化衆生供養於佛不
離一切智
和合餘者不應親近復次菩薩應作
[16-0797b]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六苐二十五張資是
念云何諸佛所聽阿練若住處我當
親近我或非阿練若住處謂是住阿
練若處或有錯謬問曰何等是阿練
若住處菩薩應當和合答曰佛自經
中說阿練若住處名不住一切法不
歸諸塵不取一切法相不貪色聲香
味觸一切法平等故无所依止住名
阿練若處住自心善故不相違住處
名阿練若住捨一切擔猗樂住故名
阿練若住脫一切煩惱无怖畏住故
名阿練若住度諸流住故名阿練若
住住聖種故名阿練若住知足趣得
故名阿練若住易滿易養少欲住故
名阿練若住智慧足住故名阿練若
住正行多聞住故名阿練若住空無
相無願解脫門現前故名阿練若住
斷諸縛得解脫住故名阿練若住順
十二因緣隨順住故名阿練若住畢
竟寂滅所作巳作住故名阿練若住
阿練若住處者隨順戒品佐助定品
利益慧品易得解脫品易得解脫知
見品易行諸助菩提法能攝諸頭陀
功德阿練若住處通達諸諦阿練
[16-0797c]
十住毗婆沙論卷苐十六苐二十六張資
若處見知諸陰阿練若處諸性同爲
法性阿練若處出離十二入阿練若
處不忘失菩提心阿練若處觀空不
畏阿練若處能護佛法阿練若處求
解脫者不失功德阿練若處能得一
切智者則能増益阿練若處菩薩如
是行疾得具六度
何以故若菩薩在阿練若處住不貪
惜身
清淨入細頭陀行法是名尸波羅蜜
不瞋恨心於諸衆生慈心普遍但忍
樂薩婆若乘不左餘乘是名羼提波
羅蜜自立誓願於阿練若處不得正
法忍終不捨此處是名毗梨耶波羅
蜜得禪定故不觀生處修習善根是
名禪波羅蜜如身阿練若亦如是如
身菩提亦如是如實中无差別是名
般若波羅蜜
佛聽有四法住阿練若處
何等四如佛告長者一者多聞二善
知決定義三樂修正憶念四隨順如
所說行如是人應住阿練若處復有
菩薩煩惱深厚是人若在衆閙則發
[16-0798a]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六苐二十七張資煩惱
應在阿練若處住降伏煩惱復次
菩薩得五神通是人欲教化成就天
龍夜叉亁闥婆故應住阿練若處復
有菩薩作是念諸佛所讃聽處是阿
練若處復次住阿練若處助滿一切
善法増長善根然後入聚落爲衆生
說法成就如是功德乃可住阿練若
處復次決定
王經中佛爲阿難說阿練若比丘應住
四四法菩薩
住阿練若處者一遠離在家出家二
欲讀誦深經三引導衆生使得阿練
若處功德四晝夜不離念佛復有四
法一乃至彈指頃於衆生中不生瞋
恨心二不應一時頃使眠睡覆心三
於一念頃不應生衆生想四於一念
頃不應忘捨菩提心復有
應閑坐不應聚衆二常樂經行三常
觀諸法无新故想四不應離深空无
相无願法復有四法一行四禪不行
世間禪行四無量緣衆生生悲心而
不取衆生相二雖行慈心而不緣衆
生雖行喜心而不貪樂雖行捨
[16-0798b]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六苐二十八張資
心而不捨衆生三自見身有四聖種
行而不自高卑下他人四自行多聞
如所聞行是爲四復次
无智无精進而住空閑處卽得於四法
復得餘四法又復得三事如是佛所說
阿練若比丘於諸功德中應勤修習
何以故阿練若功德中此二事能生
諸功德故若比丘愚癡懈怠在阿練
若處住者則得四非法一多眠睡二
多貪利養三以因緣現矯異相四現
不樂阿練若處復有四法一増上慢
未得謂得二於深經心懷憎惡三壞
空无相无願法四於持深經者心生
瞋恨復有三事一若在阿練若處不
精進無智慧或値女人墮在非法若
得僧殘若得重罪若反戒還俗是爲
三復次
廣說空閑法及與乞食法餘十頭陀德
皆亦應廣說
十二頭陀法上來以廣解二事餘十
頭陀功德亦應如是知何以故是二
則爲開十頭陀門餘則易解十頭陀
者一著糞掃衣二一坐三常坐四食
[16-0798c]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六苐二十九張資後不
受非時飮食五但有三衣六毳衣七
隨敷坐八樹下住九
住糞掃衣者八所棄捨受而後者受
者若心生若口言一坐者先受食處更
不復食常坐者夜常不臥食後不飮
漿者食後不受非者飮石蜜等可食
之物但有三衣者唯受三衣更不畜
餘衣毳衣者従毳所成麤毛毳衣褐
氈欽婆羅等隨敷坐者隨所得坐處
不令他起樹下住者樂住樹下不入
覆處空地坐者露地止住住死人間
者隨順厭離心故常止宿死人間法
是名十二頭陀令戒清淨糞掃衣有
十利一不以衣故與在家者和合二
不以衣故現乞衣相三亦不方便說
得衣相四不以衣故四方求索五若
不得衣亦不憂六得亦不喜七賤物
易得无有過患八是順行初受四依
法九入在麤衣數中十不爲人所貪
著一坐食亦有十利一无有求第二
食疲苦二於所受輕少三無有所用
疲苦四食前无疲苦五入在細行食
法六食消後食七少妨患八
[16-0799a]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六第三十張資少疾
病九身體輕便十身快樂常坐亦有
十利一不貪身樂二不貪眠睡樂三
不貪臥具樂四无臥時脅著席苦五
不隨身欲六易得坐禪七易讀誦經
八少睡眠九身輕易起十求坐引具
衣服心薄食後不受非時飮食亦有
十利一不多食二不滿食三不貪美
味四少所求欲五少妨患六少疾病
七易滿八易養九知是十坐禪讀經
身不疲極但三衣亦有十利一於三
衣外無求受疲苦二无有守護疲苦
三所畜物
戒行六行來无累七身體輕便八隨
順阿練若處住九處處所住無所顧
惜十隨順道行受毳衣亦有十利一
在麤衣數二少所求索三隨意可坐
四隨意可臥五浣濯則易六染時亦
易七少有虡壞八難壞九更不受餘
衣十不廢求道隨敷坐亦有十利一
無求好精舎住疲苦二无求好坐臥
具疲苦三不惱上座四不令下坐愁
惱五少欲六少事七趣得而用八少
用則少務九不起諍訟因緣十
[16-0799b]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六第三十一張資不奪
他所用樹下坐亦有十利一无有求
房舎疲苦二无有求坐臥具疲苦三
無有所愛疲苦四无有受用疲苦五
无處名字六無鬪諍事七隨順四依法
八少而易得无過九隨順修道十无
衆閙行死人間住亦有十利一常得
無常想二常得死想三常得不淨想
四常得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五常得
遠離一切所愛人六常得悲心七遠
離戲調八心常猒離九勤行精進十
能除怖畏空地坐者亦有十利一不
求樹下二遠離我所有三无有諍訟
四若餘去无所顧惜五少戲調六能
忍風雨寒熱蚊虻毒虡等七不爲音
聲刺蕀所刺八不令衆生瞋恨九自
亦无有愁恨十無衆閙行處十住
毗婆沙論卷第十六
歲高麗圈大藏都監奉勅彫
造
[16-0799c]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十七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圈三藏鳩摩羅什譯
解頭陀品之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