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e0001 太平經鈔-唐- (ZHWIKI)


8 太平經鈔辛部


請問不食而飽,
年壽久久,
至于遂存,
此乃富國存民之道。
比欲不食,
先以導命之方居前因以留氣。
服氣藥之後,
三日小飢,
七日微飢,
十日之外,
為小成無惑矣,
已死去就生也。
服氣藥之後,
諸食有形之物堅難消者,
以一食為度。
食無形之物,
節少為善。
百日之外可不食,
名不窮之道,
名為助國家養民,
助天地食主。
少者為吉,
多者為凶,
全不食亦凶,
腸胃不通。
通腸之法:
一食為適,
再食為增,
三食為下,
四食為腸張,
五食飢大起,
六食大凶惡,
百疾從此而生,
至大飢年當死。
節食千日之後,
大小腸皆滿,
終無料也。
令人病悉除去,
顏色更好,
無所禁防。
古者得道,
老者皆由不食。
君臣民足以安身心,
理其職,
富者足以存財,
貧者足以度軀。
君子行之,
善樂歲,
凶年不危亡。
夫人曰有三命,
而不自知,
日三食乃生。
朝不食一命絕,
晝不食二命絕,
暮不食三絕。
絕三日不食,
九命絕。
無匿物,
無寶留,
此由飢也。
奸邪大起,
悉從此始。
用吾道,
萬事自理,
吉歲可以興利,
凶年可以存民,
常當忽帶收腸,
使利行步也。


天地之間,
凡事各自有精神,
光明上屬天,
為星,
可以察安危。
天地之性,
自有格法,
六甲五行四時節度,
可以占覆未來之事,
作救衰亂,
防未然之事。
臣見君父之衰,
救之,
使其更興盛,
是大功也;
深知其衰也,
不救之,
或反言而去,
名為倡訞,
罪不除也。
三事,
臣知其君有失,
將覩凶害而救之,
使其更無凶害,
是大功也;
知而不救,
名倡凶,
其罪不除也。
四事,
知君理失其要意,
災害連起,
而救助其理之,
是其宜也;
為曉事之臣,
知而不救,
其罪不除也。
五事,
臣知其君年少,
其賢未能及事而救之,
助其為知,
是其宜也;
知而不助為賢,
反言不及,
名為不忠,
弱其上,
其罪不除也。
六事,
臣知其君老,
有天期而憂之,
為其索殊方大賢之助,
異策內文,
令君更得延年,
是大功也;
知而不能,
反言吉凶者,
其過大也。
七事,
為人下知上有危,
有失理,
或失忘,
而共救之案之,
是為大功;
知而不救,
自解避而去,
為不順忠孝之人,
罪皆及其後。
八事,
父母有疾,
占相之知,
能盡力竭精,
有以救之;
知而不救,
天將大罰。
九事,
父母年老且盡,
為子者知父母老期將至,
為求賢師異方,
令得丁強,
孝子之宜也,
此由食人之食,
以食歸之,
而有大功也。
十事,
知人凶衰,
有大害患將至而救之,
使其更興,
與其奇方異策,
內文善事,
令無復憂苦,
是為大功;
知而不為,
有罪不除也。
夫為人子,
見父母有死難而拋去之,
處樂違苦,
此乃與禽獸同耳。
豈可統三才,
繼天地乎?
是以聖人出也,
施教戒,
勸人為善,
斷絕凶惡,
以救天地之災,
令三光五行,
星辰順敘,
豈徒言哉?
今天上乃具出文書,
以化除諸災害,
以致善,
是故吾自曉勑真人出書也。
今天上教吾大言,
勿有蔽匿也。
今天地大周更始,
災害比當消亡,
無復餘糧類。
故教人拘校古今文集善者,
以為洞極之經,
定善不可復變易也,
雖聖賢之人不能復致其文辭。
夫文辭,
天地陰陽之語也。
故教訓人君賢者而勑戒之,
欲令勤行致太平也。
所以言蔽藏者,
賢君得而藏於心,
用於天下,
育養萬物而致太平也。
而歸功於上帝,
則堅於石室深穴也。
天生善物,
必歸之善處。
如珠玉也。
必帝王寶之。
其麤惡之物,
眾棄之。
況人為善,
而天豈不愛乎?
帝王豈不重之乎?
今天上無極之天,
中無極之天,
下無極之天,
旁行無極之天。
今為法,
況三道集氣共議,
其應天地人之位也。
乃太平至,
天悅喜。
則帝王壽。
其道神靈祐天地,
善氣莫不響應,
道德日至,
邪偽退,
訞臣奸冗滅。
凡臣悉除,
萬善自來,
五行和,
四氣時良。
其為政法,
起於本。
本者,
天地之間人象神。
神象人,
而各自有隅,
聚亭部鄉縣善惡,
所好所疾苦,
各有其本。
事皆近察,
察自相短,
短長得失,
明於日月。
故大教其集議,
賢不肖共平其事。
故天下州縣鄉里置封,
仰萬民各隨材作書,
直言疾苦利害可否,
致書投於封中。
長吏更撰上天子,
令知民好惡賢不肖利害,
可集議而理之,
即太平之氣至矣,
而福國君萬民,
萬二千物各得所矣。


天道有緩有急,
人事亦然,
有緩有急。
天道急,
即風雨雷電不移時而至;
人道有急,
亦趨走不移時而至。
急者即以時應天法則上之,
刺一通付還本事,
而有賞罰,
緩者須八月為一日上也,
天上法如此。
夫陰陽為法如此,
人道亦如此矣。
凡人腹中,
各有天子,
五氣各有王者。
天有五氣,
地有五位。
其一氣主行,
為王者主執正。
凡事居人腹中,
自名為心。
心則五臟之王,
神之本根,
一身之至也。
主執為善,
心不樂為妄內邪惡也。
凡人能執善,
清靜自居,
外不妄求端正,
內自與腹中王者相見,
謂明能還覩其心也。
心則王也,
相見必為延命,
舉事理矣;
不得見王者,
皆邪也;
不復與王者相通,
舉事皆失矣。
而復早終。
今太陽德盛,
欲使天上天下,
上無竟,
下無極,
旁行八洞外內。
真神真精光悉出助帝王治,
而致上皇洞平之氣,
未常見之。
善人命長,
萬物無復夭死自冤者,
而邪神悉消亡,
天下無復強枉病者,
豈可聞乎?
善哉子之問也。
天使悉斷邪偽凶惡,
而出真事。
凡圖畫各有精神,
真事有真神,
邪事有邪神,
善事有善精神,
惡事有惡精神。
夫蓄積邪之家,
後必有邪害也;
蓄積真文真道之家,
後必有度世者也。
故真偽各精所致也。
故天有吉有凶,
吉則吉精神,
凶則凶精神。
地亦有吉凶,
吉則吉精神,
凶則凶精神。
夫三皇五帝各有親屬兄弟,
三王五霸各自有親屬兄弟。
小小分別,
各從其類,
世興則高,
世衰則下。
比若晝夜,
相隨而起,
從陰陽開闢,
到今不止。
貧為小人,
富為君子,
更共相為使轉相理。
是天地親屬也,
萬物不興,
其中幾類似之,
而實非也。
天有六甲四時五行剛柔牝牡孟仲季,
共為親屬兄弟而敬事之,
不失其意,
以化天下,
使為善主,
仁義禮智文武更相為親屬兄弟。
夫道與道為親屬兄弟者,
凡道乃大合為一,
更相證明轉相生。
今日身已得道,
凡道人皆來,
親人合心為一家,
皆懷善意。
凡大小不復相害傷,
災害悉去無禍殃。
帝王行之,
天下興昌。
垂拱無為,
度世命長。
吏民行之,
其理日明。
凡道皆出,
莫不生光。
道與道為親屬傳相行。
故與道召道,
以道求道,
即以道為親屬兄弟。
尚化如此,
則天下皆好生惡殺,
安得有無道者哉?
德與德為親屬兄弟者,
今日身執大德,
以德為意。
凡有德之人推謙相事,
天下德人畢出矣。
以是為法,
安坐無事,
帝王行之,
其國富,
吏民行之,
無所不理。
以德召德,
德自來矣。
仁與仁為親屬兄弟者,
今日身為仁。
凡仁者自來相求,
以仁召仁,
仁人盡來矣。
帝王行之,
天下悉仁矣;
吏民行之,
莫不相親。
所謂仁與仁合為一家,
是為親屬兄弟矣。
義與義為親屬兄弟者,
以義求義,
今日身已成義。
凡義之人,
悉來歸之,
以義合也。
帝王行之,
苦樂相半;
吏民行之,
生傷半。
以義求義,
是為親屬兄弟矣。
禮與禮為親屬兄弟者,
以禮求禮,
今日身已成禮矣。
凡禮之人悉來,
行者守節,
生者不安,
腹中內空虛,
外使若環,
趨走跪起,
無聞命矣。
日短,
衣物盡單。
帝王行之,
愁苦且煩;
吏民行之,
職事紛紛。
丁者力乏,
老弱傷筋。
禮禮相親,
是為親屬兄弟矣。
文與文為親屬兄弟者,
今日已成文矣。
以文求文,
文人悉來至若浮雲,
中外積之聚若山。
至誠若少,
大偽出焉。
帝王行之,
以理其事,
或得或失。
吏民行之,
更相期,
妄以相拱,
害變疾病萬種,
人日短命。
以文相期,
以文相恐,
轉相取轉相生,
此乃文之親屬也。
武與武為親屬兄弟,
今日已成武矣。
以武召武,
凡武人悉來聚。
其氣陽陽,
其兵煌煌,
其力皆倍,
其目皆張,
其欲怒不得止。
武鬼居其角,
取勝而已,
不復惜其命。
君子行之,
其治日凶;
則吏民行之,
滅殺人世。
無有善意,
理有聚害,
此即以武生武,
則武之親屬也。
辯與辯相為親屬兄弟者,
今日已成大辯矣。
凡有辯之人悉來歸之。
辯辯相與,
無有終窮。
一言為百言,
百言為千言,
千言為萬言,
供往供來,
口舌云亂,
無有真實。
人君行之,
其政萬端;
吏民無可置其命。
以辯求辯,
是為親屬兄弟也。
法律與法律為親屬兄弟者,
今日已成法律矣。
以法律求法律,
凡天下法律之人皆聚。
事無大小皆有治,
凡人無有無罪之人也。
自生至老,
一人之身有幾何罪過?
無有無罪者。
以此相生人,
君子之十九強死。
以此為理天下,
大亂不可止也。
以此論親屬兄弟相求,
各從其類。
理亂之本,
太平之基,
審此九事,
可知也。
天上諸神言,
好行道者,
天地道氣出助之;
好行德者,
德氣助之;
行仁者,
天與仁氣助之;
行義者,
天與義氣助之;
行禮者,
天與禮氣助之;
行文者,
天與文氣助之;
行辯者,
亦辯氣助之;
行法律者,
亦法律氣助之。
天地各以類行神靈也。
天將助之,
神靈趨之,
深思其要意,
則太平氣立可致矣。


請問上善易為也,
上惡易為耶?
夫陽極為善,
陰極為惡;
陽極生仙,
陰極殺物;
此為陰陽之極也。
夫凡民生不能盡力養父母,
求奇方道術,
以資父母,
使懷悒悒而至死,
復相教善衣食歌舞以樂之,
是為大逆之民,
天豈福之乎?
天上效凡書文對,
今天上為法,
令天上人不得相期為猾,
自有大術也。
地上亦然。
今真人豈知之耶?
自古到今,
多有是佞臣猾子,
弄文辭,
共欺其上,
愁其君父,
而得官位;
無功於天地而食祿,
天甚疾之,
地甚惡之,
天上名之亂紀。
今天上平氣至欲斷之,
恐此子復亂理。
今人積愚,
多可欺而得仕,
今天災不可欺而去也,
不可詐偽而除也。
真與偽與天相應,
不悉以示下古之人,
試使用之,
災害悉除,
即是吾之真文也,
與天上法相應,
可無疑也。
不言而反曰彰明矣。
用之而無成功,
吾道即偽矣,
亦不言而明矣。
天上為法,
不效巧言,
乃效成功成事。
比若向日月而坐,
俱有光明。
何以知其熱與清乎?
去人積遠。
以何效之?
主以成功也,
向日而坐熅也,
足以知熱;
向月而坐,
足以知清。
吾之真文,
亦若是矣。


天上為法,
目視則理陽,
瞑則理陰;
視則理有形,
瞑則理無形;
視則理人身,
瞑則理精神。
以是為效,
故能使陰陽悉理,
則無有失職者也。
地上亦然,
為洞極皇平也。
今天之出書,
神之出策符神聖之文,
聖人造文造經,
上賢之辭,
此皆言也。
故天地神聖上士為人盡力,
以言積年,
可立天地,
除災害。
帝王案用之,
乃致遨遊而無事,
上得仙度增年,
得天意,
子孫續嗣,
無有絕也。
世衰乃更為大興,
天下仰命,
莫不得其天地六方八遠絕洞,
陰陽俱悅,
天病風雨為時,
雷電不作,
日月更明,
三光不失度,
四時五行順行,
各得其所。
此神聖善言所致也,
其功莫不大哉。


天上各異,
自有自然元氣陰陽,
與吾文相似,
各從其俗,
記吾書辭而行之,
即太平矣。
天上無極之三光各異,
自有自然元氣陰陽,
與吾文相似,
各從其俗,
記吾書辭而行之,
即太平矣。
天上中居各異,
自有自然元氣陰陽,
與吾文相似,
各從其俗,
記吾書辭而行之,
即太平矣。
天上三光各異,
其有自然元氣陰陽,
與吾文相似,
各從其俗,
記吾書辭而行之,
即太平矣。
天上雲氣各異,
自有自然元氣陰陽,
與吾文相似,
各從其俗,
記吾書辭而行之,
即太平矣。
天上音響雷電各異,
自有自然元氣陰陽,
與吾文相似,
各從其俗,
記吾書辭而行之,
即太平矣。
天下風雨各異,
自有自然元氣陰陽,
與吾文相似,
各從其俗,
記吾書辭而行之,
即太平矣。
天下居中,
風雲氣各異,
自有自然元氣陰陽,
與吾文相似,
各從其俗,
記吾書辭而行之,
即太平矣。
地上之人各異,
自有自然元氣陰陽,
與吾文相似,
各從其俗,
記吾書辭而行之,
即太平矣。
地上蚑行各異,
自有自然元氣陰陽,
與吾文相似,
各從其俗,
記吾書辭而行之,
即太平矣。
地上草木各異,
自有自然元氣陰陽,
與吾文相似,
各從其俗,
記吾書辭而行之,
即太平矣。
地上山阜各異,
自有自然元氣陰陽,
與吾文相似,
各從其俗,
記吾書辭而行之,
即太平矣。
地上川谷水澤各異,
自有自然元氣陰陽,
與吾文相似,
各從其俗,
記吾書辭而行之,
即太平矣。
地下各異,
自有自然元氣陰陽,
與吾文相似,
各從其俗,
記吾書辭而行之,
即太平矣。
地下無極陰陽各異,
自有自然元氣陰陽,
與吾文相似,
各從其俗,
記吾書辭而行之,
即太平矣。
五行各異,
自有自然之氣陰陽,
與吾文相似,
各從其俗,
記吾書辭而行之,
即太平矣。
四時各異,
自有自然元氣陰陽,
與吾文相似,
各從其俗,
記吾書辭而行之,
即太平矣。
六甲十干各異,
自有自然元氣陰陽,
與吾文相似,
各從其俗,
記吾書辭而行之,
即太平矣。
六甲十二子各異,
自有自然元氣陰陽,
與吾文相似,
各從其俗,
記吾書辭而行之,
即太平矣。
八方各異,
自有自然元氣陰陽,
與吾文相似,
各從其俗,
記吾書辭而行之,
即太平矣。
神靈各異,
自有自然元氣陰陽,
與吾文相似,
各從其俗,
記吾善惡書辭而行之,
即太平矣。
如不從其本類教之,
即大亂矣。
志之哉!
天教吾具出此文,
以解除天地陰陽帝王人民萬物之病也。
凡人民萬物所患苦,
悉當消去之。
故教子用法無極以示之,
乃拘校前後聖賢神文,
與凡人俗辭,
合而大考之,
後天地之病,
都得消除。
已消除,
帝王延年,
垂拱無憂也。


天,
太陽也。
地,太陰也。
人居中央,
萬物亦然。
天者常下施,
其氣下流也。
地者常上求,
其氣上合也。
兩氣交於中央。
人者,
居其中為正也。
兩氣者常交用事,
合於中央,
乃共生萬物。
萬物悉受此二氣以成形,
合為情性;
無此二氣,
不能生成也。
故萬物命繫此二氣,
二氣交相於形中。
故為善,
天地知之;
為惡,
天地亦知之。
故古者上善德之人,
乃內獨知天意,
故常方為善也。


天讖曰:
復樂者樂,
復善者善,
復惡者惡,
復喜者喜,
復順者順,
復真者真,
復道者道,
復悅者悅。
凡所復,
天地群神亦復之以影響哉!
復文者文復,
復偽者偽復,
復辯者辯復,
復佞者佞復,
復武者武復,
復逆者逆復,
復凶者凶復,
復邪者邪復。
凡所復,
悉天地群神復之。
凡吉凶安危之法,
在所復已。
凡人家力強者,
多畜私財,
後反多貧凶,
何也?
神人言,
此乃或多智反欺不足者,
或力強反欺弱者,
或後生反欺老者,
皆為逆。
故天不久祐之。
何也?
然智者當苞養愚者,
反欺之,
一逆也。
力強當養力弱者,
反欺之,
二逆也。
後生者當養老者,
反欺之,
三逆也。
與天心不同,
故後必凶也。
夫財者,
天地之間盈餘物也。
比若水,
常流行而相從,
常謙謙居其下。
得多財者,
謙者多得也。
故期者,
天不祐之矣。


從天地陰陽中和三法失道已來,
天上多餘算,
蓄積不施行,
何也?
願聞其意。
然天之受命,
上者百三十,
謂之陽曆閏餘也。
其次百二十,
謂歲數除紀也。
其次百歲,
謂之和曆物紀也。
人悉當象是為年。
今失三法已來,
多不竟其年者。
餘算一歲一算,
格在天上,
人行失天道,
無能取者。
今象吾文,
為善行者,
天上悉且下此算以增之,
或得度世,
或延年矣。
天地◇◇已來,
帝王專以憂天下不平,
失職為憂患也。
微此,
無可憂者也。
天下善人,
忠臣孝子,
悉共憂此。
但行吾文,
此憂除矣。


天上言,
陽氣大興盛,
鬼物不得妄行為害,
何也?
夫陽盛者陰必衰,
故物不得妄行為害也,
誰禁之乎?
陽精禁之。
陽精何以禁之哉?
夫陽精為神,
屬天,
屬赤,
主心。
心神,
乃天之神也。
精者,
地之精也。
鬼者,
人之鬼也。
地,母也。
鬼,子也。
子母法同行,
并處陰道。
太平氣至,
陽氣大興,
天道嚴,
神道明。
明則天且使人俱興用之,
神道用,
則以降消鬼物之道也。
神道興,
與君子同行。
鬼物道者,
與小人同行。
故君子理以公正,
神亦理公正。
小人理邪偽,
鬼物亦理邪偽,
明於同氣類也。
今陽道興火,
兵刃當消滅,
火厭之。
故兵積陰氣盛,
火積陽氣盛,
陽盛消兵,
自然感召也。
人生必因天氣,
上善者付天,
中善付於人,
下善付田畝。
故上士學而度世,
中士當理民,
下士當理田野。
上士當來雲氣,
中士乘車,
下士當步行。
此三人各殊職,
不相妨害。
上士度世上天,
為中和調風雨;
中士屬縣官,
當理人;
下士當理財產。
各有所職,
不相妨矣。


天上諸學道之為法也,
人精求道也已。
小合於小道,
見諸神為小得道,
門戶未合於中道,
乃得至於大道。
至於大道,
乃能致於真神也。
小合小道者致小神,
合於中道者致中神,
合於大道者致大神。
大神至乃得度世長存。
而至此,
皆有大邪神鬼,
不欲人度世,
善惑人致怠,
退而自言變怪,
真偽相雜。
當此乃能分別邪正,
則度世矣。


天上名上士,
從生到終,
無一惡意,
乃為凡人所愛,
五方人民縣官共賜之遺之。
中士乃為鄰里所愛,
鄰里共賜之遺之。
下士無有善心意,
無可得賜遺,
但竊取其家私賜遺。
此天下人粃所為。
何謂粃哉?
上士純善,
心意無惡,
是上陽也。
中士心意半善,
是其中陽也。
下士心意純無善,
是下陽也,
故名粃。
粃不成實,
內空無米,
為無實信也。
無信實之人為之粃人。
上士得縣官四方賜與其家者,
言不忘本祖也。
中士得四鄰賜與其家,
言不忘父母也。
下士反竊取其家財以付傍鄰里者,
當象其粃,
內空外實,
反背其本也。
皆有害天上,
言背反其家,
家中不和,
悉由此人。
夫臣外交,
其國必空;
家人外交,
其家必空;
天之咎皆從此起。
夫安危起於人腹中,
神靈見於遠方,
上下旁行,
洞達億萬里,
可不慎乎?


太平道,
其文約,
其國富,
天之命,
身之寶。
近出胸心,
周流天下。
此文行之,
國可安,
家可富。


天地格法,
善者當理惡,
正者當理邪,
清者當理濁。
不可以惡理善,
邪理正,
濁理清。
此反逆之,
令盜賊不止,
奸邪日生,
乃至大亂,
各從此起。
帝王將任臣,
必詳其選舉,
當以天心。
列宿合,
乃敢任之。
日者,
君德也。
月者,
臣德也。
若列宿不合,
必不能致太平,
奸邪生矣。


說天地上下中央八遠郵亭所衣食止舍何等也?
作道德而懷疑者,
取決於此讖。
今天上有官舍郵亭以候舍等,
地上有官舍郵亭以候舍等,
八表中央皆有之。
天上官舍,
舍神仙人。
地上官舍,
舍聖賢人。
地下官舍,
舍太陰善神善鬼。
八表遠近名山大川官舍,
以舍天地間精神人仙未能上天者。
雲中風中以舍北極崑崙。
官舍郵亭以候聖賢善神有功者。
道為首,
德為腹,
仁為足而行之。
天設官舍郵亭,
得而居之。
欲得天力者行道,
欲得地力者行德,
欲得人力者行人。
此三者,
無窮之路;
失此三者,
亂之本也;
不循此三者,
名逆天。
故聖人苞道德行仁,
過此而言,
屬萬物之行矣。


請問四時之神氣以助理致善除惡,
何者致大神?
何者致中神?
何者致小神?
日思月建帝氣者致大神,
思相氣者致中神,
思殺氣者致小神,
思月建後老氣者致老物,
思月建後病衰氣者致邪鬼,
思月建後死氣者致純鬼,
思月建後破氣者致破殺凶惡咎害也。
生氣者屬天屬陽屬前。
天道以神氣生,
故斗前六神皆生;
後六神屬地屬陰。
天道以死氣為鬼,
為物凶咎。
子欲使後世常謹常信,
自親自愛,
神明精氣,
不得去離其身,
則不知老不知死矣。
夫神明精氣者,
隨意念而行,
不離身形。
神明常在,
則不病不老,
行不遇邪惡。
若神明亡,
病者立死,
行逢凶惡,
是大效也。
人欲不病,
宜精自守也。
凡事不過自然,
自然中無精神。
凡事皆不成神,
不過大道與天地之性,
中無大精神,
尚皆不成,
不能自全。
故天地之道,
據精神自然而行。
故凡事大小,
皆有精神,
巨者有巨精神,
小者有小精神,
各自保養精神,
故能長存。
精神減則老,
精神亡則死,
此自然之分也。
安可強爭乎?
凡事安危,
一在精神。
故形體為家也,
以氣為輿馬,
精神為長吏,
興衰往來,
主理也。
若有形體而無精神,
若有田宅城郭而無長吏也。
夫長吏者,
乃民之司命也,
忠臣孝子大順之人所宜行也。
夫人之身,
而不忠於上,
不孝其親,
是負其身,
戮其刑,
亡其本也。
常思善,
精神集來隨人也;
思惡,
精神亦來集人也。
乃入人腹中,
隨趨人所思,
使悁悒不能忘之矣。


請問胞中之子,
不食而取氣。
在腹中,
自然之氣。
已生,
呼吸陰陽之氣。
守道力學,
反自然之氣。
反自然之氣,
心若嬰兒,
即生矣。
隨呼吸陰陽之氣,
即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