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5c0098 道德真經注疏--顧歡 (ZTDZ)


[006-130331b]
道德眞經注䟽卷之六      信六
   吴 郡 徵 士 顧 歡 述
知者不言
 注知者貴行不貴言○䟽知道之士達於
 妙理知理無言說所以不言故莊子云道
 無問問無應無爲謂是也○節解曰謂一
 不可說也
言者不知
 注駟不及舌多言多患○䟽封執名言執
 言求理理超言象所以不知故莊子云有


 問道而應之者不知道也知與黄帝是也
 節解曰謂說者不知一也
塞其兊閉其門
 注塞閉之者欲絶其源○御曰了悟者於
 法無愛染於言無執滯故云塞其兊既無
 愛染則嗜欲之門閉矣○䟽塞者息言論
 閉者制六情也○節解曰謂閉塞九竅固
 精守氣也
挫其鋭
 注人情欲有所鋭爲者當念道無爲以挫
[006-130331c]
 止之○䟽止貪競也
解其紛
 注紛結恨不休者當念道淡泊以解釋之
 䟽釋恚怒也
和其光
 注雖有獨見之明當和之使闇昩不使耀
 亂人也○䟽接愚俗也
同其塵
 注不當自别殊也○䟽混世事也上來數
 句前已具釋今略帖文不復詳辯所以重


 言者明此數句於學門切當故重出之也
是謂玄同
 注玄天也人能行此上事是謂與天同道
 也○䟽前既斷伏身心次則和光晦迹所
 以行圓德滿故與玄理符同○裴曰光智
 也塵愚也衆生飾智以耀人縱愚以染患
 聖人和光不耀同其塵也
故不可得而親
 注不以榮譽爲樂獨立爲哀○御曰玄同
 無私故不可得而親也
[006-130332a]
故不可得而疏
 注志靜無欲與人無怨○御曰汎然和衆
 不可得而疏○䟽道契重玄境智雙絶既
 兩忘於物我亦一觀乎親疏
不可得而利
 注身不欲富貴口不欲五味○御曰無欲
 故不可得而利
亦不可得而害
 注不與貪爭利不與勇爭氣○御曰無欲
 可爭故不可得而害○䟽夫利害者與乎


 存亡死生無變於己况利害之間乎故莊
 子云不就利不違害
不可得而貴
 注不爲亂世主不處闇君位○御曰體道
 自然而然故不可得而貴
亦不可得而賤
 注不以乘權而驕不以失志故屈○御曰
 洗然無瑕滓故不可得而賤○䟽夫富貴
 者興乎榮辱也故毁譽不動寵辱莫驚故
 不可以貴以貴賤語其心也
[006-130332b]
故爲天下貴
 注其德如此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屈與
 世沉浮容身避害故爲天下貴也○御曰
 體了無滯言忘理暢鋭紛盡解光塵亦同
 既難親疏不可貴賤故爲天下貴○䟽既
 遣蕩乎親疏又虚忘於利害毁譽不關其
 慮貴賤莫届乎懷故蒼生荷戴而不辭群
 品樂推而不厭是以天下人間尊而貴之
以正理國
 注以至也天使正身之使至有國也○䟽


 以用也政謂名教法律也治輯理也夫聖
 人馭世接物隨機運權道以行兵用實智
 以理國此則偃武修文之時也
以奇用兵
 注奇詐也天使詐僞之人令其用兵也○
 䟽奇竊詐也尅定禍亂應須用兵兵不厭
 詐必資奇譎此則偃文修武之世也○節
 解曰謂治身者正於心不以口兵自傷也
 國身也
以無事取天下
[006-130332c]
 注以無事無爲之人使取天下爲之主○
 御曰在宥天下貴乎無爲若以政教理國
 奇詐用兵斯皆不合於道唯無事無爲可
 以取天下○䟽文武之道應物隨時譬彼
 蘧廬方兹芻狗執而不遣更增其弊未若
 無爲無事凝神姑射之中不武不文垂拱
 廟堂之上以斯化物物無疵癘用此治民
 民歌擊壤攝取之妙其在兹乎
吾何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
 注此今也老子言我何以知天意然哉以


 今曰所見知之○御曰以此下文知之也
 䟽教主假設我何以知攝化天下必須無
 事乎用此下文則知之也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注天下謂人主也忌諱謂防禁也令煩則
 姦生禁多則下詐共相欺紿故貧也○節
 解曰謂有爲也○䟽刑法嚴舉罹罪者衆
 民不安業所以彌貧治身者不能率性任
 眞而篤於禁忌内無道德故貧也一句解
 以政
[006-130333a]
民多利器國家滋昬
 注利器者權也民多權則視者眩於目聽
 者惑於耳上下不親故國家昏亂矣○御
 曰利器謂權謀人主以權謀爲多不能返
 實下則應之以譎詐故令國家滋益昏亂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注人謂人君百里諸侯也多知伎巧刻畫
 宫宇雕琢章服奇物滋起下則化上飾金
 鏤玉文綉綵色日以滋起○䟽知巧謂機
 心也奇物謂戰具也言在上好武下必順


 之故各起異端競獻知巧野戰攻城機械
 非一多呈奇物以取洪勛治身者多知巧
 許貪取前境分别之心日益其弊此一句
 重釋用兵也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注法奸也珍奸之物滋生彰著則農事廢
 饑寒并至故盜賊多有也○御曰無爲既
 失法令益明竊法爲奸盡成盜賊豈非多
 有乎○榮曰珍奸之物爲法物也多貴金
 玉盜賊斯起也亦言法所以息盜盜更多
[006-130333b]
 禮所以整亂作○陳曰亦自然之理也多
 忌諱則失取舍之和也多利器則權在下
 也多伎巧則蕩心之所生也滋法令則弊
 倖之興不可革也
故聖人云我無爲而民自化
 注故聖人云謂下事也我無爲而民自化
 聖人言我修道承天無所改作而民自化
 成也○節解曰謂守自然則元氣流行也
 䟽主上虚淡無爲下民自化改惡從善言
 老君自是聖人托撝謙之聖化故莊子云


 寓言十九也
我無事而民自富
 注我無徭役徵召之事民安其業故皆自
 富也○節解曰謂人無事則形氣精神血
 脉充溢也○䟽心既無爲迹又無事四民
 居業六合同歡輕徭薄賦不富如何
我好靜而民自正
 注聖人言我好靜不言不教民皆自忠正
 也○節解曰謂人虚心不邪念則氣存形
 中也○䟽在上好靜不擾於民民禀淳風
[006-130333c]
 自歸正道
我無欲而民自樸
 注我常無欲去華文微服飾民隨我以爲
 質樸○節解曰謂人無情欲守一堅固則
 精氣淳厚不衰耗也○䟽君上寡欲少私
 清廉潔素則百姓知足守分歸於淳樸也
 自聖人已下數句并釋無事取天下之義
 也
其政悶悶
 注其政教寬大悶悶昩昩似若不明


其民醇醇
 注政教寬大故民醇醇富厚相親睦也○
 䟽悶悶寬裕也淳質樸也言君上無爲布
 政寬裕下民從化皆多淳樸也
其政察察
 注其政教急疾言决於口聽决於耳也
其民缺缺
 注政教急疾民不聊生故缺缺日以疏薄
 䟽察察嚴速也缺缺零落也上好有爲爲
 政迫遽民遭其暴故多零落也夫治身亦
[006-130334a]
 宜虚忘寬簡不得執心急速也
禍兮福之所倚
 注倚因也夫禍因福而生也人遭禍而能
 悔過責己修善行道則福來禍去
福兮禍之所伏
 注福伏匿於禍中人得福而爲驕恣則福
 去禍來○䟽倚因也匿伏也言悶悶則致
 福察察則招禍此之三事近由一心福則
 在於禍中禍則伏在福内其則不遠也
孰知其極


 注禍福更相生誰知其窮極時也
其無正
 注無不也謂人君不正其身無國也○
 䟽孰誰也福禍之徵起乎善惡業既不定
 報亦隨之所以輪轉三塗迴還六道千變
 萬化誰知其極乎上士達人志我濟物體
 兹正道悟彼重玄不爲禍福之因故無禍
 福之報故莊子云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
 福無有惡有人灾今所以輪轉無極者爲
 其不懷正道故也
[006-130334b]
正復爲奇
 注奇詐也人君不正下雖正復化上爲詐
 也○䟽奇虚詐也假使有心學於正道者
 則執正爲正未能忘遣不與實相應故爲
 虚詐也
善復爲祅
 注善人皆復化止爲祅祥也○䟽縱爲善
 者猶執名言既乖正理適爲妖孽故莊子
 云爲聲爲名爲妖孽也○顧曰設欲爲善
 乃爲妖孽名聲之善也 節解曰爲人得


 道之福不能守一輒有驕盈邪意復生也
民之迷其日固乆
 御曰言人君迷惑失正已來其日固乆矣
 節解曰謂世之人不能守其一惑於邪僞
 失福得禍從來乆逺非獨今日也○䟽言
 凡鄙之人所以爲妖爲奇者以其愚痴迷
 惑其日固乆故抑乃無始豈曰今生故西
 升經云如是迷來乆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注聖人行方正者欲以率下不以割截人
[006-130334c]
 也○節解曰方謂一之正道也守之當堅
 行之當乆無復以邪自傷割也○䟽聖人
 體道方正軌則蒼生隨機引誘因循任物
 終不宰割使從己也此則舉聖戒凡令其
 修學
廉而不害
 注聖人行廉清欲以化民不以傷害民也
 今則不然正己以害人也○䟽妙體物境
 空幻無可貪取非關卓爾清廉避世之穢
 害也斯則净穢雙遣貪廉兩忘不廉而廉


 不穢而穢故莊子云大廉不慊又云廉清
 不信○節解曰廉謂氣之清也不可以穢
 濁妨道行也
直而不肆
 注肆申也聖人雖曲己從人不自申也○
 䟽肆申也素質雅正體無邪諂而曲從於
 物不由己直故前章云大直若屈也○節
 解曰謂一之功平隨心委曲不可以繩墨
 爲正
光而不耀
[006-130335a]
 注聖人雖有獨見之明常如暗昩不以耀
 亂人也○御曰聖人善化不割彼而爲方
 不穢彼而爲廉不申彼而爲直不耀彼而
 爲光但修之於身而天下自化肆申也○
 節解曰光謂神明流通内潤形中不須火
 燭爲耀也○䟽智慧光明無幽不照而韜
 光晦迹不炫耀於物忘其照也故莊子云
 滑疑之耀聖人圖而域之
治人
 注謂人君欲治理人民也


事天
 注事用也當用天道順四時也
莫如嗇
 注嗇愛惜也治國當愛民財不爲奢泰治
 身當愛精氣不放逸也○䟽天自然也式
 法也莫若猶無過也言上合天道下化黎
 元者無過用無爲至法也
夫唯嗇是以早服
 注早先也服得也夫儉愛民財則人安愛
 惜精氣則能先得天道也
[006-130335b]
 御曰何以聚人曰財故能儉愛四方之人
 襁負而至早服事其君矣服事也○䟽嘆
 此無爲之法獨能自利利他用之治身則
 制伏魔試用之治國則逺荒歸伏
早服謂之重積德
 注先得天道是謂重積德於己也○䟽重
 深重也積累積也言欲内制魔試外伏遐
 藩必須積行累功其德深重方可逺伏也
 御曰聖人積德四海歸仁則無有不能制
 伏者矣克能也○節解曰謂奸邪伏匿者


 皆由重一而積氣也
重積德則無不克
 注克勝也積德於己則無不勝也○䟽克
 勝也亦得也言累功行其德深重自利利
 他無所喪失内外制伏無不獲勝也○節
 解曰謂重一氣積邪除病愈故無不克勝
 也
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注無不克勝則莫知己德之窮極也○䟽
 能知相應理無不契道深功遠莫能知其
[006-130335c]
 窮極者也○節解曰謂一行身中除邪愈
 病莫知盡極則其命長存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注莫知已德有極則可以有社稷爲民致
 福○䟽既理無不契則深遠無極故以有
 國莅民爲王侯化主也
有國之母可以長乆
 注國身同也母道也人能保身中之道使
 精氣不勞五神不苦則可以長乆○䟽既
 爲帝王國主慈育蒼生視物如子故云之


 母德行雖高功成不處無爲虚淡故可長
 乆矣
是謂深根固蒂
 注人能以炁爲根以精爲蒂如樹木根不
 深則拔蒂不堅則落言當深藏其氣固守
 其精無使泄漏也
長生乆視之道
 注深根堅蒂者乃長生乆視之道也○䟽
 根本也蒂迹也根能生蒂以譬本能生迹
 迹而本曰深根本而迹曰固蒂夫根不深
[006-130336a]
 則傾危蒂不固則零落只爲根深所以長
 生蒂固所以乆視此明有國聖人本迹俱
 妙故結云長生乆視之道視照也
治大國若烹小觧
 注鮮魚也烹小魚者不去腸不削鱗不敢
 撓恐其糜也治國煩則下亂治身煩則精
 散○䟽烹煮也鮮魚也言煮小魚撓之則
 糜爛任置即自全喻理國無爲即大平躁
 動則荒亂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注以道德居位治天下則鬼神不敢見其
 精神以犯人也○䟽莅臨也言用正道以
 臨天下者使邪魅之鬼不敢爲妖孽之患
 也○顧曰神者靈效之謂也以道居位臨
 理天下則太平太平之代鬼魅不敢神以
 道修身則眞照得一得一之士尸魄不靈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注其鬼非無精神也邪不入正不能傷自
 然之人也○御曰上言其鬼不神非謂鬼
 歇滅而無神也但其不敢見怪以傷人矣
[006-130336b]
 䟽神靈驗也非此鬼不靈驗也但以福祐
 於人不損傷於物治身者鬼以諂魅爲義
 即是擾動邪淫之心也言以正道理身諂
 魅之心不能傷於正行縱使心動即其眞
 照故不能傷行也○節解曰非謂鬼無神
 也道在人身故神不傷人也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注非其鬼神不能傷害人以聖人在位不
 傷害人故鬼不敢干也○御曰鬼見神怪
 傷人者由聖人有爲失道故也今鬼所以


 不見怪傷人者蓋以聖人行無爲清淨故
 爾○疏諸本作亦字張系及陸先生本作
 之字然之亦二字相似故作亦字今用之
 爲是言非此鬼不傷物但爲聖人以道莅
 位能制伏邪惡故鬼不傷害於人力在聖
 理故云亦不傷人也治身者言非但動心
 不能傷行以爲聖智制伏故雖動而不能
 傷寂也○節解曰謂人行治道與神明相
 合内無陰過故鬼不能傷也外無陽罪故
 聖人不能刑也人之行一天神在外衛身
[006-130336c]
 在里護形元氣混沌皆共治身己之所行
 上法於天頭戴日月光明星辰列宿皆在
 身中精神呼吸食玉英也
夫兩不相傷
 注鬼與聖人兩俱不相傷也
故德交歸
 注夫不相傷者則人得治於陽鬼得治於
 陰人得全其性命鬼得保其精神故德交
 歸焉○䟽兩謂鬼處於陰人處於陽幽顯
 得所不相傷害而守其分兩無讎閲遂乃


 人施德於鬼鬼恩惠於人恩德往來故交
 相親附也理身者攝動歸寂以成己行既
 即動即寂何所攝耶今明不攝而攝不應
 而應非應之而應者也
大國者下流
 注治大國當如江海居下流不逆於細微
 也
天下之交
 注大國者天下士民之所交會也○節解
 曰泥丸爲大國口爲小國口承上下灌丹
[006-130337a]
 田丹田則地郊也○䟽大國則萬乘之邦
 郊郭外也之往也言大國虚容譬於江海
 江海處衆流之下故百川競注大國用道
 謙柔故萬邦歸往朝宗慕義滿於郊郭也
 本亦作交字大國行謙故與小國交會也
天下之交牝牝常以靜故勝牡
 注牝者陰類也柔謙和而不唱女所以能
 屈於男者陰勝陽也以其安靜不先求也
 䟽天下之郊迭前文以生後句也牝雌靜
 也牡雄躁也言大國所以能令諸國款咐


 而交會者常用謙和雌靜故能勝雄躁也
 若用剛躁則不能致也是知治身治國莫
 不以柔順爲先也
以靜爲下
 注陰道以安靜爲謙下也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
 注能謙下者則常取之○䟽以用也下謙
 遜也取攝化也言聖人君臨大國善用謙
 柔故能攝化萬邦遐邇款附重譯來貢不
 亦宜乎
[006-130337b]
小國以下大國則聚大國
 注此言國無小大能執謙畜人則無過失
 御曰大取小以爲臣妾小取大以爲援助
 也○節解曰謂泥丸居上爲大國丹田處
 下爲小國行一之道閉氣嚥液下流丹田
 液化爲血血化爲精精化爲氣胎息引之
 還補其腦推而引之雲布四海故上取下
 聚也小國自知卑下守分雌柔聚於大國
 之中欽風慕義也
故或下而取或下而聚


 注下者謂大國以下小國小國以下大國
 更以義相取也○䟽或不定言小國用柔
 故聚於大國之中大國用下故取得萬國
 之懽心用下則同聚取斯别故言或也○
夫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
 注大國不失下則兼并小國而取畜之使
 爲臣僕也○䟽大國所以用謙者更無餘
 意也不過欲兼愛小國小國用柔者
 餘心不過欲入大國之中慕德接事也
夫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爲下
[006-130337c]
 注大國小國各欲得其所大國又宜爲謙
 下也○御曰一求臣妾二求援事是兩者
 各求得其所欲然大國者常戒於盈滿故
 云大者宜爲其下○䟽兩者謂大小二國
 兼畜入事各遂其心雖復大小俱用柔和
 而大宜偏行謙下何者夫物必以大輕小
 未嘗以小陵大故陵大者宜爲下此則高
 者抑之義也○節解曰兩者謂泥丸丹田
 也泥丸欲氣升丹田欲氣降共成一神也
道者萬物之奥


 注奥藏也道爲萬物之藏無所不容也○○
䟽道者虚通之妙理衆生之正性也奥深
 密也亦藏府也言道生成萬有囊括百靈
 大無不包故爲萬物藏府也
善人之寳
 注善人以道爲身寳故不敢違失也○御
 曰善人知守道者昌失道者亡故寳而行
 之而無患累也○䟽修道善人達見眞性
 得玄珠於赤水故能寳而貴之
不善人之所保
[006-130338a]
 注道者不善人之所保倚也謂遭患逢急
 猶知自悔卑下也○䟽保守持也流俗之
 耽滯物境性情浮競豈能守持也
美言可以市
 注美言者獨可於市耳大市交易而退不
 相宜善美言美語求者欲疾得賣者欲疾
 售也
尊行可以加人
 注加别也人有尊貴之行可以自别異於
 凡人未足以尊道也○御曰甘美其言可


 以求市尊高之行可以加人以况聖人以
 甘善法味之言尊高清淨之行以化不善
 之人亦如市賈之售相率而從善矣○䟽
 不善之人心行澆薄言多佞美奸爲飾詞
 猶如市井更相覓利又不能守弱撝謙後
 身先物方自尊高己行加凌於人不善之
 徒言行如是其於道也不亦遠乎
人之不善奚棄之有
 注人雖不善當以道化之蓋三皇之時無
 有棄民德化淳也○御曰不善之人亦在
[006-130338b]
 德化而已何棄遺之有乎○䟽奚何也言
 聖道冥通救物弘普縱使衆生不善何有
 棄心慈救覆被接濟無遺
故立天子置三公
 注欲使教化不善人也○䟽既接濟無遺
 宜設世之法故立天子以統萬機置三公
 而論道調治陰陽輯熙治政意在舟航庶
 品亭毒群生自開闢已來眞君出世體道
 權應而爲帝王上以象三清而置僚署也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注雖有美璧先駟馬而至故不如坐進此
 道也○䟽拱璧抱璧也謂圓全大璧也駟
 馬一乘車也古者召士必先齎拱璧後遣
 駟馬之車言縱有高蓋全璧富貴榮華亦
 不如無爲坐忘修進此道何者夫修道可
 以長生富貴適爲大患故廣成子云人生
 處世如雲翔空氛藹俄爾以此格量不如
 遠矣○顧曰皎潔修名謂之尊行自尊於
 行者可以加勝於人殊非至也○孫曰美
 言可以奪衆貨之價尊行可以加衆人之
[006-130338c]
 上夫道之出言淡乎無味聖人處無爲之
 事行不言之教豈華詞以悦百姓之耳飾
 行以耀萬物之目哉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
 注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不日日遠行求索
 近得之於身也○顧曰無假遠索曰日求
 之但行積於身得之於心玄悟在我也
有罪以免耶
 注有罪謂遭亂世闇君妄行刑誅修道可
 以解怨免於衆邪也羅什等曰迴向善道


 以免諸惡
故爲天下貴
 注道德洞達無不覆濟全身治國恬然無
 爲故可爲天下貴也○御曰道在悟不在
 求不如財帛可日日求而得之故云不日
 求以得既悟自無罪累豈待有罪方求免
 耶故可爲天下貴也○䟽言曩昔聖人所
 以珍貴此道者何耶只爲不經一日求之
 則得此言悟者目撃道存迷者累劫不會
 假使無始以來生死罪譴一得還源可以
[006-130339a]
 頓免有此神力不可思議故爲天下人間
 之所尊貴也
爲無爲
 注因循而成故無所造作○䟽妙契心源
 不失眞照照達有爲即無爲是也故無爲
 即爲爲即無爲也○節解曰謂爲一者不
 爲身也
事無事
 注不預設備除煩省事也○䟽事者色聲
 物境一切諸事也妙體眞空照不乖寂雖


 涉事而無事也○節解曰謂事一者不事
 人也
味無味
 注深思逺慮味道之意也○䟽味者染著
 之謂也根塵兩空色味雙寂雖復取咮而
 無滯也
大小多少
 注陳其戒令也欲大反小欲多反少自然
 之道也
報怨以德
[006-130339b]
 注行善修道絶禍於未生也○御曰於爲
 無爲於事無事於味無味者假令大之與
 小多之與少既不越分則無與爲怨若逐
 境生心違分傷性則無大無小皆爲怨懟
 今既守分全和是故能報怨以德也○䟽
 怨懟也報償也言無始以來大小之罪多
 少之業今欲减除頓償使了者必須用前
 爲事味等三種德心觀之則三世皆空萬
 法虚靜物我冥一何懟之有故前章云有
 罪以免耶斯之謂也


圖難於易
 注欲圖難事當於易時未及成也○疏圖
 謀度也難罪報也易初心也言欲謀度遣
 却惡道之難者必須觀察初心既無作則
 無報也
爲大於細
 注欲爲大事必作於小禍亂從小來也○
 御曰肆情縱欲者於爲無不難於事無不
 大今欲圖度其難營爲其大當須與性未
 散而分未越則是於其易細也○䟽細小
[006-130339c]
 也爲巨釁者本乎微小此明欲滅惡果先
 須遣因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注明上文所預圖
是以聖人終不爲大
 注處謙虚也○䟽作起也夫天下艱難罪
 報必起自易心言一念初心造業甚易也
 故重考大殃必起於小從微至著漸成巨
 釁所以欲除惡報先制初心
故能成其大


 注天下共歸之也
夫輕諾必寡信
 注不重言也○節解曰謂人輕諾者失自
 矜之實也○䟽此起喻也諾然許也寡少
 也夫輕易許諾於人者必少信實後則貽
 於寡信之責
多易必多難
 注不慎患也○御曰輕諾許人必寡於信
 動作於易後必多難○䟽此合喻也夫輕
 易許諾則致寡信之責亦猶輕易爲罪必
[006-130340a]
 招八難之重殃故修道之士應須凝重不
 可輕率也
是以聖人猶難之
 注聖人動作舉事猶進退重難之欲塞其
 源也
故終無難
 注聖人終身無患難之事由避害深也○
 䟽猶尚也體道聖人實無難易而尚難而
 不爲故無艱難之責况在凡俗而縱情乎
 此舉聖戒凡也故郭注莊子云聖人雖入


 火不熱而未曾蹈火又云逺火非逃熱即
 斯義也
其安易持
 注治身治國安靜者易守持也○䟽安靜
 也持守也言聖人靈府寂泊未起攀縁如
 此之時甚易修守也
其未兆易謀
 注情欲禍患未有形兆之時易謀止也○
 䟽兆狀也謀圖也其次雖起心縁取而於
 境未有形狀即宜攝心歸靜於業未成故
[006-130340b]
 易謀慮也
其脆易破
 注禍亂未動於朝夕情欲未見於形色如
 脆弱易破除也
其微易散
 注其事未彰著微小易散去也○䟽脆虚
 軟也猶如果瓜結實未堅虚脆易破初心
 起染亦復如是結業微淺故易除也
爲之於未有
 注欲有所爲當於未有萌芽之時塞其端


 也一疏爲學也言聖人修守常在未有縁
 染之時此解其安易持也
治之於未亂
 注治身治國於未亂之時當預閉其門也
 䟽亂者謂結業以成爲業所牽精神昏亂
 也今萌心雖起染於境未見當爾之時易
 爲治理此解其未兆易謀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注從小成大也○䟽夫百圍之木生於毫
 微喻三塗重釁原乎一念而以木爲喻者
[006-130340c]
 言木從小至大遂能蔭蔽日光譬染心從
 微至著亦能覆蓋眞性若推此樹起自虚
 無即空而至樹亦非有四塵所成故也煩
 惱爲義起自虚無即空而言亦非有也
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注從卑立高也○䟽層猶級也言九級之
 臺起於一簣之土喻九夜之禍起乎一念
 染心勖諸學者深宜戒慎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注從近至逺○䟽河上本作千里此言百


 仞且七尺曰仞夫陟百仞之高岑發自初
 歩履八門之苦難起自染心前寄九重明
 結業已成此托百仞况方造未息
爲者敗之
 注有爲於事廢於自然有爲於義廢於慈
 仁有爲於色廢於精神也
執者失之
 注執利遇患執敵失身堅持不得推讓返
 還也○御曰凡情迷執不能忘遣動成執
 著執者求得理必失之○䟽至道虚空無
[006-130341a]
 爲無執凡情顛倒有執有爲爲即危亡故
 言敗之執乖實當故言失之
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
 注聖人不爲華文不爲利色不爲殘害故
 無敗壞
無執故無失
 注聖人有德以教愚有財以與貧無所執
 藏故無所失於人也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注從爲也民之爲事常於功德幾成而貪


 位好名奢泰盈滿而自敗之○䟽幾近也
 凡人從於有爲之務執心躁競分别取舍
 曾無逺見每欲近成有始無卒故多敗也
 書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注終當如始不終懈怠○䟽此戒慎學人
 令道心堅固終始如一豈有敗乎六度之
 中終當第四也
是以聖人欲不欲
 注聖人欲人所不欲者人欲彰顯聖人欲
[006-130341b]
 韜光人欲文飾聖人欲質樸衆人欲於財
 色聖人欲於道德
不貴難得之貨
 注聖人不眩晃爲服玩不賤石而貴玉
學不學
 注聖人學人所不能學者人學智詐聖人
 學自然人學治世聖人學治身守道眞也
復衆人之所過
 注衆人學問反也過本爲末過實爲華復
 之者使反本實也○御曰聖人不求過分


 之學也○䟽聖人靈照自天不同凡智了
 知諸境空幻不見可欲之物故於欲中即
 不見欲相既於欲不欲何玉帛之可貴乎
 又達眞假無差故能無學學即不學不學
 即學不見學異不學異學故西升經云吾
 學無所學乃能明自然河上本作復諸家
 作備備防也衆人執滯有爲不能忘學故
 執學者以防衆生之禍患也
以輔萬物之自然
 注教人反本實者欲以輔助萬物自然之
[006-130341c]
 性
而不敢爲
 注言聖人動作因循不敢有所造爲恐離
 本也○䟽輔助也導也言一切衆生皆禀
 自然正性迷惑妄執喪道乖眞今聖人欲
 持學不學之方引導令其歸本但聖人窮
 理盡性亦無爲無不爲也今言聖人不爲
 者亦欲輔導群生復被自然之理故言不
 敢爲也
道德眞經注疏卷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