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3h0066 書法正傳-清-馮武 (WYG)


[005-1a]
欽定四庫全書
 書法正傳卷五      常熟馮武撰
  纂言上
   李斯用筆法
凡書非但裹結流快終藉筆力輕徤蒙將軍恬筆經猶
有簡畧斯更脩改望益於用用筆法先急迴後疾下鷹
望鵬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如遊魚得水景山興雲或
卷或舒乍輕乍重善思之此理可見斯書秦望紀功石
[005-1b]
云吾死後五百三十年閒當有一人替吾蹟焉一本作/九百四
十/年
 簡縁云此段似説正書非論玉箸疑未必是斯言也
   蕭何筆法
漢相國何善篆籕其論筆道云夫書勢法猶若登陣變
通正在腕前文武貴於筆下出没須有倚伏開闔藉乎
陰陽每欲書字喻如安營下寨穩思審之方可用筆筆
者心也墨者意也書者營也力也通也塞也決也依此
[005-2a]
遵妙矣何為殿成覃思三月以題其額觀者如流水何
使秃筆常自為之
 簡縁云亦未說著痛痒但就唐太宗餘意而為之酇
 侯恐無此言
   蔡邕書說
蔡邕入嵩山學書於石室内得素書八角垂芒頗似篆
焉寫李斯并史籕等用筆勢喈得之不餐三日唯大呌
歡喜若對千人喈因學之三年便妙得其理用筆頗異
[005-2b]
當代善書者咸異焉喈自書石經於太學觀者如市於
㑹稽作筆論曰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意恣情然
後書之若綰閒務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先黙坐靜思
隨意取擬言不出口心不再思沈宻神彩若對人君則
無不善矣字體形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
卧若起若愁若喜若春夏秋冬若鳥啄形若蟲蝕木若
利戈刄若強弓矢若水火若樹雲若日月縱横有象可
謂書矣
[005-3a]
   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邕嘗居一室不寐恍然見一客厥狀甚異授以九勢
 言訖而没 琰字文姬邕之女也
蔡琰云臣父造八分時神授筆法曰書肇於自然自然
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氣立矣藏頭䕶尾力在字
中下筆用力獻酧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
書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澀得疾澀二法書妙盡矣夫書
稟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筆
[005-3b]
惟軟則竒怪生焉九勢列後自然無師授而合於先聖

 簡縁云八體之中有疾有澀宜疾則疾不疾則失勢
 宜澀則澀不澀則病生疾徐在心形體在字得心應
 手妙出筆端
   鍾繇筆法
鍾繇少時隨劉勝往抱犢山學書三年比還與邯鄲淳
韋誕孫子荆闗枇杷魏太祖等議用筆於韋誕坐中見
[005-4a]
蔡邕筆法自拊胷盡青因嘔血魏太祖以五靈丹活之
苦求邕法誕不與及誕死繇陰令人發其墓遂得之故
知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簡縁云二/語真骨髓一一從其
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繇曰筆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或作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臨死乃囊中取出以授其
子㑹曰吾精思學書三十年讀他書未終盡學其字與
人居畫地廣數步卧畫被穿過表如厠終日忘歸毎見
萬類皆書象之簡縁云用心如此/之專方成藝業繇善三色書然最妙
[005-4b]
八分也㸃如山頽滴如雨驟纎如絲毫輕如雲霧去若
鳴鳯之遊雲漢來若遊女之入花林燦燦分明遥遥逺
藹者矣
   晉衞夫人筆陣圖衞恒之從女汝陰太守/李矩之妻名鑠字茂猗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奥莫匪乎銀鈎昔秦
丞相李斯見周穆王書七日興歎患其無骨蔡尚書入
鴻都觀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羣故知達其源者少暗其
理者多近代以來殊不師古縁情棄道纔記姓名或學
[005-5a]
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費精神自非通靈
感物不可與談斯道矣今刪李斯筆妙更加潤色總七
條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貽諸子孫永為模範庶將來
君子時復覽焉
筆要取崇山絶仭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筆頭長一寸
管長五寸鋒齊𦝫強者其硯取煎涸新石潤澀相兼浮
津耀墨者其墨取廬山之松煙代郡之鹿膠十年以上
強如石者為之紙取東陽魚卵虚柔滑淨者凡學書字
[005-5b]
先學執筆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
三寸一分執之下筆㸃畫芟波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
而送之若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善鑒者不寫善寫者
不鑒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
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
筋者病一一從其消息而用之
  一 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
  丶 如髙峯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005-6a]
  丿 如陸斷犀象
  丨 如萬嵗枯藤
  □ 如崩浪雷奔
  □ 如百鈞弩發
  &KR1525 如勁弩筋節
右七條筆陣出入斬斫圖執筆有七種有心急而執筆
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𦂳者心手
不齊意後筆前者敗若執筆逺而急意前筆後者勝又
[005-6b]
有六種用筆結構圓備如篆法飄颺灑落如章草凶險
可畏如八分&KR0444窕出入如飛白耿介特立如鶴頭鬱拔
縱横如古隸然心存委曲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
矣書道畢矣永和四年上虞製記
 簡縁云知此方可寫正書
   王右軍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
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畧也颺筆者
[005-7a]
吉凶也出入者號令也屈折者殺戮也夫欲書先乾研
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
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
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㸃畫耳昔宋翼嘗作此
書翼是鍾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見繇即潛心
改蹟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每作一㸃常隠鋒而為之
每作一横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
每作一㸃如髙峯墜石屈折如鋼鈎每作一牽如萬嵗
[005-7b]
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趨驟翼先來書惡晉太康
中有人於許下破鍾公墓遂得筆勢論翼乃讀之依此
法學名遂大振欲真書及行書皆依此法若欲學草又
别有法須緩前急後字體形勢狀等龍蛇相鈎聨不斷
仍須稜側起伏用筆亦不使齊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
須有㸃處且作餘字總竟然後安㸃其㸃須空中遥擲
筆作之其草書亦復須象篆勢八分古隸相雜亦不得
急令墨不入紙若急作意思淺薄筆即直過惟有章草
[005-8a]
及章程行押等不用此勢但用擊石波而已其擊石波
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謂之隼尾波其即鍾公太
山銘及魏文帝受禪碑中已有此體夫書先須引八分
章草入隸字中發人意氣若直取俗字不能先發羲之
少學衞夫人書將謂大能及後渡江北游名山比見李
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鍾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
邕石經三體書又之從兄洽處見張旭華嶽碑始知學
衛夫人書徒費年月耳羲之遂改本師仍於衆碑學習
[005-8b]
焉遂成書爾時年五十有三或恐風燭奄及聊遺教於
子孫耳可藏之石室千金勿傳非其人也永和十二年
四月十二書
 簡縁云此篇非右軍不能道
   王羲之論書
吾書比之鍾張當抗衡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張精
熟過人臨池學書池水盡墨若吾躭之若此未必謝之
後達解者知其評之不虚吾盡心精作亦久尋諸舊書
[005-9a]
惟鍾張故為絶倫其餘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賢
僕書次之須得書意轉深㸃畫之閒皆有意自有言所
不能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論君不謝平南/即右
軍叔平南將軍王/廙也李式晉侍中
 簡縁云非自道必不能如此之確而妥
   王右軍筆勢論見周子發書苑/菁華第一卷
告汝子敬吾觀汝書性過人仍未閑規矩父不親教自
古有之令述筆勢論一篇開汝之性凡諸字勢總立十
[005-9b]
章章有指歸定其模楷審其舛謬撮其要實録其便宜
或變體處多罕測其本轉筆者衆莫識其源懸針垂露
之法固難體制揚波騰氣之勢足可迷人故謂辨其所
由堪愈膏肓之疾今書樂毅論一本筆勢論一篇貽子
藏之勿播於外窮研篆籕功省而易成纂習精專形彰
而勢顯存意學者兩月可見其成天性靈者百日即知
其本此筆勢可為家珍學者秘之世有名譽筆削久矣
始克有成研精覃思審諸規矩存其要畧以為斯論
[005-10a]
一曰凡欲書時先乾研墨安筆水中研墨須調不得生
用生用即浸潯漫澀㸃筆之法只可大如菽麥也不宜
多㸃㸃多則不利横畫之法不得緩緩則不𦂳竪牽之
法不得急宜卓把筆筆頭先行筆管須卓立竪傍則曲
也倚竿之勢亦須緩干戈形勢頭尾大小輕徤妙好真
書如此行草任意
二曰初學字時不可盡其形勢先想字成意在筆前一
遍正其手脚二遍須學形勢三遍須令似本四遍加其
[005-10b]
遒潤五遍每加抽拔使不生澀如筆下未滑不可便休
三行兩行臨之未休取滑徤為能勿計其遍數也
三曰平穏為本分間布白上下齊平均其體勢大者促
之令小小者縱之令大自然寛狹得所不失其宜横則
正如長舟之截江渚竪則直如冬筍之挺寒谷
四曰作㸃之法必須磊磊如大石之當衢路或如蹲鴟
或如蝌斗或如𤓰瓣或如鶚口或如鼠矢凡此之類各
禀其儀用之落竿之法峨峨如長松之倚谿谷若欲倒
[005-11a]
也復似百鈞之弩初張處其戈意妙理難窮放似弓張
箭發收如虎鬭龍驤直如勁松之臨谷曲類懸鈎之釣
簡縁云落/竿戈法也
五曰立人之形如烏鳥之在柱首信任使之類是也屈
脚之勢彎彎如角弓之張烏焉為島之類是也腕脚之
勢要如壯士之屈臂鳯飛凡氣之類是也急引疾牽如
雲中之掣電還逺送道之類是也
六曰日月目具等字之例中畫不得觸其右右又宜粗
[005-11b]
腕脚&KR0008斡上搽下撚終始轉折悉令和韻勿使蜂腰鶴
膝放縱宜從氣力作右邊折角疾牽下微開左畔斡轉
令取登對勿使腰中傷慢視筆取勢直截而下
七曰凡字處中畫之法皆不得倒其左右横貴乎纎竪
貴乎粗分閒布白逺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穏並須
逓相掩蓋不可孤露形影藏鋒㸃畫使左先右回右亦
然藏頭㸃畫懸筆屬紙令筆心當畫中行
八曰作字之勢在乎精思熟察然後下筆撆不宜緩緩
[005-12a]
則鈍捺不宜遲遲則失力脚不宜斜斜則不正腹不宜
促促則太濶啄不宜賖賖則失勢囘角不宜峻不宜作
稜角二字合為一體者並不宜闊重不宜長單不宜小
複不宜大宻勝乎疎短勝乎長字之形勢不宜上濶下
狹如此則重輕不相稱也
九曰作字之體須遵正法不宜宻宻則似疴瘵纒身不
能展舒不宜疎疎則似翔禽溺水諸處皆慢不宜傷長
傷長則似既死之虺腰閒無力不宜傷短傷短則似已
[005-12b]
踐之蛙形醜而闊此為大忌
 簡縁云此謂應短而長應長而短非謂本短而欲其
 長本長而欲其短也
十曰莫以字小易而忙行筆勢莫以字大難而慢展毫
頭如是則筋力不等生死相混倘或一㸃失所若美人
之病一目一畫失節如壯士之折一肱不可不慎樂毅
之法王氏累世學此得成自外皆達勿以難學而自惰
焉此論日有丹陽僧求吾吾不復與也
[005-13a]
 簡縁云此篇孫過庭極言其偽張彦逺亦棄而不録
 獨周子發書苑菁華首列此篇朱長文墨池編亦云
 恐是後之學者所作然其中不無要言故存之
   右軍書法
論曰夫書者𤣥妙之技也自非達人君子不可得而述
之夫書大須存意思予覽李斯等論筆勢又鍾繇書骨
皆是不輕恐子孫不記故序而論之夫書字不用平直
不用調端先須用筆或偃或仰或欹或側或大或小或
[005-13b]
長或短凡作一字或似篆籕或如鵠頭或如散隸或如
八分或如蟲食木或如流水態或如壯士利劍或似婦
人纎麗先構筋力然後裝束簡縁云裝束布/置結構是也必須汪濊
詳雅起發齊宻疎闊相閒每作㸃必須懸手作之或作
波抑而復曳每作一字即須作數種意况或横畫似八
分而發如篆籕或牽竪如深林之喬木而屈折如鋼鐵
鈎或上大如稈藁或下細如針韭或轉發如鳥飛或稜
側如流水作一字横竪可連滿一行直看媚態第一須
[005-14a]
存筋藏鋒滅迹隠端用筆尖如落鋒勢無一毫如尖筆
勢意况生舉爽爽若神為一字須數體俱入若作一紙
皆須字字意别勿使相同若書弱紙用強筆若書強紙
用弱筆強弱不等則蹉跌不入凡書之時貴乎沈靜令
意在筆前筆居心後未作之始結思成矣然下筆不用
急而須遲何也管是將軍故須持重心不宜遲心是箭
鋒箭不欲遲遲則中物不入夫字有緩急一字之中何
者是急止如鳥字下手一㸃㸃須急横直皆須遲欲鳥
[005-14b]
之脚張大須急不急不有形勢每書欲得十遲五急十
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然後是書若直㸃急牽急
裹此暫看是書久味無力又須用筆著墨不過三分不
得深浸深浸則毫弱無勢墨用松節研之久久不動彌
佳矣
 簡縁云閱此則知唐宋人所說皆原於此故不以其
 重出而並録之
   又筆陣圖
[005-15a]
晉右軍將軍王羲之曠之子也七嵗善書年十二見前
代筆說於父枕中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吾所秘羲之
笑而不荅母曰爾觀用筆秘法否父見其小恐不能秘
之不與語羲之拜曰今藉而用之使待成人晚矣父遂
與之不盈期月書大進衛夫人語太常王榮曰此兒必
見吾用筆訣也妾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意因流涕曰
此子必蔽吾名晉穆帝時書祭北郊文久乃更寫工人
削之筆入木三分三十三書蘭亭序三十七書黄庭經
[005-15b]
訖空中有語卿書感我而况人乎吾天台丈人自言真
勝鍾繇羲之書多不一體永和九年作筆陣圖與子敬
曰夫紙者城也筆者主也水者兵也硯者糧也銛者智
也躁者形也大座者壘也調神者謀也輕者鉦也重者
鼔也心者刀也手者騎也並以書之經緯夫筆墨皆強
者然後可行若勾者似用干將之劍陸截犀革若曳者
似六鈞之弓夏服之箭縱横若花開草野起伏若雲霧
去來至於主客勝負皆須姑息而後行之先作者主也
[005-16a]
後為者客也夫用筆似安營似用槊調墨如調弓端箭
㸃水似觀象察色看毫似砥刃合鋒畜硯似甲楯舟航
用紙似突騎屯聚出入若由門戶囘轉若似旌旗挺發
若號令齊整小大若法律嚴明正直若糾察吏官輕重
若破賊㑹圍結字若獻凱廟堂凡解如此可謂是書不
然虚費紙筆終日矻矻何所成名
 簡縁云按筆陣圖與前篇不同嵗月亦異蓋永和十
 二年所作是右軍題衞夫人筆陣圖後者也九年所
[005-16b]
 作是右軍與子敬者也故並存之
   右軍述天台紫真傳授筆法
天台紫真因及余曰子雖至於斯仍未至於斯若書之
器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似七寳之貴垂萬古之名陽
氣明而華壁立陰氣大而風神生把筆抵鋒肇於本性
力圓則潤勢疾則澀法以𦂳而勁逸以險而峻内盈外
虚起不孤伏不寡面迎非近背接非逺望之惟逸發之
惟靜敬茲法也盡妙矣言訖遂隠予遂鐫石以為陳迹
[005-17a]
維永和九年九月五日晉右軍將軍王羲之記
   王僧䖍筆意贊
書之妙道神彩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
以斯言之豈易多得必使心忘於筆手忘於書心手遺
情書筆相忘是謂求之不得考之即彰乃為筆意贊曰
剡子易墨心圓管直漿深色濃萬毫齊力先臨告誓次
寫黄庭骨豐肉潤入妙通靈努如植槊勒若横釘虚專
妥帖毆鬭崢嶸開張鳯翼聳擢芝英粗不為重細不為
[005-17b]
輕纎微鄉背毫髪死生工之盡矣可擅時名
   梁武荅陶貞白
夫運筆斜則無芒角執手寛則書緩弱㸃撆短則法擁
腫㸃撆長則法灕澌畫促則字横畫疎則形慢拘則乏
勢放又少則純骨無媚純肉無力少墨浮澀多墨笨鈍
此並黙然在心所謂自然理也若抑揚得所趣舍無違
值筆廉斷觸勢峯鬱揚波折節中規合矩分閒上下濃
纎有方肥瘦相和骨力相稱婉婉曖曖視之不足稜稜
[005-18a]
凜凜常有生色適眼合心便為甲科衆家可識亦當復
由事耳六文可工亦當復由習耳一聞能持一見能記
亘古亘今不無其人大抵為論終歸於是程邈所以能
變書體為舊也張芝所以能善書工學之積習也
   隋釋智果心成頌
囘展右肩
 頭項長者向右展寧宣臺尚字是
 簡縁云非是頭項長是右肩也
[005-18b]
長舒左足
 有脚者向左舒實其典字是謂亻彳木才之/類非其典之謂
峻拔一角
 字方者擡右角國周用字是
潛虚半腹
 畫稍粗於左右亦須著逺近均匀逓相覆蓋放令右
 虚用見岡月字是
閒開閒闔
[005-19a]
 無字四㸃四畫為綜上開則下闔也
 簡縁云畫即竪也
隔仰隔覆
 並字隔二畺字隔三皆斟酌二三字仰覆用之
迴互留放
 謂字有磔掠重者若爻字上住下放茶字上放下住
 是也不可并放
變換垂縮
[005-19b]
 謂兩竪畫一垂一縮并字右縮左垂斤字左縮右垂
 是也
繁則減除
 王書懸字虞書毚字皆去下一㸃張書盛字改血從
 皿
 簡縁云盛字去内丁字非從皿也若皿字則本無㸃
疎當補續
 王書神字䖏字皆加一㸃却字卩從阝字是也
[005-20a]
分若抵背
 卅冊之類皆須自立其抵背鍾王毆虞皆守之
合如對目
 八字州字之類皆須潛相矚視
孤單必大
 一㸃一畫成其獨立者是也
重並仍促
 昌吕爻&KR0037等字上小林棘絲羽等字左促森淼等字
[005-20b]
 兼用之
以側映斜
 撆為斜磔為側交欠以入之類是
以斜附曲
 謂人為曲女安必互之類是
單精一字力歸自得
 鄉背仰覆垂縮廻互不失也
盈虚統視連行妙在相承起伏
[005-21a]
 行行皆相映帶聨屬而不背違也
 簡縁云其說多有重見但其人在隋唐之際言之所
 始故存之
   唐太宗論書
太宗嘗謂朝臣曰書學小道初非急務時或留心猶勝
棄日凡諸藝業未有學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
能專精耳朕少為公子時頻遭陣敵義旗之始乃平冦
亂執金鼔必有指揮觀其陣即知強弱以吾弱餌其強
[005-21b]
以吾強衝其弱敵犯吾弱追奔不踰百數十步吾擊其
弱突過其陣自背而反擊之無不大潰多用此制朕思
得其理深也今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
其骨力而形勢自生吾之所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

 簡縁云雖重骨力而結體不妥則骨力反見其怪
   唐太宗論筆法
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絶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妙
[005-22a]
心神不正字則欹斜志氣不和書必顛仆其道同魯廟
之器虚則欹滿則覆中則正正者和之謂也大抵腕竪
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次實指指實則筋力均平次
虚掌掌虚則運用便易為㸃必收貴𦂳而重為畫必勒
貴澀而遲為撆必掠貴險而勁為竪必努貴戰而雄為
戈必潤貴遲疑而右顧為環必卸貴蹙鋒而緩轉為波
必磔貴三折而遣毫側不得平其筆勒不得卧其筆須
筆鋒先行努不宜直直則失力趯須&KR2230其筆鋒得勢而
[005-22b]
出策須仰䇿而收掠須筆鋒左出而利啄須卧筆而疾
罨磔須戰筆發外得意徐乃出之夫㸃要作稜角忌圓
平貴通變合策處策年字是也合勒處勒士字是也凡
横畫並上仰下覆志字是也凡三畫悉用之合掠即掠
戶字是也彡乃形影字右邊不可一向為之須背下撆
之爻須上磔衂鋒下磔放出不可雙出多字四撆一縮
二少縮三亦縮四須出鋒巧在乎躪躒則古秀而意深
拙在乎輕浮則薄俗而直置採摭精能芟薙蕪穢庶近
[005-23a]
乎翰墨脫專執自賢闕於師授則衆病蜂起衡鑑徒懸
於闇矣
 簡縁云此篇最明白最要𦂳
   唐太宗筆意
夫學書者先須知有王右軍絶妙得意處真書樂毅論
行書蘭亭草書十七帖勿令有死㸃死畫方盡書之道

 簡縁云一語道破
[005-23b]
   唐太宗指意
夫字以神情為精魄神若不和則無態度也以心為筋
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膚副若不圓
則字無温潤也所資心副相參用神氣沖和為妙今比
重明輕用指腕不如鋒芒用鋒芒不如沖和之氣自然
手腕虚則鋒含沈靜夫心合於氣氣合於心神心之用
也心必靜而已矣虞安吉云夫解書意者一㸃一畫皆
求象本乃轉自取拙豈是書邪縱放類本體樣奪真可
[005-24a]
圖其字形未可稱解筆意此乃類乎效顰未入西施之
奥室也故其始學得其粗未得其精太緩者滯而無筋
太急者病而無骨横毫側管則鈍慢而肉多竪筆直鋒
則乾枯而無骨及其悟也心動而手均圓者中規方者
中矩粗而能銳細而能壯長者不為有餘短者不為不
足思與神㑹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
 簡縁云本者筆畫也
   歐陽詢書法
[005-24b]
瑩神靜慮端已正容秉筆思生臨池志逸虚拳直腕指
齊掌虚意在筆前文向思後分閒布白勿令偏側墨淡
即傷神彩絶濃必滯鋒毫肥則為鈍瘦則露骨勿使傷
於軟弱不須怒降為竒調匀㸃畫上下均平逓相顧揖
筋骨精神隨其大小不可頭輕尾重勿令左短右長斜
正如人上稱下載東映西帶氣宇融和精神灑落省此
微言孰為不可也
   歐陽詢八法
[005-25a]
  丶 如髙峯之墜石
  乚 如長空之新月
  一 如千里之陣雲
  丨 如萬嵗之枯藤
  □ 如勁松倒折落掛石崖簡縁云勁松倒折不/如峩峩乎如喬松之
             欲倒/也
  &KR1525 如萬鈞之弩發
  丿 如利劍斷犀象角
[005-25b]
  □ 一波常三過筆
 簡縁云此與右軍大同小異此是最要語何妨再見
   歐陽詢付善奴訣
每秉筆必在圓正重氣力縱横重輕凝神靜慮當審字
勢四面停匀八邊具備簡縁云此即方法此八字/惟歐公獨妙他人不能也短長
合度粗細折中心眼準程疎宻欹正最不可忙忙則失
勢次不可緩緩則骨癡又不可瘦瘦當形枯復不可肥
肥則質濁細詳緩臨自然備體此是最要妙處貞觀六
[005-26a]
年七月十二日詢書付善奴秘訣
   唐人論書見指/南
字裏金生行閒玉潤真則字終意不終草則行盡勢不
盡其得書之趣矣
 簡縁云是言褚法
   張懷瓘用筆十法
凡工書㸃畫體理精𤣥約象立名究之可悟豈不以㸃
如利鑽鏤金畫似長錐界石倣茲用筆坐進千里夫書
[005-26b]
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三者兼備此為法書茍
守一途即為未得夫用筆豈止於偏傍向背其要在蹲
馭起伏識勢豈止於散水烈火其要在權變改製裹束
豈止於虚實展促其要歸於互出曉此三者始可言書
今作成頌以盡精㫖
偃仰向背
 兩字併為一字須求㸃畫上下偃仰離合之勢
陰陽相映
[005-27a]
 陰為内陽為外斂心為陰展筆為陽必須相應左右
 亦然
鱗羽參差
 㸃畫編次無使齊平如鱗羽參差之狀
峯巒伏起
 起筆蹙衂如峯巒之狀殺筆亦須存結
真草偏枯
 兩字或三字不得真草合成一字謂之偏枯須求映
[005-27b]
 帶字勢雄媚
斜正失則
 落筆結字分付㸃畫之法須依位次
遲澀飛動
 勒鋒側筆字須飛動無凝滯之勢是為得法
 簡縁云勒鋒磔筆最易凝滯
射空玲瓏
 謂烟感識字行草用筆不依前後
[005-28a]
尺寸規度
 不可長有餘而短不足須引筆至盡處則字有凝重
 之態
隨字變轉
 如蘭亭一筆作懸針其下嵗字則變垂露又其閒一
 十八箇之字各别其體
   張懷瓘論行書
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在乎季孟兼真者謂之真
[005-28b]
行兼草者謂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開張於行流
便於草又處其中閒無藉因循寧拘制則臨事制宜從
意適便風行雨散潤色開花數體之中最為風流者也
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執行草之權父之靈和子之神
俊皆古今之獨絶
   張懷瓘論執筆
草書論云執筆亦有法若執筆淺而堅掣打勁利掣三
寸而一寸著紙勢有餘矣若執筆深而束牽三寸而一
[005-29a]
寸著紙勢已盡矣其故何也筆在指端則掌虚運動適
意騰躍頓挫生氣在焉筆居半則掌實如樞不轉折豈
能自由既不能轉運迴旋乃成稜角筆既死矣寧望字
之生動乎
   張懷瓘評書
評書藥石論云夫馬筋多肉少為上肉多筋少為下書
亦如是今之書人或得肉多筋少之法薫蕕同氣十年
不分寧知不有藏其知能渾其體法雷同賞遇或使之
[005-29b]
然至如馬之羣行驥子不出其外列柂銜策方知逸足
含識之物皆欲骨肉相稱神貌怡然若筋骨不任其脂
肉在馬為駑駘在人為肉疾在書為墨豬惟其病狀未
即已也非醫緩不能為之惟題署及八分則肥宻可也
自此之外皆宜蕭散恣其運動然能之至難鑒之不易
精察之者必如庖丁解牛目無全形析枝分理其有一
㸃一畫意態縱横偃亞中閒綽有餘裕結字峻秀類於
生動幽若深逺煥若神明以不測為量書之妙也是曰
[005-30a]
無病勤而行之益佳其有方闊齊平支體肥腯佈置偪
側有所不容稜角且形况復無像神貌昏懵氣候蔑然
以濃淡為華者書之困也是曰病甚稍須毒藥以攻之
古文篆籕書之祖也都無角節將古合道理亦可明蓋
欲方而有規圓不失矩亦猶人之指腕促則如指之拳
賖則如腕之屈理須譬之以皮肉若露筋骨是乃病也
豈曰壯哉書亦須用圓轉順其天理若輒成稜角是乃
病也豈曰力哉夫良工理材斤斧無迹才子敘事潛刃
[005-30b]
其閒書能入流含於和氣宛與理㑹曲若天成刻角耀
鋒無利餘害萬事拙者易能者難童䝉書有稜角豈謂
能也若始疎而終宻者則大同始宻而終疎者則大異
故小人甘以壞君子淡以成耀俗之書甘而易入乍觀
肥滿則悅目開心亦猶鄭聲之在聽也稜角者書之弊
薄也脂肉者書之滓穢也嬰斯病弊須訪良醫滌蕩心
胷除其煩憒古人妙迹用思沈鬱自非冥搜不可得見
也夫學鍾王尚不能繼虞褚况他者哉
[005-31a]
   李陽冰筆法
夫㸃不變謂之布棊畫不變謂之布算方不變謂之斗
圓不變謂之環
   東海公璹筆法璹徐浩之子傳其父筆/法浩之父嶠之亦書家
置筆於大指中節前居動靜之際以頭指齊中指兼助
為力指自然實掌自然虚雖執之使齊必須用之自在
今人皆置筆當大指節碍其轉動拳指塞掌絶其勢力
况執之愈急則愈滯不通縱用之規矩無以施為也
[005-31b]
執筆在乎便穩用筆在乎輕徤輕則須沈便則須澀謂
藏鋒也不澀則險勁之狀無由而生太流則成浮滑浮
滑則俗故㸃畫須依筆法然後書同古人之迹而合於
作者矣
欲書當先看所書紙中是何詞句言語多少及紙色相
稱以何等書令與書體相合或真或行或草與紙相當
意在筆前筆居心後皆須存用筆法難書之字預於心
中布置然後下筆自然容與徘徊意態雄逸不可臨時
[005-32a]
無法任筆成形
   李華論書
用筆在乎虚掌而實指緩衂而急送意在筆前字居筆
後其勢如舞鳯翔鸞則其妙也大抵字不可拙不可巧
不可今不可古華質相半可也鍾王之法悉而備矣近
世虞世南深得其體别有婉媚之態凡云八法學者悉
善予有二字之訣至妙之方所謂截拽是也茍善斯字
逸少伯英彼何人哉
[005-32b]
   虞雋臨池訣
第一用紙筆第二認勢第三裹束第四真如立行如行
第五草如走第六上稀第七中匀第八下宻用筆之法
拓大指擫中指斂第二指拒名指令掌心虚如握卵此
大要也凡用筆以大指節外置筆令轉動自在勿令太
𦂳名指拒中指小指拒名指此細要也皆不過雙包自
然虚掌實指永字論云以大指拓頭指鈎中指拒此言
單包者然必順氣脈均匀拳心須虚虚則轉側圓潤腕
[005-33a]
須挺起粘紙則輕重失準把筆淺深在去紙逺近逺則
浮泛虚薄近則搵鋒體重用水墨之法水散則墨在近
迹浮而稜斂有若自然紙剛則用軟筆策掠按拂制在
一鋒紙柔則用硬筆衮努鉤磔順成五指純剛如以錐
畫石純柔如以泥洗沙既不圓暢神格亡矣書石及壁
用紙剛例蓋相得也
   張旭傳永字八法并五畫軌則
側不患平      勒不貴卧
[005-33b]
努過直而力敗    趯當存而勢生當存一/作宜峻
策仰收而暗掲    掠左出以鋒輕
啄倉皇而疾罨    磔趯䟐以開撐
 簡縁云按此八句書家皆作栁宗元語不知其本出
 於張旭也蓋宗元傳八法於皇甫閲閲傳之徐浩浩
 傳之旭古人授受淵源毫髪不亂如此
丨 頓筆先縮鋒驟努令頓下衂之其垂露懸針即衂
  之餘勢抽筆成懸針住筆成垂露也
[005-34a]
一策 奮南寺者真
一勒 其齊在
一飛 事子十
一鱗勒阻 不下可
  已上五畫軌則先賢口傳手授不形紙墨今特明
  之
   筆法
一曰囓鏃門 此一門亦曰書之祖也亦曰書之命也
[005-34b]
 又云乾坤清氣此古諸聖秘而不傳者也
 簡縁云多力多筋則清無力無筋則濁
二曰陰陽門 濃淡去住内外肥瘦等
 簡縁云妙在有形者為陰妙在無形者為陽
三曰君臣門 内外左右上下君須君臣須臣不得違
 背
 簡縁云即賔主也一筆是主衆筆是臣須有相顧意
四曰鄉背門 鄉即俱鄉背即俱背不得一鄉一背
[005-35a]
 簡縁云此言一字内也
五曰偏枯門 不得一邊真一邊草一面大一面小也
 簡縁云亦説一字
六曰孤露門 肥瘦上下不等名曰孤露須得自在
 簡縁云妙在形勢束裹
七曰五指玲瓏門 凡㸃筆常迴避相觸也
 簡縁云一字内㸃畫皆有遜避黒白分明也
八曰停筆遲澀門 遲自遲澀自澀常欲令其透過紙
[005-35b]
 背
 簡縁云此言得勢也
九曰通氣門亦云通水 凡㸃畫令通其氣不得塞也
 簡縁云筆不斷形不撒使血脈相通總說一字
十曰顧荅門 凡㸃畫字勢常須相顧也
   古今傳授筆法
蔡邕得之於神人傳女文姬文姬傳鍾繇繇傳衛夫人
夫人傳羲之羲之傳獻之獻之傳羊欣欣傳王僧䖍僧
[005-36a]
䖍傳蕭子雲子雲傳智永智永傳虞世南世南傳歐陽
詢詢傳張旭旭傳李陽冰陽冰傳徐浩浩傳顔真卿真
卿傳鄔彤彤傳韋玩玩傳崔邈
&KR1525勾/裏        岡罔南向田諸皆例此
勾/努        匀旬均物等用此
返異勢       當豈長扆
促左轉右勢     常宣尚
實左虚右勢     其月周同
[005-36b]
抑左昻右勢     圖圍國
上下不齊勢     行河水
永         八法
挫決囊&KR0146仰曳抛引殺 人
托撲摺勒      口
送勾摺許      也
蹲掠駐努趯     州
報荅勢       交爻門賑
[005-37a]
摺         抛曳如救抑
努趯        鈎評
托口勒       挫人引
搭州駐       揖也
撲         囊決&KR0146
蹲掠        送壓
  已上十三訣先賢只口傳授並不形紙墨張旭唯
  傳永字後自𢎞五勢一切字法無不該矣
[005-37b]
   元巙巙子山九生法
一生筆 純毫為心薄覆長短不過六寸軟而復徤
二生紙 漸出篋者暢潤受書
三生硯 用即著水使筆須洗滌令乾淨
四生水 須汲新水
五生墨 隨要用旋研多研則凝滯
六生手 過或執勞須得腕徤
七生目 欲寢適寤不得眠寐既寐須歇
[005-38a]
八生神 凝念不令躁煩
九生景 晴窻明曉
 解此九生法乃得名書也
 簡縁云果然要寫好字此亦不可不講
   韓方明執筆五法與前變法法/畧有不同
第一執管
 平腕雙包虚掌實指世俗多愛單包則力不足書無
 神氣每作一㸃畫雖有其法亦當使用不成惟平腕
[005-38b]
 雙包虚掌實指妙無可加也若篆書則多用單勾取
 其圓直有準
第二簇管
 聚五指頭筆管在其中心也急疾無體之書或起草
 藁用之
第三撮管
 大草圖障用之五指頭聚筆管也與握管不逺
第四握管
[005-39a]
 以四指押筆於掌心懸腕以肘力書之或云諸葛誕
 倚柱書雷擊柱書不&KR1072如此執管後王僧䖍學此執
 筆人以為笑近世張從申亦如此
第五搦管
 二指節中搦之非書家之事也
   陸希聲傳筆法
鄧州錢若水嘗言古之善書者鮮有得筆法陸希聲得
之凡五字曰擫押鈎格氐用筆雙鈎則㸃畫遒勁而盡
[005-39b]
妙謂之撥鐙法希聲自言昔二王皆傳此法自斯公以
下陽冰亦得之希聲以授沙門𧦬光𧦬光入長安為翰
林供奉希聲猶未達以詩寄𧦬光曰筆下龍蛇似有神
天池雷雨變逡巡寄言昔日不龜手應念江頭洴澼人
𧦬光感其言因引薦希聲於貴倖後至宰相刁術言江
南後主得此法書絶勁復增二字曰導送今待詔尹希
古亦得之而所書為一時之妙李無感小篆亦得其法
查道始習篆患其體勢柔弱希古教以法乃雙鈎用筆
[005-40a]
經半年始習熟而篆體勁直甚佳
   栁公權筆諫
唐穆宗即位栁公權以夏州掌書記入奏帝曰我於佛
寺見卿筆迹思之久矣即拜翰林侍書學士穆宗問公
權筆法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上改容知其為筆
諫也公權筆勢勁媚自成一家當時公卿大臣家碑板
不得公權手筆者以為不孝至外夷入貢别書貨貝曰
此購栁書
[005-40b]
   鄭子經天五篇
夫執筆者法書之機鍵也夫善執筆則八體具不善執
筆則八體廢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掌指
法之常也肘腕法之變也又學古篇云執筆貴圓握管
不可不直直則方字貴方得勢不可不轉轉則圓篆圓
其用而方其體隸方也外雖方而内實圓圓效天方法
地圓有方之理方有圓之象一方一圓其效法天地之
道乎
[005-41a]
   林韞撥鐙説
韞咸通末為州刑椽時廬陵盧肇罷南浦太守歸宜春
公之文翰海内知名韞竊慕小學因師於盧公子弟安
期嵗餘盧公忽相謂曰子學我書但求其力耳殊不知
用筆之方不在於力用於力筆死矣虚掌實指指不入
掌東西上下何所闗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㸃畫爾拘
於一字何異守株翰林禁經云筆貴饒左書尚遲澀此
君臣之道也大凡㸃畫不在拘拘長短逺近但勿遏其
[005-41b]
勢俾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
如算子此畫爾非書法也吾昔受教韓吏部其法曰撥
鐙今將授子勿妄傳推拖撚拽是也訣盡於此子其㫖
而味乎韞加以久罹戎事筆硯多亡終不能窮其妙敢
復傳於智者
又曰夫作字貴乎結構結構具矣字形貴活字形活矣
又在㸃畫等活㸃畫活矣則為全美然欲㸃畫又在有
起有止則可惟撚筆方㑹其妙是撚筆實為用筆之機
[005-42a]

 簡縁云按此段恐是後人所增然其言有係故存之
   釋棲霞論書
凡書通即變王變白雲體歐變右軍體栁變歐陽體永
禪師褚遂良顔真卿李邕虞世南等並得書中法後皆
自變其體以傳於世俱得垂名若執法不變縱能入木
三分亦被號為奴書終非自立之地此書家之大要也
   韋榮宗論書
[005-42b]
凡下筆心主於手然後可下若小等閒殆亦無憑又曰
須淺其執牢其筆實其指虚其掌論正書行草則曰真
書小宻執宜近頭行書寛縱執宜稍逺草書流逸執宜
更逺逺取㸃畫長大近取分布齊均
   張敬𤣥論書
運腕不可太𦂳𦂳則腕不能轉而字體粗細上下不均
楷書不必懸臂氣力有限若行草須懸腕大草書須懸
臂筆勢無限也法成之後字體各有管束一字管兩字
[005-43a]
兩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兩行兩行管三行如
此管一紙凡此皆學書者所當知也
   李後主書述
壯嵗書亦壯猶霍嫖姚十八從軍初擁千騎陵沙漠目
無全虜又如夏雲竒峯畏日烈景從横炎炎不可向邇
其任也如此老來書亦老若諸葛亮董戎韋叡接敵舉
板輿自隨以白羽揮軍不見其風骨而毫素相識筆無
全鋒噫壯老不同功用則異能惟所能者可以言之書
[005-43b]
有七字法謂之撥鐙自衞夫人并鍾王家傳於歐顔褚
陸等流於此矣然世人罕知其道孤以幸㑹得授誨於
先生謂𧦬/光也竒哉是書也非天賦其性口授要訣然後研
切覃思則不能窮其奥妙安得不秘而寳之所謂法者
擫壓鈎掲抵導送是也此字今有顔魯公墨迹尚存於
世余恐將來學者無所聞焉故書此以記之
   徐鉉小篆
鉉善小篆映日視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
[005-44a]
至於曲折處亦當中無有偏側乃筆鋒直下不倒故鋒
常在畫中
 簡縁云正書亦當如是
   翰林粹言
胷中有書下筆自然不俗坡詩云退筆如山未足珍讀
書萬卷始通神此言良是○為書之妙不必憑文按本
妙在應變無妨○行行要有活法字字須求生動○有
功無性神彩不生有性無功神彩不實兼此二者然後
[005-44b]
得齊古人○筆正之說真格言也筆正則古人筆法皆
如吾手矣側鋒取妍此鍾王不傳之秘濡毫之次法與
鋒合然後運筆無非法也○捉筆在手便須運意不可
妄落一筆纔落便想第二筆合作如何下○偶寫一字
不成須於衆碑中尋之若無即出意自造不可輕易率
然而作○作字雖忌滑熟然不可生硬如顔如栁初未
嘗有生硬之筆○先識此字書則得之素與相忘必難
描寫臨書最有功以其可得精神也字形在紙筆法在
[005-45a]
手筆意在心筆筆生意分閒布白小心布置大膽落筆
○左者右之右者左之偏者正之正者偏之以近為逺
以逺為近以連為斷以斷為連筆近者意逺筆逺者意
近○字看碑刻須像運筆又須挹其氣象隨其所寓成
形結字得形體不如得筆法得筆法不如得氣象學字
如女子學梳掠惟性虚者尤能作態度○只學一家書
學成不過為人作奴婢集衆長歸於我斯為大成○篆
添隸減篆長隸匾
[005-45b]
   東坡書說
真書難於飄揚草書難於嚴重大字難於結宻而無閒
小字難於寛綽而有餘
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
能莊語而輙放言無足道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
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者

   劉正夫論書
[005-46a]
字美觀則不古不美觀者必古今人之字如觀文繡久
而生厭古人之字如觀鼎鍾愈久愈愛
   米元章論書
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
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字要骨格肉須裹
筋筋須藏肉帖乃秀潤書在布置穩不俗險不怪老不
枯潤不肥○顔魯公每使家僮刻字故㑹主意脩改波
撆致大失真惟吉州廬山題名題訖而去後人刻之故
[005-46b]
皆得其真無做作之差乃知顔出於褚也夫真迹皆無
蠶頭燕尾之筆與郭知運爭座位帖有篆籕氣真傑思
也○世人皆以公權努目張拳為筋骨不知不努張自
有筋骨也○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褚遂良
小字如大字其後經生祖述閒有造妙者大字如小字
則未之見也○學書須得趣他好俱忘乃入妙别為一
好縈之便不工也山谷亦云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
   山谷書說
[005-47a]
凡書要拙多於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婦子粧梳百種
㸃綴終無烈婦態也○肥字須要有骨瘦字須要有肉
古人學書學其工處今人學書肥瘦皆病又多偏得其
醜惡處如今人作顔體乃其粲然者
   書旨
書必先生而後熟亦必先熟而後生始之生者學力未
到心手相違也熟而生者不落蹊徑不隨世俗新意時
出筆底具化工也
[005-47b]
 簡縁云生而熟者人知之熟而生者則未之知也不
 惟他人不知即趙松雪亦不知
   趙子固論書法
學唐不如學晉人皆能言之夫豈知晉豈易學學唐尚
不失規矩學晉不從唐人入多見其不知量也僅能欹
側雖欲媚而不媚翻成畫虎之犬耳何也書字當立閒
架牆壁則不骫骳思陵書法未嘗不圓熟要之於閒架
牆壁處不著工夫此理可為識者道近得北方舊本虞
[005-48a]
永興破邪論序受而不知其惡也故為此說正坐無牆
壁也右軍樂毅畫讚蘭亭最真一一有牆壁者右軍一
榻直下是也李瑋家開皇帖行書之祖於此最昭昭化
度及魯公離堆得此法左右陰陽極明麗丁道䕶啟法
寺碑筆右方直下最具此法學者垂情如此下筆則妍
麗方直端重楷正昧此則癡鈍墨豬矣黄庭賀捷有鍾
體雖微欹側隱然亦有牆壁力命勁利更髙學者毋但
徇俗而不究本惟遺教經宛然是經生筆了無神明決
[005-48b]
非羲筆識此已又識破懷仁聖教序之流入院體也又
須戒徐㑹稽之濁在跛偃李北海之濁在欹斜惟張從
申得大令之通暢無二公之流弊且世云㑹稽法自蘭
亭出蘭亭即無偃筆也又云北海深悟大令大令不若
是之跛倚也跛偃之弊流而悟我坡公欹斜之弊流而
為元章父子矣故余深信閒架牆壁為要也
學隸楷於魏晉之下邈乎無以稽也僅有化度寺九成
宫廟堂碑三者耳三書之法在平正恬澹分閒布白行
[005-49a]
筆停匀學此者横畫必兩頭均平不可左低右昻又於
十字處如中牛年等字凡是一横一竪中停者皆當著
心凝然正直平均不可使一髙一低一斜一欹少涉世
俗守此法既牢則凡施之閒架自然平匀使不俗氣人
知蘭亭韻致取其映帶以為態度不知態度者書法之
餘也骨格者書法之祖也未正骨格先尚態度幾何不
舍本而逐末邪
 左欲去吻  右欲去肩  左右兩平
[005-49b]
 上長下短  左上滿喃嘯/之類 右下滿所井/之類
行草宜用棗心筆者以其摺裊婉媚然此筆須出鋒用
之須捺筆鋒向左意趣如只用筆𦝫不用筆尖乃可如
真書直用筆尖則施之行草無態度此是要𦂳處人多
未之知孫過亭草書言能籠罨横竪最善發明棗心筆
於用之時每難揮運雙鈎懸腕久久得趣其要正在勿
使筆尖也
   董内直書訣
[005-50a]
無垂不縮
 謂直下筆既下復上至中閒則垂而頭圓又謂之垂
 露如露水之垂也
無往不收
 謂波拔處既往當復囘不要一拔便去
如折釵股
 圓徤而不偏斜欲其屈折圓而有力
如壁拆縫
[005-50b]
 用筆端正寫字有絲牽處斷頭起筆其絲正中如新
 泥壁拆縫尖處在中閒欲其無布置之巧
如屋漏痕
 寫字之㸃如空屋漏孔中水滴一㸃圓正不見起止
 之迹
 簡縁云向謂雨過而屋壁漏痕直而䟐&KR0146
如印印泥如錐畫沙
 自然而然不見起止之迹
[005-51a]
 簡縁云印印泥布置均正而分明也錐畫沙筆鋒正
 中而墨浮兩邊也
左欲去吻
 左邊起筆不要有嘴
右欲去肩
 右邊轉角不要露肩古人謂之暗過
 簡縁云要圓勁無痕帶下努筆有力
綿裹鐵筆
[005-51b]
 力藏在㸃畫之内外不露圭角東坡所謂字外出力
 中藏稜者也
   劉有定論書
篆直分側直筆圓側筆方用法有異而執筆初無異也
其所以異者不過遣筆用鋒之差變耳蓋用筆直下則
鋒常在中欲側筆則微倒其鋒而書體自方矣若夫執
筆則不可不方也古人學書皆用直筆王次仲等造八
分始有側法
[005-52a]
 簡縁云此隸楷之所以發源於小篆也不然而何以
 必要正鋒然則今之以側筆取妍者皆異端也學書
 者斷斷乎不可使邪魔外道盤踞胷中使終身陷於
 妖俗而不自知也戒之哉戒之哉
凡字如日月目貝等字内有短畫者不可與兩直相粘
則畫乃首尾有法否則不守法度也
   趙子昻蘭亭跋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
[005-52b]
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
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
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
   論隸之誤
 簡縁云宋王洙字源叔博極羣書晚喜隸書尤得古
 法當時學者翕然宗之於是隸法復興朱長文曰余
 内兄蔡君弼嘗謂余言隸即今之真書源叔之隸書
 乃八分也源叔強名曰隸書耳余始疑之後考劉向
[005-53a]
 列仙傳云上谷王次仲作八分而衛恒四體書勢其
 曰隸勢則以王次仲師宜官梁鵠等為始作之人按
 恒去漢不逺不應如此之誤又蔡邕三體石經隸書
 及今所存漢碑皆與真字異乃知漢自有隸書而今
 之八分乃漢魏之際增隸而作者也今之真字乃漢
 魏之際省隸而作者也長文之所言如此余考晉江
 式表唐韋績五十六種書及王僧䖍庾肩吾張懷瓘
 諸君皆云王次仲作八分程邈作隸書惟庾肩吾直
[005-53b]
 云隸即今正書餘皆無明文先伯鈍吟公亦云秦權
 上字秦之隸書乃篆之捷也與今正書不同然非分
 書也蓋隸書本如此後漸變而為今正書耳按此則
 與長文古隸之說合歐文忠以分書為隸而今人皆
 謂八分為隸非也
 
 
 書法正傳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