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覽經史講義卷二十五
周禮
乃立天官冢宰使帥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
監察御史臣/趙青藜
臣/謹按尚書周官首三公而周禮六官闕三公論
者謂三公道尊故不下列於六曹而非其人居其
位則三公之官存三公之義亡尤不如其闕也此
[062-1b]
其説似焉而實不然夫道之教訓曰師傅其徳義
曰傅保其身體曰保詳究厥義天官冡宰中已具
之矣帝王之學與師儒不同一動作而國事之治
忽随之一舉念而民生之休戚繫之故其道之教
訓者非以博典故多文為富也傅之徳義者非以
高清浄㳟黙獨善也保其身體者又非悦耳目娛
心志姑息以為愛也今考太宰之職掌建邦之六
典偏言則一職專言則包六職爾雅曰冡大也是
[062-2a]
以為之冡宰以治官府曰八法以治都鄙曰八則
而體國經野之規畫定以任萬民曰九職以斂財
賄曰九賦以均財用曰九式而開源節流之大道
明以致邦國之用曰九貢以繫邦國之民曰九兩
而甸衛要荒之經制詳八柄馭羣臣也王有廢置
太宰詔之八統馭萬民也王眡治朝太宰贊之以
至祭祀燕饗朝覲㑹同皆一一佐吾王而成嘉禮
内外相維神人胥悦國事民生無非所以盡輔導
[062-2b]
之實也若夫治忽之㡬辨於内志之清明休戚之
故切於至誠之惻怛則保身體又其本焉宋之彭
龜年曰後世宰相兼三公之貴而不任三公之責
道之教訓傅之徳義僅委之經筵至於保身體之
事雖世之賢者未嘗留意程子曰大率一日之中
親賢士大夫之時多親宦官宫妾之時少則自然
氣質變化徳器成就此二臣者皆知本之論今觀
天官所帥既有内宰以隂禮教九嬪以婦職教九
[062-3a]
御而掌婦學之法者重之以九嬪書内令者詳之
以女史則雖宫寢燕室森然若堂陛之尊嚴宦官
宫妾儼乎若士君子之陶淑晏安之私不形情欲
之感有制飭其情以正其性謹其獨以純其修其
保之於内者至嚴且慎也若夫侍衛以䕶身而宫
正宫伯屬焉飲食以養身而膳夫酒正屬焉行息
以安身而掌舍掌次屬焉衣裳以章身而司裘司
服縫人染人屬焉其保之於外者又至詳且備也
[062-3b]
然則位冡宰兼三公其責誠鉅任之者必其專且
久承之者必其公且忠是以宏敷帝徳之廣運用
咸和萬民而君臣一心宫府一體以長治而久安
也哉使闕三公之官而并失其義甚非所以弼成
君徳也成周盛時周公以太師兼冡宰召公以太
保兼宗伯陳無逸戒異物其於師傅保之義亦大
略可覩矣具其義於冡宰抑周公之志也夫
[062-4a]
周禮
以九職任萬民一曰三農生九穀
檢討臣/周長發
鄭司農曰三農者山澤平地之農也
鄭𤣥曰原隰平地農民可於三處營種
臣/謹按虞帝咨牧曰食哉惟時洪範八政首食與
貨豳風自于耜舉趾以及築場納稼其言農事為
尤詳盖民間作苦稼穡艱難所闗於至治者不綦
[062-4b]
重哉先王體國經野其制備在周官太宰以九職
任萬民一曰三農生九榖在鄭司農則以山澤平
地為三農在鄭𤣥則曰原隰平地農民可於三處
營種是皆以地為别矣而或謂上農中農下農為
等則農以人别其説盖未盡善也粤稽禹貢則三
壤以定賦雍州黄壤厥田上上冀州白壤厥田中
中揚州塗泥故列下下而他州胥準此矣孔頴達
謂九州之内視地肥瘠區為上中下三等以成貢
[062-5a]
賦之法其實一州之内大約亦有此三等也夫區
田之法始於伊尹田長十有八丈分十有五町中
間十四道其法有三等以上農中農下農為别此
三農以人别之説之所由起也不知區田之法本
乎代田代田之法創乎后稷甽長終畮一畮三甽
一夫三百甽而播種於甽中嵗代處故曰代田漢
成帝時議郎氾勝之曰昔成湯時伊尹善區田教
民播種嵗收粟每畆百石勝之試為之得四十石
[062-5b]
皆此法也然以之定疆界别豐歉則可而以之分
三農則猶未足以為準也嘗考周禮一易再易之
制雖雍冀間亦然而一夫授田百畝惟以不易者
為定爾雅之三田自一嵗以至三嵗曰菑曰新田
曰畬所種愈熟得榖愈多而井田之法有遂有徑
有溝有畛有洫有塗有澮有川有道有路以達於
畿經界一正而民得按畝以耕此三代之所以樂
康也周禮大司徒以土㑹之法辨五地之物以土
[062-6a]
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分野十二邦上繫十
二次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他若九土見於左氏九
地見於太元班固藝文志農凡九家書一百四篇
管子呂氏春秋淮南子賈思勰齊民要術唐中和
節有進農書之例宋景徳時有農田勅之頒凡載
在經史諸子百家者班班可考而知也鄭司農以
山澤平地為三農其説是矣然山多犖确地多低
窪黍稌未必皆宜惟鄭𤣥原隰平地可於三處營
[062-6b]
種之説實本乎大司徒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
物各有所宜生而櫽括其詞以列諸注疏卓然為
千古不易之論焉要惟取代田區田之法相其高
下備其旱潦審量而善用之上追周官周禮之遺
意使民務本力穡百榖順成由是以經術為治術
導之以禮樂澤之以詩書而厚生正徳教飬兼施
唐虞三代之治不是過矣
[062-7a]
周禮
以九式均節財用
監察御史臣/周祖榮
鄭氏康成曰式謂用財之節度
臣/謹按國家之用財不可不慎也財出於賦賦出
於土自邦中四郊甸削縣都以及闗市山澤之民
皆終嵗竭蹶胼手胝足奔走轉運出粟米泉布作
器皿通貨賄以供上所需一絲一粒皆民脂膏也
[062-7b]
故聖王不敢輕用其財立之式法以為節限隆殺
有差出入有度掌之以冡宰而共之於有司是以
人主不得踰式法而過取百官亦不得違式法而
過與凡祭祀幣玉之奉賔客饔餼之等膳羞裘服
之制凶年施舎賑貸之條下至酒人授酒材掌皮
頒皮革委人共薪蒸材木職幣斂幣餘職嵗賛逆
㑹大府頒貨賄皆稱其所給足以待事嵗有常經
用有常數大約按毎嵗所賦之多寡以為定總計
[062-8a]
所入如干所出如干四分為率量用其三而存其
一積至三十年則有十年之贏邦國有故不待加
賦而王府所藏沛然自裕民或偶值水旱又得以
蠲賦減租而無病於國故天不能災嵗不能凶國
計不絀民力不匱此古昔盛世所為經久保盈造
原立本端在此至纎至悉也夫以成周之隆家各
授田民有恒業又俗尚敦樸人知節儉嵗計所入
各有餘饒不待仰給公上而上之人猶日汲汲焉
[062-8b]
懼民生之或蹙民於時樂事勸功鼓舞率作力出
賦税而先王猶不敢泰然享之節之又節惟恐侈
用以病民也夫其恤之也甚周取之也甚薄而用
之也猶甚嗇如此况後之民視周之民其苦樂又
加逺矣田制壊而貧富不均生齒繁衍地力就衰
加以僧道之飬兵役之餉及一切俳優飲博徵逐
閒游不事生産仰屋而食日耗米榖習俗既澆爭
事奢麗服舍玩好之飾賔祭昏𦵏宴游之費計貧
[062-9a]
民一嵗所獲不及一朝之資而豪右墨吏又從而
朘削之廹之以水旱困之以轉輸重之以疾病死
喪窮居蹙處不自聊頼而民於是始無以為生矣
古今殊勢於此而欲治以周官之法以求足民非
惟罔效適以滋擾計惟得其意而善為之要在均
節財用而已考之史傳如漢之文帝宫室苑囿無
所増益有不便輙弛以利民減諸服御狗馬時賜
田租令丁男三嵗而二事其時人給家足海内殷
[062-9b]
富至武帝輕用其財外事征伐内興工作大府日
匱乃置均輸告緍錢卒至虚耗奢儉得失昭然可
覩然則足民之要别無有所為治財之術也欲治
財必致籠天下之利利歸於上則下益竭善計者
惟撙其財之所出而不悉其入則用之者無滲漏
取之者無過差省約之餘留為施舍財不聚於上
泉府所流轉相灌輸民得各自為生而又簡其節
目去其苛禁一人躬行儉朴率先天下則而象之
[062-10a]
誰敢饜縱耳目以蕩厥家閭閻之産錙積黍累日
計不足嵗計有餘此財以用而得生以節而能流
信乎易曰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孟子所謂賢
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保民之長䇿利國之
良規莫有善乎此也
[062-11a]
周禮
以官府之六敘正羣吏一曰以敘正其位二曰以敘
進其治三曰以敘作其事四曰以敘制其食五曰以
敘受其㑹六曰以敘聴其情
編修臣/王㑹汾
臣/謹按王御宇所以措一世於雍和者必先使
萬事萬物各得其序而朝廷為起化之原則澄敘
官方尤不可以凌節雜施者也周禮小宰副冡宰
[062-11b]
以贊王治辨之以六職合之以六聨合則羣僚共
為一體不至乖隔而不親辨則諸司各守典常不
至侵官而越爼法如是亦云備矣乃於職首必先
正之以六敘者何也記曰百官得其序傳曰衆賢
和於朝物必有序也而後能和此禮樂所由興而
萬化所從出也天地之氣運行有漸是故風雨節
而寒暑時人主設官分職布教立事亦民之風雨
寒暑也安可不以其序乎觀小宰之六敘舉凡程
[062-12a]
功賦食上計受成皆有秩然之次第而非任意以
為後先此法守所以有常而民聴所以不惑也因
是知古之銓衡考課一循其敘必無有踰階躐次
者矣或謂爵禄者天下之砥石人主所以厲世摩
鈍也循資限年豈古制耶曰非然也太宰以八柄
詔王則馭富馭貴王自操之原非官司所得與其
有茂材異等顯績殊勲以布衣而位三公不踰時
而登保傅何不可者若材能不過中人勞績又非
[062-12b]
顯著則但以入官之久近制爵秩之崇卑斯二者
固並行而不悖矣冡宰贊元經國故舉其通變者
以詔王小宰謹守章程故循其畫一者以明制斯
小大之辨也夫陳殷置輔惟賢是求鼓舞人材難
拘一轍有不次之榮以達儁異有積勞而授以勵
中材天下異材少而中材多則聖王之馭吏也越
次者少而循序者多非惟作吏治之精勤亦以杜
人心之浮競吏皆出於精勤則不至居官如郵傳
[062-13a]
而職業舉矣人盡消其浮競則不以請謁玷官箴
而風俗淳矣漢制郡縣守相高第者擢二千石二
千石治行最者入為九卿其褒遷似乎太速然漢
之州部刺史猶後世節鉞大臣則己位居常伯矣
自是而九卿而副相行能雖高尚需歴試豈無能
者而可僥倖於㨗得哉銓敘人材必稽名實茍無
殊績莫若循資故徳均以才才均以勞漢唐以來
亦猶行古之道也周禮一書其中若六曹署吏九
[062-13b]
命設官三年大比之類後代皆師其意而朝廷官
府之治尤禮樂教化之原其所為敘正羣吏者誠
萬世銓衡考課之要術歟
[062-14a]
周禮
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羣吏之治一曰亷善二曰亷能
三曰亷敬四曰亷正五曰亷灋六曰亷辨
編修臣/儲晉觀
鄭𤣥曰聴平治也平治官府之計有六事弊斷也
既斷以六事又以亷為本
臣/謹按帝王官人之道克知灼見因材器使嘗慎
簡於登進之途敷納明庶委任責成必綜核於職
[062-14b]
業之地唐虞之九徳所以斷之於其人也成周之
六計所以斷之於其官也夫六官之屬名位之大
小攸殊庶務之繁簡不一其中英髦傑魁之倫積
日累勞建功奏績始著羽儀之用而終堪梁棟之
任者豈伊乏人要舉此六者足以該之盖善則循
良有以宜民矣能則猷為有以敷政矣克敬則不
懈於位矣守正則不違於道矣執法者不狥乎情
矣明辨者不惑乎事矣先善於能者善自徳言之
[062-15a]
能自才言之徳為才本故善居能先也敬正主徳
亦善之端法辨主才亦能之類也王安石曰亷者
察也謂察於此六者則羣吏之臧否自見而六者
之外不復有所為亷之名與鄭説稍異管子曰亷
不蔽惡則行自全夫亷雖訓察亦即褆躬厲行檢
制精明之意而以之為臣工勸則夫内而衾影之
無慚外而簠簋之必飭胥此物此志也竊以鄭元
之解文義較為完備且六事之必本於亷者其理
[062-15b]
亦甚切而易明矣人必志氣潔清身家之營寡而
後其徳昭焉操履淳白取舎之分嚴而後其才當
焉不亷則曰善曰敬曰正者無非邀譽之術而曰
能曰法曰辨者又適足為濟貪之資也且亷者人
臣之當固無足異而六事乃居官之績也故徒亷
而已則不足以概六事而六者之中或得其全或
得其半或得其一人材之優絀不能齊也然均不
可以廢亷考之周官成王所以戒卿士者與此實
[062-16a]
相表裏其曰阜成兆民曰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曰
敬爾有官曰以公滅私曰議事以制其爾典常作
之師曰蓄疑敗謀比皆六計所櫽括其曰恭儉惟
徳無載爾偽作徳心逸日休則又以亷為本之義
也自唐虞始立考績之典周禮大宰之職以八法
治官府八曰官計以弊邦治三嵗則大計羣吏之
治而誅賞之然則小宰之六計其即成周考課之
法歟三代而下漢法以六條察二千石郡國守相
[062-16b]
高第入為九卿唐考功法流内之官敘以四善二
十七最四善一曰徳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
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宋時考吏能否為三等
以公勤亷幹惠及民者為上大都倣成周之遺制
而為一代黜陟之課者也雖然小宰所聴治者六
官之屬耳若六官之長則有大宰之六典在焉盖
三公九卿居論道經邦之職非可以六計求之而
膺高位而享厚禄則亷固宜不待於言矣記曰大
[062-17a]
臣法小臣亷此之謂也抑嘗思之立朝而無忝者
其素行之修也莅職而克舉者其藏器之良也故
斷之於其官必先斷之於其人大司徒鄉大夫之
職三年大比考其徳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使民
興賢出使長之使民興能入使治之此其法良意
美與小宰之六計相為維制而有合乎唐虞九徳
咸事之䂓者歟官人之要亦略具於是矣
[062-18a]
周禮
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羣吏之治一曰亷善二曰亷能
三曰亷敬四曰亷正五曰亷灋六曰亷辨
檢討臣/興泰
鄭康成曰聽平治也平治官府之計有六事弊斷
也既斷以六事又以亷為本
臣/謹按人君代天理物統蒞臣工綱舉目張絲聨
繩貫俾得各勵名節為國家効股肱耳目之用考
[062-18b]
課之法固其最要者也周禮天官以六計弊治之
條掌諸小宰以平治官府之功善則悃愊無華能
則因時取濟敬則各居官次正則操履端方法則
守典弗墜辨則臨事不疑此六者吏治之所從出
也而要必以亷為本何謂亷有天理而無人欲者
也人性感物而動不能無利慾之私故聖人嚴植
其防使之相束於禮教名義之中而各安其分自
知砥礪亷隅制節謹度上不負國中不辱身下不
[062-19a]
病民品行從是而端氣節從是而立漢世取士曰
興亷調吏曰亷察夫亦猶六計上亷之意云爾然
亷未有不從節儉出者元徳秀為魯山令嵗滿笥
餘一縑僅駕柴車趙抃守蜀惟以琴鶴自隨盖能
儉以養亷故取與一無所茍後世居官者一切服
餙器用饋遺徃來耗費多端俸薪不敷所用於是
巧取漁利而民不勝其擾矣那移侵欺而國帑亦
多致虚懸矣周公盖早鑒戒乎此故分六計而各
[062-19b]
冠以亷俾為臣者以此為標準則簠簋不飭之行
自清課治者以此為勸懲則苞苴竿牘之弊不作
豈非萬世不易之良法歟抑臣/聞禮記曰大臣法
小臣亷是亷之一言尤大臣之所以表率百僚者
也後漢祭遵屡掌兵戎家無私財光武歎為憂國
奉公張奐為屬國都尉羌有獻金馬者奐以酒酹
地曰使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懐悉
以還之威化大行然則屬員之亷節惟在為大僚
[062-20a]
者激厲而振興之而於考課之時務必激濁揚清
精詳甄别果有封鮓却金皭然不汚者顯加褒擢
以為亷吏倡其敗檢踰閑貪冐無恥者嚴加黜罰
以警其餘如此則察典不視為具文而臣品克端
人心風俗亦蒸蒸丕變矣
[062-21a]
周禮
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羣吏之治一曰亷善二曰亷能
三曰亷敬四曰亷正五曰亷灋六曰亷辨
檢討臣/徳保
臣/謹按註疏云善善其事有辭譽也謂有善事四
方令聞辭譽也能政令行也謂雖無辭譽而政令
得行也敬不懈於位也謂敬其職位恪居官次也
正行無傾邪也以其行正直言公正無私也法守
[062-21b]
法不失也謂依法而行無有錯失也辨辨然不疑
惑也謂其人辨然於事分明無有疑惑之事也亷
者潔不濫濁也既斷以六事又以亷為本臣/不揣
愚陋謹就六計亷為本而廣其義為六箴云
理煩治劇周流不滯令聞廣譽聲稱四至内重外
輕如軒如輊以亷為本明道正誼不計其功不謀
其利
右亷善箴
[062-22a]
卓哉能吏之綱之紀上令下行如臂使指暮夜懐
金風頺波靡以亷為本飭其簠簋臣門如市臣心
如水
右亷能箴
不懈於位以事一人佩垂佩委王之藎臣昭昭表
節𠖇冥墮行以亷為本匪貎祗承夙夜惟寅直哉
惟清
右亷敬箴
[062-22b]
重規叠矩行表言坊敬内以直義外以方苞苴弗
却蠅玷圭璋以亷為本無慾則剛煌煌令典濁激
清揚
右亷正箴
森然憲章金科玉律尺寸不失修其邊幅式飲貪
泉或出或入以亷為本無慙衾獨凛冽霜威不寒
而肅
右亷灋箴
[062-23a]
鑑兮本空衡兮本平惟虚生白惟公生明蔽交於
前奪吾之精以亷為本玉壺氷晶清斯濁斯濯足
濯纓
右亷辨箴
[062-24a]
周禮
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羣吏之治一曰亷善二曰亷能
三曰亷敬四曰亷正五曰亷灋六曰亷辨
監察御史臣/胡寳瑔
注聴平治也平治官府之計有六事弊斷也既斷
六事又以亷為本
疏皆以亷為本者此經六事皆先言亷後言善能
之等故知将亷為本亷者潔不濫濁也
[062-24b]
臣/謹按朝廷設官分職隨其才能而器使之務令
各盡所長以共襄盛治然衆材之畢集必考核之
尤精惟衡以定品而平治官府之灋昭焉曰善曰
能曰敬曰正曰灋曰辨六者不同同歸於亷夫所
謂亷者非矯世以鳴高飾情以干譽也古之良臣
清畏人知無愧衾影本乎不敢自欺之誠以堅其
夙夜匪懈之志則職任無曠而庻績咸熈胥由此
也盖獨知之地不為物欲所移則介然之操自不
[062-25a]
為權利所奪有其徳而徳本於光明有其才而才
亦歸於中正以之服官敬其事而後其食以之治
民高其行而從其教故弊吏以亷為本洪範之垂
訓也有猷有為必兼有守子貢為信陽宰孔子曰
勸之慎之又告之曰治官莫若平臨財莫若亷亷
平之守不可改也觀聖人之言則信乎有守為入
官之要而察吏之道即莫先於此小宰之職聴之
以六計欲其循良足以宜民貴乎善善必本於亷
[062-25b]
乃昭内志之精純欲其才力足以處事貴乎能能
必本於亷乃見中情之粹白敬者謂其不懈於位
也惟亷而主一無適長守此嚴翼之心正者謂其
行無傾邪也惟亷而至公無私不改其端方之素
持守不阿者取其灋因亷而灋所以遵循而無失
也臨事不惑者取其辨由亷而辨所以昭晰而無
疑也然則何一非以亷為本哉夫不貪為寳以貧
而賀子文無一日之積王曽志不在温飽惟其品
[062-26a]
詣己端不為外物所染夫是以公明正直皭然不
滓確乎不㧞有徳以用其才而才乃不入於偏私
不流於巧偽所謂欲影正者端其本也厥本既端
則存心砥礪如竹箭之有筠如松柏之有心宜乎
清標可以風有位羔羊素絲詩人所以詠委蛇也
潔行可以振頺風鳯凰瑞麥史臣所以書治行也
以亷為本而律己則先洗滌其心論人則先衡量
其品由是國家有得人之慶在位無踰檢之臣善
[062-26b]
也能也敬也正也灋也辨也不皆各効其長以成
郅隆之治哉於此知周官六計弊吏之為先得其
本也
[062-27a]
周禮
以聴官府之六計弊羣吏之治一曰亷善二曰亷能
三曰亷敬四曰亷正五曰亷灋六曰亷辨
監察御史臣/劉方藹
鄭𤣥曰聴平治也平治官府之計有六事弊斷也
既斷以六事又以亷為本善善其事有辭譽也能
政令行也敬不懈於位也正行無傾邪也灋守灋
不失也辨辨然不疑惑也
[062-27b]
臣/謹按九徳之中一則在亷十愆之儆一則惟貨
是知官府之計寡亷必黜羣吏之治以亷為先盖
人一不亷則自封瘠民安能善不亷則恣欲慆心
安能敬不亷則賂章官邪安能正不亷則敗度敗
官安能灋雖不亷之人多有能者辨者但幹事之
才為欲所詘其能不足任也見事之智為利所昏
其辨不足用也一不亷而吏治遂無一可取此亷
所以為官府之大本而聴官府之計之大要也但
[062-28a]
國家分職於官府與百姓重頼有羣吏者茍能潔
己不剥民亷矣猶未足以既乎其職也故有六計
以弊吏治一則亷善而徳惟善政二則亷能而位
事惟能三則亷敬而欽乃攸司四則亷正而正色
率下五則亷灋而各守爾典六則亷辨而庻明勵
翼必六者有一乃稱循吏六計中善為本能為用
善之分著為敬正能之敷施為灋辨而六者均以
亷為本能亷則善敬正因以可兼惟亷則能灋辨
[062-28b]
方為可取顧官吏之亷其根本倡自朝廷周之時
九賦以義取九式以節用聖主之慎乃儉徳惟懐
永圗周以前皆然也帝堯富而不驕貴而不舒舜
禹有天下而不與臯陶猶戒以無教逸欲有邦成
湯不邇聲色不殖貨利盤庚不肩好貨武王亷於
財亷於色召公猶戒以不役耳目百度惟貞成王
言恭儉惟徳無載爾偽皆以一人之清心寡欲為
天下官吏倡率斯為臣者各能砥礪亷隅基徳於
[062-29a]
亷而増美焉庻可以六計弊之而成大法小亷之
盛也
[062-30a]
周禮
因此五物者民之常而施十有二教焉一曰以祀禮
教敬則民不茍
編修臣/荘存與
臣/謹按虞書舜命契曰敬敷五教在寛司徒教典
宜莫重焉乃别言十有二教何也臣/愚以為五教
者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而非空言所能喻必施
此十二教而後可以敬敷之於民焉嘗考先王制
[062-30b]
祀禮莫大於郊社莫隆於禘嘗尊事上帝以訓民
事君順事祖考以訓民事親孔子著宗祀之典於
孝經我将之詩是也其詩曰儀式刑文王之典日
靖四方又曰畏天之威于時保之聖人昭事之忱
於是為至是以其民不賞而勸不怒而威恪㳟匪
懈竭其忠孝以復其性以修其職而治化成焉聖
人之教不肅而成者祀禮教敬之謂也
二曰以陽禮教譲則民不爭
[062-31a]
臣謹按賔射饗燕飲食之禮所以親兄弟宗族而
和朋友賔客也俗貴爵則民爭於位俗貴富則民
爭於財俗貴徳則民爭於名茍有所貴則必爭爭
必於其同類是以失序而相詐也聖人以禮示之
觴酒豆肉之間朝廷几席之位莫不導民致其尊
讓夫射以觀徳君子不徒讓也然升降進退揖遜
雍容善猶不爭而况財與位乎是以其君子善則
稱人過則稱己其庻人耕者讓畔行者讓路禮之
[062-31b]
化也
三曰以隂禮教親則民不怨
臣/謹按婚姻之禮所以經夫婦之别而厚人倫之
本也周之盛時文王躬上聖之徳有内助之美周
公制禮詠歌其義以風化天下后妃則有關雎之
徳葛覃之本卷耳之志國君夫人則有鵲巢之行
采蘩之職大夫列士之妻修采蘋之法度此六詩
者鄉飲酒之禮則歌之是以其民篤於行亷於色
[062-32a]
男女正婚姻時怨曠之感息和平之化行此教親
而民不怨之效也
四曰以禮樂教和則民不乖
臣/謹按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七情出焉情有所
向則僻僻有所甚則乖名義不及顧刑法不及畏
平則悔而思思則悟而和聖人作樂以教民所以
防其僻而導之平也夫雅頌之音六代之舞固足
以動四氣之和而著萬物之理至於閭巷四野之
[062-32b]
所習又為之土鼓葦籥以吹豳詩笙磬琴瑟以合
鄉樂鼓舞之師以作其氣采詩之官以達其志是
以其民欲心平躁心釋遷善逺罪日化而不自知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此之謂也
五曰以儀辨等則民不越
臣/謹按公卿大夫列士庻人上下有章貴賤有等
所以承王命而崇國體也聖人在上謀議及於衆
庶諮詢不廢芻蕘其卑易近民如此而民服事其
[062-33a]
上莫敢踰越者貴有常尊而賤有等威也夫貴乘
其勢以陵於賤則法令廢下慢其位以抗於上則
朝廷䙝聖人制宫室車旗之等嚴服物采章之辨
以九儀之命輕重布之茍無其爵雖有其財不得
服其服而行其禮民知尊爵而朝廷益尊冐上無
等之習所由禁也
六曰以俗教安則民不偷
臣/謹按四方之民各有其俗狃近而忘逺舍本而
[062-33b]
趨末此俗所以日偷也為終日計者其民散為終
嵗計者其民擾為終身計者其民愿為數世計者
其民仁盛衰之數恒由此起聖人以本俗教民疆
理有宜室廬有固衣服有恒器械有式樹畜有經
親戚有誼公劉之遷豳太王之遷岐雖廹遽擾攘
而纎悉具偹定數百年之經制於一日二日之間
是以其民重厚而難動揺惇篤而善守業也
七曰以刑教中則民不虣
[062-34a]
臣/謹按民之不能無邪惡猶榖之不能無稂莠也
治之則馴縱之則虣聖人不忍聴其虣於是刑以
威之約其情防其欲凡勇敢强有力之人能用之
於禮義不得施之於鬬辨書曰伯夷降典折民惟
刑又曰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祇徳夫伯夷典
禮臯陶作士而播刑之廸以伯夷為法者士師之
用刑惟以禮為斷也是以守禮者雖弱無所懼犯
禮者雖强無所恃鄉無暴俗國無幸民大化之隆
[062-34b]
天下無一人之獄焉所謂刑期無刑民協于中者
是也
八曰以誓教恤則民不怠
臣/謹按安樂之民難治憂患之民易化善教者在
使民知恤而已盤庚之時商之臣民自以為先王
之舊人席其寵禄恃其寛政傲上之令而逸豫是
從玩於近娛忽其逺患故其告羣臣曰予告汝于
難告庶民曰今予告汝不易言民生之不易而戒
[062-35a]
懼之不可以怠也故又申之曰無戯怠懋建大命
聖人之於民未安也為之求其安既安也為之思
其危若父母之訓子孫寕或過慮而無有不及誥
誓之言惟是為切是以其民憂深思逺長慮却顧
早夜不怠以從上教書曰百姓王人罔不秉徳明
恤此商之所以盛而周公之所以告召公也
九曰以度教節則民知足
臣/謹按天地之所生筋力之所治田疇之所獲山
[062-35b]
澤之所出其饒乏有大數而度量不生於其間則
物力有限民欲無厭富民厚積而不知其極貧民
偷取而不虞其盡此天下所以常苦不足也聖人
教之以度受禄者不予民爭業家不藏重器國不
貴異物商賈不擅山澤之富農夫不逐什一之利
鳥獸草木取之有時用之有節故無甚貧甚富之
民流俗不相耀則心和平而性恬安隂陽調四時
正萬物盛多而可以贍民之欲民無貪心物有餘
[062-36a]
利而或不知足者盖未有也
十曰以世事教能則民不失職
臣/謹按四民之職民職之大者也遷其業則弗能
為良世其教則不勞而善故士處學校農處田野
商處市井工處官府父兄子弟相授受以成其業
家無棄材則國無游民傳之既久所謂士食舊徳
之名氏農服先疇之畎畝商循族世之所鬻工用
高曽之規矩藝日以精俗日以厚親賢樂利雖百
[062-36b]
世猶不忘先王之教也
十有一曰以賢制爵則民慎徳十有二曰以庸制禄
則民興功
臣/謹按爵禄者人君之大柄而教民之樞機也人
情莫不欲富貴而惡貧賤無以制之則茍得者不
知愧而徳行日廢功效日隳以徳制爵以功制禄
尊卑厚薄各有定分近無所濫逺無所遺是以其
民之慎徳也為善於國不如為善於邑為善於邑
[062-37a]
不如為善於家其民之興功也安居必先公而後
私有事則就勞而惡逸書曰敢不敬應言勸賞不
徧加乎天下而天下從焉此教之成也
[062-38a]
周禮
周禮大司徒之職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一曰散利
二曰薄征三曰緩刑四曰弛力五曰舎禁六曰去幾
七曰𤯝禮八曰殺哀九曰蕃樂十曰多昏十有一曰
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盜賊
侍讀臣/惠士竒
鄭康成曰散利貸種食也薄征輕租税也弛力息
繇役也舎禁無禁利也去㡬去其税也𤯝禮凶荒
[062-38b]
殺禮也殺哀省凶禮也蕃樂閉藏樂器而不作也
多昏不備禮而昏娶者多也索鬼神求廢祀而修
之詩所謂靡神不舉也除盜賊急其刑以除之饑
饉則盜賊多不可不除
賈公彦曰舍禁謂山澤所遮禁者舍去之使民得
取蔬食去㡬者㡬謂呵禁也關市去税而猶幾之
臣/謹按荒政十有二外考之史册又有三利有三
弊三利者一曰開渠二曰運糴三曰鼓鑄三弊者
[062-39a]
一曰抑價二曰貯粟三曰掘井謹一一條陳之於
左
宋史汪綱知蘭溪縣㑹嵗旱躬勸富民浚築塘堰
大興水利餓者得食其力全活甚衆於是部使者
列為一道荒政之冠此嵗畢開渠之法也今水利
方興似宜推行之於天下前漢召信臣為南陽太
守好為民興利務在富之乃於穰縣南六十里造
鉗盧陂累石為堤起水門提閼凡數十處以廣溉
[062-39b]
灌嵗嵗増加多至三萬頃民得其利郡以殷富及
後漢杜詩為太守復修其業故時歌之曰前有召
父後有杜母今南陽郡屬河南省魏賈逵堰汝水
為新陂通運二百餘里人謂之賈侯渠鄧艾修淮
陽百尺二渠通淮潁大治諸陂於潁之南穿渠三
百餘里溉田二萬頃今河南郡縣多古所開水田
之地収穫多於陸地數倍後世皆淤塞不通莫能
疏濬一逢嵗旱束手無䇿坐以待天豈非河南水
[062-40a]
利不興之故哉即以江東水利言之常州有望亭
堰牐置於隋之至徳徹於宋之嘉祐至元祐七年
復置未㡬又毁宋臣章冲以為説此堰牌有三則
潦嵗則洩其水而無淫溢之患旱嵗則蓄其水以
溉田兼運河有節啟閉以時足通舟楫永免作埧
車水科役百姓之煩擾故修建望亭上下二牐固
䕶水源而三利備焉孝宗隆興六年監進奏院李
結獻議謂低田恃堤為固乞於常秀蘓湖諸州水
[062-40b]
田塘浦要處乘此農隙作堰増令高濶則堤成而
水不為患方此饑饉俾食其力因其所利而利之
秋冬旱涸涇浜斷流修築尤為省力而户部以其
議切當因曉有田之家各出錢米與租田之人更
相修築官無所費民不告勞從之由此而推之天
下凡郡縣有古時水道昔通今塞者長吏悉心籌
畫疎而通之濬而深之因修立水門堤閼固䕶堤
防并令饑民得食其力此荒政之一大利也
[062-41a]
南宋時浙東大饑朱熹為提舉奏請盡出内庫之
錢為收糴本又江右大饑安撫辛棄疾始至榜通
衢曰閉糴者配彊糴者斬次令盡出公家官錢銀
器召官吏儒生商賈市民各舉有幹實者量借錢
物不取子錢使領運糴期終月至城下發糶於是
連檣而至其直自減民以不饑此運糴之法荒政
之一大利也或曰官榖在倉無煩運糴不知官榖
賑饑民僅及近城三十里内耳窮鄉僻壤勢豈能
[062-41b]
來老幼疾患之人必有餒者未若令民運糴其粟
益多以民賑民必能周徧而窮民無不䝉其澤矣
周官司市國凶荒札䘮則市無征而作布註云無
征謂市不税金銅無凶年因物貴大鑄泉以饒民
然則鼓鑄亦備荒之一䇿也去嵗江蘇嵗旱歉收
錢價騰貴前此每錢千值銀一兩二錢五六分猶
不至日益増昂者頼有寳蘇局開爐鼓鑄搭放兵
餉得以流通於民間也今開江省從前收買民間
[062-42a]
黄銅器皿盡歸蘇局鼓鑄用訖無存因此停鑄未
得源源接濟錢日減價日増伏思銅禁已開國無
庸再行收買舊銅器皿而洋銅有餘原許商舶售
銷粤銅開鑛亦得流通各省似應仰請
勅下江省督撫酌動帑項採買銅觔接濟寳蘇局鼓鑄
仍照近例搭放兵餉則錢益充裕市價自平矣
物少則貴多則賤自然之理也嵗饑榖貴誰能抑
之故抑價則民間必有强糴者由是盜賊滋豐白
[062-42b]
晝刼掠不可禁止宋時撫州大饑黄震為知州坐
驛舎署文書不入州舎嚴禁强糴不抑米價其後
米價漸省而後入州視事誠以米價不可抑而强
糴之漸不可不防故浙東饑朱熹為提舉始拜命
即移書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入境而客舟之米
已輻輳則米價不抑而自省矣故曰抑價足以召
亂増價足以招商然則抑價者荒政之一大弊也
宋孝宗時江右大祲郡檄萬安丞劉清之視旱徒
[062-43a]
歩阡陌親與民接凡所蠲除具得其實清之曰有
粟之家閉不肯糶實窺伺攘奪者衆也在我有政
則大家得錢細民得粟兩以為便此粟在民則為
法以出之規畫防閑民頼以濟又辛棄疾安撫江
西運糴鄰郡而信守謝源明乞米捄助幕屬欲勿
予棄疾曰均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
予信此粟在官則分張以助之此疆爾界一視同
仁故曰毋藴年毋壅利謂藴積年榖而專其利然
[062-43b]
則貯粟者荒政之一大弊也
掘井溉田一見隋書李徳林傳一見金史食貨志
徳林為懐州刺史在州逄亢旱課民掘井溉田空
致勞擾竟無補益為考司所貶此固昔人已行之
而無效者也安可復踵其失乎金泰和八年詔諸
路按察司規畫水田部官謂水田之利甚大沿河
通作渠如平陽掘井種田俱可灌溉比年邳沂近
河布種豆麥無水則鑿井灌之計六百餘頃比之
[062-44a]
陸田所收數倍以此較之他境無不可行者然則
鑿井種田乃沿河豆麥之田非稲田也又皆在平
陽邳沂近河之田而欲推行之於他境則李徳林
已嘗行之徒勞擾而無補益矣然則掘井溉田豈
備荒之善䇿哉
[062-45a]
周禮
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
編修臣/于振
東萊吕氏曰堯水湯旱民無菜色其制度不可考
周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至春秋而秦饑乞糴於
晉魯饑告糴於齊九年之制已壊其後如李悝之
平糶豐年収之凶則出賑亦三代以後之良䇿也
漢詔載粟入關得毋用傳宋富弼在青州措置流
[062-45b]
民種種有法趙抃在㑹稽不減榖價商賈輻輳皆
屬可行漢耿夀昌為常平倉至宋遂為定制韓𤦺
又請罷鬻沒宫田募人承佃為廣惠倉嘉祐間又
置廣濟倉宋之徳澤洽民三倉盖有力焉
臣/謹按賑荒之法聖人育物之盛心也葢周禮詳
焉然條目雖具而非其人不能行故聖人任人而
不任法盖聖人不能使嵗之必稔而能於豐嵗預
為歉嵗之儲不能使民之不饑而能使饑嵗不失
[062-46a]
豐年之樂亦曰慎選親民之吏而已天子以生民
之命寄之於大吏大吏以生民之業屬之於有司
有司取百姓之身家謀之於夙夜隨時補救因地
制宜未雨綢繆先勞後逸其事至委曲其道至纎
悉不可以殫述也詩曰曽孫來止以其婦子饁彼
南畆田畯至喜此言天子之重農也又曰嗟嗟保
介維暮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此言諸侯之勸
農也農事勸則収穫豐收穫豐則儲蓄厚儲蓄厚
[062-46b]
則水旱不足憂矣古之有司與民常親親則耕鑿
出入豆區釡鍾之細皆得以量其緩急而節其盈
虚今之有司與民甚疎疎則剛柔燥濕有無登耗
無由悉其情形而為之通變且以一邑言之百里
之中有業者幾何無業者幾何令所當知也有業
之家其在高鄉者幾何其在低鄉者幾何令所當
知也潦則低鄉受其害而高者或有豐收旱則高
源被其灾而低疇間有成熟此可以理推者也被
[062-47a]
荒之家其為稍給者幾何其為赤貧者幾何稍給
者猶可待赤貧者不可緩也茍不留心於平日則
逐户稽查必滋紛擾茍不詳察於臨時則文移駁
詰動渉兼旬及至得請而給不得其術委用不
得其人反致鳩形鵠靣升斗莫沾而兼併豪强倉
箱濫及胥吏恣為影射奸商借此居竒既而上司
風聞白簡從事而流離𤨏尾展轉溝壑者不知凡
幾矣詳考古今言荒政者大抵開倉賑濟平糶截
[062-47b]
漕煮糜禁釀是數端者雖使李悝耿夀昌輩生於
今亦無以易也但必如富弼之綜宻周詳趙抃之
實心任事行之方有實效盖朝廷之指授惟舉大
綱而有司之經營每多掣肘非置身於功名得失
之外不能適惬乎閭閻疾痛之微故曰有治人無
治法得其人則仿古人之法可也師古人之意亦
可也不得其人則慕古人之名而無濟者泥古人
之法而将不止於無濟也故曰慎選親民之吏而
[062-48a]
已且夫州縣之有常平等倉出陳納新以備不虞
法至善也乃銓注者聞所任之地倉榖數多每每
心驚色駭夫豈不知此陳陳相因者凡以為民哉
或慮倉厫坍塌而修建無資或恐浥爛相尋而出
納無術必至因縁虧空身挂彈章功名之念既重
則恤民之念不得不輕瞻頋若此而望其實心撫
字不可得也又朱子社倉其法盡善然説者謂其
可行於鄉而不可行於邑可以委之耆社而不可
[062-48b]
屬之有司止可任其力之所能為不可强以情之
所不樂故有司之務名者奉行故事不過虚張其
數莫濟緩急之需甚有不肖官吏比户徵求名曰
樂輸實同抑勒則又與社倉之本意相去甚逺矣
非法之不良行法者非其人也夫身為長吏而四
境之内高下不知貧富莫辨良頑罔别休戚不通
無是理也設或有之是曠官也不然則地方大吏
不能躬親化導之也夫國家亦豈能旦夕間得數
[062-49a]
十百富弼趙抃而用之哉亦在為大吏者體九重
宵旰之憂宣朝廷慈惠之澤平日風厲屬員不以
趨走承順為恭不以便㨗敏給為能屬吏中有實
心愛民者不以其悃愊無華而鄙之不以其迂拙
戅直而棄之立考課之法以農政為殿最寛之以
嵗月加之以激勸考成既滿則上其績於朝或如
漢之賜爵賜璽書以旌異之必得可繼其功者然
後衝替如此則各屬向風羣相則傚有不吏治烝
[062-49b]
烝者乎故尹鐸用而晉陽無繭絲卓茂封而東漢
多循吏上行下效㨗於影響端不誣也由是言之
欲講賑荒之法當先籌備荒之䇿欲致養民之效
當先簡親民之官官得其人則水旱無虞豐凶有
備周官十二可無泥其文矣此徳惟善政政在飬
民所以必歸之知人則哲之后也哉
[062-50a]
周禮
正月之吉始和布教于邦國都鄙乃縣教象之灋于
象魏使萬民觀教象挾日而斂之乃施教灋于邦國
都鄙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
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
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賙五州為鄉使之相賔
檢討臣/張鵬翀
鄭康成曰受者宅舍有故相受寄託也
[062-50b]
鄉大夫之職各掌其鄉之政教禁令正月之吉受教
法于司徒退而頒之於其鄉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
攷其徳行察其道藝三年則大比攷其徳行道藝而
興賢者能者鄉大夫帥其吏與其衆寡以禮禮賔之
賈公彦曰用鄉飲酒之禮以禮賢者能者賔客舉
之
臣/謹按周禮為成周致太平之書綱舉目張無所
不備而保息安養化民成俗之事於地官之職尤
[062-51a]
詳臣/夙昔講求以為無變今之法不失古之實者
莫如今制所行保甲鄉約等法有比閭族黨月吉
象魏之遺意得其意而善用之則無更張之擾而
有復古之漸焉盖王者之於民将欲教之必先養
之将欲養之必先有以整齊而聨屬之而教養之
政即行乎其間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
之相受四閭為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
五黨為州使之相賙五州為鄉使之相賔此屬之
[062-51b]
有道也徙於國中及郊則從而授之徙於他則以
旌節行之無授無節則唯圜土納之此制之有法
也有小司徒以統其衆有鄉大夫以均其力有載
師以掌土事有司稼以制民食有三物以教八刑
之紏師氏保氏司諌司救之設以長其善而匡其
失而又有泉府以收壅滯委積以待凶荒閒粟屋
粟以供散惠施利其至詳至悉也如此盖治四海
九州舉如其一鄉故曰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
[062-52a]
也今制保甲十家為甲十甲為保甲有長保有正
其整齊聨屬之法合乎比閭族黨之意而簡徑易
行其十家相坐之制或虞牽渉太多轉相推諉則
稍加變通參用五家為比有罪相及之文五比為
保十保以上為里保有長里有正制皆如舊里統
于鄉鄉統于縣令丞以下分廵四鄉時時體察務
悉民隱令四民各占所業毋相混淆傭佃轉移及
藝技雜流附於籍有役則按籍均之給以食竒淫
[062-52b]
無益民用者與游惰同罰壮丁二人保長以下輪
值一人共相守望村置鼓津置柵門闗市肆倍嚴
稽察使奸匪無所措其足如此則一鄉之良頑勤
惰緩急有無皆可徧察而周知矣鰥寡孤獨廢疾
有族黨収恤者時加體察官給口糧者時親騐閲
責成里保無使失所或有凍餒流為丐乞者即時
設法收飬有他處流丐須量為安挿使有生業或
量給資糧移歸本籍不許再入我境此中或有盜
[062-53a]
賊混伏甚有采割人者可為隐痛又有丐頭及雜
流匪類相助為惡宜嚴禁而絶其根則良民得安
息窮民無失所此保甲之大要也邑有耆儒碩彦
或仕而歸其鄉者請為鄉老其次為約正月吉率
其鄉人而讀法講約倡明友助親睦之義而功罪
相及之法行乎其中盖天理民彛之大有不可一
日不講者不得因民生未厚而視為緩圗也况今
天下生齒日繁靡費日廣生養難遂風俗益以偷
[062-53b]
薄鄉約之講尤不可視為汎常必明五禮之序使
明暁易遵申八刑之糾使警惕無犯至里塾之師
亦必考核人品使董率子弟共遵循謹庻澆漓漸
革親遜可㡬鄉有孝友睦婣任恤之行則約正書
之三年無變則鄉老舉之所舉三人以上以鄉飲
禮賔之且上達而俟察舉焉如所舉不當或素不
教戒而麗於刑者鄉老以下議罰有差三麗於罰
則更易之鄉飲弗賔如是則勸規並行功罪相及
[062-54a]
而羣知興行矣務使四境之内無盜賊無爭訟無
凍餒丐乞人勤耕織户誦詩書四民樂業百姓親
睦而後為能行保甲鄉約之實效臣/所謂無變今
之法不失古之實者此也我
皇上廣雎麟之徳心行官禮之法度察吏安民簡賢久
任使上官無掣其肘小民各輸其情簿書期㑹日
簡農桑教化日興上下孜孜交勉復倣漢時増秩
賜金之意以風勵将中材知勉而賢能益奮成周
[062-54b]
太平刑措之盛必可得而致也臣/以説經之次敬
抒管見冀有禆化理之萬一伏惟
聖主裁擇而進教之
[062-55a]
周禮
正月之吉始和布教于邦國都鄙乃縣教象之灋于
象魏使萬民觀教象挾日而斂之乃施教灋于邦國
都鄙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
編修臣/劉綸
賈逵曰正月之吉謂建子之月一日也正月之時
調和教典訖即布於邦國諸侯及畿内二鄙公卿
大夫等建寅之月使萬民來就雉門象魏之處觀
[062-55b]
教象文書從甲至甲為挾日而後斂藏于明堂也
使之各以教其所治民者若據邦國則使諸侯若
據都鄙則使公卿大夫也
臣/謹按成周端本正始之義莫先乎立教故成法
所在既已垂諸方䇿信及臣民而嵗首必舉而縣
之盖天運周於上人事應於下此地官教法所由
翼天官之治法以行也顧考禮文所紀布化承流
之職至備且詳於邦國有諸侯於都鄙有公卿大
[062-56a]
夫次第以相及則是司徒出之賢百執事率其所
屬而禀承之即萬民亦得各就其長上而講明切
究之矣乃雉門魏闕之間更為之麗其教於象且
麗其象於挾日而始斂者亦以聖人之愛民周坊
民至而目著心存之道寓焉爾易曰風行地上觀
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書曰每嵗孟春遒人以木
鐸徇於路月令曰孟春之月命相布徳和令命大
師守典奉法王者於順時播化覺世牖民諸大政
[062-56b]
常使天下飲食寤寐莫不見其昭天地而燦日星
然後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是以周之導
民也溯其綱維所自振則權必統乎尊揆其服習
所從親則治必詳於近如司徒始和教法其職要
其屬繁其去民亦逺故其於法也曰布曰縣曰斂
曰施而不曰讀下此為小司徒則曰頒灋鄉師準
之又下此為鄉大夫則曰受灋鄉吏從之而猶未
讀者以其所統之州且有五也至於州長乃一嵗
[062-57a]
而再讀灋焉謂正月及嵗時祭祀是已至於黨正
乃一嵗而七讀灋焉謂四時孟月及春秋祭禜與
正嵗是已至於族師乃一嵗而十四讀灋焉謂十
二月之吉及春秋祭酺是已降而至於閭胥並無
常地無定時豈非與民愈親則數愈宻入愈漸而
化愈深者歟夫民者邦之本親民者教化之本聖
人觀於鄉而識王道之易此物此志也故方其敷
教也勞來之詔固由上以逮民而及其教成也風
[062-57b]
俗之書又自民而登上再稽鄉舉里選之典閭胥
選於二十五家則敬敏任䘏之小善可書矣族師
選於百家則孝友睦婣有學之累善可書矣黨正
選於五百家則徳行道藝之大善又可書矣由是
州長攷之鄉大夫賔之且以升於司徒而象益騐
其明法益知其備教益觀其成矣夫是故成周端
本正始之義莫先乎立教也
[062-58a]
周禮
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四閭為
族使之相葬五族為黨使之相救五黨為州使之相
賙五州為鄉使之相賔
監察御史臣/沈廷芳
鄭康成曰此所以勸民者也使之者皆謂立其長
而教令使之閭二十五家族百家黨五百家州二
千五百家鄉萬二千五百家
[062-58b]
臣/謹按周禮所言即後世之保甲法也大司徒之
比閭族黨州鄉行于六鄉者也遂人之鄰里酇鄙
縣遂行于六遂者也而五家為比十家為聨則於
族師之職言之五家相受相和親有辠竒衺則相
及又於比長之職言之一官之中於保甲之法惓
惓數致意焉誠以治民之道散處而雜治之則勢
暌而法難週整齊而聨絡之則情親而教易立人
各有所統則互相稽察可以代官長之煩家各有
[062-59a]
所聨則彼此賙卹可以敦睦婣之俗孟子云出入
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自古治四海九州之
衆而不異於一井一疆者誠莫善於保甲之法矣
若夫奉行之道貴乎務其實而不以其名師其意
而不泥其迹盖户懸一牌里設一籍法似宻矣然
而里居之遷徙不常生齒之登下無定今嵗之所
編或有異於來嵗春夏之所籍或不符於秋冬是
不可以按圖而索刻舟而求也周禮不云乎以國
[062-59b]
比之灋以時稽其夫家衆寡徙於國中及郊則從
而授之若徙於他則為之旌節而行之大槩比閭
之長以時稽其生齒之多寡民居之遷徙層累而
上之随時更正互相考覈以符實數小司徒復有
三年大比之法以要其成是故云不煩而政亦易
舉至於澤居者編排之以舟楫山居者編排之以
棚寮山陬海澨無徃不宜後世所以推廣而行之
者總不越乎比閭族黨州鄉之法故無事則相保
[062-60a]
相受有事則相賙相䘏善則相勸過則相規旌揚
善行採之於鄉評郊遂有移懲之以不齒設有追
胥力作固可按册而稽或凶祲賑卹不難計口而
授洵乎治四海九州之衆而不異於一井一疆者
莫善於保甲而為萬世不易之良法也
[062-60b]
御覽經史講義卷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