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覽經史講義卷十六
詩經
民之質矣日用飲食羣黎百姓徧爲爾德
編修臣/徐文煜
朱子曰質實也言其質實無偽日用飲食而已為
爾徳者則而象之猶助爾而為徳也
臣/謹按易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又記
[053-1b]
曰明七敎以興民徳又曰一道徳以同俗蓋天生
蒸民有物有則官骸具而養欲無窮賦畀全而禮
義咸裕徳者生民之至性也飲食日用者生民之
大欲也王者體天出治一身荷君師之任既為民
謀其身家復為民全其性命敎養二者固並重而
不容偏廢者也然而養以備敎之具敎以繼養之
成其事雖有兩端其理無非一貫總以順其飲食
日用而已夫成周繼夏商忠質之遺羣聖代作統
[053-2a]
緒相承於上有文武之君下有周召之臣一徳一
心堂亷濟美壽考作人之雅化數世相維於不替
而漸摩既久觀感自生自王朝以達邦國由卿大
夫以逮士庶人無不親遜成風而聲敎四訖此關
雎麟趾諸什渢渢可誦也斯即堯之所謂時雍於
變舜之所謂四方風動禹之文命敷於四海湯之
帝命式於九圍者固先後同揆古今一轍也猗歟
休哉何其盛也而詩苐曰日用飲食而已是豈王
[053-2b]
者之世僅使斯民飲食不乏日用有資可以備水
旱裕蓋藏而舉凡所謂五禮六樂七敎五刑以及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諸大政遂可置為緩圖已乎
非也飲食有經日用有則徳不囿於飲食日用之
中不越諸飲食日用之外記曰汙尊而抔飲蕢桴
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書曰嗣爾股肱
純其藝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長肇牽車牛遠服賈
用孝養厥父母蓋天經地義之精不外朝夕起居
[053-3a]
之内飲食日用器也而道存焉此韓愈所謂其民
士農工商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賔主昆弟夫婦其
服麻絲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
明而其為敎易行二帝三王行之萬世而無弊者
也茍舍是而别求性命之原髙談精微之蘊則徳
其所徳非吾所謂徳清淨寂滅之説惑其耳目錮
其心思漸入於異端岐趨而不返而身心性命之
㫖轉至行之而不著習之而不察無惑乎人人日
[053-3b]
遊於徳之中猶自人人日軼乎徳之外也抑知民
之秉彞好是懿徳仁敬孝慈之良本在率履持行
之内衣食既裕禮義自生百室盈而婦子寧剝棗
烹葵子弟篤愛敬之節吹豳飲蜡閭閈敦婣睦之
風推之𤣥黃為公子之裳朋酒獻君王之壽可知
大道之行也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
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熙熙然户盡可封之俗人無
失徳之愆一道同風之盛早即於日用飲食之間
[053-4a]
裕之矣蓋日用飲食所以遂生即所以復性以之
為養則因天之時察地之利用人之力開其源節
其流固不能於飲食日用之外别有所謀以之為
敎則正君臣篤父子定上下序長幼别嫌明微制
節謹度亦未嘗於飲食日用之外更有所施蓋徳
惟善政政在養民六府三事理本一貫也而要之
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上有迪徳之君而後下
有敏徳之民書曰皇建其有極又曰斂時五福用
[053-4b]
敷錫厥庶民夫福即歸之於民而徳則端之於君
者蓋福民即所以福君而徳者福之本君者徳之
準為人君者誠宜修徳以斂福也歟
[053-5a]
詩經
民之質矣日用飲食羣黎百姓徧爲爾徳
編修臣/羅源漢
朱子曰質實也言其質實無偽日用飲食而已為
爾徳者則而象之猶助爾而為徳也
臣/謹按徳字乃此詩全篇之根柢夫詩人頌神之
貽福而必祝君之徳者此古人歸美之中必寓責
難之㫖故夫假樂則頌顯顯卷阿則美圭璋率皆
[053-5b]
此意倘全篇但言福祉是亦容悅之詞耳豈古君
臣相與之義耶且夫民之秉彜好是懿徳徳固君
與民所共有者也古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
有學而又經以漸摩之澤感人切而入人深故其
時民皆率徳而翕然從欲以治即至漢唐以來去
古寖遠然而上有恭儉仁惠省躬迪徳之主而民
亦有親遜雍睦和平豈樂之風其轉移化導之機
恒若響應此可見民有自具之徳而詩人頌君所
[053-6a]
為必以民之率徳為騐也其曰質者何也或疑周
道尚文兹兢兢焉以質為願所以防其流而救其
失其實不然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孟
子曰王者之民皥皥如也而堯衢擊壤之歌亦云
出作入息鑿井耕田忘帝力於何有其氣象之渾
樸大率類此今試與觀乎豳風豳雅豳頌諸詩所
載民風綦詳然而三農九榖而外無他業也雞犬
桑麻而外無長物也烹葵剝棗而外無珍味也社
[053-6b]
方祈御而外無繁文也若夫婦依士媚聯其情通
力合作齊其衆履畝嘗㫖作其力稱觥獻壽達其
忱夫亦何在非日用飲食之事而為其所最質者
歟至於民氣既淳民俗益厚親親長長咸本徳讓
以相將遵道遵路皆體徳意以俱化有不徧為爾
徳也乎蓋三代盛時君無一事不關乎民民無一
事不視乎君乃至徳化既成風同道一斯民風所
在即主徳所徵故不曰民之徳而曰為爾徳者正
[053-7a]
與詩所謂莫匪爾極之㫖同而洪範所云凡厥庶
民于汝極錫汝保極亦即此意耳顧臣/謂徧徳者
民也而慎徳者仍在君徧為爾徳者民也而懋敬
厥徳者先在君夫君徳豈易言哉臯陶謨曰思日
贊贊襄哉説命曰朝夕納誨以輔台徳誠以日新
又新之學撡自皇衷而以引以翼之功事存啓沃
公孤卿尹輔理於上庶司百職贊勷於下同寅協
恭大小一徳明良喜起之風見於朝廷正徳厚生
[053-7b]
之澤溥於百姓純嘏之錫莫大於是瞻聖治者所
由熙遊於太和之宇宙歟
[053-8a]
詩經
民之質矣日用飲食
修撰臣/金甡
臣/謹按天保一詩所以頌君福者不一而足而其
平易切實廣大深遠則莫如民之質矣日用飲食
之云也夫民以質稱疑若椎魯憃愚未足有光治
象豈遂臻郅隆之盛而為集福之本哉不知風俗
之淳漓化理之升降繫焉即氣運之休咎繫焉蓋
[053-8b]
機智日開而民之詐偽滋勝惟不安於日用飲食
之常而敎令遂有所弗率刑法遂有所難齊此固
非吉祥善事也嘗讀康衢之謠曰不識不知順帝
之則擊壤之歌曰鑿井而飲耕田而食民自適其
耕鑿之安而並泯夫知識之見故堯得成其協和
之治而長享其冨壽之祥詩人之意其猶是歟夫
民之由質實而趨文巧由文巧而長囂凌亦勢有
固然積習殆難更化惟聖人人情以為田有所以
[053-9a]
利導之柔服之使之去其偽而返其眞率其常而
安其樸士恒為士農恒為農食舊徳而服先疇者
皆惟本業之務無異物之遷故其時俗尚敦龎閭
閻和樂獄訟衰息兵革不興上下皆有嘉徳而無
違心此誠至治之馨香可以感於神明者矣禮曰
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之謂備
而所謂大順者則莫如風俗之同試思氣象則熙
熙皥皥道路則蕩蕩平平百姓日用而不知聖人
[053-9b]
無為而成化即國家受天之祜申錫無疆莫大於
此奚俟麟鳯在郊龜龍畜沼而後為盛世之嘉祥
也哉夫民之斵雕為樸實君徳有以感化之非必
聽命於冥漠不可知之神也特其靡然嚮風不疾
而速從欲以治渾乎自然若有非人力所能為者
則以為非神之力不及此而原其所以得此於神
者惟誠孝感格而後黙相者有肸蠁之靈徯應者
還淳古之俗則所謂神之福者仍本乎君之徳而
[053-10a]
已矣
[053-11a]
詩經
民之質矣日用飲食
編修臣/徐瑋
臣/謹按書有曰惟民生厚因物有遷則知降衷生
民本無不善而其後不能不日漓也然由厚而趨
於薄者習俗之弊則革薄而返於厚者敎化之權
是必閑其心思耳目之邪以養其敦龎淳厚之氣
使復還於未雕未斵之天則民志定而民風古本
[053-11b]
固乃以邦寧矣今使民而皆以智巧相矜以機械
相尚此非民之福也王者錫福庶民必使一歸於
質質者非喬野椎魯之謂也士農工商是謂四民
而皆有其所為質者士質於學忠孝亷節不言躬
行而無虛聲動衆之習焉詩書六藝修身淑性而
無髙談横議之失焉言揚行舉席珍待聘而無游
揚奔競之弊焉此士之質也農質於野嗣爾股肱
純藝黍稷而惰游失業有戒焉出入相友守望相
[053-12a]
助而囂陵詬誶不聞焉獻豜私豵躋堂上壽而先
私後公弗敢焉此農之質也工質於肆越鎛燕函
各安其業而見異思遷弗為焉飭材辨器必利於
用而苦窳不良不入焉規矩準繩悉程於度而竒
技蕩心有禁焉此工之質也商質於市布帛菽粟
民用是資而金玉珠貝弗貴焉質劑量度稟成司
市而詐偽爭訟不興焉懋遷有無止逐什一而壟
斷居竒弗為焉此商之質也夫天下之大四民焉
[053-12b]
盡之矣四民之善一質焉盡之矣今使入其國而
學無游士野無莠民工無技淫商無豪冨豈非國
之福哉亦豈非民之福哉要不外日用飲食而得
之夫事有質而不可厭者日用飲食是也而人於
職業所當為亦當如日用飲食之不可去故夫絃
歌誦習士之日用飲食也耕耘作息農之日用飲
食也範金合土工之日用飲食也通財化居商之
日用飲食也夫惟各安其日用飲食之常而無妄
[053-13a]
願故不爭於所無無游思故不惑於所誘於斯時
也異端邪説不興慆淫匪彜不作循循乎其不識
不知順帝之則也蕩蕩乎其無有作好遵王之道
無有作惡遵王之路也質莫質於此矣不然而如
程子所云士庶日志於尊榮農工商賈日志於冨
侈民志不定而質漓矣所以古之聖王必謹庠序
之敎咨保介之官監工司市皆有法度胥天下而
返之於質焉此坊民之道也唐虞三代所謂民之
[053-13b]
質者如此若乃莊周所稱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
所為行不知所往含哺而嬉鼓腹而遊質則質矣
然此太古淳悶之世容或有之而不可語於唐虞
三代之隆也
[053-14a]
詩經
我車既攻我馬既同四牡龎龎駕言徂東田車既好
四牡孔阜東有甫草駕言行狩之子于苗選徒囂囂
建旐設旄搏獸于敖駕彼四牡四牡奕奕赤芾金舄
會同有繹決拾既佽弓矢既調射夫既同助我舉柴
四牡既駕兩驂不猗不失其馳舍矢如破蕭蕭馬鳴
悠悠斾旌徒御不驚大庖不盈之子于征有聞無聲
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053-14b]
監察御史臣/沈世楓
小序車攻宣王復古也
吕祖謙曰車攻所以為復古者何也蓋蒐狩之禮
可以見王賦之復焉可以見軍實之盛焉可以見
師律之嚴焉可以見上下之情焉欲明文武之功
業此亦足以觀矣
臣/謹按田獵之事自古為戒而車攻之詩先賢以
為復古者誠以宣王之狩非以逞車騎之都畋遊
[053-15a]
之樂也昔者虞廷輯瑞班朝四時皆有巡狩所以
敷奏明試者其禮甚密而意甚周至於蒐苗獮狩
詳於夏官簡軍實撰車徒遂獻禽以供宗廟賔客
之用所謂因田獵以講武事也厥後此禮幾廢至
宣王之時遂有東都之會此詩人詳述其事而美
其能復古也觀其車攻馬同建旐設旄言有司先
為戒具以待乘輿也逮乎稅駕東都未事田獵先
事會同曰赤芾金舄㑹同有繹可見天子意在柔
[053-15b]
遠是以遐邇傾心威儀容與也會同畢而後武事
興則曰既調既同不猗不失見紀律整嚴不矜詭
遇也曰悠悠斾旌徒御不驚見軍容暇豫不事奔
馳也至獲禽以獻則曰大庖不盈可知意不在於
從禽亦不嗜殺之至意也宜詩人拜手而畢其辭
曰允矣君子展也大成然則田獵固聖賢之主所
不廢特忘其典則而但以馳騁般樂是務者即長
楊上林之類是也誠能於率由舊章之中存無敢
[053-16a]
怠荒之意惟藉是以布招㩦之徳使列服輸誠明
司馬之法俾戎行作氣則不獨鑾輿所過頌聲四
作即垂之奕禩亦傳為盛事矣
[053-17a]
詩經
鴻鴈美宣王也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
安集之至于矜寡無不得其所焉
編修臣/王會汾
臣/謹按天下安危之本視乎生民而生民憂樂之
原係乎主徳未有誠心保赤而物不得其安者也
亦未有鋪張文具而民得䝉其福者也文武以實
心逮下其時萬物由庚兆民允殖天下之氣如一
[053-17b]
人之身息乎踵達乎顱流暢乎四肢而動盪乎關
節故無水旱昆蟲之災凶饑札瘥之患其要無他
以誠心感生至和而已宣王即政之初遇災思懼
治績勃興惜其執徳不堅美業中廢今其詩見於
小雅者什有四篇六月采芑則南征北伐之詞也
車攻吉日則蒐田復古之事也此四篇皆有美而
無刺至鴻鴈一詩憫萬民之失所而能勞來安集
之故序説亦以為美宣王然哀鳴中澤萬口嗷嗷
[053-18a]
雖無懟怨之辭而民窮蓋亦可見且其言曰維此
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意當時朝廷
士大夫及四方司牧之臣必有不能恤下視水旱
凶饑為運數之適然者故其後卒至於依樗采葍
從其婚姻而不見收䘏也竊料宣王之時民困矣
財殫矣人主狃於治績之小成典章之粗舉不復
能以忠誠懇惻實致於民所以天和不應民卒流
亡生理既窄則風俗日偷古先王睦婣任䘏之意
[053-18b]
蕩然無復存者一變而為繁霜曷足怪歟易曰聖
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為民父母當常抱納隍之
慮切引罪之思故能使氣應情通上下交泰今鴻
鴈之詩所謂窮者欲達其情勞者欲歌其事而猶
抱有言不信之憂則否隔成而民氣悲矣序所云
矜寡無不得其所者儻亦後儒附益之説而非其
實歟又按鴻鴈以下諸篇庭燎則因美致規也沔
水則憂心念亂也鶴鳴則師傅敎誡之詞恐其不
[053-19a]
誠而因以不明也至於軍士悲其轉恤賢人勉爾
遁思而民困遂以不拯矣終之以斯干無羊者亦
因以為諷也若曰閭井之流亡如此而猶得安於
莞簟乎窮黎則溝壑將填而何暇廣蕃庶類乎此
孔子序詩之㫖也總之文武之徳澤所以蟠結乎
人心者在於周知疾苦而曲致其情觀四牡采薇
諸作忠厚藹然眞盛天子也宣王内修外攘一時
文章歌詠燦焉可觀而淳化未流民生日蹙豈非
[053-19b]
誠意有未孚歟衛文之騋牝推本於塞淵魯侯之
垌野根極於思無邪帝王將務安輯其民冨而敎
之其尤不可以不誠也
[053-20a]
詩經
鶴鳴于九臯聲聞于野魚潛在淵或在于渚樂彼之
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蘀他山之石可以為錯鶴鳴于
九臯聲聞于天魚在于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
樹檀其下維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檢討臣/張鵬翀
朱子集傳此詩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陳善納
誨之辭也葢鶴鳴于九臯而聲聞于野言誠之不
[053-20b]
可揜也魚潛在淵而或在于渚言理之無定在也
園有樹檀而其下維蘀言愛當知其惡也他山之
石而可以為錯言憎當知其善也由是四者引而
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理其庶幾乎
臣/謹按鶴鳴之詩小序以為誨宣王鄭箋謂敎王
求賢人之未仕者朱子始定為陳善納誨之辭臣/
嘗諷咏而紬繹之覺義蘊無窮人主能時時玩味
入心則居敬窮理通徳類情内聖外王之道無所
[053-21a]
不該而要在慎獨以存誠則所謂誠之不可揜者
尤其本也夫聖人之道動靜一原密室顯地初無
二致然班朝蒞官之時莊敬易持而深宫燕閒之
間怠肆易起故患常生於忽微而志亦戒乎漸習
古聖王雖從容燕閒必有誦訓箴諫而左右前後
罔非正人所以防未萌之欲者甚嚴蓋知細微幽
獨之偶肆甚於共見共聞之難揜也後王燕逸恒
視為宫闈事閟外人莫知宦官宫妾巧為承迎聲
[053-21b]
色貨利日相浸漬一為所引勢若順流明知其非
道而牽於所愛狃於所便固已溺而難挽矣雖有
正言讜論且多方為拒飾之計佳鷂斃於袖中美
人即離輦側者有幾人哉漢唐已事炯鑑具存當
時所恃為秘密而罕知者大則正史書之小則野
史載之起於一念之忽微而不能揜天下萬世之
指摘誠不可以不懼也誠能謹小慎微雖處幽獨
得肆之地凛然若天帝之鍳臨則清明在躬氣志
[053-22a]
如神奸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
慢邪僻之氣不設於身體而中和位育之效皆自
覩聞莫及之地操之正如于野于天鳴聲遠聞被
四表而格上下誠之不可揜如此夫若夫理之無
定在則窮理之功尤為切要蓋存誠在乎主敬而
窮理在乎集義臣/嘗反覆程朱之書提綱舉要不
外乎敬義夾持所謂直上達天徳者此也敬所以
涵養此心心無放佚乃能窮理理無不在故無定
[053-22b]
在在淵在渚即隨時處中之謂耳中無定見則游
移兩可中有成見則執滯罕通此程朱即物窮理
之功為不可缺也誠能慎簡名儒博延俊彦俾日
親便坐研究道義講磨治體則睿知益明王猷允
塞輔養君徳孰亟於此且知言尤窮理之要博咨
羣議固可集思廣益然非中有權衡大公無我安
能執兩用中故有同一言而此言之為公彼言之
為私者有同一言而為國言之則公為身言之則
[053-23a]
私者是以知者或不敢言言者或未必知是非疑
似淆惑實多此知言所以難也臣/竊謂進言者但
當計其理之是非不當計其身之利害聽言者但
當問其理之當否不必問其意之公私無補於國
計民生雖公何益有補於國計民生雖私何損一
洗拘攣牽制之習而後是非疑似之介不以兩在
而或淆在淵在渚虛衷察理活潑潑地體物不遺
詩人之㫖所以引君於道者至矣至於愛憎之所
[053-23b]
施則又賢否之去留羣情之向背所係而不可不
深察者檀之與榖玉之與石知者皆能辨之至愛
憎之心繫於一偏則愛而不知其惡憎而不知其
善者多矣加以左右近習之炫惑則檀榖倒置玉
石不分者又多矣故詩人以為園中之檀可愛而
勿并愛及蘀則擇能而使舍其短而取其長引類
以升舉其直而錯其枉不牽於私愛而寵祿無所
過矣至如他山之石既粗礦矣又疏遠焉宜無足
[053-24a]
留意者然而用以攻玉則可効磨礪之功成溫栗
之質豈修徳者所宜廢乎蓋言莫予違但覺順從
之可樂而潛滋其驕逸之心孰若近正士聞正言
有所嚴憚切磋以助成徳業之為美即其人果有
可憎亦當察其素行不以一𤯝掩徳乃能收攻錯
之益耳愛能知其惡憎能知其善則嚬笑不妄加
賞罰不濫及不動聲色而成順則之治矣此詩人
陳善納誨之志也朱子所謂觸類引伸者臣/請誦
[053-24b]
古語而推言之語曰戰戰栗栗日慎一日人不躓
於山而躓於垤言人情能謹於難而不免忽於易
也語曰行百里者半九十里言勤於始者每怠於
終也語曰安樂必敬無行可悔言燕安易溺覆轍
當誡也語曰毋謂胡傷其禍將長毋謂胡害其禍
將大言不矜細行終累大徳也語曰以鏡自照見
形容以人自照見吉凶言人君當以正人為鑑勿
近邪僻也語曰屋漏在上知之在下言察民休戚
[053-25a]
驗政臧否也語曰馬不可極民不可劇言民力易
竭言利之漸不可長也語曰違山十里蟪蛄之聲
猶尚在耳言為政喜靜而惡譁毋使俗吏滋擾也
略舉數端以抒一得其詩人引伸靡竟之意乎臣/
備員侍從職司文墨雖不專任言責然竊謂面折
廷諍直陳可否者諫臣之事也從容諷諭陳善責
難者詞臣之事也故雖不敢朝夕獻納而每於說
經之次致其拳拳之愚忱焉
[053-26a]
詩經
鶴鳴于九臯聲聞于野魚潛在淵或在于渚
監察御史臣/髙景蕃
朱子集傳言誠之不可揜也理之無定在也
臣/謹按君子之學不外誠身明善而已誠身則一
眞無妄而有以立萬事萬物之原明善則炳燭幾
先而有以盡無方無體之用自夫人以緣飾之心
處之將伸節昭昭而惰行𠖇𠖇而不知微顯有必
[053-26b]
至之符也抑以膠固之見乗之將守其方隅而遺
其變化而不知隨在皆一理之貫也鶴鳴之詩所
以善為喻也夫是詩為納誨而作將必上稽諸天
命下察諸人心中參之庶事於以騐從違之不爽
晰至理之微茫庶幾返觀内照而不忽於誠中形
外之幾度務揆時而不拘於畛域偏私之見此納
誨之常也而詩不正言其所以然也罕譬而喻使
夫深思而自得之故不言誠之不可揜也而曰鶴
[053-27a]
鳴于九臯聲聞于野不言理之無定在也而曰魚
潛在淵或在于渚蓋鶴微物也託足九臯若至幽
遐矣而引吭長鳴則聲聞于野焉是其嘹喨之音
雖欲揜之而必不可揜也已如此抑魚亦一物耳
淵泉自得若有方所矣而水岐之渚又未嘗不在
焉是其游泳之致欲執一定以求之而不得也又
如此由是推之暗室屋漏之地不啻九臯之邃密
也發邇見遠之徵不啻四野之聲聞也事雖㪚於
[053-27b]
廣遠道不下帶而存不啻在淵之魚而又或在渚
之魚也故夫天地非大吾身非小千古非遙一念
非近幾之所著莫能掩也事有精粗理無精粗事
有大小理無大小於彼於此無可執也使其自欺
於幽獨之中而謂可矯飾於大廷之際以一已有
盡之見而欲求盡乎千變萬化之無窮也此必不
可得之數矣是以君子務戒懼慎獨以誠其身格
物窮理以明乎善推之而刀劒有銘盤盂有儆不
[053-28a]
敢以纎悉自弛其誠也昌言必拜邇言必察不敢
以滿假自隘其明也誠至故參乎天地動乎鬼神
而無不之也明至故妙乎百為達乎萬事而無不
當也知行並進明誠兩立修己治人一以貫之矣
此詩人納誨之意也歟
[053-29a]
詩經
莫高匪山莫浚匪泉君子無易由言耳屬于垣
監察御史臣/陳仁
朱子曰山極髙矣而或陟其巓泉極深矣而或入
其底故君子不可易於其言恐耳屬于垣者有所
觀望左右而生讒譖也
臣/謹按詩之言當矣切矣蓋以人君施為舉動皆
當謹之於幾微之先不可輕露其意使他人得以
[053-29b]
窺測之茍或一露其幾不惟聽吾言者有所觀望
而生讒譖亦且伺吾意之所向而有所假竊然此
姑不具論請即讒譖之一端而究言之夫木之高
也風必撼焉石之峻也水必激焉賢人者庸人之
所深不樂也是故積賢生美積美生譽積譽生忌
積忌生讒夫讒人者必小人也讒於人者必君子
也君子之讒於人亦可悲哉忠臣不得卒寵於君
孝子不得終愛於父貞女不得暴志於夫良士不
[053-30a]
得全交於友古今來罹此患者蓋不少也楚之屈
平可謂忠矣汨羅之沉至今悲之呉之子胥其功
顯矣鴟夷之浮慘何極焉非獨此也西伯大聖人
也而羑里之囚不免申生致胙父子至親也而待
烹之殃奚為而至詩曰萋兮斐兮成是貝錦述讒
之奸也讒人罔極交亂四國著讒之害也投畀豺
虎豺虎不食惡讒之嚴也久矣讒之為患不可不
辨也夫泰山之溜可以穿石洪爐之火可以爍金
[053-30b]
深壑之霧可以障天層山之雲可以蔽日賢人之
行不堅於金石而巧言之毒甚於水火吾心之明
不皎於天日而壅蔽之患多於雲霧則讒之難辨
曷可勝言乎是故知吾有所善也則伺其隙以疑
之知吾有所惡也則多其過以重之如是者不可
以不察也未識吾之心也則微詞以嘗之未必吾
之從也則他事以探之如是者不可以不察也或
勢所不達則因其嬖以致之語所不在則迂其説
[053-31a]
以及之如是者不可以不察也短其事而陽為不
知其人述其語而故為不解其意如是者不可以
不察也虞其核也則託於所聞恐其怒也則觸其
所忌如是者不可以不察也反辭以多譽之而實
以暴其短假事以深惡之而因以發其私如是者
不可以不察也託為誤泄而卒諱之俟急叩之而
後言因所概論而泛及之若緩語之而不切如是
者不可以不察也何也無故而然其中必有故也
[053-31b]
大抵讒人之為讒必先窺伺上意上意所向讒人
亦向之上意所背讒人亦背之方讒之始君容之
而不拒則亂生及讒之進又信之而不辨則亂成
必也聞讒而察知讒而去好惡明白決斷不疑則
亂為之止矣故人君杜絶讒邪之道一曰明二曰
斷明則視聽不惑斷則除屏必力且夫大奸似忠
大佞似信聽言者非心如明鏡物無遁情媚之而
不喜激之而不怒者未有不墮其術中也昔成王
[053-32a]
嗣位之初周公以叔父至親居冡宰之任而管蔡
流言成王幾至猜阻頼天動威而後悔夫以成王
慈祥樂易之主一聞讒言尚不能無疑於周公况
其他乎故曰愷悌君子無信讒言使為人主者心
正意誠私邪不能蔽公聽並觀信任無所倚則魑
魅讋於震霆雨雪消於見睍雖有善為讒者且不
敢為矣即進而為之亦莫之聽矣此又人主守約
之方也臣/因朱註讒譖二字而申言讒之為害與
[053-32b]
讒之難辨如此
[053-33a]
詩經
靖共爾位正直是與
監察御史臣/張湄
臣/謹按天之道動直地之道直方人受天地之正
氣以生而剛徳具焉故直為人之生理不直則無
以為人觀赤子之啼笑其端無間於中和匹夫之
是非其論不謬於賢聖則直本根乎天性之自然
而因以合乎人心之同然孔子曰斯民也三代之
[053-33b]
所以直道而行也又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
錯諸直則民不服夫蚩蚩之民無所私曲且如此
矧臣工之在位者忍以不直事其君哉是故靖共
之道不一端而引君於當道務以直為之主書所
謂安汝止其弼直者此也顧直必兼言正者正則
無不直直者未必正三代而下人臣招其君之過
以沽名此挾私妄上至無禮之所為君子嘗深惡
之而目之曰訕曰訐曰絞則不正甚矣烏得為直
[053-34a]
乎正直者無一念之稍渉於偽無一事之或顧其
私易稱敬以直内書稱直哉惟清蓋直焉而能敬
且清斯可謂正直之至者矣且夫正直必剛剛者
陽之象也不正直必柔柔者隂之象也陽剛之象
不易覯而於廷諍之時偶見之隂柔之象不可逢
而於面諛之際數見之然而不易覯者每為人主
之所不樂覯不可逢者偏為人主之所最欲逢此
正直之臣不世出而非神聖之朝則其途甚危其
[053-34b]
類亦甚雜也何則上有納諫之君斯下有敢諫之
臣從來君驕則臣諂主聖則臣直人苐見引裾折
檻者偘偘自將謇諤不屈以為古人臣何風采可
畏愛若是而不知實由聖君之寛容大度為能相
與以有成故曰正直是與也竊嘗綜覽前史而歎
臣之正直者無踰漢之汲黯唐之魏徵然武帝知
黯之賢而不能用太宗知徵之賢而幾欲殺之是
則好諛惡直雖哲后亦復不免乎要之非獨其君
[053-35a]
之過也正士在朝羣邪所忌蓋未有既犯衆人之
所忌而猶得䝉一人之獨知者故詩人以靖共責
同僚一則曰正直是與再則曰好是正直明乎邪
佞之臣其勢聚聚者必有比匪之傷正直之臣其
志孤孤者貴有相助之理善事君者於此而維持
之輔翼之此兆民之公心萬世之常道而兩間之
正氣也
[053-36a]
詩經
信彼南山維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孫田之我疆我理
南東其畝
給事中臣/衛廷璞
臣/謹按周家以農事肇基制地之法宜莫善於周
乃此詩首章不歸美於本朝而遙遡神禹蓋因觀
南東之畝而靜念所從也書稱文王卑服即康功
田功今考諸司馬法制度殆極精詳然實則踵夏
[053-36b]
后之遺事何以見之周禮遂人之法大概同於匠
人先儒於遂人治地謂是成周之制於匠人為溝
洫謂是前代之制其所謂前代者雖未確指為禹
而以虞書濬畎澮川之言觀之則有明文夫利之
在生民者前聖為之而有端則其事可繼後聖循
之而有緒則其功易成惟後聖有可見之功則前
聖愈有難忘之徳矣其所稱南山者傳云即終南
山也嘗考禹功所在尤莫詳於西北今西北一帶
[053-37a]
平原多而川澤少似乎禹甸難施不知西方屬金
固水所由生也北為亥子之方又水之本位也觀
於西北夏秋之交泉隨地湧此正溝遂所宜用而
蓄洩有兼資也自水道通而地利盡髙者不旱下
者不澇而畇畇原隰曾孫得以田之矣所謂我疆
我里南東其畝者地勢西北髙而東南下自髙趨
下畝之所向溝遂從之或南或東大致然也夫有
溝遂之類則有徑畛之屬由徑而畛以達於川上
[053-37b]
之路其為不田之土多矣聖人非不知惜也資為
道路實藉以隄防故田不汙萊而耕餘三九且自
郊而野田廬在内溝洫在外地勢髙下參錯有以
限戎馬之足在易地中有水伏至險於大順取象
於師而昔人所云以水佐耕者豐以水佐守者固
亦此意也又周禮有曰凡行停水磬折以參伍鄭
注謂坎為弓輪水行欲紆曲也南東其畝則或遂
縱而溝横或洫縱而遂横有以殺乎水之勢而又
[053-38a]
有以生乎水之情此又聖人制度之妙也春秋傳
國僑伍田疇前後漢書召信臣杜詩輩開陂澤其
功何敢望於聖人而其民猶歌且頌之則此詩因
美曾孫而上追神禹豈能已哉
[053-39a]
詩經
我疆我理南東其畝
編修臣/湯大紳
朱子曰疆者為之大界也理者定其溝塗也畝壟
也其遂東入於溝則其畝南矣其遂南入於溝則
其畝東矣
臣/謹按信南山詩意而知農田與水利相乘未可
缺一而不備矣蓋帝王之治以貴粟重農為本而
[053-39b]
𤱶畝之制以分田樹榖為先田何以分必溝洫澮
川之正其界而農夫無越畔之虞榖何以樹必燥
濕髙下之别其宜而土膏收長畝之利故欲力田
必先計畝欲計畝必先明其疆理伊古以來聖君
賢相留心民瘼未有不於田功亟講者也夫後代
之天下猶古之天下後代之地利猶古之地利户
口日益繁人力宜日益廣矣然一遇歉歳民或不
聊生者得非地有餘利民有餘力生榖之土未盡
[053-40a]
墾山澤之産未盡出歟嘗考禹貢所載冀州土惟
白壤田惟中中揚州土惟塗泥田惟下下此其土
宜地脉相去懸殊不待智者而後知也乃江淮之
間歳收秔稻足供東南之食而北方所植不過髙
粱小米又收穫無幾不得不待給於呉楚之區無
他疆理之法久湮而目前耕作皆有類於縵田也
然則疆理之法其可不為之加意哉俗儒之論輙
謂井田為必可復其説誠迂濶而難行然井田之
[053-40b]
制雖不可復而代田之法猶足相參漢書食貨志
有云武帝以趙過為搜粟都尉過能為代田一畝
三甽歳代處故曰代田古法也又云一歳之收常
過縵田畮一斛以上善者倍之是則代田所穫之
粟數倍於縵田所穫之粟矣由一畝而推之一頃
由一頃而推之一鄉由一鄉而推之一縣一府以
至通省其田日益闢其粟日益冨也平原之土其
有類於分畦築壟之方蓋如此若夫濵水之地尤
[053-41a]
資隄障之功周禮不曰稻人掌稼下地以瀦蓄水
以防止水以溝蕩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澮㵼
水乎誠使水利既興而復詳求於疆理之術俾經
界有定播種以時將時和年豐家給人足出作入
息含哺鼓腹之象何難再見於今日哉
[053-42a]
詩經
我疆我理南東其畝
給事中臣/汪榯
臣/謹按則壤首詳於禹貢地制大備於周官自古
力農者必先治田而治田者必明水利疆理既定
畝制復詳使土効其官水歸其壑潤下之性克順
作甘之氣乃升其所以為農田計者至周且密矣
詩所云我疆我理者因地勢以定井則分合不可
[053-42b]
以不辨所云南東其畝者因水勢以治田則利害
不可以不明疆以别乎其大也提封百井規模貴
整肅矣本匠人之制起而疆之徑外有畛畛外有
塗塗外有道復有路雖一成之地不啻畫域而分
疆矣理以析乎其細也甫田九萬節目易紛紜矣
修遂人之法起而理之川中有澮澮中有洫洫中
有溝復有遂雖千里之内無不有條而有理矣疆
理定矣土不可以無水五行有相資之用水更不
[053-43a]
可以無土二者有互濟之權於是更詳其畝之制
有如遂之水自西而東注於溝也不峻其畝於南
則水不入溝而入田惟南其畝而遂之水不溢於
田者田亦可時資其水於溝也舉一南而凡縱横
之盡變者準此矣有如遂之水自北而南注於溝
也不障其畝於東則水在田而不在溝惟東其畝
而遂之水歸於溝者溝亦可時引其水於田也舉
一東而凡經緯之盡善者視此矣要之疆理者順
[053-43b]
地勢之所宜南東其畝者順水勢之所宜而溝洫
不淆經界益正在昔大禹之濬九川距四海必濬
畎澮距川小水治而大水並治是不惟河渠水利
本相通而治水明農實一體也三代而下不必盡
井其田而耕之誠能通溝洫之制因其髙下隨地
制宜使蓄洩有方旱潦有備則原隰墾闢黍稷翼
與地無或遺之利歳皆大有之書疆理南東洵力
田之要務歟
[053-44a]
詩經
我疆我理南東其畝
監察御史臣/馬燝
朱子集傳疆者為之大界也理者定其溝塗也其
遂東入於溝則其畆南矣其遂南入於溝則其畆
東矣
臣/謹按帝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所以
詳為區畫者蓋以經界溝塗乃治地之良規實萬
[053-44b]
世所永頼故其時不特耕者灌溉有資咸勤稼穡
即公卿大夫亦莫不以農事為先務此信南山之
詩所以追維禹甸而詳言疆理也疆以治外為錯
壤之經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
此大勢之宜正者也理以治内為平疇之緯一夫
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此節目之宜
詳者也由是而遂之自西而東入於溝者則南其
畝遂之自北而南入於溝者則東其畝旱則受其
[053-45a]
輸及澇而洩之亦無泛溢之憂矣考之周官營溝
行水之制則職之匠人止水蓄水之令則職之稻
人浚導之功瀦積之事雖有旱澇猶可以人力補
天時之所不及法至善也後世斷不能遵循古制
興復井田而其講求於平日以庶幾水旱無虞者
自可通古人之意而治之蓋大川巨浸方略則寄
之重臣疏濬亦自有專職至於田間水道縷析條
分為灌輸所恃者實牧令之責是以漢之循吏無
[053-45b]
不以此報最而唐宋以來經濟之臣紀績尤多誠
使司民社者時留意於溝洫甽澮相其源流觀其
通塞督之以疏鑿之方敎之以啓閉之節自不至
一遇雨水愆期即聽其荒蕪而莫之救也且夫田
非不廣袤而水泉自有餘也所患者聽其自然積
歳不為整治塞者任其塞通者不復通得雨則相
慶逢旱斯束手耳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若農
時使之力穡而暇時又敎之勤治溝渠則習其勞
[053-46a]
而可以廣生養之途者并可以杜游惰之漸也觀
於詩而疆理有經斯屢豐有慶故即繼之曰益之
以霡霂既優既渥又繼之曰疆場翼翼黍稷彧彧
此所以受天之祜而報以介福也朱子曰賑濟無
竒策不如講水利是在良有司矣
[053-47a]
詩經
倬彼甫田歳取十千我取其陳食我農人自古有年
今適南畝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監察御史臣/馬燝
臣/謹按此為公卿有田禄者力於農事以奉方社
田祖之詩而周家以稼穡開基重農貴粟上行下
效有以見井田之法焉有以見節用之道焉有以
見用力之勤風俗之成焉其詩曰倬彼甫田歳取
[053-47b]
十千十千云者一成之田也地方十里為田九萬
畝而以其萬畝為公田是十分而取其一自天子
至公卿無異制焉則井田之法也用力既勤收穫
必廣歳取十千則其所穫者廣矣雖然用之不可
不合其宜亦不可不有其序設使當千倉萬箱之
際而遽啓侈靡之心以致費用無度變豐盈為匱
乏固屬不可即或心存節儉惟恐蹈驕盈矜誇之
習而出入是吝升斗是惜視主伯亞旅之儔無一
[053-48a]
體相關之誼而農夫之不足者不知補不給者不
知助則恐太倉之粟陳陳相因且有紅腐而不可
食者不且重物而輕人化有用為無用較之奢侈
者得失相距亦豈甚遠哉其詩曰我取其陳食我
農人自古有年則新者既積而陳者不致於無用
且食農人則用之合宜矣取其陳則用之有序矣
夫非豐年不能歳取其陳然豐年之慶亦惟此食
時用禮者為能致之耳所謂節用之道也傳曰一
[053-48b]
夫不耕或受之飢又曰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此
言食之關於民生甚重而穡事之不可不勤也其
詩曰今適南畆或耘或耔黍稷薿薿不可見其當
屢豐之後而罔敢暇逸如是哉一畝三畝廣尺深
尺播種於其中稍耨壠草因壝其土以附苗根壠
盡畎平則苖根深而能風與旱焉所謂用力之勤
者此也古者士農商賈各執一業農之子恒為農
其野處而不暱者秀民之能為士者也商賈不與
[053-49a]
焉其詩曰攸介攸止烝我髦士髦士即農民之秀
出者耳夫公卿大夫力田奉祀亦止稼穡之常然
而土物心臧既冨方榖機之相引固有自然而致
者焉蓋其平日承化於上淪浹既深耕耘饁餉之
餘父與父言慈子與子言孝箕箒詬誶之習日消
則詩書禮樂之華漸啓所以曾孫來止得以進髦
俊而考徳問業焉非風俗之成歟然則或耘或耔
歳取十千者農夫之力也我取其陳食我農人者
[053-49b]
曾孫之慶也上慶有年下烝髦士者曾孫與農夫
皆食力田之報也而要之務本崇儉愛民養士周
先王所以涵煦覆育之者至深且遠矣
[053-50a]
詩經
我取其陳食我農人自古有年
編修臣/馮祁
朱子集傳言於此大田歳取萬畝之入以為祿食
及其積之久而有餘則又存其新而散其舊以食
農人補不足助不給也蓋以自古有年是以陳陳
相因所積如此然其用之之節又合宜而有序如
此所以粟雖甚多而無紅腐不可食之患也
[053-50b]
臣/謹按此詩乃公卿有田禄者力於農事以奉祀
之詩公卿田祿皆取之於農而此言取陳以食農
者見公卿體天子惠養斯民之意施賑恤之仁即
以勸耕耘之力所以家給人足而時和年豐也夫
什一而賦穀之入私家者甚多奉公上者有限豈
必待賑卹而始足顧惟百畝之田一歳之入供八
口之用饔飱頼焉被服頼焉農㙲農具頼焉一切
吉凶經費俱在其中雖遇豐年至來歳耕耘之時
[053-51a]
而所蓄已竭者比比也所蓄已竭無以為農本方
且日謀口食之不給其為農也必不力而要非惰
農之罪也所頼者在上有補助之法在周禮地官
旅師云凡用粟春頒而秋斂之王制曰三年耕必
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國家之蓄積
皆以為民也民以奉上上以惠下上下相通和氣
交浹天地感應而雨暘時若三農之所以咸慶八
蜡之所以常通詩之所謂自古有年者未必不由
[053-51b]
於此且夫有年不可以常恃也水旱災荒雖盛世
亦有之以自古有年之時尚不免於補助則偶逢
歉歳其賑貸更當何如公家有限之粟豈能供此
無窮之用是可見公卿大夫雖有田祿莫不崇節
儉戒封靡存稼穡艱難之思無日不以敦本力農
為重而又薦其馨香䖍祀方社以迓神庥其兢兢
為民何如哉國家求民瘼而樹之公卿大夫公卿
大夫承主徳而布惠於民以廣君惠至忠也以副
[053-52a]
民求至仁也以格神祗至順也合君臣上下神人
以懋厥農功而圖其穡事自古有年不亦宜乎
[053-53a]
詩經
曾孫來止以其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攘其左右
嘗其㫖否禾易長畝終善且有曾孫不怒農夫克敏
給事中臣/羅鳯彩
眞德秀曰當時農之所耕者自有之田也而上之
人又從而崇奬勸勵之故斯人亦以為生之樂而
勤敏和悅之氣浹於上下後世之農所耕者他人
之田為有司者豈復有崇奬勸勵之意故數米而
[053-53b]
炊併日而食者乃其常也田事既起丁夫之糧餉
與牛之芻槀無所從給豫指收斂之入以為稱貸
之資糲飯藜羮猶不克飽敢望有鹽酪之味乎曉
霜未釋忍飢扶犁凍皴不可忍則燎草火以自溫
此始耕之苦也燠氣將炎晨興以出傴僂如啄至
夕乃休泥塗被體熱爍濕蒸百畝告青而形容變
化不可復識矣此立苗之苦也暑日流金田水若
沸耘耔是力稂莠是除爬沙而指為之戾傴僂而
[053-54a]
腰為之折此耘苗之苦也迨垂穎而堅栗懼人畜
之傷殘縳草田中以為守舍數尺容膝僅足蔽雨
寒夜無眠風霜砭骨此守禾之苦也刈穫而歸婦
子咸喜舂揄簸揉競敏其事若可樂矣而一飽之
懽曾無旬月穀入主家之廩利歸質貸之人則室
又垂罄矣自此之外惟采薪於茅販鬻易粟以茍
活而已豈不重可憐也哉
臣/謹按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自古聖王未有
[053-54b]
不周知稼穡之艱難與小人之依以為敬天勤民
之本者也三代盛時有任土之法而天下無不耕
之地有任民之法而天下無不耕之人蓋朝廷所
嘉惠者惟農官府所分作者亦農故頌之臣工君
以是戒其臣也風之七月臣以是進其君也君民
上下相勉以農有不啻父兄子弟者今讀甫田之
詩曰曾孫來止以其婦子饁彼南畝以君上之尊
出入田畝而不為屈也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嘗其
[053-55a]
㫖否以田畯之官相忘豆觴而不為恥也禾易長
畝終善且有其力勤者其效必著也曾孫不怒農
夫克敏其情親者其功益力也夫曾孫之來為勸
農來也田畯之至為勞農至也勸勞之道得而民
有不習耒耜而服勤田畝者哉所以駿發爾私終
三十里上之愛下有先私後公之心雨我公田遂
及我私下之忠上有先公後私之意春耕秋斂補
助時聞暑雨祁寒怨咨不作所為民氣和樂而天
[053-55b]
心効順也歟
[053-56a]
詩經
大田多稼既種既戒既備乃事以我覃耜俶載南畝
播厥百穀既庭且碩曾孫是若
檢討臣/呉泰
朱公遷曰曾孫之所欲者豐年而已故用力致此
黍稷以順之
輔廣曰既備乃事凡事豫則立也播厥百穀見其
種之多也農夫以百穀庭碩為順曾孫之欲則上
[053-56b]
之意孚於下而下之意順乎上矣
臣/謹按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故善政莫大於
養民養民莫先於重農洪範三八政一曰食周禮
太宰以九職任萬民一曰三農生九穀誠以穀之
為物生之者天成之者地作之者人而因天乗地
嗣爾股肱以克有秋者則非人能自為也大田之
詩所由咏曾孫歟曾孫者何重農之令主也蓋曾
孫之心欲其地無遺利也欲其人無遺力也欲其
[053-57a]
時和年豐而家給人足也且夫曾孫之愛我農人
甚矣其為食我農人慮者周矣孟春則祈穀於上
帝季春則為麥祈實矣孟夏則命野虞勞農勸民
無或失時矣季秋則舉五穀之要矣季冬則令民
出五種修耒耜具田器矣計一歳之中無時不以
農為念舉四海九州之遙億人兆人霑體塗足之
苦築塲納稼之勤崇墉比櫛之樂婦子盈寧之休
皆宛然心目之間是以其時之農夫作為詩歌以
[053-57b]
誌其感激之情忠愛之意而不遽頌曾孫也為之
咏繡壤之相錯曰大田為之慶公私之咸足曰多
稼為之紀其種之無不良器之無不具曰既種既
戒所以圖於未事之先者如此其豫也而又必為
之形容其東作之方興曰以我覃耜俶載南畝播
厥百穀而又必為之摹冩其西成之在望曰既庭
且碩以為是帝命之率育也是曾孫之錫福以穀
我士女也夫乃頌美之曰曾孫是若亦似惟此乃
[053-58a]
可以慰曾孫之心可以快曾孫之欲豈非其感之
者深愛之者切并忘其胼胝之勤苦而但有君上
之宵旰時往來於寤寐也哉粤稽自古帝王未有
不以農事為先務者堯典首羲和之命虞書載咨
棄之辭夏勤畎澮之濬商授七十之産周則康功
田功用咸和萬民非惟其君然也即其臣且作無
逸以陳小人之依作豳風以示稼穡之艱至於周
官之設為農事經畫者居其半焉非惟二帝三王
[053-58b]
然也漢之文景唐之太宗宋之仁宗勸農貴粟之
詔時下蠲租賜復之典頻頒亦能以天下為一家
中國為一人謂之有道之曾孫誰曰不宜然則治
天下者擴已飢之懷行保民之政將見主伯亞旅
服本業於南畝之上稻粱黍稷報介福於多稼之
秋百穀用成歳取十千天下之肥也是謂大順久
安而長治者其以此也夫
[053-59a]
詩經
大田多稼既種既戒既備乃事
監察御史臣/馬燝
朱子曰種擇其種也戒飭其具也
臣/謹按盛王之世必以重農貴粟為首務而事不
可以不勤尤不可以不豫夫上之人率作興事既
勤且豫矣則在下者亦必沐膏澤咏勤苦於歡欣
頌祝之中而寓震動恪恭之意今觀大田之詩先
[053-59b]
儒以為農夫頌美其上而作而自叙今歳之冬戒
來歳之事必先擇其種焉飭其具焉蓋田大則種
必備稼多而事以煩也竊嘗考之詩歌所載多有
道田家作苦稼穡艱難之什而先時而圖者一則
見於豳風亟其乗屋之一言一則如此詩既種既
戒之兩言曰亟其乘屋者恐以他事妨之曰既種
既戒既備乃事者則於先事豫之也今就此詩繹
之月令季冬令告民出五種即既種之謂也命農
[053-60a]
計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即既戒之謂也曰既備
即周官所謂修稼政也曰乃事即周官所謂趣稼
事也上以歳取十千之咏祝農人以或耘或耔下
乃以大田多稼之歌報曾孫以既庭且碩所由農
事既畢歳晩務閒猶兢兢不自暇逸如此而其民
俗之勤民風之厚往往於言外見之朱子以楚茨
以下四詩為豳雅謂其與七月載芟良耜等篇相
類洵非無説也抑論者謂周以農事開國故言稼
[053-60b]
穡之事獨詳於前代此其説似矣而不盡爾也夫
耒耨之利以敎天下自神農氏已然上之人誠留
心於重農貴粟即小民亦安有舍本業以嬉而不
為先事之圖者詳周官之典而修月令之政上以
勤導下下以勤報上豈獨周民善於頌禱也哉
[053-61a]
詩經
有渰萋萋興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穫
穉此有不斂穧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
編修臣/王錦
輔氏廣曰雨我公田尊君之義也伊寡婦之利及
衆之仁也
陳氏櫟曰欲雨公田不至知有已而不知有君利
及寡婦不至知有已而不知有人忠厚若此其豳
[053-61b]
風之氣象乎
臣/謹按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誕降嘉種隂陽
和而風雨時者天之道也重農貴粟正井疆而咨
保介者君之事也務本力田謀蓋藏而通有無者
民之情也周自后稷以穡事開基聖聖相承豳風
七月之章稱極盛焉周禮龡豳雅以樂田畯先儒
以楚茨甫田大田當之朱子謂大田為農夫之詞
以頌美其上若以答甫田歸美農夫之意而就此
[053-62a]
章言之田事修飭稂莠既除蟲蝗不害所望者雨
澤耳而必先公後私者蓋三代盛時君之愛民無
所不用其極民之愛君亦無所不用其極雖瞻雲
望雨之下惟願公田霑足而後波及私田迨雨澤
既敷豐年遂兆而穉有不穫穧有不斂遺秉滯穗
留有餘不盡之利以養鰥寡始之以尊君親上之
心終之以恤貧賑乏之意謝枋得謂上好仁而下
好義於此詩見之至所云公田者考漢書食貨志
[053-62b]
建歩立畝六尺為歩歩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
屋屋三為井井方一里是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
私田百畝公田十畝餘二十畝為廬舍孟子曰鄉
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
親睦此衣食足而風俗醇也後世井田既廢冨者
連阡陌貧者無立錐儲備之計疎偷薄之風恣然
而古今異宜井田之制斷難復行漢唐以後限田
均田法似近古乃卒不見其利而民受其病此井
[053-63a]
田不可復之明騐也總之法制不必師古而君之
愛民民之愛君則萬世如一者也人主軫念民依
思艱圖易凡所以為閭閻計者至周且備而斯民
沐浴膏澤感戴王仁尊之如天親之如父母纒綿
固結而不可解易曰有孚惠心言君之實心利民
也又曰有孚惠我徳言民以實心戴君之徳也君
民一體感召天和雨暘時若大有頻書菽粟如水
火而民焉有不仁者此急公奉上之義與睦隣敦
[053-63b]
族之誼一時並摰者也寧特課晴問雨上念公家
遺秉滯穗旁及寡婦哉
御覽經史講義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