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1a]
欽定四庫全書
御纂性理精義卷二
西銘張子作/ 朱子注/
程子曰訂頑之言極純無雜秦漢以來學者所未到/○又曰西銘某得此意只是須得子厚如此筆力他
人無縁作得孟子以後未有人及此得此文字省多/少言語要之仁孝之理備乎此須臾而不於此則便
不仁不孝也○又曰孟子之後只有原道一篇其間/言語固多病然大要儘近理若西銘則是原道之宗
祖也○問西銘如何曰此横渠文之粹者也曰充得/盡時如何曰聖人也横渠能充盡否曰言有兩端有
有徳之言有造道之言有徳之言說自己事如聖人/言聖人事也造道之言則知足以知此如賢人說聖
[002-1b]
人事也横渠道儘高言儘醇自孟子後儒者都無他/見識○朱子曰横渠嘗於學堂䨇牖左書砭愚右書
訂頑伊川先生曰是啟爭端改曰東銘西銘二銘雖/同出於一時之作然其辭義之所指氣象之所及淺
深廣狹判然不同是以程/門專以西銘開示學者
乾稱父坤稱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處
註天陽也以至健而位乎上父道也地陰也以至順/而位乎下母道也人禀氣於天賦形於地以藐然
之身混合無間而位乎中子道也然不曰天地而曰/乾坤者天地其形體也乾坤其性情也乾者健而無
息之謂萬物之所資以始者也坤者順而有常之謂/萬物之所資以生者也是乃天地之所以為天地而
父母乎萬物者/故指而言之集說朱子曰須子細看他說理一而/分殊而今道天地不是父母父
[002-2a]
母不是天地不得分明是一理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則凡天下之男皆乾之氣凡天下之女皆坤之氣從
這裏便徹上徹下/一箇氣都透過了
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
註乾陽坤陰此天地之氣塞乎兩間而人物之所資/以為體者也故曰天地之塞吾其體乾健坤順此
天地之志為氣之帥而人物之所得以為性者也故/曰天地之帥吾其性深察乎此則父乾母坤混然中
處之實/可見矣集說朱子曰塞只是氣吾之體即天地之氣/帥是主宰乃天地之常理也吾之性即
天地/之理
案天地之塞吾得之以為體天地之帥吾得之以為/性理固然矣然於兩其字語氣尤須體㑹葢言天地
[002-2b]
之精氣神理全付於人故天地之所以充塞者吾即/其體天地之所為主宰者吾即其性也易曰盈天地
之間者惟萬物此天地之塞吾其體之說記曰人者/天地之徳天地之心也此天地之帥吾其性之說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註人物竝生於天地之閒其所資以為體者皆天地/之塞其所得以為性者皆天地之帥也然體有偏
正之殊故其於性也不無明暗之異惟人也得其形/氣之正是以其心最靈而有以通乎性命之全體於
竝生之中又為同類而最貴焉故曰同胞則其視之/也皆如已之兄弟矣物則得夫形氣之偏而不能通
乎性命之全故與我不同類而不若人之貴然原其/體性之所自是亦夲之天地而未嘗不同也故曰吾
與則其視之也亦如已之儕輩矣惟同胞也故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如下文所云惟吾與也故凡
[002-3a]
有形於天地之間者若動若植有情無情莫不有以/若其性遂其宜焉此儒者之道所以必至於參天他
贊化育然後為功用之/全而非有所强於外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
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徳賢其秀也凡
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
也
註乾父坤母而人生其中則凡天下之人皆天地之/子矣然繼承天地統理人物則大君而已故為父
母之宗子輔佐大君綱紀衆事則大臣而巳故為宗/子之家相天下之老一也故凡尊天下之高年者乃
[002-3b]
所以長吾之長天下之幼一也故凡慈天下之孤弱/者乃所以幼吾之幼聖人與天地合其徳是兄弟之
合徳乎父母者也賢者才徳過於常人是兄弟之秀/出乎等夷者也是皆以天地之子言之則凡天下之
疲癃殘疾惸獨鰥寡非/吾兄弟無告者而何哉
于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
註畏天以自保者猶其敬親之至也/樂天而不憂者猶其愛親之純也集說朱子曰西/銘首論天
地萬物與我同體之意固極宏大然其所論事天功/夫則自于時保之以下方極親切○問西銘自乾稱
父坤稱母至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處是仁之體于時/保之以下是作功夫處曰若言同胞吾與了便說著
博施濟衆却不是所以教人作功夫處只在敬與恐/懼故曰于時保之子之翼也能常敬而恐懼則這箇
[002-4a]
道理/自在
違曰悖徳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惟肖者也
註不循天理而徇人欲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也故/謂之悖徳戕滅天理自絶夲根者賊殺其親大逆
無道也故謂之賊長惡不悛不可教訓者世濟其凶/増其惡名也故謂之不才若夫盡人之性而有以充
人之形則與天地相似/而不違矣故謂之肖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
註孝子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聖人知變化/之道則所行者無非天地之事矣通神眀之徳則
所存者無非天地之心矣此/二者皆樂天踐形之事也集說朱子曰聖人之於/天地如孝子之於
[002-4b]
父母化者天地之用一過而無迹者也知之則天地/之用在我如子之述父事也神者天地之心常存而
不測者也窮之則天地之心在我如子之繼父/志也得其心而後可以語其用故曰窮神知化
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
註孝經引詩曰無忝爾所生故事天者仰不愧俯不/怍則不忝乎天地矣又曰夙夜匪懈故事天者存
其心養其性則不懈乎事天矣此二者/畏天之事而君子所以求踐夫形者也
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潁封人之錫類
註好飲酒而不顧父母之養者不孝也故遏人欲如/禹之惡旨酒則所以顧天之養者至矣性者萬物
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故育英才如潁/考叔之及荘公則所以永錫爾類者廣矣
[002-5a]
案窮神知化孟子所謂知天也無忝匪懈孟子所謂/事天也顧養錫類亦事天以内事耳自不施勞以至
終篇則孟子所謂立命也張/子葢全用孟子之意以為說
不施勞而底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
註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底豫其功大矣故事天者/盡事天之道而天心豫焉則亦天之舜也申生無
所逃而待烹其恭至矣故事天者夭夀/不貳而脩身以俟之則亦天之申生也
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於從而順令者伯奇也
註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若曾子之啓手啓足/則體其所受乎親者而歸其全也況天之所以與
我者無一善之不備亦全而生之也故事天者能體/其所受於天者而全歸之則亦天之曾子矣子於父
[002-5b]
母東西南北唯令之從若伯奇之履霜中野則勇於/從而順令也況天之所以命我者吉凶禍福非有人
欲之私故事天者能勇於從而/順受其正則亦天之伯奇矣集說問申生之不去/伯奇之自沈皆
陷父於惡非中道也而取之與舜曾同何也朱子曰/舜之底豫贊化育也故曰功申生待烹順受而已故
曰恭曾子歸全全其所以與我者終身之仁/也伯奇順令順其所以使我者一事之仁也
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女於成也
註富貴福澤所以大奉於我而使吾之為善也輕貧/賤憂戚所以拂亂於我而使吾之為志也篤天地
之於人父母之於子其設心豈有異哉故君子之事/天也以周公之富而不至於驕以顏子之貧而不改
其樂其事親也愛之則喜而弗忘惡/之則懼而無怨其心亦一而已矣集說朱子曰敬/天當如敬
[002-6a]
親戰戰兢兢無所不至愛天當如愛親無所不順天/之生我安頓得好令我富貴崇髙便如父母愛我當
喜而不忘安頓得不好令我貧賤憂/戚便如父母欲成就我當勞而不怨
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註孝子之身存則其事親者不違其志而已沒則安/而無所愧於親也仁人之身存則其事天者不逆
其理而已沒則安而無所愧於天也葢所謂朝聞/夕死吾得正而斃焉者故張子之銘以是終焉
論曰天地之間理一而已然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則其大小之分親疏之等至於十
百千萬而不能齊也不有聖賢者出孰能合其異而/反其同哉西銘之作意葢如此程子以為明理一而
分/生 可謂一言以蔽之矣葢以乾為父以坤為母有/類無物不然所謂理一也而人物之生血脉之
[002-6b]
屬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則其分亦安得而不殊哉一/統而萬殊則雖天下一家中國一人而不流於兼愛
之敝萬殊而一貫則雖親䟽異情貴賤異等而不梏/於為我之私此西銘之大指也觀其推親親之厚以
大無我之公因事親之誠以明事天之道葢無適而/非所謂分立而推理一也夫豈專以民吾同胞長長
㓜㓜為理一而必黙識於言意之表然後知其分之/殊哉且所謂稱物平施者正謂稱物之宜以平吾之
施云爾若無稱物之義則亦何以知夫所施之平哉/龜山第二書葢欲發明此意然言不盡而理有餘也
故愚得因其說而遂言之如此同志之士幸相與折/衷焉○熹既為此解後得尹氏書云楊中立答伊川
先生論西銘書有釋然無惑之語先生讀之曰楊時/也未釋然乃知此論所疑第二書之說先生葢亦未
之許也然龜山語録有曰西銘理一而分殊知其理/一所以為仁知其分殊所以為義所謂分殊猶孟子
[002-7a]
言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無差等耳或曰如是則體用果離而為二矣曰用未
嘗離體也以人觀之四肢百骸具於一身者體也至/其用處則首不可以加屨足不可以納冠葢即體而
言而分已在其中矣此論分别異同各有歸趣大非/荅書之比豈其年髙徳盛而所見始益精與因復表
而出之以明荅書之說誠有未釋然/者而龜山所見葢不終於此而已也
附録龜山楊氏上程子書曰西銘發明聖人之微意/至深然而言體而不及用恐其流遂至於兼愛
則後世有聖賢者出推夲而論之未免歸罪於横渠/也程子曰横渠之言誠有過者乃在正䝉西銘之為
書推理以存義擴先聖所未發與孟子性善養氣之/論同功豈墨氏之比哉西銘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則
二夲而無分老㓜及人理一也愛無差等夲二也分/殊之敝私勝而失仁無分之罪兼愛而無義分立而
[002-7b]
推理一以正私勝之流仁之方也無别而迷兼愛至/於無父之極義之賊也子比而同之過矣且謂言體
而不及用彼欲使人推而行之/本為用也反謂不及不亦異乎
註後記始予作太極西銘二解未嘗敢出以示人也/近見儒者多議兩書之失或乃未嘗通其文
義而妄肆詆訶予竊悼焉因出此解以示學徒使廣/其傳庶㡬讀者由辭以得意而知其未可以輕議也
淳熙戊申二月/己巳晦翁題
正䝉張子作/
楊氏時曰正䝉之書闗中學者尊信之與論語等其/徒未嘗輕以示人葢恐未信者不惟無益徒増其鄙
慢爾如西銘一篇伊川謂與孟子性善養氣之論同/功皆前聖所未發也詳味之乃見其用意之深性命
[002-8a]
之說雖揚雄猶未能/造其藩籬況他人乎
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沈升降動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縕
相盪勝負屈伸之始其來也幾微易簡其究也廣大堅
固起知於易者乾乎效法於簡者坤乎散殊而可象為
氣清通而不可象為神不如野馬絪縕不足謂之太和
語道者知此謂之知道學易者見此謂之見易不如是
雖周公才羙其智不足稱也巳
太虚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至静無
[002-8b]
感性之淵源有識有知物交之客感爾客感客形與無
感無形惟盡性者一之
集說補註云太虚無形即氣之本體在人至静無感/即性之淵源道之體也萬殊之所以一本也其
聚其散變化之客形是氣之流行在人有識有知物/交之客感是性之發見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萬殊
也體用一原隱顯無間惟/窮理盡性之人能一之也
案上章以天地之道言故曰太和此章以天地之性/言故曰太虚道者性之流行謂之和者如人率性之
道中節之和也性者道之夲體謂之虚者如所謂人/生而静則天之性也此章所謂聚散即上章所謂動
静相感勝負屈伸而上章所謂清通而不可象之神/即此章所謂太虚無形者是也葢性道相為體用故
[002-9a]
交互/言之
天地之氣雖聚散攻取百塗然其為理也順而不妄氣
之為物散入無形適得吾體聚為有象不失吾常太虚
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
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然則聖人盡道其
間兼體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彼語寂滅者徃而不反
徇生執有者物而不化二者雖有閒矣以言乎失道則
均焉
[002-9b]
案明道定性書天地之常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常以其情順萬事而無情此章葢用其意
知虚空即氣則有無隱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顧聚散
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從來則深於易者也若謂虚能
生氣則虚無窮氣有限體用殊絶入老氏有生於無自
然之論不識所謂有無混一之常若謂萬象為太虚中
所見之物則物與虚不相資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
不相待而有陷於浮屠以山河大地為見病之說此道
不明正由懵者畧知體虚空為性不知本天道為用反
[002-10a]
以人見之小因縁天地明有不盡則誣世界乾坤為幻
化幽明不能舉其要遂躐等妄意而然不悟一陰一陽
範圍天地通乎晝夜三極大中之矩遂使儒佛老荘混
然一塗語天道性命者不㒺於恍惚夢幻則定以有生
於無為窮髙極微之論入徳之塗不知擇術而求多見
其蔽於詖而陷於淫矣
案老氏謂有之外有無是以世界乾坤為化也釋氏/謂無之中無有是以世界乾坤為幻也誣世界乾坤
為幻化是總結二莭下文㒺於恍惚夢幻/又申言擇氏以有生於無又申言老氏
[002-10b]
氣坱然太虚升降飛揚未嘗止息易所謂絪縕荘生所
謂生物以息相吹野馬者與此虚實動静之機陰陽剛
柔之始浮而上者陽之清降而下者陰之濁其感遇聚
散為風雨為雪霜萬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結糟粕煨燼
無非教也
集說朱子曰無非教也教便是說理禮記中天道至/教聖人至徳與孔子予欲無言天地與聖人都
一般精底都從粗底上發見道理都從氣上流行/雖至粗底物無非是道理發見天地與聖人皆然
氣聚則離明得施而有形氣不聚則離明不得施而無
[002-11a]
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謂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謂之無
故聖人仰觀俯察但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無之故
盈天地之間者法象而已文理之察非離不相覩也方
其形也有以知幽之因方其不形也有以知明之故
集說朱子曰離明只是氣聚則目可得而見不/聚則目不可得而見易所謂離為目是也
氣之聚散於太虚猶冰凝釋於水知太虚即氣則無無
故聖人語性與天道之極盡於參伍之神變易而已諸
子淺妄有有無之分非窮理之學也
[002-11b]
集說補註云此只是明理氣合一之意言氣之聚散/即太虚之所為則太虚非離氣而入於渺茫者
矣故知此則無無蓋不/以無視太虚之理也
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虚與氣有性之
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
集說陳氏埴曰四者夲是一理但所由之名異耳從/太虚上看則謂之天天為太極是也從氣上看
則謂之道一陰一陽之道是也從虚與氣合上看則/謂之性天命之性是也從性與知覺合上看知覺是
血氣動物則謂之心其實一理耳○補註/云天與道在天者也性與心在人物者也
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聖者至誠得天之謂神者太虚
[002-12a]
妙應之目凡天地法象皆神化之糟粕爾
集說朱子曰伊川謂鬼神者造化之迹却不如横渠/所謂二氣之良能葢程說固好但只渾淪在這
裏張說分明便見有箇陰陽在問良能之義曰只是/二氣之自然者爾屈伸徃來是二氣自然能如此
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兩體者虚
實也動静也聚散也清濁也其究一而已
感而後有通不有兩則無一故聖人以剛柔立本乾坤
毁則无以見易
集說補註云感者彼此相感兩也通者流行不已之/神一也使非陰陽彼此相感而徃來相禪則其
[002-12b]
神之所以流行不已者何以/見哉故曰不有兩則無一
㳺氣紛擾合而成質者生人物之萬殊其陰陽兩端循
環不已者立天地之大義
集說朱子曰㳺氣是氣之發散生物底氣㳺亦流行/之意紛擾者參錯不齊既生物便是㳺氣若是
生物常運行不息者/二氣初無増損也
氣本之虚則湛本無形感而生則聚而有象有象斯有
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故愛惡之情
同出於太虚而卒歸於物欲倏而生忽而成不容有豪
[002-13a]
髮之閒其神矣夫
案此亦以太虚中之聚散言而人心之徳似之葢太/虚成象則必有相反相和之氣人心應物則亦必有
相反相和之情相反者惡也相和者愛也是愛惡之/情同出於太虚而卒歸於物欲也然徇乎物欲者衆
人也天地則倏而生倏而成因物付物而無豪髪停/留凝滯之累聖人則倏而作倏而止物來順應而無
㡬㣲意必固我之私也故上章/云兼體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
以上太和篇
一物兩體氣也一故神兩在故/不測兩故化推行/於一此天之所
以參也
[002-13b]
集說朱子曰此語極精只是這一物周行乎事物之/間如陰陽屈伸徃來上下無非這一箇物事所
以謂兩在故不測天下之事一不能化惟兩而後能/化且如一陰一陽始能化生萬物雖是兩要之亦推
行乎此/一耳
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
集說或問天道左旋日月右行如何朱子曰自疏家/有此說人皆守定張子說日月皆是左旋說得
好厯家以進數難算只以退數算之此是截法故謂/之右行取其易見日月之度爾乃云日行遲月行速
此錯說也○天無體二十八宿便是天體隨天而定/日月與五星則皆隨天左轉而緩急各不同不隨天
而定也横渠少遲則反右之說極精如以一大輪在/外一小輪載日月在内大輪轉急小輪轉慢雖都是
[002-14a]
左轉只有急有慢便/覺日月似右轉了
案朱子以天為大輪日月/為小輪與今厯九重說合
虧盈法月於人為近日逺在外故月受日光常在於外
人視其終初如鉤之曲及其中天也如半璧然此虧盈
之驗也
日月雖以形相物考其道則有施受健順之差焉星月
金水受光於火日陰受而陽施也
陰陽之精互藏其宅則各得其所安故日月之形萬古
[002-14b]
不變若陰陽之氣則循環迭至聚散相盪升降相求絪
縕相揉葢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此其所以屈伸無
方運行不息莫或使之不曰性命之理謂之何哉
案陰陽之精互藏其宅者性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陰陽之氣循環迭至者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此
所謂交易變易者也然陰陽之氣實即陰陽之精之/所為故在易曰日月運行一寒一暑然則精氣一物
也性命/一理也
陽之徳主於遂陰之徳主於閉
陰性凝聚陽性發散陰聚之陽必散之其勢均散陽為
[002-15a]
陰累則相持為雨而降陰為陽得則飄揚為雲而升故
雲物班布太虚者陰為風驅歛聚而未散者也凡陰氣
凝聚陽在内者不得出則奮擊而為雷霆陽在外者不
得入則周旋不舍而為風其聚有逺近虚實故雷風有
小大暴緩和而散則為霜雪雨露不和而散則為戾氣
曀霾陰常散緩受交於陽則風雨調寒暑正
集說朱子曰此一叚見得陰陽之情陽氣正升忽遇/隂氣則相持而下為雨葢陽氣輕陰氣重故陽
氣為陰氣壓墜而下也陰氣正升忽遇陽氣則助之/飛騰而上為雲也陽氣伏於陰氣之内不得出故爆
[002-15b]
開而為雷也陰氣凝結於内陽氣欲入不得故旋繞/其外不已而為風至吹散陰氣盡乃已也戾氣飛雹
之類曀霾黄霧之類皆陰陽邪惡不/正之氣所以雹冰穢濁或青黒色
火日外光能直而施金水内光能闢而受受者隨材各
得施者所應無窮神與形天與地之道與
集說補註云火日陰質也故内暗而外光金水陽質/也故外暗而内明火日能直而施金水則能闢
而受施則天也受則地也/此天神地形之妙也與
木曰曲直能既曲而反伸也金曰從革一從革而不能
自反也水火氣也故炎上潤下與陰陽升降土不得而
[002-16a]
制焉木金者土之華實也其性有水火之雜故木之為
物水漬則生火然而不離也葢得土之浮華於水火之
交也金之為物得火之精於土之燥得水之精於土之
濡故水火相待而不相害鑠之反流而不秏葢得土之
精實於水火之際也土者物之所以成始而成終也地
之質也化之終也水火之所以升降物兼體而不遺者
也
集說問陰陽五行如何朱子曰康節說得法宻横渠/說得理透問金木水火體質屬土曰正䝉有一
[002-16b]
說好只金與木之體質/屬土水與火却不屬土
案水生木木生火則木者水之子也火之母也故為/水火之交金者得熱氣而融化得寒氣而凝結及其
成也以之隔水火則水火不相害若以火/爍則又流而為水故亦為水火之際也
陽陷於陰為水附於陰為火
案從來皆以離麗為陰附於陽雖邵子亦云惟張/子以為陽附於陰者得之但觀火附於薪蘇可見
以上參兩篇
天道四時行百物生無非至教聖人之動無非至徳夫
何言哉
[002-17a]
天體物不遺猶仁體事無不在也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無一物而非仁也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旦及爾
㳺衍無一物之不體也
案從來皆以體為體質之體言天為物之體質也看/來當為體察之體言天之聰明明威無不鑒照方與
下引板詩意相應仁所以體事者亦/以遇事遇物而疾痛癢痾無不覺也
天之不測謂神神而有常謂天
運於無形之謂道形而下者不足以言之
以上天道篇
[002-17b]
神天徳化天道徳其體道其用一於氣而已
虚明照鍳神之明也無逺近幽深利用出入神之充塞
無間也
氣有陰陽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其在人也知
義用利則神化之事備矣徳盛者窮神則知不足道知
化則義不足云
大可為也大而化不可為也在熟而已易謂窮神知化
乃徳盛仁熟之致非智力能强也
[002-18a]
精義入神事豫吾内求利吾外也利用安身素利吾外
致養吾内也窮神知化乃養盛自致非思勉之能强故
崇徳而外君子未或致知也
神不可致思存焉可也化不可助長順焉可也存虚明
久至徳順變化達時中仁之至義之盡也
案存虚明久至徳所以存神而為仁之至/順變化達時中所以順化而為義之盡
惟神為能變化以其一天下之動也人能知變化之道
其必知神之所為也
[002-18b]
知神而後能饗帝饗親見易而後能知神是故不聞性
與天道而能制禮作樂者末矣
無我然後得正巳之盡存神然後妙應物之感
以上神化篇
賢才出國將昌子孫才族將大
以上動物篇
誠明所知乃天徳良知非聞見小知而已
義命合一存乎理仁知合一存乎聖動静合一存乎神
[002-19a]
陰陽合一存乎道性與天道合一存乎誠
天所以長久不已之道乃所謂誠仁人孝子所以事天
誠身不過不已於仁孝而已故君子誠之為貴
自明誠由窮理而盡性也自誠明由盡性而窮理也
案由窮理而盡性所謂明善誠身由/盡性而窮理所謂尊徳性而道問學
性者萬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為能盡其
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愛必兼愛成不獨成彼自
蔽塞而不知順吾理者則亦末如之何矣
[002-19b]
天所性者通極於道氣之昏明不足以蔽之天所命者
通極於性遇之吉㓙不足以戕之不免乎蔽之戕之者
未之學也性通乎氣之外命行乎氣之内氣無内外假
有形而言爾故思知人不可不知天盡其性然後能至
於命
案此節之意是不以氣質言性不以氣/數言命與孟子不謂性不謂命之意同
湛一氣之本攻取氣之欲口腹於飲食鼻舌於臭味皆
攻取之性也知徳者屬厭而已不以嗜欲累其心不以
[002-20a]
小害大末喪本焉爾
心能盡性人能𢎞道也性不知檢其心非道𢎞人也
盡其性能盡人物之性至於命者亦能至人物之命莫
不性諸道命諸天我體物未嘗遺物體我知其不遺也
至於命然後能成已成物不失其道
形而後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故氣質
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徳不勝氣性命於氣徳勝其氣性命於徳窮理盡性則
[002-20b]
性天徳命天理
集說朱子曰性命於氣是性命都由氣則性不能全/其夲然命不能順其自然性命於徳是性命都
由徳則性能全天/徳命能順天理
纖惡必除善斯成性矣察惡未盡雖善必粗矣
莫非天也陽明勝則徳性用陰濁勝則物欲行領惡而
全好者其必由學乎
集說朱子曰只將自家意思體驗便見得人心虚静/自然清明纔為物欲所蔽便暗了此陰濁所以
勝也○葉氏采曰領惡而全好見/禮記鄭氏曰領猶治理也好善也
[002-21a]
生直理順則吉㓙莫非正也不直其生者非幸福於回
則免難於茍也
以上誠明篇
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世人
之心止於聞見之狹聖人盡性不以見聞梏其心其視
天下無一物非我孟子謂盡心則知性知天以此天大
無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
集說朱子曰體猶仁體事而無不在言心理流行脈/絡貫通無有不到茍一物有未體則便有不到
[002-21b]
處包括不盡是心為有外葢私意間隔而/物我對立則雖至親且未必能無外矣
耳目雖為性累然合内外之徳知其為啓之之要也
體物體身道之本也身而體道其為人也大矣道能物
身故大不能物身而累於身則藐乎其卑矣
釋氏不知天命而以心法起滅天地以小縁大以末縁
本其不能窮而謂之幻妄真所謂疑冰者與夏蟲疑冰/以其不識
以上大心篇
可欲之謂善志仁則無惡也誠善於心之謂信充内形
[002-22a]
外之謂美塞乎天地之謂大大能成性之謂聖天地同
流陰陽不測之謂神
知徳以大中為極可謂知至矣擇中庸而固執之乃至
之之漸也惟知學然後能勉能勉然後日進而不息可
期矣
極其大而後中可求止其中而後大可有
無所雜者清之極無所異者和之極勉而清非聖人之
清勉而和非聖人之和所謂聖者不勉不思而至焉者
[002-22b]
也
不尊徳性則學問從而不道不致廣大則精微無所立
其誠不極高明則擇乎中庸失時措之宜矣
不得已而後為至於不得為而止斯智矣夫
意有思也必有待也固不化也我有方也四者有一焉
則與天地為不相似
志學然後可與適道强禮然後可與立不惑然後可與
權
[002-23a]
將窮理而不順理將精義而不徙義欲資深且習察吾
不知其知也
君子於天下達善達不善無物我之私循理者共恱之
不循理者共改之改之者過雖在人如在己不忘自訟
共恱者善雖在己葢取諸人而為必以與人焉善以天
下不善以天下是謂達善達不善
溫故知新多識前言徃行以畜徳繹舊業而知新益思
昔未至而今至縁舊所見聞而察来皆其義也
[002-23b]
責己者當知天下國家無皆非之理故學至於不尤人
學之至也
學者四失為人則失多好髙則失寡不察則易苦難則
止
學者捨禮義則飽食終日無所猷為與下民一致所事
不踰飲食之閒燕㳺之樂爾
儒者窮理故率性可以謂之道浮圖不知窮理而自謂
之性故其說不可推而行
[002-24a]
以上中正篇
至當之謂徳百順之謂福徳者福之基福者徳之致無
入而非百順故君子樂得其道
正已而不求於人不乎外之盛者與
必物之同者已則異矣必物之是者已則非矣
大人者有容物無去物有愛物無徇物天之道然天以
直養萬物代天而理物者曲成而不害其直斯盡道矣
志大則才大事業大故曰可大又曰富有志久則氣久
[002-24b]
徳性久故曰可久又曰日新
金和而玉節之則不過知運而貞一之則不流道所以
可久可大以其肖天地而不離也與天地不相似其違
道也逺矣
易簡然後能知險阻易簡理得然後一以貫天下之道
易簡故能恱諸心知險阻故能研諸慮知㡬為能以屈
為伸
將致用者㡬不可緩思進徳者徙義必精此君子所以
[002-25a]
立多㓙多懼之地乾乾徳業不少懈於趨時也
有吉㓙利害然後人謀作大業生若無施不宜則何業
之有
天下何思何慮行其所無事斯可矣
知及之而不以禮性之非已有也故知禮成性而道義
出如天地位而易行
以上至當篇
稽衆舍己堯也與人為善舜也聞善言則拜禹也用人
[002-25b]
惟己改過不吝湯也不聞亦式不諫亦入文王也
以上作者篇
三十器於禮非强立之謂也四十精義致用時措而不
疑五十窮理盡性至天之命然不可自謂之至故曰知
六十盡人物之性聲入心通七十與天同徳不思不勉
從容中道
困而不知變民斯為下矣不待困而喻賢者之常也困
之進人也為徳辨為感速孟子謂人有徳慧術知者存
[002-26a]
乎疢疾以此自古困於内無如舜困於外無如孔子以
孔子之聖而下學於困則其䝉難正志聖徳日躋必有
人所不及知而天獨知之者矣故曰莫我知也夫知我
者其天乎
顔淵從師進徳於孔子之門孟子命世脩業於戰國之
際此所以濳見之不同
以上三十篇
行脩言道則當為人取不務徇物强施以引取乎人故
[002-26b]
徃敎妄說皆取人之弊也
言有敎動有法晝有為宵有得息有養瞬有存
困辱非憂取困辱為憂榮利非樂㤀榮利為樂
以上有徳篇
大易不言有無言有無諸子之陋也
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故撰徳於卦雖爻有小大及
繫辭其爻必諭之以君子之義
一物而兩體其太極之謂與隂陽天道象之成也剛柔
[002-27a]
地道法之效也仁義人道性之立也三才兩之莫不有
乾坤之道
陰陽剛柔仁義之本立而後知趨時應變故乾坤毁則
无以見易
六爻各盡利而動所以順陰陽剛柔仁義性命之理也
故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陽徧體衆陰衆陰共事一陽理也是故二君共一民一
民事二君上與下皆小人之道也一君而體二民二民
[002-27b]
而宗一君上與下皆君子之道也
顯道者危使平易使傾懼以終始其要无咎之道也神
徳行者寂然不動𠖇㑹於萬化之感而莫知為之者也
受命如響故可與酬酢曲盡鬼謀故可以佑神
開物於㡬先故曰知來明患而弭其故故曰藏徃極數
知來前知也前知其變有道術以通之君子所以措於
民者逺矣
乾至健無體為感速故易知坤至順不煩其施普故簡
[002-28a]
能
造化之功發乎動畢逹乎順形諸明養諸容載遂乎說
潤勝乎健不匱乎勞終始乎止
健動陷止剛之象順麗入說柔之體
一陷溺而不得出為坎一附麗而不能去為離
以上大易篇
至誠天性也不息天命也人能至誠則性盡而神可窮
矣不息則命行而化可知矣學未至知化非真得也舍/氣
[002-28b]
有象否非/象有意否
天包載萬物於内所感所性乾坤陰陽二端而已無内
外之合無耳目之引取與人物蕞然異矣人能盡性知
天不為蕞然起見則㡬矣
天性乾坤隂陽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天地生萬
物所受雖不同皆無須臾之不感所謂性即天道也
至虚之實實而不固至静之動動而不窮
性通極於無氣其一物爾命禀同於性遇乃適然焉人
[002-29a]
一已百人十己千然有不至猶難語性可以言氣行同
報異猶難語命可以言遇
浮屠明鬼謂有識之死受生循環遂厭苦求免可謂知
鬼乎以人生為妄可謂知人乎天人一物輒生取舍可
謂知天乎孔孟所謂天彼所謂道惑者指㳺魂為變為
輪迴未之思也大學當先知天徳知天徳則知聖人知
鬼神今浮屠極論要歸必謂死生轉流非得道不免謂
之悟道可乎悟則有義有命均死生一天人/惟知晝夜通隂陽體之不二自其說熾
[002-29b]
𫝊中國儒者未容窺聖學門牆已為引取淪胥其間指
為大道其俗達之天下致善惡智愚男女臧獲人人著
信使英才閒氣生則溺耳目恬習之事長則師世儒宗
尚之言遂𠖇然被驅因謂聖人可不脩而至大道可不
學而知故未識聖人心已謂不必求其迹未見君子志
已謂不必事其文此人倫所以不察庶物所以不明治
所以忽徳所以亂異言滿耳上無禮以防其僞下無學
以稽其弊自古詖淫邪遁之詞翕然並興一出於佛氏
[002-30a]
之門者千五百年自非獨立不懼精一自信有大過人
之才何以正立其間與之較是非計得失
釋氏語實際乃知道者所謂誠也天徳也其語到實際
則以人生為幻妄有為為疣贅以世界為蔭濁遂厭而
不有遣而弗存就使得之乃誠而惡明者也儒者則因
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聖得天
而未始遺人易所謂不遺不流不過者也彼語雖似是
觀其發夲要歸與吾儒二夲殊歸矣道一而已此是則
[002-30b]
彼非此非則彼是固不當同日而語其言流遁失守窮
大則淫推行則詖致曲則邪求之一卷之中此弊數數
有之大率知晝夜隂陽則能知性命能知性命則能知
聖人知鬼神彼欲直語太虚不以晝夜隂陽累其心則
是未始見易未始見易則雖欲免陰陽晝夜之累末由
也巳易且不見又烏能更語真際捨真際而談鬼神妄
也所謂實際彼徒能語之而已未始心解也
將脩已必先厚重以自持厚重知學徳乃進而不固矣
[002-31a]
忠信進徳惟尚友而急賢欲勝己者親無如改過之不
吝
案厚重則無戲言戲動矣改過則無過言過動/矣此為學敬義之要故引此而以東銘繼之
戲言出於思也戲動作於謀也發乎聲見乎四支謂非
巳心不明也欲人無巳疑不能也過言非心也過動非
誠也失於聲繆迷其四體謂己當然自誣也欲他人己
從誣人也或者以出於心者歸咎為己戲失於思者自
誣為己誠不知戒其出汝者歸咎其不出汝者長傲且
[002-31b]
遂非不知孰甚焉
集說補註云此章即東銘也謂言雖戲必以思而出/也動雖戲必以謀而作也戲言發於聲戲動見
乎四體謂非本於吾之心是惑也本於吾意而欲人/之不我疑不可得也言之過者非其心之本然也動
之過者非其誠之實然也失於聲而為過言繆迷其/四體而為過動謂已之當然是自誣也又欲人之従
之是誣人也或者以戲言戲動之出於心者歸咎為/己戲而不知戒己長傲而惡愈滋矣以過言過動之
失於思者自誣為己誠而不知歸咎則遂非而過益/深矣沈毅齋先生詳述朱子與江西學者說此篇大
旨不越乎過故二字且曰有心謔浪之謂戲無心差/失之謂過夲有心而掩之以無心則以故為戯而至
於長傲本無心而誣之以有心則以過為誠而至於/遂非是愚之甚者也戯不可有推其原而謂之故欲
[002-32a]
人深戒其言動未發之先以為正心誠意之本過不/能無指其流而謂之過欲人自咎於言動已失之後
以為遷善改過之/機誨人之意深矣
以上乾稱篇
[002-32b]
御纂性理精義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