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8 行水金鑑-清-傅澤洪 (WYG)


[021-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巻二十一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河水
明孝宗𢎞治七年十月甲戌山東按察司副使楊茂元
奏張秋之役官多而責任不專供億甚鉅日費百金臣
聞各官初祭河神天氣隂晦帛不能燃久之似焚不焚
之處宛然人面耳目口鼻皆具萬目咸見衆口駭歎神
[021-1b]
示此怪豈偶然哉乞取太監李興總兵陳銳囘京專任
都御史劉大夏以責其成功若太監總兵官不可取囘
亦乞將帶來匠作人等盡行取囘量留一二名以備役
使又言黄河之水必當濬其上流使復故道則漕運可
通今欲作滚水壩徒費工力又言河南之民不欲黄河
入境但見山東委官往彼增築賈魯隄即謀欲殺之此
非細故乞令河南巡撫等官嚴加禁約事下工部議謂
治水患䘏民隠俱朝廷重事茂元所言取囘差官人匠
[021-2a]
乞為裁處其欲止滚水壩請行興等會議處置河南之
民阻築河隄亦請行巡撫等官禁約上令會官議處以
聞於是會多官廷議以為自興等至張秋之後始與大
夏相地勢水勢所宜即決口西南開越河一道致糧運
可以通濟且今霜降水落正係修築之時而調到官軍
民夫數多亦正可併工修築請仍令興銳大夏同心協
力務厎成功仍惜財䘏民減省冗費嚴禁所部人匠不
許生事害人其工役人等加意撫䘏毋致失所河南之
[021-2b]
民該管有司不行禁止者一體治以重罪從之 十二
月甲戌太監李興平江伯陳銳都御史劉大夏以築塞
張秋決口功成奏聞上遣行人齎羊酒往勞之以黄陵
岡工程未可即巳命工部集議以聞於是議謂張秋決
口雖巳塞完但今天寒土凍恐來春凍土融化或雨水
泛溢復有後患其黄陵岡在張秋上流亦宜築塞但水
勢洶湧随築随決恐非一時所能成功請仍留興等三
人來春量起丁夫再培築張秋決口及新舊河岸務令
[021-3a]
堅厚以期永久其東昌臨清徳州一帶河道亦須逐一
經理復講究黄陵岡事宜可疏可築相機而行必求允
當而後巳俟事畢興銳具奏先囘大夏仍會同各巡撫
等官用心修理如賈魯河孫家渡口四府營并馬雄家
口等處亦宜再加疏築使運道疏通以為經久之計議
上有旨命安平鎮等處河道及南旺湖水利仍令興銳
大夏設法疏築修濬功完具奏待報囘京明孝宗/實録
 初河南諸口之塞惟黄陵岡屢合而屢決為最難故
[021-3b]
 既塞之後特築隄三重以䕶之其髙各七丈厚半之
 又築長隄荆隆口之東西各計二百餘里黄陵岡之
 東西各三百餘里直抵徐州俾河恒南行故道而下
 流張秋可無潰決之患矣是役也以𢎞治七年十月
 而畢以八年二月㑹張秋以南至徐州工程俱畢劉/健
 記/略
 鄧舉為河南副使適河決張秋東山劉公檄公問計
 公曰河即未可治須下流分殺其勢乃築隄防庶幾
[021-4a]
 可塞東山如其言事果濟上善其贊畫陞俸一級張/璧
 撰户部尚書/鄧公墓志
 李善為河南僉事時河決張秋劉公與平江伯偕來
 求綜理其事者藩臬以公應公為相度水勢開修賈
 魯河四十八里改河南注築塞黄陵岡決口百十餘
 丈斷水東流功垂成復決公僅以身免乃更修數月
 功乃成詔陞俸一級王九思撰南工部/尚書李公墓志
 劉大夏字時雍華容人𢎞治六年河決張秋詔大夏
[021-4b]
 以右副都御史往治河自上流孫家渡疏其壅七十
 里復疏四府營之壅三十里聫長隄以分大名山東
 水勢而别河張秋之南至濟寧以通運艘五旬而河
 就馴功大而費小逾於徐有貞甚璽書褒之尋入為
 户部左侍郎歴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卒贈太保諡忠
 宣山東全/河備考
 劉忠宣𢎞治之役始惟治張秋久而弗績迺開上流
 孫家渡及導河下流由梁靖口出徐州繼治黄陵岡
[021-5a]
 決而張秋之口自塞可以為法矣劉天和/問水集
 先是大夏既受命循河上下千餘里相度形勢乃集
 山東河南二省守臣議之上言河流湍悍張秋乃下
 流襟喉未可輙治治於上流分道南行復築長隄以
 禦横波且防大名山東之患候其循軌而後決河可
 塞也疏上報可工方興而張秋東隄復決九十餘丈
 奪運河水盡東流由東阿舊鹽河以入於海決口闊
 至九十餘丈訛言沸騰謂河不可治宜復元海運或
[021-5b]
 謂陸輓雖勞無虞乃復命銳等協治之河南巡撫都
 御史徐恪上言臣按地誌黄河舊在汴城北四十里
 東經虞城下達濟寧洪武二十四年決原武縣黒洋
 山東經汴城北五里又南至項城入淮而故道遂淤
 正統十三年決於張秋之沙灣東流入海又決滎澤
 縣東經汴城歴睢陽自亳入淮景泰七年始塞沙灣
 之決而張秋運道復完以後河勢南趨而汴城之新
 河又淤𢎞治二年以來漸徙而北又決金龍口諸處
[021-6a]
 直趨張秋横衝會通河長奔入海而汴南之新河又
 淤百餘年間遷徙數四千里之内散逸瀰漫乃者上
 厪聖衷特命都御史劉大夏經理而伏流横溢功力
 未竟議者以黄陵岡之塞口不合張秋之䕶隄復壊
 遂謂河不可治至有為海運之說者得毋以噎而廢
 食哉夫黄陵岡口不可塞者非終不可塞也顧以修
 築隄防之功多疏濬分殺之功少故湍悍之勢不可
 遽囘今自滎澤縣孫家渡口舊河東經朱仙鎮下至
[021-6b]
 項城縣南頓猶有涓涓之流計其淤淺僅二百餘年
 若疏而濬之使之由泗入淮以殺上流之勢又以黄
 陵岡賈魯舊河南經曹縣梁靖口下通歸徳丁家道
 口且可以分水勢今梁靖口以南則滔滔無阻以北
 則淤塞將平計其功力之施僅八十餘里若疏而濬
 之使之由徐入淮以殺下流之勢水勢既殺則決口
 可塞運道可完毋求近功毋惜小費毋以小僨敗輙
 阻幸而成功則萬世之利也命下部議行之 大夏
[021-7a]
 發民丁數萬於上流西岸鑿月河三里許屬之舊河
 使漕通不與河争道乃濬孫家渡口别開新河一道
 導水南行由中牟至潁州東入於淮又浚祥符四府
 營淤河由陳留至歸徳分為二道一由宿遷小河口
 一由亳州渦河會於淮又於黄陵岡南浚賈魯舊河
 四十里由曹縣出徐州支流既分水勢漸殺乃築西
 長隄起河南胙城經滑長垣東明曹單諸縣盡徐州
 長三百六十里五旬而事竣費輕功重逾於徐有貞
[021-7b]
 云璽書褒賞入為户部右侍郎始河自清河縣入淮
 大夏治之自宿遷小河入淮則北三百里矣巳又北
 三百里至徐州小浮橋入淮 七年九月加山東參
 政張縉秩為通政使代劉大夏理河道初大夏治決
 河委縉調度及成功遂陞為通政司右通政時衝決
 之餘溝防不治縉相其緩急以漸修濬無所遺又於
 決口之東砌石岸數里以固舊防又新築南旺東隄
 樹栁其上每嵗夏秋水溢挽卒得分行無阻至今便
[021-8a]
 之明紀事/本末
 河自禹告成之後下迄元明凡五大變而暫決復塞
 者不與焉一周定王五年河徙自宿胥口東行漯川
 至長夀津與漯别行而東北合漳水至章武入海水
 經所稱大河故瀆者是也二王莽始建國三年河徙
 魏郡泛清河平原濟南至於千乗後漢永平中王景
 修之遂為大河之經流水經所稱河水者是也三宋
 仁宗時商胡決河分為二派北流合永濟渠至乾寧
[021-8b]
 軍今青/縣入海東流合馬頰河至無棣縣今海/豐入海二
 流迭為開閉宋史河渠志所載是也四金章宗明昌
 五年河決陽武故隄一由南清河即泗/水入淮是也五
 元世祖至元中河徙出陽武縣南新鄉之流絶二十
 六年會通河成北派漸微及明𢎞治中築斷黄陵岡
 支渠遂以一淮受全河之水葢自大伾以東古兖青
 徐揚四州之域皆為其縱横糜爛之區矣禹貢/錐指
明孝宗𢎞治八年二月甲戌山東兖州府推官丁伯通
[021-9a]
上疏言三事一修河防謂黄河為中國患其來久矣今
張秋之決雖巳塞而當為後圖臣以為塞下流為力似
易而有後患塞上流為力似難而免後虞為今日計莫
若舎張秋之初役而專意於黄陵岡雖曰求可責效旦
夕然委任之專議論之同上下齊心財力俱備未有無
成效者也疏上命所司詳議以聞 已夘河復南流故
道先是都御史劉大夏等言安平鎮決口巳塞河下流
北入東昌臨清至天津入海運道巳通然必築黄陵岡
[021-9b]
河口導河上流南下徐淮庶可為運道久安之計事下
廷臣集議如大夏等言大夏等乃以正月十日興工築
塞黄陵岡及荆隆等口七處凡旬有五日而完葢黄陵
岡居安平鎮之上流其廣九十餘丈荆隆等口又居黄
陵岡之上流其廣四百三十餘丈河流至此寛漫奔放
皆喉襟要地諸口既塞於是上流河勢復歸蘭陽考城
分流逕徐州歸徳宿遷南入運河㑹淮水東注於海而
大名府之長隄起河南胙城歴滑縣長垣東明等處又
[021-10a]
歴山東曹州曹縣直抵河南虞城縣界凡三百六十里
荆隆口等處新隄起于家店及銅瓦廂陳橋抵小宋集
凡一百六十里其石壩俱培築堅厚而潰決之患於是
息矣 四月辛巳先是都御史劉大夏太監李興平江
伯陳銳奉命治張秋河決初至祭大河之神時天氣隂
晦帛不能燃山東按察司副使楊茂元聞之以為神明
示此必有警戒又聞興等參随人衆餼廩之外日費銀
七兩又見同知王珣呈銀二千兩不足十日之費遂上
[021-10b]
奏欲取囘興等專委大夏以免地方煩擾上曰成大事
者不惜小費興等皆不取囘惟令工部移文速其成功
仍令興節省浮費約束所部毋生事擾民興等因愬茂
元所奏皆妄下巡撫都御史熊翀巡按御史王槐勘實
以茂元不能無罪刑部因請下御史逮問上不允命執
送錦衣衛獄於是刑科都給事中龎泮等并南京十三
道皆論救之獄具刑部擬茂元贖杖還職得旨茂元奏
事不實降二級調别任 七月丁酉内官監太監李興
[021-11a]
平江伯陳銳都御史劉大夏言臣等奉命修河今安平
鎮黄陵岡荆隆等決口與大名府等處隄岸俱修築堅
固賈魯河孫家渡四府營南旺湖及諸處泉源并兖州
東昌一帶漕河俱疏濬通利囘京之期伏俟進止上賜
敕召還明孝宗實録賜是年八月大夏等復命九月/李興等受賞 未幾復決速成之所致也
 茂元被誣詔差百户胡節械繋如京山東民沿途遮
 節泣訴稱寃節亦泣擁莫可行行將濟河濵河民亦
 然乃慰諭以去及陛見挺身跪不伏上益怒繋錦衣
[021-11b]
 獄僉謂莫測節入見司禮諸中貴備言其深得民心
 且犯非其罪語與淚俱諸中貴約與之解南北言官
 交章論救上察其忠謫長沙府同知後治河一如其
 䇿雷禮撰刑部/侍郎楊公傳
 茂元上言官多則民擾治河既委劉大夏又命李興
 陳銳事權分而財力匱且水隂也其應為宫闈為四
 夷宜戒飭后戚防禦邉患疏上興等切齒之誣茂元
 為妖言逮繋獄科道交章論救乃謫同知茂元守阯
[021-12a]
 子也明紀事/本末
明孝宗𢎞治九年十月戊戌户部奏河南中牟蘭陽儀
封考城四縣以河決民田盡沒今年夏稅糧宜盡令折
布每疋折麥一石二斗折米一石本色布止徴銀三錢
從之明孝宗/實録
明孝宗𢎞治十一年七月壬子工部管河員外郎謝緝
 黄河一支先自徐州城東小浮橋流入漕河南抵邳
 宿遷地方水利通行河無淺阻往來船隻省盤剥之
[021-12b]
費今黄河上流於歸徳州小壩子等處衝決與黄河别
支會流經宿州睢寧等處通由南宿遷小河口流入漕
河其小河口北抵徐州水流漸細河道淺阻又吕梁徐
州二洪全賴沁水接濟其源出自山西沁源縣經河内
歸徳等州縣至徐州小浮橋流出雖與黄河異源然近
年河沁之流混合為一即今黄河自歸徳南決恐牽引
沁水俱往南流則徐吕二洪必至淺阻為憂滋甚乞敕
工部行直𨽻并河南巡撫都御史各委官於歸徳衝決
[021-13a]
處所量為築塞疏濬遏黄河之水流入徐州以濟漕運
其沁水仍行河南管河官員常加挑濬淤淺修築隄防
務使流入徐州以濟徐吕二洪不至為黄河牽引别流
如此庶水利深廣漕運通利工部覆奏請下所司會勘
計議築塞挑濬從之 八月癸未命賑䘏河南祥符縣
民之被河患者 十二月已未河南按察司管河副使
張鼐言臣前此奏擬修築侯家潭口決河接濟徐吕二
洪以便運道今自六月以來河流四溢隄防盡決而潭
[021-13b]
口決嚙彌深比舊廣闊數倍工費浩大卒難成功臣嘗
行視河勢見荆隆口隄内舊河通賈魯河由丁家道口
下入徐淮其故迹尚在若於上源武陟縣朩欒店别鑿
一渠下接荆隆口舊河倘此後河流南遷就引入渠庶
沛然之勢可以接濟二洪而糧運不致艱阻事下工部
覆奏請移文漕運都御史李蕙與同議處從之明孝宗/實録
明孝宗𢎞治十二年二月戊申鎮守淮安漕運總兵都
督僉事郭鋐等言河南按察司副使張鼐奏欲將荆隆
[021-14a]
口等處舊河随宜修濬倘後黄河南遷就引沁水入渠
庶使徐吕二洪糧運不致艱阻又欲停徴侯家潭缺口
買辦樁草等項銀兩止將各該軍衛有司人夫起倩疏
濬縁本官專管河道年久且才力足以辦此宜即令其
督理待工完量請旌擢工部覆奏從之明孝宗/實録
明孝宗𢎞治十三年二月戊戌山東兖州府知府龔𢎞
奏近河南管河副使張鼐見河勢南行奏欲自荆隆口
分沁水入賈魯河又自歸徳州迤西王牌口等處分水
[021-14b]
亦入賈魯河俱令由丁家道口入徐州以便運道但今
秋以來水從王牌口等處東行仍逆流東北至黄陵岡
又自曹縣入單縣南連虞城漂没廬舎人畜乞行山東
河南守臣㑹勘二省地土之髙下水勢之逆順河南地
方如黄河水勢不從丁家道口入徐州當聴其南行將
歸徳州等處王牌等決口修築堅固不使水往東流山
東地方將大小隄岸俱築至丁家道口為止以防漕運
及將兖州府管河通判專在黄陵岡至丁家道口管理
[021-15a]
隄岸管泉同知不妨疏濬泉源兼管河道事下工部議
以預防水患接濟運河各官處置略同然無歸一之論
難以遙度宜行河南山東巡撫都御史帶同管水利官
親詣二省地界相度計處其管泉同知仍會管泉主事
定議管理從之 三月已已初安平鎮決河既塞之後
侯家潭口復有衝決之患河南按察司副使張鼐議塞
之既而以工費浩大再議於丁家道口上下另鑿河渠
一道下入徐州以便漕運有旨命行漕運都御史議處
[021-15b]
未報而兖州知府龔𢎞奏謂河水從王牌口等處而東
不由丁家口而南至黄陵岡入曹單虞城諸縣乞賑給
諸被患之家仍令山東河南守臣議疏濬修築之䇿於
是河南巡撫都御史鄭齡奏謂徐吕二洪為漕運要道
藉河沁二水合流東下以接濟之今丁家道口上下河
決隄岸者十有二處共闊三百餘丈而河道淤塞者三
十餘里上源奔放則曹單受害而安平可虞下流散溢
則蕭碭被患而漕流有阻疏濬修築誠今日急務臣等
[021-16a]
請各盡其力工部覆奏從之 十月丙戌巡按直𨽻監
察御史曹玉奏徐州并蕭沛碭豐諸縣皆被河患葢因
賈魯河丁家道口衝決散漫東注不歸故道巡撫河南
都御史鄭齡雖嘗奏請修築久未成功乞遣有幹局官
一人歴河南并直𨽻被災之處閲視水決源流咨詢修
築方略以為經久之利事下工部覆奏謂宜行河南山
東巡撫巡按等官親歴災所覆視各決口修築工程如
將完即督所司速成或工鉅費繁奏聞區處管河等官
[021-16b]
或仍前因循廢職者具奏治罪從之明孝宗/實録
 是年河南水決李家楊家等口淤塞馬水河河水横
 流曹單被害時河南議挑馬水河身使下濟運河曹
 縣知縣鄒魯陳言修長隄以捍水兖州知府然其議
 具實以聞明年春事下巡撫委參政陳某修完復決
 又委參政杜某因舊隄分命同知李某督夫二萬人
 給以糧加修之兩閲月告成隄髙一丈五尺基三丈
 五尺頂一丈二尺自武家口起至馬良集止計一百
[021-17a]
 五十里山東/通志
 是年六月河決李家楊家等口洪水横流曹單等處
 被害尤甚 按以忠宣之善治不能保河之安流數
 年葢河決者天災人事之所闗不能永保於後來亦
 不可推究於往日河/志
 按宋濂治河議曰比嵗河決不治以中原之地平曠
 夷衍無洞庭彭蠡以為之滙故河常横潰為患其勢
 非多為之委以殺其流未可以力勝也禹治水至於
[021-17b]
 大陸播為九河入於勃海葢流分而其勢自平也今
 河合汴泗東南以入淮而欲使一淮以疏其怒勢萬
 萬無此理也方今破金隄踰曹鄆地幾千里悉為巨
 浸民生墊溺比古為尤甚莫若濬入舊黄河使其水
 流復於古道然後導入新濟河分其半使之北流以
 殺其力則河之患庶其有瘳乎 濂又謂河流分而
 其勢自平此治河上䇿又謂宜復黄河古道分其半
 使之北流近日智謀之士所見亦同備著於左學士
[021-18a]
 張元禎與張憲副鼐書曰聞今黄河以北多存河流
 舊身但上下湮没巳久若因其舊身開為數支以達
 平原及直沽等處一可以殺直奔安平之勢一則可
 以引資灌溉如此將不惟運河無患而北方旱溢之
 災可常免矣昔禹疏下流為九道而納之海理同勢
 同 霍尚書韜議處黄河疏謂三代前古黄河自孟
 津至於懐慶東北入海今衛河自衛輝東北至於天
 津入海猶黄河也今圖便宜之䇿舊河套原武之間
[021-18b]
 擇地形便導引河水注於衛河南北分流水有所歸
 可免潰溢衝決之患且使黄河環繞畿甸亦可壯京
 師之形勢舟楫通利南北又可增一運道萬世無窮
 之利也 胡尚書世寧奏議謂舊聞沁水至荆口分
 流一道六十里通衛河近年始塞是河因沁可以通
 衛也且黄河與衛河亦相去不逺宜差官踏勘荆口
 及陽武上下相度地勢相應處所開掘一河北通衛
 輝稍撥附近糧船於此習運以防會通河一時之塞
[021-19a]
 亦國家之長計也 按一統志黄河古道在大名府
 開州治南經東昌館陶縣西南五十里至滄州南安
 縣景州吴橋縣河間寧津縣界入海余又按金隄古
 堰自開封府滎陽縣東經大名府青豐南樂縣界由
 東郡至千乗海口千有餘里歴代築以禦河患通謂
 之金隄嗚呼循金隄之遺跡稽黄河之故道合諸賢
 之卓見踵永賴之茂功推古騐今灼灼可行者但世
 習樂因循而憚改作此在今日勢尤難行後世哲人
[021-19b]
 有作破拘攣之見或有取於吾言爾矣續文獻通考/ 諸說録以
 備考而於運道/或恐未必相宜
明孝宗𢎞治十五年九月乙未以河水為患免河南開
封府及直𨽻歸徳衛夏糧籽粒有差明孝宗/實録
明孝宗𢎞治十七年五月癸已鎮守淮安漕運總兵官
郭鋐奏徐州小浮橋一帶河道乾涸有妨糧運葢由曹
縣河決上流淤淺所致乞行疏濬工部覆奏下河南及
直𨽻巡撫漕運等官查勘處置從之明孝宗/實録
[021-20a]
 按明初黄河分六道出滎陽者至夀州入淮出祥符
 者至懐逺入淮出長垣者至陽穀入漕出歸徳者至
 宿遷入漕出儀封者由新集趙家圈經蕭縣北至徐
 州小浮橋入漕此河流經徐之始也葢治河難而治
 河於徐尤難之難夫星宿發源如此其逺也汴沁與
 泗水如此其廣也加以秋水時至百川灌河而欲以
 區區一帶之渠容之勢巳危矣况淤沙漸隆窮年築
 隄僅與河平曾莫能與争也語見徐州志𢎞治以前
[021-20b]
 小浮橋一帶河道常虞其乾涸有防漕運嗣後更甚
 當潘宫保治河時據徐州碭山鄉民呈稱老河故道
 自新集歴趙家圈蕭縣薊門出小浮橋一向安流名
 曰銅幫鐵厎後因河南水患另開一道出小河口本
 河漸被沙淺至嘉靖三十七年河北徙忽東忽西靡
 有定向水行河厎即是平陸潘公嘗上疏欲復小浮
 橋故河矣萬恭治水筌蹄云黄河由小浮橋會徐洪
 自小浮橋之上皆閘河也故汶水出髙家閘與小浮
[021-21a]
 橋大河會則汶與河交會在髙家閘嘉靖末水北徙
 由秦溝則自小浮橋以上逆四十里至茶城悉為大
 河髙閘沈河中不復見則汶與河交會在茶城矣可
 見數十年間河流之變遷若此小谷口/薈蕞
 
 
 
 
[021-21b]
 
 
 
 
 
 
 
 行水金鑑巻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