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2k0078 行水金鑑-清-傅澤洪 (WYG)


[006-1a]
欽定四庫全書
 行水金鑑巻六
          江南按察使傅澤洪撰
  河水
秦始皇帝八年河魚大上史記秦本紀平索隠曰謂河/水溢魚大上 地亦言遭水
 害/也
秦始皇帝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
史記秦/本紀
[006-1b]
 河溝者鴻溝也即漢志所/謂狼湯渠據水經注隂溝本蒗蕩渠
 在浚儀縣北自王賁斷故渠引水東南出以灌大梁
 謂之梁溝於是水出縣南而不逕其北遂目梁溝為
 蒗蕩渠亦曰鴻溝浚儀故縣在今開封府西北即大
 梁城魏所都也自智伯引汾水以灌晉陽世皆知水
 之可以亡人國蘇代云秦正告魏曰決滎口魏無大
 梁其後王賁竟用之以滅魏按滎口水即職方之滎
 川後世亦謂之濟水水經注濟水自陽武縣故城南
[006-2a]
 又南逕封丘縣南又東逕大梁城北故亦可決之以
 灌也賁所引是蒗蕩渠非滎瀆然水不同而其地則
 總在大梁之北王横曰秦攻魏決河灌其都決處遂
 大不可復補宜郤徙完平處更開空使縁西山足乗
 髙地而東北入海迺無水災則似謂賁所引者大河
 之經流蓋蘇代述秦告魏又云決白馬之口魏無黄
 濟陽決宿胥之口魏無虛頓丘二口一在白馬一在
 黎陽王横以是謂賁所引者在此間決處即白馬口
[006-2b]
 西山足即宿胥口也然史記明言引河溝則非大河
 之經流亦審矣水經注云河水舊於白馬縣决通濮/濟黄溝故蘇代説燕曰決白馬之口
 魏無黄濟陽竹書紀年梁恵成王十二年楚師決河/水以水長垣之外者也按黄即外黄外黄城在今杞
 縣東北六十里濟陽城在今蘭陽縣東五十里去魏/都尚逺且蘇代所稱皆秦恐喝之辭未甞實見諸行
 事白馬之口楚決非秦決也漢書叙傳曰秦決南涯/如淳注云秦決河灌大梁遂滅之通為溝入淮泗皆
 承横/之誤近世河徙經開封城北宋端平元年䝉古決寸
 金淀灌趙葵軍淀在城北/二十餘里明崇禎十五年賊決朱家
 寨隄以灌城寨在城西北十七里/即古大梁城之北其所引者皆大河
[006-3a]
 之經流也與王賁地同而水異嗚呼不仁者之作俑
 禍及萬世而未有艾痛哉禹貢/錐指
漢文帝十二年冬十二月河決東郡漢書文帝本紀書/史記河渠書漢
 溝洫志皆云漢興三十有九年文帝時河決酸棗東/潰金隄當為文帝之前十六年也而本紀則曰十二
 年或是志書之誤當云/漢興三十有五年也
漢武帝建元三年春河水溢於平原漢書武/帝本紀
漢興三十九年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金隄正義曰括/地志云金
隄一名千里隄在/白馬縣東五里於是東郡大興卒塞之其後四十有餘
[006-3b]
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決於瓠子東南注鉅野正義/曰括
地志云鄆州鉅野/縣東北大澤是通於淮泗於是天子使汲黯鄭當時
興人徒塞之輒復壊是時武安侯田蚡為丞相其奉邑
食鄃索隠曰鄃音輸韋/昭云清河縣也鄃居河北河決而南則鄃無水
菑邑收多蚡言於上曰江河之決皆天事未易以人力
為彊塞塞之未必應天而望氣用數者亦以為然於是
天子乆之不事復塞也史記河/渠書
河決觀徐廣曰觀縣/名屬東郡梁楚之地固巳數困而縁河之郡
[006-4a]
隄塞河輒決壊費不可勝計史記平準書武河決東郡/之觀縣當在 帝時漢書
 地理志東郡有畔觀縣也/縣在今東昌府觀城縣界
漢武帝元光三年春河水徙從頓丘東南流入勃海師/古
曰頓丘丘名因以為縣本衛地地/理志屬東郡今則在魏州界也夏五月河決濮陽汜
郡十六師古曰濮陽東郡之縣/也水所氾凡十六郡界發卒十萬救決河起龍
淵宫漢書武帝本紀東通鑑考異曰武紀云東南流入/勃海按頓丘屬 郡勃海乃在頓丘東北恐誤因
 刪去入勃海三字蓋誤以東南二字属/下讀也河水徙從頓丘東南是一句
 元光三年河水決濮陽瓠子溝洫志言之甚詳而頓
[006-4b]
 丘之決口及入海處與中間經過之地皆不可得聞
 今以水經注考之北瀆初經頓丘縣西北至是改流
 蓋自戚城西決而東北過其縣東南歴畔觀至東武
 陽奪漯川之道東北至千乗入海者也漯川狹小不
 能容故其夏又自長夀津溢而東以決於濮陽則東
 南注鉅野通淮泗而北瀆之流微漯川之水涸矣及
 武帝塞宣房道河北行二渠則正流全歸北瀆餘波
 仍為漯川頓丘之決口不勞而塞故志略之程大昌
[006-5a]
 以為元光以後河竟行頓丘東南非也漢世河兩決
 瓠子一塞於武帝再塞於王延世河自是不復決而
 南輒泛溢入平原濟南千乗駸駸乎有向東之勢矣
 禹貢/錐指
自河決瓠子後二十餘嵗嵗因以數不登而梁楚之地
尤甚天子既封禪巡祭山川其明年旱乾封少雨天子
乃使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於是天子已用
事萬里沙正義曰括地志云萬里沙/在華州接縣東北二十里則還自臨決河沈
[006-5b]
白馬玉璧於河令羣臣從官自將軍已下皆負薪寘決
河是時東流漢書無/流字郡燒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園之
竹以為楗如淳曰樹竹塞水決之口稍稍布插接樹之/水稍弱補令密謂之楗以草塞其裏乃以土
填之有石/以石為之天子既臨河決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
決兮將奈何皓皓旰旰兮閭殫為河殫為河兮地不得
寧功無已時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鉅野溢魚沸鬱兮柏
徐廣曰柏/猶廹也冬日延徐廣曰/延作正道弛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方
逺游歸舊川兮神哉沛不封禪兮安知外為我謂河伯
[006-6a]
兮何不仁氾濫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滿乆不
反兮水維緩一曰河水湯湯兮激潺湲北渡迂兮浚流
難搴長茭兮沉美玉河伯許兮薪不屬薪不屬兮衛人
師古曰東郡本衛地/故言此衛人之罪也燒蕭條兮噫乎何以禦水頽林
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萬福來於是卒塞瓠子築宫其
上名曰宣房宫而道河北行二渠復禹舊迹而梁楚之
地復寧無水災史記河渠書蓋記云四十有餘年漢書/作三十六嵗 自文帝十二年癸酉至
 武帝元光三年已酉是三十/六年也金隄在今開州界
[006-6b]
 漢武帝填河告神玉冊文云洚水為災河決瓠子墮
 損城隍漂殘民物皇帝欽聞乃齊心罪己減膳避殿
 命駕臨河以閱災變遂刑牲沉璧以告陽侯曰朕聞
 天一生水潤下為徳澤及草木以滋百穀淮海安流
 帆檣和濟汪洋之徳功侔天地何乃逆流洶湧横溢
 為眚淹流我田廬漂流我黎庶遂致平疇渥野化作
 鯨波使我農氓廢畊爰損百穀朕之不徳上干天和
 今乃責躬罪己修徳肆赦少邀天眷乃敕司農出金
[006-7a]
 司空調役下淇園之竹以為楗沉嵩陽之石以為基
 必使金隄永固玉海安瀾神維有靈鑒觀不爽闕古/
 玉圖/譜
漢武帝元封二年夏四月祠太山至瓠子臨決河服䖍/曰瓠
子隄名在東郡白馬蘇林曰在鄄/城以南濮陽以北廣百步深五丈命從臣將軍以下皆
負薪塞河隄作瓠子之歌漢書武帝本紀縣水經瓠子/河出東郡濮陽 北河注縣
北十里即瓠子河也濮陽即今東/昌府濮州白馬在今延津縣界
 瓠子河決有蛟龍從九子自決中逆上入河濆沫流
[006-7b]
 波凡數十里西京/雜記
 瓠子在雷澤黄河故道今呼為沙河沙河西北其口
 猶存土人謂之瓠岡也陳師道後/山叢談
是時方事匈奴興功利言便宜者甚衆齊人延年上書
師古曰史/不得其姓言河出昆侖經中國注勃海是其地埶西北
髙而東南下也可案圖書觀地形令水工準高下開大
河上領出之胡中東注之海如此闗東長無水災北邊
不憂匈奴可以省隄防備塞士卒轉輸胡寇侵盜覆軍
[006-8a]
殺將暴骨原野之患天下常備匈奴而不憂百越者以
其水絶壤斷也此功壹成萬世大利書奏上壯之報曰
延年計議甚深然河迺大禹之所道也聖人作事為萬
世功通於神明恐難改更自塞宣房後河復北決於館
陶分為屯氏河師古曰屯音大門反而隋室分析州縣/誤以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
東北經魏郡清河信都勃海入海廣深與大河等故因
其自然不隄塞也此開通後館陶東北四五郡雖時小
被水害而兖州以南六郡無水憂漢書溝/洫志
[006-8b]
于闐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索隠/曰鹽
水也太康地記云河北得水為河塞外得水為海也里/正義曰漢書云鹽澤玉門闗三百餘里廣袤三四百
其水皆潛行地下南出於積石山為中國河括地志云/蒲昌海一名泑澤一名鹽澤一名輔日海一名穿蘭亦
名臨海在沙州西南玉門/闗在沙州夀昌縣西六里鹽澤潛行地下其南則河源
出焉索隠曰案漢書西南夷傳云河有兩源一出蔥嶺/山一出于闐山海經云河出崑崙東北隅郭璞云
河出崑崙潛行地下至蔥嶺山于闐國復分流岐出合/而東注泑澤已而復行積石為中國河泑澤即鹽澤也
一名蒲昌海西域傳云于闐州南山下與郭璞/注山海經不同廣志云蒲昌海在蒲類海東也多玉石
河注中國而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鹽澤去長安
[006-9a]
可五千里 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闐其山多玉石采
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昆侖云史記大/宛傳
禹本紀言河出昆侖髙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避隠
為光明也自張騫使大夏之後窮河源惡睹所謂昆侖
者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經所有放
漢書張騫傳贊信注云/放蕩迂濶不可 也
 張騫及後使者皆未甞指于闐之山為昆侖武帝自
 案古圖書以名之耳故史云惡覩禹貢/錐指
[006-9b]
匈奴之西烏孫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東西六千
餘里南北千餘里東則接漢阸以玉門陽闗西則限以
蔥嶺其南山東出金城與漢南山屬焉其河有兩源一
出蔥嶺一出于闐于闐在南山下其河北流與蔥嶺河
合東注蒲昌海蒲昌海一名鹽澤者也漢書西域傳在/水經崑崙墟
 西北去嵩高五萬里地之中也其高萬一千里河水/出其東北陬屈從其東南流入於勃海又南入蔥嶺
 山又西逕罽賔國北又西逕月氐國南又西逕安息/南河水與蜺羅跂禘水同注雷翥海又西逕四大塔
 北又西逕陀衛國北河水又東逕皮山國北又東與/于闐河合南河又東逕于闐北又東北逕扜彌國北
[006-10a]
 又東逕且末國北北河又東北流分為二水枝流出/焉北河自疎勒流逕南河之北又東逕莎車國南又
 東南逕温宿國又東逕姑墨國南又東逕注賔城南/又東逕樓蘭城南又東注於泑澤即經所謂蒲昌海
 也水積鄯善之東北龍城之西南龍城故大國地方/千里皆為鹽而剛堅故蒲昌亦有鹽澤之稱其中洄
 湍電轉為隠淪之脈即河/水之所潛而出於積石也
宣帝地節中光禄大夫郭昌使行河北曲三所水流之
埶皆邪直貝丘縣師古曰/直當也恐水盛隄防不能禁迺各更
穿渠直東經東郡界中不令北曲渠通利百姓安之元
帝永光五年河決清河靈鳴犢口師古曰清河之靈/縣鳴犢河口也
[006-10b]
屯氏河絶成帝初清河都尉馮逡奏言郡承河下流與
兖州東郡分水為界城郭所居尤卑下土壤輕脆易傷
頃所以闊無大害者以屯氏河通兩川分流也今屯氏
河塞靈鳴犢口又益不利獨一川兼受數河之任雖髙
増隄防終不能泄如有霖雨旬日不齊必盈溢靈鳴犢
口在清河東界所在處下雖令通利猶不能為魏郡清
河減損水害禹非不愛民力以地形有埶故穿九河今
既滅難明屯氏河不流行七十餘年新絶未乆其處易
[006-11a]
劉奉世曰河不流行不/字宜為水字或衍不字又其口所居高於以分流殺
水力道里便宜可復浚以助大河泄暴水備非常又地
節時郭昌穿直渠後三嵗河水更從故第二曲間北可
六里復南合今其曲埶復邪直貝丘百姓寒心宜復穿
渠東行不豫修治北決病四五郡南決病十餘郡然後
憂之晚矣事下丞相御史白博士許商治尚書善為筭能
度功用師古曰白謂/白於天子也遣行視以屯氏河盈溢所為方用
度不足可且勿浚後三嵗河果決於館陶及東郡金隄泛
[006-11b]
濫兖豫入平原千乗濟南凡灌四郡三十二縣水居地
十五萬餘頃深者三丈壊敗官亭室廬且四萬所御史
大夫尹忠對方略疏濶上切責之忠自殺遣大司農非
調師古曰大司/農名非調也調均錢穀河決所灌之郡謁者二人發
河南以東漕船五百㮴師古曰一/船為一㮴徙民避水居丘陵九
萬七千餘口河隄使者王延世使塞華陽國志云延世/字長叔犍為資中
人/以竹落長四丈大九圍盛以小石兩船夾載而下之
三十六日河隄成上曰東郡河決流漂二州校尉延世
[006-12a]
隄防三旬立塞其以五年為河平元年卒治河者為著
外繇六月師古曰以卒治河有勞雖執役日近/皆得比繇戍六月也著謂著於簿籍惟延世
長於計策功費約省用力日寡朕甚嘉之其以延世為
光禄大夫秩中二千石賜爵闗内侯黄金百斤後二嵗
河復決平原流入濟南千乗所壊敗者半建始時復遣
王延世治之杜欽説大將軍王鳳以為前河決丞相史
楊焉言延世受焉術以塞之蔽不肯見今獨任延世延
世見前塞之易恐其慮害不深又審如焉言延世之巧
[006-12b]
反不如焉且水埶各異不博議利害而任一人如使不
及今冬成來春桃花水盛必羨溢有填淤反壤之害師/古
曰反壤者水塞不通/故令其土壤反還也如此數郡種不得下民人流散盜
賊將生雖重誅延世無益於事宜遣焉及將作大匠許
商諫大夫乗馬延年雜作孟康曰乗/馬姓也延世與焉必相破
壊深論便宜以相難極商延年皆明計算能商功利足
以分别是非擇其善而從之必有成功鳳如欽言白遣
焉等作治六月迺成復賜延世黄金百斤治河卒非受
[006-13a]
平賈者為著外繇六月蘇林曰平賈以錢取人作卒顧/其時庸之平價也如淳曰律説
平賈一月得錢二/千 漢書溝洫志
漢成帝建始四年秋大水河決東郡金隄師古曰金隄/者河隄之名
今在滑/州界
冬十月御史大夫尹忠以河決不憂職自殺漢書成/帝本紀
漢成帝河平元年春三月詔曰河決東郡流漂二州師/古
曰兖豫/之地校尉王延世隄塞輒平其改元為河平漢書成/帝本紀
王尊為徐州刺史遷東郡太守乆之河水盛溢泛浸瓠
[006-13b]
子金隄老弱奔走恐水大決為害尊躬率吏民投沉白
馬祀水神河伯尊親執圭璧使巫策祝請以身填金隄
因止宿廬居隄上吏民數千萬人爭叩頭救止尊尊終
不肯去及水盛隄壊吏民皆奔走唯一主簿泣在尊旁
立不動而水波稍却&KR0158還吏民嘉壯尊之勇節白馬三
老朱英等奏其狀下有司考皆如言於是制詔御史東
郡河水盛長毁壊金隄未決三尺百姓惶恐奔走太守
身當水衝履咫尺之難不避危殆以安衆心吏民復還
[006-14a]
就作水不為災朕甚嘉之秩尊中二千石加賜黄金二
十斤漢書王尊傳人尊/字子贛髙陽
漢成帝河平四年三月遣光禄大夫博士嘉等十一人
行舉瀕河之郡水所毁傷困乏不能自存者財振貸師/古
曰巡行而舉其/狀也財與裁同其為水所流壓死不能自葬令郡國給
槥櫝葬埋已葬者與錢人二千避水它郡國在所冗食
文穎曰冗散也/漢書成帝本紀
漢成帝鴻嘉四年秋勃海清河河溢被災者振貸之漢/書
[006-14b]
成帝/本紀
鴻嘉四年楊焉言從河上下患底柱隘可鐫廣之上從
其言使焉鐫之鐫之裁沒水中不能去而令水益湍怒
為害甚於故是嵗勃海清河信都河水湓溢灌縣邑三
十一敗官亭民舍四萬餘所河隄都尉許商與丞相史
孫禁共行視圖方略禁以為今河溢之害數倍於前決
平原時今可決平原金隄間開通大河令入故篤馬河
韋昭曰在/平原縣至海五百餘里水道浚利又乾三郡水地得
[006-15a]
美田且二十餘萬頃足以償所開傷民田廬處又省吏
卒治隄救水嵗三萬人以上許商以為古説九河之名
有徒駭胡蘇鬲津今見在成平東光鬲界中師古曰此/九河之三
也徒駭在成平胡蘇在東光鬲津在鬲成平東光屬勃/海鬲屬平原徒駭者言禹治此河用功極衆故人徒驚
駭也胡蘇下流急疾之貌鬲津言其/順小可鬲以為津而渡也鬲與隔同自鬲以北至徒駭
間相去二百餘里今河雖數移徙不離此域孫禁所欲
開者在九河南篤馬河失水之迹處埶平夷旱則淤絶
水則為敗不可許公卿皆從商言先是谷永以為河中
[006-15b]
國之經瀆聖王興則出圖書王道廢則竭絶今潰溢横
流漂沒陵阜異之大者也修政以應之災變自除是時
李尋解光亦言隂氣盛則水為之長故一日之間晝減
夜増江河滿溢所謂水不潤下雖常於卑下之地猶日
月變見於朔望明天道有因而作也衆庻見王延世䝉
重賞競言便巧不可用議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
之今因其自決可且勿塞以觀水埶河欲居之當稍自
成川跳出沙土然後順天心而圖之必有成功而用財
[006-16a]
力寡於是遂止不塞滿昌師丹等數言百姓可哀上數
遣使者處業師古曰謂/安處之振贍之漢書溝/洫志
 志言自塞宣房後河復北決於館陶分為屯氏河東
 北經魏郡清河信都勃海入海廣深與大河等故因
 其自然不隄塞也元帝永光五年河決清河靈鳴犢
 口而屯氏河絶成帝初靈鳴犢口又不利清河都尉
 馮逡奏言郡承河下流土壤輕脆易傷屯氏河絶未
 乆宜復浚以助大河泄暴水此思患豫防之道也而
[006-16b]
 博士許商行視以為方用度不足且勿浚後三嵗河
 果決館陶及東郡金隄灌四郡三十二縣遣王延世
 塞之後二嵗河復決平原流入濟南千乘又遣延世
 塞之費更不訾鴻嘉四年勃海信都河水湓溢灌縣
 邑三十邑許商與丞相史孫禁共行視圖方略禁以
 為可決平原金隄間開通大河令入故篤馬河至海
 五百餘里氷道浚利此因利乗便之術也而商以為
 禁所欲開者在九河南失水之迹不可許公卿皆從
[006-17a]
 商言又以谷永李尋解光等奏竟止不塞遣患八十
 餘年至永平十三年而後已嗟乎商以治尚書善為
 算稱故丞相御史白遣行視而其方略乃如此欲省
 費而費益多欲循九河之迹而九河不可復經術竟
 何為哉故諺曰以書御者不盡馬之情以古制今者
 不達事之變禹貢/錐指
綏和二年哀帝即位秋詔曰乃者河南潁川郡水出流
殺人民敗壊廬舍朕之不徳民反受辜朕甚懼焉已遣
[006-17b]
光禄大夫循行舉籍師古曰舉/其名籍也賜死者棺錢人三千其
令水所傷縣邑及它郡國災害什四以上民貲不滿十
萬皆無出今年租賦師古曰什四謂十分損/四 漢書哀帝本紀
哀帝初平當使領河隄奏言九河今皆窴滅按經義治
水有決河深川師古曰決分泄/也深浚治也而無隄防壅塞之文河
從魏郡以東北多溢決水迹難以分明四海之衆不可
誣宜博求能浚川疏河者下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
請部刺史三輔三河𢎞農太守舉吏明能者莫有應書
[006-18a]
漢書溝洫志位平當字子思平陵人以經明禹貢使/行河哀帝即 徴光禄大夫至丞相見平當本傳
 刑政修而河伯效順者上也簡賢任能而用得其當
 者次也禹之治水曰導曰濬原無隄防壅塞之文朱
 子嘉平當之奏故大書以美之河/志
 平當使領河隄奏按經義治水有決河深川而無隄
 防壅塞之文宋開寶之詔亦曰朕每閲前書詳究經
 瀆至若夏后所載但言導河至海隨山浚川未聞力
 制湍流廣營髙岸今之言治水者計無出於隄塞二
[006-18b]
 事箕子答武王之訪首言鯀湮洪水汩陳其五行帝
 乃震恐後世治河之臣皆鯀也非其人之願為鯀乃
 教之使為鯀也是以水不治而彛倫斁也日知/録
 徐節孝先生言禹之治水疏河浚川未甞有隄防堙
 塞之義故鯀治水績用不成班固謂禹堙洪水謬矣
 隄防堙塞蓋起於戰國戰國之時不仁者茍於利已
 壅防衆川而遺害鄰國故齊與趙魏以河為境趙魏
 濵山齊地卑下齊乃築隄去河二十五里又諸侯之
[006-19a]
 國引河溉田茍簡一時之利而禹之故道浸徙不復
 漢興三十餘年乃有河決之患至武帝元光中河決
 於瓠子南注鉅野通於淮泗數塞數壊當此之時去
 古未逺承文景之盛求九河之道復先王之法豈不
 易哉乃以二十年之憂二十年之勞卒為隄防堙塞
 之記而已雖復其渠終不免決溢之患遂令隨其地
 勢東漸於海使水行地上而隄防竟作遺害後世矣
 上塞則下決矣南塞則北決矣今日塞明日復決矣
[006-19b]
 今年塞明年復決矣此豈水之性也哉其勢使然也
 今濵河郡縣嵗治隄其費不下萬計及其大決則所
 殘無數其小決亦不免傷人禾稼壊人屋廬殺人性
 命故戍卒聞戍河之命必與其家聚哭及其行則父
 母妻子送之於道路以為生死之訣豈不痛哉戰國
 時隄防皆去國數十里以兩隄相去則是不下五十
 里其水勢尚得往還而不至迫隘不至大暴今之隄
 防近者數百步逺者不過數里故其勢迫隘不得息
[006-20a]
 決長河之濵浩然之勢積斗筲之土以為禦捍之具
 是何異捧土而塞尾閭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
 其説甚為痛快第其欲遵先王之法求索九河故道
 而穿之未免迂濶夫當宋之時九河其烏可復哉唯
 如平當所奏求能浚川疏河之人而為決河深川之
 事九河雖不可復而河患庶可少弭矣 河身髙運
 河身亦髙身既髙矣而又日漸加築運河隄之髙也
 㡬與城埒諺云黄土接城頭淮揚一旦休吁可畏哉
[006-20b]
 而況髙堰去寶應髙一丈八尺有竒去髙郵髙二丈
 二尺有竒髙寶隄去興化泰州田髙丈許或八九尺
 其去堰不啻卑三丈有竒矣見潘宮保/兩河議老友周竹岡
 云髙堰原以障洪澤全湖之水每每上年將隄工加
 髙一尺則次年湖水亦必加髙一尺仍復漫隄而過
 但湖水長至一丈二尺外再欲加髙修防費大此康
 熙二十二年之言也四十年間總河張公題奏龍門
 壩石工原估九層必須加砌五層髙出水面方資捍
[006-21a]
 禦又於六壩全閉之後公議修防之法僉云通共加
 鑲柴工以七尺為度如六尺者加一尺五尺者加二
 尺以次第加髙出水面七尺庻可捍禦風浪即此二
 年觀之可見髙堰之隄益加而益髙矣今髙寶運河
 沿隄張公所樹木榜及歴來碑碣之𩔖皆埋在土中
 臨河市店悉自隄頂層級而下更可見一二十年間
 運河身與隄亦日漸加髙矣夫以淮揚兩郡諸州縣
 之城郭田廬億萬萬生靈俱在釜底吁可畏哉居今
[006-21b]
 日而言行水決河深川事不可緩巳鄭元慶小/谷口薈蕞
 
 
 
 
 
 
 行水金鑑巻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