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1a]
欽定四庫全書
樂律全書卷二十五
明 朱載堉 撰
樂學新説
臣謹按漢時竇公獻古樂經其文與大司樂同然則
樂經未嘗亡也周禮註䟽曰大司樂樂官之長掌教
六樂六舞等事而在春官宗伯者以其宗伯主禮禮
樂相將是故列職於此臣考諸舜典亦然近世好異
[026-1b]
者妄編周禮改屬地官司徒誤矣
大司樂中大夫二人樂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
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大胥中士四人小胥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大師下大夫二人小師上士四人瞽矇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
瞽百有六十人眂瞭三百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十有二人徒百
有二十人
典同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026-2a]
磬師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四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鍾師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笙師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一人徒十人
鎛師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韎師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舞者十有六人徒四十人
旄人下士四人舞者衆寡無數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籥師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籥章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一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026-2b]
鞮鞻氏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一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典庸器下士四人府四人史二人胥八人從八十人
司干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樂官之屬凡二十種分作三類其大司樂樂師大胥
小胥此四種為一類盖大夫士之曉樂者而為國子
之師若伶倫后夔輩是也大師小師瞽矇眂瞭此四
種為一類盖皆無目之人及有目而不甚明者若師
曠師冕輩是也典同己下則又皆有目者凡官皆受
[026-3a]
命於天子自下而上以受命次序多寡為尊卑周制
一命謂之下士二命中士三命上士四命下大夫五
命中大夫此大司樂為中大夫自下而上第五等也
每官有正有副其長若干員其佐必倍之若大司樂
中大夫二人則樂師下大夫四人乃其佐也樂師又
有佐焉上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是也府者庫役也
史者書役也胥及徒者若今皂𨽻謂之牌頭胥一人
管徒十人也胥二人管徒二十人也其人數或多或
[026-3b]
少無定者盖所掌有繁簡故也籥師籥章當在韎師
之上疑錯簡云
大司樂
謹按禮記所謂大司成疑即此官也
掌成均之灋均古韻字灋古法字
成均學名均者調也協律成調有法掌之者故曰大
司成
以治建國之學政治讀平聲
[026-4a]
治理建立國學政務其略見於禮記王制文王世子
二篇然與周禮互有異同故先載其全段而後擇附
各條之下
禮記王制篇曰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
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王大子王
子羣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
焉凡入學以齒將出學小胥大胥小樂正簡不帥教
者以告于大樂正大樂正以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
[026-4b]
大夫元士皆入學不變王親視學不變王三日不舉
屏之逺方西方曰東方曰寄終身不齒大樂正論
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諸司馬曰進士司馬辨
論官材論進士之賢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論論定然
後官之任官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禄之文王世子篇
曰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
皆於東序小樂正學千大胥贊之籥師學戈籥師丞
贊之胥鼓南春誦夏弦大師詔之瞽宗秋學禮執禮
[026-5a]
者詔之冬讀書典書者詔之禮在瞽宗書在上庠凡
祭與養老乞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詔之於東序大
樂正學舞干戚語説命乞言皆大樂正授數大司成
論説在東序凡侍坐於大司成者逺近間三席可以
問終則負牆列事未盡不問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
師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聖先師及
行事必以幣凡釋奠者必有合也有國故則否凡大
合樂必遂養老凡語于郊者必取賢斂才焉或以德
[026-5b]
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曲藝皆誓之以待又語三而
一有焉乃進其等以其序謂之郊人逺之於成均以
及取爵於上尊也始立學者既興噐用幣然後釋菜
不舞不授器乃退儐于東序一獻無介語可也
而合國之子弟焉
合聚也國君及其臣之子弟謂之國子
凡有道者
若伶倫后夔其道為後世所宗
[026-6a]
有德者
若萇𢎞師襄其德為先聖所重
使教焉
使為樂官以教國子
死則以為樂祖
敬之如神不忘其所教也文王世子所謂先師指此
祭於瞽宗
亦學名也瞽者善聽其為樂官宜矣樂官所宗故曰
[026-6b]
瞽宗
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
虞書帝命夔典樂教胄子直而温寛而栗等語與此
大同直猶中也温猶和也寛猶和也栗猶中也中和
二義備矣剛毅近仁過剛非常也故教之以庸簡易
得理過簡非敬也故教之以祗曰祗曰庸猶所謂無
傲無虐也祖考来格神人以和孝之至也羣后德讓
庶尹允諧友之至也虞書周禮相去千載教人之道
[026-7a]
若合符節前聖後聖其揆一也臣嘗思之不獨虞書
周禮而已今教民榜孝順父母等六者亦與此條暗
合也勿作非為即是非禮勿視之類先儒以為由中
應外制外養中中之謂也和睦鄉里和之謂也尊敬
長上祗之謂也各安生理不改平常庸之謂也孝順
父母教訓子孫此孝友之謂也
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
按虞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亦與此條暗
[026-7b]
合詩言志言語之謂也歌永言諷誦之謂也聲依永
律和聲興導之謂也興者興起也子曰興於詩又曰
詩可以興是也道者導引也子曰道之以德又曰忠
告而善道之是也諷者諷刺也楚狂接輿及荷蕢者
諷刺孔子是也誦者誦法也南容三復白圭子路終
身誦之是也言者出言也子曰始可與言詩已矣又
曰不學詩無以言是也語者荅語也子語魯大師樂
及樂記曰居吾語女是也舊讀興去聲道語皆上聲
[026-8a]
新讀興平聲道語皆去聲
以樂舞教國子
舞以樂為節故曰以樂舞
舞雲門大卷
此六舞第一也下文六舞不言大卷盖雲門大卷總
是一舞耳説者以為黄帝所造也謂之雲門大卷何
也詩詞内有此四字摘取為樂名因為舞名耳譬如
大雅雲漢國風衡門之名是也其詩既亡其義不可
[026-8b]
考矣餘皆倣此
大咸
此六舞第二也大咸即咸池之别名樂記曰大章章
之也咸池備矣盖是二種明矣説者以為大章堯樂
咸池黄帝樂也莊子等書亦以咸池為黄帝樂周禮
舊註謂咸池為堯樂下文六舞無大章有咸池以為
堯樂近是
大㲈古韶字與磬字不同下文放此
[026-9a]
此六舞第三也大磬即簫韶之别名舜所造也其略
見於虞書古文㲈與韶通或從聲旁或從音旁其義
一也
大夏
此六舞第四也夏禹所造故曰大夏韶與夏皆文舞
書曰羽畎夏翟記曰夏籥序興是為籥翟之舞明矣
大濩
此六舞第五也湯所造樂名曰大蓋武舞也疑即
[026-9b]
旄舞書曰右秉白旄以麾自雲門至大其詩皆亡
其義未詳
大武
此六舞第六也周樂名曰大武其詩六篇見存其義
皆可考焉樂記詳矣武始而北出分夾而進乆立於
綴總干而山立備戒之已乆咏嘆之淫液之遲之遲
而又乆故其詩曰於鑠王師遵養時晦此大武之第
一成也亦名曰酌酌即勺也内則十三舞勺以此詩
[026-10a]
為節而舞也樂記又言再成而滅啇發揚蹈厲之已
蚤太公之志也聲及商有司失其傳也故其詩曰
勝殷遏劉耆定爾功此大武之第二成也亦名曰武
記曰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又曰舞莫重於武宿夜
是也樂記謂三成而南者則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
下車而封黄帝之後於薊封帝堯之後於祝封帝舜
之後於陳下車而封夏后氏之後於杞投殷之後於
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釋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復
[026-10b]
其位庶民弛政庶士倍禄故其詩曰我徂維求定時
周之命於繹思此大武之第三成也亦名曰賚序謂
大封於廟是也樂記謂四成而南國是疆故其詩曰
陟其髙山嶞山喬嶽允猶翕河此大武之第四成也
亦名曰般序謂巡守而祀河嶽即南國是疆之義也
樂記曰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又曰濟河而西馬
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乗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復
服車甲衅而藏之府庫而弗復用倒載干戈包之以
[026-11a]
虎皮將帥之士使為諸侯名之曰建櫜然後天下知
武王之不復用兵也故其詩曰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載
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此大武之第
五成也亦名時邁又名曰亂記曰武亂皆坐致右
軒左周召之治也此之謂歟又曰六成復綴以崇所
謂散軍而郊射左射貍首右射騶虞而貫革之射息
也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説劔也祀乎明堂而民知
孝朝覲然後諸侯知所以臣耕籍然後諸侯知所以
[026-11b]
敬五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於太學天子祖
而割牲執醬而饋執爵而酳冕而總干所以教諸侯
之弟也若此則周道四逹禮樂交通則夫武之遲乆
不亦宜乎故其詩曰綏萬邦屢豐年天命匪解桓桓
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于天皇以
間之此大武之第六成也亦名曰桓詩序以為桓者
武志盖武王之志如此也
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
[026-12a]
六律六同五聲八音解見下文大師條下六舞即上
文六舞也大合樂謂徧作六代樂也凡大合樂者有
六事不獨祭祀然也故下文詳言之
以致鬼神音歧下文竝同
致謂致祭也鬼神謂人及天地之靈也禮天之神
謂之致祀禮地之謂之致祭禮人之鬼謂之致享
此一節為下文綱領而下文則其條目也已下五條
放此
[026-12b]
以和邦國
下文王出入奏王夏之類是也
以諧萬民
下文帥國子而舞之類是也
以安賔客
下文詔諸侯以弓矢舞之類是也
以説逺人説古悦字
下文奏愷樂舞夷樂之類是也
[026-13a]
以作動物
下文致羽物致象物之類是也
乃分樂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序一本作祀誤
分為各用一代之樂酌量尊卑而用之有序也其詳
如左
乃奏黄鍾歌大吕當作小吕舞雲門以祀天神
乃奏太蔟歌應鍾當作函鍾舞咸池以祭地
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磬以祀四望風雲雷雨岳鎮海瀆
[026-13b]
乃奏蕤賔歌函鍾當作應鍾舞大夏以祭山川
乃奏夷則歌小吕當作大吕舞大濩以享先妣后稷之母
乃奏無射歌夾鍾舞大武以享先祖后稷以下至於文武
古人言樂其理最明顯者其義最深奥者莫如此條
由其深奥是故先儒未逹由其未逹故有竄改由其
竄改故有錯誤是以理之最舛義之最謬者亦莫如
此條故不得已而為改正之復為論辨之曰夫黄鍾
者六律之第一也雲門者六舞之第一也天神乃所
[026-14a]
祀六者之第一故曰奏黄鍾舞雲門以祀天神太蔟
咸池六舞之第二也地乃六者之第二故曰奏太
蔟舞咸池以祭地如是之類所謂理之最明顯者
也若夫黄鍾乃仲吕之所生也小吕乃仲吕之别名
也黄鍾是小吕之子小吕是黄鍾之母故曰奏黄鍾
歌小吕此之謂也太蔟乃林鍾之所生也函鍾乃林
鍾之别名也太蔟是函鍾之子函鍾是太蔟之母故
曰奏太蔟歌函鍾此之謂也夫奏也者八音齊奏也
[026-14b]
歌也者人聲相合也奏其子乃陽聲之律也歌其母
乃隂聲之同也母子同調隂陽同聲謂之六律六同
合隂陽之聲也如是之類其義深奥難曉是故先儒
未逹盖由仲吕黄鍾往而不返三分損益筭術不精
之所致也嗚呼自漢已来其誤乆矣是故疑小吕不
復生黄鍾遂改小吕而為大吕因附㑹於子與丑合
寅與亥合之説且日之所躔與斗之所建盖隨嵗差
年年不同若今冬至雖名子與丑合而日𨇠箕宿乃
[026-15a]
在寅宫矣術家淺者猶能知之豈周公大聖人而反
不如祖沖之一行之輩哉李文察知子與丑不合寅
與亥不合而必欲强合之則又在沖之一行之下矣
此乃樂律家第一當辨者是故不可不辨
古人樂譜今雖失傳然其理則未嘗亡也學者不過
窮理而已必欲窮䆒古樂未亡之理莫若先自今樂
所易知者以發明之其理既明一通百逹舉而措之
斯無難矣乃捷要之法也孟軻氏不云乎今之樂猶
[026-15b]
古之樂也孔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
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
之矣又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我朝制
典即孔子所謂之周也借今樂明古樂不亦可乎今
人所共知者不過釋奠大成樂耳摘出首章用旋宫
法擬造新譜使後世為樂律之學者觀之深信古樂
現存未嘗失傳也
釋奠大成樂章
[026-16a]
迎神樂奏咸和之曲 羽調凡六變 各以其羽起調畢曲
仲吕之羽林鍾之羽南吕之羽應鍾之羽大吕之羽夾鍾之羽
歌 奏 歌 奏 歌 奏 歌 奏 歌 奏 歌 奏
仲 黄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吕 鍾 鍾 蔟 吕 洗 鍾 賔 吕 則 鍾 射
大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黄 林
哉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黄 林 太
宣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黄
聖 仲 黄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道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黄 林
[026-16b]
徳 仲 黄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尊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黄
崇 仲 黄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維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黄 林 太
持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黄
王 仲 黄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化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黄 林
斯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黄
[026-17a]
民 仲 黄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是 黄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黄 林
典 黄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祀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黄 林
有 仲 黄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常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黄
精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黄 林 太
[026-17b]
純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黄
竝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夹 無 仲 黄 林
隆 仲 黄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神 黄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其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黄 林 太
來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黄
格 仲 黄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於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黄
[026-18a]
昭 仲 黄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聖 黄 林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容 太 南 姑 應 㽔 大 夷 夾 無 仲 黄 林
[026-19b]
舊有二説其一説云黄鍾乾之初九下生林鍾坤之
初六林鍾上生太蔟乾之九二太蔟下生南吕坤之
六二南吕上生姑洗乾之九三姑洗下生應鍾坤之
六三應鍾上生蕤賔乾之九四㽔賔下生大吕坤之
六四大吕上生夷則乾之九五夷則下生夾鍾坤之
六五夾鍾上生無射乾之上九無射下生仲吕坤之
上六同位者象夫妻異位者象子母所謂律取妻而
吕生子也又一説云黄鍾在子大吕在丑子與丑合
[026-20a]
太蔟在寅應鍾在亥寅與亥合姑洗在辰南吕在酉
辰與酉合㽔賔在午林鍾在未午與未合夷則在申
仲吕在己申與已合無射在戌夾鍾在卯戌與卯合
前説近是後説非也詳見大師條下
凡六樂者
即前雲門咸池大㲈大夏大大武六舞之樂
文之以五聲
文猶飾也五聲解見大師條下
[026-20b]
播之以八音
播猶布也八音解見大師條下
凡六樂者
重言以起下文
一變而致羽物及川澤之
當作介物及墳衍
再變而致臝物及山林之
當作羽物及丘陵
[026-21a]
三變而致鱗物及丘陵之
當作及川澤
四變而致毛物及墳衍之
當作及山林
五變而致介物及土
當作臝物已上皆據地官大司徒文考證此條之誤
六變而致象物及天神
奏樂一曲名為一成又名一終又名一變虞書曰成
[026-21b]
儀禮曰終周禮曰變其義一也毛羽鱗介臝五物者
在地謂之四靈在天謂之六神毛物三百六十麟為
之長其神則為白虎西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是
也羽物三百六十鳳為之長其神則為朱雀南方七
宿井鬼栁星張翼軫是也鱗物三百六十龍為之長
其神則為蒼龍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是也介
物三百六十龜為之長其神則為𤣥武北方七宿斗
牛女虚危室壁是也臝物三百六十蛇為之長其神
[026-22a]
則為螣蛇象物三百六十星為之長其神則為勾陳
按大司徒條下謂山林宜毛物川澤宜鱗物丘陵宜
羽物墳衍宜介物原隰宜臝物此經則以羽物配川
澤臝物配山林鱗物配丘陵毛物配墳衍介物配土
示與大司徒經文不類者則知彼是而此誤矣洪範
五行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奏樂一成既終是名
一變可以禮介物之神及墳衍之何也一者水數
也介及墳衍亦屬水也奏樂二成既終是名再變可
[026-22b]
以禮羽物之神及丘陵之何也二者火數也羽及
丘陵亦屬火也奏樂三成既終是名三變可以禮鱗
物之神及川澤之何也三者木數也東海青龍亦
屬木也奏樂四成既終是名四變可以禮毛物之神
及山林之何也四者金數也西山白虎亦屬金也
奏樂五成既終是名五變可以禮臝物之神及土
何也五者土數故也奏樂六成既終是名六變可以
禮象物及天神何也六者六律六同之極數六樂六
[026-23a]
舞之極致故也下文所謂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
得而禮矣亦此意也經凡言致者不過言致禮耳非
謂致其物来至也舊説以為大蜡索鬼神而致禮百
物樂六奏而禮畢此説是也雖然有其理未必有其
事説見下文引詩綏我思成之註
凡樂
祀天神之樂也經言凡樂不言祀天省文也下二條
放此
[026-23b]
圜鍾為宫圜音袁古圓字
圜鍾乃夾鍾也夾鍾為宫則以仲吕為商林鍾為角
無射為徵黄鍾為羽
黄鍾為角
黄鍾為角則以夾鍾為徵仲吕為羽夷則為宫無射
為商
太蔟為徵
太蔟為徵則以姑洗為羽林鍾為宫南吕為商應鍾
[026-24a]
為角
姑洗為羽
姑洗為羽亦以林鍾為宫南吕為商應鍾為角太蔟
為徵
靁鼔靁鼗靁古雷字註同
只是尋常鼓鼗繪以雲雷為飾故名靁鼓靁鼗舊説
八面者非
孤竹之管
[026-24b]
孤竹者隔竹也宜造大管爾雅云大管謂之簥即倍
律是也
雲和之琴瑟
冬至之瑟用槐繪以雲雷為飾故名雲和記曰大琴
大瑟是也
雲門之舞
六舞之首故用以祀天也
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圜古圓字註同
[026-25a]
圜者天之形也圜丘圜鍾不過取其義耳非謂其形
圜也不然黄鍾豈亦飾以黄歟
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
六亦圜形雲門之歌六成其舞亦以六變為節所
謂六變者只就雲門之舞言耳與圜鍾之在卯不相
干涉
舊説冬生陽生之始圜丘象天之形故以祀天神而
奏其樂也圜鍾即夾鍾也屬卯正東方之律也致天
[026-25b]
神以為之宫則以帝所出之方也自子至己為陽數
自午至亥為隂數陽數至少隂之申而止隂數至少
陽之寅而止圜鍾屬卯自卯至申其數六六變者圜
鍾之數極於六也
凡樂
祭地之樂也
函鍾為宫
函鍾乃林鍾也林鍾為宫則以南吕為商應鍾為角
[026-26a]
太蔟為徵姑洗為羽
太蔟為角
太蔟為角則以仲吕為徵林鍾為羽無射為宫黄鍾
為商
姑洗為徵
姑洗為徵則以㽔賔為羽南吕為宫應鍾為商大吕
為角
南吕為羽
[026-26b]
南吕為羽則以黄鍾為宫太蔟為商姑洗為角林鍾
為徵
靈鼓靈鼗
只是尋常鼓鼗繪以四靈為飾故名靈鼓靈鼗舊説
六面者非
孫竹之管
孫竹者笋竹也宜造小管爾雅云小管謂之即半
律是也
[026-27a]
空桑之琴瑟
夏至之瑟用桑繪以四靈為飾名曰空桑所謂小琴
小瑟是也
咸池之舞
六舞之亞故用以祀地也
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之
方者地之形也函者地之德也易曰含𢎞光大是也
謂之函鍾不過取其義耳其實即林鍾也
[026-27b]
若樂八變則地示皆出可得而禮矣
八亦方形咸池之歌八成其舞亦以八變為節所
謂八變者只就咸池之舞言耳與函鍾之在未不相
干涉
舊説夏至隂生之始方澤象地之形故以祭地示而
奏其樂也函鍾屬未西南方之律也致地示以為之
宫則以致養之方也自未至寅其數八八變者函鍾
之數極於八也
[026-28a]
凡樂
享人鬼之樂也
黄鍾為宫
黄鍾為宫則以太蔟為商姑洗為角林鍾為徵南吕
為羽
大吕為角
大吕為角則以姑洗為徵蕤賔為羽南吕為宫應鍾
為商
[026-28b]
太蔟為徵
太蔟為徵則以姑洗為羽林鍾為宫南吕為商應鍾
為角
應鍾為羽
應鍾為羽則以太蔟為宫姑洗為商蕤賔為角南吕
為徵
路鼔路鼗
路猶鷺也古文借路作鷺盖繪飛鷺於鼓於鼗以為
[026-29a]
飾耳詩云振振鷺鷺于飛鼓咽咽醉言歸是也或云
路者大也路鼓路鼗謂大鼓大鼗也舊説以為四面
者非
隂竹之管
山北曰隂其竹宜造中管爾雅曰中管謂之篞古之
中管即今正律漢志所謂昆侖之隂取竹斷兩節間
吹之是為律本
龍門之琴瑟
[026-29b]
門讀為文古韻門與文聲相近故也龍取飛龍在天
以象君德故以為宗廟樂器之飾焉
九徳之歌九㲈之舞於宗廟之中奏之
上二條言舞不言歌此條言歌者其義互見也
若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矣
上二條言皆降皆出此條不言皆格亦互見也上文
舞韶以祀四望舞武以享先祖此條享先祖以韶不
以武與彼不同何也樂之用無方不滯一隅也
[026-30a]
舊説以為圜鍾在夘帝出乎震黄鍾在子一陽来復
太蔟姑洗俠列卯門故用以祀天從卯至申其數六
故云六變也函鍾在未致養乎坤太蔟南吕同位娶
妻南吕姑洗隔八生子故用以祭地從未至寅其數
八故云八變也黄鍾大吕子與丑合太蔟應鍾寅與
亥合北方四律幽隂之義故用以享鬼從子至申其
數九故云九變也或疑頗類穿鑿恐非聖人制禮作
樂之㫖按商頌綏我思成條下集傳引禮記曰齊之
[026-30b]
日思其居處思其笑語思其志意思其所樂思其所
嗜齊三日乃見其所為齊者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
見乎其位周旋出戸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出戸而
聽愾然必有聞乎其歎息之聲此之謂思成蘇氏曰
其所見聞本非有也生於思耳盖齊而思之祭而如
有見聞則成此人矣以此觀之虞書所謂祖考来格
周禮所謂天神皆降地示皆出人鬼可得而禮禮記
所謂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於心者也
[026-31a]
聖人為能饗帝孝子為能饗親孝子之志也人情之
實也禮義之經也非從天降也非從地出也人情而
已矣論語所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中庸所謂洋洋
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如此之類文雖或廣或略
而意思皆同也世之不善讀周禮者乃疑以為背戾
不經非周公之制作何哉
擬冷謙旋宫譜舊譜一首新譜三首
臣謹按朱熹語録曰或問周禮大司樂説宫角徵羽
[026-31b]
與七聲不合如何曰此是降神之樂如黄鍾為宫大
吕為角太蔟為徵應鍾為羽自是四樂各舉其一者
而言之大吕為角則南吕為宫太蔟為徵則林鍾為
宫應鍾為羽則太蔟為宫以七聲推之合如此又曰
所謂黄鍾宫大吕角這便是調如頭一聲是宫聲尾
後一聲亦是宫聲這便是宫調若是其中按拍處那
五音依舊都用不只是全用宫今依冷謙舊譜推衍
三譜如左
[026-32a]
慶源發祥 世德惟崇 致我祖宗 開基建功 京都之内
黄太姑林 南黄南林 林姑黄太 林太南黄 黄南林姑
親廟在東 惟我子孫 永懐祖宗 氣體則同 呼吸相通
黄南姑林 林姑黄太 黄太南黄 太黄太姑 黄林南林
来格来從 皇靈顯融
林姑黄林 姑太南黄
已上一曲宫調曲也黄鍾之宫黄鍾為宫故以黄鍾起調畢曲
慶源發祥 世徳惟崇 致我祖宗 開基建功 京都之内
[026-32b]
大姑㽔南 應大應南 南㽔大姑 南姑應大 大應南㽔
親廟在東 惟我子孫 永懐祖宗 氣體則同 呼吸相通
大應㽔南 南㽔大姑 大姑應大 姑大姑㽔 大南應南
来格来從 皇靈顯融
南㽔大南 姑應大
已上一曲角調曲也南吕之宫大吕為角故以大吕起調畢曲
慶源發祥 世德惟崇 致我祖宗 開基建功 京都之内
太姑林南 應太應南 南林太姑 南姑應太 太應南林
[026-33a]
親廟在東 惟我子孫 永懐祖宗 氣體則同 呼吸相通
太應林南 南林太姑 太姑應太 姑太姑林 太南應南
来格来從 皇靈顯融
南林太南 林姑應太
已上一曲徵調曲也林鍾之宫太蔟為徵故以太蔟起調畢曲
慶源發祥 世德惟崇 致我祖宗 開基建功 京都之内
應太姑蕤 南應南蕤 蕤姑應太 蕤太南應 應南蕤姑
親廟在東 惟我子孫 永懐祖宗 氣體則同 呼吸相通
[026-33b]
應南姑蕤 蕤姑應太 應太南應 太應太姑 應蕤南蕤
来格来從 皇靈顯融
蕤姑應蕤 姑太南應
已上一曲羽調曲也太蔟之宫應鍾為羽故以應鍾起調畢曲
凡樂事
凡大司樂所掌樂事此三字其綱也下文大祭大饗
大射大食大獻等條則其目也
大祭祀宿縣古懸字下文同
[026-34a]
大祭樂必盛設恐本日設不及故先一日臨晚縣挂
鍾磬於架若夫小祭或當日可設故略而不言非謂
小祭不用樂也
遂以聲展之
挂畢隨即遍敲聽聲察其完否恐防錯挂失其次序
王出入則令奏王夏
天子入壇則大司樂令衆工奏王夏之曲出亦奏之
尸出入則令奏肆夏
[026-34b]
迎神入壇則大司樂令衆工奏肆夏之曲出亦奏之
牲出入則令奏昭夏
迎牲入壇則大司樂令衆工奏昭夏之曲出亦奏之
帥國子而舞
古註引漢大樂律曰卑者之子不得舞宗廟之酎除
吏二千石到六百石及闗内侯到五大夫子先取適
子髙七尺已上年十二到年三十顔色和順身體修
治者以為舞人與古用卿大夫子同義
[026-35a]
禮記王制篇曰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
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王大子王
子羣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
造焉凡入學以齒鄭氏註曰樂正樂官之長掌國子
之教虞書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崇髙也髙尚其術以
作教也㓜者教之於小學長者教之於大學皆以四
術成之王子王之庶子也羣后公及諸侯皆以長㓜
受學不用尊卑文獻通考曰按周禮以樂舞教國子
[026-35b]
舞雲門大咸大濩大武是知古之舞者即諸侯子孫
容服鮮麗故得神祇降福靈光燭壇今之舞人竝容
貌鯫陋屠沽之流用以接神欲求降福固亦難矣隋
猶以品子為之號為二舞郎逮乎唐朝遂變斯制誠
願革兹近誤考復古道其二舞人取品子年二十以
下顔容修正者為之習六樂之節學五禮之儀十年
量文武授官職宋史載徽宗大觀四年六月詔曰近
選國子生教習二舞以備祠祀先聖本周官教國子
[026-36a]
之制然士子肄業上庠頗聞恥於樂舞蓋今古異時
攷於古雖有其迹施於今未適其宜其罷習二舞大
明㑹典載洪武四年更定孔子釋奠樂舞生擇監生
及文職大臣子弟預教習之十五年詔天下通祀孔
子頒釋奠儀二十六年頒大成樂于天下府學令州
縣如式製造太祖髙皇帝寳訓内載洪武十七年六
月甲午太祖諭禮部臣曰近命製大成樂器將以頒
天下學校俾諸生習之以祀孔子朕思古人之樂所
[026-36b]
以防民欲後世之樂所以縦民欲其故何也古樂之
詩章和而正後世之歌詞滛以奢古之律吕協天地
自然之氣後世之律吕出人為智巧之私天時與地
氣不審人聲與樂聲不比故雖以古之詩章用古之
器數亦乖戾而不合陵犯而不倫矣手擊之而不得
於心口歌之而非出於志人與樂判然為二而欲以
動天地感鬼神豈不難哉然其流已乆救之甚難卿
等宜究心於此俾樂成而頒之諸生得以肄習庶㡬
[026-37a]
可以復古人之意
臣謹按周制教國子者除樂德樂語外所重在舞及
弦歌耳其餘樂器則不過教瞽矇眡瞭而已是故大
司樂樂師大胥小胥籥師此五條皆言教舞則有國
子學士字様其餘各條言教吹教擊者則無國子學
士字様是知舞貴於八音也明矣盖學舞者乃國子
學士之職分而八音則係樂官之職矣非所以教國
子者也王制文王世子二篇亦然以此觀之則宋徽
[026-37b]
宗詔罷習舞惟聽學士習樂與古制相反其謬可見矣
我太祖聖意盖欲矯宋徽之弊也凡在臣民幸逢文
化敢不勉力為之以復古人之意也哉
又按禮記月令篇曰孟春之月命樂正入學習舞仲
春之月上丁命樂正習舞釋莱天子乃帥三公九卿
諸侯大夫親往視之仲丁又命樂正入學習樂季春
之月擇吉日大合樂天子乃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
親往視之文王世子篇曰天子視學大昕鼓徵所以
[026-38a]
警衆也衆至然後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興秩節祭
先師先聖焉有司卒事反命始之養也適東序釋奠
於先老遂設三老五更羣老之席位焉適饌省醴養
老之珍具遂發咏焉退脩之以孝養也反登歌清廟
既歌而語以成之也言父子君臣長㓜之道合德音
之致禮之大者也下管象舞大武大合衆以事逹有
神興有德也正君臣之位貴賤之等焉而上下之義
行矣有司告以樂闋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羣吏曰
[026-38b]
反養老㓜于東序終之以仁也是故聖人之記事也慮
之以大愛之以敬行之以禮脩之以孝養紀之以義
終之以仁是故古之人一舉事而衆皆知其德之
備也古之君子舉大事必慎其終始而衆安得不喻
焉兑命曰念終始典于學以此觀之則知古人為學
必先自學舞始而學樂次之學禮又次之而終之以
仁焉孰謂學舞之功德非至矣乎哉經云大合樂以
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此之謂歟
[026-39a]
大饗不入牲其他皆如祭祀
饗謂燕賔客也其禮則有賔無尸有爼無牲此與祭
祀異也其樂則賔出入奏肆夏爼出入奏昭夏及帥
國子而舞皆與祭祀同也大饗與大祭同可謂之重
禮矣故經云大合樂以安賔客此之謂歟舊説不入
牲故不奏昭夏亦通
大射王出入令奏王夏及射令奏騶虞詔諸侯以弓矢
舞
[026-39b]
詔猶教也古文教詔上下通用此云詔諸侯以弓矢
舞猶别條所謂救日月則詔王鼓大䘮則詔太僕鼓
之類是也
王大食三侑皆令奏鍾鼓
若今大宴所奏中和韶樂亦謂之殿内侑食樂論語
亞飯三飯至於四飯此惟言三侑者文有詳略義則
同也
王師大獻則令奏愷樂
[026-40a]
出征得勝則獻㨗於祖廟所奏之樂若今金鼓旗下
鼔吹之樂是也後漢樂凡四種其第四日鼓吹鐃歌
今所存者朱鷺等曲見於宋書樂志即古愷樂遺意
凡日月食四鎮五嶽崩大傀異烖諸侯薨令去樂
人君以樂侑食聞變則否今之輟朝古之哭則不歌
其義一也
大札大凶大烖大臣死凡國之大憂令弛縣
事故大者徹樂次者雖不徹去亦缷鍾磬置於架下
[026-40b]
示知不作
凡建國禁其淫聲過聲凶聲慢聲
世俗琴有吟猱綽注等聲笙有彈舌聲簫管有顫聲
如是之類名為淫聲過髙歌之則揭不起過低歌之
則咽不出皆非中和名為過聲無故而歌不祥之曲
名為凶聲五音皆亂迭相陵謂之慢慢猶怠也是故
下文云撻其怠慢者
謹按縵慢二字邊旁不同而文相近其義一美一惡
[026-41a]
讀者不可不辨縵乃緊縵之縵故以縵為美言樂聲
不可緊也下文所謂奏縵樂是也慢乃怠慢之慢故
以慢為惡言奏樂者不可怠也此條所謂禁慢聲是
也讀者當辨之謄冩勿誤也
大䘮涖廞樂器及𦵏藏樂器亦如之涖音利廞音歆
涖謂監臨也廞謂遷徙也盖周制以樂器殉𦵏故令
衆工遷從樂器而大司樂之官監臨至於𦵏處復觀
埋藏樂器於壙中也樂器殉𦵏有損無益顔淵死門
[026-41b]
人欲厚𦵏孔子以為不可雖曰吾從周而折中在其
中矣
樂師掌國學之政
諸書多云樂正此云樂師疑即樂正是也據王制及
文王世子等篇有大樂正有樂正有小樂正而周禮樂師亦分
為三等然則下大夫四人者所謂大樂正與上士八
人者所謂樂正歟下士十有六人者所謂小樂正歟
國學之政即大司樂之所掌者而此官佐之也
[026-42a]
以教國子小舞
古者天子八佾至士二佾皆有佾數庶人無佾數獨
一人以舞可也家語子路援戚而舞及老萊子斑衣
而舞皆獨一人以舞也此條及地官舞師所謂小舞
野舞者豈異於大舞哉以其無佾數獨一人舞耳或
云年㓜十三已上教之至二十然後教以大夏等大
舞大舞支派别立名號以教年少者為小舞
凡舞有帗舞帗音拂
[026-42b]
帗舞者雲門支派也軒轅氏時五色雲現以雲命官
以雲名舞皆紀瑞也先儒舊説帗者析五彩繒為之
象五色雲理或然也
有羽舞
羽舞者大夏支派也書曰羽畎夏翟記曰夏籥序興
籥翟皆以夏為名者以舞大夏所執故也詩曰左手
執籥右手秉翟是也
有皇舞
[026-43a]
皇舞者簫韶支派也舜時鳯皇来儀乃作簫象鳯翼
執簫以舞故曰皇舞左𫝊季札觀舞韶箾即此舞也
皇古凰字箾古簫字
有旄舞
旄舞者大頀支派也持旌以舞盖象成湯東征西怨
南征北怨救䕶萬民故名曰頀樂記曰干戚羽旄謂
之樂旄即此舞是也
有干舞
[026-43b]
干舞者大武支派也古之天子朱干玉戚以舞大武
諸侯已下非謂不敢舞干戚也但不敢以朱玉為飾
耳用黑漆為飾可也
有人舞
人舞者咸池支派也咸者皆也池者施也帝軒帝堯
功徳無所不施蕩蕩民無能名故咸池舞無所取象
但象垂衣拱手而已
臣謹按今太常雅舞立定不移惟有俯仰屈伸而無
[026-44a]
離合變態近乎長沙紓令舞矣漢武帝時諸王来朝
稱觴上壽更迭起舞長沙定王但略舉手左右皆笑
其拙陶謙為紓令太守張磐與謙父友而謙恥為之
屈磐嘗舞屬謙謙不為起固强之乃舞舞又不轉言
其非禮也盖漢去古未逺古舞尚未失𫝊猶以不舒
不轉為異今太常舞不舒不轉不以為異去古益逺
失其𫝊也古人舞法舉要言之不過一體轉旋而已
是知轉之一字其衆妙之門歟今人學舞多不肯轉
[026-44b]
此所以失傳也
教樂儀
教以樂為禮儀之節此三字綱也下文則目也
行以肆夏趨以采薺讀作平聲
爾雅堂上謂之行門外謂之趨教升堂及出門皆以
樂為節肆夏解見鍾師條下采薺未詳鄭司農云若
今時行禮於太學罷出以鼓陔為節後漢去古未逺
故親見之今則不可考矣
[026-45a]
車亦如之
車行及趨亦以此二詩為節譬若今樂御鑾歌之
類也
環拜以鍾鼓為節
環拜謂荅拜也禮無不荅喻如循環故曰環拜其樂
亦用肆夏儀禮燕禮篇曰若以樂納賔則賔及庭而
奏肆夏賔拜酒主人荅拜而樂闋公拜受爵而奏肆
夏公卒爵主人升受爵以下而樂闋所謂環拜樂節
[026-45b]
也禮記仲尼燕居篇曰兩君相見入門而縣興升
堂而樂闋行中規還中矩和鸞中采薺所謂以
鍾鼓為節也子曰禮也者理也樂也者節也君子
無理不動無節不作是故古之君子不必親相與言
也以禮樂相示而已
凡射
此二字綱也下文則目也
王以騶虞為節
[026-46a]
麟趾騶虞一類詩也射禮惟取騶虞不取麟趾何也
夫麟則鹿之類也其趾不踐生草不履生蟲猶未為
甚異耳至若騶虞則虎之類也其性亦然不食生物
為殺之而傷仁也不食完物為決之而害義也凡物
有血氣之性者皆不之食斯則仁義備矣其徳如此
可謂獸之聖者矣詩人之意盖言彼射獸者於茁然
葭蓬間一發而得五豝五豵以藝言之固亦善矣其
如騶虞之不殺何再言吁嗟所以歎美仁獸之德而
[026-46b]
深譏善射之弊必至於好殺也是故此詩為鵲巢應
而天子奏之以為射節也若夫鄉射亦用騶虞為節
何也仁義之心人皆有之無間於貴賤也人人皆以
騶虞之心為心而官皆得人矣故曰樂官備也
諸侯以貍首為節
禮記射義曰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飾之以禮樂也
故事之盡禮樂而可數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聖
王務焉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諸侯嵗獻貢士於天子
[026-47a]
天子試之於射宫其容體比於禮其節比於樂而中
多者得與於祭其容體不比於禮其節不比於樂而
中少者不得與於祭數與於祭而君有慶數不與於
祭而君有讓數有慶而益地數有讓而削地故曰射
者射為諸侯也是以諸侯君臣盡志於射以習禮樂
夫君臣習禮樂而以流亡者未之有也故詩曰曾孫
侯氏四正具舉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處御于
君所以燕以射則燕則譽言君臣相與盡志於射以
[026-47b]
習禮樂則安則譽也是以天子制之而諸侯務焉此
天子之所以養諸侯而兵不用諸侯自為正之具也
曾孫侯氏等先儒以為貍首也
卿大夫以采蘋為節士以采蘩為節
臣謹按射義曰騶虞者樂官備也貍首者樂㑹時也
采蘋者樂循法也采蘩者樂不失職也是故天子以
備官為節諸侯以時㑹天子為節卿大夫以循法為
節士以不失職為節故明乎其節之志以不失其事
[026-48a]
則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則無暴亂之禍矣功成則
國安故曰射者所以觀盛德也孔子曰射者何以射
何以聽循聲而發發而不失正鵠者其唯賢者乎若
夫不肖之人則彼將安能以中書曰侯以明之此之
謂歟
凡樂
謂凡用樂時也
掌其序事
[026-48b]
次序設樂之事宜
治其樂政
治理奏樂之政務
凡國之小事用樂者令奏鍾鼓
大事鍾鼓則大司樂掌之是故此條止言小事
凡樂成則告備
鄉飲酒及燕禮皆有告備之文彼云工告于樂正曰
正歌備樂正告于賔乃降與此條正相合是知樂師
[026-49a]
即樂正也
詔来瞽臯舞
舊説謂詔瞽者使来告舞者使舞也臯者告也説文
曰臯告之也引周禮詔來鼓臯舞據此則瞽字當作
鼓樂記所謂先鼓以警戒魯頌所謂鼓咽咽醉言舞
是也
及徹帥學士而歌徹
將及徹饌則帥學樂之士而歌徹饌樂章惟天子以
[026-49b]
雍徹説見論語八佾篇諸侯以下則歌振鷺説見禮
記仲尼燕居篇二詩皆見周頌臣工之什
令相令平聲相去聲
周制工則瞽矇也相則眡瞭也令相則樂師之所掌
也按儀禮鄉飲酒禮曰設席于堂亷東上工四人二
瑟瑟先相者二人皆左何瑟後首挎越内弦右手相
樂正先升立于西階東工入升自西階北面坐相者
東面坐遂授瑟乃降鄉射禮曰席工於西階上少東
[026-50a]
樂正先升北面立于其西工四人二瑟瑟先相者皆
左何瑟面鼓執越内弦右手相入升自西階北面東
上工坐相者坐授瑟乃降燕禮曰席工於西階上少
東樂正先升北面立于其西小臣納工工四人二瑟
小臣左何瑟面鼓執越内弦右手相入升自西階北
面東上坐小臣坐授瑟乃降大射儀曰乃席工于西
階上少東小臣納工工六人四瑟僕人正徒相大師
僕人師相少師僕人士相上工相者皆左何瑟後首
[026-50b]
内弦挎越右手相後者徒相入小樂正從之升自西
階北面東上坐授瑟乃降已上四條大同小異皆相
者之公禮舊註引論語某在斯某在斯者乃士相見
之私禮若在君前賔前不可也
饗食諸侯序其樂事令奏鍾鼓令相如祭之儀凡言饗食食皆
音嗣
古禮祭祀與燕饗同自序事至令相皆見上文此條
言奏鍾鼓不言告備臯舞歌徹首尾中間包括之矣
[026-51a]
燕射帥射夫以弓矢舞
射夫謂衆耦也王大射詔諸侯以弓矢舞則大司樂
掌之燕射帥射夫以弓矢舞則此樂師掌之事體有
輕重故分别言也
樂出入令奏鍾鼓
不獨賔出入奏鍾鼓至於樂出入亦奏鍾鼓也
凡軍大獻教愷歌遂倡之
愷歌即愷樂也解見上文樂師倡之衆工和之
[026-51b]
凡䘮陳樂器則帥樂官
尚書顧命曰天球在東序鼖鼓在西房禮記檀弓曰
琴瑟張而不平笙竽備而不和有鐘磬而無簨虡其
曰明器神明之也按笙師鎛師等條皆有廞樂器廞
舞器之説所謂樂官指此
及序哭亦如之
哭臨之時排列班次亦是樂師統帥之也
凡樂官掌其政令聽其治訟
[026-52a]
所屬樂官皆聽樂師管束有罪聽其處斷
大胥
胥者猶言長也古有里胥今曰里長又有學長齊
長等稱即古所謂胥也大胥者大學長也小胥者小學
長也皆於本類中擇有才能者為之
掌學士之版
學士者學樂之士也版者簿籍今稱戸口冊亦曰版
籍也
[026-52b]
以待致諸子
致猶召也諸子國君及其臣之子也大胥掌其簿籍
以待其君召之使入學學舞也古註引漢大樂律釋
此義已見上文帥國子而舞條下
春入學舍采合舞舍采讀作釋菜
月令孟春之月命樂正入學習舞仲春之月上丁命
樂正習舞釋菜仲丁又命樂正入學習樂季春之月
擇吉日大合樂今按舍采即釋菜也始入學必釋菜
[026-53a]
禮先師也合舞謂等其進退使應節奏也
秋頒學合聲
自春至秋學將成矣頒者猶言辨也辨其髙下列其
等第因而行賞罰焉合聲猶合舞也文互見耳别無
義也舊説舞屬動故春合以應陽歌屬静故秋合以
應隂此係穿鑿是故不取
以六樂之㑹正舞位
㑹乃節奏之名樂記所謂㑹守拊鼓是也此條言以
[026-53b]
六樂之㑹正舞位専為舞言之也小師條下云掌六
樂聲音之節與其和専為樂言之也二者亦彼此互
見也
以序出入舞者
學舞者當舞時入有次序出有次序皆不許錯亂也
比樂官展樂器
比者校也展者陳也於衆多之中擇取可用者而用
之也
[026-54a]
凡祭祀之用樂者以鼓徵學士
徵亦召也謂大胥擊鼓以召學徒也文王世子篇云
大昕鼓徵所以警衆是也
序宫中之事
宫中之事即房中之樂也儀禮鄉飲酒禮曰乃合樂
周南闗雎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采蘋古註疏云
合樂謂歌樂與衆聲俱作周南召南國風篇也王后
國君夫人房中之樂歌也關雎言后妃之徳葛覃言
[026-54b]
后妃之職卷耳言后妃之志鵲巢言國君夫人之徳
采蘩言國君夫人不失職采蘋言卿大夫之妻能循
其法度夫婦之道生民之本王政之端此六篇者其
教之原也故國君與其臣下及四方之賔燕用之合
樂也
小胥掌樂士之徵令
解見上文
而比之觵其不敬者觵與觥同
[026-55a]
比謂次序之也不敬謂怠慢也觵罰爵也不敬未甚
者罰酒以辱之
巡舞列而撻其怠慢者
甚則撻之書曰扑作教刑此之謂也
正樂縣之位王宫縣諸侯軒縣卿大夫判縣士特縣辨
其聲
臣謹按宫縣判縣惟有名存然儀禮無之軒縣特縣大
槩則有之矣荀子曰縣一鍾而尚拊大戴禮曰縣
[026-55b]
一磬而拊搏自虞已来堂上有磬有磬必有鐘此荀
子所以有一鐘之説也儀禮鄉射及燕禮大射皆席
工于西階上北面東上則堂上之樂盖皆西陳而北
面也儀禮工入則瑟先歌後獻工亦瑟先歌後而樂
正常立於西階東周禮登歌先擊拊是樂正居歌西
歌在瑟西而瑟又在拊西其他不可考也周禮鼓人
以晉鼓鼓金奏鎛師掌金奏之鼓鍾師以鍾鼓奏九
夏記曰入門而縣興春秋𫝊曰入門而金作國語曰
[026-56a]
金不過以動聲又曰金石以動之先儒謂凡樂先擊
鐘次擊鼓是也小胥下管播樂器令奏鼓瞽矇眡
瞭凡樂事先播鼗然則引鼓者也鼗兆鼓者也觀
眡瞭播鼗擊頌磬笙磬詩言鼗磬柷圉儀禮大射鼗
倚于頌磬西紘言鼗必及磬設鼗必倚磬之紘是鐘
磬作則鼗已作及下管播樂器而樂具作焉乃鼓朄
以先之是鼗常在前而常在後也先王賜諸侯樂
則以柷將之賜子男則以鼗將之以鼗不以則鼗
[026-56b]
先於可知矣鐘磬之應歌者曰頌鐘頌磬其應笙
者曰笙鐘笙磬頌磬在西笙磬在東朔鼙在西應鼙
在東是堂下之樂貴西也堂下之樂貴西堂上之樂
上東者貴西所以禮賔上東於西階之上亦以其近
賔故也觀鄉飲酒鄉射之用樂皆樂正告備于賔特
燕禮告備于公以明君臣之分而已則樂為賔設可
知矣陳暘樂書宫縣多至三十六虡穿鑿不經無足
取也
[026-57a]
凡縣鍾磬半為堵全為肆
舊説編鍾編磬十六枚在一虡謂之堵鍾一堵磬一
堵謂之肆今據儀禮擬撰宫縣軒縣判縣特縣四圖
開列于後宫判圖缺
宫縣鐘磬左右各四虡鼓則四面謂之肆有左無右
謂之堵
軒縣鐘磬左右各三虡鼓則三面謂之肆有左無右
謂之堵
[026-57b]
判縣鍾磬左右各二虡鼓則二面謂之肆有左無右
謂之堵
特縣鍾磬左右各一虡鼓則一面謂之肆有左無右
謂之堵
據鄉射禮磬止一虡鼓止一面此乃特縣之半為堵
者也據大射禮鍾磬左右各三虡鼓亦三面是謂軒縣
之全為肆者也
[026-58b]
軒縣用三十五人
樂正一人 舉麾一人 柷一人 敔一人
搏拊一人兼歌 舂牘一人兼歌 小琴一人兼歌 小瑟一人兼歌
中琴一人兼歌 中瑟一人兼歌 左編磬一人 右編磬一人兼鞉
左編鍾一人 右編鍾一人 左特鍾一人 右特鍾一人
右建鼓一人兼朔鞞應鞞
左階建鼓一人兼朔應
右階建鼓一人兼朔應 儀禮但云簜在建鼓之間而無定數今擬或八人或倍之亦可
[026-59a]
大竽一人二十四簧小竽一人十九簧大笙一人十九簧小笙一人十三簧
大排簫一人 小排簫一人 大編管一人 小編管一人
大塤一人圍七寸半小塤一人圍五寸半大篪一人長尺四寸小篪一人長尺二寸
大籥一人六孔 小籥一人三孔 大篴一人六孔 小篴一人三孔
[026-60a]
特縣用十五人
樂正一人 舉麾一人
柷一人 敔一人
搏拊一人兼歌 舂牘一人兼歌
小琴一人兼歌 小瑟一人兼歌
左編磬一人兼鞉 右編鍾一人柷敔鍾麾或不用亦可
左階建鼓一人兼朔應
大竽一人二十四簧 小竽一人十九簧
[026-60b]
大笙一人十九簧 小笙一人十三簧
按儀禮鄉飲酒及鄉飲射篇皆云工四人二人瑟二
人歌笙四人三人吹一人和已上共八人擊磬一人擊
鼓一人并樂正一人共用十一人其餘不載陳祥道
曰文不備耳
大師大如字或讀作泰非
古之樂歌必使無目之人學焉一則取其瞽者善聽
専心於樂二則聖人無棄人用人皆當也此處不用
[026-61a]
則無用矣自此已下不言教國子及學士盖所教者
不過瞽矇及眡瞭耳
掌六律六同以合隂陽之聲
子寅辰午申戌此六律為陽丑卯巳未酉亥此六吕
為隂黄鍾生林鍾故子與未合林鍾生太蔟故未與
寅合太蔟生南吕故寅與酉合南吕生姑洗故酉與
辰合姑洗生應鍾故辰與亥合應鍾生㽔賔故亥與
午合㽔賔生大吕故午與丑合大吕生夷則故丑與
[026-61b]
申合夷則生夾鍾故申與卯合夾鍾生無射故卯與
戌合無射生仲吕故戌與已合仲吕生黄鍾故已與
子合凡陽律生隂者則陽為夫隂為妻陽尊而隂卑
凡隂吕生陽者則隂為母陽為子隂尊而陽卑律娶
妻而呂生子天地之情也舊說以為子與丑合
寅與亥合辰與酉合午與未合申與巳合戌與
卯合此乃附㑹於日躔與斗建之相合也其説非是
詳見上文大司樂條下
[026-62a]
陽聲
即所謂六律也
黄鍾
陽聲第一其位在子名曰黄鍾乃小吕之子函鍾之
夫也故與小吕函鍾互相合也
太蔟
陽聲第二其位在寅名曰太蔟乃函鍾之子南吕之
夫也故與函鍾南吕互相見也
[026-62b]
姑洗
陽聲第三其位在辰名曰姑洗乃南吕之子應鍾之
夫也故與南吕應鍾互相合也
㽔賔
陽聲第四其位在午名曰㽔賔乃應鍾之子大吕之
夫也故與應鍾大吕互相合也
夷則
陽聲第五其位在申名曰夷則乃大吕之子夾鍾之
[026-63a]
夫也故與大吕夾鍾互相合也
無射
陽聲第六其位在戌故名無射乃夾鍾之子小吕之
夫也故與夾鍾小吕互相合也
隂聲
即所謂六同也
大吕
隂聲第一其位在丑名曰大吕乃㽔賔之妻夷則之
[026-63b]
母也故與㽔賔夷則互相合也
應鍾應當作夾
隂聲第二其位在卯名曰夾鍾乃夷則之妻無射之
母也故與夷則無射互相合也
南吕南當作小
隂聲第三其位在己名曰小吕乃無射之妻黄鍾之
母也故與無射黄鍾互相合也
函鍾
[026-64a]
隂聲第四其位在未名曰函鍾乃黄鍾之妻太蔟之
母也故與黄鍾太蔟互相合也
小吕小當作南
隂聲第五其位在酉名曰南吕乃太蔟之妻姑洗之
母也故與太蔟姑洗互相合也
夾鍾夾當作應
隂聲第六其位在亥名曰應鍾乃姑洗之妻㽔賔之
母也故與姑洗㽔賔互相合也
[026-64b]
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
五聲旋宫琴譜詳見律吕精義内篇
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八音樂器圖様詳見律吕精義内篇
教六詩
謂大師之官教瞽矇以詩
曰風曰賦曰比曰興
風者綱也賦比興者目也
[026-65a]
曰雅
此亦綱也不言目者見前
曰頌
綱三目三是所謂六詩也
以六德為之本
中和祗庸孝友是為學詩之本
以六律為之音
六律六同曲譜是為歌詩之音不言同者省文
[026-65b]
大祭祀帥瞽登歌
率領瞽矇登堂歌詩歌在堂上者近之也
令奏擊拊
作而中止止而復作不用柷敔但以搏拊舂牘為作
止之節也
下管
匏竹之屬總名曰管下者謂逺之也管之言下猶歌
之言登也八音諸器清細者宜近之洪大者宜逺之
[026-66a]
則無相奪倫矣
播樂器
即上文所謂播之以八音或云播指鞉而言也
令奏鼓朄引去聲
作而中止止而復作則不擊鐘而先擊朔鞞以引鼓
鼓應各三聲畢然後擊鐘而奏樂也或問作而中止
止而復作此何謂也荅曰譬如釋奠初獻樂作讀祝
時樂暫止是謂作而中止也讀祝畢樂復作是謂止
[026-66b]
而復作也作而中止者不必戞敔止而復作者不必
擊柷
大饗亦如之
燕㑹賔客亦如祭祀奏樂詳見儀禮燕禮及大射儀
大射帥瞽而歌射節
解見上文樂師條下
大師執同律以聽軍聲而詔吉凶大䘮帥瞽而廞作匶
諡匶古柩字
[026-67a]
先儒或引左𫝊國語史記兵書之文解釋甚詳然非
樂家所急樂官帥瞽臨䘮議諡亦非所宜故皆不論
凡國之瞽矇正焉
但係國中無目之人皆屬大師之官所統
小師
無目之人多才藝者頭等立為大師次等立為小師
大師掌樂事之大者小師掌樂事之小者是以謂之
大師小師
[026-67b]
掌教鼓鼗柷敔塤簫管弦歌
弦絲音也簫管竹音也塤土音也鼓鞉革音也柷敔
木音也於八音内惟舉其五而不言金石匏何也别
屬鍾師磬師笙師不屬小師故也瞽矇條下亦有此
條惟少一教字為異耳
大祭祀登歌擊拊
不言令奏者親自擊之也凡言令奏者使人代擊也
下管擊應鼓
[026-68a]
即朔鞞亦名懸鼓應即應鞞亦名應鼓二器懸於
建鼓兩旁朔鞞在西應鞞在東
徹歌
歌徹饌之樂章
大饗亦如之
大䘮與廞與音預
凡小祭祀小樂事鼓
俱解見上文矣
[026-68b]
掌六樂聲音之節與其和
譬如設兩面鼓令兩人齊擊之若聲不齊是名不中
節若聲不同是名不相和渾如一聲是則名為節又
名為和也和字節字樂家以為衆妙之門禮家亦然
故論語曰禮之用和為貴又曰不以禮節之亦不可
行也記曰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讀
如字舊讀和為去聲非是
瞽矇
[026-69a]
無目之工謂之瞽矇皆屬大師小師教之教成選賢
者以補大師小師之缺
掌播鼗柷敔塤簫管弦歌
言掌不言教者謂親自作之也言掌教者教人作之
不親作也
諷誦詩
樂記子貢見師乙而問焉曰賜聞聲歌各有宜也如
賜者宜何歌也師乙曰乙賤工也何足以問所宜請
[026-69b]
誦其所聞而吾子自執焉寛而靜柔而正者宜歌頌
廣大而靜疏逹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
歌小雅正直而静亷而謙者宜歌風肆直而慈愛者
宜歌商温良而能斷者宜歌齊夫歌者直已而陳德
也動已而天地應焉四時和焉星辰理焉萬物育焉
已上一節所謂諷誦詩也
世奠繫
師乙又曰故商者五帝之遺聲也商人識之故謂之
[026-70a]
商齊者三代之遺聲也齊人識之故謂之齊明乎商
之音者臨事而屢斷明乎齊之音者見利而讓臨事
而屢斷勇也見利而讓義也有勇有義非歌孰能保
此已上一節所謂世奠繫也
謹按世猶時也奠猶定也繋猶屬也毛傳鄭譜定某
詩屬某時即所謂世奠繫朱傳非之恐未然也孟子
曰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此
之謂歟
[026-70b]
鼓琴瑟
鼓祭祀燕饗一應琴瑟也此句不屬上文舊以為屬
上誤
掌九德六詩之歌以役大師
所歌者不止此舉此例其餘耳役猶言差役也謂衆
瞽矇隨大師差役也
眡瞭掌凡樂事播鼗擊頌磬笙磬
有目之工謂之眡瞭或云似瞎而能視易曰眇能視
[026-71a]
是也頌磬笙磬解見磬師條下
掌大師之縣即古懸字
凡設縣時聽大師役使也縣謂宫軒判特四縣解見
小胥條下
凡樂事相瞽
相謂扶持之也瞽矇無目賴眡瞭有目者扶持之也
大䘮廞樂器大旅亦如之
廞謂遷移樂器旅乃非常之祭祭於非常之處故須
[026-71b]
遷移樂噐以就之也語曰季氏旅於泰山則非常處
可知
賔射皆奏其鍾鼓鼜愷獻亦如之
賔者謂賔禮也射者謂射禮也二禮皆然故云皆也
鼜愷獻解見鎛師條下
典同
典猶掌也同即同律度量衡之同也專掌此事是故
職名典同舊説同乃六律六同之同非是
[026-72a]
掌六律六同之和
解見大師條下
以辨天地四方隂陽之聲
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
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
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
化而行鬼神也横黍尺黄鍾長十寸其法本此
傳曰古之所謂
道術者無乎不
在其數則一二
三四是也又曰
一與一為二二
與一為三自此
以往巧歷不能
得而况其凡乎
[026-73a]
羽數一其管長
六寸徵數二其
管長七寸角數
三其管長八寸
商數四其管長
九寸宫數五其
管長十寸除十
寸外餘舉成數
[026-73b]
白㸃二十五黒㸃三十白黑共五十五㸃一者數之
始十者數之終自一至十隂陽未分象太極也白㸃
一三五七九此五位陽數也陽數自一至九而無十
見其始而不見其終故曰精氣為物黑㸃二四六八
十此五位隂數也隂數自二至十而無一見其終而
不見其始故曰遊魂為變成變化行鬼神此之謂也
洪範五行其序則先水而後土樂記五聲其序則先
宫而後羽數之少者於聲為清數之多者於聲為濁
[026-74a]
先後雖異其序同也一二三四五為生數六七八九
十為成數少者為生多者為成此自然之理也生數
之一成數之六合而為水其位在北方屬羽故黄鍾
之羽其律長六寸生數之二成數之七合而為火其
位在南方屬徵故黄鍾變徵其律長七寸生數之三
成數之八合而為木其位在東方屬角故黄鍾之角
其律長八寸生數之四成數之九合而為金其位在
西方屬商故黄鍾之商其律長九寸生數之五成數
[026-74b]
之十合而為土其位在中央屬宫故黄鍾之宫其律
長十寸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此之謂也數之九與十
天地之極致也黍之縦與横隂陽之至理也故黄鍾
之長以縱黍較之則為八十一分九九相乗之數也
以横黍較之則為百分十十相乗之數也先儒未逹
乃謂黄鍾長九十分縱黍累尺則管太長横黍累尺
則管太短豈能容黍千二百哉歴代造律不成盖由
此也是乃律家開卷第一義不可不辨也淮南子曰
[026-75a]
規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隂陽隂陽合和而萬
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三參物三三如
九故黄鍾之律九寸而宫音調因而九之九九八
十一故黄鍾之數立焉黄鍾為宫宫者音之君也故
黄鍾位子其數八十一縱黍尺黄鍾長九寸其法本此
隋書律志載祖
沖之所撰約率
圓徑七圓周二
十二又撰密率
圓徑一百一十
三圓周三百五
十五今按二皆
約率非密率也
[026-76a]
沖之密率周徑
相乗四歸得積
一萬而有餘零
則知非真數也
今據周髀圓出
於方方出於九
九八十一求得
真數故著論焉
[026-76b]
九者形圓
圓者象天
圓為周也
方為徑焉
十者形方
方者象地
圓方求之
周徑得矣
[026-77a]
外圓象天
内方象地
方圓四九
三十六位
圓周四尺
容方九寸
弦股相求
是為定論
[026-77b]
論曰甞觀諸家筭術最疎謬者莫如圓田之屬盖彼
尊信圍三徑一之説而執守之不肯運一規於壁間
以尺量之較其是否儒者之學以格物窮理為先務
數居六藝之一規矩方圓之至此最易察者而尚莫
能辨何况理之𤣥奥者乎無待運規不拘何等圓器
但周徑分明者皆可較耳用紙一條圍器一周均作
三折以較其徑顯然不相合矣是知圍三徑一之説
姑舉大槩而言非密率也古有周髀筭經首載周公
[026-78a]
與商髙相問荅此理甚明後人續以圍三徑一之術
盖傳訛也商髙所謂圓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於九
九八十一又曰環矩以為圓合矩以為方方屬地圓
屬天天圓地方方數為典以方出圓今詳其意謂畫
方形若棋盤紋毎行九寸九行共有八十一寸却於
四隅之外運規為圓與四隅適相投較量四面方外
餘圓各長一尺則其一周共有四尺是謂出於矩耳
矩即今之曲尺是也規即今之料杖是也孟子曰不
[026-78b]
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此之謂也昔有劉歆張衡王蕃
劉徽祖沖之輩皆覺圍三徑一之非亦嘗更定新率
竟不能得其真惟元儒李冶善筭乃得其秘傳而歎
服之著於測圓海鏡序中千載已来得此理者盖亦
鮮矣嗚呼今之學者小九九尚不熟何足以語其圓
率之疎密也哉即有通筭術者亦以為丈量田地不
過得其大略摠差一二歩何妨也殊不知聖人設此
術豈専為圓田耶大而璇璣玉衡小而黄鍾玉琯凡
[026-79a]
為圓器必求周徑豈容一秒一忽而有錯誤寧於求
圓之謬而竟不之察乎孟子曰規矩方圓之至也又
曰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今編此書雖採古人成説
而獨詳於求圓一事盖欲微顯闡幽補其闕略而已
詳見律吕精義内篇
解曰按商髙古法謂圓出於方方出於矩者何也盖圓周
之内必有容方之理其方之形雖不可見而其數却易推
惟圓周雖可見而其數却難測是故測圓之術先求方之
[026-79b]
斜弦即知圓之周徑當用弦求句股之法圓田徑一百步
其内所容方之斜弦亦與圓之徑同皆一百步自乗得一
萬步名為弦羃羃即四方手巾可以覆罇所謂舉羃酌酒
是也筭家有相乗有自乗二種頗不同盖自乗之數
其形必方故取名謂之羃以别之耳非真用手巾也
凡弦羃中兼有句股二羃之數減去句羃餘為股羃
今弦羃一萬步盖有句羃五千步股羃五千步在其
中矣然正方者句股相同故云折半止存一羃作句
[026-80a]
作股皆可今開方所得七十餘步乃圓中所容方面
故不謂之句股但謂之方面也假令東邊一面之方
是九則其東邊一段之圓是十若方周三十六則圓
必是四十故用此為求圓之率四因即圓周也今圓
徑一百步不知其周但推得其内所容之方面七十
步空七一空六七八以九為法歸之得其東面一段
之圓七十八步五六七四二欲知南西北三段則用
四因而一全周之數得矣是故四十分之九者天地
[026-80b]
自然之數圓方相求之率也若周求徑者亦同此率
但應乗者除之應除者乗之耳句股弦三者亦須反
求之徑求周者先自乗折半開方所得而後用求圓
之率乃弦求句也周求徑者先用求圓之率所得而
後自乗倍之開方乃句求弦也既求得周徑矣却用
半周半徑相乗是其面羃此則不難知也舊法求圓
積者盖有四術半周半徑相乗者簡而最善次則周
徑相乗四而一者雖煩亦善惟所謂徑自乗三之四
[026-81a]
而一及周自乗十二而一者最為疎謬切不可信用
焉
訣曰圓周四十容方九勾股求弦數可知遂以此為
求徑率求周求積亦如之解曰凡圓周内求容方者
其方居圓十分之九假令圓周四十尺容方則三十
六尺圓周三十尺容方則二十七尺假如圓周三百
歩其容方該二百七十歩四歸則得一面之勾及一
面之股各六十七歩半遂各自乗併之為實開方除
[026-81b]
之此乃勾股求弦之法弦即圓之徑也句股即所容
方面也盖分圓為四段每段其形如弧之背分方為
四段每段其形如弧之弦背若十尺者弦必九尺矣
十為河圖之數所謂天苞也九為雒書之數所謂地
符也天圓地方隂陽之理出乎自然非牽合也圓内
之方九四之則三十六方外之圓十四之則四十故
以四十分之九為圓方相求之率求周求徑求積皆
用此為率也是名求圓真率後凡言圓率者放此
[026-82a]
以為樂器
八音樂器皆有圖様詳見律吕精義内篇
凡聲
此二字者綱也下文十二聲者目也
髙聲䃂正聲緩下聲肆陂聲散險聲斂逹聲贏微聲韽
回聲衍侈聲筰弇聲鬱薄聲甄厚聲石
按考工記鳬氏為鍾條下薄厚之所震動清濁之所
由出侈弇之所由興有説鍾已厚則石已薄則播侈
[026-82b]
則柞弇則鬱長甬則震是故大鍾十分其鼓間以其
一為之厚小鍾十分其鉦間以其一為之厚鍾大而
短則其聲疾而短聞鍾小而長則其聲舒而逺聞以
此推之上文十二聲者専指鍾而言也侈弇短長盖
隨様制而有差别見宣和博古圖其聲無所考矣
凡為樂器
此四字者綱也下文目也
以十有二律為之數度數度皆去聲
[026-83a]
數謂乗除所得長短周徑之類總名數也度謂尺寸
分釐毫絲忽微之類總名度也
以十有二聲為之齊量齊量皆去聲
齊謂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鍾鼎之齊
量謂㮚氏為量改煎金錫則不耗不耗然後權之權
之然後準之凖之然後量之量之以為鬴深尺内方
尺而圜其外其實一鬴其聲中黄鍾之宫夫黄鍾之
宫以横黍言之則其管長十寸經文所謂深尺内方
[026-83b]
尺者即黄鍾長十寸之明證也大吕已下不載何也
盖舉其一餘可推也此所謂為之量者也㮚氏條下
又言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黄白次之黄
白之氣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然後可
鑄也此所謂為之齊者也齊量之説㮚氏詳而鳬氏
略者盖此二字之藝相近是故經文互相發明也記
曰量鼎得其象量鼎失其象不言鍾者亦然
凡和樂亦如之
[026-84a]
定琴瑟展樂器必吹律管以正其音典同之職専掌
和樂其為春官宗伯所屬明矣是以列在磬師鍾師
之前為此故也近世妄者欲移典同補司空之闕文何
哉
磬師掌教擊磬擊編鍾
教謂教眡瞭也磬即上文眡瞭條下掌擊頌磬笙磬
是也嘗謂鍾磬二物磬則親而不尊鍾則尊而不親
何以言之虞書鳴球為堂上樂其堂下有鏞而無磬
[026-84b]
周禮先言磬師後言鍾師儀禮大射磬在鍾上鄉飲
鄉射有磬無鍾皆磬親於鍾也笙磬者與吹相和之
磬也頌磬者與歌相和之磬也皆十六枚而為一架
是名編磬而編鍾亦如之故以磬師教擊編鍾葢鍾
亦有笙鍾歌鍾之分别是與磬同也磬師為長何也
后夔擊石拊石即古之磬師也然孔子學琴於師襄
與論語擊磬襄似是一人既稱師襄其亦無目者歟以
俟再考
[026-85a]
教縵樂燕樂之鍾磬凡祭祀奏縵樂凡或作及誤
縵樂即操縵也燕樂燕饗之樂鹿鳴關雎之屬是也
鍾師掌金奏
謹按儀禮鄉飲鄉射有磬無鍾至於燕禮及大射儀
兼有鍾磬盖有鍾則未必無磬而有磬則可以無鍾
此磬師鍾師所由分别也然則禮之大者鍾師分掌
之禮之小者磬師兼掌之是以磬師條兼言編鍾鍾
師條不言編磬則其大小詳略又可知矣故曰鍾則
[026-85b]
尊而不親鍾師専以金音奏樂故曰掌金奏也
凡樂事以鍾鼓奏九夏
周制别有九夏非虞夏之九歌先儒或引虞書九功
惟敘九敘惟歌名為九夏非也或引周頌時邁為肆
夏執競為繁遏思文為渠亦非或曰有聲無辭或曰
有辭亡逸皆非盖夏之為言大也樂之大者也即今
大雅是也以詩言之謂之曰雅以樂言之謂之曰夏
則九夏者大雅九篇是也解見下文
[026-86a]
王夏
舊説王出入奏王夏新説文王之篇是也盖取王字
為樂之名故謂之王夏耳
肆夏
舊説尸出入奏肆夏新説即緜之篇是也盖取肆不
殄厥愠之肆字為樂名耳
昭夏
舊説牲出入奏昭夏新説大明之篇是也盖取昭事
[026-86b]
上帝之昭故曰昭夏
納夏
舊説四方賔来奏納夏新説旱麓之篇是也盖取君
子納福如玉瓚之納黄流也
章夏
舊説臣有功奏章夏新説棫樸之篇是也盖取為章
于天及追琢其章也
齊夏
[026-87a]
舊説夫人祭奏齊夏新説思齊之篇是也稱美母道
婦德故用於夫人之祭焉
族夏
舊説族人侍奏族夏新説行葦之篇是也盖取戚戚
兄弟莫逺具爾之義
祴夏
舊説客醉而出奏祴夏新説既醉之篇是也
驁夏
[026-87b]
舊説公出入奏驁夏新説驁樂也驁夏盖即假樂之
篇一説古驁字與敖遊之敖義通巻阿之篇曰来游
来歌是也
凡祭祀饗食奏燕樂
以鍾鼓奏之
凡射王奏騶虞諸侯奏貍首卿大夫奏采蘋士奏采
蘩解見樂師條下
掌鼙鼓縵樂
[026-88a]
謂縵樂之朔鼙應鼙及鼓之節
笙師掌教龡古文龡與吹通
教謂教瞽矇也凡係吹者皆屬笙師教習
竽笙塤籥簫篪篴管
竽笙匏音塤土音籥簫篪篴管皆竹音竽與笙合塤
與篪合籥與篴合簫與管合
舂牘應雅以教祴樂
舂牘木音應雅革音祴樂謂祴夏之樂也
[026-88b]
凡祭祀饗射共其鍾笙之樂
儀禮大射儀曰樂人宿縣于阼階東笙磬西面其南
笙鍾盖鍾磬與笙互相應和故小雅曰鼓鍾欽欽鼓
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籥不此之謂也
燕樂亦如之
大䘮廞其樂器及𦵏奉而蔵之
大旅則陳之
解見上文
[026-89a]
鎛師
鎛是大鍾虞書商頌周雅皆謂之鏞是也陳暘以為
小鍾非也
掌金奏之鼓凡祭祀鼓其金奏之樂饗食賔射亦如之
擊鼓之節奏與金奏合者謂之金奏之鼓
軍大獻則鼓其愷樂
解見大司樂條下
凡軍之夜三鼜皆鼓之守鼜亦如之
[026-89b]
出征曰軍不出曰守每夜發擂則皆然也三鼜謂晨
昏及夜半
大䘮廞其樂器奉而蔵之
韎師掌教韎樂祭祀則帥其屬而舞之大饗亦如之
旄人掌教舞散樂舞夷樂凡四方之以舞仕者屬焉凡
祭祀賔客舞其燕樂
已上二條殆似古人所謂世俗之樂孟子曰今之樂
由古之樂也自唐𤣥宗以前雅樂俗樂總統於太常
[026-90a]
而無所分别至開元天寳間始設教坊奏清商九部
大率多夷音今觀周制亦然則其来也逺矣詳見鞮
鞻氏條下
籥師掌教國子舞羽龡籥
經文旄人在籥師籥章上疑錯簡也旄人下士也掌
教散樂籥師中士也掌教國子禮記文王世子篇曰
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
於東序小樂正學干大胥贊之籥師學戈籥師丞贊
[026-90b]
之胥鼓南胥者大胥小胥鼓南者鼓二南之詩也是
知籥師當在韎師旄人之前韎師旄人當在鞮鞻氏
之前也
祭祀則鼓羽籥之舞賔客饗食則亦如之
羽舞鍾鼓籥師自擊或令胥擊之所謂胥鼓南也
大䘮廞其樂器奉而蔵之
籥章
謂吹籥合歌章
[026-91a]
掌土鼓
杜子春云土鼓以瓦為匡以革為兩面可擊也
豳籥
毛傳曰籥六孔説文曰籥三孔記曰夏籥此云豳籥
疑六孔者為夏籥三孔者為豳籥也或云豳國之籥
以葦為之明堂位云土鼓蒯桴葦籥是也
中春晝擊土鼓龡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舊説迎暑以晝求諸陽迎寒以夜求諸隂皆以豳籥
[026-91b]
吹豳風之詩也新説土鼓土俗之鼓也盖豳土之俗
鼓故曰土鼓
凡國祈年于田祖龡豳雅擊土鼓以樂田畯國祭蜡則
龡豳頌擊土鼓以息老物
詩曰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
榖我士女此之謂以樂田畯也記曰蜡之祭仁之至
義之盡也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
草服也此之謂息老物月令孟冬勞農以休息之是
[026-92a]
也
鞮鞻氏掌四夷之樂與其聲歌祭祀則龡而歌之燕亦
如之
後漢明帝永平中益州刺史梁國朱輔好立功名慷
慨有大略在州數嵗宣示漢德威懐逺夷自汶山以
西前世所不至正朔所未加白狼槃木唐菆等百餘
國戸百三十餘萬口六百萬以上舉種奉貢稱為臣
僕輔上疏曰臣聞詩云彼徂者岐有夷之行傳曰岐
[026-92b]
道雖僻而人不逺詩人誦詠以為符驗今白狼王唐
菆等慕化歸義作詩三章路經卭来大山零髙坂峭
危峻險百倍岐道繦負老㓜若歸慈母逺夷之語辭
意難正草木異種鳥獸殊類有犍為郡掾田恭與之
習狎頗曉其言臣輒令訊其風俗譯其辭語今遣從
事史李陵與恭護送詣闕并上其樂詩昔在聖帝舞
四夷之樂今之所上庶備其一帝嘉之事下史官録
其歌焉逺夷樂德歌詩曰大漢是治與天意合吏譯
[026-93a]
平端不從我来聞風向化所見奇異多賜繒布甘羙
酒食昌樂肉飛屈申悉備蠻夷貧薄無所報嗣願主
長壽子孫昌熾逺夷慕德歌詩曰蠻夷所處日入之
部慕義向化歸日出主聖徳深恩與人富厚冬多霜
雪夏多和雨寒温時適部人多有涉危歴險不逺萬
里去俗歸德心歸慈母逺夷懐德歌曰荒服之外土
地墝埆食肉衣皮不見鹽榖吏譯傳風大漢安樂携
負歸仁觸冒險狹髙山岐峻緣崖磻石木薄發家百
[026-93b]
宿到雒父子同賜懐抱匹帛傳告種人長願臣僕見後
漢書
唐德宗貞元中南詔異年尋遣使詣劔南西川節度
使韋臯言欲獻夷中歌曲且令驃國進樂臯乃作南
詔奉聖樂用黄鍾之均舞六成工六十四人贊引二
人序曲二十八疊執羽而舞南詔奉聖樂字曲將終
雷鼓作於四隅舞者皆拜金聲作而起執羽稽首以
象朝覲毎拜跪節以鉦鼓德宗閲於麟德殿以授太
[026-94a]
常工人自是殿庭宴則立奏宫中則坐奏十七年驃
國王雍𦍑遣弟悉利移城主舒難陁獻其國樂至成
都韋臯復譜次其聲又圖其舞容樂器以獻凡工器
二十有二其音八金貝絲竹匏革牙角大扺皆夷狄
之器其聲曲不𨽻於有司見新唐書
已上二段盖即周官韎師旄人及鞮鞻氏所掌夷樂
之遺意歟故附載於篇末
典庸器
[026-94b]
典猶掌也庸器者常用之器也庸者常也用也讀如
祗庸登庸之庸舊説以為伐國銘功之器非也
掌蔵樂器庸器
樂器鍾磬琴瑟之屬庸器一切常用之物不止於樂
器也為歌敷席為舞立表表與席非樂器故總名庸
器用畢則收蔵之
及祭祀帥其屬而設筍虡陳庸器饗食賔射亦如之大
䘮廞筍虡
[026-95a]
筍虡亦非樂器故為庸器之首
司干掌舞器祭祀舞者既陳則授舞器既舞則受之賔
饗亦如之大䘮廞舞器及𦵏奉而蔵之
不言戚省文也不言羽籥者别屬籥師不屬此官也
已上二官樂官中微者也是故列於篇末
樂律全書卷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