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1a]
欽定四庫全書
日講春秋解義卷十五
僖公公名申莊公之子閔公之/兄謚法小心畏忌曰僖
周惠王十八年魯僖公八/年惠王崩子襄王立
鄭文公十四年魯僖公三十/二年文公卒子穆公蘭立
齊桓公二十七年魯僖公十七年桓公卒寺人貂作亂/立無虧僖十八年殺無虧孝公昭立僖二十七年孝
公卒弟昭/公潘立
宋桓公二十三年魯僖公九年桓公卒子襄公兹父立/僖十九年盟於曹南○宋襄公圖霸僖二十一年為
[015-1b]
鹿上之盟以求諸侯扵楚僖二十二年及楚/戰敗於泓二十三年襄公卒子成公王臣立
晉獻公十八年魯僖公九年獻公卒子奚齊立冬殺奚/齊卓子立僖十年弑卓子惠公夷吾立僖二十三年
惠公卒懷公圉立僖二十四年殺懐公文公重耳立/僖二十八年敗楚人于城濮合諸侯于踐土文公主
伯魯僖公三十二年文公卒子襄公驩立僖三/十三年敗秦於殽襄公繼伯是年敗狄於箕
衛文公元年魯僖公二十五年文公卒子成公立僖二/十八年成公奔楚衛元咺奉叔武以受盟于踐土衛
成復歸殺叔武晋人執衛侯元咺立/公子瑕僖三十年殺瑕衛成公歸衛
蔡穆侯十六年魯僖公十四/年穆公卒子莊公甲午立
曹昭公三年魯僖公七年昭公卒子共公襄立僖二/十八年晋文公執曹伯畀宋人是年曹伯歸曹
[015-2a]
滕詳見隱公元年魯僖公/十九年宋執滕宣公
陳宣公三十四年魯僖公十二年宣公卒子穆/公欵立僖二十八年穆公卒子共公朔立
杞杜氏年表武公十二年入春秋至僖公二十三年始載公/杞成公卒弟桓公姑容立而攷之史記自武公靖公共
徳公至桓公姑容立共九十六年而無成公一代世本/譙周索隱徐廣所說又云惠公生成公桓公各有互異
又如春秋所書隐四年伐杞桓三年来朝三年㑹杞莊/二十五年伯姬歸杞傳竝不載何公今但當以左傳所
載桓公及杜/氏年表為正
薛魯莊公三十一/年載薛伯卒
莒詳見隐公元年魯僖公二/十六年傳見莒兹平公
[015-2b]
邾文公/七年
許穆公三十九年魯僖公四/年穆公卒于師僖公業立
小邾魯莊公五年書郳黎来至魯僖公七年始書小邾/子始爵命也自郳黎来為小邾子天下無未命諸
侯/矣
楚成王十三年魯僖公元年始書楚僖四年齊桓公服/楚召陵僖二十二年楚敢宋于泓皆子文為令尹時
也僖二十三年子文使子玉爲令/尹僖二十八年晋敗楚于城濮
秦穆公元年魯僖公十五年戰韓始見經僖二十四年/納晋文公僖三十三年晋襄公敗秦于殽遂成秦晋
七十二年/兵争之始
[015-3a]
吳詳見隱/公元年
越詳見隱/公元年
[015-4a]
欽定四庫全書
日講春秋解義卷十五
僖公名申莊公之子閔公庶兄以惠王/十八年即位諡法小心畏忌曰僖
元年春王正月
左/傳元年春不稱即位公出故也國亂身出復入故/即位之禮有闕公
出復入不書諱之也諱國惡禮也
公羊/傳公何以不言即位繼弑君子不言即位此非子
也僖公者閔/公庶兄其稱子何臣子一例也臣繼君猶/子繼父
[015-4b]
穀梁/傳繼弑君不言即位正也
不書即位未行即位之禮也在禮諸侯臣諸父昆
弟故閔僖之嗣位不以兄弟相及爲義而禮如子
之繼父傳稱臣子一例明此義也
齊師宋師曹師次于聶北救邢曹伯公羊穀梁俱作曾/師按下城邢書曹師則
此作伯左傳文誤也聶北杜注邢地今山東/聊城縣東北有聶城齊之西界近邢地也
公羊/傳救邢救不言次此其言次何不及事也不及事
者何邢已亡矣孰亡之蓋狄滅之為不言狄滅之
[015-5a]
爲桓公諱也曷爲爲桓公諱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
下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能救則桓公耻之曷為
先言次而後言救君也據叔孫豹次雍榆先言救今/後言救者豹為臣當先通君
命此諸侯/故先言次君則其稱師何不與諸侯專封也曷爲不
與實與而文不與文曷爲不與諸侯之義不得専封
也諸侯之義不得專封則其曰實與之何上無天子
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力能救之則救之
可也
[015-5b]
穀梁/傳救不言次言次非救也非救而曰救何也遂齊
侯之意也録其/本意是齊侯與齊侯也何用見其是齊侯
也曹無師曹師者曹伯也小國卿將稱人不得稱/師稱師則是曹伯也其
不言曹伯何也以其不言齊侯不可言曹伯也其不
言齊侯何也以其不足乎揚救不及事/不足稱揚不言齊侯也
救急辭也次緩辭也邢之患狄亟矣桓公合三國
之師兵力有餘而宿師聶北坐視其敝故稱師書
次責其衆可救而徒次以爲聲援致邢之不保其
[015-6a]
國非拯急恤困之道也
夏六月邢遷于夷儀夷儀公羊作陳儀後同杜注邢地/今直隸邢臺縣西有夷儀城俗譌
為隨宜/城是也
左/傳諸侯救郉郉人潰出奔師奔聶北/之師師遂逐狄人具
邢器用而遷之師無私焉皆撰具還之/無所私取夏邢遷于夷
儀
公羊/傳遷者何其意也意自/欲遷遷之者何非其意也
穀梁/傳遷者猶得其國家以徃者也其地邢復見也非若/宋人
[015-6b]
遷宿滅/不復見
齊師宋師曹師城邢
左/傳諸侯城之救患也凡侯伯救患分災討罪禮也
公羊/傳此一事也曷為復言齊師宋師曹師不復言師
則無以知其爲一事也
穀梁/傳是向之師也使之如改事然是向聶北之師重/言師者若不因前
事更來/城邢也羙齊侯之功也
諸侯救邢不亟邢遂奔潰書邢遷于夷儀而齊師
[015-7a]
緩不及事之罪著矣復序城邢之師者以齊桓志
義終有救患之功也盖始緩扵救邢聖人不以功
掩過卒能城邢亦不以過掩功此春秋定功過之
權衡也不曰城夷儀者邢既遷則夷儀即邢國也
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齊人以歸
公羊/傳夷者何齊地也齊地則其言齊人以歸何夫人
薨于夷則齊人以歸夫人薨于夷則齊人曷為以歸
桓公召而縊殺之
[015-7b]
穀梁/傳夫人薨不地地故也不言以喪歸非以喪歸也
加喪焉諱以夫人歸也先書薨則似夫人至夷而死/然後齊人以其喪歸諱言夫
人為齊人/所殺也其以歸薨之也
夫人薨不書地書薨于夷明不得其死也以歸之
義胡氏安國程氏逈皆謂齊以喪歸魯然以歸之
後越百七十日而喪始至無是理也經凡言以歸
者歸其國如杞伯迎叔姬之喪以歸是也凡言歸
者歸扵魯如齊人歸公孫敖之喪是也以此斷之
[015-8a]
盖殺之於夷而以喪歸齊然後魯請而歸于魯耳
不然何以言夫人氏之喪至自齊而不言至自夷
與至自乾侯同文乎書齊人以歸所以著齊人殺
之也不曰齊侯而曰齊人討賊之詞也
楚人伐鄭荆始/書楚
左/傳秋楚人伐鄭鄭即齊故也
荆自莊公之世敗蔡伐鄭皆舉其號惟來聘改稱
人至是伐鄭稱楚人者蓋時兵衆地大駸駸乎將
[015-8b]
與齊晉争衡諸侯畏之故舊史皆稱人而孔子不
革俾論世者有考焉
八月公㑹齊侯宋公鄭伯曹伯邾人于檉檉公羊作朾/杜注宋地陳
縣西北有檉城陳縣今河南/陳州州境有犖城即檉城也
左/傳盟于犖謀救鄭也
九月公敗邾師于偃偃公羊作纓杜注邾地/當在今山東費縣南
左/傳九月公敗邾師于偃虛丘之戍將歸者也虛丘杜/注邾地
當在今山東費縣界魯有亂邾使戍虛/丘公惡邾受姜氏故要其歸師敗之
[015-9a]
穀梁/傳不日疑戰也疑戰而曰敗勝内也明魯/之勝
楚人伐鄭齊桓召諸侯謀之將以救鄭此義舉也
公與邾人同會未兩月遽以詐敗邾師扵此見僖
公無安攘之誠矣邾受姜氏公不請扵㑹而討之
乃既㑹而掩其歸師非禮也詐戰曰敗敗之者爲
主
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帥師敗莒師于酈獲莒挐酈公/羊作
犁穀梁作麗/杜注魯地
[015-9b]
左/傳冬莒人來求賂求還慶/父之賂公子友敗諸酈獲莒子之
弟挐非卿也嘉獲之也公賜季友汶陽之田及費汶陽/田杜
注汶水北地定千年齊人歸鄆讙龜隂/田三邑皆汶陽也今山東寧陽縣境
公羊/傳莒挐者何莒大夫也莒無大夫此何以書大季
子之獲也何大乎季子之獲季子治内難以正謂拒/慶父
禦外難以正其禦外難以正奈何公子慶父弑閔公
走而之莒莒人逐之將由乎齊齊人不納却反舍扵
汶水之上使公子奚斯入請季子曰公子不可以入
[015-10a]
入則殺矣奚斯不忍反命於慶父自南涘北面而哭
涘水涯時慶父/在汶水之北慶父聞之曰嘻嘻發/痛聲此奚斯之聲也
諾已諾己皆/自畢語曰吾不得入矣于是抗輈經而次輈小/車轅
莒人聞之曰吾己得子之賊矣以求賂乎魯魯人不
與為是興師而伐魯季子待之以偏戰
穀梁/傳莒無大夫其曰莒挐何也以吾獲之目之也内
不言獲此其言獲何也惡公子之紿紿欺/也紿者奈何
公子友謂莒挐曰吾二人不相說士卒何罪屏左右
[015-10b]
而相搏搏手/搏也公子友處下左右曰孟勞孟勞者魯之
寳刀也公子友以殺之然則何以惡乎紿也曰棄師
之道也舎三軍之整佻身/獨鬬非慎戰之道
莒人受賊責賂而以季友主此戰書敗獲何也莒
固有罪魯若責以大義使自知不直而還師則善
矣至於兵刃既接又以詐謀擒其主將豈以禮止
亂之道哉王者之師不貴幸而勝不貴幸而獲此
春秋之志也小國之大夫不名以獲於我故名之
[015-11a]
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喪至自齊
左/傳夫人氏之喪至自齊君子以齊人之殺哀姜也為
己甚矣女子從人者也女子有三從之義在夫家/有罪非父母家所宜討也
公羊/傳夫人何以不稱姜氏貶曷為貶與弑公也然則
曷爲不扵弑焉貶貶必扵重者莫重乎其以喪至也
榖梁/傳其不言姜以其殺二子貶之也或曰爲齊桓諱
殺同姓也
夫人身為滛亂與弑二君齊桓既正其罪魯人亦
[015-11b]
當以大義絶之乃復請其喪而齊亦聽之書曰至
自齊交譏之也孫邾薨夷皆書夫人姜氏而䘮至
則削其姓何也正其罪扵臣子迎集之時示不宜
以夫人之禮治其喪也使齊桓當日能拒魯之請
即其死所而葬之則義得矣
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楚丘杜注衛邑朱子詩經集注/楚丘在滑州今直隸滑縣東隋
衛南廢縣即古楚丘城也案此楚丘/之在北者與戎伐几伯之地不同
左/傳二年春諸侯城楚丘而封衛焉建國謂之封衛舊/國以君死國滅故
[015-12a]
言/封不書所㑹後也因魯後至不及/㑹期故獨言城
公羊/傳孰城城衞也曷爲不言城衛滅也孰滅之蓋狄
滅之曷爲不言狄滅之爲桓公諱也曷爲爲桓公諱
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相滅亡者桓公不
能救則桓公耻之也然則孰城之桓公城之曷為不
言桓公城之不與諸侯專封也曷爲不與實與而文
不與文曷爲不與諸侯之義不得專封諸侯之義不
得專封則其曰實與之何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
[015-12b]
諸侯有相滅亡者力能救之則救之可也
穀梁/傳楚丘者何衛邑也國而曰城此邑也其曰城何
也封衛也則其不言城衞何也衛未遷也其不言衛
之遷焉何也不與齊侯專封也其言城之者專辭也
故非天子不得專封諸侯諸侯不得專封諸侯雖通
其仁以義而不與也故曰仁不勝道仁謂存亡國道/謂上下之禮
齊桓合諸侯以城楚丘而封衛功莫大焉春秋略
而不序何也封國天子之大權非諸侯所得擅也
[015-13a]
然則城邢何以序三國之師邢國未滅自遷而後
城之無專封之嫌衛滅復封此非有天子之命不
可書法所以異也或謂不舉諸侯者齊桓以伯命
令諸侯各自受功魯奉齊命從本國徃非與諸侯
同行故不得書諸侯義亦可通
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哀姜
公羊/傳哀姜者何莊公之夫人也
書夫人姜氏孫于邾夫人姜氏薨于夷夫人氏之
[015-13b]
喪至自齊其誅絶之義明矣及其終書日葬書小
君書謚更無所貶者此亦春秋端本澄源治扵未
亂之意也文姜亦然始而不謹終欲正之可乎
虞師晉師滅下陽公羊穀梁作夏陽晋始見經下陽杜/注虢邑在河東大陽縣今大陽廢縣
在山西平陸縣東北又/三十里為故下陽城
左/傳晋荀息請以屈産之乗與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
伐虢荀息晋大夫屈杜注地生良馬何休謂屈産為/地名今山西石樓縣東南有屈産泉垂棘地名
出羙玉自晉適虢/途出于虞故假道公曰是吾寶也對曰若得道于虞
[015-14a]
猶外府也公曰宫之竒存焉宫之竒/虞臣對曰宫之竒之
爲人也懦而不能强諫且少長于君君暱之雖諫將
不聽親而狎之/必輕其言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爲不道入
自顛軨伐鄍三門冀杜注國名平陽皮氏縣東北有/冀亭在今山西河津縣東北顛軨
杜注河東大陽縣東北有顛軨坂在今山西平陸縣/東北鄍杜注虞邑今山西平陸縣東北有故鄍城先
是冀嘗伐/虞至鄍也冀之既病則亦唯君故言虞報伐冀使病/將欲□道故稱虞
强以說/其心今虢爲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逆/旅
客舍也言虢遣人分/依客舍掠晋邉邑敢請假道以請罪于虢虞公許
[015-14b]
之且請先伐虢喜于厚賂/而欲求媚宫之竒諫不聼遂起師夏
晋里克荀息帥師㑹虞師伐虢滅下陽先書虞賄故
也晋主兵而先書/虞惡貪賄也
公羊/傳虞㣲國也曷爲序乎大國之上使虞首惡也曷
爲使虞首惡虞受賂假滅國者道以取亡焉其受賂
奈何獻公朝諸大夫而問焉曰寡人夜者寢而不寐
其意也何諸大夫有進對者曰寢不安與其諸侍御
有不在側者與獻公不應荀息進曰虞郭見與見謂/見于
[015-15a]
心也荀息素知獻公/欲伐此二國故云爾獻公揖而進之遂與之入而謀
曰吾欲攻郭則虞救之攻虞則郭救之如之何願與
子慮之荀息對曰君若用臣之謀則今日取郭而明
日取虞爾君何憂焉獻公曰然則奈何荀息曰請以
屈產之乗與垂棘之白璧徃必可得也則寳出之内
藏藏之外府馬出之内廐繫之外廐爾君何喪焉獻
公曰諾雖然宫之奇存焉如之何荀息曰宫之奇知
則知矣雖然虞公貪而好寶見寶必不從其言請終
[015-15b]
以徃于是終以徃虞公見寶許諾宫之竒果諫記曰
唇亡則齒寒虞郭之相救非相爲賜則晋今日取郭
而明日虞從而亡爾君請勿許也虞公不從其言終
假之道以取郭還四年反取虞還復徃/故言反虞公抱寶牽
馬而至荀息見曰臣之謀何如獻公曰子之謀則已行
矣寶則吾寶也雖然吾馬之齒亦已長矣盖戲之也
夏陽者何郭之邑也曷為不繫于郭國之也曷爲國
之君存焉爾
[015-16a]
穀梁/傳非國而曰滅重夏陽也虞無師其曰師何也以
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師也其先晋何也爲主乎滅夏
陽也夏陽者虞虢之塞邑也滅夏陽而虞虢舉矣虞
之爲主乎滅夏陽何也晋獻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
不以屈産之乗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晉
國之寶也如受吾幣而不借吾道則如之何荀息曰
此小國之所以事大國也此謂璧/馬之屬彼不借吾道必不
敢受吾幣如受吾幣而借吾道則是我取之中府而
[015-16b]
藏之外府取之中廏而置之外廏也公曰宫之竒存
焉必不使受之也荀息曰宫之竒之為人也達心而
懦又少長于君達心則其言畧明逹之人則言必/簡要愚者不悟懦
則不能彊諫少長于君則君輕之且夫玩好在耳目
之前而患在一國之後此中知以上乃能慮之臣料
虞君中知以下也公遂借道而伐虢宫之竒諌曰晋
國之使者其辭卑而幣重必不便于虞虞公弗聼遂
受其幣而借之道宫之竒諫曰語曰脣亡則齒寒其
[015-17a]
斯之謂與挈其妻子以奔曹獻公亡虢五年而後舉
虞荀息牽馬操璧而前曰璧則猶是也而馬齒加長
矣
晋人為伐虢之謀主兵者晋也而先虞於晋以虞
爲首惡也晋非假道于虞不能越境出師而虞公
貪賂爲晋所愚忘脣齒之義戕兄弟之邦春秋蓋
深罪虞之滅虢并以自滅也故先書虞師以著其
罪下陽者虞虢之塞邑也下陽既失則虢不能自
[015-17b]
保虢亡則虞不能獨存一邑也而重若國然變文
書滅以見虞虢之滅由于滅夏陽也
秋九月齊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貫貫公羊作貫澤江杜/注江國在汝南安陽
縣括地志云安陽故城在新息縣西南新息今河南/息縣是也貫杜注宋地梁國蒙縣西北有貫城貫與
貫字相似今山東曹縣西/南䝉澤故城即古貰國也
左/傳秋于貫服江黄也江黄楚與國/始来服齊
公羊/傳江人黄人者何逺國之辭也逺國至矣則中國
曷爲獨言齊宋王爾大國言齊宋遠國言江黄則以
[015-18a]
其餘爲莫敢不至也
穀梁/傳貫之不期而至者江人黄人也江人黄人者
遠國之辭也中國稱齊宋逺國稱江黄以爲諸侯皆
來至也
楚人伐鄭𫝑陵中原而江黄在楚東北境爲其與
國桓公謀楚不先服江黄則無以制其肘腋故因
其逺來而與定服楚之慮周矣惟宋與
不欲
重煩諸侯也
[015-18b]
附鍊/左傳齊寺人貂始漏師于多魚寺人内奄豎貂也多/魚杜注地名闕齊桓
多嬖貂于此始擅貴寵/漏軍事爲齊亂張本 虢公敗戎于桑田桑田杜/注虢地
在𢎞農陜縣東北今河南靈/寳縣西稠桑驛即其地也晋卜偃曰虢必亡矣亡
下陽不懼而又有功是天奪之鑒而益其疾也必易
晋而不橅其民矣不可以五稔稔熟也爲下五/年晋滅虢張本
冬十月不雨
公羊/傳何以書記異也
穀梁/傳不雨者勤雨也欲得兩之心勤/也明君之恤民
[015-19a]
楚人侵鄭
左/傳冬楚人伐鄭鬭章囚鄭耼伯為後年楚伐鄭/鄭伯欲成張本
楚人兵勢浸彊比年凌鄭若非齊桓有召陵之舉
則執宋公盟諸侯不在僖十九年之後矣書人書
侵惡楚也
三年春王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
公羊/傳何以書記異也
穀梁/傳不雨者勤雨也一時言不雨者閔雨也閔雨者
[015-19b]
有志乎民者也
每時書不雨傳以為閔雨者以文公之篇自十有二
月不雨至秋七月而書自正月不雨至秋七月而
書以累時而後書者為慢於民事而不以不雨為
憂則知每時而一書者為勤于民事而以不雨為
憂也不雨八越月而不書旱何也凡書旱者雖有時
而雨猶以不足為旱若直書不雨則旱不必言矣
徐人取舒徐杜注徐國在下邳僮縣東南括地志徐城/縣西有大徐城即古徐國也今江南泗州北
[015-20a]
有古徐城相傳爲徐偃王築舒杜注舒國/廬江舒縣今江南廬江縣西舒縣古城是
公羊/傳其言取之何易也易者無守/禦之備
舒者楚之與國魯頌曰荆舒是懲則荆與舒比而
爲列國患久矣徐人取舒爲齊桓撓楚也按徐偃
始稱王故春秋外之楚敗徐徐伐莒是也惟取舒
伐英氏得稱人以附齊也舒本附庸之國舊服于
楚徐人取以自屬先儒以爲滅而書取誤矣
六月雨
[015-20b]
左/傳三年春不雨夏六月雨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不
曰旱不爲災也
公羊/傳其言六月雨何上雨而不甚也
穀梁/傳雨云者喜雨也喜雨者有志乎民者也
周之六月夏正建巳之月也萬物始盛得雨而大
古者以是月雩則是月之雨尤爲可喜先書三時
不雨盖未雨而閔憂民之憂此既雨而喜樂民之
樂君國子民之道也何休謂僖公飭過求已循省
[015-21a]
百官放佞臣郭都等理寃獄四百餘人精誠感天
不雩而得澍雨盖天人相與之際其感通有不爽
者矣
秋齊侯宋公江人黄人㑹于陽榖陽榖杜注齊地在東/平須昌縣北今山東
陽榖縣東/北有故城
左/傳秋㑹於陽榖謀伐楚也二年楚/侵鄭故
公羊/傳此大㑹也曷爲末言爾末者但言/㑹不言盟桓公曰無障
谷無障斷川谷耑水利也/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無貯粟有無當/相通無易樹子
[015-21b]
樹立也無易/當立之子無以妾爲妻時桓公功徳既盛諸侯咸/從故不用盟但告誓而已
穀梁/傳陽榖之㑹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委委貌之/冠也端𤣥
端之服搢插也/笏以記事者也諸侯皆諭乎桓公之志
按左氏謀伐楚也自北杏之會至是二十餘年諸
侯從齊然必待江黄再㑹而謀始定何也荆楚盛
彊憑恃險固雖合諸侯之師未易罙入其阻而制
其死命惟披其肘腋附從之國使之内附然後諸
侯聲罪致討楚不能無内顧之憂所以陘亭之師
[015-22a]
甫至而遽受也桓公欲蓄諸侯之力故江黄二
會皆就近而與宋公主之先儒乃謂大會而末言
鑿矣
冬公子友如齊涖盟公子友榖梁作公子季/友涖公羊穀梁作莅
左/傳齊侯爲陽榖之㑹來尋冬公子友如齊涖
公羊/傳莅者何徃盟乎彼也其言來盟者何來盟于
我也
榖梁/傳莅者位也約誓素定今但/徃其位而盟其不日前定也不言
[015-22b]
及者以國與之也不言其人亦以國與之也謂舉國/爲主此
内外通例故重見華孫来盟/孫良父來盟及荀庚盟之下
涖臨也受命而徃涖非大夫之專盟也陽穀之㑹
魯君未與故齊侯使人來尋盟而季友徃涖以聽
伐楚之期而受命焉經書涖者四惟此盟佐齊
謀楚有輔霸之善非他比矣
楚人伐鄭
左/傳楚人伐鄭鄭伯欲成孔叔不可孔叔鄭/大夫曰齊方勤
[015-23a]
我棄德不祥
楚自莊十六年以來五加兵於鄭矣齊桓不救而
孔叔猶有勤我之言盖知檉貫陽榖之㑹皆為伐
楚救鄭計也
附錄/左傳齊侯與蔡姬乗舟于囿蕩公蔡姬齊侯夫/人蕩摇也公懼
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絶之也蔡人嫁之為明/年齊
侵蔡/𫝊
四年春王正月公㑹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
[015-23b]
伯侵蔡蔡潰遂伐楚次于陘陘杜注楚地穎川召陵縣/南有陘亭今屬河南郾城
縣/
左/傳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
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
相及也馬牛風逸盖末界之㣲事/以喻齊楚逺不相干也不虞君之渉吾地
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召康/公周
太保召公奭/太公吕望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賜我
先君履履所踐/履之界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
[015-24a]
至于無棣穆陵杜注齊地今山東臨胊縣東南有穆/陵關在大峴山上無棣杜注齊地㐲琛齊
地記無棣在渤海髙城縣今直隸鹽/山縣即古無棣也縣南有無棣溝爾貢包茅不入王
祭不共無以縮酒包裹束也茅菁茅也束/茅而灌之以酒為縮酒寡人是徴
昭王南征而不復昭王成王之孫南廵/守渉漢船壞而溺寡人是問對
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
問諸水濵師進次于陘楚不服罪/故復進師
公羊/傳潰者何下叛上也國曰潰邑曰叛 其言次扵陘
何有俟也孰俟俟屈完也
[015-24b]
榖梁/傳潰之爲言上下不相得也侵淺事也侵蔡而蔡
潰以桓公爲知所侵也不土其地不分其民明正也
遂繼事也次止也
前此數㑹皆謀伐楚而兵先加于蔡盖以楚𫝑方
張稱兵遠伐楚人夙備以逸待勞未可以得志蔡
近于楚帥八國之師以震之其橈敗可必也俟蔡
既潰而後移師以向楚出其不意俾倉卒不暇為
謀而又先之以文告整兵次陘示齊無必戰之心
[015-25a]
楚有可從之道是以不戰而受盟也然陘亭之師實
不足以懾楚故既盟之後滅弦伐黄陵暴如故但不
敢復逞志於陳鄭耳
夏許男新臣卒
榖梁/傳諸侯死于國不地死于外地死於師何爲不地
内桓師也齊桓威德洽著諸侯安/之雖卒于外與在國同
諸侯卒于外在師則稱師在㑹則稱㑹而許男
但書卒者此去師與㑹而復歸其國之騐也盖召
[015-25b]
陵地在潁川故遇疾而歸遂卒於其國耳傳乃謂
實卒于師而不書易事之實以爲襃貶春秋無是
法也
楚屈完來盟于師盟于召陵召陵杜注潁川縣也今河/南郾城縣東有召陵故城
左/傳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屈完楚大夫如/陘之師觀强弱師退次于召陵
完請/盟故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乗而觀之乗共/載齊侯曰豈
不榖是爲先君之好是繼與不榖同好如何不榖諸/侯謙稱對曰君
惠徼福扵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齊侯曰以此
[015-26a]
衆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徳
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
以爲池方城杜注山在南陽葉縣/南言其險固以當城池雖衆無所用之屈
完及諸侯盟
公羊/傳屈完者何楚大夫也何以不稱使尊屈完也曷
爲尊屈完以當桓公也其言盟于師盟于召陵何師
在召陵也師在召陵則曷為再言盟喜服楚也何言
乎喜服楚楚有王者則後服無王者則先叛夷狄也而
[015-26b]
亟病中國南夷與北狄交南夷謂楚滅鄧榖伐蔡鄭/北狄謂狄滅邢衛至于温
中國不絶若綫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帖荆帖服/也
以此爲王者之事也其言来何與桓為主也前此者
有事矣後此者有事矣則爲獨于此焉與桓公爲主
序績也序次也績功也桓公/之功績莫大于服是
榖梁/傳楚無大夫無命/卿也其曰屈完何也以其来㑹桓成
之爲大夫也其不言使權在屈完也則是正乎曰非
正也臣無自/專之道以其來㑹諸侯重之也來者何内桓師
[015-27a]
也來者内辭也内/桓師故言來于師前定也于召陵得志乎桓公
也得志者不得志也屈完來盟桓公退于召陵是屈/完得其本志而桓公服楚之志
猶未/大遂以桓公得志爲僅矣屈完曰大國之以兵向楚
何也桓公曰昭王南征不反菁茅之貢不至故周室
不祭屈完曰菁茅之貢不至則諾昭王南征不反我
將問諸江
屈完書名氏蓋齊桓心畏楚彊因完受有辭以
退故假以為名也完不稱使以楚使如師本以觀
[015-27b]
齊之彊弱未嘗有必之意而其權在完也盟于
召陵者退師召陵而後與之盟欲以禮柔楚也或曰
前書屈完来後書盟于召陵而不列序諸侯與
楚大夫爲桓公諱也
齊人執陳轅濤塗轅公羊榖/梁作袁
左/傳陳轅濤塗謂鄭申侯曰轅濤塗陳大夫/申侯鄭大夫師出于陳
鄭之間國必甚病當有供給/之費故若出於東方觀兵于東
夷循海而歸其可也申侯曰善濤塗以告齊侯許之
[015-28a]
申侯見曰師老矣若出于東方而遇敵懼不可用也
若出于陳鄭之間共其資糧屝屨屝草/屨其可也齊侯
說與之虎牢虎牢/鄭邑執轅濤塗
公羊/傳濤塗之罪何辟軍之道也其辟軍之道奈何濤
塗謂桓公曰君既服南夷矣何不還師濵海而東服
東夷且歸桓公曰諾于是還師濵海而東大䧟于沛
澤之中草棘曰沛/漸洳曰澤顧而執濤塗執者爲或稱侯或
稱人稱侯而執者伯討也稱人而執者非伯討也此
[015-28b]
執有罪何以不得爲伯討古者周公東征則西國怨
西征則東國怨桓公假途于陳而伐楚則陳人不欲
其反由己者師不正故也不修其師而執濤塗古人
之討則不然也
榖梁/傳齊人者齊侯也其人之何也于是哆然外齊侯
也不正其踰國而執也
轅濤塗陳大夫恐齊師歸取道于陳沮之使其東
行致誤軍道固可罪矣然齊桓不能反求諸己思
[015-29a]
陳人所以厭苦之故増修其徳而遽執濤塗以逞
其忿不特桓德之衰而管仲之器小亦於是乎見
矣
秋及江人黄人伐陳
左/傳秋伐陳討不忠也
穀梁/傳不言其人及之者何内師也
齊人旣執濤塗憤猶未平以江黄近陳故使魯及
二國伐之觀此則伐楚之師江黄不㑹盖用之以
[015-29b]
爲犄角之𫝑明矣或謂書及者䝉上齊人之文蓋
齊及之也然考經所書他國再有事必書遂此不
言遂實魯及之爾
八月公至自伐楚
公羊/傳楚已服矣何以致伐楚叛也
穀梁/傳有二事偶則以後事致後事小則以先事致其
以伐楚致大伐楚也
兩事書至或原其志而至之或舉其重而至之此
[015-30a]
侵蔡伐楚不致侵者以伐楚事重䇿勲于廟故因
其實而志之也
葬許穆公穆公羊/作繆
左/傳許穆公卒于師葬之以侯禮也凡諸侯薨于朝㑹
加一等諸侯命有三等公為上等/侯伯爲中等子男為下等死王事加二等于
是有以衮斂衮衣公服也/謂加二等
冬十有二月公孫兹帥師會齊人宋人衛人鄭人許人
曹人侵陳兹公羊作慈後同覇國大夫/㑹諸侯大夫侵與國自此始
[015-30b]
左/傳冬叔孫戴伯帥師會諸侯之師侵陳陳成歸轅濤
塗戴伯即公孫兹/叔牙子戴謚也
濤塗既執復帥江黄以伐之合七國之大夫以侵
之修怨爲已甚矣伐楚之師陳實與焉其臣一謀
之不協而陵暴之若此扵楚則責之略而待之恭
扵陳則怒之深而報之過此仲尼之徒所以羞稱
五伯也
附錄/左傳初晋獻公欲以驪姬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
[015-31a]
公曰從筮卜人曰筮短龜長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龜象
筮數故象/長數短不如從長且其繇曰專之渝攘公之羭繇/卜
兆辭渝變也攘除也羭/美也言變乃除公之美一薫一蕕十年尚猶有臭薫/香
草蕕臭草十年有臭/言善易消惡難除必不可弗聽立之生奚齊其娣
生卓子及將立奚齊既與中大夫成謀姬謂太子曰
君夢齊姜必速祭之齊姜太子/母言求食太子祭于曲沃歸胙
于公公田姬寘諸宫六日公至毒而獻之毒酒經宿/輒敗而經
六日明/公之惑公祭之地地墳墳起/也與犬犬斃與小臣小臣
[015-31b]
亦斃姬泣曰賊由太子太子奔新城新城/曲沃公殺其傅
杜原欵或謂太子子辭君必辯焉以六日之/狀自理太子曰
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飽我辭姬必有罪君老矣吾
又不樂曰子其行乎太子曰君實不察其罪被此名
也以出人誰納我十二月戊申縊于新城姬遂譖二
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日講春秋解義卷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