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v0063 楞嚴解冤釋結道場儀-宋-釋祖照 (master)



楞嚴解冤釋結道埸儀文卷上



第一時陞座


四十二字母真言


普告大眾儀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法隨法行,法幢隨處建立。
所以三世諸佛,六代祖師,普為眾生,發明大事,皆本於此。
雖則處處周遍,法法圓融。若無人知,若無人舉,若
無人說,若無人行,世間迷昧,眾生安得而知之?古
人所謂投機則共用,不投機則劃卻。自然處處無踪
跡,絕毫釐,方可透於祖師關,方可盡於諸佛意。如此
則涉人間世,而無爽於逍遙,遊以何憂?直趣無上菩提,
祇在今日。所以修山主云:本無迷悟人,祇在今日了。
敢希大眾,各各運志誠心,不得語笑喧嘩,不得睡眠
[002-0064a]
懈怠,龍天譴責,鬼神降災。預告先知,如法聽受。


經題


第六、舉揚宗教



勸發菩提心,為道場之本。聖凡不立,奚生死之
可論?真妄纔興,遂冤結之繁起。蓋為不知本有之性,
恣馳本無之心,所以枉受輪迴,虛生妄見,未識菩提心
性,不明般若根源,從迷至迷,轉生轉滅。故今特標發菩
提之心,以為道場之本。《華嚴經》云:欲見十方一切
佛,欲施無量功德藏,欲滅眾生諸苦惱,宜應速發菩
提心。且菩提心者,諸佛菩薩心也。一切諸佛,因之而
成正覺;一切菩薩,因之而起願修行。興三種大心,
立五般誓願。以大悲為油,以大願為燭,以大智為光,
如人點燈照於暗室,百千年暗,悉能除盡。若益膏油,明
終無盡。菩提心燈,亦復如是。如裴相國云: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此言無上正遍知覺。是諸佛所證最
上妙道,是眾生所迷根本妙源。既慕如來永離諸苦,自
悲己身久失大利,慨然奮發,將求佛身,即是初發阿耨多
[002-0065a]
羅三藐三菩提心也。既然明此心,應識其本體。夫
菩提心體,不從真心發,無由得至菩提,故須揀擇分
明,方是正因發行。且大眾從無始來,常認為我身
者,地、水、火、風假合之身,旋聚旋散,屬無常法,非我身
也。大眾從無始來,常認為我心者,是緣慮客塵虛
妄之心,乍起乍滅,屬無常法,非我心也。我有真身
圓滿,空寂者是也;我有真心廣大,靈知者是也。空寂靈
知,神用自在。性含萬德,體絕百非。如淨月輪,圓滿無
缺。惑雲所覆,不自覺知。妄惑既除,真心即淨。十方
諸佛,一切眾生,與我此心,三無差別。此名菩提心體
也。捨此不認而認,自身妄念,隨死隨生,與禽畜雜
類,比肩受苦,為大丈夫者,豈不羞哉?既發無上菩提
之心,當行大丈夫事。起三心,立五誓,修一切助菩
提法。以諸佛為師,以菩薩為侶,以六道眾生為眷
屬,以生死煩惱為園林,誓盡未來,濟拔度脫,是則名為
[002-0066a]
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大眾今日聞如是法,各
須開悟,頓發此心。未審能發不能發?答能發。既
能開發,直須堅固,無令退失。長行舉敘,義意未周。偈
頌敷揚,重伸讚述。


「 啟迪菩薩大行時,
 三賢十地絕思議。
 欲明裴相真方便,
 須問圭峰老古錐。
 克念三心祈顯煥,
 堅舒五誓力行持。
 豁然雲散蟾輪現,
 萬古神光說向誰?」



加持發菩提心真言 (至)金剛披甲真言


第七、三心五願



所謂三心者,一者大悲心。既悟本心本無生滅,遂
悲六道枉受輪迴。己雖未證菩提,且願眾生解脫。經
云:菩薩用心,己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老子
云:聖人後其身,而先他身。孔子云:仁者博施濟眾。
先人後己,三教皆同。於是廣發同體大悲,盡於未來。
行四攝法,攝彼眾生,皆令歸真,同成佛道。此則大
悲心也。
[002-0067a]


二者大智心。既興大悲,誓度群品;品類既眾,根器
不同。即須廣事諸佛,廣學妙法,一一證入,轉化眾生。
此即大智心也。


三者大願心。既欲廣度眾生,遂興廣大悲智,然心
雖本淨。久翳塵勞,習性難頓消除,法器須資磨瑩。
自慮輪迴諸趣,不遇佛法勝緣,故發大願,備修萬行。
行願相資,猶如車異,運行不退,直至菩提。此即大願
心也。然三心之中,大願為主。常持悲智,以度群生,故
初發心,必先起願。《華嚴行願經》云:若人臨命終
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分
離;一切威權,悉皆退失;一切財寶,無復相隨;唯此願
王,不相捨離。常為引導,直至菩提。是故汝等,聞此願
王,莫生疑念。


所謂五誓願者,一者眾生無邊誓願度。大
地世界,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
想非無想,至十二類一切眾生,我於今日盡未來際,誓願
拔其苦惱,普令成就佛果菩提,淨盡無餘,一切普度。故
《楞嚴經》云: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此即
第一願也。
[002-0068a]


二者煩惱無邊誓願斷。一切眾生,無量劫來,一
念心動,性明初起,強覺便興。三細六粗,一時具足;五
意六染,同念而生。業轉現之崢嶸,根塵識之暗昧。昏
昏擾擾,未可卒除。念茲在茲,必令除斷。俾令皎如
冰雪,瑩若琉璃,世世生生,清淨寂滅。此即第二願
也。


三者法門無邊誓願學。有空性相,頓漸偏圓,無量
百千萬億旋陀羅尼,無量無邊大三昧及內外一切經
文,及一切修多羅,如塵如沙一切佛法,三世如來已說
之教,未說之教,今說之教,一見則通,無所障礙,得
大總持,得大自在,得大解脫,得大了悟,得大妙用,能
與一切眾生解粘去縛,拔楔抽釘,世世生生,永無退轉。
此即第三願也。


四者如來無邊誓願事。十方三世、過現未來、無數
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思、不可稱、不可量、不可
說、不可轉一切如來,我從今日,誓盡未來,悉能奉
事,無有遺餘。參問差別法門,證入差別解脫。或現
[002-0069a]
身現土,或說法利生,豈止以身為座床,以身為奴
僕?採果汲水,拾薪設食,無量走使,無量承事,供養
一切諸佛如來,世世生生,永無倦怠。此即第四願也。


五者無上正覺誓願成。此即纖瑕障盡,片善無
遺,棄四事妄法,證清淨法身。我從今日,盡未來際,
一行一住,一坐一臥,頓悟頓證,頓了頓成,世世生
生,亙然不壞。此即第五願也。


持此五誓,念念運心,無有間斷,是為菩提心,是
持菩提心戒。三心五誓,重疊相資;佛佛道同,不過於
此。即是具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大眾今日,
頓能悟解,直下承當,則何憂冤債之不消,何慮罪障
之不滅?切須斂念,勤而行之,必不相賺。三心五願,眾
已備聞,未審能發不能發?答能發。眾既能發,偈頌
重宣。


「 三心克備道芬芳,
 五願堅持愈更光。
[002-0070a]
 智向覺天為日月,
 悲於苦海作舟航。
 先明本性歸真宅,
 轉化群生達故鄉。
 若要更知君子行,
 先人後己也何妨。」



加持一切如來心中心真言 (至)解冤結咒


第八、如來設教



空劫那畔,了知性海以圓成;威音已前,須信
覺天而遼廓。本體人人具足,真源處處現成。弗假修
為,軒然獨脫。業果無由而創始,冤讎爭得以濫
觴?湛然彼我以相忘,安得冤親而何有?常光寂
寂,妙體玄玄。擬心即差,動念即隔。蓋為眾生不守真
性,惟逐妄緣。見覺之源,忽然而現。業轉現之,念
念流注。根塵識之,疊疊生成。擬復本明,何由可得?
由是有眾生相續,世界相續,業果相續,萬種千端,确
[002-0071a]
然而立。冤讎自此而結,根塵從此而生。掣轉不回
頭,引之終不返。故我佛如來,豈能坐視?於是大
振雷音,開方便門,指歸家路;直登寶所,不住化城。
意令一切眾生,如我無異。所以有空性相,頓漸偏圓,指
妄指真,隨上隨下。一音演說,五教歷然。曲盡凡情,別
無聖意。雙收雙放,左之右之;不泥不偏,繁興萬變。可
謂敲門瓦子,未見主人,如何棄捨?多方引授,當體
拈提。自本自根,常照常現。格外之談既爾,寰中之
道安然?故《論語》云: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楊子》
云:仲尼,駕說者也。故混元皇帝有五千道德。孟軻言:
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三教聖人,悉皆如是。對機
對境,曲順人情,各令一切眾生,隨其根機,有所證入。
各各悟其自心,更無他事。又有六道含情,悉皆有心。
既有其心,必有冤結。既有冤結,若非父母、師長、朋友、
知音、至戚、至親,如何有其冤結?若其兩無相
識,各處一方,外郡他州,殊方別館。語言無由而相
[002-0072a]
及,事情爭企以相通?各不相傷,爭有冤結?須是至
親,方有冤業。且一切眾生,不論是人是畜,是女是男,
但養之則成無量恩德,害之則有無量冤憎。恩中而方
可有冤,冤中而方可有恩。此之二法,不可相捨。以至
蠢蠢之蟲,蠕蠕之物,放之則喜,拒之則瞋。恩冤歷然,
如何不誡?今日道場,要在於此,敢不兢兢諦聽,切
切相忘?舉揚如來啟教之因由,皆為恩冤之二事,所
以出現於世。普告大眾,當善思維,勿令散亂。既
為大丈夫漢,直須勤勵,永出塵寰。休於四生六道之
中,廣結冤業。當於今日今時,一聽玄音,萬劫千生,
倐然自適,豈不快哉?


「 善惡猶同誰與何?
 堪嗟人世少禪那。
 開顏祇在養時有,
 掣肘元從害處多。
 萬種千端能坐斷,
 十方三際自消磨。
 如其一念隨他轉,
 永劫無由出愛河。」


[002-0073a]


解冤結菩薩


加持菩薩大三寶真言 (至)決定成就真言


第九、敘陳冤債



諸佛出世,有主有伴。建立正宗,甄明大事。具
大因緣,各各成就無量無邊殊勝功德,善巧方便,種種作
用,度脫眾生。令其各悟本有大光明藏,出離生死,究竟
證於無上菩提,破諸無明、虛妄、纏縛。且以恩冤二
事,最極難明。恩中有冤,冤中有恩,恩中有恩,冤中有
冤。四種紛紛,以回互而起。世間所有難酬難報,至切
至親,無過父母、兄弟、姊妹及師資眷屬。宿緣深厚,方
得聚會,互為至親。須是至親,方可起諸冤結。至
於種種恩養,從生至長,忽旦忽暮,不替養育,方得
成人。如此則恩光無量,沒齒難酬。如此則恩中有恩
也。其或一念互乖,六類冤結,繼之而具。或則為上
不寬,全無仁恕,不行慈悲忍辱,不能平等安和。或
則為下不敬,悖逆不孝,睚眥[牛*龐][絳-糸+牛],昏定晨省,全無出告,
反面俱失。以至非為妄起,耽酒戀財,好色荒嬉,不顧父
[002-0074a]
母師資恩養。上既不足,下亦含冤。父不父而天下道
亡,子不子而人之義絕。全無孝順,唯是冤讎,從生
至生,永無休息。古人所謂為至親之眷屬,作至極之
冤家,此乃恩中有冤也。


又乃宿緣穎悟,道種資深,性地開通,心光晃徹,根
塵透脫,生死俱亡,縱遇惡緣,種種凌辱,無邊惱害。
抵死侵欺,惡念俱來加我。彼人有大力量,宿具深
根,彼我相忘,自他無礙,任其煎逼,自然不動。一毫一
切,不與較量,唯是將來坐斷。古人所謂彼以毒來,我以
慈受,此之謂也。更能加以回光自照,念念清涼,硬紂
紂然,所有惡境惡心,一時消滅。《楞嚴經》云:由汝
心中,五陰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當處禪那,覺悟
無惑,則彼魔事,無奈汝何。又云:明能破暗,近自消
殞。由其如是,所有前來冤債,非特不成,亦乃各生
歡喜。由此之故,返能發菩提心,得大開悟。如優波毱
多之化諸邪魔,俱得道果。此乃冤中有恩也。
[002-0075a]


若或宿根浮淺,殘害自他,廣造過愆,恣行十惡。
為子不敬其父,為臣不忠其君。不孝二親,譏毀三寶。
全無禮讓,唯是貪殘。陰毒害人,機謀損物。玩人玩
物,恣性闡提。於一切時中,造無邊重罪。諸佛出世,
不通懺悔。從劫至劫,永無出期。此乃冤中有冤也。故
梁武皇帝云:一切冤對,皆從親起。起怨恨心,皆由親
近。以三毒根,自相觸惱。以觸惱故,多起恨心。所以
親戚眷屬,咸生責望。或父母責望於子,或子責望
於父母。兄弟姊妹,一切皆然。更相責望,更相嫌恨。
少不適意,便生瞋怒。又云:於諸師長,多生違逆。或復
給與而無厭足,或師瞋弟子,或弟子瞋師。於三世
中,喜怒無量,不能深信出家是遠離法,不知忍辱是安樂
行,不知平等是菩提道,不知離妄想是出世因。師及弟
子,同房同住,結業未盡,互相違悷。忿恨之心,紛然亂
起。所以世世不得相和合,互起害心。恣求其過,
惡聲相反,豈有了期?從迷至迷,無暫停寢。又乃
[002-0076a]
矜能逞技,恃勢誇豪。萬種千差,互生矛盾。武
帝又云:或以華門望族,凌人傲物,作如是冤;或以聰
敏識達,凌人傲物,作如是冤;或以篇章技藝,凌人傲
物,作如是冤;或以誇豪奢侈,凌人傲物,作如是冤;或以
辯口利詞,凌人傲物,作如是冤。如是眾冤,或於尊
長邊起,或於和尚闍梨邊起,或於同住上中下座邊起,或
於同學眷屬邊起,或於父母親戚邊起。如是冤對,無量
無邊,不覺不知,何時懺洗?今日道場,大意專為此等眾
生。不知果報,豈識根源?世世生生,枉受淪溺。所
以解結菩薩,發大誓願,在在處處,特賜恩光,普令解脫,
永絕冤家。各生歡喜,同證無上菩提,到於彼岸。其
道場大意,本如此也。


「 恩中冤結火炎炎,
 不顧衣珠自解粘。
 每以篇章矜識達,
 常將望族恃威嚴。
 誇豪傲物多殘害,
 倚勢凌人弗退謙。
 今日道場須指出,
 勸君宜把信香添。」



加持菩薩集冤兵真言 (至)結其衣角真言
[002-0077a]


第十、菩薩化現



根塵解結,必資大解脫人。以大慈悲,以大願力,一
舉而無不可。故解冤結菩薩,從大寂滅定起,運利他心,
開悟人天,劃除冤業。令其冰清玉潔,彼我相忘。縱使
相逢,悉皆歡喜。按《佛頂心陀羅尼經》云:昔有一婦人,
常持《佛頂心陀羅尼經》,終日竟夜,香火不絕。然此婦
人,三生之前,嘗置毒藥,致害他人。而此冤家,不曾
捨離,欲求方便,致殺其母。遂以業力,託孕他身,
向其慈母胎臟之中,致無量苦。抱母心肝,令其分解不
得,萬死萬生。及至產下,端嚴瑩白。不過兩歲,便乃身
亡。慈母憶之,痛切號泣,遂抱亡兒,拋向水中。如是三
遍,託蔭此身,向母胎中。欲求方便,致害其母。至第三
遍,准前得生,特的端嚴,相貌具足。不過三歲,又以身
亡。母既見之,放聲大哭。不知前世有何惡緣,今受此
報。准前抱此亡兒,直至江邊,住經數時,不忍拋
棄。感得觀世音菩薩,化作一僧,身披百衲衣,乃語此
婦人曰:「不用啼哭,此不是汝男女,是汝三生中已前冤
家。三度託生,欲害汝命。緣汝常持《佛頂心陀羅
[002-0078a]
尼經》,並供養不絕,由此殺汝不得。若欲要見汝這
冤家,但隨貧道手看之。」作是語已,即以神通願力,所有
冤家,遂化作夜叉之形,向水中立。報言:「汝三世前
曾殺我來。今我報冤,緣汝有大道心,持《佛頂心
陀羅尼經》,善神日夜擁護,所以害汝不得。我今此
時,既蒙觀世音菩薩與我授記,從今永不與汝為冤。」
言訖沉水,忽然不見。女人灑淚,禮拜菩薩,即便歸
家。冥心發願,貨賣衣服,更請人寫一千卷,倍加受持,
無時暫歇。年至九十七歲捨命,向秦國變成男子之
身。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寫此經三卷。若於佛室中,
以五色雜綵作囊盛之,乃至隨身供養者,若坐若臥,若
危峻之處,當有百千那羅延、金剛密跡、大力無邊阿
吒薄拘羅神,身持劍輪,隨逐所在衛護,無難不除,
無災不救,無邪不斬。以此觀之,菩薩大悲,無所不救。
今日道場,僧俗各各聞此菩薩化現之文,切須自誡。
[002-0079a]


「 區區來向母胎中,
 致害何曾念凱風?
 菩薩化身臨彼岸,
 夜叉隨手立長空。
 三生冤債當時斷,
 千軸靈文逐處通。
 今日相忘須解結,
 優曇花發雨濛濛。」



加持諸難不侵真言 (至)蓮花手自在心王真言


第十一、感應勸誡



妄業紛紛,逼塞但開於人間世;真源寂寂,獎提
須藉於大宗師。應是得之於淵源,豈可徒分於耳
目?因果之事,猶反掌焉。結惡之徒,銜冤之士,何所不
有?如風馬牛不相及,自可以相忘。倘業風之所
飄,偶然相會,初無見識,徒逞妄情,惟知自己之安寧,
不管別人之間隔,以至父母師長,一切有情,隨逐無
明,造諸冤結。微塵之舌,未可具談。惡惡相從,冤冤酬
[002-0080a]
酢。然而報應之道,造物者豈有私耶?故老子云: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或報之於自己,或報之於子孫;
或報之於未來,或報之於現在。不論前後,發露在於一
時。今日大眾,宜自忖量,無令後悔。故玄沙云:先天為
心祖,勿待臨時種種現前,悔之何及?昔者武昌縣勝
緣山寺有一禪僧,名居約,道行顯著,戒檢精嚴。一
日,縣令欲去彼寺。初無告報,其僧灑掃夙備,煮茗燒
香,引眾出戶,中路前迓。縣令怪之:「我初未有語者。」
縱其左右隨行,亦不知其所之。何故此僧而寺皆有
預備,祇待時者,何也?一日隱忍不及,乃問其僧。
僧曰:「公每欲過,先一日夜,土地神輒報故也。」因
乃炷香,詰問其神:「他官到來,並無告報。獨此縣令而
報,何也?」神曰:「此人他年當為輔相,故當先報,令人
預備掃灑。」縣官聞之,亦自喜悅。自後數數到寺,其事
如初。又或一日,復到寺中,亦無迎迓,又乃門庭蕪穢,
略無嚴謹。縣官因詢之所以。主僧曰:「此者公來,
[002-0081a]
其神不報,故失灑掃,誠為懈慢。」令慊然曰:「可詰神
以不報之因。」主僧至夜,炷香禱告,神曰:「先以縣令當
作宰輔,故報之。此者受胡氏白金六十兩,而斷
訟不明,枉用刑憲,其天曹冥府,皆勾輔相簿中
姓名矣,故不報也。」僧約曰:「世之富貴,固有定分。以
吾教因果推驗,乃夙植厚福,將以饗報如是。豈期一
旦受賄賂,斷訟不明,便乃如是。」輔相之簿雖勾,猶未可
盡其後面之冤債。此乃六類冤債中,負財負命鞭撻之冤債也。


舉聖號


又成益,青州之富室,以輸粟得官,任齊州禹
城縣簿。妻亡,謀婚於一寡婦黃氏。黃氏有三千餘緡。
慮媒妁漏洩於人,不可託。遂胥會於尼寺。交思面
受,益得之貨易,其利且裕,不復成婚。黃氏無所
[002-0082a]
告,遂削髮為尼。益死,有子名楷,登前進士薄,有文
稱,歷藩,方掌記而終。一兒五六歲,亦夭亡。其家
產鉅萬,籍沒入官。人以為黃氏之冤報,得不鑒之!
此為六類冤債中,負財之冤債也。


解冤結菩薩


江陵有江文惠者,常於峽中販商。有張生同船,
有少物貨。張一日忽患河魚,殆欲不濟。行至高
沙,文惠將生推入江中,仍以篙擉之。取其所有囊
橐,直往鼎澧。張客為流槎所礙挾,而浮至栲栳灣。
及岸而出,訴之有司。州轄遽令追擒文惠,至竊地獲之。
府主以其事異,立殺之。所謂生報也。此乃六類冤債
中,負命之冤債也。


舉聖號


程說,字潛道,潭州長沙人。慶曆中登第,授彬州
獄官,潛回。一夕臥病,冥然不省,見二吏執書,召說至
陰府。有若王者坐於殿。王曰:「汝權知彬縣,日殺
[002-0083a]
牛五十頭。牛本施力養人者,無罪而殺,當償命,仍生異
道。」說曰:「牛非說殺。乃知州王真要犒軍兵,有親書手
簡在說笥中。」王命一吏取之,少選即至。王令召真,
俄而便至。王擲簡庭下,曰:「此其公手迹耶?」真曰:
「然。但受命戰蠻兵,官胡禮賓共議,取牛犒軍。」王
命引去,謂說曰:「汝壽未終,可速回。」說乃覺,見青瑣
高議。且以牛者,耕地養人,有力於天下,一切萬民,旦
旦暮暮,皆受之賜。以至人家、奴婢、僕隸、牛馬驢
騾,亦皆有力而及人。而天下之人,不知其恩,常自鞭
箠,及以刀杖而加殺害,遂至冤讎,萬劫千生,冤冤無盡。
此乃六類冤債中,負力負命之冤債也。


舉聖號


靈樹住院三十年,不請首座之事。頭首訊之,靈樹
曰:「老僧首座主也。」又數年,復訊之,靈樹曰:「老僧首
座出家也。」忽一日,指揮掃灑院宇,引眾出寺,接一
年少僧,乃雲門禪師也。土主劉王一見雲門,猶若傾蓋,
致敬如佛,遂棄靈樹。劉王欲檢其過,意要雲門住院。
[002-0084a]
議之於心,未興其口。一日,劉王至,靈樹不接。王到
寺,欲責之。樹乃方丈中跏趺而逝。王曰:「和尚去
時,有何言句?」主僧云:「和尚臨去,封一合子,候王
至自開。」王既開之,乃一小貼,云:「人天眼目,堂中
首座。」又云:「前世之因,劉王乃一鬻香人,因入寺涕唾
僧堂中,靈樹為堂司而叱之,如唾汝面上,爭之不休。
是時雲門諫之而去。今日之會,因果歷然。」又劉王面
上,世世之中,常有痕迹,終不可滅。此大善知識,向毗
盧頂上行不稟。釋迦文常持殺活劍,與一切天人解粘去
縛,利濟多端。往世一句相觸,世世生生,因果尚不可
免,況其常類耶?舉此數端,餘悉可較。此即六類冤
債中,負呵罵之冤債也。今道場人,聞如是事,一歷耳
根,當此觀察。勿使冤讎介意,惡意存心。向此之中,切
力行之,令其世世生生,轉轉明淨矣。


「 世上多多有萬般,
 而今拈出豈相瞞?
 劉王入院情何重?
 居約迎官事可看。
 忽遇王真心膽戰,
 若言成益骨毛寒。
[002-0085a]
 儻能彼此無相累,
 業海波濤一念乾。」



加持菩薩離冤憎真言 (至)隨願成就咒



五供養真言



楞嚴解冤釋結道場儀文上卷終




大明萬萬年刊刻
[002-008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