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473 三峰藏和尚語錄-明-法藏 (master)


三峰藏和尚語錄卷第十五
吳虎丘山雲巖寺嗣法門人弘儲編


書問



答陸戩夫居士



山花野鳥為長劍風細北窗長晝眠夢到寒山入壁
後漫言毒鼓髑髏前三玄三要從古到今只得三人
自悟覺範是第二人其偈曰一句中具三玄門一玄
中具三要路細看即是陷虎機忽轟一聲塗毒鼓偷
心死盡眼麻迷石女夢中毛卓豎可見虎不陷則塗
毒不轟心不死則女毛不豎此百歲髑髏五花舞之
謂也。


復章拙生居士



當初看話頭不曾在一話頭上收得身心世界盡及
至轉身時又不曾在一句轉語上了得身心世界盡
後來於一切事上又不曾著著令此身心世界無露
現處故於事上不盡便有剩法既有剩法便將一著
子放開了且在世法上滾去待有工夫再來整理殊
不知一著子外更無世法淫殺盜妄總是裏許底事
只要當人著著不容他兩頭有剩耳不容兩頭有剩
者一箇本分如太虛空做了一箇鐵鎚終日在手裏
輪來輪去若更有一箇太虛空來便與打破不是有
兩箇太虛空亦非不有兩箇太虛空只一箇本分塞
盡世界就事了事並不煩動心舉念也若是拈過鎚
子放出虛空更放出自己分別心簡點一簡點則絲
毫也用不著用不著則不信心生而求相應心起越
照察越不相應矣殊不知相應是心盡無法只用大
用更不起疑耳此相應不是者箇相應若此處看不
過不是退定是謗可惜許也不見圓悟大慧等聰明
人都曾犯此大病耶急須重新收拾不可在已破面
門處下手另尋一則公案須得一月半月對面拈拶
[015-0195a]
得定如圓悟大慧方得了耳切祝切祝。




當時二祖實為求法心切故斷臂師前耳而初祖忙
忙便與他印證道汝今斷臂求亦可在二祖見說便
道我心未寧乞師與安初祖曰將心來我與汝安二
祖盡其神力要覓箇自心去酬他柰何無處摸索乃
曰覓心了不可得便是抱贓自首處與汝安心便是
腦後一鎚處今居士斷臂力淺故印證之言亦輕居
士不曾真正覓心了不可得亦不曾有人與汝安心
故逢著五欲八風便搖動起來若當初覓到了不可
得處肯來自然五欲八風是你了不可得之心耳何
復求相應耶此求相應者賊也見相應見不相應者
皆賊也若道畢竟就要得箇相應則二祖覓心處早
已相應何消晚年又有調心等事哉可見參禪必要
參到大休大了再無疑處便知決不是相應上證佐
者以相應是心路所見故不如無知之心法上處處
進取進到極則處他自有一箇相應底道理與你自
肯也何須途路預先卜度作不中心行哉仁者有進
無退莫問那裏參好只是件件參去處處明去少不
得有放身大睡時節此事決不礙舉業正好參去。


復許仲謙居士



事事捉住兩頭從中斷去如握干將剖蔥葉耳雖老
庖丁亦皆信手不費眼力習則慣熟全不以心則身
口意業皆是出身大道是業隨我轉而為道非我隨
業轉而為苦也若以靜閉一室為道如將玻璃盞澄
大江之水暫歇則月現曷能以滔天之勢興雲作雨
于忘心不知之用哉忘心者以事物上能格而直用
耳能格于前直用於後一知則不用再知不再則知
無所用知無所用故其為知也蓋天蓋地亙古亙今
不可磨滅可見知得猛省者照察心也知有喪失者
[015-0195b]
背道心也苟于無事之時泯然不用知識不妨任其
閑思亂想事到之時便直下斷去以兩頭準則無錯
謬之遺恨事去則放之而無追挽之思設有錯謬則
悔而正之不二其過或不能著著執一端而用中則
當於話頭上討箇出格久之自著著在中而有大力
用也居士但於此處研磨切勿草草放過。


復蔡雲怡居士



正法不許斟酌計較只是理得兩頭定當便從中一
刀其餘總不管他去住以兩頭定當定無差錯也纔
轉身來又不泥者裏矣但能賓主轉換落落可觀則
事事千了百當此事貴在用上鋒利全身不露背面
此是大神通光明之藏以力在其中不是心思上底
事即用心思亦是中間不借之力不必疑也。


復梁湛至居士



生死果何物而為其所累為我所畏哉以人心見身
故畏身有生死耳夫陰陽晝夜闔闢春秋果曾生死
乎知生死者人心耳身果何物耶人心生死不出兩
端端不起則無生端不滅則無死苟覓其心至了不
可得則本無起滅何有生死雖欲不甘休不可得矣
自既肯休則當任之如空中花不妨亂起亂滅身心
世界於我何有但憑一雙空眼抹盡山水人物古今
治亂所謂長安雖鬧我國宴然是也惟因一事當前
則端心又起須得大作用現前于起處頓了並不經
我屋裏事斯為得力侍者耳此事若在身心上著到
不但一時摸索不著而魔境萬狀古人云不疑言句
是為大病直須疑言句始得言句者識得問頭識得
答語如船子所云離鉤三寸如問佛而答麻三斤乾
矢橛如纔問便打便推折足便罵便喝不得以有言
言不得以無語語著著有函有蓋能殺能活藏盡楚
天之月騰將匣內之光斯得大用之少分矣言句既
[015-0195c]
得謂之知言知言則心不動而氣浩所以能目空定
亂也前見居士筆底依稀近之但未得一㘞故有病
夢許多疑畏茲當乘病愈閑適謝事之時細繹祖家
言句務期了卻勿放過好時節也得來札遠心正合
佇俟面談殊為快便。


示翁季祥居士



禪是提出教之骨髓一見便向語言文字外了卻心
地心地了則何教不盡教是懸擬禪之影響一看便
落語言文字中尋覓枝葉枝葉繁則禪愈難透所以
祖師家向人未啟口以前先翻箇獅子筋斗令人直
下透去何等痛快故睦州見雲門纔挨入門便與推
折足云秦時𨍏轢鑽雲門見人問如何是佛便道乾
矢橛德山見人來便棒臨濟見人來便喝不問你根
器大小知教不知教識字不識字只要你向情識來
不得處得箇轉身吐氣法子得此法便一向不走心
意識路蓋心意識從無始迷悶以來只在兩頭語上
輪轉不是善定是惡不是凡定是佛不是生定是死
不是修證定是無修證有此兩頭心路則時時在生
死中流浪不得出離如今若得提脫者些根蔕則佛
祖頭上一例踏去討什麼生死來此便是教之骨髓
也你若未信有此且向大乘教中看得明白自然拋
卻葛藤窠臼肯心參禪矣楞嚴題曰一切事究竟堅
固可見十卷經中未嘗說道理也若說理則不究竟
不堅固矣何以故以其有心意識講說討論故故七
處徵心而覓心了不可得八還辨見而有見精隨即
云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又奪盡
無遺矣心見俱奪便說箇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
七大此等皆是事相每於一事相中微細披剝奪得
盡翻轉身來又與得定定當當一與一奪理路不可
得則事相不可得而不妨得得與之奪之心理難窮
[015-0196a]
如曰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等乃至以是俱非
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等乃至以
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上來一非一
即如干戈對壘了無心縫又曰離即離非而即與非
皆不許又曰是即非即前則即而與非次則離即離
非再次則是非俱即你道理會得麼理會不得麼故
曰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
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又曰汝
暫舉心塵勞先起可見心思測度皆是魔業何不因
教言可信隨即下手參禪哉大慧禪師于室中提箇
竹篦子示人曰喚著竹篦則觸不喚著竹篦則背正
向楞嚴經提出骨髓要人一擊兩段自在去耳豈不
千了萬當痛快平生居士昔從湖上受一喝之毒于
齋中受一掌之冤今日向鄧尉山前重新覓箇諦當
纔要開口我便劈頭一拄杖子及乎再問我已放下
拄杖佇思之間我又將拄杖子拗作四折置你面前
且道是教理是事理是禪道是世法你若如何若何
再與三十拄杖趁出始得。


離心意識說示禪者



心照生明墮在明白裏正是無明生死根本也意根
把捉墮在我相裏正是無明生死根苗也五識起明
了外攬生明六識起分別內攬計著同為無明生死
枝葉也知之一字便落心意意識非縛即脫非善即
惡非凡即聖著相則結縛而凡離相則解脫而聖著
相離相是對待法兩頭語全是生死何由出離耶若
將心去離心意識則離即心意識若將心去出凡聖
路即使離得也是法塵分別影子轉走轉惡竟入無
想不入無想便落清空向清寥寥地認箇心性禪不
沒在死水則沒在軟洋子裏動輒在昭昭靈靈上著
到正是微細心意識之聖路也所以佛祖指示參禪
[015-0196b]
向上一路全不落者格子令人向離心意識處加箇
參字向出凡聖路處加箇學字于去不得處參去不
得處學去不得不明白便非心意識所到凡聖路可
通馬祖所謂無門為法門是已若向通得去處思量
得來便落理致全是生死故古人參問諸方見尊宿
示一機一境無可明白便乃盡力參求愈求愈無路
轉參轉不得故心意識忽然迸斷不墮兩頭凡聖又
在尊宿答處入他語脈便是正語得入正語則心便
光明意識便平等處處分別處處不落緣塵分別豈
凡聖偏側之謂乎豈心性道理法身昭靈之謂乎一
機一境豈是沒意味謾昧人儱侗之謂乎方知無量
劫來迷淪生死無明只在今日一句子上會得便了
卻歇卻便在一句子上過活作用以至于忘句忘法
立地成佛大哉尊宿一句便能令人離心意識參出
凡聖路學寧非真參寧非絕學哉但願信此一句頓
棄平生心意識之凡聖學路向者裏參去。


離心意識辨示禪子



離心意識參出凡聖路學此二句是千聖不易之定
論即宗門家祖述初祖楞伽四卷之文而為曹洞家
傳嫡骨之要語也洞山問講維摩經僧曰不可以智
知不可以識識云云又曰不墮凡聖曹山曰莫行心
處路是也又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茲心意識此永
嘉語也將第八識一刀兩段此大慧語也若經若論
皆能言之唯歷代祖師及天下老古錐獨善用此法
之鋒捷故六祖有轉識成智之語今人惑而疑議之
不得不辨夫心者即第八識之一分有知一分無知
者是有知者靈靈不昧了了常知以知為體而湛然
者是無知者湛極無記在三性則不涉善惡之昏沉
者是意根者即七識恒恒執認八識謂自內我者是
意識者即第六識分別善惡二性分別非善惡性起
[015-0196c]
為散亂者是蓋八識以未離心體未白淨故動則為
生死不動則為生死根本在一心不生時其執認自
內我者已恒恒在中故定之不繇三觀者全是我相
此歇心之害非細也今之教家或誤以為是而喜之
不足道而吾宗門中則以此為大患故貶駁打坐為
死水此七八不相離者也六識則事事分別人皆知
非不必言矣惟一事當前靈靈之我起為分別分別
既成復執認是非之影含藏田內為種無量劫來任
運出沒了不可拔所以千方萬計立轉識成智之法
以度之最為捷徑厥後法之最捷而妙者但教人看
箇話頭纔看纔疑便頓離心意識三法如話頭云喚
著竹篦則觸不喚著竹篦則背喚不得則出凡路不
喚不得則出聖路以其參情兩不可得則凡聖路已
出也喚不得則分別之散亂六識已離喚著不得則
七識之執認已離不喚不得則靈靈之閑坐及寂寂
之沉酣已離喚著則觸不喚著則背兩路去不得兩
路罷不得則六識不能分別七識不能執認一切兩
頭語齊斷齊平為平等性之質分別不得妙在疑情
之不死則為妙觀察之質故四智之中因參話頭先
得兩種質地但猶未悟故不名轉識之智耳以第六
識分別不得翻作切要疑情以自識殺自識謂之回
光返照自六識絕則七識亦殺盡矣殺盡則前後際
斷尚不為到家若忽然頓悟則七識轉為平等性智
六識轉為妙觀察智再不落兩頭凡聖語路矣此六
七因中轉也八識五識雖曰果上圓然大圓鏡智之
因成所作智之因無一絲毫欠少了也妙矣哉離心
意識重在參字出凡聖路重在學字以話頭之學不
是有路之學話頭之參不是有路之參皆以參而絕
學而絕者也祖宗之法妙如此今人乃云那有離心
意識參出凡聖路學之理人之一動一靜妙賴於心
[015-0197a]
即使參話頭亦是心意識用事若離此如何參得禪
苦哉苦哉若果具此見解不但不曾見道抑且不識
心意識為何物又且不識話頭為何物而其自攬之
禪名亦竟不知為何物矣可怪可歎苟默而不言恐
非為法為佛祖之公願故特表而出之以示諸子。


心經說示子方



般若波羅蜜多即此方所謂智慧是也此經六百餘
卷其間骨髓盡此一篇故謂之心此義乃諸佛眾生
有情無情之智慧中髓非經而何所以菩提薩埵大
覺之人於智慧中不以智知而以行深行到極處則
智慧之照皆施照絕之後見無可見鐵山忽倒了得
了無所了世界身心佛法世法一齊放盡得大自在
所謂行也放盡之行即自在之名狀相貌亦無著處
故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
皆空也五蘊者即身心世界是內四大曰身即地水
火風堅濕煖動是外四大之界即山河大地虛空等
是總之曰色以身世相關障人真心而起領納故曰
受也纔領納便起想頭纔起想頭便心識流行識行
則分別好醜矣五種連珠串習而起障人絕照絕心
自在之玅用故一念纔動則有苦苦苦相屬厄不自
在今既絕照絕心虛靈放廓故五蘊空而度過苦厄
也到此即是廓然大悟時節自已了矣遂起菩薩之
心為人不覺呼未大悟之智者而告之曰舍利子凡
人所以沒溺生死苦中者只因認身界之色為有耳
或又見身界之色為無耳見有見無皆為不空吾今
于照心之量頓絕如人初睡著時不生夢想身心世
界一齊忘卻是時豈有忘卻之亡見耶正是有無雙
絕不可名言處謂之空空而此空空何嘗離有無之
色哉何嘗非有無之色哉故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有無雙絕恰好有無之中超
[015-0197b]
然有無之表正是坐斷兩頭中間路竭色既如此則
受之想之行之識之皆然矣故曰受想行識亦復如
是何以故是五蘊者乃世間法出世間法也于一法
了卻便世出世法皆為空空而空空之相以坐斷兩
頭不通心路則生之與滅垢之與淨增之與減皆為
腰折到此則言語道斷心識行路俱絕矣超然於萬
法之中寥寥落落全是五蘊空時之初見故復告舍
利子曰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蓋無生滅者度凡苦也無垢淨者度生佛也無聖增
凡減者度凡聖也上不見有諸佛下不見有眾生中
不見有自己故曰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既無
五蘊則六根亦本不有六根無則無外所對六塵根
塵無則無十八界分三者既無則身心世界已絕其
根源矣豈有無始一念無明之動而輪轉耶既無無
明之動根豈有盡無明之還滅故十二輪轉之三世
生滅還滅之間兩絕矣若此則緣覺之法亦空而度
之矣故曰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
界乃至無意識界之凡法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
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之緣覺法眾生以一念之起而
為苦根從苦入苦以至積集故聲聞修道諦以滅其
苦今既度苦則無苦集既無苦集則聲聞滅道之法
亦空而度之矣故曰無苦集滅道自凡夫而二乘皆
了不可得即菩薩深般若之智亦了不可得故曰無
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故菩提薩埵依此無智無得
之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得了然無心之真心自在無
罣礙也無罣礙故無恐怖無恐怖則無生死涅槃之
顛倒夢想而得究竟了辦也甚至三世諸佛亦依此
大了當處而得無上正等正覺之玅道以此觀之不
但凡夫二乘三乘了不可得即使現證此道之菩薩
亦了不可得而諸佛得阿耨菩提亦了不可得蓋以
[015-0197c]
照見五蘊皆空并照俱了故也設有菩薩諸佛之道
則苦復有根種矣詎能若是了辦耶至此則心不可
得時時掀天揭地中皆是銀山鐵壁大作大用即密
咒也然此般若可依而不可得依者放身倒處任之
運之而不墮任者也故知此般若大神而不可測識
大明而不可正覷無上而不可蓋覆無可與等等而
不可比方以故能除一切苦而真實不虛也上來一
絡索正是心識根株眾苦由之生長者故末後為汝
一齊推倒免見法師家從此躲根即說咒曰揭諦揭
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向者裏入祖
師禪便好力參去復說偈曰霜天月落夜初冷石室
道人身未翻一聲鐘語破空落撞倒石床腳下山。


法華經說示禪者



達磨未來時此土座主判教皆以經序中無言說之
正宗目為序分而輕輕略過以有言說之方便目為
正宗而深深究翫相習成風今古無一人敢翻其案
者自達磨西來以直提向上為宗則有言說皆指為
外宗之教故知正宗正在經序中也何以見之如法
華經序曰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此非覓心
了不可得處乎以正不可坐定故六種震動而佛世
尊乃從不可得之體起大用現前故眉間白毫相光
東照萬八千世界極上極下世間法出世間法靡不
洞徹此非以眉為兩頭間為直指白毫非色而有光
正從動處函蓋一切首先露出些子令人疑著者乎
此與參禪從柏子青衫等大起疑情之法同也大都
無疑不問無問不答無答不悟故彌勒乃即世之子
特為之發起文殊乃大智之師特為之酬唱援古證
今直提此事所云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
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者蓋以心路所到有量
有義唯心路不可到之宗則無限量無義路此無限
[015-0198a]
量無義路之三昧竭盡四法坐斷兩頭只在動用中
指出無非放光動地故曰經序乃真正正宗分而人
所不知者也及世尊從三昧起說箇智慧門難解難
入對聲聞小機便有如許忉怛已落第二義矣乃呼
舍利弗云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復曰止不
須復說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如是
如是者也如是之法聲聞未了故舍利弗疑而請之
不過又答得兩箇止字此所謂方便之正宗已非正
宗之正宗矣方言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及正言說處
又不過道箇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可見以一
大事因緣出世單單以一光收四花以一乘收三乘
耳蓋三乘四法止在一法一法若了則世間相本來
常住只在拈起一法處從緣薦得便無處不相應也
因設象以喻之乃以無量義處三昧為火宅以四花
為四面火以眉間為所燒之門以一光之火宅為大
車以四面火為三車以火宅嬉戲為四衢之樂盡情
拋向諸子面前而作是念我雖能于此所燒之門安
隱得出而諸子不知無求出意凡一法間便有有無
即有即無非有非無四句管攝此一宅而四面火起
也若悟得就此翻身何事不辦故曰出狹小門若不
解此門便欲離此四句則成走脫故曰我身手有力
若以几案或以衣裓從舍出之甚不為難無如此舍
惟有一門又復狹小而諸子不識墮落火中為說苦
事猶尚東馳西走墮在兩頭乃以方便指出四火假
作三車云在門外使彼竟不知狹小之門猛然從不
知處一推便出出巳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既出空
處乃知三車非到家田地須是回入火宅全駕火宅
自在無礙方是大車作用故直示以三界萬法即佛
之受用其車高嚴交為鈴幰以純清絕點之力迅疾
馳突何法不為作用之助耶此正如拈出竹篦云喚
[015-0198b]
著則觸不喚著則背纔擬著劈脊便打不許依稀脫
去直教向佛頂上一踏全體作用所謂不以下劣小
車為賜而等與大車者也是為白毫一光函蓋直截
痛快平生即此大車豈非前之火宅乎若人會得此
車便知地獄即為淨土矣經言三千大千世界鐵圍
兩山黑闇之間謂之地獄此非以兩頭黑處為地獄
乎於其四角有四大銅狗非四句乎其中苦事非四
句之墮落者乎阿鼻言無遮豈非迷此無礙者乎故
五逆之輩臨命終時坐此本有之車以業因緣坐火
燄上左右玉女捉斧斬身已是地獄及思清涼花樹
則本心之境還作寶樹蓮花及坐蓮花又復毒蟲火
起刀劍為林矣及思城郭山林亦復如是故知地獄
黑闇即是無量義處三昧地獄即是一光火花即是
玅法四狗即是三乘無遮即是大自在快樂也苟能
直下了卻則何地獄之非淨土哉此正宗之不可不
悟也若一落言詮則差別無量三生六十劫不能得
法華之旨趣矣大眾幸各各自勉力參正宗之旨老
僧斫額。


持準提咒說示吳闇之



一箇兇字如竹篦子話頭輥作一團大火聚燒盡身
心世界若有若無若即有即無及非有非無四句都
下口不得且又離脫此四句不得是則清淨無染禪
家謂之有體無用浸殺死水中直須死中得活方有
出頭分所以燒盡之後清淨圓滿大月輪相中復起
一◇字此字無中造始一切音聲輪都從中出正是
纔開口便打前是法身之邊此是報身之用故于◇
字中生下悉達腳踏蓮花四面之壇周行各各七步
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唯吾獨尊總不出
◇字面目也從此擴而大之故于悉達加以寶冠著
僧伽黎四面皆正趺坐壇中四面合一之頂中分十
[015-0198c]
字縫縫中湧出一◇字放大寶光四面分照座下千
百億葉蓮中各各現出四面釋迦之相弟子圍繞分
說本身之法以上本光灌各各佛頂而諸佛放光亦
同注本佛之頂此一句中具三玄三要而賓主交互
大法已圓滿無遺矣至若每玄每要各出手眼細細
顯其作用故于舍那之身轉變準提之相其相四面
四面額中豎亞一目此正露三玄三要面目處也目
既豎亞不同凡聖二目有光無光雙雙起落密中更
密密密之旨見於說法之印交結于胸具八萬四千
微玅作用不出慈威定慧故有十六臂以表之說法
印中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故有施無畏手能截斷一
切生死故有持金剛王手其手不墮諸數而不妨一
切數從此出算沙河洛莫不因之故有數珠手無上
佛果從此圓滿故有執果手能破壞一切萬有故有
持鉞手能挽收一切流走故有執鉤手能以三觀摧
折魔怨故有杵手能莊嚴法身及一切殊勝莊嚴求
必成就故有寶縵手其法尊勝無比表表超出故有
寶幢手因中歡喜玅好必至成果無疑故有玅花手
其法清淨澡雪故有澡罐手能縛一切流散故有索
手其法圓轉不窮樞軸常中輥輥無礙故有輪手一
音說法不屬文字如云麻三斤乾矢橛等故有音螺
手能以甘露灌諸眾生故有缾手能分事分理廣說
五時之教故有貝葉手以上十六手各秉慈威等法
于一法中幻出各各八萬四千法門如觀世音千手
無二故豎目中亦具千眼無二一首三首亦與千首
無二皆于一字種中一棒一喝一語一默流出無窮
三昧也一面既爾四面皆然然後菩薩頂上湧出◇喑𠾐
字廣開毘盧閣中華嚴法界于法界中各出◇字◇
字湧出世間出世間種種萬法萬法皆有◇字為金
剛堅固不可破壞此字種身手印中流出之旨也次
[015-0199a]
則口中一句伽陀字字可解句句不可解處處皆顯
處處皆密凡聖字中不妨挾帶諸所祈求皆從祕密
一句禪語流出五家宗旨無量法門百千玅義靡所
不具此持咒即禪即觀即密即顯之旨也。






三峰藏和尚語錄卷第十五
[015-019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