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389 憨山老人夢遊全集-明-德清 (master)


憨山老人夢遊全集卷之四
東海那羅延窟侍者福善日錄


法語



示眾



近來諸方少年有志參禪者多及乎相見都是顛倒
漢以固守妄想為話頭以養懶惰為苦功以長我慢
為孤高以弄唇舌為機鋒以執愚痴為向上以背佛
祖為自是以恃黠慧為妙悟故每到叢林身業不能
入眾口意不能和眾縱情任意三業不修以禮誦為
下劣以行門為賤役以佛法為冤家以套語為巳見
縱有能看話頭做工夫者先要將心覓悟故蒲團未
穩瞌睡未醒夢也未夢見在即自負貢高走見善知
識說玄說妙呈悟呈解便將幾句沒下落胡說求印
正若是有緣遇明眼善知識即為打破󰅄臼可謂大
幸若是不幸撞見拍盲禪將冬瓜印子一印便斷送
入外道邪坑墮落百千萬劫無有出頭之時豈非可
憐愍者哉此等愚痴之輩自失正因又遭邪毒縱見
臨濟德山亦不能解其迷執豈不為大可憐愍者哉
禪門之弊一至於此諦觀從上古人決不是這等但
看百丈侍馬祖每在田中作活如插鍬子野鴨子公
案便是真實勘驗工夫處以此故有一日不作一日
不食之誡楊岐之事慈明二十餘年行門親摻執事
百千辛苦未嘗憚勞故得光明碩大照耀今古若懶
融之負米黃梅之碓房歷觀古人無一不從辛苦中
來何其今之少年纔入叢林便以參禪為向上只圖
端坐現成受用袖手不展一艸不拈如此薄福絕無
慚愧之心縱有妙悟只成孤調絕無人天供養況無
真實修行虛消信施甘墮沉淪者乎若是真實為生
死漢子當觀本師釋迦文佛於三千大千世界無有
如芥子許不是為求菩提捨頭目髓腦處如此當發
[004-0770a]
勇猛拼捨一條窮性命將這一具臭骨頭布施十方
供養大眾一切行門苦心操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若於日用六根門頭頭頭透過便得法法解脫古人
云從緣入者相應疾如此用心三十年不改縱不悟
道再出頭來定是頂天立地漢子也老人以此示之
遍告同參。


示歸宗智監寺



歸宗為古尊宿說法地惜廢久矣幸達觀師倡興復
之機既而湛公竭身盡力竟還故物遂成道場今二
十餘年矣湛公化去弟子修慈荷之余丙辰夏來禮
金輪舍利塔睹其寺之規模甲匡山之勝因思輔弼
者誠難其人及眾中見禪人在智眉宇秀拔卓有骨
氣因屬主者命為監寺時以唯唯及余之雙徑明年
夏還山則禪人云適他往余悵然若有所失未幾禪
人歸余甚喜即令典舊職禪人作禮受命及觀其行
事井井有條事上以敬御下以慈處眾以和持身以
勤潔巳虛心百事俱理余深喜其叢林得人且自慶
余知人也私謂禪人循循善行未知其真實操履因
何而能然也久而詢之禪人善密行凡眾人盡日所
務有不及者視其當務必通夕不寐一一親為料理
明發則事無不辦者余嘻噓而歎曰有是哉此人之
所以難能也余嘗見叢林年少率無慚愧一味養懶
三業不攝禮誦不修甚至白晝安眠安肯終夜不寐
身任其勞以備大眾之務乎此禪人立志堅強故操
履大越於人者多矣昔佛弟子千二百人獨稱羅睺
為密行第一故為佛長子此土前輩諸祖唯百丈一
日不作一日不食遂為叢林千古典刑永明每日行
一百八事行故閻羅殿上圖像供養吾聞佛說三千
大千世界無有如芥子許不是菩薩捨身命為眾生
處故感為天中天是知從上佛祖無有不從行門建
[004-0770b]
立世間福田功德也禪人能以此心放捨身命荷負
叢林即是建立三寶三寶常住即是續佛慧命慧命
不斷即是報佛深恩知恩報恩即是慈父之孝子矣
捨此又將何法以為佛弟子乎雖然善始而成終者
此又昔人之所難者禪人既秉如此操行之志更立
堅強久遠不退之願二六時中念念諦思我自無始
生死以來捨此身骨若可積者則如須彌山所飲母
乳若可存者則如四海水如此捨身受身皆造生死
苦業何曾一日以此身命而修出世之行者乎若果
有之則吾今生定不如此在凡夫地矣今幸有此身
發難得之志一生盡命不捨本行則是一生超過百
劫千生矣如此乃謂不虛生耳禪人從此更發精進
居一切時但將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此
則話頭蘊在胸中隨就作處心心參究畢竟因甚道
無一旦搕著抹著一念疑團迸裂則從前生死頓然
了卻是可謂福慧二嚴一生取辦此正古人云移花
兼蝶至買石得雲饒則前三十六代祖師一齊在禪
人眉毛上轉大法輪也。


示自宗念禪人



佛教弟子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種妙行識心達
本了明自性謂之自利莊嚴佛土教化眾生謂之利
他利他謂之修福自利謂之修慧故佛圓滿福慧稱
兩足尊是以菩薩發心勤求無上菩提不出自利利
他二利而巳所以菩薩雖知法性空寂而不捨有為
諸行知法性空是謂自利不捨諸行是謂利他從上
佛祖未有不由二行得出生死者是以釋迦世尊歷
劫勤修難行苦行我等曠大劫來於生死海頭出頭
沒捨身受身不可思議皆是虛生浪死何有一毫真
實行門若有實行則定不似今生這頭面也回光返
照猛自思惟豈不痛哉禪人今幸仗夙緣早得離塵
[004-0770c]
脫俗身著袈裟永離苦海又得安居名山諸祖說法
勝道場地此萬劫難遇之緣一旦身處其中豈不大
生難遭之想正是饑逄王膳病遇醫王自當慶幸無
量矣即盡此形壽拼捨一生作此功德巳勝百劫千
生空過無益也禪人既歸心老人當信老人言自今
之後發堅固不退之心持勇猛剛強之志盡自巳色
力量自巳才能辦一片肯心任緣隨願耐心耐煩忍
苦忍勞即一日成就一種功德巳勝一生空過矣豈
可輕棄妙行抱守愚痴以偷安為便禪人自說身弱
神疲不能任事此固為然古人貴在心力強願力大
不在色力健不健也今雖小恙不為大苦若造惡業
墮在三途即求今日以小病小惱之身心求作福田
之利益不可得也佛令眾生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正
是今日策發精進幢也禪人但以安忍之心為前導
自然忘疲勞無厭倦也古德云寧有法死不無法生
縱捨此身命作此妙行猶為般若舟航可到彼岸苟
不勉力強志可謂虛負此生既到寶山空手而歸豈
不惜哉禪人若能安心於無事則心空心空則神不
竭神不竭則身不勞如此是為無作妙行遇緣即宗
定不為日用所轉頭頭成就大解脫門矣當諦思之。


示陸將軍



將軍為濠梁世胄天性英傑其殺機固所賦也中年
知向道從法門諸善知識參求生死大事入海門周
先生室先生雅愛之嘗拈古人勸君識取主人公之
語示之喫緊提撕處老人東遊過曲阿將軍從諸居
士鴈行入室聞法言默有警惺及秋老人歸隱匡山
將軍謁老人於金輪峰下因請益曰自知殺業太重
願求懺悔老人喜其性直無偽固古豪傑忠肝義膽
之儔第古今賦此天性者多盡錯用其心故以佛種
子翻作地獄苦具耳然佛性無二眾生與佛不隔一
[004-0771a]
毫但善達其性則眾生即佛不善達其性則佛即眾
生如清冷之水以之獻佛則清淨以之洗穢則污濁
故佛之慈悲即眾生之殺機古德云護生須用殺殺
盡始安居又云梵語阿羅漢此云殺賊故經云與五
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
魔網爾時如來一大歡喜此釋迦老子勸人殺生之
榜樣也以佛能如此殺生故號大雄猛世尊而世人
愚痴賦有雄猛之佛性而不自殺其賊翻以殺人取
劫劫生生酬償地獄之苦而自以為功多豈不為至
愚至痴而倒用其佛性者哉語云一將功成萬骨枯
自古罪之大者莫大於殺生其殺人以為功殺生食
肉資口腹以為快其愚等也將軍能回心向上自求
多福從今日去以殺生之勇自殺其慾佛言貪慾嗔
恚過於怨賊能自斷之是為殺賊能破煩惱出生死
苦是為大榮以此直求無上佛果是為大賞其殺之
利有如此者而自棄不謀可謂智乎雖然殺人則易
自殺則難觀自古豪傑能輕生於一諾而不能忍一
詬力能舉鼎而不能自斷其慾拔山蓋世之雄至勢
窮斷命之際不免涕淚於虞姬故云出家大丈夫事
非將相所能為將軍果能自制其勇以返治其心以
全固有之佛性不負天真乃真丈夫真豪傑之能事
也老人葛藤至此是謂法施慈悲將軍信此是真懺
悔。


示慧成信首座



首座慧成中年棄妻挈子出家曾參達觀蓮池兩大
師乃之南嶽湖東掩關老人將卜居南嶽時成破關
相迎一見心生孺慕老人因吊二老東行遂侍巾舄
及卜居匡廬為休老計成即願從事一日作禮白言
某幸末法為佛弟子志出生死親見三大師現身五
濁惡世衛護法門行其難行忍其難忍調其難調每
[004-0771b]
見如來教中教菩薩法將謂空言今親承三大師之
行履私謂不必虛慕古人而羹墻不遠典刑現在便
可盡形壽以依皈誠難捨此而別求怙恃矣乃寫三
大師之真願終身佩奉且生生世世執此願輪即往
來人天周流六趣曾無厭倦者乞師為我證盟之老
人聞而笑曰此固子之深心本願雖然似矣猶未探
其本也請試觀夫本師和尚毘盧遮那法身非身以
文殊觀音普賢三大士之行以成其身然文殊智也
觀音悲也普賢行也捨此三者則法身寂寥亦無寄
矣故如來法身若言其智則徹法界理事因果乃至
艸芥塵毛無不盡其源底盡眾生界心念頭數莫不
徹其根源若言其悲則盡眾生數皆為巳身故凡眾
生之饑寒困苦疾病痛痒乃至三途劇苦皆菩薩全
身一體而共受之故能不捨於一眾生若言其行則
盡虛空徹法界無一艸芥塵毛不是菩薩捨身命處
故普賢十願一一皆言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
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行願無有窮盡是故本師毘盧
遮那以此三法成就一身不唯少一法而法身不成
即一眾生而非自巳則法身不遍乃至塵毛艸芥一
有不徹則未盡無明以至虛空盡處而行願亦盡則
法身斷滅雖然於法界性中觀此三者如首羅三目
即一而三即三而一名異而體同體一而用異不即
不離非三非一然於寂滅海中猶似漚滅漚生耳苟
能學此三聖以盡智悲行願之量而亦未盡法界之
量若有挺特沒量大人能於毘盧頂𩕳上行回視此
三行者大似喚奴作郎矣是則以此而觀三大老者
汝以瞖眼而見空華耳以彼區區介爾之行較三大
士者又不啻奴兒婢子矣豈能盡佛法身之量哉雖
然三老固不足盡要於法身體中亦塵毛耳苟能從
此發堅固心能捨身命建立三寶凡有纖毫裨法門
[004-0771c]
益眾生事皆法界全體之德用如由一塵以遍諸塵
始一毛而融多毛從今生以極未來劫劫生生不退
此心亦如普賢之虛空界盡而行願無盡是則生生
世世食息起居行住坐臥未離本師一毛孔外是則
三大老者乃於法性海中同出同沒不出如幻三昧
耳逢場作戲杆木隨身說幻法以開幻眾是則有之
何足以為師哉其無以限量心自隘如來法身境界
可也。


示自覺智禪人



佛言汝等比丘每于辰朝當自摩頭此語最為親切
老人每每思之吾佛慈悲痛徹骨髓嘗謂末法比丘
多所受用安居四事種種供養各各自謂所應得者
更不思我是何人物從何來為何而受所以知恩者
希而報恩者少特未一摩其頭耳苟回光一摩其頭
則不覺自驚曰吾為何剃除鬚髮而不與俗人為伍
耶苟知形與俗異則居不敢近俗身不敢入俗心不
敢念俗如此則樂遠離行不待知識之教而自發勇
猛入山惟恐不深矣又安忍混從市俗縱浪身心為
無慚人作無益行耶自覺禪人向住人間適遇會誠
即躍然來匡山禮老人願枯心住山修出世行老人
因示之以雙修之行吾佛稱兩足尊者以福慧兩全
也為佛弟子志學佛者無越此耳故修慧在乎觀心
修福在乎萬行觀心以念佛為最萬行以供眾為先
是二者乃為摠持吾人日用一切起心動念皆是妄
想為生死本故招苦果今以妄想之心轉為念佛則
念念成淨土因是為樂果若念佛心心不斷妄想消
滅心光發露智慧現前則成佛法身然眾生所以貧
窮無福慧者由生生世世未嘗一念供養三寶以求
福德直為生死苦身念念貪求五欲之樂以資苦本
今以貪求一巳之心轉而供𠐒三寶以有限之身命
[004-0772a]
隨心量力供𠐒十方乃至一香一華粒米莖菜則如
滴水入滄溟一塵落大地縱海有枯而地有盡其福
無窮故感佛果華藏莊嚴為巳將來自受用地捨此
則無成佛妙行矣禪人如生疲厭當自摩頭則自發
無量勇猛也。


示龍華泰禪人有序



余往乞食長安時過龍華樹下主人瑞庵師物色
余甚驩視猶多世親因也一食不忘余睹王舍城
中諸住剎者率多浮習獨師孤硬潔介遇物不假
辭色心知其非塵中人也遂相與莫逆故數數往
來若諸弟子輩亦莫不以余為親故無間然及余
居五臺隱東海二十年來如一日也既師化去若
其孫潭公視余猶視師及余被放嶺外愧生平竟
無以報德者頃余出嶺之南嶽時則法孫泰禪人
遠來相訊余見之不覺五內酸痛則昔之與師音
聲相貌居然在目及余之雙徑了達大師因緣禪
人相侍既而余歸匡山則攜禪人與之同歸者意
念爾祖之德冀成就禪人出世之業為報地耳居
期年以開荒之勞身心未及放下頃政為禪人指
示發覺初心方有超向適乃翁以書招之屬以他
緣余刻意留之不可得禪人將別請益老人因示
之曰。


吾出家兒先須急其大者略其小者何謂大生死是
也何謂小世緣是也古德云除卻死生真大事其餘
都是可啇量以眾生沉淪苦海汩沒世緣積劫以來
以至今日未嘗一念返省也今幸為佛弟子身著袈
裟且又遇知識有入道之緣而不拼捨世緣苦心參
究巳躬下事切恐今生錯過縱出頭來未審可能如
今日之諸緣畢具否也禪人今以乃翁之命不敢違
去則固爾當以死生之念為急辦道之緣不可失事
[004-0772b]
畢旋歸老人幸得活埋空山但存殘喘一日則與禪
人切磋大事有一日之功老人以畢命為期禪人以
死心相侍但得禪人當人一念光明煥發不獨禪人
以了積劫生死大事亦是老人所以報乃祖之地不
負此世際會因緣也禪人行矣其無久滯他鄉重增
生死業累耳。


示翠林禪人



佛祖教人唯在真心實行為出生死之要心真則凡
所動作言行舉措無一事而不真行實則凡所云為
無一行而不實故真實如好種子其餘作為立行種
種皆發生之緣以是之故抽芽發幹開花結實究竟
不虛故佛說發心修行如布種子成就菩提以為結
果果者實也以始終皆真實故故佛呵二乘為焦芽
敗種者以其心行不真實故也從上諸祖教人參須
真參悟須實悟是知一切眾生為虛生浪死者以其
妄想顛倒用事劫劫生生未曾一念真實故於生死
海中漂流無可憑據難到彼岸者正所謂業識茫茫
無本可據耳況為佛弟子者身在袈裟之下豈可流
浪一生念念妄想業識流轉曾無一念返省而求真
實履踐之行者乎此乃向袈裟下失卻人身最為可
憐愍者不但自巳虛生浪死抑且信施難消復自酬
償無有窮巳又豈不為大哀者乎禪人既不遠千里
來參老人必發一片真實信心以此空山寂寞之中
非掠虛之地何所為而來耶既發真實信心不是一
見便了不求一段真實之行亦徒然耳若求真實之
行即從真實心中發現果有真真實實為生死之心
必須將從前有生以來及出家以來從頭一一細思
檢點何曾有一念一行是真實事從前巳是虛過即
從今日巳去發一片出世之心將一切世間情根妄
想攀緣一齊放下將此一把骨頭一齊拋卻將此一
[004-0772c]
條性命納向空山大澤之中任他日炙風吹一切安
逸飽煖思慮盡情撇卻單單直以死生一念掛在眉
毛上將一則古人公案蘊在胸中日夜參究看他一
念世間心起便是墮在生死處定要把斷不容毫髮
如此參究不悟不休即此一著便是為生死真實心
即以此心向二六時中一切動作云為種種行門至
禮拜三寶供養十方調和大眾看侍老病一切行門
無不親身竭力承事不生一念厭倦心不生一念人
我是非得失心不起一念休歇止足想如永明大師
每日行一百八件方便行盡形不改即此便是真實
之行若此心行皆真則無一事一行不是實事所謂
妙行果能如此操心立行透出本地光明則將積劫
所染一切貪嗔痴愛習氣種子一一消融化為成佛
真實種子矣如是用心可謂不虛此生不負出家不
枉遠犯風波參訪知識若仍前涉虛止作常情業垢
罪垢種子但隨妄想而行不唯辜負此生實取窮劫
三途之苦耳。


示順則易禪人



學人貴有遠大之志以吾人所具廣大真心與佛同
體包法界為量但迷之而成蕞爾幻妄身心執之以
為巳有堅固執持為我而不化則一切業累皆從我
立一切苦惱皆因我生乃至長劫輪迴皆我所致以
此迷之而不覺如佛所云棄海認漚目為全潮是可
愍者舉世皆然其無足怪若吾徒沙門釋子乃出塵
之人親近佛法乃出情之法實破我之具方今學者
廣學多聞但增我見少能餐釆法味而滋養法身慧
命者豈非顛倒之甚也且以法而為利媒又其甚也
可不哀歟易禪人以多聞無益志在清修固巳遠矣
然徒以清修為行而不刻意究竟生死根株猶然以
雅尚為高而不深窮佛祖不到之地此其創志不遠
[004-0773a]
是以一日之價為得也可不負其本有哉吾徒所難
得者厭世俗最難得者厭生死禪人今知其厭而不
知究其所以厭是猶然以五十步笑百步也嗟余老
矣餘日無多生死大患橫在眉睫恐厭之不極禪人
年亦長矣能以老人之厭自厭倘不厭老人相與千
巖萬壑之間絕影忘言修厭離行從此長揖五濁永
離四生同遊廣大極樂之鄉豈不為最上因緣哉又
奚止于裹糧千里之適視彼榆枋莽蒼者固未足與
道也。


示查汝定



往余居海外之三年戊戌查汝定不遠數千里謁余
於行間一見忘形相與莫逆既余從南嶽之雙徑取
道金沙居士忽再見越十九年歡然如未別時第白
髮相看耳晤言旬日為作小像贊而行及余還匡山
誅茅五乳聊爾棲息明年季春既望居士忽杖策來
余一見大為奇事何當衰年不辭跋涉親師問道於
青山白雲之中其志趣豈尋常者耶居士覽余所居
倚七賢而面五老儼然而對天際真人雲霞出沒於
衣袂湖光照映於眉端固天壤一絕境噫嘻塵世安
能有此夢想耶居士即判然有歸老志既而策杖登
覽遍歷其窈眇窮巖絕壑捫摸無所不至歸而告余
曰今觀此山始知天壤之廣大山川之鉅麗乾坤之
靈秀即探五嶽而望崑崙亦未逾於此也因思孔子
登泰山而小天下且睹江湖之浩渺窮天地之高深
其猶踞蓮華而窺香海是知佛道之廣大世界微塵
須彌芥子由是觀之而天下未足以小言之耶乞師
指示目力所不能睹足跡所不能窮大有逾於此者
願終身卒業焉余曰子之所悅者是以見見其跡未
嘗離見而識其微也其所見者相未嘗離相以觀其
妙也語曰自大視細者不盡自細視大者不明若離
[004-0773b]
見相而洞達其幽微則須彌未足盡其大世界未能
廓其量也試為子言之以太虛而觀世界則世界一
塵也以世界而觀須彌則須彌一塵也以須彌而觀
茲山則茲山一塵也以吾心而觀太虛則太虛猶夫
一塵也故曰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若以智照一
心則虛空大地世界微塵不出吾身一毛孔耳視一
毛而能含受虛空世界則一一毛孔一切皆然由是
觀之即一毛孔能同法界周遍廣大之量豈彼介爾
天地點滴江湖又詎可以窮其智性哉雖然色性智
性無二無別以智融色則色隱而智顯以色昡智則
色顯而智亡色智尚然又奚可以目力之所見足跡
之所窮以誇廣大之域盡浩渺之際哉子其離見超
情遺形釋智而洞乎真際則聖凡之出沒世界之成
壞猶夫空華起滅耳又何足言小天下哉子乃棲神
於此先天地而不為始後天地而不為終又奚可以
一掊土而盡其天年耶子其諦觀而深察之無以纖
塵瞖目失曠觀而自小也汝定再拜稽首曰學人向
之自束于見也其猶醯雞歟今蒙師指示發吾覆矣
請事斯言期卒業以盡命焉余於是乎書以遺之歸。


示玄機參禪人



禪人以持明為專行從事者三十年心地未有發明
乞老人指示持明與參究向上用心同異老人因示
之曰佛說修行之路方便多門歸源無二摠之一切
行門單以破煩惱斷情根發明本有而巳即參禪提
話頭與念佛持明皆無二法第不善用心者不知借
以磨煉習氣破除妄想為要務返以執著之心資無
明故用力多而收功少耳原其此事如用瓦子敲門
只是要門開不必計其手中瓦子何如也以吾人無
量劫來積集貪嗔痴愛雜染種子潛於藏識之中深
固幽遠無人能破故聖人權設方便教人提一則公
[004-0773c]
案為話頭重下疑情把斷妄想關頭絲毫不放久久
得力如逼狗跳墻忽然藏識迸裂露出本來面目謂
之悟道若是單單逼拶妄想不行何必話頭即婆子
數炭團專心不二亦能發悟況念佛持咒有二法哉
禪人持明三十年不見效者不是咒無靈驗只是持
咒之心未曾得力尋常如推空車下坡相似只管滾
將去何曾著力來如此用心不獨今生無驗即窮劫
亦只如此及至陰境現前生死到來依然眼花撩亂
卻怪修行無下落豈非自誤自錯耶禪人從今不必
改轉就將持咒的心作話頭字字心心著力挨磨如
推重車上坡相似渾身氣力使盡不敢放鬆絲毫寸
寸步步腳跟不空如此用力時只逼得妄想流注塞
斷命根更不放行到此之時就在正著力處重下疑
情深深覷看審問只這用力持咒的畢竟是個甚麼
覷來覷去疑來疑去如老鼠入牛角直到轉身吐氣
不得處如此正是得力時節切不可作休息想亦不
得以此為難生退息想及逼到一念開豁處乃是電
光三昧切不可作玄妙歡喜想從此更著精彩拼命
做去不到忽然藏識迸裂虛空粉碎時決不放手若
能如此持咒與參禪豈有二法耶所以道俱胝只念
三行咒便得名超一切人便可證明即親見佛祖亦
不易老人之說也。


示智沙彌



方今出家兒於末法當鬥諍堅固之時有能決志為
生死大事單提向上一著以了悟為期此上上根人
誠不易見以今亦有參究此事又惡覺惡習濃厚蒲
團未穩邪見橫生多落魔道此其難也古德云未能
參究向上且於教法留心時光亦不空過其留心於
教亦有兩般一則根器稍利力窮性相宗旨深徹其
源以多聞薰習之功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是則不獨
[004-0774a]
自了心性抑且為人師此亦報佛深恩不負出家之
志至若根器稍鈍不能廣親教乘即持誦一門尤為
要行故天台大師以讀誦受持為五品觀行之首即
法華所說持經法師現在父母所生肉身即得六根
清淨此持經之功豈劣行哉今沙彌既知厭生死苦
投佛出家苟無專心一行豈不孤負此生即持經一
行能專心一志如古人潛心理觀一旦忘言契心得
佛心宗是由文字而得摠持此所謂旋陀羅尼門由
此證入斯則歸源無二方便多門歷劫生死根株仗
此法門一時頓斷豈不為無上菩提之徑路乎若悠
悠歲月唐喪光陰墮於粥飯常流豈不虛消信施重
增業累又何取於出家為哉。


示性覺禪人



出家本為生死大事今出家兒不知生死為何物但
知隨波逐流業識茫茫無本可據古人參方行腳訪
尋知識單為究明巳躬下事今人行盡天下歷遍叢
林唯鼓粥飯氣習竟不知善知識為人處可惜奔波
一生到底了無下落是為可憐愍者至有一念為生
死心的不知修行之要或以禮誦念佛為修行一生
辛苦到底於巳躬下事如黑漆桶相似於生死分上
了沒干涉禪人發心真實為生死大事唯有參究向
上一著為真實工夫先要辦一片長遠決定不退之
志古人二三十年單提一念不悟不休第一不得指
望速成就釋迦老子三大阿僧祗劫磨煉身心豈是
鈍根耶古德參究機緣儘多唯有念佛的是誰一則
審實話頭最易得力禪人今日發心參究但將此一
則公案時時提撕先將身心內外一切妄想雜亂念
頭一齊放下放到沒可放處即深深提起一聲阿彌
陀佛四字歷歷分明急著眼看看得少不得力又提
一聲佛有力便下疑情審問這念佛的是誰審之又
[004-0774b]
審畢竟是誰看得纔有昏散現前即便快著精彩又
提又看又審又疑疑到疑不得處胸中如銀山鐵壁
立在心目之間如此便是話頭得力時也若到此得
力處正好重下疑情於日用一切時一切處念念不
移乃至久久夢中一似醒時一般若用力到此決不
可退墮忽然疑團迸裂自然頓見本來面目若肯發
此決定之志操不退之心但只一念直直行將去切
不可求速效切不得將心待悟若工夫綿密自有打
破之時節也如上所說參究一節最是易為省力只
是要放得下提得起靠得定疑得切不拘行住坐臥
動靜閒忙都是用心的時節六祖云若論此事輪刀
上陣亦可做得此之謂也禪人有志真為生死便從
此一路下腳。


示寶藏相禪人禮普陀



觀音大士證圓通本根以法界身隨緣應現凡一稱
其名即得脫苦是則大士豈定居於普陀耶殊不知
海喻生死山喻涅槃大士以法身普應生死海中即
眾生日用尋常皆大士威神顯現湛然寂滅猶如寶
山故以海中普陀象之由在眾生煩惱海中眾生有
苦即大士之苦故一稱其名即得解脫乃眾生喚醒
自心大士大士現前則寂滅現前寂滅則苦不能到
故山在海中波濤不能撼動是故名為大士常居普
陀非局指海中拳石為大士棲托也眾生迷妄不禮
自心之大士親踞寂滅之道場巍巍不動如海中山
爾乃跋踄山川必數千里外伶俜辛苦而向外求之
迷之甚矣禪人久參行腳樂住蘭若是見自心之大
士而以方便攝眾生耶是未見自心而必欲往見大
士於南海耶若見自心則念念寂滅現前大士心心
出現於咳唾掉臂之間若未見自心而他求之是涉
海踰河而求止渴於井也雖然如是經云歸源無二
[004-0774c]
路方便有多門今大地眾生皆信大士於南海合就
其機而引進之令其涉海登山一呼大士猛省自心
則觸目波濤皆人圓通之門必使自信而後巳同此
行者但有一人能信老人此言則不負一翻行腳不
然則空費艸鞋錢也。


示明輝禪人少林禮祖



若論此事佛未出世祖未西來照天照地無欠無餘
即黃面老子出世胡亂四十九年終日搖唇鼓舌亦
未道著一字及末後拈花迦葉破顏微笑乃曰吾有
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今付與汝大似空拳誑小兒自
是喚作教外別傳之道一似缽盂安柄一人傳虛十
人傳實及達磨西來又說作單傳直指少室九年賺
得神光痴種立雪斷臂求之將謂有甚奇特究竟到
底直是個覓心了不可得從此承虛接響大家都架
空中樓閣各立門庭二派五宗畢竟不曾為人拈出
直至而今大地黑如漆致使痴狂之輩向鬼窟裏弄
精魂自謂傳少林禪是某家兒孫如此誑惑愚人豈
不痛哉禪人今日參老僧老僧此問無佛法禪道與
人說甚麼乾屎撅禪人又要走向少林禮鼻祖求佛
法禪道捨卻自巳腳跟下一尺土更向千山萬水之
外向他家屋覓豈智也哉禪人試將巳躬下理會看
未出門一步與到匡山時是同是別即今離匡山一
步到少林往返歸來時是同是別若是別則未出門
一步早巳錯卻了也況千里萬里乎禪人果能透出
頂門隻眼將別與不別拈向一邊看來畢竟是個什
麼是時方知達麼老胡元未西來黃面老子曾未出
世此段家風築塞虛空充滿十方又何庸妄想馳求
費艸鞋錢如渴鹿逐燄耶禪人如不信老人試到少
室問取單傳堂前露柱看是個什麼。


示法界約禪人


[004-0775a]


禪人生長建昌自離塵以來久走方外遍參知識曾
禮紫柏及老人於大都巳三十餘年復覲老人於匡
山因示之曰從上出家兒皆為生死大事登山涉水
求善知識決擇於一言一句之下剿絕命根將百千
萬劫塵勞惡習當下頓斷如脫韝之鷹自此不復受
人拘縶即能掉臂生死路頭絕無顧盻諦觀傳燈諸
祖為人抽釘拔楔處有甚玄妙秘密耶只是學人一
向單為生死一著蘊在胸中吞不入吐不出扼塞不
通如喪考妣相似偶因緣時熟忽遇善知識柱杖頭
一撥便轉更有何疑慮耶唯的信自心本有而巳今
人行腳走遍天涯入遍叢林眼中到處熱烘烘便是
好道場見粥飯精潔一頓飽齁齁的便是好知識縱
遇明眼知識都被熱瞞當面錯過如此行腳操方較
之古人豈不天壤相懸耶此何以故蓋由各人本分
為生死一件大事未曾把作喫緊耳然為僧行腳不
為本分事便是流浪生死一生空過時光枉費艸鞋
錢豈不大可嘆息耶禪人為生死出家行腳參知識
住名山行苦行種種法行一一經歷且道即今生死
事畢竟如何且道前見紫柏與老人今見老人與未
見時有何差別且道今在匡廬萬仞峰頭白雲深處
與王舍城中萬丈紅塵裏境界是同是別若道是同
且隔三千里外沒交涉若道是別衲僧行腳眼在甚
處若向這裏定當得出三十年即今日今日即三十
年前紅塵即白雲白雲即紅塵當處寂滅若此處寂
滅則一切生死煩惱業行及種種差別境界無不觸
目寂滅矣其或未然今日再行腳從頭起重到五臺
峨嵋參見文殊普賢試問何等是平等一際寂滅法
門待有話會再來與老僧相見。


示崇觀禪人



觀禪人往來吳楚不遠數千里來參一見則知其有
[004-0775b]
志而未能也老人愍其遠來且無可指示但因其名
乃字之曰見微以眾生生死根株微細流注妄想昏
迷而不自知故吾佛大師設觀以照之良以微非觀
照無以見生死之力大觀不涉微無以顯照用之功
力能破幽微則生死可出此特教家之極則若是衲
僧分上自有格外鉗錘但能一念如鐵壁銀山塞斷
咽喉無吐氣處直得死而復甦方有少分相應耳禪
人方且波流識海未能勦絕命根他時後日苟能吐
卻雜毒放下身心再來參請有分。


示六如坤公



從上諸祖教人參禪雖有超佛越祖之談其實要人
成佛作祖耳未有欲求作佛祖而不遵佛祖之言教
者捨教而言修行是捨規矩而求方圓也且佛教阿
難開口便道應當直心淨名云直心是道場馬鳴大
師開示修行切要須發三種心謂直心正念直如法
故深心要集一切諸善行故大悲心願救一切眾生
苦故是知從上諸祖未有不發此三種心者即如個
個開示入門要看話頭學人秪知瞢瞢的去參話頭
只要妄想貪求玄妙卻不知是直心正念真如祖師
方便法門若說真如二字學人早作道理會取去誰
肯下死工夫做若只教去看話頭看到話頭逼拶歷
劫情根忽然斷處則從來一切妄想情慮當下消滅
求一念生心了不可得到此便是離念境界正所謂
正念者無念也若到無念則不求與真如合而自然
與真如覿體相應矣如此便是佛祖教人直心的樣
子也是知參禪更無別樣巧法只是要人實實死做
做到恁般田地所謂閉門造車出門合轍豈有甚秘
密巧妙哉此乃第一直心修行也第二深心要集一
切諸善功德此諸善功德不是外邊有為的事如達
磨大師對武帝云淨智妙圓體自空寂是真實功德
[004-0775c]
是知達磨所說淨智妙圓正是馬鳴直心正念真如
是則馬鳴之諸功德就是將直心正念去做以真如
遍成一切有為事法今日要求證真如不是在死眉
死眼鬼窟裏求要在一切日用有為萬行上求所以
行上求者不是在事上別討出一個玄妙真如來只
是就將直心正念在一切事上驗看可與直心正念
相應不相應若事事法法都與直心正念相應則目
前無一法一事不是真如境界矣所以馬祖與百丈
諸弟子日用中搬柴運水鋤田插禾燒火煮飯事事
上覿面勘驗故尋常一言一句冷言熱語都是要弟
子入證真如之門若勘到果然一切處不昧方許有
為人分若胸中絲毫未透未到無念境界便起心動
念即被業轉墮在生死窟中故未輕許印正此傳燈
千七百則葛藤皆真實印正語非玄妙機鋒語如今
學人不知如此都把作玄妙奇特言語蘊在胸中當
作巳解日用頭頭未曾一毫看破豈不誤哉若到目
前法法頭頭全是真如當體現前則所集何法而非
功德哉第三大悲心願拔一切眾生苦故如今學人
見拔眾生苦是菩薩事待他日成了菩薩纔度眾生
卻不知能度眾生方是菩薩度眾生苦不是有了神
通妙用纔去度眾生卻就是直心正念集諸功德處
就是度生事業且如世尊教須菩提度盡眾生實無
眾生可度乃至廣行六度更無一法可行乃至上求
菩提佛果亦無所得且度眾生豈不是集諸功德實
無一法可得豈不是直心正念真如如此妙用乃自
巳日用神通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則何法而非功德
事哉以眾生日用種種事法皆是煩惱現行今以真
如一念事事法法上印破都轉作真如妙用便是度
自心之眾生如此參學是名真參實究者不是現成
端坐養懶過了三年五載便誇大口說我參禪幾多
[004-0776a]
時悟了多少妙處如此見識都是閻老子前喫鐵棒
漢返不如三家村田舍郎他倒免酬信心檀越宿債
老漢看來佛祖教人原是分分明明只是後人錯會
所以誤耳禪人既歸心老人須信老人言從今將抱
守琉璃瓶子一拶粉碎將從前參的都移在一片身
心上向成就眾生門頭拼卻性命去一一著實體驗
過發廣大心能引一眾生發菩提心便是拔一眾生
之苦則是自破一分我執損一分煩惱消得一分我
見煩惱便是證一分真如境界若從此以去更發長
遠心即三生十劫劫劫生生行到煩惱消盡處便是
度盡眾生處若眾生煩惱一時都盡更要成甚麼佛
祖。


示西印淨公專修淨土



近世士大夫多尚口耳恣談柄都尊參禪為向上事
薄淨土而不修以致吾徒好名之輩多習古德現成
語句以資口舌利便以此相尚遂至法門日衰不但
實行全無且謗大乘經典為文字不許親近故世無
明眼知識卒莫能迴其狂瀾大可懼也智行兩缺何
以望法門之興乎大都不深於教乘不知吾佛度生
方便多門歸源無二之旨耳世人但知祖師門下以
悟為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耳念佛豈不是出生死
法耶參禪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無疑所以
然者參禪要離想念佛專在想以眾生久沉妄想離
之實難若即染想而變淨想是以毒攻毒博換之法
耳故參究難悟念佛易成若果為生死心切以參究
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惟此淨土法門世
人以權目之殊不知最是真實法門諦觀普賢以法
界為身修十大願必指歸淨土馬鳴傳心祖師宗百
部大乘作起信論究竟結歸西方東土傳燈諸祖雖
不明言淨土但悟心既出生死不歸淨土豈成斷滅
[004-0776b]
耶永明會一大藏指歸一心亦攝歸淨土禪至中峰
時在季世而極力讚揚西方況此法門乃本師無問
自說十方諸佛共讚豈諸佛菩薩諸大祖師返不如
今之業垢眾生而妄談耶故此法門決不必疑但在
人之念佛心切不切志決不決耳淨公中年棄愛出
家初參紫柏大師授參禪之指今于淨土一門願修
而未決請益老人因謂之曰此事不必問人只看自
家為生死心何如若為生死心如救頭然志要一生
取辦譬若人患必死之病有人覓還丹可救一人授
以海上單方足以起死回生只在病者有決定心信
此可服更不必待覓還丹只服此單方頓令通身汗
出絕後方甦是時始知其妙但諦信此法專心一志
至臨命終時方自知其效耳又何必問取他人哉勉
矣行之決不相賺。


示沙彌性鎧



沙彌性鎧來參請益老人字之曰堅忍惟佛示弟子
曰著忍辱衣名堅固鎧以鎧為禦患之具譬夫大將
臨敵不遭矢石之患而能全身保命有必勝之功者
鎧之力也且吾沙門釋子蹈生死之場遇五慾諸魔
之大敵非忍力堅固不足以勝之故曰忍色忍欲難
忍能忍方能保全法身慧命以臻極樂之場即吾佛
亦曰種種諸難皆當能忍況末法險道多諸患難苟
無堅忍之力又何以克全出世之業乎。


示夜台禪人



文殊菩薩住清涼山與一萬眷屬常演說法故西域
沙門遙禮此山為金色世界華嚴經云一切處文殊
師利從一切處金色世界而來由是觀之文殊果常
住於此山耶蓋眾生界中煩惱所集為熱惱地若行
人能開智眼達本情忘知心體合則當下清涼如是
則觸目無非文殊化境步步不離清涼道場此所謂
[004-0776c]
一切處文殊金色世界也夜台禪人久住台山夜遊
故得此名今來南方行腳參禮知識是必親從文殊
指點而來如善財之南詢雖經百一十城未動腳跟
一步如前周行十方世界未離金色界中在在知識
逆順法門無非文殊智眼今見老人於五乳峰頭與
金色世界是同是別這裏辯得許你親見文殊其或
未然再買艸鞋行腳去參參。


示省然覺禪人



性覺禪人中歲出家遠來匡山求授具戒以有隱疾
不能久侍辭歸請益老人因示之曰身為大患之本
眾苦所聚六道生死先要識此生死苦因所謂諸苦
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是故佛說金剛
寶戒心地法門乃斷欲之利具出苦之舟筏也汝今
幸聞此法念念不忘心心不懈即此便是修行之要
如圓覺經云當觀此身四大合成我今觀此堅硬歸
地潤濕歸水煖氣歸火動轉歸風諦觀四大各有所
歸今此妄身當在何處如是觀察念念不忘心心不
昧久之純熟當見此身忽然脫空四大若空諸苦頓
脫即此功夫便是出生死之第一妙訣也從上諸祖
未有一人不從參究中來得了悟心性者未有不修
而能得利益者汝當更念此身雖苦幸存一息尚可
能求出之方若一失此身枉著袈裟則將來三途之
苦動經長劫雖欲求出不可得也故云思地獄苦發
菩提心勉之毋怠。


示難名道禪人



學人往參老人於曹溪特為發明金剛般若宗旨以
六祖初聞無住生心一語即悟本來無物遂得黃梅
衣缽是知三世諸佛之所證歷代祖師之所傳一切
菩薩之所修者皆以般若為根本智所謂般若乃諸
佛母是以吾人欲求出生死證真常非仗般若真因
[004-0777a]
必無可行之路也所言般若者何乃一切諸佛之法
身一切眾生之佛性乃吾人生死業識之心體也惟
此心體本來光明廣大但一念不覺而為無明迷此
圓明之體變成阿賴耶識而為生死根株拘此血肉
之軀封固而為我執以執我故則執有人人我對待
是有眾生又執眾生命根不斷是為壽者以此四相
堅固造種種業以取無量生死之苦果皆因執我之
故也以此我執堅固難破非仗般若智慧莫能破之
我執不破則生死難出故凡夫執我不能出生死一
切菩薩著我決不能得無上菩提摠之是於生死涅
槃皆有住著故也故曰一切眾生處處貪著是以六
祖一聞無住之語即能了悟自心頓脫生死是則般
若豈非斷煩惱出生死之利器乎是以吾人修行不
仗般若生死難出然此般若非向外別求即是吾人
自心之本體本自具足故今修行但求自心更不別
尋枝葉即佛祖只是教人返求自心故云識心達本
源故號為沙門又云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以我
自心元是般若光明本來無物但因一念之迷故日
用而不知是以但知有此幻妄之假我即不知有本
來常住法身矣即今要悟本來法身即就日用現前
六根門頭起心動念執著我處當下照破本來無我
無我則無人無人則了無眾生眾生既空則生死根
絕生死既脫則無壽命是則四相既除一心無寄豈
非無住之妙行乎若不能當下了悟只將六祖本來
無物一語置在目前但見一切境緣對待生心之時
便是我執就此執處一照照破則當下情忘對待心
絕即是無我無我則無人人我既空則日用身心了
無罣礙以日用逆順境界皆是生死路徑若境界看
破了無罣礙則生死根株亦從此倒斷矣如是豈非
善修般若無住之妙行乎禪人有志要出生死必以
[004-0777b]
此為第一義此外別求即落外道邪徑矣。


示魏聖期



聖期居士少年切志向上建立三寶延道上座為方
外友頃以書來請益云某邇來雖愓然於生死大事
欲隨處解脫惟橫逆忽來不能當下消受雖旋能覺
知王人巳彼牽纏矣觀此來意乃真切有志於生死
大事者第未遇善知識指點心地工夫故無把柄耳
蓋吾人從來只認妄想為心不知本有佛性故一向
只在世情逆順境界上起好惡憎愛種種分別知見
以為正事殊不知此等憎愛喜怒之情念是生死根
株舉世之人未有不在此中一生交滾者所謂虛生
浪死為日用而不知有者矣古德教人參禪了生死
不是離此別有玄妙只是在此等境界上憎愛之心
看破便是了生死以此憎愛妄想從來習染純熟深
厚若無方便法門豈能敵得所以參禪看話頭之說
正是破煩惱之利具耳所以被他牽纏者直為無此
話頭作主宰耳只如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曰無即將此一無字懷在胸中作話頭下疑情念
念不忘心心不昧一切閒忙動靜應酬忽遽中只提
此一語重下疑情審問因甚道無即閒時回看一念
起處不論善惡是非直便就當下疑問因甚道無尋
常二六時中疑來疑去只有一個話頭現前縱是看
書纔放下書本回頭一看便下疑情此疑堅固切不
可作道理思量解會只要一個疑念真切久久純熟
但見心中妄念起時如此一問當下冰消既於胸中
敵得妄想消則於一切逆順境界至時自然易破而
心中所起喜怒只是一妄想耳以先有此話頭作主
宰及境界至時一到即看破當下冰消全不用力如
此做工夫不但敵破境界抑有了悟之時但切不可
作玄妙道理思量恐返誤也。
[004-0777c]


示福敦禪人



新安禪人遠參匡山求授戒法名曰福敦字曰篤如
篤者敦篤純一無偽精誠之至也然吾沙門佛子欲
超生死證真常求無上涅槃之福樂苟非精誠一念
純真無妄力破煩惱之魔頓拔愛憎之根而欲頓享
無為之福難矣千里之行在於初步從此戒為基本
乃趨菩提之初步即此念念向前心心不退單求一
念生死情根搜拔起處竟不可得然不可得處便是
生死無著處矣第恐志不堅行不力耳若恐不力但
以阿彌陀佛四字橫於胸中以為利斧久久根株自
斷矣如此著力是名篤如勉之勉之。


示福厚禪人



新安禪人來參匡山求授戒法名曰福厚字曰積如
蓋出世之福由漸積而厚至佛乃足猶如積微塵以
成大地厚之至也故吾佛世尊從無量劫來捨頭目
髓腦積功累行乃得菩提菩提為涅槃之安宅福樂
之極地也苟不積何以至此哉然如者乃如如佛性
吾人之本有良由積劫煩惱侵蝕故煩惱情塵日厚
而如如佛性薄矣今既知佛性本有不假他求從此
日用念念知歸但見情塵起處以智光照之久久純
熟則佛性厚而煩惱薄煩惱薄而業障輕業障輕而
生死斷是由積真如以斷生死求證菩提享常樂我
淨之厚福豈非由積而至耶故曰水之積也不厚則
負大舟也無力禪人苟能積功累德於無窮則無上
菩提之厚福在我一心中求更不向外尋覓也故曰
居其厚不居其薄禪人勉之。


示曹溪基庄主



六祖住曹溪寶林不容廣眾乃向居人陳亞僊乞一
袈裟地盡曹溪四境而山背紫筍庄者乃袈裟一角
也向僧居寮舍當寺之半久之僧多忘本外侮漸侵
[004-0778a]
毫右蚕食其山場田地多入豪強其僧業廢於八九
而祖龍一背盡失之矣居民樵採巳及其內地將見
侵於肘腋而老人初入曹溪未之知也及僧被毫右
所凌殆甚乃悉其故因謂眾曰土地者叢林之本也
況吾祖袈裟猶故亞僊之祖墳墓尚存是以謂祖翁
田地也安可失乎遂集眾鳴於制府准令本府清其
故土正其疆界時則眾皆瞢然不知所止即有知者
亦畏縮而不言獨基公以昔居此者懷知久矣乃歷
歷指掌以是豪強氣沮一旦復之老人乃募資收贖
其故有之田地山場盡以供膳寶林禪堂以贍養寺
後學僧徒之辦道業者將以續六祖如線之脈因以
基公為庄主是則道賴其養養又賴其主之者斯又
以庄主為最重也老人中興曹溪清其常住錢穀及
一切事務井井有條苟能守之即千載猶一朝也老
人今去曹溪業將十載諸規盡廢唯禪堂得昂公守
之如故而所賴獨基庄主精白一心未忘初念視老
人如在左右至若保護常住秋毫皆如護眼目也因
聞之大有感焉老人愧無緣不能盡興祖道即如巳
成之功苟住持守之如堂主諸執事者遵之如基公
又何患叢林之不興祖道之不振乎因思昔黃龍有
不豫之色首座問之答曰監收未得人是知古人用
一監收為深慮如此而庄主之責豈細事哉自古國
家皆以得人為難而叢林亦然曹溪千僧老人居十
年淘汰只得一禪堂主一庄主兩人而巳求其更二
三其人能為之輔翼者則德不孤事易行而祖師道
場亦可保其無虞矣故老人於二公者能無感激而
發長歎乎堂主來省老人於匡山基公因以問訊寄
此卷請益而老人復何言哉但以堅其忍力以叮嚀
之即出世之業具於此一行矣何以知之惟吾佛出
世並無別事但為護念付囑二事而巳所以護念者
[004-0778b]
為欲得人以續慧命也付囑者以佛家業有所付託
如長者以家業委付其子也唯此而巳即歷代諸祖
皆如佛意志在慧命不斷耳今佛祖之道寄在曹溪
一脈之源而曹溪務在得人得人要在膳養膳養賴
其四事四事賴其主者苟主者得人則眾有歸道可
辦而叢林可振法道可興法道興則佛祖慧命相續
不斷永永未來端有賴於今日也但能保護慧命即
是深報佛恩如此即名真是佛子矣較之矯儀乍現
藉佛祖而貪利養滋黑業者實天淵矣基公可謂能
報祖師恩德矣從今更能深念六祖於大庾嶺頭教
慧明公案懷在胸中重下疑情疑來疑去疑到疑不
得處忽然迸破疑團露出本來面目是乃可稱六祖
的骨兒孫較之保護祖翁田地者可謂百尺竿頭進
一步也此則公案是六祖命脈苟有一人於此參透
則六祖常住世間未滅度也今千載陳爛骨董老人
重新拈出因公增價則此後常放光明照天照地直
當判此身命堅固其心不可一息懈怠也勉之。


示曹溪寶林昂堂主



嶺南自漢方通中國始知有文物六百餘年至唐初
六祖起新州得黃梅衣缽傳西來直指之道是時始
知有佛法開曹溪寶林道場說法其中自爾道蔭寰
宇天下禪宗皆以此為資始何其盛哉六祖滅後肉
身雖存而道場漸衰至宋業三百餘年則叢林大壞
極矣時有子超禪師蹶起而大振之由是重興其道
至若傳燈所載者自六祖後不多見其人故道法雖
播於十方而留心於根本地者寡矣此道場無開化
王人而僧徒習世俗之業頓忘其本固其所也由宋
迄我明萬曆中又將五百年而道場之壞尤甚於宋
而僧徒有不遑其居而法窟皆棲狐兔矣丙申歲老
人至嶺外得禮祖庭睹其不堪之狀大為痛心而去
[004-0778c]
時當事者即欲以老人料理之未能也又五年庚子
幸諸護法一時皆以法道為心亟欲老人往捄其弊
至則誓願捨此身命志為六祖忠臣孝子也一時更
新百廢具舉此仗佛祖護念之靈非人力也於時僧
滿千眾有懼僧徒之不安者數人而巳求其憂祖道
不振後學無眼法幢之不固者獨昂而巳至若知老
人恢復之志誓死之心亦唯子而巳嗟乎是知法門
之得人為難也如此于時老人初入曹溪選諸僧徒
可教者教之眾中物色亦唯子而巳及老人住此八
年之間凡所經畫為山門久計者眾皆罔然其所經
心關涉鉅細無遺者亦唯子而巳及獅虫破法魔黨
競作即前所稱為道場者數人亦皆在網羅求出之
不暇求其苦心保護叢林憂祖道之崩裂深知老人
建立之恩者亦唯子一人而巳當是時也苟非子砥
柱中流委曲調護以排難解紛者而曹溪卒無今日
矣及老人捨之而去禪堂無主幾為獅虫所食子挺
身撐住其間不唯道場破壞後學無依即老人中興
一片苦心竟付流水矣安望祖道之再振乎是以老
人別曹溪來十年於茲子日夜苦思老人之復至望
法道之更新念念含悲未嘗一息忘之也老人之南
嶽而子隨至依依之狀最可憐者既而老人逸老匡
山子尋即遠來見其感恩之心益篤憂道日深且冀
老人之復至或望至人之將來其誠蓋難以言語形
容者即古之忠臣孝子之憂國憂家烈女節婦之誓
死而無二心者不是過也適來山中老人留之巳久
其哀哀之心請益不一老人因而示之曰子之志固
嘉而子之思亦過矣子未聞大道之替雖佛祖亦難
逃於時節因緣因緣聚會蓋不由人力也且道與時
運相為升降殆不可強即其人亦不易得也諦觀六
祖入滅以來今千年矣其道遍天下在在叢林開化
[004-0779a]
一方不少求其為祖庭而經理家法者獨宋子超一
人而巳子趨之後又五百年志為祖道力整頹綱者
獨老人而巳況在曹溪有眾千人之中求其憂祖道
知老人者唯子而巳是則法門之人以此為懷者豈
易見哉子是過矣今老人示子最勝法門所謂求人
不如求巳也且當六祖未出世時只一賣柴漢耳因
有夙值靈根功夫蘊藉巳久一旦聞經一語頓悟自
心遂得黃梅衣缽豈不是今日寶林道場乃六祖肩
頭柴擔舂米腰石邊來故有如此廣大光明普天匝
地禪宗一派一言一句皆從柴擔腰石邊流出至今
供養香火如生時無異肉身堅固不壞如現在說法
無異如是福澤亦從柴擔腰石邊來此豈有心要求
人而後得也子既有志上憂祖道何必求人應之彼
既丈夫我亦爾且六祖悟的一段般若光明人人有
分不欠絲毫如今只當憂自心之不悟不必憂道場
之不興若能了悟自心則能攪長河為酥酪變大地
作黃金拈一莖艸作丈六金身以丈六金身當一莖
艸自然具大神通隨心轉變任意施為無可不可如
是在我全具又何苦思痴痴望他人來作我家活計
耶古人要悟自心在六祖巳前都是當下一言便悟
更無做工夫之說自六祖得黃梅衣缽是時座下不
甘者多時有三十餘人追至大庾嶺頭慧明道人前
至要奪衣缽提掇不起遂作禮曰某為法來因而請
益六祖示之曰汝為法來但看不思善不思惡正與
麼時阿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明暫時返觀當下
頓悟從此一則公案後來便是做工夫參禪的樣子
也從今向去教汝直將從前憂長憂短望人的心一
齊拋卻但當自巳放下身心拼了一條性命單單一
念只求悟明自心將慧明一則公案橫在胸中重下
疑情晝夜六時行住坐臥迎賓待客應事接物茶裏
[004-0779b]
飯裏拈匙舉箸一切不教放過疑來疑去定要見自
巳本來面目或提念佛話頭要見這念佛的畢竟是
什麼人如此疑到似銀山鐵壁疑不得處忽然命根
斷絕疑團迸破自巳本來面目當下現前是時方知
念佛的人如十字街頭見親爺一般更不必問人則
六祖即我我即六祖道法即我我即道法是時即能
一毛端頭現寶王剎一微塵裏轉大法輪不假他力
自在由我又何必更待他人哉古人云善造道者千
日之功亦有十年五年或二三十年或盡生不悟發
願再出頭來又或有二生三生乃至十生多生不昧
本願者生死時長常寂光中了無去來之相且子年
力尚強果能決志從前日做起即十年二十年能悟
今生尚遂我本願即今不悟賴有此參究功夫般若
種子就是再出頭來猶是現成活計縱遠不過四五
十年打箇筋斗如在目前那時整頓自家家事有何
難哉如此試將妄想枉憂必不可得之心摠打疊來
憂道做自巳工夫念念有下落步步是實地且不虛
此生此世因緣可謂轉妄想作菩提轉生死作涅槃
豈不為最上法門乎捨此而不憂更憂別事都是枉
費心思妄想無益不唯無益且增無邊生死苦海是
豈不為大愚癡者哉老人此說如棒打石人頭如此
做工夫則是老人時時在汝眉目間放光動地也子
慎勿更他慮但辦肯心必不相賺子其勉之。


示曹溪旦過寮融堂主



天下叢林為十方衲子行腳者之傳舍以萬里雲遊
跋涉登山衝風冒雨躡雪履冰饑寒困苦吊影長途
而莫知所止故望一叢林以求一夕之安如窮子之
望父母廬舍也萬一到處主者不得其人視其漠然
而不加意使饑者不得食渴者不得飲勞者不得息
病者不得安則其妻楚苦惱之懷又將何以控告耶
[004-0779c]
此從古接待十方叢林之設深有見於此也諸方四
路各有退步或有鄰封里市容可不得其所而更之
他至若嶺南曹溪道場六祖肉身現在以故海內衲
子所必往而禮覲者所至必數千里外單單度嶺特
為此事況冒煙瘴之鄉出九死一生之地繭足而至
此中可無接待之設乎老人未到曹溪之日聞衲子
至者無安居息肩之所求其一飲一食而不可得率
皆旋行托缽僧房皆閉門而不納即得米升合又無
炊煮皆拾薪就澗或得一食而行乃其幸也老人憂
之乃逐屠沽之肆闢為接待十方禪堂別立齋廚以
便其食所需皆取給於內堂必使周足聽其饑者食
渴者飲勞者息病者調理污者浣濯任其久近隨其
去來是以業海而為樂土矣但求一主者不易得也
且有即此而造地獄者比比也或有獅虫集此以作
魔撓力不能制者多未安也頃昂公來云近得融公
為旦過堂主事事如宜足副建立之心居三年如一
日也老人聞而喜曰此老人願力所至也持此請益
老人因示之曰常思菩薩修行以慰安眾生為本當
思一切眾生老者如父少者為兄弟一以孝順心而
敬事之況在法門有同體之誼又非其他可比也苟
能以孝順心而敬事之是則以佛心為心也何也豈
不聞梵網戒經乃佛之心地法門也首稱孝名為戒
所謂孝順三寶孝順師僧孝順至道之法若能受此
戒即入諸佛位是即以孝順為戒之本戒為成佛之
本故能行此行即是作佛之基不用別求佛法矣華
嚴經云菩薩布施眾生頭目身肉手足有來乞者隨
與而去且自慶曰彼來乞者皆我善知識為我不請
之友能成就我無量功德令我堅固菩提願力由是
觀之則今十方來者皆我不請之友融公若能以孝
順心恭敬供養以滿金剛戒品為成佛種子即此一
[004-0780a]
行全攝眾行又何捨此而別有玄妙佛法哉融公能
諦信老人從此深心以盡身命供養十方堅志不退
即是菩薩以頭目手足而施眾生等無有異也求佛
妙道又何如於此也其或未然更將六祖本來無物
一語橫在胸中久之一旦識得自巳本來面目是時
則將六祖鼻孔一串穿卻乃見拈一莖艸即是巳建
梵剎唯恐十方雲水之不早至又何疲厭之有哉嗟
余老矣愧不能再為六祖作奴郎公能體此即是代
老人常轉如是法輪也。


示曹溪沙彌達一



六祖未到黃梅嶺南尚為篾戾車地暨得西來衣缽
止於曹溪寶林乃聖僧先開道場於百七十年前待
祖師說法四十餘年時座下發明心地者三十餘人
其青原南嶽二派分燈續為五宗傳燈所載千七百
員大善知識皆曹溪一脈的骨兒孫而禪宗東振何
其勝也法潤海宇獨曹溪根本道源寂寥千載諸方
教化在在如林寧無一人留心此山為整理而振起
者豈不為之大可哀歟老人往與紫柏大師方議同
濬其源未幾老人即以弘法罹難蒙 恩遣海外時
則以為佛祖神力所攝也以萬曆丙申二月入山禮
祖則正值魔撓寺僧有不能安者比當道即欲以老
人重整道場以在席稿待罪之時未敢應命越五年
庚子冬方應聘入山乃不自揣恨不能翻然一新如
六祖踞華座時也最初選諸沙彌教習本業比得百
有餘人意可成者數十因重建寶林禪堂以安諸得
度沙彌冀將見初開化時也柰諸新學夙無聞薰種
子若無上根利智難遽示以向上一路各隨機開導
讀誦書寫事行而巳諸沙彌中有達一者其根雖鈍
而習性最純獨有向上志惜乎老人離山太早未能
成就以是未滿本願今老人老矣茲逸老匡山時寶
[004-0780b]
林堂主昂公攜一遠來參謁此念感恩之誠最切第
老人無復人世矣一拈香請益老人因示之曰汝等
當思何修何福生在邊地得為六祖兒孫朝夕親近
祖師肉身如現身說法無異何其至愚如生盲人不
知日光所照已也汝又何緣何幸得老人至以金鎞
刮翳開其盲瞑始見天日猶然不知日光之照也汝
等當思六祖未至黃梅但新州一賣柴漢耳一聞誦
金剛經應無所住一語頓斷歷劫生死根株此豈由
教習而然耶良以佛性種子人人具足未遇緣開發
如種在地未得雨露之滋耳老人一向直示汝等種
種方便皆得雨之功但汝等煩惱根深難生智種靈
苗今遠來請益猶是昔潤之功也從今要智種發生
則將六祖所悟無住一語會取參求忽然心地發明
是時不但了卻歷劫生死即六祖鼻孔盡在你諸人
手裏把住放行只由自巳如此便如親侍六祖說法
時無異豈特更要老人打葛藤費婆心也老人雖不
在曹溪汝只將當家一則公案說與同參諸沙彌等
人人都要如此做工夫不可一念放捨如此即是老
人常住此山時時為汝諸人說法也此事不是兒戲
直要一片死心下毒手判命根做將去若是朝三暮
四一寒十曝不但智種不生抑恐作焦芽敗種也如
是不唯辜負老人實辜負自巳切不可空過時光恐
大限到來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汝當深思自勉勿忽。


示曹溪沙彌方覺



達麼西來單傳直指之道衣缽六傳至曹溪正法眼
藏流布震旦今千餘年皆云曹溪一脈如孔門之洙
泗蓋所係法門非輕也余昔居東海時每慨禪門寥
落必源頭壅閼嘗與達觀大師議欲往濬之期於匡
廬未幾余以弘法罹難達師以余不果行遂先獨往
至其山見其僧皆田舍郎也止於簷下信宿而歸及
[004-0780c]
余蒙 恩遣嶺外第執政者亦以曹溪故也及余南
遊過白下師候余於江上且曰某先探曹溪矣即六
祖復生不能再振也余曰固願力何如耳及余度嶺
謁六祖睹其荒穢信其難矣時則僧以魔擾不遑安
其居矣徘徊久之而去居五年庚子當事者大以曹
溪護法為心力致余往整頓之余至則始於祖庭及
諸三門百廢齊舉其僧無論其大小即諸沙彌率皆
樵兒牧豎耳余選其少可教者為教授令其沙彌盡
皆受業經典更延諸生之有信心者教以儒門經書
以破其俗業稍成即為披剃授具戒別修禪堂設為
清規令其各各皆從本業如是者百餘人及其可進
者三之一耳即方覺乃初所選者惜乎般若之緣不
深老人切誨以佛法大義領荷者希第在威儀之間
耳老人苦心八年寺僧闡提作難老人竟謝去之南
嶽時則諸沙彌如失乳兒大可愍焉相繼而隨者不
能留如覺侍者先候於南嶽今候於匡山乃拈香請
益老人哀而謂之曰汝等生邊地不聞三寶名蓋一
難也幸而遇老人為開導又何幸也雖受化有緣而
卒不能深入佛法是未種般若之緣耳汝等念我不
忘則信根既具而佛法終有時而入所謂欲識佛性
義當觀時節因緣汝今既知捨離俗纏脫然方外此
為入道正因且又親近知識知其所難則不當以妄
想狂心當面錯過乃是知所重也若離俗緣自以為
無拘束縱浪身心徒事虛華耽玩山水徒費艸鞋錢
竟有何益豈不為重增業苦耶汝今果能拼捨身命
志求大法為生死大事參究向上稱色力強健三二
十年不異其心不改其志直欲發明自性不悟不止
如此立行乃是出家正行方不負老人開道之恩亦
不負千生萬劫遇善知識之緣亦不負出家親近六
祖肉身如生前無異仍須發願願弘祖道以敕道場
[004-0781a]
以存法門之標準如此操心立志乃是曹溪的骨兒
孫若更悠悠度日執愚自是以朝名山禮祖庭隨喜
道場此是粥飯庸流最下品人之行徑汝何全無正
知見捨卻珍寶徒事乞丐之事耶饒汝行盡名山依
然俗骨凡胎毫無進益豈不辜負自巳百千萬劫之
大因緣耶汝諦思惟當擇所行慎無以俗習妄想自
誤也。


示同塵睿禪人



滇南同塵睿禪人遠至大都親歷講肆久之既而盡
棄所習南參知識遊新安之黃山愛其幽勝遂隱約
其間一缽往來無定棲止然以華嚴大經為課誦壬
戌仲夏來參匡山求授大戒拈香請益老人因示之
曰子以華嚴大經為常課能知此經之綱宗乎惟我
毘盧遮那曠劫因中稱法界心修普賢行證窮法界
名為報身號盧舍那具有佛剎塵數相好是為正報
所感二十重華藏世界無盡莊嚴以為依報安住海
印三昧稱普光明智為地上菩薩演說此經名曰普
照法界修多羅為稱性法門種種微妙不可思議廣
大無邊而有三部今所誦者乃下部略本特應眾生
心量所見者如此而巳其中所詮有四法界統以一
真無障礙法界而為根本依此建立四重法界謂事
法界理法界事理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然雖四
重以事事無礙而為究竟故其大旨謂一塵一毛具
含無盡法界一塵一毛如此而塵塵毛毛一一融攝
無障無礙所以經云於一微細毛孔中不可說剎次
第入毛孔能受彼諸剎諸剎不能遍毛孔又云華藏
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等重重交映如帝網
垂珠念念圓融若夕夢經世正所謂廣大自在威德
法門二乘絕分劣解非機非上根大智不能信入是
為難信難解之法也如此法門乃諸佛自證境界具
[004-0781b]
在眾生日用妄想心中念念現前故經云奇哉奇哉
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顛倒執著
而不證得若離妄想顛倒則一切智自然智當下現
前譬如一微塵中具有大千經卷書寫三千大千世
界中事有一智人明見此經剖破微塵出此大經利
益無窮然一微塵者眾生妄想心也大千經卷眾生
本具性德也隱而不現所謂眾生日用而不知也明
眼智人破塵出經即諸佛證窮此法開示眾生為大
利樂也是知此經所說乃說眾生日用妄想心耳大
哉眾生之心也具有廣大不思議力智用無邊而為
介爾妄想所蔽可不悲哉是以吾佛特為此事出現
世間故曰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以諸佛證此
大事因此緣此特出世間為眾生說更無別事以眾
生迷此大事而為生死故以生死為大事也以即此
眾生妄想之心若悟之而為舍那果體華藏莊嚴迷
之而為五蘊陋軀娑婆穢土甚至三途劇報然則迷
悟端在一念轉變之間耳何日用自昧而不知耶由
是觀之即八十卷之雄文而所開示者乃吾人一念
之妄想心耳故曰我今於一切眾生心中成等正覺
所謂諸佛心內眾生時時成道眾生心內諸佛念念
證真故般若多羅尊者曰入息不居陰界出息不涉
眾緣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斯則不獨眾生日用
念念轉如是經即水流風動鳥噪猿啼無非出廣長
舌也苟能以如是眼轉如是經則盡未來際無間斷
時所謂塵說剎說熾然說無間歇此乃華嚴法界真
經之大旨也禪人若悟此法則於未展卷前徹見無
邊法界於撥火拈香謦欬彈指之間也雖然如是也
要牛皮鑽透始得若透此法門則即心是戒即戒是
佛所謂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以自心具足不假外也
禪人如是誦持如是參求是真佛子是名真持戒者
[004-0781c]
否則當面錯過不免如人數他寶也。


示修淨土法門



海陽禪人遠參匡山求授戒法命名曰深愚拈香請
益云弟子某發願求生西方淨土結法侶若干人同
會一處專修淨業願乞慈悲指示法要老人因示之
曰佛說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門唯有念佛求生淨
上最為切要如華嚴法華圓妙法門普賢妙行究竟
指歸淨土如馬鳴龍樹及此方永明中峰諸大祖師
皆極力主張淨土一門是知從上諸祖無有一人不
歸淨土者此之法門乃佛無問自說三根普被四眾
齊收非是權為下根設也經云若淨佛土當淨自心
心淨則佛土自淨故娑婆穢土乃惡業所感眾苦充
滿西方極樂乃淨業所感故但受諸樂惟今修行淨
業必以淨心為本要淨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淨以
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惡業乃三途苦因今持戒之要
先須三業清淨則心自淨若身不殺不盜不媱則身
業清淨口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則口業清淨意不
貪不嗔不痴則意業清淨如此十惡永斷三業永清
是為淨心之要於此清淨心中厭娑婆苦發願往生
安養立念佛正行然念佛必要為生死心切先斷外
緣單提一念以一句阿彌陀佛以為命根念念不忘
心心不斷二六時中行住坐臥拈匙舉箸折旋俯仰
動靜閒忙於一切時不愚不昧並無異緣如此用心
久久純熟乃至夢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則工夫綿
密打成一片是為得力時也若念至一心不亂則臨
命終時淨土境界現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則感阿
彌陀佛放光接引此必定往生之效驗也然一心專
念固是正行然必資以觀想更見穩密故佛為韋提
希說十六妙觀故得一生取辦今觀經現存若結淨
侶同修然任各自志願於十六觀中隨取一觀或單
[004-0782a]
觀佛及菩薩妙相或觀淨土境界如彌陀經說蓮華
寶地等隨意觀想若觀想分明則二六時中現前如
在淨土坐臥經行開眼閉眼如在目前若此觀想成
就則臨命終時一念頓生所謂生則決定生去則實
不去此唯心淨土之妙指也若行人如此用心精持
戒行則六根清淨永斷惡業煩惱則心地清淨觀念
相繼則妙行易成淨土真因無外此者若但口說念
佛求生淨土若淨戒不持煩惱不斷心地污穢佛說
是人永不成就是故行人第一要持戒為基本發願
為助因念佛觀想為正行如是修行若不往生則佛
墮妄語矣。


示念佛參禪切要



念佛審實公案者單提一聲阿彌陀佛作話頭就于
提處即下疑情審問這念佛的是誰再提再審審之
又審見這念佛的畢竟是誰如此靠定話頭一切妄
想雜念當下頓斷如斬亂絲更不容起起處即消唯
有一念歷歷孤明如白日當空妄念不生昏沉自退
寂寂惺惺永嘉大師云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惺
惺寂寂是惺惺亂想非謂寂寂不落昏沉無記惺惺
不落妄想惺寂雙流沉浮兩捨看到一念不生處則
前後際斷中間自孤忽然打破漆桶頓見本來面目
則身心世界當下平沉如空華影落十方圓明成一
大光明藏如此方是到家時節日用現前朗朗圓明
更無可疑始信自心本來如此從上佛祖自受用地
無二無別到此境界不可取作空見若取空見便墮
外道惡見亦不可作有見亦不可作玄妙知見但凡
有見即墮邪見若在工夫中現出種種境界切不可
認著一咄便消惡境不必怕善境不必喜此是習氣
魔若生憂喜便墮魔中當觀唯自心所現不從外來
應知本來清淨心中了無一物本無迷悟不屬聖凡
[004-0782b]
又安得種種境界耶今為迷此本心故要做工夫消
磨無明習氣耳若悟本心本來無物本來光明廣大
清淨湛然如此任運過時又豈有甚麼工夫可做耶
今人但信此心本來無物如今做工夫只為未見本
來面目故不得不下死工夫一番方有到家時節從
此一直做將去自然有時頓見本來面目是出生死
永無疑矣。


示海闊禪人剌血書經



禪人發心書華嚴五大部經特禮匡山請益老人因
示之曰毘盧遮那安住海印三昧現十法界無盡身
雲說華嚴經名普照法界修多羅若正報身諸毛孔
中放光明說若依報世界艸芥微塵則塵說剎說如
是演說盡未來際無間無歇如是之經充滿法界所
謂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今子以有限之身心涓
滴之身血若為而盡書之耶雖然此經果不能書則
一切眾生絕分矣且曰法界之經則凡在法界無非
此經若悟毘盧以法界為身則自巳身心亦同法界
此則日用現前動靜語默拈匙舉箸欬唾掉臂皆法
界之大用是則何莫而非書寫此經之時耶若身同
法界則一一毛孔皆悉周遍如是則舉一滴之血當
與性海同枯矣所以普賢大士剝皮為紙析骨為筆
剌血為墨量等法界是則全經不出一字即書一字
亦同全經何況百軸之文禪人苟能作如是觀則自
書者與見聞者及禮拜讚歎一香一花而作供養乃
至執勞運力者無不同歸法界矣如是功德豈可得
而思議耶斯為普賢之妙行普眼之境界又可以世
諦觀之耶禪人若無如是眼作如是行亦不勉捏目
見空花耳豈不重增顛倒想耶。


示曹溪沙彌能化書華嚴經



佛云佛種從緣起是故眾生正因佛性本具但以無
[004-0782c]
明堅固不遇善緣終不能發如種子在地要假雨露
陽和之緣方能抽芽發幹乃至開花結實耳老人未
至曹溪時諸沙彌所習世俗之業且不知有佛有僧
安知佛法哉自老人開化種種方便誘引教導始則
知為僧矣既而以佛性難明先教書寫華嚴大經使
知親近隨順佛法信心若發而後方可引入佛慧初
則二三其人自是人人相望發心不十年間而書此
大經者巳成十餘部矣較之六祖入滅巳來千年矣
今日之事從前所未有也今沙彌能化能自發心初
剌血書法華經行願品今則書大經將完其師德雲
來禮匡山代為請益老人因示之曰經云譬如一微
塵中有大經卷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中事無人知者
假有一人智眼明見剖破一塵出此大千經卷利樂
眾生無窮無盡一微塵者眾生妄想心也大千經卷
眾生本有佛性具含恒沙功德也有一智人乃善知
識也是故佛性人人本有恒沙功德人人本具以無
知識開導皆以性德而造惡業所招三途之苦報若
悟此佛性則轉惡業而為無量淨土莊嚴今沙彌能
化能以造業之心轉為淨土莊嚴作成佛真因所謂
智種含於心地而遇法雨慧曰之緣故能發菩提芽
生長善根抽功德枝開萬行花將來必成菩提妙果
此正所謂佛種從緣起也老人往往開示曹溪諸弟
子等若人人相望彼此相益則轉穢邦為淨土轉生
死為涅槃固無難矣若從此人人勇猛發無上心有
志佛法究明巳躬大事即如六祖住世時發明自心
者千人之中豈止三十餘人而巳耶是在遞相轉教
之功耳。
憨山老人夢遊全集卷四終


 江州佛弟子左春魁同男左克勤心刻
憨大師法語第四卷計字貳萬參千銀
 壹拾壹兩伍錢整
 五乳峰侍者廣益編對 海陽鄭一相書

[004-078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