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389 憨山老人夢遊全集-明-德清 (master)


憨山老人夢遊全集卷之一
東海那羅延窟侍者福善日錄


法語



答鄭崑巖中丞



若論此段大事因緣雖是人人本具各各現成不欠
毫髮爭柰無始劫來愛根種子妄想情慮習染深厚
障蔽妙明不得真實受用一向只在身心世界妄想
影子裏作活計所以流浪生死佛祖出世千言萬語
種種方便說禪說教無非隨順機宜破執之具元無
實法與人所言修者只是隨順自心淨除妄想習氣
影子於此用力故謂之修若一念妄想頓歇徹見自
心本來圓滿光明廣大清淨本然了無一物名之曰
悟非除此心之別有可修可悟者以心體如鏡妄
想攀緣影子乃真心之塵垢耳故曰想相為塵識情
為垢若妄念消融本體自現譬如磨鏡垢淨明現法
爾如此但吾人積劫習染堅固我愛根深難拔今生
幸托本具般若內薰為因外藉善知識引發為緣自
知本有發心趣向志願了脫生死要把無量劫來生
死根株一時頓拔豈是細事若非大力量人赤身擔
何單刀直入者誠難之難古人道如一人與萬人敵
非虛語也大約末法修行人多得真實受用者少費
力者多得力者少此何以故蓋因不得直捷下手處
往往只在從前聞見知解言語上以識情摶量遏捺
妄想光影門頭做工夫先將古人玄言妙語蘊在胸
中當作實法把作自巳知見殊不知此中一點用不
著此正謂依他作解塞自悟門如今做工夫先要鏟
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諦信自心本來乾乾淨
淨寸絲不掛圓圓明明充滿法界本無身心世界亦
無妄想情慮即此一念本自無生現前種種境界都
是幻妄不實唯是真心中所現影子如此勘破就于
[001-0729b]
妄念起滅處一覷覷定看他起向何處起滅向何處
滅如此著力一拶任他何等妄念一拶粉碎當下冰
消瓦解切不可隨他流轉亦不可相續永嘉謂要斷
相續心者此也蓋虛妄浮心本無根緒切不可當作
實事橫在胸中起時便咄一咄便消切不可遏捺遏
捺則隨他使作如水上葫蘆只要把身心世界撇向
一邊單單的的提此一念如橫空寶劍任他是佛是
魔一齊斬絕如斬亂絲赤力力挨拶將去所謂直心
正念真如正念者無念也能觀無念可謂向佛智矣
○修行最初發心要諦信唯心法門佛說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多少佛法只是解說得此八個字分明使
人人信得及大段聖凡二途只是唯自心中迷悟兩
路一切善惡因果除此心外無片事可得蓋吾人妙
性天然本不屬悟又何可迷如今說迷只是不了自
心本無一物不達身心世界本空被他障礙故說為
迷一向專以妄想生滅心當以為真故於六塵境緣
種種幻化認以為實如今發心趣向乃返流向上一
著全要將從前知解盡情脫去一點知見巧法用不
著只是將自巳現前身心世界一眼看透全是自心
中所現浮光幻影如鏡中像如水中月觀一切音聲
如風過樹觀一切境界似雲浮空都是變幻不實的
事不獨從外如此即自心妄想情慮一切愛根種子
習氣煩惱都是虛浮幻化不實的如此深觀凡一念
起決定就要勘他個下落切不可輕易放過亦不可
被他瞞昧如此做工夫稍近真切除此之外別扯玄
妙知見巧法來逗湊全沒交涉就是說做工夫也是
不得巳譬如用兵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巳而用之古
人說參禪提話頭都是不得巳然公案雖多唯獨念
佛審實的話頭塵勞中極易得力雖是易得力不過
如敲門瓦子一般終是要拋卻只是少不得用一番
[001-0729c]
如今用此做工夫須要信得及靠得是咬得住決不
可猶豫不得今日如此明日又如彼又恐不得悟又
嫌不玄妙這些思筭都是障礙先要說破臨時不生
疑慮至若工夫做得力處外境不入唯有心內煩惱
無狀橫起或慾念橫發或心生煩悶或起種種障礙
以致心疲力倦無可柰何此乃八識中含藏無量劫
來習氣種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現出來此處最要
分曉先要識得破透得過決不可被他籠罩決不可
隨他調弄決不可當作實事但只抖擻精神奮發勇
猛提起本參話頭就在此等念頭起處一直捱追將
去我這裏元無此事問渠向何處來畢竟是甚麼決
定要見個下落如此一拶將去只教神鬼皆泣滅跡
潛蹤務要赶盡殺絕不留寸絲如此著力自然得見
好消息若一念拶得破則一切妄念一時脫謝如空
華影落陽燄波澄過此一番便得無量輕安無量自
在此乃初心得力處不為衒妙及乎輕安自在又不
可生歡喜心若生歡喜則歡喜魔附心又多一種障
矣至若藏識中習氣愛根種子堅固深潛話頭用力
不得處觀心照不及處自巳下手不得須禮佛誦經
懺悔又要持楞嚴咒心仗佛密印以消除之以諸密
咒皆佛之金剛心印吾人用之如執金剛寶杵摧碎
一切物物遇如微塵從上佛祖心印秘訣皆不出此
故曰十方如來持此咒心得成無上正等正覺然佛
則明言祖師門下恐落常情故秘而不言非不用也
此須日有定課久久純熟得力甚多但不可希求神
應耳○凡修行人有先悟後修者有先修後悟者然
悟有解證之不同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解悟也多
落知見於一切境緣多不得力以心境角立不得混
融觸途成滯多作障礙此名相似般若非真參也若
證悟者從自巳心中實朴朴做將去逼拶到水窮山
[001-0730a]
盡處忽然一念頓歇撤了自心如十字前頭見親爺
一般更無可疑如人飲水泠暖自知亦不能吐露向
人此乃真參實悟然後即以悟處融會心境淨除現
業流識妄想情慮皆鎔成一味真心矣此證悟也此
之證悟亦有深淺不同若從根本上做工夫打破八
識巢臼頓翻無明窟穴一超直入更無剩法此乃上
上利根所證者深其餘漸修所證者淺最怕得少為
足切忌墮在光影門頭何者以八識根本未破縱有
作為皆是識神邊事若以此為真大似認賊為子古
人云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
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于此一關最要透過所言
頓悟漸修者乃先悟巳徹但有習氣未能頓淨就于
一切境緣上以所悟之理起觀照之力歷境驗心融
得一分境界證得一分法身消得一分妄想顯得一
分本智是又全在綿密工夫於境界上做出更為得
力○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
除理障難遣此中病痛略舉一二○第一不得貪求
玄妙以此事本來平平貼貼實實落落一味平常更
無玄妙所以古人道悟了還同未悟時依然只是舊
時人不是舊時行履處更無玄妙工夫若到自然平
實蓋由吾人知解習氣未淨內薰般若般若為習氣
所薰起諸幻化多生巧見綿著其心將謂玄妙深入
不捨此正識神影明分別妄見之根亦名見剌比前
麤浮妄想不同斯乃微細流注生滅亦名智障正是
礙正知見者若人認以為真則起種種狂見最在所
忌○其次不得將心待悟以吾人妙圓真心本來絕
待向因妄想凝結心境根塵對待角立故起惑造業
今修行人但只一念放下身心世界單單提此一念
向前切莫管他悟與不悟只管念念步步做將去若
工夫到處自然得見本來面目何須早計若將心待
[001-0730b]
悟即此待心便是生死根株待至窮劫亦不能悟以
不了絕待真心將謂別有故耳若待心不除易生疲
厭多成退墮譬如尋物不見便起休歇想耳○其次
不得希求妙果蓋眾生生死妄心元是如來果體今
在迷中將諸佛神通妙用變作妄想情慮分別知見
將真淨法身變作生死業質將清淨妙土變作六塵
境界如今做工夫若一念頓悟自心則如大冶紅鑪
陶鎔萬象即此身心世界元是如來果體即此妄想
情慮元是神通妙用換名不換體也故永嘉云無明
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若能悟此法門則取
捨情忘欣厭心歇步步華藏淨土心心彌勒下生若
安心先求妙果即希求之心便是生死根本礙正知
見轉求轉遠求之力疲則生厭倦矣○其次不可自
生疑慮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絕見聞知覺脫
去故步望前眇冥無安身立命處進無新證退失故
居若前後籌慮則生疑心起無量思筭較計得失或
別生臆見動發邪思礙正知見此須勘破則決定直
入無復顧慮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正是得力處更
加精采則不退屈不然則墮憂愁魔矣○其次不得
生恐怖心謂工夫念力急切逼拶妄想一念頓歇忽
然身心脫空便見大地無寸土深至無極則生大恐
怖於此若不勘破則不敢向前或以此豁達空當作
勝妙若認此空則起大邪見撥無因果此中最險○
其次決定信自心是佛然佛無別佛唯心即是以佛
真法身猶若虛空若達妄元虛則本有法身自現光
明寂照圓滿周遍無欠無餘更莫將心向外馳求若
捨此心別求則心中變起種種無量夢想境界此正
識神變現切不可作奇特想也然吾清淨心中本無
一物更無一念凡起心動念即乖法體今之做工夫
人總不知自心妄想元是虛妄將此妄想誤為真實
[001-0730c]
專只與作對頭如小兒戲燈影相似轉戲轉沒交涉
弄久則自生怕怖又有一等怕妄想的恨不得一把
捉了拋向一邊此如捕風捉影終日與之打交滾費
盡力氣再無一念休歇時纏綿日久信心力疲只說
參禪無靈驗便生毀謗之心或生怕怖之心或生退
墮之心此乃初心之通病也此無他蓋由不達常住
真心不生滅忹只將妄想認作實法耳這裏切須透
過若要透得此關自有向上一路只須離心意識參
離妄想境界求但有一念起處不管是善是惡當下
撇過切莫與之作對諦信自心中本無此事但將本
參話頭著力提起如金剛寶劍魔佛皆揮此處最要
大勇猛力大精進力大忍力決不得思前筭後決不
得怯弱但得直心正念挺身向前自然巍巍堂堂不
被此等妄想纏繞如脫韝之鷹二六時中於一切境
緣自然不干絆自然得大輕安得大自在此乃初心
第一步工夫得力處也○巳上數則大似畫蛇添足
乃一期方便語耳本非究竟亦非實法蓋在路途邊
出門一步恐落差別岐徑枉費心力虛喪光陰必須
要真正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所謂行步平正其疾如
風其所行履可以日劫相倍矣要之佛祖向上一路
不涉程途其在初心方便也須從這裏透過始得。


示無生祿禪人乙未夏日在圜中說



古人最初發心真正為生死大事決志出離故割愛
辭親參師訪友歷盡艱辛心心念念只為巳躬下事
未明憂悲痛切如喪考妣若一見知識如嬰兒得母
倘得一言半句開導心地如病得藥若一念相當胸
中了悟如貧得寶拼身捨命陸沉賤役未嘗憚勞若
二祖之安心斷臂六祖之墜腰負石百丈之執勞楊
岐之供眾凡名載傳燈光照千古者無不從刻苦中
來乃至過去諸佛求無上菩提捨身命如微塵數無
[001-0731a]
一類而不受身無一身而不苦行百劫修因故感天
上人間無量供養乃至末法兒孫猶受用白毫光中
一分功德不盡豈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者哉痛念
末法去聖時遙法門典刑巳至掃地吾輩出家兒不
知竟為何事生來祗知懼饑寒圖飽煖一入空門因
循俗習游談終日捧腹縱情徒騁六根備造眾惡靡
所不至不耕而美食不蚕而好衣虛消信施唐喪光
陰竟不知生從何來死從何去豈復知有因果難逃
罪福無爽一朝大限臨頭如石投水三途劇苦一報
五千再得出頭知更何日興言及此痛可悲酸目擊
時流滔滔皆是望吾人之修者如披沙揀金非曰絕
無蓋亦鮮矣嗟乎三界牢獄四生桎梏況大火所燒
生死險宅何由能濕猛焰離眾苦至無畏處耶非丈
夫兒具靈根含夙骨者不能奮發猛勇一超真入耳
汝等幸爾生逄佛法形寓袈裟早值明師六根完具
當痛念無常深思大事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改往修
來晝夜精勤早求出離若復因循度日縱放身心大
限到頭悔之何及嗟乎行矣其無忘我臨岐叮嚀之
言以負吾自負也。


將之雷陽舟中示奇侍者



佛祖教人於生死中頓證無生法忍且每怪其於無
生中妄見生滅此語如對市人說夢事聞者非不明
目張膽但未證真耳要之所說非所聞所聞非所見
也古人貴實證者直欲於生死法中親切勘破而巳
非別有奇特處也嘗見小兒怕鬼者每於夜中行恍
然一物隨之大生驚怖雖慈母善諭本無亦未之信
必待其自信不疑而後止苟自止不疑之地縱假鬼
怖之將一笑而釋矣余昔遊塞上同健兒乘馬夜行
道傍一石馬忽見而大驚幾墮地爾乃頓轡奮力鞭
策遶石周行數十匝仍引熟視良久方縱逸而去馬
[001-0731b]
自是遇物皆不驚余因是知道人遊生死險道歷境
驗心必如是而後巳是故華嚴以善財表證其所歷
百城參多知識至於刀山火聚亦遲回待勸而後入
及入之果得清涼大解脫門此其策馬繞石令其熟
視之謂耶由是觀之佛祖殊無他長蓋能熟視世間
相者耳世人所驚怖者非生死禍患乎佛祖乃欲令
人於中證無生忍且欲明言於無生中妄見主滅噫
此果何謂哉苟非熟視自到不疑之地吾意雖慈尊
善諭殆亦難免驚怖也余比以弘法罹難上千 聖
怒如白日雷霆聞者掩耳自罹難以來備歷苦事不
可言而從始至終自視一念歡喜心竟未減於平昔
觀者莫不驚異為非常然而生死禍患人故為余驚
之矣及視不減歡喜心乃又驚之此余不驚其所驚
而人驚其所不驚是或有道焉奇侍者不遠三千里
赴難問余於幽獄巳而荷蒙 聖恩待以不死貶竄
嶺海奇乃伴行舟中遂書此為別且解長途困頓耳
嗟乎生死險道正在所驚其無聞我歡喜心如夢事
耶異時驗子於寂滅場中無以今日之言為夢語也
子熟視之。


示無隱桂禪人



明桂禪人初參余於東海及余被放禪人復走嶺南
省余且將還蜀老人因示之曰惟佛性之在纏如神
光之在目雖明暗去來而照體獨立以障翳厚薄故
智用淺深是故從上佛祖必經多劫事多知識入多
法門然後得見性真所以然者如人被縛自不能解
必假手於他至若釋然解脫自在縱橫受用處又非
解者所可與也即稱上根利智有能一念頓悟自心
不從人得者亦未必不由積累辛苦中來如萬里還
家入門一步慶快平生則迴視向之跋涉艱難間關
險阻依稀彷彿如夢中事然且大通十劫猶不現前
[001-0731c]
身子發心中道退沮在聖尚爾況其他乎是知信向
此段大事因緣能操久遠之志持畢竟之懷者從古
為難得歷觀前修拼捨身命親師擇友動則三二十
年乃至盡形畢壽不以窮達改心易慮以極願力所
持窮劫而不化千載如一日者所以光明廣大一發
則為人天師表非苟然也禪人以夙習般若聞薰之
力不忘所先今幸為佛子歷事法門慇懃若是苟能
執金剛心盡此形壽乃至周遍恒沙以極究竟菩提
不退初心將布法雲於火宅圓智種於覺園未必不
以今日為因地也子其行矣即歸峨嵋親見普賢倘
問諸變化人報言瘴海炎方不減白銀世界無恙無
恙。


促小師大義歸家山侍養



余少讀史竊慕程嬰公孫杵臼之為人念曰持此心
為人臣子者可謂不忝所生矣及長出家乃曰吾佛
為三界法王四生慈父苟能持二子之心為弟子者
可謂不負巳靈矣及讀傳燈諸祖機緣見神光之斷
臂船子之覆舟百丈之於馬祖楊岐之於慈明嘆曰
苟忘身為法若諸老之為心者何患祖道之不昌法
門之不振乎嗟夫丈夫處世既不能盡命竭力以事
人主榮名顯親即當為法王忠臣慈父孝子易地皆
然又何屑屑以事齷齪乎故余自知有向上事以來
此心翩翩負超世之思即處樊籠遊廛市未嘗不置
身永雪千巖萬壑中也隆慶初余居龍河講肆時識
妙峰師於稠人中睹其貌悴骨剛知其為法器雖未
語而心許之矣及萬曆癸酉余北遊上都適遇於長
安市相與共坐龍華樹下一語而決生死乃結伴同
參即共遊方外過河中山陰檀越延之道院數月是
時義尚童年為沙彌明年余同妙師入清涼置身萬
年冰雪中嚴寒徹骨幾死者數矣時余幸有自信之
[001-0732a]
地越丁丑而山陰檀越以書抵清涼屬義從事法門
因著入槽廠義躍然負米採薪履冰蹈雪略無倦色
百務惟先日夜無隙眾皆推其精勤殊無短長越辛
巳冬適奉 慈旨求 皇儲薦 先帝建大會於臺
山日集萬指時義獨任點茶湯晝則周旋不失一人
夜則以餘力課誦余始心知其力能荷負第未察其
信根耳明年壬午春臺山會罷余與妙師各解攜師
目義謂以此子可代執役因命義曰古人從師為法
誓死為期爾其盡形竭力倘中道志沮當此生不面
爾其志之明發即理策東西余同龍華老人養痾於
太行之障石巖時義隻身以從百務惟勤凡操食時
必侍立輟餐而後巳察意之可否以為憂喜余飽亦
飽余偶不欲食則涕泗交頤而亦終日不糝也余每
每私察久之如一日因謂龍華老人曰此子天性純
孝人也子夏問孝孔子曰色難其是之謂乎明年癸
未余即東蹈海上藏修於牢山深處人跡所不能至
神鬼之鄉也余因那羅延窟而居之乃披荊榛臥艸
莽犯風濤涉險阻艱難困苦不可殫述人不堪其憂
而義實甘心焉余亦將謂老死丘壑無復人世矣居
三年丙戌適蒙 聖天子詔為 慈聖聖母頒大藏
經布天下名山及二牢焉余適丁之乃喟然嘆曰因
緣障道往哲所難福始禍先前修明誡意欲避之義
與同伴安桂二侍者進曰師即無意人世豈不上念
聖心所以為法門之隆斯民之福利乎余乃翻然念
曰惟我 聖天子仁孝 聖母慈恩以法為社稷蒼
生福某也何人敢不竭躬盡瘁以敷揚法化上報
 聖恩乎法王忠臣慈父孝子實余所圖第此海嶠遐
陬故稱蔑戾苟不等心死誓又何以轉魔界而成佛
土爾輩試揣其衷果能以法為心畢命從事則止之
否則去之無使異日作世諦流布昧人天眼目也安
[001-0732b]
等唯唯進曰師唯何人此惟何事願師安意以道自
任為法忘情豈以我輩去留為行止余於是判然拜
受慈命創志剋意以建立為心其經營事務無論巨
細一切悉委付義而以安桂二人為知事予但總其
綱要耳上賴 聖慈寵靈不三年而果叢林成法道
興四方衲子日益至時則東海洋洋佛國之風焉其
天人冥會轉化之機蓋亦神且速矣至於山門供眾
法物畢備秋毫皆出義心而其建立規模居然不減
在昔觀者以為天降地湧將為東鄙法幢盛世永永
福田也不意豎立未幾而狂魔競作於巳丑歲即遭
侵撓余所經涉無論污辱即祁寒溽暑而奔走於風
塵道路冒生死之際者不可指陳而此心一念孤光
未嘗少易義輩之志愈益堅如是者三年如一日也
或謂余曰聞之談者到處皆家山以師高致道眼視
此不啻輕塵聚沫柰何倦倦於此乎余曰嘗聞世之
君子以身徇國則死國以身徇法則死法今蒙 慈
恩以法見托而且表揚 聖孝也其事雖異其命實
均避難不義棄命不忠不義不忠何以為法假而以
此即有封疆尺寸之寄苟臨難而去之又何以自處
寧效死而弗去不為苟生以失經或者唯唯項亦魔
風頓息矣又四年乙未春二月豈意釁從中起而以
魔事為借資竟致 聖天子怒若雷霆詔下金吾逮
及無辜者眾是時安巳先去而義與桂共嬰此難余
則以一死肩之荷蒙 聖恩待以不死 詔遣雷陽
於是冬十月出長安與義別余觀往事如夢遊而亦
未嘗一語及世諦常情也義送余河梁余乃謂之曰
丈夫處世固不戀戀為兒女態況吾釋子學出情法
者乎第爾從老人幾二十年矣老人固未嘗以一語
佛法累汝不知汝於何處見老人乎義稽首曰義自
事師以來自知愚鈍不敢外求上不見有佛祖下不
[001-0732c]
見有禪道唯知作務供眾至於動靜閒忙疾病禍患
死生之際止此一念直觀師心而巳是故師生則生
師死則死余曰我心無相汝作麼觀義曰師心若有
相弟子則無今日也余乃大笑而別余則獨攜善侍
者而南之及明春三月抵雷陽適遭頻歲饑荒瘴癘
大作傷殘者澤若焦余坐屍阤林中蒙毒氣炎蒸交
攻而至殆者亦數矣秋八月鎮府檄來五羊及冬而
昔之在門者接踵而至余見則詬罵曰爾等各有出
生死路腳跟誰無一尺土見我何為皆痛斥而去頃
之義亦自蒲中萬里相尋而來余乃蹙然曰爾何為
至此耶義俛首即躬事爨煮無間在昔時粵省會亦
以饑荒疫癘而死者骸骼蔽野余命義率人親檢而
埋之者不下萬餘計作津濟道場以拔之會罷促義
以歸曰爾何戀戀於此耶余生平志在忘生以學出
情法者今竟以法罹難荷蒙 聖恩待以不死實出
望外即未盡之年皆天賜也況古人異類中行無適
而不可今雖荷戈行伍何莫而非佛事萬里比鄰太
虛咫尺以法界海慧觀之了無去來死生之跡又何
嗟嗟作夢中顛倒耶但冀爾識心達本以金剛燄爍
破歷劫情塵務使愛根習氣緣影蕩盡毫無自欺如
此可謂不負佛恩不辜本有方是老人不負汝處也
否則抱佛而眠猶不兌為魔伴況復守此幻身而增
空華障瞖究竟何為且爾父母師長今皆老矣若棄
彼取此亦為法中之愚也豈正信哉爾其行矣幸為
謝諸故人生當重逄死則長別異日常寂光中回視
今日猶作夢中事也爾其識之無忘所囑。


示洞聞乘禪人



洞聞法乘來參請授戒法因示之曰三世諸佛歷代
祖師與一切眾生鱗介羽毛乃至地獄三途以極空
散消沉靡不眉毛廝結不隔纖毫其所同者金剛心
[001-0733a]
地所異者情想愛憎耳由佛祖善用其心故轉穢邦
而成淨土化刀山而為寶林即劇苦辛酸皆為極樂
真境此無他術蓋於此心中情想不生愛憎無寄譬
如淨目徹見晴空又何顛倒幻華自生起滅哉眾生
返此無怪乎種種顛倒自取其咎耳佛祖憐愍此輩
特特出世一番並無剩法與人不過直指此心令一
切眾生當下知歸故毘盧老子初坐菩提場亦不過
宣明過去十方三世諸佛此戒法耳千華臺上葉葉
釋迦亦不過稟明諸佛此心宣傳此戒法耳即四十
九年搖唇鼓舌波波挈挈為人委曲周旋者亦不過
普令眾生信受此戒法耳及至末後拈花天人瞪目
而不知者蓋亦迷此心戒耳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亦
不過默契此心戒耳乃至二十八傳遞代授手亦不
過密付此心戒法耳即達磨西來神光立雪無言無
說蓋亦分明直指此心戒耳展轉六傳至老盧俗漢
子柴擔下聞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蓋乃頓
悟此戒不從人得不因師授性自具足者也又更有
何奇特哉及至黃梅印正即解道本來無一物何處
惹塵埃因此黃梅老人亦不柰伊何只得無語歸方
丈即三更密付大似烏豆換人眼睛豈此外更有奇
特哉從此兒孫滿目遍滿寰中得之者死失之者生
千七百人鼓簧播弄亦不過遞相發明此心地法門
耳豈此心外別求妙悟耶若離此外別求即墮外道
邪徑矣故梵網云盧舍那佛心地初發心中所誦一
名戒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
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
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又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巳真是諸佛子故五十五位進修未見佛
性皆墮塗程及至末後等覺位中乃云是人始獲金
剛心中初乾慧地到此直入佛性海中由是觀之從
[001-0733b]
凡入聖成佛作祖之要除此金剛心外豈復更有剩
法耶是知此戒不易悟悟則名為住位不易行行則
名為行位不易通通則名為向位不易淨淨則名為
登地位不易忘忘則名為入佛位矣禪人今日誠當
自揣以何心為出家以何心為參師訪友以何心為
樂求佛法以何心而願受此戒苟得其心則三世諸
佛歷代祖師普及一切眾生一齊向老人一毫端頭
放光動地則汝二六時中與諸聖凡眉毛廝結也此
則是名真持戒者否則險險則墮參參。


示優婆塞結念佛社



惟吾佛出世說法利生四眾人等各皆得度隨機教
化各有方便普令獲益譬若時雨三艸二木無不蒙
潤隨分充足各得生長是故法有千差源無二致然
以佛性而觀眾生則無一生而不可度以自心而觀
佛性則無一人而不可修但眾生自迷而不知又無
真正善知識開導故甘墮沉淪枉受辛苦耳所以盧
祖初至黃梅問何處人答曰嶺南人黃梅道獦獠亦
有佛性耶祖云人有南北佛性豈有二耶自此一語
如雷驚群蟄此語流布人間知之者希悟之者鮮是
則嶺南為禪道佛法之源頭爰自盧祖演化則道被
中原而門庭之前竟埋荒艸寥寥幾千載矣而談者
皆謂非善根地是不達佛性之旨耳余蒙 恩遣雷
陽以丙申春至秋復檄來五羊壘壁間註楞伽經完
戊戌夏即為諸來弟子演說諸經每一座中見諸善
男子輩舋舋而來風雨無阻余見而深嘉歎之未幾
即有善士某其輩十餘人作禮願乞教授優婆塞五
戒法余欣然應請即為羯摩自是歸心日誠聽法彌
篤余哀其未悟愍其不達造修自度功夫因授以念
佛三昧教以專心淨業痛厭苦緣歸向極樂月會以
期立有規制以三時稱名禮誦懺悔為行欲令信心
[001-0733c]
日成罪障日消必以往生為願果能此道雖在塵勞
則可謂生不虛生死不浪死豈非真實功行哉然佛
者覺也即眾生之佛性以迷之而為眾生悟之即名
為佛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彌陀所求淨土即唯心極
樂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彌陀出現步步極樂家
鄉又何必遠企於十萬億國之外別有淨土可歸耶
所以道心淨則土亦淨心穢則土亦穢則一念惡心
起刀林劍樹樅然一念善心生則寶地華池宛爾由
是觀之天堂地獄又豈外於此心哉諸善男子各諦
思惟應當痛念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一失人身萬劫
難復況日月如流時不可待倘負此緣當面錯過大
限臨頭悔之何及各宜拏力珍重珍重。


示真遇禪人



禪人真遇棄妻子出家樂遠離行志向名山參訪知
識適幻人以幻業遷訛至嶺海禪人因得來參頃辭
往普陀因得禮達觀師授以毘舍浮佛偈復特來五
羊時幻人於幻化場中作如幻佛事開諸幻眾說如
幻法門適禪人作禮請益幻人乃依如幻三昧為說
一切諸法皆如幻夢境界而開示之曰善哉佛子當
善思惟一切諸佛依幻力而示現一切菩薩依幻力
而修持一切二乘依幻力而趣寂一切外道依幻力
而昏迷一切眾生依幻力而生死若夫天宮淨土依
幻力而建立瓊林寶樹依幻力而敷榮鐵床銅柱依
幻力而施設鑊湯爐炭依幻力而沸騰鱗甲羽毛依
幻力而飛潛蠢蝡蛸翹依幻力而動息以極三世諸
佛之所證六代祖師之所傳總不出此幻網三昧也
禪人安得而逃之耶汝試諦思何因而落生死何因
而入母胎何因而汩沒愛纏何因而願出沉淪何因
而發足超方何因而參訪知識因何而履名山登福
地穿叢林入保社今年而南海明年而五臺後年而
[001-0734a]
峨眉汝將遍歷寰中縱經塵劫窮盡十方微塵國土
承事十方諸大知識總皆不出幻化門頭而非究竟
真實處也然雖如是喚作迷頭認影不妨就路還家
苟能一步踏斷幻結則無邊幻網一時頓裂無涯幻
海一時頓枯無量幻業一時頓消無邊幻行一時頓
得無量幻生一時頓度此則是名以幻修幻所謂眾
生幻心還依幻滅者也其或未然則縱經三生六十
劫以文殊為父觀音為母普賢為師而欲恃此親因
以求出生死事遠之遠矣汝諦思惟其無謂我為幻
化人非真實語也參參。


示優婆塞易真潭



佛性善根如艸種在地但有土處莫不有之若遇時
雨靡不發生第雨有早晚故生有遲速耳凡人人皆
有善根種子若遇大善知識而開導之如時雨降則
勃然生芽抽條長幹開花結實鮮不成就所謂有情
來下種因地果還生未有無因而招果者此從上佛
祖教化門頭貴在觀根逗機善為開導使其自性成
熟耳非有別法以誇誕眾生也善士易真潭生在邊
地長於塵勞若夫汩汩口體不暇安有留心出世切
念生死事大乎自非夙種善根深厚油然于中而不
容巳者何乃遇緣即發不待教自能者若是耶余初
貶雷陽未度嶺時談者只謂邊俗好鬼而噉血食絕
無善人且據佛言邊地下賤篾戾車種以為大難以
其斷絕佛種破滅善根不聞三寶名字故為惡類余
因為實然及過電白時見潭攜善士數輩頭面作禮
余甚異之及過苦藤嶺誅茆茨施茶結緣蓋潭創為
佛事集眾信而為之者此則不因開導而自為之豈
非善根純熟時節因緣巳至有不能自止觸事而現
遇緣而成者耶由是觀之佛性未必盡善魔性未必
盡惡隨其所習故有異耳佛說邊地惡種蓋言其重
[001-0734b]
者欲人生正信生中國聞正法故也余因見潭之純
誠篤信一時善士良友若某輩誠敬之由此而推足
見佛法不難行於邊地陋習之境也余因創化城庵
捨茶結緣以種善根乃作疏命潭與二三善士同心
一力果期年而功成三年而化行即今海外路人皆
知有佛事將轉魔界而成佛界未必不從此一人一
事而倡始也如一陰以至堅冰一陽而炎赫日造化
之機如此道化之機亦然將來轉穢邦而成樂國固
不難矣佛言無佛法處建立三寶非菩薩人不能克
成梵語菩薩此云大心眾生潭也可稱大心眾生若
從此增進信心不退善根轉深苟能勇猛精進頓悟
本心即永斷生死迥脫沉淪一超直入菩提彼岸未
必不從今日出門一步為初地也但辦肯心必不相
賺勉之勉之。


示本淨貴禪人



禪人寶貴以守護佛法為心初書金字法華諸經募
造旃檀釋迦彌陀二聖像成居端州之鼎湖時往來
五羊一日稽首請益余示之曰吾佛有言諸法從緣
生諸法從緣滅是知一切諸法緣會而生緣會而生
則未生無有未生無有則雖有而性常自空性空則
諸法本無自性矣故曰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故
能達緣起無性者則為成佛真種矣善哉佛子汝之
所書諸經者法也所造旃檀如來者佛也今以汝之
信力為因托諸所化為緣是則佛從緣起而法亦從
緣起於法性中法則佛而佛即法也第不審果了此
法性空乎性不空乎若言其性空則現見佛之相好
莊嚴畢竟光明熾盛赭如寶山而華嚴八十一卷之
靈文三十九品之次第五周因果之行布四十二位
之森嚴不欠一字法華之三周授記懺法之諸佛洪
名不少一人燦然滿目煥乎全彰謂之性空無物可
[001-0734c]
乎若言其性不空方其緣之聚也則紙自紙墨自墨
金自金而香自香如是紙墨皆為世諦流布如是金
香皆為惡業莊嚴如是佛法之名又何從而有耶求
其本無則性自空矣方其今之緣聚也即以世諦之
金香而為佛即以世諦之紙墨而為經然紙墨之相
不異當時體不增於昔日而佛法之名既彰則敬慢
之心懸隔其助成之人雖不改於故武而善惡之機
天淵矣由是觀之則一切諸法本無自性從緣會而
生者明矣斯則能達此佛此法本無自性則為成佛
真種矣而汝所作種種諸緣勝美不審達無性而作
耶不達無性而作耶由作而後得無性耶若達無性
而作則佛法在巳而不在物若不達無性而作則佛
法在物而不在巳若由作而後達無性者則巳與物
皆無性矣達巳無性則無能作之人達法無性則無
所作之法如此則人法雙空是非齊泯則巳與物皆
無跡矣又從何而分別耶如是則為功德不可思議
菩提亦不可思議佛子如是而知則為真知如是而
作則為妙行否則以思惟心而作難思之佛事譬如
手把螢火而燒須彌秪益自勞又何從而究竟耶善
哉佛子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應如是作應如是
持可謂善超諸有矣。


示法錦禪人



法錦禪人請益自言性多嗔習老人因以方便調伏
而示之以忍辱法門出卷求語更為開導之曰永嘉
大師有言我師得見燃燈佛多劫曾為忍辱僊是知
忍之一行為成佛之第一妙行也故我師釋迦老子
生生世世而為提婆達多之所謗害至於今生出世
種種破法無所不至甚而殺害其命者非一及法華
會上為其授記作佛且曰我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勝妙功德皆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之所成就觀此
[001-0735a]
豈非以忍之一行而為成佛之要又云昔我於歌利
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
壽者相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燃燈佛即不
與我授記由是觀之一切眾生生死苦具皆以有我
而成無上菩提福慧莊嚴皆以無我而至以我與物
敵故是非生是非生則愛憎立愛憎立則喜怒滋自
性濁而心地昏心地昏則諸惡長諸惡長則眾苦集
眾苦集而生死長矣是皆從我之所致甚矣我之為
害其來舊矣譬如嚴城堅兵豈易破哉老氏有言曰
柔勝剛弱勝強此蓋忍行之初地也然眾生恃其我
見最極堅牢而難破所以一言之逆不能受一事之
違不能安一饑一寒之不能耐一念之欲不能淨斯
皆不知忍之之方徒增我見之執耳所以佛教諸弟
子修和合行又曰苦法忍苦法智又曰無生法忍八
地乃得是知從生法忍忍至無生則妙行圓佛果成
矣忍之一行豈淺淺哉故曰凡有所作皆當忍之是
則舉心動念處以忍試之舉足動步處以忍先之折
旋動容處以忍持之喜怒哀樂處以忍驗之如斯則
心有不敢妄動身有不敢妄作事有不敢妄為情有
不敢妄發故老氏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即忍之異
名由不敢為天下先故忍為成佛第一行如此則忍
大而我小故忍能衣被於我亦能衣被於物而自利
利他之德無出此者故曰柔和忍辱衣謂是故也禪
人求法語故余題之曰忍辱為衣而復書之以此禪
人勉而行之其無以為口頭話且又無以此為博飯
具也。


示性淳禪人



若論此事如青天白日十字街頭長安路上往往來
來誰不覿面相呈何曾瞞昧絲毫又如杲日麗天山
河大地艸木昆蟲鱗甲羽毛飛潛動植誰不通同受
[001-0735b]
用至若生盲雖從來不見亦未嘗不蒙利益也何獨
于汝分上有所欠缺隱昧又勞汝費艸鞋錢登山涉
水遠遠迢迢尋師覓友偏向深山窮谷中求之而後
得耶汝但自巳不解向腳跟下一步勦絕命根被他
無量劫來種種戲論習氣所弄恰似白日被鬼迷之
相兩眼睜睜開口向人胡言亂語竟不知從何處發
來亦不知誰之所使終日竟夜淹淹纏纏隨波逐浪
波波劫劫更不知所作何事亦不知自巳本來是甚
麼人及至忽然夢省亦自大生慚愧甚至扼腕頓足
切齒椎心恨不能㘞地跳向佛祖頂額上行及乎遇
境逄緣眨眼之間不覺墮入黑山鬼窟去也此乃天
下有志學道之人通病豈獨禪人為然然其病根直
在不了自心但為習氣所弄耳老人生平有志此一
大事恨般若緣淺習氣偏厚又無如古之真正明眼
知識爐韝且自發志出家操方學道以來以至入山
冰雪寒巖一至萬死一生之地于中種種伎倆知解
向遮裏一毫用不著唯獨於泠地衲被蒙頭時忽然
覷得父母未生前一點消息便回視昔之種種顛倒
皆夢中事耳且復自恨為他業緣牽引墮入種種幻
化境界一至濱萬死而獲一生者所賴涷餓中博得
一點孤光處處受用以此為爐冶種種逆順境界以
為鉗錘以此煆煉習氣麤重緣影塵垢耳即今生死
關頭未知何如禪道佛法未必能會至若的信自心
不向他求一著以此為消磨歲月之具其他更復何
容啟齒哉禪人今且行矣即求老人法語一似含元
殿裏覓長安若向自巳腳跟未動步一著解提得起
放得下乃至日用見色聞聲未開眼時未入耳時早
能耳親眼辯決不向生死󰅄中習氣隊裏頭出頭沒
此所謂不涉途程一步早巳超過如此則佛祖亦無
挨身處閻老子豈柰伊何如此方不負雪浪開導之
[001-0735c]
恩亦不負自巳百劫千生帶來這一點種子不被三
毒習氣熏蒸爛亦不負老人今日向戈戟場中為汝
出氣如此方不負出家之志操方行腳登山涉水之
辛苦也其或未然縱使鬥到三生六十劫更有何用
學得三藏十二部更有何益如昔為人縱能穿衣吃
飯更喚作甚麼人即老人今日之語大似木人穿靴
石女戴帽耳古人云初秋行腳汝等諸人只須向萬
里無寸艸處去且道如何是無寸艸處參參。


示妙湛座主



從上古人出家本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為
開示此事而巳非於生死外別有佛法非于佛法外
別有生死所謂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是知
古人參求只在生死路頭討端的求究竟非離此外
別于紙墨文字三乘十二教中當作奇特事也所以
達磨西來不立文字只在了悟自心耳以其此心為
一切聖凡十界依正之根本也全悟此心則為至聖
大乘半悟即為中乘少悟即為小乘不悟即為凡夫
若悟而不存證而無得即為超聖出凡生死之向上
一路矣近代學人去聖逾遠不見古人真實行履向
日用現前境界生死岸頭一一透過即此日用不離
一法不住一法處處不輕放過便是真切工夫即此
目前一切聲色逆順愛憎境界一一透得過處便是
真實悟門即此悟處頭頭法法便是真實佛法非是
聽座主撞鐘擊鼓登華座開大口學野干鳴側耳低
頭閉目披衣時方為佛法也所以善財童子南歷百
城參禮佛剎微塵數諸善知識故得開悟塵塵剎剎
諸解脫法門然法門固無論即善知識安得有剎塵
之多多耶殊不知剎剎塵塵者乃吾人日用妄想念
慮情塵也苟能於日用起心動念處情根固結處愛
憎交錯難解處貪嗔癡慢種種習氣難消磨處就于
[001-0736a]
根本痛處劄錐一一勘破一一透過知此識此便是
真善知識當下即登無礙自在大解脫無上法門豈
捨此外更有何知識可參更有甚奇特法門可入耶。


示靈洲鏡上人



余昔遊海門登妙高峰入無際三昧時入楞伽室睹
東坡老人代張方平手書楞伽經與佛印禪師留作
金山常住余是時舉身毛孔懼怕悅豫如春生百艸
不自知其所以然也及後覽教乘印證乃知為習氣
橫發於中熏然不自覺耳自爾行腳雲水間而此海
闊天空虛明昭曠之境時時如大圓鏡懸於眉睫間
也頃為幻業所弄直走瘴鄉舟行過曹溪之口下湞
陽之峽經小金山而抵羊城時無濟勝之具未暇登
覽及戊戌秋日因送大司馬陳公始得覽其勝與鏡
心上人遇東坡堂讀悟前身詩又爽然自失恍然若
睹舊遊是知天地一幻具萬法一幻叢出沒一幻蹟
死生一幻場江山一幻境鱗介羽毛一幻物聖凡一
幻眾爾我一幻遇耳上人降心白法日誦金剛經以
為定課而舊染頓袪心光漸朗蓋肯於刮垢磨光非
泛泛波流業海者比也頃持卷索法語為進修之資
老人猛思昔遊海門之故事今此地見東坡如前身
因嘆人生生死幻化去來夢事若以法界海慧照之
則三際十方當下平等天官淨土一道齊平心佛眾
生了無差別鑊湯爐炭實際清涼艸樹庭莎風帆沙
鳥煙雲變狀日月升沉舉目對揚無非普現色身三
昧也吾學道人所貴金剛正眼爍破無明癡暗煥發
本有智慧光明拈向現前日用欬唾掉臂揚眉瞬目
之際拈匙舉箸之間頓顯自性無垢法身不為塵情
之所遮障不為業識之所稽留不為境風之所搖蕩
自然不為生死苦業之所繫縛是稱為得解脫人即
如空生悟般若時涕淚悲泣對佛自謂實無有得名
[001-0736b]
阿羅漢也蓋一切世間所有諸法豈有過此般若者
哉然般若非他即吾人心鏡之光耳此段光明人人
本具箇箇不無但為業垢自昏故永嘉云比來塵鏡
未曾磨今日分明方剖析上人號曰鏡心是以心為
鏡耶是以鏡照心耶若以心為鏡則老盧道明鏡亦
非臺非臺則無鏡可寄若以鏡照心心本無相又何
從而照之耶如此非心則非鏡非鏡則非心心鏡兩
非名從何立如此則上人名是假名名假則真亦非
真是則所讀之般若又豈有文言字句而寄於齒頰
之端耶上人苟能悟此法門則江光水色鳥語潮音
皆演般若之實相晨鐘暮鼓送往迎來皆空生晏坐
石室見法身時也如此則東坡之所書楞伽佛印之
殺青災木與老人今日荷三生之緣重過此山上人
偶拈此卷以請益莫道又是前身夢語也故經云一
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上
人苟能不昧本因般若當習氣橫發時試取此卷讀
之不覺妄想顛倒情塵自然冰消瓦解矣。


示馮文孺



學道人第一要發決定長遠之志乃至盡此形壽以
極三生五生十生百生千生萬生以至劫劫生生直
是一定以悟為期若不悟此心決定不休縱然墮落
地獄三途或經驢胎馬腹誓願不捨此決定成佛之
志亦不以苦故退失今日之信心如此譬如有人發
心有萬里之行決定以所至之處為的從今日最初
發足一步直至入彼所至之門親彼所求之人以至
升堂入室與之交歡浹洽以極忘形而後巳如此方
稱有決定志也苟無此判然決定之志只說出門要
去迴顧目前種種所愛放不下或因循延挨口去心
不去或者幸有親朋大力之人促發出門及乎上了
路頭悠悠蕩蕩或為歌管隊裏富貴場中戀其耳目
[001-0736c]
之玩忘卻未出門的念頭邈然不知所向往或中道
緣差撞遇惡友惡緣弄得囊空資竭加之疾病纏綿
進退回惶生無量苦或身體疲頓久沐風霜不柰勞
苦便生退還之念或將近及門遇見一機一境一事
之差或訛言誤聽以為實使其將見而不及見其人
臨門而不得入其室如此者舉皆枉費辛勤終無實
到究竟之地者無他蓋緣初發心時無決定志耳苟
如此欲作世間小小功名事業亦不能成何況無上
佛道了死生證菩提乎故曰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
可得成豈可取其近效求其速就哉故曰欲速則不
達此之謂也雖然如是有決定之志更須要真實之
見若知見不真志其所不當志行其所不當行亦更
枉用功矣吾人求道既有此志須要的信自心當體
是佛本來清淨無物本來光明廣大如此所以日用
現前不得受用者只為被此幻妄四大拘蔽介爾妄
想浮心遮障難得透徹過此生死關捩子不啻百千
生萬劫之遠也吾人既知此心諦信不疑今日發心
定要以悟為期即從今日發心做工夫便是出門第
一步今日親承善知識開導使是促發之者至其促
發上路途中種種境界種種辛勤種種遲回留連不
留連退情不退情皆在學人自巳腳跟底本分上忖
量皆非善知識所可與也馮生文孺有志此道剔起
眉毛且看腳跟最初出門一步。


示贊侍者



侍者真贊鴈余小像焚香作禮請說法語以開示之
老人驀拈柱杖趁之曰爾朝夕執侍尚不自知生尊
重想又何以紙墨畫像為師範乎每親聞法教如春
風度耳又何以紙上陳言為準則乎爾自發心出家
求出離想而不決志修遠離行果真出家乎實為生
死乎爾自心痴迷向外馳求不知頓歇狂心為成佛
[001-0737a]
秘要而區區執幻妄為真實迷頭認影了無出期即
老人坐向汝胸中爾亦作熱病想耳佛言狂心不歇
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非外得果能如此可稱坐參
不勞遍禮知識自入無量法門也是則名為隨順覺
性又何以包裹老人為爾自思惟二六時中除卻穿
衣喫飯迎賓待客折旋俯仰咳唾掉臂雜談戲論處
如何是自巳本來面目這裏參透許汝覷見老人一
莖眉其或未然對面千里。


示明哲禪人



余被放之四年巳亥夏為講楞伽新疏於五羊之青
門旅泊庵適禪人不遠數千里參余於瘴鄉余視其
謹愨而精於洒掃因命典齋食且將令知三德而調
六和攝一心而修萬行也禪人唯命是聽勤力半載
餘矣適飲瘴煙浸染成疾久而不愈調之不痊藥之
無力禪人自視四大不支難堪眾務乃乞度嶺北尋
樂地以休養之辭行老人因而勉之曰爾豈以苦樂
為異地死生有彼此哉殊不知四大為假借苦樂為
幻場死生為夜旦亦不知心乃眾惡之源身為眾苦
之本也原自迷心而為識執妄以為身顛倒死生出
沒苦道曾不知幾千萬劫譬如夢馳險道怖畏張惶
求脫而不能欲離而不得憂愁悲楚望捄無門疲頓
精神暫息無術自謂終墮沉淪爾乃甘心汩沒矣又
安知極力而呼猛然勃跳而大覺之哉則向之悲楚
辛酸皆成笑具以今既覺與向之求脫何異天壤哉
即爾而觀今之病苦呻吟而作去就求脫之想正若
夢中事耳不能自呼而覺余為大呼而汝猶不知是
薾然長夜終無惺眼之時矣柰何以幻妄而甘苦辛
認夢想而為真宅今既遇呼而不覺捨此而誰又呼
之耶嗟嗟蒙冥顛倒長夜欲求睹慧日之光如今日
之緣者難矣爾試思之忽然猛省回頭轉惱生死情
[001-0737b]
關頓然迸裂便是破夢宅出險道之時也。


示舒中安禪人住山



舒中禪人願住山請益老人因示之曰夫道不在山
而居山必先見道見山忘道而山即障根見道忘山
而觸目隨緣無非是道此古德名言永嘉之諦訓也
子今志欲居山是見道而後居耶是居之而後見道
耶若見道而後居居則有住住則道非真道若欲居
山而後見道道本無住住則道不在山也子將以何
為道而又何所居也子徒以山為山殊不知日用現
前身心境界皆山也承教有云生老病死四山所逼
又云五蘊山又云人我山又云涅槃山然涅槃心也
人我鏡也五蘊身心乃生老病死之窟穴也梵語涅
槃此云寂滅然幻妄身心境界摠屬動亂原其本致
則真妄不二動靜皆如但以迷悟之分故有聖凡之
別迷之則涅槃而成生死悟之則生死而證涅槃是
知五蘊人我之山元是涅槃安宅也斯則一切聖凡
出生入死未嘗不居此山而子之寢處長夜於此久
矣夫何今欲居之耶若以欣厭取捨為入道之資是
猶避溺而投火也故曰狂心不歇歇即菩提由是觀
之入道之要唯在歇狂心泯見聞絕知解忘能所息
是非寂滅此心政不在逃形山谷飽食橫眠恣懶怠
長我慢為道妙也梵語頭陀此云抖擻以其能抖擻
客塵煩惱耳所謂但自懷中解垢衣何勞向外誇精
進是知入道之要而以遠塵離垢為第一義也故曰
但淨其心是諸佛道子其勉之。


示曹溪諸僧



曹溪為天下禪宗道脈之源而山川之勝冠嶺表故
叢林甲於諸方所稱由來舊矣爰自大鑒禪師入滅
以來而青原南嶽二大老抽枝發幹普蔭人天至若
一言半句之下揚眉瞬目之間而得超生脫死者不
[001-0737c]
可勝數自爾此山寂寥幾千年矣豈非枝大而批其
本耶然其道雖曰無相而實寓有形是故與時升降
固其理也所以遠求五宗之源其本無二其建立之
旨亦在隨宜自宋而元如高峰斷崖中峰諸大老皆
力振家聲而雷電之機不減叢林盛時至我明興以
來其風浸微不敢望其真履實證求其有志向上一
路者蓋亦幾希而他方尚或有一二知此道者若曹
溪為當家的骨兒孫獨不識袈裟為何物剃髮為何
事也豈獨人與道違即山川之勝叢林之茂想亦無
復當時矣況為惡魔所侵作諸難者非一豈非其道
與時升降而與山川共為休戚乎余於丙申春蒙
 恩遣雷陽道經曹溪口因得參謁六祖大師正值眾
僧遭燒煮之餘鼎沸未消余為潸然者久之而去明
年秋蒙制臺大司馬陳公念曹溪禪門洙泗欲置余
於其間為供洒掃余是時方慚愧為法門玷懼辱祖
庭以謝又明年觀察海門周公攝治南韶心與陳公
合余堅讓不巳但命執筆重纂其志剛成艸而周公
以入賀去未幾觀察惺存祝公蒞其政公自號曹溪
行腳僧下車不日無論地方盜弭訟息民享參和即
曹溪山門百廢一時悉舉宛若大鑒重拈袈裟角耳
而向之不識不知之僧皆煥發佛性光明此豈非有
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耶公久欲得區區為大鑒侍
者異將焚香洗缽之勞以續破法之愆余慚愧者久
之頃公以入賀去濱行乃令寺僧長老率諸大眾作
禮辱公先以書抵復面叮嚀之意懇懇至再余感公
高妙此行不以官為得而喜得作曹溪主人是其幻
化門頭現宰官身而佛事者乎蓋亦世道交興故能
令此山色溪聲挺露法身而吐廣長舌相也顧區區
罪垢之軀不敢蹈寶華檛毒鼓聊書此以付來僧且
為異日得度因緣作升堂入室之劵時庚子三月既
[001-0738a]
望。


示宗遠禪人住山



余竄海外之五年庚子春宗遠紹禪人同慶堂福自
南嶽來五羊慰老人於穹廬時悟心融佛嶺乾二子
皆在行間伴老人以食息相與結夏壘壁將半復移
居東華解制後各辭去將各事事而宗遠獨稽首乞
一語為住山法要老人揮汗以示之曰夫入深山住
蘭若此從上佛祖第一入道因緣也惟我本師釋迦
老子棄捨金輪辭親割愛走入雪山萬丈寒巖埋身
千尺以至鵲巢其頂蘆穿其膝猶不知六年涷餓皮
骨支持而苦空寂莫之狀又何如也一旦睹明星而
悟道朗長夜而獨明便見天龍拱衛神鬼欽崇為天
人師作世間眼至今光照四天道流百億聞名者喜
見相者皈王臣敬仰有識傾心梵宇琳宮莊嚴殊麗
無分遐邇百代如生如此澤流而無窮功垂而不朽
者皆從雪山六年涷餓中博來只今後輩兒孫四事
受用不盡此乃開天闢地一箇住山樣子也自斯巳
降無論西域見聞邈遠即法道東垂若遠公之蓮社
僧遠之胡床五祖之破頭老盧之獵隊西江之隱山
石霜之枯木凡載傳燈列名僧史者未有一人不向
深山窮谷苦空寂莫中出嗚呼世衰道微人心不古
凡托跡空門寄形袈裟之下者靡不假我偷安罔然
不知出家竟為何事將謂四事供養應當受用更不
思生死大事為出家兒第一要務也古人出家專為
生死一著參師訪友發明巳事然後向深山窮谷艸
衣木食巖棲澗飲支折腳鐺煮脫粟飯盡將從前業
識影子掃除蕩淨不留一絲單單的的提持向上一
路身如枯木心似寒灰直至大徹而後巳如此方稱
佛之真子方能報佛深恩禪人今發大勇猛心以住
山為志只須放下諸緣心如墻壁單提一念直欲上
[001-0738b]
齊古人必以發明生死大事為期不明不巳切不可
效時輩作偷安計為養嬾資也行矣為我前驅誅茅
岳麓待老人酬償債畢以送餘年也其念之哉。


示念松通禪人



昔中峰禪師居天目久參高峰大事未明乃立懸崖
撫孤松七日遂大徹即今崖松獨峙而追跡中峰者
幾希通禪人往於松下誅茅結屋居之三年日誦華
嚴為業其精苦固有之其期則過中峰遠矣若夫發
明個事則猶未也故達觀禪師字之曰念松欲其不
忘本耳今禪人遠問余於瘴鄉居無何且別余去將
東遊過支提北入五臺尋文殊萬眷屬中得一侶傍
金剛窟誦華嚴滿百部以畢餘生臨行乞一語為法
要余乃掀髯而笑曰子作此見解是猶涉海而求河
浴也以狹陋之習而入廣大法界此其難矣古德云
盡大地是一卷經盡十方是沙門一隻眼以如是眼
讀如是經盡未來際曾無間歇如此又何去來之相
彼此之見哉但學人巳眼不明諸塵障隔故作種種
取捨欣厭之想耳然華嚴以平等法界為宗以無障
礙為門苟能悟此宗入此門則無一物不播遮那之
體無一聲不闡圓妙之音無一時不修普賢之行無
一人不是剎塵知識如是則光網三昧舉目昭然普
眼真經隨念具足舉足下步不離寂滅之場居塵出
塵頓到般若之岸化熱惱而作清涼變苦具而為極
樂如此則子何處覓五臺以何法為大經乎故曰我
欲逃之逃不得大方之外皆充塞是所謂無邊剎海
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子如
當念了卻又何必登山涉水尋伴侶誦文言以了餘
生乎若了生本無生則住無所住苟能悟無住之旨
自不作去來動靜生滅之想耳故六祖大師於無所
住而生其心一語打落從前百千萬劫顛倒知見
[001-0738c]
當於此剔起眉毛高著眼看切不得錯落出門一步
全身入卻荒艸也珍重珍重。


示佛嶺乾首座剌血書華嚴經



佛嶺乾首座將歸東林尋遠公之芳躅效蓮社之清
修且願刺血手書華嚴大經以為莊嚴佛土之淨業
願乞一言以開示之余曰佛子諦聽爾以何為大經
以何為淨業爾以書寫紙墨為經乎語言文字為經
乎以運動折旋為淨業乎以點畫分布為淨業乎若
以書寫紙墨為經則市肆案牘無非大經若以語言
文字為經則談呼戲笑世俗文字無非妙理斯則本
無欠缺又何庸書若以運動折旋為淨業則日用尋
常咳唾掉臂無非觀音入理之圓通若以點畫分布
為淨業則迎賓待客舉箸拈匙無非普賢之妙行如
是則本自具足又何別求捨此而言法行是猶知二
五而不知十也雖然盡十方是常寂光元無明昧極
法界是清淨土本沒精麤森羅萬像皆海印之靈文
鱗甲羽毛盡法身之真體猿吟鳥噪皆談不二之圓
音雨施雲行盡顯神通之妙用如是則無背向無去
來無取捨無始終三際為之不遷十世圓成一念此
法界無盡藏也爾欲於無盡藏中徒以區區生滅心
行指色相莊嚴為法行求淨土之真因者是以牛糞
為旃檀魚目為意珠也況一字法門海墨書而不盡
爾欲以有限之四大涓滴之身血剎那之光陰而欲
寫無盡之真經作難思之佛事是猶點染虛空捫摸
電影也爾其參之如其未然試向五老峰頭諦觀山
色湖光聽鳥語溪聲與毘盧老子坐普光明殿與十
方無盡身雲剎塵海會說法界普照修多羅時有何
差別參參。


示懷愚修禪人



學人圓修自吳中一缽走瘴鄉侍余二載餘適余於
[001-0739a]
戈戟場中而作佛事修精持一念作務為眾先晝夜
無倦始終如一日余時時泠眼覷之頗有衲子氣息
念末法向袈裟下提持此事者難得其人心甚愛之
頃辭余欲參諸方知識臨行乃問四大本空五蘊非
有病在甚麼處老人曰病在沒有處因說此偈以助
行腳四大本空空是病五蘊非有有成非兩頭坐斷
無消息始信家山到處歸。


示西樵居士吉水人



圓覺經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此語古德
每每拈示學者多落思惟󰅄臼獨中峰各注一不字
此金剛圈也。


示陳生資甫八條



孔子曰知幾其神乎說者謂幾者動之微學者當於
未動時著眼方乃得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正好於六祖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是上座本來面目
同參○文者心之章也學者不達心體強以陳言逗
奏是可為文乎須向自巳胸中流出方始蓋天蓋地
○宗鏡云聲處全聞見外無法此語非透出毘盧頂
𩕳上行者定不知話頭落處○儒生有志於道者獨
向禪中求做工夫郤不知念茲在茲便是上乘初地
○夜氣清明攝心端坐返觀內照寂然不昧處自見
本來面目母自欺也孔子云吾未見好德如見好色
者也足知天下不欺者鮮矣○飄風驟雨颯然而至
試觀風從何來雨從何至此觀識得分明萬物在巳
○譬如嘉苗望其秀實賊蟊不除難其成矣不獨世
間叢林學道亦然。


示離際肇禪人



若論此事本無向上向下纔涉思惟便成剩法何況
以有所得心入離言之實際乎禪人果能決定以生
[001-0739b]
死為大事試將從前厭俗心念乃至出家巳來所有
一切聞見知識及發參求本分事上日用工夫著衣
喫飯折旋俯仰動靜閒忙凡所經歷目前種種境界
微細推求畢竟以何為向上事再將推求的心諦實
觀察畢竟落在甚麼處凡有落處便成󰅄臼即是生
死窟穴皆妄想邊事非實際也經云縱滅一切見聞
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古人目為黑山
鬼窟正是參禪大忌諱處何況以生滅粗浮想像入
究竟際遠之遠矣所謂舉心即錯動念即乖直若將
不舉心不動念處當作玄妙又落玄妙󰅄臼昔有僧
問趙州如何是玄中玄州云汝玄來多少時也僧云
玄之久矣州云若不是老僧幾乎玄殺你看古人一
語如金剛王寶劍斷盡凡聖知見如是觀之此事豈
可以唇吻能道紙墨文字可能形容只在學人日用
舉心念處諦實觀察但有絲毫情見乃至玄妙見解
粘滯處便是妄想影子都落生死邊際非離際也離
際之際名為實際實際無際無際則不落聖凡邊際
聖凡不落生死情忘古人所謂一念不生前後際斷
斷則無事矣方名無事道人事既無又向甚麼處求
玄求妙所謂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到此如人飲水泠
暖自知大似啞子喫黃柏難以吐露向人禪人但辦
一片生鐵心腸如此一直行將去不必將心待悟亦
不必計其歲月日時只須將前後無量劫數直下拈
在目前任他生死去來起滅即此現前一念決定不
為他浮光幻影遷移縱是刀山火聚淨土天宮亦任
頭出頭沒而此一念孤光畢竟不被他搖奪如此可
稱大力量人方纔是真正出家兒不被生死籠罩不
被聖凡埋沒不被三途遷訛如此始得名實相應乃
是真實離際也。


示懷愚修堂主


[001-0739c]


古德云盡十方世界通是衲僧一隻眼虛空萬象鱗
介羽毛洪纖巨細通是大毘盧藏一卷經以如是眼
讀如是經盡未來際不休不息此普賢大士一毛孔
中最微最細少分佛事一毛如此況一一毛孔乎正
報毛孔如此況依報世界微塵乎一塵如此況塵塵
乎且塵含巨剎況塵塵之剎剎剎之塵乎以此深觀
則無邊剎海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
於當念此普賢之真經能見此經則為文殊之智眼
即以此眼觀塵中之眾生一一眾生盡說此經使之
一一聽者當下了知一切聖凡本來無二無別吾人
即具此眼轉此經度此眾生雖云使盡大悲行盡大
願經剎塵劫了無疲厭縱然如是亦非衲僧本分事
何以故以淨法界中本無動搖去來凡聖諸影像故
且此殊勝影像尚無況諸妄想知見佛法禪道種種
取捨諸顛倒相虛妄影耶是知從上佛祖示人只教
歇卻狂心不從他覓所謂但自懷中解垢衣何勞向
外誇精進又云但盡凡情別無聖解若作聖解即墮
群邪以上神通妙用皆本分事無奇特故即此一味
平常何用別求佛法。


示了際禪人



余中興曹溪重修寶林禪堂以接納四來時量禪人
發願行乞以供大眾當結制之初禪人拈香請益予
因示之曰諸佛利生妙行原非一種菩薩成佛妙門
本非一路故曰歸源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昔維摩大
士以一缽飯而為佛事三萬二千有量之眾食其食
者皆入律行且道至今缽盂仍舊香飯如常食之者
律行何居持來者神通何在若於此透得正所謂於
食等者於法亦等若透不得更須參訪知識決擇疑
情直至不疑之地始與本地少分相應其或未然未
免隨波逐浪所以僧參趙州乃云學人乍入叢林乞
[001-0740a]
師指示趙云喫粥也未僧云喫也趙云洗缽盂去其
僧有省禪人若於趙州說處這僧省處會得便與維
摩方丈中諸上善人把臂共行去也。


示容玉居士



予居雷陽之三一庵時居士容玉而請曰弟子歸心
於道久矣第志未專一念生為名教以忠孝為先愧
未能挂功名以忠人主博儋石以孝慈親心有未安
故難定志余曰然哉夫忠孝之實大道之本人心之
良也安有捨忠孝而言道背心性而言行哉第吾人
本心自有忠孝之真而大者政不在因爵祿以輸忠
資口體以為孝也世儒概以吾佛氏之教去人倫捨
忠孝以為背馳殊不知所背者跡所向者心也傳曰
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人者
仁也性之德也由是觀之論事親而不知人不名為
孝論知人而不知天不名知人言知天而不見性則
天亦茫然無據矣是則心性在我則為本然之天真
也能知天性之真則為真人以天真之孝則為真孝
以之孝親孝之大矣子能以見性之功自修則為真
修以性真之樂娛親則為妙行以是為孝孝之至矣
故猥云以敬為重而以口體為輕者抑又末矣容玉
曰弟子服膺明誨見性之功誠大矣以此娛親固所
願也第望洋若海渺無指歸捷徑之功乞師指示余
曰古德有言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梵語阿
彌陀此云無量壽佛者覺也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覺
性尤見性之第一妙門也原夫此性先天地而不為
老後天地而不為終生死之所不變代謝之所不遷
直超萬物無所終窮故稱無量壽此壽非屬於形骸
修短歲月延促也吾人能見此性即名為佛且佛非
西方聖人之稱即吾人自性之真而堯舜禹湯蓋天
民之先覺者斯則天民有待而能覺聖人生之而先
[001-0740b]
覺此覺豈非佛性之覺耶孟子所謂堯舜與人同耳
所同者此也能覺此性則人皆可以為堯舜人既皆
可以為堯舜則人人皆可以作佛明矣嗟嗟世人拘
抽一曲之見未遇真人之教而束於俗學以耳食為
至當無怪乎茫然而不知歸宿矣玉曰弟子蒙開示
信知自心是佛自心作佛不假外求決無疑矣但不
知作佛之旨下手工夫願求示誨余曰吾人苟知自
心是佛當審因何而作眾生蓋眾生與佛如水與冰
心迷則佛作眾生心悟則眾生是佛如水成冰冰融
成水換名不換體也迷則不覺不覺即眾生不迷則
覺覺則眾生是佛子欲求佛但求自心心若有迷但
須念佛佛起即覺覺則自性光明挺然獨露從前妄
想貪嗔痴業當下冰消業垢既消則自心清淨脫然
無累無則苦去樂存禍去而福存矣真樂既存則無
往而不樂天福斯現則所遇無不安惟此真安至樂
豈口體之能致富貴之可及哉此所謂心淨則佛土
淨事心之功無外乎此淨土之資亦不外於是玉曰
弟子聞教心目開朗如見歸家道路了無疑滯第以
念佛為教何以致此孝耶是所未安願師指示以卒
業焉余曰昔有孝子遠出其母有客至望子不歸口
嚙其指而子即心痛知母憶念遂即旋歸且母嚙指
而子心痛以體同而心一也子能了見自心恍然覺
悟自心即母心也以巳之覺以覺其母以巳之念願
母念之母既愛子之形豈不愛子之心耶形則累而
心苦念則形忘而心樂矣且母子之心體一也昔母
念子嚙指而子心痛今子念母忘形而母心豈不安
且樂耶第恐子事心之功不篤忘形之學不至不能
如母念子之切感悅其母之心耳故古之孝子不以
五鼎三牲之養而易斑衣戲彩之樂足見孝之大者
在樂親之心非養親之形也世孝乃爾倘能令母之
[001-0740c]
餘年從此歸心於淨土致享一日之樂猶勝百年富
貴使母時懷戚戚之憂也是則彼雖富貴而親不樂
即樂而有所以不樂者存今子以念佛而能令母心
安且樂樂且久豈非無量壽耶由是較之母壽無量
而子壽亦無量是淨土在我而不在人佛在心而不
在跡矣子其志之。


示曹溪素林裕木菴泰兩監寺



丙申春予度嶺過曹溪禮六祖大師瞻仰道骨如生
想當時踞華座萬指圍繞無異今則堂宇傾頹叢林
弊因慨寶林福地翻為狐兔之巢徘徊久之而去
未幾則外魔熾起僧徒遭難幾盡逃遁而祖庭之害
亦未有甚於今日也余心愍之因求當道宰官作大
護法幸制府陳公屯鹽周公皆力振之魔風稍息而
僧力巳疲極矣時則寺僧有若素林裕木庵泰海月
珊見傳識與中興為住持者象漢權之數人者皆誓
捨身命力持祖業以保安眾僧日夜辛勤苦心周慮
以求為能與祖庭作一日依怙者志甚殷也由是眾
等投誠皈依授戒即請予入山 聖恩有在未敢輕
諾然身雖未入而心巳如金剛矣時萬曆巳亥適南
韶祝觀察以荷曹溪為巳任力致余來寺一整頓之
命大眾禮請庚子冬余始應命入山不三月而百廢
具舉袪宿蠹選僧徒設義學授戒法一時翻然成化
乃為重闢規模大開祖道以復古昔之初製不五年
而功成過半斯實祖靈之默啟天龍之冥護而裕輩
一念血誠真不減包胥秦庭之哭其真心實行之所
感召者自不可誣也余住茲巳逾五年而奔走過半
皆為經營之勞眾等事我如一日猶我視眾等如一
子地耳頃蒙 恩詔在宥即身未披衣而心巳解脫
一時諸弟子等各各聞而歡喜焚香作禮執卷乞語
乃拈筆以示之曰諸佛眾生心無差別所言無差別
[001-0741a]
之心即所謂金剛心地也且此一心諸佛證之而說
法諸祖悟之而度生菩薩修之而成道聲聞取之為
涅槃外道執之而謗法眾生迷之而造業三途昧之
而受苦凡夫日用而不知吾人以之而應緣即爾輩
為佛弟子為祖兒孫凡有施為莫不皆從此心流出
但順佛祖之教為佛祖之事心心常住念念不壞者
即此以往歷劫不磨便為金剛心地而為成佛作祖
之正因種子矣若夫逆之背之雖身著袈裟心存業
道即此以往便為苦趣苦因亦長劫不壞生死之苦
果也故曰三界上下法唯是一心作順之即聖背之
即凡豈虛語哉然而此心智愚同稟凡聖共由但在
用處不同故有苦樂之別耳茲若裕等數人同此心
即合山千人亦同此心也若以此心用之於佛祖故
如金剛則將來受用亦同金剛劫劫生生受用不盡
若夫用之於一身謀之為一巳視區區糞壤而為樂
地心心作業轉眼之間一息不來便入三途而苦果
無窮亦劫劫生生受用不盡矣此無他故但以不明
此心是成佛作祖之真種子福田耳裕自從余授戒
以來即願持誦金剛般若經誓盡形壽且此經乃吾
六祖大師之心地也能持之不忘得之於巳則將來
歷劫受用無窮即此身心常住於曹溪故曰佛子住
此地即是佛受用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也故曰
天宮淨土全在當人佛剎莊嚴盡出自巳十界依乎
一心凡聖本無二路汝等明見今日老人轉曹溪為
淨土驅魔眾為法侶苟信老人此心之妙則汝等諸
人出生死證菩提不出一念之頃其或未然依舊流
浪三途沒溺苦海去也其念之哉。


示沙彌智融



予蒙 恩南來諸護法延予住曹溪初入山首以作
養人才為急乃選諸沙彌延明師教以本業習威儀
[001-0741b]
禮誦設禪堂以安居之律以清規眾如一指老人以
業緣牽引不能安居時為說法更延大德闍黎以尸
之又數年而規模造就山門大為改觀老人嘗謂佛
法所貴聞薰成種嶺南久無佛法薰習以乏種子故
信心難生每願教僧五十三人各書華嚴大經一部
一以法緣廣大為最勝種子二以借書寫攝持之力
資初心觀行以助入道資糧向以內魔所汩有願未
成時眾中沙彌智融者最先發心乃毅然首倡稟命
願書大經老人甚嘉其志開端書不半而同學沙彌
一時發心書寫者今七人矣嗟乎人之根性豈可局
量哉昔吾師釋迦牟尼往劫為凡夫時同千人聞五
十三佛名一時發心修行後各次第成賢劫千佛吾
師以願力勇猛故先於眾又為十六王子時聽法華
經為一乘緣種於八方各得成佛況華嚴乃一乘圓
頓法界無礙緣起之大經也所謂見聞為種八難超
十地之階善財五十三參一生圓矌劫之果以一字
統法界之經一行攝無邊之海況點點畫畫心光流
溢大用現前果當人不昧則不必更參機緣而觀行
自足諸法門海不勞遠歷百城而坐參知識豈不為
最上法緣乎若以所書之經具在目前終身讀誦受
持何用別求佛法即六祖法化所流千七百員知識
可一齊普現於毫端三昧矣汝當作如是觀無為俗
習情塵障智眼也勉之勉之。


示自庵有禪人住山



佛言一切眾生流浪生死皆是妄想顛倒以為根本
妄想不休生死難出故為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吾人
果能頓歇狂心便是出三界破魔軍露地而坐稱為
無事道人如此則鐵面閻羅老子縱有狠心毒手亦
無打筭摸索處往來縱橫自由自在一大解脫人恁
麼時節即喚成佛作祖亦不耐聽又肯向廁溷中與
[001-0741c]
痴蠅作隊偷腥撲臭耶如此則十方世界皆成淨土
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充滿其中與十方諸佛把
臂共遊得大自在此則庵即是自自即是庵庵即是
山山即是人無內無外無彼無此恁麼則住無所住
行無所行修無所修方稱自庵若養嬾坐馳三生六
十劫祗為他人作奴郎耳思之思之。


示慶雲祥禪人



出家兒要明大事第一要真實為生死事切第二要
發決定出生死志第三要拼一生至死不變之節第
四要真知世間是苦極生厭離第五要親近最勝知
識具正知見時時參請承順教誨如教而行精勤弗
懈不為五欲煩惱遮障不為惡習所使不為惡友所
移不為惡緣所奪不以根鈍自生退屈如是發心如
是超造久久純熟自然與本所願求函蓋相合縱今
生不能了悟明見自心即百劫千生亦以今日為最
初因地也若不如是但以狹劣知見軟暖習氣因循
宴安而欲以口頭禪狂妄心穢濁氣邪見根將為出
家正業以此望出苦海是猶適越而之燕卻步而求
前也嗟嗟末法正信者稀禪人既知所坰當知本心
以真實決定為第一義也勉之。


示如常禪人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
二百五十戒又曰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
無為法又曰剃除鬚髮而作沙門受佛法者去世資
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不再矣使人愚
蔽者愛與欲也如是之法種種叮嚀苦語無非要為
佛弟子者最初出家便以離欲為第一行耳後世兒
孫身雖出家心醉五欲不知何法是遠離法何道是
出苦道纏綿昏迷而不自覺且又矯飭威儀詐現有
德外欺其人內欺其心包藏瑕疪而不自覺欲求直
[001-0742a]
心正念者難其人也淨名云直心為道場如常有志
求出離法當以直心為第一義珍重。


示小師大義



爾自從老人遊迄今二十餘年不獨執事辛勤即罹
患難走瘴鄉巳三度矣前巳遣爾歸家山事師長爾
狂心不歇復為余來今聞爾師巳作故物爾竟不能
生執巾瓶死啟手足是可以稱弟子乎爾今即歸不
思何以報師恩於冥冥乎古人參師訪友端為成辦
道業爾今從師二十餘年道業何在古人羞見父母
師友爾道業無成幸爾無父母師友無寄羞地矣祖
師云眾生與佛無別但眾生多習氣佛祖清淨無垢
耳爾事善知識親聞訓誨年亦老矣尚然悠悠如此
竟不知此去他時後日又何面目見老僧乎萬一老
僧如爾父母恐爾此生亦無寄羞地也念爾忠肝義
膽不減古人昨讀達觀師語以田光比爾如此則老
僧何以報平生乎所謂諸供養中以法為最今別復
以此作供養以酬生平爾其再無忘今日重別之言
臨岐執手叮嚀珍重。


憨山老人夢遊全集卷一終


 九江府佛弟子左春魁室黃氏男左克勤媳
 呂氏徐氏同發心助刻
憨大師法語第一卷計字貳萬貳千九百零四
 個該銀壹拾壹兩值錢整摠願巳下五卷功
 德祈魁父子妻媳身躬安樂天筭綿長
 彌康多福多壽仍願孫左天表左天嗣
 流芳繼書香於奕世門庭吉慶迎萬貫以昌
 隆上報法恩下資三有普願法界有緣見聞
 隨喜者咸沾利樂共獲津梁
 五乳峰侍者廣益編對 海陽鄭一相謹書


崇禎巳巳歲夏日匡山木石庵識
[001-074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