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389 憨山老人夢遊全集-明-德清 (master)


憨山老人夢遊全集卷之二
東海那羅延窟侍者福善日錄


法語



示慧侍者



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欲令眾生開示悟入
佛之知見然佛之知見即眾生之知見眾生知見即
生死知見故曰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
涅槃斯則聖凡知見無二而有迷悟不同者過在立
不立耳以其知見本無凡聖但有立即有我有我則
諸障頓起無我則萬法平沉是知我為生死之本也
豈特凡夫造貪痴嗔而為我障即一切聖人諸修行
者知見未忘盡屬我障尤為生死難拔之根故二種
障中粗細不同粗則易遣細則難除以其知見深潛
根於心者難拔故經云存我覺我俱名障礙此正知
見立知幽潛如命不能自斷者所以古人三二十年
苦心參學縱然悟得自性具足如寒潭皎月靜夜鐘
聲隨扣擊以無虧觸波瀾而不散猶是生死岸頭事
此古人大不自欺處倘欺巳欺人是自壞壞他也侍
者福慧早從老人出家初見老人時一蠢蠢物耳別
去十年茲來更蠢蠢也獨嘗喜其蠢蠢中有惺惺不
蠢處此侍者以此蠢不蠢為命根今來又五年其蠢
日增其不蠢蠢者亦潛滋暗長也由是人視侍者蠢
侍者亦自視蠢更蠢而人人不自知其為蠢也今年
夏老人從西粵回山侍者忽出蠢狀老人大笑其蠢
無出頭時私謂此蠢人立蠢為巳過也苟能以此蠢
自為受用地亦頗自足亦可了生死亦不負出家行
腳事若以此更立其蠢則病不止知見立知也侍者
若能推倒此蠢不患不與老人眉毛廝結。


示鄧司直有引



余度嶺之八年有中興曹溪之舉以今癸卯夏擇
[002-0742c]
日首工適韶石鄧生司直齋心謁六祖大師且從
余問出世法懷香執禮心甚懇倒余因思六祖得
黃梅衣缽初至曹溪坐席未溫復避難匿跡於獵
人隊中一十七年既而薙髮於菩提樹下將歸寶
林先受韶州牧與四眾千二百人請據座為說般
若之法以開導之從此光流八表道被寰中得道
者如林迨今幾千年矣無論諸方聲教寥寥即茲
山山水無復故吾而僧徒盡皆波旬佛土翻為魔
窟矣今余感承佛祖冥囑中興祖道豈無宿因然
八年戈戟場中不減獵隊而說法之願巳不待披
緇深揆道緣不敢望于六祖大師而聽法者有鄧
司直毅然先登是足超於昔之千二百矣老人歡
喜不禁故亦為說般若之法以為前茅如吾佛祖
所云若為一人眾多亦然鄧生持此自利利他未
必不為廣長舌也因示之曰。


佛祖出世說般若之法教人修行必以般若為本然
般若者梵語華言智慧以此智慧乃吾人本有之佛
性又云自心又云自性然此性體本來無染故曰清
淨本來不昧故曰光明本來廣大包容故曰虛空本
來無二無妄故曰一真本來不動不變故曰真如又
曰如如本來圓滿無所不照故曰圓覺本來寂滅故
曰涅槃此在諸佛圓證故稱為大覺又曰菩提諸佛
用之故為神通妙用菩薩修之名為妙行二乘得之
名為解脫凡夫迷之則為妄想業識發而用之則為
貪嗔痴愛驕諂欺詐造之為業則為[泳-永+瑤-王]為殺為盜為
妄所取之果則為刀為鋸為鐵為磨乃至鑊湯爐炭
種種苦具皆從此心之所變現正若醒人無事種種
樂境俱在目前而少時昏睡沉著忽然夢在地獄種
種苦事一時備受辛酸楚毒難堪難忍正當求捄而
不可得時堂前坐客喧譁未息隨即驚覺呻吟而起
[002-0743a]
視其歡娛之境居然在目而酒尚溫餚尚熱也且枕
蓆之地未離苦樂之境頓別要之樂向外來苦從中
出由是觀之天堂地獄之說宛然出現於自心又豈
為幻怪哉是皆迷自心之所至耳經云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又曰三界上下法惟是一心作以此觀
之豈獨佛法說一心而從上聖賢乃至一切九流異
術極而言之至於有情無情無不從此一心之所建
立但有大小多寡善惡邪正明昧之不同所用之各
異耳略而言之若堯用之而為仁舜用之而為智三
代用之而為勇桀紂用而為暴周公用之而為孝孔
用之而為權孟用之而為辯老用之而為嗇莊用之
而為肆蘇張用之而為詐啇斯用之而為刻乃至亂
臣賊子用之而為篡為弒為姦為盜為術為數為愚
為智百姓日用而為飲食男女起居動靜為善為惡
為夢為覺大而觀之聖人用之而不盡賢人小知而
不能用其餘皆日用而不知也豈有情之類人獨然
耶物亦有之若鳥得之而飛獸得之而走魚得之而
游蟯蜎蠢蝡各得其所得而自足其所足此又大小
多少之辯也猶有情也若夫天得之而覆地得之載
山水得之而流峙艸木得之而繁植故曰山河大地
全露法王身鱗甲羽毛普現色身三昧此皆般若之
真光吾人自心之影事也以此看來吾人本有之心
體本來廣大包容清淨光明之若此而目前交錯雜
沓陳列於四圍者種種境界色相又皆吾心所現之
若彼吾人有此而不知固可哀矣且而誤取自心以
為貪愛之樂地目悅之於美色耳悅之於[泳-永+瑤-王]聲鼻悅
之香舌悅之味身悅之觸心悅之法又皆自心所出
又取之而為懽為樂為貪嗔痴為[泳-永+瑤-王]殺盜妄而造作
種種幻業又招未來三途之劇苦如人夢遊而不覺
可不大哀歟以其此心與諸佛同體而無二歷代祖
[002-0743b]
師悟明而不異者獨吾人具足而不知如幼子逃逝
而忘歸父母思而援討之所以釋迦出世達麼西來
老盧舂米於黃梅張網於獵隊皆為一事乃至曹溪
所說三十餘年諸方流衍千七百則皆指示於人者
盡此事也豈獨老盧即老人今日為司直所說者亦
此事也而司直與諸現前共聞見者亦此事也是知
此一事外皆成魔說為戲論耳是則諸佛全證若不
出世則辜負眾生諸祖悟之而不說法則辜負諸佛
凡有聞者而不信不解不受不行則辜負自巳負眾
生者慢負諸佛者墮負自巳者癡斯則佛祖可負而
自巳不可負以其本有而不求具足而不善用譬如
持珠作丐可不謂之大哀歟司直今者身嬰塵海心
墮迷途忽然猛省回頭尋求此事是猶持珠之子恥
與丐者為伍心心向人求自足之方茲老人頓以此
法直指向渠儼若指示衣底神珠原是司直固有亦
非老人把似以當人情世態也然此如意寶珠隨求
而應種種事業受用境界無不取足至若求其隨應
之方又在司直自心善巧精勤克苦之力耳若果能
自肯極力自求一旦豁然了悟則將山河大地鱗甲
羽毛與夫三世諸佛歷代祖師及堯舜周孔事業一
口吸盡不假他力否則依然一夢想顛倒眾生耳又
何以稱為大丈夫哉司直司直寧可上負佛祖下負
老人萬萬不可自負負君負親也老人今日所說般
若皆從上佛祖心地法門即與六祖大師最初所說
不差一字第最初唯聞者爾一人既以一人而當昔
日千二百眾且當時曹溪聞法了悟自心者三十餘
人司直之生巳去古人千載而染習濃厚又過無量
億倍即今果欲矢志荷擔此事誠非細事當於日用
現前宿習惡業種種魔事極力排遣橫身力戰於諸
魔隊中又當如一人與萬人敵少有退屈則負墮不
[002-0743c]
少爾其念念回光心心觀察除卻目前巳作未作種
種妄想如何是鄧司直本來面目參參。


示曹溪侻無昂監寺



鄧林之木雖多成材者寡滄海之產雖眾稱寶者希
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即吾佛說法四十九年但以
十大弟子各稱第一而得正法眼藏者人天百萬獨
迦葉契心古今傳道稱的骨兒孫者亦不易也至我
六祖大師說法曹溪坐下不少千僧壇經載悟道者
有四十三人而見稱者唯五六人大闡其道者獨南
嶽青原二大老而巳嶽師侍祖精勤日夜不離左右
者逾十九年與青原共命終祖之世故自有叢林以
來凡善知識開堂說法務在得人單以二老之苦心
為家範此得人之難而求其師表百世者亦更難也
老人度嶺之初過曹溪謁六祖大師視其山門破壞
幾至掃地一眾惶惶無所依怙而所以願叢林興安
大眾以存祖師一脈如線之緒者於千僧中得裕權
識泰珊五人焉其所願老人為依怙者若嬰兒之望
慈母其所以存叢林之志不減包胥之存楚而乞於
余者不減秦庭之哭也於是老人哀其誠而來力任
中興之責剔蠹釐敝百務具舉選眾僧學禮誦法擇
其中堪為童蒙表率而稱教授師者得三人焉既處
之歲月察其心術之微操履之端言行相符以成後
學繼前修念祖道保護叢林者唯昂監寺一人而巳
三人之中誰不曰比肩而趨操不一志行不齊如胝
黑白暸然也要之是非可否平素出眾口之評如衡
石重輕之在人耳目者非一日余目擊其操履如孔
子觀人之法察之亦非一日故諸監寺之乞余言欣
然即發獨此三卷藏之五年余實未敢輕諾者非吝
法也以其古人授受之際不妄許可倘一失言不唯
失人抑且失法眼矣故知人之難聖哲所病自非素
[002-0744a]
與交遊備詳本末未易測識所謂人心險於山川而
難知於天天猶有四時之序而人者深情厚貌外威
儀而中蛇虎者不易知也語云疾風知勁艸板蕩識
忠臣若人人皆可稱忠孝則世之忠臣孝子蓋多多
不足奇矣以其希故見其難以其難故為忠臣孝子
者不易也余嘗謂宣盂稱得士而冒死立孤者獨程
嬰杵臼二人耳楚國號多材而捐軀復楚者獨一申
包胥耳嗟乎吾徒之為沙門釋子者骨肉肝腸皆佛
祖之所化也生死升沉亦佛祖之所賴以轉也求其
一心如古豪傑之所為者希以其自愛業身而造苦
具不惜橫身捨命而甘心焉故求其一念知非能體
祖師之家業者難得其人矣是知家無賊子家不破
國無賊臣國不忘人無惡行身不殞士無苦行名不
揚善無橫逆道不高心無堅忍道不大是知善惡雖
殊倘不負堅忍不拔之志不能成其善惡之實苟無
善惡之實而其報應不舛者不足憑也語曰積善成
名積惡殺身積水成海積土成嶽昂子知此不必患
彼惡者之自積當患巳躬下忠貞道業之不積耳孔
子曰不患莫巳知求為可知也藉六祖知子有此心
亦只如老人之所告子者勉之耳更有何法則為墮
增益語障。


示曹溪海月珊監寺



余蒙 恩度嶺當丙申春二月過曹溪謁六祖大師
見其香燈寥寥叢林凋蔽零落殆盡徘徊久之適有
僧具威儀向前作禮問訊甚恭予見其精誠端愨喜
而謂曰此本色山僧也明年丁酉時魔風競作撓此
道場幾至破壞而僧徒無依時珊公與同儕數輩謁
余於五羊將請余為授戒法余始知向作禮者為珊
公也至庚子冬予應請入山時見公率諸弟子侍祖
師塔察其供養之精誠宛若祖師在生無異也余因
[002-0744b]
歎曰祖庭千年不朽者所賴兒孫一點孝敬心耳故
世尊曰孝名為戒即儒之孝為仁本此道根也及余
住山中最初安居凡所經營固出眾心而任勞任怨
珊公居多其憂勤愓厲小心敬慎端若孝子之於慈
父憂喜疾痛靡不關之余是知事祖之心不異事余
故余屬之常住與眾等心一力忘身祖道即今日之
叢林再整法化重興固祖靈之默啟實珊等孝誠之
所感格也語曰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嘗念余非祖師
攝受不能至曹溪曹溪非余來不能有今日即非公
等之孝敬無以繫余心而叢林中興之功德非純誠
難以取究竟全始終摠是一大事因緣實非偶然且
幸修建祖庭工程苟完余於丙午八月二十日即夢
恩詔許為僧以此始末之徵足見余非無因而來公
等亦非無因而生斯世遇斯事也想昔日當祖道大
盛之時悟道弟子三十餘人公等為灑掃執侍人耳
不然何以有緣見我親近哉昔世尊于大通智勝佛
時為諸弟子說法華經畢竟至釋迦出世同出一會
一一授記成佛以昔日之夙緣今日之現證則將來
彌勒補處龍華會中豈少一人即堅持此心以光祖
道為任護三寶為懷即一艸一葉滴水莖薪凡有益
於叢林有補法道者即為金剛種子成佛真因使永
劫瞻依十方攸賴即同祖法身常住而與曹溪溪聲
山色爭相秀媚也視彼區區自絕於法門者實天淵
矣可不勉哉。


示妙光玄禪人



從上諸祖光明照耀為天人眼目作大法施者未有
不自辛苦切磋中來故入道因緣門頭各別但隨夙
習般若種性淺深不一有先頓棄文字單提古德機
緣話頭而悟入者有先從教中親習種種修行玅門
而後拋卻雜毒專依觀行而悟入者如永嘉大師於
[002-0744c]
天台止觀頓見自心如觀掌果及見曹溪如脫索獅
子老盧極盡神力剛道得箇如是如是而巳此即從
上知識第一箇樣子也玄禪人歷遍諸方久依講肆
而於佛乘教眼巳窺一斑若即其所窺苟能鏟去一
切知見文字習氣而於離文字外佛祖向上一路單
提力究日夜參求參到佛未出世祖未西來一著冷
地向自巳胸中忽然迸出如冷灰豆爆是時方信一
切諸法不出自心轉一切山河大地艸芥塵毛皆為
自巳如此任運隨宜作法施因緣是則名為開甘露
門向佛祖頂𩕳上行也若心志狹劣將口頭殘茶剩
飯當作無上妙味如此自捄不了又安敢言佛法知
見乎。


示寬雨行人



昔人為生死行腳而不知生死大似人皆飲食而不
知味可哀之甚也所謂日用而不知者此耳其過在
不知本有若人知有便知自重知自重則不隨物轉
而能轉物矣詩有之曰我心匪石不可轉也要知非
金剛心地靡不為物所轉者既為物轉則隨他去也
可稱行腳衲子乎寬雨自北而南來慰余數矣不為
艱難道路饑寒困苦所轉老人先但知其腳跟勁故
稱為鐵腳今見其心不移故復以剛腸二字美之然
剛腸乃老人所知其行腳事定非爾所知若稍知行
腳便不恁麼驀直去也老人愍其愚而恐其所不知
故復以此書發付再行腳去若此後摸索鼻孔不著
他時異日定難似今日相見也。


示如良禪人



佛言剃除鬚髮而作沙彌離欲寂靜最為第一是知
欲乃生死路頭第一大事也故切呵之戒之離此便
得安隱快樂而眾生所以沉淪苦海不得速登彼岸
者獨欲為過患耳佛言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
[002-0745a]
欲無所依止且三界為一切眾生所依止之宅而以
欲為基址而塵勞聒聒皆此為喧鬧耳今欲一離依
止便無所謂破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一大
歡喜是知五欲不離三界難破而我如來悲愁可知
要求寂靜解脫難矣如良少小出家多方行腳今遇
老人發菩提心授沙彌戒志修離欲行此則願出生
死第一妙行也第恐志不堅行不力耳佛言久受勤
苦乃可得成當決定志直至成佛而後巳此乃真志
離欲行也但辯肯心必不相賺。


示周暘孺



周子請益法相宗旨老人因揭六祖識智頌曰大圓
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
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轉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此八句乃發盡
佛祖之心髓揭露性相之根源往往數寶筭沙之徒
貪多嚼不爛概視此為閒家具曾無以正眼覷之者
大可憫也咸謂六祖不識字不通教何以道此特自
障耳教中原有性相二宗說者以禪為性宗以教為
相宗非也殊不知佛祖慧命只有八箇字包括無餘
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以唯心故三界寂然了無
一物以唯識故萬法樅然蓋萬法從唯識變現耳求
之自心自性了不可得所以佛祖教人但言心外無
片事可得即黃梅夜半露出本來無一物即此一語
十方三世諸佛歷代祖師盡在裏許擘不破故衣缽
止之即二派五宗都從此一語衍出何曾有性相之
分耶及觀識智頌略為注破若約三界唯心則無下
口處因迷此心變而為識則失真如之名但名阿賴
耶識亦名藏識此識乃全體真如所變者斯正所謂
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而成乃真妄迷悟之根生死凡
聖之本楞伽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洪波鼓冥
[002-0745b]
壑無有斷絕時既云藏識即阿賴耶而又云常住則
本不動也然所動者非藏識特境界風耳偈云前境
若無心亦無是則取境界者非藏識乃生滅心耳此
生滅心強名七識其實是八識之動念所謂生機若
此機一息前境頓空而六識縱能分別亦無可寄矣
若前五識原無別體但是藏識應緣之用獨能照境
不能分別故曰同圓鏡其分別五塵者非五識乃同
時意識耳故居有功若不起分別則見非功矣由是
觀之藏識本真故曰性清淨其過在一念生心是為
心病有生則有滅惟此生滅如水之流非水外別有
流也但水不住之性見有流相有流則非湛淵之水
明矣故楞伽二種生住滅謂相生住滅流注生住滅
此二種生滅總屬藏識生滅不滅則前七識生生滅
若滅則唯一精真其真如之性自茲復矣復則識不
名識而名智故曰心無病六祖大師所頌約轉八識
而成四智大圓鏡智藏識所轉平等性智七識所轉
妙觀察智六識所轉成所作智前五識轉以妄屬藏
識之用故真亦同圓鏡然六七二識因中先轉五八
一體至果乃圓如此觀之識本非實而妄有二用故
曰但轉名言而巳換名不換體也且此轉不在禪定
修行唯在日用一切聖凡同時轉之唯在留情不留
情之間故有聖凡迷悟之別周子有志于此諦向日
用轉處著眼試定當看。


示舒伯損



舒生伯損有志於道請益因示之曰老氏有言為學
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損蓋為學者增
長知見以當進益殊不知知見增則我見勝我見勝
則氣益驕氣益驕則情愈蕩情蕩則慾熾而性昏矣
性昏而道轉遠是故為道者以損為益也吾人性本
清淨了無一物所謂纖塵不立性之體也由其習染
[002-0745c]
濃厚發而為貪為嗔為痴為慢故縱情物欲物欲厚
而性日昏所謂有餘之害也今之為道者但損其有
餘以復性之所不足性體若足則道日光由是發之
而為忠為孝為仁為義推而廣之以治天下國家則
其利溥而德大以致功名於不朽者皆損之之益也
故在易卦損上益下曰益損下益上曰損斯言由損
以及行義達道為益也苟不自知所損徒以增長知
見為學則損益倒置又何能以盡性哉是故志道者
損之為貴。


示文軫



仲尼有言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
不可求從吾所好又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且曰富若可求不羞執鞭既曰可求而又曰富貴如
浮雲果有求耶果不求耶蓋曰不義之富如浮雲而
甚言必不可求也此君子有固窮之訓小人有斯濫
之譏此吾聖人教人以安命定志之本也嗟嗟世人
不達大命之本而岌岌窮達之場未了性命之源徒
懷得失之念夫得失驚心則取捨異趣而紛飛之念
交錯於胸中欲求志定而理明德新而業進其可得
乎。


示劉平子



向道不難而難於發心道不難學而難於外求道不
難會而難於揀擇道不難入而難於自足道不難悟
而難於求玄學道之士於此一一勘破不被人瞞而
心矌神怡翛然獨步此之謂玄通之士也○性相近
習相遠此語直示千古修行捷徑吾人苟知自性本
近唯因習而遠頓能把斷要津內習不容出外習不
容入兩頭坐斷中間自孤自孤處正謂如有所立卓
爾若到卓爾獨存之地則性自復○道在日用而不
知道在目前而不見以知日用而不知道見目前而
[002-0746a]
不見道非道遠人人自遠耳故曰道在目前不是目
前法亦不離目前非耳目之所到苟能透過目前逆
順關頭毀譽境上而不被牽絆橫身直過如此用心
則聖人不在三代今古不離一念矣有志向道初發
心時便從此入。


示歐嘉範



世以忠臣孝子為第一義且曰忠出於孝而始於事
親語曰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
天夫天即吾人本然之天性也故人之于世百凡可
假獨事親之念最真以出乎天性故也吾人既稟此
性而為人不知天性之本然則不知人之所當貴也
誠能知人之可貴則于一切虛浮雜染垢濁之事自
不敢留滯於胸中以障本有之虛明甘為凡庸而墮
日用不知之誚是可惜乎一復本明則聖賢在我故
曰道不遠人此之謂也。


示李子晉



人性本明為物欲情塵之所昏蔽故於日用而不自
知故曰性相近習相遠也吾人苟有志於復性工夫
不必向外馳求但於日用見聞知覺習染物欲之偏
重處念念克去克之既久物撤塵銷本明自露譬如
磨鏡垢盡明現然鏡體本明非待磨而有也故凡有
志向道工夫當以克磨惡習為入門初地。


示李子融



昔人云割髮宜及膚剪𠂢宜侵體言其切也故學道
之士先須辦長遠不退之志下一分篤實苦切工夫
如登萬仞高山不至極頂而不巳步步努力心心不
退不為毀譽之所傾動不為是非之所搖奪不為困
橫之所抑措如一人與萬人敵小有退怯前功盡棄
又豈可以不堅固心而至不退安樂之境界耶。


示歐嘉可


[002-0746b]


語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此言其道在日用
至近而知之者希故古人謂除卻著衣喫飯更無別
事是則古今兩間之內而被穿衣喫飯瞞昧者多矣
倘不為其所瞞者則稱豪傑之士矣故學道之士不
必向外別求玄玅苟於日用一切境界不被所瞞從
著衣喫飯處一眼看破便是真實向上工夫有志於
道者當從日用中做。


示梁騰霄



士君子之處世也當其未遇靡不志願匡主庇民建
不朽之事業至一登仕籍但務立名為心忘其所以
為功久則漸染時俗心神渾濁不覺流入富貴之途
甚則名亦無所顧忌究其初心不可得矣何也以最
初志願不從根本實際中來第為浮慕妄想而巳原
非堅固不拔之志安能立不朽之業哉孔子曰隱居
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然當隱居之時所求之志
即行義之道也故曰志於道所謂志於道德者功名
次之志於功名者富貴次之志於富貴者則無所不
至矣然所志之道即率性之道也德者明德之謂是
知道德乃吾人真性實際根本也故曰君子務本本
立而道生歷觀古之聖賢光明碩大照耀千古澤流
而無窮者靡不皆從性分實際中來發而為道德煥
而為文章行而為事業故功大名顯昭然天地與日
月爭光富有天下而不以為多鶉居鷇食而不以為
少功不期建而自立名不待揚而自高此豈浮慕虛
想可得而至耶是必當其隱居之時所求之志心心
皆從實際中做積累既深而英華發現故言則為經
行則為法非是焦思時藝逗湊章句口耳記問可及
也梁生騰霄骨剛氣逸飄若凌雲大非風塵中人每
從予遊聞一字一句未嘗不驚心愓慮予固知其非
凡材也第未深究其志耳間嘗請益予謂學者固當
[002-0746c]
求志於道德故凡志於道德者必先究吾人根本實
際也要從真性流出然此真性至廣至大位天地育
萬物光明清淨蕩絕纖塵此吾性之體所謂仁也此
體之中一塵不立但有一念妄想即屬有我之私有
我則與物對物我既分人我兩立人我既立則大同
之體昏塞不得為仁矣本體昏塞則諸妄交作於此
縱有功名之志皆從妄想發揮凡有作為皆非真實
根本既妄則腳跟不穩由是一入世緣頓染流俗宜
矣梁生從今當做自性工夫從實際參究自性一明
則宇宙在手萬化生身又豈區區功名富貴可寄哉
傳曰明德為本新民為末孔孟之學皆本於此梁生
倘於自性未能的究根本但將六祖不思善不思惡
正與麼時如何是上座本來面目話頭蘊在胸中二
六時中切切參究參到一念不生處忽然識得本來
面目方見老盧不吾欺也梁生勉之。


示游覺之



般若體性人人具足但以習氣厚薄故障有輕重之
分則人有智愚之別是知貪嗔癡愛現前皆全體獨
露之時第為濁智流轉不自覺察所謂日用而不知
也嗟乎聖人不異凡民獨其日用現前境界紛拏交
錯之時一眼覷透不為所瞞昧欺奪耳由是觀之平
等性智念念現前如大火聚自一切境界洞然矣。


示優婆塞王伯選



古人多稱塵勞中人有志向上求出生死謂之火裏
生蓮以其真難得也以一切眾生無量劫來耽湎五
欲而為煩惱火燒日夜熾然未曾一念迴光暫得清
涼直至如今能於烈焰藂中猛地回頭頓思出路豈
非蓮華生於火內也伯選閩人來賈於粵參禮老人
求出離法老人憐之為授五戒開示念佛法門專心
淨土然此淨土豈從外得耶經云心淨則佛土淨以
[002-0747a]
吾人自心是佛唯心是土淨穢不二心佛一如如是
觀察作如是念念念薰修一心清淨光明煥發十方
佛土皎然在前又何勞十萬億外別求妙麗乎古德
云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若達此旨則日用塵勞
頭頭淨土念念彌陀不出娑婆頓生安養矣。


示寂覺禪人禮普陀



寂覺禪人將東禮普陀乞一語為行腳重老人示之
曰古人出家特為生死大事故操方行腳參訪知識
決擇巳躬下未明公案故不辭艱辛登山涉水必至
發明徹悟而後巳今出家者空負行腳之名今年五
臺峨嵋明年普陀伏牛但只口口為朝名山隨喜道
場而巳其實不知名山為何物道場為何事且不知
何人為善知識秪記山水之高深叢林粥飯之麤
而巳豈知此外更有事哉走遍天下更無一語歸家
山可不悲哉禪人今將禮普陀是求大士之攝受也
且大士法身普遍十方即不出門一步而求之未嘗
不應何必待至普陀而後見且南海無涯乃生死苦
海之波流也普陀山色乃大士法身常住也海振潮
音乃大士普門說法也禪人果能渡生死海睹大士
於崖前聽法音於海岸返聞自性徹見自心即是証
圓通於耳根據寂滅於足下如此證驗不惟不負行
腳之艱難亦可斷塵情于當下頓超生死迥出常流
是可名為真正出家丈夫漢其或未然徒悠悠道路
泛泛常情虛往虛來於巳無益即大士現在頂門亦
不能為拔生死業根也禪人自定當看若大士有何
言句歸來當為舉似老人慎勿虛費艸鞋錢也。


示梁仲遷



梁子四相字仲遷從老人遊有年老人愛其心質直
而氣慷慨每見事之不平無論可否或義有可為者
即放捨身命以當之老人每責其麤浮以有道體而
[002-0747b]
欠涵養操存之功若駿馬而無啣轡以御終不免其
蹶老人居常切戒而勸進以道梁子侍老人若嬰兒
之恃慈母將有所保也老人將行梁子愕然自失相
送韶陽舟中乃請法語以書紳時風波中未暇及也
別後不能忘情梁子復以書請乃書此寄之予謂梁
子有道者心質直而不曲此道之本也慷慨近勇猛
赴緩急近慈悲忘身以赴之是不量力不審權不探
本而事末皆麤浮血氣之所使非由道力發也古之
聖人涉世有體用全彰故應不失時若明鏡之照妍
醜權衡之定重輕殊非漫任血氣者可比也梁子自
今巳往當先洗除習氣潛心向道將六祖本來無一
物話頭橫在胸中時時刻刻照管念起處無論善惡
即將話頭一拶當下消亡綿綿密密將此本參話頭
作本命元辰久久純熟自然心鏡虛閒動靜云為凡
有所遇則話頭現前即是照用分明不亂即是定力
所持自不墮麤浮鹵莽界中不隨他腳跟轉矣即讀
書做文字亦不妨本參讀了做了放下就還他箇本
來無一物自然胸中平平貼貼久之一旦忽見本無
心體如在光明藏中通身毛孔皆是利生事業又何
有身命可捨哉如此用心操存涵養心精現前看書
即與聖人心心相照作文皆從自性流出此是真慷
慨丈夫之能事所謂樞得寰中以應無窮即建功立
業皆成不朽梁子既有其本又何憚而不為哉。


示劉仲安



予居五羊一時從游者眾睹其劉子骨剛氣渾貌古
神清予謂夙具般若緣種器近於道但隨眾親近而
巳未有異於人也頃予將有南嶽之行激發諸子宜
以道為任劉子送於舟中特請益曰弟子志道之心
甚切但為宿習濃厚妄想纏繞不能直造向上望師
指示老人謂曰子知妄想則妄想自不能纏繞矣既
[002-0747c]
稱妄想則本無實體譬如空華安能結空果耶由子
不達妄想本無認作實法與作對待念念與之打交
滾絕無一念休歇之時斯則但以妄想為主而當人
本體為之埋沒所以見其造道之難耳豈不見僧問
古德云妄想不停時如何德云妄想不惡以吾人本
來光光明明了無一法但由一念不覺全體變為妄
想若能就妄想起處著力一照當下化為光明藏矣
豈更容其纏繞耶以不達本來無也所以六祖於黃
梅會下剛只道得個本來無一物遂得衣缽南來子
從今日用做工夫只將本來無一句作話頭二六時
中切切參究但看妄想起處切莫隨他流轉當下一
拶自然掃蹤滅跡矣若悠悠怠惰縱情自畫此子之
過非道之難也慎勿自棄子其勉之。


示觀智雲禪人



學道人第一要看破世間一切境界不隨妄緣所轉
第二要辦一片為生死大事決定鐵石心腸不被妄
想攀緣以奪其志第三要將從前夙習惡覺知見一
切洗盡不存一毫第四要真真放捨身命不為死生
病患惡緣所障第五要發正信正見不可聽邪師謬
誤第六要識得古人用心真切處把作參究話頭第
七要日用一切處正念現前不被幻化所惑心心無
間動靜如一第八要直念向前不可將心待悟第九
要久遠志不到古人田地決不甘休不可得少為足
第十做工夫中念念要捨要休捨之又捨休之又休
捨到無可捨休到無可休處自然得見好消息學人
如此用心庶與本分事少分相應有志向上當以此
自勉。


示了心海禪人



古人出家單為生死大事操方行腳參師訪友只為
決擇巳躬下向上一路不明不巳故善知識單以此
[002-0748a]
事示人近來法門寥落諸方罕聞豎此風者行腳到
處但鼓粥飯氣息而巳良可悲也老人寓靈湖蘭若
適了心禪人從伏牛來參似非尋常粥飯者今將返
伏牛拈香請益老人因示之曰方今海內禪林第一
賴有牛山苦行非諸方可及學道之士苟能拼捨身
命一生定不空過但日用工夫單提一念話頭最為
綿密所以不得超脫得大自在者以一向死守話頭
念念不捨不知參禪最先要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離
念一著所以繫念返為念縛故不得超脫大自在地
耳禪人此番入山幸仗規繩大眾夾持正好隨場下
手著力但於念念中看覷念未起處用在離念一著
久久忽然念頭迸斷心境兩忘如脫索獅子自在遊
行他時再見老人決不似今日眉目動定也。


示湘潭諸優婆塞



惟佛住世說法有常隨四眾出家二眾曰比丘比丘
尼在家二眾曰優婆塞此云近事男優婆夷云近事
女以其在家能持五戒可以近事三寶堪受法利故
及佛法東來隨時受化代不乏人至有明心見性入
祖師之室者近來法道久湮師承無眼妄禮三拜例
得一名即自稱為弟子其實腥腪未吐素行未改致
生譏謗全無利益大為壞法之端良可愍也故老人
生平未敢輕許今觀湘潭諸弟子信心篤厚非泛泛
波流故強允其請但念汝等素未聞法雖云善人不
知如何是善今按唯識論說心所五十一而善法唯
有十一餘皆惡心所也十一法者謂信精進慚愧不
貪不嗔不痴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此十一法全具
為純善人但少一法即為缺德汝等但能依教持此
善法各各究明時時觀察提撕於何法上有未純熟
更加切磋之功務要全美而後巳如此用心是為真
實善人所言善心者即清淨真心也以一切眾生各
[002-0748b]
各本具如來清淨真心但為惡念染污故隨情造業
而不自知今能觀察善心則一切惡法自不現前心
自清淨矣苟能有志漸漸深觀只參六祖大師開示
慧明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明上座本來
面目公案時時參究是謂向上一路汝等腳跟下誰
無一尺土努力前行必不相賺若肯歸心淨土即依
此法一心念佛則現生可斷生死永絕沉淪但恐偷
心自欺不能作真實行耳老人強為汝等作如是說
為憐三歲子不惜兩莖眉切不可作世諦流布話會
也。


寄示曹溪耆舊



老人住祖庭一番特為發揚六祖出世一大事因緣
欲令大家修出世因以種淨土之緣耳不料中道緣
差魔風破壞獅蟲作祟使我不遂初心一旦違遠祖
師棄捨大眾即今雖居寂寞之濱未嘗一念忘其本
願其後學似有向上之志苦無明師良友引進修行
之路其耆舊眾中有知老人之心及痛念生死大事
者又無老人依歸不能聚集一處同作佛事堪嗟日
月如流衰老漸侵死期將至黃泉路上資糧不具憑
何法以脫三途地獄之苦報乎言及至此可悲可痛
古人云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火急修行早是遲矣老
人因此熟思再三無可為大眾決策者適堂主來省
正愜老人之心因叮嚀渠回山將老人之心揭示眾
耆舊倘真實為生死者須大家集會一處結念佛會
同修淨業同出生死誓願遞相度脫社中若有一人
先滅度者同力資助往生豈不為第一最上因緣即
此餘年巳勝百劫千生虛過也會所最要清淨無擾
乃能成辦道業禪堂但有後學諷誦事業似屬煩雜
唯有老人所修無盡庵最極寂靜色色現成不若就
此為淨業堂成殊勝事不獨不枉老人苦心一場亦
[002-0748c]
可以酬施主功德也其修進之規古人六時念佛晝
夜殷勤雖是精進恐老者不能今折中當以四時為
準二時功課二時跪諷行願品一卷念佛千聲發願
回向期不計限人不計數但要老成信心篤實者忘
賓主泯人我絕是非戒戲論一心念佛不通賓客專
以寂靜為主即是真阿練若正修行處也若大眾果
能洞見老人之心諦信老人之言依法修持便是出
生死的時節便是與老人生生世世不相捨離常生
佛前同聽法音之時其會集結社之人及安居之處
一聽堂主主之便是奉行老人之教命也其精進道
業又在大眾各自努力古人云把手他人行不得為
人自肯乃方親所謂但辦肯心必不相賺珍重努力。


寄示曹溪禪堂諸弟子



老人初為祖師建立之時大眾不知老人之心今日
老人行後凡山門利害及禪堂設立汝等皆樂入堂
安居是知老人之苦心也若知老人之心則當知佛
祖之心矣汝等今思得老人似前教誨不可得也然
聚散之緣雖佛祖不免在諸弟子能知恩報恩依教
修行雖佛祖滅後亦同在世親近不異故佛臨入滅
時諸大弟子請問若佛滅後眾等以何為師佛言當
尊重波羅提木叉是汝等大師梵語波羅提木叉此
云戒也故佛常言汝等比丘能守吾戒雖千里外如
在左右若不奉我戒縱對面猶千里也此吾佛大師
金口親囑之語可不遵乎況今末法去聖時遙若佛
弟子不秉佛戒將何以為修行之地賴何以出生死
之苦海乎老人臨行特為汝等說梵網戒不知汝等
一一能堅持否佛制比丘半月半月誦此戒經如從
佛親聞作法竭麼母令毀犯令三業六根念念檢點
觀察不許闇生罪過不得毀犯戒根即此便是真實
修行坐進此道不必遠訪明師徒增辛苦也若汝等
[002-0749a]
向來未能堅持則當從今依法半月半月對佛宣誦
梵網戒經十重四十八輕一一戒條熟記分明如犯
一條則於誦戒之日請軌範師作證眾中遞相檢舉
犯者對眾懺悔再不許犯如此則改過自新道業可
就其所犯之罪除懺悔外眾等議定清規罰例以便
遵守如老人向日所遺教條可為常法也眾等戒經
習熟則當背誦四十二章佛遺教經楞嚴法華楞伽
諸經以為佛種其參禪一著當遵六祖開示慧明不
思善不思惡如何是當人本來面目公案蘊在胸中
時時參究久之自有發明時節如此方是續佛祖慧
命之大事因緣也汝等能遵此語則如老人常住曹
溪汝等亦不必操方行腳矣。


示曹溪沙彌



庚子歲當道延余料理曹溪余應之至則百廢概不
能舉因思為治之道以養材為本遂選諸沙彌設義
學延賓師以教習威儀誦讀內外經書稍知信向則
披剃立禪堂使就清規受戒法晝夜禮誦是時諸沙
彌始知有出家業皆厭耕鑿而慕清修矣余苦心十
年差有可觀遂棄去今老矣隱居南嶽其諸沙彌昔
受化者先未深知老人今乃深思之雖求一日之執
侍一言之教導難矣沙彌某比時在孩稚今從眾中
始知老人心求親近不可得乃具冊遙乞開示老人
聞而悲且喜也昔佛在時恐久住世間薄信眾生多
不敬信遂上昇忉利令眾慕而後來則人人皆生難
遭想矣若老人久住曹溪諸人安能戀慕如今日哉
以沙彌之心觀眾心豈無佛性者耶今示沙彌若思
老人不若思念佛思念六祖也若思念佛當來必有
見佛之時若得見佛便是出生死時也思念六祖當
初一賣柴漢耳如何得今日人天供養再思今日供
養乃從拋卻母親恩愛走向黃梅會下負石舂米辛
[002-0749b]
苦中來再思六祖三更入黃梅方丈得受衣缽憑何
知見向五百眾中獨自得之且人人一箇臭皮袋死
了三五日便臭爛不堪為何六祖一具肉身千年以
來如生一般此是何等修行得如此堅固不壞沙彌
如此細細一一思想思想不透但將壇經熟讀細參
參之又參全部不能但只將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
埃一句蘊在胸中行住坐臥喫茶喫飯搬柴運水迎
賓待客二六時中一切處頭頭提撕直使現前定要
見本來無一物是個甚麼如何是不惹塵埃的光景
若能如此用心是名參禪若參到自信不疑之地則
能真見六祖面目方知老人鼻孔方是沙彌真正出
家了生死的時節也若不肯向巳心中苦求本分事
空思老人有何利益一往諸沙彌但知親受老人教
導唯習威儀動靜禮誦文字而巳若從今日始都與
沙彌所請開示如此一力做工夫方是老人真實訓
誨老人老矣此乃最後開示也若錯過今日將來縱
向十方世界參訪知識摠是他家活計慎勿以老人
此言為空談也。


示法空選殿主



佛教末法弟子修四安樂行謂正身正語正意大慈
悲心依此而修是為妙行然此四行而以行處近處
以為初心蓋行處謂步步不離道場近處謂念念不
離三寶余觀末法比丘能踐此行者唯知殿之役最
為親切以沙門釋子不知修行之要縱浪身心不能
檢束三業動成過惡故罪業日深生死難出即能遠
參知識亦不必能步步相隨心心親近唯有侍奉三
寶晝夜香燈是不忘佛也晨昏鐘鼓集眾禮誦是不
忘法也大眾和合六時周旋是不忘僧也坐臥經行
不離佛殿是步步道場也苟能自淨其心則一香一
花皆成佛真體舉手低頭皆為妙行是則不動腳跟
[002-0749c]
而遍參知識豈不為最勝因緣哉安樂妙行無尚此
矣行者勉力以盡形壽何用別求佛法。


示方覺之



覺之方子支離其形而天機妙發參老人於南岳老
人見其心光炯炯是於般若有夙種者時來入室老
人每以向上示之方子心領如飲冰焉今將別老人
恐負此會良緣拈香請益乃示之曰方子無以天全
其性而殘其形以為闕也予知其天不以形累子以
真厚其德耳世之形全者眾而以形傷生者多矣孰
能離形釋智以全其性耶聖人所謂形為生累故曰
大患為吾有身故滅身以歸無以其形銷而苦息矣
吾佛教化眾生但以破我為第一義故入禪之要不
依形骸不依氣息一切皆離其心自寂心寂而樂莫
喻焉圓覺經云當觀此身四大假合堅硬歸地潤濕
歸水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
何處方子從此二六時中但當作如是觀觀至一念
不生處則外不見身內不見心身心寂然了無一法
是時始知天奪子之假實全子之真則子之至樂不
待忘形而造乎極矣是所謂超乎色相者非耶子但
精進作如是觀一旦洞然乃信老人此語不妄。


示智海岸書記



老人至五羊說法穹廬一時法性弟子與緇素皈依
者眾翕然可觀亦時節因緣也未幾時故多事法會
難集老人入曹溪向在會者亦多退席唯智海岸修
六逸若惺炯三人不離執侍及投老南嶽則岸逸二
子相隨不捨是感法乳情深義至高也老人隱居湖
東不覺三載居常極其憺薄二子恬然想陳蔡之從
不是過耳頃岸以師老歸省拈香請益願乞一語終
身奉持老人自念老矣出世法緣會合良難經云如
大海中一眼之龜值浮木孔豈易易哉嗟子行矣應
[002-0750a]
諦聽之佛言一切眾生皆證圓覺是知佛性在人各
各具足不欠一毫然諸眾生所以流浪生死長劫輪
迴備歷苦趣而不返者直以背覺合塵順生死流隨
逐魔網而不自知之過也以不自知自覺故枉受沉
淪正似持珠乞丐不知懷中本有如意之寶棄之而
甘受伶俜以是之故如來說為可憐愍者老人居常
觀子天性率直忘機近道但子習氣深厚不能自持
往往苦被宿習所牽一入魔罥則渾身墮落苦不自
知及猛然想起即恨不能跳出生死忙忙打疊修行
甚至道緣未集而熟境現前習氣又發不覺隨波逐
浪及至回頭照管巳經多時如此起起倒倒依傍老
人二十年來畢竟巳躬下生死大事茫無歸宿此何
以故蓋有入道之資而無堅忍不拔決定之志故腳
跟下跕立不住胸中多生惡覺惡習不肯痛下毒手
洗刷一番耳學道如此任情不但今生不辦即千生
萬劫終無成辦之時也佛言佛法難聞知識難遇今
幸遇知識聞正法若當面錯過再出頭來知是幾時
求如今日未可得也子今生幸遇老人一向動定無
恒唯今相伴二年喜子能忍苦可謂堅志今又告別
恐離老人未必如今日也嗟予老矣求再侍老人如
今日亦未可得也苟終身無成豈不辜負此生一大
事因緣耶子今行矣所叮嚀者切勿再墮魔網當堅
持特操不可久住王城若以二載忍苦之心侍六祖
如侍老人信自心是佛一語如信老人將從前習氣
忍而不發心心揩磨念念省察單提一句話頭咬定
牙關不可輕易放過如此拼盡此生決志不改是則
不但不離老人一步即與佛祖周旋坐臥經行不出
道場之外也不唯不負老人抑且不負自巳。


示劉存赤



頃余投老南嶽甲寅冬暮茶陵劉季子遠來參叩雪
[002-0750b]
夜圍爐寒燈相照因問子一向如何用心對曰昔蒙
和尚開示偈云蓮華火裏生世人謂希有不是火生
蓮唯在心離垢每看此話於末句頗得受用老人深
喜因示之曰子於心離垢一句得力此語不虛亦不
易到經云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
證如反掌由是觀之眾生與佛本來無二所謂心佛
與眾生是三無差別但心淨即佛心垢即眾生生佛
之辯不遠只在心垢滅與不滅耳以此心本來清淨
但以貪嗔癡慢五欲煩惱種種業幻垢濁障蔽故名
眾生此垢若淨即名為佛豈假他力哉無柰一切眾
生無始業障深厚煩惱堅固難得清淨必假磨煉之
功故有參禪念佛看話頭種種方便皆治心之藥耳
譬如鏡光本明以垢故昏必假磨煉之藥然藥亦垢
也以取能去其垢故鏡明而藥不存矣又如真金在
礦沙石垢穢必須烹煉之法金精而無用其煉矣眾
生心垢難離必須工夫精勤調治垢去心明故說眾
生本來是佛非一向在煩惱垢濁之中妄自稱為佛
也參禪看話頭一路最為明心切要但近世下手者
稀一以根鈍又無古人死心一以無真善知識決擇
多落邪見是故獨於念佛參禪兼修之行極為穩當
法門若以念佛話頭蘊在胸中念念追求審實起處
落處定要見箇的當下落久久忽然垢淨明現心地
開通此與看公案話頭無異是須著力挨排始得若
以妄想浮沉悠悠度日把作不喫緊勾當此到窮年
亦不得受用若以悠悠任妄想為受用此則自誤不
但一生即從今巳去乃至窮劫無有不誤之時也子
向於念佛法門有緣試著實究審果在煩惱垢濁之
中一聲佛號如水清珠以此受用但非徹底窮源耳
經云如澄濁水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
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子只將此佛語
[002-0750c]
默默自驗萬無一失若得到真離垢處如經云明相
精純不為客塵煩惱留礙如此不唯彌陀接引即十
方諸佛亦皆同聲稱讚矣幸與子窮年雪夜此段冷
淡家風世所希有苟不負此嘉會但從此去念念不
離冷淡中便是離垢一條徑路步步著力必有到家
真解脫時也。


示鍾衡穎



茶陵鍾生明性詩禮世家往因患難走粵參予於曹
溪老人曉之以善惡報應因果之說安其心以歸其
難竟解聞所以解者皆非憶想可到機緣偶會無心
自至似非人力可為者鍾生由是故物無恙以蹈安
恬無事之境既而每遇逆緣履危機皆無意而置坦
途然鍾生竟茫然不知其故猶然以生平所未愜心
快意事將用心力以圖之自以為易若探囊拾芥也
甲寅除日同存赤劉子遠來相慰於寂寞之中伴予
度歲一日坐間偶以所志未了事請益而將遠求其
大欲老人噫嚱而歎曰子所志是知將涉海渡河而
求飲甘泉泉未必得而渴愈熾且苦[跳-兆+爰]涉之勞也向
以因果報應之理喻子豈忘之耶夫善惡感應捷如
影響聲和響順形直影端故聖人不言因果但言為
普降之百祥為不善降之百殃是以安命定志為誡
故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在名教為安命在吾佛則
為因果故東坡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未
來果今生作者是然世之亦有作善而致惡報者此
乃前之惡業所感其報善在於後矣其有作惡而致
善報者乃前之善業所感而惡報在於後矣即古今
聰明智巧權謀機詐自謂巳能可以力致功名富貴
者殊不知功名富貴乃命之固有定非智巧機詐可
得而有因而得之者亦偶合耳豈有人謀可越天定
乎是不知命者徒增其勞耳惟聖人教人以安命俟
[002-0751a]
時佛教人以隨緣安命則一毫不必強為隨緣則一
念不容妄想故佛法教人策一以斷妄想為本然妄
想乃貪嗔痴種種惡業之本也即菩薩修行以至成
佛報得天上人間最勝莊嚴廣大福田皆從斷妄想
始以妄想斷則惡業消惡業消則百福集此所謂自
求多福也故示之以偈曰世事皆從妄想生妄心消
處業緣輕不須更覓菩提路只要當人退步行退步
者乃休心斷妄之最上工夫也以人心本來光明廣
大為萬福之源但由妄想惡業遮障故禍日生而福
日減今苟妄消業斷則一性圓明受用無邊得受用
處是為真福是知福由巳作者政非智巧機詐可致
耳且佛以斷妄心則感人天之福鍾生本有功名富
貴之鎡基若能直下休心將前生平所作之業從頭
仔細一一檢點但有虧心傷理一念不合大道處盡
是苦根一齊吐卻從新別立根本另作一番工夫只
在休心斷妄聽命俟時一件把作標準潛心自巳固
有之事業不必別求一念妄想之事如此以補前行
之失一旦災消福至則功名富貴逼拶將來亦無迴
避處又何用種種妄想攀緣而他求哉鍾生果能諦
信不疑執而行之則佛果可期況世緣乎何求而不
得耶勉之勉之。


示袁大塗



世之士紳有志向上留心學佛者往往深思高舉遠
棄世故效枯木頭陀以為妙行殊不知佛巳痛呵此
輩謂之焦芽敗種言其不能涉俗利生此政先儒所
指虛無寂滅者吾佛早巳不容矣佛教所貴者在乎
自利利他乃名菩薩梵語菩薩此云大心眾生以其
能入眾生界能斷煩惱故得此名故菩薩捨世間無
可修之行捨眾生無斷煩惱之具所以菩薩資藉眾
生以斷自性之煩惱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耳煩惱
[002-0751b]
者乃貪嗔我愛見慢種種惡習而為自性光明之障
蔽非世間眾生一切逆緣境界不能磨礪以治斷之
如詩所云切磋琢磨者此也且佛制五戒即儒之五
常不殺仁也不盜義也不邪婬禮也不飲酒智也不
妄語信也但從佛口所說言別而義同今人每發心
願持佛戒乃自脫略其五常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又推禪定為上乘以其能明心見性而不知儒亦有
之顏淵問仁子曰克巳復禮為仁巳者我執也豈非
先破我執為修禪之要一日克巳天下歸仁豈非頓
悟之妙耶以天下皆物與巳作對待障礙若我執一
破則萬物皆巳豈非歸仁乃頓悟之效耶及直指其
目乃曰非禮勿視聽言動以所視聽言動者皆物而
非禮則我障也今言勿者謂不被聲色所轉即所謂
戒也於一切處不墮非禮豈非入禪以戒為首耶但
佛多就出世說至其所行原不離於世間今之好高
慕異者特不知修心之妙行耳即菩薩住世所行亦
不外此由能忘我故自利與物無競彼此忘懷故利
他自他俱利故為妙行然佛者覺也能覺此心即名
為佛非離此淨心之外別求一佛也良由眾生惡習
障重心難清淨故設念佛方便求生淨土法門且曰
心淨則佛土淨是知念佛固淨心之妙行也然念佛
本為淨心苟念佛而其心不淨何取於念持戒而背
五常何取為戒袁生有志向道結友同修淨業蓋夙
習善根所發參見老人堅請授戒老人示之曰戒本
自性具足若諦信老人之言自淨其心則戒巳受禪
巳修淨土巳入菩薩妙行世出世法二利具足概不
出此生其勉之。


示雙輪照禪人



雙輪照禪人來參且云將隱居山中單究向上事乞
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捨身命處
[002-0751c]
殊非細事專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單提向上一念
直須向佛祖不容處一著立定腳跟次則要將胸中
一切知見玄言妙語雜毒一齊吐卻次則識得本體
了無一法不可被妄想習氣影子發生種種境界惑
亂正念次則要看本參話頭如六祖不思善不思惡
如何是本來面目公案極力提撕但有一切惡習現
前即將本來無一語看破切不可隨他相續流轉咬
定牙關此處定要把得住方不被他搖奪如此用心
乃是惺惺時著力處若用心著力太過則懈怠心生
便起昏墮此時只須快著精彩不可落在昏沉󰅄窟
中急須持咒仗此咒力足敵此魔以藏識中多劫惡
習今被話頭逼出變化無窮境界一切魔境從妄想
生一切昏沉從散亂生正恰用心之時忽一念散亂
即落昏沉是須善知永嘉寂寂惺惺四料揀語最為
切要古人用心但只將一句本參話頭靠定如鐵壁
銀山相似若到一念不生處亦是得力處不可作究
竟會直到功夫任運不假思惟一念豁然身心如脫
空方是功夫入手處亦未是究竟但能至此自然輕
安自在便生歡喜然此乃是本分事未是奇特若生
奇特想便墮歡喜魔便起無端狂知狂解此關最險
此皆老人有所試者古云枯木巖前錯路多行人到
此盡蹉跎非細事也縱使有力打過種種境界正好
修行正好保護未是到家若以此為足便起世間種
種五欲因緣之念此關難過過者百無一二所以不
到古人田地正是得少為足之過患也饒你學人苦
心一生得到此地若被此等惡習所牽仍是墮落生
死坑中前功盡棄可不哀哉如此說話古人語中所
載不少老人略為禪人拈出以末法中難得真正學
道之人蓋亦曾為浪子偏憐客耳大段古人住山不
是養懶圖快活單為自巳生死大事所以走向萬重
[002-0752a]
寒巖作沒伎倆活計若在此因循度日虛喪光陰豈
不更可悲哉雖然用心差別既巳知之其山中目前
變幻境緣即水流風動猿吟鳥噪雲騰霧擁樅然在
前更為喧雜永嘉見道忘山之語切須看破老人初
住五臺龍門時萬丈寒巖之下水雪堆裏如埋死人
徹骨嚴寒五內俱透唯有微微一息視從永中出入
至此返觀覓自心一念起處了不可得此境正是助
道之緣又大風時作萬竅怒號日夜不休及雪消澗
流嚮若奔雷又如千軍萬馬奔騰之狀如此雜亂境
界初最難當因思古人有言聽水聲三十年不轉意
根可許入道老人遂即發憤于獨木橋上坐立終日
聽水聲始則[口*聒][口*聒]難消久則果爾忽然寂滅自此一
切境界皆寂滅矣所謂萬境本閒唯人自鬧此又是
道人住山第一著工夫也禪人記取󳌤忽。


示顓愚衡禪人



向上一路乃出家人本分事古人發足超方只要究
明此事近代以來概不知出家為何事安可望為古
人乎顓愚衡禪人初依五臺空印大師聽習經論久
之遂盡屏去單提一念切究本分事萬里南詢過曹
溪謁老人請益老人謂此事若不放下身心苦切根
究到水窮山盡處終無下落縱到水窮山盡處古人
謂之靜沉死水又謂之玄妙󰅄窟若不回頭轉腦則
面前如鐵壁銀山相似祗是得力時不是受用處古
人用心不是死到底須是死中發活始得要在回機
轉位所以道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
尺竿頭重進步大千世界現全身學人到此只索轉
身別行一路方不被他作障礙禪人唯唯作禮而別
乃就誅茅南嶽未幾老人亦曳杖而至詢禪人則為
病魔所撓業往寶慶就醫老人聞之歎曰禪門下衰
真實為生死的學人最為難得今斯人而有斯疾豈
[002-0752b]
龍天厭薄法門乎丙辰春三月朔風雨夜半忽禪人
冒雨衝泥而至老人相見大喜曰此豈病夫所能耶
睹其眉宇津津爽氣是知其疾巳瘳八九因再拈香
請益老人特示之曰子之病魔乃子之大善知識為
助道因緣子知之乎切以眾生之病病在有我以執
我故一切煩惱眾病以之而生病生則苦必隨之自
古及今無有一人不病于是者唯知病病之人不為
病耳且四大假合聚必有散縱使不病何嘗不病哉
若了病不病者則病不能病之矣子知今日之病不
知多生劫劫病病至今日矣子若不了今日病則從
此巳去而不知病之底止也子知生死之病而不知
要出生死之病大有過於生死之病也夫何故古人
以參禪不出陰界墮於識情󰅄臼縱有妙悟皆成我
見以執四大為我病尚可醫今離四大復執有我此
病則醫王束手最難調治諸佛諸祖特特出世單為
治此一種膏肓之病費盡多少心力求肯服藥而瘥
者幾何人哉禪人身病巳瘳而切不可被禪病侵也
雲門謂法身有兩般病甚言透過法身若法執不忘
巳見猶存亦是病極言認執之病也禪人將前所蘊
一切玄言妙語及參禪執守功一齊唾卻只到一
點惡覺惡習不留定不被他養成病根直使佛祖無
立腳處豈不見善財童子南詢百城參五十三大善
知識各授一種法門到頭只落箇與法界等與虛空
等何曾有實法繫著耶又不見毘盧遮那法身非身
而托普賢妙行為身普賢無行但以眾生之行為行
故曰菩提所緣緣苦眾生若無眾生則無菩提此從
上佛祖出世之真榜樣老人因謂禪人四大病身非
病魔不能治禪病剌心非眾生不能治從今日去只
將身如大地等則病魔潛蹤心與眾生等則我見不
立我見不立則禪病自消以心不自心則本不生不
[002-0752c]
生則一法不立苟一法不立又有何法而作知見障
礙哉古人云捨情易捨法難禪人捨身即捨情捨見
即捨法情法兩忘豈不為大無礙解脫之人哉嗟余
老矣再晤為難禪人勉之。


示李福淨



零陵李生應禎請益心性之旨因示之曰夫心性者
何乃一切聖凡生靈之大本也以體同而用異因有
迷悟之差故有真妄之別耳佛言寂滅者名為一心
其真如乃一心之異稱以一法界心廣大寂滅不滅
不生無去無來凡聖不二故名真如真則無妄如則
不變不妄不變故稱妙性此心性之本源也祖師西
來所傳心印者此耳然此一心真如本來不生不滅
本來無物聖凡不立何有染淨生死苦樂之相良由
不守自性而有隨緣之用故不生不滅之體而與生
滅和合變真如之體而為阿賴耶識由此現起根身
器界天地萬物之妄法而為眾生幻妄之境界如湛
海之水風激而成波浪波浪雖多水性無二故波浪
如妄法水性如真心是則心性一體無二但有真妄
之分故有聖凡之別斯則眾生之生死苦樂皆妄法
耳若夫本有之心性一向不失但迷而不覺若貧子
衣中之珠向被垢衣所纏不知受用故持珠作丐若
知珠本有一旦頓得又何須向外馳求哉所謂三界
唯心萬法唯識以迷一心而為識識則純妄用事逐
境攀緣不復知本有真心矣若知真本有達妄元無
則可返妄歸真從眾生界即可頓入佛界矣達磨西
來單傳心印頓悟法門正是頓悟此心耳此禪宗心
性真妄之旨也若夫吾儒所宗堯舜禹湯文武周公
孔子所傳之心性則曰唯精唯一以精一為宗極而
有人心道心之別此亦真妄之分也但世教所原不
出乎此其曰道心則不迷不妄之性也其曰人心則
[002-0753a]
迷性而為情世人但知用情而不知用性但知波而
不知波原水也故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性近
則水元無波習遠則逐波忘水水尚不知而況了達
濕性無二乎且如本一水也而以鹹酸苦辣和之則
淡性亡矣其濕性則本無二也是知眾味乃妄之變
也其濕性不可變也不可變者真可變者妄若達濕
性無二則眾味不可得而有也所謂堯舜與人同耳
同者性也不同者妄也又曰人皆可以為堯舜其可
為者性也不可為者習也人之所習苟捨污下而就
高明則日遠所習而近於性是可與為堯舜者亦此
習耳習近於性即禪家漸修之行也以世儒之學未
離凡近去聖尚遠非漸趨無以致其極故聖人立教
但曰習曰致曰克其入道功夫在漸復不言頓悟若
夫禪門則遠妻子之愛去富貴之欲諸累巳釋切近
於道故復性功夫易為力故曰頓悟以所處地之不
同故造修有難易耳其實心性之在人本無頓漸之
差但論習染之厚薄此入道要也若究心性之精微
推其本源禪之所本在不生滅儒之所本在生滅故
曰生生之謂易此儒釋宗本之辯也心性之說蓋在
於此若宗門向上一著則超乎言語之外又不殢心
性為實法也。


答段幻然給諫請益



諸佛出世無法可說祖師西來亦無實法與人但為
眾生種種顛倒執著之情隨宜而擊破之令捨執著
頓悟本有而巳良由眾生自性元是如來法身只因
迷此法身結成五蘊幻妄身心根塵和合起惑造業
故有三界生死貪著五欲境界沉淪苦趣是執有之
過也故吾佛愍之現身三界特為說破本來不有了
無一法可取其有劣解眾生依佛言說遂厭有取空
雖出生死又著偏空故觀三界如牢獄畏生死如桎
[002-0753b]
梏不起一念度生之心故佛呵為蕉芽敗種以墮執
空之病耳其有上根利智既能自度又能度他故廣
修六度下化眾生上求佛果故出空入有以見定有
眾生可度定有佛果可求此則空有二邊之見不忘
故佛又破之曰非空非有及有上上根人能信法身
不屬空有離此二邊即名為佛如此則又執有菩提
可取有涅槃可證此是佛法知見未忘雖捨有無二
邊未能忘其能捨之心終未究竟平等法界以執名
言習氣未悟離言之旨耳是以世尊末後拈花乃曰
吾四十九年未談一字人天百萬獨有迦葉破顏微
笑世尊因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囑與汝遂
為教外單傳之旨遞代相承目為禪宗觀其最初迦
葉但只一笑而巳豈有實法可傳哉及至達磨西來
少室九年面壁及至二祖神光立雪乞師安心祖曰
將心來與汝安光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祖曰與汝
安心竟遂付衣缽觀此二祖只是箇覓心了不可得
達磨剛道得箇與汝安心竟一語而巳何曾有法付
人耶自此六傳至新州在黃梅會下極力只道得箇
本來無一物故在五百眾中獨得衣缽開法曹溪稱
為六祖觀黃梅夜半幾曾有一法分付耶以新州初
聞客誦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早巳識得無住
真心及見黃梅但與印證而巳如水投水如空合空
本無實法但遣執著之心耳此從上佛祖授受傳心
之樣子也以眾生痴迷執著之心堅固難破加以歷
劫無明煩惱業障根深難得頓悟故費吾佛四十九
年無量方便為設斷惑證真之法則令其漸修漸悟
故從凡至聖設有五十五位之階差非是世尊好作
恁般去就費婆心也以眾生心病無量故設對症之
方亦無量耳及至究竟實際直到知見盡泯一法不
立始是到家田地若有纖毫知見不忘猶在門休止
[002-0753c]
宿艸庵遣之又遣遣至無可遣縱然如是猶是法身
邊事未是法身向上事止是教家極則處未是宗門
極則處由是觀之修行一事豈是艸艸便以一知半
解為得哉直如宗門自六祖巳前不說參究功夫只
貴當下頓悟自南嶽青原巳下根機不一多在參求
保養及至五家建立門庭施設不同就裏宗旨元無
差別其於應機接物如秦鏡當臺照徹肝膽至若與
人解粘去縛直指法身向上一路勦絕佛法知見不
到窮源徹底斷斷不肯輕易放過其在禪道大盛之
時天下明眼知識甚多學道衲子處處參請印證故
悟道者不落邪見及宋而元知識雖多而學人邪見
不少不墮生滅則落空見有體無用如二乘偏空甚
至撥無因果墮落外道豁達斷空或悟心未徹才見
影響便得少為足自稱菩薩口口談空心心著有竟
造生死之業而不自覺如是皆未得明眼知識勘驗
提撕故致禪門凋弊古德云不是無禪只是無師謂
是故耳大段末法參禪得少為足者多縱有真正學
人肯下死手做工夫十年五年不變其志亦有了悟
自心一切皆空因無明師印證遂落空見或識神未
破墮在光影門頭或習氣未淨被工夫逼拶變現種
種境界將為神通妙用或見諸佛菩薩現身說法或
使知他心宿習能見未來之事或起種種異見此皆
習氣變現若認作奇特便落魔道可惜一往功夫為
害非細此皆不遇明師又不知佛教中修心方便故
誤墮耳亦有真參實悟明見自心了無一法不能開
頂門正眼便坐在淨裸裸赤灑灑純清絕點處此名
抱守竿頭靜沉死水故云百尺竿頭坐的人雖然得
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重進步大千世界現全身又云
有佛處不可住無佛處急走過正是教人不可坐在
無事甲裏便說無佛可成無眾生可度此正墮在斷
[002-0754a]
見不能離此空見耳縱然到此亦是法身邊事未是
法身向上事豈不聞雲門道得到法身邊隱隱的似
有箇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脫直饒透過放過即不可
此語實是修心照膽鏡也故古德云悟之一字直須
吐卻應知佛祖說法一味遣眾生執情耳所謂但盡
凡情別無聖解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楞嚴經中五十
種陰魔非漫語也今時修行既無明師指點若不遵
佛祖言教印證將何以為憑據耶始因眾生著有故
佛破其有見二乘外道著空故佛破其空見菩薩著
空有二邊故佛說非空非有破二邊見及至入佛法
中又遣其佛見法見所以遣至無遣正謂不見一法
即如來豈不見善財童子參五十三大善知識巳入
五十三位法門入佛境界不說成佛之事但云與虛
空等與法界等與毘盧遮那等及見普賢菩薩乃為
說十種行願此便是修行學佛之大榜樣不以悟後
為無事也今人修行縱能悟徹法界若不學善財修
習普賢大行終是不免墮落空見外道可不懼哉此
一上葛藤特為修行無多聞慧錯誤用心不能入佛
知見故不免饒舌若視為泛泛語言不唯有負老僧
抑且自誤不少。


示玉覺禪人



蘄陽慧玉慧覺二禪人參老人於黃梅紫雲山自云
心中生滅念念不停猶如野馬特求開示云何降伏
其心老人示之曰學人修行為生死大事也以心中
念念不停故生死不斷欲實為了生死必要把一切
萬緣盡情放下放得乾乾淨淨然有無始習氣種子
不得乾淨必須參一話頭紙上都有但不知下手工
夫難易訣法必須參善知識開示方便是他行過的
曉得易入處如六祖昔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
開悟世人不知當了玄妙道理會元不是玄妙因昔
[002-0754b]
有住今聞無住故當時放下而得開悟有何玄妙如
永明大師昔以念佛用心不能造入後因韋馱前拈
鬮得念佛參禪世人以禪當作道理講殊不知禪乃
是自心經云不生不滅是也欲明生死大事知戒律
尊崇決不敢犯先要信力肯心堅志把玄言妙理世
事人情都要放下此參禪一著元無有玄妙奇特此
事極拙汝肯信否若果肯信但把從前妄想一齊放
下不容潛生緩緩專提一聲阿彌陀佛著實靠定要
觀此念從何處起如垂綸釣於深潭相似若妄念又
生此因無始習氣太重又要放下切不要將心斷妄
想只把脊梁豎起不可東想西想直於妄念起處覷
定放下又放下緩緩又提起一聲佛定觀這一聲佛
畢竟從何處起至五七聲則妄念不起又下疑情審
這念佛的畢竟是誰世人把此當作一句說話殊不
知此下疑情方纔是得力處如妄念又起即咄一聲
只問是誰妄念當下掃蹤滅跡矣佛言除睡常攝心
睡時不能攝心一醒就提起話頭如此不但坐如是
行住茶飯動靜亦如是在稠人廣眾中不見有人在
諸動中不見有動如此漸有入處七識到此不行如
此日夜靠定不計工夫一旦八識忽然迸裂露出本
來面目便是了生死的時節也如此方不負出家之
志但參禪之時不要求悟任他佛來祖來魔來只是
不動念念單提行將去中間再無疑難如是綿綿密
密心心無間日用著力做去自有下落。


示明益禪人



學人不知向上一路但求增益知見殊不知知見立
知即無明本此不知本有而向外馳求更欲增益其
明耳苟明其明則明亦不立何益之有故曰為學日
益凡言學者則向他家屋裏求安樂窩縱然求得畢
竟非屬巳有既非巳有則樂非真樂樂既非真又何
[002-0754c]
從而安之耶向外求安自古學人之通病非特今也
明益禪人請益且道將謂無益而欲明之耶有益而
後明之耶若言無益無益則不必矣若言有益既有
益矣又何必明之耶試看明從何明益從何益若求
明其明則失本明若更求多益則返成無益凡求益
者如人食巳飽而更貪其味則傷食而病成矣若能
隨食而吐可勿藥而愈若護病忌醫而終成痞滯凡
病此者雖盧扁不能治何也以貪食不吐一病也養
病諱疾二病也病成忌醫三病也或從而惡藥四病
也或求速效不信治本之方即疑醫棄藥五病也或
更從庸醫誤服毒藥而至損生者此不治之科也學
人自棄本明而向外馳求增益知見大都若此傷哉
吾少每讀醫師喻未嘗不三復聖訓竊見近世學者
初為沙彌即能誦此老不知宗竟致虛生浪死者無
限此不明之過也亦有求明而誤以不明強自為明
者誠不達本之咎耳佛言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
學人苟能息心達本明不必外求益不必多增自性
具足曾何虧欠明益禪人果能知此頓將從前所求
多處一齊吐卻如傷食人中無宿滯則元氣自復學
人鏟卻知見可稱無事道人矣試子細檢點從前滿
腹餿酸作何氣味參參。


示慧楞禪人



禪人生長休邑少賈於江湖因厭塵俗至匡山禮續
芳和尚薙髮老人自南嶽來休夏金竹秋將有雙徑
之行禪人拈香請益因示之曰汝巳能捨世間恩愛
身雖出家而心未明出家之事昔吾佛世尊捨金輪
棄王宮入雪山六年苦行睹明星悟道成等正覺為
三界師六道尊仰人天供養普度眾生同出生死此
是最初第一箇出家之樣子也如此看來豈是偷安
養懶貴圖現成受用便為出家者乎定有一段本分
[002-0755a]
事也從上諸祖特為生死大事出家至於操方行腳
參訪知識特為發明心地將無量劫來生死根株一
拔頓盡超脫三界永離苦趣方為自利後聽龍天推
出建立三寶是為利他二利具足始是出家本分事
禪人今日出家曾知有此事否曾知有生死大事否
如何是生死即今現前五蘊身心集下無量劫來種
種貪嗔痴慢憎愛習氣種子日用心心起滅造業之
心元是如來佛性光明種子今被無明煩惱蓋覆日
用而不自知者是以迷此佛性便是生死悟此佛性
頓斷煩惱脫離生死是真出家兒如此看來出家乃
大丈夫了生死事非享安逸貴圖自在而巳也不肯
修行不求明心見性是為虛消信施返招來世酬償
之苦何出家之有禪人自思何緣何幸得遇明師度
脫安居名山道場法侶和合又何幸遇善知識指引
開導若不深生慶幸大生慚愧決志修行求出生死
是為自棄如到寶山空手而回豈不哀哉禪人若肯
發志修行最先要將從前一切煩惱憎愛習氣一齊
頓斷單單志求了生死一著單將一句阿彌陀佛蘊
在胸中如巳命根心心不斷念到花開見佛便是了
生死真正出家之時節也若不以老人之言發起真
實信心是為避溺投火此生錯過豈有出頭時節汝
切自思自勉󳌤忽。


示半偈聞禪人有引



禪人少習舉子業有出世志四十棄妻子禮紫柏
老人之弟子果清湛公祝髮于歸宗歸宗乃昔諸
尊宿建法幢之禪窟有如來舍利在焉是知禪人
出家之緣勝所居之地勝第未發勝心耳歸宗久
廢紫柏大師過其地慘然悲酸見枯松半折斤斧
大師愍而咒土擁之冀其重榮以卜道場之再建
不數年其松皮骨皆完於是湛公毅然重興遐邇
[002-0755b]
聞之莫不仰異景從喜得居士邢來慈矢心唱導
極力贊揚又數年感 今上賜御藏以光名山由
是殿閣遂成而堅音長老募造毘盧大像以奠安
之自此三寶巳具其二獨僧寶未集不足以揚法
道耳禪人出家之八年適老人自南嶽來游目其
地禮舍利於金輪峰頂睹其山川之秀拔恂其恢
復之艱難其殿閣雖成而禪居未就猶然荒寂中
也來慈固苦心護法其力行乃吾徒事老人思之
若僧徒不勇往為之則負建立之意恐紫柏寂光
有靈定不瞑目也因是致懇勸發大眾而堅音與
禪人為之綱領苟不奮勇先登何以克全佛祖之
家業乎禪人聞說頓發勝心普化大檀莊嚴佛土
即荷鍚出山濱行請益老人欲堅其願力乃歡喜
而示之曰。


汝雖出家然猶未聞出世之行耳昔吾釋迦本師捨
金輪王位匿影雪山六年苦行以成正覺為人天師
其實久遠劫來廣修福慧故曰三千大千世界無有
如芥子許不是菩薩捨身命為眾生處至若施頭目
腦髓如棄涕唾如此非一劫二劫乃至無量劫來世
世生生如此苦行方纔博得相好身土微妙莊嚴即
今末法弟子一缽盂飯皆是如來身命骨血換來留
與兒孫受用由是觀之吾徒出家衣食現成安居受
用豈易消受哉苟不思報佛恩體佛心行佛行者則
名雖出家實資三途之苦具耳為佛克家之子者必
須深遵佛戒行佛行理佛家事乃名佛子所謂體佛
心者大慈悲心是行佛行者忍辱心是佛家事者廣
行六度成就二嚴建立三寶弘揚法化是若不如此
非佛弟子是為賊人盜佛袈裟自滋苦本如此出家
有何利益以是之故勸禪人發無上心廣行佛事以
報佛恩國恩親恩及檀越供養之恩以成出世之行
[002-0755c]
耳所言福慧二嚴者以志悟般若種子了達自心妙
契佛心此名為慧廣修檀度莊嚴成就眾生此名為
福故曰福慧兩足稱二足尊故今勸禪人第一要志
求般若了悟自心以出生死之苦海次要廣行眾行
普化十方莊嚴佛土以成淨土之淨業除此二行無
可修者不修二行非出家兒以教化眾生即是莊嚴
佛土何也以大地眾生沒溺貪欲之苦海畢造生死
之苦業長劫沉淪無由自出故感三界三途之苦具
所賴三寶為福田以種般若之種子以為他世自受
用之因緣然須必假僧寶以開導故吾徒佛子能化
一人發勝心破慳貪則一人淨自心嚴一人之佛土
化多人則嚴多人之佛土苟能化大地使人人發心
則圓成人人之佛土是則轉穢土而成淨土變苦具
而為樂具豈不為最上殊勝之妙行哉如此則以有
限之身心成無邊之佛事捨巳從人化工歸巳菩薩
妙行無踰於此而出家之能事又何外於是此則所
捨於巳者小而利潤於人者大由是而光三寶建佛
事使見聞為種普益未來則道不朽而化利無窮如
此廣大熏修之業圓滿最初起發一念歡喜心耳禪
人又何憚而不為乎禪人行矣執老人片言以往便
是豪傑之士頓發廣大之心如廣額屠兒放下屠刀
便作佛事亦如八歲龍女獻珠之頃即證菩提自有
能破慳囊如揮糞土成汝願力者禪人勉旃萬無怠
惰。






憨山老人夢遊全集卷二終
[002-0756a]





 江洲佛弟子左春魁同男左克勤發心刻
憨大師法語第二卷計字貳萬參千八百零
 拾壹兩錢整

[002-075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