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191 醒世錄-清-徐昌治 (master)



醒世卷四目錄拈示神通。使人知修行利益




* 獎導篇述意 引證
* 說聽篇述意

* 利益部感應緣(三驗)
* 見解篇感應緣(二驗)
* 宿命篇引證

* 宿習部感應緣(二驗)
* 至誠篇求寶部

* 求忍部感應緣(三驗)
* 神異篇

* 觔通部
* 降邪部
* 胎孕部
* 雜異部感應緣(三驗)
* 感通篇述意

* 聖跡部
* 住持篇

* 說聽部










[004-0113c]
醒世錄卷四
武原居士徐昌治覲周 編輯
金粟寺住持行元百癡 校閱


獎導篇


述意



夫貴賤靡恒。貧富無定。故見有財富室溫。衣豊食足。復
見有貧苦饑弊。役力馳求。所以勸獎。令其惠施。有人衣
裘服玩。鮮華香潔。復見有尺布不完。文帛殘敝。所以獎
勸。令其修福。有人食則甘味並薦。珍羞備舉。復有脫粟
之飯不充。藜藿之羹常乏。所以勸獎。令其修習。有人榮
位通顯。乘肥衣輕復見有卑鄙猥賤。人所不齒所以勸
獎。令其謙敬有人形貌端整。言音風吐。復有面狀矬醜。
出言險暴。所以勸獎。令其忍辱。有人意力強幹。常堪行
道。復有嬴瘵多患。眠坐不安。所以勸獎。令其賑救。凡如
此事。最應獎導。


引證



涅槃經云。居家如牢獄。妻子如伽鎖。財物如重擔。親戚
如冤家。能一日一夜。受持清禁。六時行道。兼年常六齋。
檢歛身口。意不馳外。專崇出俗。高慕佛法。深敬沙門。悲
心利俗雖居在家。可得度苦。時五通比丘。名精進力在
山中樹下。閑寂求道。時有四禽獸。依附左右。常得安隱。
一者鴿。二者烏。三者毒蛇。四者鹿。是四禽獸自相問言。
世間之苦。何者為重。烏言饑渴最苦。投身羅網。不顧鋒
刃。我等喪身。莫不由之。鴿言婬欲最苦。色欲熾盛。無所
顧忌。失身喪命。莫不由之。毒蛇言瞋恚最苦。毒意一起。
不避親疏。亦能殺人。復亦自殺。鹿言驚怖最苦。我在林
野。心恒怵惕。畏懼獵師。及諸豺狼。彷彿有聲。奔投坑岸。
母子相捐。肝膽悼悸。比丘聞之。即答之曰。汝等所論。是
[004-0114a]
其末耳。天下之苦無過有身。身為苦器。憂畏無量。吾以
是故。捨族學道。滅意斷想。志存泥洹。


說聽篇


述意



經曰。法之供養。勝諸供養。是以一象既虧。則六爻斯墜。
一言有失。則累劫受殃。故知傳法不易。受聽極難。故地
持論云。隨文取義。有五種過。一無正信。二退勇猛。三誑
眾生。四輕法。五謗法。若淨心說法縱是生死變為涅槃
若染心說法。縱是涅槃。變為生死。又涅槃經云。大乘為
甘露。亦名為毒藥。能消即為甘。不消即成毒。如人置毒
乳中則能殺人。


利益部



阿育王經云。昔阿恕伽王。使道人說法。時以步障。遮諸
婦女。使其聽法。爾時法師為諸婦女說法。恒說施論。戒
論。生天之論。有一婦女。分犯王法。發幕。向法師前問言。
如來大覺。於菩提樹下。說諸法時。覺悟施戒耶。更悟餘
法耶。法師答言。佛覺一切有漏法皆苦。猶若融鐵。此苦
因從集而生。猶如毒樹修八正道。以滅苦集。是女人得
聞此語。獲須陀洹道。以刀繫頸。往到王所。白王言。我今
日犯王重法。願王以法治我。王問言。汝犯何事。答言。我
破王禁制。至道人所。譬如渴牛。不避於死。我實渴於佛
法。是以默突聽法。王問言。汝聽法時。頗有所得不。答言
得法。見四真諦。解陰入界。及以諸大皆知無我。遂得法
眼。王聞是語。踊躍歡喜。即為作禮。便唱令言。自今巳後。
不作障隔。樂聽法者。直至法師所。對面聽法。嘆曰奇哉。
我宮內乃出人寶。以是因緣。當知聽法有大利益。又雜
寶藏經云。爾時般遮羅國以五百白雁。獻波斯匿王。王
令送著祗桓精舍。雁見僧聚。來在前立。佛以一音說法。
[004-0114b]
眾生各得類解。當時群雁亦解僧語。聞法歡喜。鳴聲相
和。後飛至餘處。獵師以網都覆殺之。一雁作聲。諸雁皆
和。謂聽法時聲。乘是善心。生忉利天。五百天子。即時來
下。在如來邊。佛為說法。悉得須陀洹。波斯匿王。過到佛
所。便問此中諸雁。向何處去。佛言諸雁飛去。為獵師所
殺。命終生天。今日五百諸天子等。著好天冠。端正殊特
者是。今日聽法。皆得須陀洹。王問佛言。此群雁。以何業
緣。墮於畜生。命終生天。今日得道。佛言昔迦葉佛時。五
百女人。盡共受戒。用心不堅。毀所受戒。墮畜生中。作此
雁身。以受戒故。得值如來。聞法獲道。


感應緣三驗



隋京師延興寺釋曇延。姓王。蒲州業泉人也。世家豪族。
宦歷齊周。而性協書籍探悟玄旨。欲著涅槃大疏。恐滯
凡情。每祈誠寤寐。願得嘉徵。乃於夜夢。有人披白服。乘
白馬。騣尾拂地。而導授經旨。延手執馬騣。與之講論。寤
後惟曰。此必馬鳴菩薩。授我義端。執騣知其宗旨。抵事
可觀耳。更持經疏於陳州仁壽寺。舍利塔前。燒香誓曰。
延以凡度。仰測聖心。銓釋巳了。具如別卷。若幽致微達。
願示明靈。言訖。涅槃卷軸。並放光明。通夜呈祥。道俗稱
慶。塔中舍利。又放光明。三日三夜。輝光不絕。上屬天漢。
下照山河。既感微祥。眾仗傳受。


隋京師淨影寺釋慧遠。姓李。燉煌人。三藏備通。九流洞
曉。講導為業。昔在清化。曾養一鵝。聽講。開皇七年。敕召
入京。鵝在本寺。栖宿廊廡。晝夜鳴呼。眾共愍之。附使達
京至淨影寺大門放之。鳴叫騰躍。徑入遠房。依前馴聽。
不避寒暑。但聞法集鐘聲。不問旦夕。皆入講堂。靜聲伏
聽。僧徒梵散。出堂翔鳴。若遠常途講解。依法潛聽。閒及
[004-0114c]
餘語便鳴翔而去。


唐蒲州仁壽寺釋道愻。俗姓張。河東虞鄉人。神識高邈。
器度虛簡。善通群典。尤以涅槃設論。為栖神之宅。貞觀
二年冬月。有請講涅槃預知將終。苦不受請。鄭重延之。
不免來意。赴請登座。發題告諸四眾。悲嘆而言。自唯去
聖遙遠。微言隱絕。庸愚所傳。不足師範。但以信心歸向
自當識悟。今席講說。不久當去。日時既促。願各用心。遂
無疾而終。送往王城谷中。南山之陰。闔境悲號。當夜降
雪。掃路通行。陳屍山嶺。經夕。忽有異華。遶屍涌出。可五
百枝。長二尺許。上發鮮榮。形相全異。七眾驚動。


見解篇


引證



如分別功德論云。如來所以廣為四部。各說第一者。乃
為將來道法之中。四姓出家。見解不同共相是非。自稱
為尊。餘人為卑。如是之輩。不可稱計。故預防於未然。開
其自足之路。如光明之中。日為其最。星宿之中。月為其
最。川流之中海為其最。六天之中。波旬為最。色界十八
天之中。淨居為最。九十六部之中。釋僧為最。九十六道
之中。佛道為最。如五百聲聞弟子之中。神解各別。不可
具列。


感應緣二驗



晉長安鳩摩羅什。天竺人也。家世國相。什祖父達多。倜
儻不群。名重於國。父鳩摩羅炎。聰明有懿節。將嗣相位。
乃辭避。出家東度蔥嶺。龜茲王聞其棄榮。甚敬慕之。自
出郊。迎請為國師。王有妹。年始二十。才悟明敏。過目成
誦。諸國聘之。並皆不許。及見炎。心欲當之。乃逼以妻焉。
既而生什樂欲出家。夫未之許。誓不落髮不咽飲食。至
六日夜。氣力綿乏。夫乃許焉。即敕人除髮。乃下飲食。次
[004-0115a]
旦受戒。仍業禪法。專精匪解。學得初果。什年七歲。亦俱
出家。從師受經。日誦千偈。師授其義。即自通達。無幽不
暢。什年九歲。隨母度辛頭河。至罽賓國。遇名德法師。盤
頭達多。崇以師禮。從受雜藏。中長二含。凡四百萬言。達
多每稱什神俊。至年十二。其母攜還龜茲。復至月氐北
山。有一羅漢。見而異之。謂與優波掬多無異。什進到沙
勒國其冬誦阿毗曇於十門。修智諸品。無所諮受。而備
達其玅。又於六足諸門。無所滯礙。沙勒國有三藏沙門。
名喜見。謂其王曰此沙彌不可輕。王宜請令初開法門。
王即設大會。請什升座。說轉法輪經。頃之。隨母進到溫
宿國。即龜茲之北界。時溫宿有一道士。神辯英秀。振名
諸國。手擊王鼓而自誓言。論勝我者。斬首謝之。什既至。
以二義相檢。即迷悶自失。稽首皈依。於是聲滿蔥左。譽
宣河外。龜茲王躬往溫宿。迎什還國廣說諸經。乃更設
大集。請問方等經奧。什為折辯。諸法皆空。無我分別。陰
界假名非實。時會聽者。莫不悲感追悼。皆恨悟之晚矣。
至年二十。受戒於王宮。從卑摩羅叉。學十誦律。有頃。什
母辭往天竺。謂什曰。方等深教。應大闡真丹。傳之東土。
唯爾之力。但於自身無利。其可如何。什曰。大士之道。利
彼亡軀。若必使大化流傳。能洗悟矇俗。雖復身當鑪鑊。
苦而無恨。於是留住龜茲二年。廣誦大乘經論。洞其秘
奧。龜茲王。為造金獅子座。以大秦錦褥鋪之。令什升而
說法。什曰家師猶未悟大乘。欲躬往仰禮。不得停此。俄
而大師盤頭達多。不遠而至。王曰大師何能遠顧。達多
曰一聞弟子所悟非常。二聞大王弘贊佛道。故窅涉艱
危。遠萃神國。什得師至。欣遂本懷。師謂什曰。汝於大乘。
見何異相。而欲尚之。什曰。大乘深淨明。有法皆空。小乘
[004-0115b]
偏局。多滯名相。師曰。汝說一切皆空。安捨有而愛空乎。
什乃連類而陳之。往復苦至。經一月餘日。方乃信服。師
嘆曰。我不能達。反啟其志。於是禮什言。是我大乘師。我
是汝小乘師矣。西域諸國。咸伏什神俊。每至講說諸王
皆長跪座側。令什踐而登焉。其見重如此。


宋江陵幸寺釋法顯。姓龔。平陽武陽人。志行明敏。儀軌
整肅。常慨經律舛闕。志勵尋求。以晉隆安三年。與同學
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發自長安。西度流沙。上無飛鳥。
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
以摽行路耳。屢有熱風惡鬼。遇之必死。顯任緣委命。直
過險難。至蔥嶺。冬夏積雪。有惡龍吐毒。風雨砂礫。山路
艱危。壁立千仞。昔有鑿石通路。傍施梯道。凡度七百餘
所。又躡懸緪。過河數十餘處。皆漢時張騫甘父所不至
也。次度雪山。山遇寒風暴起。慧景噤顫不能前。語顯曰
吾其死矣。卿可前去。勿得俱殞。言絕而卒。顯撫之泣曰。
本圖不果。命也柰何。復自力孤行。遂過山險。凡所經歷
四十餘國。將至天竺。去王舍城三十餘里。有一寺逼瞑
過之。顯欲詣耆闍崛山。寺僧諫曰。路甚險阻。且多黑獅
子。屢經噉人。何由可至。顯曰。遠涉數萬。誓到靈鷲。身命
不期。出息非保。豈可使積年之誠。既至而廢耶。雖有險
難。吾不懼也。眾莫能止。乃遣兩僧送之。顯既至山。日將
矄夕。遂欲停宿。兩僧危懼。捨之而還。顯獨留山中。燒香
禮拜。果夜有三黑獅子。來蹲顯前。舐唇搖尾。顯誦經不
輟。一心念佛。獅子乃低頭下尾伏顯足前。顯以手摩之。
咒曰若欲相害。待我誦竟。若見試者。可使退矣。獅子良
久乃去。明晨還返。路窮幽梗。止有一徑通行。未至里餘。
忽逢一道人。年可九十。容服粗素。而神氣俊遠。顯雖覺
[004-0115c]
其韻高。而不悟是神人。後又逢一少僧。顯問曰。向耆年
是誰耶。答云。頭陀迦葉大弟子也。顯追至山所。有橫石
塞山口。遂不得入。顯流涕而去。進至迦施國。後至中天
竺。於摩竭提邑。波連弗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得摩阿僧
祗律。又得薩婆多律抄雜阿毗曇心線經方等。泥洹經
等。顯留三年。學佛語佛書。躬自書寫。於是持經像。寄附
商客。到獅子國。顯同旅十餘。或留或亡。顧影惟巳。常懷
悲慨。停二年。復得彌沙塞律。長雜二含。及雜藏。並漢土
所無。既而附商人大舶。循海而還。舶有二百餘人。值黑
風水入。眾皆惶懼。即取雜物棄之。顯恐其經像。唯一
心念觀世音。任風而去。得無傷壞。經十餘日。達耶婆提
國。停五月。復隨他商。東適廣州。舉帆二十餘日。夜忽大
風。合舶震懼。眾皆曰載此沙門。使我等狼狽。共欲推之。
法顯檀越。勵聲呵商人曰。漢地帝王。奉佛敬僧。我自至
彼告王。必當罪汝。商人相視失色。俛仰而止。既水盡糧
竭。惟任風隨流。忽至岸。見藜藿菜依然。知是漢地。但未
測何方。即乘船入浦尋村。見獵者二人。顯問何地。獵人
曰此是青州長廣郡。牢山南岸。獵人還以告太守李嶷
嶷素敬信。聞沙門遠至躬自迎慰。顯持經像隨還。頃之
欲南歸。青州刺史。請留過冬。顯曰。貧道投身於不返之
地。志在弘通何得久停。遂南造京師。就外國禪師佛馱
跋陀。於道揚寺翻譯經律論等。百餘萬言。流布教化。


宿命篇



引證



古時畜生。所以能語。今時畜生。所以不能語。謂劫初時。
先有人天。未有三惡。從人天中來。以宿習近故。是以能
語。今時畜生。從三惡道中來。是以不能語。又婆沙論說。
[004-0116a]
謂於生處自性。能知過去宿命。乃知他心。於其生處不
假修。因自性而知。此智遍通五趣。若諸有情。住在母胎
及出胎時。不受眾病迫窄苦者。皆應能憶過去生事。但
由母病。及迫窄苦。皆悉忘之。如鬼趣中。亦有生處得智。
知他心等。昔有女人。為鬼所魅。嬴瘦將死。咒師問鬼。汝
今何為惱此女人。鬼便報言。此女過去五百生中。嘗害
我命。我亦過去五百生中。常害彼命。怨怨相報。於今未
息。彼若能捨。我亦捨之。咒師因報彼女人曰。汝若惜命。
當捨怨心。女人報言。我亦捨矣。鬼觀女意。都不捨怨。恐
命不全。妄言巳捨。遂斷其命。畜生趣中。亦有宿命智。如
婆沙論中。昔有一女置兒在地。緣行他處。時有一狼將
其兒去。其母趁言。汝狼何以將我兒去。狼即報言。汝是
我怨。曾於五百生中。嘗食我兒。我今還欲於五百生。殺
害汝子。此乃怨仇相報。何以生瞑。作是報巳。復更語言。
若汝能捨怨害者。我則放汝之子。兒母報言。我捨怨心。
時狼即便起坐思惟。觀彼女人之心。仍知不捨。還復語
言。汝雖口言。心猶不捨。作是語巳。即便斷其兒命而去。
此乃自識宿命。知彼之心。最為良驗。


宿習部



如佛說師子月佛本生經云。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比丘。百菩薩俱。爾時眾中。有
一菩薩比丘。名婆須蜜多。遊行竹園間。緣樹上下。聲如
獼猴。或旋三鈴。作那羅戲。時諸長者。及行路人。兢集看
之。時耆闍崛山。八萬四千金色獼猴。集菩薩所。菩薩復
作種種變現。令其歡喜。有一梵志。上啟頻婆沙羅王。即
敕長者迦蘭陀曰。此諸釋子。多聚獼猴在園。如來知不。
長者啟王。婆須蜜多作變化事。令諸獼猴。一時歡喜。諸
[004-0116b]
天雨華。持用供養。爾時大王前後導從。往詣佛所遙見
世尊。身放光明。如紫金山。普令大眾。同於金色。尊者蜜
多。及八萬四千獼猴。亦作金色。時諸獼猴見大王來。作
種種變。中有採華奉上大王者。大王見巳。與諸大眾。俱
至佛所。作禮。右遶三匝。卻坐一面。白佛言。此諸獼猴。宿
有何福。身作金色。復有何罪。生畜生中。尊者蜜多。復宿
植何福。生長者家。出家學道。復有何罪。雖生人中。諸根
具足不持戒行。與諸獼猴。共為伴侶。歌語之聲。悉如獼
猴。惟願世尊為我分別。佛告大王。乃往過去無量億劫
前。有佛出世名曰燃燈。彼佛滅後。有諸比丘於山澤中。
修行佛道堅持禁戒。得阿羅漢。時空澤中。有一獼猴。至
羅漢所。見羅漢坐禪入定。即取羅漢坐具。披作袈裟。偏
袒右肩手擎香爐。遶比丘行。時彼比丘。從定覺巳。見此
獼猴。有好善心。即為彈指。告獼猴言。法子。汝今應發無
上道心。獼猴聞說。歡喜踴躍。五體投地。敬禮比丘。爾時
比丘即為獼猴。說三皈依。懺無量罪。獼猴依教發願巳
竟。踴躍歡喜。走上高山。懸樹墮死。由受五戒。破畜生業。
即生兜率天上。值一生補處菩薩。為說道心。即持天華。
下空澤中。供養羅漢。羅漢見巳。即便微笑告言。往返去
此閻浮提。有佛出世。名曰寶慧如來。至涅槃後。於像法
中。有一比丘。名蓮花藏。多與國王長者居士而為親友。
邪命諂曲。不持戒行。身壞命終。落阿鼻獄。具受諸苦。壽
命一劫。劫盡更生。如是經歷諸大地獄。滿八萬四千劫。
從地獄出。墮餓鬼中。吞飲鎔銅。經八萬四千歲。從餓鬼
出。復墮牛豬狗猴中。各五百身。緣前供養持戒。今得生
天。彼獼猴者。雖是畜生。一見羅漢。受持三皈。及以五戒。
緣前功德。超越千劫。從是以後。值佛無數淨修梵。行具
[004-0116c]
六波羅蜜。住不退地。於最后身。次彌勒後。當成阿耨菩
提。佛告大王。欲知彼國師子月佛者。今此會中婆須蜜
多比丘是也。王聞此語。即起合掌。向婆須蜜多。頭面著
地。接足為禮。懺悔前罪。佛告大王。欲知此等八萬四千
金色獼猴者。乃是過去拘樓秦佛時。波羅柰國。拘睒彌
國。二國之中。共有八萬四千比丘尼。行諸非法。犯諸重
禁。狂愚無智。如痴獼猴。時有羅漢比丘尼。名善安隱。具
為說法。見諸惡人。不生善心。即起慈悲。身升虛空。作十
八變。時諸惡人。見變化巳。各脫金環。散阿羅漢尼上。願
我生生身作金色。時諸惡人。身壞命終。墮阿鼻地獄次
第經歷。至九十二劫。從地獄出。五百身中。恒為餓鬼。從
餓鬼出。一千身中常為獼猴。身作金色。佛告大王。身口
意業。不可不慎。爾時王聞佛說。對佛懺悔。豁然意解。成
阿那含。王所將八千人。求佛出家。並成羅漢。餘一萬六
千人。皆發菩提心。八萬諸天。亦俱發心。八萬四千金色
獼猴。聞昔因緣。慚愧自責。遶佛千匝。向佛懺悔。各發無
上菩提心。次第出世。同共一劫。劫名大光。同名並金光
明如來。


感應緣二驗



晉羊大傅祜。字叔子。泰山人也。西晉名臣。聲冠區夏。年
五歲時。嘗令乳母取先所弄指環。乳母曰。汝本無此。於
何取耶。祜曰。昔於東垣邊弄之。落桑樹中。乳母曰。汝可
自覓祜曰此非先宅。兒不知處。後因出門遊望。逕而東
行。乳母隨之。至李氏家。乃入至東垣樹下。探得小環。李
氏驚悵曰。吾子昔有此環。常愛弄之。七歲暴亡。亡後不
知環處。此亡兒之物也。云何持去。祜持環走。李氏遂問
之乳母。既說祜言。李氏悲喜。遂欲求祜。還為其兒。堅中
[004-0117a]
解喻。然後得止。祜後為荊州都督。鎮襄陽。經給武當寺。
殊餘精舍後因懺悔。敘說因果。乃曰。前世承有諸罪。賴
造此寺。故獲申濟也。


隋開皇中。魏州剌史。博陵崔彥武。因行部至一邑。愕然
驚喜。謂從者曰。吾昔常在此邑中為人婦。今知家處。因
乘馬入修巷。屈曲至一家。命叩門。主人公年老。走出拜
謁。彥武入家。先升其堂。視東壁上。去地六七尺。謂主人
曰。吾昔所讀法華經。并金釵五隻。藏此壁中。其經第七
卷尾後紙火燒。失文字。吾今每誦此經。至第七卷尾。恒
忘失。不能記得。因令左右鑿壁。果得經函。開第七卷尾。
及金釵。並如其言。主人涕泣曰。亡妻存日。常誦此經。釵
亦是其處。彥武曰。庭前槐樹。吾欲產時。自解頭髮。置此
樹穴中。試令人探樹中。泉得髮。於是主人悲喜。彥武留
衣物。厚給主人而去。


至誠篇


求寶部



大志經云。昔有國名歡樂。有居士名摩訶檀。生一子。姿
容端正。墮地便語。發願誓言。我當布施。利濟貧窮。父母
因名大意。至年十七。為眾生故。發意入海。取明月寶珠
以濟眾生。初入海中。至白銀城。復至金城。又前行至水
晶城。各龍王與明月珠。自二十。四十。至六十里寶。復前
行至琉璃城。龍王與明月珠。有八十里寶。龍王遂發願
言。後得道時。願我為弟子。淨意供養。過於今日。令長得
智慧。大意受珠而去。欲還本國。經歷海中。諸海神王。因
化作人。與大意相見。問言。聞卿得奇異之物。幸借視之。
大意舒手。示其四珠。海神便搖其手。使珠墮水。大意即
語海神言。我自勤苦。經涉險阻。得此珠來。汝反奪我。今
不相還。我當抒盡海水。海神知之。問言。卿志奇高。海深
[004-0117b]
三百三十六萬由旬。其廣無涯。柰何竭之。如日終不墮
地。如大風不可攬束。日尚可墮。風尚可攬。大海水不可
抒令竭也。大意笑言。我自念前後受身。生死壞敗。積骨
過於須彌山。其血流過五河。尚欲斷生死之根本。但此
小海。何不可抒。我昔供養諸佛。誓願勇決。所向無難。當
移須彌山。竭大海水。終不退意。便一心以器抒海水。精
誠之意。四天王來助大意抒水。三分巳二。於是海中諸
神。皆大振怖。共言今不還珠。非小故也。水盡泥出。壞我
宮室。海神於是便出眾寶。以與大意。大意不取。但願得
我珠。海神便出珠還之。大意得珠。還其本國。恣意大施
自後境界。無復饑寒窮乏。


求忍部



智度論云。有大力毒龍。以眼視人。弱者即死。以氣噓人。
強者亦死。時龍受一日戒出家。入林樹間。思惟坐久。疲
懈而睡。龍法眠時。形狀如蛇。七寶雜色。獵者見之。驚喜
言曰。以此希有難得之皮。獻上國王以為船飾不亦宜
乎。便以杖案其頭。刀剝其皮。龍自念言。我力能傾國土。
此一小物。豈能困我。我今以持戒故。不計此身。當從佛
語自忍。閉目不視。閉氣不喘。憐愍此人。為持戒故。一心
受剝。不生悔意。既以失皮。赤肉在地。時日大熱。宛轉土
中。欲趣大水。見諸小蟲。來食其身。為持戒故。不復敢動。
自思惟言。我身以施諸蟲。為佛道故。今巳肉施。以克其
身。後以法施。以益其心。身乾命終。即生忉利天上。畜生
尚能堅持禁戒。至死不犯。況復於人。寧容故犯。


濟難部


感應緣三驗



唐貞觀年中。有河東董雄。為大理寺丞。少來信敬。蔬食
十年。至十四年中。為坐李仙童事。侍御韋琮。鞫問甚急。
[004-0117c]
因禁數十人大理丞李敬玄。司直王欣。雄與同屋囚鎖。
專念普門品。日得三千遍。夜坐誦經。鎖忽自解落地。雄
告守者。監察御史張守一以火燭之。見鎖不開而相離
甚怪。又重鎖紙封書上而去。雄如常誦經。五更中。鎖又
解落有聲。雄又告李敬玄視之。封題如故而鎖自相離。
敬玄素不信佛法。其妻誦經。常謂曰。何為胡人所媚。而
讀此書耶。及見雄此事。乃深悟不信之咎。方知佛為大
聖也。王欣亦誦八菩薩名。滿三萬遍。晝鎖解落。視之如
雄。臺中內外皆異其事。不久俱免。


唐終南山悟真寺釋法誠。俗姓樊雍州萬年縣人。幼小
出家。止藍田王效寺。常誦法華。用為恒式法華三昧。翹
心奉行。澡浴中表。溫恭朝夕。夢感普賢。勸書大教。誠曰。
大乘也。即重嚫匠工。令書八部。般若。香臺。寶軸。莊嚴成
就。又於寺南橫嶺。造華嚴堂。煙山闡谷。列棟開甍。前對
重巒。右臨斜谷。吐納雲霧。下瞰雷霆。實奇觀也。誠每燒
香供養。在其案前。點墨之間。剋心鑽注。時感異鳥。形色
希世。飛入堂中。徘徊鼓舞。下至經案。復上香爐。攝靜住
看。自然馴擾。貞觀初年。復畫千佛。鳥又飛來。登上匠背
營齋供慶。又自寫法華經。正當露地。因事他行。忘收舉。
忽屬洪雨。滂注溝澗。走往看之。案獨乾燥。餘並波流。又
青泥坊側。有古佛龕。周氏瘞藏。誠夜夢其處。大有尊形。
既寤往開。恰獲龕像。至貞觀十四年夏末。忽感餘疾。顧
侍人曰。吾聞諸行無常。生滅不住。九品往生。此言驗矣。
今有童子相迎。久在門外。吾今去世。爾等好住。佛有正
戒。無得有虧。言巳。光明照於楹內。又聞異香苾芬。但端
坐儼思。不覺其神巳逝。


唐武德時。河東有練行尼法信。常誦法華經。訪工書者
[004-0118a]
一人。數倍酬直。特為淨室。令寫此經。一起一落。然香燻
衣。仍於寫經之室。鑿壁通外。加一竹筒。令寫經人每欲
出息。輕含竹筒。吐氣壁外。寫經七卷。八年乃畢。供養殷
重。盡其恭敬。龍門僧法端。常集大眾講法華經。以此尼
經本精定。遣人請之。尼固辭不與。端責讓之。尼不得巳
付端。及開讀。惟見黃紙。了無文字。更開餘卷。悉皆如此。
端等慚懼。即送還尼。尼悲泣受。以香水洗函沐浴頂戴。
遶佛行道。於七日七夜不暫休息。既而開視。文字如故。


神異篇


觔通部



如大方等大集念佛三昧經云。大目連答阿難言。憶念
我昔。取此三千大千世界。悉內口中。其時眾生。無一念
驚覺往來想。復念我昔在世尊前。作師子吼。能以須彌
內於口中。能過一劫。若減一劫。如是為常。復念往昔。至
於東方。住彼等三千世界。有一大城。名曰寶門。於彼有
六萬億千家。我於彼中。一一皆現巳身而為說法。安住
正法。爾時阿難念言。我昔取一袈裟。投置地上。時大目
連。第一上座。威神如是。既不能取。乃至不能舉令離地。
云何手擎。阿難又念。我昔居世尊前。作師子吼。時諸外
道。欲共我較隱身說法。惟除世尊一切知見大力菩薩。
自外所有聲聞弟子。乃至外道而問我隱沒身時。住在
何處。終不能知我身所在。爾時大迦葉荅阿難言。我念
一時在世尊前。作師子吼。於此三千大千世界。須彌諸
山之屬。以口一吹。能令破散。乃至無有。如微塵許。其有
眾生住彼山者。不令損害。亦無覺知。如是諸山皆滅。我
又一時。於大千世界。一切大海河池諸水。乃至無量那
由他百千水聚。以口一吹。皆令乾渴。而彼眾生不知不
覺。我又一時在大眾前。作師子吼。於三千大千世界之
[004-0118b]
內。以口一吹。即令大火熾然遍滿。猶如劫燒。終不使損
一眾生。爾時彌勒文殊諸大菩薩等。聞大迦葉作師子
吼。便化華聚。若須彌山。乃至再三散迦葉上。復化作大
七寶蓋。住虛空中。覆大迦葉頂。并覆一切聲聞大眾。爾
時富樓那答阿難言。我念昔時。有諸眾生。應以通化者。
便為彼取三千大千世界。以手摩之。開示彼等。當爾之
時。無一眾生有驚怖想。唯彼眾生有應與化者。乃見我
手摩此世界。又我能取三千世界。以手迴轉。不以為難。
又我能於世尊前。以一指節。取此三千世界。一切水聚。
皆令入我手指節間。無一眾生有損減想。我又一時於
初夜中。以淨天眼。觀此大千世界。所有無量眾生疑。惑
不出是定。皆為除疑。令彼眾生。各作斯念。我蒙尊者獨
住我前。為我宣說。隨機獲益。無有滯礙。爾時羅睺羅答
阿難曰。我念往昔。以此三千大千世界。諸山之類。皆納
一毛孔中。我身如本眾生不異。我又一時取此大千世
界。所有大海河池水類。悉入毛孔。我身無損。眾生無礙。
一切水聚。各皆如本。我又一時此處入禪。即於東北至
一佛界。佛號難勝。現身禮敬巳。即還此界。求栴檀香。還
持供佛。香氣遍滿。皆作無量種種變化。爾時須菩提答
阿難言。我念一時。入於三昧。此大千世界。弘廣若斯。置
一毛端。往來旋轉。如陶家輪。當爾之時。無一眾生。有驚
懼心。亦不覺知巳之何處。我又往昔於如來前。作師子
吼。白言世尊。如此大千世界。我能以口微氣一吹。皆令
散滅。其中眾生。不驚不迫。無往來想。復於佛前。能以大
千世界所有眾生。皆悉安置一指節端。上至有頂。還來
本處。令彼眾生。無往返想。又念一時宴坐三昧見十方
諸佛。無量無邊。百千世界。各有六萬諸佛。昔所未見。今
[004-0118c]
皆見知以是定心。復發神力。至須彌頂。天帝釋邊。撮取
一掬栴檀木香。往彼無量諸世界中供養。向時爾許如
來。彼界眾生。皆悉明了。見我住是閻浮供養承事。


降邪部



如阿育王經云。昔阿恕伽王。深信三寶。供養佛法。眾僧。
諸婆羅門外道等。皆生嫉妒。共相集聚。揀選宿舊。取五
百人。皆誦四韋陀典。天文地理。無不博達。共集議言。阿
恕伽王。一切盡供養剃髮頭禿人。我等宿舊。未曾被問。
當設何方便使彼意迴。有一善祝婆羅門。語諸婆羅門
言諸賢但從我後。卻後七日。我當以祝力作魔醯首羅
身。飛行到王宮門。汝等皆當步從我後。能使其大作供
養。到七日時。善祝飛到王宮。諸婆羅門。亦皆侍從。遣人
白王言。虛空中。有魔醯首羅將四百九十九婆羅門。從
空來下。今在門外。欲得見王。阿恕伽王。喚使來前。坐於
西廂床上。王言欲何所須。答言須飲食。即敕廚中。擎五
百案飲食著前。魔醯首羅等。皆手推言。我從生巳來。未
曾食如此食。阿恕伽王答曰。先不約敕。不知當食何食。
魔醯首羅等。皆同聲言。我之所食。食剃頭禿人。阿恕伽
王即敕一臣。汝往到雞頭末寺。語尊者耶奢。王宮內有
五百婆羅門。一自稱言魔醯首羅。不知為是人。為是惡
羅剎。請問所以。願阿闍黎來。為我驅遣使去。所使之人。
是邪見婆羅門弟子。作是言。正欲得汝沙門作食。上座
耶奢。即語維那。鳴椎集僧。起辭眾僧言。我年巳老。眾僧
安隱護持佛法。聽我使去。第二上座言。上座不應去。我
身無所堪。惟我應去。第三者言。第二上座不應去。還應
我去。如是展轉。乃至沙彌十六萬八千僧中。其最下頭
七歲沙彌。起至眾僧中。長跪合掌而作是言。一切大僧。
[004-0119a]
不足擾動。我既幼小。不能堪任護持。佛法惟願一去。上
座耶奢。極大歡喜。手摩沙彌頭。言汝合去。使人先往。阿
恕伽言。頗有來者不。使人答言。更相推致。令最下沙彌
來。王即出門迎坐。此沙彌著御座上。諸婆羅門皆大瞋
恚。阿恕伽王大不識別。我等宿德。尚不起迎。為此小兒
而自出迎。沙彌問言。何以見喚。王時答言。此魔醯首羅。
欲得阿闍梨作食。沙彌言。我年幼小。朝來未食。王先施
我食。然後我當與彼令食。王即敕廚宰。擎食來與食。一
案都盡。如是擎五百案。食皆未足。王復敕廚家言。所有
餘食盡持擎來。與沙彌得食。忽爾都盡。問言足不。答言
猶未足。王言一切飲食悉盡。更無有食。沙彌言。撮下頭
婆羅門將來。我欲食之。即時噉盡。如是悉食四百九十
九婆羅門皆盡。惟有魔醯首羅。極大驚怖。飛向空中欲
去。沙彌即時座上舉手。從虛空中撮頭來噉。王即時驚
怕。沙彌知王心念。即與王言。王是佛法檀越。終無損減。
慎莫驚怕。王能共至雞頭末寺不。王言。阿闍梨。將我上
天入地。皆當隨從。沙彌即時共王到寺。王見沙彌朝所
食之食。諸眾僧等。皆分共食。所食五百婆羅門。皆剃除
髮鬚。被著法衣在諸眾僧下行末坐。最初食者。最在上
座。魔醯首羅。最在行末。五百人見王。沙彌。極生慚愧。我
等猶如鶴尾。俟於爐炭。猶如蚊子。與金翅鳥角飛。猶如
小兔。與獅子王爭威。如此不自度量。生慚愧巳。得須陀
洹道。


胎孕部



分別功德經云。昔有長者。名曰善施。家有未出嫁女。在
家向火。暖氣入身。遂便有軀。父母驚怪。請其由狀。其女
實對不知所以。父母重問。加諸杖楚。其辭不改。遂上聞
[004-0119b]
王。王復詰責。辭亦不異。許之以死。女即稱怨曰。天下乃
有如是無道之王。枉殺無辜。王即檢保。語其父母。我欲
取之。母曰隨意。王即內之宮中。隨時瞻養。日月遂滿。產
得一男。端正殊妙。年遂長大。出家得道。聰明博達。精進
不久。得阿羅漢道。還度父母。又譬喻經云。昔有夫妻二
人。無子。祠祀天神以求係胤。神即許之。遂便懷妊。生四
種物。一者栴檀斗盛米。二者甘露瓶。三者寶囊。四者七
節神杖。其人歎曰。吾求兒子。更生餘物。便到神所。重求
所願。神即語言。汝欲得子。何物稱益。答曰子當使令。給
養吾等。神云。食此米升。用之無盡。甘露蜜瓶。食之無減。
而消百病。珍寶之囊。用之無損。七節神杖。以備凶暴。兒
子豈能辦此。其人大喜還家。試驗如言不虛。遂成大富。
國王聞之。即遣眾兵欲往攻奪。其人擎杖飛遊擊敵。眾
悉退散。


雜異部



譬喻經云王舍城東南嵎。有一汪水。城內溝瀆。汙穢屎
尿。盡趣其中。臭不可近。有一大蟲。在江水內身長數丈。
無有手足。而宛轉低昂。戲江水中。觀者數千。阿難往觀。
蟲即跳踉波浪動涌具以啟佛。佛與諸比丘共詣池所
佛言。昔維衛佛泥洹塔寺有五百比丘。經過寺中。寺主
見大歡喜。請留供養。三月後。五百商人。入海採寶。還過
塔寺。見五百比丘。精勤行道。並各發心。當設薄供。各捨
一珠。得五百摩尼珠。以寄寺主。供僧比丘。後生不善心。
圖欲獨取。不為供眾。眾僧問言。前賈客施珠。應當設供。
寺主言是施我耳。若欲奪我。糞可施汝。若不時去。劓汝
手足投於糞坑。眾愍其痴。默然各去。又智度論云。佛在
世時。有人遠行。獨宿空舍。夜中有鬼。擔一死人。來著其
[004-0119c]
前。復有一鬼逐來瞋罵。云死人我物。汝忽擔來。先鬼言
是我物。我自持來。後鬼言是死人實我擔來。二鬼各捉
一手一足爭之。前鬼言。此間有人可問。後鬼即問是死
人誰擔來。是人思惟。此二鬼力大。若實不實。俱不免死。
便語言。前鬼擔來者是。後鬼大瞋。捉其人手捩出著地。
前鬼愍之。急取死人一臂附之。如是兩臂兩腳頭脅。舉
身皆易。於是二鬼共食所易人身。拭口而去。其人思惟。
我父母生身。眼見二鬼食盡。今我此身悉是他空。我今
定有身耶為無身耶。行到佛塔。問諸比丘。廣說上事。諸
比丘言。從本巳來。恒自無我。但以四大和合。故計為我
身。如汝本身與本無異。諸比丘度之為道。得阿羅漢果。
又華嚴經云。大海中有四寶珠。一切眾寶皆從之生。若
無此四珠。一切寶漸就滅盡。諸小龍神。不能得見。惟婆
伽羅龍王。密置深寶藏中。此深寶藏有四種名。一名眾
寶積聚。二名無盡寶藏。三名遠熾然。四名一切莊嚴聚。
又大海之中。有四熾然光明大寶。一名日藏光明大寶。
二名離潤光明大寶。三名火珠光明大寶。四名究竟無
餘光明大寶。若大海中無此四寶。四天下金剛圍山。乃
至非想非非想處皆悉漂沒。日藏光明能變海水為酪
離潤光明。能變海酪為酥。火珠光明。能然海酥。究竟無
餘光明。能然海酥永盡無餘。


感應緣五驗



晉沙門耆域者。天竺人也。自西域浮海而來。將遊關洛。
達舊襄陽。欲寄載船北渡。船人見梵沙門衣服敝陋。輕
而不載。比船達北岸。耆域亦上。舉船皆驚。域前行。有兩
虎迎之。弭耳掉尾。域手摩其頂。虎便入草。於是南北岸。
奔往請問。域無所應答。及去有數百人追之。見域徐行。
[004-0120a]
而眾走猶不及。惠帝末。域至洛陽。洛陽道士往禮。域不
為起。譯語譏其服章。曰。汝曹分流佛法。不以真誠。但為
浮華求供養耳。見洛陽官曰。忉利天宮。彷彿似此。當以
道力成就。而生死力為之。不亦勤苦乎。尚方中。有一人
廢病數年垂死。域往視之。謂曰。何以墮落。生此憂苦。下
病人於地。臥單蓆上。以應器置腹上。紵布覆之。梵唄三
偈。梵咒數千語。尋有臭氣滿屋。域令人舉布。見應器中
如汙泥者。病人遂瘥。長沙太守滕永文。先頗精進。時在
洛陽兩腳風攣經年。域為咒。應時得申。滿水寺中。有思
惟樹先枯死域向之咒。旬日樹還生茂。時寺中有竺法
行。善談論。時以比樂令。見域稽首曰。巳見得道証。願當
稟法。域曰。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度世去。法行曰。
得道者當授所未聞。斯言八歲沙彌亦以之誦。非所望
於得道者。域笑曰。如子之言。八歲而致誦。百歲不能行
人皆知敬得道者。不知行之即是得。京師貴賤贈遺衣
物。以數千億萬。悉受之臨去封而留之。惟作旛八百枚。
以駱駝負之。先遣隨佑客西歸天竺。域發送者數千人。
於洛陽寺中中食訖。取道。有人於是日發長安來。見域
在長安寺中。又域所遣佑客及駱駝達燉煌河上。逢佑
客弟於天竺來云。近燉煌寺中。見域弟子漯登者云。於
流沙北。逢域。言語款曲。計其旬。又域發洛陽時也。而其
所行蓋巳萬里。


隋終南山梗梓谷釋普安。姓郭氏。雍州北涇陽人也。儀
軌行法。獨處林野。專崇禪思。常讀華嚴。手不釋卷。遵修
苦行。亡身為物。常遊山野。用施禽獸。虎豹雖來。臭而不
食。值周廢教。恒共碩德三十餘僧。避地終南。行乞資給。
皆獲免難。時於子午虎林雨谷合澗之側。鑿龕結庵。初
[004-0120b]
住龕時。上有大石正當其上。恐落掘出。逐峻崩下。安默
念曰。願移餘處。莫碎龕窟。石遂送避餘所。大眾共怪安
曰是華嚴經力也。後於龕東石壁澗左。有索陀者。川鄉
巨害。縱橫非一。陰疾安德。恒思誅殄。與伴三人。持弓挾
刃。攘臂放箭。箭不離弦。手張不息。怒眼舌噤。立住經宿
聲相通振。遠近雲會鄉人稽首歸誠請救。安曰素了不
知。豈非華嚴力也。若欲除免但令懺悔。如語教之。方蒙
解難。又龕西魏村張暉者。以盜為業。夜往安所私取佛
油瓮受五斗。背負而去。既至院門。迷昏失性。若有所縛。
不能得動。眷屬鄉村。同來為謝。安曰余不知也。蓋華嚴
力也。語令懺悔得脫。有龕南張鄉者。來盜安錢。袖中持
去。既達家內寫而不出。口噤無言。即尋歸懺。服過而去。
又有程郭村程暉和者。頗懷信向。恒來安所。聽受法要。
因患身死。巳經兩宿。纏屍於地。伺欲棺歛。安時先往鄠
縣。返還在道。行達西南之德行寺。東去暉村五里。遙喚
程暉和。田人告曰。和久死矣。安尋至村。厲聲大喚。和遂
動身。傍親乃割所纏繩令斷。安入其庭。又大喚之。和即
忽起。匍匐就安。安令屏除棺器。覆一筥笭。以當佛坐。令
和遶旋尋服如故。安愈風聲。搖逸。道俗崇向。


隋東都寶揚場釋法安。姓彭鴉孤人。少出家太白山。九
隴精舍。慕禪為業。麤食敝衣。到開皇中。來至江都。王聞
召入。相見如素。王所遊履必齎隨從。及駕幸泰山。時遇
渴乏。四顧惟岩。無由致水。安以刀刺石引水。崩注用給。
王大嗟之。問何力致。答王力使爾。及從王入磧。達於泥
海中。應遭變怪。皆預避之。無得損敗。與王入谷。見一僧
著敝衣。乘白驢而來。王問何人安曰斯朗公來迎引也。
及至寺中。又見一神。狀甚偉大。王又問之。答曰此太白
[004-0120c]
山神。從王者也。春秋八十有八將終。告帝曰。安亡後百
日。火起宮內。須慎之。及至寒食油沸上焚。夜中門閉。三
院宮人。一時焚死。每呈所表。各獲靈徵。


唐兗州鄒縣人姓張。曾任縣尉。貞觀十六年。欲詣京赴
選。途經太山。因而謁廟。廟中府君。及夫人。并諸子等。皆
現形像。張時遍禮拜訖。至於第四子傍。見其儀容秀美。
張咒曰。但得四郎交遊。詩賦舉措。一生分畢。何用仕宦。
及行數里。忽有數十馬。揮鞭而至。從者云是四郎。四郎
曰。向見兄垂殷。故來仰謁。因而言曰。兄欲選。今歲不能
得官復恐前途將有災難。不復須去也。張不從。執別而
去。行經一百里。張及同伴夜行。被賊劫掠。裝具並盡。張
遂咒曰。四郎豈不相助。有頃四郎車騎畢至。即令左右
追補。其賊顛仆迷惑。卻來本所。四郎命人決杖數十。其
賊髀膊皆爛。巳而別去。四郎指一大樹。兄還之日。於此
相呼。是年張果不得官。歸至本期處大呼四郎。俄而即
至。乃引張云。相隨過宅即有飛樓綺觀。架迥陵虛。𥏭雉
參差。非常壯麗。侍衛嚴峻。有同王者所居。張既入中。四
郎云。須參府君。始可安坐。乃引入十餘重門。至大堂下
謁拜。見府君非常偉絕府君命侍宜曰。汝乃能與我兒
交遊深為善道。宜停一二日讌聚。隨便好去。即令引出
別館。盛設珍羞。海陸畢備。絲竹奏樂。歌吹盈耳。經一宿。
張至明且。遊戲庭序。窺一院。正見其妻。於眾官前。著枷
而立。張還堂中。意甚不悅。四郎問其故。張具言之。四郎
大驚云。不知嫂來此也。即日往造諸司法所。其類乃有
數十人見四郎來。咸走下階。並足而立。以手招一司法
近前。具言此事。司法曰須白錄事知。遂召錄事。錄事回
司法斷云。此婦女堪別案內。常有寫經持齋功德。不合
[004-0121a]
即死遂放令歸。張與四郎涕泣而別。四郎囑云。惟作功
德可以益壽。張乘本馬其妻從四郎借馬。與之同歸。妻
雖精魄。事同平素。行欲至家。去舍可百步許忽不見。張
大怖懼。走至家中。即逢兒女號哭。又知巳殯。張即呼兒
女急往發之。開棺見妻忽起即坐。辴然笑曰。為憶兒女。
勿怪先行。於是即穌。


述異記曰。南康雩都縣。沿江三里。名夢口。有穴狀如石
室。常有神雞。色如好金。出此穴中。奮翼迴翔。長鳴響徹。
見之輒飛入穴中。因號此石為金雞石。昔有人乘舟。至
此崖數里。有一人通身黃衣。擔兩籠黃瓜求寄載之。黃
衣人乞食。船主與之。食訖船至崖下。船主乞瓜。此人不
與。仍唾盤上。徑上崖。直入石中。船主初甚忿之。見其入
石。始知神異。取向食器視之。見盤上悉是黃金。吳錄曰。
日南北景縣。有火鼠。取毛為布。燒之而精。名火浣布。搜
神記曰。崑崙之墟。有災火之山。山上有鳥獸草木。皆生
於災火之中。故有火浣布。非此山草木之皮。則獸之毛
也。魏文帝時。西域使人獻火浣布袈裟。即是明驗。


感通篇


述意



大唐沙門玄奘法師。以貞觀三年季春。弔影單身西尋
聖跡歷雪山。諸蕃梵國。具觀佛法。又過雪山。達印度。經
十年後。返從蔥嶺南。雪山北。東歸於闐婁蘭等。凡經一
百五十餘國。至貞觀十九年冬初。方達京師。奉詔譯經。
兼敕令撰出西域行傳一十二卷。


聖跡部



西域傳云。奘師發跡長安。漸至高昌。從高昌給乘傳。送
至瞿薩旦那國東境。即漢史所謂於闐國也。東二百餘
里。有婫摩城。中有栴檀立像。高二丈餘。極多靈異光明。
[004-0121b]
其像本在憍賞彌國。是鄔陀衍那王所造。陵空至此。時
王都域西。百六十里。路中大磧。有鼠形大如蝟毛金銀
色。昔北兵來寇。王祈鼠靈。乃夜齧人馬兵箭斷壞。自然
走退。都城西。五百許寺。有浮圖。高百餘丈。多現光相。王
感舍利數百粒。都城西南。十餘里。有瞿室稜伽山有寺
像現光明。佛曾遊此。為天人說法。山岩石室。有一羅漢。
入滅心定。待彌勒佛。其國南界。接東女國。又從國城西。
越山谷行。八百餘里。至斫句迦國。國南有山立多羅漢
塔。松林茂盛。石室深淨。有三羅漢。現入滅定。鬚髮恒長。
僧常剃之。其五印度僧。有証果者。多止此室。又從國西
北。上大沙嶺。度徙多河。行五百里。至佉沙國。從此南行。
五百里。至烏鎩國。都城西。二百餘里。至大山嶺。上有塔。
相傳崖崩中。有比丘冥目而坐。形甚偉大。鬚髮下垂。覆
於肩面。國王以酥灌之。擊楗椎此比丘高視曰。我師迦
葉波佛在耶。答曰。無。巳入涅槃。又問釋迦佛出世耶。告
曰巳滅度矣。即昇空化火焚身。又西南。逾大蔥嶺。八百
餘里。至朅盤陀國。其國東南。有大石室二口。各一羅漢
入滅定。又越三國。行四千餘里。至達摩鐵悉帝國。都城
寺內。有石像。上懸金銅圓蓋眾寶飾之人有旋遶。蓋亦
隨轉。人止。便止。四周石壁。莫測其然。自高昌至於鐵門
凡經一十六國。其鐵門者即是漢之西屏。鐵門之關。南
出斯門千餘里。東據蔥嶺西接波斯南大雪山北據鐵
門。縛芻大河中境。西流博叉河。其境自分為二十國。又
願北下。從呾蜜國越十三國至縛喝國土地華慱。時俗
號為小王舍城。國近葉護南衙也。王都城外。西南寺中。
有佛澡鑵可容升許。雜色炫曜。金石難名。又有佛牙。長
寸餘。廣八九分。色黃白而光淨。王城西北。五十里。有提
[004-0121c]
謂城。王城正北四十餘里。有波利城。各有浮圖。高三丈
許。各表靈跡。又度兩國。東南入大雪山。至梵衍那國。度
大雪山東寺。有佛齒。又有金輪王齒。又有商諾迦縛婆。
即商那和修大阿羅漢鐵缽可受九升。并九條僧伽胝。絳赤
色。草皮之所績成。阿難當度時。變為法服。受具巳後。又
變為九條。其齒缽等並用金緘之。又東入雪山。逾黑嶺
至伽畢試國。東三里山下。有大寺佛院。東門南。大神王
像右足下。有大寶藏。寺北嶺上。有數石室。亦多藏寶。寶
西三里。大嶺上。有觀自在像。城東南。四十餘里。曷邏怙
羅寺。浮圖高百餘丈。王都城西北。二百餘里。大雪山頂。
有龍池。山下為龍立寺。塔中有佛骨。肉舍利升餘。有時
煙起。如火猛焰。漸滅之時。方見舍利。狀如白珠。繞柱入
雲。還下塔中。又此東南。往古王寺。有佛頂骨。一片廣二
寸餘。色黃白。髮孔分明。至大唐龍翔元年春初。使人王
玄策。從西國將來宮內供養。又此寺有神髮。青色螺旋
右縈。引長丈餘。又西南古王妃寺。金銅浮圖。高百餘尺。
舍利升餘。每十五夜。旋光繞盤。曉入塔中。城西南北羅
婆路山頂盤石上有塔。高百餘丈。舍利升餘。山北岩泉
是佛受山神飯巳。漱口嚼楊枝。因成茂林。寺號楊枝。又
從龍池東六百餘里。越雪山度黑嶺至北印度界。巳前
並是北地名為邊國。又東行至濫波國。即是印度之北
境。三垂大海。地形南狹。如月上弦。川平廣衍。周萬九千
里。七十餘國。依一王命。又東行百餘里。逾大嶺大河。至
那伽羅曷國。屬北印度。名花氏城。城東二里。有石塔。高
三百丈。編石峙起。雕鏤非常。此即昔時值燃燈佛授記。
獻鹿皮衣。髮布掩泥之地。此無憂王建此石塔。每於齋
日。天輒雨華。又城內大塔高三丈餘。云從空而來。既非
[004-0122a]
人工。實多靈異。城西南十餘里有塔。是佛自中印度凌
空來降跡處。次東有塔。是昔值燃燈佛買華處。又城東
二十餘里。小石嶺上有塔高二百餘尺。東岸石壁大洞
穴。是龍王所居。塔外方石。有佛足跡。輪相發光。窟西北
隅塔者。佛經行處。又側有髮爪塔。窟西石上。有濯袈裟
文。又東三十餘里。有醯羅城。中有重閣。上安佛頂骨。又
有佛髑髏。狀如荷葉。有佛眼睛。大如李許。清白映徹。以
寶函盛緘封。有佛大衣。細㲲黃色。有佛錫杖。白鐵作環。
栴檀為笴。斯五聖跡。又東南山谷。行五百里。至健陀邏
國屬北印度。有大脅尊者。造毗婆沙處。又有菩薩捨千
眼處。又有佛化鬼子母處。又有商莫迦菩薩即睒子被王
射處。又有彈多落迦即檀特山山嶺上。是蘇達拏棲隱之所。
又此城北。越山行六百餘里。至烏伏那國。此北印度之
正國也。王都城東五里。有大塔。佛昔作忍仙為羯利王
支解之處。又有佛昔聞法。析骨寫經處。又有昔尸毗迦
王割身代鴿處。又有佛昔為慈力王。剌血飲五藥叉處。
又大寺中。有刻木梅呾麗耶舊云彌勒菩薩像。金色晃朗。高
百餘尺。是末田底迦阿羅漢所造。羅漢以神通力。引匠
昇。睹史多。天三返觀相乃成。又隔一國渡河。至呾叉始
羅國。屬北印度。王都城西北。七十里。有兩山間。塔高百
餘尺。佛昔說慈氏興世四大藏者此地出一。又有衣羅
缽。龍王聽經之池。月光抉日之地。又有薩埵王子。捨身
飼虎處。以竹自刺血啗獸地。及草木。今猶絳色。又有佛
化藥叉。不食肉處。又隔二國。東南登山。乘鐵橋千餘里。
至迦濕彌羅國。屬北印度。國內有四浮圖。各有舍利。佛
滅度後。四百年。有脅尊者年八十。方出家。証無學果。將
五百羅漢。來此造鄔波弟。鑠釋素呾纜藏舊云優婆提捨論
[004-0122b]
造毗柰耶。毗婆沙論次造阿毘達摩論。此三論。各有十
萬頌。凡有六百六十萬言。備釋三藏。兼有佛牙。又有觀
自在菩薩立像。又隔三國東行至那僕底國。屬北印度。
都城東南。五百餘里。至暗林寺。周二十餘里。佛舍利塔。
數百千區。并石室等。有賢劫千佛。立此說法。釋迦滅後。
三百年。迦多衍那舊名迦栴延於此造大智論。寺塔高二十
餘丈。有四佛行坐跡處。又隔四國。東行至秣兔羅國。屬
中印度王都城內。有三塔四佛遺跡甚多。及舍利子。沒
特伽羅子即目連。滿慈子即富婆那。優婆釐即優婆离。阿難陀。羅怙
羅。曼殊室利等諸塔。又隔一國。東北四百餘里。至窣祿
勒那國。屬中印度。東境臨殑伽河即恒河。北接大山。城東
南閻牟那河。河西大寺。東門外塔。佛曾於此說法度人。
其側有佛髮爪塔。閻牟河東。八百餘里。至殑伽源。廣三
四里。東南入海。廣十餘里。水色滄浪。味甘砂細。隨水而
流。俗謂福水。又隔六國。於此東南。行至劫比他國。屬中
印度。中有天祠十所。皆作天像。謂諸眾生。從天根生也。
王都城東二十餘里。大寺側大垣內。有天帝釋。為佛造
三道寶階。中皆附黃金。左以水晶。右用白銀。佛從逝多
即祗陀林。昇天至善法堂。為母三月說法下降處。又有佛
澡浴處。又其側。佛經行石基。長五十步。高七尺。足可覆
處。皆是蓮花文。又基左右小塔。梵王所造。次前是蓮花
尼。化為輪王先見佛處。有蘇部底即須菩提。宴坐石室。知諸
法空此先見吾法身也。又從此北行二百餘里。至羯若
鞠闍國。是中印度。曲女城也。都城西。近殑伽河。長二十
餘里。廣四五里。即統五印度之都王也。又城東南。百餘
里。有塔佛曾七日說法處。中有舍利。時放光明。其側有
佛行坐跡。寺北四里。臨殑伽河有塔。佛曾說法。五百餓
[004-0122c]
鬼解悟生天。又至阿輸陀國。屬中印度。都城北五里。殑
伽河岸。大寺中塔。佛為天人三月於此說法。次西五里
有佛髮爪塔。城西南五里大庵。是阿僧伽菩薩。夜昇天
宮。於彌勒所。受瑜伽莊嚴大乘經論及中邊論等。為眾
說之林。又隔二國。東南行至缽羅伽耶國。屬中印度。又
有提婆菩薩作廣百論處。城中有天祠堂前大樹。枝葉
蒙密。有食人鬼依之。左右遺骸為𧂐。城東十餘里。王豪
諸貴。諸有捨施。號為大施場。場東合流口。日數人自溺
而死。彼族名天生所也。又從此西南大林野。行五百餘
里至憍償彌國。屬中印度。王城內故宮大精舍。高六十
尺。刻檀佛像。上懸石蓋。即鄔陀衍那王所造。又從此北
行。一百八十里。至鞞索伽國。屬中印度。王城南有寺塔。
高二十餘丈。佛曾於此六年說法。其側有奇樹。高七十
丈。春冬不改。是佛淨齒木葉。側有四佛行坐跡。又從此
東北五百里。至寶羅伐悉底國。屬中印度即舍衛國。城南六
里許。有逝多林。是給孤園太子所造寺也。又南有大坑。
是瞿伽離比丘。毀佛。生身陷處。又南八百步大深坑。是
戰遮婆羅門女。毀謗佛。生身陷處。又東百餘步大深坑
是調達欲毒佛生身陷處。寺東七十步有精舍。名曰影
覆。高六十尺。中有東面坐像。與外道論處。次東天祠。量
同精舍。初日影西。不蔽佛舍曉日蔭東遂覆天祠又東
四里火涸池。是毘盧釋迦王即琉璃王。陷入地處。又東南行
五百里至劫比羅伐窣堵國。屬中印度即迦毘羅國城南有
塔。是太子捔力。擲象越城墮地為大坑處。其側有精舍。
作太子像。及受業處。其傍有精舍。是妃寢處。作耶輸陀
羅。并羅怙羅像。又城東南隅精舍中。作太子乘白馬凌
空踰城處。四城門各有精舍。作老病死沙門像。城南五
[004-0123a]
十里故城中塔。是人壽六萬歲時。迦羅迦村。馱佛本生
城。又東北三十餘里。故城中塔。是人壽四萬歲時。迦諾
迦牟尼佛本生城。無憂王為建立石柱。銘記之。城東北
四十里。有太子生樹下塔。城南尼拘律樹塔。是佛初來
見父王處。城南門外塔。是太子兄弟捔射處。東南三十
餘里。是太子射矢沒地。因涌泉流。又從此東行二百餘
里。荒村中。至䕄摩國。屬中印度。城東南有佛塔。是太子
至此解寶衣中末尼珠。付闡鐸迦。還父王處。其側塔者。
剃髮處。又西南塔。高百餘丈。佛成道巳。初轉法輪處。其
側三塔。即昔三佛行坐處。傍有諸佛塔。是五百獨覺。入
滅度處。又側一塔。是慈氏菩薩。受記處。又西一塔。是佛
過去。為護明菩薩。迦葉波佛。授今佛成道處。寺西有清
池。周三百步。佛昔盥浴。次西小池。佛嘗滌器處。次北小
池。佛嘗浣衣處。又東北度殑伽河。行一百五十餘里。至
吠舍釐國。屬中印度。都城西北六里。有寺塔。是說維摩
經處。又東是舍利子証果塔寺。東北四里許有塔是維
摩故宅基。尚多靈神。於大唐顯慶年中。敕賜衛長史王
玄策。因向印度過淨明宅。以笏量基。止有十笏。故號方
丈之室也。次後一塔。是佛景後觀城邑處。次是菴羅女
以園施佛處。其側一塔。是佛三告阿難涅槃處。又側一
塔。是千子見父母處。即賢劫千佛也。城東南十五里大
塔。是七百賢聖重結集處。殑伽河南北岸。各有一塔。是
阿難陀分身與二國處。又隔一國西北行一千五百里。
入山谷至尼波羅國。屬北印度。都城東南不遠。有水火
村。東一里許。有阿耆波沴水。周二十步。早澇湛然。不流
常沸。家火投之。遍池火起。煙焰數尺。以水灑火。火更增
熾。碎土以投。亦即然盡無間。投者並成灰燼。架釜水上。
[004-0123b]
煮食立熟。此是火龍所護。城南十餘里。孤山特秀。寺居
重疊。狀若雲霞。又從南行百五十里。度殑伽河。至摩揭
陀國。屬中印度。王舍城山北。東二百四十里。臨殑伽河
故宮北。石柱高數丈。昔無憂王作地獄處。石柱南有大
塔。即八萬四千之一塔也。安佛舍利一升。時有光瑞。其
側精舍中有大石。是佛欲涅槃。北趣拘尸南顧摩揭。故
蹈石上之雙足跡。長尺八寸。廣六寸。輪相華文。十指各
異。貞觀二十三年。有使圖寫跡來。佛自東北崗上頂。欲
入金剛定。振地搖山。神懼告佛。又至西南半崖中面間
坐石地山又震。淨居天告曰。此西南十五里。近苦行處。
畢缽羅樹下。金剛座處。是菩提座。三世諸佛咸此成正
覺。佛方就之。仍為石室。龍留影也。世稱名地。其菩提樹。
周垣磚壘以崇固之。奇樹名花連陰列植。正門東開。對
尼連河。南門接大花池。西阨險固。北門通大寺。其院內
聖跡。諸塔列。多樹垣。正中金剛座。上者賢劫初成。與大
地俱大千界中。下極金輪。上至地際。金剛所成。周百餘
步。千佛同座。入金剛定証道之處。又依王玄策行傳云。
西國瑞象無窮。且錄摩訶菩提樹像云。昔師子國王。名
尸迷佉拔摩。遣二比丘來詣此寺。禮菩提樹。金剛座訖。
此等不安置。其二比丘乃還本國。王問比丘。往彼禮拜
聖所。靈瑞云何。比丘報云。閻浮大地無安身處。王聞此
語遂多與珠寶。使送與此國。又金剛座上尊像。元造之
時。有一外客。來告大眾云。我聞募好工匠造像。我巧能
作此像。大眾語云。所須何物。其人云惟須香及水。及料
燈油。芠料既足。語寺僧云。吾須閉門營造。限至六月。慎
莫開門。亦不勞飲食。其人一入即不重出。唯少四日。不
滿六月。大眾評議見疑。遂開塔門。乃不見匠人。其像巳
[004-0123c]
成。惟右妳上。有少許未竟。一切道族規模圖寫。聖變難
定。王使至彼。請諸僧眾。及此諸使人。至誠殷請。累日行
道懺悔。方得圖畫。彷彿周盡。直為此像。出其經本。向有
十卷將傳此地。其匠宋法智等。巧窮聖容。圖寫聖顏。來
到京都。道族兢模。又依王玄策傳云。此漢使奉敕。往摩
伽陀國。摩訶菩提寺立碑。至貞觀十九年。二月十一日。
於菩提樹下塔西建立。


住持篇


說聽部



為利養五欲名聞。而說經者。事同貿易速滅正法。故云
栴檀貿易凡木。如我弟子。為供養故。向諸白衣。演說經
法。白衣情逸。不喜聽聞。白衣處高。比丘在下。徒以種種
飲食而供給之。又云以金貿易鋀石。鋀石譬色聲香味
觸。金譬於戒。我諸弟子。以色因緣。破所受戒。又云以銀
貿易白銀。銀喻十善。鑞喻十惡。我諸弟子。放捨十善。行
十惡法。又云以絹貿易氀褐。氀褐喻無慚愧。絹喻慚愧。
我諸弟子。放捨慚愧。習無慚愧。又云以甘露貿易毒藥。
毒藥喻種種供養。甘露喻諸無漏法。我諸弟子。為利養
故。向諸白衣自譽讚言。那得無漏。四卷末
[004-012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