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191 醒世錄-清-徐昌治 (master)



醒世卷三目錄縷指敬信。使人知方便法門




* 敬佛篇

* 念佛 觀佛感應緣(十一驗)
* 彌陀部業因 感應緣(二驗)
* 彌勒部受戒 感應緣(一驗)
* 普賢部感應緣(一驗)
* 觀音部感應緣(五驗)
* 敬法篇聽法 求法 法師

* 謗罪部感應緣(十驗)
* 敬僧篇引證

* 敬益部感應緣(二驗)
* 致敬篇

* 功能部感應緣(一驗)
* 歸信篇

*  小乘 大乘感應緣(二驗)
* 士女篇觀導
* 入道篇引證
* 慚愧篇引證










[003-0102c]
醒世錄卷三
武原居士徐昌治覲周 編輯
古金粟住持行元百癡 校閱


敬佛篇


念佛部



觀佛三昧經云。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真金色。光
明無量。時座下有五百釋子。以罪障故見佛色身。猶如
灰色。嬴婆羅門見巳號哭。自拔頭髮。舉手投地。鼻中血
出。佛安慰曰。汝弗號哭。吾為汝說。過去有佛。名毗婆尸。
入涅槃後。於像法中。有一長者名日月德。有五百弟子。
聰明多智。無不貫練。其父長者。信敬三寶。嘗為諸子說
佛法義。諸子邪見。都無信心。後時諸子同遇重病。父到
兒前。泣淚合掌。語諸子言。汝等邪見。不信佛法。今無常
刀。割切汝身。為何所怙。有佛毗婆尸。汝可稱名。諸子聞
巳。敬父言故。稱南無佛。復教稱法。及稱僧。稱巳命終。由
稱佛故生四天王天。天上壽盡。以前邪見。還墮地獄。獄
卒羅剎。以熱鐵叉。刺壞其眼。受是苦時。憶父教稱念佛
因緣。從地獄出。來生人中貧窮下賤。後式佛出亦得值
遇。但聞佛名。不睹佛形。後隨葉佛。拘樓秦佛。拘那含佛。
迦葉佛。亦皆聞名。不見其形。以聞如是六佛名故。今得
同生釋種我身端嚴。如閻浮金。汝見灰色。嬴婆羅門。皆
由前世邪見故爾。汝今懺悔。見佛金色。如須彌山。見巳
白佛。我今見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光明。


觀佛部



又觀佛三昧經云。昔過去久遠無量世時。有佛出世。號
寶威德上王。時有比丘。與九弟子。往諸佛塔。禮拜佛像。
見一寶像。嚴顯可觀。諦視讚嘆。後時命終。悉生東方。寶
威德上王佛國。大蓮華中。結跏趺坐。忽然化生。從此巳
[003-0103a]
後。恒得值佛。於諸佛所。淨修梵行。得念佛三昧海。得三
昧巳。佛為授記。於十方面。各得成佛。又過去久遠。有佛
出世。號曰空王。入涅槃後。有四比丘。同學習佛正法。煩
惱覆心。不能堅持佛法。當墮惡道。空中有聲。語比丘言。
空王如來。雖復涅槃。汝所犯無救。汝等今可入塔觀像。
與佛在世時。等無有異。聞空中聲巳。入塔觀像。念言如
來在世。光明色身。與此何異。佛大人相。願除我罪。作是
語巳。五體投地。懺悔諸罪。後八十億阿僧祗劫。不墮惡
道。生生嘗見十方諸佛。於諸佛所。受持甚深念佛三昧
得悉成佛。又迦葉經云。昔過去久遠阿僧祗劫。有佛出
世。號曰光明。入涅槃後。有一國王子。名大精進。年始十
六。婆羅門種。端正無比。有一比丘。於白㲲上。畫佛形像。
持與精進。精進出家。持像入山。在畫像前。結跏趺坐。一
心諦觀此畫像。不異如來。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經於日
夜。成就五通。具足無量。得普光三昧。具大光明。以淨天
眼見於東方阿僧祗佛。以淨天耳聞佛所說。悉能聽受。
一切諸天散花供養從山而出。來至村落。為人說法。二
萬眾生。發菩提心無量阿僧祗人。住於聲聞緣覺功德。
父母親屬住不退無上菩提。


感應緣十驗



西晉愍帝。建興元年吳郡吳縣。松江滬瀆口漁者遙見
海中。有二人現。浮遊水上。漁人疑為海神。延巫祝。備牲
牢以迎之。風濤彌盛。有奉佛居士朱膺。聞之嘆曰。將非
大覺之垂降乎。乃潔齋共東靈寺帛尼。及信佛者數人。
至瀆口稽首迎之。風波遂靜。浮江二人。隨潮入浦。漸近
漸明。乃知石像將欲奉接。人力未展。聊試擎之。飄然而
起。便轝還通玄寺。看像背銘。一名維衛。二名迦葉。
[003-0103b]


東晉成帝。咸和年中丹陽尹高悝。往還市闕。每張候橋
浦。有異光現。乃使尋之。獲金像一軀。西域古製。足跌並
闕。悝下車載像。至長干巷口。牛不復行。悝止御者。任牛
所往。遂徑赴長干寺。因安置之。像於中宵放金光。歲餘。
臨海縣漁人。張係世於海上。見銅蓮華跌。丹光遊泛。乃
馳舟接取。送安像足。恰然符合。久之。有西域五僧。振錫
詣悝云。昔遊天竺。得阿育王像。至鄴遭亂。藏於河濱。王
路既通。尋覓失所。近感夢云。吾出江東。為高悝所得。在
阿育王寺。故遠來相投。欲一禮拜。悝引至寺。五僧見像。
歔欷涕泣。像為放光。


東晉周󰃗。義興陽羡人。晉平西將軍處之第二子也。位
至吳興太守。家世奉佛。其女尤精進。家僮捕漁。忽見金
光溢川。映流而上。當即下網。得一金像。高三尺許。形相
嚴明。浮水而住。牽排不動。馳往白󰃗。󰃗告女。乃以人船
送女往迎。手挽即得上船。在家供養。女夕夢佛左膝痛。
覺看像膝。果有穿處。便截金釵以補之。󰃗女後適張澄。
將像自隨。及病卒。內外咸見紫雲下迎。上昇虛空。


東晉名臣陶侃。字士行。建旟南海。有漁人每夕見海濱
光。因以白侃。遣尋俄見金像。凌波而趣船側。檢其銘勒
乃阿育王所造文殊師利菩薩也。昔傳云。育王既統此
洲。學鬼王制獄。酷毒尤甚。文殊現處鑊中。火熾水清。生
青蓮華。王心感悟。即日毀獄。造八萬四千塔建立形像。
此其一也。初侃未能深信因果。既嘉此瑞。遂大尊重。乃
送武昌寒溪寺。沙門慧遠。敬服威儀。迎入廬岫。隨末賊
發眾僧四散。有一老僧。依瑞像住。於時賊寇擾江州。執
僧索金。僧曰無可得。乃以火炙。僧曰徒受炙死。穢臭伽
藍。何如寺外。賊將出欲煞。僧曰行年七十。不負佛教。待
[003-0103c]
正念巳。申頸時。可下刀。賊然之。見申頸受刀。即便下斫。
刀反刺賊心。刃出於背。群賊奔怕。東走至遠師墓。於時
天氣清朗。忽有雲如蓋。雷電四繞。遂震霹。賊死六人。由
是賊徒不敢入山。


魏天平中。定州募士孫敬德。防於北陲。造觀音金像。年
滿將還。嘗如禮事。後為劫賊引。禁於京獄。不勝拷掠。遂
妄承罪。並斷死刑。明旦行決。其夜禮拜懺悔。淚下如雨。
少時依稀如夢。見一沙門。教誦觀世音救生經。經有佛
名令誦千遍。得度苦難。敬德欻覺。起坐緣之。了無參錯。
比至平明。巳滿九百。有司執縛向市。且行且誦臨欲加
刑。誦滿千遍。執刀下斫。刀折三段。不損皮肉。易刀又斫。
凡經三換。刀折如初。監當官人。莫不驚異。具狀聞奏。丞
相高歡表請其事。遂得免死。敕寫此經傳之。所謂高王
觀世音是也。敬德放還。設齋報願。出行訪像。乃見項上
有三刀痕。


宋元嘉中。江陵支江張妹僧定。幼而奉法。志欲出家。嘗
供養小形金像。而父母逼嫁。見誓志不行。遂密許邴氏。
及羔鴈既至。女悲呼不就。燒香伏地取死。此像遂放金
光。彌晃一村。父兄驚其通感。止不嫁之。張邴二門。因大
敬信僧定。令之出家。宋丞相南郡王鎮陜。乃以其居建
精舍。


齊徐州刺史王仲德。於彭城宋王寺。造丈八金像。相好
嚴華。時流汗。則難起。郡人常以候之。齊建元初。像復流
汗。其冬魏寇淮上。時兗州數郡。起義南附。鳩略甚眾。亦
驅迫沙門。助其戰守。魏軍屠其營壘。悉欲夷滅。表奏魏
臺。誣以助亂。須及斬決。時像大汗。殿地流濕。魏徐州刺
史梁王。奉法勤勤。至寺親使人以巾帛拭。隨出不巳。至
[003-0104a]
數十人。交手兢拭。猶不能止。王乃燒香拜禮。執巾咒曰。
眾僧無罪。誓自營護。必不羅禍。若幽城有感。當隨拭即
止。言巳自拭。果應手而燥。王具事奏聞。下詔原宥。


梁祖武帝。以天鑒元年。正月八日。夢檀像入國。因遣決
勝將軍郝騫謝文華等。八十人。往達祈請。舍衛王曰。此
中天正像。不可適邊。乃令三十二匠。更剋紫檀人圖一
相。卯時運手。至午便就。相好具足。而像頂放光。降微細
雨并有異香普為眾生利益。騫等負像。行數萬里。備歷
艱關。又度大海。冒涉風波。隨浪至山。糧食又盡。所將人
眾。及傳送者。身多亡歿。逢諸猛獸一心念佛。乃聞像後
有鐘聲。岩側有僧端坐樹下。騫登負像。下置其前。僧起
禮像。騫等禮僧。僧授澡灌令食。並得飽滿。僧曰。此像名
三藐三佛陀。金毗羅王。自從至彼。大作佛事。語頃失之。
至天鑒十年。四月五日。騫等達於楊都。帝與百僚。徒行
四十里。迎還太極殿。建齋度人。大赦斷煞。但是弓刀槊
等。並作蓮花塔頭。帝由此蔬食絕欲。


隋開皇中。蔣州興皇寺佛殿被焚。當陽丈六金銅大像。
并二菩薩。正當棟下。於時焰火大盛。眾人拱手。嗟悼大
像融滅。忽見欻起。移南一步。棟梁摧下。像得全形。四面
磚木炭等。皆去像身五六尺許。雖被火焚而金色不變。
大眾咸駭。今移在白馬寺。鳥雀無踐。至唐永徽二年。盜
者欲利像銅乃鋸窗櫺斷。將欲拔出。遂被壓腕。求拔不
得脫。至曉僧問。盜者云。有一人著白衣。在堂內撮手。求
脫不得。


隋時凝觀寺僧法慶。開皇三年造夾紵釋迦立像。高丈
六。功未畢。慶遂卒。其日又有寶昌寺僧。大智。死經三日
而便甦活。遂向寺僧說云。於閻羅王前。見僧法慶。甚有
[003-0104b]
憂色。少時之間。又見像來王前。王遽走下階。合掌禮拜
此像像謂王曰。法慶造我。功未畢。柰何令死。王自顧問
一人曰。法慶合死未。答曰命未合終。而食料巳盡。王曰
可給荷葉。令終其福業也。大智甫說。令於凝觀寺看之。
須臾之間。遂見法慶甦活。法慶甦後。嘗食荷葉。以為隹
味。及噉餘食。終不得下。像成之後。數年乃卒。


唐乾封二年。西明寺道宣律師。在京師城南淨業寺修
道。忽有一天來至問答。復有天來云。弟子迦葉佛時。生
在初天。在韋將軍下。諸天貪欲所醉。弟子以宿願力不
交天欲。清淨梵行。偏敬毗尼。韋將軍童真梵行不受天
欲。一王之下。有八將軍。四王。三十二將。周四天下。往還
護助諸出家人。四天下中。北天一洲。少有佛法。餘三天
下。佛法大弘。然出家之人。多犯禁戒。少有如法。南方一
洲。雖多犯罪。化令從善。心易調伏。佛臨涅槃。親受付囑。
並令守獲。不使魔嬈。又問今西京城西高四土臺如何。
答云高四土臺者。其本迦葉佛。於此第三會說法度人。
至穆王時。文殊目連來化。穆王從之。即列子所謂化人
者是也。秦穆公時。扶風獲一石佛。穆公不識。棄馬坊中。
穢汙此像公染疾。夢遊上帝。極被責疏。覺問侍臣由余。
便答云。臣聞周穆王時。有化人來此土。云是佛神。穆王
信之於終南山。造中天臺。高千餘尺。又於蒼頡臺。造神
廟。公今所患。殆非佛為之耶。公聞大怖。語由余曰。吾近
獲一石人。衣冠非今所製。棄之馬坊。將非此是佛神耶。
由余聞往視之。對曰。此真佛神也。公取像澡浴。安清淨
處。像遂放光。公大怖問由余。答曰。臣聞佛神清淨。愛重
物命。所有供養燒香而巳。公遂於土臺上。造重閣。高三
百尺。時人號之高四臺。又問目連。舍利弗。佛在巳終。如
[003-0104c]
何重見。答曰。同名六人。此目連。非大目連也。至宇文周
時。文殊師利。化為梵僧。來遊此土。云欲禮拜迦葉佛說
法處。并往文殊所住之處。名清涼山。又問今五臺山。中
臺之東南三十里。見有大孚靈鷲寺。兩臺隔澗猶存。南
有華園。可二頃許。四時發彩。色類不同。四周樹圍。人移
華栽別處種植。皆悉不生。唯在園內。方得久榮。或云漢
明所立。或云魏孝文帝栽植。如何為實。答云。但是二帝
所作。昔周穆之時。巳有佛法。此山靈異。文殊所居。周穆
於中。造寺供養。及阿育王。亦依置塔。漢明之初。摩騰法
師。是阿羅漢。天眼亦見有塔。請帝立寺。其山形像。似靈
鷲。名曰大孚。孚者信也由帝深信佛法。立寺勸人。豈唯
五臺獨驗。今終南。太白。太華。五嶽名山。皆有聖人微應。
又問今涼州西。番和縣。山裂像出。何代造耶。答云。迦葉
佛時。有利賓菩薩。見此山人。不信業報。以煞害為事。於
時菩薩勸化諸人。便欻迴心。信敬於佛。所有煞具。變成
蓮華。又問漢地所見諸瑞像。多傳育王第四女所造。其
實云何。答曰。育王第四女。厥貌匪妍。久而未出。常恨其
醜。乃圖佛形相。還如自身。成巳發願。佛之相好。挺異於
人。如何同我之形儀也。以此苦邀。彌經年月。後感佛現
忽異本形。父具問之。述其所願。今北山玉華。荊州長沙。
楊都高悝。及京城崇敬寺像。並是育王第四女造。又問
幽冥所感。俗中常有神去。形朽如何重來。或經七日多
日。如生不異。答曰。人稟七識識各有神心識為主。主雖
前去。餘神守護。不足怪也。如五戒中。一戒五神。五戒便
有二十五神。一戒破。五神去。餘者仍在。如大僧受戒。戒
有二百五十神亦戒。戒之中。感得二百五十防衛。比丘
若毀一重戒。但二百五十神去。餘者恒隨。
[003-0105a]


彌陀部


業因



具引經論十說不同。或說一行而生淨土。如涅槃經云。
有德國王。覺德比丘。為護法因緣。生不動國。又維摩經
云。直心是菩薩淨土。或說二行而生淨土。如梁攝論云。
出世善法者。無分別智。及後得智所生善根。為出世善
法。或說三行而生淨土。又觀經云。令未來一切凡夫。生
極樂國。當修三業。一孝養父母。事師。不煞。二受三歸。具
足眾戒。三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如是三事。是名淨業。或
說四行。而生淨土。如維摩經云。行四無量心是菩薩淨
土或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謂布施愛語。利益同事。解脫
所攝。眾生來生其國。或說五行而生淨土。如淨土論云。
一者禮拜。二者讚嘆。三者作願。四者觀察。五者迴向。或
說六行而生淨土。如維摩經云。布施是菩薩淨土。乃至
智慧是菩薩淨土。或說七行而生淨土。如維摩經云。布
以七淨華。浴此無垢人。一者戒淨。二者定淨。三者見淨。
四者度疑。五者道非道淨。六者行淨。七者行斷智淨。前
二是方便道。次三是見道。次一是修道。後一是無學道。
或說八行而生淨土。如維摩經云。成就八法生於淨土。
一饒益眾生。代眾生受諸苦惱。二所作功德。盡以施之。
三等心眾生。謙下無礙。四於諸菩薩觀之如佛。五所未
聞經。聞之不疑。六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七不嫉彼供。不
高巳利。八常省巳過。不訟彼短。恒以一心求諸功德。或
說九行而生淨土。如無量壽經云。略說三輩。廣說九品。
或說十行而生淨土。如維摩經云。十善是菩薩淨土。又
彌勒發問經云。若欲樂生安養國者。當修十念。即得往
生。何等為十。一者於一切眾生常生慈心。二者於一切
眾生。不毀其行。三者於一切眾生。深起悲心。除殘害心。
[003-0105b]
四者護法不惜身命。於一切法不生誹謗。五者於忍辱
中生決定心。六者深心清淨。不染利養。七者發一切種
智心。日日常念。無有廢忘。八者於一切眾生。生尊重心。
除憍慢心。九者不生染著心。不生憒鬧散亂心。十者常
念觀佛。除去諸相。彌勒當知。如是十念。一一次第。相續
而起。不生彼國。無有是處。或說三十七品是菩薩淨土。
如無量壽經云。發四十八大願而生淨土。


感應緣二驗



宋魏世子者。梁郡人也。奉法精進。兒子遵修唯婦迷閉
不信釋教。元嘉初。女年十四。病死七日而甦。云可安施
高座。并無量壽經。世子即為具設經座。女先雖齋戒禮
拜。而未嘗看經。即升座轉讀。聲句清利。下啟父言。兒死
便往無量壽國。見父兄及巳。三人池中。巳有芙蓉大華。
後當化生其中。唯母獨無。不勝此苦。故歸啟報。語竟復
絕。母於是乃敬法。


隋時有阿彌陀佛。五十菩薩像。西域天竺之瑞像也。相
傳云昔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往安樂界。請阿彌陀
佛。娑婆眾生。願生淨土。無佛形像。願力莫由。請垂降許。
佛尋影現。及菩薩還。其像巳至。一佛。五十菩薩。各坐蓮
華。在樹葉上。菩薩取葉。所在圖寫流布。


彌勒部


受戒



若是居家白衣。未受戒者。先受翻邪三歸。日別六時。隨
時便受。顯歸三寶。自誓不迴。必得上生。若出家五眾。巳
受得戒。但依修行不須別受。


感應緣一驗



梁剡石城山。有釋僧護。本會稽剡人也。少出家。便剋意
苦節。戒行嚴淨。後居剡石城隱獄寺。寺北有青壁。直上
[003-0105c]
數十餘丈。當中央。有如佛焰光之形。上有叢樹。曲幹垂
蔭。護每經行至壁所。輒見光明煥炳。聞絃管歌讚之聲。
於是擎鑪發誓。願博山鐫造十丈石佛。以敬擬彌勒千
尺之容。初就彫剪。疏鑿移年。僅成面璞。頃護遘疾臨終。
誓第二身中剋果。後有沙門僧淑。纂襲遺功。而資力莫
由。未獲成遂。至梁天監六年。有始豐令陸咸。夜宿剡溪。
值風雨晦冥。危懼假寐。忽夢見三道人來告云。若能治
剡縣僧護所造石像。得成就者。必獲平豫。咸還都經年。
稍忘前夢。後出門。乃見一僧云。聽講寄宿。自言去歲剡
溪。所囑猶憶此不。咸倒屣諮訪。追及百步。忽然不見豁
爾意解。具憶前夢。乃剡淡所見第三僧也。咸啟建安王。
王即以上聞。敕遣僧佑律師。專任像事。捨金成造。初僧
佑未至一日。寺僧慧逵。夢見黑衣大神。翼從甚壯。立於
龕所。商略分數。至明旦佑律師至。其神應若此。


普賢部


感應緣一驗



宋沙門釋道冏。扶風好畤人也。本姓馬氏。學業淳粹。弱
齡有聲。元嘉二年九月。在洛陽。為人作普賢齋。道俗四
十許人。巳經七日。正就中食。忽有一人。褲褶乘馬。入至
堂前。下馬禮佛。便見赤光。赫然竟天良久而滅。冏以七
年與同學來遊京師。時司空何尚之。始搆南澗精舍。冏
寓居焉。夜中忽見四人。乘一新車。呼冏共載。道冏眼閉。
不覺升車。俄見一貴人。著帢被箋布單衣坐床。燾繖形
似華蓋。鹵簿從衛可數百人。悉服黃衣。見冏驚曰。行般
舟道人。精心遠詣。祗欲知其處耳。何故將來。即遣人引
送。冏還至精舍門外。失所送人。門閉如故。扣喚久之。寺
內諸僧。咸驚相報。


觀音部


感應緣五驗


[003-0106a]


秦徐義者。高陸人也。少奉法。為符堅尚書堅末。兵革蜂
起。賊獲義將加戮害。乃埋其兩足。編髮於樹。夜中耑念
觀世音。有頃得眠。夢神謂之曰。今事亟矣。何暇眠乎。義
便驚起。見守防之士。並疲而寢。乃試自奮動。手髮既解。
足亦得脫。因而遁去百餘步。隱小叢草。便聞追者交馳。
火炬星陳。牙繞此叢。而竟無見者。


秦畢覽東平人也。少奉法。隨慕容垂北征陷敵。單馬逃
竄。敵追騎將及。覽至心誦念觀世音。既得免脫。因入深
山。迷惑失道。又耑心歸念。中夜見一道人法服持錫示
以途徑。遂得還路安隱至家。


晉沙門竺法純。山陰顯義寺主也。晉元興中。起寺行牆。
至蘭上買材。路經湖道。材主是婦人。共至材所議價。遂
同船俱行。既入大湖。日暮暴風。波浪如山。純船小水入。
命在瞬息。乃一心誦觀世音經。俄有大舟泛流趣純。疑
是神力。共渡乘之。而此小船應時即沒。大舟隨波鼓蕩。
俄得達岸。


晉沙門釋開逵。隆安二年。登壟採甘草。為羌所執。時年
大饑。羌置達柵中。將食之。先在柵者十有餘人。羌日夕
烹俎。唯逵尚存。逵被執。便潛誦觀世音經。不懈乎心。及
明日當見噉。其晨始曙。忽有大虎。遙逼群羌。奮怒號吼。
羌各駭怖迸走。虎乃前嚙柵。必謂見害。既柵穿而不入。
逵即穿柵逃走。遂得免脫。


魏末魯郡釋法力。精苦有志。勤營塔寺。欲於魯郡立精
舍。而材不足。與沙彌明珍。往上谷乞麻一載。還行空澤
中。忽遇野火。車在下風。恐無得免。法力倦眠。比寤而火
勢巳及。因舉聲稱觀。未遑稱世音應聲風轉火焰尋滅
又有法智。本為白衣。獨行大澤。猛火四面。一時同至。自
[003-0106b]
知必死。乃合面於地。專稱觀世音怪無火燒。舉頭看之
一澤之草。纖毫並燼。唯智所伏。僅容身耳。因此感悟。捨
俗出家。


敬法篇


聽法部



如付法藏經云。佛言一切眾生。欲出三界生死大海。必
假法船。方得度脫。法為清涼。除煩惱熱。法是玅藥。能愈
結病。法是眾生真善知識。作大利益。濟諸苦惱。所以然
者一切眾生。志性無定。隨所染督。選善則善。近惡則惡。
若近惡友。便造惡業。流轉生死。無有邊際。若近善友。起
諸敬心。聽受玅法。必能令離三途苦惱。由此功德。受最
勝樂。華氏國王。有一白象。能滅怨敵。若人犯罪。令象蹋
殺。後時象廄為火所燒。移象近寺。象聞比丘誦法句經
偈。便柔和起慈悲心。後付罪人。但以鼻嗅舌舐而去。都
不肯殺。王見斯巳。召諸臣共謀此事。智臣白王。此象近
寺。必聞玅法。今可移近屠肆處繫。王用其言。象見屠殺。
惡心猛熾。殘害更增。是以當知一切眾生志性無定。畜
生尚爾聞法生慈見殺增害。況於人而不染習。是故智
者宜應覺知。見惡須棄。睹善宜近。勤聽經法。又往昔有
婆羅門持人髑髏。其數甚多。詣華氏城中。遍行衒賣高
聲罵言。若不就我買髑髏者。我當與作惡名聞也。爾時
城中諸優婆塞。聞畏毀謗。便將錢買。即以銅箸貫穿其
耳。若徹過者。便與多價。其中徹者。與價漸少。都不通者。
全不與直。婆羅門言。髑髏無異。何故與價差別不等。優
婆塞言。全徹過者。此人生時聽受玅法。智慧高勝。相與
多價。其半徹者。雖聽經法。未善分別。故與少直。全不通
者。此人往昔都不聽法。故不與價。時優婆塞。持此髑髏
往至城外。起塔供養。命終之後。悉得生天。以是因緣。當
[003-0106c]
知玅法有大功德。是故智者。欲得無上安隱快樂。應當
至心勤聽經法。賢愚經云。昔佛在世時。舍衛國中。須達
長者。信敬佛法。為僧檀越。眾僧所須。一切供給。須達家
內。有二鸚鵡。稟姓黠慧。解人言語。見比丘來。先告家內。
令出迎送。阿難後時。到長者家。見鳥聰黠。為說四諦苦
集滅道。門前有樹。二鳥聞法。飛向樹上。歡喜誦持。夜在
樹宿。野狸所食。緣此善根。生四王天。如是七返。生六欲
天。自恣受樂。極天之壽。而無中夭。後時命終。來生人中。
出家修道。得辟支佛。一名曇摩。二名修曇摩。又佛在世
時。有一比丘。林中誦經。音聲雅好。時有一鳥。在樹而聽。
時為獵師所射。命終。緣此善根。生忉利天。自識宿命。知
因比丘誦經聽法。得生此中。即持天華。到比丘所。禮敬
問訊。以天香華。供養比丘。比丘具問。知其委曲。即命令
坐。為其說法。得須陀洹。既得果巳。還歸天上。禽鳥聽法
尚獲福報無邊。況於人信心聽法寧無善報。


求法部



如雜寶藏經云。昔有一女人。聰明智慧。深信三寶。嘗請
比丘。就舍供養。後時有一老比丘。次到其舍。年老根昧。
素無知曉。齋食訖巳。女人至心求請說法。敷坐頭前。閉
目靜坐。比丘自知不解說法。趁其泯眼。棄走還寺。然此
女人。至心思唯。有為之法無常苦空。不得自在深心觀
察。即時獲須陀洹果。既得果巳。向寺求覓。欲報其恩。然
此比丘。自審無知。倍生慚恥。轉復藏避。而此女人。苦求
不巳。方自出現。女人見巳。具說蒙得道果因緣。齎供報
恩。老比丘聞。甚大慚愧。深自剋責。亦復獲須陀洹果。是
故行者應當至心求法。若至心者。所求必獲。涅槃經云。
佛言。我念過去作婆羅門。在雪山中。修菩薩行。時世無
[003-0107a]
佛亦無經法。時天帝釋觀見菩薩獨在山中。修諸苦行
即下試之。自變其身。作羅剎像。甚可怖畏。住菩薩前。口
說半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菩薩聞偈。心生歡喜。即從
坐起。四向顧視。不見餘人。唯見羅剎。即便往問。大士何
處得此半偈。此半偈義。乃是三世諸佛正道。羅剎答言。
汝不須問。我不食來。巳經多日。處處求索。了不能得。饑
渴苦惱。心亂謬語。非我本心之所知也。菩薩復語。若能
為我說是偈竟。我當終身為汝弟子。羅剎答言。我今饑
逼。實不能說。菩薩復語。汝食何食。羅剎言。我所食者。唯
人暖肉。其所飲者唯人熱血。菩薩聞巳。即語羅剎。但能
具足說是偈竟。我當以身奉施供養。羅剎言。誰當信汝。
為八字故棄所愛身菩薩答言。梵釋四王。諸佛菩薩能
為我證。羅剎即說。生滅滅巳。寂滅為樂。說是偈巳。菩薩
深思。然後處處石壁道樹書寫此偈竟。上高樹。投身而
下。未至地頃。時虛空中。出種種聲。爾時羅剎還復釋身。
接取菩薩。安置平地。懺悔辭謝。頂禮而去。緣為半偈。捨
身因緣。超十二劫。在彌勒前。成無上道。又佛言我念過
去無量無邊那由他劫。此沙婆世界。有佛出世。號釋迦
牟尼。為眾生宣說大涅槃經。我於爾時。心中歡喜。即欲
供養。貧無財物。遂行賣身。路見一人答言。我家作業人
無堪者。吾有惡病。良醫處藥。應當日服人肉三兩。卿若
能以身肉三兩。日日見給。便當與汝金錢五枚。我時聞
巳歡喜相就。取錢往至佛所。禮巳奉獻。然後誠心聽受
是經。我時闇鈍。唯受一偈。如來證涅槃。永斷於生死。若
能至心求。常得無量樂。受是偈巳。至病人家。雖復日日
與肉三兩。以念偈故不以為痛日日不廢。足滿一月。其
人病瘥。瘡亦平復。我時見身具足平復。即發菩提願。以
[003-0107b]
是因緣。今得成佛。又福德三昧經云昔過去久遠阿僧
祗劫。有一仙人。名曰最勝。住山林中。具五神通。常行慈
心。欲濟眾生。欲滅眾生煩惱邪見。能生正見。便詣城邑
聚落處處。推求說法之師。時有天魔來語仙言。我今有
佛。所說一偈。汝今若能剝皮為紙。刺血為墨。拆骨為筆。
書寫此偈。當為汝說。最勝仙人聞巳念言。我於無量百
千劫中。常以無事為他割截。受苦無量。都無利益。我今
當捨不堅之身易得玅法。歡喜踊躍。即以利刀。剝皮刺
血拆骨為眾生故至誠不虛。餘方世界有大慈悲。能說
法者當現我前。說是語時。東方普無垢國。有佛號淨明
王。忽住其前。放大光明。照最勝身。苦痛即除。平復如故。
佛即廣為說集。一切福德三昧。最勝聞法。得無礙辯。得
辯才巳。為諸眾生。廣說玅法。令無量眾生。住三乘道。經
千歲後。而乃命終。生淨名王普無垢國。由敬法故。今得
成佛。


法師部



華嚴經云。譬如金翅鳥王。飛行虛空。安住虛空。以清淨
眼觀察大海龍王宮殿。奮勇猛力。以左右翅。博開海水。
悉令兩闢。知龍男女有命盡者。而撮取之。如來應供等
正覺亦復如是安住無礙虛空之中。以清淨眼觀察法
界一切眾生。若有善根巳成熟者。奮勇猛十力。止觀兩
翅。搏開生死大愛海水。除滅一切妄想顛倒。安立如來
無礙之行。


謗罪部



敬福經云。善男子。經生之法。不得顛倒。一字重點。五百
世中。墮迷惑道中。不聞正法。又大集經云。若有眾生於
過去世。作諸惡業。或毀於法。或謗聖人於說法者。為作
[003-0107c]
障礙或抄寫經法。洗脫文字。或損壞他法。或闇藏他經。
由此業緣。今得盲報。又大般若經。佛言。諸善男子女人
等。書寫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經時。頻申欠呿。無端戲笑。
互相輕凌。身心躁擾。文句倒錯。迷惑義理。不得滋味。橫
事欻起。書寫不終。當知是為菩薩魔事。又大品經云。是
人毀呰三世諸佛。及一切智。起破法業。因緣集故。無量
百千萬億歲。墮大地獄中。是破法人輩。從一大地獄。至
一大地獄。如是遍十方獄。受無量苦。復至十方他國土。
生畜生中。受破法罪業苦。或得人身。生盲人家。生旃陀
羅家。生除廁擔死人種種下賤家。若無眼。若一眼。若瞎
眼。無舌。無耳。無手。所生之處。無佛。無法。無佛弟子。何以
故。種破法。業積集厚故。又涅槃經云。若有不信是經典
者。現世當為無量病苦之所惱害。多為眾生所見罵辱。
命終之後。人所輕賤。顏貌醜陋。資生艱難。常不供足。


感應緣十驗



晉濟陰丁承。字德慎。建安中為凝陰令。時北界居民。婦
詣外井汲水。有番人長鼻深目。左過井上。從婦人乞飲。
飲訖。忽然不見。婦則腹痛。有頃。率然起坐。梵語。索紙筆
作書。得筆便作胡書。橫行。或如乙。或如巳。滿五紙投著
地。教人讀此書。邑中無能讀者有一小兒。十餘歲。婦即
指此小兒能讀。小兒得書。便梵語讀之。觀者驚愕。以白
德慎。德慎欲驗其事。即遣吏齎書詣許下寺。以示舊番。
番大驚言。佛經中間亡失。道遠憂不能得。雖口誦不具
足。此乃本書遂留寫之。


晉周閔。汝南人也。晉護軍將軍。家世奉法。蘇峻之亂。都
邑人士。皆東西波遷。閔家有大品一部。以半幅八丈素。
反覆書之。又有餘經數臺。大品亦雜在其中。既當避難。
[003-0108a]
單行不能盡持去。猶惜大品。不知在何臺中倉卒應去。
不展尋搜。徘徊嘆吒。不覺大品忽自出外。閔驚喜。


晉董吉者。於潛人也。奉法三世。至吉尤精進。恒齋戒。誦
首楞嚴經。村中有病。輒請吉讀經。所救多愈。同縣何晃
者。亦奉法士也。咸和中。得山毒之病。晃兄惶遽。馳往請
吉。董何二舍。相去七十里。復隔大溪。五月中大雨。晃兄
初渡時。水尚未至。吉與期投中食。比往而山水暴漲。不
復可涉。吉遲迴嘆息。坐岸良久。必欲赴期。乃惻然發心
自誓曰。吾救人苦。不計軀命。冀如來大士。當照乃誠。便
脫衣。以囊經戴置頭上。逕入水中。量其深淺。乃應至頸。
及吉渡。正著膝耳既得上岸。失囊經甚惋恨。進至晃家。
三禮懺悔。流涕自責。俛仰之間。便見經囊在高座上。吉
悲喜取看。浥浥如有濕氣。開囊視經。尚燥如故。於是村
人一時奉法。


周祖滅法。經籍從灰。以後年中。忽見五六如茵大者。飛
上空中。飄飄上下。朝宰立望。不測是何。久乃翻下。視乃
是大品經之十三卷。


陳嚴恭。年弱冠。請於父母。願得五萬錢。往楊州市易。父
母從之。恭船載物。去楊州數十里。江中逢一船。載黿將
詣市賣之。恭念黿當死。因請贖之。謂黿主曰。我正有五
萬錢。願以贖之。黿主喜。取錢付黿而去。恭盡以黿放江
中。其黿主別恭。行十餘里。船沒而死。是日。恭父母在家。
昏時。有烏衣客五十人。詣門寄宿。并送錢五萬。付恭父
母曰。公兒楊州附此錢歸。願依數受也。父怪愕恭死。因
審之。客曰兒無恙。但不須錢。故附歸耳。恭父受之。後月
餘恭還家。父母大喜。既止而問附錢所由。恭答無之。父
母說客形狀。及付錢月日。乃贖黿之日。於是知五十客。
[003-0108b]
皆所贖黿也。父子驚歎。因共往楊州。起精舍。專寫法華
經。莊嚴清淨。楊州道俗。共相崇敬。號為嚴法華。


隋大業中。有客僧行至太山廟來寄宿。廟令曰。此別無
舍。唯神廡下可宿。然而比來寄宿者輒死。僧曰無苦也。
不得巳從之。為設床於廡下。僧至夜。端坐誦經。可一更。
聞屋中環珮聲。須臾神出。為僧禮拜。僧曰聞此宿者多
死。豈檀越害之耶。願見護之。神曰願師無慮。僧因延坐
談說。問曰聞世人傳說云。太山治鬼寧有之耶。神曰有
之。豈欲見先亡乎。僧曰有兩同學僧先死願見之。神問
名。曰一人巳生人間。一人在獄。罪重不可喚來。若師就
見可也。僧因起出。不遠而至一所。多見廟獄火燒。光焰
甚盛。神將僧入一院。遙見一人在火中。號呼不能言。形
變不復可識。而血肉焦臭。令人傷心。僧愁愍求出。俄而
至廟。又與神坐。因問欲救同學。有得理耶。神曰可得能
為寫法華經者便免既而將曙。神辭僧入堂。旦而廟令
視其僧不死。怪異之。僧因為說。仍即為寫法華經一部。
經既成。莊嚴畢。又將經就廟宿。其夜神出如初。告之曰。
師為寫經。始書題目。彼巳脫免。


唐釋遺俗者。遊行醴泉山。誦法華數千遍。至貞觀年。因
疾將終。告友人慧廓禪師曰。比雖誦經。意望有驗。若生
善道。舌根不朽。可為埋之。十年發出。若舌朽滅。知誦無
功。若舌如初。為起一塔。生俗信敬。言訖而終。至十一年。
依言發之。身肉多盡。唯舌不朽。一縣士女。皆共載仰。乃
函盛舌。而起塔於甘谷岸上。


唐貞觀五年。有隆州巴西縣令狐元軌者。信敬佛法。寫
法華金剛般若涅槃等如法潔淨。寫了下袟。還岐州莊
所。經留在莊。并老子五千文。同在一處。忽為外火延燒。
[003-0108c]
堂宇一時灰蕩。軌令家人撥灰。其內諸經宛然如故演
色不改。唯箱袟成灰。又覓老子。便從火化。於時聞見之
者。莫不嗟異其金剛般若經一卷題焦黑訪聞所由。乃
初題經時。有州官能書。其人雜食。行急不獲潔淨。直爾
立題便去。由是色焦。


顯慶中平州有人。姓孫名壽。於海濱遊獵。見野火焰熾。
草木蕩盡。唯有一叢茂草。獨不焚燎。疑此草中有獸。遂
以火燒之。竟不能著。壽甚怪之。遂入草間尋覓。乃見一
函金剛般若經其傍又見一死僧。顏色不變。


唐曹州濟陰縣西二十里村中有精舍。至龍朔二年冬
十月。野火暴起。非嘗熾盛。及至精舍。踰越而過焉。比僧
房草舍焚燎總盡唯金剛般若經一卷儼然如舊。


敬僧篇


引證



普達王經云。時有夫延國王。號名普達。典領諸國四方
貢獻。王身奉佛法。未嘗偏枉。嘗有慈心。愍傷愚民不知
三尊。每嘗齋戒輒登高觀燒香。還頭著地。稽首為禮。國
中臣民怪王如此。共議言王處萬民之尊。遠近敬伏。發
言人從。何毀辱威儀。頭面著地。群臣數數欲諫不敢。王
敕臣下。使嚴駕當行。王即與吏民數千人。始出宮未遠。
忽見一道人。王便下車卻蓋。住其群從。頭面著地。為道
人作禮。尋從而還。施設飲食。遂不成行。群臣於是諫言。
大王至尊。何宜於道路。為此乞丐道人。頭面著地。天下
尊貴。唯有頭面。加為國主。不與他同。王便敕臣下。令求
死人頭及牛馬豬羊頭。於市賣之。牛馬豬羊頭等皆售。
但人頭未售。王言賤貴賣之。轍使其售。如其不售。便以
丐人。如是歷日。賣既不售。丐又不取。頭皆膖脹。臭不可
近。王便大怒。語臣下言。卿曹前諫言。人頭最貴。不可毀
[003-0109a]
辱。今使賣六畜頭皆售。人頭何故丐人無取者。王即敕
臣下。嚴駕當出。到城外曠野澤中。王有所問。群臣人民
莫不振悚。王即告群臣言。卿寧識吾先君時。有小兒。常
執持蓋者否。臣下對曰。實識有之。王言。今此小兒。何所
在。對曰。亡巳久遠。乃歷十七年。王言。此兒為人善惡何
如。對言。臣等常睹。其承事先王。齋戒恭肅。誠信自守。非
法不言。王告諸臣。今若見此兒在時所著衣服。寧識之
否。諸臣對曰。雖自久遠。臣故識之。顧使從急還內藏。取
前亡兒衣來。須臾衣至。王曰此是不。對曰實是其衣。王
曰。今倘見其身。為識之不。臣下皆默然。良久曰。臣自弊
闍。卒睹不別。王始欲說本因。見道人來到王所。王大歡
喜。道人就坐。王叉手具白前緣。今故嚴出。欲示本末。願
為國臣民。開導愚癡。令知真法。道人即為臣下說。欲知
王者。本是先王持蓋小兒。常隨先王。齋戒。一日不犯。還
生為王作子。令致尊貴。皆由宿行。臣下大小莫不僉然
曰。吾等幸遇道人。願遂哀愍。乞為弟子。道人告曰。我師
號曰佛。具足相好。獨步三界。教授不虛。佛今去此。乃六
千里。須臾語頃。道人飛到舍衛國。具以啟佛。彼國人民。
甚可愍傷。今皆誠心。願欲見佛。唯垂大慈。開示真道。佛
便許可。明日到夫延國。佛為王及臣民等說法。王聞佛
說即意解。得須陀洹。國中人民聞經。皆受五戒十善。


雜寶藏經云。月氏國王名旃檀罽尼吒。聞罽賓國。尊者
阿羅漢。字祗夜多。有大名稱。思欲相見。即與諸臣往造
彼國。於其中路。心切生念言。吾今為王。王於天下。一切
人民。靡不敬伏。自非有德。何能任我供養。作是念巳。遂
便前進。彼國有人。告尊者言。月氏王。與諸群臣。從遠來
相見。唯願尊者。整衣服。共相待接。時尊者答言。我聞佛
[003-0109b]
語。出家之人。道尊俗表。唯德是務。豈以服飾出迎接乎。
遂便靜默。端坐不出。於是月氏王。至其住處。見尊者威
德。倍生敬信。即前稽首。卻住一面。時尊者欲唾。月氏國
王不覺前進。授唾器。時尊者即語王言。貧道今者未堪
為王作福田也。胡為躬自枉屈神駕。時月氏王。深生慚
愧。我向者巳知。非神德何能爾也。即便為王略說教法。
言王來時道好。去如來時。王聞教巳。即便還國。至其中
路。群臣怨言。我等遠從大王。往至彼國。竟無所聞。王言
向尊者為說法。來時道好。去如來時卿等不解此耶。以
我往昔。持戒布施。修造功德。以植王種。今享斯位。復修
積善。當來之世。必重受福。故誡我言如是。群臣聞巳。稽
首謝教。


敬益部



寶性論云。三寶有六義。故須敬也。一者希有義。如世寶
物。貧窮之人。所不能得。三寶如是。薄福眾生。百年萬世。
不能值遇。故名為寶。二者離垢義。如世真寶。體無瑕穢。
三寶如是。絕離諸漏。故名為寶。三者勢力義。如世珍寶。
除貧去毒。有大勢力。三寶如是。具不思議六神通力。故
說為寶。四者莊嚴義。如世珍寶。能嚴身首。令身姝好。三
寶如是。能嚴行人。清淨身故。故說為寶。五者最勝義。如
世珍寶。譬諸物中勝。三寶如是。一切世中。最為殊勝。故
名為寶。六者不改義。如世真金燒打磨鍊。不能變改。三
寶如是。不為世間八法所改。故名為寶。又具六意。故須
敬也。一佛能誨示。法是良藥。僧能傳通。皆利益於我。報
恩故敬。二末代惡時。傳法不易。請威加護。故須致敬。三
為物生信。稟承故敬。四示僧尼敬事儀式。五令樂供養。
法得久住。故敬。六為表勝相。故敬。
[003-0109c]


感應緣二驗



晉沙門釋法安者。廬山僧遠法師弟子也。義熙末。陽新
縣。虎暴甚盛。縣有大社。樹下有築神廟。左右民居。以百
數。遭虎死者。夕必一兩。法安嘗遊其縣。暮投此村。民以
懼虎。早閉門閭。且不識法安。不肯受之。法安遙之樹下
坐禪。通夜向曉。有虎負人而至。投樹之北。見安。如喜如
跳。伏安前。安為說法授戒。虎踞地不動。有頃而去。至旦。
村人追死者至樹下。見安大驚。謂其神人。故虎不害。自
茲以後而虎患遂息。


晉太原初。有燉煌沙門竺曇猷。乞食坐禪。強志勤業。遊
會稽剡縣赤城山。有群虎來前。猷為說法。一虎獨眠。乃
以如意杖打頭。有十圍蛇繞之。都無怖色。又山神捨宅
作寺。又往赤城山宴坐。此山與天台。瀑布四明。連屬。父
老云。天台有聖寺。猷往尋之。石橋跨谷。青滑難度。橫石
斷路。無由得達。因宿橋首。聞彼行道唱薩聲。便潔齋自
勵。忽見橫石澗開。猷便前度。具睹精舍。神僧燒香。


致敬篇


功能部



藥王藥上經云。釋迦牟尼。告大眾言。我昔無數劫時。於
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學道。聞五十三佛名。聞巳合掌。
心生歡喜。復教他人。令得聞持。他人聞巳。展轉相教。乃
至三千人。此三千人。異口同音。稱諸佛名。一心敬禮。以
是因緣功德力故。即得超越無數億劫生死之罪。其初
千人者。始從華光佛為首。下至毗舍浮佛。於莊嚴劫得
成佛道。即過去千佛是也。此中千佛者。始從拘樓孫佛
為首。下至樓至佛。於賢劫中。次第成佛。後千佛者。始從
日光佛為首。下至須彌相佛。於星宿劫中。當得成佛。現
在十方諸佛。善德如來等。亦得聞是五十三佛名故。於
[003-0110a]
十方世界。各得成佛。


感應緣一驗



唐左監門校尉李山龍。以武德中暴亡。而心上不冷如
掌許。家人未忍殯歛。至七日而甦。說云。當死時。被冥收
錄。至一官曹。廳事甚宏壯廣大。庭內有囚數千人。或枷
鎖。或杻械。皆北面立滿庭中。吏將山龍至廳下。天官坐
高床。侍衛如王者。山龍問吏此何官。吏曰是王也。山龍
前至階下。王問汝生平作何福業。山龍對曰。鄉人每設
齋講。恒施物同之。王曰汝身作何善業。山龍曰誦法華
經兩卷。王曰大善可升階。既升廳上。東北間有一高座
如講座者。王指座謂山龍曰。可升此座講經。山龍奉命
至側。王即起立曰。請法師升座。山龍升座訖。王乃向之
而坐。山龍開經曰。妙法蓮華經序第一品。王曰請法師
止。山龍即止。下座復立階下。顧庭內向囚巳盡。無一人
在者。王謂山龍曰。君誦經之福。非唯自利。乃令庭內眾
囚皆以聞經獲免。豈不善哉。今放君還去。山龍拜辭。行
數十步。王復呼還。謂吏曰。可將此人歷觀諸獄。吏即將
山龍東行百餘步。見一鐵城。甚廣大。上屋覆其城。城傍
多有小窗。或大如小盆。或如盂碗。見諸男女。從地飛入
窗中。即不復出。山龍怪問。吏曰。此諸人者。各隨本業赴
獄受罪耳。山龍聞之悲懼。稱南無佛。請吏求出。至院門。
見一大鑊。火猛湯沸。傍有二人坐睡。山龍問之。二人曰。
我罪報入此鑊湯。蒙賢者。稱南無佛故。獄中諸罪人皆
得一日休息疲睡耳。山龍又稱南無佛。吏謂山龍曰。王
放君去。可白王請抄。王命紙。書一行字。付吏曰。為取五
道等署。吏受命。將山龍更歷兩曹。皆取其官署。各書一
行付山龍。龍持出至門。有三人謂山龍曰。王放君去。可
[003-0110b]
遺我等。山龍未言。吏謂山龍曰。王放君不由彼然三人
者。是前收錄君使。一人是繩主。當以赤繩縛君者。一是
棒主。當以棒擊君頭者。一是袋主。當以袋吸君氣者。見
君得還。故乞物耳。山龍惶懼謝三人曰。請至家備物。但
不知何處送之。三人曰。於水邊。若樹下燒之。山龍許諾。
吏送歸家。見親眷正哭。經營殯具。山龍入至屍傍即蘇。
後日剪紙作錢帛。并酒食。自送於水邊燒之。忽見三人
來謝。


歸信篇


小乘部



如涅槃經佛言眾生有二。一者有信。二者無信。有信之
人。則名可治。定得涅槃。瘡疣無故。無信之人。名一闡提。
名不可治又雜阿含經。世尊為婆羅門說耕田偈云。信
心為種子。苦行為時雨。智慧為特軛。慚愧心為轅。正念
自守護。是則善御者。爾時婆羅門聞巳。發心出家。得阿
羅漢道。


大乘部



出生菩提心經云。爾時迦葉婆羅門白佛言。世尊。發菩
提心者。應攝幾許福聚。爾時世尊。以偈說言。若此佛剎
諸眾生。令住信心及持戒。如彼最上大福聚。不及道心
十六分。又涅槃經云。佛讚迦葉。若有眾生。於熙連河沙
等諸佛。所發菩提心。乃能於惡世受持如是經典。不生
誹謗。善男子。若有能於一恒河沙等諸佛。世尊所發菩
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經愛樂是典。不能為
人分別廣說。若有眾生。於二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
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正解信樂受持讀誦。亦
不能為他人廣說。若有眾生。於三恒河沙等佛所發菩
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書寫經
[003-0110c]
卷。雖為他說未解深義。若有眾生。於四恒河沙等佛所
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書
寫經卷。為他廣說十六分中一分之義。雖復演說。亦不
具足。若有眾生於五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
能於惡世中。不謗是經。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十六分中
八分之義。若有於六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
能於惡世中。不謗是經。受持讀誦。為他廣說十六分中
十二分義。若有眾生。於七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
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為他廣說十六
分中十四分義。若有眾生於八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
心。然後乃能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亦勸他人
令得書寫。自能聽受。復勸他人。令得聽受。


感應緣二驗



宋袁炳字叔煥。陳郡人也秦始末為臨湘令。亡後積年。
友人司馬遜。於時曉間如夢。見炳來陳敘闊別。訊問安
否。既而謂遜曰。如今所見善惡大科。略不異也。然殺生
故最為重禁。慎不可犯。


隋蜀部灌口山。竹林寺釋道仙。本唐居國人。以遊賈為
業往來吳蜀。集積珠寶。向直十萬貫。後達梓州牛頭山。
值僧說法。深悟財累。乃沉江頓捨。便投灌口山竹林寺
出家。結志不群。端坐靜室。寂若虛空。時遭酷旱。百姓惶
憂。苗稼失色皆來請祈。仙即往龍穴。以杖叩門喚曰。眾
生何為嗜眠。如語即寤。當時玄雲四合。大雨普霑。隋蜀
王秀。作鎮岷洛。尋遣追。不承命。王勃然動色。親領兵仗。
往彼擒之。必若固違。可即加刃。仙聞兵至。傍若無人。被
僧伽梨巳。端坐禪誦。王達山足。忽降雨雜注。雹雪雷奔。
水涌須臾滿川。軍藏無計。並憂沒命。事既窘迫。乃懺悔
[003-0111a]
歸依。遙禮仙德。垂雲忽散。山路清夷。得達仙所。王躬盡
敬。一心歸懺。仙為說法。重發信心。乃殷懃奉請。邀還成
都至靜寺。舉郭恭敬。號為仙闍梨。


士女篇


勸導



出家造惡極難。如陸地行船。在家起過即易。如海中泛
舟。又出家修道易為。在家修福甚難。是知生死易染。善
法難成。又賢愚經云。出家功德。其福甚多。若放男女奴
婢。若聽人民。若自巳身。出家入道。功德無量。高於須彌。
深於巨海。廣於虛空。佛在世時。王舍城中。有一長者。名
曰福增。年過百歲。家中大小。莫不厭賤。聞說出家功德
無量。即來佛所。求欲出家。值佛不在。即便往至舍利弗
所。舍利弗見老不度。如是五百大阿羅漢。皆悉不度。即
出寺門。住門閭上。發聲大哭。世尊後至。種種慰喻。即告
目連。令其出家。目連即與出家授戒。復常為諸年少比
丘之所激切。便欲投河沒水而死。目連觀見。以神通力。
接置岸上。問知因緣。目連念言。此人不以死怖之。無由
得道。即令至心捉師衣角。飛騰空虛。到大海邊。見一新
死端正女人。見有一蟲。從其口出。還從鼻入。復從眼出。
從耳而入。目連觀巳。捨之而去。弟子問言。是何女人。答
言。此是舍衛城中大薩薄婦。容貌端正。世間少雙。其婦
常以三奇木頭擎鏡照面。自睹端正。便起憍慢。深自愛
著。夫甚敬愛。將共入海。海惡船破。沒水而死。漂出岸上。
此薩薄婦。由自愛身。死後還生。在故身中。作此蟲也。捨
蟲身巳。墮大地獄。受苦無量。小復前行。見一女人。自身
負銅鑊。枝鑊著水。以火然沸。脫衣入鑊。肉熟離骨。沸吹
骨出在外。風吹尋還成人。自取肉食。福增問師。是何女
人。其師答言。舍衛國中。有優婆夷。敬信三寶。請一比丘。
[003-0111b]
一夏供養。在於陌頭作房安置。自辦種種香美飲食。遣
婢送之。婢至屏處。選好先食。餘與比丘。大家覺問。汝不
偷食不。婢答言不。比丘食訖。有殘與我。我乃食之。若我
先食。使我世世自食身肉。以是因緣。先受華報。後墮地
獄。次小前行。見一肉樹。多有諸蟲。圍唼其身。無有空處。
叫喚啼哭。如地獄聲。弟子問師。是何樹耶。目連答言。是
瀨利吒。營事比丘。以自在故。費用僧物。華果飲食。送與
白衣。以是因緣受此華報。後墮地獄。唼樹諸蟲。即爾時
得物之人。次復前行。見一男子。獸頭人身。諸惡鬼神。手
執弓弩。三隻毒箭。鏃皆火然。競共射之。洞身焦然。福增
問師。此何人耶。目連答言。此人前身作大獵師。多害禽
獸。故受斯苦。於後命終。墮大地獄。次復前行。見一骨山。
其山高大。七百由旬。能障蔽日。使海陰黑。爾時目連於
此骨山。一大肋上。往來經行。弟子問師。是何骨山。師答
福增言。汝欲知者。此即是汝故身骨也。福增聞巳。心驚
毛豎。惶怖汗出。白言願說本來因緣。目連告曰。生死輪
轉。無有邊際。造善惡業。終無朽敗。必受其報。昔過去時。
此閻浮提。有一國王。名曰法增。好喜布施。持戒聞法。慈
悲眾生。不傷物命。正法治國。滿二十年。其間閑暇。共人
博戲。時有一人。犯法殺人。臣以白王。值王戲言。隨國法
治。即依律斷。殺人應死。尋即殺之。王戲罷巳。問諸臣言。
罪人何所。臣答殺竟。王聞是語。悶絕躄地。水灑乃蘇。垂
淚而言。官臣妓女象馬七珍悉皆住此。唯我一人。獨入
地獄。我今殺人。當知便是旃陀羅王。即捨王位。入山自
守。其後命終。生大海中作摩竭魚。其身長大七百由旬。
諸王大臣。自恃勢力。枉剋百姓。殺戮無邊。命終多墮摩
竭大魚。多有諸蟲唼食其身。身癢揩山。殺蟲汗海。血流
[003-0111c]
百里。魚一眠時。經於百歲。饑渴吸水爾時適有五百賈
客。入海採寶。值魚張口。一時同聲稱南無佛。魚聞佛聲。
閉口水停。賈人得活。魚饑命終。生王舍城。作汝身也。魚
死之後。夜叉羅剎。出置海岸。肉消骨在。作此骨山。法增
王者。汝身是也。緣殺人故。墮海作魚。福增聞巳。深畏生
死。觀見故身。解法無常。得阿羅漢果。


入道篇


引證



如雜寶藏經云。昔盧留城。有優陀羡王。聰明解達。饒大
智慧。有一夫人。名曰有相。端正少雙。兼有德行。王甚愛
敬。時彼國法。諸為王者。不自彈琴。爾時夫人在於曲室。
共王歡戲。自恃王寵。遣王彈琴。自起為舞。初舉乎時。王
素善相。睹見夫人。死相巳現。計其餘命。不過七日。王即
捨琴。慘然長嘆。夫人白王。受王恩寵。敢於曲室。求王彈
琴。自起為舞。用為歡樂。有何不適。捨琴長歎。願王告語。
王不肯答。慇懃不巳。王以實答。夫人聞之。甚懷憂懼。即
白王言。我聞石室比丘尼。若能信心。出家一日。必得生
天。我欲出家。願王聽許。王愛情重。語夫人言。至第六日。
當聽汝去。汝有善心。求欲出家。若得生天。必來見我。我
乃聽去。作是誓巳。夫人許可。至六日。便得出家。受八戒
齋。即於其日。飲石蜜漿。腹中絞結。至七日旦。即便命終。
乘是善緣。得生天上。憶本誓故。來詣王所。光明熾盛。遍
照王宮。時王問言是誰。答言我是王婦。有相夫人。王喜
白言。願來就座。答言我今觀王。臭穢叵近。但以先誓。故
來見王。王聞是巳。心開意解。而自嘆言。今彼天者。本是
我婦。出家一日。便得生天。神志高遠。而見鄙賤。我今何
故而不出家。我曾聞說天一爪甲。直一閻浮提地。我此
一國。有何可貪。作是語巳。捨位與子。出家修道。得阿羅漢
[003-0112a]


又雜譬喻經云。昔者兄弟二人。居世富貴資財無量。志
念各異。兄好道義。弟愛家業。其弟見兄。不親家業。追逐
沙門。聽受佛經。家轉貧困。財物日耗。恒嫌恨之。兄報曰。
五戒十善。供養三寶。以道化親。不亦孝乎。其弟含恚。掉
頭不信。兄見如是。更謂弟曰。卿貪家事。以財為貴。吾好
經道。以慧為珍。今欲捨家。歸命福田。計人寄世。忽若飛
塵。無常卒至。為罪所纏。是故捨世。避危就安。弟見兄決
志道義。寂然無報。兄則去家而作沙門。夙夜精進。坐禪
思惟。行合經法。成道果證。弟貪家業。未曾為法。其後壽
終。墮於牛中。肥盛甚大。賈客買取。載鹽販之。往還數迴。
牛遂󵉟頓。不能復前。轉增困頓。躄臥不起。賈人撾打。搖
頭纔動。時兄遊行遙見其弟便謂之曰。弟居田宅。今身
墮牛畜。即以威神。照示本命。即自識知。淚出自責。由行
不善。慳貪嫉妒。不信佛法。輕慢聖眾。不依兄語。觝突自
用。故墮牛中。疲頓困劣。悔當何逮。兄知心念。愴然哀傷。
即為牛主說其本末。賈人聞之。便以施與。即將牛去。還
至寺中。使念三寶。飯食隨時。其命終盡。得生忉利天。時
眾賈客。各自念言。我等治生。不能施與。不識道義。死亦
恐然。便共出舍。捐其妻子。棄所珍玩。行作沙門。精進不
懈。皆亦得道。又付法藏經云。昔尊者羅漢闍夜多。將諸
弟子。詣德叉尸羅城。見一烏。欣然微笑。弟子白師。願說
因緣。尊者答言彼烏者。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
號毗婆尸。我於爾時為長者子。欲得出家。父母不聽。強
為聘妻。既得妻巳。復求出家。父母語我。若生一子。乃當
相放。後生一男。至年六歲。我復欲去。父母教兒。求抱我
腳。啼哭而言。父若捨我。誰見養活。先當殺兒。然後可去。
我時於子。起愛染心。即語子言。吾為汝故。不復出家。從
[003-0112b]
是以來。九十一劫。流轉五道。今以道眼。觀見彼烏。乃是
前子。愍其愚痴。久處生死。是以微笑。以是因緣。若復有
人。障他出家。此人罪報。常在惡道。受極苦痛。無得解脫。
惡道罪畢。若生人中。雙盲無目。是故智者。若見有人。欲
出家者。應勤方便勸令成就。又出家功德經云。昔佛在
世時。佛與阿難。入毗舍離城。時到乞食。有一王子。字鞞
羅羡那。與諸婇女。在高樓上。共相娛樂。佛聞樂音。語阿
難言。我知此人。卻後七日必當命終。若不出家。或墮地
獄。阿難聞巳。即往教化勸其出家。王子聞勸。於六日中。
極意受樂至第七日。求佛出家。一日一夜。修持淨戒。即
便命終。生四天王。滿五百歲。後生忉利為帝釋子。壽天
千歲。次生炎摩。復為王子。壽二千歲。後生兜率亦為王
子。壽四千歲。次生化樂。為天王子。壽八千歲。化樂壽盡。
復生第六他化自在。為天王子。萬六千歲。於六欲天。往
來七返。而無中夭。一日出家。滿二十劫。不墮惡道。常生
天上。受福自然。又雜寶藏經云。佛在迦毗羅衛國。入城
乞食。到難陀舍。會值難陀與婦作粧。香塗眉間。聞佛門
中欲出外看。婦共要言。出看如來。使我額上粧未乾。頃
便還入來。難陀即出見佛。佛即敕剃髮師。與難陀剃髮。
難陀語剃髮人言。迦毗羅一切人民。汝今盡可剃其髮
耶。佛問剃髮者。何以不剃答言畏故不敢為剃。佛共阿
難。自至其邊。難陀畏故。不敢不剃。雖得剃髮。恒欲還家。
佛常將行。不能得去。後於一日。次當守房。而自歡喜。今
真得便。可還家去。待佛眾僧等多去之後。我當還家。佛
入城後。作是念言。當為汲水。令滿澡瓶。然後還歸。尋時
汲水。一瓶適滿。一瓶復翻。如是經時。不能滿瓶。便作是
言。俱不可滿。使諸比丘來還自汲。我今但著瓶屋中而
[003-0112c]
去。適即閉門。適一扇閉。一扇復開。更作是念。俱不可閉。
但置而去。縱使失諸比丘衣物。我饒財寶。足可償之。即
出僧房而自思惟。佛必從此來。我則從彼異道而去。佛
知其意。亦從異道來。遙見佛來。至大樹從藏。樹神舉樹
在虛空中。露地而立。佛見難陀。問言。汝婦端正不。答言
端正。適山中有一老瞎獼猴。又復問言。汝婦孫陀利。面
首端正。何如此獼猴耶。難陀懊惱便作念言。我婦端正
人中少雙。佛今何故。以我之婦。比瞎獼猴。佛復將至忉
利天上。遍諸天宮。而共觀看。見諸天子。與諸天女。共相
娛樂。見一宮中。有五百天女。無有天子。尋來問佛。佛言
汝自往問。難陀往問。諸宮殿中。盡有天子。此中何以獨
無天子耶。諸女答言。閻浮提內。佛弟難陀。佛逼使出家。
以出家因緣。命終當生於此天宮。為我天子。難陀答言。
即我身是。便欲即住。天女語言。我等是天。汝今是人。天
人路殊。且還捨人壽。更生此間。便可得住。便還佛所。以
如上事。具白世尊。佛語難陀。汝婦端正。何如天女。難陀
答言。比彼天女。如瞎獼猴。比於我婦。佛將難陀。復至地
獄。見諸鑊湯。悉皆煮人。唯見一鑊。次沸空停。怪其所以。
而來問佛。佛言汝自往問。難陀即往問。獄卒答言。閻浮
提內。有如來弟子名為難陀以出家功德。當得生天。以
欲罷道因緣。天壽命終。墮此地獄。是故我今吹鑊而待。
難陀聞巳恐怖。畏獄卒留。即作是言。南無佛陀。南無佛
陀。唯願將我擁護。還至閻浮提內。佛語難陀。汝能勤持
戒修。天福自在。難陀答言。不用生天。今唯願我不墮此
獄。佛為說法。一七日中。成阿羅漢。當知淫欲之事。樂少
苦多。猶如逆風而熱熾炬愚者不放必見燒害。


慚愧篇


引證


[003-0113a]


三千威儀云。出家人所作業務者。一者坐禪。二者誦經
法。三者勸化。眾事若具足。作三業者。是真出家。不然。徒
生徒死。唯有受罪之因。又百喻經云。昔有一人。事須火
用。及以冷水。即便宿火。以澡罐盛水。置於火上。後欲取
火。而火都滅。欲取冷水。而水復熱。火及冷水二事俱失。
世間之人。入佛法中。出家求道。既得出家。還念妻子。五
欲之樂。由是之故。失其功德之火。兼失持戒之水。
[003-011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