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102 勅修百丈清規-元-德煇 (master)



勅修百丈清規卷第八


大智壽聖禪寺住持臣僧
德煇奉 勅重編
大龍翔集慶寺住持臣僧
大訴奉 勅校正


法器章第九



上古之世有化而無教。化不足而禮樂作焉。
擊壤之歌不如九成之奏。窪樽之飲不若五
齊之醇。然文生於質貴乎本也。吾天竺聖人
最初示化。謂人人妙覺本無凡聖。物物全真
寧有淨穢。無假修證不涉功用。而昧者茫然
自失。若聾瞽焉。於是隨機設教擊犍椎。以集
眾演之為三藏。修之為禪定。迄于四十九年
而化儀終矣。梵語犍椎凡瓦木銅鐵之有聲
者。若鍾磬鐃鼓椎板螺唄。叢林至今倣其制
而用之。于以警昏怠。肅教令導幽滯而和神
人也。若夫大定常應大用常寂。聞非有聞覺
亦非覺。以考以擊玄風載揚。無思無為化日
自永。雍雍乎仁壽之域。清泰之都矣。




大鍾



叢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則破長夜警睡
眠。慕擊則覺昏衢疏冥昧。引杵宜緩揚聲欲
長。凡三通各三十六下。總一百八下。起止三
下稍緊。鳴鍾行者想念偈云願此鍾聲超法界。鐵圍幽暗悉皆聞。聞塵
清淨證圓通。一切眾生成正覺仍稱觀世音菩薩名號。隨號扣

擊其利甚大。遇。


聖節看經上殿下殿。三八念誦佛誕成道涅
[008-1155c]
槃。建散楞嚴會諷經齋粥過堂人定時。各一
十八下。如接送官員住持尊宿。不以數限。庫
司主之。

僧堂鍾



凡集眾則擊之。遇住持每
赴眾入堂時鳴七下。齋粥下堂時放參時。旦
望巡堂喫茶下床時。各三下住持或不赴堂。或在假則不鳴
前念誦時念佛一聲。輕鳴一下。末疊一下。堂
司主之。

殿鐘



住持朝慕行香時鳴七下。凡
集眾生殿。必與僧堂鐘相應接擊之。知殿主
之。


感通傳云。拘留孫佛於乾竺修多羅院。造
青石鍾。於日出時有諸化佛與日俱出。密
說顯演十二部經。聞法證聖不可勝數。增
一阿含經云。若打鍾時一切惡道諸苦並
皆停止。又金陵志云。民有暴死入冥司。見
有五木縲械者。告之曰。吾南唐先主也。以
宋齊丘之誤殺和州降者致此。每聞鍾聲
暫息吾苦。仗汝歸白嗣君。為吾造鐘。民還
具聞後主。因造大鐘於清涼。寺鐫曰薦烈
祖孝高皇帝脫幽出厄。




大版齋粥二時長擊三通。木魚後三下疊疊
擊之。謂之長版。念誦楞嚴會儆戒火燭。各鳴
三下。報更則隨更次第擊之。方丈庫司首座
寮及諸寮。各有小版。開靜時皆長擊之。報眾
時各鳴二下。眾寮內外各有版。外版每日大
眾問訊時三下。坐禪坐參時各三下。候眾歸
堂次第鳴之。點茶湯時長擊之。內版掛搭歸
寮時三下。茶湯行盞二下。收盞一下。退座三
下。小座湯長擊之。
[008-1156a]


木魚



齋粥二時長擊二通。普請僧眾長擊一通。普請
請行者二通。


相傳云。魚晝夜常醒。刻木象形擊之。所以
警昏惰也。




齋粥一時。僧堂內開鉢。念佛唱食遍食。施財
白眾皆鳴之。維那主之。下堂時聖僧侍者鳴
之。知事告退時。請知事時亦鳴之。住持入院
開堂將說法時。諸山上首鳴之。謂之白椎也。


世尊一日陞座大眾集定。文殊白椎。云諦
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大殿早慕住持知事行香時。大眾看誦經呪
時。直殿者鳴之唱衣時。維那鳴之。行者披剃
時作梵闍黎鳴之。小手磬堂司行者常隨身。
遇眾諷誦鳴之。為起止之節。


鐃鈸



凡維那揖住持兩序。出班上香時。藏殿祝贊
轉輪時。行者鳴之。遇迎引送亡時。行者披剃。
大眾行道。接新住持入院時。皆鳴之。




法鼓



凡住持上堂。小參普說入室。並擊之。擊
鼓之法上堂時三通先輕敲鼓磉二下。然後重千徐徐擊之。使其緊慢相參。輕重
相應。音聲和暢。起復連環隱隱轟轟 若春雷之震螫。第一通延聲長擊。少歇轉第二通。連聲稍促更不歇聲。就轉
第三通一向纏聲擊之侯。住持登座畢方歇聲。雙椎連打三下小參一通。普說五

下。入室三下皆當緩擊。

茶鼓



長擊一通。侍
司主之。

齋鼓



三通。如上堂時。但節會稍促
而已。

普請鼓



長擊一通。

更鼓



早晚平擊三
[008-1156b]
通。餘隨更次擊。庫司主之。

欲鼓



四通次第
候眾擊其詳見知浴章知浴主之。


已上宜各有常度。母
令失准。若新住持入院。諸法器一齊俱鳴。


金光明經云。信相菩薩夜夢金鼓。其狀姝
大其明普照。喻如日光。光中得見十方諸
佛眾寶樹下坐琉璃座。百千眷屬圍繞而
為說法。一人似婆羅門。以枹擊鼓出大音
聲。其聲演說懺悔偈頌。信相菩薩從夢寤
已。至於佛所。以其夢中所見金鼓及懺悔
偈。向如來說。又楞嚴經云。阿難。汝更聽此
祇陀園中食辦擊鼓眾集撞鐘。鐘鼓音聲
前後相續。於意云何。此等為是聲來耳邊。
耳往聲處。


法器章




唐洪州百丈山故懷海禪師塔銘并序



將仕郎守殿中侍御史陳詡撰
守信州司戶參軍員外
置同正員武翊黃 書


星纏斗次山形鷲立。桑門上首曰懷海禪師。
室於斯塔於斯。付大法於斯。其門弟子懼陵
谷遷𧵍日時失紀。託於儒者銘以表之。西方
教行于中國。以彼之六度視我之五常。遏惡
遷善殊途同轍。唯禪那一宗度越生死。大智
慧者方得之。自鷄足達于曹溪。紀牒詳矣。曹
溪傳衡嶽觀音臺懷讓和上觀音傳江西道一
和上。詔諡為大寂禪師。大寂傳大師。中土相
[008-1156c]
承凡九代矣。大師太原王氏福州長樂縣人。
遠祖以永嘉喪亂徙于閩隅。大師以大事因
緣生於像季。託孕而薰羶自去 將誕而神異
聿來。成童而靈聖表識。非夫宿植德本。曷以
臻此。落髮於西山慧照和尚。進具於衡山法
朝律師。既而歎曰。將滌妄源必遊法海。豈
惟必證。亦假言詮。遂詣廬江閱浮槎經藏。
不窺庭宇者積年。既師大寂盡得心印言簡
理精貌和神峻。睹即生敬居常自卑。善不近
名。故先師碑文獨晦其稱號。行同於眾。故門
人力役必等其艱勞。怨親兩忘故。棄遺舊里
賢愚一貫故普授來學。常以三身無住萬行
皆空。邪正並捐源流齊泯。用此教旨作人表
式。前佛所說斯為頓門。大寂之徒多諸龍象。
或名聞萬乘入依京輦。或化洽一方。各安郡
國。唯大師好尚幽隱。棲止雲松。遺名而德稱
益高。獨往而學徒彌盛。其有遍探講肆歷抵
禪關。滯著未袪空有猶閡。靡不緘藏。萬里取
決一言。疑網雲張智刃氷斷。由是齊魯燕代
荊吳閩蜀望影星奔。聆聲飈至。當其饑渴快
得安隱。超然懸解時有其人。大師初居石門
依大寂之塔。次補師位。重宣上法。後以眾所
歸集意在遐深。百丈山碣立一隅。人煙四絕。
將欲卜築必俟檀那。伊蒱塞游暢甘貞請施
家山。願為鄉導。庵廬環遶。供施芿積眾又踰
於石門。然以地靈境遠頗有終焉之志。元和
九年正月十七日。證滅於禪床報齡六十六。
僧臘四十七。以其年四月二十二日。奉全身
窆于西峯。據婆沙論文。用淨行婆羅門葬法
[008-1157a]
遵遺旨也。先時白光去室金錫鳴空。靈溪方
春而涸流。杉燎竟夕以通照。妙德潛感于何
不有。門人法正等甞所稟奉皆得調柔。遞相
發揮不墜付囑。他年紹續自當流布。門人談
敘永懷師恩光崇塔宇。封土累石力竭心瘁。
門人神行梵雲結集微言纂成語本。凡今學
者不踐門閾。奉以為師法焉。初閩越靈藹律
師。一川教宗三學歸仰。嘗以佛性有無響風
發問。大師寓書以釋之。今與語本並流于後
學。詡從事于江西府。備嘗大師之法味。故不
讓眾多之託。其文曰梵雄設教有權有實。未
得頓門。皆為暗室。祖師戾止方傳祕密。如彼
重昏忽懸白日其一唯此大士弘紹正宗。雖修
妙行不住真空。無假方便。豈俟磨礱。恬然
返本萬境圓通其二百千人眾盡祛病熱。彼皆
有得我實無說。心本不生形同示滅。此土
灰燼他方水月其三法傳人代塔閉山原。杉松
日暗寺塔猶存。藹藹學徒無非及門。唯能
覺照是報師恩其四元和十三年十月三日建。


碑側大眾同記五事。至今猶存。可為鑑戒。并
錄于左 大師遷化後未請院主。日眾議釐
革山門。久遠事宜都五件。一塔院常請一大
僧。及令一沙彌灑掃 一地界內不得置尼臺
尼墳塔。及容俗人家居止 一應有依止及
童行出家。悉令依院主一人。僧眾並不得各
受 一臺外及諸處不得置莊園田地 一住
山徒眾不得內外私置錢穀 欲清其流在澄
其本後來紹續永願遵崇 立碑日大眾同記。


百丈山大智壽聖禪寺天下師表閣記


[008-1157b]


菩提達磨大師後八葉有大比丘。居洪之百
丈山。人稱之曰百丈禪師。


今天子始命因其舊諡大智覺照者。加以弘
宗妙行之號。寺以壽聖名則故額也。山去郡
治三百里。其未置寺時。林壑深阻巖徑峭絕。
樵蘇之跡所不通。有司馬頭陀者。善為宮宅
地形之術。覩其山勢斗拔與夫岡巒首尾之
起伏。知為吉壤。所留鈐記有曰。法王居之天
下師表。禪師之來式符其言。東陽德輝以禪
師十八代孫。嗣住是山。既新作演法之堂。且
增創重屋其上。以妥禪師遺像。榜其楹間曰
天下師表之閣。云初文宗皇帝入踐天位。即
金陵潛邸造寺曰龍翔集慶。詔開山大訢。領
其徒而以禪師所制清規。為日用動作威儀
之節。顧其書行世已久後人率以臆見互有
損益。自為矛盾靡所折衷。煇與訴學同師而
柄法於祖庭。大懼夫來者傳疑莫知適從。無
以壹諸方之觀聽。爰走京師欲有請而釐正
之。今御史大夫撒迪時執法中臺。為言于上。
得召見。有旨令煇譔次舊聞。以授訢使擇習
於師說者。共考定而頌行為叢林法。仍如錫
禪師以今號。褒顯而風厲焉。煇奉璽書將南
還。以閣之成未及見所紀述。諗于溍曰。願敘
其構興之端原。歸而刻諸。溍竊觀。遂古聖賢
乘時繼作弛張迭用循環不窮。所以通其變
也。佛之為教必先戒律。諸部之義小大畢陳。
種種開遮唯以一事。去聖逾遠局為專門。名
數滋多道日斯隱。是故達磨不階方便直示
心源。律相宛然無能留礙。世降俗末誕勝真
[008-1157c]
離。馳騁外緣成邪慢想。是故百丈弘敖軌範
輔律而行。調護攝持在事皆理。蓋佛之道以
達磨而明。佛之事以百丈而備。通變之妙存
乎其人。厥後達磨之傳派別為五。而出於禪
師者二。他師所倡殊宗異旨。雖各名其家。至
於安處徒眾。未有不取法於禪師者。然則天
下師表之言。良可徵不誣也。粵自中土君臣
知尊佛法。光昭崇極。莫越於今。煇遭值。


聖時。蒙被帝力。用克發揚先訓。紹隆宗風。俾
與國家相為悠久永永無已。不特今之天下
以為師表。盡未來際咸有依承。溍是用謹志
之。而於其經度之勤營締之美。有不暇論也。
閣為屋以間計者五。其崇百有二十尺。三其
崇之一以為其修。三其修以為其廣。以至順
元年夏六月庀工。冬十月訖事。實煇住山之
明年。而煇入對以元統三年夏五月。命下則
其明年春二月也。承直郎國子博士黃溍記。
翰林侍制奉議大夫兼國史院編修官揭傒斯
書。翰林侍講學士通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
史知經筵事張起巖篆。前榮祿大夫御史中
丞趙世安光祿大夫江南諸道行御史大夫易
釋董阿同立石。


古清規序


翰林學士朝散大夫行左司諫知制誥同修
國史判史館事上柱國南陽郡開國侯食邑
一千一百戶賜紫金魚袋楊億述


百丈大智禪師。以禪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
來。多居律寺。雖列別院。然於說法住持未合
規度。故常爾介懷。乃曰。佛祖之道欲誕布化
[008-1158a]
元。冀來際不泯者。豈當與諸部阿笈摩教為
隨行耶。或曰。瑜珈論瓔珞經是大乘戒律。胡
不依隨哉。師曰。吾所宗非局大小乘。非異大
小乘。當博約折中。設於制範務其宜也。於是
創意別立禪居。凡具道眼者有可尊之德。號
曰長老。如西域道高臘長呼須菩提等之謂
也。即為化主。即處於方丈。同淨名之室。非私
寢之室也。不立佛殿唯樹法堂者。表佛祖親
囑受當代為尊也。所裒學眾無多少無高下。
盡入僧堂依夏次安排。設長連床。施椸架掛
塔道具。臥必斜枕床脣右脇吉祥睡者。以其
坐禪既久略偃息而已。具四威儀也。除入室
請益任學者勤怠。或上或下不拘常準。其闔
院大眾朝參夕聚。長老上堂陞座主事徒眾
雁立側聆。賓主問酬激揚宗要者。示依法而
住也。齋粥隨宜一時均遍者。務于節儉表法
食雙運也。行普請法上下均力也。置十務謂
之寮舍每用首領一人管多人。營事令各司
其局也。或有假號竊形混于清眾別致喧撓
之事。即當維那檢舉抽下本位掛搭。擯令出
院者。貴安清眾也。或彼有所犯即以拄杖杖
之。集眾燒衣鉢道具。遣逐從偏門而出者。示
恥辱也。詳此一條制有四益。一不污清眾生
恭信故。二不毀僧形循佛制故。三不擾公門
省獄訟故。四不泄於外護宗綱故。四來同居
聖凡孰辦。且如來應世尚有六群之黨。況今
像末。豈得全無。但見一僧有過。便雷例譏誚。
殊不知輕眾壞法其損甚大。今禪門若稍無
妨害者。宜依百丈叢林規式。量事區分。且立
[008-1158b]
法防姦。不為賢士。然寧可有格而無犯。不可
有犯而無教。惟大智禪師護法之益其大矣
哉。禪門獨行自此老始。清規大要遍示後學
令不忘本也。其諸軌度集詳備焉。億幸叨叡
旨刪定傳燈。成書圖進。因為序引。旹景德改
元歲次甲辰良月吉日書。


崇寧清規序



夫禪門事例雖無兩樣毘尼。衲子家風別是
一般規範。若也途中受用。自然格外清高。如
其觸向面牆。實謂減人瞻敬。是以僉謀開士。
遍摭諸方。凡有補於見聞。悉備陳於綱目。噫
少林消息已是剜肉成瘡。百丈規繩可謂新
修特地。而況叢林蔓衍轉見不堪。加之法令
滋彰事更多矣。然而莊嚴保社建立法幢。佛
事門中闕一不可。亦猶菩薩三聚聲聞七篇。
豈立法之貴繁。蓋隨機而設教。初機後學冀
善參詳。上德高流幸垂證據。崇寧二年八月
十五日。真定府十方洪濟禪院住持傳法慈
覺大師宗頤序。


咸淳清規序



叢林規範百丈大智禪師已詳。但時代濅遠。
後人有從簡便遂至循習。雖諸方或有不同。
然亦未嘗違其大節也。余處眾時。往往見朋
輩抄錄叢林日用清規。互有虧闕。後因暇日
悉假諸本。參其異存其同而會焉。親手繕寫
頗為詳備。目曰叢林校定清規總要。釐為上
下卷。庶便觀覽。吾氏之有清規猶儒家之有
禮經。禮者從宜因時損益。此書之所以繼大
智而作也。是皆前輩宿德先後共相講究紀
[008-1158c]
錄。愚不敢私以所聞所見。而增減之。如前所
謂參其異存其同而會焉爾耳。觀者幸勿病。
諸咸淳十年甲戍歲結制前二日。后湖比丘
惟勉書于寄玩軒。


至大清規序



禮於世為大經。而人情之節文也。㳂革損益
以趨時。故古今之人情得綱常制度以揆道。
故天地之大經在。且吾聖人以波羅提木叉
為壽命。而百丈清規由是而出。此固叢林禮
法之大經也。然自唐抵今殆五百載。風俗屢
變人情不同。則㳂革損益之說可得已哉。近
者大川笑翁二祖唱道南北山。日用軌則盛
於當代。至元戊寅依石林和尚於南屏。猶得
見其遺風餘烈。及友雲明西堂出所藏抄本。
究心訪問編集成帙。始此書之作或以為僧
受戒首之。或以住持入院首之。壬午依覺菴
先師於承天。朝夕扣問。因得以祝聖如來降
誕二儀冠其前。其餘門分類聚釐十卷。然猶
未敢以傳學者。丙戌夏留雪竇。千峯琬西堂
論其詳。丁亥春溪西澤和尚正其舛。得於見
聞稔矣。而尚以未身行之為媿。壬辰夏首眾
雙徑。小座湯有位次高下之爭。諸方往往廢
而不舉。愚以西堂一出。首座再出。都寺三出。
後堂四出。藏主維那知客侍者隨職為位。請
於雲峯伯父力行焉。訖事無敢者。元貞乙未
備員永嘉天寧。大德庚子補番陽永福。乙巳
主廬山東林。皆行之無易。庶幾人情為折中。
然視古之清規不幾於繁縟乎。蓋由[袖-由+孚]土鼓
不可作於笙鏞間知之秋。污樽杯飲不可施
[008-1159a]
於犧象駢羅之日。目曰禪林備用清規。備而
不用之謂也。知我罪我其惟春秋。至大辛亥
秋廬山東林弌咸書。


勅修百丈清規敘



天曆至順間文宗皇帝建大龍翔集慶寺於金
陵。寺成以十方僧居之。有旨行百丈清規。元
統三年乙亥秋七月。今上皇帝申前朝之命。
若曰。近年叢林清規往往增損不一。於是特
勅百丈山大智壽聖禪寺住持德煇重輯。其
為書仍勅大龍翔集慶寺住持大訢。選有學
業沙門。共校正之。期於歸一使遵行為常法。
德煇等奉命唯謹。書將成。屬玄為敘。玄嘗聞
諸師曰。天地間無一事無禮樂。安其所居之
位為禮。樂其日用之常為樂。程明道先生一
日過定寺。偶見齋堂儀。喟然嘆曰。三代禮
樂盡在是矣。豈非清規綱紀之力乎。曰服行
之熟故能然乎。循其當然之則。而自然之妙
行乎其中斯則不知者以為事理之障。而知
之者則以為安樂法門固在是也。然使是書
龐然雜而不倫。則有序而和之意。久而微矣。
故校讐之功有益於是書甚大。而兩朝嘉惠
學人之旨。相為無窮焉。宋清規行。楊文公億
為敘本末。條目具詳。茲不重出云。至元二年
丙子春三月上澣。翰林直學士中大夫知制
誥同脩國史國子祭酒廬陵歐陽玄敘。


百丈清規行于世尚矣。繇唐迄今歷代沿
革不同。禮因時而損益有不免焉。往往諸
本雜出。罔知適從。學者惑之。異時一山萬
禪師致書先雲翁。約先師共刪修刊正。以
[008-1159b]
立一代典章。無何三翁先後皆化去。區區
竊欲繼其志而未能也。後偶承乏百丈。會
行省為祖師請加諡。未報。遂詣闕以聞。御
史中丞撒迪公引見聖上。得面奏清規所
以然。因被旨重編。令咲隱校正。仍賜璽書
頒行。受命以來旁求初本不及見。惟宋崇
寧真定賾公咸淳金華勉公。逮國朝至大
中。東林咸公所集者為可採。於是會[禾*〦/坐-土+十]參
同而詮次之。繁者芟訛者正缺者補。互有
得失者兩存之。間以小註折衷。一不以己
見妄有去取也。稍集咲隱凡定為九章。章
冠以小序。明夫一章之大意釐為二卷。使
閱而行者條而不紊。庶幾吾祖垂法之遺
意。得以遵承而煇懼。夫學識荒陋何能上
副宸衷。作新軌範不過人成事。幸畢先志
期學者無惑而已。若曰立一代典章。非愚
所敢知也。或曰。子汲汲於是書若有意於
宗教。方今國家通制昭布森列。奉行猶或
未至而欲清規之行乎。迂哉。因語之。然亦
未嘗廢其書。顧柄法者力行之何如耳。佛
祖制律創規相須為用。使比丘等外格非
內弘道。雖千百群㞐同堂合席齊一寢食。
翕然成倫不混世儀。不撓國憲陰翊王度。
通制之行尼於彼達於此。又何迂。或者謝
而退。故併識于茲以告吾徒。益自勉焉。宋
楊文公作古規序。與夫三公所集自序悉
附著云。至元後戊寅春三月東陽比丘德
輝謹書。
勅修百丈清規卷第八
[008-1159c]



加祖號跋




百丈大智覺照禪師。加賜弘宗妙行師號。璽
書一通。至元二年丙子。今上皇帝之所授也。
先是有旨申行百丈清規。尋增賜禪師師號。
故有是命。朝論初擬降制詞。時玄備列詞林。
為直學士。實典書命。一日本山住持德煇。偕
國子博士黃溍來訪。求作清規敘引。從詢百
丈事蹟。煇具道之。因及贊書之議。意欲見屬。
玄答之曰。萬一當筆向聞師所言腹[葶-丁+呆]成矣。
後格吏文。不果。越十有二年。玄告老家居。煇
自百丈。見訪山中。櫝所賜璽書。視以漢字錄
本。請識其事。刻石。洪惟天朝尊右釋氏。歷代
師資。錫號不一。若弘宗妙行四字。唯禪師居
之無愧焉釋學入門之要。戒定慧三者。其綱
領也。禪師探往聖心法。卓然以敬之一字教
其學者運博大之智於縝奧之功。知行互進。
體用兼備。沛其有餘。師表天下。清規既攽。表
裏聲教。周流無方。謂之弘宗妙行誠無間然
矣。煇本臨濟一宗以負荷為志。以顯揚為業。
始終斯事焉。上彰君賜。下闡宗風。禪門之孝
子忠臣。有若是者。豈不韙歟。至正七年丁亥
六月初吉。前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
誥兼脩國史歐陽玄拜手稽首謹書。
[008-1160a]



一山禪師書




方九拜。復前智者堂上和尚雲翁老師兄子几
方自福岩錄翁解組之後。多冗。而弗克附便
奉訊。惟極懸懸。有來瑰洒佳篇與珍果。寵賜
感𢠢罙深。所寄廉使損齊相公洼製。與雄作。
圓渾而珠明玉潤。平淡而山高水深衰鈍不
所企及。歛袵名世之資。抱瑚璉之器。於此道
精研密煉。發而為言。無斧鑿痕。載司南適四
方而弗迷揭明鑑覽萬物而弗惑持家修身。
治國平天下。皆游刃邊事。一日九迁。倚馬。可
待。松賡或可拈出乞緩頰令重也。方。居此一
年有餘。凡百以堪忍自處。丁旱歉。歲收。此間
比他群惟庶幾。但願從事一二土木。如中流
失楫。耿耿不能置懷。陋劣自夏秋以來。日事
藥裹。至今猶未康復。吾法兄。靜退養高。足
以眇視當今抗塵之蹟。為可羞。二年前。百丈
晦機嘗緘至彼中舊清規。閱之其間紕繆殊
甚。約共[利-禾+曲]修今東西隔越。比話又空。屏岩所
撰。廣略多未適宜。愚初立論。以祝壽為首。如
監寺書狀等項。設職。潤大智元文。以小字。箋
石窓南書記本末于後。庶今叢林負職有所
從來。大概。古規中。唐文多對偶當盡翻譯。奏
上。刊行。為一代典章。晦機曾約當拉吾泣兄。
到抗相與料理。今時世如斯。何由遂志。高
見以為如何。書書中二偈。不敢作答。永似為
好也。未由頂謁床下。願言壽護式遄詔擢。至
禱不備。方九拜復感淳間。南屏一時勝集。一
[008-1160b]
山兄與小弟。寧有兩人與雲屋兄。參語。不見
三影。事往矣。一旦促五十年於一瞬。夢耶非
夢耶。時西湖雪後諸峯玉立。舊境宛然。二兄
精爽飛動。日光激射處。境耶。非境耶。佇立
久之。惟後死者。為悽斷不已。欲將古規刊正
立一代典章。今誰同心哉。延祐元年十二月
初十日。東窓雪霽。南屏。小弟 元熙書。



咸淳三尊宿。一山。晦機。皆余所師敬。獨不
識雲屋翁。而讀其景睦堂詩卷。然後識雲
屋之深也。三老皆欲修清規立一代典章。
而其徒必能嗣成之。則視其操世之柄。而
視所以維世之具。為不相及。豈不有愧耶。
延祐丙辰冬。因遊智者古剎。覩是有感。因
題于後。杜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