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q0102 勅修百丈清規-元-德煇 (master)




勅修百丈清規卷第五


大智壽聖禪寺住持臣僧
德煇奉 勅重編
大龍翔集慶寺住持臣僧
大訴奉 勅校正


沙彌得度



凡行者初受度牒。以柈袱托呈本師兩序各
處。插香禮三拜。選日設旛剃頭按律。選處設座。令於露地
香水洒之。周匝七尺四角懸旛。今時多大殿須向佛。或相對設座。若法堂中須設像花香燭如儀。今僧堂中為
眾多便床坐也先稟維那和會。戒師并作梵闍梨。引

請闍梨。選日既定。則隔宿剃頭。頂心留髮名曰
周羅。梵語周羅。此云小結也設戒師座几。與住持分手。儿

上安香燭手爐戒尺。設作梵闍梨座儿于聖
僧右。與戒師對。儿上安磬。聖僧案前置袈裟
直裰度牒於上。自行堂鳴鈸引剃頭人出。土
地堂祖堂佛殿各處。炷香禮三拜。序立僧堂
前。鳴鍾集眾。頭首住持俱入堂訖。戒師二闍
梨始入堂。大展三拜。各歸位。大眾齊坐定。引
[005-1137a]
請闍梨至戒師前。大展三拜。胡跪合掌。戒師
問云僧集否答云已集問云和合否答云和合 戒師云僧今和合
何所作為答云為行者剃頭受戒戒師云可爾引請收坐具。起鳴

手磬。引剃頭人入堂。聖僧前三拜。次戒師前
三拜了就跪。作梵闍梨鳴大磬。作梵云神仙五通
人。作者於呪術。為彼慚愧者。攝諸不慚愧。如來立禁戒。半月半月說。以說戒利益。稽首禮諸佛云何

云何於此經。宄竟到彼岸。願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作梵訖。復白云。為
剃頭受戒者說。戒師起座大眾俱立。戒師秉
爐白云。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
光明雲臺遍法界。供養十方無量佛。十方無
量法。十方無量僧。見聞普熏證寂滅。一切
眾生亦如是。即將今晨剃頭受戒開啟功德。
先願。


皇帝萬歲臣統千秋。天下太平法輪常轉。伽
藍土地增益威光。護法護人無諸難事。十方
施主福慧莊嚴。合道場人身心安樂。師長父
母道業超隆。剃頭沙彌修行無障。三途八難
咸脫苦輪。九有四生俱登覺岸。仰憑大眾念
清淨法身毘盧遮那佛云云。十號畢大眾復坐。引請秉爐。教沙彌
請師言句汝合自陳。汝若不能隨我聲道。凡稱某甲處。當稱自己名復唱念云。大
德一心念 我某甲 今請大德 為剃頭受
戒阿闍梨 願大德 為我作剃頭受戒阿闍
梨 我依大德故 得剃頭受戒 慈愍故
 剃頭人禮一拜。再稱慈愍故禮二拜。三稱慈
愍故禮三拜。就胡跪合掌。戒師云。善男子。沙
應喏 戒師云。心源湛寂法海淵深。迷之者
永劫沈淪。悟之者當處解脫。欲傳妙道無越
出家。放曠喻如虛空。清淨同於皎月。修行緣
具道果非遙。始從剋念之功。畢證無為之地。
[005-1137b]
所以大覺世尊捨金輪之寶位。子夜踰城。脫
珍御之龍衣。青山斷髮。容鵲巢於頂上。掛蛛
網於眉間。修寂滅而證真常。斷塵勞而成正
覺。三世諸佛不說在家成道。歷代祖師阿誰
行染度人。所以佛佛授手。祖祖相傳。不染世
緣方成法器。故得天魔拱手外道歸心。上酬
四重之恩。下濟群生之苦。所以云。流轉三界
中。恩愛不能捨。棄恩入無為。真是報恩者。出
家之後禮越常情。不拜君王不拜父母。汝今
可離此座。想念國王水上之恩。父母生成之
德。專精拜辭後不拜也。沙彌就禮一拜引請。
鳴手磬引出堂外。望北三拜謝恩。復三拜謝
父母恩。即更僧衣。引入聖僧前三拜。轉戒師
前一拜。胡跪合掌。戒師用淨瓶灌頂。以指滴
水於頂上。勢刀剃頭。仍舉偈。眾同誦云善哉大丈
夫。能了世無常。棄俗趣泥洹。希有難思議三誦訖。沙彌退禮一拜。引

請領沙彌。至本師前。胡跪合掌。本師執刀云
最後一結謂之周羅。唯師一人乃能斷之。我今為汝除去。汝今許否答云可爾有垂示法
語。仍舉落髮偈云毀形守志節。割愛辭所親。出家弘聖道。誓度一切人三舉
大眾同聲和。沙彌就禮三拜。仍胡跪合掌。本
師持袈裟。亦有垂示法語。付袈裟置沙彌頂
上。復舉偈云大哉解脫服。無相福田衣。披奉如來戒。廣度諸眾生三舉眾亦
同聲和畢。沙彌披袈裟。禮本師三拜。禮聖僧
三拜。禮戒師三拜。胡跪合掌。戒師云。善男子。
法如大海漸入漸深。汝既出家當先受三歸
五戒。方得近事大僧。次受沙彌十戒。乃可同
僧利養。事在專誠。不得慢易。我今為汝召請
三寶。證明佛事。秉爐云 一心奉請 無邊
佛寶 海藏經文十地三賢 五果四向 同
[005-1137c]
垂感降 共作證明 三請訖。乃云。善男子。
欲求歸戒。先當懺滌愆瑕。如人浣衣然後加
色。汝今至誠隨我懺悔。舉云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口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三舉眾三和沙彌三拜。胡跪

合掌。戒師云。善男子。法既淨治身口意業今
當歸依佛法僧寶。乃舉唱云 歸依佛 歸
依法 歸依僧 歸依佛無上尊 歸依法離
欲尊 歸依僧眾中尊 歸依佛竟 歸依法
竟 歸依僧竟 如來至真等正覺 是我大
師 我今歸依 從今以往 稱佛為師 更
不歸依邪魔外道 慈愍故。沙彌隨聲念。眾
皆和自歸依佛起至慈愍故。通誦三遍。如慈愍故。次則再疊之。三則三疊之每誦一遍
沙彌隨禮一拜。二遍二拜。三遍三拜。就胡跪
合掌。戒師云。善男子。汝既捨邪歸正。戒已周
圓。若欲識相護持應受五戒。


不殺生


不偷盜


盡形壽 不婬欲 是五戒相。汝能持不。答
云。能持。


不妄語


不飲酒


上來五支淨戒一一不得犯。汝能持不。答云。
能持。是事如是持。沙彌三拜胡跪合掌。戒師
云。善男子。五戒為入道之初因。出三途之元
首。次受沙彌十戒。形備法儀。此稱勤策。依師
而住。受利同僧。是為應法沙彌。應當頂受。


不殺生


不偷盜


不婬欲
[005-1138a]


不妄語


不飲酒


盡 壽   是沙彌戒相。汝能持不。答
云。能持。


不坐臥高廣大床


不花鬘瓔珞香油塗身


不歌舞作倡故往觀聽


不捉金銀錢寶


不非時食


上來十支淨戒一一不得犯。汝能持不。答云。
能持。是事如是持。沙彌三拜胡跪合掌。善男
子。汝今受戒之後當須頂戴奉持。不得違犯
所持戒律。供養三寶勤種福田。於和尚阿闍
梨。一如法教於上中下座。心常恭敬精進行
道。報父母恩。衣取蔽形不以文彩。食取支命
不得嗜味。花香脂粉無以近身。好色邪聲一
無視聽。徐言持正。勿宣人短。倘有爭者兩說
和合。男女有別草木無傷。非賢不友非聖不
宗。法服應器常與人俱。非時不食非法不言。
精勤思義溫故知新。坐則禪思起則諷誦。閉
三惡道開涅槃門。於比丘法中增長正業菩
提心而不退。般若智以長明。廣化眾生祈成
正覺。用心如此。真佛弟子。沙彌禮三拜胡跪
合掌。戒師起身秉爐。回向云。上來剃頭受戒
功德。奉祝護法天龍伽藍真宰。各展威靈安
僧護法。堂頭和尚。常為苦海之津梁。執事高
人。永作法門之柱石。合堂清眾。同乘般若之
舟。剃頭沙彌。共至菩提之岸。四恩總報三有
齊資。法界有情同圓種智。十方三世一切諸
[005-1138b]
佛諸尊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戒師
仍就坐。作梵闍梨鳴磬云。處世界如虛空。如
蓮花不著水。心清淨超於彼。稽首禮無上尊。


佛 得菩提 道心常不退


歸依法 薩般若 得大總持門


僧 息諍論 同入和合海


上來剃頭受戒功德無限殊勝良因。散周沙
界和南聖眾。


引請闍梨候作梵闍梨舉處世界如虛空時。
即鳴手磬。引沙彌禮戒師三拜。轉身禮聖僧
三拜畢問訊。出堂外下手立。戒師二闍梨聖
僧前。大展三拜而出。堂司行者鳴堂前鍾三
下。住持出堂。大眾下床。首座領眾。隨詣方
丈禮賀。如眾多住持當就法堂上受賀。客頭
行者仍預排列香燭爐瓶罘罳椅子。伺候先
戒師二闍梨行禮。初展云蒙差授戒勉強祇承。人事荒疎有淹尊重。下情不勝
惶恐之至住持答云沙彌剃頭有勞神用再展敘寒溫畢。觸禮三

拜。住持答一拜。次首座大眾進前插香。或展
或觸禮。或免。次侍者小師插香。大展三拜。不
收坐具。進云沙彌得度舉眾同歡仰對尊嚴。下情不勝欣躍之至又三拜進
敘寒溫退三拜。收坐具次沙彌插香。大展三
拜。不收坐具。進云某等叨圓頂相幸掛田衣。不受塵勞永離愛網。下情不勝欣感
之至又三拜進云即日時令謹時恭惟。堂頭本師大和尚尊候起居多福退三拜

收坐具。住持巡寮報禮。沙彌一一詣寮禮謝。
秖就沙彌寮安下。俟他時登壇受戒。謝戒詞
某等獲登戒品。濫廁僧倫。仰荷庇庥。特此拜謝答云宿承佛記。僧戒圓成。堅忍受持。力扶宗教


新戒參堂



得度受沙彌戒已。覆住持。於何日參堂。次稟
首座維那。至期早粥遍食椎後。新戒參頭領
[005-1138c]
眾入堂。聖僧前列問訊插香。大展三拜。不收
坐具進云某等獲廁僧倫攀附清眾此日參堂。下情不勝戰汗之至又三拜進云
即日時令謹時恭惟。堂頭本師大和尚。首座尊眾大禪師。尊候起居多福退三拜收坐具。
轉身住持前列問訊。從首座板。起巡堂至外
堂。復歸內堂中間。問訊而出。然後歸堂。插單
隨眾禪誦。


登壇受戒



三世諸佛皆曰出家成道。歷代祖師傳佛心
印盡是沙門。蓋以嚴淨毘尼。方能弘範三界。
然則參禪問道戒律為先。若不離過防非。何
以成佛作祖。受戒之法應備三衣鉢具并新
淨衣物。如無新者浣染令淨。入壇受戒一心
專注。慎勿異緣像佛形儀。具佛戒律。得佛受
用。此非小事豈可輕心。若徣借衣鉢雖登壇
受戒。並不得戒若不曾受。一生為無戒之人。
濫廁空門虛消信施。既受聲聞戒。應受菩薩
戒。此入法之漸也。


護戒



受戒之後常應守護。寧有法死不無法生。如
小乘四分律云。四波羅夷。十三僧伽婆尸沙。
二不定。三十尼薩耆。九十波逸提。四波羅提
提舍尼。一百眾學。七滅諍。大乘梵網經十重
四十八輕。並須讀誦通利善知持犯開遮。但
依金口聖言。莫擅隨於庸輩。如不應食謂酒葷腥
也。葱韭蒜薤園荽曰葷。諸肉味曰腥。並不應食不非時食如非粥飯二時皆非時食並宜

服禁。財色之禍甚於毒蛇。尤當遠離。慈念眾
生猶如赤子。語言真實心口相應。讀誦大乘
資發行願尸羅清淨佛法現前。皮之不存毛
將安付。故經云。精進持淨戒。猶如護明珠。
[005-1139a]


辦道具



將入叢林。先辦道具。中阿含經云。所蓄物可
資身者。即是增長善法之具。菩薩戒經云。資
生順道之具。

三衣



蓋法衣有三也。一僧
伽黎即大衣也二欝多羅僧即七條也三安陀會即五條也。此是三衣
也。若呼七條偏衫裙為三衣者非也又三品大衣上品二十五條。二十三條。二十一條。中品十
九條。十七條。十五條。下品十三條。十一條。九條田衣緣起。僧祇律云。佛

住帝釋石窟前。見稻田畦畔分明。語阿難云。
過去諸佛衣相如是。從今依此作衣相。增輝
記云。田畦貯水生長嘉苗。以養形命。法衣之
田潤以四利之水。增其三善之苗。以養身法
慧命也。

坐具



梵云尼師壇。此云隨坐衣。根
本毘柰耶云。尼師但那唐言坐具。五分律云
為護身護衣護僧床褥故。蓄坐具。僧祇云。律
應量作長佛二磔手。廣一磔手半佛一磔手長二尺四寸。此合
長四尺八寸。廣三尺六寸


偏衫



古僧衣律制只有僧祇支此云覆膊衣。亦名掩腋衣
此長覆左膊及右腋。蓋[月*親]三衣故。即天竺之
儀也。竺道祖魏錄云。魏宮人見僧袒一肘不
以為善。乃作偏袒。縫於僧祇支上相從。因名
偏衫今開脊接領者是。蓋魏遺制也




西域記云。泥縛些羅些桑箇切唐言裙。諸律舊
譯或云涅槃僧。或云泥洹僧。或譯為內衣。或
云圌衣圌音船。即貯米圓器。似圌而無蓋。取圓儀故云


直裰



相傳前輩見僧有偏衫而無裙。有裙
而無偏衫。遂合二衣為直裰。然普化索木直
裰。大陽傳革履布裰。古亦有矣。




梵云鉢多羅此云應量器。今略云鉢。又
呼云鉢盂。即華梵兼名。佛本行集經云。北天
[005-1139b]
竺有二商主。一名帝利富婆。二名跋利迦。奉
世尊[麩-夫+少]酪密揣。世尊思惟。往昔諸佛悉皆受
持鉢器。我今當以何器受商主食。時四天王
疾共持四金鉢奉上。世尊不受。以出家人不
合蓄此。彼四天王更將四銀鉢。玻[王*梨]鉢。瑠璃
鉢。赤珠鉢。瑪瑙鉢。𤥭璖鉢奉上。悉皆不受。
時北方毘沙門天王告三天王言。我念往昔。
青色諸天將四石器來奉我等。可用受食。時
別有一天子名毘盧遮那。白言。仁等慎勿於
此石器受食。但供養如來。當有如來號釋迦
牟尼出世。宜將此四石鉢奉彼如來。時四天
王共將四石鉢奉佛。世尊念。四天王以信淨
心奉我四鉢。若我於一人邊受。餘各有恨。我
今總受四鉢。持作一鉢。次第相重安置左手
右手按下。合成一鉢。外有四唇。而說偈言。我
昔功德諸果滿。以發哀愍清淨心。是故今四
大天王清淨牢固施我鉢。


錫杖



梵云隙棄羅。此云錫杖。錫杖經云。佛
告比丘。應受持錫杖。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
執故。又名智杖。又名德杖。彰顯智行功德本
故。迦葉白佛。何名錫杖。佛言。錫者。輕也。依
倚是杖除煩惱出三界故。錫明也。得智明故。
錫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結究故。錫疏也。謂持
者與五欲疏斷故。二股六環是迦葉佛製。四
股十二環是釋迦佛製。


主杖



十誦律云。佛聽蓄杖。其𥎞用鐵為堅
牢故。斯蓋行李之善助也。又毘奈耶云。佛聽
蓄主丈。有二因緣。一為老瘦無力。二為病苦
嬰身故。
[005-1139c]


拂子



律云。比丘患草蟲聽作拂子。僧祇云。
佛聽作線拂列㲲拂芒拂樹皮拂。若描牛尾
馬尾并金銀裝柄者。皆不可執。


數珠



牟尼曼陀羅經云。梵語鉢塞莫。梁云
數珠。系念修業之具也。木槵子經云。昔有國
王名波流黎。白佛言。我國邊小我常不安。法
藏深廣不得遍行。願示法要。佛言。若欲滅煩
惱。當貫木槵子一百八箇。常自隨身。志心稱
南無佛陀。南無達摩南無僧伽名。乃過一子。
如是漸次乃過至千萬。能滿二十萬遍。身心
不亂。捨命得生炎摩天。若滿百萬遍當除百
八結業。獲常樂果。王言。我當奉行。


淨瓶



梵語捃雉迦。此云瓶。常貯水隨身以
用淨手。寄歸傳云。軍遲有二。若[茲/瓦]瓦者是淨
用。若銅鐵者是觸用。


濾水囊



增輝記云。為器雖小其功甚大。為
護生命故。中華僧鮮有受持。准律標示。根本
百一羯磨云。水羅有五種。一方羅用絹三尺或二尺。隨時
大小。作絹須細密不透虫者。若用踈絹薄紗紵布者。無護生之意二法瓶陰陽瓶也三軍遲

以絹繫口。以繩懸沈於水。待滿引出四酌水羅。五衣角羅言衣角者。非袈裟角
也。但取密絹一方磔手。或繫瓶口。或安鉢盂中。濾水用也慈覺大師𦣱公集經

律凡三十一偈。文多不錄。末謂世云。濾羅難
安多眾。宗賾崇寧元年於洪濟院厨前井邊。
安大水檻。上近檻唇。別安小檻穿角傍出。下
安濾羅。傾水之時全無迸溢。亦五大眾沾足。
浴院後架倣此。僧行東司亦皆濾水。出家之
本道也。後住長蘆。諸井濾水二十餘處。常住
若不濾水。罪歸主執之人。普冀勉而行之。


戒刀



僧史略云。戒刀皆是道具。表斷一切
[005-1140a]
惡故。


裝包



古者戴笠。笠內安經文茶具之類。衣被束前
後包。插祠部筒戒刀。今則頂包裝包之法。用
青布袱二條。先以一條收拾衣被之屬。仍用
油單裹於外。復用一條重包於外。四角結定
用小鎖鎖之。仍繫包鈎於上。度牒有袋懸胸
前。袈裟以帕子縛定。入腰包繫於前。下裳鞋
襪有袋繫於後。右手携主杖。途中雲水相逢。
彼此叉手朝揖而過。如遊山到處將及門。下
包捧入旦過。安歇處解包取鞋襪。濯足更衣。
搭袈裟與知客相看。


遊方參請



稟辭師長。慕有道尊宿處。依棲求掛搭准律云。比
丘有法有食處應住。有法無食處亦應住。無法有食處不應住古規首到客司相看。

次往堂司掛搭。送單位經案定。然後到侍司
通覆。詣方丈禮拜。今時遊方掛搭初到旦過。
推熟於叢林能事者一人為參頭。領眾至客
司具威儀。列門首右。白云暫到相看知客即接入。
詞云即日恭惟。知賓尊長禪師尊候起居多福。久欽此譽復奉瞻際。下情不勝感激之至答云山門
多幸特荷遠臨揖坐燒香喫茶略詢來歷。即起謝茶歸

旦過。知客尋往回禮。參頭接入。普同問訊。知
客詞云移刻恭惟。諸位尊長禪師尊候起居多福適承降重特此拜謝。下情不勝感激之至答云
禮合拜看何勤降重參頭自送出門。若欲禮拜住持。則放
參後詣侍司相看如前禮。起身稟云某等特來禮拜和尚。敢
勞侍者通覆侍者揖再坐。詳詢來由。或鄉人法眷辦

事分明。侍者云且回安下處容某通覆即上方丈咨覆。如
允次早鍾鳴。侍者令客頭報相看。如未暇。侍
者挑燈詣安下處報禮。善言安慰。相看之禮
[005-1140b]
粥罷。參頭領眾。詣寢堂候住持出。侍者接入。
參頭進前云請和尚趺坐轉身左手插香。退身同眾。
初展云某等久聞道風。此日獲奉尊顏。下情不勝喜躍之至再展云即日時令謹時恭惟。堂
頭大和尚尊候起居多福觸禮三拜。如入室弟子法眷則云

久承慈廕別插香行禮就座。侍者燒香喫茶。住持問
鄉里名諱及夏在何處。各須實答。不可多語。
起身爐前謝云重承降接特此拜謝住持送出。參頭云和尚尊重
隨至侍司致謝云有煩神用特此拜謝歸旦過外下手排立。
候住持回。禮同問訊接入。詞云移刻恭惟。堂頭大和尚尊候起
居多福。某等適來分合禮拜過蒙降重。下情不勝感激之至住持云安下不便幸望款留眾送

出。參頭轉上手接侍者入。同眾問訊云移刻恭惟。
高侍禪師道體起至多福。禮合詣寮拜看返辱降重。下情不勝感激之至侍者云山門多幸特荷遠臨。報謝
稽遲下情多愧今遊方者多不入旦過。到處輒尋鄉曲

頭首寮舍安泊。古禮漸至無聞。住持遇名勝
相看。就送客位回禮。上座相看。就法堂下間。
迎伺住持回禮。免煩降重。而五山大方則不
回禮。半齋請點心。當晚特為湯披衣赴。住持
接入。爐前通寒溫。就坐侍者燒香揖湯。湯罷
起就爐前謝湯。須兩展三禮抽衣就坐藥石。
如住持不暇。請頭首代相陪。時當自起燒香。
住持自伴湯乃盡禮也。次日粥罷請茶。參頭
領眾。排立寢堂前。候住持至。即趨前問訊云
經宿恭惟。堂頭和尚尊候起居多福。某等重承寵呼。下情不勝感激之至入座侍者燒香
喫茶。起至爐前兩展三禮謝茶。初展云某等重承
煎點特此拜謝。下情不勝感激之至再展云即日時令謹時恭惟。堂頭和尚尊候起居多福退身

觸禮三拜。住持送出兩三步。如求掛搭。參
頭領眾回身。進住持前。稟云某等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久聞道風特
來依附。伏望慈悲收錄稟訖不伺允否。即普觸禮一拜云。

謝和尚掛搭當先掛搭參頭。其餘不拘早晚。不擇處
[005-1140c]
所。各知進退。伺候住持求住。方丈近事人
母得呵禁。如允仍觸禮一拜。就求帖子。到侍
司附名云適奉方丈慈旨。令就上寮附名侍者次第發榜頭下堂
司維那令行者請新到。喫茶畢出。度牒上床
詳具大掛搭歸堂候送歸堂。或有故出入。須守堂儀。
半月方可請假。古云。請假遊山者常將半月
期。過期重掛搭。依舊守堂儀。如迫師長父母
疾病喪死者。不在此限。


凡寢堂中必設參椅示尊師道也。新到相
看。住持當居中位。令其插香展禮。側坐受
茶於禮無損。今北方猶行之所。時新學沙
彌才方入眾。便與大方宿德分坐抗禮視
為故常。循習成弊。至於獵等犯分以啟外
侮。師道蕩然。能尊師則尊法。尊法則叢林
紀綱振矣。若西域諸師其徒奉之。猶君父
之尊。惟恐不及可為法也。


大相看



大方多眾。又尊宿嚴重。無汎常數見之禮。新
到須候人多。各預詣侍司。附名作一起相看。
侍者稟定。或九月初或冬前年節。眾推辦事
名勝。或熟於叢林者為參頭。至日領眾至寢
堂排立。侍者請住持出。參頭進云請和尚趺坐住持
垂語參頭下語已。退步同眾問訊。插香展禮。
次謝侍者。次早赴方丈茶求掛搭。候發榜式見後
下堂司。送歸堂並與前同。住持併在謝掛搭
時回禮。


榜式 奉方丈慈旨掛搭一僧某甲上座某甲上座


今月 日侍司 某報


大掛搭歸堂


[005-1141a]


堂司承侍司報榜。即令行者請新到茶。各懷
度牒。參頭預備小香合。準歸堂時用。領眾詣
堂司對。觸禮一拜敘寒溫。入座受茶畢。起稟
某等適奉方丈慈旨。令依附左右。伏望甄錄維那答云多幸喜得同守寂寥參頭
與眾各取度牒遞付維那。仍對觸禮一拜。逐
一上床曆訖付還。只留參頭度牒。行者喝云
請眾首座歸堂掛搭參頭領眾。前門右手入堂。至聖僧前
排立。參頭燒香同眾。大展三拜。巡堂一匝。自
上堂至下堂。仍如前排立問訊。從班尾先移
步。退聖僧板頭立。維那入堂燒香上間立。堂
司行者用盤袱托度牒。維那付還。參頭同眾
對。觸禮一拜。參頭送維那出齋前後門齋後前門參頭不
出門限。維那發諸寮報榜式見後行者引至眾寮
鳴內板三下。寮主相接入門對。觸禮一拜。敘
寒溫畢。分手坐獻空盞。便起身於香爐前。問
訊謝畢云某等適奉維那慈旨。令歸上寮依棲左右。敢望慈悲寮主云茲來多幸。且喜
同守寂寥即各觸禮一拜。新掛搭人轉東邊。寮主

轉西邊。又觸禮一拜。寮主引掛搭人排列。朝
觀音問訊。引巡案一匝。復朝觀音問訊而退。
不須送出。行者引見寮元。對觸禮一拜云即日恭惟
坐元禪師尊候起居多福。茲蒙方丈慈旨。令某等依附左右敢望垂慈。下情不勝感激之至次詣諸

頭首寮庫司。各觸禮一拜敘寒溫畢送出。今
多不相接止傳語。或謂止首座處有拜皆非
法。蓋謝掛搭時兩序回禮通有答拜也。


榜 掛搭 一僧某甲上座某州人氏某戒


某甲上座   今月 日堂司 某報


報侍司曰申尊住持也前堂首座侍司眾寮


式 必具戒次州名餘皆不具


小掛搭歸堂



方丈許掛搭。侍司發榜下堂
司。請茶上床曆畢。送入眾寮。維那居上間對。
[005-1141b]
觸禮一拜。轉下間。又對觸禮一拜。掛搭人詞
茲者多幸重辱溫存。下情不勝感激之至答云寮舍不便幸乞寬處參頭送維那
出眾寮外右立。堂司行者鳴寮內小板三下。
寮主相接。禮並同前。

西堂首座掛搭



如大方
名德欲作住計。語次露意。住持度有單寮可
處。及行坐位次上下安順則留之。次日赴茶
畢稟云某為生死事大特來依棲即觸禮一拜或別日或即時。
會兩序勤舊茶。住持躬起燒香復位立白云
某處西堂首座不棄來此同守寂寥。煩兩序勤舊同送歸寮受送人即進前云特來依棲
重荷收錄住持同兩序勤舊送歸寮。對觸禮一拜。送

住持出。受送人居主位。揖侍者入問訊送出。
揖兩序。勤舊入問訊畢即懷香。詣方丈拜謝。
堂司行者引詣兩序勤舊處。回禮方丈。別日
特為管待講茶禮。旦望請茶。並與勤舊列。


諸方名勝掛搭



凡欲求掛搭。次日赴茶。罷
稟云某等為生死事大。特來依棲伏望收錄普觸禮一拜。住持如允
則會首座知事維那茶畢。住持躬起燒香白
送意如前。受送人進云某等重蒙收錄。只歸僧堂隨眾答云山門禮合
延送隨職名高下。送蒙堂前資。對觸禮一拜。送

住持出。與寮主問訊。詞云宿生多幸得依左右答云多生緣熟
且喜同居受送人轉主位揖侍者人問訊送出。與

兩序問訊畢。即懷香詣方丈。拜謝榻位。堂司
行者引至庫司諸頭首寮回禮。或方丈發榜
頭煩首座。請送則首座令堂司行者。請知事
一人維那侍者及受送人。同至寮首座燒香
獻茶。白住持發批山門相送之意。送入門時。
首座居主位。代住持觸禮一拜。受送人歸主
位。首座轉居客位與知事維那同。問訊餘禮
並同前。
[005-1141c]


法眷辦事掛搭



不拘時訪侍者說來歷。通
覆住持。插香展禮。若以下法眷曾執侍者。住
持皆當受禮。隨職名高下延送同前。


拋香相看



新到或迫緣故來不及時。或止掛搭不得通
覆。不拘處所。纔迎見住持即拋香于前云暫到
禮拜和尚觸禮一拜。隨自收香伺求掛搭。如住持許

容則侍司發榜下堂司。禮同前。若圖帳已定。
則詣堂司稟添名入圖。或人多列戒次後。


謝掛搭



古規掛搭歸堂者。即時謝掛搭。後以冬節歲
節夏前三次謝掛搭。自佛照和尚由育王赴
徑山。權孤雲為入院侍者。時佛照以禮繁併
在夏前。近時衲子到處坐席未溫。移單東西
多致不謝掛搭。既曰經冬過夏。折中當在冬
前夏前兩期報謝。侍者先期。取堂司戒臘簿。
檢看新掛搭戒臘在上者一人為參頭。一人為
副參舊以諸方侍者為參頭。往往以寺門高下爭競不安。原夫侍者皆在眾寮掛搭。既曰隨眾。當依戒臘。依
戒佛制也。況諸圖帳。及眾寮戒臘牌不以名字分高下。一遵佛制。二免爭競。三得眾和同居。惟住持力主行之

參頭當具小圖習儀。三人一引每引一人為
小參頭。須詳記詞語進退折旋合度。免致臨
時參差。堂司行者具名數。率香錢寫小榜云
新歸堂首座各率錢若干買香。謝掛搭 堂司行者 某取覆貼眾寮前。收香錢
足交侍者納方丈。就稟擬定何日謝掛搭。出
榜報眾云新歸堂兄弟來日粥罷。詣 方丈謝掛搭 今月 日 侍司 某報至日就
寢堂。或法堂設住持位。排列香几鑪瓶燭臺。
侍者付大香一片與參頭。交副參收領眾依
圖位排立。參頭隨同侍者。請住持出。歸位立。
參頭同眾齊問訊畢。參頭進住持前稟云請和尚趺
[005-1142a]
退左足側轉身。於香几右手空處出行過復

位。齊問訊畢。副參袖中取香捧遞。參頭接藏
懷中小問訊叉手。進爐前左手插香。仍從空
處過。復位齊問訊。本引三人一展坐具。住持
展手約免之即收起。參頭進前云某等宿生慶幸獲遂依棲。
下情不勝喜躍之至仍如前退身。香几右手轉歸位問訊。

再展坐具住持復如前約免。收坐具再進前
即日時令謹時恭惟。堂頭和尚尊候起居多福仍如前轉歸位問訊。觸
禮三拜。住持答一拜。第一引問訊。過左邊接
班尾。次第三人趲上。詞禮並同。參頭立於侍
者下肩。伺各各禮畢。副參趲到初立處。參頭
歸元位。領眾齊問訊而退。副參領眾先行。參
頭居末。至眾寮門外下手立。副參引眾從右
邊入寮內下間。旋轉量眾多寡。不拘行數。副
參趲向前接聯參頭肩次。伺住持至。與眾俱
迎問訊轉入寮內。眾當前後相顧成行進退
步趨。參頭轉身至爐前對。觸禮一拜。詞云移刻
恭惟。堂頭和尚尊候起居多福。某等重荷收錄。禮合拜謝茲蒙降尊。下情不勝感激之至眾同送出。

參頭門外轉上手立。副參仍引眾旋轉居上
間。出聯參頭肩次。揖侍者入。詞云某等多幸獲依左右。茲
沐降重不勝感激之至參頭一人送侍者出。次揖兩序入對。

觸禮一拜。詞云即刻恭惟。座元都總諸位禪師尊候多福。某等獲遂依附廼承降重。下情不
勝感激之至參頭送兩序出。復歸上間立。副參引眾

自觀音後轉出爐前。仍顧班尾。俱立定對參
頭。觸禮一拜。詞云某等適間甚勞神用。特此拜謝其儀亦當預
習。當日侵早。方丈客頭堂司行者各寫回禮。
榜帖眾寮前。方丈榜貼上問。兩序榜貼下
式見後


堂頭和尚粥罷回禮
[005-1142b]


榜 新歸堂首座 今月 日客頭行者某


式 承准頭首知事粥罷回禮


新歸堂首座 今月 日堂司行者某 拜覆


方丈特為新掛搭茶庫司頭首附見



請客侍者照戒臘雙字名寫茶狀式見後至日侵
晨洗面時備卓子筆硯列照堂。請客於名下
書云某甲謹拜尊命如掛搭諸方名勝亦依戒寫。入茶
狀內。隔日方丈客頭先持狀請僉名。侍者令
客頭依戒列名寫特為牌或作四出六出。首座
光伴。諸方名勝必與住持對面位。若有異議。
則於名勝內推戒最高者坐之。參頭與光伴
對面位。蓋受送者先謝榻位。此同赴茶耳。至
日齋罷鳴鼓集眾。侍者揖入。住持相接問訊。
次與光伴人問訊。各依照牌歸位立定。燒香
侍者請客侍者分左右位頭。行禮巡揖坐。揖
香揖茶燒光伴香。鳴鼓退座。並與四節小座
湯禮同。受特為人引眾排立謝茶。初展云某等此日
重蒙煎點。特此拜謝。下情不勝感激之至再展云即日時令謹時恭惟堂頭和尚尊候起居多福退

身觸禮三拜而退。次日庫司客頭行者依戒
單字名。具茶狀。列眾寮前請僉名。書云某甲敬依
來命庫堂排位。首座光伴鳴庫堂板。上首知事

與維那行禮。又次日首座眾頭首具狀請僉
同前。照堂排位。都寺光伴鳴照堂板。全班行
禮。或四人六人分巡問訊。如三人五人。首座
燒香只居中立。古法三日講行。令諸方多併
作一日。就方丈借座及鼓。頭首知事空住持
一位。互為主伴位次。行禮並同但謝茶必當齊離位轉身問訊
致謝。近習只位頭起謝。非禮也


新掛搭 某甲上座列名 堂頭和尚今晨


茶 齋退就寢堂點茶 特為伏希 雲集 今
[005-1142c]


月 日侍司某拜請庫司頭首則云 新掛


狀 搭 某上座列名 右某等今晨齋退就庫


司點茶一中 特為伏望 眾慈同垂降重


式 今月 日庫司比丘某等拜請


頭首當列名止於知客就照堂餘同前


坐禪



每日粥罷。堂司行者先覆首座。僧堂前眾寮
前。俱掛坐禪牌報眾。令供頭僧堂內裝香點
燈。先鳴眾寮前板一聲。大眾歸堂向裏坐。次
第俱集。覆眾頭首鳴板第二聲。候入堂少緩。
鳴板第三聲。副寮閉眾寮門。鳴首座寮前板
三聲。初聲出門。二聲約到半途。三聲入堂。首
座聖僧前燒香巡堂。自下間至上間一匝。就
歸被位坐。次覆住持。鳴方丈板三聲。住持入
堂燒香覆堂。自上間至下間一匝歸位坐定。
久之僧眾方可次第起身抽解。又須看上下
肩起止急緩。免見成連單位空缺。或有留被
在堂不隨眾者。或有暫來隨眾留袈裟在被
位於外放逸者。皆當檢舉懲罰。頭首大眾並
從出入板往來。唯前堂首座許從住持前出
入。堂司行者候齋次第覆首座放禪轉從聖
僧後右出。撑簾下牌。輕撼作聲。住持頭首出
堂。堂司行者右邊側立。伺候問訊。或山門有
迎接祈禱普請看誦送亡。及眾寮淨髮洗衣。
則不坐禪。亦不坐參。參後坐禪如常。住持首
座仍巡堂。堂中有直堂牌。刻云輪次直堂周而復始。住山押兩
面刻照依被位資次。每日五更鍾絕後。交下次

人。終日看守。或有開櫃插單下鉢抽被者。皆
當白直堂人知。至放參鍾鳴時。交付聖僧侍
者看管。至晚則眾僧皆守被位矣。牌則在次
早交過。近時直堂成群相陪。分俵果核聚談
[005-1143a]
戲笑習以為常。惱亂禪寂住持首座力戒違
者示罰。


坐禪儀



夫學般若菩薩起大悲心發弘誓願。精修三
昧誓度眾生。不為一身獨求解脫。放捨諸緣
休息萬念。身心一如動靜無間。量其飲食調
其睡眠。於閒靜處厚敷坐物。結跏趺坐。或半
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兩大拇指相拄。正身
端坐。令耳與肩對。鼻與臍對。舌拄上腭唇齒
相著。目須微開。免致昏睡。若得禪定其力最
勝。古習定高僧坐常開目。法雲圓通禪師呵
人閉目坐禪。謂黑山鬼窟。有深旨矣。一切善
惡都莫思量。念起即覺。常覺不昧不昏不散。
萬年一念非斷非常。此坐禪之要術也。坐禪
乃安樂法門。而人多致疾者。蓋不得其要。得
其要則自然四大輕安。精神爽利。法味資神
寂而常照。寤寐一致生死一如。但辦肯心必
不相賺。然恐道高魔盛逆順萬端。若能正念
現前。一切不能留礙。如楞嚴經天台止觀圭
峯修證儀。具明魔事。皆自心生非由外有。定
慧力勝魔障自消矣。若欲出定徐徐動身安
詳而起。不得卒暴。出定之後常作方便。護持
定力。諸修行中禪定為最。若不安禪靜慮。三
界流轉觸境茫然。所以道探珠宜靜。浪動水
取應難。定水澄清心珠自現。故圓覺經云。無
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法華經云。在於閒處
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是知超凡越
聖必假靜緣。坐脫立亡須憑定力。一生取辦
尚恐蹉跎。況乃遷延將何敵業。幸諸禪友三
[005-1143b]
復斯文。自利利他同成正覺。
勅修百丈清規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