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p0054 廬山蓮宗寶鑑-元-普度 (master)




廬山蓮宗寶鑑念佛正教卷第二
一十九章



念佛正教說



法界本無眾生。眾生緣乎妄見。如來本無言
教。言教為乎有情。妄見者眾生之病。言教
者眾生之藥。以藥治病則病無不治。以言覺
妄則妄無不覺。凡夫日用而不知如來之道
鮮矣。故我能仁大覺愍群機之未悟也。於是
仰推大慈俯垂妙範。華嚴頓示聲聞尚若盲
聾。阿含委說菩薩未蒙獲益。方等贊大般若
蕩空。涅槃殊途同歸法華普皆受記。於是群
經森列偏贊西方。蓋以阿彌陀佛。願廣緣強
法尊理備。而然爾其教也。指佛國為歸趣。華
池寶地勝妙莊嚴令忻彼。而厭此也其理也。
示彌陀即自性。念念圓明心心實相。如大海
之混百川也。其行也開示十六觀門。攝心妙
境了性相空。如明鏡之見面像也。其果也。九
品次第化生。普攝利鈍登不退階。至無上之
菩提道也。是故九界眾生以無所得心。而修
佛國妙行不亦宜乎。如來出世之懷於斯盡
矣。偏贊之辭有其旨焉。真百千三昧之要門。
乃一實境界之直道。論事儀則懺六根雪三
業。究宗旨則空萬法了一心。是謂超苦海之
健舟。救急病之良藥。信斯道者開本覺心。出
[002-0309c]
五濁苦達真淨土了性彌陀。若明月之當空。
似蓮花之出水。故蓮宗之教以是名焉。楊無
為云。蓮者出乎淤泥。不捨眾生界也。處空無
染顯露清淨體也。華而有實非魔境也。華實
同時因果一如也。華開蓮現示權顯實也。華
落蓮成廢權立實也。一蓮生無量華。建立一
切法也。十方同一華藏示佛境無異也。蓮教
之義得非是歟。所以興慈運悲者。遊戲於常
光之界。戒珠義海者涵泳於解脫之淵。是以
天龍護持。王臣致敬。古今不墜其化。士民
仰慕其風。非夫大悲願力撫哀未習。其孰能
臻此哉。是故龍樹論證之。晉賢社修之。天台
判釋之。慈恩通贊之。慈照集而懺之。宗坦疏
而解之。宿衲名儒奉之者寶珠有集。高賢達
士修之者簡編有題。於戲大法下衰去聖逾
遠。事佛者眾。謀道者稀。競聲利為己。能視流
通為兒戲。遂令法門凋瘵教網傾頹。實賴後
賢剋荷斯道。普冀亡軀為法。潔己依師欲達
真乘。須親教典稟教乃能明理。明理然後修
行。行願無虧。道果可證。故知耳聞目見當
依四法。以思修口誦心違。縱解千章而何益。
是乃心以教照。佛以念持。非以戒防。罪以懺
雪。道以實踐動以禮行。近則期於立身揚名。
遠則希於革凡成聖。發揮佛祖之道。捨我輩
而誰歟。堅秉慧刀裂開魔網。飲正法之甘露。
伐邪見之稠林。避惡友如避虎狼。事良朋如
事父母。謹守志節母退大心正覺可遵。非道
莫履有過務速改。有善勿矜誇。自然與禍斯
違與福斯會。現居塵世則人敬之天祐之。他
[002-0310a]
日淨方則聖可期道可至豈在乎相形。問命
諂求榮達之時。又何必望影瞻光卜度終歸
之日。此匪道人之見識。實乃凡庸之妄情莫
徇他求。但依本分在當仁而不讓。宜見賢以
思齊。名利不足動於懷。死生不足勞其慮。欲
功成而志遂。必自邇而涉遐。當驗果以推因。
信有作而有報。智足以照惑。明足以燭幽。言
斯可法行斯可樂。德義可尊。進退可度辯偽
識真。若試金之美石。除昏鑒物猶照世之真
燈。是大導師作不請友。擲出龍宮之寶均施
群生。撤開祖門之關普容來者。蠲滌邪病指
歸妙源。俾昏鏡以重磨。若垢衣而再淨。使真
風復振福及大千。覩慧日增明輝騰萬古。可
謂法主之真子。可謂大丈夫焉。以此而奉西
方大聖人之教者。復何愧歟。


佛為父王說念佛



寶積經云。世尊父王。頂禮佛足一心合掌而
白佛言。云何修行當得諸佛之道。佛言。一切
眾生皆即是佛。汝今當念西方世界阿彌陀
佛。常勤精進當得佛道。王言。一切眾生云何
是佛。佛言。一切法無生無動搖。無取捨無相
貌無自性。可於此佛法中。安住其心勿信於
他。爾時父王。與七萬釋種聞說是法。信解歡
喜悟無生忍。佛現微笑。而說偈曰。釋種決定
智。是故於佛法決信心安住人中命終已。得
生安樂國。面奉阿彌陀無畏成菩提。


善財五十三參首見德雲比丘說念佛門



華嚴經入法界品云。德雲比丘告善財言。善
男子。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淨智光照
[002-0310b]
耀。普觀境界離一切障。具清淨行。往詣十方
供養諸佛。常念一切諸佛如來。總持一切諸
佛正法。常見一切諸佛隨諸眾生種種心樂。
示現種種成正覺門。於大眾中而師子吼。善
男子。我惟得此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
明普見法門。所謂智光普照念佛門。令一切
眾生念佛門。令安住力念佛門。令安住法念
佛門。照曜諸方念佛門。入不可見處念佛門。
住於諸劫念佛門。住一切時念佛門。住一切
剎念佛門。住一切世念佛門。住一切境念佛
門。住寂滅念佛門。住遠離念佛門。住廣大念
佛門。住微細念佛門。住莊嚴念佛門。住能事
念佛門。住自在心念佛門。住自業念佛門。住
神變念佛門。住虛空念佛門。


智首菩薩說念佛



華嚴經云。一切威儀中常念佛功德。晝夜無
暫斷。如是業應作。


龍樹大士勸念佛



大智度論云。佛是無上法王。諸大菩薩為法
臣。諸臣所尊重者。惟佛法王。是故菩薩應當
念佛。又云。有諸菩薩。自念往昔謗般若。墮惡
道經無量劫。雖修餘行未能得出。後遇善知
識教行念佛三昧。即得併遣罪障方得解脫。
又偈云。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即時為現
身。故我歸命禮。


念佛功德有七種勝



甘露疏云。一詞少易行勝。唯稱一句南無阿
彌陀佛一切人可念故。二念緣佛境勝。一心
緣念佛身相好。淨國為境故。三離難獲安勝。
[002-0310c]
諸佛菩薩加護念佛者。無諸患難安慶吉祥。
四稱名滅罪勝。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
重罪。五持念獲福勝。稱佛一聲勝四天下七
寶供佛及阿羅漢。六果感見佛勝。眾生念佛
必定見佛。七親迎往生勝。化佛菩薩放光迎
接行者。往生佛土。


修持法門



夫無為境界逈絕名言。有漏色心要憑修證
真如具含眾德。方便而有多門。上自離相平
等下至十念稱名。總括不離三乘往生冥符
九品。有念終歸於無念。有生直至於無生。可
調一句彌陀群機普應矣。


離相念佛三昧無住法門



慈照宗主云。離相念佛三昧者。上根智人悟
此深理。常運虛空平等。心無我人眾生壽者
相。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論曰。我以
計內人以計外眾生。以續前為能壽者。以續
後為義。既無內外前後執心。則一切諸相悉
皆空寂。故經云。知無我人誰受輪轉。亦無身
心受彼生死。是名離相念佛三昧。此則見一
切眾生本性皆同彌陀。既不執有相無相二
邊。亦無有斷見常見之說。由是念念彌陀出
世。處處極樂現前。如此念者。無念之念。念則
真如無生之生。生則實相故知無念即離念。
實相乃無相。無相則無住。無住則入佛境界。
此乃無上正真大菩提道。若到此地無修無
證。無生死可脫。無涅槃可求。性相俱空聖
凡齊等。無佛道可成。無眾生可度。無己靈可
得。一念無為十方坐斷。無一法本有無一法
[002-0311a]
始成。自他互收事理無礙。塵塵具足剎剎全
彰。法本如然思議莫及。可謂十方薄伽梵一
路涅槃門。


天台念佛三昧三觀法門
















「 揑不成團
 撥不開看
 來看去轉
 成獃人人
 若到獃田
 地三觀元
 來是禍胎」



智者大師云。諸佛教理既明。非觀行無以復
性。乃依一心三諦之理。示三止三觀。一一觀
心念念不可得。先空次假後中。離二邊而觀
一心。如雲外之月者。此乃別教之行相也。又
云。破一切惑莫盛乎空。建一切法莫盛乎假。
究竟一切性莫大乎中。故一中一切中。無假
無空無不中。空假亦爾。即圓教之行相也。如
西天伊字三點。首羅天之三目。非縱非橫並
列。故三觀圓成。法身不素。即免同窮子也。龍
樹菩薩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
[002-0311b]
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斯與楞嚴圓覺經說
奢摩陀三摩鉢提禪那三觀。名目雖殊。其致
一也。亦曰。三諦天然之性德也。中諦者統一
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舉
一即三非前後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
也。祕藏不顯蓋三惑之所覆也。無明翳乎法
性。塵沙障乎化導。見思阻乎空寂。然茲三惑
乃體上之虛妄也。由是立乎三觀。破乎三惑。
證乎三智。成乎三德。空觀者破見思惑。證
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觀者破塵沙惑。證道種
智成解脫德。中觀者破無明惑。證一切種智
成法身德。非各別也。非異時也。天然之理具
諸法故。然茲三諦性之自爾。窮理盡性。故與
禪宗異而非異也。行者念佛之時意根為因。
白毫圓光為緣。所起之念。即所生法。諦觀念
佛心起。即是假名。體之即空洞鑒。此心有如
來藏離邊顯中。若根若塵並是法界。諸佛眾
生一念普應。即邊而中。無佛無念。此乃大乘
圓修三觀念佛也。可謂無相無空無不空。即
是如來真實相。


空觀念佛三昧無念法門



空觀念佛三昧者。即祖師序云。思專想寂志
一不撓。氣虛神朗無幽不徹。入斯定者昧然
忘知。塵累頓消滯情融朗。非天下至妙。孰
能與於此哉。智者大師以空觀而蕩一切法。
故云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入此觀
者是審實真諦也。今欲令行人反妄歸真故
謂之從假入空觀。蓋假者是入空之詮。先觀
一切法是假。乃至四大五蘊六根六塵六識。
[002-0311c]
盡十方世界山河大地皆無一物。了知虛妄
而得會真。故名二諦觀。修此者先要攝心靜
坐。將世間一切虛妄不實境界。盡情掃蕩俱
不住著惟觀於空。故般若經云。內空外空內
外空空空空亦不可得。如是頓入如來寶明
空海。性覺真空。即如來藏空性圓明靈光遍
照法界性故。如摩尼珠隨意出生。如大溟海
深廣含攝。平等性智名佛知見。可謂諸行無
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


日觀念佛三昧專想法門



觀無量壽佛經云。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
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凡作想者。一切
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當起想
念正坐西向。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
日欲沒時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開目閉目皆
令明了。是為日想。名曰初觀。行人入此觀者
須於靜處屏絕外緣。正坐攝心諦觀日輪現
在目前。注心一境凝然寂靜。如對明鏡自覩
面像。心若馳散制之令還。心息住定。即得三
昧。可謂海底金烏天上日。眼中瞳子面前人。


參禪念佛三昧究竟法門



遠祖師禪經序云。禪非智無以窮其寂。智非
禪無以深其照。禪智者照寂之謂其相濟也。
照不離寂。寂不離照。感則俱遊。應則同趣。慈
照云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常寂常照。名常
寂光念佛之人。欲參禪見性但依此法。要於
靜室正身端坐。掃除緣累截斷情塵。瞠開眼
睛外不著境。內不住定。回光一照。內外俱寂。
然後密密。舉念南無阿彌陀佛三五聲。回光
[002-0312a]
自看云見性。則成佛畢竟那箇。是我本性阿
彌陀。却又照覻看只今舉底。這一念從何處
起覻破這一念。復又覻破這覻底是誰○參
良久又舉念南無阿彌陀佛。又如是覻如是
參急切做工夫。勿令間斷。惺惺不昧。如雞抱
卵不拘四威儀中亦如是。舉如是看如是參。
忽於行住坐臥處聞聲見色時。豁然明悟。親
見本性彌陀。內外身心一時透脫。盡乾坤大
地是箇西方。萬象森羅無非自己。靜無遺照
動不離寂。然後興慈運悲接引未悟。悲智圓
融入無功用行。得生上品名實報莊嚴土。得
一切種智。可謂萬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撈漉
始應知。


攝心念佛三昧調息法門



大集經賢護品云。求無上菩提者。應修念佛
禪三昧。偈云。若人專念彌陀佛號。曰無上深
妙禪。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坐
禪三昧經云。菩薩坐禪不念一切。惟念一佛。
即得三昧。初機修習未免昏散二病。須假對
治人天。寶鑑云。凡修禪定。即入靜室。正身端
坐數出入息。從一數至十。從十數至百。百數
至千萬。此身兀然此心寂然。與虛空等不煩
禁止。如是久之一息自住。不出不入時覺此
息。從毛孔中八萬四千雲蒸霧起。無始已來
諸病自除。諸障自滅。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
然有眼。爾時見徹不用尋人指路也。今此攝
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對治昏散之法。數息
最要。凡欲坐時。先想己身在圓光中。默觀鼻
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南無阿彌陀佛。一
[002-0312b]
聲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隨其出入。
行住坐臥皆可行之。勿令間斷。常自密密行
持。乃至深入禪定。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與虛
空等。久久純熟心眼開通。三昧忽爾現前。即
是唯心淨土。


一想念佛三昧專念法門



大般若經云。曼殊室利白佛言。菩薩修行何
法疾證無上菩提。佛言。菩薩能正修行一相
莊嚴三昧疾證菩提。修此行者。應離喧雜不
思眾相。專心繫念於一如來。審取名字善想
容儀。即為普觀三世一切諸佛。即得諸佛一
切智慧。天台十疑論云。一切諸佛悉皆平等。
但眾生根鈍濁亂者多。若不專心繫念一佛。
則心散漫三昧難成。故專令念阿彌陀佛。即
是一相三昧。寶王論云。修持一相念佛三昧
者。當於行住坐臥繫念不忘。縱令昏寐亦繫
念而寢。覺即續之。不以餘業間斷。不以貪嗔
等間隔。隨犯隨懺悔。不隔念不異念。不隔日
不隔時。念念常不離佛。念念清淨圓明。即是
得一相三昧也。可謂是若了一萬事畢。


六時念佛功德回向法門



遠公祖師。東林結社僧俗同修。大智上賢深
入禪觀。得念佛三昧中流之士。六時修禮淨
土。回向西方。唐有詩云。遠公獨刻蓮花漏。猶
向山中禮六時。凡修此法先於淨室。安置佛
像香花燈燭隨分供養澡浴塵垢著清淨衣。
每日於日初時。日中時。日沒時。夜初時夜半
時。夜終時。自對三寶端身合掌。信禮西方每
一時。目覩慈容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一
[002-0312c]
千遍。禮佛四十八拜。念西方文發願回向。每
日晝三夜三六時行道。精專不倦志意修持。
堅固行願淨業圓成。他日必得中品中生矣。


懺罪念佛功德繫念法門



大彌陀經云。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
天人民。聞我名號燒香散花。燃燈懸繒飯食
沙門。起立塔寺齋戒清淨益作諸善。一心繫
念於我。雖止於一晝夜不絕。亦必生我剎。不
得是願終不作佛。又云。我作佛時。十方無央
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前世
作惡。聞我名號即懺悔為善。奉持經戒願生
我剎。壽終皆不經三惡道。徑遂往生一切所
欲無不如意。不得是願終不作佛。凡修持者
先當嚴淨壇場。燒香然燈廣設供養。請一比
丘及諸上善人。同壇尊證白佛陳意。絕慮去
憂。勿預家事。勿近內人。齋戒修持繫念。彼佛
名號。一晝一夜每佛一千聲。誦彌陀經一卷。
如是三次。志心懺悔回向云。我今自憶有生
以來造諸惡業。願此念佛功德。得入如來大
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冤尤釋除。三業
所生一切諸善。莊嚴淨願福智現前。願得臨
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顛倒。如入
禪定於一念頃。徑生西方極樂國土。見佛接
引於七寶池中蓮花臺上。蒙佛授記得聞經
法。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可謂水向
石邊流出冷。風從花裏過來香。


晨昏念佛功德信願法門



在家菩薩奉佛持戒。逐日營辦家緣未能一
心修行者。須是早起焚香參承三寶隨意念
[002-0313a]
佛每日黃昏亦如是。禮念以為常課。如或有
幹失時次日當自對佛懺說此之法門要且
不妨本業。為士者不妨修讀。為農者不妨耕
種。為工者不妨作務。為商者不妨買賣。晨參
夕禮之外。更能二六時中。偷那工夫持念佛
號。百聲千聲志誠為功。期生淨土回向云。弟
子某禮念功德願。命終時。徑生淨土蓮花池
畔。親見彌陀寶樹行中相逢善友。普為父母
師長法界眾生同滿此願。可謂積塵成巨嶽。
滴水漸成河。


簡徑念佛功德十念法門



慈雲式懺主云。在俗人塵務忙冗。每日清晨
服飾已。面西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
氣為一念。如是十念但隨氣短長氣極為度。
其念佛聲不高不低調停得中。如此十念連
續不斷。意在令心不散專精為功。顯是藉氣
束心也。回向云。某一心歸命西方阿彌陀佛。
願以淨光攝我。我今稱如來名經十念頃求
生西方。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剎十念
我名。若不生我國者。我誓不成佛。今以十念
功德願命終時心不顛倒。於一念頃生極樂
國。聞佛妙法速證菩提。可謂信心如不退。決
定禮金僊。


慈照宗主圓融四土選佛圖序



夫寂光同居。一智無殊。情生彼此。見有親疎。
覿面了色。空性如如。本無二路。自見妙麁。吾
不如是。一體毘盧。先須識本。免被茶糊。行有
行相。智有智模願有願力。進有程途。惺惺寂
寂。如淨明珠。照徹心體。凡聖同途。四土合
[002-0313b]
徹。三身一如。頭頭淨土。處處阿彌。且山僧因
見四土。混亂無綸智轉行融。致使利鈍不分
因果俱失。只言淨土不知淨土高低。只說唯
心。不知心之深淺。故見諸家相毀各執一邊。
誰知自破宗風。非魔能壞。今則略開一線。
出四圖。削去迷情。頓明心地。然後河沙法
界。該收一紙之中。無量法門。出乎方寸之內
耳。




















「 自性彌陀佛
 唯心淨土機
 悟來唯一念
 迷後歷三祇
 折攝二門設
 聖凡一路歸
 世情看冷暖
 人面逐高低」


[002-0313c]


    凡聖同居士













    如廕序出身


「 凡聖情差智有殊
 須憑修證契毘盧
 恐人力少行疲倦
 權指西方住半途」



橫出三界少人知。易修易往勿狐疑。塵垢未
除求解脫。一心信願念阿彌。臨終正念分明
去。三朝七日預知時。既生淨土常聞法。何愁
不得悟心機。


┌─────────┐


│願不退      │


├─────────┤


│三德迷      │


├─────────┤


│宗用體      │


├─────────┤


│勝劣應      │


├─────────┤


│情見未除     │


├─────────┤


│具煩惱      │


├─────────┤


│十念成就生    │


├─────────┤


│橫出三界     │


├─────────┤


│須陀洹及其人天所見│


├─────────┤


│八尺之身     │


├─────────┤


│凡聖居      │


└─────────┘


此土但有信願念佛。不斷煩惱。不捨家緣。
不修禪定。臨命終時彌陀接引。皆得往生
淨土。便獲神通。得不退轉。直至菩提。凡聖
同居士者。乃自他受用三光具足。總攝四土
九品化生據理。後三土皆在其中不別出。
而祇引下下品者。蓋祖師明其易修易往
也。其餘品位高低。各隨行願修證而成也。
[002-0314a]


    方便勝居土













    如邊功出身


「 斷除煩惱絕蹤由
 滅智灰心罷便休
 寶所不能前進步
 如來方便故相留
 竪出三界聲聞性
 煩惱塵勞急斷除
 入定四禪頻觀鍊
 永超凡世不還歸」



┌─────────┐


│行不退      │


├─────────┤


│解脫德      │


├─────────┤


│體用宗      │


├─────────┤


│勝應身      │


├─────────┤


│一切智      │


├─────────┤


│破見思惑     │


├─────────┤


│八關等生     │


├─────────┤


│竪出三界 │


├─────────┤


│四果聲聞弟子等所見│


├─────────┤


│丈六金身     │


├─────────┤


│羅漢居      │


└─────────┘


此土皆是定性小乘根性。怕怖三界如虎
鬼龍蛇。破見思惑殺貪嗔癡。斷如來種如
獐獨跳。不顧後群偏執小見。沈空滯寂生
方便土如來純說大乘調伏。
[002-0314b]


    實報莊嚴土













    如科選出身


「 心法微微猶未遣
 應知情盡始除根
 貼肉汗衫既未脫
 纖塵猶礙大乾坤
 非橫非竪理偏宜
 三觀澄心進莫疑
 一力未能超彼岸
 依然還落聖賢機」



┌───────────┐


│智不退        │


├───────────┤


│般若德        │


├───────────┤


│用宗體        │


├───────────┤


│圓滿報身       │


├───────────┤


│道種智        │


├───────────┤


│破塵沙惑分破無明   │


├───────────┤


│三心克備生      │


├───────────┤


│非橫非竪出三界│


├───────────┤


│八萬四千相好     │


├───────────┤


│一生補處及諸大士所見 │


├───────────┤


│菩薩居        │


└───────────┘


此土皆是大乘圓修三觀。十住十行十向
十地等覺法身大士。如塵若沙各各分破
無明。分身十方八相成道。度脫眾生皆未
究竟。天台賢首教委明。
[002-0314c]


    常寂光淨土













    如灌頂王子出身


「 境智如如絕證修
 更無閑事滯心頭
 情盡見除消息斷
 一輪明月掛中秋」



衝關透頂不思議但於當念絕思惟。唯心淨
土唯心淨。直下承當第一機。智開惑破無煩
惱返本還源獨自知。無心身滿塵沙界。任運
攝將諸子歸。


┌────┐


│位不退 │


├────┤


│法身德 │


├────┤


│宗體用 │


├────┤


│清淨法身│


├────┤


│一切種智│


├────┤


│破三惑盡│


├────┤


│一念不生│


├────┤


│衝關透頂│


├────┤


│無上正真│


├────┤


│諸佛所見│


├────┤


│法界身 │


├────┤


│果人居 │


└────┘


此土是寂。上乘境界。惑盡情忘。諸法不生。
般若不生。不生不生。名大涅槃。究竟居涅
槃山頂。端居常寂光土。名清淨法身毘盧
遮那佛。名到彼岸。亦名空劫以前自已也。
[002-0315a]















「 四土非方域
 情生礙不通
 悟迷分大小
 淨穢隔西東
 萬有形雖別
 千機理自同
 春風俱一拂
 何處不花紅」



大見始終無改 小見九品差殊 上智秖
在一心 下智東西隔礙














[002-0315b]


莫謂西方遠 西方在目前 雖云越十萬
 曾不離三千 念佛纔開口 花池已種
蓮 信心如不退 決定禮金僊


西方是取相。欣厭二門修。若人從此入得。一
切處皆淨土。


阿鼻依正全處極聖之自心。身土毘盧不
逾下凡之一念。智者云。豈離伽耶別求常
寂光土。須知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善觀心
者。一切萬法唯心本具耳。
















「 欲識天真佛
 從來絕證修
 不須外尋覓
 但向自心求
 悟後三身合
 迷時四不周
 莫生分別見
 直下息心休」



夫終日寂光而未甞寂光者凡夫也。欲證
寂光而未極寂光者菩薩也。具足寂光而
住持寂光者如來也。常寂光淨土是離相
心。若到此地見一切處皆常寂光。
[002-0315c]


教是佛眼禪是佛心。心若無眼心無所依。眼
若無心眼無所見。心眼和合方辨東西。禪教
和融善知通塞。當知機有利鈍法有開遮。若
容作一路。收機都成謗法。四門入郭都至
府前。四土修心各登彼岸。聽教之士不可偏
邪。參禪之流應如是會。權實方便運用在人。
惟宜事理融通。不可執法而成病○聞思修
三慧。戒定慧三學。各要反本還源。盡欲革凡
成聖。今人不了各執一邊。只說教不通禪。禪
不通教。本為去執反屬偏情。平等修心却生
分別。禪云。黃花翠竹總是真如。教云。一色一
香無非中道。勢至菩薩因念佛故自得心開。
智者大師誦法華經得見真法。是處各存妙
道豈在喧爭。今要凡心與身土和融。念佛與
禪教一道。入門雖別到底是同。休起愛憎莫
分彼此。各須究本勿競枝條。不可執實而謗
權。執權而謗實也。


清涼國師云。


塵勞業海 結惑堅執 情盡見除 不勞
收拾


夫法報應之三身。寂光同居四土。各要歸源
咸迴一路。一身三身四土一土。非後非前無
來無去。情見有差。非佛隱覆秖許心傳。不通
言句。周遍圓融無盡無窮。一真無礙重更重
重。帝珠莫喻梵網難同。撥轉機關八達四通。
不在伶俐。唯假惺惺。毘盧得道許汝便成。永
絕生死即放光明。若不擬議海晏河清。


一土分四土 土土各三身 身土無有
盡 情見恰如星 如來無礙力 似月
[002-0316a]































[002-0316b]


在天輪 州州皆見月 處處有光明


後頌



大道通天下 明明幾百州 州州各道
路 路路合春秋 迷後三身別 悟來
一也休 這般無彼此 莫把結怨讎


念佛提綱



本自無蹤無跡 方便與君拈出 有人
問我何為 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心開



「 因修三昧念彌陀
 忽覩彌陀心上過
 始覺行行皆寶所
 方知土土悉交羅」



禪教相成



「 天台賢首慈恩教
 達磨南山意不殊
 法門頭數無窮盡
 不離毫端絕妙麁」



三身體同



「 三德祕藏及三身
 舒卷臨機分不分
 處處融通無罣礙
 勿教一向作三人」



三寶不異



「 佛法僧寶最為真
 豈異而今一點靈
 舉一即三三是一
 莫教錯認定盤星」



身土不二



「 毘盧即是寂光土
 寂光即是大毘盧
 身土本來無二相
 皇城元是大京都」



心佛無殊



「 此心即是彌陀佛
 彌陀即是自心源
 皆道蟾光有虧減
 誰信從來日日圓」



絕跡無相



「 一念圓明法界周
 免向三祇著劫修
 若也此中明了得
 一點微塵也不留」


[002-0317a]


情盡宛然



「 毘盧海藏全無迹
 寂光妙土亦無踪
 劫火洞然毫末盡
 青山依舊白雲中」



頭頭見道



「 寂光金寶及泥沙
 到處無心便是家
 了得箇中玄妙意
 優曇元是白蓮花」



處處逢源



「 心心念念彌陀佛
 頭頭處處古毘盧
 微塵剎海如星布
 撮在山僧一畫圖」


廬山蓮宗寶鑑念佛正教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