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o0099 大宗地玄文本論略註-清-楊文會 (master)



No. 776-A


序說


大宗地玄文本論。建立金剛五位。以眾生無量劫來
業果相續。非三僧祇修證之功。不能盡除。故立無超
次第漸轉位。以眾生一念相應。即同諸佛。故立無餘
究竟總持位。以眾生心含法界。普融無盡。故立周徧
圓滿廣大位。以眾生念念著有。違解脫門。故立一切
諸法俱非位。以眾生棄有著空。趣於斷滅。故立一切
諸法俱是位。上之五位。為佛法之總綱。攝盡一切破
障法門。該括一切稱性法門。纖毫無遺。若明此義。則
談宗談教。說有說空。皆不相妨。何有分河飲水。互相
是非之弊哉。奈何千餘年來。無人提唱。遂使無上妙
法。祕而不宣。誠不解其何故也。或以論中名義玄微。
皆是法身大士行相。非凡位所知。師家艱於應對。故
不以此論示人。然一切悉知。必至佛果。等覺以還。隨
分演說。不害其德望也。儒門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
為不知。是知也。會竊取此義。略加註釋。所未知者。斷
不強解。庶幾後學得一隙明。或有利根上智。頓入甚
深法界。徹底通達。是所望也。其文義明顯者。亦不詮
釋。閱者自能領會耳。


光緒三十二年冬十月石埭楊文會仁山氏識時年七十
[001-0165b]

No. 776-B


目錄



* 卷第一

* 歸依德處無邊大決擇分第一
* 歸依德處因緣大決擇分第二
* 一種金剛道路大決擇分第三
* 金剛寶輪山王大決擇分第四
* 金剛山王道路大決擇分第五
* 獨一山王摩訶山王大決擇分第六
* 卷第二

* 大海部藏道路大決擇分第七
* 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大決擇分第八
* 深里出興地藏大龍王道路大決擇分第九
* 大龍王重重廣海無盡大藏大決擇分第十
* 無盡無窮盡塵數量道路大決擇分第十一
* 卷第三

* 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俱俱微塵本大山王大決擇分第十二
* 不可思議俱俱微塵一切山王道路大決擇分第十三
* 一切虗空一切微塵數量高王大決擇分第十四
* 獨地非亂一定一定道路大決擇分第十五
[001-0165c]
* 獨地獨天一種廣大無二山王大決擇分第十六
* 獨一無二山王自在道路大決擇分第十七
* 摩訶無二山王最勝高頂一地大決擇分第十八
* [王/王*日*日/屾]𣅍陀尸梵迦諾道路大決擇分第十九
* [王/王*日*日/屾]𣅍陀尸梵迦諾本王本地大決擇分第二十
* [玨/覞]尸梵諾本王道路大決擇分第二十一
* 摩訶[玨/覞]尸梵諾母原主天王大決擇分第二十二
* 一種功德純純無雜大圓滿地道路大決擇分第二十三
* 一種功德摩訶本地明白離惡品藏大決擇分第二十四
* 摩訶本地具足品藏非患道路大決擇分第二十五
* 摩訶寶輪王廣大圓滿無上地地大決擇分第二十六
* 卷第四

* 繫縛地地品類不吉祥道路大決擇分第二十七
* 繫縛地地自然本王摩訶𦅂品大決擇分第二十八
* 自然本王廣大轉地無障無礙俱行道路大決擇分第二十九
* 最極廣大俱行山王無盡海海大決擇分第三十
* 出離繫縛地清白解脫道路大決擇分第三十一
* 解脫山王根本地地無礙自在大決擇分第三十
[001-0166a]
* 解脫山王大道路大決擇分第三十三
* 廣大無盡解脫海海摩訶山王大決擇分第三十四
* 摩訶空塵海藏王道路大決擇分第三十五
* 大不可思議重重不可稱量阿說本王大決擇分第三十六
* 校量功德讚歎信行現示利益大決擇分第三十七
* 校量過患訶責誹謗現示罪業大決擇分第三十八
* 現示本因決定證成除疑生信大決擇分第三十九
* 勸持流通發大願海大決擇分第四十


高麗古藏作二十卷。與起信論序相符。宋元藏
皆未收入。明藏作八卷。復併作四卷。今從之。


此論窮微極妙。專接利根上智。兼為凡小權漸
之機。作一乘勝因。伏願見者聞者。熏習成種。久
久純熟。心光發宣。即能頓入金剛信位。圓修圓
證。五位齊彰。與論主大願。註者誠心。交光相羅。
如寶絲網。輾轉開導。無有既極。
[001-0166b]

No. 776-C


略標大意



* 第一分 歸依德處八門。佛。法。僧。有情。無情。假有。空無。普融。
* 第二分 歸依德處十種因緣巳上序分巳下正宗分
* 第三分 金剛五位名相。根本五十一位梵名。
* 第四分 說八轉相。同時異時。同處異處。各種差別。
* 第五分 五位各有三用。共十五種作用。
* 第六分 金剛五位。根本五十一位。各各互具。成立。一千二百七十五位。○以上四分。為一論綱宗。
* 第七分 內有六門。五種非空決定住法。五種無常虗假轉法。共為第一建立名字不同門。第二所詮義理差別門。第三依位決定安立門。內有十種別建立位。第四依位法數具闕門。第五德患對量現宗門。第六隨次別釋廣說門。
* 第八分 地藏大龍王有功德過患二義。從七分來。
* 第九分 功德過患二藏之中。各有十法。通為建立名字門。次說所詮義理門。內分治障對量差別門。安立金剛位地門。
* 第十分 說三種重。廣大數量。令修止觀。斷惑證真。○以上四分。說對治法門。屬漸轉位。
* 第十一分 說十種變對法門。詳示出世因果差別
[001-0166c] 之相。
* 第十二分 說三種數量倍。一法寶。二僧寶。三佛寶。
* 第十三分 現示本體安立門。現示上末轉相門。引經說次第十轉。至不可思議無量品。
* 第十四分 二門同前。數量倍增。百千萬億。乃至無窮盡故。○以上四分。屬俱是位。
* 第十五分 建立五種轉相。說不可合一之法。一者上上一一轉相門。二者本本一一轉相門。三者俱行不離轉相門。四者區區不雜轉相門。五者圓滿具足轉相門。
* 第十六分 一者本一自性位地門。二者本一之本位地門。
* 第十七分 本轉形相。上轉形相。
* 第十八分 說十二無窮。引經一千二百無窮盡品具足俱轉。○以上四分。屬俱非位。
* 第十九分 七變修行。總有三種。一者功德七變。二者過患七變。三者等量七變。均有上轉下轉以為變相。
* 第二十分 三種百變。過患。功德。等量。名義同前。增倍數轉。
* 第二十一分 三種千變。名義同前。增倍數轉。
* 第二十二分 三種億變。名義同前。增倍數轉。○以上四分。屬總持位。
* 第二十三分 五十一位。各具五十。成二千五百五
[001-0167a] 十法門。位位具足性相本末四法。成立一萬二百法。合總數有一萬二千七百五十法門。
* 第二十四分 如前所說一切位中。各各攝差別轉五十位。則成六億三萬七千五百法門。
* 第二十五分 一者橫轉徧到俱行門。二者豎轉無雜一路門。
* 第二十六分 總別相攝。○以上四分。屬圓滿位。
* 第二十七分 入道初門。全仗對治。與第七分後先相映。建立智理障果四法。以為斷證公據。
* 第二十八分 障輕理顯。有無齊運。上轉下轉。至小無量。
* 第二十九分 行藏海中。常無常德。漸漸增進。至中無量。
* 第三十分 行常山王海中。有三種大無量。一者常大無量。二者無常大無量。三者轉變大無量。○以上四分。說信。住。行。向。進道階差。
* 第三十一分 十空無為。十有無為。依二十無為。五十一位建立二種轉相。一者重重該攝無障礙門。二者次第亂轉超過門。
* 第三十二分 空有互生。十空無為。一一出生十有無為常法。十有無為。一一出生十空無為常法。
* 第三十三分 一者空空轉。十空各生十空。二者有有轉。十有各生十有。三者位位轉。五十一位各生五十。
[001-0167b]
* 第三十四分 通結體相用。歸於無盡。○以上四分。說地上德用。自二十七分以來。凡八分。屬漸轉位。
* 第三十五分 統前三十二法。無不自在。
* 第三十六分 三十三法。沒同果海。不可思議。不能窮了。○以上二分。因圓果滿巳上正宗分已下流通分
* 第三十七分 說十二喻。讚歎論之勝用。
* 第三十八分 先說三喻。警醒愚迷。次說十偈。令離誹謗。後說一偈。丁寧誥誡。
* 第三十九分 馬鳴菩薩自說往因。并隨佛發願。及遵敕造論緣起。
* 第四十分 普勸受持。
[001-0167c]
[001-0168a]

No. 776-D


大宗地玄文本論金剛五位圖



[001-0169a]



[001-0170a]



[001-0171a]



[001-0172a] No. 776
大宗地玄文本論略註卷第一
馬鳴菩薩 造
陳 真諦三藏 譯
清 楊文會 略註


大宗地者。一切法門之總綱。如地發生萬物。義理深微。故稱玄文。千枝萬葉從此分佈。故名為本。論
者決擇。徵釋。翼贊佛經也。又本論之外。應有釋論以伸其義。惜未傳來


○歸依德處無邊大決擇分第一



「 頂禮一切無餘明
 非一非一諸則地
 不數不思無量一
 并諸種種趣生類
 本無量數斷命品
 與等塵塵無有法
 兼不可說無所有
 通俱非是等諸法」



論曰。就此二行偈中天竺偈頌。八字成句。四句為一偈。貝葉梵文。橫書三十二字作
一行。譯成漢文。五字七字不等。亦以四句為一行偈。則有八門。云何為八。一者

顯示中中主者門。二者顯示道路軌則門。三者顯示
離雜合一門。四者顯示無邊毛生門。五者顯示種種
離識門。六者顯示假有無實門。七者顯示無所有事
門。八者顯示具足無礙門。是名為八。


思議所及處。并所不及處。無非
歸依德處。則能歸所歸。融合為一。十界依正。悉入自心。所造之論。攝盡十方三世一切佛法。無欠無餘。後生何
幸。而能得此妙典耶就顯示中中主者門中。則有五種佛寶。云何

為五。一者隨順隨轉應身主者。二者有無無礙變身
主者。三者本體本性法身主者。四者本末俱絕滿道
[001-0172b]
主者。五者隨應無礙自然主者。是名為五以上開三身為五身。
一是生身。二是變化身。此二是應身。三是法身。四是自受用身。五是他受用身。此二是報身○下文引經第一

修集行因大陀羅尼脩多羅中作如是說。爾時花輪
寶光明天子則白佛言。世尊。第一導師有幾數量可
思議不可思議。惟願世尊為我等眾開示顯說。我等
大眾。聞其名字。常誦常念。出無明藏。到涅槃城。於是
世尊告天子言。我若以神通力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中說其名字終不能盡。今當略言。為汝等眾宣說其
要。善男子。其覺者數廣大圓滿過於恒沙。略說五種。
云何為五。一者隨體佛。二者變體佛。三者法體佛。四
者莫測佛。五者應轉佛。乃至廣說故。如偈頂禮一切
無餘明故。以何義故一切導師皆名主者。以三義故。
云何為三。一者自在義。諸法王故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二者頂
上義。三界一故天上天下。唯佛獨尊。三者周徧義。無所不至故
毗盧遮那。徧一切處。是名為三。


如是巳說顯示中中主者門。次
當說顯示道路軌則門法寶。就此門中。則有六種。云何
為六。一者音臍言導無礙自在軌則。二者所依本地
平等一種離諸虗妄軌則。三者生長莊嚴一一有力
軌則。四者究竟圓滿無餘盡攝軌則。五者非名非相
非體非用無造無作軌則。六者自然現前常住不變
無所詮了究竟淨滿軌則。是名為六第三分中所說五種本位。以此
中一二兩法。為第三周徧圓滿廣大位。以第三法。為第一無超次第漸轉位。以第四法。為第二無餘究竟總持
位。以第五法。為第四一切諸法俱非位。以第六法。為第五一切諸法俱是位。此六彼五。開合應知○引經第二

金剛三昧無礙解脫本智實性脩多羅中作如是說。
[001-0172c]


復次文殊師利。若我廣說。總有十億七萬三千五十
法門。行者履遊道路則則。若我略說。總有六種行者
履遊則則。如是六則。通攝一切無量無邊軌則藏海。
云何為六。一者說則。二者等則。三者種則。四者上則。
五者非則。六者常則。乃至廣說故。如偈非一非一諸
則地故。以何義故一切法藏皆名軌則。以三義故。云
何為三。一者金區義。時人易轉。法門之印常恒不變。
如彼區故。二者引導義。攝將行者令趣治路。如彼導
故。三者能持義。善持自相而不壞失。如彼持故。是名
為三。


如是巳說顯示道路軌則門。次當說顯示離雜
合一門僧寶。就此門中。則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結縛
合一。一切無量無邊無明煩惱之眾類再生。雖無內
合一。而有外合一。以數量等成立契一義故凡僧。二者
解脫合一。一切無量無邊三乘諸聖人等。內有道理
之合一義。外有同塵之合一義故三乘聖僧。三者具足俱
非合一。一切無量無邊金剛中間大聖眾等。具足能
契所契之二義故一乘聖僧。是名為三引經第三。文殊師利論
義第一無極無盡脩多羅中作如是說。僧眾之海雖
無有量。而其本體但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無根無
諍地。二者俱根無諍地。三者有根無諍地。乃至廣說
故。如偈不數不思無量一故。以何義故一切諸僧皆
名合一。有二義故。云何為二。一者積集義。集會無量
無邊一切散亂塵故身合一。二者一種義。安止無量無
邊一切波浪識故心合一。是名為二。


如是巳說顯示離
[001-0173a]
雜合一門。次當說顯示無邊毛生門有情。就此門中。則
有三門。云何為三。一者有類毛生無邊門。二者空類
毛生無邊門。三者似類毛生無邊門。是名為三。就初
門中。則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
溼生。四者化生。是名為四。如是四生。能攝一切無量
有類根本名數。就中門中。則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
光明中藏空類。二者闇色中藏空類。三者風雲中藏
空類。是名為三中藏者。在內安住也。如是三類。空故非空身如虗空
非頑冥空。以隱故空隱而不現。故名為空。應審觀察。空類眷屬。其數

眾多。不出此量。就後門中。亦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
幻化呪術相相無理似類。二者變藥方禁相相無理
似類上之二類。雖有相相。而不合理。故名似類。二者隨本現前影像似類
本人妄想所現影像。雖現在前而非實有。亦名似類。是名為三。如是三類。能攝
一切無量無邊種種似類根本名數引經第四。集類法門
脩多羅中作如是說。有識種類。廣說有十。略說有三。
云何為三。一者心識親近在有眾生。二者處所隱藏
不見眾生。三者識遠似有動轉眾生。是名為三。乃至
廣說故。如偈并諸種種趣生類故。以何義故一切眾
生皆名毛生。有二義故。云何為二。一者動轉不定義。
隨趣受生無有定法故。二者眾多無數義。方角無有
數量故。是名為二。今此門中。為欲現示聖如角尠凡
如毛多故。


如是巳說顯示無邊毛生門。次當說現示
種種離識門無情。就此門中。則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
共業建立斷命品。二者別業建立斷命品。是名為二。
[001-0173b]
就第一門中。則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風輪大地斷
命品。二者水輪大地斷命品。三者金輪大地斷命品。
四者火輪大地斷命品。是名為四。如是四輪。能攝一
切無量無邊共業建立斷命品類根本名數。言別業
建立斷命品者。謂眾生身非執受攝髮毛等類引經第五
業行本因脩多羅中作如是說。復次文殊師利。言眾
生居住世間者。則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總輪世間。
二者別持世間。是名為二。此二世間。善能攝持無量
無邊一切居住依止世間。乃至廣說故。如偈及無量
數斷命品故。以何義故一切離識皆名斷命。所謂無
有了別智品故。


如是巳說現示種種離識門。次當說
現示假有無實門假有。就此門中。則有五種。云何為五。
一者如水中月假有。二者如闥婆城假有。三者如陽
炎水假有。四者如幻化作假有。五者如谷響音假有。
是名為五引經第六。大寶無盡蓮華地地脩多羅中作如
是說。如水中月等五種虗說譬喻。總攝五萬五千五
百五十詮虗說譬喻根本名字。乃至廣說故。如偈與
等塵塵無有法故。以何義故一切無量虗說譬喻皆
名無有。所謂無有實自性故。名曰為無。無有其實非
都無故。名曰為有。


如是巳說現示假有無實門。次當
說現示無所有事門空無。就此門中。則有四種。云何為
四。一者如石女兒無所有事。二者如兔馬角無所有
事。三者如龜䠓七由切。同鰌。魚名毛無所有事。四者如羅漢
染無所有事。是名為四引經第七。本地脩多羅中作如是
[001-0173c]
說。復次佛子。汝前所問何等法名為無所有品者。石
女兒等四種本說。我若廣說。其數無量。乃至廣說故。
如偈兼不可說無所有故。以何義故一切空法皆悉
名為無所有事。有二種故。云何為二。一者彼空法體
性空空如此四本說故。二者此空若不詮彼則是空
假此空法。以詮他法之空。若不詮彼。則此空本無。是名為二。


如是巳說現
示無所有事門。次當說現示具足無礙門普融。就此門
中。則有十種。云何為十。一者心主法。二者心念法。三
者色主法。四者色子法。五者非契應法。六者無為法。
七者非有為非無為法。八者亦有為亦無為法。九者
俱俱法。十者俱非法。是名為十。言心主法者。可一八
識等諸心識本法故。言心念法者。與此相應一切數
法。言色主法者。可一能造大種法等。言色子法者。可
一所造種種色法言非契應法者。可一非色非心種
種諸法。言無為法者。虗空等四種無為法。言非有為
非無為法者。一心等諸本性法。言亦有為亦無為法
者。一心等諸本性之法作業用相。言俱俱法者。大本
之法其第一分。言俱非法者。大本之法其最後分。如
是十法。今此門中。一有一無。一生一滅。一逆一順。一
品一類。不相捨離。是故說言現示具足無礙門焉此門
統攝一切諸法。為本論之綱要。故歸依德處總匯於茲○引經第八。最勝德王廣大虗

空脩多羅中作如是說。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十方
世界微塵之數。無量無邊法門大海。一居一起。一住
一止。終不分剖。亦不捨離。以此義故。建立稱曰廣大
[001-0174a]
圓滿虗空地地無盡無極法界大海門。乃至廣說故。
如偈通俱非是等諸法故。


○歸依德處因緣大決擇分第二



如是巳說歸依德處無邊大決擇分。次當說歸依德
處因緣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 以有十種大因緣
 造作歸依德處海
 所謂禮恩及加力
 廣大殊勝與無我
 決定大海并贊化
 兼通現示自本身
 如是十種大因緣
 圓滿大士乃能具
 凡非境聖亦非量
 隨分菩薩亦不能」



論曰。何因緣故歸依德處。以有十種大因緣故而作
歸依。如偈以有十種大因緣。造作歸依德處海故。云
何名為十種因緣。一者禮敬尊重甚深因緣。能作禮
敬歸依德處。摧伏憍慢增長善根故。如偈禮故。二者
憶念恩澤報推因緣。而能造作勝妙論教。開曉一切
狂亂眾生。一切德處皆悉歡喜故。如偈恩故。三者仰
請加力成為因緣。若為造作大論法門。彼諸德處不
以加力。不能分別法門海故。如偈及加力故。四者開
布廣散令了因緣。以妙言辭示聰明詮。現了彼諸脩
多羅中祕密微妙深遠文義大海。為令廣大故。如偈
廣大故。五者勸物令生殊勝因緣。造作論教開示文
義。若不歸依。彼諸眾生不能究竟信受奉行故。如偈
殊勝故。六者修習忍辱無我因緣。發起歡喜。尊重歸
向廣大心故。如偈與無我故。七者出生功德決定因
[001-0174b]
緣。歸依德處造作論教。若見若聞。若見見者。若聞聞
者。若同國住。一切皆悉隨時不移。出生增長無量無
邊一切功德善根之品。決定決定不謬違故。如偈決
定故。八者大海無盡寶藏因緣。積集無量無邊一切
諸種種力。造作殊勝圓滿大海如意寶輪金剛德藏。
為欲救度無量無邊貧窮苦惱眾生類故。如偈大海
故。九者方便善巧教化因緣。具足者中雖無別歸。而
贊教化為利生故。如偈并贊化故。十者現示過去本
身因緣。所歸德處一切皆悉無非自身之攝持故。如
偈兼通現示自本身故菩薩融三世間以為自身。所謂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如
來身。法身。智身。此六是智正覺世間。業報身。眾生身。此二是有情世間。國土身。虗空身。此二是器世間。是

名十種大因緣相。如是廣大殊勝因緣。何人所作。佛
菩薩作。菩薩菩薩當不能作。況凡二乘。如偈如是十
種大因緣。圓滿大士乃能具。凡非境聖亦非量。隨分
菩薩亦不能故此論從一信心。具餘五十位。又位位中。具金剛五位。是名佛菩薩。亦名圓
滿大士。東土談教義者。以十住初心便成正覺。為圓頓極則。馬鳴大士則言信位便該果海。實大法東來所未
聞也。菩薩菩薩者。漸教三賢十聖。位位別修。不能一位攝一切位。故名隨分菩薩。若一念與真際相應。則轉偏
成圓。轉漸成頓矣。凡者六道眾生也。二乘者聲聞緣覺也。雖證聖道。祇名小果耳


以上序分竟以下正宗分


○一種金剛道路大決擇分第三


唯此一乘。無二三。故稱一種。究
無堅固。不可破壞。喻如金剛。千竟聖所由。縱橫無礙。名為道路


如是巳說歸依德處因緣大決擇分。次當說一種金
剛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 一種金剛地
 總有五種位
 謂漸次究竟
[001-0174c]
 及圓滿等非
 并及等是位
 如是五種位
 諸脩多羅中
 具足無餘說」



論曰。一種金剛道路無礙本地地中總有幾位。廣說
雖無量。略說有五種。如是五位。一切總則。一切根本。
一切中藏。一切出生。如偈一種金剛地。總有五種位
故。云何名為五種本位。一者無超次第漸轉位。二者
無餘究竟總持位。三者周徧圓滿廣大位。四者一切
諸法俱非位。五者一切諸法俱是位。是名為五種根
本位第一第五兩位。就生滅門說。第二第四兩位。就真如門說。第三一位。真如生滅二門和合說
如偈謂漸次究竟。及圓滿等非。并及等是位故。如是
五位。自家宣說。龜則方說上問下答。如是五位。直是方說。
非宣說量自家宣說者。隨意發揮。應機無定也。龜則方說者。佛佛道同。古今一致也。如偈
如是五種位。諸脩多羅中。具足無餘說故。


位所依止
本數名字。其相云何。偈曰。


「 所依止本數
 總有五十一
 謂虗假光明
 四十種名字
 不動真金剛
 十種本名字
 及大極地故
 是名所依數」



論曰。五種本位所依止之名字差別其數幾有。廣說
雖無量。略說有五十一種名字。如是五十一種根本
名字。一切天地。一切父母。一切體性。一切所依天為日月
星辰所依。地為人物草木所依。父母為有情所從生。體性為形色之本元。舉此數者皆為一切世法之所依。以
喻五十一根本位為一切佛法之所依○別一解云。五十一種根本名字。為一切萬物之天地。一切有情之父
母。一切形色之體性。一切法門之所依也。如偈所依止本數。總有五十一

若非根本五十一位。則金剛五位無所依止。以論中所闡。重在金剛五位。故先列之。次列五十一位以為
[001-0175a]
依止。猶如一經一緯。相織而成一幅雜華雲錦也。云何名為五十一數。所謂

虗假光明分中有四十種。真金剛中有十種數。此五
十中。加大極自然陀羅尼地故。是故成立五十一數
此分初列根本五十一位。以地前四十心。名為虗假光明。地上十心。名為真金剛。且依通途教義而言。自第七
分至論終。則五十一種皆名真金剛位。方顯此論之玄宗。蓋一信心。即具五十一位。因果交徹。非若他宗判十
信為內凡。住行向為三賢。地上為十聖。天地懸隔也。華嚴論疏。說初住成佛。攝四十二位。以十信為相似覺。未
入分證位。此論則以信心統攝真金剛位。誠圓中之圓。頓中之頓也。名字分中四十種數

當何等相。所謂十種愛樂心。十種識知心。十種修道
心。十種不退心。各差別故。云何名為十愛樂心十信。一
者必叉多信心。二者阿摩訶尸念心。三者諦度毗梨耶精進
。四者和羅只度慧心。五者奢摩陀提尸定心。六者摩訶

阿毗䟦致多不退心。七者阿羅婆訶尼迴向心。八者婆𡄣
多阿梨羅訶諦護法心。九者尸羅俱尸阿尸羅戒心。十者
摩訶毗呵阿僧那願心。是名為十。云何名為十識知心
十解亦名十住。一者留伽度發心住。二者留諦迦度治地住。三者
留羅伽修行住。四者留摩訶生貴住。五者安婆娑方便具足住
六者毗䟦致正心住。七者阿毗䟦致不退住。八者必叉伽
童真住。九者必阿羅法王子住。十者留山迦灌頂住。是名為十。
云何名為十修道心十行。一者度伽呵歡喜行。二者度安
饒益行。三者度只羅無瞋恨行。四者度和差無盡行。五者度
利他離癡亂行。六者度生婆諦善現行。七者度沙必無著行。八
者度阿訶尊重行。九者度佛阿善法行。十者度叉一婆真實
。是名為十。云何名為十不退心十迴向。一者羅諦流

救護一切眾生迴向。二者羅曇沙不壞迴向。三者必自伽等一切佛迴向
[001-0175b]
四者法必他至一切處迴向。五者佛度陀無邊功德藏迴向。六者羅
叉必隨順平等善根迴向。七者師羅文伽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八者婆
訶諦真如相迴向。九者婆羅提弗陀無縛解脫迴向。十者達摩邊
法界無量迴向。是名為十。如偈謂虗假光明。四十種名字
故。云何為十真金剛心十地。一者鳩摩羅伽逆流歡喜地。二
者須何伽一婆道流離垢地。三者須那迦流照明地。四者須陀
觀明燄地。五者斯陀含度障難勝地。六者阿那含薄流現前地。七
者阿羅漢過三有行遠地。八者阿尼羅漢變化生不動地。九者阿那
訶訶慧光妙善地。十者阿訶羅弗明行足法雲地。是名為十。如偈
不動真金剛。十種本名字故。此五十中。更復加婆伽
婆佛陀妙覺者上無地。應審觀察。是名五十一種名字。如偈
及大極地故。是名所依數故。


如是五十一種心中。彼
無超次第漸轉位。安立屬當。其相云何。偈曰。


「 五十一位中
 如次無超轉
 一中具一切
 名為漸轉位」



論曰。唯一行者。五十一種別相位中迴向趣入。如其
次第無超過法。所以者何。此門位量法如是故。如偈
五十一位中。如次無超轉故。如是行者。以何行相而
漸漸轉。謂具具轉故。云何名為具具轉相。謂一信心
位中。具餘五十心而轉。乃至一大極地位中。具餘五
十心而轉故。若爾。一物耶。異物耶上問下答。實是異物。而
一物故。所以者何。一信心中具一切位。非餘位故。而
一信中具一切位。同餘餘位中具一切位故。以何義
故。一信心中具諸餘位。更須漸轉上問下答。具一中具。而
[001-0175c]
不能具多中具故。是故須轉。今此門中。五十一中。一
切具具皆悉具足。方名漸轉位故。如偈一中具一切。
名為漸轉位故引經第九。摩訶衍金剛種子脩多羅中作
如是說。金剛道路足行行者。以二大事而決定轉。云
何名為二決定轉。一者徧度通達轉。二者具具增長
轉。是名為二。言徧度通達轉者。通徧經過五十一種
大道路故。言具具增長轉者。一一位中攝諸位故。乃
至廣說故。


別教一乘。逈異三乘。故名唯一行者。五十一位。位位圓具。次第漸轉。無超過法。是聖
教之綱宗也。華嚴經中純談此義。行布圓融。圓融行布即漸即頓。亦構亦實。若非此位。則一切佛法無可安立
故居五位之首。此段文義。甚為精妙。悉心體究。自能通達。不煩委釋。一切經中。凡說多劫修行位位圓證者。皆
屬此門如是巳說無超次第漸轉門。次當說無餘究竟

總持門。其相云何。偈曰。


「 五十一位中
 隨其先得入
 攝一切一切
 名無餘究竟」



隨入一位。即全彰性德。所謂以少方便。疾得菩提也


論曰。有五十一別相位中。或有行者以信趣入楞嚴經。五
陰盡時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即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
得。豈非從乾慧地徹於究竟乎。有人判乾慧地亦在信位。即是以信趣入也。或有行者以

真金地而趣入楞嚴經。觀音圓通。判位應在初住。而佛果妙用。一時現前。豈非無餘究竟
乎。古德亦有判作初地者。是以真金地而趣入也。或有行者以大極地而趣

達摩一宗。以大極地而趣入。內分二類。一從久遠劫來。滌除心垢。忽遇機緣觸發。一超直入。一是大心凡
夫。奮起根本無明。忽然迸裂。頂門眼開。徹透心源。後世淺學之士。慎勿妄貪高舉。承虗掠影也。如是

等諸行者。隨其先得入位之量。盡攝一切一切位地。
究竟無餘。亦無移轉。亦無出入。一一白白。是故說言
總持門位。如偈五十一位中。隨其先得入。攝一切一
[001-0176a]
切。名無餘究竟故此義經中往往有之。後人不達。曲為解釋。此論一出。方知奇特之法。
超越常情。非通途教義所能該攝也○引經第十。難入未曾有會修多羅中

作如是說即是入楞伽經


「 迴向則信心
 信心則佛地
 佛地則十地
 究竟有何次」



依真如門。說亂住位


乃至廣說故。


如是巳說無餘究竟總持門。次當說周
徧圓滿廣大門。其相云何。偈曰。


「 五十一種位
 無前後一時
 俱轉俱行故
 名周徧圓滿」



論曰。五十一位。無有前後。一時俱轉。一時俱行。無有
所餘。亦五十一別相位中。所有無量無邊諸位。無有
前後。一時俱轉。一時俱行。無有所餘。是故說言圓滿
位焉。如偈五十一種位。無前後一時。俱轉俱行故。名
周徧圓滿故引經第十一。法界法輪無盡中藏脩多羅中
作如是說。爾時文殊師利聞世尊所說。即從坐起。合
掌頂禮。前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橫轉無向修道人
者。如宜世尊。為諸大眾宣說開示如是大事。於是世
尊即告文殊師利言。一種無二一道一區大地行者。
一切行道。無前無後。一時發起。一時同轉。一時住持。
一時證入。一時安立。是名橫轉無向道人。乃至廣說
故。


賢首清涼疏華嚴經。闡揚一時一處帝網無盡法門。正合此位如是巳說周徧圓
滿廣大門。次當說一切諸法俱非門。其相云何。偈曰。


「 諸無量無邊
 一切種種位
 皆悉非建立
 名俱非位地」


[001-0176b]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此俱非門。非因
非果。非位非地。非有非無。非名非義。非事非理。非壞
非常。非生非滅。一切一切分悉非故。如偈諸無量無
邊。一切種種位。皆悉非建立。名俱非位地故。若爾。以
何義故建立位名上問下答。以其非義立為位故般若波羅蜜如
大火聚。燒盡一切世間悉無有餘。而不損一草。又云。般若妙智。不與二十二根相應。皆此位義也。故菩薩行深
般若時。證入空如來藏。四句離。百非遣。何有一法當情耶○引經第十二。大明脩多羅中

作如是說即是般若經。無位位。第一位禪宗說無位真人。正符此義。乃
至廣說故。


如是巳說一切諸法俱非門。次當說一切
諸法俱是門。其相云何。偈曰。


「 一切種種法
 無非金剛身
 以一身義故
 名為俱是門」



論曰。無量無邊一切位法。一切皆悉是金剛身。等無
差別。唯依一身。是故說言俱是門焉。所以者何。今此
門中。無一一法而非金剛真實身故。如偈一切種種
法。無非金剛身。以一身義故。名為俱是門故引經第十三
種金大地脩多羅中作如是說。無病道人。唯見積影。
不見散身故此位順不空如來藏。金剛身者。法界體性也。三千性相。皆是法身所現影像。台
家所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者。蓋有見於此也。入此位中。求纖毫過患不可得。故名無病道人。散身者。隨業感
果。苦樂萬殊者也。既見實相。則觸處全真。無染幻之形狀矣


○金剛寶輪山王大決擇分第四


此分言種種差轉相。故名寶輪。
別王表果德。位山位有果也


如是巳說一種金剛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金剛寶
輪山王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001-0176c]


「 漸是盡滿非
 一時及前後
 與俱并俱非
 一異時處轉」



論曰。今此偈中為明何義。為欲現示一身金剛大力
寶輪山王體中。次第漸轉。諸法等是。無餘究竟。周徧
圓滿。俱非絕離。此五種位。一時轉。前後轉。俱有轉。俱
非轉。亦一時轉。亦異時轉。亦一處轉。亦異處轉。具足
具足。自在自在。無所障礙故差別轉相。略說八種。若明此義。則知古今宏法
大士。於五位法中。有單提一門者。如南嶽青原以下五宗禪德。即是異時異處轉也。有兼闡二門三門者。有具
轉五門者。如天台賢首清涼永明諸公。皆名一時一處轉也○引經第十四。大嚴盡地虗

空法界脩多羅中作如是說。復次龍明。汝前所問云
何名為金剛本身廣大地地無障無礙恒沙功德品
者。殊勝極妙。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五種金剛道路足
行地地。無盡中藏之根本自性。出生增長所依止藏。
乃至廣說故。


○金輪山王道路大決擇分第五


以十五種作用。名為道路


如是巳說金剛寶輪山王大決擇分。次當說金輪山
王道路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 山王道路中
 總有十五位
 體五種位中
 各有三用故」



論曰。此金輪山王道路中。建立幾位為道路量。廣說
雖無量。略說有十五種位。以如是位為道路分。如偈
山王道路中。總有十五位故。以何因緣分明了知此
道路中有十五種根本之位。謂彼金剛大力寶輪山
王體五種位中。皆悉各各有三種自在作用故。以此
[001-0177a]
義故。成立十五差別名數。如偈體五種位中。各有三
用故故引經第十五。方脩多羅中作如是說。一區王民行
地地中。唯有十五種體分業數位。無所餘位。乃至廣
說故引經第十六。然明神妙理脩多羅中作如是說。有二
十五種差別位者。取王家轉。非取作轉故金剛五位中。位位互
具五種。則成二十五種差別位。以互具者。皆是本體五位。故名王家轉。此分所說位位各有三用。乃造作轉。與
彼本位有別。造作轉攝十五種位名字形相當如何耶。偈

曰。


「 明了及遠數
 相續并三合
 徧動徧不動
 字等兼廣大
 徧到不徧到
 融立與俱離
 是名十五名
 如次應觀察」



論曰。就次第漸轉體中。則有三種用。云何為三。一者
分明了達審地作用。不亂次第。建立位地。行道分明。
名義俱了故。如偈明了故。二者遠行遠修無數作用。
經無量劫。過此諸位。修集功德。無窮盡故。如偈及遠
數故。三者無斷無絕恒轉作用。剎那剎那。中間中間。
常恒不息。自然轉故。如偈相續故。是名為三。就諸法
等是體中。亦有三種用。云何為三。一者能詮能了一
合作用。善巧言說。無礙覺慧。其數無量。一金剛故。二
者所詮所證一合作用。甚深極義。勝妙玄理。唯是一
區。唯是一身。無二歧故。三者隨應有名一合作用。隨
其所應一切有名。一切皆悉一金身故。是名為三。如
偈并三合故。就無餘究竟體中。亦有三種用。云何為
三。一者周徧圓滿動轉作用。第一時中。依一位中通
[001-0177b]
攝一切而究竟轉故。如偈徧動故。二者周徧圓滿不
動作用。如是轉者。所餘一切無量位中。不移不轉常
決定故。如偈徧不動故。三者名句文字無別作用。隨
其先唱。與餘一故。如偈字等故。是名為三。就周徧圓
滿體中。亦有三種用。云何為三。一者無量無邊廣大
作用。其法自體出現業相。盡極廣大無分界故。如偈
廣大故。二者無礙通達徧到作用。一時建立一切位
故。如偈徧到故。三者極極無數不徧作用。徧通經過。
而唯有一邊故。如偈不徧到故。是名為三。就俱非絕
離體中。亦有三種用。云何為三。一者消融無所建立
作用。一切諸法皆悉遣除。無所許故。如偈融故。二者
建立諸法悉持作用。一切諸法。以俱非義是理成故。
如偈立故。三者消融建立俱絕作用。究竟絕道廣建
立故。如偈與俱離故。是名為三。是為十五種位名字
焉。此道路位。大利根者乃能通達。鈍根眾生決定難
了。如偈是名十五名。如次應觀察故上來十五種作用。文辭巧妙。義
理深玄。利根上士。智慧觀察。即能通達。鈍根眾生。雖難明了。苟能深心體究。亦作將來勝因。幸勿自生退屈也

如是諸位。亦一時出興。亦異時出興。亦俱時出興。亦
一處轉。亦異處轉。亦俱處轉。亦不出興。亦不移轉。亦
唯一種。亦是多種出興移轉有十種不同。是故聖賢應世。於十五用。或具或闕。或隱或
顯。人莫能測也。於彼本法。有作功用。有作方便。自然自在。建

立造作。應審觀察。


○獨一山王摩訶山王大決擇分第六


獨一者。無對待也。摩
訶。此云大。超出凡小權漸也

[001-0177c]


如是巳說金輪山王道路大決擇分。次當說獨一山
王摩訶山王大決擇分。其相云何。偈曰。


「 摩訶山王中
 總有千二百
 七十五種位
 謂五十一種
 大根本位中
 皆一一各各
 漸轉等五位
 具足安立故」



論曰。此獨一山王摩訶山王體中。建立幾位以為體
分。廣說雖無量。略說其要。唯有一千二百七十五種
決定位故。如偈摩訶山王中。總有千二百。七十五種
位故。以何因緣。山王體中。有千二百七十五位。分明
現知。所謂常恒五十一種根本位中。一一各各。次第
漸轉。諸法等是。無餘究竟。周徧圓滿。俱非絕離。五種
位。具足轉故。亦漸轉等五種位中。各各開示漸轉等
五種別位故。是故成立一千二百七十五位五十一種根本
位。各具漸轉等五位。即成二百五十五位。又漸轉等五種位中。各具漸轉等五位。便成一千二百七十五位

如偈謂五十一種。大根本位中。皆一一各各。漸轉等
五位。具足安立故故。此獨一山王摩訶山王體中。如
是千二百七十五種位。亦一一時轉。亦異一時轉。亦
俱一時轉。亦皆非轉。亦一時一處轉。亦一時異處轉。
亦異時異處轉。亦皆非轉八種轉相。與第四分有別。蓋第四分專論五位。此分
則論位位互具。成一千二百七十五位。是故轉相更變耳。自在自然。無障無礙。是

故說言無盡虗空大陀陀筏羅法界本藏。地地出生
無窮無極廣德大海法門藏焉引經第十七。大智莊嚴法
界性身甚深脩多羅中作如是說。非比非喻。難得惟
說。大海中藏。大海一體。本地地中三品德類。具足圓
[001-0178a]
滿無所闕失。云何為三。一者上品德類。其位名字。眾
多無數。與十方世界微塵之數其量等故華嚴經內。海雲比丘
受持普眼法門。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書寫此經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義。一義中一
句。不得少分。即此上品德類也。二者中品德類。其位名字。與百百百

億三千大千世界微塵之數其量等故龍樹菩薩入龍宮所見上
本華嚴經。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華嚴經。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
百品。皆中品德類所攝。三者下品德類。其位名字。有一千二百

七十五位故下本華嚴經。十萬偈。四十八品。乃下品德類所攝。是名為三。如
是諸位。一一一一一一。乃至無量無量無量無量無
量無量心真如門。為萬法之本。平等無二。故說為一。信。住。行。向。地。佛。有六位。以六箇一字括之。心
生滅門。顯示差別相用。不可窮盡。以六箇無量括之。若引世典表法。六一者乾之六爻也。純粹至精。稱之為一。
六無量者坤之六爻也。萬物資生。故稱無量。乃至廣說故


以上四分為佛法之總綱。第三分開演正宗。首舉金剛五位。普攝經中差別門徑次列根本五十一
位以為依止。則無盡教海綱舉目張矣。第四分總括前文。詳示轉相。第五分就五位中開出十五種
作用。為無邊妙用之根源。第六分明位位互具。為後文廣大法數之張本。一部論義。揭示昭然。所謂
大宗地者此也。以次三十分。層層兩揚。皆從此中流出耳


大宗地玄文本論略註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