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n0013 地持論義記-隋-慧遠 (master)



地持論義記卷第五之下
隋淨影寺沙門釋 慧遠 述


上來第四廣辯其相。自下第五辯明諸住修成分齊。
於中有二。一明諸住成就差別。二明諸住修成分齊
展轉上德前地所無。是初段也。前十二住行德漸增
名為展轉。後德過前名上功德。前不及後名前地無。
彼一一下第二段也。於中初言彼一一住。若中上根
億百千劫多有成就。軟不在數。


就種性中十二住德明成分齊。菩薩於彼一一住中
普攝一切諸地功德。然種性前根有利鈍。成有遲速。
種性巳上根性齊等。成無早晚。故從外凡修十二住
入種性時。中上根者一一住中億百千劫多有成就。
軟根遲晚故不在數。彼一切住要經巳下。


就種性上乃至法雲十二住位明成分齊。於中有二。
一明諸住修成分齊。二劫有二下明劫大小有過不
過。就初段中。彼一切住要三僧祗總以標舉。阿僧祗
[005-0227a]
者是外國語。此翻名為不可數也。劫者乃是時之別
稱。下別顯之。初阿僧祗解行住過明所出處。得歡喜
下明所到處。得歡喜者所到始也。五行勝進所到終
也。二地持戒。三地習定。四五六地習修智慧。慧中有
三。通前五也。第二僧祗歡喜住過乃至有開所出處
也。得無開下所到處也。得無開發所到之始。此即決
定淨心菩薩會名以顯。下地品中此無開發名決定
地。故今會之。此即是彼決定地也。決定勝進所到終
也。彼無礙住名決定勝。第三阿僧祗無開發住及無
礙過所出處也。到最上住所到處也。第二段中。初明
時劫有大有小。後明諸住有過不過。前明劫中有二
舉數。具應有三。謂小中大。今據兩邊但言二也。下列
其名。一日等無量名僧祇者。數日無量名曰僧祗。月
時歲數類亦如是。春秋夏等名為時節。是中應有中
劫無量名阿僧祗。謂賢劫等。故下文言。菩薩精進能
轉中劫不能轉大。幾許時分名為中劫。如龍樹說。四
千里城滿中芥子木槩令平。百年去一。彼芥子盡。劫
猶不盡。又四千里石。天衣六銖。百年一拂。拂彼石盡。
劫猶不盡。數此無量名中僧祇。但此中劫經論多說。
相顯易知。故廢不論。二大劫無量名僧祇者。准依雜
心。從初火劫終至風劫。是中合有六十四劫名一大
劫。六十四者。八七火劫。一七水劫加一風劫。是故通
合有六十四。亦可中劫數至僧祗合為大劫。此解者
好。與攝論同。事相難知。未可輙定。數此大劫至於無
[005-0227b]
量名大僧祇。


下明諸住有過不過。於中有二。一將大對小明過不
過。二將大對中明轉不轉。就初段中。歲數僧祇是前
僧祇。菩薩過者歲數短故。初僧祗滿到歡喜時。巳過
無量阿僧祇劫。不唯止三是故言過。後三僧祗無有
過者是言稍隱。若具應言彼後大劫三阿僧祗無有
過者。前二劫中大劫在後。彼後大劫三阿僧祗。一切
諸住無有能過。尚不過三。焉能過多。下以大劫約對
中劫明轉不轉。言上精進能轉中劫不轉大者。勤行
超時轉多為少故名為轉。如賢劫等時非大長。故上
精進堪能轉之。大劫時久設上精進不能轉也。何者
精進能轉中劫。如經中說。釋迦牟尼超越九劫十二
劫等。云何超九復言十二。釋迦過去先三僧祗修習
諸度。次於百劫修相好業。然後成佛。三僧祗中勤精
進故超越三劫。至百劫中初值弗沙佛七日專嘆。復
超九劫。是故就後說超九劫。通超前三說超十二。小
乘法中言此是實。大乘法中言此是化。論其實行。種
性巳上根行齊等無有超劫。伹隨眾生根熟早晚成
有前後。


自下第六辯明諸住離障分齊。言十二住煩惱智障
染汙斷者總以標舉。下別顯之。


先就煩惱明斷分齊。言彼三住煩惱斷者。總明煩惱
斷之處也。此說歡喜無開最上為三住矣。諸住皆斷。
此三是其分齊過處。故偏言耳。下別顯之。言歡喜住
[005-0227c]
惡趣煩惱增上中分一切不行者。四住惑中。中上二
品能發惡業受惡趣報。是故說為惡趣煩惱。至歡喜
時一切盡也。言無開發無生忍淨煩惱染汙一切不
行者。至八地時四住下品皆不行也。愛佛之貪至此
盡故。言最上住一切煩惱習使障斷入如來者。四住
習氣十地盡也。


下就智障明斷分齊。先辯障相。後明斷處。就辯障中
有三舉數。皮等別名。法身之體有皮膚骨。地前如皮。
初地巳上乃至七地法身如膚。八地巳上法身如骨。
無明住地有麤中細。麤品無明在皮為患名為皮障。
中品無明在膚為患名為膚障。微細無明在骨為患
名為骨障。亦可說障為皮膚骨。障彼如來法身之體。
下明斷處。於中初先麤約三位以明斷處。後細論之。
麤中先別。歡喜斷皮。無開斷膚。如來斷骨。問曰向前
煩惱障中。八地巳上伹斷習氣。今智障中何不說習。
釋言四住極細是習。無明細者方是正地。故不論習。
又問煩惱習盡十地。何故智障微細之者至佛方斷。
四住麤惑易斷先盡。無明根本難斷後除。是故不類。
於此下結。餘住隨下就實細論。據實以論。餘種性等
隨次漸斷。分分皆成真實嚴行。


自下第七明十三住所淨差別。如是十三有十一淨
總以標舉。下別顯之應有十三。四五六地慧行同故
合為見淨。故有十一。第十二住隨一切種一切智者
隨佛智也。餘皆可解。
[005-0228a]


自下第八明十三住所攝差別。前功德品八法攝者
牒前起後。菩薩藏攝定其說處。此十三攝就處辯攝。
十三住中修成故八名十三攝。下別顯之。第一第二
信心生者。信通種性解行住也。言解行住得聞思者。
聞思獨在解行地也。理實遍通。今對出世修成行德。
故說聞思在於解行。言第三住得淨心者初地始也。
不壞信成名得淨心。及初修者。初地滿心修二地行
名初修也。第四乃至有間無相修慧廣者。二地巳上
乃至七地行漸廣也。第十十一及第十二修慧所攝
修果成者。八地巳去所有行德由前修起名修所攝。
行報純熟名修果成。如來出離是其第八。


自下第九以大類小。聲聞住法亦有十二總以標舉。
如菩薩者以大類小。下別顯之。初言聲聞種性住者。
謂燸頂忍名為諦觀。得聖人分名聲聞性。第二入正
未越次取證方便者。戒經說為世第一法名為入正
未取證也。與彼苦忍因緣諦理名為入正。等智相續
次第未斷名未越次。未得聖道名未取證。進趣向聖
名方便住。第三越次取證住者。戒經說為苦忍等心。
等智心斷名為越次。現獲聖道名取證住。得不壞淨
未聖戒轉上漏盡者。謂須陀果成就四種不壞淨故
名不壞淨。不壞淨義論釋不同。若依成實成就四信。
信佛法僧及與信戒名為四淨。若依毗曇。前三是信。
信佛法僧。後一是戒。通說以為四不壞淨。故彼論言。
前三心淨。後一是其四大淨也。彼須陀洹得四淨巳。
[005-0228b]
未依聖戒進斷修惑。名未聖戒。轉上漏盡。依增上戒。
增上意學出生住者。謂斯陀向依前聖戒進修勝定。
名增上意出生住也。於彼欲界九品惑中前五淨麤。
制意住緣則能離之。故說為意。六七及八得真諦智
增上慧者。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此之三人
同名慧住。良以欲界九品惑中。後之四品微細難覺。
明智觀察方能斷除。故說為慧。次下三種是羅漢向。
言觀察生無相三昧方便住者。謂從初禪至無所有
對治行也。觀察初禪至無所有生起厭離心。名觀察
生。得上禪定離下過相。名無相三昧。漸起上昇名方
便住。究竟無相。謂身證那含人滅盡定也。九次第定
中此滅盡定離相最極。故名究竟無相三昧。解脫覺
處。謂非想地對治行也。無漏智慧方能對治非想煩
惱。是故名為解脫覺處。言一切種阿羅漢住者無學
果也。羅漢眾多總攝為一。名一切種阿羅漢住。


論本第十



○性品第一



持畢竟方便處生品第一者。三持之中前二巳竟。自
下第三明其所成。行德不同為畢竟持。三中之極名
持畢竟。所辯持法能為行本名方便處。亦可此是因
分行德名方便處。上來自利。下明利他。利他之始受
生隨物故名為生。廣辯生義名為生品。


就此持中品別有五。此品建始故云第一。此品有四。
一者總以標舉略嘆。二列其名。三釋。四結。
[005-0228c]


就初總中有五舉數。言一切住一切行者嘆其行廣。
此生遍在十二住中。備攝一切生行周盡。名一切住
一切行也。無罪安樂一切生者嘆其行能。善法利生
稱曰無罪。淨果益物名為安樂。


次列其名。此五通則一一地中皆悉圓具。隨相分別。
前三地前。後二地上。良以菩薩一一住中皆悉具攝
十二住德。故此五生隨所在處。三恒地前。二恒地上。
菩薩受生能除煩惱故名息苦。同形攝物令其離惡
名隨類生。地前菩薩用自善業受八勝。報名為勝生。
初地巳上十王勝報。名增上生。十地菩薩於最後身
示得佛道。名最後生。


下釋其相。解息苦中初息現苦。邪見生下教斷惡因
息其後苦。息現苦中願力自在息苦因也。下正息苦。
初明菩薩於三劫時能息物苦。繫縛巳下明於餘時
能息物苦。息後苦中邪見惡行生所為也。願力自在
受生因也。生彼天處正明生也。斷彼邪下生所益也。
如是巳下辯生多少。是名下結。


解隨類中願力自在隨類因也。神通之力名為自在。
於種種生天龍鬼等所隨類也。迭相惱下生所為也。
相惱有苦。邪見惡行有惡因也。悉生其中隨類生也。
為其導下隨類益也。為其導首引令入正。化前外道
令離邪見惡不善也。彼所作下明前天等不相惱也。
彼作不為彼不修者。菩薩為之身業化也。又以善下
口業化也。如是巳下辯生多少。是名下結。
[005-0229a]


解勝生中。以性生者正論生體。地前菩薩以巳世間
自性善業受生隨物名性受生。勝世壽等顯其生勝。
如自他利指前廣顯。如是巳下辯生多少。是名下結。
增上生中。淨心乃至最上住者受生分齊。在所受下
正明生也。未過巳下重牒以結。最後生中。最上菩薩
受生分齊。受生調業。菩提眾具受生因也。修業利他
眾具自利。生剎利等正明生也。得菩提等生所起也。
是名下結。


過去巳下結嘆顯勝。


○攝品第二



言攝品者。前品之中受生隨物因生攝化。故名為攝。
廣辯斯義故云攝品。


就此品中。初明攝行。後明攝時。有十二難。菩薩修治
於難不退。前中有四。一總舉嘆勝。二列其名。三釋。四
結。


就初總中。言一切住一切行者。嘆其行廣。此攝遍在
十二住中。統收一切攝眾生行。名一切住一切行也。
等攝生者嘆其行能。有六舉數。


次列其名。六中前三就行分別。後之三種約時分別。
等以樂具齊攝眾生故云頓攝。居尊攝物名增上攝。
財法攝取名為取攝。軟根遲熟名為久攝。中根近熟
名不久攝。上根現熟得益之終名為後攝。


次廣釋之。解頓攝中。於一切生作父母想所化頓也。
以一切樂樂具頓也。是名下結。
[005-0229b]


解增上中初為家主。第二為王。第三為父。前為主中。
初攝父母及諸尊重勸修善者善法益也。隨時供養
知恩報恩樂事益也。次攝妻子及餘眷屬。於中有五。
一慈愛瞻視。二所作教示。三有犯堪忍。四疾病為治。
五隨力勸善。下攝奴婢及餘作使。就為王中。句別有
四。一治民以正。二惠以財法。三守境不侵。四化修善
行。就為父中。於他無偏況自眷屬而不平者內心不
偏。言常柔下口言將順。言常柔輭不惡口也。真實不
虗不妄語也。一切殺下身不惱害。


解取攝中。二緣等攝總以標舉。次別。後結。別中初門
是其財攝。第二法攝。法攝有四。初教正義以法益者
總明法攝。二拔惡下別明法攝。三以如是下總結法
攝。四不一切下明其攝儀。初總可知。第二別中初攝
下人。於等巳下攝取中上。就攝下中差別有三。一明
教化。二有犯罪下明其教誡。三於下念下明其教授。
前教化中差別有五。一明教化邪見眾生。拔惡邪見
正明化邪。下明化儀。等心攝者於人不偏。不為法慳
於法不恡。不作師拳身無懈怠。不於彼下心無異求。
二彼樂修下明其教化樂善眾生。樂修不止為增福
故。三未解下明其教化求解眾生。未解令起巳解令
增。四疑為決者明其教化疑惑眾生。五悔令覺下明
其教化悔善眾生。悔者令覺隨時說義口業化也。令
知悔心有敗善過故曰令覺。化令正故為說義。同其
苦樂身業化也。心無增減意業化也。就教誡中。有犯
[005-0229c]
罪者標其所攝。下明攝相。等心教誡意業不偏。有呵
有讚口言誡勸。疾病巳下身業將順。就教授中。初於
下念下精進等不起輕想。不忽始善。隨宜巳下量宜
授法。謂五度等。隨時巳下應時教示能忍疲惱。謂應
止時教以修止。舉時教舉。如是等也。上來攝下。下攝
中上。於等於勝標別所攝。下明攝相。修勝供養以財
將順。修習悲中以法攝取。問曰此等齊巳及勝。云何
能得以法攝乎。釋言餘事雖等雖勝。有不及處故得
攝之。於中有四。一內心悲念。二自離掉動成就四正
令彼同習。三身口將順。和顏身也。先語口也。四自修
善業不為放逸令彼同修。上來第二別明法攝。三以
如是下釋巳總結。四不一切下明其攝儀。不一切取
離於大過。亦非不取離於不及。亦不趣爾離於非時。
是名取攝。


第三總結。後三可知。是名六下大段第四結歎顯勝
上來六種正明攝行。下明修治於難不退。於中先舉
十二種難。下修九治於難不退。先別。後結。不觀輕重
為方便者對上初難。謂觀眾生根性優劣方便攝化。
非直觀於現犯輕重為方便也。或察於人而行悲者
對前第六。由善觀察所化人故悲念利益。或勇方便
為造緣者對前第八。以有勇猛方便之力。為諸眾生
在生死中造生死緣而教化故。知生死過不捨生死。
亦可勇猛方便之力。為諸眾生在生死中造出世緣。
故不捨之。或修正願對前第九。以修願故未得淨心。
[005-0230a]
於臨終時不失正念。或淨信心對前第十。以淨信故
未得淨心。極所愛重眾生來求而為惠施。或專思惟
觀察不倦對前第五。以思惟故雖復生於放逸人天。
而其內心初無放逸。或時柔輭對前第二。以柔軟故
離苦方便調伏眾生。自護煩惱不生瞋忿。或時行捨
或時精進對前第七及第十一。不化名捨。化名精進。
以此二故。於彼第七愚癡諂曲支節殘毀若教若捨。
亦以此二。於第十一種種心解若作若捨。或方便者
對前第四及第十二。以方便故。彼第三句。財物雖少
於多求者量宜而與。亦以方便。彼第四句。雖復一身
於多求者量宜同事。又以方便。彼第十二。雖不放逸
而隨眾生不斷煩惱亦貪瞋等。


如是巳下總結治能。


○地品第三



言地品者。前明攝化眾生化德成就。堪能出生故名
為地。廣辯地行故云地品。


此品有五。一牒前住就以明地。二就人略分。三列其
名。四略辯相。五廣解釋。如上十三次第為七是初段
也。六是菩薩一見共地第二段也。種性解行乃至畢
竟第三列名。種性住名種性地下第四略辯。前四可
解。言無開發名決定者不動地也。於三決定是初定
者。八九十地通名決定。八地即是初決定也。無礙名
為決定行者。謂第九地依前轉增名決定行。最上如
來名畢竟者。第十法雲學中窮滿。故與如來同為畢
[005-0230b]
竟。蓋乃且就一門言耳。若又餘門因果別分不可一
類。自下第五廣釋其相。如來後說舉果指後。下伹釋
因。因中種性備如上辯。不復須論。今此伹釋解行巳
上。


就解行中初問起發。次釋。後結。入歡喜住云何離者
是初問也。釋中有三。一明治行。二明治願。三明願行。
能斷惡趣入歡喜地。就前行中。依世俗禪修菩提分
總以標舉。下別顯之。初明利他。後明自利。利他有四。
一於苦生修習悲心。二為眾生久處惡道學菩提故。
三堪忍為生作除苦因。四一切生三惡道業願悉代
受。業果自當。何由可代。此如上釋。菩薩在中化生令
出故曰代受。此前利他。畢竟修行一切善者是自利
也。上來明行。修正願者第二願也。自下第三明中行
願。能斷惡趣以世俗善牒前行也。言正願者牒前願
也。惡道煩惱染汙受身不久斷者惡果斷也。轉惡道
身惡業不行惡因斷也。是名下結。


前住品下明初地上諸地體也。前住品說信等十法
牒前起後。於此地淨牒上所說。就處以指。就初以論。
此初地淨通則於此出世間中一切地淨。故下文言
淨一切地。下釋其相。先開三門。次釋。後結。言三門者
對治為一。就其修分明能治也。所治為二。就其成分
明所治也。次第為三。明此十行相因起也。下次釋之。
云何對治牒問初門。下辯其相。放逸不受違信菩提
反立障對。良以放逸不受戒故樂著世間。不能觀察
[005-0230c]
菩提福利。不見利故不能信樂。故違正信。是故巳下
反障顯治。次三可知。第五門中多求眾具違不倦者
反立障對。以於眾生求利養故妨修出道。故違不倦。
餘悉可知。第二門中如是十種所治略二總以標舉。
次列兩名。通皆是心齊是方便。於中別分。前三是其
行方便心。未正造緣故名心淨。後七造緣。正修行故
名方便淨。下辯可知。云何次第牒問第三。下釋可知。
如是十行淨一切地總以結之。以此十種十地體故
通淨一切。


○行品第四



言行品者。上來自分。下明勝進。就勝進中先因後果。
廣辯因行故云行品。此中有二。一就行德以分四種。
二就行益以開四別。前中有五。一總標舉。二列其名。
三釋。四結。五重分別。


從解行住乃至最上略說有四。是初總也。


第二名中。初三自利。波羅蜜者是其行體。菩提分者
行熟成道。言神力者道熟起用。下一利他。


自下釋之。解初門中先列其名。前六如上。但列後四。
下釋其相。前六如上。伹解後四。兩番釋之。初就行門
以分四別。如前十二為方便者。如前菩提分品說也。
如前五願名為願者。亦如菩提分品說也。彼中具明
五願十願。就初以舉故偏說五。十力方便是名力者。
如力性品辯明菩薩十力種性。今此說為力波羅蜜。
言一切法部分智故是名智者。謂隨世法差別而知
[005-0231a]
是名智也。下舉般若對以顯別。知真諦者說為般若。
知世諦者說之為智。下據修義以彰四異。言無量智。
名巧便者。修諸行時無量巧智名方便也。求增進智
故名願者。修諸行時求勝之慧斯名願也。魔道不壞
故名力者。修諸行時堅固不壞斯名力也。言智開覺
名為智者。修諸行時善巧修法名智開覺。說此以為
智波羅蜜。第二門中如前所說三十七品四求四知
名菩提者。菩提分品說三十七。真實義品說四求知。
指彼說也。如前六通是名力者。如力品說。前說調伏。
調伏方便名成熟者。前功德品說五無量。指彼說也
如是四行攝一切者。第四總結。


自下第五重復。分別。伹釋第一波羅蜜義。於中有三。
一三義釋名。二三門辯相。三三學攝取。波羅蜜者此
名為度。今此文中三義釋之。於中先釋。後牒以結。三
阿僧祇長夜修者是時度也。自性淨者是其自性清
淨度也。勝餘世間聲聞緣覺攝大菩提是果度也。下
牒結之。施等十法舉其行體。言時度者牒前第一三
阿僧祗長夜修也。明此施等度三僧祗方始成滿。故
曰時度。自性受者牒前第二自性淨也。十波羅蜜能
除妄想契窮實義。故名自性清淨度也。言過度者牒
前第三攝菩提果。明此十種能到大果故名果度。是
故下結。次辯其相。諸波羅蜜建立有三總以標舉。次
列其名。下辯其相。就對治中先舉六弊。六度巳下翻
障顯治。隨其障別對始名異。名隨所應。餘波羅蜜六
[005-0231b]
所攝者。舉本攝末。釋防外難。向有十度。今此何故伹
說六治。以後四種前六攝故。攝相云何。依如相續解
脫經中行別相攝。方便波羅蜜是前三伴。願波羅蜜
是精進伴。力波羅蜜是禪定伴。智波羅蜜是般若伴。
若依地經。後之四種通伴前六。於前六中善巧攝取
名為方便。上上增進說之為願。魔法不動說以為力。
差別異知說名為智。以前攝故不別論治。是名下結。
因起可知。次明報果。施果有二。一外。二內。外得大財。
內得壽命色力安辯五種果也。由施衣食令他得命
乃至得辯。是故還得如是果也。餘之五行各得一果
相顯可知。是名報果總以結之。下以學攝。彼四眾具
眷屬無盡是戒學者。六中前四同為戒也。攝門有二。
一分性攝。唯一戒度是其戒學。二相攝門。施戒忍進
俱名戒學。言眾具者。施為戒因故名眾具。言自性者。
尸羅正是戒學體也。言眷屬者。忍能護戒。是故說忍
為戒眷屬。言無盡者。由精進故持戒不息。故名無盡。
依如相續解脫經中。別分精進不入三中。各隨一義
寧可一定。禪是意者。禪波羅蜜是定學也。定心內淨
故名為意。般若是慧。此三下結。


前就行德以分四行。下就行益以別四種。有四舉數。
次列四名。自利利他各有始終。故合有四。如是下結。


○建立品第五



建立品者。上來明因。此品明果。果德成辦堪任建立
利眾生事。故名建立。此品有三。一牒前起後。二廣辯
[005-0231c]
釋。第三是名如來住下隨別結之。


初言十三如來住者。前住品中言第十三如來住者
建立品說。故今牒之。究竟地者。前七地中說究竟地
建立品說。故今牒之。諸佛世尊有百四十不共法者。
於前無上菩提品中。言百四十不共佛法建立品說。
故今牒之。三十二下列名可知。此等牒前以起後也。
今此品中為辯建立相同前門。故牒起後。


下廣釋之。文別有二。一明建立如來自德。二十方界
利益眾生為九事下明其建立化他之德。前中有四。
一廣辯釋百四十法。第二是名百四十下釋巳總結。
三一切相好後身得下明其成處。四究竟地與如來
地何差別下辯因異果。前中相好色相同故一處釋
之。於中有四。一明其果。二造種種下明相好因。三略
說諸相為軟中下重就前果明其通別優劣之義。四
相好善業三無量下重就前因明三無量能得相好。


就初段中先明相好。表德名相。順情曰好。其辯可知。
下明得處。於中四句。一對地前相好之因明得報處。
初地始得。至佛乃淨。二餘四下乘明餘德成就處所。
勝者後得。劣者前得。三從淨心下對初地上相好之
因明得報處。謂從淨心起相好因。次第漸勝。於諸地
中一切相好漸次生也。四又種種下明相好因。有近
有遠。得果不同。


上來明果。自下第二明相好因。於中有二。一明因體。
二種性地種子處下明因成處。就因體中初就行業
[005-0232a]
以明其因。復次在家出家巳下據修說因。前中初明
差別之因。三十二相無差別下明無差因。如是下結。
差別因中造種種業得種種報世尊教化力故說者
總以標舉。何以故下問答辨釋。自有一因能生多果。
世尊何故說種種業得種種報。問意如是。下釋之中
初至令得相好報來明說所以。眾生聞下明說之益。
如修多羅下舉經所說辯種種業。一切經中說相好
處皆名相好修多羅也。下辯可知。無差別中初明相
好無差別因皆由持戒。何以故下問答辯釋。差別之
因得差別果理數應然。今何故言唯持戒得。下釋可
知。相好一報云何說言種種因得。復言唯一持戒因
得。因有二種。一者生因。如世生母。二長養因。如世養
母。種種因者是長因也。持戒因者是生因也。如是廣
下總以結之。於中伹結差別之因。自下據修以說因
中。初明通因。次明別因。後總結之。前明四修是其通
因。以此四修通修諸行故曰通也。無忿以下是其別
因。隨行別修故曰別也。別中八句。相顯可知。是名下
結。伹結前通不結後別。上來第一正明因體。下明成
處。言種性地種子處者明其種子初成處也。言解行
地修方便者因增長處。淨心地得餘漸勝者明其因
成生果處也。從種種業至此第二明相好因。


此略說下是第三段重就前果。明其通別優劣之義。
先明通別。略說諸相為軟中上餘一切法皆大人相
者辯相通別。凡夫為軟。二乘為中。大乘為上。通為如
[005-0232b]
是軟中上人。是故但說三十二相。若多說相。中下絕
分不能趣求。若簡中下唯為上人。一切佛法皆大人
相。故華嚴經相海品中。宣說如來一一支節無量相
也。此及餘下明好通別。伹釋通義略不論別。謂此所
說三十二相及餘佛法通皆名好。下明優劣。謂十地
巳還一切眾生福德積聚覿佛一毛。餘皆可知。


復次善業三無量下是第四段。重就前因明三無量
能生相好。


就四淨中初牒前門。次列其名。要攝唯二。謂身與心。
前二身淨。後二心淨。身中初一正明身淨。後一用時
境中淨也。心中初一功德心淨。後一明其智慧心淨。
下釋其相。解身淨中。煩惱習身捨離無餘得最上身
真身淨也。生滅自在應身淨也。境界淨中。種種現化
身現化也。及所言說口言說也。一切境界自在無礙
總明於前二種境中得自在也。解心淨中。煩惱悉離
心體淨也。善根成者心法淨也。解智淨中。捨離一切
無明穢汙除性無明證智淨也。一切所知無礙自在
除事無知教智淨也。證智淨故具一切智。教智淨故
具一切種。


就十力中文別有三。一牒以列名。二依經辯釋。三力
有七下論主自以七門分別。就初門中十力牒前。處
等列名。力義如別章。此應具論。今且釋名。處非處者。
因果相當名為是處。因果相違名為非處。然此力中
通知一切。但知因果教化中勝。是故偏說照此名智。
[005-0232c]
力如後釋。一堪能名力。能利生故。二強盛名力。自德
堅強魔不壞故。自業力者。善惡等因果家自業。簡異
性因自在天等。故說為自。然此力中通知煩惱及苦
樂等四法受義。以業為主伹云業力。禪脫三昧正受
力者。禪謂四禪。脫謂八脫。言三昧者謂三三昧。自餘
一切通名正受。於此禪等能入能知故名為力。諸根
力者。信進念等過習今成。能生曰根。是根之中離合
不定。合之唯一。或分為二。謂利與鈍。故成實云。鈍根
有邊所謂蛇奴。利根有邊所謂諸佛。是以說之。中根
無邊是故不說。或開為三。謂軟中上。如下文說。然就
根中通知一切善惡等根。今欲依善化授以道故偏
說之。種種解者亦名欲力。亦名悕望。知物信解故名
解力。知解起欲名為欲力。欲心悕求故名悕望。種種
界者。亦名性力。亦名使力。習欲不改故名為性。性別
名界。惡性隨人目之為使。知此名力。至處道者。苦樂
等報名所至處。善惡等因能到彼處名至處道。知處
及道是故名為至處道力。此力所知與處非處有何
差別。如論中釋。前處非處總知因果。今此別知。是因
能到彼果。別知是果從彼因生。宿命力者。謝往名宿。
相續名命。此力通知過去世中八事六行。命在其後。
據後以彰偏云宿命。生死力者。經中亦名天眼力也。
若言天眼就初為名。禪名天住。依禪得眼故名天眼。
依此天眼照用自在名天眼力。生死智者就後立稱。
隨眼取見現在眾生。知其未來死此生彼名生死智。
[005-0233a]
理實此力通知未來八種事等。為欲令人知過生猒。
故說生死。漏盡力者釋有兩義。一就能以名。無學聖
智能盡諸漏名漏盡力。二從境立目。三乘聖人結患
斯亡名為漏盡。知盡名力。下依力經辯釋其相。此如
十力修多羅者牒以總指。一切諸經說十力處通名
十力修多羅也。亦可別指。下廣釋之。初釋力中經有
十句。一者如來。二處非處。三如實知。四者是力。五者
成就。六者勝妙。七者安隱。八者自知。九能轉梵輪。十
能獅子吼。今此論家初依十句次第釋之。自安巳下
隨義分別。初言所說不乖如者釋如來也。斯乃寄言
以顯內德。由智證如發言不乖。以智難彰。寄言顯之。
是故下結。故名多陀阿伽駄者。是中國語。此名如來。
淨不淨下釋第二句。淨不淨果依差別因。名是處者。
樂果名淨。苦果不淨。淨依善因。不淨依惡。各依別因。
有四道理故名是處。淨不淨果差別因違名非處者。
如說樂果從惡因生。苦由善得。違正因果故名相違。
無此道理說為非處。離增上下釋第三句。離增上慢
名如實者略釋經中如實知也。增上慢者實不知法
妄謂巳知。不名如實。佛離慢故如法實知名如實知。
小乘法中宣說十智以為力體。今大乘中說如實智
為力體也。如前說下轉釋離慢。相顯可知。堪能巳下
釋第四句。能一切種利眾生者。此就利他堪能名力。
一切魔怨捨離勝者。此就自利強盛名力。是名下結。
修習攝下釋第五句。修習攝受力體成也。隨欲自在
[005-0233b]
力用成也。是名下結。涅槃名勝釋第六句。此名果滿。
八聖名安釋第七句。此彰因圓。自知所得名自知者
釋第八句。對後兩句。名前涅槃及與八道為自知也。
以哀愍下釋第九句。以哀愍心為人廣說是名轉者。
此釋轉也。何以故下釋梵輪義。何故問也。何故所轉
名為梵輪。下釋其相。梵名為淨。淨有二種。一者自淨。
二者淨他。從初乃至清涼真實是自淨也。生死因果
惱亂非一故名種種。清淨寂滅謂因亡也。清涼真實
謂果喪也。初轉巳下是淨他也。是名下結。得最上下
釋第十句。得最上教所吼法也。從過去佛所聞正法
名最上教。攝無上師能吼德也。善集師德名攝大師。
說自所得正明吼也。破異道者吼勢力也。於異不怯
能吼心也。一切諸論勝妙無上所吼勝也。明佛所有
一切言論於諸道中最勝無上。為四眾說吼所益也。
是名下結。


上來第一依經釋竟。自下第二隨義分別。於中有二。
一自安安他二門分別。略說自安前八句也。略說安
他後二句也。彼我俱安雙結前德。開發顯示教授說
者結其說相。明佛於彼十力經中開發顯示是二功
德。教授眾生為眾宣說。二得義方便二門分別。略說
得義前八句也。自成勝益故名得義。得方便者後二
句也。由轉梵輪。由獅子吼。令他眾生得智得斷。與他
所得為方便故名得方便。此總標舉。下釋其相。人天
所求悉於我得。總釋後二令他得智。是名下結。如病
[005-0233c]
差下別釋後二令他得斷。前轉梵輪令愛行者除愛
得斷。後師子吼令見行者除見得斷。轉梵輪中如病
得差除惱安隱自患盡也。舉其自盡明能盡他。復為
人治令他得斷。是名下結。師子吼中令妄邪師得諸
對治諸病差者。令六師等皆得正治見患亡也。是名
下結。解業力中初釋經文。後牒以結。經中七門次第
釋之。一知三世業。二以行分下知身業等。三復有四
下知四法受。先知。次說。後總結之。知中初總。現在未
來苦樂通別說為四受。起受善惡說為四法。下辯其
相。略舉初門。餘三指前。次說可知。下結是名處方便
者。苦樂等報說以為處。安不安等名為方便。四若眾
生數知起業人。五以非眾生知業境界。境中該通生
及非生。文中略故伹云非生。是名眾生。結前若生起
業人也。略不結後非眾生數為境界矣。六善所作是
名因者明知業因。是文顛倒而復不足。若正應言所
作善根。若具應言所作善根所作不善是名因也。七
愛不愛下明知業果。樂果可愛苦不可愛。禍者即是
不愛苦也。福者即是可愛樂也。下牒結之。一切時者
牒前第一三世業也。一切行者。牒前第二身口意業。
一切處者牒上第三四法受也。一切法者牒前第四
若眾生數。一切境者牒上第五以非生數為境界也。
一切因者牒前第六善根所作。一切禍福牒前第七
愛與不愛禍福果也。如是一切如來悉知總結知也。
就定力中四禪八解脫釋禪解脫。於禪巳下就佛明
[005-0234a]
力。於中有二。一明如來自得禪定出入自在名為定
力。二復次下令他得定故名定力。自中有四。一略辯
釋。於禪解脫心自在者定體自在。彼彼悉成定用自
在。是名下結。二引說證成。如世尊三昧正受證證如
來定體自在。如其正受光照梵下證明如來定用自
在。阿含經說。如來有時為化梵眾往彼天上。身放勝
光。口宣妙法。諸梵見光聞其所說不覩其形。故今引
之。三以是義下就彼所引結成此義。以是如來三昧
正受光照梵天妙音說法。令諸梵眾但聞其聲不見
形故。如來入共世間三昧能速成辦入共世間。不共
世間像類三昧是佛定體。所入是其世俗淨定名共
世間。精妙過世故曰不共。良以所入髣像世定。是故
名為像類三昧。能速成辦佛定用也。四於禪下牒此
結彼。牒此釋文。結成十力修多羅中所說定力。於禪
解脫心得自在牒初段中定體自在。隨意悉成牒初
段中定用自在。具斯兩種。是故經中說禪解脫三昧
等力。


上來第一明佛自得。自下第二能令他得。於中有三。
一明眾生於諸禪等具二煩惱不能得定。一者未修
煩惱障故令不得修。二者巳得自地結縛不能精進。
二如來下明佛巧化令其得禪。先明如來三業巧化。
後明化益。初以種種世俗言者口業化也。隨其法類
言音各異故云種種。隨其色像身業化也。謂隨眾生
色像不同為現身也。隨所應者意業化也。觀物心性
[005-0234b]
量其所宜名隨所應。下明化益。令得善者對前第一。
未修之者令得禪也。所得非一故云禪等。修慧滿者
對前第二。巳得之者令勝進也。言離惱者化前第一
令得禪故離煩惱也。言清淨者化前第二令滿足故
究竟淨也。三若得下牒以結之。言若得者牒初段中
第二巳得違勝進也。言未得者牒初段中第一未修
令不得也。言若劣者牒第二中令得禪也。言若勝者
牒第二中修慧滿也。悉如實下總結知也。


就根力中。向成信等𤏙中上者。信等五根依前定成。
牒前起後故曰向成。信等五根。前列名中但云利鈍。
今說有三。𤏙中上也。


就解力中。從他生信及自思惟知欲因也。𤏙中上欲
知欲體也。是名下結。就初以結故云解力。


就性力中種種性總以標舉。次別顯之。三乘淨性。貪
等染性。八萬四千文中不數。賢劫經中辯明八萬四
千法門。今應翻彼為八萬四千煩惱性也。下總結之。


至處道中。初就淨法明至處道。又種種下就染以論。
種種各違總以標舉。次別顯之。起異見欲心相違也。
常共鬪諍口相違也。如外道下就人指斥。如時修多
羅指經廣顯。當應外國別有時經。今此所傳量影時
經不辯斯義。


宿命力中。初知眾生俗數建立種種名者總以標舉。
於彼八事六種行中就初以舉。故但說名。謂過去下
別以顯之。別中有四。一舉過去。八事六行以為章門。
[005-0234c]
他及自身當事分別說為八事。彼此共同名之為行。
如是下結。二辯其相。言八種者牒上初門。下辯其相。
此與地經大同小異。異有三種。一有無不同。彼中一
色此處無之。二離合不同。此中久住及與壽限。彼合
為一名為壽命。三前後不同。今此文中第五苦樂彼
為第八。餘皆相似。如是名者如說過去須大拏等。如
是生者謂剎利等四姓中生。如是姓者謂張王等。飲
食苦樂相顯可知。後之三種命中差別。言長壽者命
極無卞。言久住者壽至中年。對彼少年說為久住。言
壽限者少年夭喪。六種行者牒第二門。下辯其相。俗
數名字猶前名也。剎利等色猶前生也。剎利等形說
名為色。亦可四姓差別名色。如世人言色別若干如
是等也。言父母者種姓處也。飲食同前。言善惡者。前
八事中就其果報說為苦樂。今就因行說為善惡。善
惡樂等同行顯故。言壽命者猶前中後三命也。三八
種事下明八及六該通自他。四作是說下就彼六事
廣明自知。初別。後結。此我名者。如佛自說過去大拏
是我名字如是等也。次四可知。


就後命中。若少年者是壽限也。若中年者是久住也。
言長年者是長壽也。如是下結。


就天眼中。依彼十力修多羅文次第辯釋。經中初明
天眼過人。後明所見。今具釋之。一切禪定名天住者。
三住之中四禪四空通名天住。依禪得眼名天眼者。
住本立稱故號天眼。淨果滿足名快淨者。餘人天眼
[005-0235a]
名為清淨。如來天眼淨極名滿。滿故名快。過人可知。
下釋所見。所見有二。一見死時好色惡色。二起惡戒
下見造善惡受苦樂報。就初段中眾生臨死時者。解
釋經中見生死時。正論死時一剎那頃命斷時是。而
命未斷諸根漸壞名臨死時。此等通攝為死時也。見
此時中諸根壞相。黑闇巳下解釋經中好色惡色。此
見死竟中陰色也。就惡色中。黑闇二種輕重分二。如
是像類乘中陰者。明彼中陰似像黑闇黑羊毛也。下
出其類。如夜黑闇極惡色也。黑羊毛光輕惡色也。故
名下結。就好色中。白淨二種優劣分二。如是像類乘
中陰生義同前釋。下出其類。如明月光極好色也。波
羅捺衣微好色也。故名下結。


下見造業受果報中。初見造惡受惡果報。與上違下
見善受報。惡中有三。一見造惡。二種種邪見惡行成
下見惡成為因。三名色分下見因成得果。前中初言
起於惡戒是名惡戒身口意者。有正見人起身口意
違犯禁戒。名為惡戒身口意惡。是人行壞而見不壞。
是故直名惡戒身等。種種邪下是其惡見身口意者。
有人邪見起身等業名為惡見身口意行。


自下第二見前所作能為後因。於中初見惡見所起
身口等業能為後因。後見惡戒身口等業能為後因。
此二之中各有三句。一見成就。二見為因。第三結之。
前惡見中初見成就。成有總別。種種邪見惡行成就
總明成也。下別顯之。誹謗賢聖是名邪見別明見成。
[005-0235b]
誹謗計著邪因邪果。緣是造作一切邪業。別明惡見
所起身等惡行成也。造邪業巳受現樂下見為因也。
受現世樂未來苦者。有人邪見不信因果縱情造惡。
故現受樂未來受苦。言現世苦未來苦者。有人邪見
苦身求度。故現受苦未來亦苦。是名邪因結彼邪業
為因義也。下惡戒中。成種種惡見其成也。生惡道中
見為因也。舉生惡道顯其因義。是名因者結彼惡戒
為因義也。


自下第三見從惡因受於苦報。於中四句。一解身壞。
名色分者。四陰名名。色陰名色。是二分離名為身壞。
二解命終。生分盡者。命根能令色心不絕。與生作因
故名生分。生分盡時名為命終。三解生惡趣。略不解
生。但釋惡趣。非法惡行是名惡者。名因為惡。受苦無
間名惡趣者。鬼畜二報為惡所趣名惡趣也。四解墮
泥犂。墮下背悲釋其墮也。地獄極下顛墜名墮。離諸
賢聖名背悲等。增上可厭名泥犂者。是其所墜地獄
處也。惡趣中重故別論之。


下就善中。與上相違名淨分者是善因也。下明得果。
乘善行生名善趣者謂人趣也。所受自然是名天者。
善趣中勝故別論之。


漏盡力中但明自盡。不論知他。於中有三。一明漏盡。
二對治下明漏盡治。三得六通下明漏盡德。初中一
切漏無餘者起惑亡也。斷一切使性使盡也。第二治
中言對治者。總以標舉。下別顯之。初明無礙。有漏盡
[005-0235c]
下明其解脫前無礙中無漏心者。是無漏定對前漏
也。無漏智者。是無漏慧治前使也。增上意慧轉名顯
之。前無漏心是三學中增上意學。前無漏智是三學
中增上慧學。下解脫中言有漏盡名心解脫慧解脫
者略列其名。前增上意究竟出累名心解脫。前增上
慧究竟出累名慧解脫。依見依修心慧脫者得脫處
也。由依二道斷惑除累故得二脫。是名後有總以結
之。以此二脫障外所成故名後有。自下第三漏盡德
中初明六通。自如實下明得四智。自如實知自證四
智能為他說。寄言以顯。故說自知結前自知。生巳盡
下彰前為他寄言顯也。生盡行立是前二智。如是廣
者。廣說有四。我生巳盡。梵行巳立。所作巳辦。不受後
也。此四何別。毗婆沙云。我生巳盡是斷集智。梵行巳
立是修道智。所作巳辦是證滅智。不受後有是知苦
智。此是證智。非是汎爾觀境智也。證心一味云何有
四。體雖一味義別有四。相狀如何。據小以論。無學心
起正觀諦理。無心分別。我生巳盡梵行立等。伹此聖
慧能盡集因。義說以為我生巳盡。即此聖慧修道行
滿。義說以為梵行巳立。證滅畢竟。義說以為所作巳
辦。能絕來苦。義說以為不受後有。然後出觀在有心
中緣前所得。方自念言我生巳盡乃至第四不受後
有。大乘法中佛智初起正照如理亦無分別。我生盡
等伹隨義別。離分四種相與前同。然佛如智常續無
間。不同二乘出觀在有念自所得。但對眾生顯自所
[005-0236a]
證。言我生盡梵行立等。問曰此四與盡無生二智何
別。成實大乘即說四中。我生巳盡以為盡智。不受後
有為無生智。毗曇不爾。言盡智者。現盡生死因之與
果。無生智者。定保當來生死因果不復更起。彼盡智
中自有四智。無生智中亦有四智。如龍樹說。若直觀
察我生巳盡乃至第四不受後有。是其盡智。若言生
盡不復更生。梵行巳立不復更修。所作巳辦永更不
作。不受後有後更不受。是無生智。四智如是。


上來論主依經解釋。自下論主自意分別。先舉七數。
次列其名。後廣釋之。言自性者明力體性。言分別者
分別其相。言不共者不與下同。所言等者佛佛平等。
言造業者明力功能。言次第者化用因起。言差別者
明力分齊。下廣釋之。解初門中先舉二說。有說信等
五根為性。有說智性下取聖說辯定是非。相顯可知。
第二門中分別有三。一牒以舉數。次辯其相。時分別
者三世別也。過未現在入一切智釋顯其相。就十力
中。宿命智過。天眼智未。除漏盡力。餘通三世。漏盡力
中證漏盡力自身現證。得言現在知漏盡力。所知之
盡不屬三世。隨人說之得通三世。入一切智順外國
語。順此應言一切智入。入名為解。佛一切智解三世
法名一切入。種分別者隨法別也。一切有為自相共
相入一切種釋顯其相。十力通知有為無為。今此且
就有為言耳。就有為中因果等別名為自相。無常苦
空諸法共同名為共相。十力之中初處非處最為寬
[005-0236b]
總知自知共。第七至道知自知共。知不淨等是知自
相。知無我法是知共相。第十力中盡漏之力知自知
共。見有除闇能知自相。證空盡漏能知共相。知漏盡
力唯知自相不知空故。自餘七力伹知自相。解知如
是一切種法。是故名入一切種也。眾生分別隨人別
也。一切生界入一切益釋顯其相。十力皆緣一切眾
生。於諸眾生解知一切利益方便。是故名入一切利
益。如是下結。不共及等相顯可知。


言造業者牒第五門。下辯其相。處非處者舉其力體。
真實因果如是知者辯其力相。知正因果故言真實。
伏因果諍明其作業。諸沙門等是乖理人。求之不得
多起異執。彼諍因果。或言善因能得樂果。或言得苦。
不善亦爾。以此初力知正因果故能伏之。自業智力
舉其力體。自所作業此業受果。如實知者辯其力相。
知自所作非無因也。此業受果非無果也。伏施福下
明其作業。諸沙門等諍施不同。或言有福或言無福
名施福諍。良以業力知施有福故能伏之。理實通伏
一切所作罪福諍論。諍施者多。故偏言耳。


禪解脫力舉其力體。略不辯相。下明作業。三種示現
調伏教授正化業也。伏對治下摧邪業也。諸沙門等
或言苦行是正對治。或言禮拜是正對治。如是一切
名為對治。相違諍論由能正化。故能伏此對治諍也。
諸根力者舉其力體。於諸生等辯其力相。如所應下
明其作業。種種解力舉其力體。於諸生下辯其力相。
[005-0236c]
教修淨下明其作業。種種界力舉其力體。於諸生下
辯其力相。如其根下明其作業。性必依於根欲以成
故如其根。如其欲心依性授法故如其使。彼彼度門
教授益也。


至處道中初舉力體。次明作業。後牒總結。至處道力
是初段也。為眾生下是作業也。於中有二。一以五度
事法教授。具廣分別如聲聞地。二云何下理法教授。
於中初明教授菩薩。從聲聞乘如是思下兼教聲聞。
教菩薩中文別有三。一問起發。二三昧具下對問辯
釋。三是名下釋巳結嘆。就初問中云何如來教初業
者。地前菩薩名為初業。未能自證假師教授。教之云
何。第二釋中初明教儀。為無諂下明所教人。作是言
下明教授辭。如是一切所知巳下明教授益。前教儀
中三昧眾具攝住心者。先須以彼十一定具攝令住
心。然後以彼理法教也。十一定具如成實說。一淨持
戒。二得善知識。三守根門。四食知量。五損睡眠。六具
善覺。七具信解。八具行者分。謂信不諂少病精進及
與智慧。九具解脫處。謂佛比丘為之說法。自善誦經
為他說法。獨靜思量善取定相。十無障礙。謂滅離三
障。十一不著。捨執著心。


所教人中言無諂者。正直捨妄名為無諂。


教授辭中初教生空。於眼見下教觀法空。如是壞我
方便道下雙以結之。就生空中初教觀現。不於未下
教觀未來。略無過去。就現在中初總。次別。後總結之。
[005-0237a]
汝當獨處思所立名。總勸觀也。一切眾生尋名取我。
故教觀名令知無我。又八事中名字在初。就始為言
故教觀名。餘略不論。所觀八事如前菩提分品中說。
如此名下別教觀也。先教實無。後教假有。如此名字
內外六入一切無者即法無我。十二入中六根名內。
六塵名外。彼名所表我眾生等。內外中間一切無也。
自性亦無法外無也。法外無有我人自性。是故說為
自性亦無。此教實無但是名下教觀假有。有但名想
因緣施設故非實有。如是思下總以結之。下觀未來。
現我既無。當亦非有。故於未來不起人想。


就法空中初觀眼空。後類餘法。就觀眼中初觀現在。
次過。後未。現中有三。一觀眼體空。二如是名下觀眼
所依。因緣法空以成眼空。三何以故下觀眼識空以
成眼空。就初段中句別有二。一觀假有。二觀實無。於
現在眼作眼名想眼施設者觀假有也。有但名想因
緣施設。非實有之。當自觀下觀實無也。自觀我眼尚
不可得眼體無也。況名相等言是眼者。眼因緣中亦
無眼也。第二段中如是名想施設悉無因緣空也。名
想施設都無真下。牒無名等成眼空也。名想施設是
眼所依。所依既無眼性焉有。第三段中初何以故徵
前起後。眼能生識。何故言無。下釋有二。一觀識空。二
以眼空成彼識空。還用識空顯前眼空。前中二句。一
初中非彼眼觀實無。二觀假有名。眼想施設眼覺生
者觀實無也。眼識覺了名為眼覺。眼覺體空故非名
[005-0237b]
等有覺所生。但名言說而生眼覺觀假有也。但名生
覺故有非實。下以眼空成識空中。非彼眼性可聞知
者觀實無也。此文不足。若具應言非彼眼性可聞可
知而生眼覺。於名於事而生覺者觀假有也。但於眼
名眼因緣事而生眼覺。故有非實。上來觀現。是故思
下觀過去也。是向現眼伹是名想施設而有無定實
故。未來亦爾。伹是名等當來不得觀未來也。上來觀
眼。下類餘法。先以眼根類顯餘法。後以現法類同過
未。前言如眼牒上所觀。如是耳下正類餘法。耳鼻舌
身類顯色法。乃至見等類顯心法。見聞覺知是散心
也。眼識名見。耳識名聞。鼻舌身識說名為覺。意識名
知。若求得下是定心也。始修名求。終成名得。就彼求
中麤心名覺。細心名觀。如是一切。類顯非色非心法
等。此等就法。以眼類餘乃至當來。就三世時以現類
餘。越過舉當故曰乃至。前觀生空。次觀法空。下雙結
之。如是壞我方便道攝結前生空。乃至壞法方便道
攝結後法空。汝當獨處至此第三明教授辭。


自下第四明教授益。如是一切善觀察者牒前起後。
下明其益。益有二種。一明所離。二明所得。從初乃至
無所攝受是所離也。一切法想及當來想舉所離心。
約法論心名為法想。約時論心名當來想。據後以舉
故偏言當。又復當來正是所厭故偏舉之。一切虗偽
舉所離相。妄想不真故曰虗偽。無想無思離前心也。
斷除分別一切法想故曰無想。離當來想故曰無思。
[005-0237c]
言無相者離前一切虗偽相也。於一切義無所攝者
總結離也。下明所得。所得有二。一因。二果。因中有四。
一得智慧三昧種性。如來慧因名智慧性。如來定因
名三昧性。二得五度。三得八禪。四得菩薩無量三昧。
漸次巳下是得果也。


上來釋竟。是名巳下釋巳結嘆。是名結也。過去如來
為初業下是嘆勝也。


從上云何教初業來明教菩薩。聲聞乘下兼化小乘。
聲聞思此無我之理。疾得六通四無礙智。


上來作業。一切至下總牒以結。


宿命力者舉其力體。觀宿命者辯其力相。下明作業。
於善於惡若厭善淨調伏說者正化業也。於善信樂
名為淨心。於惡厭離名為厭心。為起眾生如是二心
調伏說法。調對厭心令離惡也。說對淨心令生善也。
伏常論下摧邪業也。知果由因故伏常論。生死智力
舉其力體。略不辯相。說眾生下明化他業。漏盡智力
舉其力體。略不辯相。伏疑惑下明其作業。


言次第者牒第六門。下辯其相。初得菩提頓得十力。
力體頓也。種智起時一時頓得。後次第者力用漸也。
次第現前總明次第。下別顯之。別中有三。一依世智
起化次第。二依如來第一義智起化次第。三依如來
了達緣起法界之智起化次第。就初門中先以初力
知世因果。阿惟佛法因果部分處非處力觀因果者。
此明無比正覺法也。於此無比正覺法中。為知世法
[005-0238a]
因果部分。故以初力觀察世諦因果部分。此力是總。
下餘九力依此次第攝化眾生。初以業力知欲界業
攝化眾生。為世俗下以彼定力知上界業攝化眾生。
并為出道。欲令眾生得出世下以餘七力出道攝化。
根欲性力知物心器。至處道力攝令住心。宿命天眼
化離斷常。漏盡智力終令究竟。第二門中先以初力
知第一義。下餘九力依此次第攝化眾生。先以業力
知在家業攝化眾生。次以定力觀出家業攝化眾生。
後餘七力出道餘益相狀。同前。第三門中先以初力
觀緣起法界。如來藏中恒沙佛法同一體性互相緣
集名為緣起。門別各異名為法界。初力可知。下餘九
力依此次第攝化眾生。初以業力觀世業果。次依定
力三輪示現教化眾生。令捨世惡修行世善。後餘七
力出道饒益次第同前。


言差別者牒第七門。次釋。後結。初力可知。第二力中。
知善不善得愛不愛不作不受當相分別。乃至巳下
對後辯異。乃至善知禪解脫中此業非彼亦是業力。
是名下結。第三力中。知禪解脫三種示現當相分別。
乃至巳下對後辯異。五根之中信根名淨。舉淨等取
餘之四根故曰淨等。乃至知彼五根俱生相應定心
亦是定力。是名下結。第四力中。知軟等根是名根力
當相分別。乃至巳下對後辯異。悕望是欲。乃至知根
生彼悕欲亦名根力。第五力中。初至大乘得涅槃解
當相分別。知種種悕是名解力總以標舉。解有六下
[005-0238b]
別明所知。出與不出去住分別。遠淨近淨優劣分別。
現法將來大小分別。乃至巳下對後辯異。有總有別。
乃至知解所起種喻亦名解力是其總也。諸性不同
如世種子糓豆等異名種子喻。乃至知解成彼諸性
作種子喻猶是解力。分別有四。如性種子是名解力
是其別也。三乘凡夫界性各異說為四種。此四界性
如世種子體性各別。是故說為如性種子。分別前解
所成四界如性種子故名解力。第六力中。初知種種
分別種子是名界力當相分別。知種種性分別此性
如世種子故名界力。乃至巳下對後辯異。涅槃法者
是所至處。言道迹者是能至道。此之道迹依前界起。
是故名為順界道迹。乃至知界所至涅槃及知順界
所起道迹亦名界力。第七力中。知一切道種種性淨
名至處道當相分別。一切種道是其總也。惱淨別也
乃至巳下對後辯異。過去世中一切趣因是至處道。
是故乃至知宿命中一切趣因。亦名至處道力攝也。
第八力中。知過六種是名宿命當相分別。六種同行
名六言說。亦知八事。略不言耳。乃至巳下對後辯異。
乃至知彼過去眾生向未來世生死此彼猶名宿命。
第九力中。知來生死是生死力當相分別。乃至巳下
對後辯異。謂知眾生未來世中乃至金剛未得究竟
漏盡自義。猶名第九生死力也。第十力中當相分別
更無辯異。知究竟義知他漏盡現法得者。自得漏盡
如是十下總以結之。
[005-0238c]


四無畏中。文別有三。一牒指經。四無畏義廣如別章。
第二如來以此自證而無畏者略以釋之。三智障下
廣以辯釋。廣中有五。一明無畏具。二如來下明無畏
相。三無怯下明無畏體。四自安下明無畏德。五一切
法平等覺下明無畏用。就初段中。智障解脫一切法
覺不共聲聞是一切智無畏具也。煩惱障脫共聲聞
者是其漏盡無畏具也。說出苦道是能說道無畏具
也。說障道法是能說障無畏具也。此之四種是無畏
具。時此於他無所畏故。亦名為境。為無畏智所照知
故。第二相中。如來於此自如實知無畏智相。若謗不
知無有是處。無是處故得無畏者無畏心相。第三體
中義別有二。一者智體。二者心體。內照知巳具有四
德是其智體。緣難不怯是其心體。今言不怯是心體
也。不疑惑下是智體也。明審自巳具四師德故不疑
惑。第四德中。自安安彼總以標舉。下別可知。第五用
中。初之一智別化菩薩。菩薩修學一切智故。第二漏
盡別化二乘。彼求寂故。後二俱化。下就俱化出菩薩
中。開分二藏。相顯可知。


三念處中初牒指經。次總辯釋。法是經法。律是戒律。
如來長念我法我律於餘法中最尊最上名大法主。
於受不受常行捨心故無苦惱。今言不惱。偏舉一邊。
下別釋之。先舉三數。次列三名。後總結之。於此三眾
無增減者。於正不喜。於邪不惱。於非邪正不生癡捨
三不護中初牒指經。略說一切覆藏悉斷示三不護
[005-0239a]
正辯其相。阿羅漢下寄對顯勝。於中有四。一總明羅
漢餘過未盡故須防護。無記突吉身口失也。不能牽
果故曰無記。所作違法名突吉羅。或時忘設意業失
也。二明如來一切悉無故不須護。一切悉無無不善
也。一切真實唯有善也。三別明羅漢三業有過故須
防護。或時論議畏墮負處口餘過也。或時不悅身餘
過也。或時怠性意餘過也。是故自護。四明如來一切
悉無。大悲指前。不忘法中如來所作常隨憶念總以
標舉。下別顯之。一切所作身所作也。一切說者口所
說也。一切巧便意所知也。言一切時於此諸事常不
忘者總結不忘。


斷除習中初牒前門。次釋其相。如來動止離煩惱習
正辯其相。諸羅漢下寄對以顯。是故下結。


一切智中一切種妙牒舉前門。下釋有三。一通。二別。
三總結之。知義益等是通釋也。知義是善。非義不善。
非義非非義是無記也。次別顯之。知惡無記名一切
種。智善名妙。下牒總結。合為一切種妙智也。上來廣
釋。是名略說百四十法第二總結。


自下第三明諸佛法究竟成處。初明相好具足成處。
次明餘法究竟成處。後總結之。一切相好最後身得
是明相好得成處也。快淨巳下明餘佛法成就處也。
於中有二。一明成處。二明成相。快淨分法菩提樹下
乃得滿者是成處也。相好易成。故後身時初生即滿。
餘德難就。故佛樹下得菩提時方乃滿也。菩薩後身
[005-0239b]
修三十下明成相也。於中初修三十七品。次得眾相
離障三昧。後成佛道。次第二心明得時也。望前金剛
名種智起為第二心。頓得十力乃至妙智明其所得。
下就所得嘆以顯勝。快淨無上斷德勝也。所知無礙
智德勝也。快淨離垢顯前斷德。平等開覺顯前智德。
過一切下總以結之。


究竟如來有何別下。是第四段中明因異果。先問起
發。由上文中最上如來合為一地。宜須辯異。故為此
問。次以喻顯。喻別有五。下總結之。


上建自德。下建利他。於中初總。次別。後結。


十方施
作略說九事。是初總也。


不共法中門別十一。除四清淨。餘之十門相從為九。
相好合一。餘八各一。故有九也。以何義故除四清淨。
良以四淨自德清淨。利他不顯故癡不論。又四淨中
初一身淨相好所收。後之三淨餘德所攝。故不別論。
云何□別。先問起發。下廣辯之。初相及好共生一信。
第二斷疑起十力者生物解也。第三事中以佛十力
起一切義總以標舉。謂依十力起四無畏一切義用。
次別顯之。聞發知見顯之巳具有一切智也。答一切
問彰巳漏盡。伏諸邪論明巳實能。宣說障道建立正
法明巳實能。說盡苦道起四無畏總以結之。第四事
中如來智慧若住不住隨彼調伏離諸惱者。佛平等
智隨彼眾生若住善法若不住善等皆調伏。於不住
善不生惱也。為如是義起三念處。第五事中言如前
[005-0239c]
說如是作故起不護者。如上所說一切所作覆藏悉
斷故起不護。第六可知。第七事中於一切生一切所
作起不忘者。三業所作皆不忘也第八事中如來所
行隨順於如無有餘者。三業所行順如理故斷諸習
也。第九事中非義非非一切離者。一切種智知惡無
記皆悉離也。義益顯者所謂妙智分別善法化眾生
也。為是義故起種妙智。下總結之。


從解相好至此第二廣釋佛法。自下第三結成諸義。
然此品初牒如來住及究竟地不共佛法以為起發。
今此結中結住建立不共佛法。不結究竟。文左右耳。
名如來住結住品中如來住也。是名建立結十法中
第十建立。下釋顯之。何故問也。依學所學建立一切
利生事者。學是學行。所學學法。依此成德故曰建立。
若就自利。果德成立。故曰建立。今就利他。百四十法
能建九種利眾生事故名建立。是故下結。自利利他
非如二乘故名不共。結前無上菩提品中不共義也。
此句是總下別顯之。大悲不忘斷習種智二乘全無
故曰不共。餘皆不滿故名不共。


從上云何名為持來第三廣釋。自下第四釋巳結之。
名別有五。一名菩薩地。二名菩薩藏摩德勒伽。三摩
訶衍攝。四不壞顯示。五無礙智本。五中前四當因以
結。後之一名對果以結。就前四中初一就旨。第二就
詮。第三就旨。第四就詮。結初名中於此顯示學道及
果就詮明旨。此論所說十法之中。前九學道。後一學
[005-0240a]
果。於此論中顯是義也。一切學道及學道果真實說
處是故名地。就旨結詮。一切學道別牒前學。及學道
果別牒前果。一切真實總牒前二。明前二種皆是實
德故名真實。此學道等是所說處。故從所詮名菩薩
地。第二名中名菩薩藏簡大異小。摩德勒伽簡經異
論。第三名中摩訶衍者。此論所說皆種性上大乘位
故名摩訶衍攝。第四名中名不壞顯者。顯法不乖名
不壞顯。第五名中無障礙智根本者。佛慧是其無障
礙慧。此論所說能為彼因。故云根本。


若有天人阿修羅下第三流通。經有二種。一者勸學。
二者付屬。今此伹有勸學流通。於中初明流通之人
得大功德。何以故下問答辯釋。是故下結。


就初段中明七種人得大功德。一信。二解。三聽。四修。
五為人說。六者書寫。七者供養。是七種人所得功德。
與佛於彼菩薩藏中教授初業功德無異。佛於何處
菩薩藏中開發顯示。謂華嚴經。何者初業。謂信行地
諸菩薩等。開示何法。謂十地法。彼有何德與彼無異。
彼經說言。如一切智集諸功德集一切智功德門品
亦復如是。若人聞者功德亦爾。此明佛智集德無邊。
十地法門功德同佛。有人聞者德同地法。亦可同佛。
於此信等功德齊彼。故言無異。


自下釋中何故問也。論非正經。何緣於此起信解等
功德同彼廣多無邊。下釋有二。一明此論顯示法律
令人起行。故信解等得大功德。顯示法者集善法也。
[005-0240b]
顯示律者離惡法也。今多受持思惟法次起自行也。
令多受持起聞慧也。令多思惟起思慧也。法次法句
起修慧也。漸轉增廣起利他也。二不起下辯明此論
能流正法久存不滅。故信解等得大功德。不起像法
法滅盡者。謂正法時不起像法。法滅盡時也。似法不
真名為像法。以此論中具宣正法。故正法時不起像
法。令彼正法有滅盡相。能令像法實義熾者。謂像法
時能令正法實義熾也。雖於像時流正不息故曰像
法實義熾然。能令正法永不滅者。謂末法時能令正
法不滅盡也。雖在末時傳正不改故不滅盡。問曰若
此能令正法正像末時常不滅者。云何得有像法及
末。釋言有以以法隨人故有像末。廢人論法。正常不
滅。


是故下結。以是論中顯示法律。令多眾生起三慧故。
又以是論能令正法常不滅故。言解聽等功德無邊。


地持論義記卷第五之下終


壽昌三年丁丑歲高麗國大興王寺奉
宣雕造


將仕郎尚舍直良國正臣蔣 髦 書


[005-0240c]


講瑜伽論崇教寺大師 賜紫沙門臣 玄湛 校勘


講瑜伽論玄化寺大師 賜紫沙門臣 會凡 校勘


講瑜伽論玄化寺大師 賜紫沙門臣 覺樞 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