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m0046 肇論略註-明-德清 (master)



肇論略注卷四
明匡山沙門憨山釋 德清 述


「劉遺民書問附


遺民和南。」


【按新疏。公名程之。字仲思。別號遺民。謂遺逸之民。
彭城人。漢楚元王之裔。外善百家。內研佛理。嘗為
柴桑令。值桓玄僣逆初萌。乃歎曰。晉室無盤石之
固。蒼生有纍卵之危。因與儒者次宗宗炳周續之
等。皆當代名流。事遠公於廬山。稱十八賢。精結蓮
社。辟命弗顧。太尉劉裕。見其野志沖邈。乃以高尚
相禮。時生法師入關。就學於什師。與論主莫逆。生
[004-0347c]
公南返。乃以前論出示廬山社眾。遺民覽之歎服。
因呈遠公。公歎曰未曾有也。雖遺民致問。亦遠之
深意也。】


「頃䬸味也美也聞。去聲名也有懷遙佇。企望也歲未寒嚴。體中
如何。音寄壅隔。增用抱蘊。弟子沈痾草澤。山野也常有
弊瘵耳。因慧明道人北遊。裁纔也通其情。」


【將致問深旨。先敘寒溫仰慕之懷也。謂頃聞美名。
如飢渴之得飲食。故曰䬸。有願見之懷而不得。但
有遙想企佇。時當歲末。不審道體如何。以乏便鴻。
故音寄壅隔不通。日增積蘊之思。顧以病臥草澤。
不能遠訪。情向未達。近因慧明北遊。纔得一通其
情。此敘未見懷想之心如此。】


「古人不以形疏致思也淡。悟涉則親。是以雖復江山悠
邈。不面當年。至於企懷風味。鏡心象迹。佇悅之勤。良
以深矣。緬然無因。瞻霞永歎。順時愛敬。冀因行李。數
有承問。」


【此敘慨慕之情也。古人不以形迹疏遠。而遂淡其
致思。苟心相契悟。雖遠亦親。是以山川雖邈遠。昔
年未面。至若企仰懷慕道風法味。心鏡照其像迹。
不越方寸。故佇望之勤。日益深矣。此想慕之切也。
私心緬然不忘。但無因一見。瞻望秦嶺之煙霞。益
增長歎。隨時愛敬之心不忘。冀望乘往來行李之
便。願數有音問。】


「伏願彼大眾康和。外國法師休納。」
[004-0348a]


【此祝願也。外國法師常時休納福慶也。以論主在
譯場。故問及大眾。致訊本師也。】


「上人以悟發之器。而遘茲淵對。想開究之功。足以盡。
過半之思。故以每惟乖闊。憤愧何深。」


【此歎論主遭逢之幸。顧自愧也。悟發之器。謂論主
先遇梵師持禪波羅蜜經梵本至秦。論主從梵師
得受禪訣。有所開悟。故稱悟發之器。淵對。指什師
淵妙之思。論主既巳自悟。又遇此良師。想於般若
開究之功。以盡過半之思。謂全了悟也。故劉公慕
此。不能參預法會。以自乖違闊遠。憤愧何深耳。】


「此山僧清常。道戒彌勵。禪隱之餘。則惟研惟講。恂恂
敬貌穆穆。和也故可樂矣。弟子既以遂宿心。而覩茲上軌。
感寄之誠。日月銘至瑤本作志。」


【此劉公自述慶幸法侶嘉會之辭也。言道戒。戒也
禪隱。定也。研講。慧也。此三學精嚴。六和修敬。自遂
生平而覩茲嘉範。感託之誠。指日月以銘心志。】


「遠法師頃恒履宜。思業禪思道業精詣。到也乾乾宵夕。自非
道用潛流。理為神御。孰以過順之年。湛氣若茲之勤。
所以憑托身慰心既深。仰謝逾絕。」


【此讚述遠公之高。且述依托之志也。履宜。謂行履
如宜。禪思道業。精嚴深到。而又乾乾不息。盡夜不
懈。如此操行。若非道用潛流於心地。至理神御於
日用。誰能以過耳順之年。澄湛之氣若此之精勤。
有師如此。故身有所托。而心有所慰。以畢所願。故
[004-0348b]
仰道謝世。日遠逾絕。此又劉公之所大慶幸也。】


「去年夏末。始見生上人示無知論。才運此疑作韻清儁。旨
中沈深淵恰當推涉聖文。婉而有歸。披味殷勤。不能釋
手。直可謂浴心方等之淵。而悟懷絕冥之肆者矣。若
令此辨遂通。則般若眾流。殆不言而會。可不欣乎。可
不欣乎。」


【此敘得論之由也。謂從生公得無知論。其才清儁。
其理深沈允當。推釋經文。辭婉而旨有歸趣。披閱
玩味。殷勤再至。不能釋手。般若玄宗。如眾流歸海。
如人浴海。巳沾百川之水。浴心般若。巳得萬法之
宗。般若非見聞之境。故稱絕冥之肆。若使此論一
通。則般若引眾流。將不言而會矣。再言可不欣乎。
慶躍之至也。】


「夫理微者辭險。由般若理微。故設論辭險唱獨者應希。如陽春雪曲。和者應
苟非絕言象之表者。者。指其人也。若非心超象外之人。定不能領會將以

存象而致乖乎。謂未能忘言得旨之人。必執言以乖其理意謂答以緣求
智之章。婉轉窮盡。極為精巧。無所間然矣。此許前論與理渾然。
無有間隙矣伹暗者昧於理者難以頓曉。猶有餘疑一兩。一二

輙題之如別。初別列問意。今合歸篇中想從容無事之暇。間暇之時復能
麤為釋之。上敘起疑之由。下正敘疑文論序云。般若之體。非有非
無。真俗雙泯虗不失照。照不失虗。寂照同時故曰不動等覺而
建立諸法。下章云。異乎人者神明。故不可以事相求
之耳。上總敘實智之文又云。用即寂。寂即用。神彌靜。應逾動。
此敘權智之文。下就敘論意。先權實雙標夫聖心冥寂。理極同無。此敘實智意
[004-0348c]
不疾而疾。不徐而徐。此敘權智意是以下釋成權實一致知不廢
權即實寂不廢知。實即權未始不寂。未始不知。權實雙彰。二智
並運故其運物成功化世之道。雖處有名之中。而遠亦作
與無名同。謂由寂照同時。故權智應機化世。而遠與實智理冥。是以二智無殊上敘申論
意微妙。下敘迷昧者不了玄旨斯理之玄。固常所彌新疏作迷昧者矣。上敘
論文立意權實不異。下出疑設難二智體殊但今談者。所疑於高論之旨。

欲求聖心之異。以論說聖心冥一。故今疑者。按權實二智以求聖心之異。故下正難二智
體殊為謂窮靈瑤本作虗極數。妙盡冥符耶。此正難意。云所言二智不異者。
為是般若證窮真諦之虗。斷盡俗諦有為之數。妙盡冥符合而為一耶。此難實智冥真絕俗也為將

心體自然。靈怕獨感耶。難意謂般若之用。不在窮虗極數。當體虗怕。無相獨存耶。
此難疑無權智也○上申疑立難。下出過若窮靈作虗極數。妙盡冥符。謂心境既
合為一。則不應存寂照二名則寂照之名。故是定慧之體耳。然寂照二
名體用不一。則所成之定慧既二。則寂照亦二。用既二則體亦二。安可言心境冥一也。此則二名不應一體也

若心體自然。靈怕獨感。是所謂神彌靜。乃返一絕跡。有體無用。如何又有權智耶
則羣數之應。固以幾乎息矣。若有體無用。則權智巳絕。又何言應逾動耶○
上雙難權實。下潛難無知夫心數既玄。則寂然無知矣又云孤運其照。然照
則知矣。何言無知神湻化表。而慧明獨存。言神既湻恬於萬物之表。此則絕於
應。而慧明獨存。則不合有應。有應則二知矣。既有二知。則一知照真。一知明俗。何謂無知當有深

證。可試為辨之。辨上權實不二。真智無知。下難不取。意謂實智可不取。權智則非不取也
疑者。當以撫會應機覩變之知。不可謂之不有矣。謂權
智應機。必定有知而論旨云本無惑取之知。本論謂權智無惑取之知

未釋解也所以不取之理。意謂權智應機必有知。有知必有取。而言不取。故未解也。
下兼難心異謂宜先定聖心所以應會之道。謂以二語楷定聖心。即下
為當唯照無相耶。由上立難權智有取。故今輩就權智以難聖心有二。為是權智
[004-0349a]
觀物唯了物體惟空本無相耶。此審定無相為當咸覩其變耶。為是權智應物覩其
萬化皆有相耶。此審定有相○下難若覩其變。則異乎無相。謂若唯覩其萬變有
相可撫則異乎無相若唯照無相。則無會可撫。謂若唯照性空。則萬境斯寂。故
無會可撫既無會可撫。而有撫會之功。意有未悟。幸復誨

之。言既無會可撫則機緣巳絕。可言不取。而又言有撫會之功。有撫。則何言不取耶。意謂聖心若一。定
應得一失一。若二諦俱得則權實兩殊。故此難之。下難是當。先舉疑文論云。無當。則物

無不當。無是。則物無不是。物無不是。故是而無是。物
無不當。故當而無當。上引論文。下就許是當夫無當而物無不
當。乃所以為至當。無是而物無不是。乃所以為真是
上就許是當。下難相違豈有真是而非是。至當而非當。而云當
而無當。是而無是耶。上難相違。下敘救轉非若謂至當非常泛常
當。真是非常泛常是。此蓋悟惑之言本異耳。至當真是。乃悟者所
見。常當常是。乃惑者所執。故言不同。而義未決固論旨所以不明也。願復重

喻以祛其惑矣。請決所疑。下難以結意論至日。即與遠法師詳
省之。法師亦好相領得意。言遠公亦相得意許可但標位似各
有本遠宗法性。什宗實相。故各有本或當不必理盡同矣。此一語。足見遠民見
理未真頃兼以班諸有懷。謂以論班示同志屢有擊其節者。謂賞
音識趣者而恨不得與斯人同時也凡見斯論者。無不願見。而不可得也。」


「答劉遺民書書有二幅。前短札。後長幅


不面在昔。佇想用勞。言與遺民自昔未面。故但勞佇想耳慧明道人至。
得去年十二月疏。并問。劉公前書。托慧明寄至披尋返覆。詳省來問
欣若暫對。涼風屆節。頃常如何。此敘寒溫貧道勞疾多不
佳耳。信信乃使者南返不悉。此敘意下正答八月十五日。釋僧肇
疏答。
[004-0349b]


服像雖殊。妙期不二。服像。言儒釋雖不同。若妙悟心期。則本來不二江山雖
緬。遠也理契則鄰。江山雖遠。若忘形契理。則萬里非遙所以望途致想。虗
襟有寄。言與劉公心神契會。所以屬望長途。虗懷有託君既遂嘉遯之志。嘉遯
周易遯卦爻辭。又云肥遯。言高尚隱逸也標越俗之美。獨恬事外。歡足方

寸。此歡劉公匡山蓮社。巳遂隱逸之志。標越塵俗之美名。獨享世外之樂。其歡足內心每一言
集。每與南來之人。一言集會之間何嘗不遠喻林下之雅詠。來人一言話間。
未嘗不遠領林下之雅詠。謂時領社中名公著作也高致悠然。此讚所聞諸作。則知高尚之思。
悠然可想清散未期。言慕社中清勝君子。蕭散之懷。未期佳會厚自保愛。此囑劉公
加餐之意每因行李。數有承問。因往來人。數得劉公音問願彼山僧無

恙。道俗通佳酬前大眾康和。但社有宰官居士。故併問道俗承遠法師之勝
常。此酬前外國法師當休納以為欣慰。喜法師勝常。足以慰心雖未清承。然
服膺高軌。企佇之勤。為日久矣。敘仰慕遠公之情。雖然未承清範。而服膺
懷德。仰其高䠱。瞻慕之心。非一日矣公以過順之年。湛氣彌厲。下酬敘遠公近
履佳況。前云遠公湛氣若茲之勤。故因歎云。過順之年。澄湛之氣彌厲。益嚴勁倍常。所謂老當益壯

作養徒眾幽巖。抱一凝神空虗谷。遐邇仰詠。遠近仰高誦德何美
如之。歎遠公美德。無以過之每亦翹想一隅。懸庇霄岸。言翹想遠公天
各一方。霄岸猶言天際。言懸遠托庇蔭於天際無由寫敬。懷慕之心。布敬無因致慨良

深。言懸想而不及見。慷慨之念實深君清對終日。快有悟心之歡也。
酬前憑慰既深。謂慕遠公之高。恨不及見。君幸終日清對。且喜有悟心之快即此大眾尋
常。如常什法師如宜。正答休納秦王道性自然。此下敘國王外護。三寶正
天機邁俗。言秦王向道之性。不勉而能。天機超俗。不以有國為榮城塹外護

寶。弘道是務。言不以國事為累。但終日弘道由使異典法寶。即下敘新經
僧。僧寶。即下敘諸師方遠而至。自西竺遠來靈鷲之風。萃於茲土。
佛居靈鷲之風。什師入關。三寶聚於此土領公支法領也。遠公弟子遠舉。乃千載之
[004-0349c]
津梁也。〔頌〕公往西域取經。故云遠舉於西域還。得方等新經二百
餘部。遠公使領公往西域取經。所取方等諸經。按新疏云。華嚴梵本。亦領公尋至。恨無正傳
大乘禪師一人。禪師名佛陀婆陀羅。此云覺賢。賢學禪業於罽賓佛大仙。弘始中入秦。於
瓦官寺教習禪道。江南慧嚴慧觀。關中玄高等。皆從師受業。論主亦在其中。故劉公稱云悟發之器

藏法師一人。名弗若多羅。姚興待以上賓之禮。令譯十誦。未竟而終毗婆沙法
師二人。一名曇摩耶舍。一名曇摩掘多。以善通此論。故以為名什法師於大石
寺出新至諸經。諸經。或諸師齎來。或領公所取。皆一時至。故云新至法藏淵曠。
淵深廣大日有異聞。時聽誦譯禪師於瓦官寺教習禪道。門徒
數百。夙夜匪懈。日夜參求邕邕和也肅肅。敬也致可欣樂。由是而知
達磨未來巳前。禪道巳行。學者不少。論主蚤以從修禪業。有所悟入。觀論旨幽玄。非悟何以至此

藏法師於中寺出律藏。本謂四重等謂餘篇精詳悉。盡悉
覩初制。若覩如來初制之日毗婆沙法師於石羊寺出舍利弗
阿毗曇小乘論名胡本。梵本雖未及譯。時問中事。發言新奇。
此上敘譯場近來諸經。及西來諸師。足見一時法運之盛。故特以相聞貧道一生。猥參
嘉運。遇茲盛化。自恨不覩釋迦祇桓之集。餘復何恨。
論主自慶時清道泰。明主弘法。真師主盟。聖典遠臻。勝友雲集。可謂一時之盛。何幸參預嘉運。過茲盛化。所恨
不覩祇園親承佛會。餘復何憾而慨不得與清勝君子同斯法集耳。

此以不得劉公同此法集。良以為慨耳生上人頃在此。同止數年。什公門下
弟子。有生。肇。融。叡。稱為四哲時美其盛。謂通情則生融上首。精難則叡肇第一。或云觀公至於言

話之際。常相稱詠。詠。誦也。謂常稱誦匡山之盛中途還南。因譯涅槃經。至
闡提無佛性義。生公曰。蠢動含靈皆有佛性。闡提雖不信。有時善根發現。何以言無佛性。想經來未盡耳。眾皆
不然。生公遂去譯場。故云中途南還君得與相見。來書云始見生上人示無知論。故云相見

未更近問。惘悒何言。言生公去後。更無近問。中心惘悒。言思慕不忘也威道
人至。自蓮社來得君念佛三昧詠。并得遠法師三昧詠及
[004-0350a]
序。言劉公作念佛三昧詩。遠公亦作。且更有序。威道人持來。故得一見此作興寄既高。
辭致清婉。此美念佛三昧之作。托興寄心巳高。而文辭清爽。致思微婉能文之士。
率稱其美。言關中能文之士。相率皆稱其美可謂游涉聖門。扣玄關
之唱也。稱其能以文辭發揮佛理。故云游涉孔聖之門。而扣法界玄關之唱。非空談也君與
法師當數有文集。因來何少。因見念佛詠序。則知公與遠公文集當多。而見
寄何少耶什法師以午年。弘始八年。歲次丙午出維摩經。貧道時預

聽次。什師譯維摩。且譯且講。故云時預聽次參承之暇。輙復條記成言。
謂參承講說之暇。復條記什師現成之言以為注解。此言註雖出肇手。而義則本乎什師
雖不文。然義承有本。論主自謙。維摩注解。辭雖不文。而義則承本什師今因
使者持一本往南。君閑詳。言劉公閑於文字。詳於義理試可取看。
巳上敘彼此一往之事。以通其情。此下方敘來問發起來問婉切。謂劉公五難。辭婉而義切
難為郢人。論主自謙。謂難與劉公敵手。郢人事出莊子。謂郢人堊漫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
之。匠石運斤成風。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此匠石揮斤之妙。固難其人。而郢人立不失容。更自難得。言
承當之難也貧道思不關微。言入理兼拙於筆語。謂不但思不入理。兼
且拙於文字且至趣無言。言必乖趣。至理無言言生理喪云云猶嘵嘵

不巳。竟何所辨。言不及理。辨之何益聊以狂妄言言。示詶來旨耳。
莊子云。吾與汝妄言之。汝亦妄聽之疏云。稱聖心冥寂。理極同無。雖處
有名之中。而遠與無名同。斯理之玄。固常彌昧者。上牒
來疏所引論辭以此為懷。自可忘言內得。取定方寸。此許其所得。自
可忘言內證。取定一心復何足以人情之所異。而求聖心之異

乎。此責其不能忘言。復以常人之情。而求聖心之異疏曰。下舉難出意談者謂窮
靈極數。妙盡冥符。則寂照之名。故是定慧之體耳。寂照
下出難若心體自然。靈怕獨感。下出難則羣數之應。固以

幾乎息矣。上牒難下出意意謂通下句妙盡冥符。心境合一。則寂照雙絕
[004-0350b]
不可以定慧二法為名。意謂靈怕獨感。則靈絕待不可稱羣
數以息。却不知兩言雖殊。妙用常一。迹我而乖。在聖不
殊也。上以正意責迷何者。徵釋無異。先示定慧同源夫聖人玄心寂體默照。
照用理極同無。照極則兩忘。同一真源既曰為同。同無不極。既同一源。
則無有不極○下責迷何有同無之極。而有定慧之名。此出正義。下釋
伏疑云。定慧既一。何故前云寂即用用即寂定慧之名。非同外之稱也。謂寂
照既同一源。則知定慧本同一體。豈同外別稱定慧之名耶若稱生同內。有稱非

同。謂若定慧之名。生於同內。則凡涉名言。則非真體若稱生同外。稱非我也。
謂於同外強稱定慧之名。則是迷者妄執在我。般若體中本無定慧二名○上答定慧不二。下答權應不息
又聖心虗微。妙絕常境。妙盡冥符。此言實智無為。次言權應不息感無不
應。會無不通。冥機妙智潛運。其用不勤。權智妙應。而無不為如此
數之應。亦何為而息耶。上明實智無為。權應不息。下答二智體殊。正答心異。兼通
有知。先標妄且夫心之有也。凡夫妄心之有因也其有有。有待緣而後有

有不自有。以待緣而有。故不能自有故聖心不有有。此顯真也。以聖心離緣。故
不有有不有有。故有無有。以不借緣生。故雖有而非有有無有故。牒上

則無無。既巳非有。則亦非無無無故。牒上聖人不有不無。雙絕有無。冥心
一際不有不無。其神乃虗。以有無雙絕。則虗靈獨照。妙契中道何者。徵起。下即
難就通。正答心異以明雙非。夫有下至廢用耶。通為一唱。二百零一字夫有也無也。心

之影響也。影譬象。響譬言言也象也。影響之所攀緣也。分別影響
本無實法。下正示雙非有無既廢。絕也則心無影響。影響既淪。喪也

則言象莫測。心絕緣影。則言象不及言象莫測。則道絕羣方。則心
體離量道絕羣方。故能窮靈極數。窮虗則理極。極數則妄盡窮靈極

數。乃曰妙盡。真妄雙亡。是非齊泯妙盡之道。本乎無寄。靈靈絕待。故曰
無寄夫無寄在因也乎冥寂。權實一心。寂照一體冥絕故虗以通之。

[004-0350c]
通者道達之意。謂冥寂之體。至絕離相。若不假一虗字通之。則人何以了悟妙盡存亦因也
乎極數。真不窮則妄不盡。妄不盡則真不極極數故數以應之。會萬物而為巳。
故曰極數。分身萬象。法身普應。故數以應之數以應之。故動與事會。權智應物。
感而遂通。故云動與事會虗以通之。故道超名外。實智證理。離名絕相。故云道超
名外。下兼通有知道超名外。因謂之無。但離名相。不是斷滅動與事會。

因謂之有。感應在機。隨緣而現。故有非實有因謂之有者。應夫作非字
實也有。強謂之然耳。彼指中道一心何然哉。待機緣而有者。應非實有。
但強謂之耳。彼寂滅一心。何嘗動而為有哉故經云。引證無知聖智無知而無

所不知。無為而無所不為。此義引般若諸文。以證聖心權實不異。有知無知本
一致也此無言無相寂滅之道。豈曰有而為有。無而為

無。動而乖靜。靜而廢用耶。此據理責迷。以結上義也而今談者。此下
正答有知。潛答心異多即言以定旨。責迷不能忘言會理尋大方而徵求也

隅。老子云大方無隅。謂寂漠沖虗之般若。而以有知無知求之。正猶尋大方而求隅也懷前識
以標玄。前識者。老子云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謂分別惑取之知執也所存之
必當。以妄執為必當是以聞聖有知。謂之有心。聞聖無知謂
同也大虗。即謂冥然無知有無之境。邊見有無斷常二邊所存。豈是
處中莫二之道乎。上責偏見以明不異。下示中道何者。徵明空假以顯中道。先空。
次假萬物雖殊。然性本常一。以性空故常一不可而物。以緣生無性。不
可名物。此示空義然非不物。以無性緣生。此示假義可物於物。上物能取之心。
下物所取之境則名相異陳。迷則能所未忘不物於物。能所兩忘則物而

即真。不取無非幻。故即物即真○下正示中道是以聖人不物於物。不取
非物於物。不捨不物於物。物非有也。一心不生。萬法自寂不非物
於物。物非無也。森羅頓現。萬境全彰。以空有兩忘。二邊自泯。此約一心以顯中道。下約境
以顯中道非有所以不取。以萬法本空。無可取者非無所以不捨。以法
[004-0351a]
法即真。故不捨一法不捨故妙存即真。由不捨一法。故法法即真不取故名

相靡因。心不附物。則名相自空名相靡因。非有知也。無境可知妙存
即真。非無知也。萬法唯心。真照獨立。故非無知故經云。引證般若於諸
法。無取無捨。無知無不知。證明般若能所兩忘。以顯中道此攀緣之
外。超妄想境絕心之域。離心意識而欲以有無詰者。不亦遠乎。
總責執迷請詰夫雙結有無陳有無者。夫智之生也。極於相內。
智乃六麤智相之智。謂分別見也。言分別知見。因名相起法本無相。聖智何知。以萬
法性空無相。聖人無境當心。又何所知世稱無知者。謂等木石太虗無

情之流。世人謂無知將同無情靈鑒幽燭。形於未兆。道無隱機。
般若真智。靈明鑒照。無幽不燭。一念未生巳前。十方三世圓明了了。徹見萬法。故道無隱機寧曰
無知。如此靈明為正徧知。豈曰無知。下為解偏滯且無知生起也於無知。下無
字誤。應云無知生於有知。謂無知之見起於有知。二者相待。其實有無俱無無無知也。無

有知也。雙拂二見。有無不立。下顯雙非無有知也。謂之非有。是為寂體
無知也。謂之非無。是為照用所以虗不失照。寂而常照照不失
虗。照而常寂怕然永寂。湛然常住靡執靡拘。不墮有無。如此中道。妙絕常情
能動之令有。靜之使無耶。動不著有。靜不著無故經云真般若
者。非有非無。無起無滅。不可說示於人。一切皆非。故不可說示
何則。徵釋經義言其非有者。言其非是有。凡佛言非者。乃遮遣破執之辭。
非實法也。且言非有者。乃是遮執有者。遮其不是實有耳非謂是非有。不是說絕無也

其非無者。言其非是無。言其不是絕無非謂是非無。不是說實有也
非有說非有非非有。也不是非有非無說非無非非無。也不是絕無。四
句既離。百非自遣是以須菩提終日說般若。而云無所說。此

絕言之道。知何以傳。絕言之道。非知見之境。又何以傳庶參玄君子。
有以會之耳。惟忘言者可以心會耳。上雙通權實竟。寂照有無二疑皆通。下別答不取。先廣
[004-0351b]
答心異又云。宜先定聖心所以應會之道。為當唯照無

相耶。為當咸覩其變耶。此敘來難。前難意云。權智有取。為是唯照萬法性空無相
耶。為是權智應物覩其萬化皆有相耶。來難二意。一難有取。二難心異。今先答心異。後答不取○下出難意

談者似謂無相與變。其旨不一。覩變則異乎無相。照
無相則失於撫會。下責滯然則即真之義。或有滯也。出其
難意。謂二智不一。然覩變則是有相。異於無相矣。照無相則不能應機。異於有相矣。是則空有不能雙照。故責
以不能即真。故云滯也經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

即是色。此下正答。先引經定理。以色空相即立意。下反質之若如似也來旨。觀色
空時。應一心見色。一心見空。此出迷滯下出違若一心見色。
則唯色非空。若一心見空。則唯空非色。然則空色兩
陳。莫定其本莫定經中立言本意也。下釋經意是以經云非色者。誠
以非此非。乃破斥之義色於色。謂凡夫執色是實有。故以非破斥其執不非色
於非色。上非色謂破斥。下非色謂虗空。言但破其色執。不非破虗空若非色於非
色。返釋。謂若非破虗空太虗則非色。虗空非色相非色何所明。虗空既非
色。縱破何所發明乎。下順釋若以非色於色。上非色空也。謂以空破於色相即非

空也不異色。此空不異色非色不異色。牒上空不異色色即為非
色。即了空不異色。則色即是空矣。下依經會理故知變即無相。正覩變時。即達無相
無相即變。正無相時。不妨覩變羣情不同。以機不一故教迹有異耳。
執無相者。故說覩變。執覩變者。故說無相考之玄籍。謂聖經本之聖意。本其聖人
說法之意豈復真實智權智殊心。空有二境異照耶。謂豈一心照無。一心
照有耶是以下依心照境。以顯不異照無相。實智不失撫會權智之功。

即實之權覩變動。權智不乖無相。實智之旨。即權之實造有不異無。
雖適生死。而不動本際造無不異有。雖證涅槃。而不捨度生未嘗不有。未
嘗不無。有無雙照。二諦恒存故曰不動等覺而建立諸法。以此
[004-0351c]
而推。寂用何妨。寂用二法。有何相妨如之何謂覩變之知。異無
相之照乎。據理責迷。上廣答心異竟。下略答不取恐談者脫或也謂空有
兩心。靜躁殊用。故言覩變之知。不可謂之不有耳。上出
迷執。下正通前疑若能捨巳心謂巳見於封執取也內。尋玄機至理

於事外。名相之外齊萬有於一虗。等觀萬法。一昧純真曉至虗法身無相
之非無徧一切處者。當言至人終日應會。與物推移。謂隨順周
旋也乘運時也撫化。未始為有也。終日度生。不見生之可度。此正有無齊觀。權實
並運○下結答返責聖心若此。何有可取。而曰未釋不取之理。

前別答不取竟。下決釋是當又云。無是乃所以為真是。無當乃所
以為至當。亦可如來言耳。上印許來意。下示以忘情若能無心於
為是。而是於無是。是者印物之心。是於無是。則照而常寂無心於為當。
而當於無當者。當者當心之境。當於無當。則寂而常照則終日是。不乖
於無是。不乖於是。則心空終日當。不乖於無當。不乖於當則境寂
恐有是於無是。執心未忘有當於無當。執境未化所以為患耳。
但恐執著之情未忘。所以為患耳何者。徵明執著若真是可是。至當可當。
此則心境未忘則名相以形。生心取著。故名相斯起美惡是生。取捨情生。則愛
憎橫發生生奔競。攀緣取境。逐逐不休孰與止之。自心妄動。誰與止之。此執著之
患也是以聖人空洞其懷。無識無知。聖人心包太虗。萬境斯寂然居

動用之域。而止無為之境。處有名之內。而宅絕言之
鄉。雖為而不為寂寥虗矌。莫可以形名得。超情離見。非思量可知
斯而巳矣。聖心如此乃曰真是可是。至當可當。未喻雅旨
也。聖人心境兩忘。而以是當求之。所以未喻來旨也恐是當之生。物謂之然。
乃凡夫取著之妄見彼自不然。彼聖心非常情可測何足以然耳。以凡情而謂聖
心之必然。何足以知之。上通答隱顯五難竟○下結示離言夫言迹之興。異途之

[004-0352a]
所由生也。尋名執相者。依言取義。分別情生。正智昧矣而言有所不言。以言
而顯絕言之道迹有所不迹。兔不在蹄魚本非筌是以善言言者。求言

所不能言。善迹迹者。尋迹所不能迹。得義忘言。得魚捨筌至理
虗玄。擬心巳差。擬心即錯。動念即乖況乃有言。恐所示轉遠。名相
不忘。於理轉遠庶通心君子。有以相期於文外耳唯忘言者可以意得。
息慮者可以心通。若執言競辨。嘵嘵何益哉。」


肇論略注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