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j0734 大日經義釋-唐-一行 (master)



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卷第十四
沙門 一行 述記


百字真言法品第二十三



「 阿字第一句
 明法普周遍
 以字而圍遶
 彼尊無有相
 遠離於見相
 無相諸聖尊
 而現相中來」



復次祕密主於此三昧門句以空加持於一切法自
在得成正覺是故此字即同本尊阿字第一句明法
普皆圍遶無相彼尊現離相無尊相中而來者佛為
欲滿彼修真言行者令圓滿故復說此三昧句也空
者謂阿字也阿字即本不生不可得空也由此
畢竟不可得之空具足眾德普攝一切佛法也此攝
於梵音是攝取之攝如攝取諸物令在巳身之義也
由以此空加持力故能攝一切法成佛也此中自在
者梵音與觀自在之自在有異此是攝取義謂能攝
取一切法也如王者於其境內隨意攝取皆得自在
[014-0503c]
如來法王於一切法自在亦如是也是故此字最為
尊者言此字即是尊即為天為神天者眾中之首此
字亦如是於一切法中最為其尊猶如世間地居天
中帝釋為第一諸世仙聖中梵天為第一諸聖智中
佛為第一此阿字於一切真言門中最為第一也
由此一字成無量功德故無上也明即真言之別號
也明法普皆自圍遶者謂從一字亦無量字生無量
明周帀圍遶如前所說字輪也雖有如是圍遶而體
即空寂滅無相於無相中見相即是相中而離於相
又於無相之中而現有去來等事普應世間當知皆
是真言不思議加持之力也以阿字加持自身故
即同於此空於此字中而成就一切佛法猶如世間
[014-0504a]
萬物因空得成而空本體無相於無相中而現種種
形聲也尊是義字是相即與前品義同也。


「 聲從於字出
 字生於真言
 真言成立果
 諸救世尊說
 當知聲性空
 即空所造作
 一切眾生類
 如言而妄執
 非空亦非聲
 為修行者說」



聲字出字真言生真言生果成就一切救世者聲空
知即空所作世間一切隨類如言而妄執非彼空非
及聲二修行故說即聲通達入即三昧證依法置相
應字照明阿字句多種真言想經文也依於阿字
阿字即同虗空當知本來離相離相而有來去之相
從阿字而有聲生阿字既本空所生之聲亦本空也
所以者何此聲者約緣而有謂依喉舌齶等眾緣相
待觸而有眾聲生但屬眾緣無有自性而此能生眾
緣亦復從緣當知即是本不生也約字有真言生真
言生即有果成就如是即救世者所說也若識此聲
即與空等從空而有聲表於字空聲相依若能知此
者所作世間事業其相萬端皆不出阿字門也以隨
順世間故有分別而起不了者依此而生種種憶想
執取之心然而實虗空及聲二俱離故即此偈互相
釋也即入聲解脫〔謂於聲得自在即證於三昧了知也〕即是真言行
者所說也若了知者即聲表於空空示於緣互相釋
也此合移入二俱空中也即聲即空即此理即具萬
德以識空聲等故即入真性之理入真性即是住三
[014-0504b]
昧也與此三昧相應即是法也更問雖本不生而生一
切法即百字輪青黃等種種色方圓三角等種種形
乃至無量不可說等差別之相依此而照明也自佗
皆空從空立理皆是加持用也進入者通達也由住
斯理即是住三昧也。


依法置相應此相應作和合亦得也置與布同也以
此字為照明照明謂成其德也一從阿字等類意
例一切字也多種真言想想謂有所分別義例此於
一字明解一切真言義也想改為分別種種真言名
謂由一字中現無量義現無量說於一切眾生之類
中各現無量言語皆從此一字生也於此中立眾多
真言名也證此理者依法置相應字即是上來一字
中置無量字形色各異如百字輪等皆依此而現應
如是照知而觀察之當知此阿字有無量義無量種
種差別真言亦如是也此字義乃是自本來今佛佛
道同有此真理之字義也乃此成自然慧之妙門真
言等行非世間人所立也即此如來自然智門非是
始起亦非如來為一類眾生故創立乃佛佛道同法
位常住雖從本自成亦要因緣方便乃得明白顯現
也此中但明一字然百字法門皆可知故言百字門
謂舉一字則百字可知也法謂眾多義非達磨之法
也謂百字之軌儀也於百字中生種種德名法也。


次菩提性品第二十四



即騰百字法品中義而說喻也猶如虗空方一切無
[014-0504c]
所依猶如虗空一切方遍依常如是一切法真言救〔世〕常遍於一切法而無所依也猶如虗
空物謂煙雲等雖見無所依謂空等中雖見一切日月煙雲等然空無所依也物等不
依彼空也真言救世亦然非彼之所依如教說虗空世所極成
遠離於三世真言救世者亦離於三時依真言救

世者同虗空三世等離經文也猶如虗空遍一切方
所一切萬有皆依之而得成立然虗空無所依如是
一切真言皆依於此真言救世者而此真言本不生
體都無所依同彼虗空遍一切處也此見是現見現
量見煙等不染空亦然也唯住於名趣遠離作者等
虗空但假名〔謂有種種假名也謂世人說為虗空但是假名也〕導師所宣說
又如世間觀於虗空謂有所見而實虗空離一切觀
不與眼對也又約虗空具一切相而非此空具一切
[014-0505a]
相空亦不入彼相中自佗俱離當知此真言救世者
亦如是與虗空無異也雖無所不有而畢竟清淨體
同虗空雖同虗空畢竟清淨無法可得而無所不有
無所不成也又如虗空離於三時即過去未來現在
也真言亦爾隨世間故說有三世謂當修巳修正修
當證巳證現證之類而實真言之體出過於三世等
同於虗空況隨順世人說三世耶救世者謂約空見
種種法此法既從本不生而生當知此體亦同根本
也。


唯名行位作者等離虗空假名字等宣說道非名依
所有如虗空真言亦然真言自在此假字見經文也
唯住於名行此行亦可為趣謂有名趣謂唯名之趣
亦名是趣也唯立於名趣〔今謂即是言路之義也〕虗空假名
〔此等是順世間故立此名也〕假施設也前偈云空但有名後
偈意云此名亦同於空不可得也如虗空唯有名字
而不可得離於作者如世間人以分別戱論故取是
空相以為實有而生種種妄計或言虗空是常或言
眾色所圍此孔穴中是虗空相或言此空依作者處
而生此等諸見無量無邊如經論廣說以要言之皆
不離斷常二見乃至二十小乘師亦立空法以為實
有以是因緣有無量過失。


名亦無所有等同於虗空真言主亦然現住於假名
謂現量假立也非淨穢受生或果亦不生〔此或是多種義也諸果亦不生也〕
若無如是等種種世分別於彼常勤修求一切智句
[014-0505b]
〔謂志求此也〕


今此中云虗空者即是不可得空即是大
空空亦復空但有名字而實體即不空離空與不空
之相也導師以方便故假以言說以開悟眾生然亦
空名字亦不可得若有名可存即是有相有相即心
生滅不入實智云何得名阿字自然之慧實相之智
耶如空無所依當知真言亦如是畢竟無所依佛以
方便欲令眾生普門入於佛慧從空立假令依此假
而志求於理空既本體無生從空所依之假從何而
有當如是生於實見也如是知見即是菩提之性菩
提性者不離真言耳此真言之義即是菩提離此之
外別有菩提無有是處也。


非火水風地非日月等執非晝夜非生老死非損傷
非剎那牟呼栗多非秊歲等非成壞劫
數非染非淨受生果或亦不生若一切無畏如是等
分別種種世所於彼勤修常作一切智句樂欲經文
也言真言之性非地水火風等如虗空遍地水火風
此四依空成一切事而空無依此真言中地水火風
等不思議用依阿字門而此阿字非地水火風
之句也非日非月即九執等曜皆世人所立非真實
也今此菩提之性無明無明等差別云何得有晝夜
之異耶離於因緣實相常住即是大日如來之體云
何不離生死耶害是損傷義亦是衰秏義也而此真
言之性常恒無變離諸衰惱變秏之事無有時分劫
數成壞之相當知如是正觀真言之性不依於妄執
[014-0505c]
也乃至劫初時不成劫盡時不壞其本無始其末無
終故離劫數時分等也以無所不有故非淨畢竟空
故非非淨一切眾生以此阿字而具一切垢穢之法
如來即以此阿字而成一切功德故非淨非非淨
也若言從觀而生以有所觀有所成故隨行受生真
言皆離此也乃至從淨觀功德從無量功德而受意
生之身亦復皆空故無受生之果也以此等皆是有
所得法而真言之性自然實智於一切法都無所得
當知如上種種分別非真實見其數無量以要言之
真言之性皆離如是世間分別之見也若了知此而
如是修真言之行即是一切智句也樂欲者隨意即
成也句是住處義一切智之住處即是佛住也當知
[014-0506a]
菩提性等於虗空虗空等於菩提性菩提性者即是
阿字門一切智句也。


次三三昧耶行品第二十五



爾時執金剛祕密主白佛言世尊說言三三昧耶云
何說此法為三三昧耶如是說巳佛告執金剛祕密
主言善哉善哉祕密主汝問吾如是義祕密主汝當
諦聽極善作意吾當演說金剛手言如是世尊願樂
欲聞時金剛手問此三三昧耶法言此者前巳說之
而不周備騰上而問故言此也問意言此三三昧耶
者何法是三三昧耶佛以此問是大事因緣故加歎
巳而誡令諦受乃至唯然受教如文可解也此三三
昧耶大本中廣釋可有一千二百偈今此中舉其大
宗餘義不出此門也佛言有三種法相續〔相續是其相生也〕
除其為障與無障相應言障除即是無障相應生也
名三三昧耶由與瑜伽相應無障即三三昧耶也云何彼法相續次佛
答中初三法者相續不間斷是三昧耶義然梵音相
續與障義同亦可具含二旨也以相續若有間斷即
非三昧耶此即障生故兼二義也所謂無間相續者
即是言行相應心口相應一發心巳身口所行不相
違越口有所誓心行亦如是修之名三昧耶也。


經云初心不觀自性〔本性也初也〕從此發慧如實智生
〔謂了實相了是智也〕離無盡分別網是名第二心菩提相無
分別三菩提句祕密主彼如實見巳觀無盡眾生界
悲自在轉無緣觀菩提心生所謂離一切戲論安置
[014-0506b]
眾生皆住無相菩提〔謂此大悲願也〕是名三三昧耶句此
三中最初但能發心誓欲成佛然未能正觀如來功
德不能了知以何法而得成佛未能具有觀照之慧
但有求佛之心而未能了達自巳身之本性有何功
德但有此慧性能於生死中最初發心而求佛果此
是初三昧耶也從此心後得如實智生謂能以慧決
擇了知此是功德此非功德等是處非處邪正之相
以得如實智故能離無盡分別妄見之網善滅諸戲
論安住真實相中然此實智即是菩提心也三昧耶
是等義此心等發名三昧耶也初心雖未具實智然
亦誓成佛度人即是等心故亦得三昧耶名也從此
第二心相續無間無障故次即於此真實句中了真
假巳於一切無盡眾生而起大悲心是第三三昧耶
也以一切眾生皆同此性而不能自了而受生死輪
迴無際我今巳自覺了當普開佛之慧光令悉如我
即大悲也由見實故非實自除非從外有法來入身
也除妄時實相自現也上說此經有三句義菩提心
為種子即初句也大悲為根即第二也前以大悲為
根今乃居第三何耶此中以照了為根以能照了是
非故方能生悲義相成也第三方便為究竟此云大
悲亦相成也由興大悲故施方便而攝一切此三事
從初至後相續不間名三三昧耶也以住真了妄為
彼眾生故而興大悲除一切眾生戲論從此以後即
以方便而作佛事也戲論者如世戲人以散亂心動
[014-0506c]
作種種身口但悅前人而無實義今妄見者所作亦
同於彼故名戲論也菩提眾生住者為令眾生住於
斯法如我無異即是安住諸子祕密藏中之義也。


復次祕密主云何三三昧耶最初名佛心初心等正
覺第二名為法彼續次生心所謂名為僧此三三昧
耶導師如是說住於此三等修行菩提行次種種導
〔謂廣流布種種道門〕為利諸眾生當得成菩提三身自在
轉引攝諸眾生次三三昧耶初以大悲方便成佛次
從佛有法次從法有僧此三即一體其實無二性以
是等故名三昧耶也〔前別時解云娑是佛麼是法〔也〕是僧義也〕


復次三三昧耶者謂住此三昧耶即成菩提住菩提
為眾生故現種種色說種種道當知即以此心能攝
[014-0507a]
三身是三昧耶義也如上說三寶是三三昧耶也三
昧耶是等義即此三寶等故名三三昧耶從此三三
昧耶次具三身亦名三三昧耶也住三身故有利益
之事利益何等即是利益眾生也住三身中示現種
種道亦攝得眾生攝是自在攝取義也。


祕密主佛正教表示作一身加持所謂初變化身者
教即十二分教也此中種種方便祕密主三藐三佛
陀安立教故以一身加持所謂初變化身復次祕密
主次於一身示現三種所謂佛法僧復次祕密主從
此成立說三種乘當廣作佛事現般涅槃成就眾生
利益眾生皆一身所持所謂變化身也由住三昧耶
故有如斯利益也。


次於一身中示三身謂佛法僧也即是一體三寶當
知皆是從一身之中起也此中三三昧耶皆相承次
因前生後也次承上復有所生謂示說三乘廣作佛
事導利眾生所作辦巳入於涅槃涅槃之後復成就
無量眾生也謂一類眾生佛在時未能發心因佛滅
度或於遺法之中乃成就皆是也。


祕密主觀彼解了三三昧耶諸真言門修菩提行諸
菩薩等於真言法則而作成就彼不著一切妄執無
能為障礙者對此有異名為餘不欲懈墮無利談話
不信心廣積集資財復應不作二事謂飲諸酒及臥
牀上祕密主觀彼三昧耶知諸真言門菩薩修行真
言法持誦彼不著一切妄執住無為障者經文也。
[014-0507b]


佛告金剛手觀彼上來所說皆由住三三昧耶由住
此三昧耶如法持誦心心不間所謂不著一切妄執
也由妄執故諸障得生若住此三平等者即不著一
切妄執即此三平等者即是菩提諸障何由得生耶
此即是離一切障之大宗也復有餘障生之由謂不
〔即於此真言行中以有障故歘爾無由樂欲是也或由不欲心生故障得入之也不欲即是不願求
等也〕懈怠〔以不勤進故如鑽火未熱數息即障入之也〕又無益談論於真

言行不念誦不勤修行以此虗度時日亦爾障得其
便也又不信〔由不信故障得便也〕又廣聚資財以求時紛動
守護勤勞失時受苦以如是等種種因緣令行者為
障所得便也以上皆是障生之緣復有二種謂不得
飲酒酒是生障之緣此第一也以飲酒故諸不善得
生故也又不臥牀上此第二也以安寢牀上生種種
欲心放逸之想故不得也當敷艸藉西方持誦者多
用吉祥茅為藉也此有多利益一者以如來成道時
所坐故一切世間以為吉祥故持誦者藉之障不生
也又諸毒虫等若敷此者皆不得至其所也又性甚
香潔也以此艸極利觸身易破如兩刃刀形也行人
持誦餘暇而休息時寢此艸藉若放逸自縱即為所
傷故不得縱慢也又佛所以自藉此艸者除世間憍
慢心故為太子時種種逸樂坐臥寶牀寶机承足等
若出家猶習之即與本在家無異以能捨如是事而
坐艸藉一切人天皆生敬心亦效除慢心入正法佛
尚如此況我等耶行者觀如是功德故修行此也。
[014-0507c]


說如來品第二十六



爾時執金剛祕密主白世尊言。


「 云何為如來
 云何人中尊
 云何名菩薩
 云何說佛名
 導師大牟尼
 我於此有疑
 願斷我所疑
 菩薩大名稱
 棄捨疑慮心
 當修行大乘
 行王無有上」



爾時毗盧遮那世尊觀察諸大眾會告執金剛祕密
主言善哉善哉金剛手汝能問吾如是義汝當諦聽
極善作意吾今演說摩訶衍道頌曰。


「 菩提虗空相
 離一切分別
 樂求彼菩提
 名菩提薩埵
 成就十地等
 自在善通達
 諸法空如幻
 知此一切同〔謂知此一切皆同也〕
[014-0508a]
 知諸世間趣
 故說為佛陀
 法如虗空相
 無二唯一相
 正覺十力具
 是名三菩提
 唯慧害彼者〔唯作以亦得謂以慧害煩惱也〕
 自性無言說
 自證之智慧
 故說為如來」



此下依梵本經文大乘道虗空相菩提一切分別離
若彼菩提樂求菩薩名此答菩薩名也虗空無有相
菩提亦如是猶如虗空無相無分別又虗空無相而
眾德所依萬像依之而立菩提亦如是畢竟無相無
分別而具一切功德也於如是實相欲求證達是名
菩薩。


次釋佛義此下梵本經文十地得成自在善通達知
法空如幻此一切同趣行知一切世間於佛得名此
答佛義也謂滿足十地自在通達於一一地中皆善
通達而得自在了知諸法同於空幻又知眾生深心
所行心所趣向以有斯德故一切世間號之為佛佛
之名覺字因斯而起也此下梵經文虗空相法無二
唯一相十力佛是名正覺亦號釋迦佛義也前但云
知法空如幻今云虗空之法一切無相即以此中了
達故以十力遍知一切法無所不知如菩薩藏經中
說十力甚廣也此菩提如虗空無二相於一相中心
無所住以此故得佛十力由正住此十力名正等覺
也佛與正覺名號殊而體一也善調身口意攝伏自
在故能降諸魔非但降於外魔內障亦遍降伏之世
出世中以為尊故復號人中尊此義經中闕文不釋
[014-0508b]
餘處如是解也。


巳下梵經文慧害唯無言說自性自證智說此是如
來此答如來名也此慧能害無明故云慧害雖不云
無明然所害者即是無明其義自顯也此自證境界
出過語言道以知自證非可宣說而授與人住如此
智故得如來名也又如佛之理自然而證名為如來
又如諸佛所行之道自然證處我亦如是而去故名
如去也大本中具答此各有百餘偈傳法者但略其
宗要各一偈答之其大意亦具也。


次世出世護摩法品第二十七



外典淨行圍陀論中有火祠之法然大乘真言
門亦有火法所以爾者為攝伏一類故以佛圍
陀而攝伏之然其義趣猶如天地不可相竝今欲分
其邪正之相令行者無復餘疑故傳法人於此品中
廣出緣起也佛欲除彼未來世中諸淨行者我慢心
故自說本生作梵王時演外典圍陀之法令彼
邪宗心伏然後說此真言門正行也。


復次祕密主往昔一時我為菩薩修菩薩行住於梵
天行菩薩行即是梵住此梵天也時梵天問言大梵
欲知火有幾種時我如是說言謂對彼作如是說也
彼火名我慢自然次梵天子所生火名以簸嚩
句是世間最初之火謂我先世行菩薩道時示作
梵王爾時有諸梵行學者而來問我火祠之法有幾
種火我具說之今成正覺乃證前說為非今說為正
[014-0508c]
是故行者當從今正行之火法不應用先虗妄不正
之法也。


以下次分別邪宗火祠之法皆是圍陀典中所說也
先說火神之本最初是大梵王以彼有如是計一切
皆從我生有如是我慢故又計自然常故得我慢名
及自然之號即大梵王也次梵天子名梵天子即是
大梵王意念欲有眾生而彼應念而生大梵天王以
為巳所生子所生子者此是梵天子是彼天火天最
初也〔自然生者〕


次梵天子所生簸嚩句〔此是世間火天名也〕從此以
下次第相生皆是彼法中火神也但供養而無用處
也。


梵飯子是火天名即梵子之子也畢怛羅又其子也
[014-0509a]
稅囊囉又其子也訶嚩奴其子名也合毗
嚩訶囊又其子也簸說三鼻覩又其子也
阿闥末拏又子其也鉢佗多又其子也
色迦二合路陶又其子也巳上皆供養者也置胎時
用者是淨行者初娶婦置胎時〔用〕〔忙路多火〔也〕用此火神名呪加之也火神名在經
中此不出也下同〕


欲後浴時者〔彼受胎六月夫為其浴仍結〔髻〕為相以此火神名真言也名嚩訶那
囊火〕浴妻之時用𥌋蘖盧火

生子之後者〔生子七日後浴妻又母解髮用此火神也名鉢伽補火〕


立名時者〔其子既生請仙人作法立名之時用也名簸體無火〕


食時用此火者謂子〔能〕食時父母先以此火神呪加持蘇等然後噉之圍陀一一有方用
也名戍指火


為子作髻時謂子漸長鬀胎毛〔髻〕時留朱荼之髻用此火神也名殺毗火


受禁戒時是童子漸長與持本族戒時也有文闍艸似此間佛〔前〕竹治之作繩三股線繫身絡
背持曲〔枝〕即古云〔三歧枝〕也名三謨婆縛火〔軍持披鹿皮衣其服戒也持戒十二年常乞食持
赤銅鉢乞食時作此言有〔者施〕住少時不得即去歸至火爐分食為三分浴巳取一分食供養火神取灰印三
處參父母師巳以一分食與其隨彼食與不食任意也然後自食一分於十二年中勤苦學韋陀法十二年滿
方出梵種為娶妻也名三謨婆縛火〕


禁滿施牛時謂戒滿十二年巳須報師恩以物報償并母牛及犢子施師師受巳又令彼婚
故說娶妻因緣告言過去劫初梵王下世間修牛形而行婬欲因生種類由此有婆羅門種今此母牛生子即
是其遺法爾宜効之繼存梵種乃至廣說爾時用此火加護彼皆火神名〔也〕素里耶火


子婚時然彼婚法娶妻時誦火神梵天本呪大意言梵天本意〔云云〕我今繼行梵天牛行今此產
門即同梵口而生四姓乃行〔牛〕行也名瑜〔者〕迦火


造作時者〔即以下供養等諸業初受此法時火神名別以後造作又隨事別有火神呪等也
[014-0509b]
鄔波那易迦火〕


供養天神者〔彼法供養時取銅作椀有兩柄即華果葉及米等諸食盛滿之其法云一切天
神皆供養也〔供養〕如家中井竈門戶堂屋之類一一皆遍每處持〔一〕撮食與之而誦其神之呪乃至門戶施竟
餘食置屋上以與先祖等及餓鬼也名簸嚩句火也〕


次造房用梵火造立房等亦須以法加之便成淨法不然不淨也名鉢羅羅火梵也


行惠施時即施其類也此淨行者不與三姓〔語〕物〔彼〕亦不與之但於自類而行施也施時稱此
火神名以呪加之本意云此物從梵天得今還施其〔梵〕汝亦是梵天也下句亦云莎訶名扇〔都〕


縛羊之所用時者〔謂戒巳滿梵種巳出四姓巳具得殺羊而〔食〕也彼法云梵天生四種
故娶妻四姓之女各各生子即是梵天生四種也然所生子自有優劣其殺羊時首陀所生之子侍之剎利所
生之子殺之毗舍所生子割之婆羅門姓所生子食之當其時亦以真言加之此即婆藪仙〔人〕遺法也名阿
縛訶〔寧〕〕


觸穢時者〔謂失淨法如沙門犯戒也謂有時放逸不覺人截割其髮或絡身繩斷或三奇杖折或食
時為首陀觸等欲懺悔自罸集三二百同姓者大眾中自悔爾時諸淨行者同聲言日月諸天證知此人從今
巳去復清淨如本也時懺悔者〔因大〕供養彼等爾時用此火天神呪加法也名微吠至火〕


熟食時者〔彼法凡欲作食〔時〕先取生〔米〕物等以此火天名呪加之成淨方熟之若誤不作則失
法不成淨食也名娑訶娑火〕


拜日月者〔彼行法〔者〕日未出時合掌東方望日日出即拜謁誦呪以此火神法作之至日欲沒
〔又〕向西送之如上法每日如此又有都集處多人同作也〔日用合微誓耶火歸巳至月出時又於家
又迎候禮敬所用神呪亦別也月用你地〕火也〕滿燒〔此是施火食法取食盛滿於一器鑪中燒
之也〔名阿密栗多火〕〕


息災凡災事令息用此火神呪名那嚕拏火


增益用息災等神呪言此威猛如劫災之火〔其〕勢猛盛即火神真言名也〔名訖栗旦多火〕


除障〔即降伏也即用忿怒火〔神〕名也忿怒火〕


攝召謂凡所求事欲成及令人喜見等也用迦摩奴火
[014-0509c]


燒林木〔彼法不得焚林木等然有時稠林枯萃欲燒之令更新茂義用此法也使者火〕


煖腹謂貪巳〔令〕身中火煖腹中食令消化其食無病等用也其真言意云以持我身若從我身出即我子
也名社咤路火


授諸火食等用更問用薄叉火


次海中火名嚩拏婆目佉劫壞時火
瑜乾多火但舉其名無用處也淨行有在家〔出〕家若出家者從
童真行即入山〔求〕道乃至得五通無此娶妻等法也


右以上皆梵行事火者邪護摩之法佛為顯正故騰
出巳方辨真法也祕密主我於其時不知彼諸火性
作諸護摩亦非護摩行以下又偈也。


「 又非得業果
 為汝諸仁者
 巳略說諸火
 修行吠陀者
 梵行所傳讀
 此四十四種
[014-0510a]
 我爾時所說十二火次說也
 我復成菩提
 說十二種火
 彼火復云何
 智火最為初
 名大因陀羅」



佛意言我爾時為大梵王以諸梵眾來問我依韋陀
典而演說之令彼依此修行獲得世五通等事然我
爾時未了火之自性及其業用以不知故當知爾時
所作之事不名善作亦不得名為護摩非行非業亦
不得其果及我成菩提時方了火之自性及彼方便
作因果等所謂火之自性者即是如來一切智光也
佛所以如此說者欲伏諸外道分別邪正令彼知有
真護摩故以諸淨行等於所宗韋陀之典自謂
祕密而生慢心今佛自說韋陀原本而於其中
更顯正理真護摩法此佛韋陀當知最為第一
祕密之藏彼聞巳生希有心即生信解也我昔未成
正覺無所曉知略說如上四十四種火法廣則無量
如彼韋陀典中具明今成正覺復說真慧之火
十二種法所謂能成大事除盡一切垢障之暗而成
大事不同往昔邪道非法之行也。


第一名為智火方名稱色黃端嚴增威力與火光焰
三昧住知智滿足此中智火者即是菩提心之慧光
也形方色黃即是表金剛座也端嚴者是內莊嚴言
此智火本尊之形具一切佛功德故也增威是外事
謂十力等用也此智火者其性如是內外功德莊嚴
圓滿能與十力故名增威也由識此火故燒無始以
[014-0510b]
來無明薪積無復遺餘如劫燒時火灰燼皆盡蕩然
無垢一切如來功德自然成就也然此火神即名為
智其相端嚴作金剛色以圓光𦦨鬘而自圍遶處此
光中寂然正受三昧由住此三昧故智性滿足此智
光者即是毗盧遮那之別名也即以此尊
而表此智若初觀即觀此火神能成一切事若深了
其性即如上說也此中方壇者梵名摩訶因
陀羅是帝釋尊之別名又則金剛輪別名也智是
內證其外發之表作金剛杵形此方座形與相似也
然但觀四角之壇中有本尊即是也此杵頭有四角形也
云增威者若作形像所表而論即是體皃圓滿豐備
之言也然據理之言即心法門也然火有二法若但
修瑜伽者唯觀此尊形表之相而誦智火真言其名即是
即名內心火法若順攝世間故而作壇者當作方

鑪而周帀有光焰自身亦著黃衣想鑪火中有此本
神住三昧如上然後所作事成不然不成也此法與
息災相應是堅固法也此配初菩提心即阿字門
也由此因緣智具足也。


第二火者名為行滿即案
名表義其梵音亦即真言也初發菩提心次修於行
其行滿者即名為佛也〔私謂此即大悲為根次菩提心種子阿也〕其形如
秋夜月光暉照朗四面周帀身服白衣具種種德
〔謂身端嚴肥滿可喜也〕其右手持數珠左手令持軍持也此
像住於月輪中也如上所說即是心性圓明清淨之
義以此妙行之火焚於垢心戲論穢惡之薪也若作
[014-0510c]
觀時亦即觀此為本尊形也上文云皆體如來內證
之德彰於外故以法門表示故也若外作者為圓鑪
以白檀末塗以白華等為供養自亦著白衣此是息
災法也災有無量謂外世間如水火虫霜降等種種
災秏及內身一切病惱之類其相萬端自身佗身皆
能淨除之也又無始以來有疑心謂於深法而生猶
豫不能決定信此即障也此火能淨除此障亦是息
災義也此息災護摩亦有二種但瑜伽相應念誦或
外護摩而作火法也然若能辦供者須兼事常作善
若不辦者但心作即得有物可為而不作之但以心
作亦不如法也。


第三火尊名為風燥從風所生是
為風子形燥黑也此謂內色黑而外加燥形如上塗
灰等也此尊處風輪中即半月形也亦作端坐三昧
之形謂行人初發菩提心雖欲進行而無始巳來妄
惑煩惱根本未除數來牽破觀心而加暗蔽須作此
法風是不住義又如世間風能壞重雲此不住之火
亦如是能散壞諸障也此尊坐風壇中手執帛去頭
三五寸兩頭執之如天衣形其色青也此是表風義也更問
[014-0511a]
是阿毗遮嚕迦法亦有內外二法。



四赤如日暉住三角中右手執刀端坐刀表利慧斷
結也如日暉光是也如世日初出時色也如世日初
出時夜除晝現暗盡明現故取此色也火神如是形
色光焰亦然身相端嚴圓滿如前作住於三昧作微
怒形也。


第五沒栗拏是火和合義也此尊作
淡黃色謂黃兼有火色也和合者是兼二法也其像
左邊作怒狀右邊作熙怡微笑形各半身也〔此微笑是不瞋
不大喜寂住也〕身上有毛謂髭𩯭髮之類稍多然不可過

差多置令不端嚴也其項長而有大威光其身色一
邊赤一邊黃也怒邊當赤也其坐亦右方半金剛坐也左三角
半火坐也左持刀右持跋折囉有內外二法例前也
此和合者能遍一切招召息災俱成也內用即智光
煩惱即滅無生也若外作時香華身服亦須二種念
誦時亦作此形如本尊也仍一目怒一目寂然災除
願滿一時得成以此等遍之理故得有如是之用不
同偏方之教也。


第六火神名為忿怒即以此名義
為真言等如上也其身烟色者謂非甚黑非甚白閉
其一目如不動尊也其髮散上如蓬頭之狀作大吼形謂
如開口大呼吼狀也口有四牙俱出二上二下此亦
攝二事一火一風也。


第七名溫腹如上世間火中
謂是身內之火能消化食物資身也此正法中義則
不爾腹內之火即是內證之智也迅疾謂其形更加
忿怒又甚於前也極忿謂作此噁字也有種種色
[014-0511b]
謂形具五色也義準前。


第八名費秏是除遣義也
謂一切業垢等事令無餘也此尊能除身中一切障
即毗那也迦之類皆令消秏也其色如聚
集眾多電光難可瞻覩之狀此是金剛輪同類也。


第九名意生謂從意所生之法隨意成也種種形皆
能作所念皆能成就巧宜謂毗首羯磨也
即是隨類現身普門成就之義自在之慧隨作皆成
有大力也。


第十受食火名却微謂火施時
受飲食之義也受食者謂施火食時受而食之更問
尊作持唵字印者是梵志儀法也淨行者凡有所
言語皆側右手作印形而舉案之以唵字聲而作
相故也。


第十一火本文缺少。


第十二火名悉成
謂能悉成一切即是所作巳辦處寂滅道場而伏魔
義也又如有一類眾生一向為惡不可止遏縱加勸
導更增其惡若縱之又趣惡道以方便故而伏其身
令其迷悶都無所知以此因緣善惡俱不能造次即
漸引導之令入正法也如金剛頂又金剛手降伏大
自在天義說如上也此皆住方便道所為也祕密主
此等火色所持隨自巳色謂火神〔色〕藥物等同彼謂隨
彼色類也又偈云。


「 而作外護摩
 隨意成悉地
 內復祕密主謂次明內法也
 一性而具三
 三處合為一
 瑜祇內護摩
 大慈大悲心
 是為息災法
 彼兼具於喜
 是為增益法
 忿怒從胎藏
[014-0511c]
 而作眾事業
 又彼祕密主
 如其所說處謂隨類用
 隨彼相應事
 隨信解焚燒」



自巳色及藥物彼同外護摩作此悉地隨意者言此
十二種形色及所持物等須識其性前內外合論今
說外也三和合為火不異神神不異自身也彼同是
自佗俱同也內作者本尊即火火即自身也今謂理
釋者本尊即是毗盧遮那此毗盧遮那不異自然之
慧火此火不異於我身也即以一自性三和合名內
護摩也和合謂本尊即火火即同於自巳三事等也
上文如意悉地者隨世上中下事隨意即成也若不
了此火法無由得成也內法亦相況耳若了此慧火
者隨出世上中下成就隨心即成也復次三和合者
謂身口意也身印口真言心本尊此三事和合畢竟
等故是名三和合也若能觀本尊則自身漸淨淨即
同於本尊若見一性即三事俱淨也平等皆是。


次明內護摩法即以此三事等中若作息災即用大
慈大悲此三平等大慈大悲和合時一切息災尊為
第一也若作增益即以悲及大喜和合也若忿怒者
[014-0512a]
火為胎作事胎即心也謂有因緣須作忿怒之事降
伏於人即從其內心中而起於忿此忿非如世間之
忿怒也謂從大悲心中照了忿之實性而以方便起
之以降伏惡法也如是等但內作護摩即能辦諸事
也故凡護摩義者謂以慧火燒煩惱薪令盡無餘之
義也然今此中略說所用火神及內外之相當知諸
餘法教之中皆有火法等隨應作何事者皆準此法
住於三昧隨彼相應而施作之即成也若不如此但
焚薪木虗盡供養畢竟濫於外法又不能成也又經
所言物者謂所緣火法薪蘇食物眾具也。


爾時執金剛手白佛言世尊云何世尊問世尊云何也云何
火鑪三摩地云何散灑云何順敷茅艸謂願佛說也
金剛手又問佛上來數聞此火法然猶未決當於何
處置火何處安鑪等更有何法也謂散灑敷茅及以
物等皆問佛也。


佛告執金剛手祕密主言祕密主彼火鑪如其肘量
普皆四方其緣四指金剛圍之以下亦偈佛答之謂
意彼火鑪如肘量普遍四指緣金剛圍之謂隨所住
處穿深一肘方亦如是口上安緣高闊皆四指用大指節
量也更審緣以金剛圍之〔四面各一相接如上八印等中說也〕普者謂深

及方令等也如方鑪者三角半月圓等可知也藉以
青生茅遶鑪而右旋勿以末加本應以本加末謂勿以梢
押根〔當〕以根押〔梢頭〕也次第而右灑茅須青溼右遶敷之者謂

布茅緣上之法也當令根首相押首是上梢之苗也
[014-0512b]
假令布東方時茅根在北苗在南仍以苗押次南者
之根不得以根押苗也次第右繞敷之至南方即須
根在東方苗頭向西乃至北方次第準之也灑水謂
閼伽水也閼伽別有方法如悉地中說耳然此灑水
有二法若以茅作小束置於閼伽椀中而灑之灑時
順灑右旋灑也若直用手灑亦得然須順灑也此又
二種若初淨火時須右旋順灑若淨了供養之時當
直灑之不須旋轉也如悉地中辨之然未灑時須請
火尊有真言及印上品巳說乃是此中所用也灑了
獻華次第供養諸物爾時當觀本尊形在此鑪中取
上真言遍灑也滿施者即是用杓投物之火中也杓
有二種初大方杓名滿施當滿盛投火中次小杓即
相續取內火中然亦須滿盛也別有法亦如悉地中
說今略指息災增益折伏三事當知一切事準此而
作也法教當如是奉塗香華燈當獻於火天沒栗二合
荼火以一華供養安置於座處安置巳真言者復灑
之也智者以本真言而作滿施次息災護摩或問增
益法如是世護摩說名為外事。


復次內護摩滅除於業生謂業生滅也了知自末那
謂意也遠離色聲等眼耳鼻舌身語意業復次內護
摩業生滅了知彼意者欲識意當離於境既離境當
知亦離根也謂其語在舌攝身語意等悉從心起生依於心
王而起也眼等分別生及境界色等由慧未生時依
心王有妄也欲息此者用風燥火滅之謂以智風火
[014-0512c]
燒也燒除妄執令得淨菩提心也閉口有淨語也此
名內護摩為諸菩薩說也以慧是火由風而生慧是
止淨心為觀此巳上明世間之事今此說內護摩出
世之事謂以智火除業生等也從業受生從生復造
業輪轉無巳今言護摩者正是淨除此業令得清淨
法生也業生既除然後用意生意即心王之異名此
從心生法離色聲香味觸離眼耳鼻舌身意此等皆
約心為主約此心王而住而生分別當以慧淨此心
王即一切法淨也然慧未生時為障法所動當準上
文取風燥而燒滅之須用上文深意也由慧未生即
有分別以分別故有根境等垢障今用風燥之火而
淨除之此火即是菩提心也約此菩提心火而燒妄
[014-0513a]
想等事悉令淨除是名內護摩義也如是知者乃可
名菩薩也所云世出世者即是事理兩法也事即方
便所加之火出世即是慧性之火也若世間火天作
梵天形今內法火神作三摩地形寂然住三昧也。


次說本尊三昧品第二十八



爾時執金剛祕密主白佛言世尊願說諸尊令威驗
現前令尊現形諸真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猶作其
形令行者觀緣尊形即本尊形同於自身無有疑惑
而得悉地如是說巳佛告執金剛祕密主善哉善哉
云云佛言祕密主諸尊有三種形謂字印形貌彼字
有二種謂聲及菩提心印亦二種謂有相無相正是
色義謂有像無像也尊形亦二種謂淨非淨彼證淨
形形謂身也體也離一切相非淨有相之身即有顯
形眾色彼二種尊形成二種事有相故成就有相悉
地非相故隨生非相悉地上亦例著之次引佛為證
有相欲持成有相佛常如是說也若心住非相即成
非相也佛語先標之也是故一切種當住於非相言
事隨心故隨心故宜求出世也觀本尊形巳為無疑
悉地得此以上金剛手問也本尊者梵音娑地
提嚩多若但云提嚩多者直云所尊
之義也本尊亦云自尊謂自所持之尊也然彼行者
猶身印真言及觀本尊此三事和合故本尊即自降
臨道場而來加被也然此行者初行之時尚是凡夫
自無德力何能即感佛菩薩等隨言而應耶但由彼
[014-0513b]
佛菩薩等先立誠言大誓願故若有眾生依我此法
而修行之不虧法則者我必冥應或雖不來而遙加
護之若行人法則如法而不應赴即是違本所願故
不得不應也亦如方珠向月而水降圓鏡向日而火
生因緣相應而無思念此法亦可為喻非是諸佛有
心行而同凡夫之赴應也若心不相應事緣有闕則
本尊不加護念故無應驗非佛菩薩等之過也然行
者以此事故當須正觀本尊清淨之身若見巳即以
其身而為巳身如是無疑慮者所求悉地無不成果
也經云緣觀者即是行者各各約其本尊作如是觀
也無疑者由與彼尊相應故無復疑難之心也是故
所修必成巳上問竟。


佛言善哉善哉祕密主汝能問吾如是之事是故金
剛手極善作意我今說之乃至願樂欲聞以金剛手
善能次第問疑為勸未來真言行諸菩薩故又復慰
諭誡勸也。


次佛言祕密主本尊形有三事謂字印形也形即尊
形也彼字二種聲菩提心者謂行者最初修行字略
有二種觀於字義一但觀菩提心此菩提心即是字
也謂阿迦遮吒多婆野等但舉其
首然諸字皆是也以為初首故云菩提心也或觀字
輪謂以所持真言為輪形入身如上持誦品說或觀
種子字皆是也或不觀字但念於聲謂上觀此聲如
鈴鐸聲等次第不絕及以此聲調出入息如上說皆
[014-0513c]
是也巳說字竟。


印形亦有二種謂有形無形也形即是青黃赤白等
色方圓三角等形屈申坐立及所住處之類也印謂
所執印即刀棓羂索金剛杵之類也初心別緣而觀
謂先觀畫尊等約此而觀名為有形後漸純熟又以
加持力故自然而現與心相應爾時此本尊但從心
現不約外緣故云無形也私謂或可初得世三昧見
其本尊如是形如是色如是住處坐立如是漫荼羅
中持如是印等猶是有相故名有形後持真言宛然
直見如鏡像等不相而相故名無形也。


次本尊形有二種謂清淨非淨謂彼行者初因有相
引入無相先觀圓明佛菩薩印身初作不見約畫像
[014-0514a]
等而觀漸約法力所加漸得明了尚有所障閉目則
見開目則不見次漸開目閉目皆得明見漸漸不加
作意亦見乃至觸身亦復有礙猶如目對世人等也
次約此有相漸引入於清淨處以有相故名為非淨
由此三摩呬多所等引故住清淨處寂然
無相名為淨也淨者是果非淨是因非淨謂形色印
像之類也由此非淨引而成淨由無常之因而至常
果也私謂此三事各有二種即行次第也觀持真言
觀於字次觀聲漸細次觀形尊又細次不約緣而觀
又細次觀就無緣又有雜不淨及純淨也或可橫說
之此三事出各有世出世方便故皆有二也。


經云彼二種者謂上來三事各有二種也彼二種中
即有二種事成就有想故有相非相故非相悉地隨
生等云云謂若以有相事觀見者事相有相有得成
就若無相者亦得無相悉地成就也又云此三事二
種中隨以一事即致成就然皆有世出世成就及事
成理成也故前三種中各有二種成就二事。


經云有相有相欲成若住非相則非相成就是故成
種種事當住非相此勸令離一切相住於非相也結
勸也以住非相理成就故一切不思議神變不加心
相自然而成妙業非如世間成就在於生滅心行之
中而力有限又非究竟故勸求其勝者也私謂然大
般若等中具說洗滌觀心之事然須有本也今行人
先約別緣起觀乃至具見十方佛會諸世界等種種
[014-0514b]
境界以為悉地而後於般若洗滌淨除即成不思議
大用頓入佛果若不知行行次第但觀彼文不入深
智多錯會經意直爾入空失圓頓道也故此一兩品
最須諦觀其意耳。


次無相三昧品第二十九



復次大日世尊告執金剛祕密主言祕密主彼真言
門修菩薩行諸菩薩樂欲成就無相三昧當如是思
惟相從何生為自身耶自心意耶彼身因業而生等
艸木瓦石謂自性如是也謂業生之身自性如是也
頑同木石業生謂從心起此觀是有相有相為外外
所有身語等如是觀之也頑同草木性離於分別作
謂業由心生也從因業生是內也外謂土木造立是
外也。


佛告金剛手祕密主彼非想三昧成就願欲真言門
菩薩行修行諸菩薩如是思惟從何相生自身自心
意者即是修瑜伽者巳能觀於本尊等乃至現得種
種奇妙之境然猶是世三昧攝未得三平等慧今更
開示入三平等觀也若此觀明白了身口意實相即
入淨菩提心初法明門上菩薩地也〔此是私釋然大意如此也〕
明身實相觀者謂經云彼身業生艸木塼瓦等性如
是作離頑如外作或業生如形像見等經文也上來
言當住非想等今此品中若修真言行者若欲得此
非想三昧成就者當造斯觀也。


經云自身自心意者謂從心有思生心是清淨心意
[014-0514c]
是分別也更問然此身同木石其性頑愚者言此四大
若離於心即同木石也如大般若觀身念處中說如
明目人自觀倉囷之中種種米麥等此身亦如是身
念處觀開時自見三十六物各各異相爾時身相即
除如開倉見米麥時倉囷名除也乃至一一皆緣生
次第深說也。


次又明以身同於像也如作像者以土木雜物和合
為像或佛或天或餘父母形等以不善觀故隨生所
尊所愛之想然一一細觀但眾緣合會都無自性今
我身亦爾諸界假合自不了故而生身見若細觀時
都無自性但從心有如幻夢等境從緣而生實不可
得也又此身者以因心故狀若六情有知然實不爾
如人心不觀察則有所住則雖日月之明或有所不
見雷霆之響或時不聞又如過去一心禪觀比丘乃
至從道行有大軍過而不見之當知若離於心則此
身雖具眼耳等根猶如木石無知也又如像喻若此
木石等像或謂火所燒水所壞刀所傷金剛等所碎
或忿怒麤語加之不能動其少許心想令生不喜或
[014-0515a]
種種供養被以妙衣獻以名饌塗以妙香炫以妙色
乃至人天上供之具豐盈於前亦不生喜當知彼像
本性自空是我心分別故而生增減或毀或供俱顛
倒不實耳如外觀像者須以此觀而觀自身爾時不
見身相離於分別如是觀察其身見身實相即證無
想三昧也故凡觀察時先須約相有相之緣漸次深
入自然即相無相即緣無緣若不得此方便但直爾
觀空而不知以何因緣故空著是空法多生異見故
修行次第須有指適也。


何以故愚童凡夫於自性空形像自我分生謂從自
身生我分別也顛倒不實起諸分別或供養或除供
養等或毀罵皆除捨之也然觀身時合有語觀以攝
入身觀故不別說今略顯之即是智度論意也今此
語從何有耶謂從喉咽脣舌臍等眾緣心動風界互
相觸故得有此聲猶空谷響都無自性凡夫不了故
聞好生欣聞逆情生怒耳今如是見聲實相即知此
聲不生不滅同於實相是入音聲平等慧性也次即
觀心以法無形相觀可覺知先從麤觀了此身平等
語平等自知深入易可觀察也。


復次祕密主心性離一切相思惟性空當思惟此也
祕密主心於三時求不可得離彼三世彼性如是當
思念之而離於相。


復次祕密主行人爾時既觀外相次了內心亦空此
心離一切相於三世中求皆不可得如虗空離三世
[014-0515b]
心亦如是出過三世生住滅法也。


復次祕密主有心想者謂愚童凡夫之所分別謂約
心取相不能了知不實妄起有如是說彼不如實知
謂由有是妄執不能如實知也如是思念謂思凡夫
起是思惟也如是謂凡夫有此分別也巳上屬心句
也。


祕密主以此真言門修菩提行諸菩薩〔說相顯無相也〕
當了知有相而起無相也謂菩薩如是思惟證得無
相三昧由得住於無相三昧故祕密主彼人當得由
除妄故真言實相實體現前行住坐臥常現前也如
來所說真言彼常親對而住由識真言之體如前十
喻即是悉地相也然凡愚以不了心實性故謂為我
心我愚我智我順我違自生種種縛著之想以心虗
妄故所有身口亦皆虗妄也彼不知何事耶謂不見
真實由不見真實故由如嬰童無所曉解若見心實
相時自然離如是一切戲論分別也以不知心實相
故而生妄執名為凡愚若了知者即諸佛也。


次經云祕密主真言行菩薩證得無相定如無相定
住得如來說真言親對而彼常住此經文引不具當
撿經細觀也此意言此真言行菩薩如是離相修行
之時名住無想定也由住此無想三昧故如來所說
一切真言皆現前而證故名親對也如是證理之時
即名常住常住者即同佛住也今此品合次六十心
說之說義次第於彼先言不便故以此中結會而說
[014-0515c]
也私謂上來經文大意不過三行謂口真言身法印
意觀佛也然此三事皆緣生法緣合而有都無自性
不生不滅即是阿字之門法界之性凡夫不知云何
得入故佛先說此三真言門漸得三昧乃至親覩本
尊見種種神變之境由是心有所著不得三平等住
今說入三平等法門若行者於瑜伽心中而復能如
是觀察離於身口意分別戲論即得現前而證真言
實相同於佛住自體常住同於如來也無相三昧品了


世出世間持誦品第三十



上來一部經意只為修真言行諸菩薩等明持誦入
道之法而今此品專得其名當知統說一部之要旨
也。


復次祕密主今說祕密念誦法亦令一一誦諸真言
佛菩薩等別別說謂隨彼之中取一一謂各各也於
諸真言中隨取一一各別而作心念誦第二作出入
息念誦此二法最第一相應也常如是作此二法是
名第一念誦也勿異此也若異此者於念誦有所闕
支分由不具故也然以內外相應分之有四我先巳
[014-0516a]
說也今巳下更說之彼世間者有所攀緣謂三種中
但觀字印身觀之識其本性知印即字字即身無礙
而心湛然是念誦也若以字作出入息字即真言之
體以此出入息資身名出入息也然此二中由出入
息有少所緣故當知意念誦最為上也字印尊無所
分別作出入息亦得也經初金剛手巳曾問佛持誦
之法上來亦有略答之處然未具足今為決擇故更
具分別其宗要之行也其祕密者上來諸品所明非
不祕密然此中宗要乃祕密中之祕密也一一念誦
或作意念誦或作出入息念誦此明差別行法不同
也一一念誦者謂專心口誦真言口中聲出時一一
聲字皆悉諦了不間斷攀緣也作意者即直是心持
作心想念誦不出聲也出入息念誦如上所說服風
等是也二相應者謂於三念誦中其作意及出入息
此最相應最為第一也常勿異者謂常當依此而作
勿異緣異想也若不爾者徒用功無益也持真言者
闕支而用者謂字有點而不導或字闕或應長聲而
短聲呼之如是類甚眾皆名闕支念誦也右此內外
相應合有四種念誦也即四色是也言世間有緣相續所
謂字句句是舉足行步謂觀此字如一一步字即是
種子字也前巳出世念誦身字印合為一隨用一即
得今世間念誦即分異之或觀字或觀尊或觀印也
謂句及本尊就世間中念誦出入息最為上也前出
入息變字為出入息今世間念誦見出入息中有字
[014-0516b]
了了分明是有分別也前出世間不作如是分別也
於真言中分別為二即方有相一體無分別是無相
也皆是有緣也次明世間持誦者彼有緣相續字句
此中或取一字緣之或取句等想在本尊心上如前
具明是外念誦也取一字者即是種子字或真言初
首之字若真言小者或具想其句如上說如連環等
在本尊心上圓明之中此二種或字或句隨息出入
不絕不間歇誦時纔令自耳聞息出時字出入時字
入令隨息出入也今謂天台云誦經是圓寂數息是
此意也今以此字一緣與息出入自然念念相續心
不散亂恬然易入三昧也此為世間念誦最為上也
又經明此義如觀鏡像分明而見今觀字見字觀印
觀尊即見之此是有相也若行者見此真實即不住
有相然猶未入無相若觀菩提心是一向無相也此
心即是佛佛即是自身自身成佛一相無異相故名
無相也隨謂或來或去隨心也。


世間念誦以出入息為上也當知出世間意念誦遠
離於諸字字與本尊作一合相不壞謂不分為二取
為分別也一合相謂合為一令不取著不壞此相也
不壞意色相謂色相像與心不相異故云不壞也勿
異於法則謂教法如是也住是法則誦三落叉如前
說我所說多種念誦謂遍數時節現相增益等三落
叉是數數是世間也出世落叉是見三相謂字印本
尊隨取其一一合相是也字印尊等身語心等名見
[014-0516c]
也乃至能令持誦者淨令一切罪除若不淨更一月
等如前也然今所說念誦數謂牒上文也不應異此
法則也又上明尊神者言此字句念誦之法諸尊皆
爾上從佛部下至八部凡有念誦皆當如是作之其
出入息念誦亦隨本尊法一一有此行法也出世間
者當知是意念誦之法離於文字也豈撥離前來真
言字等方名離文字耶不如是也謂能達字之本性
即是圓明常住本來不生不生者即心是也心之體
性圓明清淨具足眾德而無分別當觀如是之字也
此字者還即是前來本尊真言之字及句耳但了知
此字從心而生心既圓明湛寂從心所生之字其性
亦爾所云離字聲等者謂離分別緣念之心及聲想
等也然持誦時有誦有觀或可兼行或但修觀照也
誦謂如上緣於聲字或出入息等照謂觀此字之體
性也然初觀時帶於有相若觀種子一字其圓明初
即小作若具觀句等即大作圓明狀如連環等以心
觀照令宛然分明後即從此而觀其性也本尊作一
相不壞取意不壞形勿異法則者真言本尊即是初
[014-0517a]
觀圓明之字也今既巳觀圓明之字。


次即觀本尊如上巳說一相者即身口意也觀本尊
心上作此圓明即是心其身印等即是身其真言字
等即是語今巳明見本尊而觀本尊三事一相平等
如於實相又觀本尊三平等一相即同於我我之三
相亦復一相平等不異於尊此圓明之性不異菩提
心菩提心不異本尊自佗平等也又所觀字雖不同
然皆是三昧門若解一字之性相即解一切字之性
相若解一切字之性相即悟一字之性相字即本尊
本尊即心心即法界體性也是故此阿字即是不
思議字如阿者一切亦爾也如字者印等亦如是也
於此不思議三相謂字真言相身印相本尊心相不
遣不立不增不益不損不減當作一切平等觀而達
一切法成一切智當依此法則勿異此而作也此即
是三落叉義也落叉梵音是相義亦是見義也我於
種種經教中凡有持誦相應處多言誦一落叉或三
落叉等或言為除罪障故誦一落叉極重障者不過
三落叉便得罪業清淨然此義有餘今當決之所謂
落叉者是相也若得三相當是罪得除也先明身相
謂身體先時麤重今則輕安乃至或行百里千里迅
疾而往不覺勞倦速疾異當先時靜坐係緣多為小
蟲蚊虻等所惱今悉不生無復膩垢可惡之相廣如
大品中所說此是身相也語相者隨有所誦暫發聲
時本尊即至又如大品所說口發誠言非人不嬈於
[014-0517b]
佗之類皆是語業淨相也意亦有殊異相謂發生無
量慧解如經一月四月分別不盡等或先時貪耆如
是如是食味或不得者身即不安今時寂然不復思
念乃至多日不食恬然得喜悅之味無餘食想身亦
不困或先多種種煩惱今皆靜息皆是意淨相也由
具此三淨相故名三落叉若不爾者徒自勞形虗數
遍數難得成就無所益也既得此三相當更增修勝
行也或時諸天八部飛行空中不敢履踐其影或來
敬禮問訊天諸童子以為給使問其所須如此是誰
得知耶但持誦者自知而巳此亦罪除淨相也。


然上來明離一切相今說三相與此云何相應耶今
答此三相以阿字故此三即一相亦非一亦非異如
天台所解與此略同謂一相一切相非一非一切即
相即無相即非相非無相皆是此意也如是三相平
等住於實相是三落叉義也身實相是一落叉除一
切身垢語實相是二落义除一切語垢意實相是第
三落叉除一切心垢三垢除巳三功德生即是分證
如來功德也又落叉是垛義是標義如文殊經中明
學射初雖遠垛後漸近之乃至任運中的首楞嚴三
昧亦爾以是因緣名落叉也。


復次身印口真言意
本尊即是三行差別不同即是三相即此三相入阿
字門故離於三相一相平等如是照見是三落叉義
落叉者見也故云勿異勿異者不得佗觀也復次前
三句義謂菩提心為種子即因也大悲為根方便為究
[014-0517c]
竟從首至終皆明此三事或自顯此三德或為成佗
三行言三落叉者即與此相應也謂行者最初先須
有菩提心此是一切佛法因也若不發心則離於妙
因何有進行耶雖巳有心若望路不進有願無行何
能成就大悲胎藏生功德身乎或雖能進行以離方
便故而有疑心因疑心故一切不成亦不得入實相
也是故佛令諸行人必須依師而學不得自專以自
利根分別力故輙尋經文便自行之隨聞便用不入
漫荼羅不受三平等戒不能具解方軌以不知故雖
發心修行勇猛精進然以方便差失故所為不成以
不成故而生疑心以疑心故謗毀如來深密之藏即
是五無間因趣五無間道以是因緣須具三句義不
得闕少是三落叉義也以此事故次後品付囑中復
明擇弟子相文相承躡耳。


囑纍品第三十一



次是勸囑品經雖不言其義如是也次佛告大會即
是經文之初十世界塵數金剛菩薩等也今說經欲
了故加付囑也汝等應當住不放逸者即是承躡前
文此大乘密教當如法相承若傳受失宜即是專擅
自恣而越法則故云住不放逸也復次如上三句義
自利利佗之行汝等當住阿字義祕密教中而作佛
事若不隨此即是住於放逸也以差機而授或傷彼
善根故經云有智若聞即能信解無智疑悔即為永
失若菩薩不深觀眾生本末因緣種相體性而卒爾
[014-0518a]
傳法即是為人天怨是為大放逸行也故次云於此
法門若不知彼根不得授與佗者根即信等五根利
鈍之相也除我弟子者謂巳依我教而住心相體信
方堪授之若餘世間外道之類未入正法信心未固
當且於餘深法中示教利喜不得輙爾為說也若菩
薩照機識因自由巳智力今為末代傳法人等更明
外迹可傳之相也前經初巳明擇弟子相今又說之
然皆略舉宗旨大本中具明也良晨生者大本中具
明如是宿次如是執曜時節而生則有如是根性如
是相貌宜即與如是如是教法其言甚廣又一一皆
有淺略深祕兩說今此中但舉其綱目耳求勝上事
即是發菩提心唯求如來具足之行凡所施為非求
餘事所行廣普尊妙也微細慧者謂聞一字一句即
能自以智力廣解無量義趣廣演無僻之類也思念
恩德者乃至從師聞一句之義乃至成佛猶不忘報
之當知知恩報恩也渴仰者謂心殷勤希求勝法猶
如薩陀波倫之類乃可為說也歡喜住者謂聞妙法
心喜踊躍遍於身心也不求彼法者乃至不受餘經
一字之類也。


次又辨其外相略說其色謂青白也即是非白又非
大黑是吉祥色也大本廣明今但舉一隅耳頭廣謂
如羅云頂如傘蓋之類然不太廣又不令小要在豐
纖得中而相具也高項謂頸不太長又不短縮以要
言之脩直得中而不過甚也額廣而嚴亦謂極理太
[014-0518b]
廣又須具足端嚴之相也鼻脩直者謂非太隆高非
太卑平當如金銅之類也略說身心堪為道器之相
如是之人乃堪傳習也彼具相者子謂佛子如是人
等應當與之慇勤攝受教之也瑜伽論十地中說也
佛又勸囑必是堪繼傳者當勤教授之勿令失時也
時金剛手等具大德者〔即是上來會眾等〕時彼聽眾聞說
是者於諸本尊所說之法我頂戴受持得巳謂如受
王教奉行流布當作供養時眾重起禮佛為法久住
故請佛加持也聞佛所說頂受奉持為一切智作禮
而請如來加護所以者何佛巳付囑如是祕藏以荷
重任行如來事其軄不輕然此妙法如來在世猶多
怨嫉何況末代惡世之中然我等巳發誠願要此令
如是之經廣行流布是故請佛以自在神力加護我
等令所願得成也法眼道久住世遍一切者即是弘
經之願以佛加持令此法眼久行於世也此是開佛
知見之大直道一切諸佛所行之路故云法眼道也
當令此道久住於世窮眾生際又橫遍世界無不流
通也即是上行等云隨佛有迹之處我皆誓傳此法
門弘經之意也時佛受彼請故即以真言而加持此
法如經中說也〔未說句義更問〕時諸上首菩薩聞佛說巳
頂戴受持巳廣說摩訶毗盧遮那成菩提加持神變
經竟。


大日經抄記。


問前三句一者菩提心為種子二者大悲為根三者
[014-0518c]
方便為後今就大悲藏漫荼羅說之為以中胎為菩
提心次八葉為大悲外三院為方便也答云此有二
種若有修行者因中說之有如來果地說之也且如
最外院八部等世天即是前八心中從初解守齋巳
去乃至受用果等也然有善根開發與正道相應即
是大悲胎藏華臺之因也如來以方便力而引導之
乃至今成就世間八心以來是外院之位漸漸向裏
也及二乘亦在此內次又知有勝法無上心稍進引
入第二第三皆是大悲句也次成佛果入中胎即是
方便句也然此八葉及中胎五佛四菩薩豈異身乎
即一毗盧遮那耳為欲分別如來內證之德表示于
外故於一法界中作八葉分別說耳且如四菩薩東
南普賢者何也普賢是菩提心也若無此妙因終不
能至無上大果故最初得名次文殊師利者大智慧
也先發淨菩提心如普賢觀經次第乃至毗盧遮那
遍一切處常樂我淨波羅蜜等之所攝成皆是淨菩
提心也次即說第一義空我心自空善惡無主觀心
無心法不住法等即妙慧也以此第一義空之妙慧
[014-0519a]
淨彼遍一切處淨菩提心平等慧利刃斷無始無明
根即入菩薩正位故雖有菩提心而無慧行即不可
成果故次明文殊也次西北方彌勒即是大慈大悲
俱是第二句中義也以此大悲藏增長成就妙菩提
樹枝條華葉故次說彌勒也若慧而無悲則方便不
具則不得成菩提不能具六度攝眾生也次東北方
觀音即是證也證謂行願成滿得入此華臺三昧也
若就未成果時觀之此則差次淺深今以佛成平等
慧觀從因至果但是如來一身一智行耳是故八葉
皆是大日如來一體也若如來但住自證之法則不
能度人何以故此處微妙寂絕出過心量說何示人
耶故漸次流出入第一院次至第二院次至第三院
雖作如此流出亦不離普門之身其八部之眾皆是
普現色身之境界也若就情機而說則三壇從深至
淺乃至世天真言義淺但是應身道方便未究竟也
若開實性即世天真言與大日如來何相異耶從如
來則從深至淺從內漸外而成三重壇從眾生則從
淺至深從外漸內而成三重壇也。


又如字義即是此之次第也初阿字在東方如梵
音阿字有初首之義以順世間法諸方中東為上故
喻菩提心最是萬行之初也其名曰寶幢佛次即此
阿字是行也若但有菩提心而不具修萬行終不
成果與前四菩薩義不殊其佛即是華開敷也次即
暗字三菩提也以萬行故成正等覺其佛名阿彌
[014-0519b]
陀即西方也次即是大涅槃其字曰惡是正等覺
之果果故說也次即入中字是方便也此是毗盧
遮那佛本地之身華臺之體超八葉絕方所非有心
之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知之為念本誓開示大悲藏
普引眾生入佛慧故復以加持神力普現身口意遍
滿生死中當知此即是方便也若離方便如來本地
尚不可說何況以示人耶不可為諸上首之菩薩說
何況流入生死中耶以此方便同於大空而現眾像
當知一切大會漫荼羅皆是一身無別身也即是普
門身即是法界身即是金剛界身也又菩提黃色是
金剛性次行赤色是火義即同文殊之義萬行以妙
慧為導不得離慧而有作也次成菩提白色即是圓
明究極之義又是水義如我昔所願今者巳滿足化
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為是事故是起大悲故也次
即是大涅槃迹極返本眾生有緣之薪盡則如來方
便之火息故涅槃也佛日巳隱於涅槃山故色黑也
中心空具一切色即是加持世界漫荼羅普門之會
畢竟清淨無所不有也其百字輪所以從外向內亦
是此義也如中胎者一切本尊亦如此說如金剛手
種子字即成五事是菩提心是行是三菩
提是涅槃是方便所以云方便為後是此義也
如蓮華尊亦有五事是菩提心是行是成菩
提是涅槃是方便如文殊以字為種子亦有
五義菩提心行成菩提涅槃方便餘一
[014-0519c]
切尊種子字皆亦如是廣說以是義故金剛手者即
是大日如來觀世音者亦是大日如來文殊師利者
亦是大日如來乃至鬼神八部一一亦有此義亦即
是成大日如來體雖是一而義各異所以瑜伽中云
毗盧遮那言我即是文殊觀音等我即是天即是人
即是鬼神即是龍鳥如是等無不即是者由此義也
又云此大悲藏本尊位次等及形色各殊為未深入
瑜伽者初學之時不得正觀本尊故佛以方便示此
令心有所緣耳及觀成時以法力所加故自然恒與
佛會相應設不作念猶自明了況加觀耶如是時自
然真見漫荼羅也此地者即是淨菩提心是上所表
皆是大日如來法身妙莊嚴之相也又觀音文殊普
賢彌勒巳在八葉中即大日如來大法身也為度人
故漸出于外故次圖中復有文殊觀音等以類可解
也又云如八葉中普賢是菩提心文殊是慧彌勒是
悲此菩提心即是大日如來不離大日如來有菩提
心也大慧即是大日如來不離此大日如來別有慧
也悲即是大日如來不離於大日如來別有悲也當
[014-0520a]
知準此說之萬德皆爾猶如天台法身般若解脫義
若但法身不得名法身之類與此相合也。


問百字輪外內一一作如是次第即是漫荼羅引入
漸至於中之義耶答此謂於因果也若修行者初發
菩提心次進行次成正覺次住涅槃次起方便即作
如是次第也若自果地而說者即以迦字最在內次
行次菩提次涅槃次方便最在外也其字同於
體即為法體之果不作菩提心因地之說也從法身
起應次流向外以度眾生猶如漫荼羅自中胎出至
於八部世天之位又從外引入佛果猶如漫荼羅從
外乃至八心之初至成菩提方便等也云仰壤拏那
麼等字亦隨出入義或在百字內或在百字外也更
問。


又問就行者心中觀行作漫荼羅大悲藏義即以中
胎為菩提心也漸次向外乃至世間天位為方便耶
若凡進行者有次第也先依法持誦作真言手印等
觀於圓明或但觀字或但觀印隨作一事成時三事
成也初觀圓明亦不能即見由手印真言及念本尊
故三業漸淨以障淨故即漸見圓明若見圓明時或
於其中有本種子字宛然明著如其形色也如是見
時自心亂想息除湛寂心常一不為外緣所動也既
如是見猶是外緣次當引外向內作如是觀察此圓
明者即從我心而出當知內亦復如是夫圓明清淨
即心之體性無別法也猶勤方便觀察內心故即見
[014-0520b]
此圓明種子字唯是自心不復外緣乃至若外圓中
明見本尊等如上方便今內觀時即是自身作毗盧
遮那等本尊也既如是與瑜伽理相應即是隨分成
就也以瑜伽相應所觀隨意即成觀此心八葉如上
方便即於此心華臺上為漫荼羅中胎其外八葉亦
隨佛位列布也〔又云此八葉即是大悲藏第二重也〕爾時行者觀心
八葉作中胎觀其身即是漫荼羅從心以上為第一
院從心以下至臍第二院從臍以下為第三世間天
院諸尊形色相好各各差別宛然其自身中而現對
之猶如親入佛會也然未見諦人猶未能如毗盧遮
那作種種神變等但是觀心成就耳然有一事真實
不虗所謂我即是也我即是者決定諦信我即法界
我即毗盧遮那我即是普門諸身此事不謬如上真
言加持義中我即法界是也又云法身而有自在神
變加持此不足疑也如瑜伽金剛頂中引數百喻大
本廣說其意如帝釋在天宮中其地一切皆瑠璃寶
內外清淨一一天眾自居其宮室內而見帝釋常在
其宮宛然相對何以故以此地等一切皆妙寶所成
遞相暉映更相引發彼不來此不去亦不相和合而
緣具故如此而實無生無所有不可不信也又如諸
天在歡喜園放逸太甚爾時以其宿業力故從樹葉
於中有法教之音訶彼天人令住正行爾時天等即
暫止放逸心念善行然一一樹等中求不可得亦不
從天身中生不自不佗而成此事又如與修羅戰時
[014-0520c]
天鼓出聲安慰天眾令發勇健之想令修羅怖畏退
散而實此鼓無形無住處但以諸天功德眾緣所成
皆不可思議況法身耶又如大梵天王在本宮中一
切天眾念欲得見者無不皆現其前以諸天等皆知
彼清淨行又端嚴相好第一故煩惱貪欲等心為息
生無量善願隨分進修淨行然梵王於本宮中不動
不搖亦不作意我當普應於彼而各各皆現其前皆
作是念獨為我現為我說法是等世間以少福願尚
有如是不思議用何況如來法身而不能成就如是
自在神力加持神變耶然常途說法或云法身淨寂
如虗空無所動作都不說具足如是力用以為凡起
神變皆是有為之心三昧之力而不言法體如是此
其未了也。


問漫荼羅第一院東方唯有三角虗空眼及如意寶
三事餘空缺云何答如真言及手印中如如來毫相
如來舌如來牙如來齒如來臍如來甲等皆在此重
也當次列之其佛頂在第三院此中無也。


問寶幢佛是何義答此是菩提心也如世軍中有幢
[014-0521a]
是眾中之首軍之標幟咸所瞻望進止之節莫不隨
之猶如一切萬行皆為此菩提心也以之為標為主
故得名也次寶幢即云華開敷佛何耶答此是行義
十度萬行資菩提心次第敷榮牙莖葉華滋榮可愛
故得名也次華開敷云阿彌陀何也此是受用佛即
是成大果實受用其果無量不思議現法之樂皆得
名也次鼓音佛者方便也既得大果豈自受用而巳
乃為一切眾生演之種種方便成所作智猶如天鼓
之音無思而成事業故得名也又前云北方阿閦者
經誤也此是瑜伽義與此不相應以鼓音佛為定也。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卷第十四

No. 438-B


重刻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䟦


毗盧遮那經義釋十四卷者。慈覺大師所將來。而傳
播人間。業巳經八百餘載。現行印本差脫頗多錯謬
不尠。讀者病焉。同空阿遮棃。銳志校正。廣徵善本。欲
據[耜-耒]挍讎改刻公諸海內。因集眾本[耜-耒]對挍。擇其善
者而從之。繕寫收藏及未竣其功。寂臨終屬曰。吾
[014-0521b]
耄及且病不可起。易簀之後。子其善繼吾志。覓得善
本重加訂正。使之飜刻發行。吾無復遺憾。蹶然目
諾。顧不佞不堪其任。且彫刻欠資因循歷秊。而憶
空師所諉。中心藏之也久矣。遂欲獲善本目重挍正。
旁搜汎索而不獲。乃拈空師原本夾復挍讎。再使人
改寫焉。爾後會獲古藏異本。題其后云。以長宴本寫
以谷本挍焉。而標書唐院本。乃眾本中最佳者也。因
重挍正改削更新目授剞劂。今茲刻成。[耜-耒]不負空
師之言為[夭/甲-田+口]。粗記顛末目附卷尾云爾。


寶曆六秊丙子冬十月
天台遮那業末資苾芻大為慈勇曼提撰


與二十卷十四卷前本處處對勘未免得失而
彼拙此巧貞觀四年九月二十八日比丘圓[王* ]
於近江三井寺記。


貞觀七年三月十三日於染殿北院起讀百字
生品巳下釋文二十七日了之[王* ]記。


此義釋一十卷於青龍寺灌頂阿闍梨前長生殿
持念大德  全大師座下固請得來覽者知元
[014-0521c]
由。


大中十年四月八日 日本國比叡山延曆寺
沙門圓[王* ]記。


凡於行左注著字及卜者要知不同不得專用之
也。


又背後書亦准前商量之七月八月間更一勘。


又到本國更一度勘未免稍異而同本 [王* ]記。


又多兩重怗文當知初依梵文後釋唐語若能
案文並無不同。


又承和未來十四卷是未再治經文之前本今
此本再治經之後本覽者知之  [王* ]記。

No. 438-C


大毗盧遮那成道經義釋目錄緣起


錄之來由者如余所聞件義釋從大唐來我國且五
本焉今見有四謂西大寺得清大德或書德字請來本一
十一卷大曆七年到唐未委歸年也次高雄寺法名神護空海和尚本
二十卷貞元二十一年到唐大同元年歸朝次當寺慈覺大師本一十
四卷開成三年到唐承和十四年歸朝余賚來本一十卷大中七年到唐天安
二年歸朝都盧對勘大同小異不免巧拙也又聞平城山

[014-0522a]
階寺法名興福有一本此玄昉師入唐將來昔我比叡祖
大師借看昉本不堪可寫登時還却寫西大本自充
披覽大師緣彼本二卷巳下元欠內題重復繕寫准
外題加添之兼錄經品示于當卷所釋起盡故入藏
有前後兩本也其高雄本以世多行更不入藏今記
數本題為令後代會事之由及名是非非者此疏也
是者義釋也斤疏體者初以筆語談於大宗撮略釋
題後更開章分科解釋諸家章疏大綱如此而今不
爾所以題疏與尾不合披而可辨其義釋者直爾釋
文無有拆開章段等事以為祕教不同常途對眾講
演只會文意潛通佛意而我輩未諳凡有解釋混言
為疏學之未遇師匠耳古今□本題額各異不此將
傳諸德之望隨得入手有何是非□□之家非無改
潤染毫云疏斷筆稱釋若會斯趣詎偏執之余失本
慨歎早不親抄近偶還得書其首目竝近頭邊兩二
行文猶備失漏覽者詳察取捨□宜云爾。


元慶八年歲次甲辰五月二十六癸酉據三代實錄當作乙
延曆寺前入唐尋教釋圓珍在總持衙□□坊

准據開元釋教廣品歷章記錄。


第一延曆寺藏本一部十四卷


梵本毗盧遮那成佛經抄記


大毗盧遮那經義記卷第二上


第二同藏本一部十四卷新寫


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記第一之
[014-0522b]


山家勘定本巳上十四卷者更寫西大寺本云三卷巳
下題目竝指示當卷所釋本文雖非別本題目歷
歷仍為一本來哲知之。


第三高雄寺衙院北本一部二十卷


大毗盧遮那成佛經疏卷第一


沙門 一行阿闍梨 記


巳上二十卷者高雄寺空海和尚從西京所傳本
也須改疏字作義釋耳。


第四總持院藏本一部十四卷


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序釋溫古


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義釋第一


沙門 一行 述記


巳上一十四卷此總持院本即是慈覺大師從長
安所傳也此本有序異於三本是可仰重歟。


第五圓珍隨身本一部十卷序在別


毗盧遮那成佛經義釋卷第一


沙門 一行 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