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6i0313 金光明經文句文句記會本-隋-智顗 (master)



金光明經文句文句記會本卷第四
北涼三藏法師 曇無讖 譯經
天台智者大師說文句門人灌頂錄
四明沙門 知禮 述文句記
雙徑沙門明得會句并記入於經文


【【記】二明供養諸佛二初立意分文。


【文句】從我今供養下三十五行明供養諸佛所以供
養者我本癡盲蒙示懺悔此恩深重故興供養文
為二初一行明財供養後三十四行明法供養。


【記】二依文釋義二初明財供養。】


「我今供養無量無邊三千大千世界諸佛。」


【【記】我今等者此乃即法以明財供何者以一大千
界中自有千百億佛況無量無邊大千諸佛財若
有限何能徧供良由了達所奉之供體是法界出
生無盡一一周徧故一切剎一切佛前皆有六塵
玅供養事不獨廣徧亦乃常存盡未來時施作佛
事為彰次段脩行法門故此別名財供養矣須知
二供其體相即為門不同故分為二。
二法供養
二初分文立意。


【文句】法供養為二初八行半明化他法供養隨順如
來慈悲法門濟利含識是為化他脩法供養後二
[004-0201b]
十五行半明自行法供養隨順如來智慧法門脩
十地功德是為自行脩法供養諸供養中法供養
最為第一財供法供事理自他皆悉具足也。


【記】化他用慈是無緣慈不離三智自行順智既是
佛智豈離三慈為令易解相對說耳法供養第一
者能令佛壽常住不斷妙化無窮故也又有法則
二供俱成無法則財供亦廢是故法供得稱為最。


二依文釋義二初明化他法供養二初化他令
脩行二初分文釋義二初分文。


【文句】化他法供養文為二初四行化他令其脩行後
四行半化他令脩懺悔初脩行者我自行十地為
法供養今復化人令法供養譬如一燈然百千燈
瞑者皆明明終不盡其意有四初明化始以大悲
拔苦次勸真因十地之行次勸真果菩提大覺次
勸精進督使速成。


【記】二釋義四初明化始以大悲拔苦。】


「我當拔濟十方一切無量眾生所有諸苦。」


【【記】二勸真因十地之行。】


「我當安止不可思議阿僧祇眾令住十地。」


【【記】三勸真果菩提大覺。】


「巳得安止住十地者悉令具足如來正覺。」


【【記】四勸精進督使成行。】


「為一眾生億劫脩行使無量眾令度苦海。」


【【記】二約教觀釋二初教義。
[004-0201c]


【文句】夫眾生等故性欲亦等善巧度一眾多亦然不
計劬勞積行累德功成大覺即智德滿盡一切苦
即斷德滿文自明顯不俟多釋。


【記】二觀行。


【文句】觀心者調一念心使真明發任運成真果調一
切心數亦復如是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即此
義也。


【記】一念心者趣舉一念也以玅三觀調妄即真名
真明發或至初住或至六根或成五品皆得名為
成真果也故止觀義例道樹之喻觀陰等境成不
思議名為生芽初品巳上皆名生果彼脩止觀生
芽生果與今觀心真明真果法喻相當調一切等
者乃一心觀成歷彼彼心無不成觀與彼義例淨
心徧歷任運泯合其意亦同。
二化他令懺悔二
初立意分文。


【文句】次四行半化他令脩懺者我蒙佛教懺還以懺
教他重重然無盡燈化化不絕也文為三意初欲
為說懺次正為說懺三說懺巳。


【記】二依文釋義三初欲說懺。】


「我當為是諸眾生等演說微玅甚深悔法所謂金光
滅除諸惡。」


【【記】二正為說。】


「千劫所作極重惡業若能至心一懺悔者如是眾罪
悉皆滅盡。」
[004-0202a]


【【文句】千劫者假多以顯懺力大爾譬如惡人造罪山
積能拔於王難尚分半國償豈復問其前愆設千
劫造逆雖復厚重能拔法性之王從如來藏中顯
成法身者大覺朗然超升自在寧復為五無間業
之所縛邪。


【記】涉時既多造罪復重若了逆罪即金光明全所
具理為能觀觀由此顯出法性金等名拔王難障
轉成德何罪能縛故五無間皆解脫相此乃名為
正為說懺。
三說懺巳。】


「我今巳說懺悔之法是金光明清淨微玅速能滅除
一切業障。」


【【記】二明自行法供養二初分文立意。


【文句】從我當安止下二十五行半自脩法供養文為
二初五行自脩行後二十行半自脩懺前自懺竟
今那復重譬如金師從初習學至于皓首互燒互
打器成方息脩行譬智燒脩懺譬斷打智斷極乃
止重說無咎前是自行門今是法供養門為異也
自脩行又為三初一句標章我當安止是也次脩
因十地是也次成果菩提是也。


【記】前自下問譬如下答以譬帶法兼而答之金師
譬金鼓釋迦化主也初習譬始發僧那時皓首譬
今果後示現從始至今何甞暫廢說行說懺互燒
譬即懺說行互打譬即行說懺智斷亦然器成譬
一番之機自因得果故未得果須數燒打何嫌重
[004-0202b]
說今是下辨異雖數燒打各有其門。
二依文釋
義二初自脩行三初標章。】


「我當安止。」


【【記】二脩因。】


「住於十地十種珍寶以為脚足。」


【【文句】珍寶者十地因可貴諸地即是珍寶也脚足者
十地是果家之基本故言脚足又十度是十地之
脚足於餘功德非為不脩隨力隨分正以檀為初
地之足檀足若滿得入初地乃至智度足滿得入
十地故十度為十地脚足也。


【記】脚足者疏存二解初以十地為果脚足二以十
度為十地脚足言十度者六外更加方便願力智
也於餘下釋出十度為地足意華嚴十地品廣明
其相。
三明成果。】


「成佛無上功德光明令諸眾生度三有海諸佛所有
甚深法藏不可思議無量功德一切種智願悉具足
百千禪定根力覺道不可思議諸陀羅尼十力世尊
我當成就。」


【【文句】果中有總明果滿別明果滿在文可知功德光
明者是果上二種莊嚴也令眾生度海者即果上
轉法輪也。


【記】指經初句為總餘三行三句為別功德是福嚴
光明是智嚴不離色光而論智光以其色心不二
究竟也三行之中疏不釋者今略列之冀免檢尋
[004-0202c]
法藏須論八萬四千皆秘密故名為甚深功德乃
是六度萬行所成就者略言萬德廣則無量一切
種智即中道智中必雙照令三圓極禪謂達禪達
根本等皆法界故定謂楞嚴本性健相二是大乘
事理二定於一切法皆明靜故泛舉百干根謂五
根力謂五力即信進念定慧此五能生一切善法
名之為根力排五障乃以疑怠邪亂癡遮此五故
名之為力與上五根名同用別覺謂七覺分一擇
法覺分二精進三喜四除五捨六定七念此七能
令定慧均平通名覺分者有到極果覺知之分也
道謂八正道一正見二正思惟三正語四正業五
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八離偏邪通至涅
槃故名正道根等道品脩雖在因證皆果德陀羅
尼者翻為遮持遮一切惡持一切善數或五百八
萬四千表破煩惱且言其實數一切法能遮能持
十力如向記中巳列此乃自行始終之相。
二自
脩懺二初分文。


【文句】從諸佛世尊下二十行半明自脩懺文為二初
一行請佛。


【記】二釋義二初請佛。】


「諸佛世尊有大慈悲當證微誠哀受我悔。」


【【記】二明懺二初分文。


【文句】後十九行半明懺文為五初四行半懺報障次
一行半懺煩惱障次六行懺業障次兩行明迴向
[004-0203a]
次五行半懺善惡兩難就報障文又二初二行半
出報障相次二行請除滅。


【記】二釋義五初懺報障二初出報障相。】


「若我百劫所作眾惡以是因緣生大憂苦貧窮困乏
愁熱驚懼怖畏惡業心常怯劣在在處處暫無歡樂。」


【【文句】百劫者受報之時也時中受身身即是報報有
所作作即是障貧窮困苦是依報不圓亦是報障
也愁熱驚懼者由貧窮外偪故驚懼內焦皆報障
也所作眾惡者即想行陰苦也貧窮困苦者即色
陰苦也愁熱驚懼心常怯劣者即識陰苦也暫無
歡樂者即受陰苦也此皆報陰意爾。


【記】百劫受身身作眾惡惡為因緣即生憂苦能生
所生皆是報障良由報得惡五陰故故疏與經對
於五陰既知皆陰非報是何須了五陰造作眾惡
方名報障若作眾善豈名障耶。
二請惡除滅。】


「十方現在大悲世尊能除眾生一切怖畏願當受我
誠心懺悔令我恐懼悉得消除。」


【【記】願佛受懺即是除滅若不助正資導成懺佛雖
有力何能除障意可見故疏更不釋。
二懺煩惱
障二初分文。


【文句】次煩惱障文為二初兩句出相次一行乞清淨。


【記】二釋義二初出相。】


「我之所有煩惱業垢。」


【【記】業垢者業名動作煩惱心動成於垢染亦可煩
[004-0203b]
惱從宿業生故名業垢。
二乞清淨。】


「惟願現在諸佛世尊以大悲水洗除令淨。」


【【記】大悲水者同體之悲方稱為大此悲為水洗無
不淨悲雖同體非緣不興三懺為緣不洗而洗也。


三懺業障二初分文。


【文句】次業障文為三初二行豎論三世造業次二行
橫明現起十惡次二行求懺過去業。


【記】二隨釋三初豎論三世造業。】


「過去諸惡今悉懺悔現所作罪誠心發露所未作者
更不敢作巳作之業不敢覆藏。」


【【記】文二初對報示。


【文句】今正受者名為報障未受者繫屬行人若脩善
道能為障礙。


【記】現前色心名正受者未成報者有繫屬能若脩
善禪諸無漏道則來責報現諸業相或密為障不
依大乘三種懺法此障不滅。
二設問釋二初設
未有問。


【文句】問過現須懺未來未有云何言懺。


【記】二明遮起答三初引經論證。


【文句】答數家呼為未來有論家呼為當有大經云遮
未來故名之為殺現在念念滅何所可殺秪遮斷
未來名為殺爾經論悉以未來為有故須懺也。


【記】數家是婆沙論家是成實遮未來者斷相續心
若不遮斷〔短音〕未來必起故新經淨除業障品懺罪
[004-0203c]
文中依三世菩薩皆云巳作之罪願得除滅未來
之惡更不敢作並遮未來也。
二引現事例。


【文句】今更舉現事例之如在家人畫度生方起無量
惡念事雖未有次第必更忽然發心捨家脩道前
所念事併與緣差。


【記】在家例造罪時捨家例脩懺時若不遮斷必須
更改未有之事至於正有。
三據義結答。


【文句】未來之業亦應如此雖非現有時到必然今若
懺悔索然清淨。


【記】索然猶解散也。
二橫明現起十惡。】


「身業三種口業有四意三業行今悉懺悔身口所作
及以意思十種惡業一切懺悔。」


【【文句】橫開現世三業為十惡可解。


【記】三求懺過去業。】


「遠離十惡脩行十善安止十住逮十力尊所造惡業
應受惡報今於佛前誠心懺悔。」


【【文句】遠離者惡斷也脩行者善生也十住者初心因
位也逮十力者後果滿也。


【記】若十惡十善止就三塗人天解釋豈安十住逮
十力耶得前五戒持犯之意則今義可解十住十
力別圓二教皆可明之持犯之意今義易明故須
因位至於後果節節論於十惡十善。
四明迴向。】


「若此國土及餘世界所有善法悉以迴向我所脩行
身口意善願於來世證無上道。」
[004-0204a]


【【文句】次明迴向者眾生頑故愛著於有不能升出今
懺此罪故云迴向他以若此國土及餘世界為隨
喜之文今意不爾此土他方凡所作善皆施眾生
共向佛果如聲入角則能遠聞方便力大與虗空
等又結文云是迴向不得作隨喜釋隨喜在下文
也。


【記】此懺愛著因果之罪他以此國及餘世界是五
乘人脩善法處約處明人故云隨喜今明我在此
土他界所脩之善今悉攝取迴向眾生證無上道
聲喻諸善角喻迴向近遠可知方便力大者若善
迴向成大方便功等大虗然若不了善即法界不
名迴向也。
五懺善惡二難二初揀示分文。


【文句】釋八難者此是善惡中論八難非佛前佛後之
八難文為二初四行指惡為難次一行半指惡遮
善為難或指善遮道為難。


【記】次一行半疏釋正取善遮道義。
二隨文釋義
二初指惡為難。】


「若在諸有六趣險難愚癡無智造作眾惡今於佛前
皆悉懺悔世間所有生死險難種種婬欲愚煩惱難
如是諸難我今懺悔心輕躁難近惡友難三有險難
及三毒難。」


【【記】文六初釋諸有險難。


【文句】初四句是報障難諸有者二十五有報得之身
造作眾惡豈非報障。
[004-0204b]


【記】二十五有者四趣并四洲六欲大梵天四禪無
想報那含四空處未絕漏業故同名有釋報障義
具於前疏。
二釋生死險難。


【文句】生死險難有二解若取其因即是業障若取其
果即是報障。


【記】業為險難至非非想定報為險難至有頂天鬱
頭藍弗是其例也下之業報險難可知。
二釋婬
欲難。


【文句】種種婬欲即煩惱障。


【記】四釋輕躁難二初正示輕躁相。


【文句】心輕躁者復是報障輕躁是覺觀覺觀屬報法。


【記】謂初心在緣名覺細心分別名觀亦尋伺心也
此之陰心故屬報法。
二引聖凡例二初聖。


【文句】如羅漢斷煩惱盡出觀猶有覺觀散心當知輕
躁是報障非煩惱也。


【記】出觀者出定也就無學釋無惑業故驗是報法
也。
二凡。


【文句】更舉世人學問迴轉易轍不成業障皆由輕躁
之過豈非障邪。


【記】迴轉易轍者如學經未成復欲學律學律未成
復欲學論此輕躁人終不成功業也不成業障者
障應作者字之誤也。
五釋近惡友難。


【文句】近惡友難者惡友能汙染人三業此屬業障如
移廐於屠邊如孟母隣於哭貨朱赤墨黑即其義也。
[004-0204c]


【記】如移廐者廐音救馬舍也馬之所聚也付法藏
傳云親近賢善聽聞正法如昔華氏國有一白象
氣力勇徤若有罪人令象蹋殺後時象廐為火所
燒移近精舍有一比丘誦法句偈曰為善生天為
惡入淵白象聞之心便柔和後付罪人不害齅舐
而巳王召智臣共謀此事一臣白王此象繫近精
舍必聞妙法是故爾耳今可繫近屠坊彼覩殺害
惡心當盛王令繫象屠所象見殺戮惡心猛盛殘
害彌甚鄰於哭貨者謂鄰墓學哭鄰市學貨蔡氏
貨請經曰貨化也變化易之也故字有化又財也
史記曰孟軻考母偏孤居近墓軻乃常戲於墓母
曰此非所居去居市旁軻復戲為商賈母又曰不
可居又居學舘之旁乃為揖讓進退有禮母曰此
真可以居軻後遂為大儒著書七篇。
六釋三毒
難。


【文句】三毒是煩惱障也。


【記】疏分科云善惡八難善論四難經疏可了今之
惡難經似列七約何云四蓋就三障義有兼獨一
兼三獨乃成四難何者六趣險難三有險難及輕
躁難此雖三難獨在報障婬欲愚癡及三毒難獨
屬煩惱近惡友難獨屬業障若生死險難疏有兩
解體兼業報故三障惡義當四難然須了知惡是
性惡是故此惡即無生觀如此懺之頓消諸難。


二指善為難。】
[004-0205a]


「遇無難難值好時難脩功德難值佛亦難如是諸難
今悉懺悔。」


【【記】文二初明善惡俱能為難二初雙明二義。


【文句】遇無難難下此有二義一若不脩善障難不興
若欲脩善惡障即起善非是障惡來遮善名善為
難此義易知常人皆作此解也二者諸善是難善
能障道豈非難邪此義今當說。


【記】二依善釋文四初釋遇無難難。


【文句】遇無難難者自謂無惡不肯脩善如二乘入空
生滅度想生安隱想不復進求菩提即其義也。


【記】二乘出宅到無畏處無難相顯故舉為例暫樂
人天自謂無難皆當此難。
二釋脩功德難。


【文句】脩功德難者多作有為求可意果如一比丘專
行福德不脩禁戒墮白象中七寶絡身金盂承糞
又妙莊嚴王本事等豈非脩功德難。


【記】如一等者大論第八云迦葉佛時有兄弟二人
出家求道一人持戒誦經坐禪一人廣求檀越
脩諸福業至釋迦佛出世一人生長者家一人作
大白象力能破賊長者子出家學道得六通羅漢
而以薄福乞食難得他日持鉢入城乞食徧不能
得到白象廐見王供養象種種豐足語此象言我
之與汝俱有罪過象即感結三日不食守象人怖
求覔道人見而問曰汝作何術令王白象病而不
食答此象是我先身時弟共於迦葉佛時出家學
[004-0205b]
道我但持戒誦經坐禪不行布施弟但廣求檀越
作諸布施故飲食備具種種豐足我但行道不脩
布施故今雖得道乞食不得妙莊嚴王者法華疏
云昔佛末法有四比丘於法華經極生殷重如甘
露未霑於是結契入山脩道居山日久衣粮殫罄
一人云君三人但以命奉道莫慮朝中我捨身力
誓給所須三人功圓事辦一人數涉人間偶逢王
出愛彼光榮功德熏脩報生人天常得為王三人
議云我免籠樊功由於王王躭果報增長有為方
沈火坑宜早開化一人云此王著欲而復邪見若
非愛鈎無由可拔一人為端正婦二作聰明兒兒
婦之言必當從順如宜設化果獲改邪婦即妙音
菩薩也二子即藥王藥上也王即華德也。
三釋
值好時難。


【文句】值好時難者如劫初時在鬱單越時一向受樂
都不脩道豈非值好時難。


【記】如劫初閻浮人壽八萬歲北洲壽定一千歲俱
以壽長受樂不樂脩道鬱單越此云殊勝勝餘三
洲故。
四釋值佛亦難。


【文句】值佛亦難者如旃遮婆羅門女善星調達等皆
是值佛而難例此應云聞法起謗值僧起破皆是
難也。


【記】興起行經云多舌童女儛杅起腹至我前曰沙
門何不自說家事乃說他事汝今自樂不知我苦
[004-0205c]
耶汝先共我通使我有娠今當臨月事須蘇油養
於小兒盡當給我天帝化作一鼠入其衣裏嚙杅
忽然落地是時地裂旃遮現身墮阿鼻獄涅槃迦
葉品善星是佛菩薩時子出家之後受持解說十
二部經壞欲界結獲得四禪而親近惡友退先四
禪生惡邪見言無佛無法無有涅槃遙見佛來生
惡邪心入阿鼻獄調達是佛堂弟而自造三逆謂
出佛身血破轉法輪僧弑阿羅漢教阿闍世弑父
成就害母加行復以惡心十爪甲下藏於毒藥欲
嗚佛足刺足害佛將往耆山出城地裂生入泥犂
此等值佛而成大難然上三句體是漏善障脩無
漏故名為難此句造逆似不類上以值三寶最名
為善逆故成難亦可例上於善障道。
二明平去
二聲讀文二初明讀字通平。


【文句】若讀作難易之難者此是惡來遮善之義使善
難成也若讀作障難之難者此是善自是難能障
於道。


【記】二據經屬去。


【文句】又依經文云如是諸難今悉懺悔當知經作障
難之難義也。


【記】三明稱歎二初立意分文。


【文句】從諸佛世尊我所依止下二十一行偈是第三
稱歎者論次第前財法供養是身意身意未洩未
備今更口歎若作法門者前是供養法門今是念
[004-0206a]
佛三昧法門文為三初一行標章歎次十九行正
歎三一行結歎。


【記】二種供養可對身意既不興言是故未洩三業
不足是故未備今加口業顯而復具故成次第前
雖自他脩行脩懺而能資益佛之壽命名供養門
今雖稱歎佛之三身而能成就行人觀法名念佛
門法雖互具從增勝故立二法門。
二隨文釋義
三初標歎。】


「諸佛世尊我所依止是故我今敬禮佛海。」


【【文句】標諸佛者橫則十方竪則三世事即報應理即
法身言略而意廣標章之巧妙也我所依止者依
止法性一體三佛也佛海者四眼入佛眼十智入
如實智皆失本名字但名佛眼佛智如物投石蜜
如流會海無不甘醎者法性三佛攝一切法故名
佛海也。


【記】報應二脩全理之事也法身一性全事之理也
十方三世佛佛三身如此標章何所不攝我依止
者既云法性一體三佛驗知他佛為心性佛此依
本覺起於始覺亦是三諦發於三智非此依止不
成妙懺故圓初心名脩佛行四眼入佛眼等大論
文也十智與如實智總十一智十智與二乘共如
實獨在佛十智者一法智二比智三他智四世智
五苦智六集智七滅智八道智九盡智十無生智
如物投等者石蜜至甘海水至醎物投水會皆失
[004-0206b]
本味體法即性無不妙也此之佛海寧不歸敬。


二正歎二初分文。


【文句】就正歎為二初十六行寄言歎後三行絕言歎
寄言又二初一行略歎略況次十五行廣歎廣況。


【記】二隨釋二初寄言歎二初略歎略況。】


「金色晃耀猶如須彌是故我今頂禮最勝。」


【【記】文二初釋略歎二初金色相貌二初以他金比
色。


【文句】略歎者諸相好中略歎金色釋論以即時鐵比
即是金即時金比海金海金比龍金龍金比閻浮
洲金閻浮洲金比四天王金如是傳傳比第六天
金第六天金比佛身金色第六天金如鐵。


【記】閻浮金者此是西域河名近閻浮樹其金出彼
河中此河因樹立稱金由河得名。
二以照物顯
光。


【文句】又佛金光徹照壁障無影佛入城時放光照地
一女人低頭禮拜金釵墮地唯見晃晃不知何者
是地何者是釵佛過後光歇方見金釵爾。


【記】二讚金色所以二初明是眾相所依。


【文句】然金色身是眾相所依處唯見金色故知是總
歎眾相好也。


【記】二明為四德之譬。


【文句】金有四義堅不可毀譬常得之者富譬樂體無
瑕穢譬淨色妙晃耀譬我諸德之中四德為總。
[004-0206c]


【記】二釋略況。


【文句】猶如須彌者須彌為四寶所成況佛身具足四
德故知總況也。


【記】二廣歎廣況二初廣歎二初分文。


【文句】廣歎廣況文為二初十二行半廣歎次二行半
廣況廣歎又四。


【記】二隨釋言讚應色意彰法報色相是表智證是
裏雖分表裏豈是異體故新本中所明四德別屬
三身謂法具常我應身具淨化身具樂分圓為別
融別為圓故圓三身身身四德其得意者了今應
四即法報四當以此意尋乎經疏文四初歎我德。】


「其色無上如天真金眼目清淨如紺瑠璃功德威神
名稱顯著佛日大悲滅一切闇。」


【【文句】從其色無上下二行廣歎金色無上無上者我
德也。


【記】二歎淨德。】


「善淨無垢離諸塵翳無上佛日大光普照煩惱火熾
令心焦熱唯佛能除如月清涼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莊嚴其身視之無厭。」


【【文句】從善淨無垢下三行廣歎佛色無垢無垢者淨
德也。


【記】三歎常德。】


「功德巍巍明網顯耀安住三界如日照世猶如瑠璃
淨無瑕穢妙色廣大種種各異其色紅赤如日初出
[004-0207a]
頗棃白銀校飾光網如是種種莊嚴佛日。」


【【文句】從功德巍巍下三行半廣歎佛色安住安住者
常德也。


【記】經巍巍者高大貌也頗棃此云水玉也。
四歎
樂德。】


「三有之中生死大海潦水波蕩惱亂我心其味苦毒
最為麤澁如來網明能令枯涸妙身端嚴相好殊特
金色光明徧照一切智慧大海彌滿三界是故我今
稽首敬禮。」


【【文句】從三有之中下四行廣歎佛色能除苦毒即樂
德也。


【記】潦音老行水也稽首者說文云下首也首頭也
孔安國云稽首謂首至地。
二廣況二初分文。


【文句】從如大海水下二行半廣況文為二初二行廣
況二半行合喻。


【記】二隨釋二初廣況。】


「如大海水其量難知大地微塵不可稱計諸須彌山
難可度量虗空邊際亦不可得。」


【【文句】佛功德海思所不能知言所不能盡心行處滅
言語道斷即此義也海水難知況常德也地塵難
知況淨德也山斤難知況我德也空邊難知況樂
德也。


【記】此之四句喻前四佛舉大師釋之或喻應身有
量無量或喻法報四諦四德玄文序中顯金光明
[004-0207b]
佛不能喻良以三身三一自在是故四喻或別在
一或總顯三此文正同前對四德海無增減故常
地體是淨山形高出如我虗空無礙故樂。
二合
喻。】


「諸佛亦爾功德無量。」


【【文句】諸佛亦爾下合喻也。


【記】二絕言歎二初分文。


【文句】從一切有心下三行絕言歎也文為二初一行
半正絕言歎二一行半牒譬帖合。


【記】二隨釋二初正絕言歎。】


「一切有心無能知者於無量劫極心思惟不能得知
佛功德邊。」


【【文句】一切有心不能得知即是絕思思既巳絕口何
所宣即絕言也。


【記】二牒喻帖合。】


「大地諸山尚可知量毫滴海水亦可知數諸佛功德
無能知者。」


【【文句】更牒譬帖合在文可見。


【記】問疏釋寄言及以絕言皆離思說同耶異耶答
四德秘密本離心緣今之稱歎為令眾生入秘藏
故故寄言絕言皆彰離念寄言用四喻於四德喻
既莫數顯德忘緣絕言中四不可為喻亦顯四德
忘於緣慮大師深達經文妙旨故解二文皆絕思
說也。
三總結。】
[004-0207c]


「相好莊嚴名稱讚歎如是功德令眾皆得。」


【【文句】從相好莊嚴下一行總結相者結一切相好者
結一切好莊嚴者一一相一一好中皆具眾德以
為莊嚴也。


【記】四明發願二初立意分文。


【文句】從我以善業諸因緣故下有五十一行半偈是
第四發願行若無願如牛無御不能有所至如畫
無膠如坏未火如水中月故以願持行亦是懺悔
退轉之罪也文為二初有四十七行半明發願次
四行約願隨喜初願又二初九行自發願次三十
八行半為他發願自願又二初四行願果滿次五
行願因圓果滿願又四初一行成佛道是願意輪
滿次一行說法是願口輪滿次一行摧魔是願身
輪滿次一行住壽久益是願慈悲滿。


【記】如牛無御者謂牧竪也夫立願者若多若少皆
須不失四弘之意而此四弘須依四諦願不依諦
名為狂願今就圓論依無作諦雖世出世二種因
果皆了即性無苦可度無集可斷無道可脩無滅
可證如是則能徧度盡斷圓脩妙證比前三教願
未免狂銷今諸願若失此意非圓行人。
二隨文
釋義二初正明發願二初自發願二初願果滿四
初願意輪滿。】


「我以善業諸因緣故來世不久成於佛道。」


【【記】大覺圓明故屬意業。
二願口輪滿。】
[004-0208a]


「講宣妙法利益眾生度脫一切無量諸苦。」


【【記】三願身輪滿。】


「摧伏諸魔及其眷屬轉於無上清淨法輪。」


【【記】陰死天子多約於身煩惱屬意今從多分。

願慈悲滿。】


「住壽無量不思議劫充足眾生甘露法味。」


【【記】非無緣慈住壽不爾。
二願因圓二初分文。


【文句】因圓願又四初一行具六度願有為功德圓次
一行願無為功德圓次二行宿命念佛圓次一行
值佛圓。


【記】二釋義四初願有為功德滿。】


「我當具足六波羅蜜猶如過佛之所成就。」


【【記】六度成就此約真因破於六蔽從斷正論是智
德故故名有為。
二願無為功德滿。】


「斷諸煩惱除一切苦悉滅貪欲及恚癡等。」


【【記】此約真位垂形九道調伏眾生任運不與惑苦
相應是斷德故故名無為故海東法師云始覺斷
障是實斷斷本覺斷障是不斷斷正與今家智斷
二德其義齊也。
三願宿命念佛滿。】


「我當憶念宿命之事百生千生百千億生常當志心
正念諸佛聞說微妙無上之法。」


【【記】憶宿命故見過去佛亦憶諸佛所說正法。

願值佛滿。】


「我因善業常值諸佛遠離諸惡脩諸善業。」
[004-0208b]


【【記】因過去善見未來佛遠惡脩善成智斷因。

為他發願二初分文。


【文句】為他發願文為二前八行半願作藥樹王身大
悲拔苦後三十行願作寶珠王身大慈與樂拔苦
又為四初一行總拔眾苦次一行拔根不具苦次
兩行拔病苦次四行半拔王難苦。


【記】二釋義二初願作藥王拔苦二願作珠王與樂
此能拔能與是無緣慈悲所拔所與須論十番所
謂果報脩因聲聞支佛四教菩薩方便實報今藥
樹王拔此十種行人之苦珠王合與十種人樂當
以此意銷與拔文初自分四初總拔眾苦。】


「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無量苦惱我當悉滅。」


【【記】二拔根缺苦。】


「若有眾生諸根毀壞不具足者悉令具足。」


【【記】三拔病苦。】


「十方世界所有病苦羸疲頓乏無救護者悉令解脫
如是諸苦還得勢力平復如本。」


【【記】四拔王難苦。】


「若犯王法臨當刑戮無量怖畏愁憂苦惱如是之人
悉令解脫若受鞭撻繫縛枷鎻種種苦事逼切其身
無量百千愁憂驚畏種種恐懼擾亂其心如是無邊
諸苦惱等願使一切悉得解脫。」


【【記】二願作珠王與樂二初分文。


【文句】與樂又為三初十六行半與世間果樂次九行
[004-0208c]
半與出世因樂後四行結成。


【記】二隨釋三初與世間樂果。】


「若有眾生饑渴所惱令得種種甘美飲食盲者得視
聾者得聽瘂者得言裸者得衣貧窮之者即得寶藏
倉庫盈溢無所乏少一切皆受安隱快樂乃至無有
一人受苦眾生相視和顏悅色形貌端嚴人所喜見
心常思念他人善事飲食飽滿功德具足隨諸眾生
之所思念皆願令得種種伎樂箜篌箏笛琴瑟鼓吹
如是種種微妙音聲江河池沼流泉諸水金華徧布
及優鉢羅隨諸眾生之所思念即得種種衣服飲食
錢財珍寶金銀瑠璃真珠璧玉雜廁瓔珞願諸眾生
不聞惡聲乃至無有可惡見者願諸眾生色貌微妙
各各相於共相愛念世間所有資生之具隨其所念
悉令具足願諸眾生諸所求索如其所須應念即得
香華諸樹常於三時雨細末香及塗身香眾生受者
歡喜快樂。」


【【文句】上文大悲拔苦根不具者令具今大慈與樂視
聽聰明暢悅快樂諸根語同與拔小異也。


【記】經鼓吹古今注云短簫也經優鉢羅此云黛色
即青蓮華也常於三時者晝三時也。
二與出世
樂因二初分文。


【文句】從願諸眾生常得供養下九行半與出世因樂
文為二初三行半令脩行外緣具次六行令脩行
內因具外緣又二初二行值三寶二一行半離八
[004-0209a]
難。


【記】二隨釋二初令脩行外緣具二初值三寶。】


「願諸眾生常得供養不可思議十方諸佛無上妙法
清淨無垢及諸菩薩聲聞大眾。」


【【記】二離八難。】


「願諸眾生常得遠離三惡八難值無難處覲覩諸佛
無上之王。」


【【文句】人緣不同或值佛難不除或難除不值佛今願
其亦除亦值。


【記】二令脩行內因具二初分文。


【文句】內因又二一半行生尊貴家二五行半多饒財
寶。


【記】二隨釋二初生尊貴。】


「願諸眾生常生尊貴。」


【【記】二饒財寶。】


「多饒財寶安隱豐樂上妙色像莊嚴其身功德成就
有大名稱願諸女人皆成男子具足智慧精勤不懈
一切皆行菩薩之道勤心修習六波羅蜜常見十方
無量諸佛坐寶樹下瑠璃座上安住禪定自在快樂
演說正法眾所樂聞。」


【【文句】人因不同或多財而卑賤或尊貴而貧窮因不
具足今令其亦貴亦富女有五礙願其無五礙苦。


【記】五礙者一不作梵王二不作帝釋三不作輪王
四不作魔王五不得作佛。
三結成二初分文。
[004-0209b]


【文句】從若我現在下四行結成自他誓願也前二行
結自後二行結他。


【記】二釋經二初結自。】


「若我現在及過去世所作惡業諸有險難應得惡果
不適意者願悉滅盡令無有餘。」


【【記】二結他。】


「若諸眾生三有繫縛生死羅網彌密牢固願以智刀
割斷破裂除諸苦惱早成菩提。」


【【記】二約願隨喜二初分文。


【文句】從若此閻浮下四行約願隨喜隨喜者慶他修
善也亦是懺悔嫉妬之罪也文為二初二行隨喜
於他後二行隨喜於自。


【記】二釋經二初隨喜他。】


「若此閻浮及餘他方無量世界所有眾生所作種種
善妙功德我今深心隨其歡喜。」


【【記】二隨喜自。】


「我今以此隨喜功德及身口意所作善業願於來世
成無上道得淨無垢吉祥果報。」


【【記】五結成二初分文。


【文句】從若有敬禮下有九行偈是第五結成文為三
初二行結成斷惡故言超六十劫罪次四行半結
成生善故言國王大臣之所恭敬次二行半結值
佛多雖不別說善知識佛自兼之。


【記】二釋經三初結成斷惡。】
[004-0209c]


「若有敬禮讚歎十力信心清淨無諸疑網能作如是
所說懺悔便得超越六十劫罪。」


【【記】二結成生善。】


「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諸王剎利婆羅門等若有恭敬
合掌向佛稱歎如來并讚此偈在在生處常識宿命
諸根具足清淨端嚴種種功德悉皆成就在在處處
常為國王輔相大臣之所恭敬。」


【【記】三結值佛多。】


「非於一佛五佛十佛種諸功德聞是懺悔若於無量
百千萬億諸佛如來種諸善根然後乃得聞是懺悔。」


【【記】三讚歎品生善二初品題。】


「金光明經讚歎品第四」


【【記】句文分二初約義通釋二初示四悉意二初列。


【文句】讚歎凡有四意一從能讚人二從生善三從滅
惡四從所讚人。


【記】二釋四初世界。


【文句】一從能讚人者前品明信相思疑佛壽四尊盡
降其室一心信解夜夢金鼓出聲且向耆山說夢
今品佛述其昔為龍尊面讚法王願我當來夜夢
晝說說斯人之本事故言讚歎品。


【記】思疑佛壽者即前經云作是思惟心生疑惑也
一心信解者開悟也即經云信相聞是四佛宣說
壽命深心信解也斯人者信相也本事者今之所
為皆由昔願令眾歡喜故屬世界。
二為人。
[004-0210a]


【文句】二從生善得名者夫善不孤運生必託緣緣中
勝者無過於佛龍尊讚佛能生妙善從生善緣得
名故言讚歎品。


【記】三對治。


【文句】三從滅惡得名者罪之尤者無過毀佛若翻滅
斯罪應須讚歎讚歎治於毀訾從能治得名故言
讚歎品。


【記】罪之尤者尤甚也以德勝恩重毀之罪甚口毀
曰訾亦訶也。
四第一義。


【文句】四從所讚人得名者即是去來現在三世諸佛
諸佛極尊甚深無量稱揚顯說故名讚歎品。


【記】言諸佛極尊甚深無量者圓初住去分以法性
為身體相妙覺盡以深廣法性為身體相故起信
論云諸佛如來皆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義諦離
於施作今稱讚此令人入理。
二釋讚歎名二初
分字釋義。


【文句】若欲分別述德名為讚裒喻名為歎亦更互分
別爾。


【記】亦更互分別者以述德為讚褒喻為歎但使敘
述裒稱義成對字無在。
二引論證成。


【文句】釋論第三十云美其功德名為讚讚之不足又
稱揚之名為歎也。


【記】彼之稱揚可證褒喻也。
二結示別顯二初約
三業別顯。
[004-0210b]


【文句】此品有恭敬是身業尊重是意業讚歎是口業
口業不發身意不暢為暢身意音聲為佛事故稱
揚顯說裒美如來真實功德故言讚歎品也。


【記】雖具三業口業為正故是別顯。
二約四悉別
顯。


【文句】結此四義都是四悉檀因緣立此品名故言讚
歎品也此品雖從四悉檀立名正是生善之用。


【記】四義指向能讚人等也此品下別顯也於四悉
中正在生善對前懺品正滅惡故。
二經文二初
分文。


【文句】文為二一長行二偈頌。


【記】二隨釋二初長行。】


「爾時佛告地神堅牢善女天過去有王名金龍尊常
以讚歎讚歎去來現在諸佛。」


【【記】文二初釋對告人二初約對治釋。


【文句】而對告地神者主此大地菩薩行行皆寄其上
壽命長久見去來今事證義事彊如瑞應云積功
累德誰為證佛時指地是知我今說往昔金龍尊
事所以對告地神也。


【記】瑞應云佛告魔王我積功累德今得作佛魔云
積功累德誰為證佛時以手指地云是知我是者
謂指地神于時地神涌現為證。
二約為人釋。


【文句】又對善女天者男天陽表權女天陰表實實智
能生眾善善生故宜對善女證往故宜對堅牢云
[004-0210c]
云今論生善之用故對告善女。


【記】半空巳上皆是男天半空巳下皆是女天是鬼
神報稱為天者有天然力用故褒之以天召諸鬼
神皆以天名不唯此也實智乃是善法之本今讚
覺者生人實智宜告善女又別名堅牢宜證往事
稱理不壞云云之意也。
二釋金龍尊。


【文句】金龍尊者此王往昔脩金光明法門依法性理
故言金能以智慧讚三世佛辯如雲雨故言龍能
為眾生作大利益為物所仰故言尊從行得名故
言金龍尊也。


【記】金光明法門所依法也金龍尊能契行也若法
若行皆性一脩二故金為理能讚為龍能益故尊
斯以證理起用二脩對於一性當體名為金龍尊
也。
二偈頌二初分文。


【文句】總有六十二行半偈文為三一三十五行讚三
世佛二二十五行半發來世願三二行結會二世
事就讚佛文為五初一行半總讚次二十三行別
讚次三行徧類讚次五行半絕言讚次二行迴
向。


【記】二隨釋三初讚三世佛五初總讚。】


「我今尊重敬禮讚歎去來現在十方諸佛諸佛清淨
微妙寂滅。」


【【記】文三初約事理明總。


【文句】總讚者竪總三世橫總十方世方是總事微妙
[004-0211a]
寂滅是總理。


【記】三世十方心意識境名之為事何有一事不從
理現經云寂滅是涅槃義既稱微妙是大滅度則
彰三德非縱非橫名秘密藏密藏圓徧無別世方
世方宛然無非三德不以二相見諸佛土斯之謂
歟以此總讚為妙何極。
二約三法明總。


【文句】總理是總法身總事是總報應二身總讚三身
亦是總讚三德三寶等種種三法門。


【記】法身者明性一也報應者明脩二也全脩在性
合三為法名總法身全性成脩合三為報合三為
應是故名為總報應也一切三法莫不然耳又法
身總三土以實報等皆寂光故報身總二土方便
同居覩尊特故應身總同居淨穢兩處凡夫二乘
見生身故分別則三身三土勝劣不濫融即則三
身三土局徧相收以此讚佛佛德無遺矣。
三約
四德明總。


【文句】如是諸佛總皆清淨清淨者即是總讚之辭也
非但清淨亦常樂我云云。


【記】經云諸佛清淨剋果明德也果中眾德更無不
會舉一淨德必常樂我四德圓妙舉一全收是故
此四乃是三身之德三身融故四德徧嚴是故三
身無非四德總此為讚極佛體用也令此點示故
注云云。
二別讚二初分文立義二初分文。


【文句】從色中上色下二十三行是歷相別讚其文間
[004-0211b]
出分為六意初六行半讚七大相海亦讚髮紺之
好次二行讚兩小相海次兩句徧讚大相海次十
三行又讚四大相海次兩句讚一小相海次兩句
讚手足柔耎復是一大相海。


【記】大相謂三十二相小相謂八十種好皆稱海者
若大若小悉無有邊故皆是法界全體顯現故一
一相無非法海據其總讚諸佛清淨微妙寂滅以
總顯別一一相好皆秘密藏大師見彼得意處故
故釋相好皆立海名。
二立義二初明能讚智
巧。


【文句】所以然者大相小相更相間填共嚴佛身龍尊
巧智如法相解如法相讚故大相小相相間而讚
爾。


【記】二明所讚德深二初歷教分別二據圓融即此
之二意學者應知括經論之幽文立教觀之深趣
彰化迹之不濫顯圓機之頓照何者以分別故從
勝別示以融即故獨境徧收得後後者必得前前
得前前者不得後後不知後故當分義成能知前
故跨節義顯若能了知真中感應二識見佛則今
二意收揀無遺矣二識者起信論云佛用有二種
一依分別事識凡夫二乘心所見者說名應身以
不知轉識現故見從外來取色分齊不能盡知故
二者依於業識謂諸菩薩從初發意乃至菩薩究
竟地心所見者名為報身身有無量色色有無
[004-0211c]
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住依果亦復無量種種莊嚴
隨所示現即無有邊不可窮盡離分齊相隨其所
應常能住持不毀不失皆因諸波羅蜜無漏行熏
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是受樂相說名報身文畢
乃如來以法界用隨順眾生事業二識現報應身
應身是今生身報身是今尊特及法性身依事識
者但見應身不能覩報以其麤淺不窮深故依業
識者既覩報身亦能見應以知真如起二用故行
者應知真如之用現佛身相大有三品一如華嚴
談相好數有十蓮華藏世界微塵二如觀無量壽
佛經明八萬四千相好光明三如此經及法華般
舟等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此三品相既是真如
全體之用若多若少皆無邊際故悉稱海無非尊
特然有通局以藏塵八萬局業識見其三十二通
事識見名生名應若業識見即無有邊不可窮盡
離分齊相名為尊特屬於報身此如今經列所歎
相在三十二以金龍尊就佛四德微妙寂滅而為
總讚以總顯別故三十二無非秘藏故一一相離
於分齊如空無邊常住不毀疏據此釋三身融即
正讚尊特若其不知龍尊總讚是依業識見應即
報豈三十二圓光一尋名尊特耶言真中感應者
良以如來現應化身示住偏真說於生滅及無生
法被藏通機現尊特身住於中道宣說無量及無
作法被別圓機故文句云丈六身佛住真諦丈六
[004-0212a]
尊特合身佛雙住真中尊特身佛雙住俗中法身
佛住中道疏有六處明應化尊特皆約真中感應
而辨如法華歎佛經文顯云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法身具故嚴法身故是特尊相是故荊谿類同華
嚴一一相好與虛空等又云一一相皆法界海一一
好無非名海疏釋今文大相小相皆稱為海此大
小相全異華嚴九十七名一一皆與法界次第三
十二相八十種好名目無差又懺悔品讚佛三十
二相八十種好豈龍尊昔讚與今金皷所讚優劣
故知秪就中道感應稱為尊特非是加添相好之
數方名尊特故華嚴中業報眾生等十種之身皆
盧舍那舍那非報報非尊特耶失此意者勿議今
宗也父母生身丈六身也三藏及通鈍根所感尊
特即是他受用報通教利根及別所感法性是法
身圓人所感此乃如來法界大用對三類機現三
種身故能嚴相亦分三種三身力用優劣有殊不
唯示果身相不同亦示行因三種差別以今見佛
皆是曩世結緣機也如示迹因論四脩相行六度
等或示事脩或即空脩或次第脩或圓頓脩示脩
不等致令眾機結緣有異今日感見三身不同初
自分二初總明。


【文句】夫相好本莊嚴佛身佛身多種父母生身尊特
身法性身身既不同相好亦異相體不同相用亦
異相用不同相業亦異。
[004-0212b]


【記】二別釋二初釋三身相三初釋生身相。


【文句】三身異者如林微尼園舉手攀樹化右脇生天
地大動阿夷甚驚披氎而相相相炳明決定成佛
悲不能聲此是生身佛相也。


【記】林微尼此云解脫處舉手攀樹者即摩耶夫人
攀無憂樹而太子自右脇而生也阿夷亦阿私陀
此云無比仙人名也披開也太子既生三日遂褁
以白氎王召仙人相之於是開氎相其形也相相
炳明者謂三十二相皆明顯也決定成佛者即仙
人奏王之語謂輪王雖有三十二相相不明了今
觀太子相相炳明決定作佛不為輪王也悲不能
聲者即仙人自嗟年老不見太子成佛故泣也無
聲自出淚曰泣今云悲不能聲是泣也此是生身
也者疏雖標云父母生身須解其意豈後二身全
無父母今特云者彰藏通佛住偏真也以偏真理
不具五陰故使佛身從正習造機緣若盡灰滅淪
空永無示現故以父母顯其有生機盡歸空顯其
有滅通雖幻有亦須永無依教分別相狀如是。


二釋尊特相。


【文句】如釋論說尊特身佛巍巍堂堂譬如須彌映臨
大海所有大相小相亦巍巍堂堂不同常身常光
常相此即尊特佛身相也。


【記】巍巍高也堂堂明也言尊崇奇特者此別圓機
所見身也常身常光者即凡夫二乘所見身也然
[004-0212c]
高明身相應知兩意有須現起有不須現皆是如
來鑑機進不中道之力於須現者即為現之如梵
網經云方坐蓮華臺華嚴藏塵相維摩所說身如
須彌映于大海觀無量壽相好八萬身量無邊此
等皆是現起尊特相也有不須現者但以力加令
於劣身見無分齊作巍巍堂堂而解以不可思議
而觀此如今經讚三十二為尊特法性之身法華
以三十二相莊嚴法身相相皆與虗空等量此等
機緣悉以業識而見以中智而觀劣即無邊色即
智性故不須現起而稱尊特若不爾者龍尊所讚
三十二相疏云融三正讚尊特如何和會學人於
此當善了之。
三釋法性相。


【文句】法性身佛者非是凡夫二乘下地之所能見唯
應度者亦令得見此即無身之身無相之相一切
智為頭第一義諦髻八萬四千法門髮大悲眼中
道白毫無漏鼻十八空舌四十不共齒四弘誓肩
三三昧腰如來藏腹權實智手定慧足如是等相
莊嚴法性身佛也。


【記】此乃諸佛第一義諦智相之身凡夫二乘尚不
知名豈能覩見若論極證等覺罔窮又復初地不
知二地是故樹神哀泣自淚請佛現身即此身也
皆得名為非下地見唯應度等者斯是大乘第一
義悉檀機扣佛者乃以此身應之令見即前疏解
一時之義一切種智與中諦一時也無身等者非
[004-0213a]
質礙身是微妙身非差別相是智淨相一切智是
萬行首故以為頭第一義諦諸法十最故以為髻
八萬塵勞轉為法門數多名髮大悲為眼見苦即
拔中道白毫不偏不染無漏為鼻齅功德香十八
空舌徧甞理味不共為齒四十數齊大論以十八
不共法十力四無畏大慈大悲三念處等為四十
皆不與下地共故四弘為肩荷負不息三三昧止
散如腰束衣圓三三昧秪是三觀空即空觀無相
即假觀不得空相故無願即中觀於二邊不作願
求故如來藏腹含三千故權實智手徧拔眾生定
慧等足究踐理地今第三身與餘處列不無少異
如觀無量壽佛經疏云色相身義當生身及他受
用同為應身次法門身即今所列種種法門義當
報身乃自受用也三實相身即以法門所嚴之理
為第三身今則合彼理智二身為法性身開彼應
身為生身尊特互有開合三身不虧又復應知今
法性身頭等法門即是龍尊所讚之相心即色故
名前二身色即心故名為法門但今歷教就分別
門隨機所見前不見後是故後後從勝立名故使
三身有優劣相又復尊特及法性身皆業識見以
尊特相兼於別脩故就身相高廣而示今法性佛
即脩即性故隱色相從法門說講者學者宜在精
詳。
三釋三相業此從如來淨佛土時隨彼機緣
示脩不等故分三種初識生身業。
[004-0213b]


【文句】種相業者如釋論脩百福德成於一相三千二
百福德成三十二相此即生身佛種相義也。


【記】雖通通教今且在藏以其通教是大乘門利人
能見後二佛故今就三藏修行事度為相好因言
修百福成一相者論存多解今明一種大千眾生
遇緣當死一一救之皆得壽命是為一福此福至
百方成一相此指伏惑事度所成令彼眾生効此
脩之今見生身。
二釋尊特業。


【文句】若以空慧導諸相業一一業悉與空相應諸相
應中空相應最為第一此是尊特身佛種相義也。


【記】言空慧者良以體法即空之慧三教共脩鈍根
之者但能空有利人知空非但空有亦能空空今
分別門論尊特業雖能雙空且在別教但中之慧
導諸相業諸業不出前之六度以知中故非莊嚴
莊嚴乃能莊嚴第一義體令彼眾生効此脩種今
見尊特無分齊身。
三釋法性業。


【文句】若以實相慧導成諸業一一業無非實相法界
此是法性身佛種相義。


【記】實相者中道理也全中實理為能觀慧名實相
慧實相即慧也非別有慧從其所照得實相名導
成諸業者諸業豈離前之六度以圓修故一一即
性故無非實相一攝一切故無非法界故散脂云
安住一切法如性於一切法含受一切法如是脩
之絕三教之情名不思議業令彼眾生効此脩之
[004-0213c]
今見法佛同虗空相。
二據圓融即三初正融即。


【文句】三身三種相三種相業不得縱橫並別若一異
者則不清淨非微妙寂滅以不縱橫並別故是絕
言言歎所不及也。


【記】圓佛頓證三身三相亦能頓示三種脩相若其
圓機能於一念脩三相業能於一身見三身三相
以了三身是秘藏故生身必具尊特法性尊特必
具法性生身法性必具生身尊特見身既爾脩業
亦然如是方袪縱橫一異之情想也常樂我淨微
妙寂滅此義方成金龍尊王昔是圓人頓脩頓見
故於一身讚三身相欲彰三相是秘藏故寄言讚
後絕言讚之欲令眾生圓見圓脩故也。
二明巧
讚。


【文句】今經正讚尊特身相上兼法性下攝生身處中
而明實讚者之巧云云。


【記】經之讚辭就三十二即示絕言乃顯能嚴即非
莊嚴嚴第一體尊特身相豈不然乎亦可得云非
生非法而生而法上兼法性下攝生身其意在此
斯乃龍尊巧讚之意也。
三明妙用。


【文句】一一相皆明其用如足下安平相一切魔邪無
能傾動者一切有無無能動者一切邊無能動者
如頂肉髻相法不禮人亦不禮聖亦不禮分中別
有所出云云。


【記】三相三業據圓相即被物成差歷教分之即融
[004-0214a]
而別初安平相生身則表魔邪不動魔謂愛惑邪
是見惑既住偏真此二莫動若尊特佛雙住俗中
即無量四諦故凡夫有二乘無此二莫動若法性
佛唯住中道邪外三教一切二邊當處皆中何邊
能動最後肉髻兼無見頂故以不禮而為所表言
法不禮者謂法爾也生身出離愛見二故法爾不
禮凡夫之人尊特出離界內界外二種塵沙法爾
不禮藏通之聖法性身佛究竟圓中法爾不禮分
證中道初後既爾中三十相論用可知然不禮凡
聖兼因而說非專果也別有所出及注云云者指
諸廣文解相好處也。


【記】二依經釋義六初讚七大相海。】


「色中上色金光照耀於諸聲中佛聲最上猶如大梵
深遠雷音其髮紺黑光螺𦦨起蜂翠孔雀色不得喻
其齒鮮白猶如珂雪顯發金顏分齊分明其目修廣
清淨無垢如青蓮華暎水開敷舌相廣長形色紅輝
光明照耀如華初生眉間毫相白如珂月右旋潤澤
如淨瑠璃。」


【【記】三十二為大八十種好為小一一相好皆是法
界無邊無底故稱為海謂初句是讚第十四金光
微妙故云上色次一句讚第十五身光三一行讚
二十八梵音深遠四一行讚小相中第七十九髮
色青珠五一行讚二十二四十齒具足六一行讚
二十九眼七一行讚二十七舌大薄覆面至髮際
[004-0214b]
八一行讚三十一眉間白毫相此八段中一是小
相七是大相。
二讚兩小相海。】


「眉細修揚形如月初其色黑耀過於蜂王鼻高圓直
如鑄金鋌微妙柔軟當于面門。」


【【記】初一行讚第三眉如月初次一行讚第二鼻高
好孔不現脩揚者脩長也揚舉也即是眉高而長
也面門口也。
三徧讚大相海。】


「如來勝相次第最上。」


【【記】既云次第最上即徧讚三十二也。
四又讚四
大相海。】


「得味真正無與等者一一毛孔一毛旋生輭細紺青
猶孔雀項即於生時身放大光普照十方無量國土
滅盡三界一切諸苦令諸眾生悉受快樂地獄畜生
及以餓鬼諸人天等安隱無患悉滅一切無量惡趣
身色微妙如融金聚面貌清淨如月盛滿佛身明耀
如日初出進止威儀猶如師子脩臂下垂立過于膝
猶如風動裟羅樹枝圓光一尋能照無量猶如聚集
百千日月佛身淨妙無諸垢穢其明普照一切佛剎
佛光巍巍明𦦨熾盛悉能隱蔽無量日月佛日燈炬
照無量界皆令眾生尋光見佛本所脩習百千行業
聚集功德莊嚴佛身。」


【【記】初二句讚二十六咽中津液得味中上味二四
句讚十三毛向上青色柔軟右旋三脩臂下四句
讚第九立手摩膝相四圓光一尋下四句讚第十
[004-0214c]
五身光面各一丈此言一尋是約佛說也手既摩
膝即當面各一丈也此既常光驗知諸相皆是常
相云讚尊特者故知不須身大相多但是業識依
中理見即名尊特學者應知此丈六身若其量度
即不得際若不度之所見如故如淨名室但是一
丈而能容受百千人天又能容於三萬二千師子
之座皆高八萬四千由旬其一丈量初無所改良
以三脫不思議力使之然也今即常身歎尊特相
義豈不然微妙寂滅斯言得矣經文除此四大相
外或歎放光拔苦與樂行業之因功德之果悉如
經文但須皆作十番益解其有二小相以文顯故
疏不指之即面貌如月乃第四十面淨如滿月也
身無垢穢即十一身淨潔也。
五又讚一小相海。】


「臂𦟛纖圓如象王鼻。」


【【記】即第十四指長纖圓也𦟛丑凶反均也直也又
音容。
六復讚二大相海。】


「手足柔蝡敬愛無厭。」


【【記】即第四手足柔軟勝餘身分三十二相八十種
好具如法界次第龍尊智巧雖略而周。
三徧類
讚。】


「去來諸佛數如微塵現在諸佛亦復如是如是如來
我今悉禮身口清淨意亦如是以好香華供養奉獻
百千功德讚詠歌歎。」


【【文句】從去來諸佛下是第三徧類讚諸佛法身平等
[004-0215a]
一心一慧應化亦然特舉一佛一相以為讚端徧
類諸佛亦復如是文殊問般若云念一佛功德與
十方諸佛等即其義也身口清淨者有二解一云
所讚者三業清淨我今悉禮二云能讚者清淨以
好華香是身淨奉獻是意淨歌詠是口淨云云。


【記】三世塵數而言一者過去不滅未來不生現在
不住法身平等報應無差一不離多多即是一生
佛尚即佛佛豈殊是故讚一類於一切此文復是
讚尊特身何者如前疏云若見四佛同尊特身一
身一智慧即是常身弟子眾一故若四佛不同即
是應化弟子眾多故故知秪就一身一智及常住
義是尊特相不必須論現起大身也文殊問般若
者問字誤也應作說字今家依二經明常坐三昧
一文殊說般若二文殊問菩提今所引文是說般
若文也。
四絕言讚二初分文。


【文句】從設以百舌下是第四絕言讚初三行半是絕
言讚次二行是絕心讚。


【記】二隨釋二初絕言令兼例絕心初絕言讚。】


「設以百舌於千劫中歎佛功德不能得盡如來所有
現世功德種種深固微妙第一設復千舌欲讚一佛
尚不能盡功德少分況欲歎美諸佛功德。」


【【記】二絕心讚。】


「大地及天以為大海乃至有頂滿其中水尚以一毛
知其滴數無有能知佛一功德。」
[004-0215b]


【【文句】而有三番者或應擬三身絕言也一人百頭頭
有百口口有百舌住壽千劫讚生身佛相好功德
不能得盡一人千頭頭有千口口有千舌住壽萬
劫讚尊特身佛相好功德不能得盡大地及天毛
滴其水一切有心不能知法性身佛相好功德是
故絕言絕心歎。


【記】三番者仍就分別門三身優劣不離分別有融
即義學者應知。
五迴向。】


「我今以禮讚歎諸佛身口意業悉皆清淨一切所脩
無量善業與諸眾生證無上道。」


【【文句】從我今下兩行總迴向也。


【記】一迴事向理即實際二迴自向他即眾生際三
迴因向果即菩提際今闕實際菩提兼之謂無上
道本性無上故也。
二發來世願二初分文立意。


【文句】從如是人王下二十五行半是第二廣發來願
文為二初一行佛述後二十四行半是龍尊發願
文為五別初五行夜夢晝說願次兩行為他取淨
土願次兩行半同求記莂願次三行下化願次十
二行上求願其間細釋可尋問諸願皆剋此中何
不與記答法伴未來來在不久云云。


【記】來在不久者即下授記品十千天子從忉利天
來者是也。
二隨經釋義二初佛述。】


「如是人王讚歎佛巳復作如是無量誓願。」


【【記】二龍尊發來願五初夜夢晝說願。】
[004-0215c]


「若我來世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在在生處常於夢中
見玅金鼓得聞懺悔深奧之聲今所讚歎面貌清淨
願我來世亦得如是諸佛功德不可思議於百千劫
甚難得值願於當來無量之世夜則夢見晝如實說。」


【【記】二為他取淨土願。】


「我當具足脩行六度濟拔眾生越於苦海然後我身
成無上道令我世界無與等者。」


【【記】不脩六度不拔眾生二無由淨當知四脩及拔
四相令於當世見我三身。
三同求記莂願。】


「奉貢金鼓讚佛因緣以此果報當來之世值釋迦佛
得受記莂并令二子金龍金光常生我家同共受記。」


【【記】以鼓必具圓空鳴義今讚如來一體三身名為
金鼓讚佛因緣以此因緣趣向果地名為奉貢不
論事相金鼓形也。
四下化願。】


「若有眾生無救護者眾苦逼切無所依止我於當來
為是等輩作大救護及依止處能除眾苦悉令滅盡
施與眾生諸善安樂。」


【【記】五上求願。】


「我未來世行菩提道不可劫數如盡本際以此金光
懺悔因緣使我惡海及以業海煩惱大海悉竭無餘
我功德海願悉成就智慧大海清淨具足無量功德
助菩提道猶如大海珍寶具足以此金光懺悔力故
菩提功德光明無礙慧光無垢照徹清淨我當來世
身光普照功德威神光明𦦨盛於三界中最勝殊特
[004-0216a]
諸功德力無所減少當度眾生越於苦海并復安置
功德大海來世多劫行菩提道如昔諸佛行菩提者
三世諸佛淨妙國土諸佛至尊無量功德令我來世
得此殊異功德淨土如佛世尊。」


【【記】此之二願皆明滅惡生善二益在文可見。

結會二世事。】


「信相當知爾時國王金龍尊者則汝身是爾時二子
金龍金光今汝二子銀相等是。」


【【文句】從信相當知下兩行是第三結會古今如文。】


【【記】四空品導成二初品題。】


「金光明經空品第五」


【【記】句文分二初正釋題二初約四教詮空示所言
空者破相為義故一代教四空不同若不辨之迷
名昧理此自分二初約部列四二初正判四空。


【文句】夫空者應有四種謂滅色入空即色是空滅邊
入空即邊是空。


【記】滅色入空者三藏教也且寄色言諸法皆滅謂
析破見愛陰乃不生既詮實有滅方入空也即色
是空者通教也體乎因果非四性生既詮幻有故
即色是空也滅邊入空者別教也中道為空不唯
空有亦乃空空然不知中具於空有是故次第滅
二邊巳方入中空也即邊是空者圓教也中道具
德何邊不中唯假唯空三皆絕待頓破諸相名即
邊空。
二約部須四。
[004-0216b]


【文句】此經通諸乘懺悔應須四種空。


【記】判教屬通三乘同懺前攝三藏後通別圓導成
之空合論四種故四空慧不得不明。
二定品唯
圓二初直示唯圓二初就理示。


【文句】而今品但標空者專是即邊而空也。


【記】示機用四此乃通塗品在圓空斯為的旨是故
中空即邊而示。
二引文示。


【文句】何故爾經云無量餘經巳廣說空是故此中略
而解說也。


【記】諸部般若廣示衍中三教空慧復以三藏為助
道觀斯為聞持利根之者廣談空相此空慧機義
持雖利聞持根鈍故不廣談四種空相唯說即邊
一中空慧。
二略示圓相。


【文句】又空者空有空無空有者空二十五之塊有空
無者空二乘之灰無兩邊清淨名之為空。


【記】中受空名意彰蕩相凡夫執有塊然質礙二乘
證無灰滅歸寂中觀絕念空此兩邊令畢竟淨約
次不次分於別圓今不次也。
二約六句對中簡
二初明用句意。


【文句】直作此說惑者迷名濫理不能超悟今作六句
分別。


【記】若直說空是中道義能空二邊其如邪小及以
別教皆說雙非空於有無故迷名者謂與今同何
能超悟邊即中空又復恐謂若是圓實合談中道
[004-0216c]
那但名空空唯離有豈此中道雙離二邊為防此
計故作相破相脩相即三雙六句而對辨之若諸
法相名相濫者無此六句莫辨異同。
二正用句
簡二初列六句。


【文句】空破非有非無非有非無破空空脩非有非無
非有非無脩空空即非有非無非有非無即空。


【記】雙非是中沒於中名存雙非者以中道名邪小
稀立若雙非名處處皆有故特用之對今圓空辨
於同異又外道二乘別教空句及雙非句體是思
議可破壞法圓教雙非及空若立諸義皆滅是以
圓二互破諸二又復諸二互脩圓二則二酥中外
道菩薩入圓者是二乘初心亦有修義此之兩雙
諸二對圓優劣有異第三一雙屬圓當教名別體
同是故相即不言脩破。
二釋句相三初釋相破
句二初空破中二初略示。


【文句】空破非有非無者所謂凡邪非有非無見二乘
偏住非有非無證別教教道執非有非無門悉為
空品空所破也。


【記】以理定詮不遭名惑豈聞雙非便是實理蓋能
了知凡邪雙非體是見惑二乘雙非但證偏真別
教雙非既存教道未與三融圓空若立前諸雙非
須皆銷殞故云破也。
二廣釋三初破凡邪雙非
二初泛示見相二初正示。


【文句】凡邪之見多種一單四見二複四見三具足四
[004-0217a]
見單四見可解複四見者謂有有有無無有無無
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
無此是複四見具足四見者於一句中具有四句
四四十六句故名具足也。


【記】複四者複猶重也謂於一句更計有無即執有
是有執有是無乃至雙非是有雙非是無具足之
見其計轉巧故於句句皆生四計。
二結過。


【文句】雖單複具足皆苦集浩然。


【記】三種四句雖轉巧細以執一為實餘皆妄語見
愛尤盛業苦無涯浩然如海。
二正破第四二初
示所破邪計。


【文句】雖計為非有非無實是妄見。


【記】雙非是惑不入真中實是虛妄。
二明能破圓
空。


【文句】故為空品空所破也。


【記】二破二乘雙非二初泛明證相二初明證相。


【文句】二乘偏住非有非無證者斷常見故言非有斷
斷見故言非無有無二見滅無餘三界見思永巳
盡生滅度想生安隱想梵行巳立所作巳辦不受
後有保此而巳不復進求三菩提。


【記】二乘雙非雖非中實而離斷常諦於真理未至
寶渚巳到化城寧不安隱梵行等者無學四智四
中但闕我生巳盡以滅度等當之力足由保此故
不求徧知。
二示四門。
[004-0217b]


【文句】但二乘發真斷常見斷斷見其門不同或從有
門入如阿毗曇或從無門入如成實論或從亦有
亦無門入如昆勒或從非有非無門入如那陀迦
旃延經。


【記】阿毗曇此云無比法詮有門觀法拘鄰五人千
二百羅漢皆此門入成實論詮空門觀法須菩提
此門入昆勒此云篋藏彼論詮於雙亦觀法故大
論云若不得般若波羅蜜多入阿毗曇則墮有中
若入空門則墮無中若入昆勒則墮有無中那陀
等者釋論明佛垂滅阿難問車匿佛答云惡性車
匿吾涅槃後心漸調伏當為說陀那迦旃延經即
雙非門也四門觀法假人本無四門不異而其實
法四相不同有門則念念生滅空門則三假浮虛
雙亦門則有無從容雙非門則有無俱遣隨依一
觀可以發真三藏四門其意略爾。
二正示破中
二初示所破假名中。


【文句】離斷離常名聖中道四門俱斷斷常名同中道
實是保偏取證。


【記】中道之名大略有二一離斷常稱為中道有名
無體屬前二教二者佛性稱為中道此有實體屬
後二教今論雙非斷常二見得中道名其實全非
妙色妙心故無中體故情想不忘保偏取證此以
沙礫謂瑠璃珠也。
二示能破畢竟空。


【文句】故為空品空所破也。
[004-0217c]


【記】斯乃今品即邊之空若發此空假名中壞是為
空破非有非無。
三破別教雙非門三初示迷門
起失二初舉意明失二初舉意。


【文句】別教教道執非有非無門者佛為鈍根菩薩方
便權巧作四門說中道如彼筏喻。


【記】別人望圓其根名鈍非四說四名為權巧筏喻
者四門意在入理簰筏意在度川若執門起諍如
檐筏馳道故筏喻經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明失。


【文句】不得意者四門成諍。


【記】失於融攝是一非三。
二示四門相。


【文句】故涅槃云真善妙有大般涅槃空佛性亦色非
色非色非非色。


【記】亦色非色雙亦門也非色非非色雙非門也。


二明失故須破。


【文句】若各執一門則於如來有諍訟心不見中道執
此教門猶為空品空所破也。


【記】此之執諍非即邊空無由可破。
三引證示失
相。


【文句】新本云初地菩薩欲行有相道斯即一門之意
也文中悉有四門之說大經云自此之前我等悉
名邪見人也。


【記】經談初地被於地前悉有四門者經云初地菩
薩欲行有相道即有門於無相法多用功力即空
[004-0218a]
門一意欲入涅槃一意欲入生死即兩亦門微妙
秘密之藏脩行未足即雙非門大經下明今之得
顯前之失前屬別門執諍邪見非是外道邪見也。


二明中破空。


【文句】非有非無破空者還是凡邪之空見二乘之空
證教道之空門墮在二邊故為中道非有非無所
破也。


【記】二明相脩句二初明諸空脩圓中。


【文句】相脩者見空證空教道空應脩中道非有非無
也。


【記】凡邪空見二乘空證別教空門既隨二邊若聞
圓中皆須即邊而觀中道。
二諸雙非脩圓空。


【文句】非有非無見非有非無證非有非無教門應脩
中道空也。


【記】若邪小及別教門雖曰雙非皆成取相皆須脩
於三諦俱空名畢竟空由諸雙非及諸空句非究
竟道是九界法是故皆須脩於圓教空中妙觀歸
秘密藏。
三釋相即句雖諸經論說空說中名相
多少中若即邊空蕩三諦此則圓教一體異名是
相即義不須相破及互脩也二初明圓教空中不
二二初直示不二。


【文句】相即者破二邊空即是中道非有非無中道非
有非無即是破二邊空無二無別。


【記】二引般若結。
[004-0218b]


【文句】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空即是非有非無。


【記】實相觀照文字三種般若即三而一故是一法
即一而三立名何極得此意者一切異名無不相
即。
二明今品略說名空。


【文句】而不以非有非無為名者為略說故故言空品
也。


【記】文約義豐空無不盡以被義持根利之者故以
略名而標品目。
二明來意二初導成上品二初
正示二初導二用。


【文句】此品來意者懺品破惡讚品生善空品導成滅
惡生善也。


【記】若其不了即邊是空懺非無生破惡不盡讚非
稱性生善不深善不深故豈成智德惡不盡故豈
成斷德鈍根之者於前未悟故於今品圓談空慧
導前懺歎令成二用。
二成三章。


【文句】亦是導成用宗體等。


【記】懺歎是用如向說之導成宗者萬行之因以無
所得方證三身非畢竟空豈無所得是故圓空導
於萬行成果德宗導成體者深廣法性徧一切法
二種我故生死浩然今以二空導一切法顯成經
體。
二引證。


【文句】故釋論云若以無此空一切無所作導成上品
故明空品也。


【記】論明一切以體宗用攝無不盡。
二開悟鈍根。
[004-0218c]


【文句】又常果顯體滅惡生善非不明空利者巳解為
鈍根故起大悲心更明五陰生法本性空寂爾。


【記】圓空具德一切清淨故談常宗及顯性體懺歎
二用皆是究竟清淨之法豈有一句暫離圓空如
云一切眾生皆是般若即此意也利根聞上巳解
空義今為鈍根未解之者特論生法境觀皆空俾
成上義。】


金光明經文句文句記會本卷第四


音釋



【經】



音躁動也

音老潦大水也

音律辱殺也

音注鑄鎔鑄也

音定鋌銅
鐵璞


【文句】



音泄
[畾/冗-几+互*毛]
音跌㲲毛布也


【記】


殫罄
殫音丹殫盡也罄音慶罄器中空也
儛杅
儛音舞義同杅音于杅盆也


音身姙娠也

當作𥴖音排
[004-0219a]